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股市表现了怎样的市场

2001年股市表现了怎样的市场

一、2001股市演绎何种行情(论文文献综述)

毛晏茹[1](2021)在《控股股东股权质押对业绩预告披露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股权质押凭借成本低、方便快捷等特点,成为上市公司控股股东进行融资的重要途径,深受资本市场的青睐。控股股东的股权质押行为日益普遍,虽然这是控股股东的个人行为而非公司行为,但因为控股股东在公司中权利很大、地位特殊,其举止行为亦是市场关注重点。股权质押本身的特质使得其安全问题和上市公司在股市的表现休戚相关,特别是对控股股东而言,股权质押的风险性将涉及到公司控制权问题。当股票价格下跌至平仓线时,控股股东会面临控制权丧失的风险。因此,如何保障控制权不发生转移是控股股东进行股权质押后面临的首要问题。信息披露能向外传递信号、引导市场预期,而业绩预告作为信息披露的重要手段,从一个角度来看它能缓解信息不对称,从另一角度来看也很可能被公司选择来进行市值管理。那么控股股东为了保证自身控制权的安全,是否会对业绩预告这一信息披露手段进行干预和影响呢?此外,股权结构作为公司治理结构的基础,对公司投融资行为、财务决策、信息披露等多方面都有重大影响。基于此背景,本文围绕股权质押行为,着眼于研究其对公司业绩预告披露的影响,并且引入股权结构作为调节变量进行深入分析。本文在梳理现有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实证分析解答了以下问题:控股股东股权质押行为会对企业业绩预告披露的意愿和精度产生何种影响,股权结构对控股股东股权质押与业绩预告披露之间的关系是否产生以及产生何种调节作用。本文以2009—2019年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的数据作为标的样本,根据面板数据多元回归结果得出以下结论:(1)控股股东股权质押会降低业绩预告披露的自愿性,也会降低业绩预告披露的精度;(2)以股权集中度作为调节变量进行回归后发现,股权集中度能够对控股股东股权质押与业绩预告披露自愿性的负向关系起到抑制作用,能够对控股股东股权质押与业绩预告披露精度的负向关系产生加强作用;(3)以股权制衡度作为调节变量进行回归后发现,股权制衡度能够对控股股东股权质押与业绩预告披露自愿性的负向关系产生加强作用,能够对控股股东股权质押与业绩预告披露精度的负向关系起到抑制作用。另外,对实证分析得到的结论进行稳健性检验和内生性检验,以进一步验证假设。本文的研究对于完善和规范控股股东行为、加强公司治理结构和治理机制、改善金融环境等具有重要的启示。本文创新之处在于:一是对上市公司业绩预告的影响因素有所贡献;二是拓展了企业业绩预告领域和控股股东行为领域的研究内容,将股权结构作为调节变量引入二者之间,为深入探索其中的影响路径增加了研究依据。本研究尚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未考虑股权质押的动机和资金去向的异质性;未考察上市公司质押前和解质后与质押期间其信息披露的对比变化;对公司股权结构的调节作用研究的不够全面和深入。因此研究结论可能受到一定影响。

刘晶莹[2](2020)在《A证券广东分公司服务营销策略研究》文中认为近30年以来,中国证券市场跟随中国经济的增长而快速发展,证券行业也历经多次变迁。而08年以来,随着中国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变,大多数行业进入存量竞争的阶段,证券行业也未能独善其身。由于行业竞争加剧,移动互联网的普及,证券行业的佣金战进入白热化阶段,行业由卖方市场转入买方市场。在这种新的形势下,券商需要尽早调整思路,从过去以产品为中心转变为以客户为中心的思维。从企业战略,到人才培养、科技投入到激励制度,都需要进行新的变革,并以此重构商业模式。在新的市场环境下,如何打造新的服务品牌,提升市场份额,确立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是每一个证券公司需要思考的问题。针对这一系列的问题,需要对证券公司服务营销的转型和发展方向进行探讨。本文以A证券广东分公司为例,对分公司面临的行业环境及公司的服务营销进行了分析。首先,从国内外服务营销的有关理论入手,分析了STP理论、7Ps理论、服务营销理论、顾问式营销理论、资产配置理论的相关概念及发展,并对分公司的服务营销进行了综述。其次,对分公司的外部环境,以及公司目前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同时,分析了分公司在行业中的竞争格局,对公司的产品类型、服务模式等几个方面进行了分析,指出了分公司进行服务营销模式创新的必要性。再次,根据分公司目前存在的问题,从7PS和顾问式营销等角度,分析和制定了分公司的服务营销策略,包括市场定位、品牌塑造、创新业务和服务营销模式。最后,为了有助于公司发展战略的落地,本文提出了优化基金配置专业服务、开发专业投顾收费产品、建立专业团队、优化绩效管理制度等保障公司服务营销策略有效实施的建议。本文通过对分公司服务营销的研究和相关策略的思考,对公司提升核心竞争力,获得中长期发展动力有重大意义。

祝珊[3](2020)在《控股东权质押对企业会计信息量的影响研究》文中提出自股权出质办法的正式公布,股权质押融资在近十年中迅速发展,其作为一种简单便捷的融资方式,在上市公司中得到广泛运用。而股权质押在缓解股东及上市公司中存在的融资约束问题的同时,也带来一系列风险。股价下跌至平仓线的提示频现,质押人股权被迫出售以致丧失控制权的现象时有发生。因此进行股权质押的控股股东为了避免一系列的负面影响,会有强烈的市值管理动机采取措施以避免股价下跌,而粉饰、扭曲会计信息以及操控会计信息的披露是市值管理的常用手段。同时股权质押爆雷频现,质押公司的会计信息质量对于投资者及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决策至关重要,因此本文探究控股股东股权质押对企业会计信息质量产生的影响,为提高我国会计信息质量水平和完善股权质押制度提供经验依据。民营企业相较于国有企业具有更严格的再融资要求,融资渠道狭窄,更倾向于采用股权质押方式融资。2018年有69.5%的创业板上市公司进行了控股股东股权质押行为,质押比率超过80%的有125家,同时创业板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质量一直是大家关注的焦点。因此本文选取2013~2018年度我国创业板上市公司的数据为样本,探究控股股东股权质押对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并且本文参考通信模型,并根据会计信息的传输过程,研究会计信息编制质量以及会计信息披露质量。通过理论分析以及实证分析的方法,研究了控股股东股权质押与会计信息编制质量的关系,控股股东股权质押与会计信息披露质量的关系。并且考虑外部市场(股票市场表现)和公司内部治理(股权制衡度)对控股股东股权质押与会计信息质量之间关系的影响。研究结果发现:(1)控股股东股权质押与会计信息质量呈负相关关系。相较于未具有控股股东股权质押行为的上市公司,进行控股股东股权质押的上市公司,具有更低的会计信息编制质量和会计信息披露质量,同时随控股股东股权质押率的提升,会计信息编制质量和会计信息披露质量均会下降。(2)当股票市场行情处于较为低迷时,控股股东股权质押与会计信息质量之间的负相关关系会更强。(3)股权制衡度的提升将会削弱控股股东股权质押与会计信息质量之间的负相关关系。其次,在稳健性检验部分,考虑内生性问题以及替换变量,再次证明了研究结论的正确性,保证了研究结果的稳健性。本文丰富了股权质押经济后果的研究以及拓展了会计信息质量的研究角度,其相关结论为投资者、上市公司以及监管机构提供了经验基础。

