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广告文案创意的认知心理学依据(论文文献综述)
郝凤丽[1](2021)在《首因效应在影视广告创作中的应用》文中认为信息化时代的广告形式日益多样化,广告作品怎样抓住受众注意力、增强广告传播效果成为摆在广告经营者面前的重要问题。作为广告重要表现形式之一的影视广告要想不被竞争淘汰,求得生存发展,就必须不断更新创作表现手法,首因效应在影视广告创作中的运用越来越频繁,发挥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基于此,从首因效应的概念及特点入手,全面讨论了首因效应与影视广告创作的关联,从影视广告创作的画面、音效、文案、背景音乐等方面阐述了首因效应在影视广告创作中的具体应用,为影视广告的创作提供借鉴。
王喆[2](2020)在《苏州缂丝的多元化视觉传播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苏州缂丝织造技艺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是我国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2006年5月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缂丝具有突出的艺术审美价值和历史文化价值,被誉为“织中之圣”。近年来,我国大力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现代经济和科技结合,打造“科技+文化”、“创意+文化”的路线,使大众接受非遗文化的意愿也显着提高。伴随着“文化消费”理念的影响,苏州缂丝也在尝试通过视觉传播的方式融入大众日常生活。本研究基于视觉传播的视角,参考传播学中“5W”的传播结构,尝试从视觉内容、受众、视觉媒介三个方面构建苏州缂丝的视觉传播系统设计方法,为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视觉传播研究提供新的思路。首先,对苏州缂丝的历史发展、生产工艺和织造技法、传播现状分别进行了概述。其历史发展主要概括为诞生期、发展与鼎盛期、衰落期三个阶段,从历史背景、地域文化、时代特征等方面叙述。生产工艺与织造技法分别从工具与原料、工艺流程和织造技法进行论述,其中工艺流程的叙述结合了本人的缂丝实践经历。传播现状基于市场调研,从苏州缂丝的传播现状与困境两方面进行分析,发现苏州缂丝具有传统化图案限制了传播审美、传播主体变化以及传播内容单一的问题。其次,本研究认为视觉传播过程与拉斯韦尔提出的“5W”模式具有一定的相似性,针对苏州缂丝研究对象,将研究重点放在视觉传播内容和受众分析上。对苏州缂丝在图案题材、色彩、构图和材质方面进行特征分析,并在视知觉理论的指导下,从视觉认知、视觉表征、视觉修辞和视觉美学特征四个部分分析苏州缂丝的视觉特性,最终探讨苏州缂丝进行视觉传播的历史文化价值、艺术审美价值与社会经济价值。接着在受众心理需求和行为影响因素的研究基础上对苏州缂丝的受众进行认知程度的研究。通过问卷分析了解大众对苏州缂丝的认知程度、风格偏好和传播意愿等,并在深度访谈中对苏州缂丝受众的接受心理、传播渠道、文化需求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究,总结受众特征,为视觉传播系统设计方法提供支持。最后,苏州缂丝的视觉传播系统方法从视觉信息、视觉媒介和受众培养三个方面进行分析。视觉信息设计方法从设计理念、视觉表现和叙事内容三个方面完成视觉内容的设计过程。视觉媒介的选择从传统媒介、新媒介以及整合媒介三方面分别对应受众的娱乐化、立体化和参与体验化需求。受众培养则是基于受众圈层的特征,指导缂丝在实体和虚拟传播过程中的层级化发展,探讨如何突破圈层,促进受众在不同圈层间的流动,从而实现缂丝的全方位传播。
周之青[3](2020)在《新时代背景下我国交通广告发展研究》文中指出交通广告是户外广告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商品经济传播的战略高地。但受制于媒介形式、创意表现以及效果测量等方面的制约,交通广告逐渐失去了昔日的光环。特别是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迭代发展,新的广告市场与营销环境悄然形成,在网络广告不断发展过程中,我国交通广告的发展受到了严峻的挑战。近几年来,随着国家政策对文化产业和交通产业的大力扶持,以及5G通信及技术及增强现实等技术的快速发展,为我国交通广告的转型发展提供了新的图景与发展机遇。一方面,LBS定位、Wifi探针以及增强现实技术的发展一定程度上能够弥补交通广告在创意、表现以及效果测量方面的不足,另一方面这些技术的运用将推动交通广告的程序化和场景化发展,极大地提高广告效率和广告效果。基于新的时代背景,本研究在前人文献研究和掌握广告行业新动态的基础上,系统分析了我国交通广告所面临的时代机遇和挑战,并结合新4C营销法则提出围绕场景、内容、社群、连接四个层面展开的发展策略,这四个策略顺应了互联网时代发展的潮流,一定程度上能够为我国交通广告的发展提供新的发展思路。5G的大门已然向我们打开,信息化社会与时俱新,尽管传播技术也在日渐演化,但作为广告传播的对象的人在信息化的社会中却变得更加难以琢磨,他们一方面满足于各类信息的使用,一方面加大对广告信息的排斥,这使得交通广告的传播将更加复杂。但是,面对信息化的发展洪流,交通广告的发展不仅需要社会各界的关注和投入,更需要技术的智慧改进,从而不断促进交通广告的信息化进程与健康发展。
