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我国上市公司实施股票期权激励的制度安排(论文文献综述)
李婷婷[1](2021)在《股权激励契约对企业绩效影响研究 ——以Y乳品企业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在经营权与所有权分离的公司管理制度下,所有者与管理者之间的矛盾越发凸显,股权激励是学者们公认的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手段。有效的股权激励一方面能将经营者与所有者的利益捆绑,缓解公司内部治理问题,提升企业价值,另一方面还能帮助公司吸引并留住优秀人才,提高核心竞争力。本文采用案例研究法和对比分析法,细致地分析了案例公司股权激励契约结构设计的合理性,并通过股权激励实施前后的数据对比以及与行业平均水平的对比,评价了Y公司股权激励的实施效果,希望Y公司实施多次股权激励的经验能为其它上市公司制定合理有效的股权激励契约提供参考。本文首先梳理了国内外学者对股权激励的契约要素、实施效果以及内部影响因素的研究成果,确定了研究的必要性。其次,探索了Y公司所处的我国乳品行业的股权激励情况,分析了部分有代表性样本实施股权激励之后的效果。再次,本文把Y公司作为研究对象,梳理了该公司股权激励的实施过程,并分析了股权激励契约中要素设计的合理性,主要从激励模式、激励对象、授予规模、行权价格以及行权条件等角度展开。同时,从财务绩效和非财务绩效角度评价了该公司股权激励的实施效果,以检验其股权激励契约结构设计的合理性。最后,本文试图通过前文的研究,总结出Y公司股权激励实施过程中显露的优缺点,并提出改善意见,进而为其它企业制定合理有效的股权激励契约提供参考。通过下文的研究,笔者发现我国乳品行业上市公司中超过半数均推出了股权激励计划,股权激励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乳品企业的盈利能力,但在营运和发展能力方面的作用并不明显,甚至还降低了企业的偿债能力。从股权激励契约结构设计角度来看,Y公司除了2006年推出的股票期权契约的结构设计不太合理外,其它三次的股权激励契约结构设计都比较合理,且各有特色。就股权激励实施效果来看,2006年股票期权计划对Y公司财务绩效的提高没有起到较为积极的作用,2014年和2016年股权激励计划则起到了较好的激励效果,整体财务绩效有了一定提升。在非财务绩效上,Y公司员工的整体素质在不断提高,绝大多数的高管和核心员工选择继续留在企业,研发创新能力也有了大幅提升,股权激励发挥了积极作用。综上,Y公司推出的股权激励方案一直处于不断完善的状态,激励范围在一步一步扩大,行权条件也设置得更加合理,且每次计划都与公司的战略目标紧密契合,但仍然存在对高管的激励力度过大、激励对象人数占比少、公司业绩考核单一等问题。对此,笔者建议Y公司增加激励对象人数,加大对核心员工的激励力度,且建立更加全面完善的业绩考核体系,乳品行业则需要多次尝试不同的股权激励模式,在实践中摸索经验。
李苗[2](2020)在《高管特征、股权激励模式选择与盈余管理研究》文中提出股权激励积极作用的充分发挥,离不开股权激励模式的科学选择。目前我国上市公司主要有股票期权与限制性股票两种激励模式,虽然已有研究在企业规模、成长性、公司治理等企业特征方面对其进行了大量研究,但这主要是基于被激励对象是属同质性的假设,而实际中,被激励对象可能并非是同质的。众所周知,不同股权激励模式具有不同的特点及适用性,而股权激励的核心在于激励管理层为股东价值服务,那么在进行股权激励模式选择时,如果依据高管特征来选择合适的股权激励模式能否使激励效果达到最优?基于此,提出第一个研究问题,高管特征会对股权激励模式选择产生影响吗?近年来国内外上市公司频繁发生财务披露丑闻、盈余操纵等事件,部分研究认为股权激励是引发盈余管理行为的根源之一,为了降低这一行为的发生,公司理应从高管股权激励方案设计着手,而股权激励模式恰是激励方案有效实施的关键和首要因素。那么,不同的股权激励模式,是否会影响盈余管理行为?基于此,提出第二个研究问题,股权激励模式是否会对盈余管理产生影响?新企业会计准则赋予了高管更多的自由裁量权,作为上市公司的核心管理人员,高管的认知、情绪和价值观在企业经营决策中扮演着重要的作用,进而可能会影响盈余管理行为。现有文献主要是从高管学历、年龄等因素研究对盈余管理的影响,这些均属于高管内在特性,而高管的社会资本、两职合一和高管持股等外在特征也可能会对盈余管理产生重要影响,现有研究对此较少涉及。基于此,提出第三个研究问题,高管特征(内在特征与外在特征)是否会影响盈余管理?由上述分析可知,高管特征可能影响股权激励模式的选择,与此同时,股权激励模式又可能对盈余管理产生影响,因此,进一步提出股权激励模式可能在高管特征与盈余管理关系中发挥中介传导效应?此外,虽然股权激励模式会影响高管的盈余管理,然而股权激励仅仅属于高管报酬的一部分,而高管盈余管理的发生动机,通常是取决于其总报酬。从已有研究文献发现,现有研究大多是从单一的高管报酬组成部分进行研究,没有将高管报酬的所有组成部分进行综合考虑来分析对盈余管理的影响,那么,高管货币薪酬作为高管报酬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否会与股权激励综合影响着盈余管理?基于此,进一步提出第四个研究问题,高管货币薪酬是否会对股权激励模式与盈余管理的影响关系起到调节作用?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和创新点如下:(1)基于高阶理论,创新性地从高管内在与外在特征角度探讨了其对股权激励模式选择产生的影响,并且揭示了高管特征与股权激励模式选择之间的影响路径是通过决策行为这一中间关键点产生影响。通过对高管特征对股权激励模式选择的影响研究,结果发现,年长、任期长、学历高、社会资本丰富、两职合一以及持股比例低的高管,公司应选择授予其限制性股票模式;相反,对于年轻、任期短、学历低、社会资本欠缺、两职分离独立以及持股比例高的高管,公司应该选择授予其股票期权模式;同时,高管性别这一特征对其影响并不显着,这可能是因为样本选择限制的原因。研究结论对公司选择股权激励模式具有重要参考价值。上市公司在选择高管股权激励模式时不仅要考虑公司特征因素,还应结合高管特征因素,从而更加合理地选择股权激励模式。(2)本文将高管特征、股权激励模式、盈余管理三者纳入同一框架,系统、深入地分析三者之间的影响关系及路径。研究了高管特征对股权激励模式的影响,而不同股权激励模式又影响着盈余管理行为,本文将盈余管理分为应计盈余管理和真实盈余管理,从这两方面分别探讨不同的股权激励模式对应计盈余管理和真实盈余管理的影响。研究结果发现,与限制性股票相比,股票期权更容易导致高管应计和真实盈余管理行为的发生。通过进一步研究,发现股权激励模式在高管特征对盈余管理的影响中起到局部中介效应,表明高管特征对盈余管理也存在着直接影响关系,具体地,高管年龄、学历、任期、社会资本、高管持股对盈余管理有显着负向影响;男性高管更容易进行盈余管理。研究丰富和完善了高管特征、股权激励模式与盈余管理间的关系研究。本文从微观行为即高管的内在特征与外在特征视角来揭示其对盈余管理的作用机制,揭示了影响盈余管理不仅仅包括公司特征因素,高管特征在其中也具有着重要影响作用,拓宽了已有的盈余管理研究,补充了高管特征、股权激励模式与盈余管理的相关理论,在提升上市公司盈余质量方面、促进我国资本市场健康有效发展、降低和消除高管进行盈余管理而侵害相关投资利益者具有现实意义。(3)创新性地揭示了高管盈余管理行为是其各报酬部分的综合影响的结果,高管进行盈余管理的动机不仅仅取决于股权激励,通常也会结合其他报酬的情况来共同决定最终的盈余管理。研究发现高管货币报酬在股权激励模式对盈余管理的影响关系中起到“倒U型”的调节作用。