陈汇[4](2020)在《幌骗犯罪论》文中研究指明幌骗交易或称虚假申报,是以大量、反复的申报和撤单制造市场供求假象,继而干预市场行情机制形成的违法犯罪行为。幌骗交易多发于程序化交易及高频交易环境下,其危害性和多发性在现代资本市场中日益凸显,有必要探索幌骗犯罪的刑事规制路径。资本市场较为发达各国家和地区,分别以其抽象性的反操纵条款或专门的反幌骗条款开展对幌骗犯罪的制裁,其中美国兼具上述两种模式,并形成世界上第一起幌骗定罪判罚。美国在证券市场和2010年《多德-弗兰克法案》出台前的期货市场主要以市场操纵定性和规制幌骗交易,而在《多德-弗兰克法案》出台后的期货市场主要以幌骗条款定性和规制幌骗交易,并在司法实践中形成了其独特的认定规则。我国《刑法》第182条中虽未明示该中行为类型,但两高通过对兜底条款进行司法解释,在《关于办理操纵证券、期货市场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中将虚假申报归入市场操纵,并设置了相应的客观和主观要件。围绕司法解释中对幌骗的规定,结合美国和其他域外国家和地区的经验,本文将建构一套符合中国资本市场实际的认定体系。笔者将通过四章的内容对幌骗犯罪的刑事规制路径进行比较和讨论。第一章从幌骗犯罪的经济机理入手,以金融的理论与技术将幌骗的原理与模式解构,从市场影响的角度对幌骗的危害予以考察,并以特殊的市场伦理对幌骗进行检验。研究发现,任何幌骗行为的行为机理大体一致,均是以大量不以成交为目的的挂单和撤单,形成虚假的市场供求,诱导其他投资者跟单,以此影响价格或交易量等市场行情(Market Conditions)的自然形成。幌骗犯罪的市场危害性极大,容易诱发系统性风险,同时也构成对公平之伦理原则的违反。第二章在经济分析的基础上,开展法律属性之分析,力求对幌骗行为实质形成更为清晰的认识。这既有利于正确的规范选择与适用,也避免不符合其实质的行为错误地纳入监管机关的监管视野。理论界对市场操纵实质的观点主要集中为价量操纵说、失当行为说、欺诈说、要素的非正当控制说、优势滥用说上,但上述学说各有其局限性。本文提出行情操纵这一实质认知,即包括幌骗在内市场操纵之实质均在于行为对市场行情机制的扭曲,具体而言是通过交易行为或信息行为,影响市场中的自然供需关系,扭曲市场行情的自然形成。不在与资本市场的制度价值或与市场基本功能符合的目的所支配下的交易或信息行为,在不同程度上作用于市场行情的形成过程,即可谓对市场行情机制的“扭曲”。简言之,实施影响行情的交易或信息行为,须缺失市场要求的正当交易目的。第三章对域外幌骗刑事规制实践进行了比较考察。美国、欧盟针对幌骗进行了的专门性立法,日本、台湾和香港等则以抽象的反操纵条款规制。然而一方面由于域外幌骗犯罪的规范体系普遍有待完善,另一方面幌骗行为自身较为复杂、隐蔽、手段多样,因此域外对幌骗的规制主要集中在行政和民事层面,刑事规制实践则寥寥无几,除美国外未形成典型判例。本文将选取美国作为重点比较对象,就其立法和司法两个层面展开细致考察。随着美国实务部门对幌骗犯罪的理论认知不断深入,并且考虑到降低证明难度的现实需求,其在《多德-弗兰克法案》出台前主要以《证券交易法》和《商品交易法》的价格操纵条款,而在法案出台后主要依据《商品交易法》新设之幌骗条款予以规制。结合具体案例,本文对美国在《多德-弗兰克法案》前后对幌骗犯罪的司法认定标准进行归纳,对于立法明确性问题、客观行为表现、主观意图的间接证明方法分别展开讨论。第四章对我国幌骗刑事规则路径进行了探索,构建了符合我国实际的幌骗认定体系。在规范层面,我国旧有的幌骗犯罪规范体系建设较为粗糙,并存在较大的立法纰漏,很难适应刑事司法的复杂需求。两高司法解释的出台和《证券法》的修订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规范体系的不足,但部分体系性问题仍未在新规范体系下得以解决,尤其是附属的规范性文件层级较低、缺乏可操作性、合理性的问题,限制了这一套制度设计的有效运作。本文将依据两高司法解释之规定,梳理幌骗行为的构成要件,建立幌骗行为的认定规则,同时对该司法解释是否符合法理、经济机理和监管实践进行考察。通过对幌骗条款客观要素进行解构,可以发现“频繁或大额报撤单”是幌骗的具体行为模式,其中“频繁或大额”要件体现出行为的异常性,以此证明了“影响交易价格或交易量”这一危险要件;“误导投资者作出投资决策”是虚假申报作用于市场行情所经过的一个阶段,亦可由行为推定;反向交易或谋取相关利益是虚假申报后的第二阶段行为,其存废则有待讨论。在主观上,幌骗犯罪须“不以成交为目的”,对该要件应综合各项情势证据予以间接证明。至于类似于“诱导他人”或“影响市场”的特定目的,笔者认为无须具备,只要求交易行为缺失市场所要求的正当交易目的。

靳永茂[5](2020)在《《资本论》中的虚拟资本理论及其当代价值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后,世界经济发展的虚拟化趋向凸显,世界主要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结构逐渐呈现“倒金字塔式”,实体经济同虚拟经济的发展严重失衡,而其背后的直接动因同虚拟资本的无限扩张密不可分。进入21世纪,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借助金融技术的革新,持续推进金融创新,多样性金融衍生品等高级虚拟资本形态不断被推出并运用于资本逐利,虚拟经济的无限扩张致使其远远脱离实体经济能够支撑的范围。2007年次贷危机的爆发引燃了震撼全球的金融危机,时至今日,全球经济依然未能彻底从那场危机阴影中摆脱出来。后金融危机时代,美国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反思经济发展方式,并推出系列“再工业化”战略,意欲均衡经济结构,不过并未有效扭转经济结构的失衡状态,经济虚拟化及金融化趋向依旧快速推进,给当前金融全球化背景中世界经济的稳定发展构成潜在威胁。深究资本主义经济虚拟化发展趋向及其危机后果的根由,追寻经济虚拟化趋向中世界经济有序发展的良策,马克思虚拟资本理论成为具有危机解释力及现实指导性的根本理论指引。马克思虚拟资本理论主要体现在《资本论》中,该理论揭示了虚拟资本的历史生成性,阐释了虚拟资本的内在蕴涵,赋予了马克思资本理论以新的说明,对虚拟资本扩张中经济发展走向展开科学预判,同时深刻剖析了虚拟资本形态中金融危机发生的根本缘由,该理论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具有重要的理论方位。作为开放的理论体系,马克思虚拟资本理论伴随时代发展及虚拟资本形态的升级不断充实完善,并在虚拟资本多样化形态演进、虚拟经济快速发展和经济中诸如金融危机等问题的预防及应对中越发彰显其时代价值。当代虚拟资本的发展状况虽然已全然不同于马克思所处时代,但马克思虚拟资本理论所告诫的虚拟资本发展的基本原则及所揭示的运行规律依然适用。我国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根本指引下的社会主义国家,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更加不能脱离马克思虚拟资本理论的指导,我国虚拟资本发展虽起步晚,但发展较快,虽存在发展局限及挑战,但具有鲜明的发展优势,新时代历史方位中,我国虚拟资本及金融事业的发展在马克思虚拟资本理论的根本指引下,结合我国具体经济及金融发展现实正有条不紊地向前推进。论文对《资本论》中虚拟资本理论及其当代价值的研究,借助文本分析法梳理经典文本中马克思对虚拟资本理论的论述,并在此基础上把控虚拟资本生成、存在、运行、发展及影响等整体脉络;透过视域融合法实现对马克思虚拟资本理论的文本理论定位及时代价值重塑;通过比较研究法凸显马克思虚拟资本理论在剖析经济虚拟化背景下金融危机复发及运行机制和规律的优越性,彰显马克思虚拟资本理论的时代价值。论文遵循研究的多重性,借助对马克思虚拟资本理论的阐释,就其生成过程的历史性、理论体系的完整性、本质内涵的批判性、时代延续的发展性、现实指向的价值性等层面展开分析研究,通过“追溯马克思虚拟资本理论的生成过程——梳理马克思虚拟资本理论的内在蕴涵——判定马克思虚拟资本理论的理论方位——续论马克思虚拟资本理论与虚拟经济——凸显马克思虚拟资本理论在金融危机中的解释力——坚定马克思虚拟资本理论在我国虚拟资本发展中的根本地位”的逻辑推演,明晰研究展开的具体演进路径。论文旨在探究并梳理马克思《资本论》中蕴含的虚拟资本理论,展现理论对经济发展趋向的解释力及预判力,定位并论证马克思虚拟资本的理论方位,加深对虚拟资本理论在资本主义危机实质的揭露及批判过程中作用的认知,强化对其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运行规律的揭示进程中意义的理解,深化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时代解读,从理论上论证其对现实发展的指导性和价值性,为推进理论同现实实践的深度结合准备前提条件,并在不断丰富的现实基础上为推进理论的现代化(中国化)发展进程做出积极探索。同时,对马克思虚拟资本理论的研究能够进一步厘清金融风险及危机存在和运作的内在机制,为金融全球化条件下有效防范和应对风险及危机提供理论支撑,有效推进虚拟经济同实体经济关系的协调发展,根本指引我国新时代市场经济推进中金融事业的发展方向。

