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信息经济学的奠基人——记2001年三位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论文文献综述)
高丹[1](2019)在《市政公用事业激励性规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2019年3月,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要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依靠改革开放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市政公用事业作为与人民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的准公共产品,其公共性和市场性属性交织,产业中的政府与市场关系错综复杂,公用事业领域的深化改革问题一直是学界和业界关注的焦点和难点。伴随我国市政公用事业市场化改革向更深层次发展,更广泛的社会资本参与到市政公用事业领域,如何处理好这一领域的政府与市场关系,做到引得进、干得好,即如何激励社会资本规范投资、自主运行、高效发展,成为地方政府必须面对的一个课题。文章梳理了我国市政公用事业市场化改革的历史进程,明确市场化改革进程减慢这一现实,成为本文的研究初衷;在概述激励性规制理论与实践的国内外研究基础上,发现了其中的理论争议以及未来的研究发展方向。文章始终以中国市政公用事业市场化改革中的实例为论据,以多学科理论为支撑,坚持公共管理学研究范式,探讨激励性规制在市政公用事业市场化改革进程中的机制建构、工具选择及现实应用等问题,描绘出规制机构与被规制企业之间的博弈和合作关系。文章运用信息经济学解释市政公用事业何以需要运用激励性规制;运用机制设计理论和合同治理理论阐释激励性规制的机制设计问题;借助政策工具理论展现市政公用事业激励性规制现有可供选择的工具,以及工具的合理配置问题。以政策评估理论为基础介绍政府规制领域常用的评估方式;最终本文选择目前实际工作中最常用的绩效评估模式,将基础设施建设领域中的公共道路工程特许经营作为评估样本,通过大量调研和资料整理,对激励性规制的实践应用状况展开评估检验。文章认为激励性规制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都处于起步阶段,未来有很大发展空间。政府规制机构要重视激励性规制的制度化建设,拓宽工具选择空间,科学评估市场化改革成效,正面引导企业规范经营。科学合理的运用激励性规制,切实推进市政公用事业市场化改革的高速发展和运行效率,为规制双方建构更加融洽的合作环境提供坚实的制度平台。
张琳[2](2019)在《市场主体信用监管问题与对策研究 ——以重庆市B区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信用是极其宝贵的战略资源,只有诚信经营的市场主体,才能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现代市场经济中站稳脚跟,赢得客户、赢得市场。信用是现代市场经济的基石,市场主体信用是社会诚信体系建设中最重要的一环,市场主体的信用状况直接关系市场交易安全和经济秩序。2011年国务院常务会议专题就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做出了部署,明确要求依法依规有效采集、整合和应用个人、企业、事业单位及其他社会组织的信用信息。工商(市场监管)部门在国家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总体框架下,率先构建商事主体信用信息数据库和信用监管平台,使其成为国家社会诚信数据库和工作平台的子系统,成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重要支撑。2014年,《企业信用信息公示暂行条例》及其配套规章正式实施,同年“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建立并正式上线运行,市场主体信用监管体系初步建成。四年过去了,市场主体信用监管制度在发挥着重要而积极作用的同时,制度中存在的缺陷或不足也日渐显露。本文从机制设计基础理论为出发点,分析了国内外关于市场主体信用监管的研究现状,从B区市场主体信用监管模式发展、信用监管措施、信用监管成效等多角度阐述当前信用监管的现状,以《企业信息公示暂行条例》及其配套规章为制度依据,从工商部门(市场监督管理部门)视角分析信用监管中市场主体公示信息、行政机关公示信息及实施信用监管、全社会实施失信约束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深入分析了在公示内容设计、公示系统设计、信息共享机制、信息监管机制、奖惩机制等方面的制度原因;针对信用监管中因制度设计原因存在的问题,从完善信息公示内容、完善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完善监管抽查机制、完善信息共享机制、完善失信惩戒和守信激励机制、完善失信救济机制六个方面对完善市场主体信用监管提出了建议。
