制作临时毒瓶的几种改进方法

制作临时毒瓶的几种改进方法

一、制作临时毒瓶的几种改进方法(论文文献综述)

徐世平[1](2020)在《金石拓片题跋中设计因素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研究的主要对象是金石拓片,在金石学产生、兴盛、发展、复兴的过程中,拓片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拓片不仅为金石学研究提供了史料,也是古人临池的范本类型之一。随金石学而兴起的拓片题跋,从最初的卷册形式为主,到清代乾嘉金石学复兴、碑学兴起,整纸拓的题跋、悬挂、欣赏,逐渐成为新的时尚。历来对于金石拓片题跋的研究,大多偏重于史料的价值,兼及书法品评。而以现代的设计角度来观照这一传统的艺术样式,则有许多新的发现。金石拓片的题跋作品中,拓片是主,题跋为宾,围绕拓片展开的题跋,毫无疑问是学术和艺术的高度融合。通过对宋、元、明、清、民国以来留下的大量金石拓片题跋作品的分析、研究,在看似不经意的题跋中,却蕴含着诸多的设计因素。由此可知,拓片本身既有金石的设计基因,又有拓片的传拓工艺,还有文人为了题跋而预留空间的设计。至于题跋中的设计因素就更加丰富了,从内容到形式,都需要设计。内容包括题跋文体的选定、叙述的角度、文字的长短等。形式则包括题跋书体与风格、位置与大小都要遵循一定的形式构成规律,不是简单的叠加或填空。对称与平衡、变化与统一、调和与对比、渐变与突变、节奏与韵律、动感与静感、比例与尺度等设计原理均为拓片题跋提供了支持。而世俗的伦理次序,一定程度上支配着题跋位置的前后、高低、左右、上下等,对形式的影响不可忽视。印章从印文拟定、印风印式及钤盖都充满了设计,对于题跋形式是极大的补充和完善,有时会起到点睛的作用,使画面醒豁,神采斐然。题跋纸墨色彩及界格的设计,大大增强了作品的形式感。题跋空间一般在原拓纸和另纸两层为多,也有和绫纸形成三层空间的题跋,这对于设计的要求就更高了。金石拓片题跋的经典设计案例,结合了配画、临帖、钩摹等手段,经过精心的装潢设计,使拓片题跋的审美价值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通过对《兰亭序·兰亭诗》《石鼓文》手卷、《熹平石经》《四欧堂》册页、《西岳华山庙碑》整纸拓,以及全形拓中六舟的《博古清供图》《古砖花供图》《剔灯图》《六舟礼佛图》、吴大澂《愙斋集古图》的拓片题跋解析,进一步印证了设计不可或缺的作用。总而言之,金石拓片题跋综合了金石拓片作为文字和图像载体本身具有的审美,还有传拓过程中产生的传拓工艺之美,最后融合文人艺术家诗文、书、画、印于一体的综合之美。而能将这些因素巧妙糅合的关键就在于设计,没有设计的统摄,将是散乱无序的。当然,也有一些作品或过于随意或过度设计,不免潦乱繁琐,我们正可引以为戒。如何运用设计把握好度的分寸,妙为布白,留有余地,处理好虚实关系,使拓片与题跋浑然一体,便成为当下现实的关切。

袁佳君子[2](2020)在《宋代金银器皿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隋唐时期,统治阶级使用金银器皿很普遍。然而,在文人士大夫、富商贵贾,甚至平民百姓的日常生活中,金银器皿作为一种日用器,则是自晚唐以后。尤其在两宋时期,禁限制度的松懈以及不同社会阶层之间用物风尚的影响下,金银器皿不仅在宴飨、茶饮、书事等活动中大量出现,城市中大小酒楼、脚店,甚至宗教场所也少不了各式银质器皿的使用。因此,在这样相对开放的社会环境中,金银器皿呈现出了很多与前期不同的新面貌:灵巧、多样,兼具实用与审美功能。总体来讲,纹样类型以仿生植物纹为主,抽象的鸟兽类纹饰明显减少。器皿多轻薄、小巧,造型丰富,追求象生。纹样与器形设计相宜,崇尚灵动、诗意、典雅、适用和贴近世俗生活的装饰风格。本文力图对两宋金银器皿的特点进行系统梳理,并置于宋代政治、经济、文化、宗教背景之中分析其设计及审美的内在逻辑。首先,从两宋时期金银器皿现存实物和相关文献资料着手,参考考古学常用的研究方法,并结合宋代礼俗对器皿式样进行分类研究。以此为研究基础,主要从设计学研究角度分析宋代金银器皿的造型、装饰纹样及制作工艺的典型特征,在设计艺术史、工艺史、文化人类学、美学等多学科基础上进行学理上的解读,并对其设计方法、设计思维、工艺技术等方面进行深入分析。进一步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影响因素的角度,窥见宋代金银器皿的审美特征及其成因。