叶子[4](2020)在《我国门户网站广告中女性形象框架分析》文中研究表明在媒介形象的研究领域中,框架理论也作为传播学一种重要的研究方法,运用到针对研究对象关于“选择”与“构建”的问题,这并不只局限于新闻文本的研究运用中,同时也适用于其他大众媒介的探索,本文将以具体的网络媒介内容为研究对象进行量化数据统计,再根据量化结果对其传播框架进行分类与总结。研究方法选取内容分析法与框架分析相结合进行研究。内容分析和框架分析都可以作为分析媒介内容的工具,并且两者都可以采用量化与质化相结合的手段相互辅助完成研究。两种研究方的法结合适用于剖析网络媒介广告中女性形象的若干问题,且有助于提高研究本身的效度,同样避免割裂媒介生产过程中的环节,可以运用较为统一的理论概念把握媒介框架的各个环节。最终可从微观与宏观层面较客观地分析研究对象。首先,对我国具有代表性的门户网站采集数据,选取一定时间节点后,将门户网站广告中出现的女性进行描述性分析,其次,采用符号学分析策略将广告样本符号分类编码并量化收集,通过SPSS数据运算得出指标在样本数据库中的频数(Frequency)结果,最后,绘制出较为直观的描述性统计图表。根据我国广告行业的现实依据阐述网络广告中与女性形象传播相关的各个重要方面,例如研究对象的创作者,广告从业者性别占比、地位、分工,以及广告生存媒介大环境的发展趋势和宏观环境。在对研究对象进行框架分析时,首先阐明大众媒介中框架的实质与网络广告传播的逻辑关联,再对我国网络广告中女性形象形成的框架进行分类与总结,最后对比我国对于媒介性别形象已有研究结论,阐述网络媒介中女性形象的新特征,探讨女性形象框架的成因,提出个人研究的不足与策略。女性形象在广告文案、广告创意、广告图像创造设计者的性别认同影响下完成,一定程度上参照现实生活中的女性原形。研究通过对我国互联网广告中女性形象的构建与呈现问题进行分析,归纳出我国互联网广告市场目前在表征女性性别身份时的框架,探究我国互联网媒介平台最新的广告样本中所呈现的形象框架及女性形象被建构的本质问题,揭示性别文化在网络广告中更隐蔽的内涵问题,提出有助于媒介使用者选择、制作、传播更平等、更丰富多样女性广告形象的建议对策。
姜智彬,戚君秋[5](2020)在《学习、生成与反馈:基于动觉智能图式理论的广告智能创作》文中研究表明人工智能技术颠覆了传统广告运作中的创作逻辑。研究者以动觉智能图式理论为研究框架,以中国广告市场上的智能创作项目为个案研究对象,分析了文字、图像、视频三类广告的智能创作系统,提炼出广告智能创作的学习、生成与反馈模型,以及贯穿其中的机器创作逻辑。未来广告智能创作有三个重要的发展方向:一是创作内容从传统基础性表达转向人机协同的智能创作;二是创作策略从短期产品创作型转向长期品牌创作型;三是广告公司跨越智能化鸿沟向垂直化或行业化发展。
王楠[6](2019)在《网络广告效果的优化策略和评价方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大量的广告商和品牌商将注意力从传统的媒体转向互联网广告。网络广告以其丰富的内容、互动性强、精确定位到具体的受众群体以及较低的运营成本等优点迅速得到了广告商的青睐。但是,随着网络广告遍布了各个网站,用户对于网络广告产生了麻木的状态,甚至在浏览网站的过程中会主动避免观看广告。因此,本文将根据网络广告自身的特点,整理出影响网络广告效果的设计要素,提出网络广告效果的优化策略和评价方法,并对所提出的优化策略进行验证。首先依据网络广告的特性提出影响网络广告效果的三类设计因素,分别为视觉因素、交互因素和信息传播因素。其次,结合用户接受网络广告的心理模型与网络广告层级效果模型得出影响网络广告效果的用户心理阶段。基于用户心理各个阶段的特性,分析用户在各个心理阶段中所遇到的问题,提出用户在接触网络广告的注意阶段、感知阶段、记忆阶段、情感阶段和意向阶段的心理需求,并结合设计要素得出网络广告“设计要素-用户心理”模型。基于用户的心理需求提出具体的设计优化策略,建立“设计要素-优化策略”映射模型。从网络广告特性、用户心理模型、设计要素和设计优化策略得出四个层次之间的主要映射关系,为网络广告的实践的设计中提供理论指导。之后,提出三种网络广告的评估方法,分别为:基于用户心理的网络广告评价指标体系、基于用户态度的评价量表和用户生理实验评估方法,完善了网络广告的评估体系。最终选取用户注意阶段的优化策略为例,将优化策略分别应用到实际的网络广告中,利用生理实验中的眼动追踪法和用户态度评价量表进行验证,以确保提出的设计策略和评价指标的科学性和可实施性。本课题的研究内容通过引入网络广告有关的用户心理模型,为网络广告的设计和评价提供更加完善的模型参考。