刘登森[3](2018)在《布坎南的“经济人”思想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詹姆斯·M.布坎南(James McGill Buchanan,1919—2013)是美国着名经济学家和财政学家。因其把经济学的基本假设和分析范式运用于政治公共领域,发展了经济和政治决策的契约论与宪法基础,从而填补了经济学研究领域空白而荣膺198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布坎南是当代西方经济学流派公共选择理论和宪法经济学的奠立人和主要代表,其研究视野及论域十分宏阔,思想敏锐深邃,作为着述等身的学术巨匠,他的思想贡献已在人类历史长河中占有一席之地。经济学是以社会经济活动中的人作为理论研究出发点和归宿点的社会科学,对于人的经济学上的抽象——经济人假设构成了古典经济学最核心的理论基础。布坎南将经济学方法应用于政治过程研究,突出特点即是把古典经济学的“经济人”(即“理性人”)作为分析集体或非市场决策的理论起点,他认为政经孑然对立的善恶二元论并不成立,人的本质须统一于“经济人”——一种透过利益与代价的棱镜检视自身行为的效用最大化者。由此,布坎南将“经济人”作为自己理论的逻辑前提,或可理解为其理论的“阿基米德支点”,“经济人”思想亦是后人剖解其学术脉络的一把钥匙。目前,国内尚无对布坎南“经济人”思想作全方位、经纬式、立体化系统解读的研究成果,本文选取这一题目,力求在具象化探微布坎南“经济人”思想的来龙去脉、成败得失和现实启示,透视一代学坛巨擘的致思理路和研究范式,启迪经济与政治的交叉耦合研究,进一步丰富“经济人”理论的内涵和外延方面作一研究尝试。本文在对已有国内外文献精心梳理的基础上,分别采用文献分析研究法、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研究法、学科交叉研究法、辩证分析研究法、理论与实际结合研究法并辅之以图形对比和诠释说明的方法,主要对布坎南“经济人”思想的形成背景、“经济人”在政治领域的拓展、布坎南理论构造中的“经济人”思想观照、“经济人”的现实面相及其救济机制、“经济人”思想的价值与缺陷等进行了解构研究。同时虑及经济学为“致用之学”,理论研究亦应与实践有机结合,因此分别从国际和国内视角对布坎南“经济人”思想的实践检验与现实镜鉴作了关联讨论。本文探究布坎南“经济人”思想的主要意义和目的在于:第一,有利于进一步丰富既有的“经济人”思想体系,也与目前学界相较于制度研究更为关注对于“人”的研究的发展趋势相契合。第二,将选题集中于经济人假设,实际上为理解布坎南研涉领域广博、学科跨度较大、具有自身鲜明特点的复杂理论体系的堂奥提供了一个解析的主线、开拓了一条有效的路径。第三,通过解读、细品“经济人”的分析手法,深入领略布坎南分析政治及制度问题的独特方法论视角,以及经济学思维在分析政治领域微观基础上的特殊运用和创造。第四,通过对布坎南“经济人”思想的扬弃性解读,中肯公允地看待其利与弊、得与失,进一步深化对这一思想的理性认知。第五,通过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客观分析布坎南“经济人”思想与40年来泛滥全球的新自由主义的关联以及“经济人”思想的合理内核之于我国当代的借鉴意义。第六,由于以经济学方法分析研究当代政治就规范意义而言具有积极价值,希望本文的研究能进一步推动树立政经一盘棋的理念,启发更多受众关注、研究经济与政治间复杂的动态交互关系以及彼此深刻影响,贡献更多的理论求索成果。本文的主要结论是:布坎南将政治舞台拟化为经济学意义上的市场,引介经济人假设这一古典经济学方法论应用于政治研究,刻画了“政治人”肖像,并使“经济人”成为联结经济学与政治学的整合研究之津梁,进而把传统理论窠臼中被隔离的政治学与经济学“两张皮”合二为一,具有开创性的学术价值、现实意义和历史贡献,亦能对当今世界以及我国某些政治经济现状作出合理解释。同时也应看到,在“布学东渐”的当下,布坎南本人作为新自由主义经济学家的典型代表,其学术思想的要旨仍是为资本主义制度和私有制寻找注脚,譬如服膺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因此,在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务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体、西学为用的原则,对包括布坎南“经济人”思想在内的西方学说做到批判性撷取和鉴借。
