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冲击式印刷用纸介质的趋势和当前发展

非冲击式印刷用纸介质的趋势和当前发展

一、Trends and Current Developments of Paper Media for Non-impact Printing(论文文献综述)

史则颖,叶冬,彭子寒,谢寒,王洪扬,蒋宇,黄永安[1](2021)在《飞行器共形天线新型制造工艺及应用研究进展》文中认为共形天线具有小型化、低剖面、大孔径等特点,是未来天线重点发展趋势之一,以气动一体化天线、超宽带窄波束天线为代表的共形天线成为目前飞行器天线领域的研究热点。当前共形天线的制作工艺主要包括打印、转印、激光加工等,采用合适的工艺能够实现天线的大面积共形制造。讨论了共形天线在不同飞行器载体上的优势,如打印制作的低剖面机载天线可实现战机的气动隐身一体化需求,也可满足弹载天线小型超宽带需求,柔性天线可应用于星载充气可展开天线等。在此基础上对当前共形天线存在的关键技术问题进行了阐述,并对共形天线在航空航天领域的未来发展做出了展望。

宋佳蓓[2](2019)在《虚旋风分级采样器的设计、性能测试与数值模拟》文中认为随着灰霾天气出现的频率增加、程度加剧,环境空气污染尤其是颗粒物污染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有关颗粒物污染的研究进一步得到重视,而颗粒物的分级采样是开展这些研究的基础。常用的惯性冲击采样器和旋风分离采样器存在颗粒反弹、破碎、再悬浮等缺点,虚旋风采样器一定程度上可以克服上述缺陷,但目前对其内部气流及颗粒的运动规律认识不清,限制了虚旋风采样器的应用。本研究基于计算流体力学(CFD)理论建立了虚旋风分级采样器内气固两相运动模拟的数学模型,模拟了采样器设计和运行参数,包括进出口尺寸、腔室体积、曲率半径以及采样流速等对气流和颗粒运动的影响。同时,设计加工了转接口、进出口宽度、采样腔室体积、曲率半径等结构尺寸不同的采样器,运用构建的虚旋风气溶胶采样器采样性能测试系统,评估了结构尺寸和采样流量对采样器性能的影响;并基于流场模拟结果,对实验测试揭示的采样器效率随设计和运行参数的变化进行了解释。在此基础上,设计了一款新型环形入口虚旋风采样器,并对其进行了实验室性能测评和野外实地采样测试。主要结论如下:(1)本研究依据国家标准《HJ 93-2013环境空气颗粒物(PM10和PM2.5)采样器技术要求及检测方法》构建了采样器效率测试系统。实验发现控制溶液浓度(0.01~2.0g/L)、载气压强(0.025~0.1Mpa)或者加热温度(100~300℃)等条件下,可获得不同粒径大小(0.6~2.4μm)和不同数浓度(3.0×103~5.9×103)个/cm3的气溶胶粒子,所发生的颗粒物粒径和数浓度在一定时间内波动不大,满足气溶胶采样器性能的测试要求。(2)流场计算显示虚旋风分级采样器内的气流分为主流和弱流两个部分,粒径较大的颗粒偏离主流进入涡流、捕集在采样腔中,粒径较小的颗粒随着主流离开采样器,可以实现分级采样的目的。(3)通过延长进气口对转接口进行优化设计后,采样器加工更简单,对采样器内气流影响较小,且颗粒物的捕集性能更好、压降更小。采样器进出口宽度的增加会降低采样器的捕集效率,但进出口宽度增加到一定程度后,由此带来的捕集效率差异并不明显。腔室体积越大,采样器内颗粒运动轨迹更长,停留时间更久,颗粒物易于被涡旋捕集,促进了颗粒物的分离。曲率半径一定程度上影响采样腔内气流速度,但由于曲率半径增大后采样器内颗粒物的向心力减小、运动时间延长,致使采样器的分级效率有所提高。(4)试制了一款新型环形入口虚旋风采样器,测试结果表明,这一新型采样器的流量越大、进口宽度越窄、腔室体积越大,其捕集颗粒物的效果越好。与传统惯性采样器和传统虚旋风采样器不同,对于长时间采样,新型采样器运行受颗粒负载效果影响较小,运行更稳定。虽然新型环形口虚旋风采样器与Dust Trak 8530的工作原理不同而导致绝对数据有所差异,但实地采样对比表明,两种采样器获得的颗粒物浓度数据变化趋势一致,相关性较好,说明试制的新型采样器具有应用潜力。

