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罗庄村脱贫致富之路(论文文献综述)
李怡然[1](2021)在《中国扶贫题材纪录片的叙事策略研究 ——兼论毕业作品《林下之路》》文中提出新中国成立伊始,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踏上了人类历史上最为艰苦卓绝的脱贫道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脱贫攻坚摆在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作出一系列重大部署和安排,全面打响脱贫攻坚战,并在2020年取得了伟大胜利,脱贫攻坚成果举世瞩目,为世界减贫事业提供了“中国样本”。在这一伟大征程中,以实为美的扶贫题材纪录片扎根泥土,发挥了宣传政策、推广经验、展示成果、记录史实的重要作用,具有无可替代的现实意义。扶贫题材纪录片是记录社会全面发展的生动实践,通过具象化的方式,将国家扶贫政策、扶贫数据与基层实践等内容一一呈现,将大众视线聚焦于生活在农村中的一些看似渺小实则深刻的个体,从记录现实境遇和追求物质幸福与精神幸福的角度,在世界范围内引发人们对这场伟大的脱贫攻坚战的关注、思考和研究,共同见证中国摆脱贫困、走向强国的不懈努力与奋斗历程。本文以中国扶贫题材纪录片的叙事策略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研究法、比较分析法和文本分析法,在对国内大量扶贫题材纪录片观看与整理后,总结出中国扶贫题材纪录片的发展概况与分类,并结合自己毕业作品《林下之路》的实践经验,从扶贫题材纪录片的叙事建构、叙事语言两大方面对该题材纪录片的叙事策略进行分析,同时结合现有的扶贫题材纪录片展开具体的论述和例证。我国的扶贫事业不仅仅是一项经济政治工作,还是民心工作,脱贫攻坚工作的核心既要从经济上摆脱贫困,还要进一步激发贫困群众通过勤劳摆脱贫困的心理动因,不仅要扶贫,更要扶“智”和扶“志”,真正从内心深处树立脱贫的理念和思想。笔者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希望能够为扶贫题材纪录片的创作提供一些借鉴,并丰富对扶贫题材纪录片的理论研究,从而促进我国扶贫题材纪录片更加繁荣发展。
侯德超[2](2021)在《沂蒙老区红色旅游资源开发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沂蒙地区作为红色旅游产业的典型地区之一,一直坚持以红色旅游文化产业为抓手,积极构建“红色沂蒙、地质奇观、温泉养生、水都商城”为主题的旅游品牌。近年来,沂蒙地区红色旅游业发展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沂蒙地区红色旅游产业持续较快增长,红色旅游产业规模不断扩大,红色市场日趋繁荣,呈现出健康有序、层次丰富、增长持续的发展势头。虽然沂蒙地区的红色旅游产业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红色旅游资源分散、品牌影响力较弱、信息化水平低、服务意识不强等问题日渐凸显。从沂蒙地区红色旅游发展态势来看已经出现经济增速放缓的迹象,发展质量急需进一步提高。因此,在当前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大背景下,如何实现沂蒙地区红色旅游高质量发展,不断提高红色旅游资源开发水平和效益是当前红色旅游资源开发的重大课题。本文是以沂蒙地区红色旅游资源开发为目标,梳理、分析沂蒙地区红色旅游资源及开发现状,找出开发过程中存在问题,并针对具体问题提出具有针对性开发建议,以提升沂蒙地区红色旅游资源开发的水平。第一部分主要是介绍本文写作的背景、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的目的和意义,重点梳理国内外红色旅游资源开发的研究综述,为本文的写作提供借鉴。第二部分主要是对红色旅游和红色旅游资源等相关概念进行界定,并借助旅游动机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利益相关者理论和公共产品理论为红色旅游资源开发提供理论支撑。第三部分是沂蒙老区红色旅游资源概况,对沂蒙地区红色旅游资源的形成和发展进行了梳理和展望。第四部分是针对沂蒙老区红色旅游资源开发的具体实践,从优化产业布局、加大政策支持、打造产业集群、突出研学教育功能、夯实红色沂蒙品牌等五个方面探索红色旅游资源开发的有效途径。第五部分是查找红色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具有针对性、可行性的意见建议,为沂蒙老区红色旅游资源开发提供有益借鉴。
安坤[3](2021)在《纪录片《老乔庄的新书记》的创作报告》文中认为