龚祖文[4](2018)在《经济学家资源与国家经济发展之间关系的研究》文中认为在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经济学家是每个国家都比较关注和器重的人才,人们会根据经济学家的贡献及其理论的创新性和创造性,对经济学家们进行评价或者排名,其中诺贝尔经济学奖被誉为是经济学界的最高的奖项,IDEAS数据库上也有对世界经济学家们作的一个总排名,这些着名的经济学家通过在科研机构、大学、政府部门或者企业任职,在经济学理论的研究、经济知识的传播、国家经济政策的制定、企业的发展预测等方面会有一定的影响,那么这些影响是否能促进国家经济的发展?经济学家资源与国家经济发展是否真的有那么大的联系?本文主要以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学者和进入世界排名的经济学家为研究对象,首先对1969年至2016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取者和世界排名top5%经济学家(2006年和2016年)的基本特点进行统计分析,经统计发现着名经济学家大部分是在欧美国家;然后,对各国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取者和进入排名的经济学家的数量,分别与获得过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国家和世界主要经济体的经济发展指标进行相关性检验,经检验发现:着名经济学家数量与国家GDP总量是显着的正相关的关系,与人均GDP有正相关的关系但不显着,但是与GDP增长率却呈现不相关甚至是负相关的关系,与其它的一些经济发展指标也没有显着的相关性关系。既然如此,为什么诺贝尔经济学奖还是集中于欧美国家(主要是美国)?一方面,强大的经济实力有助于着名经济学家的产生;而着名经济学家数量多的国家如美国,其经济增长率却不是最高的,其它指标也不是最好的,那为何美国还是会垄断诺贝尔经济学奖、霸占经济学家排行榜?经分析发现不仅仅是因为经济实力的强大,经济学诺奖与经济学家排名的评审过程中带有一定的倾向性,更加“喜欢”美国的经济学家,并且主要推崇西方的主流经济学,其中根本原因就是美国在评选的过程中有很大的话语权,带有一定的阶级立场和意识形态色彩,所以会才会有更多的美国经济学家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而其他国家被排斥在外。最后,我们对诺贝尔经济学奖和经济学家排名应该保持一个理性的认识。
王则柯[5](2016)在《由201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想到的》文中研究说明2012年,瑞典皇家科学院将纪念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埃尔文·罗斯(Alvin Roth)和美国洛杉矶加州大学教授罗伊德·夏普利(Lloyd Shapley)。授奖原因是"稳定配置的理论和市场设计中的实践"(for the theory of stable allocations and the practice of market design)。现代经济学的博弈论革命现代经济学在20世纪经历了两次升华。一次是20世纪初期把微分学概
本刊编辑部[6](2016)在《杰出的应用理论经济学家——记199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詹姆斯·莫里斯》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他是一位英伦绅士,严谨治学中尽显大师风范。他与科斯相仿,以数篇高水准的论文博得诺奖青睐。1996年的某一天,当获得诺奖的消息传到他耳中时,"不相信"是他的第一反应,而当诺奖委员会给出获奖证明后,他才不再置疑,然而紧接着他想到的问题是——天哪,访谈讲座将接踵而至,该怎么办?他就是199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英国经济学家詹姆斯·莫里斯,一代杰出的应用理论经济学家。詹姆斯·莫里斯,最优所得税理论的开创者,在信息不对称的激励理
