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M 复兴测试研究

EM 复兴测试研究

一、EM复壮试验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李鸿波,张长华,贾芳曌,戴长庚,胡阳[1](2022)在《蠋蝽猎物—黏虫的室内种群复壮》文中认为猎物的质量直接决定了天敌的质量和饲养规模。蠋蝽是一种重要的捕食性天敌,其若虫和成虫对鳞翅目害虫幼虫均有较强的捕食能力。目前蠋蝽主要依靠黏虫来饲养。但在长期室内饲养过程中黏虫种群出现衰退现象,进而制约了蠋蝽规模化繁育。本文旨在研究黏虫种群复壮措施,为蠋蝽的规模化繁育提供技术支撑。为此,采用回接自然寄主和室内与室外种群杂交的方式评价了黏虫的种群复壮效果。结果表明,回接自然寄主玉米叶后黏虫的幼虫发育历期(18.03 d)较人工饲料饲养组(21.26 d)显着缩短,蛹重(369.00 mg)和成虫产卵量(770.88粒/雌)显着高于人工饲料饲养组(323.56 mg, 532.73粒/雌),但二者的蛹历期和成虫寿命无显着差异。杂交试验结果表明,4种交配方式产生的F1代产卵前期、雌雄成虫寿命及其子代幼虫和蛹的发育历期无显着差异,但产卵期、产卵量及蛹重存在差异。其中以田间雌性×田间雄性(YF×YM)组合的产卵期最长(8.07 d)和产卵量最高(938.77粒/雌),而以田间雌性×室内雄性(YF×EM)组合的蛹最重(354.59 mg)。这些结果显示,通过回接自然寄主和室内与室外种群杂交的方式能促进黏虫的种群复壮。

詹凡玢[2](2019)在《团头鲂tlrs及irfs基因的克隆、表达及其功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团头鲂(Megalobrama amblycephala)是我国特有的经济淡水鱼类之一,但是随着团头鲂养殖密度的增加以及养殖环境的恶化,导致其抗病能力降低,病害频发,尤其是由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感染引起的细菌性败血症严重影响了团头鲂养殖业的发展,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为了解决鱼类养殖中病害多发的问题,越来越多的研究学者开始研究鱼类的免疫应答反应及其调控机制。因此,本研究通过对团头鲂Toll样受体(toll like receptors,tlrs)及干扰素调节因子(interferon regulatory factors,irfs)基因表达及其功能等方面进行分析,有利于掌握其在调节团头鲂抗细菌免疫应答中的作用,为鱼类细菌性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基础参考资料。本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鉴定出4个能够特异性识别细菌组分的tlrs基因,分别为团头鲂tlr5a(Matlr5a)、Matlr5b、Matlr9和Matlr21。序列分析表明,4个MaTlrs都具有典型的TLR蛋白结构特征,包括胞外LRR(Leucine-rich repeat)结构区域,胞内TIR(Toll/interleukin-1 receptor)结构区域及跨膜TM(Transmembrane)结构区域,并预测了胞外LRRCT结构域和胞内TIR结构域的蛋白质3D结构,分析发现二者均呈现较为保守的结构特征,并且LRRCT结构域符合α螺旋和β折叠串联结构的特征。系统进化分析显示MaTlr5a、MaTlr5b、MaTlr9和MaTlr21分别属于TLR5亚家族,TLR7亚家族和TLR11亚家族。利用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Matlr5a、Matlr5b、Matlr9和Matlr21基因在组织中的表达量,结果显示,其在所有检测的组织中均有表达,并且在免疫器官和淋巴样组织中的表达量相对较高。此外研究还发现,嗜水气单胞菌可以有效的诱导Matlr5a、Matlr5b、Matlr9和Matlr21基因在感染后团头鲂的肝脏、脾脏、肾脏、肠和鳃中上调表达。2.克隆得到11个团头鲂irfs(Mairfs)基因,利用Clustal W和SMART在线分析蛋白质序列特征,结果显示,这11个蛋白质都属于非跨膜蛋白并且无信号肽序列,除了MaIrf1和MaIrf2,其余MaIrfs都含有两个保守功能域:IRF和IRF3功能域。预测11个MaIrfs蛋白质的氨基端和羧基端3D结构,结果显示,同一家族的Irfs因子蛋白质的氨基端结构几乎一样,显示出极高的保守性。系统进化分析显示11个MaIrfs分别属于IRF1亚家族,IRF3亚家族,IRF4亚家族和IRF5亚家族。利用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了11个Mairfs基因在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发现其在所有检测的组织均有表达,而且在免疫器官和淋巴样组织中的表达量相对较高。研究还发现,嗜水气单胞菌感染团头鲂后,可以有效的调控这些基因在肝脏、脾脏、肾脏、肠和鳃中的表达变化,参与机体抗嗜水气单胞菌的免疫应答。通过原核表达系统获得团头鲂核因子κB抑制蛋白β(MaIκB-β)可溶性蛋白,以及MaIrf1和MaIrf2不可溶蛋白,并对其进行抗菌性试验,结果显示获得的MaIκB-β可溶性蛋白在体外试验中并没有抗菌作用,但Western-Blot(WB)和Immuno-Fluorescence(IF)试验结果显示在嗜水气单胞菌感染的过程中,干扰素调节因子与炎症因子都参与了抗菌免疫应答。3.通过构建真核表达质粒,在鲤EPC细胞研究了团头鲂4个Matlrs在信号传导过程中功能的相似性及差异性,利用GFP融合蛋白对其进行亚细胞定位,激光共聚焦结果显示MaTlr5a、MaTlr5b、MaTlr9和MaTlr21蛋白质都位于细胞质中,其中MaTlr5a和MaTlr5b与早期内涵体和晚期内涵体位于不同位置,而MaTlr9和MaTlr21与早期内涵体和晚期内涵体都位于同一位置。利用过表达载体研究Matlr5a、Matlr5b、Matlr9和Matlr21全长基因对干扰素相关免疫因子的转录调控,结果表明其均能诱导irf3、irf7、isg15、mx1、pkr和viperin的上调,说明团头鲂4个Matlrs的信号传导过程是相似的,但是其上调的时间与上调基因表达量的程度是不同的,对viperin、isg15和irf7上调程度较高,pkr上调程度最小,而且Matlr5b最先调控干扰素通路,可能发挥主要功能,Matlr21最后调控,可能在信号传导过程中发挥辅助作用。因此它们在执行功能中可能有差异,但是都能够参与机体抗病原体的免疫应答。4.利用克隆方法获得6个Mairfs启动子序列,序列分析发现其启动子序列中都有核转录因子κB(NF-κB)位点。利用双荧光素酶报告试验探究了Matlrs对Mairfs启动子的调控关系,而且在人类293T细胞和鲤EPC细胞这两种细胞系中得到的结果相似,说明此信号传递的过程不受物种限制。双荧光素酶报告试验结果显示团头鲂Matlr5a和Matlr9能够促进Mairf7启动子活性,但是不能促进其他基因的启动子活性;Mairf5b能够促进Mairf1和Mairf7启动子的活性,而Matlr21并不能促进任何Mairfs启动子活性,说明Matlrs对Mairfs启动子的调控较为复杂。利用细胞凋亡试验研究过表达Matlr5a、Matlr5b、Matlr9和Matlr21后,在细菌感染细胞过程中对细胞凋亡的调控,试验结果显示MaTlr5a,MaTlr9和MaTlr21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细胞凋亡,而MaTlr5b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细胞凋亡。综上所述,在团头鲂Matlr5a、Matlr5b、Matlr9和Matlr21以及Mairf1、Mairf2、Mairf3、Mairf4a、Mairf4b、Mairf5、Mairf6、Mairf7、Mairf8、Mairf9和Mairf10在抵抗嗜水气单胞菌感染过程中能够调控机体免疫,通过二者的相互作用,能够更好的保护机体免受病原体的入侵,但是Matlr5a、Matlr5b、Matlr9和Matlr21在信号传导及行使功能过程中具有一定的差异,这为进一步探究鱼类Tlr及Irf信号通路在抗细菌过程中的调控奠定基础。