糜建国[4](2021)在《巫山不废愚公行——脱贫攻坚楷模毛相林的故事》文中认为下庄村四周高山绝壁合围,外出只有一条盘旋在绝壁上的羊肠小道,世世代代几乎与世隔绝。1997年,重庆市巫山县下庄村村委会主任毛相林带领村民,历时7年在绝壁上凿出了一条长达8公里的"天路"。出山公路修通后,他又带领村民披荆斩棘、攻坚克难,历时15年探索培育出"三色"经济,发展乡村旅游,蹚出了一条致富路,2016年,下庄村在全县率先实现整村脱贫。2021年2月25日,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毛相林被授予"全国脱贫攻坚楷模"荣誉称号。
谭娟,陈倩[5](2021)在《“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教学设计》文中指出一、教学内容分析1.课标要求:了解我国个人收入的方式与合法途径,解释个人收入分配政策的完善。阐明劳动对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意义,弘扬劳动精神,树立崇尚劳动、热爱劳动的观念。2.教材内容分析:"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是高中思想政治必修模块2《经济与社会》第二单元第四课第一框的内容。本框主要内容包括两目,第一目"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阐述我国个人收入分配制度是什么、实行这一分配制度的意义、我国居民获取收入的途径和劳动
李不海[6](2020)在《罗庄区第一书记驻村帮扶制度实施问题研究》文中指出我国人口众多,农村人口占了总人口比重的一半以上,农村人口的生活水平和富裕程度直接影响着我国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近年来,各地区也不断探索创新促进农村发展的新形式,向基层组织软弱涣散村和贫困村选派第一书记就是一项创新做法。2012年,罗庄区按照临沂市委的要求,开始选派机关干部到党组织软弱涣散村、集体经济薄弱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开展帮扶工作,每届第一书记任期两年,现已选派四期。本文以罗庄区为例,分析该地区第一书记驻村帮扶制度实施现状,对第一书记驻村帮扶取得的工作成绩进行系统的总结,分析存在的问题及产生的原因,并提出完善该制度的对策建议,也为其他地区完善第一书记驻村帮扶制度提供有益的借鉴。作者从罗庄区第一书记驻村帮扶制度实施现状出发,综合运用文献研究法、实证研究法等多种方法,对罗庄区实施第一书记驻村帮扶制度取得的成效进行中总结。笔者认为,该地区实施第一书记驻村帮扶,夯实了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基础,促进了村集体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促进了农村人居环境的改善。应该看到,该制度也还存在一定问题,主要是部分第一书记不能胜任岗位、日常管理机制需要健全、第一书记工作开展存在一定困难。笔者结合罗庄区的实际,对产生上述问题的原因进行分析,主要是选派机制需要进一步完善、第一书记培训体系不够健全、考核激励体系不够细化等三个方面原因。本文在分析罗庄区第一书记驻村帮扶制度存在问题的原因基础上,有针对性的提出完善措施,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一是要完善第一书记选派的顶层制度设计;二是要完善第一书记运行制度,包括完善选派机制、完善培训体系、强化组织体系保障、落实资金需求保障等;三是要从健全考核体系、扩大考核主体范围和加强考核结果使用等三个方面,完善第一书记考核制度;四是要加强社会舆论宣传,营造全社会了解第一书记、支持第一书记的良好氛围。
周玉璇[7](2020)在《传统手工艺型淘宝村产生机制与模式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全面复兴传统文化战略和品质型文化型消费升级的背景下,借助互联网电子商务的浪潮,乡村掀起以传统手工艺为代表的“文艺复兴”浪潮,传统手工艺型淘宝村成为淘宝村发展的新亮点。本文以传统手工艺型淘宝村为研究对象,基于学者对各类型淘宝村形成机制的个案式研究或一般性总结等既有成果,再结合笔者十四次的相关淘宝村实地深入调查,找出传统手工艺型与工业型、农产品型淘宝村的差异性,进而演绎出传统手工艺型淘宝村的形成机制。蓝海产品与互联网电商平台两个客观因素使得传统手工艺产品具备网销的理论条件,再由政府、草根两个主体通过“有形之手”进行产品与平台的搭桥,形成良好互动机制,充分调动各方主体主观能动性,加速创新扩散,促进传统手工艺型淘宝村形成。这一过程中表现出两种不同的发展模式,一种是政府推动型,以县域政府为主体,采用规划先行有效调配公共资源,既解决发展电商的刚需基础设施难题,又积极组织开展各项电商活动,通常借助市场力量购买专业运营商服务的方式,通过陪伴式服务对村民主体“因材施教”,进行差异化电商辅导,培育知识农民,推动创新扩散,实现传统手工艺产业电商化的跨越式发展。