高永周[7](2015)在《回到科斯:法律经济学理论探源》文中研究表明法律经济学不仅是一种法学思潮,一种法学理论,也是研究部门法不可或缺的工具之一,已渗透到司法裁判实践中,尤其关涉到冲突权利如何配置。在我国,无论是法学理论界抑或法律实务界对开创法律经济学鼻祖科斯的《企业的性质》、《联邦通讯委员会》、《社会成本问题》所蕴含的法律经济学思想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讹误。因此,结合我国司法实践探究法律经济学的理论源头就具有了现实必要性和重要性。在摒弃主观道德评判的基础上,科斯提出了损害相互性,并运用边际原理,蕴含着被称为科斯定理的天才思想。科斯定理不仅动摇了庇古传统,更是奠定了新制度经济学和法律经济学的哲学基础,开创了总体的边际的替代的研究方法。科斯定理乃至整个科斯思想,产权界定是其胚胎与酵母。当从交易成本为零的假想状态转换到交易成本为正的现实世界,在资源有限与竞争无限张力中,界定产权成为定分止争,约束竞争的重要手段。这就是张五常所精辟概括的局限条件下合约选择的科斯思想了。产权界定意味着资源转化为权利、资源配置转化为权利配置,这不仅实现了法学与经济学的无缝对接,也是解决权利冲突的重要步骤和必经阶段,而且提供了一个重要的理论视角,即如何选择规则或者作出制度安排。因为在不同产权规则下同一资源所呈现出的产权性质和结构是不同的。因此,就某一待决的具体特定的案件而言,应在特定法律领域内而非越出该领域去寻求其他领域的法律规则、原则和原理解决。如公司法中的疑难案件首先应该在公司法的框架下选择规则,似不应从民法中寻求根据。这也符合传统法学方法在确定法律适用的顺序时,一贯主张的特别法较之普通法优先适用原则的应有之义。因此,当规则不明或者缺失时,该如何选择适当规则来解决纠纷时,科斯有关资源转化为权利、资源配置转化为权利配置的理论就为我们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思想资源。在有关妨害案件中,往往诉诸于(合理)容忍义务或权利相对性理论。实际上所谓的容忍义务是一个有关行为的成本与收益考量的现实问题,之所以容忍仅仅在于容忍的收益大于成本。从这个角度看,容忍义务实质上就是法定义务的另一称谓而已。权利相对性是权利的本质特征。因为交易成本的存在,权利相对性就意味着节约交易成本。法学界将权利的实现受制于客观的物质文化条件的制约称之为权利相对性有悖于权利的本质,这实际上是权利的实现受交易成本制约的问题。试图以权利相对性理论来解释、解决有关妨害案件似乎没有抓住问题的实质,无助于问题的解决。从法律的视角看,产权界定/合约选择实际上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冲突权利如何配置。科斯法律经济学在秉承社会总产品最大化这个核心的前提下,将生产的制度结构即经济系统整体作为研究对象,在该系统中任何一个影响因子的变动都有可能触动整个体系,增加交易成本。产权规则是否变迁、如何变迁取决交易成本的大小。因此,在有效产权规则下,为维护法治的权威、培养公民良好的法律情感,避免陷入社会达尔文主义的泥淖,在先权利应受保护;在产权规则不明或缺失的情况下,如何界定产权视交易成本为依归,并考虑相关因素。另外,既定产权规则建构的权利配置格局是检视法律规则适用妥当与否的重要依据,尤其在存在不同规则竞争的情况下更是如此。近年来,经学者引介到中国的利益衡量论似有扩张之势,尤其在民法解释学的领域。从表面看,作为法学方法论之一的利益衡量论和科斯局限条件的合约选择是两种平行且无交集的两种法学理论。实际上,利益衡量论和合约选择一样都是产权界定方式的表现形式。利益衡量论是为克服概念法学并为超越概念法学的形式主义,意在改变概念法学的刻板和机械。但法官恣意司法不可避免地与具有主观任意性内核的利益衡量论相伴而生。为驯服利益衡量论的主观任性,有学者建构了当事人的具体利益、群体利益、制度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的利益衡量层次结构。但该层次结构终因缺乏科学标准,且内在冲突、模糊不清等原因,似乎难有作为。利益衡量论只是言辞包装下的利益考量的断语具有了可信性和真实性。科斯法律经济学根据交易成本界定产权具有客观真实性,符合局限条件下争取利益最大化的人类本性,具有自然法的意味。通过界定产权界分市场和国家,划定两者的边界,为正确处理市场和国家的关系提供理论根据,有利于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蕴含着法治精神。
本刊编辑部[8](2015)在《信息经济学理论的奠基者——记200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美国经济学家约瑟夫·斯蒂格利茨》文中认为2001年10月10日,瑞典皇家科学院发布公告,时年58岁的约瑟夫·斯蒂格利茨由于在"对充满不对称信息市场进行分析"领域所作出的重要贡献荣获当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与另外两名美国经济学家乔治·阿克尔洛夫、迈克尔·斯宾塞同享这一国际盛誉。在瑞典皇家科学院看来,斯蒂格利茨对不对称信息经济学理论的贡献极大。作为当代最伟大的经济学家之一,斯蒂格利茨始终强调信息不对称理论在经济学领域的重要性,指出如果不考虑信息不对称因素,很多经济学模