柯胜海[3](2019)在《基于印刷电子技术的智能显窃启包装材料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包装行业的绿色与安全问题一直是社会关注的话题,也是学术界研究的热点。从国内外包装行业的发展进程看,包装行业在安全、智能等方向的研究仍处于探索和起步阶段。随着技术进步和社会发展,印刷电子(Printed Electronics,PE)逐渐受到国内外包装研究人员的重视。印刷电子的特点是利用印刷工艺在柔性基材上大批量制造电子元器件或传感器,从而克服传统硅基电子产品价格贵、刚性差、高污染等缺点,在相关产业领域具有巨大的应用潜力。银纳米线(Ag NWs)材料作为一种柔韧性好、导电性能佳的金属纳米材料,是印刷电子技术中制备导电油墨的重要组分。实验发现,V型银纳米线具有比直线形银纳米线更好的导电性能,被认为在印刷电子技术中具有更优越的应用前景,因此,本课题选择V型银纳米线材料作为重点研究对象,探索V型银纳米线的可控制备方法、生长机理与拓展应用。在印刷技术上,本课题采用的是具有操作简单、成本低、可大批量复制等优点的丝网印刷技术,可以进行图案化银纳米线柔性电极和柔性传感器的制备,是目前研究的热点和难点。智能包装是将智能技术与包装应用相融合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包装形态。显窃启包装属于智能包装范畴里的安全包装类型,在贵重物品、高档商品、机密文件等物品包装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现有的显窃启包装通常采用特殊结构或数字密码达到显(防)窃启的作用,一般不具有智能性,对于智能型的显窃启包装必须依靠传感器等智能硬件来实现。当前,印刷电子技术为设计和制造智能显窃启包装提供了技术支撑和可能性。利用印刷电子技术即可将导电油墨转移到柔性基材上印制柔性传感器,然后应用于包装件的开启活动部位,设计制造出具有显窃启功能的智能包装件。本课题通过研究V型银纳米线可控制备方法和生长机理,制备出性能优良的V型银纳米线,并以其为导电材料制备出高性能导电油墨,然后将导电油墨通过丝网印刷的方式印刷在柔性基材上制备柔性电极和柔性传感器,再将柔性传感器与包装件进行融合设计制备成智能显窃启包装。研究内容和创新点主要包含以下四个部分:(1)采用多元醇法可控制备V型银纳米线,研究了添加剂种类、添加剂浓度、反应温度、反应容器顶空率(氧气含量)、清洗和离心处理、超声波处理等因素对V型银纳米线形貌和结构的影响,并创新性的提出V型银纳米线的生长机理。结果表明:以浓度为2.22 mM/L的CuCl2作为添加剂、在160 oC反应温度下可制备质量较好的银纳米线;顶空率越小,银纳米线产物的综合质量越高;清洗剂种类对银纳米线形貌没有影响;离心转速越大,银纳米线长度越短。研究发现,超声波处理是导致银纳米线从“直线形”生长成“V型”的主导因素,提出V型银纳米线的生长机理:直线形银纳米线在超声波作用下发生折断,断面形成新的(111)晶面,新晶面相互接触后形成原子通道,在冷焊接作用下,两根直线形银纳米线最终形成V型银纳米线。(2)以无水乙醇和水的混合液为溶剂,以聚乙烯吡咯烷酮(Polyvinylpyrrolidone,PVP)为连接料,以V型银纳米线为导电材料,配制高性能水性导电油墨,测试油墨的粘弹性和触变性能,试验导电油墨在PET、纸张和织物三种基材表面的印刷适性,以及不同烧结时间和烧结温度对柔性电极导电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导电油墨的流变性能适合进行丝网印刷;所制备的导电油墨在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PET)、纸张和织物表面上的接触角分别为39.34°、45.30°和65.48°,且印制产物表面平整、边界清晰,表明导电油墨具有良好的润湿性能和印刷适性;低温烧结后,印刷柔性电极具有良好的导电性能和稳定性,能在平直和弯曲两种状态下使LED灯稳定发光。(3)采用丝网印刷工艺,印制不同图案的柔性传感器,研究印刷图案、弯曲角度对传感器电学性能的影响规律,测试柔性传感器的机械稳定性能,探究柔性传感器传感性能的变化机理。实验结果表明:2 mm线宽的直线型柔性传感器传感性能最佳;预弯折处理导致传感器在弯折区域形成微裂纹,微裂纹促使传感器在弯曲循环时的电阻变化形成稳定的规律;基于此,创新性地提出一种具有角度识别能力的、高稳定性的弯曲柔性传感器的制备方法,以满足智能显窃启包装的应用需求。(4)柔性传感器“由直到弯”和“由弯到直”两种运动状态与包装箱(盒)摇盖开合时的运动状态吻合,将柔性传感器与包装摇盖有机融合设计出两种类型的智能显窃启包装:摇盖式智能显窃启包装(包括飞机盒智能显窃启包装与合页盖式智能显窃启包装)和撕拉式智能显窃启包装。测试两种类型智能显窃启包装打开过程中传感器的电阻激发信号,验证显窃启包装的性能。结果表明:飞机盒智能显窃启包装能够稳定监测包装摇盖开启90°时的传感信号,合页盖式智能显窃启包装能够稳定监测包装盖分别开启45°、90°和135°三个角度时的传感信号,撕拉式智能显窃启包装监测到包装上PET基柔性传感器撕拉变形时的传感信号。最后,本课题对智能显窃启包装的工作系统和拓展应用进行了归纳总结和分析,提出了智能显窃启包装在文物周转包装领域的拓展应用和相关领域的应用前景。