章瑞,疏仁华,钱敏[7](2019)在《情境学习理论视角下高校“广告文案写作”的课堂教学改革》文中研究说明目前国内高校广告文案写作课程教学普遍存在理论讲授时间过长、讲授内容与现实脱节等问题。为了适应移动互联时代的媒介生态,提高学生广告文案写作水平,将情境学习理论融入广告文案写作课堂教学,有助于增进学生的学习热情,丰富师生的交流形式,提升课堂的教学质量,改善教学效果,最终使学生的广告文案写作能力和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升。
颜远绅[8](2019)在《温度环境对拟人化产品偏好的影响及其心理机制》文中研究说明购买是一个复杂的决策过程而非单纯的“刺激-反应”,环境心理学研究认为,人与周围的物理环境,如温度、光线、噪声和空间的人口密度等都存在着一种交互作用,而这种交互作用会对人们的心理、态度乃至行为产生影响,而且这些光线、温度、噪音等因素,无处不在,它们对我们的购买行为的影响,是一个有趣的命题。而拟人化是产品与品牌定位中的一种重要手法,广泛存在于我们的营销实践中,近年来也为研究者所关注。本研究基于实验法,致力于研究“人一广告一温度环境”这三者所建构的广告传播的物理情境及他们的互动关系,研究温度变化对消费者对拟人化产品的态度的关系。通过三个实验,本研究最终建构了关于温度环境对消费者产品偏好影响的完整内部机制模型。其中温度环境(低温VS.高温)为自变量,产品评价为因变量,产品类型为调节变量(低拟人化VS.高拟人化),个体的孤独感为中介变量。结果显示,在部分产品中,伴随着温度的变化(高温VS低温),产品类型(拟人化/非拟人化)对产品态度有明显的影响,确切说,当温度降低时,消费者对拟人化产品的偏好会明显升高。本研究将环境认知心理学引入广告、营销研究,并对其做了丰富与拓展。于此同时,将对拟人化这一常用广告诉求策略的研究从品牌呈现层面上推进到用户心里研究层面上,对上诉两方面做了深化与拓展。
黑晓斌[9](2019)在《微信朋友圈的信息流广告效果研究 ——基于眼动实验的数据》文中指出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移动广告经历了三次重要的阶段转变。从用户被动接受信息的阶段,发展到用户主动订阅资讯的阶段,再到如今运用大数据定向推送的双向交互阶段。移动连接一切的时代已经到来,人与移动设备的交互场景更加丰富,媒体纷纷比拼抢占用户的碎片化时间,但是却导致信息过剩的现象愈发严重。当传统广告的投放渠道渐趋没落时,移动广告快速增长,一种新型营销手段信息流广告应运而生。信息流广告的出现,为广告投放达成了多方共赢的局面。广告主可以更加高效地与消费者沟通,让目标受众可见。用户可以相对减少广告的打扰,尤其是对其无用的广告。而媒介平台既可以保护用户体验,又能实现盈利。微信朋友圈广告就是一种基于社交行为划分的信息流广告,让广告商作为用户的“朋友”发布原生的优质广告内容。依托微信的强关系社交平台,既能够保证媒介的用户黏性,又能提升广告的效果。微信朋友圈广告的展现形式、商品信息的传递方式等,都与传统展示型广告有重大差异,因此对其展开研究显得很有价值意义。在研究方法的选择上,论文综合采用了眼动实验法与问卷调查法。结合文献回顾和深度访谈的结果,确定了研究微信信息流广告的四个维度。通过构建对应的场景,利用眼动仪器进行研究微信用户在不同场景下眼动数据表现的差别。在数据分析的过程中,针对广告中产品的类型和文案的语法、语义类型对于因变量购买意愿的影响建立了相应的多元逻辑回归模型。根据数据模型和可视化的图表,论文得出了不同场景下微信用户的眼动行为规律,探究了不同因素对于微信用户注意力分布的影响。论文的发现有助于消费者行为学研究者利用眼动模型研究广告设计,给予媒介平台相关的广告选择策略,并且可以帮助广告投放商更好地进行设计工作。
刘路雪[10](2018)在《杜蕾斯微博海报文案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杜蕾斯微博海报文案因新颖的创意和鲜明的特色而受到行业界和大众的高度关注,尤其是其借势传播的微博海报文案更被大众津津乐道,极大提高了杜蕾丝的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取得了良好的传播效果。为探讨杜蕾斯在微博海报文案创作方面值得学习的经验,研究中收集了 2015年1月至2017年9月杜蕾斯官方微博发布的431则海报中的文案作为研究样本。运用内容分析法、归纳法、例举法对文案样本就内容、类型、结构、语言特征、创作与传达策略等方面展开具体分析,同时结合问卷调查法等方法对传播效果进行分析。发现杜蕾斯微博海报文案的内容大多是描绘唯美浪漫的性体验场景、幽默的生活情趣和爱情三大主题的观念性信息,商品信息在文案中露出少。根据语言风格的差异可大致将其分为:轻松幽默型、平实质朴型和煽情文艺型等三大类文案。