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壳菜果树脂道发育过程的组织化学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骆晶[1](2020)在《马尾松产脂组织解剖结构及树脂道细胞特征》文中指出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 Lamb)属于松科(Pinaceae)、松属(Pinus),常绿乔木,广泛分布于湖南、贵州及广西等1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是针叶树种中利用程度及经济效益都很高的优势树种,更是主要的采脂树种。松脂是由萜类物质组成的混合物,储藏在树脂道中,主要含松节油和松香,是我国重要的工业原料及可再生环保资源。本文以3月和8月两个时期不同产脂量的马尾松种质为材料,比较高、低产脂马尾松种质的形态学和解剖学结构特征,探究马尾松树脂道分布、发生、发育特征及其与产脂量的关系,从细胞学阐明马尾松高产脂形成的结构特征,为优异种质的早期选择和定向培育提供理论参考。主要结论如下:(1)马尾松针叶与木质部中都有树脂道分布,树脂道的结构、发生和发育特征基本相同,均由树脂道原始细胞团通过细胞间细胞壁的中层膨胀、溶解和腔道的扩大而形成,属于裂生型树脂道,发育过程分为4个阶段:树脂道原始细胞阶段、胞间隙形成阶段、胞间隙扩大阶段和树脂道成熟阶段。(2)高、低产脂马尾松种质在3月与8月间,针叶长度、叶鞘长度、针叶径粗、针叶横截面积、木质部直径和树干韧皮部厚度等形态学特征无显着差异,因此马尾松产脂量与形态学特征无明显的关系,但针叶径粗和针叶横截面积在两个时期有显着差异(P<0.05)。(3)高、低产脂量种质间的针叶单个树脂道面积、针叶树脂道总面积、木质部树脂道数目、木质部单个树脂道面积、木质部树脂道总面积等指标,存在极显着差异(P<0.01);植株不同方向针叶树脂道数目、木质部树脂道数目存在差异,东、南及北三个方向均显着高于西方(P<0.05);高产脂种质3月与8月的针叶单个树脂道面积分别为739.00μm2和845.50μm2,是低产脂的1.90倍和1.73倍,木质部树脂道总面积分别是低产脂的2.40倍和2.33倍;木质部树脂道数目分别是低产脂的1.35倍和1.42倍。因此,木质部树脂道数目、木质部树脂道总面积、针叶单个树脂道面积等,均可作为高产脂种质选育的参考指标。(4)不同时期马尾松树脂道的木质部单个树脂道面积、木质部树脂道数目、针叶单个树脂道面积、针叶树脂道数目、针叶径粗均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8月时马尾松树脂道结构间的木质部树脂道数目和针叶单个树脂道面积是3月的1.13倍和1.18倍。(5)在扫描电镜观测下,高、低产脂马尾松木质部与针叶的树脂道长径、短径和上皮细胞数目均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但上皮细胞长径与短径均与马尾松产脂量无明显相关。通过透射电子显微镜观测发现,围绕成熟树脂道的上皮细胞内存在大量细胞器,最明显的是细胞中具有大量质体;高产脂针叶与木质部树脂道上皮细胞内线粒体体积较大、数量较多、叶绿体内淀粉粒体积较大,基质类囊体片层结构排列紧密,并有少量嗜锇滴分布。
黄正暾,王顺峰,姜仪民,莫家兴[2](2009)在《米老排的研究进展及其开发利用前景》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米老排(Mytilaria laosensis Lecomte)属金缕梅科(Hamamelidaceae)壳菜果属(Mytilaria)常绿阔叶乔木,天然分布于我国广东、广西、云南及东南亚等地,是一种优良速生用材树种。文章综述了米老排形态特性、生长特性、生理生化特性以及涵养水源、改良土壤、防火、制浆造纸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介绍了其引种、育苗和造林方面的研究概况,并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对米老排在改建防火林带、园林绿化、结构用材等方面的开发利用前景作了展望。