另一种是自发成长型,草根精英主动抓住互联网带来的新机遇电商创业,村民群体间呈现出自组织、抱团发展的态势,自主演化、更替旧有的传统手工艺生产模式,集体促进传统手工艺产业突破“瓶颈期”,转型线上电商,地方政府则相对后介入,注重优化提升电商环境。通过对平乐村与霍庄村典型案例的实证研究,总结出传统手工艺复兴、淘宝村形成发展中,呈现出生产组织专业化,空间重组形成地方功能性节点、文化多元化传承等特征。再从更大范围内基于对16个典型传统手工艺型淘宝村案例的总结研究,结合淘宝村区位特征(城市边缘、城镇近郊、独立发展)与产品特征(产品价格和工艺价值、材料价值的比较)两个维度,更进一步比较政府推动型、自发成长型淘宝村的共性特征,分析两种不同模式下淘宝村相应可能存在或者已经出现的问题,包括政府推动型会过于将任务定量化,相对忽略淘宝村发展的可持续性,以及市场培训周期短,电商农民经验不足抵抗风险能力低;而自发成长型会存在转型线上发展的周期长,文化品牌建设落后等问题,提出相应规划措施应对。最后指出,随着更多传统手工艺型淘宝村的出现与发展,“文艺复兴”能促进乡村产业兴旺、创造宜居空间、提升治理水平,但存在文化原真性不足,产业竞争力薄弱,品牌建设缺失的挑战。在未来环境的解构与重组中,要坚持乡村特异性与村民主体性不变,坚持规划与治理协同并举,实现乡村的可持续发展。本文正文共约55000字,图44幅,表11幅。
张润琴[8](2019)在《安徽省“三变”改革试点绩效评估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自2014年贵州省六盘水市创新提出“三变”改革的概念并迅速得到中央高层政府密切关注与支持以来,各地陆续开展试点工作。安徽省在借鉴六盘水“三变”改革的基础上,于2016年7月制定省级试点方案,通过摸底调查,确定了以11个县(区)共13个村为首批试点推行“三变”改革。本文从定量分析角度出发,构建以安徽省“三变”改革试点的绩效评估为总目标,共4个一级指标、21个二级指标的评估指标体系,通过问卷调查、统计网站搜索等获取相关指标数据,采用计量分析方法对改革绩效进行评估,得出评估结果以分析总结安徽省13个试点村“三变”改革成效。本文主要采用半结构式访谈与问卷调查法、比较分析法对安徽省“三变”改革试点的绩效进行计量分析评估,主要研究内容分为以下七个部分:第一部分引言中主要包括研究背景、目的、意义、内容、方法、技术路线以及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第二部分介绍与“三变”改革绩效评估相关的理论与方法;第三部分是安徽省“三变”改革试点的现状,主要包括安徽省“三变”改革历程、试点的改革背景及改革实践;第四部分,安徽省“三变”改革试点绩效评估,构建“三变”改革评估指标体系,利用问卷数据分析13个试点村改革的基本情况,通过建立面板数据模型与Wi]coxon符号秩检验、Friedman检验等方法对改革的绩效进行评估并分析评估成果;第五部分,国内“三变”改革经验借鉴,分别从政府扶持力度大、改革成效较好及红色文化引领三个角度出发选取国内三个“三变”改革取得高效成果的地区为范本,总结其经验,分析出可为我省提供借鉴的部分;第六部分,安徽省推进“三变”改革的问题与优化路径,根据我省目前改革的现状,结合评估成果的分析,总结出安徽省推进“三变”改革的问题与优化路径;第七部分,得出本文的研究结论并对下一步研究做出讨论。经过研究,得出以下结论:一、13个试点村的村集体、农户与经营主体均通过参与“三变”改革而增加了收入;二、“三变”改革项目的实施有利于增加村内就业岗位,减少村内外出务工劳动力数量;三、试点村实施“三变”改革有利于响应国家号召,加快脱贫攻坚的步伐;四、试点村风险防控体系有待完善。对于下一步研究提出的讨论是:一、从更全面的角度剖析影响“三变”改革绩效的各个因素,明确不同因素对于改革的影响力度;二、在后续研究中,除首批试点村外,一方面增加一些后参与改革的村,使研究结果能更贴近动态发展情况,另一方面增加一些试点周边未改革村的数据作对比分析。
汪志超[9](2019)在《潜山市林庄村旅游扶贫问题与对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获得感日益加强,节假日外出旅游则成了越来越多人的首要选择。每年清明、五一小长假和国庆黄金周,景点爆满、游客滞留的新闻不胜枚举,这无一不显示着旅游业的火爆和发展前途的光明。与此同时,旅游扶贫作为乡村旅游的重要形式,在解决贫困地区脱贫、促进经济发展方面的抢眼表现近年来一直成为社会焦点和研究热点。本文以可持续发展理论、消费者行为理论、供求理论为理论基础,对贫困、精准扶贫和旅游扶贫等相关概念进行界定,以文献研究法、实地调研法和综合分析法为研究方法,聚焦潜山市林庄村的当前状况,研究其乡村旅游的发展概况、旅游扶贫的现状及相关举措,以本地农户的实际情况为切入点和侧重点,从其收入、就业、基础设施建设、社会各方面变化、旅游扶贫的认可度和满意度等方面深入了解当地发展旅游扶贫的成效并指出存在的问题:基础设施建设不足、园区及项目规划不全面、旅游扶贫产业品牌效益不足和生态环境压力变大。