杜蕾斯微博海报文案在写作方面的鲜明特征主要有:首先在表达方式上以描写为主,其中使用频率最高的依次是场景、动作和心理描写三类。其次在修辞手法上,活用双关、对偶、借代等多种修辞手法,使文案呈现出了含蓄隽永、韵味叠生和浮想联翩的艺术效果。第三,句式以短句为主,短小精悍,结合口语化的表达,使得文案朗朗上口、通俗易懂。第四,句型中陈述句较多,同时祈使句、感叹句和疑问句句型的丰富变化,增强了语言风格的立体感,或理性客观、或热情活泼、或轻松幽默。第五,在人称代词上,出现了指称游移的现象。从创作和传达策略上看,杜蕾斯微博海报文案遵循受众的阅读习惯,根据中外不同的文化背景采用差异化的语言表达;注重同类传播节点下文案表达的连贯性与延续性;运用丰富多彩的含义同构、段子式等创意手法,借助人格化定位亲近受众、快速精准借势争夺眼球和场景植入绑定受众品牌记忆等创意传达策略实现广告作品与品牌信息的更好传播。在传播效果上,实证调查发现,杜蕾斯微博海报文案的行业媒体传播价值较高,与杜蕾斯品牌宣传强相关;受众的接受效果五个方面的评估结果为:接触效果好,记忆效果一般,理解程度偏低,情感态度积极正面,行为效果较好。受众期待隐晦谨慎又轻松有趣的性健康品牌传播文案。结合调查结果和内容分析,提出杜蕾斯文案面临的挑战:用户对产品注意力的失焦、过度曲解成语汉字带来的舆论风险、劣质模仿海报疯狂传播以及用户审美阀值提高后难以再被打动。针对面临的挑战,提出了借势中侧重关联产品特色以强化产品核心诉求、慎用曲解创意和规范汉字使用、传递品牌正面的借势营销态度、努力持续制造话题等实用性建议。
二、广告文案创意的认知心理学依据(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广告文案创意的认知心理学依据(论文提纲范文)
(1)首因效应在影视广告创作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一、首因效应的内涵及特点 |
二、首因效应与影视广告创作的联系 |
(一)首因效应促进影视广告创作良性发展 |
(二)首因效应影响影视广告创作的视觉表达 |
(三)首因效应强化影视广告创作的审美运用 |
三、首因效应在影视广告创作中的应用 |
(一)以画面形式为切入点 |
(二)以音乐和画面相结合为切入点 |
(三)以文案、画面、音乐相结合的形式为切入点 |
(四)以颠覆性创新为切入点 |
四、结语 |
(2)苏州缂丝的多元化视觉传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1.3 研究目的及研究方法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框架及内容 |
1.5 研究创新点 |
第二章 苏州缂丝的概述 |
2.1 苏州缂丝的历史发展 |
2.1.1 苏州缂丝的诞生 |
2.1.2 苏州缂丝的发展到鼎盛 |
2.1.3 苏州缂丝的衰落 |
2.2 苏州缂丝的生产工艺与织造技法 |
2.2.1 生产工具和原料 |
2.2.2 生产工艺流程 |
2.2.3 织造技法 |
2.3 苏州缂丝的传播现状与困境 |
2.3.1 苏州缂丝的传播现状 |
2.3.2 苏州缂丝的传播困境 |
第三章 苏州缂丝多元化的视觉传播内容及特性 |
3.1 苏州缂丝多元化的视觉元素特征分类 |
3.1.1 丰富多元的图案题材 |
3.1.2 自然灵活的色彩特征 |
3.1.3 和谐均衡的构图特征 |
3.1.4 独特精湛的材质工艺 |
3.2 苏州缂丝的视觉特性 |
3.2.1 苏州缂丝的视觉认知 |
3.2.2 苏州缂丝的视觉表征 |
3.2.3 苏州缂丝的视觉修辞 |
3.2.4 苏州缂丝的视觉美学特征 |
3.3 苏州缂丝视觉传播的价值 |
3.3.1 历史文化价值 |
3.3.2 社会经济价值 |
3.3.3 艺术审美价值 |
第四章 苏州缂丝视觉传播的受众分析 |
4.1 受众的心理需求与行为选择影响因素 |
4.1.1 受众的概念与特征 |
4.1.2 受众的心理需求分析 |
4.1.3 影响受众行为选择的因素 |
4.2 问卷调查方案的确立 |
4.2.1 调查的对象和目的 |
4.2.2 问卷的调查实施 |
4.2.3 定量研究结构分析 |
4.3 苏州缂丝视觉传播受众深度访谈 |
4.3.1 访谈问卷设置 |
4.3.2 访谈结果总结 |
4.3.3 受众特征分析 |
第五章 苏州缂丝的多元化视觉传播系统设计方法 |
5.1 苏州缂丝视觉信息设计方法 |
5.1.1 思维与功能的理念创新 |
5.1.2 工艺材质的多元结合创新视觉表现 |
5.1.3 叙事手法连接受众情感 |
5.2 视觉传播媒介的多元选择 |
5.2.1 增加影像媒介的大众娱乐功能 |
5.2.2 技术主导的多元视觉传播形态 |
5.2.3 整合媒介促进立体化传播 |
5.3 苏州缂丝受众培养方法 |
5.3.1 苏州缂丝的受众细分方法 |
5.3.2 苏州缂丝品牌产品的层级化 |
5.3.3 共性需求促进受众的跨层流动 |
结论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图片与表格来源 |