牛晨越[3](2019)在《民国前期出版多元化发展研究(1912-1931)》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我国出版业的不断发展,出版业多元化发展现象已经成为研究中的热点问题。但是,目前关于出版业多元化的研究,多以当代出版机构作为研究重点和出发点,很少涉及到民国前期的出版多元化发展。论文以此为切入点,对1912-1931年间的出版多元化发展现象进行了研究,本选题属于断代出版史的专题研究。绪论部分对论文的研究对象、研究范围和多元化发展进行了界定,介绍了研究使用的理论和研究方法,并对已有的研究进行了梳理。正文部分,论文研究了出版机构的主业多元化,以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和世界书局为例,研究了三大书局出主业多元化特征,并对三者的主业多元化发展方式进行了比较。接下来,论文从出版物形态和出版物内容类型入手,研究了三大书局“书——刊”交融的发展模式;又对当时的报馆和杂志社出版图书的情况进行研究,分析了除书局外,其他出版机构的出版物多元化现象。论文对出版机构的跨界多元化做了重点的分析。论文发现,商务印书馆不仅拍摄电影,还在教育培训、制造业等领域有嘱目的成就,跨界多元化发展程度最高。中华书局的跨界多元化发展紧紧围绕主业展开,主要拓展教育领域的产业;世界书局的跨界多元化发展与主业的关联程度最低,主要从事信托事业和地产事业。论文最后对研究内容进行了总结。理论方面,论文首先根据媒介生态学理论,对1912年-1931年的出版业发展状况进行了分析;然后借用媒介环境学理论中的补偿媒介理论,对出版业多元化对出版内容造成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史料方面,论文将1912年-1931年的出版业多元化现象进行了划分,将民国前期出版业的多元化现象划分为主业的多元化、出版物形态的多元化以及跨界多元化三种。最后,文章对1912-1931年间出版业多元化发展现象进行了提炼、总结和归纳。

张卫光,赵春青[4](2018)在《一种新型昆虫采集毒瓶的设计制作及应用》文中指出毒瓶是昆虫标本采集不可缺少的工具,传统毒瓶在结构和熏蒸试剂使用上存在一定的弊端。结合实验教学的要求,通过不断地总结摸索,设计了一种新型毒瓶。新型毒瓶为分体式结构,包括瓶盖、中间体、药品分隔板、底座四部分。采用有机玻璃制作,具有机械强度高,透光率好等优点,便于学生观察和规范操作。使用新型毒瓶,选用乙酸乙酯或磷化铝作为熏蒸剂,在教学实习标本采集过程中能获得较好的效果。

徐晓厚[5](2018)在《烟台地区苹果病虫害发生调查及防治技术研究》文中指出为了全面掌握烟台地区苹果病虫害的基本情况和重点病虫害的关键防控技术,推进无公害绿色苹果生产,课题围绕烟台苹果主栽的县市区,通过田间踏查、灯诱、借机调查等方式,标本采集和病虫显微诊断等方法,明确烟台地区苹果病虫害种类、危害状况及综合防治技术。1、通过三年普查,共采集制作苹果病虫害标本283种,手绘病虫诊断手记4册。查明了烟台地区苹果病害90种,真菌病害43种、细菌病害3种、病毒病害8种、线虫2种、生理性病害33种、综合病害1种;烟台地区苹果害虫285种,蜻蜓目1种、缨翅目4种、膜翅目6种、直翅目12种、同翅目42种、半翅目20种、鞘翅目67种、鳞翅目118种、双翅目1种、蜱螨目9种、其他有害生物5种。2、调查发现,烟台地区主要病害有腐烂病、干腐病、轮纹病、炭疽病、炭疽叶枯病、褐斑病、白粉病、锈病、疫腐病、斑点落叶病、霉心病、黑点病、红点病、煤污病、花叶病、锈果病、苦痘病、痘斑病、小叶病、果锈病、裂果病、日灼病共22种。主要害虫有桃小食心虫、梨小食心虫、桃蛀螟、金纹细蛾、苹小卷叶蛾、黄斑长翅卷蛾、山楂叶螨、二斑叶螨、苹果全爪螨、康氏粉蚧、绿盲蝽、苹果绵蚜、绣线菊蚜、瘤蚜、棉铃虫、蛴螬、海棠透翅蛾、大青叶蝉、小绿叶蝉、茶翅蝽、梨网蝽、桑天牛、黑蚱蝉共23种。3、发现了烟台地区苹果3种新害虫(螨),六星黑点蠹蛾、八节黄蓟马、乱跗线螨。危害果实害虫(螨)有2种,分别是乱跗线螨、八节黄蓟马;危害枝条1种,六星黑点蠹蛾。4、创新标本采集方法,采集到大量八节黄蓟马标本,为“苹果白斑症”的准确诊断提供了线索和证据,推翻了生理性病害的诊断结果;结合气象分析,高温、干旱是八节黄蓟马大发生必要条件。5、三年的综合防治方案的推广应用,制定烟台苹果病虫害防治技术规程,结合气候特点,编制烟台套袋红富士苹果病虫害防治历。