本文针对发现的问题,在资料查询、文献整理、走访调查、咨询相关部门的基础上,对潜山市林庄村发展乡村旅游及其扶贫工作提出相应的对策,主要有:一是改善基础建设以提升服务水平;二是统筹整体规划并科学有序开发;三是打造特色品牌并强化宣传力度;四是树立环保意识并注重生态保护;五是创新扶贫模式以带动村民致富。本文结合相关理论和具体案例,从农户受益及感知情况等微观层面作为切入点,侧面反映当地旅游扶贫成效是否显着且持续,以期在旅游扶贫这一研究热点中,丰富研究内容和研究方向,也希望本文的研究能够对其他农村贫困地区发展乡村旅游及旅游扶贫等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价值。
杜建勇[10](2018)在《精准扶贫中多元利益诉求及包容性治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精准扶贫是政府实施大规模“以工哺农”政策的重大举措,精准扶贫以扶持、救助和帮扶贫困地区、贫困村和贫困人口为主要对象,以识别对象精准、扶贫施策精准、扶贫资金精准、扶贫派人精准、扶贫项目精准、扶贫成效精准为政策预期目标,以协调多元主体利益诉求差异、平衡主体利益诉求的满足、建构多元主体主动参与的激励机制,最后形成贫困地区、贫困村和贫困人口提升脱贫致富的内生性能力,实现政府主体、市场主体、非贫困主体和贫困主体等多元主体,在主体关系层面、利益诉求层面和机制建构层面的包容性治理格局。精准扶贫的包容性治理涵盖主体包容、利益包容和机制包容,既包括生存性扶贫层面政府对于贫困主体的包容,还包括市场主体和社会主体对于贫困主体的包容,又包括贫困主体对于扶贫主体的包容,因而主体包容层面包容性治理是双向包容,不是单向包容。在利益包容层面,精准扶贫的包容性治理,既包括对于个体的生存性利益和发展性利益包容,还包括对于宏观整体性利益的包容。在机制层面,精准扶贫的包容性治理,既包括政府与贫困居民的双向包容,又涵盖社会主体与贫困主体的双向包容,还包括市场主体与贫困主体的双向包容。包容性治理是善治的前提,其特点是主体在权利地位上是平等的,在参与治理上是主动和积极的,在规则制定上是机会均等的,在参与过程上是全员和全程的,在利益分配上是共享和公正的,在主体关系上是和谐共赢的格局。精准扶贫政策实施最为关键的因素是政策的政策导向作用和功能,那么,对于贫困村不同的贫困人口采取的不同的扶贫方式,背后所隐含的扶贫主体行为逻辑、价值导向和成效精准保障机制,同样也会表现出较大的差异性,政府同样是对这些主体差异性的区别对待和扶贫长效机制建构,才得以显示出精准扶贫治理中的包容性特征和丰富内涵。精准扶贫治理中主要有三种扶贫对象、体现为三种精准扶贫施策方式、建构起三种不同的激励和保障机制。即生存性扶贫对象、发展性扶贫对象和共享性扶贫对象。对于生存性扶贫对象或者说是特困性对象,主要采取生存型扶贫方式,保证生存利益诉求的实现,实现反哺机制包容;对于发展性贫困人口或者是发展性扶贫对象,主要采取发展型扶贫政策,保证生存和发展利益诉求的实现,实现激励机制包容;对于整体性扶贫对象,采取共享性扶贫方式,建立长效扶贫机制,实现组织机制包容,从而达到贫困村脱贫致富和治理有效的目标。从主体、利益和机制角度,分析和探讨精准扶贫政策实施中的包容性治理问题,就在于通过对精准扶贫政策施之于不同贫困人口过程中,呈现出来的在主体关系、利益关系和机制建构层面上所具有的普遍性和规律性的因素,最后所呈现出全新的精准扶贫中的包容性治理关系。其所隐含的内在逻辑在于精准扶贫政策实施和推进过程中,多元主体关系、多元利益关系、多种激励机制重塑和建构过程中,最终生成精准扶贫包容性治理格局,实现扶贫成效精准的目标。而扶贫成效精准的保障机制,就是激活乡村集体组织内在活力和治理主体地位和功能。富裕乡村不只是美丽乡村,同时也是产业兴旺、村民富裕、治理有效的乡村,而治理有效必然是乡村集体组织地位和功能回归和发挥的结果。
二、罗庄村脱贫致富之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罗庄村脱贫致富之路(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扶贫题材纪录片的叙事策略研究 ——兼论毕业作品《林下之路》(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二节 国内研究现状 |
第三节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第一章 中国扶贫题材纪录片的类型与发展 |
第一节 中国扶贫题材纪录片的类型 |
一、根据纪录片性质划分 |
二、根据纪录片时长划分 |
三、根据纪录片传播领域划分 |
第二节 中国扶贫题材纪录片的发展概况 |
第二章 中国扶贫题材纪录片的叙事建构 |
第一节 叙事主题 |
一、单一扶贫路径的重点关注 |
二、多重扶贫维度的整体把握 |
三、毕业作品《林下之路》的叙事主题 |
第二节 叙事视角 |
一、主观视角的“自叙” |