朱安远,朱婧姝[9](2014)在《纪念阿尔弗雷德·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奖者概览(中)》文中研究指明纪念阿尔弗雷德·诺贝尔经济学奖(中文译名在不引起歧义的前提下可简称为诺贝尔经济学奖)1969年由瑞典国家银行出资创设,它是举世公认的国际经济学界的最高荣誉和最大奖赏,其影响力在经济学领域是至高无上的。本文详尽地介绍了诺贝尔经济学奖,并对迄今45届(1969—2013年)所有74位获奖者的基本情况进行了全方位的统计归类和分析,力求全面而精准。文后还着重介绍了几个与诺贝尔经济学奖密切相关的其他经济学大奖和学术组织。
李仲生[10](2011)在《主流经济学的研究范式及其对中国的启示——基于获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美国经济学界成就》文中认为在美国历届经济学家获得诺贝尔经济奖的成就中,大部分学者运用了数理经济学和计量经济学的方法来研究当代西方经济学,特别是数学在经济学中得到广泛而深入的应用,其主要体现在将经济理论和数学、统计学相结合形成数理经济分析和计量分析,研究方法先进,代表了当代西方经济学领域的世界最高水平。中国许多学者视野不够开阔,缺乏国际型和创新型的思维模式和研究理念,缺乏数理分析、经验上的实证和对经济分析的严密性,值得反思。
二、信息经济学的奠基人——记2001年三位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信息经济学的奠基人——记2001年三位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论文提纲范文)
(1)市政公用事业激励性规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二节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四节 研究综述与研究评价 |
第二章 市政公用事业激励性规制的内生需求 |
第一节 提高规制效率的显性需求 |
第二节 规避信息不对称的隐性需求 |
第三节 达到“良好的规制”发展需求 |
第三章 市政公用事业激励性规制的机制设计 |
第一节 机制设计的理论框架 |
第二节 机制设计的基本目标 |
第三节 机制设计的主要原则 |
第四节 机制设计的核心要点 |
第四章 市政公用事业激励性规制的工具选择 |
第一节 激励性规制工具选择的类别 |
第二节 激励性规制工具选择的依据 |
第三节 激励性规制工具选择的影响因素 |
第五章 市政公用事业激励性规制的评估模式 |
第一节 政策评估模式的知识基础 |
第二节 规制评估模式的主要类别 |
第三节 激励性规制评估模式建构 |
第六章 市政公用事业激励性规制的实践评估 |
第一节 实践评估的设计背景 |
第二节 实践评估的指标体系 |
第三节 实践评估的综合评判 |
第四节 规制行为主客体综合分析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一节 研究的基本结论 |
第二节 研究的创新之处 |
第三节 研究不足与展望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绩效考核相关表格 |
表格1: 总表 |
表格2: 2014-2016年南宁市公共道路工程特许经营绩效考核指标表 |
表格3: 2014-2016年南宁市公共道路工程激励机制绩效考核指标表 |
表格4: 特许经营过程中部分工程项目情况 |
致谢 |
(2)市场主体信用监管问题与对策研究 ——以重庆市B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二、研究综述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三)已有研究评述 |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第一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一、概念界定 |
(一)市场主体 |
(二)市场主体信用信息 |
(三)市场主体信用信息公示 |
(四)信用监管 |
二、理论基础 |
(一)机制设计理论 |
(二)信息不对称理论 |
第二章 B区市场主体信用监管现状 |
一、市场主体信用监管模式的发展 |
二、市场主体信用监管措施 |
(一)制度保障 |
(二)平台保障 |
(三)监管手段 |
(四)惩戒手段 |
三、市场主体信用监管成效 |
(一)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重庆)平台监管成效 |