李进瞳[3](2008)在《丹参次生代谢物的组织化学定位及生物运转探讨》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以三个不同引种地丹参为材料,研究脂溶性成分在丹参植株不同组织中的定位,并结合高效液相色谱技术分析成分的差异;以不同生长时期丹参为材料,通过对丹参水溶性有效成分即酚类化合物在不同时期的动态组织化学定位及丹酚酸B含量的动态检测,揭示其在丹参植株各部位的合成积累规律及确切定位,为丹参中酚类化合物的生物合成及运转途径研究提供部分试验依据,为调控丹参有效成分的合成积累和规范化生产提供理论依据。1.为了说明丹参茎、叶中是否含有脂溶性成分以及不同引种地丹参不同部位脂溶性成分的差异性,采用了二萜醌类化合物的组织化学定位和HPLC图谱分析方法,对3个不同引种地丹参样品的根、茎、叶分别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丹参茎、叶中都含有二萜醌类脂溶性成分,但主成分不是已知的丹参酮ⅡA、丹参酮Ⅰ和二氢丹参酮Ⅰ,脂溶性成分定位于皮层,但同一品种不同引种地丹参茎、叶所含的脂溶性成分均有差异;丹参根的脂溶性成分位于周皮细胞中,同一品种不同引种地丹参根中的脂溶性成分相同。说明丹参地上部分(茎、叶)含有脂溶性成分的种类与引种地有关,根的脂溶性成分的种类与引种地无关。2.为了说明丹参不同生长时期水溶性酚类化合物的产生及其定位变化,采用酚类化合物组织化学定位方法研究了9个不同生长期的丹参酚类化合物在根、叶中的变化,并应用HPLC图谱分析了不同时期根、茎、叶中的水溶性成分,结果表明丹参根、茎、叶中均含有水溶性化合物,不同生长时期其所含的种类和含量有所不同。不同生长时期茎、叶中均含水溶性成分迷迭香酸和丹酚酸B,但不同生长时期的丹酚酸B含量不尽相同;除萌发期和发芽期外丹参根在其余时期均含丹酚酸B,且其含量随丹参的生长不断升高,在枯萎期有所降低。不同生长时期丹参根、叶中酚类化合物均定位于细胞质膜上,在叶中主要定位在表皮细胞的细胞质膜上,在根中主要在周皮木栓形成层和栓内层的细胞质膜上,也有少量沉淀在其液泡中观察到。3.为了探讨丹参中丹酚酸B的运转方式,采用HPLC定量分析丹酚酸B的方法对不同生长天数的丹参根、叶进行分析,并用DPS软件进行灰色关联分析,结果表明丹参水溶性成分丹酚酸B最初在叶中合成,边合成边通过茎输送到根中,在叶间是相互运输的,距离较近或次近的叶间相互运输量的趋势基本一致,根和植株地上部分中部的叶的运输量趋势基本一致;植株地上部分下部和上部的叶运输量和根的运输量差异较大,即某一方向的运输量较多而另一方向的运输量较少;枯萎期后,由于作为合成部位的叶萎蔫而造成了丹酚酸B合成量的减少,在根中部分的丹酚酸B分解而使丹酚酸B最终在根中贮藏的量少于植物茂盛生长时期的量。
黄绍辉[4](2004)在《几种珍稀树种的引种繁育及生态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长柄双花木的生殖产量与冠幅大小显着相关,而银缕梅的生殖产量与树高等生长指标之间非显着相关。各树种生殖产量的大小年现象明显,银缕梅达到了有与无的交替。银缕梅种群的生态位宽度较群落中其它阔叶树种小,生态位重叠也较小,与群落中青冈的生态位重叠最小。银缕梅与青冈的生态位相似性比例小,与其它阔叶树种的较大。 GGR-6处理杨梅叶蚊母树扦插苗的扦插成活率最高。GGR-6处理插穗1小时,50mg/kg促进银缕梅平均地径、平均单株生物量、平均地下生物量生长的作用明显。GGR-6处理插穗3小时,100mg/kg促进杨梅叶蚊母树平均地径生长;200mg/kg促进杨梅叶蚊母树平均苗高生长的效果显着;400mg/kg有利于杨梅叶蚊母树平均单株生物量、平均地下生物量的形成。 吲哚丁酸处理插穗1小时,50mg/kg对银缕梅平均苗高生长,杨梅叶蚊母树平均新生枝条长度的增加有良好效果;200mg/kg促进杨梅叶蚊母树平均地径、平均单株生物量、平均地下生物量、平均根总长、平均根数量、平均新生叶片数量的增加。吲哚丁酸处理插穗3小时,100mg/kg促进杨梅叶蚊母树平均新生叶片数量、平均新生枝条长度增加的作用显着;200mg/kg对银缕梅平均单株生物量、平均地下生物量生长的刺激效果好。400mg/kg有利于银缕梅平均根总长、平均根数量增加的作用明显。 萘乙酸处理插穗1小时,200mg/kg促进杨梅叶蚊母树平均苗高生长。萘乙酸处理插穗3小时,100mg/kg刺激银缕梅平均苗高生长加快,促进长柄花木平均单株生物量、平均地下生物量、平均根总长、平均根数目、平均新生叶片数、平均新生枝条长度增加。 连香树幼苗在一年中各构件生长高峰在7、8月,这也是其病虫危害的高发期。按0.01的检验标准,树高与地径、平均枝长、平均枝大、平均叶量、总叶量均呈显着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848、0.466、0.721、0.764、0.677。地径与平均枝长、平均枝大、平均叶量、总叶量呈显着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289、0.746、0.758、0.658。分枝数与总叶量呈显着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28;与平均叶量呈显着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235。平均枝大与平均叶量、总叶量呈显着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667,0.601。平均叶量与总叶量呈显着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829。 连香树的标准化回归方程为:H(树高)=0.848d(地径)+0.241x(平均枝长)+0.314y(平均叶量)+0.243a(平均枝大)即:H=0.848d+0.241x+0.314y+0.243a
