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关于精细化工中间体色谱指纹图谱的思考(论文文献综述)
杨梦[1](2021)在《基因组信息指导下两株真菌来源抗耐药菌活性物质的挖掘》文中提出细菌耐药形势日益严峻,寻找抗耐药菌活性物质迫在眉睫。真菌来源的天然产物因结构复杂,骨架新颖,具有丰富多样的生物活性,是小分子药物的主要来源。毛壳菌作为植物病原菌的生物防治菌之一,它的抗菌机理最有可能是由于产生了具有抗菌性能的代谢产物。对毛壳菌来源的抗耐药菌活性物质的挖掘是新药开发的有效途径。本论文主要从两百余株不同来源的毛壳属真菌中筛选了对病原菌SA和MRSA有较好活性的两株Chaetomium brasiliense SD-596和Chaetomium cochliodes SD-280,在基因组信息指导下对抗耐药菌活性物质进行针对性挖掘。首先对两株菌进行全基因组测序,预测其次级代谢物生物合成基因簇,推测其可能合成的次级代谢产物;然后利用硅胶柱层析、凝胶柱层析以及半制备高效液相等现代色谱分离技术,结合薄层色谱分析,一维核磁共振(1H-NMR和13C-NMR)、二维核磁共振(1H-1H COSY、HMQC、HMBC和NOSEY)以及质谱等波谱技术对天然产物的化学结构进行鉴定。基因组信息显示,C.brasiliense SD-596具有28个基因簇,包括9个I型聚酮合酶(T1PKS)、1个III型聚酮合酶(T3PKS)、5个非核糖体肽合成酶(NRPS)、5个NRPS-like、1个T1PKS-NRPS、1个吲哚(Indole)、4个萜类(Terpene)以及1个siderophore等类型基因簇。从C.brasiliense SD-596发酵粗提物中系统性的分离并鉴定出5个缩酚酸环醚类化合物。包括三个新化合物mollicellin S(A1)、mollicellin T(A2)和mollicellin U(A3),及两个已知化合物mollicellin D(A4)和mollicellin H(A5)。其中Cluster 1是一个PKS类基因簇,其PKS含有一个C-甲基转移酶(CMe T)结构域,我们推测该基因簇负责缩酚酸环醚类化合物的生物合成,并对化合物A1-A5生物合成途径进行了推测。对五个化合物进行了抗菌活性测试。化合物A1、A2、A3和A5对金黄色葡萄球菌(SA)和耐加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均有抑制作用。化合物A1、A2和A5对SA和MRSA的MIC值均相同,分别为6.25、12.5和25.0μg/m L。A3对SA和MRSA的MIC值分别为12.5和25.0μg/m L。根据缩酚酸环醚类化合物A1、A2和A4的结构差异结合抗菌实验数据推断出C-4的醛基和C-7的甲氧基有助于化合物对SA和MRSA的抑制作用,且醛基和甲氧基可能具有协同作用。C.cochliodes SD-280具有91个基因簇,包括25个T1PKS、10个NRPS、5个T1PKS-NRPS、8个Terpene、37个Cf_putative以及1个Cf_fatty_acid等类型基因簇。从C.cochliodes SD-280中分离出8个化合物,主要为多硫代二酮哌嗪类生物碱(ETPs)类天然产物,分别是:4-羟基苯甲醛(B1)、麦角甾醇(B2)、methyl6-(isoprenyl)-1H-indole-3-carboxylate(B3)、chetomin(B4)、chetomin D(B5)、chaetocochins G(B6)、尿嘧啶(B7)和胸腺嘧啶(B8),其中chemomin的抗MRSA活性明显强于阳性对照。经过全球天然产物分子网络集群数据库(GNPS)和Cytoscape对液相色谱-质谱原始数据的处理和整合,构建可视化的分子网络图,结合标准品chetomin数据分析,可以准确预测出四个chetomin的类似物。对C.cochliodes SD-280脂肪酸类代谢产物通过气相色谱-质谱联用进行了成分分析,其含有21种脂肪酸,包括13种饱和脂肪酸和8种不饱和脂肪酸。该脂肪酸对DPPH·和·OH自由基都有清除能力,且呈量效关系。由于分离到的化合物远低于所含基因簇的数量,为进一步挖掘其次级代谢产物,对C.cochliodes SD-280进行OSMAC策略(one strain many compounds,单菌株多化合物)预实验,在培养基中添加前体物质不同的氨基酸。L-色氨酸实验组和空白组发酵液颜色有明显差异。从HPLC分析来看,L-色氨酸和L-丙氨酸实验组与空白组对比有新增信号峰,且根据光谱图判断,极有可能产生新的二酮哌嗪(DKPs)类化合物;L-亮氨酸组次级代谢产物信号峰明显减少,chetomin信号峰的峰面积增加,推测亮氨酸刺激chetomin的大量产生。
苏馨[2](2021)在《基于指纹图谱技术和蛋白质组学研究察哈尔羊和乌珠穆沁羊脂肪酸差异》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肉中脂肪酸是重要的营养和风味物质,其差异受多种因素影响,品种间的差异是影响脂肪酸含量的重要因素之一,目前国内外对品种间脂肪酸差异研究越来越多,但在羊上的研究相对较少。不同品种羊肉的脂肪酸指纹研究以及其沉积和代谢相关的蛋白研究更少,在察哈尔羊研究上还是空白。本实验通过构建了乌珠穆沁羊、杜泊羊、察哈尔羊和萨福克羊背最长肌脂肪酸指纹图谱,根据相似度差异探究引起指纹图谱差异的蛋白质组因素,为后期内蒙古地区肉用绵羊品种鉴别和乌珠穆沁羊与察哈尔羊肌内脂肪沉积差异进行分析。本实验通过GC-MS技术和中药色谱指纹图谱相似度分析软件,构建内蒙古地区四个绵羊品种的脂肪酸指纹图谱,在针对指纹图谱相似度差异进一步通过UPLC技术探究引起乌珠穆沁羊和察哈尔羊背最长肌脂肪酸差异的蛋白组分析。最后通过Western Blot技术对差异蛋白表达量进行计算,观察实验结果是否和SWATH技术检测的蛋白表达量差异相符。实验一结果为:经过对内蒙古地区四个肉羊品种指纹图谱的构建,发现存在10个共有峰可作为判别峰,经过相似度检验发现,乌珠穆沁羊和察哈尔羊相似度最低,杜泊羊和察哈尔羊相似度最高。又经过主成分分析结果验证此方法具有可行性。实验二结果为:经过检测在1%FDR(假阳性)的条件下发现察哈尔羊背最长肌总蛋白784个,肽段10897个,图谱47755个。乌珠穆沁羊背最长肌总蛋白803个,肽段9850个,图谱58007个。经过GO富集分析发现:察哈尔羊共富集生物学功能106个、细胞学功能74个、分子功能40个;乌珠穆沁羊共富集了生物学功能共94个、细胞学功能71个、分子功能40个。经过KEGG富集分析发现:察哈尔羊共富集了81个信号通路;乌珠穆沁羊富集了69个通路。实验三结果为:经过差异蛋白筛选:共筛选出182个差异蛋白,其中察哈尔羊肌肉中上调蛋白73个、下调蛋白109个。差异蛋白的GO富集分析:参与生物学功能上差异的蛋白主要富集45个功能;在细胞组分上富集有29个功能;在分子功能上富集18个功能。KEGG富集分析:富集了30个通路。其中与脂肪酸代谢相关的通路只有1条。3个蛋白参与其中,为ACAT1、ECHS1和HADHB。且都在察哈尔羊上高表达。经过蛋白网络互作发现三者间具有相互关系。实验四结果为:通过Western Blot技术对乌珠穆沁羊背最长肌与察哈尔羊背最长肌中ACAT1蛋白表达量的验证,可知ACAT1蛋白在察哈尔羊背最长肌表达量高,试验结果与研究一和研究三的结果一致。为后期研究不同物种间肌内脂肪酸代谢提供参考。综上所述,经过脂肪酸标准指纹图谱的构建可以将乌珠穆沁羊、杜泊羊、察哈尔羊和萨福克羊背最长肌进行区分,再跟据相似度差异最大探究了引起乌珠穆沁羊和察哈尔羊背最长肌脂肪酸指纹图谱差异的蛋白,分别是ACAT1、ECHS1、HADHB蛋白引起的。可以为后期内蒙古地区肉用绵羊品种鉴别提供参考。