二、全知视角的“他叙” |
三、毕业作品《林下之路》的叙事视角 |
第三节 叙事结构 |
一、阶梯渐进式叙事结构 |
二、平行板块式叙事结构 |
三、毕业作品《林下之路》叙事结构 |
第三章 中国扶贫题材纪录片的叙事语言 |
第一节 声音语言 |
一、人声构筑叙事情节 |
(一)同期声增强观众同感 |
(二)解说补充深层内涵 |
二、音乐激发叙事体验 |
三、毕业作品《林下之路》的声音语言 |
第二节 画面语言 |
一、构图烘托叙事情感 |
二、色彩蕴含隐喻深意 |
三、毕业作品《林下之路》的画面语言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1 中国扶贫题材纪录片作品篇目表 |
附录2 纪录片《林下之路》拍摄脚本 |
附录3 纪录片《林下之路》采访提纲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2)沂蒙老区红色旅游资源开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综述 |
1.4.1 国外研究综述 |
1.4.2 国内研究综述 |
1.4.3 沂蒙老区研究综述 |
第2章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2.1 红色旅游 |
2.1.1 红色旅游概念 |
2.1.2 红色旅游功能 |
2.2 红色旅游资源 |
2.2.1 红色旅游资源概念 |
2.2.2 红色旅游资源分类 |
2.3 红色旅游相关理论 |
2.3.1 旅游动机理论 |
2.3.2 可持续发展理论 |
2.3.3 利益相关者理论 |
2.3.4 公共产品理论 |
第3章 沂蒙老区红色旅游资源开发现状 |
3.1 沂蒙老区红色旅游资源概况 |
3.1.1 红色历史 |
3.1.2 资源概况 |
3.2 沂蒙老区红色旅游资源开发成效 |
3.2.1 五大红色旅游片区 |
3.2.2 十大红色旅游景点 |
3.2.3 红色文化产业发展 |
3.2.4 研学一体化推进 |
3.2.5 “红色沂蒙”,唱响世界 |
3.3 沂蒙老区研学旅行 |
3.3.1 研学旅行调查 |
3.3.2 数据分析 |
3.4 沂蒙老区红色旅游资源开发的调查分析 |
3.4.1 游客体验度调查 |
3.4.2 调查结果分析 |
3.4.3 沂蒙老区红色旅游资源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
第4章 沂蒙红色影视旅游景区个案研究 |
4.1 景区开发现状 |
4.1.1 景区背景 |
4.1.2 研学旅行 |
4.2 存在的问题 |
4.2.1 景区利用率低 |
4.2.2 配套设施不足 |
4.2.3 内容设置单一 |
4.2.4 品牌影响力弱 |
第5章 沂蒙老区红色旅游资源深度开发建议 |
5.1 凸显地方特色,展现文化魅力 |
5.1.1 发挥教育功能 |
5.1.2 重视游客体验 |
5.1.3 红色文化与地方特色文化相结合 |
5.2 完善基础设施,提升服务水平 |
5.2.1 完善交通网络,增加可进入性 |
5.2.2 提升服务质量,完善网络服务 |
5.2.3 强化区域合作,发挥集聚优势 |
5.3 挖掘红色内涵,助力乡村振兴 |
5.4 支持多措并举,宣传红色文化 |
5.5 重视人才培养,拓展发展空间 |
第6章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4)巫山不废愚公行——脱贫攻坚楷模毛相林的故事(论文提纲范文)
重教兴村拔穷根 |
大胆拆庙修学校 |
断案鱼儿溪 |
三次让地 |
铁面有情 |
(5)“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教学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一、教学内容分析 |
1.课标要求: |
2.教材内容分析: |
二、学情分析 |
三、设计理念 |
四、教学目标 |
五、教学重难点 |
1.教学重点: |
2.教学难点: |
六、教学过程 |
【专家点评】(陈倩,重庆市江北区教师进修学院,高中政治专职教研员) |
1.精心整合,在教材文本与本土素材的契合中找准课堂切入点。 |
2.精巧施策,在解决情境化问题的过程与结果中培育学科核心素养。 |
3.精准反馈,在有效开放的课堂共建中力求教-学-评一体化。 |
(6)罗庄区第一书记驻村帮扶制度实施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方法 |
1.4.2 技术路线 |
1.5 研究主要内容 |
1.6 创新与不足之处 |
1.6.1 创新之处 |
1.6.2 不足之处 |
2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概述 |
2.1 第一书记概念界定 |
2.1.1 第一书记 |
2.1.2 第一书记驻村帮扶制度的内容 |
2.2 理论基础 |