徐博欢[6](2020)在《对中国股市牛、熊市的识别及预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股市预测一直是热门且重要的研究课题。本文运用基于规则的方法和马尔科夫区制转换模型两类方法,对1990.12.19——2018.12.31间的上证综指牛、熊市状态展开识别及预测研究,并建立新的评估体系对各类方法的结果进行评估。基于规则的方法分为识别和预测两步。在识别中,通过设定一系列规则来分辨牛、熊市,具有代表性的是Lunde和Timmermann(2004)以涨跌幅幅度为核心的规则集,Pagan和Sossounov(2003)以牛、熊市周期持续时长为核心的规则集。在预测中,将马尔科夫链与Logit模型相结合,构建出“马尔科夫逻辑回归模型”。与此不同,马尔科夫区制转换模型可以同时用于识别和预测。一般而言,股市处于牛市时,收益率为正且波动率低,处于熊市时收益率为负且波动率高。马尔科夫区制转换模型正是利用牛、熊市收益率和波动率的特征,运用EM算法测算市场处于牛、熊市的概率。本文还考虑了从2状态扩展为3状态的区制转换模型,分别为牛市、弱熊市和强熊市(收益率、波动率特征不同)。由于缺乏统一且被认可的牛、熊市周期,各类方法没有一致的比照对象,因此本文提出了两种评估方法对各方法的识别与预测结果进行评估。一种是基于统计测度,提出综合绝对差(IAD)来衡量各方法间的差异。另一种是基于经济测度,站在一个风险厌恶型投资者的视角,他投资时在各类方法中获得的效用是不同的,因此他从一种方法转换到另一种方法愿意支付的最大费用也是不同的。通过研究本文主要解决以下三个问题:一、如何识别或预测股市处于牛市还是熊市。二、如何对各类方法的识别或预测结果进行评估。三、各类方法对中国股市识别和预测的结果与效果如何。研究表明:一、在识别中,基于规则的方法表现的比区制转换模型好。从IAD看,较大的IAD数值表明两种方法的识别结果差异显着。从经济角度看,投资者愿意花费更多的费用从马尔科夫区制转换模型转换到基于规则的方法。二、在预测中,马尔科夫区制转换模型表现得更好。较大的IAD数值同样表明了两类方法预测结果的巨大差异,但投资者愿意花费更多的费用从基于规则的方法转换到马尔科夫区制转换模型。三、宏观预测变量的加入对各类方法的识别和预测结果有一定的影响,然而这样的影响是有限的。究其原因,可能是我国宏观经济与股市情况存在一定的失真,宏观经济与股市间的传导关联性不强。因此,下面的研究可考虑更贴近我国股市实际情况的预测变量。

干伟明[7](2020)在《多因子资产定价模型在A股市场的实证研究》文中提出资产定价理论和模型是现代金融学中投资理论和投资实践的重要研究领域,其理论与实证目前主要以西方发达国家资本市场为主导。现有研究虽然已相当深入,取得了大量具有理论价值和实际意义的研究成果,但还存在一些进一步完善的空间。因此本文从多因子定价模型为切入点,针对以下几个问题开展了公式推导与实证研究:(1)影响A股上市公司股票收益率的因素有哪些?(2)A股市场最佳多因子资产定价模型是由哪些定价因子所组成?(3)这些定价因子背后的经济含义是什么?在公式推导方面,本文以FF多因子模型中股利折现模型中的股票收益率公式为参考,通过对A股上市公司股票收益率的成因分析,进而从上市公司经营基本面的角度出发推导出上市公司股票收益率的一般形式,并对其背后的经济含义加以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A股市场中多因子资产定价模型的因子组成设想,即一个有效的多因子资产定价模型至少应当包含能够反映上市公司当前优劣程度、未来增长潜力和个股投资者情绪等三方面的因素。在实证研究方面,本文以A股20072018年月度数据为样本,验证了公式推导中得出的一系列设想和结论,得到了以下四方面的研究结果:在上市公司经营基本面因素方面。本文研究发现:A股上市公司经营基本面因素与其股票收益率之间存在显着联系;A股上市公司分红率与其市净率(PB,即账面市值比倒数)存在较强负相关关系;A股小市值公司较大市值的规模增长速度更快主要不是来源于其自身业绩内生增长而是更多的来源于收购、并购、增发等外源式增长;此外本文还从A股市场整体经营基本面的视角发现了A股市场整体走势对于国内宏观经济走势具有一定“晴雨表”预测作用。在投资者情绪因素方面。本文研究表明:A股市场整体投资者情绪变化总体上与组合或个股的收益率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个股投资者情绪重要代理变量换手率、上月超额收益率等指标与个股股票收益率的负相关关系相当显着;进一步分析还表明A股小市值公司更易受到投资者情绪因素的影响,A股中存在针对小市值公司较为明显的投机炒作现象和较为明显的短周期反转效应。在定价因子分析方面。本文从上市公司经营基本面和投资者情绪两方面开展研究,结果表明:A股市场中包含股票价格变动信息较多的因子有:反映上市公司当前优劣的净资产收益率Roe因子、反映上市公司规模增长的市值Smb因子、反映上市公司内生增长的净利润增长Net因子、综合现金分红率和市净率因素后对FF模型中Hml因子补充和完善的HmlR因子;同时研究表明反映上市公司经营基本面因素的因子对反映投资者情绪因素的因子可以发挥主要解释作用,这表明驱动A股市场价格变动的主要因素归根结底还是上市公司经营基本面因素。在A股市场多因子定价模型方面。本文研究表明:总体而言,A股市场的最佳多因子定价模型是三因子模型Mkt+Smb+Net组合;最佳四因子模型是Mkt+Smb+Net+HmlR组合;最佳五因子模型则是Mkt+Smb+Net+HmlR+Cma/Roe组合;不同定价因子组成的多因子资产定价模型在A股市场的不同时期的表现则证明了A股市场整体定价效率在得到逐步提升,这说明A股市场在逐渐走向成熟和有效。此外,本文还通过将定价模型和定价因子纳入配对交易的改进中,研究表明:依靠本文提出的A股市场Roe、Smb、Net和HmlR等定价因子作为控制变量进行配对交易策略设计,配对组合的均衡关系描述更加稳定和全面,模型发散的风险得到了规避,从而能够显着减少套利风险,提高配对交易的盈利。本文关于多因子资产定价模型在A股市场中的上述研究成果一方面与金融学理论中的有关思想吻合,另一方面也可对资产定价研究,投资实践和市场建设提供借鉴和补充。