黄涛[3](2020)在《A证券公司股权激励方案设计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与资本市场的不断发展,人力资本已经成为决定上市公司竞争优势的重要因素。如何最大程度的吸引、激励人力资本,建立公司的护城河,加强公司的竞争优势已经成为上市公司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股权激励作为一种中长期的激励措施,通过赋予激励对象上市公司部分股东权益,使其成为公司股东,享有分享公司利润与股权增值收益的权利,与公司形成利益共同体,从而提高公司的经营业绩和核心竞争能力。伴随着《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管理办法》(2018修订)等法律法规的实施,上市公司在实施股权激励计划上获得了更大的自由裁量权,结合公司实际情况制定更加灵活可行的激励方案更加现实。因此股权激励在我国上市公司解决人力资本中长期激励问题中被不断的采用。实务中,有些行业中的上市公司设计了恰当的股权激励方案,提高了激励对象的工作积极性,在提高公司盈利能力、市值水平、员工薪酬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证券行业作为资本市场的主力军,人力资本在发现价值,创造价值方面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纵览我国证券行业上市公司,受限于考核机制不健全、机制体制不灵活等原因的影响,采用股权激励对人力资本长期激励的极少,导致部分从业人员工作动力不足,制约了公司资源价值的最大化。因此,我们有必要探索在证券行业实施股权激励这种激励和约束机制的可行性。结合笔者金融行业从业经验,本文选取A证券公司作为股权激励方案设计的研究对象。文章首先介绍了股权激励在我国资本市场的实践情况及A证券公司的基本情况,描述了文章的研究背景及意义,整理了股权激励模式、方案设计要素、激励效果等三方面的国内外文献研究成果。其次,对股权激励进行了综合性描述,包括股权激励的概念、模式等。阐述了上市公司实施股权激励的理论与制度基础,然后对股权激励方案的核心要素结合制度基础及上市公司股权激励案例的研究进行了深入的分析。立足于上述背景与理论,在介绍A证券公司基本情况后,对A证券公司激励机制现状进行了分析,总结了激励机制存在的问题。从践行国资强化激励理念、公司战略、激励人才等三个方面对A证券公司实施股权激励的必要性进行阐述,从监管环境、激励时机、治理结构、财务实力、资本市场状况等方面分析了实施股权激励的可行性。接着在分析A证券公司财务报告,招股说明书等公开资料的基础上,借鉴其他国有控股上市股权方案的设计思路,设计了股权激励的核心要素,包括激励对象,激励模式,股票来源、激励有效期与行权安排、行权条件设计等。最后为保障股权激励的顺利实施,从做好激励方案实施过程的动态管理、市场化选聘职业经理人、健全股权激励的监督机制、加强财务预算管理工作、提升从业人员综合能力等方面提出了建议。本文对在A证券公司开展股权激励,完善激励机制进行了有益的尝试,以期为A证券公司的管理层在未来实际实施股权激励时提供理论支持。
任萧谕[4](2020)在《SJ公司股权激励方案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股权激励的初衷是希望通过给予被激励对象股权,提高被激励对象与公司的利益一致性,从而降低代理成本,提高被激励对象的工作积极性,以保障公司的长远利益和稳定发展的。但是在股权激励实施的过程中,由于股权激励方案设计不合理,不仅无法起到降低代理成本的作用,反而诱发了被激励对象的盈余管理行为,使得股权激励只能保证公司短期内的业绩提升,而无法支持公司业绩的长期发展。因此,改善公司股权激励方案,缓解股权激励下公司的盈余管理问题,对于公司长期价值的提升非常重要。本文选取SJ高新技术公司作为研究对象,利用比较分析法对SJ公司2010-2018年的财务数据进行分析,评价SJ公司股权激励的实施效果,及其背后是否隐含着被激励对象的盈余管理行为;接着利用综合分析法,结合SJ公司股权激励各契约要素,分析现有股权激励方案中的哪些要素设计存在问题,从而诱发了被激励对象的盈余管理行为;然后,针对上述问题并结合公司自身属性和特点,提出SJ公司股权激励方案各要素的优化对策;最后提出相应保障措施以保障公司股权激励优化方案能够顺利制定和有效实施。研究的主要结论如下:(1)SJ公司的股权激励计划并未起到缓解公司委托代理问题的作用。SJ公司股权激励计划的实施不仅没有促进公司长期业绩的提升,反而诱发了被激励对象的盈余管理行为,为了追求股权激励下的个人利益最大化,被激励对象在股权激励期间更注重公司的短期利益的提升,而忽视了公司长期利益创造,最终对公司的长期利益造成了损害。(2)股权激励方案各契约要素设计不合理诱发了被激励对象的盈余管理行为。股权激励下被激励对象盈余管理行为的发生主要受盈余管理难度、收益和风险的影响。其中,股权激励业绩条件设置单一使被激励对象实施盈余管理的难度较小;股权激励的行权/解锁安排不合理造成被激励对象前期可获得收益较大,增加了被激励对象的智期逐利心理,增强了被激励对象的盈余管理动机;而激励有效期较短则降低了被激励对象在股权激励期间通过盈余管理操纵公司绩效而被发现的风险。这些缺陷诱发了被激励对象在公司股权激励期间的自利性盈余管理行为,忽视了公司长期利益的发展。(3)通过改善股权激励契约要素降低被激励对象的自利性盈余管理行为,保证激励效果的充分实现。为了缓解股权激励下被激励对象的盈余管理问题,本文从提高被激励对象盈余管理的难度、改善被激励对象收益获取时间配置、以及提高盈余管理风险的角度提出股权激励方案的优化建议。通过改善股权激励方案中的业绩考核指标体系、合理设置行权/解锁安排、延长激励有效期等,来降低公司股权激励下被激励对象的盈余管理动机和能力。(4)最后本文从公司治理的两个方面出发,提出提高控股股东与机构投资者的监督意识,改善公司董事会和监事会的人员结构,以充分发挥股东的监督作用,提高董事会和监事会对于公司决策和日常经营活动的监管能力,为股权激励方案的优化及其有效实施提供保障。本文的研究可以为SJ公司股权激励方案的改进提供理论支撑,特别是对SJ公司股权激励下被激励对象的收益时间配置问题的分析和改进对策的研究,也能够为其他公司股权激励方案的制定和优化带来一定的借鉴意义。
张迎晖[5](2020)在《完美世界股权激励研究》文中指出在公司的治理活动中,股权激励制度是相对重要的一项战略决策。股权激励是给予公司管理人员一定数量的股票,以达到管理层与所有者的利益趋于一致,从而缓和委托人与代理人之间的利益冲突的一种公司治理方式。改革开放为我国资本市场的高速发展提供了基础,同时上市公司也在发展壮大时不断完善内部治理,股权激励制度逐渐开始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各界学者和企业家们对股权激励政策进行了深入地研究、讨论和实践。《上市公司关于股权激励管理办法试行》政策的正式发行标志着我国股权激励制度的正式化,股权激励开始被越来越多的企业采用并附有健全的法律保护。本文采用比较分析、财务分析二者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重点探讨股权激励对完美世界经营发展产生的影响。首先对股权激励计划进行描述,简要分析了完美世界实施股权激励的动因和激励的方案以及实施情况。其次是对完美世界实施效果进行分析,结合同行业公司数据和整个激励计划的设计要素从市场股价波动、财务绩效指标、人力资源三个主要方面重点对激励的实施效果情况进行总体分析,找出首期激励计划的不足和实施过程中的缺陷。经过分析,得出完美世界股权激励方案行权指标选取设计存在缺陷,指标过于单一,行权价格低。同时激励对象的选择和数量安排不够全面,缺少系统分析。根据理论指导实践的原则以及论文研究结论对激励方案整个设计以及实施过程中提出合理的改善建议,完美世界可从内部优化激励对象与行权价格,选用多元化激励方案,同时加强外部治理环境。总结出达到激励效果最大化的行权要素组合模式,为公司下一次股权激励计划的设计和实施乃至完善我国股权激励制度提供借鉴和参考。