李爱民[3](2021)在《中国玛咖的品质鉴定和活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玛咖(Lepidium meyenii Walp)(Maca)为十字花科独行菜属、一年生或两年生草本植物,原产于南美安第斯山地区。玛咖食用历史悠久,传统上作为增强体力、提高性功能的食品服用。2011年5月我国卫生部批准玛咖粉为新资源食品后,由于玛咖及其产品受到市场的青睐,在我国云南、四川、西藏等高海拔地区开始广泛种植。由于缺乏科学规范的玛咖行业标准,低品质的玛咖逐渐充斥市场,到2015年底玛咖产业从高峰跌入低谷。本文以中国玛咖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加工方式、产地溯源、品质鉴定的系统研究,为玛咖品质鉴定体系和质量控制标准的建立奠定基础,同时阐明玛咖不同提取组分及其多糖部分在降糖调脂等活性方面的作用,揭示了玛咖发挥降糖调脂作用的物质基础和机理。本研究有助于规范和促进玛咖产业的良性健康发展。论文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玛咖产地溯源数据库系统的构建基于电子鼻气味指纹图谱,采用反向传播神经网络(back propagation neural network,BP)算法构建两级玛咖产地溯源数据库,该数据库能够准确鉴定未知玛咖样品的产地(训练集和测试集的正确率都在70%以上)。通过三重四极杆型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TQ8040),结合岛津Off-Flavor异味分析系统,探究不同产地玛咖气味组成之间的差异特性。结果显示,不同产地玛咖中挥发性物质的含量存在显着差异,基于变量投影重要度(variable importance in projection,VIP)共筛选出45种差异代谢物。传感器响应值和挥发性化合物含量回归分析结果表明,采用逐步判别分析方法优化后的11根传感器都与特定的化合物具有极显着的相关性。该实验提供了一种基于电子鼻、GC-MS和模式识别方法相结合的不同产地玛咖的鉴别方法,为玛咖的快速溯源提供了理论和数据支撑。(2)玛咖等级鉴定数据库系统的构建使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测定玛咖样品中玛咖酰胺的总含量,同时使用电子鼻气味指纹图谱技术测定特征性气味传感器响应值,通过对二者数据开展相关性分析,采用软独立建模分析(soft independent modelling of class analogies,SIMCA)算法,建立玛咖品质快速鉴定数据库。结果表明,LY2/G、PA/2和T40/2三根传感器与玛咖酰胺含量之间存在显着相关性,根据三根传感器建立的SIMCA模型可以将不同玛咖样品分为3个等级:特级(玛咖酰胺含量≥1.2 g/kg),一级(0.8 g/kg≤玛咖酰胺含量<1.2 g/kg),二级(0.2 g/kg≤玛咖酰胺含量<0.8 g/kg)。运用电子鼻气味检测数据结合SIMCA模型,可推测出所测样品中玛咖酰胺的含量区间,并快速鉴定玛咖的等级。(3)玛咖不同提取组分对细胞糖脂代谢紊乱模型的作用通过不同溶剂提取得到6种玛咖提取组分,分别为玛咖粗多糖(MPE)、玛咖醇提取物(MEE)、石油醚萃取物(PE)、乙酸乙酯萃取物(EA)、正丁醇萃取物(NBT)及水萃取物(WAT)。其中NBT所含多酚、黄酮含量最高,体外抗氧化能力最强。建立Hep G2细胞糖脂代谢紊乱模型,以上述6种提取组分为研究对象进行细胞实验研究。结果表明,高浓度的MPE和MEE,可以促进细胞对葡萄糖的吸收,但对细胞内甘油三酯(TG)含量影响较小,有促进胞内TG向胞外释放的趋势;分级萃取物中,NBT的降糖调脂效果最好,随着浓度增加,NBT促进细胞对葡萄糖吸收的效果逐渐升高,细胞内外TG含量同时增加。从基因水平上分析,NBT可以通过激活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蛋白激酶B(Akt)信号通路调节细胞糖脂代谢,调控作用与二甲双胍相似。(4)以斑马鱼模型考察玛咖多糖对糖脂代谢紊乱的影响以斑马鱼为模型,进一步对MPE组分进行了深入研究。首先将MPE分离得到玛咖总多糖(MPS总),进一步纯化得到3个玛咖多糖组分(MPS1、MPS2和MPS3),通过多角度激光光散射凝胶色谱系统(SEC-MALLS)和离子色谱分析各组分分子量和单糖组成;然后分别以3个多糖组分、MPS总和玛咖粉为研究对象,作用于斑马鱼糖脂代谢紊乱模型,评价其调节糖脂代谢的作用效果。结果显示,在最大检测浓度条件下,MPS1、MPS2、MPS3和MPS总没有明显的降糖作用,但有显着的降脂作用,玛咖粉降糖调脂作用都有显着性差异。从基因水平上分析,MPS1、MPS3、MPS总、玛咖粉通过激活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γ)的转录活性,增强胰岛素敏感性,调节糖脂代谢,调控作用与吡格列酮相似。
万晓莹[4](2021)在《黄精酒制前后多糖初级结构和免疫活性的对比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炮制是中药传统制药方法,而酒蒸法是常用的关键技术,能增加一些中药的免疫活性,多糖类成分是这些中药表现免疫调节作用的共性有效成分之一。由于中药多糖类成分存在化学结构复杂、缺乏有效的定性定量分析方法等问题,其研究多集中在炮制过程中单糖或多糖含量以及初级结构的变化。另有研究报道多糖的相对分子质量(MW)及其分布、单糖组成、官能团结构和糖苷键的类型等初级结构与其免疫活性密切相关。黄精为百合科黄精属植物滇黄精(Polygonatum kingianum Coll.et He msl.)、黄精(Polygonatum sibiricum Red)或多花黄精(Polygonatum cyrtonema Hua)的干燥根茎。酒黄精为黄精的炮制品。酒制后黄精的刺激性降低,补脾润肺益肾的功效增强。多糖类是黄精的主要活性成分,具有较好的免疫调节活性。药理活性研究表明,黄精生、制品均能提高小鼠的非特异性免疫功能,且酒制后药效显着增强。目前,黄精酒制的文献多集中于炮制工艺的优化、多糖的提取及其含量变化,究竟酒制后哪些分子量的多糖级分与免疫活性有关还不清楚。因此,深入研究酒制前后黄精初级结构的变化,明确具有免疫活性的多糖级分,可为阐明黄精酒制后增效提供科学基础。此外,依据酒制后多糖初级结构的变化,建立黄精和酒黄精配方颗粒的质量标准,为完善配方颗粒的评价方法提供参考。本研究以黄精和酒黄精为研究对象,采用优化的提取分离纯化方法获得黄精酒制前后的多糖;通过高效凝胶色谱法(HPGPC)、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傅里叶红外光谱法(FT-IR)等分析技术,探索炮制前后黄精多糖的MW及其分布、单糖组成、官能团结构和糖苷键类型的变化;通过建立小鼠腹腔巨噬细胞模型和免疫抑制小鼠模型,评价酒制前后黄精多糖及其差异级分对黄精免疫活性的影响;依据前期结果,建立黄精和酒黄精配方颗粒的质量标准。主要研究内容及研究结果如下:1.黄精和酒黄精多糖的提取、分离及纯化方法的研究首先从黄精主产地收集到20个批次的3个品种黄精药材,以前期研究结果为依据,制备成黄精和酒黄精饮片,并采用蒽酮-硫酸法测定多糖含量,以确定来自不同产地和品种的黄精饮片多糖含量是否存在差异;其次,以多糖的Mw及其分布情况和得率为指标,对比超声法和回流法的提取效果,筛选黄精多糖的最佳提取方法;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对多糖提取和分离工艺进行优化;以蛋白清除率和多糖损失率为指标,考察多糖最佳纯化工艺条件。结果显示,(1)3个品种的黄精饮片多糖和同一品种不同产地的黄精饮片含量均无显着性差异。(2)黄精和酒黄精多糖最佳提取方法为回流法;最佳提取工艺参数为料液比1:1 0(g/mL),提取时间1 h,提取次数2次;最佳分离工艺参数为浓缩比1:2(g生药/mL),醇沉浓度90%;最佳纯化工艺参数为Sevage试剂与粗多糖溶液的混合比例为1:3(v/v),脱蛋白次数为3次。2.酒制前后黄精多糖的初级结构对比以20批次纯化后的黄精和酒黄精多糖为研究对象,首先采用HPGPC法对比分析酒制前后黄精和酒黄精多糖的MW及其分布情况。其次,对比1-苯基-3-甲基吡唑啉酮-柱前衍生化高效液相色谱法(PMP-HPLC)、高效液相色谱-蒸发光散射检测法(HPLC-ELSD)和高效液相色谱-示差折光检测法(HPLC-RID)3种方法的测定结果,筛选出最佳单糖测定方法;同时建立单糖组成指纹图谱,对比分析不同产地和品种黄精和酒黄精多糖的单糖组成。再次,采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法(FT-IR)测定多糖的官能团结构。最后,通过核磁共振波谱法(NMR)法测定多糖的糖苷键类型及链接方式。结果显示,(1)Mw及其分布对比结果:酒制后黄精多糖的MW及其分布均发生改变,不同品种之间MW及其分布变化也存在差异。3个品种黄精酒制后多糖MW>100kDa部分的峰面积均增加,多花黄精多糖还增加了 MW为1.138×104 kDa、3 027 kDa和1 991kDa的3个色谱峰;MW<10 kDa的部分的峰面积均减少,且增加了一个寡糖峰。(2)单糖组成分析方法对比结果:PMP-HPLC法不适用于含果糖的多糖的检测;HPLC-RID法的灵敏度太低;HPLC-ELSD法检测到的单糖成分最多,效果最好。(3)指纹图谱测定结果对比:同一品种的黄精多糖单糖组成指纹图谱的相似度>0.8,酒黄精多糖相似度下降至0.4,经对照品指认,黄精和酒黄精多糖主要含有果糖、葡萄糖、甘露糖和阿拉伯糖,表明黄精多糖是杂多糖,酒制会导致黄精多糖的单糖组成发生改变。(4)单糖含量测定结果:黄精多糖中果糖含量最高,为其他单糖的3-11倍,葡萄糖、甘露糖和阿拉伯糖含量相差不大,比例均在1:1:1左右;酒制后黄精多糖果糖、阿拉伯糖和甘露糖的含量均下降,葡萄糖的含量上升,但仍以果糖为主要成分;果糖和葡萄糖在黄精和酒黄精多糖中稳定存在,甘露糖和阿拉伯糖受炮制的影响较大,部分酒黄精多糖未检测这两种单糖成分。(5)FT-IR结果:酒制前后不同产地和品种的黄精多糖官能团的构成基本相同,但酒制后C-H、C-O-H和C-O-C峰强度发生变化,且果糖和甘露糖的特征峰强度减弱,与单糖含量测定结果相符;(6)NMR结果:酒制前后黄精多糖均是由β(2→1)型糖苷键链接的果聚糖。