曹万平[6](2017)在《侗族民间美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侗族民间美术在建筑、雕塑、绘画、工艺美术各方面都有鲜明的民族样式,有鼓楼、风雨桥、戏楼、飞山庙、萨坛等特色建筑,有堪称活化石的传统染织与服饰,有诙谐有趣、形式多样的民间雕塑,有土中见雅、寓意美好的民间绘画,有形式特别、种类丰富的民间手工艺。侗族是中国少数民族民间美术门类最齐全、保留最完整的民族之一,研究侗族民间美术对认识中国民族民间美术具有典型意义。本文以侗族民间美术为研究对象,从整体视角出发,利用研读文献和田野调查等多种方法,分析了侗族民间美术的历史面貌、生成环境和当下形态,探讨了侗族民间美术的主题、造型手法和主要特征,并为传承和保护侗族民间美术提出看法。全文共分三大部分,以七章展开论述,第一部分包括第一、二、三章,主要阐明生成背景和侧重于形而下的样态分析;第二部分包括第四、五、六章,主要侧重于形而上的思想观念发掘与归纳;第三部分为第七章,主要对传承与保护提出看法。第一章,介绍了侗族概况和侗族民间美术概况,并对民间美术概念作了界定。提出侗族民间美术的文化源头是高庙文化并作了论证,以已有文物为依据从历时性角度梳理了侗族民间美术的历史概况,以当前遗存状况为凭借从共时性角度分析了侗族民间美术的现状特点及南北差异。第二章,从自然条件和文化习俗两方面入手,分析了侗族民间美术的生成环境,提出侗族民间美术传统样式遗存丰富的原因是社会发展滞后,侗族民间美术独具特色的原因是文化习俗奇特。第三章,分建筑、雕塑、绘画、工艺美术四个类别阐述了侗族民间美术的当代形态,并对各类别下民间美术诸样式的历史记载和子类特征作了探讨。第四章,是本研究的主要创新成果之一,对侗族民间美术的主题进行了归纳,提出侗族民间美术的主题有资生、人本、求美、自由、共享、耐久。资生是建立在万物有灵观念上的共生世界,人本是以身度物的造物准则和价值追求,求美是建立在实用之上的形式美化,自由是慰藉心灵的自在表达,共享是利人利己的快乐践行,耐久是经世致用的造物准绳。第五章,是本研究的主要创新成果之二,提出侗族民间美术的主要造型手法有拟、渗、臆、比、创、拿、承。拟是率意的取象,渗是想象的联系,臆是心灵的流露,比是多意的象征,创是心物的统一,拿是民族之间相互借鉴,承是对传统的庚续。第六章,是本研究的主要创新成果之三,首先对侗族民间美术四个类别的特征进行了概括,然后对侗族民间美术的共性特征进行了归纳,提出侗族民间美术特征有多重表现:文化脉络上,远古的高庙文化基因仍然有迹可循,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质随处可见。思辩特征上,粗略混沌的思维,万物有灵的逻辑若隐若现。精神内涵上,知足常乐的人生境界、自强不息的求生精神、和谐共生的处世之道四处洋溢。风格特点上,侗族民间美术风格丰富多样,其中以疏野、豪放、奇僻特点尤为突出,疏野是朴拙天然的表现,豪放是旷达不羁的气度,奇僻是集体表象的物化。社会特征上,侗族民间美术表现为农耕典型的“场”,稻作文化的“诗”,发展滞后的“果”,侗族民间美术折射出物质生活贫乏而精神生活富足的社会特点。第七章,对侗族民间美术的传承和保护进行了讨论,认为当前侗族民间美术保护现状总体上表现为喜中存忧,喜在政府重视民间努力,保护和恢复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忧在这些保护行动多以发展旅游经济为驱动,未免出现文化保护为经济开发让位现象。认为民俗活动是民间美术应用的主要场域和生存土壤,主张风俗的赓续是民间艺术生存的关键,提出保护民间美术的关键是保护民俗活动。侗族民间美术之所以独具民族个性,缘于生发于相对封闭的自然与社会环境,环境闭塞使风俗习惯保持着相对独立性和发展滞后性,这是侗族民间美术较好地涵养古代文化基因和民族文化历史样式的原因。侗族民间美术的特点既是侗族文化和民族个性影响的特点,也是侗族社会发展滞后于时代形成的文化落差特点。

王宇,陈杰,肖敦皇,马富岗,华红霞[7](2016)在《不同取样方式在稻田节肢动物采集中的效率评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水稻是我国主要粮食作物,每年都会因虫害造成大量的经济损失,为了挽回害虫造成的损失,必须对害虫进行防治。田间节肢动物群落调查是评价害虫防治效果的重要依据,取样方式对节肢动物群落调查的准确性具有重要的影响。另外,对转基因作物对稻田生物多样性安全性进行评价时,取样方式对多样性评价的准确性也具有重要的影响。本文采用吸虫器法、盆拍法和马氏网诱集法3种取样方式进行稻田节肢动物调查,并评估不同取样方式的采集效率。得到的结果有:1.采集到的节肢动物物种数:马氏网诱集法>吸虫器法>盆拍法;2.采集的节肢动物数量:盆拍法>吸虫器法>马氏网诱集法;3.吸虫器取样法在调查叶蝉科、秆蝇科、茧蜂科、姬蜂科、金小蜂科、缘腹细蜂科、蕈蚋科时,取样效率较高;4.盆拍取样法在调查叶蝉科、瘿蚊科、微蛛亚科、跳蛛科、狼蛛科、猫蛛科、弹尾虫目、飞虱科时,取样效率较高;5.马氏网诱集法在调查缟蝇科和毛蠓科时取样效率较高。马氏网诱集法善于采集具有飞行能力的节肢动物;吸虫器法对不同习性的节肢动物采集效果均较高;盆拍法适合采集活动于水稻基部的节肢动物。

滕莺莺[8](2016)在《抗战时期湖北省立农学院研究(1940-1945)》文中指出湖北省立农学院是在战时特殊的时代背景下成立的,是战时复杂的社会经济因素作用的产物。湖北政治中心的西迁带来了湖北教育中心的西迁,在“计划教育”政策的推动下,湖北省立农学院积极扩充师资队伍,改组组织机构,开展战时的农业教学。依据战时需要,湖北省立农学院设立了农艺系、园艺系、农业经济系以及植物病虫害四系,按照教育部课程标准安排各科系课程;公费体制下,学生享受免费教育;“耕读”的办学思想使学校采取自产自供的生产化教育;为加强训导教育,学院独创了“四育三化”的党化训导教育;在学生学有所成后,由湖北省政府和学院统筹分配工作,最终实现了“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目标。鄂西的地域性特点决定了湖北省立农学院农业研究的因地制宜性。学院各系分别设立研究学会,并有各自的研究领域。在实地考察和农场试验的基础上,通过与湖北农业改进所、农林部等农业机关的合作,对本省的作物改良、土壤改进以及植病防害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的研究,加强了鄂西的农业建设,推动了湖北农业改良。为了满足了战时农业推广的需要,农学院协助建立了战时初高级农业推广教育体系,并积极配合战时农民教育,从而建立了系统的农业推广体系。此外,农学院还采取了其他行之有效的推广方法,使学用结合、学以致用的办学传统得以传承,为抗战建国培养了大批“知行合一”的农业建设人材,达到了“建教合一”的目的。