柯真[4](2015)在《地市党报品牌重塑研究 ——以漳州《闽南日报》为例》文中提出在我国,地市党报是个特殊的群体,是我国党报系统的中坚力量,全国300多家地市党报在各自区域里引导地方舆论,起着沟通党和人民群众的桥梁作用,在地市群众心中有很高的品牌影响力。随着新媒体的蓬勃发展、媒体区域性新格局的到来以及跨区域媒体的强势渗入,媒体市场的激烈竞争使我国地市党报的生存环境和发展态势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地市党报的品牌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生存遇到瓶颈。尽管大多数地市党报在当地的品牌影响力仍然存在,但若不进行党报转型和品牌重塑,其发展前景是岌岌可危的,有的地市党报还面临着“生存或消亡”的巨大危机。目前,国内对地市党报通过转型来重塑品牌的系统性、全面性的研究还较少,多数是从版面改版、业务改良等单一性问题来研究。所以,本文以个案的研究方式对地市党报品牌重塑进行系统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漳州区域唯一的地市党报——《闽南日报》品牌重塑为研究个案进行分析,本论文共分六章。第一章在引言里讲明选择地市党报品牌进行重塑研究的背景和以《闽南日报》为个案研究的意义,通过查找分析国内对“地市党报”、“党报品牌”、“党报转型”的研究现状,确立本文的研究方法与思路。第二章整理提炼对地市党报品牌研究的相关文献资料,笔者对地市党报品牌及其构成要素、品牌特点作用做了新的阐述和定义。第三章指出在新媒体的蓬勃发展、区域外媒体及同城媒介的左右夹击、受众阅读方式的改变等地市党报生存的现状来说明必须要通过转型来重塑品牌的原因。第四章从受众定位、品牌服务理念、丰富版面内容对未重塑的《闽南日报》品牌进行介绍。第五章经过笔者的访谈和调研,详细探究《闽南日报》在受到多种媒体的冲击下,是如何通过定位的转变、新闻策划选题的加强、新闻资源的开发、媒介新平台的构建和报社企业管理的突破等为重塑品牌形象进行转型。第六章总结报社的转型事例,并借鉴其他地市党报转型的事例对《闽南日报》在品牌重塑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品牌建设意识、版面视觉冲击、品牌营销、内容产品、多元化经营、全媒体对接及打造全媒体记者等建议和对策,以期从学理层面和操作层面为地市党报及相关媒体改革提供参考和借鉴。最后在结论中对本文的研究成果进行总结,并提出地市党报有待进一步解决的问题和思路。

史作磊[5](2013)在《磷石膏晶须的循环制造与表面改性》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了使小试研究更接近实际工业过程,本文对磷矿浸取—石膏晶须制造过程进行了多次循环试验研究。通过十二次循环,循环磷酸与磷矿的液固比、反应条件、浸取分解率、液相钙、镁等离子杂志含量以及副产石膏的品质等趋于稳定,在优化工艺条件下,获得了一些基础性的数据。稳定实验条件为:在酸矿比为10:1,反应温度为90℃,搅拌强度为300r/min,反应时间为90min,磷酸浓度为35%时,磷矿的分解率达到99%。石膏晶须制备过程反应条件为:反应温度为100℃,搅拌强度为250r/min,硫酸浓度为30%,生成石膏外形为细针状或短棒状,横截面为正六边形,晶型的长度为50~200μm,直径为2-4μm,是典型的短纤维。为了降低硫酸钙晶须的水溶性,适应造纸行业的要求,本文采用硼酸酯表面活性剂对硫酸钙晶须进行了改性处理,试验了SBW-181表面改性剂湿法表面改性。合适条件是:表面改性剂用量为4.0%,初始料浆浓度为10.0%,改性温度为100℃,改性时间为8min,搅拌速率为650r/min,烘干温度为100℃,烘干时间为60min。经过合理的改性后,水中溶解硫酸钙晶须的钙含量为0.182%o,提高了石膏晶须在造纸工艺中的留着率、降低造纸工艺水中带电粒子的数量。

张辉,王淑梅,程金兰,胡楠,邝仕均[6](2011)在《我国制浆造纸装备科学技术的发展》文中认为简要地讨论了制浆造纸装备及其制造业和学科建设的现状和在我国造纸工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着重探讨了近年来我国制浆造纸装备科学技术取得的进展,同时也讨论了国际先进制浆造纸装备科学技术在我国的应用现状;从科技研发、制造业状况和学科建设等方面对国内外制浆造纸装备科学技术现状进行了比较分析;提出了今后我国制浆造纸装备科学技术发展展望与对策建议。

曹春昱,樊永明[7](2010)在《制浆造纸科学技术学科发展现状与展望》文中提出一、引言制浆造纸产业是与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关系密切的重要基础原材料产业,纸及纸板的消费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现代化水平和文明程度的标志。当今,不仅经济发达国家(如美国、加拿大、日本、芬兰、瑞典)拥有发达的造纸工业,该行业成为国民经济十大制造业之一,而且在发展中国家,造纸工业也迅速崛起,对经济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张辉,王淑梅,程金兰,胡楠[8](2010)在《制浆造纸装备科学技术发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一、引言(一)制浆造纸装备及其制造业在造纸工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造纸工业是典型的流程工业,生产过程既有化学化工过程,又有物理处理和流变过程。制浆造纸装备在生产过程中发挥三方面的作用:①提供制浆造纸工艺的化学过程所需的环境和条件;②实现制浆造纸工艺所需的物理处理和流变所需的机械机构;③发挥着联系各工艺单元所需的传输、中转、储存等作用。

谢亚桐[9](2010)在《应用苯乙烯—丙烯酸酯共聚物改善填料的表面性能及其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采用阳离子苯乙烯-丙烯酸酯乳液对沉淀碳酸钙进行表面改性,以包埋率大小确定改性最佳反应条件。结果表明,在70℃、pH9、PCC与苯乙烯-丙烯酸酯乳液质量比在75:1的最佳反应条件下,包埋率达到最大,接近99%。使用DSC、FTIR、Zeta电位、激光粒度仪、沉降体积、接触角等测试方法对沉淀碳酸钙的表面结构及其性能进行表征,并与未改性沉淀碳酸钙进行对比分析。DSC和FTIR分析表明:阳离子苯乙烯-丙烯酸酯乳液包覆在沉淀碳酸钙表面影响其表面性质。对比研究结果说明,改性碳酸钙的分散度得到改善,沉降体积增大,Zeta电位提高。以改性碳酸钙作为造纸填料,对手抄片进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观察及性能检测,并与添加未改性碳酸钙纸张相比较。通过SEM可以观察到改性沉淀碳酸钙在纸张中分布均匀、不易絮聚。纸张性能测定表明,改性沉淀碳酸钙作为填料加填到纸张中,在纸张定量不变的情况下增加用量,成纸的光学性能(白度和不透明度)和物理性能(Z-向抗张力、撕裂指数、抗张指数、耐破指数)得到提高,憎水性能得到改善,纸张中的灰分含量提高。当填料的加填量为30%,与未改性PCC相比,添加改性PCC纸张的PPF (Paper Perfect Formation)值低。Z-向抗张力、撕裂指数、耐破指数和抗张指数分别提高10.1%、22.4%、44.3%和26.9%。