3.黄精酒制前后多糖及其不同级分免疫活性对比研究根据黄精和酒黄精多糖的Mw及其分布情况,首先,以50 kDa作为截留分子量,对比透析法和超滤法对酒黄精多糖的分离效果,确定分离方法,制备得到黄精及酒黄精Mw>50 kDa和Mw<50 kDa两个多糖级分。其次,以正常和经脂多糖(LPS)诱导的小鼠腹腔巨噬细胞为研究对象,通过测定细胞上清液中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介素(IL)-1β和一氧化氮(NO)的浓度,探究黄精酒制前后多糖及其不同级分对巨噬细胞免疫活性的影响。再次,建立免疫抑制小鼠模型,通过单核细胞吞噬作用、免疫器官指数以及血清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含量及丙二醛(MDA)水平,对比黄精炮制前后多糖及其不同级分的免疫调节活性。最后,结合体外和体内实验结果,明确黄精炮制前后多糖免疫活性变化及主要活性部位。结果显示,(1)级分分离方法对比结果:同超滤法相比,透析膜法能更好地将酒黄精多糖分为Mw>50 kDa和Mw<50 kDa两个多糖级分。(2)体外实验结果:在正常生理状态下,黄精和酒黄精各多糖级分对巨噬细胞分泌TNF-α有显着促进作用(P<0.01),且酒黄精MW<50 kDa多糖级分促进作用更强(P<0.05);仅有酒黄精MW<50 kDa多糖级分对NO的分泌有显着促进作用(P<0.01));黄精和酒黄精各多糖级分对IL-1β的分泌均无显着作用;在LPS诱导的状态下,酒黄精和黄精多糖及不同级分均能不同程度地抑制LPS诱导巨噬细胞分泌TNF-α,IL-1β和NO,说明黄精和酒黄精多糖均主要是通过抑制炎症反应的发生来增强机体的免疫调节作用。酒黄精多糖对LPS诱导巨噬细胞分泌TNF-α,IL-1β的抑制作用均强于黄精多糖,说明黄精在炮制后抑制过度炎症反应的作用增强。酒黄精多糖Mw<50 kDa级分作用强于Mw>50 kDa级分,说明Mw<50 kDa级分为酒黄精多糖的主要活性部位。黄精多糖Mw<50 kDa级分对LPS诱导巨噬细胞分泌TNF-α的抑制作用显着强于Mw>50 kDa级分(P<0.01),但两个级分对IL-1β和NO的作用无显着性差异。(3)体内实验结果:同模型组相比,黄精和酒黄精多糖及不同级分均能改善环磷酰胺诱导的小鼠脾脏和胸腺萎缩状况,促进单核巨噬细胞的吞噬能力(P<0.05或P<0.01)。多糖中MW<50kDa级分的免疫恢复作用均强于Mw>50 kDa级分,且酒黄精MW<50 kDa的多糖级分的效果更好。同模型组相比,除黄精多糖对血清MDA水平无显着性作用外,经酒黄精多糖和其余多糖级分干预后小鼠血清MDA水平显着降低(P<0.05),且酒黄精不同多糖级分的作用更强(P<0.01)。同模型组相比,经黄精和酒黄精多糖及其不同级分干预后小鼠血清SOD含量均升高。结果表明,黄精和酒黄精多糖均可以通过提高免疫抑制小鼠的抗氧化酶活力、降低血清中MDA水平从而增强机体免疫功能,且酒黄精多糖及其不同级分的效果更好。4.黄精配方颗粒的质量控制以糊精和可溶性淀粉为研究对象,考察酶法去除辅料的适用性及其最佳反应条件。按《中药配方颗粒质量控制与标准制定技术要求(征求意见稿)》的规定,按辅料最大加入量(辅料:浸膏粉=1:1)制备黄精和酒黄精配方颗粒,以多糖的MW及其分布情况为指标,通过HPGPC法建立配方颗粒的特征图谱。结果显示,(1)配方颗粒辅料去除方法的考察:高温α-淀粉酶和糖化酶对黄精和酒黄精多糖的Mw及其分布测定没有影响。不同厂家生产的可溶性淀粉Mw及其分布情况差异较大,而糊精的差异较小。糖化酶或高温α-淀粉酶单独使用,均不能将可溶性淀粉和糊精酶解完全,两者共同作用的效果更好。高温α-淀粉酶(40 U/mL)最佳加酶量为辅料:酶用量为1:1.5(g/mL)。糖化酶(50 U/mL)最佳加酶量为辅料:酶用量为1:2(g/mL)。(2)黄精配方颗粒多糖特征图谱的建立:HPGPC法的精密度、稳定性和重复性均符合要求,说明方法稳定、可靠,可用于建立黄精和酒黄精配方颗粒多糖的特征图谱。经酶法处理后,可溶性淀粉在Mw>10 kDa部分的糖链已完全水解,酒黄精配方颗粒多糖在这部分的色谱峰峰面积均大于黄精配方颗粒多糖。因此,可对黄精和酒黄精配方颗粒进行区分。结论酒制使黄精多糖Mw>100 kDa部分色谱峰的个数和峰面积增加,且在Mw<10 kDa范围内产生寡糖峰。酒制前后黄精多糖的主要单糖成分未发生改变,但阿拉伯糖、甘露糖、果糖的含量降低,葡萄糖的含量上升,且官能团数量存在差异,显示黄精酒制前后多糖的初级结构均发生改变。酒制后黄精多糖免疫调节活性增强,Mw<50 kDa级分为免疫活性最强的级分。基于HPGPC法建立的配方颗粒多糖特征指纹图谱,可成功地区分黄精和酒黄精配方颗粒。
刘一明[5](2021)在《香菇品质评价及化学成分研究》文中提出
曲乐婧[6](2020)在《绞股蓝配方颗粒及其质量标准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绞股蓝是一种与人参有相似功效的药食同源的药材。其主要药理活性成分为皂苷类,绞股蓝皂苷具有调节机体免疫、抵抗癌症、抗氧化自由基、降低血脂等作用,可用于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脂肪肝等多种疾病的治疗。中药配方颗粒是中药汤剂的现代化产品,是中药材经过水提取,浓缩,干燥,制粒等工艺而制成的颗粒剂产品。可直接用于临床处方中,具有服药形式方便,用药剂量精确,药品易于携带,包装干净卫生等优点。本研究中共收集了来自不同地区的16批绞股蓝的药材,分别进行了标准汤剂的研究,标准汤剂指纹图谱的研究,水提取工艺的研究,颗粒制备的研究,中试放大研究及颗粒剂质量标准的研究。研究方法和结果如下:(1)绞股蓝标准汤剂的研究共收集了符合《部颁标准》的16批绞股蓝药材,依法制成标准汤剂,并对其出膏率、总黄酮和总皂苷含量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出膏率范围在10.23%~19.69%(g/g),平均含量16.88%±2.17%(g/g);以生药量计绞股蓝标准汤剂总黄酮的含量在3.42 mg/g~8.08 mg/g,平均含量为6.27±1.34 mg/g;总皂苷的含量在1.97mg/g~6.44 mg/g,平均含量为3.25±1.51 mg/g。(2)绞股蓝标准汤剂HPLC指纹图谱的研究。将上述依法制成的16批绞股蓝药材标准汤剂,建立了绞股蓝药材标准汤剂指纹图谱。结果显示不同来源的绞股蓝药材中七个特征峰的含量差异较大。(3)绞股蓝配方颗粒制备工艺的研究采用水提法提取绞股蓝药材,以绞股蓝药材提取时间、绞股蓝药材提取加水量、绞股蓝药材提取次数对这三个因素为考察因素,绞股蓝出膏率、提取绞股蓝总黄酮含量和提取绞股蓝总皂苷含量为综合考察指标。对绞股蓝药材提取工艺应用正交实验和单因素再优化得出绞股蓝药材最优提取工艺为:取绞股蓝药材,共提取三次,每次煎1.0小时。第一次加水量为绞股蓝药材重的15倍,且在提取绞股蓝药材前将绞股蓝药材预先浸泡1.0小时,第二、三次加水量为绞股蓝药材重的12倍。每一煎药液趁热过滤分离滤液滤渣,将三次滤液合并后,在60℃的温度下减压浓缩成密度在1.05~1.15的清膏。经中试放大研究,制成的绞股蓝清膏经喷雾干燥,以绞股蓝干膏粉:糊精:交联聚维酮(50:4:1)干法制粒,可获得理想的绞股蓝配方颗粒。(4)绞股蓝配方颗粒质量标准研究和稳定性研究依据《部颁标准》绞股蓝药材的鉴别方法及《中国药典》四部颗粒剂项下的检查项目,对3批中试绞股蓝配方颗粒进行了质量标准评价,制定了绞股蓝配方颗粒质量标准草案。通过稳定性研究,证实此法制得的绞股蓝配方颗粒在现有包装条件下稳定。
梁璐[7](2020)在《基于标准汤剂的健脾活血解毒颗粒制备工艺与质量标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健脾活血解毒方,是临床经验方,由党参、白术、茯苓、扶芳藤、地榆等11味中药组成,能明显改善溃疡性结肠炎缓解期患者腹泻腹痛、黏液脓血便、里急后重等症状。由于本方需长期服用,汤剂煎煮不便、久置发霉、不便携带等弊端限制了其临床使用。故本研究拟按《医疗机构制剂注册管理办法》的要求,将方开发成颗粒剂,并进行制备工艺、质量标准、稳定性等研究,为申报医院制剂提供相关的研究资料。方法:本论文基于标准汤剂理念,对提取液、中间体、成品进行指纹图谱研究,优选健脾活血解毒颗粒的制备工艺,建立颗粒的质量规范标准,并开展稳定性研究。(1)基于标准汤剂的指纹图谱研究:采用“中药色谱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系统软件(2012版)”建立本方标准汤剂、提取液、中间体、成品的指纹图谱,标记共有峰;将标准汤剂指纹图谱作为参照,与提取液、中间体、成品指纹图谱进行共有峰比较,并对指纹图谱进行相似度评价;分析4者中有效成分没食子酸含量变化,评价制备工艺能否较好保存方中有效成分;把成品指纹图谱与标准汤剂、单味药材、阴性药材图谱进行比较辨认共有峰归属。