曹露楠[6](2020)在《股票期权激励对数字医疗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研究 ——以卫宁健康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前,国内数字医疗行业(Healthcare Information Technology,HIT)仍处于发展初期,高级人才匮乏,与拥有先进医疗IT技术的国家相比存在较大差距。充足的人才储备是保证企业技术创新的根本。能否吸引优秀人才和挽留核心团队对于数字医疗企业发展至关重要。股票期权激励作为长期激励制度,对吸引人才有着不可比拟的优势。实施股票期权激励对于数字医疗企业来说具有可行性。已有的股权激励研究大都针对实施股权激励的上市公司群体展开,对具体行业和具体企业的研究较少。然而,企业根据所处行业背景和自身情况,实施的股权激励方案各有不同,因此,有必要针对特定行业和特定企业展开研究。本文将以特定行业为基础,选择特定企业进行案例研究。首先通过理论研究,分析股票期权激励提升数字医疗企业创新绩效的有效性;其次,分析股票期权激励方案要素如何设计能够更好地提升企业创新绩效;接着,采用单案例的研究方法,卫宁健康自上市以来共实施三次股权激励方案,其中前两期为股票期权激励模式,第三期为限制性股票与股票期权模式相结合,三期股票期权激励具体方案设计有所差异,通过对比分析卫宁健康三期股票期权激励方案内容以及实施效果差异,可以看出股票期权激励如何设计可以更好地促进企业创新绩效。研究结果显示:数字医疗企业实施股票期权激励可以较好地促进其创新绩效。此外,适当扩大激励对象范围、延长激励有效期、提高激励比例、方案设计与公司发展战略相匹配都能够更好地促进数字医疗企业创新绩效。本文研究结果为数字医疗企业以及想进军此行业的企业提供了参考。
王芳[7](2020)在《富安娜持续性股权激励实施效果研究》文中提出由于我国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为进一步提高企业的管理效率,降低股东和管理者之间的代理成本,提升管理者在管理过程中的工作效率,我国越来越多的企业成功实施了股权激励计划。根据Wind资讯披露的沪深两市公开信息的汇总,直到2018年12月31日,我国A股市场总共3567家上市公司,其中有1917次的股权激励计划已成功实施,激励覆盖率达到将近三分之二。随着相关法律制度的不断健全,我国越来越多的上市公司已经陆续建立起了持续性股权激励机制,其中较多的上市公司实施了2次股权激励,而持续实施3期的有108家,4期的有30家,5期的有4家,6期以上的有10家,但是持续性股权激励效果究竟如何,能否达到激励目的,为股东创造财富,最终实现公司价值的提升,获得预期的效果成为本文研究的重点。本文以连续六期实施股权激励的民营上市企业富安娜作为研究对象,分别从市场,财务以及非财务三个方面评价股权激励的实施效果。在方案公告阶段,采用事件研究法,用异常报酬率(AR)和累积异常报酬率(CAR)代表公司短期收益的实现;在方案实施阶段,通过财务指标法的纵向以及功效系数法的横向进行全面综合的分析公司长期绩效的变化,最后得出本文的结论:富安娜公司在股权激励计划公布后,短期市场绩效不明显;而随着激励方案的持续实施,企业多项财务指标均有明显提升,整体业绩处于上升状态,在长期激励方面达到了一定的效果;研发费用投入进一步加大,产品创新能力得到了提高,但在留住人才方面并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激励方案还需要进一步优化和完善。本文从多个角度客观评价了富安娜持续六期股权激励的实施效果,并结合股权激励实施方案提出了一些建议,为后期上市公司持续实施股权激励计划提供一定的改进方向,同时为监管部门制定相关政策引导上市公司规范实施股权激励计划等奠定一定的基础。
廉艺[8](2020)在《股权激励对上市公司绩效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20世纪初,随着国外股权激励发展的成熟和我国对股权分置改革的实施,国内许多上市公司开始陆续公布和实施了股权激励方案。但由于股权激励在我国实施的时间较短,经验不足,且相关法律并未得到完善,使得一些上市公司在实施后,并未取得预期的显着效果。2016年,我国在颁布了《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管理办法》之后,相关的法律法规得到了完善,上市公司在实施股权激励后,逐步发现股权激励使得所有者和经营者的矛盾日趋减少,利益也逐渐趋同,不仅加强了公司的经营管理,还为公司带来了更大的利益。但是因为实施股权激励的公司性质和激励模式选择的不同,使得激励效果也不尽相同,所以上市公司股权激励对公司绩效影响的相关问题再次成为学者们研究的热点问题。本文通过对国内外文献的阅读、搜集资料和分析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与股权激励和公司绩效相关的三个假设,选择沪深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借助spss软件,运用描述性统计分析、相关性分析以及多元回归分析方法,对股权激励和公司绩效的相关性进行检验;再选取A公司进行案例研究,对A公司的盈利能力、营运能力、偿债能力、发展能力四项绩效指标进行分析,从而对实证分析的结果进行补充。最后根据实证研究和案例分析的结论,提出相关建议。研究结论显示:股权激励与上市公司绩效成正相关关系,实施股权激励能显着提高公司绩效;国有企业上市公司和民营企业上市公司中,股权激励对公司绩效产生不同的影响;不同的股权激励方式的实施对上市公司绩效产生不同的影响且限制性股票相比股票期权对上市公司绩效产生的促进作用更加明显。案例分析也表明股权激励对上市公司绩效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因此,上市公司在实施股权激励时,要根据公司性质及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激励模式,优化激励效果,并促进公司绩效的提升。
徐晶[9](2020)在《海能达股票期权激励动因及其对企业绩效影响的案例研究》文中认为在现代企业制度和公司治理不断完善的今天,股权激励通过经理人持股来统一所有者和经理人间不同的利益诉求,并已逐渐发展成为解决委托代理问题的重要方式。随着国内股权激励相关政策的出台和对人才逐渐增加的重视度,股权激励在国内已经蓬勃发展起来。本文主要采用案例研究的方法,选取了海能达作为研究对象。在整理和分析股权激励相关的国内外文献、理论基础、发展现状,介绍了海能达的背景、股票期权具体实施过程的基础上,笔者认为海能达实施股票期权的动因是为了顺应人才和技术密集型企业实施股权激励的趋势和大环境,降低代理成本,吸引和稳定优秀人才,辅助企业战略实施,优化股权结构,内生视角下规模大、经营不确定性高、高增长机会、高自由现金流等动因,以及在股权激励方式选择上更适合股票期权。为了衡量股票期权对海能达绩效的影响情况,本文首先采用事件研究法计算并分析了海能达实施股票期权激励计划的短期和长期市场绩效,得到了超额收益率和股票购入-持有超额收益均有显着提升,即市场有持续正向反映的结果。其次,本文采用财务指标分析和EVA指标评价法来分析股票期权对海能达财务绩效的作用并得到以下结果,股票期权对海能达的成长能力、扣除行业平均值的盈利能力、长期偿债能力有显着的正向促进,对营运能力在短期内影响显着,短期偿债能力未有明显增强,EVA呈指数型增长。再次,公司员工整体素质、忠诚度、研发创新能力等非财务绩效也有较大幅度提升。接着,本文选取同为专网通信行业且未实施过股权激励的亚联发展作为对比样本,发现亚联发展在盈利、成长、营运、偿债能力和EVA方面都逊于海能达,得出了股票期权能够促进财务绩效的结论。最后,笔者分析海能达股票期权影响绩效的机制得出了外生视角下股票期权降低代理成本,内生视角下行业机遇,高成长特征、既有业绩促进员工内生型需求,有效监督等等因素综合起来影响股票期权功效。案例最后,本文指出海能达股票期权的不足之处,激励体系的设定不够科学和合理,和职位分析方面未能充分发挥作用。此外,本文借鉴海能达成功部分的经验对技术和人才密集型企业提出了两点建议,培养战略指导股权激励意识,以及重视内生型股权激励。