王辉[8](2019)在《社会网络、媒体报道与大股东减持 ——来自中国资本市场的经验证据》文中指出纵观中国资本市场,减持特别是大股东的减持是一个始终萦绕且不能回避和不容忽视的现象和问题。从一般意义来看,市场和法律都赋予大股东减持的权利。大股东的减持是大股东对所持股票的售出行为,是大股东通过资本市场实现个人创造后的价值变现方式,也是市场鼓励企业家精神的重要方式。但是,由于大股东的特殊身份,其减持不仅受到大量关注,往往还容易诱发资本市场的巨大震荡。从现实情况来看,每一次的大股东减持无不给资本市场带来巨大的冲击。时至今日回想2015年的股市崩盘,依然让人不寒而栗。究其原因有很多,但不可否认大股东的减持是主要诱因之一。正因如此,关于大股东的减持也一直是学术界研究的热点,相关的研究也从未中断。诸多国内外学者从委托代理理论、信息不对称理论等理论出发,围绕着大股东减持动机、时机、触发条件、制约因素以及影响等各个方面进行研究讨论,形成了大量的研究成果。并且,大股东的信息优势是大股东减持主要动因。但是,这些研究大都以大股东个体视角来分析大股东减持行为和动因。正如Granovetter(1985)所指出,研究人的行为特别是经济行为,需要注意克服过度的社会化和低度的社会化,尤其不应忽视人处在社会中的现实状况。大股东作为现实经济社会中的一类特殊群体,本身就是一类特殊的群体集合。在这种群体集合中,社会化的各种联系促使其成为具有——网络特征的社会网络,社会化的影响通过社会网络的作用影响着大股东的经济行为。本文的研究则从大股东群体出发,运用社会网络的分析思路,审视具有社会网络特征的大股东群体对大股东减持行为的影响。媒体作为一种信息传播工具,其包含的信息含量对于上市公司的估值会产生重要影响。尤其是在互联网时代新媒体的出现,媒体的作用和影响效应更为明显。媒体正通过其影响日益改变上市公司和投资者的行为。近年来,媒体及媒体报道与资本市场关系的研究日益增多,充分反映媒体作为一个重要的环境因素,对于资本市场的诸多经济现象具有影响和作用。第一,如2015年那样的大股东集中减持背后的推动因素是什么?第二,大股东们所组成的大股东社会网络又是如何作用和影响大股东减持行为?第三,媒体报道信息对于大股东减持发挥了怎样的作用?围绕上述三个方面的探讨,通过对已有文献的梳理和归纳,本文以资本市场信息传递为研究视角,认为针对大股东减持这一现象,资本市场就是一个由大股东、其他投资者(包括中小投资者、机构投资者)、监管者所组成的一个信息系统。在这样一个系统中,媒体充当着重要的信息介质,它通过各种的方式传递信息。本文认为,信息传递过程中“信息解码”是信息利用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不同的群体即使对于同样的信息会存在不同的解码认知。因此,分析大股东减持行为时,既要考虑大股东群体社会性因素——大股东社会网络的影响,也要考虑媒体报道信息作用和影响。面对减持问题,即使是掌握着信息优势的大股东也是需要慎重决策。按照社会网络的分析观点,构成网络的群体必然有着对事物的共同认识。由于大股东群体相似相亲的偏好使得大股东在大股东社会网络群体意识的影响下,对减持问题具有相同信息解码共识。正是这样的相同性,促使了大股东在减持行为上的一致。2015年,正是在大股东社会网络的作用下,即使是一片指责批评之声中,大股东依然选择减持,以至于给资本市场带来时至今日也难以恢复的重创。本文针对我国的现实情况,借鉴社会网络的测度方法,从职位权力、社会交往、声誉积累三个维度构建了大股东社会网络,并构建了相应的指数。检验结果发现,代表大股东社会网络的综合影响的社会网络指数对于大股东减持行为有着显着的影响;而所构成的大股东社会网络的银行关系、协会关系、市场关系、学历关系、社会声誉,对于大股东减持减持与否、减持比例、减持数量的作用影响也各不相同。对于媒体报道,已有的研究发现舆论监督是媒体的主要作用。然而,经研究本文认为,媒体报道虽然有正面和负面,但最终的实际的效果并不取决于媒体自身是否是正面还是负面性质,而是媒体信息的使用者如何解读和使用信息。本文的实证研究发现,在我国资本市场负面媒体报道并不能对大股东的减持行为产生预期的约束效果。通过进一步研究发现,大股东社会网络对媒体报道作用产生了影响,即使是在负面的媒体报道环境下,大股东社会网络依然对大股东减持产生了支持效果,充分说明大股东在自身社会网络关系的基础上,对媒体报道信息有着特殊的解读和使用方式。鉴于大股东减持对于资本市场治理的重要性,本文分别从制度设计、监管当局、大股东监督、媒体治理四个层面提出了相应的治理措施和建议,以促进资本市场持续健康发展。

石启龙[9](2019)在《股票期现跨市场操纵监管法律制度研究》文中提出市场操纵通过虚构市场供求关系控制价格波动以制造交易价差获利的内在机理一成不变,但具体的实施策略则受制于资本市场的结构。在资本市场隔绝结构中,市场操纵行为因被限制于单一市场而展现为传统的单市场操纵形态。随着金融衍生品的诞生开启了资本市场的融通趋势,股票市场与期指市场间的价格关联效应使跨市场操纵成为新动向,并形成交易型和信息型两种实施模式。其中,交易型模式利用股价指数的可操纵性,直接以交易行为虚构市场供求,控制市场价格,借助股票期现跨市场价格关联渠道牵引关联市场价格波动以获利;信息型模式通过向市场释放信息诱导交易的时点和方向,虚构市场供求,控制市场价格,借助股票期现跨市场价格关联渠道牵引关联市场价格波动以获利。国际资本市场的一体化融合催生出利用资本市场跨境价格关联渠道实施的更为复杂、隐蔽的跨境操纵实施模式。商品价格受供求影响的波动性是市场操纵的实施基础,控制价格波动以获利的机理使操纵行为蕴含价格波动风险,风险在资本市场隔绝结构中因被限制在单一市场内而显现非系统性。在资本市场融通趋势下,跨市场操纵的价格波动风险沿跨市场价格关联渠道释放,并在金融综合经营格局下跨行业、跨机构、跨市场系统性溢出,在现有基于金融分业体制和资本市场隔绝结构的监管法律制度下产生监管盲区,威胁金融安全,隐含市场和法治的双重危机。究其原因,一是监管权创设有欠缺,现有操纵行为监管局限于行为规制和事后惩治的微观层面,缺失对系统性风险的防范;二是监管权配置不合理,以证监会为绝对权威的“倒金字塔”监管结构和低效监管协调机制抑制监管效率;三是监管权运行有障碍,市场分割式的操纵禁止规范框架缺乏整体监管视阈,造成跨市场监管缝隙,而价量控制的市场操纵本质认知疏离于操纵行为的实施机理和发展趋势。问题源于现有操纵行为本质认识囿于资本市场隔绝结构下单市场操纵认知,将市场操纵监管局限于投资者保护和事后惩治等微观行为监管层面,无法应对跨市场操纵价格波动风险的系统性演变。对此,市场操纵本质把握应从关注操纵结果的价格操纵和价量控制以及操纵行为的欺诈和市场欺诈延展至操纵的实施条件。滥用市场优势控制价格的市场操纵本质认知通过行为的前提和结果表征行为的操纵性,可以重构市场操纵监管内涵,在完善市场分割、行为规制、事后惩治的微观监管制度基础上,引入全局视阈、风险治理和事前防范的宏观监管制度,构建统合性监管制度框架。首先,防范是关键。在操纵行为监管制度设计中引入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宏观审慎监管理念和制度,在立法中确定人民银行的宏观审慎监管职责,并顺畅其监管视阈覆盖资本市场的法律途径。然而系统性风险概念的模糊使宏观审慎监管权存在滥用可能,对此,一是在监管权配置方面贯彻以权力制衡理念,在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议事机制基础上构建高效的资本市场监管协作机制,强化监管信息交流和共享,遏制监管行为偏差,构建监管资源高效配置、信息流动顺畅的“金字塔型”市场监管体系结构,在双边和多边层面推进资本市场的国际监管协作机制;二是在监管权运行方面限定监管权边界。围绕市场优势设置主动防御的信息监管制度,根据不同类型操纵行为的风险程度设置差异性的合格投资者制度;改进投资者分类监管制度,重点监测市场优势投资者;设置跨市场交易大额登记制度。其次,惩治是底线。惩治的正当性依赖于规范的科学性。跨市场操纵与单市场操纵具有相同内在机理和行为结构,只是借助跨市场价格关联渠道将原本局限于单市场内的价格控制行为和清仓获利行为分置于价格关联市场,并无实质独立性,可以纳入现有操纵禁止规范予以治理。但应修订现有市场分割的操纵禁止规范体系以应对跨市场操纵的新动向,一是加强立法衔接,弥合跨市场监管缝隙,确定《证券法》和《期货条例》为资本市场基本法和特别法,全面覆盖资本市场操纵行为;二是平衡规范的保障和保护功能,设置以行为模式为核心的“具体规范”规制已有操纵行为,以授权裁量为核心的“授权规范”涵射未来操纵行为;三是在“可替代”原则下通过危险犯、行为犯、结果犯等构成要件差异化设置,实现对跨市场操纵的有效监管。