徐洁[3](2014)在《牡蛎壳曝气生物滤池处理含氨海水中硝化菌的驯化过程研究》文中指出海水作为沿海经济发达城市的冲厕用水和产业用水,可有效地缓解淡水用水紧缺的压力。然而由于含海水污水具有较高的盐度,这对污水的生化处理工艺势必产生不利的影响,特别是含海水污水盐度对氨氮去除过程中的硝化菌群的影响就更为显着。为了开发适用于处理海水盐度污水的生化处理系统,本研究拟采用曝气生物滤池工艺,以牡蛎壳作为填料、含氨海水污水和模拟含氨海水污水为处理对象,系统研究了序批式操作与连续操作、较高海水盐度条件下的稳定硝化处理的可行性,在此基础上探讨了耐盐硝化驯化过程与机制,得到了如下研究结果:1.采用序批式操作处理含氨海水污水,系统考察原水的海水含率、葡萄糖浓度、NH4+-N浓度等因素对牡蛎壳生物滤池的硝化性能影响。结果表明,对于海水含率在40%到100%的污水处理,NH4+-N去除率可达到95%以上。耐海水盐度的驯化硝化细菌中,AOB的耐盐度抑制能力强于NOB,当海水含率大于70%时,NOB的活性更容易受到抑制。在高海水盐度下,降低原水的葡萄糖与NH4+-N浓度可提高NOB活性。牡蛎壳附着生物膜与液相悬浮污泥中的AOB和NOB均参与了NH4+-N去除,生物膜中的AOB和NOB活性高于悬浮污泥。2.在连续操作条件下处理含氨模拟海水,系统研究了不同的盐度水平下,非耐盐硝化反应体系的硝化驯化机制,同时考察了含耐盐生物膜牡蛎壳和耐盐红树林底泥接种启动程中AOB与NOB的活性变化及耐盐生物相特征,探讨海水盐度条件下的驯化过程中稳定的耐盐硝化反应体系的形成机制。结果表明:1)NH4+-N为50-200mg/L时,牡蛎壳生物滤池中的非耐盐硝化菌群可在较短的时间适应10g/L和20g/L的NaCl盐度水平的抑制作用,该盐度下的反应体系以牡蛎壳生物膜与悬浮污泥共存为生物相特征;30g/L的NaCl盐度下反应体系中的生物相经历了解体和重新构建的过程,耐盐生物反应体系中耐盐性的硝化菌群已形成并趋于稳定,AOB活性恢复速度高于NOB的活性,驯化周期需要1-2个月。2)采用含附着非耐盐与耐盐生物膜牡蛎壳与新鲜牡蛎壳,按排水体积比为1:3接种启动的生物滤池,对于50mg/L NH4+-N、35g/L NaCl的进水浓度,实现稳定硝化的运行时间为24d和20d。3)采用红树林区不同位点底泥A与B接种启动反应体系,对于50mg/LNH4+-N35g/LNaCl的进水浓度,实现完全硝化的时间分别为45d和58d。底泥A接种体系中,NOB活性抑制明显,而AOB的活性迅速恢复至正常水平。底泥B接种体系中,AOB活性可恢复至更高水平,表现为硝化活性达到稳定时出水NO2--N过剩积累,且运行58d时的N02--N积累率达到最大,出水N02-N浓度为进水NH4+-N浓度的159%。4)海水盐度驯化过程中硝化反应体系的悬浮污泥浓度MLSS及EPS-蛋白质、EPS-DNA变动显着,且EPS-蛋白质、EPS-DNA变化趋势与MLSS的趋势相反。5)经海水盐度驯化的硝化生物相中均存在有β-Pmteobacteria和γ-Proteobacteria。采用含附着非耐盐与耐盐生物膜牡蛎壳与新鲜牡蛎壳,排水体积比为3:1与1:3的接种驯化获得的耐盐硝化生物相中的优势菌群分别是β-Proteobacteria和γ-Proteobacteria,以红树林底泥接种的系统优势菌群是Flavobacteriia。