陈树德[10](2020)在《雇员股票期权的价值核算及其激励效应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雇员股票期权作为公司授予其高管和核心技术人员在未来某特定时间内购买一定数量股票的选择权,其目的在于向高管和核心技术人员提供一种长期性的报酬激励,以激励员工努力提高公司价值。雇员股票期权作为一种激励机制,始于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并在90年代得到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当前,中国正处在现代经济体系建设的重要阶段,上市公司作为中国经济的“火车头”,在现代经济体系建设中扮演“头雁角色”。现代经济体系建设离不开上市公司的发展,雇员股票期权作为最受青睐的激励工具无疑能更好地满足上市公司发展的需求,对于推动中国现代经济体系建设意义重大。在此背景下,雇员股票期权的价值核算与激励效应分析,一直是会计界、统计界和其他相关学术界关注的问题。联合国2008版国民经济核算(SNA2008)参照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的做法,使用公允价值法对雇员股票期权的价值进行核算,并将其作为雇员报酬处理。中国于2017年8月发布的《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2016)》(CSNA2016)参照SNA2008的建议,同样将雇员股票期权作为劳动者报酬纳入国民经济核算范围。然而无论是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SNA2008,还是CSNA2016,均未涉及核算雇员股票期权公允价值的具体方法。相对于雇员股票期权价值核算理论,雇员股票期权价值核算方法研究明显滞后。由于雇员股票期权存在等待期、雇员离职和提早行权等复杂特征,目前国内外并没有形成一个得到广泛认可的雇员股票期权核算方法。究竟应当采用何种核算方法,才能更加贴切地核算雇员股票期权的价值?这需要进一步研究确定。雇员股票期权不同于雇员的工资和奖金等传统薪酬,雇员股票期权对于公司雇员来说是一种主观价值,雇员可以通过事前估计雇员股票期权的价值来预期未来的期权收益,从而影响雇员股票期权执行过程中的激励效果。然而,现有关于雇员股票期权激励指标的刻画比较混乱,或说雇员股票期权激励指标的测度标准并不清晰,导致雇员股票期权激励效应的研究结论众说纷纭,真正从雇员股票期权关键特征出发构建雇员股票期权激励指标的文献比较鲜见。针对以上雇员股票期权研究中的相关问题,对雇员股票期权价值核算,并基于此对其激励效应进行较为深入、系统的研究,对于指导中国日益兴盛的雇员股票期权激励制度的完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基于此,本文从雇员股票期权的基本理论出发,对雇员股票期权的特征,记录原则、估价方法和雇员股票期权激励的理论基础进行了梳理;利用Wind资讯金融终端和上市公司股票期权激励计划公告的数据,分析了雇员股票期权在中国的发展情况;根据雇员股票期权的特征,提出了适合中国雇员股票期权价值核算的期权定价模型,估计相关参数,核算2006-2018年中国雇员股票期权的价值规模与结构;利用核算得到的雇员股票期权价值数据,结合中国上市公司的相关数据,从雇员股票期权条款的设定、大股东控制以及企业的生命周期三个不同视角,实证研究了雇员股票期权对上市公司绩效的激励作用;基于上述研究结果给出了完善雇员股票期权价值核算理论与方法、优化雇员股票期权激励机制的相关建议。通过上述研究内容,本文得到的主要结论如下:(1)分析了中国雇员股票期权激励计划的实施现状。中国雇员股票期权激励计划总体上呈现快速发展的态势,从2006年的12个递增到2018年的166个。从行业层面来看,实施雇员股票期权激励计划的企业主要集中在制造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和房地产业,合计占样本企业的79.64%,行业集中特征较为显着。从各行业实施的深度来看,实施雇员股票期权激励的企业数量占各自行业企业总数的比重较低。从中国上市公司雇员股票期权激励计划的等待期和有效期时长的设置来看,中国雇员股票期权激励计划的等待期和有效期平均为2.17和4.28年。(2)基于SNA2008框架和雇员股票期权的特征提出了雇员股票期权价值核算方法。尽管SNA2008以及CSNA2016将雇员股票期权纳入国民经济核算范围,但均没有公布具体的核算方法。雇员股票期权由于存在等待期、雇员离职和提早行权等特征,与交易所标准的股票期权具有较大的差异,不能采用传统的股票期权定价模型估计雇员股票期权的价值。以SNA2008框架中对雇员股票期权的核算范式为依托,对现有的雇员股票期权核算方法进行了梳理,提出了适合中国雇员股票期权价值核算的方法—CWZ雇员股票期权定价模型。传统的BlackScholes和Binomial tree期权定价模型未能考虑雇员股票期权的关键特征,导致其测算结果高估了雇员股票期权的价值。CWZ雇员股票期权定价模型纳入了雇员股票期权存在等待期、雇员离职和提早行权等复杂特征,且其参数具有可估性,利用CWZ雇员股票期权定价模型测算得到的结果能更加贴切地反映雇员股票期权的价值。(3)测算了中国2006-2018年间雇员股票期权价值的总规模及其分布结构。采用CWZ雇员股票期权定价模型对雇员股票期权的价值进行核算的难点在于模型参数的估算,参数估算所需的数据资料可通过上市公司发布的公告和Wind资讯金融终端数据库的数据采集得到。在参数估算的基础上,对中国2006-2018年间雇员股票期权价值的规模与分布结构进行了统计测度。结果显示,总体上,中国雇员股票期权价值总体上呈快速增长的态势,2006年雇员股票期权的价值为0.61亿元,到2018年增至39.08亿元,年均增速为41.43%。分行业来看,雇员股票期权价值集中特征明显,制造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和房地产业的雇员股票期权价值占总体的比重分别为58.29%、13.65%和10.91%左右,合计占总体的比重为82.85%。同时,基于Black-Scholes所得到的雇员股票期权价值相比CWZ期权定价模型要高出36%左右;以美的集团第五期股票期权计划为案例,进一步估算了Black-Scholes期权定价模型的高估范围在35%39%之间。(4)对基于测算的雇员股票期权价值进行了多视角的激励效应分析。上市公司处于不同的环境中,拥有不同的资源禀赋与能力条件,雇员股票期权激励所处环境的不同,其激励效果也有所差异,即雇员股票期权激励效应的发挥并非作为整体而独立存在,其受到期权条款的设定、股权结构和公司基本特征等因素的影响。基于此,本文从微观期权条款设定、中观大股东控制和宏观企业生命周期三个视角,实证检验了雇员股票期权对公司绩效的激励作用。结果发现:第一,雇员股票期权激励在“严格型”样本中的激励效应明显优于“宽松型”样本组;进一步研究发现,雇员股票期权在非国有企业的激励效果优于国有企业。第二,大股东控股比例的提高抑制了雇员股票期权的激励作用;相比国有企业,非国有企业大股东侵占动机更强,而在国有企业,这种侵占动机不明显;与高新技术企业相比,非高新技术企业大股东的掏空行为更强,而在高新技术产业,这种掏空行为不明显。第三,在企业的成长阶段和衰退阶段,企业实施雇员股票期权计划激励并不能提高企业的绩效,雇员股票期权对成熟期阶段企业的激励作用较明显。(5)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结合本文雇员股票期权价值核算的结果和雇员股票期权激励效应分析结果,给出了本文的建议。首先,根据中国雇员股票期权价值的核算结果,提出了两点建议:第一,完善雇员股票期权公允价值估值技术的相关准则和雇员股票期权信息的披露制度,提高核算结果的可比性和可靠性;第二,建立雇员股票期权统计报表,完善中国雇员股票期权价值核算的基础工作。其次,根据雇员股票期权激励效应分析结果,提出了三点建议:第一,设计适度的期权激励期限和激励条件,保证雇员股票期权激励的有效性;第二,加强董事会和监事会的独立性,提高其监督和治理作用;第三,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完善雇员股票期权激励的运行环境。