蔡定益[9](2016)在《明代茶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根据《中国古籍善本书目》和一些大型丛书进行统计,现存明代茶书共有50种。明代文人有撰写茶书的风气,历史上实际存在过的茶书数量肯定要大大超过50这个数字,可惜大部分都佚失了。明代茶书可从原创性、内容、地域这三种不同的角度分类,从原创性角度,明代茶书可分为原创茶书、半原创半汇编茶书、汇编茶书,从内容角度,可分为综合性茶书和专题性茶书(主要有茶叶专题、水专题、茶具专题、茶艺专题、茶文学专题、茶人专题和茶法专题)两类,从地域角度,可分为全国性茶书和地域性茶书。明代茶书的作者身份可分为宗室、官僚、文人、僧道几类,以无官职的文人数量最多,官僚居次。作者的籍贯南方各省占绝大部分,北方省份寥寥,而南方诸省中又以南直隶、浙江居多。作者的年代以嘉靖以后的晚明时期占绝大部分,而且年代逾往后,出现的茶书越多。明代茶书的内容可分为茶、水、茶具和茶艺四个方面。明代茶书从茶叶的栽培、茶叶的采摘、茶叶的制作和茶叶的收藏几个方面对茶进行了广泛的论述,对茶的认识远远超过了唐宋时期。清、流、轻、甘、寒是明代茶书评价水的几个主要标准,与唐代不同,明代茶书很少再去品第天下之水的等次,而主要是从美恶的角度评价。明代茶书论述最多的茶具是炉、盏、壶,这几种器具在茶具中处于核心的地位。明代茶书对茶艺的认识可分为泡茶的技艺、品茶的技艺、品茶的环境和品茶的伴侣这四个方面。中国古代影响最大的三大思想流派儒、释、道均对明代茶书有深刻影响。明代茶书的作者大多为儒士,儒家思想大量渗透进入茶书之中,这些茶书体现的儒家观念主要有和谐、中庸、礼仪和人格等思想。一些僧人直接或间接参与了明代茶书的撰写,许多茶书作者虽非僧人,但也深受佛教思想影响。明代茶书大量表现了僧人开展茶叶生产,这与唐代就开始形成的农禅传统有关。明代茶书有许多表现僧人普遍嗜茶并精于茶艺的内容,有关禅茶一味的内容也很多。明代许多茶书作者受到道家思想很深的影响,这些思想不可避免融入他们的作品之中。中国古代道士们普遍嗜好茶叶并且广泛种植茶叶,这在明代茶书中有大量体现。明代茶书中的道家思想最主要的是道法自然和养生乐生。明代特别是到了明代后期,社会有浓厚的隐逸风气和观念,许多文人隐于茶,明代茶书对此多有反映。明代尤其是晚明商品经济有很大发展,社会的观念也发生了巨大变迁,与唐宋茶书主要记录贡茶有很大不同的是,明代茶书主要反映的是商品茶。明代士人普遍饮茶,嗜茶者极多,主要原因是他们希望通过饮茶来追求一种闲逸超脱的生活,他们还结成以茶相交的茶人群体,明代茶书至少可归纳出二十六个茶人群体。

陈瑶[10](2015)在《民国上海知识女性的家政生活 ——以《妇女杂志》(1915-1931)为中心》文中研究表明家庭生活是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家政作为持家、理家的核心,自古以来就是每个家庭必不可少的。以父权为主的传统社会中,家政是由夫妻双方共同实施,而到了近代中国,受西方和日本现代“家事学”的影响,晚清民国时期的家政与传统家政的意涵发生了变化,实施主体也逐渐倾斜于由女性独立承担的境地,这其中蕴含的社会角色构建,不得不令人深思。而随着近代妇女解放运动的风起云涌,一大批倡导女学、女性独立和平等的妇女报刊应运而生,从1898年第一份女性报刊《女学报》诞生,近代中国的妇女报刊就如雨后春笋般遍地开花,创办了如《女子世界》、《妇女时报》、《妇女杂志》、《女子月刊》、《女铎报》等一系列有影响力的报刊,推动着妇女解放思潮深入发展。其中刊行于1915-1931年的《妇女杂志》,经历了民国社会革新动荡的十七年风雨,在社会尤其在女性群体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中家政内容贯穿始终,并指导新女性学会运用科学、合宜的知识和方法主持家庭,既包括衣、食、住的日常生活,也包括女性在担任“为母”的角色中对儿童进行的家庭教育,还包括对家庭理财的关注与合理化运作,当然,也包含对女性自身形象与审美的塑造。在这一过程中,健康、经济、卫生的现代家政观逐渐树立起来,为建立和谐、科学的现代化小家庭奠定了基础。本文以民国初年到三十年代初的女性报刊,尤其围绕《妇女杂志》这一典型刊物,以其发行的1915-1931年这十七年为研究区间,探讨其中所呈现的女性家政生活。笔者运用历史学、社会学、家政学等学科和空间理论、社会性别理论,结合近代的社会环境,讨论民国上海的知识女性历经从传统到现代的社会变迁和起起伏伏的妇女解放洗礼后,她们的思想变动是如何体现在家庭生活当中的,亦即上海知识女性的家政生活和家庭形象的近代转变。并通过报刊中有关家政理论与实践的讨论,分析作为媒介的报刊,对民国上海知识女性家庭形象的塑造所产生的重要作用。