(二)B区信用监管服务平台监管成效 |
第三章 B区市场主体信用监管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
一、市场主体信用监管存在的问题 |
(一)市场主体自主公示信息存在的问题 |
(二)行政部门公示信息存在的问题 |
(三)市场主体信用信息监管存在的问题 |
(四)市场主体信用约束存在的问题 |
二、市场主体信用监管问题的原因 |
(一)公示信息内容设计存在不足 |
(二)信用信息公示系统设计不科学 |
(三)信用信息共享机制不完善 |
(四)信息监管机制不完善 |
(五)奖惩机制不完善 |
第四章 完善市场主体信用监管的对策 |
一、完善信息公示内容 |
(一)适当增加信用评价等级 |
(二)适当调整强制公示信息的范围 |
(三)根据市场主体类型区分不同的信息公示内容 |
二、完善信用信息公示系统 |
(一)完善市场主体自主填报系统 |
(二)完善行政部门信息公示系统 |
三、完善监管抽查机制 |
(一)完善日常监管机制 |
(二)科学设计随机抽查机制 |
(三)构建与专业机构的合作机制 |
四、完善信息共享机制 |
五、完善失信惩戒和守信激励机制 |
(一)完善失信惩戒机制 |
(二)完善守信激励机制 |
六、完善失信救济机制 |
(一)开展普法宣传活动 |
(二)完善行业协会救助机制 |
(三)完善信用修复机制 |
结论与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布坎南的“经济人”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1.2.1 国外文献综述 |
1.2.2 国内文献综述 |
1.3 论文结构内容 |
1.3.1 技术路线图 |
1.3.2 章节安排 |
1.4 研究方法 |
1.5 论文的创新与不足 |
1.5.1 创新点 |
1.5.2 研究的不足之处 |
2 布坎南“经济人”思想的源起与运用 |
2.1 “经济人”思想的形成背景 |
2.1.1 亚当·斯密“经济人”的渊源地位 |
2.1.2 威克塞尔的公共财政学 |
2.1.3 意大利财政学派的现实主义理念 |
2.1.4 美国“宪法之父”麦迪逊的经济分析法 |
2.1.5 比尔德历史观中的经济决定论 |
2.2 “经济人”在政治领域的拓展 |
2.2.1 传统视阈的政治人性观点 |
2.2.2 与凯恩斯主义的辩难:批判和超越 |
2.2.3 政治领域“经济人”的本质特征 |
2.3 小结 |
3 布坎南理论构造中的“经济人”思想观照 |
3.1 元规则约束理论之宪法建构的“经济人”考量 |
3.1.1 国家的“利维坦”模型 |
3.1.2 压力集团的逐利性:一个难解的命题? |
3.1.3 理性的个人追求效用最大化 |
3.2 立宪重点之财政制度理论折射的“经济人”本性 |
3.2.1 专款专用的税收制度规束“利维坦”的剥削欲 |
3.2.2 统一税率抑止政府税制的歧视性 |
3.2.3 财政竞争制度——以“鲶鱼效应”矫正公权的低效 |
3.2.4 重塑的公正财政分配观排斥政治的僭越和主导 |
3.3 小结 |
4 布坎南“经济人”的现实面相及其救济 |
4.1 “经济人”特质的外化表现 |
4.1.1 掌权者的权力寻租活动:腐败的温床 |
4.1.2 官僚操纵“自己约束自己”的立法权力 |
4.1.3 政府惯于制造财政幻觉 |
4.1.4 国家以过度发债弥补赤字之壑 |
4.2 救济机制的设计 |
4.2.1 迈向宪法政治:规则约束之“领” |
4.2.2 实行普遍性原则——歧视性的克减 |
4.2.3 回归古典自由主义的有限政府 |
4.2.4 复兴亚当·斯密的预算平衡:避免对后代人的剥削 |
4.2.5 改良与重建伦理道德之维 |
4.3 小结 |
5 布坎南“经济人”思想的价值与缺陷 |
5.1 正面的价值 |
5.1.1 提供了经济与政治同质化解释的统一工具 |
5.1.2 有利于克服对于“政治人”的盲从性认知 |
5.1.3 为优化公权领域制度设计奠定了人性基础 |
5.2 缺陷和不足 |
5.2.1 消除了经济活动与政治活动的互异性 |
5.2.2 以片面抽象的自利性替换人的本质 |
5.2.3 否定“经济人”为历史范畴的存在 |
5.3 小结 |
6 布坎南“经济人”思想的实践检验和现实镜鉴 |
6.1 “经济人”何以关联全球视野的新自由主义? |
6.1.1 新自由主义放大市场“经济人”利己主义效应 |
6.1.2 市场视阈“经济人”的逐利性影响政治领域的价值观 |
6.2 “经济人”思想在中国语境下的关联鉴借与思考 |
6.2.1 对政治之癌——腐败具有合理的解释力 |
6.2.2 压力集团命题的中国解 |
6.2.3 规束“经济人”的宪法实施之保障:推进合宪性审查 |
6.2.4 “重新创造市场”——发展第三部门的理论基础 |