二、我国上市公司实施股票期权激励的制度安排(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我国上市公司实施股票期权激励的制度安排(论文提纲范文)
(1)股权激励契约对企业绩效影响研究 ——以Y乳品企业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
1.2.1 公司内部因素影响股权激励契约的文献综述 |
1.2.2 股权激励契约要素影响企业绩效的文献综述 |
1.2.3 股权激励与企业绩效之间关系的文献综述 |
1.2.4 文献述评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可能的创新点与不足 |
1.4.1 可能的创新点 |
1.4.2 本文的不足之处 |
2 相关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股权激励概念 |
2.1.2 股权激励要素 |
2.1.3 企业绩效概念 |
2.2 理论基础 |
2.2.1 委托代理理论 |
2.2.2 人力资本理论 |
2.2.3 激励理论 |
3 我国乳品行业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现状及问题 |
3.1 我国乳品行业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现状 |
3.1.1 我国乳品行业上市公司股权激励制度背景 |
3.1.2 我国乳品行业上市公司股权激励行业背景 |
3.1.3 我国乳品行业上市公司股权激励总体情况分析 |
3.2 我国乳品上市公司股权激励契约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分析 |
3.2.1 样本选取 |
3.2.2 指标选取 |
3.2.3 股权激励影响企业绩效的数据分析 |
3.2.4 小结 |
3.3 我国乳品行业上市公司在股权激励方面存在的问题 |
3.3.1 平均实施次数少 |
3.3.2 股权激励实施模式单一 |
3.3.3 实施效果不够理想 |
4 案例分析 |
4.1 Y公司介绍 |
4.1.1 基本情况 |
4.1.2 财务状况 |
4.1.3 股权结构 |
4.2 Y公司股权激励方案分析 |
4.2.1 Y公司股权激励过程 |
4.2.2 Y公司股权激励契约结构设计分析 |
4.3 Y公司股权激励契约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分析 |
4.3.1 2006 年股票期权契约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分析 |
4.3.2 其余三次股权激励契约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分析 |
4.4 Y公司股权激励契约的优缺点 |
4.4.1 Y公司股权激励的优点 |
4.4.2 Y公司股权激励的不足之处 |
5 结论与建议 |
5.1 研究结论 |
5.2 对Y公司和乳品行业开展股权激励的建议 |
5.2.1 Y公司应增加激励对象人数,加大对核心员工的激励力度 |
5.2.2 Y公司应建立更加全面的业绩考核体系 |
5.2.3 乳品行业需多次尝试不同的股权激励模式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高管特征、股权激励模式选择与盈余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意义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方法 |
1.4.2 技术路线 |
2.文献综述 |
2.1 股权激励模式的相关研究 |
2.1.1 股票期权和限制性股票的比较研究 |
2.1.2 股权激励模式选择的影响因素研究 |
2.2 盈余管理的相关研究 |
2.2.1 盈余管理的方式研究 |
2.2.2 盈余管理的计量研究 |
2.2.3 盈余管理的影响因素研究 |
2.3 高管特征与行为决策的相关研究 |
2.4 股权激励与盈余管理的相关研究 |
2.5 文献述评 |
3.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
3.1 概念界定 |
3.1.1 高管概念界定 |
3.1.2 盈余管理概念界定 |
3.1.3 股权激励实行程序 |
3.2 高管特征、股权激励模式与盈余管理的理论框架分析 |
3.3 高管特征对股权激励模式选择影响的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
3.3.1 不同股权激励模式的特点分析 |
3.3.2 不同股权激励模式与高管行为决策 |
3.3.3 高阶理论下的高管特征与高管行为决策 |
3.3.4 高阶理论下的高管特征与股权激励模式选择 |
3.4 股权激励模式对盈余管理的影响的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
3.5 高管特征对盈余管理影响的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
3.5.1 高管内在特征 |
3.5.2 高管外在特征 |
3.5.3 股权激励模式在高管特征与盈余管理间的中介作用 |
3.6 高管货币报酬在股权激励模式对盈余管理影响中的调节作用 |
4.高管特征对股权激励模式选择影响的实证研究 |
4.1 研究设计 |
4.1.1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
4.1.2 变量定义 |
4.1.3 模型设计 |
4.2 实证结果及分析 |
4.2.1 描述性统计分析 |
4.2.2 相关性分析 |
4.2.3 高管特征对股权激励模式选择影响的回归分析 |
4.3 稳健性检验 |
4.4 内生性检验 |
4.5 本章小结 |
5.股权激励模式对盈余管理影响的实证研究 |
5.1 研究设计 |
5.1.1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
5.1.2 变量定义 |
5.1.3 模型设计 |
5.2 实证结果及分析 |
5.2.1 描述性统计分析 |
5.2.2 相关性分析 |
5.2.3 不同股权激励模式对盈余管理影响的回归分析 |
5.3 稳健性检验 |
5.4 本章小结 |
6.高管特征对盈余管理影响的实证研究 |
6.1 研究设计 |
6.1.1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
6.1.2 变量定义 |
6.1.3 模型设计 |
6.2 实证结果及分析 |
6.2.1 高管特征对应计盈余管理的影响分析 |
6.2.2 高管特征对真实盈余管理的影响分析 |
6.2.3 股权激励模式在高管特征与盈余管理间的中介作用分析 |
6.3 稳健性检验 |
6.4 本章小结 |
7.高管货币报酬调节作用的实证研究 |
7.1 研究设计 |
7.1.1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