伏晴艳[10](2009)在《上海市空气污染排放清单及大气中高浓度细颗粒物的形成机制》文中研究指明上海是中国经济活动总量最大、工业门类最全、能源消耗强度最大、污染物排放密度最高的城市。近年来,随着产业结构和工业布局的调整、清洁能源替代及工业区环境综合整治等系列污染控制措施的实施,上海市环境空气质量总体上得到了改善。2008年上海市环境空气中PM10的年日均浓度为0.084毫克/立方米,比2004年下降了15%;SO2年日均浓度同比下降了5.6%;NO2下降了9.7%。但是,与国际大都市相比,上海环境空气质量仍处于较高污染的水平。以PM10为主的大气污染指标是发达国家城市的2—5倍,特别是细颗粒物PM2.5的年平均浓度高达0.050—0.059mg/m3,超过国际卫生组织年平均值标准0.015 mg/m3的3—4倍。以PM2.5为代表的细颗粒物已成为制约上海市环境空气质量改善的关键问题。本博士论文,以上海市环境空气中PM10和PM2.5的污染因子为研究对象,以大气污染物排放清单的建立和分担率研究为核心,结合现场监测、实验室分析、统计分析和数值模型,开展了上海市细颗粒气溶胶污染的时空分布、化学组成、形成机制和来源研究。本研究通过对污染源的全面识别和梳理,结合全国污染源普查及重点国控企业大气污染物排放核查的创新工作方法,应用及修订多种污染物排放定量技术方法和手段,探索了石化行业VOCs无组织排放的定量难题,建立了以气溶胶污染为控制目标,以常规大气污染物(PM、PM10、PM2.5、SO2、NOx、CO、VOCs和NH3)为目标污染物的2006年上海市大气污染物排放清单及改进的2007年点源大气污染物排放清单。该清单空间精度为1×1km2网格精度、高度1km,涉及33种工业行业点源(12896家工业企业)、20种民用与工业面源以及机动车、船舶、飞机和火车在内的流动污染源。2006年排放清单研究显示,上海市各类污染源向环境空气中排放的总量分别为:PM—58.2万吨、PM10—27.9万吨、PM2.5—11.1万吨、SO2—56.4万吨、NOx—46.4万吨、CO—141.7万吨、VOC—57.4万吨和NH3—1.4万吨,是全世界污染物排放量最多的城市。面源是PM、PM10、PM2.5、VOC和NH3的首要来源;点源是SO2和NOx的第一来源;流动源是CO的第一来源,分担率为46%。其中,道路扬尘是上海市一次颗粒物(PM、PM10和PM2.5)的首要来源,对全市总量的分担率为54%、45%和26%。造成上海环境空气中气溶胶二次组分的主要污染物SO2的主要来源是电站锅炉和工业分散燃料,其分担率分别为57%和12%;主要污染物NOx的主要排放来源是电站锅炉和机动车,分别为全市总量的36%和18%;有机气溶胶的来源即污染物VOC的主要排放源是涂料、生产工艺储罐和机动车,其分担率分别为28%、23%和16%。NH3的排放主要来自畜禽养殖和点源生产工艺,分别占全市总量的66.7%和19.7%。本研究还应用MODELS3/CMAQ数值模型对上海冬季污染的来源开展了情景模拟分析,测试了电厂、非电工业源、流动源和面源等主要污染源类别对上海市细颗粒污染的贡献和影响。2008年冬季数值模型模拟结果显示,上海市气溶胶PM10、PM2.5的浓度受面源排放的影响较其它排放源更大,浓度贡献率为68.3%;其次是流动源和非电站点源排放。电站点源是造成SO2连续多天较高浓度的最主要排放源,浓度贡献率为32.1%;其次是流动源和非电站点源,周边外来源的影响占15.3%。造成NO2高浓度的最主要排放源则是流动源,其次是电站点源和非电站点源。本研究利用2004-2008期间上海市环境空气中PM10及PM2.5自动监控网络和气溶胶滤膜现场监测,深入分析了所采集的35万余个监测数据。结果表明,上海细颗粒污染呈现冬春季节高(1、3、4、11和12月)、夏秋季节(7、8和9月)较低,日变化双峰(6:00—8:00、18:00—19:00)双谷,以及东部沿海区域低、西北部污染浓度高的时空间分布特点。PM2.5/PM10常年平均值在0.5以上,不同污染类别下,气态污染物与颗粒物的污染呈现出显着差异。重霾污染日,SO2/PM10(0.38)和NO2/PM10(0.24)明显低于优良日(0.51和0.62),而PM2.5/PM10比值显着升高达到61%。PM2.5中水可溶性组分占到59%,硫的转化率(SOR)和氮的转化率(NOR)分别达到0.67和0.61,表明一次SO2和NOx转化成的硫酸盐、硝酸盐以及铵盐是形成上海PM2.5高浓度的主要因素。在受沙尘输送影响下的高污染日,上海市环境空气中SO2/PM10、NO2/PM10、PM2.5/PM10进一步降至0.066、0.073和15.5%。SO2/PM10、NO2/PM10和PM2.5/PM10比值可作为判断沙尘日、非沙尘日和霾污染日的重要指标。本研究成果揭示了上海市细颗粒气溶胶的污染特性及变化规律,阐明了沙尘长距离输送影响条件下,上海市气溶胶尤其是典型重霾污染的特性、来源、形成机制及其对大气空气质量的影响。本研究已经在国际SCI杂志和中国核心期刊、书籍上发表了9篇论文,其中第一作者4篇;还有1篇已投到国际SCI杂志,1篇拟投国际SCI杂志,均为第一作者。本研究主要成果已获得2008年度“上海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二、Trends and Current Developments of Paper Media for Non-impact Printing(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Trends and Current Developments of Paper Media for Non-impact Printing(论文提纲范文)