毕华松[4](2011)在《上海景观公路土壤现状与改良关键技术研究》文中认为公路绿化不仅可以提供安全舒适的交通运输环境,而且对于稳固路基、保护路面、美化环境、减噪降尘、防风防沙以及改善区域生态环境都有重要意义。土壤作为园林植物的生长介质,其质量直接关系到绿地的景观生态效益。以前园林工作者对地面之上的“绿”关注较多,对植物生长的物质基础“地”的考虑较少,但随着绿化工作由量的增加到质的提高,土壤问题也逐渐引起人们关注,其中公路绿地土壤质量对于公路绿化的影响更大。本论文针对上海市浦东新区主要公路绿地的土壤肥力和重金属污染展开调查,进而利用研制材料对几种重点植物进行改良应用实验,研究土壤因子与植物生长的关系,明确土壤质量与植物生长变化的关系,探索改良材料最佳的配比,比较不同改良方法的长短期效果,对各种方法进行评价,并对成本进行核算,最终确定适合公路绿化土壤及植物生长改良的方法。论文成果将为施工及养护提供技术指导,使绿化植物生长状况得到改善,从而为上海市公路绿地土壤质量的管理和改良提供科学依据,最终提高道路景观绿地的生态环境质量,促进城市的持续健康发展。

杨转琴[5](2010)在《餐饮废水高效降解蛋白菌株的分离筛选及诱变选育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餐饮废水排放量大,污染严重,其处理逐渐成为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的新重点。国内外,通过微生物发酵处理餐饮废水的技术逐渐兴起。本实验从采自屠宰场、豆制品加工厂、餐馆及学校餐厅下水道口的4个样品中分离筛选得到高效降解餐饮废水蛋白的菌株D-4,对该菌株的菌落形态、生理生化指标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初步鉴定为巨大芽孢杆菌(Bacillus megaterium)。对D-4菌株的生长曲线研究显示:0~4h该菌生长处于迟缓期,4~28h为对数增长期,28h后进入稳定期;蛋白降解曲线研究发现:降解36h时,蛋白降解率已达到81.67%。以从自然界分离筛选出的B. megaterium D-4为出发原始菌株,利用紫外照射和离子束注入诱变进行复合诱变育种,在紫外诱变时,选择照射时间为4min(存活率为17.10%);低能离子注入时,选择能量30 keV,剂量6×1015·ion/cm2,存活率为13.40%。在该条件下对出发菌株进行复合诱变,通过初筛和复筛,选育出一株突变株D-4-29-3,其蛋白降解率比原始出发菌株D-4提高了18.20%,也大大缩短了生长周期和蛋白降解周期,经15次传代实验表明该菌株遗传稳定性良好。在菌株D-4-29-3降解条件的研究中,探讨了pH、温度、接种量、摇床转速、不同碳源及不同配比发酵培养基成分对蛋白降解率的影响。确定其降解蛋白的最优发酵培养基配比与降解的最佳工艺条件如下:蔗糖1.0%,酪蛋白1.0%,酵母膏0.2%,K2HPO4 0.3%;初始pH 7.0,种龄12h,接种量4.0%,温度32~37℃,摇床转速180 rpm/min,降解24h。在此条件下,其蛋白降解率最高可达97.56%。