二、制作临时毒瓶的几种改进方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制作临时毒瓶的几种改进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金石拓片题跋中设计因素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提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和术语阐释
        (一) 选题缘起
        (二) 研究术语
    二、研究方法
        (一) 文献考证
        (二) 图像分析
        (三) 物质文化
        (四) 数据整理
    三、研究目的及现实意义
        (一) 研究目的
        (二) 现实意义
第一章 拓片与金石学
    第一节 传拓的产生
        一、传拓技艺产生的背景与条件
        二、传拓技艺的产生
    第二节 拓片的传播
        一、石刻拓片
        二、铜器铭文拓片
        三、刻帖拓本
    第三节 以拓片为中心的金石学
        一、史传和遗刻互考
        二、对书法的品评
        三、研究的成果
    第四节 拓片题跋风气的形成
        一、已有的题跋种类
        二、从卷、册到整纸的题跋
第二章 拓片的设计
    第一节 拓片工艺的设计
        一、拓片中的金石工艺设计
        二、传拓法中的设计
    第二节 文人对拓片的设计
        一、精拓
        二、构图形式的设计
第三章 题跋的设计
    第一节 题跋内容的设计
        一、解读拓片是设计的前提
        二、题跋内容的设计
    第二节 题跋形式的设计
        一、书体与风格的设计
        二、形式设计的基本规律
    第三节 印章的设计
        一、印风与印式的设计
        二、钤印的设计
    第四节 色彩在题跋中的设计
        一、墨色的设计
        二、纸色的设计
第四章 拓片装潢及三层空间的题跋设计
    第一节 拓片装潢形式的设计
        一、诸多设计因素的植入
        二、拓片常见装潢形式的设计
    第二节 三层空间的题跋设计
        一、原纸题跋的设计
        二、拓纸以外第二层空间的题跋设计
        三、第三层绫纸的空间设计
第五章 拓片题跋经典设计案例解析
    第一节 手卷题跋设计举例
        一、刻帖手卷题跋的设计——以《兰亭序·兰亭诗》卷为例
        二、碑学以后的手卷题跋设计——以《石鼓文》为例
    第二节 从黄易《熹平石经残石》到吴湖帆《四欧堂》册页的设计
        一、黄易《熹平石经残石》册页的设计
        二、吴湖帆《四欧堂》册页的设计
        三、册页设计的全面升华
    第三节 四明本《西岳华山庙碑》整纸拓题跋的设计
        一、题跋人物及年表
        二、世俗伦理观对于题跋形式的影响
        三、视觉形式影响下的题跋设计
    第四节 全形拓题跋设计举例
        一、全形拓常见形式的题跋设计
        二、全形拓与绘画三维空间的设计
结论
尾语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图版目录
表格目录
附录
后记

(2)宋代金银器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宋代金银器皿的发展概况
    第一节 物料来源与管理制度
    第二节 生产组织与生产方式
        一、官营手工业的主要生产组织与雇工来源
        二、民营手工业的发展:生产经营方式与商贸习俗
    第三节 经济环境与市场推广
        一、经济环境
        二、商品化与品牌推广意识
第二章 宋代礼俗与金银器皿式样
    第一节 盏、杯、碗
        一、盏
        二、杯
        三、碗
        四、托与台
    第二节 盘与碟
    第三节 注子与温碗
    第四节 瓶与壶
    第五节 渣斗
第三章 宋代金银器皿的造型与装饰
    第一节 造型艺术
        一、应物肖形
        二、守格与遂变
        三、交流与融合
    第二节 纹样装饰
        一、纹饰的分布及构成
        二、纹样的题材
        三、装饰设计分析
    第三节 制作工艺
第四章 宋代金银器皿所体现的审美风尚
    第一节 器皿与生活
    第二节 设计之观念
        一、极致的喜好表达
        二、用与巧的平衡
        三、适应市场的设计与生产
    第三节 情与理:物之意蕴
        一、“中隐”思想的影响
        二、雅俗相融,雅居主流
        三、传统伦理价值观的赓续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3)民国前期出版多元化发展研究(1912-1931)(论文提纲范文)