6.3 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作者简介 |
(4)经济学家资源与国家经济发展之间关系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综述 |
1.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2 存在的问题 |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1 研究的目的 |
1.3.2 研究的意义 |
1.4 研究特色、方法和思路 |
1.4.1 研究特色 |
1.4.2 研究方法 |
1.4.3 研究思路 |
2 经济学家资源特征和经济发展指标的选取 |
2.1 经济学家资源特征 |
2.1.1 诺贝尔经济学奖及其获得者基本特征分析 |
2.1.2 世界经济学家排名及其进入排名者的特征分析 |
2.3 经济发展指标的选取 |
2.3.1 经济发展的概念 |
2.3.2 衡量经济发展的指标 |
2.4 着名经济学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
3 经济学家资源与各国经济指标相关性分析 |
3.1 数据的选取 |
3.2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数量与失业率、通货膨胀率 |
3.2.1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数量与失业率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
3.2.2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数量与通货膨胀率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
3.3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数量与犯罪率、贫富差距 |
3.3.1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数量与犯罪率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
3.3.2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数量与贫富差距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
3.4 诺贝尔经学奖获得者数量与国家GDP |
3.4.1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数量与GDP总量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
3.4.2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数量与经济增长率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
3.4.3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数量与人均GDP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
3.4.4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数量与人均GDP增长率的相关性分析 |
3.5 各国进入经济学家排名的学者的数量与各经济指标之间的相关性 |
4 相关性检验结果及原因分析 |
4.1 相关性检验结果分析 |
4.2 某些国家经济学家资源丰富的原因分析 |
4.2.1 经济实力 |
4.2.2 诺贝尔经济学奖和经济学家排名的评选标准 |
4.2.3 不同的阶级立场和意识形态 |
4.2.4 研究的科学领域和方法不同 |
4.3 对中国的启示 |
4.3.1 对经济学诺奖和经济学家排名应持的态度 |
4.3.2 建议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7)回到科斯:法律经济学理论探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选题缘起 |
二、文献回顾 |
三、研究方法 |
四、本文思路 |
第一章 科斯法律经济学的思想脉络 |
第一节 科斯对庇古传统的批判 |
一、科斯定理动摇庇古传统 |
二、漠视交易成本的庇古传统 |
第二节 科斯定理的逻辑结构 |
一、产权界定是科斯定理成立的必要条件 |