袁仁根[6](2009)在《天柱县油茶低产林改造技术措施初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采用走访调查和样地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贵州省天柱县油茶生长现状、低产林类型及其成因进行了分析,并针对油茶低产林形成的不同原因和主要的低产林类型,设置了不同立地条件改造、高枝嫁接、补植、疏伐、树冠修剪、截干促萌复壮、抚育、林地施肥、林地间作、水土保持、组合配套措施等11个固定样地试验项目,分别采用不同的改造措施,观测各项措施对油茶低产林生长和产量的影响。调查研究的结果初步表明,天柱县油茶林绝大多数处于低产林水平,亟待进行低产林改造。油茶低产林形成的原因,主要是品种低劣、经营管理粗放、投资不足、密度不均、结构不合理、老残林多、自然更新能力差、病虫危害严重、树势衰弱、立地条件差、盲目提前采收、出油率低等。天柱县油茶低产林可初步划分为品种低劣型、缺株稀疏型、荒芜粗放型、老残疏衰型、林木混交型、稠密郁闭型、地差坡徒型、病虫危害型等8个类型。其中最主要的低产林类型是品种低劣型、缺株稀疏型、荒芜粗放型和老残疏衰型。在天柱县几个乡镇所设置的11个低产林改造试验项目,对油茶低产林的生长、产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和促进作用,因此,可根据上述11个低产林改造试验项目的初步结论,针对主要类型低产林形成的原因,采用行之有效的方式对天柱县油茶低产林进行改造。这些改造技术措施包括:对不同立地条件上的老残疏衰型油茶低产林,以采用良种良法全面更新的改造方式为好。对树体健壮的品种低劣型油茶低产林,可选择丰产稳产优质的优良品种,以高枝嫁接的方式进行改造。对生长正常的缺株稀疏型油茶低产林,可采用优良无性系嫁接大苗进行补植改造。对稠密郁闭型的油茶低产林,可采用疏伐的措施进行改造。对树冠生长过于浓密的油茶林,可采用树冠修剪的措施进行低产林改造。对林分密度较合理、较丰产稳产、现已老化、产量明显下降的油茶低产林,可采用截干促萌复壮的措施进行低产林改造。对经营管理不善的荒芜粗放型油茶低产林,可采用林地抚育的措施进行改造。对地差坡徒型的油茶低产林,可采用林地施肥、林下间作和水土保持措施进行改造。对多种原因形成的油茶低产林,可采用改树改地综合配套的措施进行改造。

贾晗,吴若菁,黄婧,陈岩松[7](2008)在《生物法处理畜禽养殖污水的研究现状与展望》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随着畜禽养殖业的迅猛发展,畜禽养殖所产生的废水污染问题已经成为我国污水治理方面的重要问题之一。本文综述了近几年来生物处理方法在畜禽养殖场污水处理中的应用及研究进展,并提出了一些思考和展望,期望为生物方法更好地应用于畜禽养殖污水的处理方面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欧阳胜祥[8](2008)在《广西莪术氮、磷、钾营养特性、优化施肥与品种复壮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论文针对广西莪术种植管理粗放、年生产用种量大、产量和质量逐年下降问题,本着品种提纯复壮、避免用种量损失、制定合理的栽培管理措施、进行科学配方施肥的目的,通过广西莪术田间试验研究了广西莪术氮、磷、钾营养吸收规律,运用三元二次饱和D—最优设计研究氮、磷、钾对广西莪术产量及块根姜黄素含量、挥发油含量的影响;以芽体进行试管内诱导根状茎形成的研究,得到以下结果:1、广西莪术整个生育期对氮、磷、钾的吸收规律氮素的吸收,苗后39d吸收量为1.95%,苗后40-69天为13.30%,苗后70-99天为45.61%,苗后100-132天为32.78%,苗后133-163天为6.35%。从阶段吸收量看,植株对氮素的吸收在出苗后99天为最高峰,阶段吸收量1.6899克/株,占总吸收量的45.61%。磷素的吸收,苗期相对吸收量为6.87%,苗后33-69天为26.50%,苗后70-99天为38.53%,苗后100-132天为16.70%,苗后133-163天为11.57%。从阶段吸收量看,植株对磷素的吸收在出苗后99天为最高峰,阶段吸收量0.5435g/株,占总吸收量的38.53%。钾素的吸收,苗期相对吸收量为0.18%,苗后33-69天为26.56%;苗后70-99天为51.98%,苗后100-132天为21.28%,苗后133-163天钾素阶段吸收量为-0.0234克/株。从阶段吸收量看,植株对钾素的吸收在出苗后99d为最高峰,阶段吸收量0.7271克/株,占总量的51.98%。总体来看,氮素的吸收量最多,磷素和钾素的吸收量相差不大,全生育期氮、磷、钾的总吸收比例为1:0.38:0.37。2、氮、磷、钾素在广西莪术整个生育期的时空分布苗后39天,氮素主要集中分布在地上部分的叶柄和叶中,分配率达80.91%。其中叶中含量最多,占44.81%,叶柄中次之,占36.10%。磷素主要集中在叶,分配率达55.65%,叶柄中的分配率为43.22%;钾素主要集中分配在叶柄和叶中,占84%。其中叶中分配率最高,为44.00%,叶柄中的分配率次之,占40.00%。以后随着地下根状茎和块根的形成,地上部(叶柄和叶)及地下不定根的三元素分配率下降,地下根状茎和块根分配比例逐渐增加。至收获时,叶柄和叶中氮素的分配只占18.88%,根状茎和块根占78.06%;磷素的含量只占11.81%,根状茎和块根中占86.26%;钾素至苗后99天时,地上茎叶中总钾素的分配率降至63.58%,地下根状茎和块根共占27.89%;但苗后132天时开始,钾素又回流到营养器官,此时地上茎叶中总钾素分配上升到64.02%,地下根状茎和块根共占19.86%,到收获时地上茎叶中总钾素分配上升到65.19%,地下根状茎和块根共占23.8%。3、广西莪术地下根状茎和块根氮、磷、钾素的来源有11.66%的氮素来自营养体的转移,而88.34%需要后期根系的氮素吸收。磷素有25.97%来自营养体的转移,而另外的74.03%需要根系对磷素的吸收。钾素有19.55%来自营养体的转移,80.45%需要后期根系的吸收。4、广西莪术状和块根的产量受磷肥影响最大,其次是氮肥,受钾肥的影响相对较小。各因素在较低水平时,均随着该因素的增大而增加,但超过最佳水平后,则反而下降。广西莪术根状茎和块根产量最高时配方组合为:N 40.1kg/667m2,P2O5 129.2kg/667m2,K2O 25.5kg/667m2,其理论产量最高可达157.59 kg/667m2。而氮、磷、钾肥的施用水平分别为39.3 kg/667m2,129.9 kg/667m2,25.2 kg/667m2时,广西莪术可获得最大的经济收入,即N,P2O5,K2O肥料投入分别为78.4元/667m2,77.9元/667m2,35.3元/667m2,广西莪术根状茎和块根产量为157.58kg/667m2,产值为1260.7元/667m2,施肥利润为1069.1元/667m2。5、广西莪术的块根姜黄素含量受磷肥影响最大,其次是氮肥,钾肥对其含量影响相对较小。块根姜黄素含量的极大值农艺方案为:N40.1kg/667m2,P2O5 129.2kg/667m2,K2O 25.6kg/667m2时,姜黄素的含量达到0.186%。块根挥发油含量受磷肥影响最大,其次是钾肥,受氮肥的影响相对较小。块根挥发油含量最高的农艺方案:N 41.20kg/667m2,P2O5 128.88kg/667m2,K2O 25.1kg/667m2,挥发油的含量为1.158ml/100g。6、筛选的最优试管内结根状茎的体系外植体灭菌:先用75%的乙醇浸泡10秒,而后迅速转移到0.1%升汞中浸泡8分钟。诱导不定芽配方为MS+6-BA2mg/L+NAA0.1mg/L。最佳增殖配方为MS+6-BA4mg/L+KT 3mg/L。月增殖系数达到4-6倍。结根状茎的优化组合为1/2MS+6%蔗糖。