附录二: 受众调查问卷 |
附录三: 深度访谈内容大纲 |
附录四: 作者在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与主要成果 |
(3)新时代背景下我国交通广告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第三节 研究方法、内容以及创新之处 |
一、研究方法 |
二、研究内容 |
三、研究创新 |
第二章 交通广告的概念、类型与特征 |
第一节 交通广告的概念 |
第二节 交通广告的类型 |
一、根据交通工具分类 |
二、根据广告位置分类 |
三、根据广告形式分类 |
第三节 交通广告的特征 |
一、信息传达率高 |
二、广告植入性强 |
三、千人成本较低 |
四、场景价值凸显 |
第三章 新时代背景下我国交通广告发展现状 |
第一节 我国交通广告市场现状 |
一、市场规模平稳增长 |
二、户外市场占比下降 |
第二节 我国交通广告受众现状 |
一、受众基础规模庞大 |
二、下沉市场正在崛起 |
第三节 我国交通广告产业现状 |
一、交通媒体数字化趋势 |
二、场所方议价能力加强 |
第四章 新时代背景下我国交通广告发展的挑战与机遇 |
第一节 我国交通广告发展的挑战 |
一、媒介自身的局限 |
二、网络广告的分流 |
三、受众注意的转移 |
四、刻板印象的积淀 |
五、区域发展的差异 |
第二节 我国交通广告发展的机遇 |
一、广告投放程序化革新 |
二、广告信息差异化增强 |
三、广告创意沉浸式体验 |
四、广告效果数据化呈现 |
第五章 新时代背景下我国交通广告发展策略 |
第一节 建构场景思维借势传播 |
一、借助时间场景借势营销 |
二、利用空间场景创新营销 |
第二节 优化广告表现创意传播 |
一、7±2法则刺激短时记忆 |
二、ROI法则提高形式创意 |
第三节 聚焦社群偏好口碑传播 |
一、利用社群强化信息匹配 |
二、根据偏好强化价值认同 |
第四节 连接线上线下智慧传播 |
一、二次传播引发裂变效果 |
二、万物互联构建营销闭环 |
第六章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4)我国门户网站广告中女性形象框架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意义及目的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1.3 研究目的 |
1.2 研究视角及方法 |
1.2.1 研究视角 |
1.2.2 研究方法 |
1.3 文献综述 |
1.3.1 核心概念界定 |
1.3.2 国外相关研究 |
1.3.3 国内相关研究 |
1.3.4 评述总结 |
1.4 研究创新与论文结构 |
1.4.1 研究创新 |
1.4.2 论文结构 |
第2章 网络媒介广告中的女性再现 |
2.1 互联网广告女性形象建构的研究设计 |
2.1.1 研究对象:门户网站广告中的女性形象 |
2.1.2 内容分析 |
2.2 网络广告中女性的媒介形象表征 |
2.2.1 描绘者:谁掌握构建女性形象的权力 |
2.2.2 参与者:网络广告业与女性广告从业者 |
2.2.3 消费主导者:女性从生产者到消费者 |
2.2.4 女性诉求的反馈:大众媒介女性意识的凸显 |
第3章 门户网站广告女性形象的框架分类及特征分析 |
3.1 广告中性别传播框架的形成 |
3.1.1 大众媒介中框架的实质 |
3.1.2 网络广告框架作用示意图 |
3.1.3 社会性别与广告中被架构的女性 |
3.2 框架类别的建构 |
3.2.1 观念与意识形态层面 |
3.2.2 从表现形式层面 |
3.3 框架类别分析 |
3.3.1 主题框架 |
3.3.2 形象框架 |
3.3.3 叙事框架 |
3.3.4 文本框架 |
3.4 传播特征分析 |
3.4.1 女性角色空缺位 |
3.4.2 刻板印象多发地 |
3.4.3 女性形象丰富区 |
第4章 研究发现与探究 |
4.1 门户网站广告中女性形象的呈现 |
4.2 与传统媒体广告中女性形象的对比分析 |
4.2.1 传统媒体广告中女性形象特点 |
4.2.2 网络广告中的新女性 |
4.2.3 框架与媒介形象建构的双重互动性 |
4.2.4 网络广告中女性形象呈现的框架特性 |
4.3 我国网络广告中女性形象的成因分析 |
4.3.1 广告传播中的框架化 |
4.3.2 媒介数字化与广告视觉化 |
4.4 网络广告中女性形象再现的发展困惑 |
4.5 研究缺陷与发展策略 |
4.5.1 研究存在的缺憾 |
4.5.2 研究问题的展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个人简历 |
(5)学习、生成与反馈:基于动觉智能图式理论的广告智能创作(论文提纲范文)
一、广告智能创作的研究综述 |
(一)智能技术对广告创作环节的工具辅助阶段 |
(二)智能技术对广告创作范围的有机外延阶段 |