李欣妍[10](2019)在《中国股市波动特征研究 ——基于日内与隔夜波动率》文中研究指明从证券市场的发展历程来看,市场是否具有良好的波动特性是判断其成熟与否的一个依据。本文对沪深300指数、标普500指数、法国CAC40指数、德国DAX指数、日经225指数、韩国综合指数和恒生指数分别建立双时段CGARCH模型计算日内波动率与隔夜波动率。各市场指数的日内、隔夜长期波动数值之间差异都不大,日内、隔夜短期波动均存在杠杆效应。沪深300指数的隔夜波动率与日内波动率的比值低于其他指数的比值。进一步研究中国股市17个行业指数的波动概况,各行业指数的日内、隔夜累积收益情况、杠杆效应与沪深300指数的情况基本一致。隔夜波动率与日内波动率变动趋势一致且两者之间存在一定差距,在波动率上升阶段差距较大,下降阶段差距较小,但两者比值无显着上升趋势。最后在牛市、熊市、震荡和总时期中分别以沪深300指数成分股的日内波动率、隔夜波动率和日内波动率与隔夜波动率的比值为被解释变量,市值、换手率、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和市盈率为解释变量建立面板回归模型,结果显示在各种行情中换手率对日内波动率和隔夜波动率均有正向影响,不同阶段的牛市中换手率越高,当日波动中日内波动的比重越大,但是在不同阶段的熊市换手率对波动率比值的影响不一致,长期来看换手率越高,波动率比值越大;不同阶段的牛市中市值对波动率及波动率比值的影响不一致,在三次熊市中情况也是如此,但长期来看市值越大的股票稳定性越高;牛市中机构持股比例的影响不稳定,熊市中机构投资者逐渐起到稳定市场的作用;在震荡阶段市盈率越高的股票其波动主要产生于日内交易,长期来看市盈率上升导致股票隔夜波动的加剧程度高于日内波动;由于市场环境等方面不同,各因素在同一类型市场行情的不同时段中对波动率及波动率比值的影响方向不一致;震荡阶段包含多轮周期,可能导致各因素在不同行情下的影响效果被“抵消”,使得最终表现是该因素对波动特征无显着影响。

二、2001股市演绎何种行情(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2001股市演绎何种行情(论文提纲范文)