7.1.2 变量定义 |
7.1.3 模型设计 |
7.2 实证结果及分析 |
7.3 稳健性检验 |
7.4 本章小结 |
8.研究的结论与展望 |
8.1 研究结论 |
8.2 研究创新点 |
8.3 管理启示 |
8.4 研究不足及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一、发表的学术论文 |
二、参与的科研项目 |
(3)A证券公司股权激励方案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3 研究方法与内容 |
第2章 股权激励理论及制度基础 |
2.1 股权激励概述 |
2.2 股权激励的理论基础 |
2.3 股权激励的制度基础 |
2.4 股权激励方案的要素 |
2.5 股权激励方案要素设计分析 |
第3章 A证券公司实施股权激励的背景 |
3.1 A证券公司简介 |
3.2 A证券公司激励机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3.3 A证券公司实施股权激励的必要性 |
3.4 A证券公司实施股权激励的可行性 |
第4章 A证券公司股权激励方案要素设计 |
4.1 股权激励的目的和基本原则 |
4.2 股权激励的对象及模式选择 |
4.3 股票来源和数量分配 |
4.4 有效期与行权安排 |
4.5 股票期权的行权设计 |
第5章 A证券公司股权激励计划的保障机制 |
5.1 做好激励方案实施过程的动态管理 |
5.2 市场化选聘职业经理人 |
5.3 健全股权激励的监督机制 |
5.4 加强财务预算管理工作 |
5.5 提升从业人员综合能力 |
5.6 强化绩效考核工作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SJ公司股权激励方案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 |
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2.1 股权激励的相关研究 |
2.1.1 股权激励的概念及目的 |
2.1.2 股权激励的影响因素 |
2.1.3 股权激励方案的构成要素及作用 |
2.1.4 股权激励对公司绩效的影响 |
2.2 盈余管理的相关研究 |
2.2.1 盈余管理的概念及类型 |
2.2.2 盈余管理的动机 |
2.2.3 盈余管理的手段及识别方法 |
2.2.4 盈余管理对公司绩效的影响 |
2.3 股权激励与盈余管理关系研究 |
2.3.1 股权激励与盈余管理相关性研究 |
2.3.2 股权激励方案构成要素与盈余管理关系研究 |
2.4 既有研究述评 |
3 SJ公司股权激励现状 |
3.1 SJ公司基本概况 |
3.1.1 SJ公司简介 |
3.1.2 SJ公司产权结构 |
3.1.3 SJ公司组织架构 |
3.2 SJ公司股权激励计划实施背景 |
3.3 SJ公司股权激励方案主要内容 |
3.3.1 SJ公司2013年股权激励方案概要 |
3.3.2 SJ公司2015年股权激励方案概要 |
3.4 SJ公司股权激励计划实施效果 |
3.4.1 SJ公司盈利能力分析 |
3.4.2 SJ公司营运能力分析 |
3.4.3 SJ公司偿债能力分析 |
3.4.4 SJ公司发展能力分析 |
4.SJ公司股权激励方案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
4.1 SJ公司股权激励方案存在的问题 |
4.1.1 股权激励下SJ公司存在盈余管理 |
4.1.2 股权激励下盈余管理对SJ公司造成负面影响 |
4.2 SJ公司股权激励方案出现问题的原因 |
4.2.1 SJ公司股权激励方式较为单一 |
4.2.2 SJ公司股权激励期限设置较短 |
4.2.3 SJ公司行权/解锁安排不合理 |
4.2.4 SJ公司业绩指标设置不科学 |
4.2.5 SJ公司个人考核体系不完善 |
5 SJ公司股权激励方案优化对策 |
5.1 采用复合式的股权激励方式 |
5.2 延长股权激励有效期 |
5.3 合理设置行权/解锁安排 |
5.4 科学设置业绩评价指标 |
5.5 合理设置个人考核体系 |
5.6 增加特定股权激励契约要素 |
6 SJ公司股权激励方案设计和实施的保障措施 |
6.1 强化SJ公司股东的监督作用 |
6.2 合理安排董事会和监事会组织结构 |
7 结论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5)完美世界股权激励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第2章 股权激励相关理论概述 |
2.1 股权激励概念及类型 |
2.1.1 股权激励概念 |
2.1.2 股权激励的类型 |
2.2 相关理论基础 |
2.2.1 委托代理理论 |
2.2.2 人力资本理论 |
2.2.3 激励理论 |
第3章 完美世界股权激励实施过程分析 |
3.1 完美世界公司简介 |
3.2 完美世界股权激励动因分析 |
3.2.1 完美世界SWOT分析 |
3.2.2 股权激励内外部时机分析 |
3.3 完美世界股权激励方案及实施情况 |
3.3.1.股权激励方案内容 |
3.3.2 股权激励执行情况 |
3.4 完美世界股权激励的实施效果分析 |
3.4.1 股票价格分析 |
3.4.2 财务效益分析 |
3.4.3 人力资源分析 |
第4章 完美世界股权激励存在的问题 |
4.1 股权激励行权指标选取 |
4.1.1 业绩指标过于单一 |
4.1.2 行权价格过低 |
4.2 股权激励对象选择和数量安排 |
4.2.1 高管人员的激励问题 |
4.2.2 核心技术人员的激励问题 |
4.3 股权激励环境与激励程度 |
4.3.1 公司治理环境不完善 |
4.3.2 缺少科学的指标评价体系 |
4.3.3 信息披露不充分 |
第5章 完美世界股权激励的建议 |
5.1 制定科学合理的股权激励方案 |
5.1.1 选择合理的股权激励模式 |
5.1.2 优化激励对象与行权价格 |
5.1.3 选用多元化激励方案 |
5.2 建立健全公司内外部治理环境 |
5.2.1 改善内部治理环境 |
5.2.2 适应外部环境建设 |
5.2.3 建立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 |
5.3 对大股东进行合理导向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股票期权激励对数字医疗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研究 ——以卫宁健康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1.3 研究创新 |
1.2 研究框架及方法 |
1.2.1 研究框架 |
1.2.2 研究方法 |
1.3 相关概念界定 |
1.3.1 股票期权 |
1.3.2 限制性股票 |
1.3.3 技术创新 |
第2章 理论基础及文献综述 |
2.1 理论基础 |
2.1.1 委托代理理论 |
2.1.2 前景理论 |
2.1.3 人力资本理论 |
2.1.4 内容型激励理论 |
2.2 文献综述 |
2.2.1 实施股票期权的动因及影响因素 |
2.2.2 影响企业创新活动的因素 |
2.2.3 股票期权激励对技术创新的影响 |
2.3 文献总结及本文研究视角 |
第3章 股票期权激励对数字医疗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机理 |
3.1 我国数字医疗行业股权激励情况 |
3.1.1 数字医疗行业特征分析 |
3.1.2 数字医疗企业股权激励总体情况分析 |
3.2 股票期权激励模式与数字医疗企业技术创新的关系 |
3.2.1 降低对技术创新的风险规避效应 |