付江峰[9](2008)在《水蜡绿篱更新复壮试验》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06年通过试验了解水蜡绿篱截干的最佳时期和截干的最佳高度。不但节约了绿篱更新的资金、减轻绿化劳动量,而且提前实现绿化效果,也为今后绿篱更新复壮开拓了一条新路。

夏雪芬[10](2007)在《奶牛场废水治理技术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介绍了奶牛场废水的水质特征,对奶牛场废水的各种处理工艺进行了较全面的比较分析。目前主要采用厌氧技术治理奶牛场废水,但是单一的厌氧技术是难以达到预期的处理效果,组合工艺才是使处理水质排放或回用标准的最好方法。若仅是立足于机械动力处理方式,很难取得经济可行又能高效去除氮磷的技术方法。建议建立奶牛场废水生态处理系统。

二、EM复壮试验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EM复壮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蠋蝽猎物—黏虫的室内种群复壮(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虫源
    1.2 试验方法
        1.2.1 回接玉米叶对黏虫种群复壮效果的影响
        1.2.2 交配组合对黏虫种群复壮效果的影响
    1.3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回接玉米叶对黏虫种群复壮效果的影响
    2.2 不同交配方式对黏虫种群复壮的影响
3 讨论

(2)团头鲂tlrs及irfs基因的克隆、表达及其功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表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研究问题的由来
    1.2 TLRs和 IRFs基因的研究进展
        1.2.1 模式识别分子
        1.2.2 Toll样受体的研究起源
        1.2.3 脊椎动物的Toll样受体研究进展
        1.2.4 脊椎动物的干扰素调节因子研究进展
        1.2.5 TLR与 IRF的分类
        1.2.6 IRFs在 Toll样受体信号通路中的作用
        1.2.7 团头鲂病害及其免疫学研究
    1.3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团头鲂tlrs基因序列的克隆及表达分析
    2.1 前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试验材料
        2.2.2 主要设备与仪器
        2.2.3 主要试剂及试剂盒
        2.2.4 嗜水气单胞菌的复壮、鉴定及生长曲线的测定
        2.2.5 菌株半致死浓度的测定
        2.2.6 样品采集
        2.2.7 组织RNA提取
        2.2.8 荧光定量cDNA的合成
        2.2.9 基因序列克隆及测序
        2.2.10 PCR和 qPCR
        2.2.11 序列生物信息学分析
        2.2.12 数据分析
    2.3 结果分析
        2.3.1 团头鲂tlrs序列的克隆及特征分析
        2.3.2 Tlrs氨基酸序列分析
        2.3.3 Tlrs蛋白质二级序列比对分析及三级结构预测
        2.3.4 系统进化分析
        2.3.5 嗜水气单胞菌的鉴定及生长曲线的绘制
        2.3.6 团头鲂Matlrs的时空表达谱及病原刺激后的表达变化
    2.4 讨论
        2.4.1 团头鲂Matlrs序列分析及系统进化
        2.4.2 团头鲂Matlrs组织表达分析及嗜水气单胞菌感染后的表达变化
    2.5 小结
第三章 团头鲂irfs基因序列的克隆及表达分析
    3.1 前言
    3.2 材料与方法
    3.3 结果分析
        3.3.1 团头鲂irfs序列克隆及特征分析
        3.3.2 Irfs氨基酸序列分析
        3.3.3 Irfs蛋白质二级序列比对分析及三级结构预测
        3.3.4 系统进化分析
        3.3.5 团头鲂Mairfs的时空表达谱及病原刺激后的表达变化
    3.4 讨论
        3.4.1 团头鲂Mairfs序列分析及系统进化
        3.4.2 团头鲂Mairfs组织表达分析及嗜水气单胞菌感染后的表达变化
    3.5 小结
第四章 团头鲂irfs及 IκB-β基因原核表达及抗菌性研究
    4.1 前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试验材料
        4.2.2 主要设备与仪器
        4.2.3 主要试剂及试剂盒
        4.2.4 基因序列的克隆及测序
        4.2.5 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
        4.2.6 融合蛋白的诱导表达
        4.2.7 融合蛋白的纯化
        4.2.8 多克隆抗体的制备
        4.2.9 western-blot试验
    4.3 结果及分析
        4.3.1 重组质粒的构建
        4.3.2 团头鲂MaIrfs与 IκB-β的原核表达
        4.3.3 团头鲂IκB-β的纯化及抗体制备
        4.3.4 western-blot验证抗体及获得纯蛋白的抗菌性
    4.4 讨论
    4.5 小结
第五章 团头鲂MaTlrs的亚细胞定位及信号传导功能研究
    5.1 前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试验材料
        5.2.2 主要设备与仪器
        5.2.3 主要试剂及试剂盒