(1)控股股东股权质押对业绩预告披露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思路与内容
        1.2.1 研究思路
        1.2.2 研究内容
    1.3 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创新点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股权质押相关研究
        2.1.1 股权质押的动机
        2.1.2 股权质押的经济后果
    2.2 业绩预告相关研究
        2.2.1 业绩预告的动机
        2.2.2 业绩预告的影响因素
        2.2.3 业绩预告的经济后果
    2.3 股权结构相关研究
    2.4 股权质押与业绩预告关系的相关研究
    2.5 文献评述
    本章小结
第3章 理论基础与假设提出
    3.1 相关概念界定
        3.1.1 控股股东
        3.1.2 股权质押
        3.1.3 业绩预告披露
        3.1.4 股权结构
    3.2 理论基础
        3.2.1 委托代理理论
        3.2.2 信息不对称理论
        3.2.3 信号传递理论
    3.3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3.3.1 控股股东股权质押与业绩预告披露
        3.3.2 企业股权集中度的调节作用
        3.3.3 企业股权制衡度的调节作用
    本章小结
第4章 样本选择与研究设计
    4.1 样本选择和数据来源
    4.2 变量定义
        4.2.1 被解释变量
        4.2.2 解释变量
        4.2.3 调节变量
        4.2.4 控制变量
    4.3 模型设定
    本章小结
第5章 实证检验与结果分析
    5.1 描述性统计
    5.2 相关性分析
    5.3 回归结果分析
        5.3.1 控股股东股权质押对业绩预告披露影响分析
        5.3.2 股权集中度的调节作用分析
        5.3.3 股权制衡度的调节作用分析
    5.4 稳健性检验
        5.4.1 更换模型
        5.4.2 替换变量
    5.5 内生性检验
        5.5.1 遗漏变量
        5.5.2 反向因果
    本章小结
第6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6.1 研究结论
    6.2 政策建议
    6.3 研究局限与未来展望
        6.3.1 研究局限
        6.3.2 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2)A证券广东分公司服务营销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与相关理论综述
        1.2.1 文献综述
        1.2.2 相关理论综述
    1.3 研究方法、思路与内容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思路与内容
第二章 A证券广东分公司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2.1 A证券广东分公司基本情况
    2.2 A证券广东分公司现状分析
        2.2.1 分公司区域业务分布情况
        2.2.2 分公司基金及投顾业务发展现状
    2.3 A证券广东分公司存在的问题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A证券广东分公司服务营销的内外部环境分析
    3.1 A证券广东分公司外部环境PEST分析
        3.1.1 社会环境分析
        3.1.2 政治环境分析
        3.1.3 经济环境分析
        3.1.4 技术环境分析
    3.2 A证券广东分公司内部环境分析
        3.2.1 企业资源
        3.2.2 企业能力
        3.2.3 企业文化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A证券广东分公司服务营销战略及策略研究
    4.1 A证券公司广东分公司服务营销战略研究
        4.1.1 A证券广东分公司的市场细分
        4.1.2 A证券广东分公司的目标市场选择
        4.1.3 A证券广东分公司的市场定位
    4.2 A证券广东分公司服务营销策略研究
        4.2.1 人员策略
        4.2.2 产品策略
        4.2.3 价格策略
        4.2.4 渠道策略
        4.2.5 促销策略
        4.2.6 有形展示策略
        4.2.7 服务过程策略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A证券广东分公司服务营销实施过程及保障
    5.1 优化基金配置专业服务以推动基金销售
    5.2 开发专业投顾收费产品和推动投顾业务收入
    5.3 用专业团队为营业部营销服务提供支持
    5.4 以良好的绩效管理制度提升营销服务人员积极性
    5.5 打造行业服务品牌
    5.6 用大技术手段为营销服务提供更好保障
    5.7 服务营销的风险管理控制保障措施
        5.7.1 建立健全人才引进机制和创建学习型企业
        5.7.2 多措施建立合适的投资顾问激励制度
        5.7.3 加强内部管理遏制不合规行为
        5.7.4 培养与创新相适应的企业文化
    5.8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3)控股东权质押对企业会计信息量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主要研究内容
    1.3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方法
        1.3.2 技术路线
    1.4 研究创新点
    1.5 本章小结
2.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2.1 基本概念界定
        2.1.1 股权质押
        2.1.2 会计信息质量
        2.1.3 股票市场表现
        2.1.4 股权制衡度
    2.2 相关理论基础
        2.2.1 信息不对称理论
        2.2.2 有效市场假说
        2.2.3 委托代理理论
        2.2.4 信号传递理论
        2.2.5 不完全契约理论
    2.3 国内外研究现状
        2.3.1 控股股东股权质押研究现状
        2.3.2 会计信息质量研究现状
        2.3.3 股权质押与会计信息质量的研究现状
        2.3.4 股票市场表现的研究现状
        2.3.5 股权制衡度的研究现状
        2.3.6 文献述评
    2.4 本章小结
3.机理分析与研究假设
    3.1 机理分析
    3.2 研究假设
        3.2.1 控股股东股权质押对会计信息编制质量的影响
        3.2.2 控股股东股权质押对会计信息披露质量的影响
        3.2.3 股票市场表现对控股股东股权质押与会计信息质量之间关系的影响
        3.2.4 股权制衡度对控股股东股权质押与会计信息质量之间关系的影响
    3.3 本章小结
4.研究设计
    4.1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4.2 变量定义
        4.2.1 自变量--控股股东股权质押
        4.2.2 因变量--会计信息质量
        4.2.3 调节变量
        4.2.4 控制变量
    4.3 模型构建
    4.4 本章小结
5.实证检验与结果分析
    5.1 描述性统计
    5.2 统计检验
    5.3 相关性分析
    5.4 回归结果分析
        5.4.1 控股股东股权质押与会计信息编制质量
        5.4.2 控股股东股权质押与会计信息披露质量
        5.4.3 股票市场表现、控股股东股权质押与会计信息编制质量
        5.4.4 股票市场表现、控股股东股权质押与会计信息披露质量
        5.4.5 股权制衡度、控股股东股权质押与会计信息编制质量
        5.4.6 股权制衡度、控股股东股权质押与会计信息披露质量
    5.5 稳健性检验
    5.6 本章小结
6.结论与建议
    6.1 研究结论
    6.2 对策建议
    6.3 研究不足及展望
        6.3.1 研究不足
        6.3.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4)幌骗犯罪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arct
导言
    一、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价值及意义
    三、文献综述
    四、主要研究方法
    五、论文主要创新及不足
第一章 幌骗犯罪的机理分析
    第一节 幌骗的原理及行为模式
    第二节 幌骗的市场危害性
    第三节 对市场伦理的违反
第二章 幌骗犯罪的法律属性
    第一节 基于实质的犯罪化路径
    第二节 行情操纵—市场操纵的行为实质
第三章 域外幌骗犯罪的刑事规制实践及反思
    第一节 幌骗犯罪规范体系的比较视野
    第二节 美国对幌骗的规范选择与行为定性
        一、市场欺诈
        二、行情操纵
        三、市场扰乱——特殊的行情操纵
    第三节 美国对幌骗犯罪的司法认定
        一、《多德-弗兰克法案》出台前的司法认定
        二、《多德-弗兰克法案》出台后的司法认定
第四章 国内幌骗犯罪的刑事规制进路
    第一节 幌骗犯罪的规范体系
    第二节 幌骗犯罪的客观认定
        一、具体行为模式
        二、具体危险犯之构造
        三、利益实现行为
    第三节 幌骗犯罪的主观认定
        一、不以成交为目的
        二、其他目的要素之否定
        三、正当交易目的—合法与非法的边界
        四、操纵故意
结语—兼对高频交易的思考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5)《资本论》中的虚拟资本理论及其当代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言
    第一节 研究缘起及选题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文献综述
    第三节 研究思路
    第四节 核心概念辨析及界定
    第五节 研究方法
    第六节 拟解决的关键性问题
    第七节 研究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资本论》虚拟资本理论的逻辑架构
    第一节 虚拟资本理论的逻辑演进特性
        一、虚拟资本理论的历史生成性
        二、虚拟资本理论的内在关联性
        三、虚拟资本理论的现实指向性
    第二节 商品价值形态的历史嬗变及货币的潜在虚拟化
        一、货币在商品价值体系中的历史出场
        二、货币内在矛盾在商品矛盾转移中的凸显
        三、货币的内生信用向度及虚拟化趋向
    第三节 信用的时代更替及对虚拟资本的基础作用
        一、信用向现代信用的过渡
        二、信用的杠杆作用及对虚拟货币完成的基础性
        三、资本逻辑中信用扩张同货币形态演进的一致性
    第四节 货币资本化及资本虚拟化的历程推进
        一、货币流通转向资本流通
        二、产业资本衍生生息资本
        三、生息资本催生虚拟资本
第二章 《资本论》虚拟资本理论的内在蕴涵
    第一节 虚拟资本的内在逻辑阐释及形态表达
        一、内在生成逻辑之一:“资本化”虚拟资本及其有价证券形态
        二、内在生成逻辑之二:“派生化”虚拟资本及其信用票据形态
    第二节 虚拟资本的特征阐发
        一、虚拟资本的虚拟性
        二、虚拟资本的风险性
        三、虚拟资本的寄生性
        四、虚拟资本的价格复归性
    第三节 虚拟资本的机制梳理
        一、虚拟资本的积累机制
        二、虚拟资本的价格机制
        三、虚拟资本积累同现实资本积累的关系
    第四节 虚拟资本的内在特质
        一、虚拟资本对资本逻辑的“传承”
        二、虚拟资本对资本逻辑的“升级”
        三、虚拟资本对资本逻辑的“探底”
    第五节 虚拟资本的双重效应
        一、虚拟资本对经济发展的正向效应
        二、虚拟资本对经济发展的负向效应
        三、虚拟资本双重效应的历史统一性
第三章 《资本论》虚拟资本理论的理论方位
    第一节 虚拟资本理论展现马克思资本理论的新的规定性
        一、虚拟资本深化资本的商品化
        二、银行资本推动资本的社会化
        三、总利润“质的区别”强化资本的独立化
    第二节 虚拟资本理论突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辩证批判性
        一、虚拟资本理论揭露虚拟资本的拜物教幻象
        二、虚拟资本理论批判虚拟资本扩张对劳动价值论的否定
    第三节 虚拟资本理论凸显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前瞻性
        一、虚拟资本理论昭示经济虚拟化发展趋向
        二、虚拟资本理论预判经济发展的金融风险
    第四节 虚拟资本理论彰显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时代价值性
        一、虚拟资本理论的文本在场:虚拟资本理论的真理性存在
        二、虚拟资本理论文本分析的解释境域:前见的历史性存在
        三、虚拟资本理论理解深化的有效滤镜:间距的客观性存在
第四章 《资本论》虚拟资本理论的时代赓续与虚拟经济的发展
    第一节 虚拟资本理论的时代延续
        一、金融资本概念的提出
        二、金融资本的系统分析
        三、金融资本理论的集成发展
    第二节 从虚拟资本到虚拟经济的现实演进
        一、虚拟资本催生虚拟经济的逻辑进路
        二、虚拟经济存在及运作的基本特性
        三、虚拟经济同实体经济的内在关联
    第三节 虚拟资本理论对虚拟经济发展的原则限定
        一、虚拟资本及虚拟经济是历史演进的必然趋向
        二、机能资本是经济社会合理运行的初始根基
        三、虚实经济的动态均衡是经济有序运作的重要保证
第五章 《资本论》虚拟资本理论语境中经济虚拟化与金融危机
    第一节 经济虚拟化的系统运作机制
        一、经济虚拟化的动力溯源
        二、经济虚拟化的演进支撑
        三、经济虚拟化的发展限度
    第二节 经济虚拟化视角中的金融危机
        一、金融危机的存在条件
        二、金融危机的运行机理
        三、金融危机的全球影响
    第三节 金融危机实质的科学剖析
        一、西方经济理论对金融危机的应对
        二、虚拟资本理论对金融幻象的祛蔽
        三、虚拟资本理论对金融危机根源的揭示
第六章 《资本论》虚拟资本理论与我国虚拟资本的发展
    第一节 我国虚拟资本发展的状况梳理
        一、虚拟资本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推进历程
        二、金融全球化形势下我国虚拟资本发展面临的挑战
    第二节 虚拟资本理论视阈中我国虚拟资本发展的优势体现
        一、生产资料公有制是我国虚拟资本发展的根本保障
        二、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是我国虚拟资本发展的基本策略
        三、效益共享是我国虚拟资本发展的价值旨归
    第三节 我国虚拟资本发展的路径选择
        一、坚持实体经济的主导性:夯实虚拟资本发展的根基
        二、推进虚拟资本的适度性:激发经济社会发展的活力
        三、完善金融领域宏观管理:提升虚拟资本运行的保障
        四、加快人民币国际化进程:降低我国金融发展的风险
    第四节 新时代历史方位中我国虚拟资本发展的理论指引
        一、本质论视角认识习近平金融发展观的四维特性
        二、认识论层面领会习近平金融发展观的四重关系
        三、价值论向度理解习近平金融发展观的三大意义
结语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6)对中国股市牛、熊市的识别及预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研究问题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结论与创新之处
        1.4.1 研究结论
        1.4.2 创新之处
    1.5 结构安排与技术路线
        1.5.1 结构安排
        1.5.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股市可预测性
    2.2 股市预测模型
        2.2.1 基于随机过程的预测模型
        2.2.2 基于统计理论的股票价格波动模型
        2.2.3 人工智能预测模型
    2.3 影响中国A股市场的因素
        2.3.1 制度因素
        2.3.2 政策因素
        2.3.3 宏观因素
        2.3.4 市场因素
        2.3.5 企业因素
    2.4 文献评述
第三章 理论基础与模型构建
    3.1 基于规则的方法
        3.1.1 识别规则
        3.1.2 预测方法
    3.2 马尔可夫区制转换模型
    3.3 预测因子
第四章 基于上证综指的牛、熊市识别及预测
    4.1 数据处理
        4.1.1 上证综指
        4.1.2 预测变量及其系数
    4.2 牛、熊市识别结果
    4.3 牛、熊市预测结果
第五章 对各方法识别、预测结果的评估
    5.1 评估体系的构建
        5.1.1 统计测度
        5.1.2 经济测度
    5.2 识别、预测结果的评估
        5.2.1 对识别结果的评估
        5.2.2 对预测结果的评估
    5.3 稳健性检验
        5.3.1 LT算法中的涨跌幅阈值
        5.3.2 PS算法中的持续时间
        5.3.3 风险厌恶情绪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后记