(1)飞行器共形天线新型制造工艺及应用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共形天线制造技术
    1.1 打印制造技术
    1.2 转印制造技术
    1.3 其他制造技术
2 飞行器共形天线应用
    2.1 气动隐身一体化天线
    2.2 超宽带窄波束天线
    2.3 大面积可展开、可重构天线
    2.4 柔性共形天线
3 关键技术问题
    3.1 共形天线设计
    3.2 工艺及材料
4 总结与展望

(2)虚旋风分级采样器的设计、性能测试与数值模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大气颗粒物的危害及其分级采样的意义
    1.2 气溶胶分级采样器的研究进展
        1.2.1 惯性冲击式分级采样器
        1.2.2 旋风分离式分级采样器
        1.2.3 虚拟冲击式分级采样器
        1.2.4 虚旋风分离式分级采样器
    1.3 研究意义及研究内容
2 气溶胶发生系统的构建及性能测试
    2.1 前言
    2.2 材料与方法
    2.3 多分散气溶胶发生性能测试
        2.3.1 通入N_2和超纯水时气溶胶颗粒物的背景浓度
        2.3.2 溶液浓度对生成气溶胶颗粒的影响
        2.3.3 载气压强对生成气溶胶颗粒的影响
        2.3.4 干燥温度对生成气溶胶颗粒的影响
        2.3.5 不同溶液发生的气溶胶颗粒特性
        2.3.6 气溶胶颗粒发生稳定性分析
    2.4 单分散气溶胶发生性能测试
        2.4.1 通入N_2和异丙醇时气溶胶颗粒物的背景浓度
        2.4.2 单分散气溶胶的粒径分布
        2.4.3 溶液浓度对生成气溶胶颗粒的影响
        2.4.4 载气压强对生成气溶胶颗粒的影响
        2.4.5 单分散气溶胶颗粒发生稳定性分析
    2.5 本章小结
3 虚旋风采样器内部气体和颗粒运动特征初探
    3.1 前言
    3.2 研究方法
        3.2.1 虚旋风采样器的结构尺寸
        3.2.2 二维数值模拟方法
        3.2.3 网格划分
    3.3 结果与讨论
        3.3.1 虚旋风分级采样器内气体和颗粒运动特征
        3.3.2 不同流量下采样器内流场变化特征
        3.3.3 不同进、出口尺寸的采样器内流场特征
        3.3.4 不同曲率半径的采样器内流场特征
    3.4 本章小结
4 结构尺寸对虚旋风分级采样器性能的影响
    4.1 虚旋风分级采样器设计基础
    4.2 虚旋风分级采样器的设计及加工
    4.3 虚旋风分级采样器性能测试方法
    4.4 三维数值模拟方法
        4.4.1 创建网格
        4.4.2 数值模拟相关参数设定
    4.5 结果与讨论
        4.5.1 进出口转接头结构对采样器捕集效果的影响
        4.5.2 进出口宽度对采样器捕集效果的影响
        4.5.3 腔室体积对采样器捕集效果的影响
        4.5.4 曲率半径对采样器捕集效果的影响
    4.6 本章小结
5 环形进口虚旋风分级采样器设计、加工及其性能评估
    5.1 环形进口虚旋风分级采样器设计及加工
    5.2 环形进口虚旋风分级采样器性能测试
    5.3 环形进口虚旋风分级采样器实地采样实验
    5.4 结果与讨论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7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3)基于印刷电子技术的智能显窃启包装材料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印刷电子油墨与技术
        1.2.1 导电油墨
        1.2.2 银纳米线的制备
        1.2.3 印刷电子技术与方法
    1.3 印刷传感器
        1.3.1 传感器概述
        1.3.2 应力传感器工作原理
    1.4 显窃启包装
        1.4.1 显窃启包装概念及原理
        1.4.2 显窃启包装分类
    1.5 研究思路及主要研究内容
        1.5.1 研究思路
        1.5.2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V型银纳米线的可控制备与生长机理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试剂与仪器
        2.2.2 V型银纳米线的可控制备
        2.2.3 V型银纳米线生长机理研究实验
        2.2.4 测试与表征
    2.3 V型银纳米线形貌与结构成分
        2.3.1 V型银纳米线的光学性质及形貌
        2.3.2 V型银纳米线的结构和成分
    2.4 V型银纳米线形貌影响因素研究
        2.4.1 添加剂种类对V型银纳米线形貌的影响
        2.4.2 不同浓度的CuCl2对V型银纳米线形貌的影响
        2.4.3 不同反应温度对V型银纳米线形貌的影响
        2.4.4 不同反应釜内衬顶空率对V型银纳米线形貌的影响
        2.4.5 不同洗涤试剂对V型银纳米线的影响
        2.4.6 不同的离心转速对V型银纳米线形貌的影响
        2.4.7 洗涤过程中超声处理对V型银纳米线形貌的影响
    2.5 V型银纳米线的生长机理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高性能银纳米线导电油墨的合成与电极应用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试剂及仪器
        3.2.2 银纳米线导电油墨的制备方法
        3.2.3 银纳米线柔性电极的制备方法
        3.2.4 测试与表征
    3.3 银纳米线导电油墨的流变行为研究
        3.3.1 导电油墨的粘弹性分析
        3.3.2 导电油墨的触变性分析
    3.4 银纳米线导电油墨的印刷适性研究
        3.4.1 导电油墨在PET、纸张、织物上的润湿性分析
        3.4.2 热处理时间对导电油墨印刷适性的影响
        3.4.3 导电油墨在PET、纸张、织物上的印刷适性分析
    3.5 导电油墨电学性能分析
        3.5.1 烧结温度对油墨导电性能的影响
        3.5.2 烧结时间对油墨导电性能的影响
    3.6 银纳米线导电油墨的应用
    3.7 银纳米线导电油墨的稳定性研究
    3.8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银纳米线油墨的柔性传感器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银纳米线柔性传感器的制备
        4.2.2 测试与表征
        4.2.3 传感器的图案设计
    4.3 PET基银纳米线柔性弯曲传感器的传感性能研究
        4.3.1 弯曲角度对PET基直线型银纳米线柔性弯曲传感器性能的影响
        4.3.2 印刷线宽对PET基直线型银纳米线柔性弯曲传感器性能的影响
        4.3.3 印刷图案对PET基银纳米线柔性弯曲传感器性能的影响
        4.3.4 PET基银纳米线柔性弯曲传感器的机械循环稳定性分析
        4.3.5 预弯处理后PET基直线型银纳米线柔性弯曲传感器的性能研究
    4.4 纸基银纳米线柔性弯曲传感器的传感性能研究
        4.4.1 弯曲角度对纸基直线型银纳米线柔性弯曲传感器性能的影响
        4.4.2 印刷线宽对纸基直线型银纳米线柔性弯曲传感器性能的影响
        4.4.3 纸基银纳米线柔性弯曲传感器的机械稳定性分析
    4.5 银纳米线柔性弯曲传感器的传感机理研究
        4.5.1 小角度弯曲下的传感机理
        4.5.2 极端角度弯曲下的传感机理
        4.5.3 预弯处理后的传感机理
    4.6 银纳米线柔性传感器与商用银浆柔性传感器性能比较研究
        4.6.1 PET基商用银浆传感器与银纳米线传感器微观形貌分析
        4.6.2 PET基商用银浆传感器与银纳米线传感器传感性能比较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柔性传感器的智能显窃启包装设计与实现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智能显窃启包装的设计制作
        5.2.2 包装功能测试
    5.3 摇盖式智能显窃启包装的传感性能分析
        5.3.1 飞机盒智能显窃启包装的传感性能分析
        5.3.2 合页盖式智能显窃启包装的传感性能分析
    5.4 撕拉式智能显窃启包装的传感性能测试
    5.5 智能显窃启包装的工作系统设计
        5.5.1 智能显窃启包装工作系统构成及实现原理
        5.5.2 智能显窃启包装工作系统控制流程
    5.6 智能显窃启包装的拓展应用设计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致谢