2.2.1 嵌入式治理理论 |
2.2.2 领导力理论 |
2.2.3 绩效考核理论 |
2.2.4 激励理论 |
2.2.5 小结 |
3 罗庄区第一书记驻村帮扶制度的实施研究 |
3.1 罗庄区第一书记驻村帮扶实施现状 |
3.1.1 罗庄区第一书记的选派 |
3.1.2 罗庄区第一书记的日常管理 |
3.1.3 罗庄区第一书记的工作职责 |
3.1.4 罗庄区第一书记的考核激励 |
3.2 罗庄区第一书记驻村帮扶制度实施成效 |
3.2.1 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基础夯实 |
3.2.2 强村富民成效显着 |
3.2.3 美丽乡村建设稳步推进 |
3.2.4 社会管理服务水平提高 |
3.3 第一书记驻村工作经典案例 |
3.3.1 罗庄区傅庄街道三重社区于庄村案例 |
3.3.2 罗庄区沂堂镇麒麟社区案例 |
3.3.3 罗庄区黄山镇东蔡村案例 |
3.3.4 第一书记驻村工作案例综合分析 |
4 罗庄区第一书记驻村帮扶制度实施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4.1 罗庄区第一书记驻村帮扶制度实施存在的问题 |
4.1.1 部分第一书记履职尽责水平需进一步提升 |
4.1.2 日常管理机制需要进一步健全完善 |
4.1.3 第一书记工作开展存在一定困难 |
4.2 罗庄区第一书记驻村帮扶制度实施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4.2.1 选派机制不够完善 |
4.2.2 第一书记培训体系不够健全 |
4.2.3 考核激励体系不够细化 |
5 完善罗庄区第一书记驻村帮扶制度的基本措施 |
5.1 完善顶层制度设计 |
5.2 完善第一书记运行制度 |
5.2.1 完善第一书记选派机制 |
5.2.2 完善第一书记培训体系 |
5.2.3 强化组织体系保障 |
5.2.4 落实资金需求保障 |
5.3 完善第一书记考核制度 |
5.3.1 健全考核体系 |
5.3.2 扩大考核主体范围 |
5.3.3 加强考核结果使用 |
5.4 加强社会舆论宣传 |
6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7)传统手工艺型淘宝村产生机制与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研究概述 |
1.1 研究背景 |
1.1.1 消费升级时代传统手工艺品迎来新时机 |
1.1.2 全面复兴传统文化上升重大国策 |
1.1.3 淘宝村助力传统手工艺复兴 |
1.2 研究意义 |
1.2.1 以“传统文化+电商”方式促进乡村振兴实践 |
1.2.2 淘宝村研究范畴引入新要素、新类型 |
1.3 基本概念 |
1.3.1 传统手工艺产业 |
1.3.2 淘宝村 |
1.4 研究思路、方法与内容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1.4.3 研究对象 |
1.4.4 研究框架 |
第二章 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
2.1 传统手工艺的相关研究 |
2.1.1 特征与困境 |
2.1.2 互联网对传统手工艺的影响 |
2.2 淘宝村的相关研究 |
2.2.1 淘宝村的形成机制 |
2.2.2 淘宝村的类型研究 |
2.3 小结 |
第三章 产生机制与发展模式理论框架建构 |
3.1 传统手工艺型淘宝村产生机制理论演绎 |
3.1.1 客观因素形成文化复兴机遇 |
3.1.2 主观因素推动电商集群形成 |
3.2 传统手工艺型淘宝村发展模式理论演绎 |
3.2.1 政府推动型:从主导到支持的跨越式发展 |
3.2.2 自发成长型:从手艺到守艺的优化式发展 |
第四章 政府推动型:以洛阳市孟津县平乐村为例 |
4.1 客观因素 |
4.2 主观因素 |
4.2.1 “政府+服务商”模式主导 |
4.2.2 创业草根持续带动 |
4.3 发展特征 |
4.3.1 生产组织 |
4.3.2 空间结构 |
4.3.3 文化传承 |
第五章 自发成长型:以许昌市灵井镇霍庄村为例 |
5.1 客观因素 |
5.2 主观因素 |
5.2.1 村民自发触网 |
5.2.2 政府优化服务 |
5.3 发展特征 |
5.3.1 生产组织 |
5.3.2 空间结构 |
5.3.3 文化传承 |
第六章 传统手工艺型淘宝村发展模式比较 |
6.1 传统手工艺型淘宝村的特征 |
6.1.1 外在区位特征 |
6.1.2 内在产品特征 |
6.1.3 发展模式与内外在特征的关系 |
6.2 政府推动模式的困境与应对 |
6.2.1 发展困境 |
6.2.2 规划应对 |
6.3 自发成长模式的困境与应对 |
6.3.1 发展困境 |
6.3.2 规划应对 |
第七章 结论与讨论 |
7.1 主要结论 |
7.2 创新点与不足 |
7.2.1 主要创新点 |