(2)制备工艺研究:(1)单因素试验:以干膏得率、总多糖、总黄酮、没食子酸含量等指标考察粉碎度、浸泡时间、加水量、煎煮时间、煎煮次数等5个因素;正交试验:参考单因素试验结果,以总多糖、总黄酮、没食子酸含量等指标考察粉碎度、加水量、煎煮时间、煎煮次数。(2)以颗粒性状、成型率为考察指标,筛选稀释剂种类与用量;以休止角的考察指标确定过筛用筛网筛目;以颗粒性状、含水量为考察指标,确定干燥时间、干燥温度。(3)质量标准研究:按2015年版《中国药典》颗粒剂项的要求对成品进行检查;采用薄层色谱法(TLC)分别对处方中的药材白术、扶芳藤、地榆、泽兰、白花蛇舌草、凤尾草、广木香、炙甘草等11味药材进行鉴别;采用HPLC法以没食子酸为指标进行含量测定。(4)稳定性研究:中试生产3批次成品,进行影响因素试验、加速稳定性试验、长期稳定性试验。结果:(1)标准汤剂指纹图谱研究:在标准汤剂的HPLC指纹图谱中标记出26个共有峰;提取液、中间体、成品中的共有峰能够在标准汤剂图谱中对应位置找到,提取液、中间体、成品图谱与标准汤剂图谱相似度分别为0.969、0.958、0.968;药材中没食子酸含量为100%,标准汤剂没食子酸转移率为82.06%,提取液为90.75%,中间体为76.30%,成品没食子酸转移率为71.8%;其中18个共有峰可归属到药材。(2)健脾活血解毒颗粒制备工艺:(1)单因素试验:药材粉碎度为粗粉、不需浸泡、加水量为12倍水、煎煮2次、煎煮1小时。正交试验:药材加16倍水,煎煮3次,每次1小时。收集到挥发油约0.5m L备用。提取液常压浓缩为清膏。(2)成型工艺:以糊精与可溶性淀粉2:1的比例为辅料,与清膏混合后通过16目筛制粒,60℃常压干燥1.5小时,喷入挥发油。(3)质量标准:本品符合2015年版《中国药典》颗粒项下检查要求;建立了白术、扶芳藤、地榆、泽兰、白花蛇舌草、凤尾草、广木香、炙甘草的薄层色谱鉴别方法,斑点清晰,分离度好,且阴性无干扰;本颗粒含地榆以没食子酸(C7H6O5)计,每克不得少于1.75mg。(4)稳定性研究:高湿条件下,样品吸水严重,测得本品临界相对湿度为68.1%;高温条件下,白术、广木香薄层色谱斑点变得模糊;而在强光条件下,各项检查指标符合规定。采用铝塑包装的产品经加速试验和6个月长期稳定性试验的各项检查结果符合规定。结论:与标准汤剂比较,本品在提取、成型与干燥工艺中物质波动较小,确保了产品与原方成分的一致性。研究筛选的制备工艺简单稳定可行,质量可控、产品稳定,质量标准能控制制剂质量。本品应采用铝塑包装,保存在相对湿度不超过68%的阴凉处。
武玉[8](2020)在《逍遥片中当归、白术挥发油成分研究与药材质量评价》文中指出目的:建立逍遥片的挥发油指纹图谱,对当归和白术药味中挥发性成分进行药材归属;优化当归和白术药材中挥发油的提取工艺,利用量化指标表征提取状态并探索不同指标下工艺参数对挥发性成分提取的规律性影响;分析中间体提取物和逍遥片中的挥发性成分,建立提取物和逍遥片中藁本内酯含量测定方法;建立不同产地白术药材的指纹图谱及含量测定方法,完善白术药材的质量评价体系。方法:1.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当归和白术及单味药挥发油,利用GC-MS分离鉴定挥发性成分并确定其药材归属,采用GC-MS建立当归和白术挥发油指纹图谱,定性鉴别指纹图谱中的特征成分。2.利用析因实验设计,以挥发油提取率为指标筛选和优化水蒸气蒸馏法提取当归和白术挥发油的提取工艺,采用提取温度作为量化指标表征提取状态,考察在120℃-170℃油浴温度范围内的提取状态、挥发油提取率、药液温度、冷凝管中部温度,并利用GC-MS分离鉴定不同油浴温度提取收集的挥发性成分。3.采用回流提取方式提取提取物及逍遥片中挥发性成分,利用GC-MS分离鉴定其挥发性成分,以藁本内酯为指标性成分,建立含量测定方法,测定提取物及制剂中藁本内酯含量。4.分别建立白术药材GC-MS指纹图谱和UPLC指纹图谱,并结合化学模式识别,对6个产地33批白术药材的挥发性成分和全成分进行质量评价,利用UPLC测定33批白术药材中白术内酯Ⅲ含量。结果:1.确定药材中的挥发性成分主要为内酯类和倍半萜类物质,归属于当归药材的挥发性成分较多。建立了药材挥发油GC-MS指纹图谱,初步确认了37个共有峰,10批样品相似度均大于0.980,药材挥发油中主要共有成分(Z)-藳本内酯和3-正丁烯基苯酞归属于当归药材,苍术酮归属于白术药材,β-罗勒烯和α-蒎烯为二者所共有。2.提取时间和提取状态对当归和白术药材挥发油提取率有显着影响,优选出最佳提取工艺为加水倍量6倍水,蒸馏时间6 h,暴沸提取。在160℃油浴温度下提取状态为暴沸且挥发油提取率达高峰,随油浴温度升高药液温度均在105℃左右,冷凝管中部温度升高且范程增大。在较低温度120℃提取下的挥发性成分较少以单萜烯类化合物为主,主要成分为反式-α-罗勒烯和(1R)-α-蒎烯;130℃及以上收集挥发性成分较多以内酯类化合物为主,主要成分为(Z)-藁本内酯和3-正丁烯基苯酞,总含量在160℃达高峰,160℃为最佳提取温度。3.提取物中主要挥发性成分为Z-藳本内酯、4-乙烯基-2-甲氧基-苯酚、3-正丁烯基苯酞、苍术酮、反式石竹烯,逍遥片中主要挥发性成分为棕榈酸、薄荷脑、Z-藳本内酯、4-乙烯基-2-甲氧基-苯酚。测定3批提取物和制剂中藁本内酯的含量范围分别为58.62-68.02μg·g-1、18.12-25.80μg·g-1。4.浙江、安徽和河北白术在挥发性成分和全成分上含量较高,但批次间差异性较大。不同产地白术中白术内酯Ⅲ含量范围在0.133-0.879 mg·g-1,湖南白术平均含量最高,质量较稳定,可作为逍遥片中白术药材的优选产地。结论:1.建立当归、白术挥发油GC-MS分析方法和指纹图谱,为挥发油的质量控制提供技术方法。2.优化提取工艺条件稳定可行,确认提取温度对过程工艺参数、挥发油提取率和挥发性成分有一定影响,为指导逍遥片及其他大复方中药以挥发性有效成分的开发利用,提供参考依据及研究思路。3.建立中间提取物和逍遥片中挥发性成分分析方法和藁本内酯含量测定方法,对挥发油在逍遥片中的全面质量控制提供技术方法。4.建立白术药材挥发性成分和全成分指纹图谱和含量测定方法,为逍遥片中白术药材的选用和为白术质量评价体系的完善和后续深入研究奠定基础。
高俊冬[9](2019)在《益胃颗粒剂的工艺及质量标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以益胃颗粒为研究对象,以“标准汤剂”为衡量复方颗粒的标准参照物,用出膏率、有效成分转移率、指纹图谱这三个参数来表征,研究益胃颗粒剂最佳制备工艺和质量标准,并建立二者的指纹图谱,探索差异性,为益胃颗粒的开发提供参考依据。用超高效液相色谱法(UPLC),以毛蕊花糖苷、总皂苷的提取量和出膏率作为考察指标,以加水量、煎煮时间、煎煮次数为影响因素,选用L9(34)正交试验法,优选出益胃颗粒最佳水提工艺。考察浓缩压力和温度以及冷冻干燥的预冻时间和主动干时间,优选出益胃颗粒最佳的浓缩干燥工艺。以颗粒的成形性、溶化性、吸湿性为考察指标,以辅料用量、辅料比例、乙醇浓度为影响因素,选用L9(34)正交试验法,优选出益胃颗粒最佳制剂成型工艺。根据《中国药典》2015版颗粒剂项下规定对益胃颗粒的性状、检查、薄层及含量进行研究。制备15批次的益胃标准汤剂并建立益胃标准汤剂的UPLC指纹图谱,评价相似度,分析归属峰,最终确定益胃标准汤剂指纹图谱相似度的可接受范围,确定主要成分峰的个数,规定其相对保留时间及峰的比例。确保所制得的益胃颗粒与益胃标准汤剂一致。经过筛选,确定益胃颗粒制备工艺,即加12倍量水,煎煮2小时,煎煮1次,再经过减压浓缩(80℃)、冷冻干燥(预冻温度:-80℃,预冻时间:12h,隔板温度:5℃,真空度:1.030mba,干燥时间:48h)、加50%辅料、糊精和乳糖的比例为1:1、乙醇浓度为85%,制得益胃颗粒。质量标准研究中益胃颗粒的性状为棕褐色颗粒,色泽均匀,干燥无吸潮和无结块。检查中单一水分含量均小于8.0%,结果符合要求;不能通过一号筛与能通过五号筛的总和平均值为7.10%;样品溶化性符合要求;单一干燥失重均小于2.0%,结果符合要求。薄层鉴别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斑点,阴性样品无斑点。含量测定中毛蕊花糖苷平均含量为0.292 mg·g-1,总皂苷含量为4.448mg·g-1。出膏率中标准汤剂的平均出膏率为20.13%,益胃颗粒的平均出膏率为24.77%。出膏率变化为123%。所制得的中间体出膏率在规定的范围内。指标性成分转移率中,益胃标准汤剂毛蕊花糖苷的平均含量为6.486mg/L,益胃颗粒中间体毛蕊花糖苷的平均含量为7.907 mg/L,益胃标准汤剂到益胃颗中间体的粒转移率为122%。标准汤剂总皂苷的平均含量为113.1 mg/L 2益胃颗粒中间体总皂苷的平均含量为119.52mg/L,益胃标准汤剂到益胃颗中间体的粒转移率为106%。所制得的中间体转移率在规定的范围内。指纹图谱比较中,建立15批益胃标准汤剂的指纹图谱,确定了 16个共有峰,15批标准汤剂指纹图谱之间的相似度均大于0.900,并通过相似度评价软件生成益胃标准汤剂的对照指纹图谱。建立益胃颗粒的指纹图谱,并确定了 16个共有峰,生成益胃颗粒指纹图谱的对照指纹图谱与标准汤剂对照指纹图谱的相似度为0.912,表明相似度良好,在指纹图谱相似度可接受范围之内。归属峰分析中1、2、3、5、6、8号峰为地黄专属峰,且6号峰为毛蕊花糖苷。9、14、15、16号峰为麦冬专属峰,且9号峰为麦冬皂苷D,15号峰为甲基麦冬高黄酮A。4、10、11号峰为沙参专属峰。7、12、13为玉竹专属峰。本文筛选出的益胃颗粒制备工艺简单稳定,质量标准方法简便、专属性强、结果准确,能全面有效控制其质量。通过益胃标准汤剂对与益胃颗粒出膏率、指标性成分及指纹图谱的比较,结果表明所设计的益胃颗粒符合质量一致性原则,可作为益胃颗粒的质量标准。