(三)智能技术对广告创作本质的逻辑颠覆阶段 |
二、广告智能创作的研究框架与研究方法 |
(一)理论框架:从认知心理到人工智能的图示理论 |
1. 认知心理学领域的图示理论 |
2. 人工智能领域的图示理论 |
3. 动觉智能图示的同化、顺应与平衡 |
(二)逻辑结构:动觉智能图示理论与广告智能创作的内在一致性 |
(三)研究方法:基于个案研究的广告智能创作 |
三、文字、图像、视频广告智能创作的系统结构 |
(一)文字广告智能创作:基于大数据的学习、挖掘与生成模型 |
1. 感知图式环节:广告文案学习与数据挖掘 |
2. 运动图式环节:广告文案智能生成 |
3. 反馈图式环节:广告文案效果的智能评估与监测 |
(二)图像广告智能创作:循环效用式视觉创作模型 |
1. 感知图式环节:广告图像设计框架的学习、产出与优化 |
2. 运动图式环节:可视化广告图像的智能生成 |
3. 反馈图式环节:广告图像效果的智能评估与监测 |
(三)视频广告智能创作:基于图文与音频数据的视觉化生成与视频智能合成 |
1. 感知图式环节:四类数据信息的识别与处理 |
2. 运动图式环节:视觉化生成与智能视频合成 |
3. 反馈图式环节:广告视频的评估与监测 |
四、结论与讨论 |
(一)广告智能创作的学习、生成与反馈模型 |
1. 广告智能创作系统的学习中枢 |
2. 广告智能创作系统的生成模块 |
3. 广告智能创作系统的效果反馈 |
(二)广告智能创作的机器逻辑 |
(三)广告智能创作的发展方向 |
1. 创作内容从传统基础性表达转向人机协同的智能创作模式。 |
2. 创作策略从短期产品创作型转向长期品牌型。 |
3. 广告公司跨越智能化鸿沟向垂直化、行业化发展。 |
(6)网络广告效果的优化策略和评价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创意点 |
1.4 研究方法和框架 |
1.4.1 研究方法 |
1.4.2 论文框架 |
第二章 网络广告相关概念及研究综述 |
2.1 网络广告概念 |
2.1.1 网络广告定义 |
2.1.2 网络广告类型 |
2.1.3 网络广告的特性 |
2.2 影响网络广告效果的视觉要素 |
2.2.1 图形要素 |
2.2.2 文字要素 |
2.2.3 色彩要素 |
2.2.4 布局要素 |
2.2.5 动态要素 |
2.3 影响网络广告效果的交互要素 |
2.3.1 响应时间 |
2.3.2 交互动作 |
2.4 影响网络广告效果的信息传播要素 |
2.4.1 信息诉求 |
2.4.2 信息结构 |
2.4.3 信息密码 |
2.4.4 信息来源 |
2.5 网络广告设计研究综述 |
2.6 网络广告效果评价方法研究综述 |
2.7 本章小节 |
第三章 网络广告用户心理模型构建 |
3.1 引言 |
3.2 网络广告效果与用户心理关系分析 |
3.2.1 用户接受网络广告的心理过程 |
3.2.2 网络广告的层级效果模型 |
3.2.3 影响网络广告效果的用户心理阶段 |
3.3 需求调研 |
3.4 用户心理需求研究 |
3.4.1 认知阶段—注意需求 |
3.4.2 认知阶段—感知需求 |
3.4.3 认知阶段—记忆需求 |
3.4.4 情感阶段—情感需求 |
3.4.5 意向阶段—意向需求 |
3.5 网络广告“设计要素—用户心理”模型构建 |
3.6 本章小节 |
第四章 网络广告效果的设计优化策略研究 |
4.1 引言 |
4.2 基于用户心理的网络广告设计优化策略 |
4.2.1 基于注意需求的网络广告优化策略 |
4.2.2 基于感知需求的网络广告优化策略 |
4.2.3 基于记忆需求的网络广告优化策略 |
4.2.4 基于情感需求的网络广告优化策略 |
4.2.5 基于意向需求的网络广告优化策略 |
4.3 构建网络广告“设计要素—优化策略”映射模型 |
4.4 本章小节 |
第五章 网络广告效果的评价方法研究 |
5.1 引言 |
5.2 基于用户心理网络广告设计效果评价指标 |
5.2.1 用户注意阶段评价指标 |
5.2.2 用户感知阶段评价指标 |
5.2.3 用户记忆阶段评价指标 |
5.2.4 用户情感阶段评价指标 |
5.2.5 用户意向阶段评价指标 |
5.2.6 基于用户心理网络广告设计效果评价指标体系 |
5.3 基于用户态度评估 |
5.4 生理实验评估 |
5.5 本章小节 |
第六章 基于眼动实验的网络广告设计和评价验证 |
6.1 引言 |
6.2 基于眼动的网络广告设计和评价验证 |
6.2.1 实验仪器 |
6.2.2 实验目的 |
6.2.3 实验素材 |
6.2.4 实验被试 |
6.2.5 实验具体步骤 |
6.2.6 眼动指标 |
6.3 实验数据统计分析 |
6.3.1 广告背景与网页颜色对比度分析 |
6.3.2 广告动态与静态分析 |
6.3.3 广告互动性分析 |
6.3.4 广告图像3b原则分析 |
6.3.5 广告与网页内容相关性分析 |
6.4 用户态度问卷调查分析 |
6.5 综合分析 |
6.6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论文总结 |