西南交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创新性声明
西南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主要工作(贡献)声明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对象与范围
        1.1.1 出版业
        1.1.2 出版业的多元化发展
        1.1.3 研究起止点
    1.2 研究理论
        1.2.1 媒介生态理论
        1.2.2 媒介补偿理论
    1.3 研究现状
        1.3.1 出版多元化相关着作
        1.3.2 出版多元化相关论文
        1.3.3 研究现状小结
    1.4 创新点
        1.4.1 选题创新
        1.4.2 视角创新
        1.4.3 材料创新
    1.5 研究意义
        1.5.1 为建立科学的完备的出版史提供资料
        1.5.2 为今天的出版多元化的发展提供经验和借鉴
    1.6 研究方法
        1.6.1 文献研究法
        1.6.2 案例研究法
        1.6.3 比较研究法
第2章 民国前期的出版产业链多元化
    2.1 出版机构产业链
        2.1.1 宋代以来印刷技术的发展
        2.1.2 出版机构产业链多元化的萌芽
    2.2 民国前期三大出版机构的产业链多元化
        2.2.1 三大机构的典型特征
        2.2.2 商务印书馆的产业链多元化
        2.2.3 中华书局的产业链多元化
        2.2.4 世界书局的产业链多元化
        2.2.5 小结
    2.3 三大出版机构的产业链多元化比较
        2.3.1 相同之处
        2.3.2 不同之处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民国前期出版物的多元化
    3.1 三大机构出版物的转型
        3.1.1 商务印书馆的出版新特点
        3.1.2 中华书局的出版新特点
        3.1.3 世界书局的出版新特点
        3.1.4 小结
    3.2 三大书局的出版多元化
        3.2.1 商务印书馆的杂志出版
        3.2.2 中华书局的杂志出版
        3.2.3 世界书局的杂志出版
    3.3 民国前期三大书局出版物多元化分析
        3.3.1 “书——刊”出版时间交融
        3.3.2 “书——刊”主题交融
    3.4 报馆、杂志社的出版物多元化
        3.4.1 报馆的图书出版
        3.4.2 杂志社的图书出版
        3.4.3 报馆和杂志社出版图书类型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出版机构的跨界多元化
    4.1 商务印书馆的电影工作
        4.1.1 购买电影器材
        4.1.2 搭建影棚
        4.1.3 搭建办公楼
        4.1.4 拍摄影片
    4.2 商务印书馆电影工作与出版工作的关联
        4.2.1 图书内容成为电影内容的来源
        4.2.2 电影丰富了图书和杂志的内容
        4.2.3 小结
    4.3 商务印书馆的其他跨界多元化
        4.3.1 制造仪器
        4.3.2 开设教育机构
        4.3.3 开设广告公司
    4.4 中华书局和世界书局的跨界多元化
        4.4.1 中华书局开办制造厂
        4.4.2 世界书局开展信托工作
        4.4.3 世界书局开展地产工作
    4.5 本章小结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1912-1931年图书出版机构统计表
    附录二:1912年-1931年报馆/杂志社出版图书一览表
    附录三:商务印书馆出品剧情片电影一览表
    附录四:1931年前报刊中以“活动影戏“为标题文章一览表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4)一种新型昆虫采集毒瓶的设计制作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传统毒瓶的弊端
2 新型毒瓶的构造
3 新型毒瓶的优点
4 熏蒸试剂的选用及使用注意事项
    4.1 熏蒸试剂的选用
    4.2 使用注意事项
5 结语

(5)烟台地区苹果病虫害发生调查及防治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1.1 烟台市自然条件
        1.1.2 烟台苹果产业发展现状
        1.1.3 烟台市苹果主要病虫害及发生危害特点
        1.1.4 苹果病虫害防治技术研究进展
    1.2 研究目的
2 烟台市苹果病虫害发生调查
    2.1 调查方案
        2.1.1 调查对象与内容
        2.1.2 调查区域与范围
        2.1.3 调查方法
        2.1.4 调查分级标准
        2.1.5 数据处理方法
    2.2 病虫标本采集与鉴定
        2.2.1 标本采集方法
        2.2.2 病虫标本制作
        2.2.3 病虫标本鉴定方法
    2.3 结果分析
        2.3.1 烟台地区苹果病害种类
        2.3.2 烟台地区苹果害虫名录
        2.3.3 烟台地区苹果3种新害虫
        2.3.4 烟台地区苹果主要病虫害发生统计
        2.3.5 各县市区主要病虫害发生比较
        2.3.6 不同苹果品种抗病性
3 八节黄蓟马在烟台苹果的危害及防治