        5.2.4 基因克隆及测序
        5.2.5 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
        5.2.6 细胞复苏,传代与冻存
        5.2.7 细胞转染(以24 孔板转染为例)
        5.2.8 荧光显微镜观察基因定位
        5.2.9 过表达基因对下游干扰素相关免疫因子转录水平的影响
    5.3 结果
        5.3.1 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
        5.3.2 细胞转染效率
        5.3.3 团头鲂pEGFP-N1-MaTlrs亚细胞定位
        5.3.4 团头鲂Matlr5a、Matlr5b、Matlr9和Matlr21 基因过表达对下游干扰素相关免疫基因m RNA转录水平的影响
    5.4 讨论
        5.4.1 团头鲂MaTlrs的亚细胞定位
        5.4.2 团头鲂Matlrs基因对下游干扰素相关免疫因子m RNA表达的影响
    5.5 小结
第六章 团头鲂tlrs基因与irfs基因之间的信号传导
    6.1 前言
    6.2 材料与方法
        6.2.1 试验材料
        6.2.2 主要设备与仪器
        6.2.3 主要试剂及试剂盒
        6.2.4 基因克隆及测序
        6.2.5 细胞凋亡的测定
    6.3 结果
        6.3.1 六个Mairfs启动子区域克隆及特征分析
        6.3.2 Matlrs与 Mairfs之间的信号传导
        6.3.3 细胞凋亡试验测定
    6.4 讨论
    6.5 小结
全文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3)牡蛎壳曝气生物滤池处理含氨海水中硝化菌的驯化过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Contents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含盐污水
        1.1.2 含盐污水分类
        1.1.3 含盐污水处理工艺
    1.2 文献综述
        1.2.1 硝化反应
        1.2.2 曝气生物滤池工艺
        1.2.3 牡蛎壳在废水处理中的应用
        1.2.4 驯化淡水微生物处理含盐含氨污水
        1.2.5 嗜盐/耐盐微生物处理含盐含氨污水
        1.2.6 氨氧化菌AOB
        1.2.7 亚硝酸氧化菌NOB
        1.2.8 氨氧化古菌AOA
        1.2.9 PCR-DGGE技术在生物相分析中的应用
    1.3 选题依据
    1.4 研究内容
第二章 序批式反应器处理含氨海水硝化特性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1.1 实验装置
        2.1.2 原水组成
        2.1.3 操作条件与方法
        2.1.4 分析仪器与方法
    2.2 结果与讨论
        2.2.1 海水含率对硝化性能的影响
        2.2.2 原水葡萄糖浓度对硝化性能的影响
        2.2.3 原水NH_4~+-N浓度对硝化性能的影响
        2.2.4 悬浮污泥与牡蛎壳生物膜的硝化性能比较
    2.3 小结
第三章 模拟含氨海水硝化生物驯化特性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实验装置与流程
        3.1.2 原水组成
        3.1.3 实验条件
        3.1.4 操作方法
        3.1.5 分析仪器与方法
    3.2 结果与讨论
        3.2.1 非含盐进水挂膜阶段的硝化性能
        3.2.2 含盐进水硝化操作的驯化特性研究
        3.2.3 不同接种方式耐盐驯化阶段的硝化特性比较
        3.2.4 红树林底泥启动中的耐盐硝化驯化特性研究
        3.2.5 长期停止运行后恢复运行阶段硝化特性
    3.3 小结
第四章 曝气生物滤池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分析
    4.1 实验材料
        4.1.1 菌株与质粒
        4.1.2 主要试剂药品
        4.1.3 PCR引物
        4.1.4 培养基溶液
        4.1.5 分析软件
        4.1.6 主要仪器
    4.2 实验方法
        4.2.1 污泥样品的DNA提取
        4.2.2 1%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
        4.2.3 16S rDNA基因V3区PCR扩增
        4.2.4 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
        4.2.5 DGGE切胶产物PCR
        4.2.6 PCR产物纯化
        4.2.7 目的基因与载体连接
        4.2.8 连接产物转化
        4.2.9 转化产物点板、验证PCR、转接、测序
        4.2.10 系统发育树分析
    4.3 结果与讨论
        4.3.1 总DNA提取结果
        4.3.2 16S rDNA基因V3区PCR扩增结果
        4.3.3 PCR扩增产物DGGE结果
        4.3.4 污泥样品微生物群落系统发育分析
    4.4 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建议
    5.1 总结
    5.2 建议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
致谢