(7)多因子资产定价模型在A股市场的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研究背景与目的
    1.2.研究思路和主要内容
    1.3.全文结构
    1.4.主要创新
第2章 资产定价理论回顾和文献综述
    2.1.资产定价理论回顾
    2.2.资产定价主要方法
    2.3.资产定价文献综述
    2.4.基于行为金融学的资产定价回顾
    2.5.本章小结
第3章 上市公司股票收益率和多因子资产定价
    3.1.FF多因子定价模型中的股票收益率
    3.2.公司股票收益率的成因分析
    3.3.公司股票收益率公式推导
    3.4.基于公司股票收益率的多因子定价模型
    3.5.本章小结
第4章 多因子定价模型中经营基本面因素研究
    4.1. “投资异象”的经营基本面因素分析
    4.2.A股经营基本面因素的对经济“晴雨表”的分析
    4.3.经营基本面因素与股票收益率横截面研究
    4.4.本章小结
第5章 多因子定价模型中投资者情绪因素研究
    5.1.投资者情绪表现形式和度量指标
    5.2.A股市场整体投资者情绪指数研究
    5.3.个股投资者情绪因素研究
    5.4.本章小结
第6章 多因子定价模型在A股市场的实证检验
    6.1.A股市场发展及数据样本
    6.2.定价因子构建与分析
    6.3.定价因子比较与选择
    6.4.不同多因子定价模型在A股市场比较和分析
    6.5.稳健性检验
    6.6.本章小结
第7章 多因子定价模型在配对交易中的应用
    7.1.配对交易现状
    7.2.多因子模型在配对交易中的应用
    7.3.实证分析
    7.4.本章小结
第8章 论文总结
    8.1.结论与启示
    8.2.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学术会议情况