7.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A 用户态度问卷调查 |
(7)情境学习理论视角下高校“广告文案写作”的课堂教学改革(论文提纲范文)
一、高校广告文案写作课程教学现状 |
(一) 教学目标不明晰 |
(二) 教学内容不鲜活 |
(三) 教学模式不科学 |
(四) 考核方式不灵活 |
二、情境教学理论下的广告文案写作教学改革构想 |
(一) 基本框架 |
(二) 具体措施 |
1. 团队协同, 实现教学模式情境化 |
2. 以赛促学, 实现教学内容情境化 |
3. 模拟4A, 实现考核方式情境化 |
三、基于情境性学习模式的广告文案写作教学效果 |
(一) 教学内容更贴近行业特点 |
(二)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得到提升 |
(三) 课程考核体系动态化 |
(8)温度环境对拟人化产品偏好的影响及其心理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1.1 实践背景 |
1.1.2 理论背景 |
1.2 研究内容与目的 |
1.3 研究思路、框架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思路与框架 |
1.3.2 研究方法 |
1.4 创新之处 |
第二章 文献综述与研究假设 |
2.1 环境对人的认知的作用 |
2.2 温度对孤独感的作用 |
2.3 孤独感越高的人基于补偿心理偏好“热”的事物 |
2.4 拟人化产品的亲社会性 |
第三章 实验设计与数据分析 |
3.1 实验一:现场实验 |
3.1.1 实验材料的选择 |
3.1.2 数据收集 |
3.1.3 数据分析 |
3.1.4 结论与讨论 |
3.2 实验二:探索性实验 |
3.2.1 实验物设计及前测 |
3.2.2 实验被试与随机分配 |
3.2.3 实验步骤 |
3.2.4 因变量设置和测量 |
3.2.5 数据分析 |
3.2.6 结论与讨论 |
3.3 实验三:中介的调节效应检验 |
3.3.1 实验物设计 |
3.3.2 实验被试与随机分配 |
3.3.3 实验程序与变量测量 |
3.3.4 数据分析 |
3.3.5 结论与讨论 |
第四章 结论与讨论 |
4.1 研究结论 |
4.2 研究意义 |
4.2.1 理论意义 |
4.2.2 实践意义 |
4.3 不足之处与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微信朋友圈的信息流广告效果研究 ——基于眼动实验的数据(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信息流广告 |
1.1.2 眼动研究 |
1.2 研究内容及目的 |
1.2.1 研究内容 |
1.2.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意义及创新点 |
1.3.1 研究意义 |
1.3.2 创新点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信息流广告 |
2.2 广告效果 |
2.3 眼动实验法 |
2.3.1 眼动实验介绍 |
2.3.2 眼动实验指标 |
第三章 研究思路及假设 |
3.1 研究思路 |
3.1.1 目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
3.1.2 研究思路 |
3.1.3 研究意义 |
3.2 研究假设 |
第四章 研究方法 |
4.1 眼动实验 |
4.1.1 实验总结 |
4.1.2 选定实验材料 |
4.1.3 眼动实验设计 |
4.1.4 实验仪器 |
4.1.5 数据获取 |
4.2 分析方法 |
4.2.1 描述性统计 |
4.2.2 单因素方差分析 |
4.2.3 有序多分类逻辑回归 |
第五章 数据分析 |
5.1 描述性统计 |
5.1.1 实验数据统计 |
5.1.2 方差分析 |
5.2 多分类逻辑回归 |
5.2.1 搜索语法型场景 |
5.2.2 搜索语义型场景 |
5.2.3 体验语法型场景 |
5.2.4 体验语义型场景 |
5.3 假设验证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1.1 眼动数据指标对购买意愿的影响 |
6.1.2 理论对话 |
6.2 管理建议 |
6.3 研究限制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论文发表情况 |
(10)杜蕾斯微博海报文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0.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0.2 文献综述 |