(4)地市党报品牌重塑研究 ——以漳州《闽南日报》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研究的背景
    1.2 选题研究的意义
    1.3 国内研究现状
    1.4 研究方法与思路
第2章 地市党报品牌概念界定
    2.1 地市党报品牌的定义
    2.2 地市党报品牌的构成要素
    2.3 地市党报品牌的特点及作用
        2.3.1 地市党报品牌的特点
        2.3.2 地市党报品牌的作用
第3章 多种媒体对地市党报的挑战
    3.1 新旧媒体的发展现状
        3.1.1 旧媒体的消退
        3.1.2 新媒体的繁荣发展
    3.2 新媒体的特点
    3.3 多种媒体对地市党报的挑战
        3.3.1 新媒体的冲击
        3.3.2 多种媒体的入侵
    3.4 市场导向对地市党报的挑战
第4章 《闽南日报》的品牌建设
    4.1 报社简介
    4.2 《闽南日报》品牌介绍
        4.2.1 品牌受众定位
        4.2.2 品牌服务理念
        4.2.3 丰富品牌内容
第5章 在多种媒体冲击下《闽南日报》的品牌重塑
    5.1 整体定位的转变
        5.1.1 功能定位的转变
        5.1.2 编辑本位的转变
        5.1.3 受众定位的更新
        5.1.4 版面栏目设置的转变
        5.1.5 内容定位的转变
    5.2 加强新闻策划、选题
    5.3 新闻资源的开发
        5.3.1 新闻资源的深度开发
        5.3.2 新闻资源的纵向挖掘
    5.4 媒介多平台的构建
        5.4.1 漳州新闻网的建立
        5.4.2 《闽南日报手机报》的上线
        5.4.3 微博、微信公众号的兴起
    5.5 报社企业管理的突破
第6章 关于《闽南日报》品牌重塑的建议
    6.1 进一步树立品牌建设意识
    6.2 版面视觉冲击力的增强
    6.3 注重品牌策划营销,扩大品牌覆盖面
        6.3.1 开拓县域市场,扩大发行量
        6.3.2 建设阅报栏,提升品牌接触率
        6.3.3 举办研讨会,提升品牌在业界影响力
    6.4 发挥地域优势,加强对台报道和农业报道
    6.5 回归本位,打造内容产品
    6.6 拓宽模式,进行多元化经营
    6.7 实现报纸的全媒体对接
    6.8 打造全媒体记者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5)磷石膏晶须的循环制造与表面改性(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文献综述
    1.1 晶须及其特性
        1.1.1 晶须
        1.1.2 晶须的特性
    1.2 石膏晶须的性质及特点
    1.3 石膏晶须的制备方法
        1.3.1 国内石膏晶须制备的研究现状
        1.3.2 国外石膏晶须制备的研究进展
    1.4 非金属矿物表面改性的研究现状
        1.4.1 非金属矿物表面改性的意义
        1.4.2 非金属矿物表面改性工艺和方法
        1.4.3 常用的表面改性剂
        1.4.4 非金属矿物表面改性常用设备
        1.4.5 非金属矿物表面化学改性机理的研究
    1.5 硫酸钙晶须表面改性及其应用的研究现状
        1.5.1 硫酸钙晶须表面改性及其应用的国内研究现状
        1.5.2 硫酸钙晶须表面改性及其应用的国外研究现状
    1.6 当前研究存在的问题与趋势
    1.7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意义及研究内容
        1.7.1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1.7.2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2 磷石膏晶须的循环制造
    2.1 实验原理
    2.2 实验方法
        2.2.1 预循环浸取磷矿
        2.2.2 循环酸浸取磷矿
        2.2.3 磷石膏晶须合成原理
    2.3 试剂与仪器
        2.3.1 原料
        2.3.2 试剂
        2.3.3 仪器
    2.4 磷矿成分分析
        2.4.1 磷矿中P_2O_5含量分析
        2.4.2 磷矿中CaO含量分析
        2.4.3 磷矿中MgO含量分析
    2.5 实验分析
        2.5.1 测定矿石中各组分含量
        2.5.2 磷矿分解率的分析
        2.5.3 对矿渣的分析
        2.5.4 实验步骤
    2.6 结果分析与讨论
        2.6.1 磷矿浸取
        2.6.2 磷石膏晶须制备
    2.7 结论
3 硫酸钙晶须的表面改性
    3.1 实验原料、设备及方法
        3.1.1 实验原料与目标
        3.1.2 试验试剂
        3.1.3 改性试验装置与设备
        3.1.4 改性试验工艺与方法
    3.2 试验结果测试
    3.3 结果分析与讨论
        3.3.1 改性硫酸钙晶须
        3.3.2 硼酸酯表面活性剂SBW-181改性硫酸钙晶须机理
    3.4 结论
4 结论
    4.1 磷酸浸取磷矿研究
    4.2 磷石膏晶须循环制造
    4.3 硼酸酯表面活性剂改性硫酸钙晶须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附录三
附录四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6)我国制浆造纸装备科学技术的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1制浆造纸装备制造业概况[1-2]
2制浆造纸装备科学技术整体水平与进展[3]
3制浆造纸装备学科建设情况
4制浆造纸装备科学技术发展现状
    4.1制浆造纸装备科学技术进展[4-6]
        4.1.1备料设备
        4.1.2制浆和漂白设备
        4.1.2.1化学法制浆设备的进展
        4.1.2.2高得率制浆设备的进展[7]
        4.1.2.3废纸制浆设备的进展[8]
        4.1.2.4浆料漂白设备的进展
        4.1.3打浆设备
        4.1.3.1打浆设备 (新结构原理) 进展
        4.1.3.2中高浓打浆设备的开发与应用
        4.1.3.3打浆设备控制进展[9]
        4.1.3.4高产量、大规格打浆设备的应用
        4.1.4造纸机
        4.1.4.1造纸机整体进展
        4.1.4.2流浆箱与成形部的进展
        4.1.4.3压榨与干燥部的进展
        4.1.5涂布机、卷取与完成设备的进展
        4.1.6过程控制机械监测与自动化