宋百灵[10](2017)在《大蒜蒜氨酸质量评价及小鼠静脉给药体内过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采用多国药典方法测定大蒜中化学成分含量,探讨测定指标之间的相关性;优化大蒜蒜氨酸分离纯化工艺;建立大蒜蒜氨酸及蒜氨酸的HPLC指纹图谱并对相关物质进行研究;研究小鼠注射蒜氨酸的体内过程,阐明蒜氨酸与H2S的相关性。方法:1.分别参照美国药典、印度药典、欧洲药典、英国药典、中国药典及课题组方法测定大蒜中指标成分含量并分析测定结果之间的相关性。2.在原有工艺的基础上,考察了树脂型号、上样液浓度和pH、洗脱液浓度对蒜氨酸分离的影响,并以乙醇重结晶,采用UV、IR、MS、NMR对所得的纯化产物进行结构确证并采用HPLC法测定纯度。3.采用HPLC柱前衍生化法建立大蒜蒜氨酸及蒜氨酸指纹图谱,并分析其中氨基酸类有关物质含量。4.建立生物样品中蒜氨酸与H2S同时测定的UPLC-MS/MS法,通过测定蒜氨酸经小鼠尾静脉注射后各时间点血浆及组织中蒜氨酸和H2S的含量,研究蒜氨酸在小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与组织分布及其与H2S的相关性。结果:1.美国药典、印度药典、课题组方法测得该批大蒜的蒜氨酸含量分别为2.97%、1.47%、3.10%,欧洲药典方法测得该批大蒜的潜在大蒜辣素含量为1.29%,中国药典方法测得该批大蒜的大蒜辣素含量为0.273%。2.以阳离子交换树脂为填料,将大蒜提取液浓缩并调节pH,上样,先用水洗脱,再用氨水洗脱,收集pH<7部分洗脱液,收率为74%。经两次重结晶得到的纯化产物经结构确证与蒜氨酸分子结构相符,熔点、旋光度等参数测定结果与文献报道一致,采用HPLC法测得蒜氨酸纯度达99.0%以上,总收率为2.8%。3.建立了大蒜蒜氨酸指纹图谱,确定了14个共有峰并指认了9个色谱峰,10批次大蒜蒜氨酸色谱图与典型指纹图谱的相似度>0.97;建立了蒜氨酸指纹图谱,确定了12个共有峰并指认了8个色谱峰,10批次蒜氨酸色谱图与典型指纹图谱的相似度>0.99。各批次大蒜蒜氨酸及蒜氨酸中氨基酸类有关物质含量差异较大。4.采用UPLC-MS/MS法同时测定小鼠血液及组织中蒜氨酸和H2S含量,蒜氨酸主要药动学参数为Ke:4.79×10-3min-1,T1/2:148.03min,Cmax:266.61μmol/L,AUC(0-120min):9217.71min·μmol/L,AUC(0-∞):13365.49min·μmol/L,Vd:6.99L/kg,CL:0.03L/min/kg。H2S主要药动学参数为Ke:4.59×10-3min-1,T1/2:154.34min,Cmax:0.452μmol/L,Tmax:20min,AUC(0-120min):34.79min·μmol/L,AUC(0-∞):79.33min·μmol/L,Vd:1208.22L/kg,CL:5.48L/min/kg。给药后小鼠血浆及各组织中均可测到蒜氨酸且H2S含量有不同程度增加,各组织中蒜氨酸含量在给药后1020min达最高值,峰值时各组织中蒜氨酸含量依次为:肾>心>肺>脾>脑>肝,给药后20min血浆中H2S含量达到峰值,给药后1535min相应组织中H2S含量达到峰值,达峰时各部位H2S增加量依次为:肾>肝>脑>脾>心>肺>血浆。结论:1.蒜氨酸是大蒜本身存在的指标性成分,课题组建立的方法与美国药典方法测定蒜氨酸含量,结果没有显着性差异,印度药典方法前处理灭酶不完全,蒜氨酸测定结果偏低,欧洲药典和英国药典与美国药典方法测定结果有相关性,大蒜辣素测定结果可间接反映大蒜中蒜氨酸含量,中国药典方法测定大蒜素的含量与蒜氨酸含量无相关性,不能反映大蒜中蒜氨酸含量,因此选择适宜的方法以蒜氨酸或大蒜辣素为指标控制大蒜品质更合理。2.本研究确定了最佳树脂型号、上样液浓度和pH、洗脱液浓度,明确了上样液调节pH的必要性,提高了蒜氨酸收率,采用乙醇重结晶纯化大蒜蒜氨酸,重结晶由原工艺的3次减少到2次,且提高了收率,降低了成本,为蒜氨酸申报新药的产业化奠定基础。3.本研究所建立的大蒜蒜氨酸及蒜氨酸指纹图谱符合提取物指纹图谱的技术要求,可用于大蒜蒜氨酸的生产过程控制及质量评价,研究的10批大蒜蒜氨酸中有关物质除氨基酸类外还有糖类,氨基酸类有关物质含量差异较大。4.本研究建立了UPLC-MS/MS法同时测定小鼠血液及组织中蒜氨酸和H2S含量,结果表明蒜氨酸可在小鼠体内代谢生成H2S,为后续蒜氨酸药效学研究奠定基础。
二、关于精细化工中间体色谱指纹图谱的思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关于精细化工中间体色谱指纹图谱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基因组信息指导下两株真菌来源抗耐药菌活性物质的挖掘(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本论文专用术语的注释表 |
第1章 绪论 |
1.1 前言 |
1.2 真菌主要活性天然产物的研究现状 |
1.2.1 细胞松弛素(真菌PKS-NRPS基因簇产物)的研究进展 |
1.2.2 二酮哌嗪衍生物(真菌NRPS基因簇产物)的研究进展 |
1.2.3 萜类化合物(真菌Terpene基因簇产物)的研究进展 |
1.3 发现和开发具有临床应用潜力的抗耐药菌活性物质 |
1.3.1 基于基因组学方法的抗耐药菌活性物质的发现和开发 |
1.3.2 通过代谢组学和化学基因组学鉴定新的天然产物骨架 |
1.3.3 质谱分子网络发现真菌中的天然产物 |
1.4 研究意义及技术路线 |
第2章 毛壳属真菌Chaetomium brasiliense SD-596 来源缩酚酸环醚类化合物的发现和抗耐药菌活性的研究 |
2.1 实验 |
2.1.1 实验试剂 |
2.1.2 实验仪器 |
2.1.3 培养基及试剂配制 |
2.2 实验方法 |
2.2.1 基因测序、组装和生物信息分析 |
2.2.2 菌株来源与发酵 |
2.2.3 化合物的提取分离与纯化 |
2.2.4 化合物抗耐药菌活性检测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基因测序、组装和生物信息分析结果 |
2.3.2 化合物的结构鉴定 |
2.3.3 化合物的生物合成途径推测 |
2.3.4 化合物抗耐药菌活性结果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毛壳属真菌Chaetomium cochliodes SD-280 次级代谢产物的研究 |
3.1 实验 |
3.1.1 实验试剂 |
3.1.2 实验仪器 |
3.1.3 培养基及试剂配制 |
3.2 实验方法 |
3.2.1 基因测序、组装和生物信息分析结果 |
3.2.2 菌株来源与发酵培养 |
3.2.3 化合物的提取分离与纯化 |
3.2.4 化合物抗耐药菌活性检测 |
3.2.5 Fr.C 组分中C-5 硫桥类化合物的LC-MS~2分析和分子网络 |
3.2.6 Fr.A脂肪酸的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分析及抗氧化活性测试 |
3.2.7 C.cochliodes SD-280 添加氨基酸的液体发酵与萃取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基因测序、组装和生物信息分析结果 |
3.3.2 化合物的结构鉴定 |
3.3.3 化合物抗耐药菌活性结果 |
3.3.4 Fr.C中C-5 液质联用分析及硫桥类化合物的分子网络 |
3.3.5 Fr. A 脂肪酸组成及抗氧化活性 |
3.3.6 添加氨基酸前体后二酮哌嗪类代谢产物结果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讨论与展望 |
4.1 主要结论 |
4.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一、发表学术论文 |
二、其他科研成果 |
(2)基于指纹图谱技术和蛋白质组学研究察哈尔羊和乌珠穆沁羊脂肪酸差异(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表 |
1 引言 |
1.1 食品质量安全问题 |
1.2 研究背景 |