7.2.2 主要不足 |
7.3 进一步讨论 |
致谢 |
主要参考文献 |
插图和附表清单 |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8)安徽省“三变”改革试点绩效评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的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的目的 |
1.2.2 研究的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3.1 国外研究综述 |
1.3.2 国内研究综述 |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4.1 研究内容 |
1.4.2 技术路线 |
1.5 研究特色与不足 |
1.5.1 研究的特色 |
1.5.2 研究的不足 |
2 “三变”改革理论基础 |
2.1 基本理论 |
2.1.1 产权理论 |
2.1.2 马克思的地租理论 |
2.1.3 利息理论 |
2.1.4 收入分配理论 |
2.1.5 绩效评估理论 |
2.2 研究方法 |
3 安徽省“三变”改革试点现状 |
3.1 安徽省“三变”改革的历程 |
3.2 安徽省“三变”改革试点的基本状况 |
3.2.1 试点的改革背景 |
3.2.2 试点的改革实践 |
4 安徽省“三变”改革试点绩效评估 |
4.1 数据来源及样本概况 |
4.2 指标体系构建与评估方法选择 |
4.2.1 指标体系构建 |
4.2.2 评估方法选择 |
4.3 安徽省“三变”改革试点村改革情况的描述性分析 |
4.3.1 试点村的基本情况 |
4.3.2 试点村“三变”改革股权分配情况 |
4.3.3 试点村“三变”改革风险防控情况 |
4.3.4 试点村“三变”改革给农户分红情况 |
4.4 “三变”改革前后村集体、农户、经营主体的收入变化 |
4.4.1 村集体收入变化 |
4.4.2 农户收入变化 |
4.4.3 经营主体年纯收入变化 |
4.5 “三变”改革前后村内就业形势变化 |
4.6 “三变”改革前后试点村贫困程度变化 |
5 国内“三变”改革经验借鉴 |
5.1 贵州省六盘水市“三变”改革 |
5.1.1 贵州省六盘水市“三变”改革模式 |
5.1.2 贵州省六盘水市“三变”改革经验总结 |
5.2 山东省淄博市“三变”改革 |
5.2.1 淄川区公孙村“三变”改革模式 |
5.2.2 沂源县“三变”改革模式 |
5.2.3 山东省淄博市“三变”改革经验总结 |
5.3 湖南省株洲市“三变”改革 |
5.3.1 茶陵县官溪村“三变”改革模式 |
5.3.2 湖南省株洲市“三变”改革经验总结 |
6 安徽省推进“三变”改革的问题与优化路径 |
6.1 安徽省“三变”改革试点存在的问题 |
6.2 安徽省推进“三变”改革的优化路径 |
6.2.1 完善推进改革的相关法律 |
6.2.2 积极推进交易平台建设 |
6.2.3 着力发展区域性特色产业 |
6.2.4 不断完善政策支持体系 |
6.2.5 建立健全风险防控体系 |
6.2.6 建立健全业务指导体系 |
7 结论与讨论 |
7.1 研究结论 |
7.2 进一步的讨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简介 |
(9)潜山市林庄村旅游扶贫问题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目的及内容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内容 |
1.3 文献综述 |
1.3.1 国外研究综述 |
1.3.2 国内研究综述 |
1.3.3 研究述评 |
1.4 研究方法与研究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方法 |
1.4.2 研究技术路线 |
2 理论基础与相关概念界定 |
2.1 可持续发展理论 |
2.2 利益相关者理论 |
2.3 供求理论 |
2.4 相关概念界定 |
2.4.1 贫困的概念 |
2.4.2 精准扶贫的概念 |
2.4.3 旅游扶贫的概念 |
3 潜山市林庄村旅游扶贫现状分析 |
3.1 林庄村概况 |
3.1.1 林庄村资源概况 |
3.1.2 林庄村区位条件 |
3.1.3 林庄村贫困状况与致贫原因 |
3.2 林庄村旅游扶贫的主要特点 |
3.2.1 周边景区联动 |
3.2.2 扶贫产业带动 |
3.2.3 政府支持引导 |
3.3 林庄村旅游扶贫现状分析 |
3.3.1 林庄村年旅游情况 |
3.3.2 林庄村贫困户就业情况 |
3.3.3 林庄村居民年收入情况 |
4 潜山市林庄村旅游扶贫成效研究 |
4.1 林庄村旅游扶贫成效调查 |
4.1.1 调查目的及样本的选取 |
4.1.2 问卷基本情况分析 |
4.1.3 样本基本情况分析 |
4.2 林庄村旅游扶贫成效分析 |
4.2.1 贫困户家庭收入情况 |