(4)上海景观公路土壤现状与改良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课题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盐碱地的分布和形成
        1.2.2 土壤盐碱化的生态问题
        1.2.3 盐碱地土壤的改良措施
        1.2.4 盐碱地土壤的生态构建原则
    1.3 本论文研究内容、目的及意义
第2章 上海地区盐碱土中盐分组成与电导率研究
    2.1 引言
    2.2 材料和方法
        2.2.1 研究材料
        2.2.2 实验方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不同类型盐碱土盐分组成
        2.3.2 电导率与盐分浓度的关系
    2.4 小结
第3章 上海景观公路绿地土壤质量研究
    3.1 引言
    3.2 材料和方法
        3.2.1 研究材料
        3.2.2 实验方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景观公路绿地土壤理化性状研究
        3.3.2 主要景观公路绿地土壤理化性状研究
    3.4 小结
第4章 上海临港新城滨海盐渍土壤年内盐水变化动态研究
    4.1 引言
    4.2 材料和方法
        4.2.1 研究材料
        4.2.2 实验方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pH值变化
        4.3.2 EC值变化
        4.3.3 有机质变化
        4.3.4 全盐量变化
    4.4 小结
第5章 植物生长改良关键技术研究
    5.1 引言
    5.2 材料和方法
        5.2.1 研究材料
        5.2.2 实验方法
    5.3 结果与讨论
        5.3.1 公路绿化专用栽培介质的配制
        5.3.2 植物经不同技术处理的效果
        5.3.3 植物生长改良关键技术的选择
    5.4 小结
第6章 公路绿地土壤管理对策研究
    6.1 引言
    6.2 公路绿化养护政策机制
    6.3 浦东道路植物养护技术
    6.4 公路绿地土壤管理对策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5)餐饮废水高效降解蛋白菌株的分离筛选及诱变选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目录
图表清单
1 引言
2 文献综述
    2.1 餐饮废水及其处理研究概况
        2.1.1 餐饮废水的特征
        2.1.2 餐饮废水对环境的污染及对人们日常生活的危害
        2.1.3 目前国内外餐饮废水的处理方法概况
        2.1.3.1 焚烧
        2.1.3.2 卫生填埋
        2.1.3.3 堆肥
        2.1.3.4 泔水生产微生物蛋白饲料技术
        2.1.3.5 泔水生产氢气技术
        2.1.3.6 泔水生产生物柴油技术
        2.1.3.7 其他技术
        2.1.4 特殊微生物技术在废水处理中的应用
    2.2 紫外线诱变技术在环境工程中的应用
    2.3 离子注入微生物诱变育种
        2.3.1 离子注入的生物学机理
        2.3.1.1 电荷交换效应
        2.3.1.2 表面刻蚀和容积损伤
        2.3.1.3 产生自由基
        2.3.1.4 辐射细胞近旁效应
        2.3.1.5 离子注入生物效应进程
        2.3.2 离子注入微生物诱变育种的特点及诱变程序
        2.3.3 离子束诱变技术在微生物育种中的应用
    2.4 本项研究的目的与内容
3 餐饮废水蛋白降解菌株的分离、筛选及鉴定
    3.1 实验材料
        3.1.1 分离样品
        3.1.2 部分试剂
        3.1.3 培养基
        3.1.4 部分溶液配方
        3.1.5 实验仪器设备
    3.2 实验方法
        3.2.1 蛋白含量的测定
        3.2.2 富集
        3.2.3 分离
        3.2.4 初筛方法
        3.2.5 复筛方法
        3.2.6 菌种鉴定
        3.2.6.1 形态特征的鉴定
        3.2.6.2 生理生化特征鉴定
    3.3 结果与分析
        3.3.1 蛋白含量测定的标准曲线
        3.3.2 初筛结果
        3.3.3 复筛结果
        3.3.4 菌种初步鉴定
        3.3.4.1 形态特征
        3.3.4.2 生理生化特征
        3.3.5 生长与降解特性
        3.3.5.1 生长曲线
        3.3.5.2 降解曲线
    3.4 本章小结
4 餐饮废水高效降解蛋白菌株的诱变选育
    4.1 实验材料
        4.1.1 菌种
        4.1.2 培养基
        4.1.3 实验仪器设备
    4.2 实验方法
        4.2.1 蛋白降解菌株的紫外诱变选育
        4.2.1.1 诱变出发菌株生长曲线
        4.2.1.2 菌悬液的制备
        4.2.1.3 诱变最佳时间的选择
        4.2.1.4 初筛方法:琼脂块法
        4.2.1.5 复筛方法
        4.2.2 蛋白降解菌株的离子注入诱变选育
        4.2.2.1 诱变出发菌株生长曲线
        4.2.2.2 离子注入诱变流程
        4.2.2.3 诱变最佳剂量的选择
        4.2.2.4 初筛方法
        4.2.2.5 复筛方法
    4.3 结果与分析
        4.3.1 蛋白降解菌株的紫外诱变选育
        4.3.1.1 出发菌株诱变菌龄的选择
        4.3.1.2 紫外线诱变剂量的选择
        4.3.1.3 初筛结果
        4.3.1.4 复筛结果
        4.3.2 蛋白降解菌株的离子注入诱变选育
        4.3.2.1 出发诱变菌株的菌龄选择
        4.3.2.2 离子束诱变剂量的选择
        4.3.2.3 初筛结果
        4.3.2.4 复筛结果
        4.3.2.5 D-4-29-3菌株的生长与降解特性
    4.4 本章小结
5 餐饮废水高效降解蛋白诱变菌株降解条件的初步研究
    5.1 实验材料
        5.1.1 菌种
        5.1.2 培养基
        5.1.3 实验仪器设备
    5.2 实验方法
        5.2.1 发酵过程中pH的变化
        5.2.2 初始pH对蛋白降解率的影响
        5.2.3 温度对蛋白降解率的影响
        5.2.4 溶氧量对蛋白降解率的影响
        5.2.5 接种量对蛋白降解率的影响
        5.2.6 不同碳源对蛋白降解率的影响
        5.2.7 发酵培养基的正交实验
        5.2.8 菌种保存
        5.2.8.1 斜面保存
        5.2.8.2 二甲基亚砜(DMSO)保存
    5.3 结果与分析
        5.3.1 发酵过程pH的变化
        5.3.2 初始pH对蛋白降解率的影响
        5.3.3 温度对蛋白降解率的影响
        5.3.4 溶氧量对蛋白降解率的影响
        5.3.5 接种量对蛋白降解率的影响
        5.3.6 不同碳源对蛋白降解率的影响
        5.3.7 发酵培养基的正交实验结果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致谢