(8)社会网络、媒体报道与大股东减持 ——来自中国资本市场的经验证据(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目的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1.4 创新与不足
        1.4.1 研究创新
        1.4.2 研究缺陷
第2章 国内外文献综述
    2.1 大股东减持行为研究
        2.1.1 大股东减持动因
        2.1.2 超额收益与大股东减持
        2.1.3 大股东减持的方式和影响
    2.2 社会网络研究综述
        2.2.1 社会网络理论概述
        2.2.2 社会网络理论基本特征
        2.2.3 社会网络理论研究方法
        2.2.4 社会网络理论在经济领域的应用
    2.3 媒体报道研究综述
        2.3.1 媒体报道与投资者关系
        2.3.2 媒体报道与公司治理
        2.3.3 媒体报道与股票价格
        2.3.4 媒体报道与大股东减持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大股东社会网络测度及对减持的作用机理分析
    3.1 大股东社会网络测度
        3.2.1 大股东的界定
        3.2.2 大股东社会网络
    3.2 大股东社会网络影响大股东减持的作用机理分析
        3.3.1 信息优势
        3.3.2 群体意识
        3.3.3 一致性行动
        3.3.4 非主观侵占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社会网络对大股东减持作用机理的实证检验
    4.1 假设的提出与模型构建
        4.1.1 大股东社会网络增强了减持信息优势
        4.1.2 大股东社会网络各组成对减持影响作用不同
    4.2 样本选择及描述性统计
        4.2.1 样本选择
        4.2.2 描述性统计
    4.3 模型回归结果及分析
        4.3.1 大股东社会网络指数对减持的实证分析
        4.3.2 大股东社会网络各组成因素对减持效应的实证分析
        4.3.3 创业板大股东社会网络减持实证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媒体报道对大股东减持的影响及作用分析
    5.1 媒体报道的作用与功能
        5.1.1 信息传播功能
        5.1.2 外部监督功能
        5.1.3 舆论导向功能
    5.2 媒体报道变量的测度与指标构建
    5.3 媒体报道对大股东减持的影响及作用分析
        5.3.1 媒体报道对上市公司影响机理
        5.3.2 媒体报道对大股东减持的影响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媒体报道对大股东减持的影响的实证检验
    6.1 假设的提出及模型构建
        6.1.1 媒体负面报道对大股东减持具有约束影响
        6.1.2 媒体负面报道被大股东社会网络异化
    6.2 样本选择及描述性统计
        6.2.1 媒体负面报道的界定
        6.2.2 样本选择及描述性统计
    6.3 实证检验结果及分析
        6.3.1 媒体负面报道对大股东减持约束影响实证分析
        6.3.2 媒体负面报道被大股东社会网络异化实证分析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大股东减持治理措施和建议
    7.1 制度设计
        7.1.1 推进证券发行注册制改革
        7.1.2 不断完善大股东减持规定
        7.1.3 加大违规减持的处罚力度
    7.2 监管当局
        7.2.1 加强监管人员职业约束
        7.2.2 加大对市场中介机构的监管与约束
        7.2.3 健全行业监管与司法协调机制
    7.3 大股东监督
        7.3.1 完善公司治理结构
        7.3.2 严厉打击内幕交易,遏制套利动机
        7.3.3 加强综合监管
    7.4 媒体治理
        7.4.1 强化媒体的监督和治理作用
        7.4.2 加强媒体之间的市场竞争
        7.4.3 完善媒体运行环境
        7.4.4 提高媒体公信力
    7.5 本章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9)股票期现跨市场操纵监管法律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标与意义
        1.2.1 研究目标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方法
        1.3.1 实证分析法
        1.3.2 规范分析法
        1.3.3 历史研究法
        1.3.4 比较分析法
    1.4 文献综述
        1.4.1 跨市场操纵的可行性问题
        1.4.2 跨市场操纵的本体论问题
        1.4.3 跨市场操纵的监管法律制度
        1.4.4 经济法理念和制度治理跨市场操纵的优势
    1.5 研究逻辑思路与内容(图)
    1.6 难点与贡献
        1.6.1 难点
        1.6.2 创新
    1.7 不足与展望
第2章 股票期现跨市场操纵的基本模式
    2.1 跨市场操纵的生成逻辑
        2.1.1 跨市场交易的界定
        2.1.2 跨市场交易的类型
        2.1.3 跨市场操纵的生成
    2.2 交易型跨市场操纵模式
        2.2.1 股价指数的可操纵性
        2.2.2 交易型跨市场操纵的内在机理
        2.2.3 交易型跨市场操纵的实施策略之一:操纵指数权重股
        2.2.4 交易型跨市场操纵的实施策略之二:操纵期指合约
    2.3 信息型跨市场操纵模式
        2.3.1 资本市场的信息传递机制
        2.3.2 信息型跨市场操纵的内在机理
        2.3.3 信息型跨市场操纵的实施策略
    2.4 跨境型跨市场操纵模式
        2.4.1 资本市场国际一体化进程
        2.4.2 跨境型跨市场操纵的内在机理
        2.4.3 跨境型市场操纵的实施策略
第3章 股票期现跨市场操纵的系统性风险演变
    3.1 单市场操纵所蕴含风险的非系统性:以股票市场为例分析
        3.1.1 市场操纵的价格波动风险
        3.1.2 单市场操纵风险的表现
        3.1.3 单市场操纵风险的特质
    3.2 衍生品市场操纵蕴含风险的系统性端倪:以期指市场为例分析
        3.2.1 期指市场的诞生
        3.2.2 期指市场的特有属性
        3.2.3 期指市场操纵风险的特质
    3.3 跨市场操纵风险的系统性演变
        3.3.1 资本市场的融通变革
        3.3.2 跨市场操纵风险系统性演变的机理:跨市场信息传导机制
        3.3.3 跨市场操纵风险系统性演变的渠道:跨市场价格关联机制
        3.3.4 跨市场操纵风险的系统性展现
第4章 市场操纵监管法律制度的失灵
    4.1 监管权配置的失衡
        4.1.1 市场操纵监管主体的梳理
        4.1.2 宏观审慎监管主体缺位
        4.1.3 监管协作机制有待完善
        4.1.4 监管体制的“倒金字塔”结构
    4.2 监管权运行的失范之一:操纵禁止规范滞后
        4.2.1 市场操纵禁止规范的梳理
        4.2.2 缺失的金融衍生品交易基本规则
        4.2.3 市场分割的规范体系
        4.2.4 逻辑混乱的规范结构
    4.3 监管权运行失范之二:操纵行为实质认知失当
        4.3.1 市场操纵实质界定的梳理
        4.3.2 立法中价量控制界定的“似是而非”
        4.3.3 实践中交易量控制界定的“舍本逐末”
第5章 市场操纵本质的新认知及监管创新
    5.1 域外市场操纵本质认知的考察
        5.1.1 欺诈理论
        5.1.2 市场欺诈理论
        5.1.3 价格操纵理论
    5.2 既有市场操纵本质认知的困境
        5.2.1 疏离于市场操纵的实施机理
        5.2.2 隐含监管权力滥用的危险
        5.2.3 局限于对市场操纵的微观监管
        5.2.4 聚焦于对操纵者的事后惩治
    5.3 市场操纵本质的新认知
        5.3.1 对价格控制能力的关注
        5.3.2 市场优势与操纵行为的关联
        5.3.3 滥用市场优势控制价格
    5.4 统合式监管框架设计及实施路径
        5.4.1 统合式监管框架设计思路
        5.4.2 统合式监管框架的实现路径
第6章 股票期现跨市场操纵风险监管法律制度构建
    6.1 跨市场操纵的宏观审慎监管理念
        6.1.1 宏观审慎监管释义
        6.1.2 宏观审慎监管与跨市场操纵的契合
        6.1.3 跨市场操纵宏观审慎监管的展开
    6.2 域外跨市场操纵监管主体的梳理
        6.2.1 美国的跨市场操纵监管的主体
        6.2.2 英国的跨市场操纵监管的主体
        6.2.3 日本的跨市场操纵监管的主体
    6.3 跨市场操纵风险监管体系设计
        6.3.1 建立资本市场的宏观审慎监管框架
        6.3.2 完善资本市场的监管协作机制
        6.3.3 改进资本市场的微观监管结构
        6.3.4 推进资本市场跨境监管协作机制
    6.4 跨市场操纵防御性风险监管法律制度设计
        6.4.1 设置差异性的资本市场合格投资者制度
        6.4.2 完善资本市场投资者分类监管制度
        6.4.3 改进跨市场大额交易登记制度
第7章 股票期现跨市场操纵行为监管法律制度完善
    7.1 域外立法规制跨市场操纵的样本梳理
        7.1.1 设置专门的跨市场操纵禁止规范
        7.1.2 统合市场操纵禁止规范
        7.1.3 改进市场分割的操纵禁止规范
    7.2 跨市场操纵的实质独立性分析
        7.2.1 跨市场操纵策略的理论纷争
        7.2.2 跨市场操纵的理论类型
        7.2.3 跨市场操纵策略的独立性分析
    7.3 我国跨市场操纵行为监管法律制度改进
        7.3.1 弥合市场分割立法体系的监管缝隙
        7.3.2 优化市场操纵禁止规范框架
        7.3.3 设置多元化市场操纵行为构成要件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10)中国股市波动特征研究 ——基于日内与隔夜波动率(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序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内容
    1.3 论文结构安排
    1.4 可能的创新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日内波动率研究
        2.1.1 关于波动特征的研究
        2.1.2 关于波动关联性的研究
    2.2 隔夜波动率研究
        2.2.1 隔夜收益率的影响
        2.2.2 隔夜波动率的估计
    2.3 波动率文献评述
    2.4 波动率的影响因素研究
第三章 模型介绍
    3.1 模型设定
    3.2 模型估计
    3.3 大样本性质
第四章 实证分析
    4.1 市场指数波动特征对比
        4.1.1 收益率序列描述性统计
        4.1.2 累计收益率
        4.1.3 均值方程
        4.1.4 短期波动
        4.1.5 长期波动
        4.1.6 隔夜和日内波动率及两者的比值
    4.2 行业指数波动特征对比
        4.2.1 收益率序列描述性统计
        4.2.2 累计收益率
        4.2.3 均值方程
        4.2.4 短期波动
        4.2.5 长期波动
        4.2.6 隔夜和日内波动率及两者的比值
    4.3 沪深300指数成分股波动特征影响因素分析
        4.3.1 数据介绍
        4.3.2 固定效应模型回归结果
        4.3.3 回归结果分析总结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四、2001股市演绎何种行情(论文参考文献)

  • [1]控股股东股权质押对业绩预告披露的影响研究[D]. 毛晏茹. 山东财经大学, 2021(12)
  • [2]A证券广东分公司服务营销策略研究[D]. 刘晶莹.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5)
  • [3]控股东权质押对企业会计信息量的影响研究[D]. 祝珊. 西安理工大学, 2020(01)
  • [4]幌骗犯罪论[D]. 陈汇. 华东政法大学, 2020(03)
  • [5]《资本论》中的虚拟资本理论及其当代价值研究[D]. 靳永茂. 兰州大学, 2020(01)
  • [6]对中国股市牛、熊市的识别及预测研究[D]. 徐博欢. 南京财经大学, 2020(08)
  • [7]多因子资产定价模型在A股市场的实证研究[D]. 干伟明. 南京大学, 2020(09)
  • [8]社会网络、媒体报道与大股东减持 ——来自中国资本市场的经验证据[D]. 王辉. 西南交通大学, 2019(06)
  • [9]股票期现跨市场操纵监管法律制度研究[D]. 石启龙. 辽宁大学, 2019(05)
  • [10]中国股市波动特征研究 ——基于日内与隔夜波动率[D]. 李欣妍. 厦门大学, 2019(08)

标签:;  ;  ;  ;  ;  

2001年股市表现了怎样的市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