(9)应用苯乙烯—丙烯酸酯共聚物改善填料的表面性能及其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沉淀碳酸钙的发展
    1.2 沉淀碳酸钙在造纸中的应用
    1.3 碳酸钙改性国内外碳酸钙改性的研究现状
        1.3.1 预絮聚技术
        1.3.2 纤维细胞内加填技术
        1.3.3 细小纤维/碳酸钙复合技术
        1.3.4 表面物理改性法
        1.3.5 表面化学改性法
        1.3.6 机械化学改性法
        1.3.7 其他相关技术
    1.4 表面改性剂的种类
        1.4.1 有机酸(盐)类表面改性剂
        1.4.2 偶联剂类表面改性剂
        1.4.3 表面活性剂类
        1.4.4 无机物类
    1.5 本论文的研究意义及内容
        1.5.1 本论文研究的意义
        1.5.2 本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和仪器
        2.1.1 材料
        2.1.2 仪器
    2.2 实验方法
        2.2.1 碳酸钙改性最优反应条件的确定
        2.2.2 改性碳酸钙制备
        2.2.3 DSC测量
        2.2.4 TG测量
        2.2.5 FTIR测定
        2.2.6 沉降体积的测量
        2.2.7 粒径测量
        2.2.8 Zeta电位测定
        2.2.9 疏解和打浆
        2.2.10 助留剂阳离子淀粉糊化的方法
        2.2.11 抄片和物理检测
        2.2.12 灰分测定
        2.2.13 扫描电镜观察
        2.2.14 接触角测定
3 结果与讨论
    3.1 碳酸钙最佳包埋工艺条件的确定
        3.1.1 标准曲线
        3.1.2 正交实验
    3.2 改性沉淀碳酸钙表面性能的分析
        3.2.1 DSC和TG表征
        3.2.2 红外光谱分析
        3.2.3 沉降体积
        3.2.4 Zeta电位分析
    3.3 不同添加量对纸张性能的影响
        3.3.1 手抄片的抄造
        3.3.2 灰分测定
        3.3.3 粒径测定
        3.3.4 物理性能的检测
        3.3.5 光学性能的检测
        3.3.6 扫描电镜分析
        3.3.7 同一灰分不同填料对纸张性能的影响
        3.3.8 接触角测定
        3.3.9 小结
    3.4 同一添加量对纸张性能的影响
        3.4.1 手抄片抄造
        3.4.2 扫面电镜(SEM)分析
        3.4.3 匀度
        3.4.4 白度
        3.4.5 纸张的强度变化
        3.4.6 小结
    3.5 改性碳酸钙在工业化使用问题的解决
        3.5.1 储存方式
        3.5.2 纸张物理性能的检测
        3.5.3 成本核算
4 总结
5 展望
    5.1 本论文的创新之处
    5.2 还需进一步做的工作
6 参考文献
7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8 致谢