3.2.2 增强对技术创新的激励效应 |
3.2.3 长期激励性与数字医疗企业研发项目周期相匹配 |
3.3 激励方案的要素设计对技术创新效果的影响分析 |
3.3.1 扩大激励对象范围更有利于技术创新 |
3.3.2 适度提高激励比例更有利于数字医疗技术创新 |
3.3.3 加强技术创新指标的考核更有利于技术创新 |
3.3.4 激励方案设计需与数字医疗企业发展阶段相匹配 |
第4章 卫宁健康股票期权激励方案及评价 |
4.1 卫宁健康概况及方案简介 |
4.1.1 卫宁健康概况 |
4.1.2 卫宁健康股票期权激励方案简介 |
4.2 2012年首期股票期权激励计划方案及实施分析 |
4.2.1 计划概况和动因 |
4.2.2 行权期及行权安排 |
4.2.3 行权条件 |
4.2.4 行权情况 |
4.3 2014年第二期股票期权激励计划方案及实施分析 |
4.3.1 计划概况和动因 |
4.3.2 行权期及行权安排 |
4.3.3 行权条件 |
4.3.4 行权情况 |
4.4 2016年第三期股票期权与限制性股票激励计划方案及实施分析 |
4.4.1 计划概况和动因 |
4.4.2 行权期及行权安排 |
4.4.3 行权条件 |
4.4.4 行权情况 |
4.5 三期股票期权激励方案比较分析 |
第5章 卫宁健康股票期权激励创新绩效分析 |
5.1 股票期权激励方案对技术创新的影响效果分析 |
5.1.1 2012年首期激励计划对技术创新的影响分析 |
5.1.2 2014年第二期激励计划对技术创新的影响分析 |
5.1.3 2016年第三期激励计划对技术创新的影响分析 |
5.2 三期股票期权激励方案创新绩效比较分析 |
5.2.1 卫宁健康创新投入分析 |
5.2.2 卫宁健康创新产出分析 |
5.3 卫宁健康股票期权计划实施经验 |
5.3.1 拓展激励对象范围保证激励效果 |
5.3.2 适当提高激励比例保证激励效果 |
5.3.3 激励计划与公司发展战略相匹配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富安娜持续性股权激励实施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1.2.3 文献评述 |
1.3 基础理论及相关概念 |
1.3.1 基础理论 |
1.3.2 相关概念 |
1.4 研究思路及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2 我国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2.1 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的实施现状 |
2.1.1 上市公司股权激励数量统计 |
2.1.2 上市公司股权激励行业分布 |
2.1.3 上市公司股权激励模式分析 |
2.1.4 上市公司股权激励有效期分析 |
2.2 上市公司持续性股权激励的现状 |
2.3 上市公司股权激励存在的问题 |
2.3.1 法律法规不完善 |
2.3.2 激励模式较单一 |
2.3.3 激励有效期较短 |
3 富安娜持续性股权激励方案及实施 |
3.1 案例背景 |
3.1.1 富安娜公司简介 |
3.1.2 富安娜公司治理结构 |
3.2 富安娜持续性股权激励实施动因 |
3.2.1 改善公司治理结构 |
3.2.2 吸引和稳定技术人才 |
3.2.3 提升企业业绩与竞争力 |
3.3 富安娜持续性股权激励方案及实施 |
3.3.1 第一期——股票期权激励方案及实施 |
3.3.2 第二期——股票期权激励方案及实施 |
3.3.3 第三期——限制性股票激励方案及实施 |
3.3.4 第四期——员工持股计划及实施 |
3.3.5 第五期——限制性股票激励方案及实施 |
3.3.6 第六期——限制性股票激励方案及实施 |
4 富安娜持续性股权激励实施效果分析 |
4.1 短期市场效应分析——基于事件研究法 |
4.1.1 确定研究事件和事件日 |
4.1.2 确定事件窗口期及估计期 |
4.1.3 计算异常报酬率和累积异常报酬率 |
4.1.4 市场效应衡量 |
4.2 财务效果纵向分析——基于财务指标法 |
4.2.1 偿债能力分析 |
4.2.2 盈利能力分析 |
4.2.3 营运能力分析 |
4.2.4 发展能力分析 |
4.3 财务效果横向分析——基于功效系数法 |
4.3.1 选取比较对象 |
4.3.2 设置指标及权重 |
4.3.3 计算指标标准值 |
4.3.4 计算各指标得分 |
4.3.5 分阶段比较分析 |
4.4 人员稳定性分析 |
4.5 研发费用变动性分析 |
5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附录A 纺织业上市公司指标实际值 |
附录B 纺织业上市公司绩效评价指标 |
附录C 纺织业上市公司绩效评价指标档次表 |
(8)股权激励对上市公司绩效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现实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文献评述 |
1.5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5.1 研究内容 |
1.5.2 研究方法 |
1.6 研究创新点 |
2 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 |
2.1.1 股权和股权激励 |
2.1.2 上市公司和公司绩效 |
2.1.3 股票期权和限制性股票 |
2.2 理论基础 |
2.2.1 委托代理理论 |
2.2.2 人力资本理论 |
2.2.3 激励理论 |
2.2.4 利益协同效应 |
2.2.5 风险承担效应 |
2.2.6 “金手铐”效应 |
3 理论分析和研究假设 |
3.1 制度背景 |
3.2 理论分析和研究假设 |
4 实证分析 |
4.1 数据来源与样本选取 |
4.2 变量定义 |
4.3 模型构建 |
4.4 描述性统计分析 |
4.5 相关性分析 |
4.6 多元回归性分析 |
4.6.1 基本回归分析 |
4.6.2 不同企业性质的回归分析 |
4.6.3 不同激励方式的回归分析 |
4.7 稳健性检验 |
4.8 实证结论 |
5 公司实施股权激励的案例分析 |
5.1 公司概况 |
5.2 实施股权激励的动因 |
5.2.1 国家政策的引导 |
5.2.2 行业发展的严峻 |
5.2.3 公司利益的最大化 |
5.2.4 吸引人才的必然选择 |
5.3 实施股权激励的方案 |
5.3.1 激励对象和激励数量 |
5.3.2 激励模式和股票来源 |
5.3.3 解锁时间和解锁安排 |
5.4 实施股权激励对公司绩效影响分析 |
5.4.1 偿债能力分析 |
5.4.2 盈利能力分析 |
5.4.3 营运能力分析 |
5.4.4 发展能力分析 |
5.5 小结 |
6 研究结论及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对策建议 |
6.3 研究的不足及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海能达股票期权激励动因及其对企业绩效影响的案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
1.2.1 股权激励动因相关文献综述 |
1.2.2 股权激励影响因素相关文献综述 |
1.2.3 股权激励与绩效相关文献综述 |
1.2.4 不同股权激励方式比较相关文献综述 |
1.2.5 文献评述 |
1.3 股权激励理论基础 |
1.3.1 人力资本理论 |
1.3.2 委托代理理论 |
1.3.3 激励理论 |
1.4 股权激励要素及现状分析 |
1.4.1 股权激励契约要素 |
1.4.2 我国股权激励发展历程 |