裴余一[5](2003)在《组织化学方法及其在生药学中的应用》文中指出
陆祖军,王永繁,徐华松[6](2000)在《壳菜果树脂道发育过程的组织化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经组织化学研究发现 ,壳菜果 (Mytilarialaosensis)初生结构树脂道发育过程的 5个不同阶段中 ,基本组织细胞与树脂道细胞中的多糖与树脂含量呈正比消长关系 ;树脂道细胞形成多糖和树脂的时间晚于基本组织细胞 此结果提示 ,树脂主要由基本组织细胞经多糖转化形成后转输到树脂道上皮细胞 ,再由上皮细胞分泌到空腔 ,树脂道上皮细胞担负的主要功能是泌脂而不是合成树脂
二、壳菜果树脂道发育过程的组织化学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壳菜果树脂道发育过程的组织化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马尾松产脂组织解剖结构及树脂道细胞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前言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1.1 马尾松的研究现状 |
1.1.2 松脂的研究现状 |
1.1.3 树脂道结构分布和发育研究现状 |
1.1.4 马尾松形态学特征研究现状 |
1.1.5 马尾松解剖学特征研究现状 |
1.1.6 提高松树产脂量相关因素的研究现状 |
1.2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 |
1.4 课题来源 |
第二章 研究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地概括 |
2.2 试验材料与仪器 |
2.2.1 试验材料 |
2.2.2 试验试剂 |
2.2.3 主要试验仪器 |
2.3 试验方法 |
2.3.1 马尾松形态特征的观测 |
2.3.2 马尾松显微解剖结构的观测 |
2.3.3 马尾松超微解剖结构的观测 |
2.4 数据分析 |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
3.1 马尾松主要器官树脂道的发生与发育 |
3.1.1 马尾松茎树脂道的发生与发育 |
3.1.2 马尾松针叶树脂道的发生与发育 |
3.2 不同产脂量马尾松形态特征的比较 |
3.2.1 针叶形态特征差异 |
3.2.2 木质部与韧皮部形态特征差异 |
3.3 不同产脂量马尾松解剖学特征的比较 |
3.3.1 针叶解剖特征差异 |
3.3.2 木质部解剖特征差异 |
3.3.3 树干韧皮部解剖学特征差异 |
3.3.4 不同方向木质部与针叶树脂道解剖结构的差异 |
3.3.5 不同时期木质部与针叶树脂道解剖结构的差异 |
3.4 不同产脂量马尾松树脂道扫描电镜观察 |
3.4.1 针叶扫描电镜观测的差异 |
3.4.2 木质部扫描电镜观测的差异 |
3.5 马尾松成熟树脂道的超微结构 |
3.5.1 不同产脂量马尾松木质部树脂道超微结构的差异 |
3.5.2 不同产脂量马尾松针叶树脂道超微结构的差异 |
第四章 讨论 |
4.1 马尾松主要器官树脂道的发育特征 |
4.2 马尾松高产脂种质形态与解剖结构特征 |
4.3 马尾松高产脂种质的选择指标 |
4.4 马尾松高产脂树脂道超微结构特征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后续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3)丹参次生代谢物的组织化学定位及生物运转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 植物次生代谢物组织化学研究进展 |
1.2.1 植物次生代谢物的概念及分类 |
1.2.2 组织化学的定义及方法 |
1.2.3 组织化学在植物研究中的应用 |
1.3 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技术在植物次生代谢物研究中的应用 |
1.4 显微镜在植物次生代谢物研究中的应用 |
1.5 丹参的研究进展 |
1.5.1 丹参的形态特征 |
1.5.2 丹参的种类和资源 |
1.5.3 丹参的化学成分 |
1.5.4 丹参的药理作用 |
1.5.5 丹参的形态解剖学及有效成分的分布 |
1.5.6 丹参开发和应用前景 |
第二章 脂溶性成分的组织化学定位及定性分析 |
2.1 前言 |
2.2 材料与方法 |
2.2.1 材料来源 |
2.2.2 研究方法 |
2.3 结果分析 |