4.2.2 贫困户参与旅游相关工作情况 |
4.2.3 贫困户对旅游扶贫满意度及认可度感知情况 |
4.3 林庄村旅游扶贫中存在的问题 |
4.3.1 基础设施建设有待提高 |
4.3.2 园区及项目规划不全面 |
4.3.3 旅游扶贫产业品牌效应不足 |
4.3.4 生态环境压力变大 |
5 潜山市林庄村发展旅游扶贫对策研究 |
5.1 改善基础建设以提升服务水平 |
5.2 统筹整体规划并科学有序开发 |
5.3 打造特色品牌并强化宣传力度 |
5.4 树立环保意识并注重生态保护 |
5.5 创新扶贫模式以带动村民致富 |
6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件 |
作者简介 |
(10)精准扶贫中多元利益诉求及包容性治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选题来源和研究意义 |
(一) 选题来源 |
(二) 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前瞻 |
(一) 国内研究成果综述 |
(二) 国外研究论题状况 |
(三) 论题研究的不足之处 |
三、研究方法及创新之处 |
(一) 研究方法 |
(二) 创新之处 |
四、论题研究的理论框架 |
(一) 研究问题 |
(二) 重点难点 |
(三) 理论框架 |
第二章 身份差异与主体包容 |
一、贫困村概况介绍 |
二、身份包容:精准识别中多元利益诉求协调 |
(一) 政策认知层面的主体包容 |
(二) 身份识别层面的管理包容 |
(三) 登记造册层面的行为包容 |
三、共识生成:精准识别治理的包容性 |
(一) 贫困村精准识别的包容 |
(二) 贫困人口精准识别的包容 |
(三) 贫困程度精准识别的包容 |
四、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诉求差异与利益包容 |
一、贫困人口的生存利益包容 |
(一) 特困人口:满足生存利益诉求 |
(二) 生存保障:对特困户帮扶包容 |
(三) 成效精准:政府兜底生存保障 |
二、发展利益包容:市场引领下产业开发政策 |
(一) 非贫困户对贫困户的包容 |
(二) 市场主体对贫困主体的包容 |
(三) 政府主体对贫困主体的包容 |
三、反哺利益包容:政策推动下资源外在嵌入 |
(一) 财政包容:完善贫困村基础设施建设 |
(二) 医疗包容:强化贫困主体生存保障 |
(三) 教育包容:培育贫困村人力资源优势 |
四、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路径差异与机制包容 |
一、反哺机制包容:助推贫困村要素资源增值 |
(一) 就业机制包容:保证贫困人口稳定就业 |
(二) 收益机制包容:推动贫困村土地流转 |
(三) 市场机制包容:市场主体扶贫的利益兼容 |
二、激励机制包容:政策与市场主体互动 |
(一) 政策包容:政府主体扶贫激励机制 |
(二) 利益包容:市场主体扶贫激励机制 |
三、组织机制包容:村民与集体组织关系嬗变 |
(一) 组织包容:干部与农民关系重塑 |
(二) 信用包容:贫困村新型经营主体生成 |
四、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理论回应和研究发现 |
一、对研究问题域的理论回应 |
二、对论题研究的理论发现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四、罗庄村脱贫致富之路(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扶贫题材纪录片的叙事策略研究 ——兼论毕业作品《林下之路》[D]. 李怡然. 贵州师范大学, 2021(11)
- [2]沂蒙老区红色旅游资源开发研究[D]. 侯德超. 海南热带海洋学院, 2021
- [3]纪录片《老乔庄的新书记》的创作报告[D]. 安坤. 南京师范大学, 2021
- [4]巫山不废愚公行——脱贫攻坚楷模毛相林的故事[J]. 糜建国. 红岩, 2021(03)
- [5]“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教学设计[J]. 谭娟,陈倩. 思想政治课教学, 2021(04)
- [6]罗庄区第一书记驻村帮扶制度实施问题研究[D]. 李不海. 山东农业大学, 2020(03)
- [7]传统手工艺型淘宝村产生机制与模式研究[D]. 周玉璇. 南京大学, 2020(02)
- [8]安徽省“三变”改革试点绩效评估研究[D]. 张润琴. 安徽农业大学, 2019(05)
- [9]潜山市林庄村旅游扶贫问题与对策研究[D]. 汪志超. 安徽农业大学, 2019(05)
- [10]精准扶贫中多元利益诉求及包容性治理研究[D]. 杜建勇. 华中师范大学, 201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