0.2.1 国内研究现状 |
0.2.2 国外研究现状 |
0.2.3 已有研究不足 |
0.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0.3.1 研究内容 |
0.3.2 研究方法 |
0.3.3 创新之处 |
0.4 相关概念界定 |
0.4.1 微博海报 |
0.4.2 杜蕾斯微博海报文案 |
第1章 杜蕾斯微博海报文案的内容、类型与结构 |
1.1 杜蕾斯微博海报文案的内容 |
1.1.1 唯美浪漫的性体验情景 |
1.1.2 轻松幽默的生活情趣 |
1.1.3 浪漫美好的爱情 |
1.2 杜蕾斯微博海报文案的类型 |
1.2.1 轻松幽默型 |
1.2.2 平实质朴型 |
1.2.3 煽情文艺型 |
1.3 杜蕾斯微博海报文案的结构 |
1.3.1 以多形式视觉强化为主的单一文案 |
1.3.2 以突出标题为主的多种要素文案 |
第2章 杜蕾斯微博海报文案的语言特征 |
2.1 擅用描写,极具艺术感染力 |
2.1.1 身临其境的环境与情景描写 |
2.1.2 充满联想与暗示的性行为动作描写 |
2.1.3 深入心灵的心理描写 |
2.2 活用修辞,散发文字魅力与美感 |
2.2.1 双关表里,含蓄隽永 |
2.2.2 对偶成双,韵味叠生 |
2.2.3 借代暗指,浮想联翩 |
2.3 句式短小凝练,句型灵活多变 |
2.3.1 短句铿锵有力,口语化特征显着 |
2.3.2 句型灵活,语言风格鲜活立体 |
2.4 人称使用亲切自然,指称游移强化移情 |
2.4.1 第一人称激发情感共鸣 |
2.4.2 第二人称亲切对话 |
2.4.3 第三人称理性客观说服 |
第3章 杜蕾斯微博海报文案的创作与传达策略 |
3.1 根据用户阅读习惯采用适当的表达策略 |
3.1.1 根据中外不同文化背景采用差异化的语言表达 |
3.1.2 注重同类传播节点下文案表达连贯性和延续性 |
3.2 运用丰富多变的创意手法 |
3.2.1 运用紧密关联“性”的汉字创意法 |
3.2.2 使用极具内涵的含义同构法 |
3.2.3 善用反思维定势的段子式创意法 |
3.2.4 利用文案处理图形化创意法 |
3.2.5 多用唯美的感性诉求法 |
3.3 依据受众心理需求执行恰当的传达策略 |
3.3.1 以人格化个性定位亲近受众 |
3.3.2 善于快速精准借势迅速争夺受众眼球 |
3.3.3 借绑定观念和场景增强受众的品牌记忆 |
第4章 杜蕾斯微博海报文案的效果分析 |
4.1 官方海报微博曝光量与互动效果分析 |
4.1.1 杜蕾斯官方海报微博的量化效果 |
4.1.2 杜蕾斯官方海报微博的评论分析 |
4.2 行业媒体传播效果分析 |
4.3 受众的接受效果分析 |
第5章 杜蕾斯微博海报文案面临的挑战与发展建议 |
5.1 杜蕾斯微博海报文案面临的挑战 |
5.1.1 受众关注点失焦 |
5.1.2 过度的曲解创意恐引舆论危机 |
5.1.3 劣质模仿海报疯狂传播 |
5.1.4 受众审美阀值不断提高 |
5.2 对杜蕾斯微博海报文案未来发展的建议 |
5.2.1 借势关联中强化产品的核心诉求 |
5.2.2 慎用成语汉字曲解创意 |
5.2.3 传递官方借势营销的正面态度 |
5.2.4 持续制造话题焦点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杜蕾斯微博海报的传播效果调查问卷 |
附录B 211则(2015年-2017年9月)杜蕾斯微博海报文案典型文本 |
个人简历、在校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四、广告文案创意的认知心理学依据(论文参考文献)
- [1]首因效应在影视广告创作中的应用[J]. 郝凤丽. 安阳工学院学报, 2021(05)
- [2]苏州缂丝的多元化视觉传播研究[D]. 王喆. 江南大学, 2020(04)
- [3]新时代背景下我国交通广告发展研究[D]. 周之青. 华侨大学, 2020(01)
- [4]我国门户网站广告中女性形象框架分析[D]. 叶子. 新疆大学, 2020(07)
- [5]学习、生成与反馈:基于动觉智能图式理论的广告智能创作[J]. 姜智彬,戚君秋. 新闻大学, 2020(02)
- [6]网络广告效果的优化策略和评价方法研究[D]. 王楠. 东南大学, 2019(06)
- [7]情境学习理论视角下高校“广告文案写作”的课堂教学改革[J]. 章瑞,疏仁华,钱敏. 广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 2019(02)
- [8]温度环境对拟人化产品偏好的影响及其心理机制[D]. 颜远绅. 厦门大学, 2019(08)
- [9]微信朋友圈的信息流广告效果研究 ——基于眼动实验的数据[D]. 黑晓斌. 北京邮电大学, 2019(08)
- [10]杜蕾斯微博海报文案研究[D]. 刘路雪. 湘潭大学, 201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