二、产权界定是科斯定理有效的充分条件 |
三、科斯定理推论的逻辑推论 |
第三节 科斯范式的确立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法律与经济的对接 |
第一节 损害相互性 |
一、损害的相互性抑或权利相互性 |
二、损害相互性与产权界定 |
第二节 资源配置与权利配置 |
一、资源与权利 |
二、规则选择 |
第三节 对容忍义务和权利相对性的评析 |
一、容忍义务 |
二、权利相对性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产权界定与交易成本 |
第一节 社会总产品 |
一、私人成本与社会成本的分离 |
二、边际上的因果关系 |
三、产权结构与交易成本 |
第二节 界权成本 |
一、选择与成本 |
二、界权成本的迷思 |
三、从交易成本到制度成本 |
第三节 冲突权利配置路径 |
一、裁判冲突权利配置中的问题 |
二、冲突权利配置误区溯因 |
三、冲突权利配置路径探寻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利益衡量论与合约选择 |
第一节 什么是利益衡量论: 对问题本身的追问 |
一、司法实践对学说理论的挑战 |
二、利益衡量论的本质 |
第二节 利益衡量层次结构的剥离 |
一、虚幻的利益层次结构 |
二、利益层次结构的内在冲突 |
第三节 合约选择替代利益衡量论 |
一、合约选择的客观性 |
二、合约选择: 界分国家和市场 |
三、合约选择蕴含法治精神 |
本章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信息经济学理论的奠基者——记200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美国经济学家约瑟夫·斯蒂格利茨(论文提纲范文)
“加里市最伟大的经济学家” |
专注信息经济学研究的智慧大师 |
为世界经济发展的公正与平等鼓与呼 |
(9)纪念阿尔弗雷德·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奖者概览(中)(论文提纲范文)
5诺贝尔经济学奖颁奖概况 |
6诺贝尔经济学奖趣闻 |
(10)主流经济学的研究范式及其对中国的启示——基于获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美国经济学界成就(论文提纲范文)
一、美国获诺贝尔经济学奖研究的理论与方法 |
二、美国主流经济学学科体系发展对中国的启示 |
四、信息经济学的奠基人——记2001年三位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论文参考文献)
- [1]市政公用事业激励性规制研究[D]. 高丹. 厦门大学, 2019(07)
- [2]市场主体信用监管问题与对策研究 ——以重庆市B区为例[D]. 张琳. 西南政法大学, 2019(08)
- [3]布坎南的“经济人”思想研究[D]. 刘登森.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2018(03)
- [4]经济学家资源与国家经济发展之间关系的研究[D]. 龚祖文. 大连理工大学, 2018(02)
- [5]由201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想到的[J]. 王则柯. 金融博览, 2016(09)
- [6]杰出的应用理论经济学家——记199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詹姆斯·莫里斯[J]. 本刊编辑部. 财政监督, 2016(04)
- [7]回到科斯:法律经济学理论探源[D]. 高永周. 南京大学, 2015(01)
- [8]信息经济学理论的奠基者——记200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美国经济学家约瑟夫·斯蒂格利茨[J]. 本刊编辑部. 财政监督, 2015(13)
- [9]纪念阿尔弗雷德·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奖者概览(中)[J]. 朱安远,朱婧姝. 中国市场, 2014(05)
- [10]主流经济学的研究范式及其对中国的启示——基于获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美国经济学界成就[J]. 李仲生.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20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