    3.1 材料和方法
        3.1.1 采集地点和时间
        3.1.2 采集及调查方法
        3.1.3 标木保存与鉴定
    3.2 结果与分析
        3.2.1 形态特征
        3.2.2 危害症状
        3.2.3 发生规律
        3.2.4 综合防治
4 烟台市苹果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规程
    4.1 综合防治规程制定
    4.2 综合防治技术
        4.2.1 农业防治
        4.2.2 生物防治
        4.2.3 物理防治
        4.2.4 化学防治
    4.3 烟台套袋红富士苹果病虫害防治历
5 讨论
    5.1 烟台地区苹果病虫害发生现状
        5.1.1 烟台地区苹果病虫害种类
        5.1.2 烟台地区苹果主要病害
        5.1.3 烟台地区苹果主要害虫
    5.2 八节黄蓟马在烟台苹果的危害及防治
        5.2.1 八节黄蓟马危害苹果部位
        5.2.2 八节黄蓟马危害苹果症状
        5.2.3 八节黄蓟马抗药性问题
    5.3 烟台地区套袋苹果病虫害防治历的讨论
6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图
致谢
攻读专业硕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6)侗族民间美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现状与意义
        一、选题源起与研究意义
        二、研究现状与文献综述
    第二节 研究方法及前期准备
    第三节 研究内容与主要创新
        一、研究的主要内容
        二、主要的创新之处
第1章 侗族及侗族民间美术概况
    第一节 侗族概况
        一、分布概况: 偏远而自由的三省交界
        二、历史概况: 王化缓慢的边缘性历程
    第二节 民间美术概念界定
    第三节 侗族民间美术概况
        一、探本溯源:高庙文化源远流长
        二、历史寻踪:悠久而零散的记忆
        三、当今遗存:南丰北寡参差不齐
第2章 侗族民间美术的生成背景
    第一节 自然与社会条件
        一、依山傍水的自然条件
        二、相对滞后的社会发展
    第二节 风俗与文化环境
        一、古老的风土人情
        二、奇特的文化习俗
        三、强大的文化引力
第3章 侗族民间美术的形态
    第一节 建筑
        一、侗寨: 侗族民间美术场域
        二、鼓楼: 侗寨的标志性建筑
        三、花桥: 沟壑与心灵的桥梁
        四、寨门: 防卫到象征的转变
        五、民居、粮仓与禾晾
        六、庙坛
        七、戏楼
        八、凉亭
        九、古井和井亭
        十、石料路桥、保寨林等
    第二节 雕塑
        一、建筑装饰雕塑
        二、家具装饰雕塑
        三、宗教雕塑
        四、食材雕塑
        五、工艺品雕塑
    第三节 绘画
        一、建筑装饰绘画
        二、年画
        三、宗教绘画
        四、农民画
    第四节 工艺美术
        一、侗族染织与服饰
        二、侗族器具工艺
第4章 侗族民间美术的主题
    第一节 中国民间美术的共通主题
    第二节 侗族民间美术的典型主题
        一、资生-万物有灵的共生世界
        二、人本-以身度物的价值追求
        三、求美-实用之上的形式美化
        四、自由-慰藉心灵的自在表达
        五、共享-利人利己的快乐分享
        六、耐久-经世致用的造物主张
第5章 侗族民间美术的造型手法
    第一节 拟-率意的取象
    第二节 渗-想象的联系
    第三节 臆-心灵的流露
    第四节 比-多义的象征
    第五节 创-心物的统一
    第六节 拿-相互的借鉴
    第七节 承-传统的庚续
第6章 侗族民间美术的特征
    第一节 分类形式特征
        一、侗族建筑特征
        二、侗族雕塑特点
        三、侗族绘画特点
        四、染织服饰特征(工艺特征之一)
        五、器具工艺特征(工艺特征之二)
    第二节 文化内涵特征
        一、文化基因的传承
        二、粗略混沌的思维
        三、万物有灵的逻辑
        四、知足常乐的境界
        五、和谐共生的希望
        六、自强不息的精神
    第三节 艺术风格特征
        一、疏野-天然朴拙的表现
        二、豪放-旷达不羁的气度
        三、奇僻-集体表象的物化
    第四节 社会历史特征
        一、农耕典型的“场”
        二、稻作文化的“诗”
        三、发展滞后的“果”
第7章 侗族民间美术的传承与保护
    第一节 保护价值: 文化多样性的典型
        一、侗族民间美术具有典型性
        二、手艺的人文价值不容忽视
    第二节 保护现状: 探索实践喜中存忧
        一、喜: 政府重视民间积极
        二、忧: 急功近利低质同化
    第三节 保护建议: 保护促进民俗活动
        一、保护需要系统性考量
        二、民间美术的生存动力
        三、保护和促进民俗活动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一、研究侗族民间美术完成的田野调查
    二、田野调查工作剪影
    三、图例目录
    四、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业绩
后记