(10)上海市空气污染排放清单及大气中高浓度细颗粒物的形成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绪论
    1.1 上海市环境空气质量现状和问题
    1.2 目的和意义
    1.3 国内外进展
    1.4 本研究主要内容
第二章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2.1 研究方法
    2.2 研究技术路线
    2.3 主要创新点
第三章 上海市环境空气中细颗粒物的污染特点及化学组成
    3.1 上海市环境空气中PM10浓度的时空分布
    3.2 上海市环境空气中PM_(2.5)的化学组成
    3.3 小结
第四章 上海市大气污染物排放清单的建立方法及2006年污染物排放总量
    4.1 上海市污染源概况
    4.2 研究范围
    4.3 点源排放清单的研究方法
    4.4 线源排放清单的主要研究方法
    4.5 面源排放清单的主要研究方法
    4.6 污染物排放的时间变化
    4.7 2006年上海市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
    4.8 不确定性研究
    4.9 小结
第五章 上海市主要污染源的排放分担率
    5.1 主要污染源对全市总量的排放分担率
    5.2 区域内排放分担率
    5.3 重点污染点源的排放分担率
    5.4 小结
第六章 2007年上海市点源排放清单的改进和排放分担率
    6.1 2007年点源排放清单的改进与更新方法
    6.2 2007年点源清单改进的关键技术及方法
    6.3 2007年点源排放清单及排放分担率
    6.4 小结
第七章 上海市一次重霾污染日的成因分析
    7.1 重霾污染日的特点
    7.2 本次重霾污染的形成机制
    7.3 小结
第八章 沙尘输送对上海一次细颗粒高浓度污染的影响分析
    8.1 浮尘对上海环境空气质量和能见度的影响
    8.2 源的识别和长距离输送
    8.3 上海浮尘污染的特点
    8.4 小结
第九章 对上海冬季细颗粒污染的模拟及成因分析
    9.1 排放源分析
    9.2 气象场模拟结果检验
    9.3 空气质量模拟结果检验
    9.4 敏感性实验结果分析
    9.5 小结
第十章 上海市环境空气中细颗物的主要来源及几点思考
    10.1 电站脱硫脱硝对细颗粒的潜在贡献
    10.2 加强进出港船只监管、建设绿色港口
    10.3 污染物排放总量高,二次污染物问题日趋突出
    10.4 关注机动车尾气排放和生活面源对细颗粒的贡献
    10.5 重视污染向郊区的转移与面源控制
第十一章 结论和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四、Trends and Current Developments of Paper Media for Non-impact Printing(论文参考文献)

  • [1]飞行器共形天线新型制造工艺及应用研究进展[J]. 史则颖,叶冬,彭子寒,谢寒,王洪扬,蒋宇,黄永安. 航空学报, 2021(10)
  • [2]虚旋风分级采样器的设计、性能测试与数值模拟[D]. 宋佳蓓. 华中农业大学, 2019(01)
  • [3]基于印刷电子技术的智能显窃启包装材料设计研究[D]. 柯胜海. 湖南工业大学, 2019(07)
  • [4]地市党报品牌重塑研究 ——以漳州《闽南日报》为例[D]. 柯真. 集美大学, 2015(02)
  • [5]磷石膏晶须的循环制造与表面改性[D]. 史作磊. 青岛科技大学, 2013(07)
  • [6]我国制浆造纸装备科学技术的发展[J]. 张辉,王淑梅,程金兰,胡楠,邝仕均. 中国造纸, 2011(04)
  • [7]制浆造纸科学技术学科发展现状与展望[A]. 曹春昱,樊永明. 2010-2011制浆造纸科学技术学科发展报告, 2010
  • [8]制浆造纸装备科学技术发展研究[A]. 张辉,王淑梅,程金兰,胡楠. 2010-2011制浆造纸科学技术学科发展报告, 2010
  • [9]应用苯乙烯—丙烯酸酯共聚物改善填料的表面性能及其应用研究[D]. 谢亚桐. 天津科技大学, 2010(04)
  • [10]上海市空气污染排放清单及大气中高浓度细颗粒物的形成机制[D]. 伏晴艳. 复旦大学, 2009(12)

标签:;  ;  ;  ;  ;  

非冲击式印刷用纸介质的趋势和当前发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