1.4.3 我国股权激励方式特征分析 |
1.5 研究方法和内容 |
1.5.1 研究方法 |
1.5.2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案例介绍 |
2.1 海能达背景概述 |
2.1.1 公司经营情况 |
2.1.2 公司股权结构 |
2.1.3 公司所在行业情况 |
2.2 海能达股票期权概述 |
2.3 海能达股票期权动因分析 |
2.3.1 外部环境层面动因 |
2.3.2 缓解委托代理问题 |
2.3.3 稳定和吸引人才 |
2.3.4 支持企业战略实施 |
2.3.5 优化股权结构 |
2.3.6 内生视角下动因 |
2.3.7 激励方式上更适合股票期权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案例分析 |
3.1 海能达股票期权市场绩效分析 |
3.1.1 短期市场绩效分析 |
3.1.2 长期市场绩效分析 |
3.2 海能达股票期权财务绩效分析 |
3.2.1 财务指标分析法 |
3.2.2 EVA指标评价法 |
3.3 海能达股票期权非财务绩效分析 |
3.3.1 员工整体素质 |
3.3.2 员工忠诚度 |
3.3.3 研发创新能力 |
3.4 对比样本分析 |
3.4.1 对比样本选择原因 |
3.4.2 对比样本公司案例介绍 |
3.4.3 对比样本财务绩效 |
3.5 股票期权影响海能达绩效机制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案例启示 |
4.1 海能达股票期权的不足之处 |
4.1.1 激励体系不够合理 |
4.1.2 职位分析不够完善 |
4.2 对人才和技术密集型企业实施股权激励的建议 |
4.2.1 培养战略指导股权激励意识 |
4.2.2 重视内生型股权激励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10)雇员股票期权的价值核算及其激励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
二、概念的界定 |
三、国内外研究综述 |
四、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五、创新点 |
第一章 雇员股票期权的基本理论 |
第一节 雇员股票期权的特征 |
一、股权激励计划下的股票期权 |
二、雇员股票期权与标准股票期权的差别 |
三、雇员股票期权提早行权的事实 |
第二节 雇员股票期权的记录原则 |
一、雇员股票期权的记录时间 |
二、雇员股票期权的记录账户 |
第三节 雇员股票期权的估价方法 |
一、国际会计准则中关于雇员股票期权的估价方法 |
二、SNA2008 中雇员股票期权的估价方法 |
第四节 雇员股票期权激励作用的理论基础 |
一、委托代理理论 |
二、不完全契约理论 |
三、激励理论 |
四、人力资本理论 |
第二章 中国雇员股票期权激励计划的现状分析 |
第一节 中国雇员股票期权激励计划的历史演变 |
一、雇员股票期权激励计划的酝酿期(1993-2005 年) |
二、雇员股票期权激励计划的探索期(2006-2009 年) |
三、雇员股票期权激励计划的成熟推广期(2010-现在) |
第二节 中国雇员股票期权激励计划的现状分析 |
一、中国雇员股票期权激励计划的总体实施情况 |
二、中国雇员股票期权激励计划的行业分布 |
三、中国雇员股票期权条款的基本情况 |
第三章 雇员股票期权的价值核算 |
第一节 雇员股票期权定价模型 |
一、雇员股票期权定价的传统方法 |
二、纳入雇员股票期权特征的定价方法 |
第二节 雇员股票期权定价模型的选择及参数估计 |
一、CWZ雇员股票期权定价模型的阐述 |
二、CWZ雇员股票期权定价模型的参数说明 |
第三节 基于CWZ模型的中国雇员股票期权价值核算 |
一、参数估计 |
二、中国雇员股票期权的价值核算 |
第四节 雇员股票期权价值核算的案例研究 |
一、美的集团第五期股票期权激励计划简介 |
二、美的公司股票期权的会计处理 |
三、基于Black-Scholes和 CWZ期权定价模型核算结果的比较 |
第四章 期权条款设定与雇员股票期权的激励效应 |
第一节 期权条款设定对雇员股票期权激励效应的影响理论分析 |
一、期权条款设定与激励效应 |
二、期权条款设定、产权性质与激励效应 |
第二节 期权条款设定对雇员股票期权激励效应的影响模型设定 |
一、期权条歀的划分 |
二、模型设定 |
三、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
四、描述性统计和相关性分析 |
第三节 期权条款设定对雇员股票期权激励效应的影响实证检验 |
一、检验结果 |
二、稳健性分析 |
第五章 大股东控制视角下雇员股票期权的激励效应 |
第一节 理论分析与假设的提出 |
一、大股东控制与雇员股票期权的激励效应 |
二、产权性质、大股东控制与雇员股票期权的激励效应 |
三、公司成长性、大股东控制与雇员股票期权的激励效应 |
第二节 数据说明与模型设定 |
一、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
二、变量定义 |
三、模型设定 |
第三节 大股东控制对雇员股票期权激励效应的影响实证研究 |
一、描述性统计 |
二、相关性分析 |
三、回归结果分析 |
第六章 基于企业生命周期的雇员股票期权激励效应 |
第一节 基于企业生命周期的雇员股票期权激励效应理论分析 |
一、企业生命周期视角下的雇员股票期权激励 |
二、基于企业生命周期的雇员股票期权激励效应理论分析与假设 |
第二节 基于企业生命周期的雇员股票期权激励效应模型设定 |
一、企业生命周期的度量 |
二、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
三、变量选取和度量 |
四、模型设定 |
第三节 基于企业生命周期的雇员股票期权激励效应计量分析 |
一、企业不同生命周期阶段的描述性统计 |
二、企业不同生命周期的计量分析结果 |
三、稳健性分析 |
研究结论、政策建议与研究展望 |
一、研究结论 |
二、政策建议 |
三、研究展望 |
主要参考文献 |
博士在读期间科研情况 |
附录 |
致谢 |
四、我国上市公司实施股票期权激励的制度安排(论文参考文献)
- [1]股权激励契约对企业绩效影响研究 ——以Y乳品企业为例[D]. 李婷婷. 安徽财经大学, 2021(10)
- [2]高管特征、股权激励模式选择与盈余管理研究[D]. 李苗. 西安理工大学, 2020(01)
- [3]A证券公司股权激励方案设计研究[D]. 黄涛. 南京大学, 2020(09)
- [4]SJ公司股权激励方案优化研究[D]. 任萧谕. 西安理工大学, 2020(01)
- [5]完美世界股权激励研究[D]. 张迎晖. 沈阳理工大学, 2020(08)
- [6]股票期权激励对数字医疗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研究 ——以卫宁健康为例[D]. 曹露楠. 苏州大学, 2020(03)
- [7]富安娜持续性股权激励实施效果研究[D]. 王芳. 西北师范大学, 2020(01)
- [8]股权激励对上市公司绩效影响研究[D]. 廉艺.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20(02)
- [9]海能达股票期权激励动因及其对企业绩效影响的案例研究[D]. 徐晶.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10]雇员股票期权的价值核算及其激励效应研究[D]. 陈树德.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0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