1.2.1 指纹图谱的来源 |
1.3 肉用绵羊研究方向 |
1.3.1 新品种培育研究 |
1.3.2 不同部位肉质研究 |
1.4 内蒙古地区肉用绵羊概况 |
1.4.1 乌珠穆沁羊 |
1.4.2 杜泊羊 |
1.4.3 萨福克羊 |
1.4.4 察哈尔羊 |
1.5 脂肪酸的研究进展 |
1.5.1 影响脂肪酸差异因素 |
1.5.2 脂肪酸的氧化 |
1.6 蛋白质组学技术概况 |
1.7 与脂肪酸代谢相关的蛋白质 |
1.7.1 ACAT1 |
1.7.2 ECHS1 |
1.7.3 HADHB |
1.8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 |
1.9 液相色谱质谱联用仪 |
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3 研究内容 |
4 技术路线 |
5 实验一多品种背最长肌脂肪酸图谱的建立与相似度分析 |
5.1 材料与方法 |
5.2 主要试剂与耗材 |
5.3 主要仪器 |
5.4 实验方法 |
5.4.1 脂肪酸的提取 |
5.4.2 气相色谱质谱脂肪酸上样条件 |
5.4.3 脂肪酸质谱处理 |
5.4.4 方法学考察 |
5.5 实验结果与分析 |
5.5.1 精密度、重复性、稳定性实验结果 |
5.5.2 乌珠穆沁羊背最长肌脂肪酸指纹图谱的建立 |
5.5.3 萨福克羊背最长肌脂肪酸指纹图谱的建立 |
5.5.4 杜泊羊背最长肌脂肪酸指纹图谱的建立 |
5.5.5 察哈尔羊背最长肌脂肪酸指纹图谱的建立 |
5.5.6 相似度分析 |
5.5.7 主成分分析 |
5.6 讨论 |
5.7 小结 |
6 实验二乌珠穆沁羊和察哈尔羊背最长肌总蛋白库的建立 |
6.1 材料与方法 |
6.1.1 实验样本 |
6.1.2 主要试剂与耗材 |
6.1.3 主要仪器 |
6.1.4 实验方法 |
6.2 试验结果与分析 |
6.2.1 总蛋白提取 |
6.2.2 乌珠穆沁羊不同部位肌肉总蛋白数据采集 |
6.2.3 乌珠穆沁羊背最长肌与察哈尔羊背最长肌蛋白鉴定 |
6.2.4 察哈尔羊背最长肌GO功能分析 |
6.2.5 乌珠穆沁羊背最长肌GO功能分析 |
6.2.6 KEGG功能分析 |
6.3 讨论 |
6.4 小结 |
7 实验三差异蛋白的筛选 |
7.1 材料与方法 |
7.1.1 实验样本 |
7.1.2 主要试剂 |
7.1.3 实验方法 |
7.2 实验结果与分析 |
7.2.1 SWATH总离子流图 |
7.2.2 主成分分析结果 |
7.2.3 差异蛋白的筛选 |
7.2.4 差异蛋白的GO功能分析 |
7.2.5 KEGG通路富集分析 |
7.2.6 差异蛋白筛选 |
7.3 讨论 |
7.4 小结 |
8 研究四ACAT1 蛋白的Western blot定量研究 |
8.1 材料与方法 |
8.1.1 主要试剂 |
8.1.2 主要仪器 |
8.1.3 目的蛋白(ACAT1)与内参蛋白(Tubulin)Western blot试验方法 |
8.2 试验结果 |
8.2.1 ACAT1 蛋白的Western blot定量研究 |
8.3 讨论 |
8.3.1 实验结果分析 |
8.4 小结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3)中国玛咖的品质鉴定和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玛咖的化学成分 |
1.1.1 生物碱 |
1.1.2 芥子油苷 |
1.1.3 玛咖多糖 |
1.1.4 黄酮类 |
1.1.5 甾醇及其衍生物 |
1.1.6 其它次生代谢产物 |
1.1.7 其它营养物质 |
1.2 玛咖的功效 |
1.2.1 增强男性性功能 |
1.2.2 增强女性性功能和生育力 |
1.2.3 抗疲劳 |
1.2.4 神经保护作用 |
1.2.5 保护前列腺 |
1.2.6 抗肿瘤 |
1.2.7 改善更年期综合征 |
1.2.8 调节糖脂代谢 |
1.2.9 抗病毒活性 |
1.3 玛咖的食用限量和安全性 |
1.4 玛咖多糖的研究概况 |
1.4.1 玛咖多糖的组成 |
1.4.2 玛咖多糖的功效 |
1.5 现代分析技术在玛咖品质鉴定中的应用 |
1.5.1 HPLC技术的应用 |
1.5.2 GC-MS技术的应用 |
1.5.3 红外光谱技术的应用 |
1.5.4 紫外光谱技术的应用 |
1.5.5 稳定同位素比值法等其它技术的应用 |
1.5.6 电子鼻概述及其应用 |
1.6 斑马鱼模型在糖脂代谢研究中的应用 |
1.6.1 斑马鱼在保健食品功效评价中的应用 |
1.6.2 斑马鱼糖脂代谢紊乱模型的优势 |
1.7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1.7.1 立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1.7.2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1.7.3 论文技术路线 |
第二章 玛咖加工方式研究 |
2.1 前言 |
2.2 材料与方法 |
2.2.1 实验材料 |
2.2.2 试剂和仪器 |
2.2.3 玛咖干燥实验设计 |
2.2.4 玛咖粉碎实验设计 |
2.2.5 分析检测方法 |
2.2.6 统计学处理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玛咖干燥实验 |
2.3.2 玛咖粉特性表征 |
2.3.3 玛咖粉表面特征 |
2.3.4 不同干燥方式对玛咖活性成分的影响 |
2.3.5 不同粉碎粒径对玛咖活性成分的影响 |
2.3.6 玛咖粉气味客观感官评价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玛咖品质鉴定数据库的构建 |
3.1 前言 |
3.2 材料与方法 |
3.2.1 实验材料 |
3.2.2 试剂和仪器 |
3.2.3 样品前处理 |
3.2.4 分析检测方法 |
3.2.5 统计学处理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玛咖产地溯源数据库系统的构建 |
3.3.2 不同产地玛咖挥发性成分的GC-MS分析 |
3.3.3 电子鼻和GC-MS联用分析 |
3.3.4 玛咖等级鉴定数据库系统的构建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玛咖不同提取组分对细胞糖脂代谢紊乱模型的作用 |
4.1 前言 |
4.2 材料与方法 |
4.2.1 实验材料 |
4.2.2 试剂和仪器 |
4.2.3 玛咖待测样品的提取和成分检测 |
4.2.4 成分测定 |
4.2.5 玛咖样品抗氧化能力检测 |
4.2.6 HepG2 细胞糖脂代谢紊乱模型的建立 |
4.2.7 实验分组 |
4.2.8 生化指标的检测 |
4.2.9 玛咖样品对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
4.2.10 统计学处理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玛咖样品的提取 |
4.3.2 玛咖样品成分分析 |
4.3.3 玛咖样品抗氧化能力测定 |
4.3.4 玛咖样品对细胞增殖影响 |
4.3.5 HepG2 细胞糖脂代谢紊乱模型的建立 |
4.3.6 玛咖样品对糖脂代谢紊乱细胞生化指标影响的量效关系 |
4.3.7 玛咖样品对ROS影响的量效关系 |
4.3.8 玛咖样品对细胞内基因表达水平的影响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玛咖多糖对斑马鱼糖脂代谢紊乱的作用 |
5.1 前言 |
5.2 材料与方法 |
5.2.1 实验材料 |
5.2.2 试剂和仪器 |
5.2.3 玛咖多糖的制备 |
5.2.4 玛咖多糖对斑马鱼最大检测浓度(MTC)的测定 |
5.2.5 动物分组与饲养 |
5.2.6 生化指标检测 |
5.2.7 对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
5.2.8 统计方法 |
5.3 结果与讨论 |
5.3.1 玛咖多糖的制备 |
5.3.2 玛咖多糖的检测分析 |
5.3.3 玛咖多糖对斑马鱼的MTC的确定 |
5.3.4 生化指标检测 |
5.3.5 玛咖多糖对PPARγ基因表达水平的影响 |
5.4 本章小结 |
主要结论与展望 |
主要结论 |
展望 |
论文创新点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表 |
附录: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4)黄精酒制前后多糖初级结构和免疫活性的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文献综述 |