(7)不同取样方式在稻田节肢动物采集中的效率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水稻材料
    1.2 田间试验设计
    1.3 调查方法
    1.4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节肢动物群落结构特征
    2.2 功能团优势度
    2.3 优势科及优势种的比较
    2.4 不同功能团代表科密度
        2.4.1 捕食类代表科密度
        2.4.2 植食类代表科密度
        2.4.3 寄生类代表科密度
        2.4.4 腐食类代表科密度
3 结论与讨论

(8)抗战时期湖北省立农学院研究(1940-1945)(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与学术价值
    二、学术史回顾与认识
    三、核心概念和时段界定
    四、研究重点、难点以及创新之处
    五、研究方法
第一章 近代农业教育的兴起与湖北省立农学院的成立
    一、近代农业教育的兴起与发展
        (一) 近代中国农业教育的起源与发展
        (二) 近代湖北农业教育的兴起与演进
    二、湖北省立农学院的成立
        (一) 战时湖北农业经济的变动与战时农业政策的推行
        (二) 战时湖北教育中心的西移与“计划教育”的出台
        (三) 湖北省立农学院的成立
    三、战时湖北省立农学院的师资与机构设置
        (一) 多元与精专:农学院的师资力量
        (二) 鄂籍主导:农学院学生的情况分析
        (三) “教”“管”相长:农学院的组织运行机制
        (四) “耕读”与“新农”:管泽良与湖北省立农学院的办学理念
第二章 计划与统筹:战时湖北省立农学院的农业教学
    一、抗战与农教:战时湖北的计划农业教育
    二、农学院的教学运行体制
        (一) 战时需要下的学科设置
        (二) 教部标准下的课程安排
        (三) 学分制下的考试与成绩
    三、农学院的教学特色
        (一) 授教均等下的公费制教育
        (二) 自产自供下的生产化教育
        (三) “四自三化”下的特色训导教育
        (四) 统筹安排下的学生升学与就业
第三章 战时湖北省立农学院的农学研究
    一、战时鄂西农业的地域特征
    二、农学院的主要研究领域
        (一) 农艺系:农作与森林树木研究
        (二) 园艺系:园艺与经济作物研究
        (三) 农业经济系:农村与社会经济研究
        (四) 植物病虫害系:植物病害与防治研究
    三、农学院的特色研究
        (一) 沙凤护与鄂西油桐、柑橘研究
        (二) 李凤荪与棉田昆虫研究
        (三) 王庆延与鄂西土壤研究
        (四) 王一蛟与农村经济学研究
    四、农学院农学研究的主要途径
        (一) 知行合一:注重农场建设和实地调查
        (二) 他山之石:与其他农业机构合作研究
第四章 战时湖北省立农学院的农业推广
    一、农业推广教育体系的完善与拓展
        (一) 农业推广委员会的成立及其活动
        (二) 协助建立战时初高级农推教育体系
        (三) 配合战时需要的农民教育
    二、行之有效的战时农业推广方法
        (一) 恩施向家乡农业推广实验区
        (二) 康乐委员会的农业推广宣传
        (三) 特约农户之农田示范见习
        (四) 农业刊物的媒介推广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9)明代茶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依据和意义
    二、相关研究概述
    三、论文结构和主要内容
    四、研究方法和创新
第一章 明代茶书的版本、种类和作者
    第一节 茶书的版本
    第二节 茶书的种类
        一、从原创性角度看茶书
        二、从内容角度看茶书
        三、从地域角度看茶书
    第三节 茶书的作者
        一、作者的身份
        二、作者的籍贯
        三、作者的年代
第二章 明代茶书的内容
    第一节 茶书中对茶的认识
        一、茶叶的栽培
        二、茶叶的采摘
        三、茶叶的制作
        四、茶叶的收藏
    第二节 茶书中对水的认识
        一、水的评价标准
        二、水的品评
        三、水的保存
    第三节 茶书中对茶具的认识
        一、茶具中的炉
        二、茶具中的盏
        三、茶具中的壶
        四、茶具中的其它用具
    第四节 茶书中对茶艺的认识
        一、泡茶的技艺
        二、品茶的技艺
        三、品茶的环境
        四、品茶的伴侣
第三章 明代茶书与儒、释、道
    第一节 茶书与儒家的关系
        一、儒士大量撰写茶书
        二、茶书中的和谐思想
        三、茶书中的中庸思想
        四、茶书中的礼仪思想
        五、茶书中的人格思想
    第二节 茶书与佛教的关系
        一、僧人参与茶书的撰写及茶书作者深受佛教思想影响
        二、茶书表现僧人开展茶叶生产
        三、茶书表现僧人嗜茶和精于茶艺
        四、茶书中的禅茶一味思想
    第三节 茶书与道家(道教)的关系
        一、茶书作者深受道家思想影响
        二、茶书表现道士嗜茶种茶
        三、茶书中的道法自然的思想
        四、茶书中的养生乐生的思想
第四章 明代茶书与明代社会
    第一节 茶书与明代隐逸之风
        一、明代的隐逸之风
        二、茶书大量表现了隐逸之风
    第二节 茶书与明代商品经济的发展
        一、明代茶业商品经济的发展
        二、茶书大量反映商品茶的内容
    第三节 茶书与明代士人
        一、明代士人饮茶风气极盛
        二、茶书反映士人形成了茶人群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10)民国上海知识女性的家政生活 ——以《妇女杂志》(1915-1931)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与概念界定
    二、学术史回顾
    三、理论方法及史料来源
    四、思路与框架
    五、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时代语境与《妇女杂志》
    第一节 妇女解放运动与女性报刊的发展
        一、新旧杂陈的时代与女性意识觉醒
        二、近代女性报刊的发展及其特点
    第二节 《妇女杂志》概述
        一、创刊与宗旨内容
        二、编者与受众分析
    第三节 家政与《妇女杂志》中的家政栏目
        一、家政的渊源及演变
        二、家政在女子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三、《妇女杂志》中的家政栏目
    小结
第二章 《妇女杂志》与上海知识女性的家政生活
    第一节 统筹家事的科学化
        一、衣食住的科学化
        二、理财能力的培养
        三、家庭医药的进步
    第二节 抚育儿童的新观念
        一、生育前:优生保育的学习
        二、育儿经:卫生保健的注重
        三、家庭教育:启发式教育的倡导
    第三节 注重审美的新追求
        一、身体内外的保养
        二、衣着流行的风尚
    小结
第三章 《妇女杂志》与新女性家政形象的构建
    第一节 新女性家政观的构建与改良
        一、对家庭制度和小家庭观的关注
        二、科学家政观的形成与转变
    第二节 《妇女杂志》与女性家政形象的塑造
        一、各阶层对女性家政形象的态度
        二、由被动接受到主动投稿
        三、新家政生活的现代性转向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在读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后记
附件

四、制作临时毒瓶的几种改进方法(论文参考文献)

  • [1]金石拓片题跋中设计因素的研究[D]. 徐世平. 苏州大学, 2020(06)
  • [2]宋代金银器皿研究[D]. 袁佳君子. 中国艺术研究院, 2020(01)
  • [3]民国前期出版多元化发展研究(1912-1931)[D]. 牛晨越. 西南交通大学, 2019(03)
  • [4]一种新型昆虫采集毒瓶的设计制作及应用[J]. 张卫光,赵春青. 实验室科学, 2018(05)
  • [5]烟台地区苹果病虫害发生调查及防治技术研究[D]. 徐晓厚. 山东农业大学, 2018(02)
  • [6]侗族民间美术研究[D]. 曹万平. 湖南师范大学, 2017(03)
  • [7]不同取样方式在稻田节肢动物采集中的效率评估[J]. 王宇,陈杰,肖敦皇,马富岗,华红霞. 环境昆虫学报, 2016(06)
  • [8]抗战时期湖北省立农学院研究(1940-1945)[D]. 滕莺莺. 华中师范大学, 2016(02)
  • [9]明代茶书研究[D]. 蔡定益. 安徽大学, 2016(08)
  • [10]民国上海知识女性的家政生活 ——以《妇女杂志》(1915-1931)为中心[D]. 陈瑶. 上海师范大学, 2015(12)

标签:;  ;  ;  ;  ;  

制作临时毒瓶的几种改进方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