2.3.1 脂溶性成分的组织化学定位 |
2.3.2 脂溶性成分的HPLC 图谱比较 |
2.4 结论与讨论 |
2.5 图版 |
第三章 水溶性成分的组织化学定位及定性分析 |
3.1 前言 |
3.2 材料与方法 |
3.2.1 材料来源 |
3.2.2 研究方法 |
3.3 结果分析 |
3.3.1 不同时期的试验材料 |
3.3.2 水溶性成分的组织化学定位 |
3.3.3 水溶性成分的HPLC 图谱分析 |
3.4 结论与讨论 |
3.5 图版 |
第四章 水溶性成分的HPLC 定量分析方法学研究及灰色关联分析 |
4.1 引言 |
4.2 材料与方法 |
4.2.1 材料来源 |
4.2.2 研究方法 |
4.3 结果与分析 |
4.3.1 丹酚酸B 的定量分析方法学研究结果 |
4.3.2 不同时期水溶性成分丹酚酸B 含量的数据处理 |
4.4 结论与讨论 |
第五章 结论与讨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4)几种珍稀树种的引种繁育及生态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序言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金缕梅科植物区系研究 |
1.2 金缕梅科植物系统发育研究 |
1.2.1 形态学系统发育研究 |
1.2.2 分子系统发育研究 |
1.3 生物学特性研究 |
1.4 生态学特性的研究 |
第二章 生态学研究 |
2.1 长柄双花木的生态学研究 |
2.1.1 样地设置及样方调查 |
2.1.2 长柄双花木年龄金字塔的构建及分析 |
2.1.3 长柄双花木的生殖生态学研究 |
2.1.3.1 相关系数的计算及假设检验 |
2.1.3.2 结果与分析 |
2.2 银缕梅的生态学研究 |
2.2.1 银缕梅的生殖生态学研究 |
2.2.1.1 调查方法 |
2.2.1.2 结果与分析 |
2.2.2 银缕梅的生态位研究 |
2.2.2.1 研究方法 |
2.2.2.2 结果与分析 |
第三章 无性繁殖试验 |
3.1 杨梅叶蚊母树的扦插繁殖试验 |
3.1.1 扦插试验的基本情况 |
3.1.2 结果与分析 |
3.1.2.1 不同类型和浓度的试剂处理插穗1小时 |
3.1.2.2 不同类型和浓度的试剂处理扦穗3小时 |
3.2 银缕梅的扦插繁殖试验 |
3.2.1 结果与分析 |
3.2.1.1 各试剂均配成50mg/kg处理银缕梅1小时 |
3.2.1.2 不同试剂,不同浓度处理银缕梅插穗3小时试验 |
3.3 长柄双花木的扦插繁殖试验 |
第四章 连香树的栽培试验 |
4.1 试验基本情况 |
4.2 结果分析 |
第五章 结论与讨论 |
5.1 生态学分析 |
5.1.1 长柄双花木 |
5.1.2 银缕梅 |
5.2 扦插繁殖 |
5.2.1 杨梅叶蚊母树 |
5.2.2 银缕梅 |
5.2.3 长柄双花木 |
5.3 连香树的培育及回归方程 |
5.4 需要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5)组织化学方法及其在生药学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方 法 |
2 应 用 |
2.1 寻找主要成分的分布与结构的关系, 以确定最佳药用部位 |
2.2 观察不同年龄植物类药材主要成分变化规律, 以确定最佳生长年限 |
2.3 研究活性成分在植物中的组织化学定位 |
2.4 研究植物的生长规律 |
2.5 研究植物器官的解剖学特征 |
(6)壳菜果树脂道发育过程的组织化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 料 |
1.2 方法 |
2 结 果 |
2.1 原始细胞分裂阶段 |
2.2 胞间道发生阶段 |
2.3 胞间道扩张阶段 |
2.4 树脂道的成熟阶段 |
3 讨 论 |
四、壳菜果树脂道发育过程的组织化学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马尾松产脂组织解剖结构及树脂道细胞特征[D]. 骆晶. 贵州大学, 2020(04)
- [2]米老排的研究进展及其开发利用前景[J]. 黄正暾,王顺峰,姜仪民,莫家兴. 广西农业科学, 2009(09)
- [3]丹参次生代谢物的组织化学定位及生物运转探讨[D]. 李进瞳.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8(12)
- [4]几种珍稀树种的引种繁育及生态学研究[D]. 黄绍辉. 南京林业大学, 2004(04)
- [5]组织化学方法及其在生药学中的应用[J]. 裴余一. 江苏药学与临床研究, 2003(05)
- [6]壳菜果树脂道发育过程的组织化学研究[J]. 陆祖军,王永繁,徐华松.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