1. 黄精的研究概况 |
2. 多糖的研究概况 |
本章总结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一章 黄精和酒黄精多糖的提取、分离及纯化研究 |
第一节 药材的收集、饮片制备及多糖含量测定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与结果 |
第二节 黄精和酒黄精多糖的提取研究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与结果 |
3. 讨论 |
第三节 黄精和酒黄精多糖的分离研究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与结果 |
3. 讨论 |
第四节 黄精和酒黄精粗多糖脱蛋白研究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与结果 |
3. 讨论 |
本章总结 |
第二章 黄精酒制前后多糖初级结构的对比研究 |
第一节 黄精酒制前后多糖M_W及其分布的对比研究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与结果 |
3. 讨论 |
第二节 黄精酒制前后多糖单糖组成的对比研究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与结果 |
3. 讨论 |
第三节 黄精酒制前后多糖官能团和糖苷键类型的对比研究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与结果 |
3. 讨论 |
本章总结 |
第三章 黄精酒制前后多糖及其不同级分免疫活性对比研究 |
第一节 黄精和酒黄精不同多糖级分的制备 |
1. 实验材料 |
2. 方法和结果 |
第二节 黄精酒制前后多糖及其不同级分对小鼠腹腔巨噬细胞活性的影响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三节 黄精和酒黄精多糖及其不同级分对免疫抑制模型小鼠的影响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本章总结 |
第四章 黄精配方颗粒质量标准研究 |
第一节 去除配方颗粒辅料干扰的方法研究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与结果 |
3. 讨论 |
第二节 黄精和酒黄精配方颗粒的多糖特征图谱研究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与结果 |
3. 讨论 |
本章总结 |
研究总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6)绞股蓝配方颗粒及其质量标准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对照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中药绞股蓝的文献研究 |
1.1.1 绞股蓝药材 |
1.1.2 绞股蓝的化学成分及其分析方法 |
1.2 中药配方颗粒的研究进展 |
1.2.1 中药配方颗粒的发展现状 |
1.2.2 中药配方颗粒的研究方法 |
1.2.3 中药配方颗粒的存在问题 |
1.3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绞股蓝标准汤剂质量标准的研究 |
2.1 引言 |
2.2 实验材料 |
2.2.1 实验药材 |
2.2.2 主要仪器 |
2.2.3 药品和试剂 |
2.3 绞股蓝药材的鉴定 |
2.3.1 TLC鉴别 |
2.3.2 水分检查 |
2.3.3 灰分检查 |
2.3.4 浸出物检查 |
2.3.5 小结 |
2.4 绞股蓝标准汤剂的制备工艺研究 |
2.4.1 绞股蓝药材浸泡时间及吸水量考察 |
2.4.2 绞股蓝标准汤剂的制备 |
2.5 绞股蓝标准汤剂出膏率的测定 |
2.6 绞股蓝标准汤剂中总黄酮含量的测定 |
2.6.1 芸香苷标准溶液的制备 |
2.6.2 测定波长的考察 |
2.6.3 标准曲线的绘制 |
2.6.4 供试品溶液制备方法的优化 |
2.6.5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
2.6.6 绞股蓝总黄酮含量的测定 |
2.6.7 小结 |
2.7 绞股蓝标准汤剂中总皂苷含量的测定 |
2.7.1 绞股蓝皂苷A标准溶液的制备 |
2.7.2 测定波长的考察 |
2.7.3 标准曲线的绘制 |
2.7.4 供试品溶液制备方法的优化 |
2.7.5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
2.7.6 绞股蓝总皂苷含量的测定 |
2.7.7 小结 |
2.8 小结与讨论 |
第三章 绞股蓝标准汤剂指纹图谱的研究 |
3.1 引言 |
3.2 实验材料 |
3.3 绞股蓝标准汤剂指纹图谱的研究 |
3.3.1 HPLC法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
3.3.2 HPLC法条件 |
3.3.3 指纹图谱方法学考察 |
3.3.4 绞股蓝标准汤剂指纹图谱的建立 |
3.4 小结与讨论 |
第四章 绞股蓝配方颗粒制备工艺的研究 |
4.1 引言 |
4.2 实验材料 |
4.2.1 主要仪器 |
4.2.2 主要试剂 |
4.3 提取工艺条件的确定 |
4.3.1 药材平均吸水量的考察 |
4.3.2 正交实验方案设计 |
4.3.3 正交实验结果及分析 |
4.3.4 单因素再优化研究 |
4.4 绞股蓝配方颗粒成型工艺的研究 |
4.4.1 提取、分离、浓缩方法的确定 |
4.4.2 润湿剂考察 |
4.4.3 辅料的选择 |
4.5 中试放大验证 |
4.5.1 中试药材检查 |
4.5.2 工厂中试放大提取 |
4.5.3 工厂中试干燥方法 |
4.5.4 工厂制粒工艺选择 |
4.5.5 干膏粉可压性考察 |
4.5.6 辅料种类考察 |
4.5.7 辅料用量考察 |
4.5.8 工厂配方颗粒成型方案 |
4.5.9 配方颗粒包装材料 |
4.5.10 三批工厂中试样品收率 |
4.6 工艺流程图 |
4.7 小结与讨论 |
第五章 绞股蓝配方颗粒质量标准研究和稳定性研究 |
5.1 引言 |
5.2 实验材料 |
5.3 绞股蓝配方颗粒质量标准草案说明 |
5.3.1 药品名称 |
5.3.2 处方 |
5.3.3 性状 |
5.3.4 中试药材标准汤剂制备 |
5.3.5 TLC鉴别 |
5.3.6 颗粒检查 |
5.3.7 浸出物的测定 |
5.3.8 总黄酮含量测定 |
5.3.9 总皂苷含量测定 |
5.4 配方颗粒质量标准草案 |
5.5 稳定性研究 |
5.5.1 材料 |
5.5.2 考察内容 |
5.5.3 考察时间 |
5.5.4 考察实验 |
5.6 小结与讨论 |
总结和展望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参考文献 |
(7)基于标准汤剂的健脾活血解毒颗粒制备工艺与质量标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健脾活血解毒方的处方与分析 |
1 处方来源 |
2 处方组成与分析 |
3 处方药材研究 |
3.1 党参 |
3.2 白术 |
3.3 茯苓 |
3.4 扶芳藤 |
3.5 地榆 |
3.6 泽兰 |
3.7 泽泻 |
3.8 白花蛇舌草 |
3.9 凤尾草 |
3.10 广木香 |
3.11 炙甘草 |
第二部分 基于标准汤剂的健脾活血解毒方指纹图谱研究 |
1 仪器与材料 |
1.1 仪器 |
1.2 试剂 |
1.3 药材 |
2 方法与结果 |
2.1 色谱条件 |
2.2 健脾活血解毒方标准汤剂的制备 |
2.3 各单味药及对应阴性对照溶液的制备 |
2.4 溶液的制备 |
2.5 方法学考察 |
2.6 指纹图谱研究 |
3 讨论 |
3.1 色谱条件的选择 |
3.2 标准汤剂的意义 |
4 结论 |
第三部分 健脾活血解毒颗粒的制备工艺研究 |
1 仪器与试药 |
1.1 仪器 |
1.2 试剂 |
1.3 药材 |
2 提取工艺的研究 |
2.1 考察指标的评价 |
2.2 方法与结果 |
2.2.1 提取工艺单因素考察 |
2.2.2 正交实验优选提取方法及结果 |
2.2.3 验证实验 |
3 成型工艺研究 |
3.1 处方量的确定 |
3.2 工艺流程图 |
3.3 考察指标的评价 |
3.4 方法与结果 |
4 三批中试 |
5 讨论 |
5.1 提取工艺 |
5.2 成型工艺 |
6 结果 |
7 结论 |
第四部分 健脾活血解毒颗粒的质量标准研究 |
1 仪器与材料 |
2 颗粒性状 |
3 颗粒质量检查 |
4 含量测定 |
4.1 没食子酸测定 |
4.2 样品含量测定 |
5 质量标准正文 |
6 质量标准起草说明 |
6.1 药品名称 |
6.2 性状 |
6.3 定性鉴别 |
6.4 检查 |
6.5 制剂的含量测定 |
6.6 功能主治 |
6.7 用法用量 |
6.8 规格 |
6.9 贮藏 |
第五部分 健脾活血解毒颗粒的稳定性试验 |
1 仪器与材料 |
2 影响因素试验 |
3 相对临界湿度的测定 |
4 加速试验 |
5 长期试验 |
全文总结 |
1 标准汤剂指纹图谱研究 |
2 制备工艺研究 |
3 质量标准研究 |
4 稳定性试验 |
展望 |
参考文献 |
缩略词表 |
综述 清热类中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8)逍遥片中当归、白术挥发油成分研究与药材质量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 |
前言 |
研究现状、成果 |
研究目的、方法 |
一、当归和白术挥发油的成分及指纹图谱研究 |
1.1 当归和白术挥发油成分分析及药材归属 |
1.1.1 材料与仪器 |
1.1.2 方法 |
1.1.3 结果与分析 |
1.1.4 讨论与小结 |
1.2 当归和白术挥发油GC-MS指纹图谱及共有峰的指认 |
1.2.1 材料与仪器 |
1.2.2 方法与结果 |
1.2.3 讨论与小结 |
1.3 本章小结 |
二、当归和白术药材挥发油的提取工艺研究 |
2.1 单因素考察当归和白术药材挥发油的提取工艺 |
2.1.1 仪器与材料 |
2.1.2 方法与结果 |
2.1.3 讨论与小结 |
2.2.基于析因实验设计的当归和白术挥发油的提取工艺研究 |
2.2.1 材料与仪器 |
2.2.2 方法与结果 |
2.2.3 讨论与小结 |
2.3 当归和白术挥发油提取过程中量化指标考察 |
2.3.1 材料与仪器 |
2.3.2 方法 |
2.3.3 结果与分析 |
2.3.4 讨论与小结 |
2.4 本章小结 |
三、逍遥片中间体提取物及制剂中挥发油定性定量研究 |
3.1 逍遥片中间体提取物及制剂中挥发性成分GC-MS定性分析 |
3.1.2 方法 |
3.1.3 结果与分析 |
3.1.4 讨论与小结 |
3.2 逍遥片中间体提取物及制剂中藁本内酯含量测定 |
3.2.1 材料及仪器 |
3.2.2 方法与结果 |
3.2.3 讨论与小结 |
3.3 本章小结 |
四、白术药材的质量评价研究 |
4.1 GC-MS指纹图谱结合化学计量学方法的白术挥发油质量评价 |
4.1.1 仪器与材料 |
4.1.2 方法与结果 |
4.1.3 讨论与小结 |
4.2 基于化学计量学的白术药材UPLC指纹图谱研究 |
4.2.1 仪器与材料 |
4.2.2 方法与结果 |
4.2.3 讨论与小结 |
4.3 白术药材中白术内酯Ⅲ含量测定 |
4.3.1 仪器与材料 |
4.3.2 方法与结果 |
4.3.3 讨论与小结 |
4.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中药挥发油提取工艺及质量控制研究进展 |
综述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9)益胃颗粒剂的工艺及质量标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引言 |
1.2 益胃汤的研究进展 |
1.2.1 益胃汤概述 |
1.2.2 益胃汤中各味药的研究进展 |
1.3 中药颗粒剂的开发进展 |
1.4 中药复方指纹图谱的研究进展 |
1.5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2 益胃汤处方药材检查 |
2.1 引言 |
2.2 实验材料与仪器 |
2.2.1 仪器设备 |
2.2.2 试剂 |
2.2.3 药材 |
2.3 试验方法 |
2.3.1 性状鉴别方法 |
2.3.2 水分测定方法 |
2.3.3 总灰分测定方法 |
2.3.4 酸不溶灰分测定方法 |
2.3.5 浸出物测定方法 |
2.3.6 二氧化硫残留量鉴别方法 |
2.3.7 薄层鉴别方法 |
2.3.8 含量测定方法 |
2.4 实验结果与分析 |
2.4.1 性状鉴别结果 |
2.4.2 水分测定结果 |
2.4.3 总灰分测定结果 |
2.4.4 酸不溶灰分测定结果 |
2.4.5 浸出物测定结果 |
2.4.6 二氧化硫残留量鉴别结果 |
2.4.7 薄层鉴别结果 |
2.4.8 含量测定结果 |
2.5 本章小结 |
3 益胃颗粒的制备工艺研究 |
3.1 引言 |
3.2 实验仪器与材料 |
3.2.1 仪器设备 |
3.2.2 试剂 |
3.2.3 药材 |
3.3 实验方法 |
3.3.1 单因素筛选实验 |
3.3.2 提取工艺考察 |
3.3.3 浓缩干燥工艺考察 |
3.3.4 制剂成型工艺考察 |
3.3.5 制剂成型工艺考察指标 |
3.3.6 益胃颗粒的制备 |
3.4 实验结果与分析 |
3.4.1 单因素筛选结果 |
3.4.2 提取工艺考察结果 |
3.4.3 浓缩干燥工艺考察结果 |
3.4.4 制剂成型工艺考察结果 |
3.4.5 益胃颗粒的制备结果 |
3.5 本章小结 |
4 益胃颗粒质量标准研究 |
4.1 引言 |
4.2 仪器与材料 |
4.2.1 仪器设备 |
4.2.2 试剂 |
4.2.3 材料 |
4.3 试验方法 |
4.3.1 性状 |
4.3.2 检查 |
4.3.3 薄层鉴别 |
4.3.4 含量测定 |
4.4 实验结果与分析 |
4.4.1 性状分析结果 |
4.4.2 检查结果 |
4.4.3 薄层鉴别结果 |
4.4.4 含量测定结果 |
4.5 本章小结 |
5 益胃颗粒与益胃标准汤剂指标性成分及指纹图谱比较研究 |
5.1 引言 |
5.2 仪器与材料 |
5.2.1 仪器设备 |
5.2.2 试剂 |
5.2.3 材料 |
5.3 试验方法 |
5.3.1 益胃标准汤剂的制备 |
5.3.2 益胃颗粒样品溶液的制备 |
5.3.3 两种制剂中指标性成分对比研究 |
5.3.4 指纹图谱的对比研究 |
5.4 实验结果与分析 |
5.4.1 两种制剂中指标性成分对比研究结果 |
5.4.2 指纹图谱的建立结果 |
5.5 本章小结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大蒜蒜氨酸质量评价及小鼠静脉给药体内过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研究内容 |
1 大蒜化学成分5种测定方法比较及相关性探讨 |
1.1 仪器、药品与试剂 |
1.2 方法与结果 |
1.3 讨论 |
2 大蒜蒜氨酸分离纯化工艺优化 |
2.1 仪器、药品与试剂 |
2.2 方法与结果 |
2.3 讨论 |
3 大蒜蒜氨酸、蒜氨酸指纹图谱及有关物质研究 |
3.1 仪器、药品与试剂 |
3.2 方法与结果 |
3.3 讨论 |
4 UPLC-MS/MS法研究蒜氨酸体内过程 |
4.1 仪器、药品与试剂 |
4.2 方法与结果 |
4.3 讨论 |
小结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新疆医科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导师评阅表 |
四、关于精细化工中间体色谱指纹图谱的思考(论文参考文献)
- [1]基因组信息指导下两株真菌来源抗耐药菌活性物质的挖掘[D]. 杨梦. 齐鲁工业大学, 2021(10)
- [2]基于指纹图谱技术和蛋白质组学研究察哈尔羊和乌珠穆沁羊脂肪酸差异[D]. 苏馨.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1
- [3]中国玛咖的品质鉴定和活性研究[D]. 李爱民. 江南大学, 2021(01)
- [4]黄精酒制前后多糖初级结构和免疫活性的对比研究[D]. 万晓莹.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21(02)
- [5]香菇品质评价及化学成分研究[D]. 刘一明. 吉林农业大学, 2021
- [6]绞股蓝配方颗粒及其质量标准的研究[D]. 曲乐婧. 西北大学, 2020(02)
- [7]基于标准汤剂的健脾活血解毒颗粒制备工艺与质量标准研究[D]. 梁璐.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0
- [8]逍遥片中当归、白术挥发油成分研究与药材质量评价[D]. 武玉. 天津医科大学, 2020(06)
- [9]益胃颗粒剂的工艺及质量标准研究[D]. 高俊冬. 哈尔滨商业大学, 2019(07)
- [10]大蒜蒜氨酸质量评价及小鼠静脉给药体内过程研究[D]. 宋百灵. 新疆医科大学, 201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