(6)天柱县油茶低产林改造技术措施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Summary
引言
1 研究综述
    1.1 油茶概述
        1.1.1 油茶的功能与利用价值
        1.1.2 栽培历史及分布
        1.1.3 油茶生物学和生态学特性
        1.1.4 油茶主要栽培品种
    1.2 油茶生产现状
    1.3 油茶低产的主要原因
    1.4 油茶低产林改造及丰产技术
    1.5 油茶病虫害防治
        1.5.1 化学防治
        1.5.2 物理防治
        1.5.3 生物防治
        1.5.4 油茶病虫害防治方法简介
    1.6 本研究的依据与背景
2 研究地区概况
3 技术路线与研究方案
    3.1 技术路线
    3.2 研究方案
        3.2.1 油茶低产林成因调查及类型划分
        3.2.2 油茶低产林改造技术试验
4 结果与分析
    4.1 天柱县油茶低产林成因分析及类型划分
        4.1.1 油茶林生长现状
        4.1.2 油茶低产林成因
        4.1.3 油茶低产林类型划分
    4.2 低产林改造措施对油茶林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4.2.1 不同立地条件低产林改造对油茶产量的影响
        4.2.2 高枝嫁接对油茶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4.2.3 补植对油茶产量的影响
        4.2.4 疏伐对不同林龄油茶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4.2.5 树冠修剪对油茶产量的影响
        4.2.6 截干促萌复壮对油茶产量的影响
        4.2.7 抚育对油茶产量的影响
        4.2.8 林地施肥对油茶产量的影响
        4.2.9 林下间作对油茶产量的影响
        4.2.10 水保措施对油茶产量的影响
        4.2.11 组合配套措施改造对油茶产量的影响
5 结论与讨论
    5.1 油茶低产林形成的主要原因
    5.2 油茶低产林的主要类型
    5.3 油茶低产林改造的主要技术措施
    5.4 本研究存在的不足之处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7)生物法处理畜禽养殖污水的研究现状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 常用的畜禽养殖污水处理技术
    1.1 沼气池发酵处理技术
    1.2 氧化塘处理技术
    1.3 人工湿地净化技术
2 近年来养殖污水处理研究的新进展
    2.1 厌氧、好氧工艺处理畜禽养殖污水
    2.2 生物滤池方法处理养殖废水
    2.3 新材料应用于养殖场污水处理
    2.4 固定化微生物技术在养殖污水处理中的应用
    2.5 有效微生物在养殖污水处理中的应用
3 展望

(8)广西莪术氮、磷、钾营养特性、优化施肥与品种复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莪术和郁金类植物基源及鉴别
    1.2 莪术和郁金类原植物的资源分布
    1.3 莪术和郁金类药材生产栽培管理与加工技术研究
        1.3.1 莪术和郁金类药材生产栽培管理研究
        1.3.2 采收期的研究
        1.3.3 加工方法的研究
    1.4 莪术和郁金类植物研究进展
        1.4.1 莪术和郁金类药材化学成分研究进展
        1.4.2 莪术和郁金类药材的功用研究进展
    1.5 郁金组织培养研究进展
    1.6 平衡施肥与科学配肥在作物产量和品质上的影响
    1.7 广西莪术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1.7.1 广西莪术资源分布
        1.7.2 广西莪术栽培管理及产区调研
    1.8 本课题立论依据及研究目的和意义
2 广西莪术氮、磷、钾营养特性、优化施肥
    2.1 材料与方法
        2.1.1 供试材料
        2.1.2 土壤条件测定
        2.1.3 试验设计
        2.1.4 测定方法
        2.1.5 数据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试验土壤条件及广西莪术的生长动态
        2.2.2 广西莪术不同生长期生理指标
        2.2.3 广西莪术对氮、磷、钾的吸收分配规律
        2.2.4 广西莪术不同发育阶段的氮、磷、钾吸收和比例
        2.2.5 氮、磷、钾对广西莪术产量效应和优化分析
        2.2.6 氮、磷、钾对广西莪术块根姜黄素含量的效应和优化分析
        2.2.7 氮、磷、钾对广西莪术块根挥发油含量的效应和优化分析
    2.3 小结与讨论
        2.3.1 广西莪术不同生长期生物学特性
        2.3.2 广西莪术对氮、磷、钾的吸收分配规律
        2.3.3 氮、磷、钾对广西莪术的产量效应
        2.3.4 氮、磷、钾对广西莪术块根姜黄素含量的效应
        2.3.5 氮、磷、钾对广西莪术块根挥发油含量的效应
3 广西莪术品种复壮与试管内结根状茎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供试材料
        3.1.2 培养条件
        3.1.3 芽体萌动、不定芽诱导与增殖
        3.1.4 生根
        3.1.5 根状茎的诱导
        3.1.6 芽的生长状况对根状茎诱导的影响
        3.1.7 试管根状茎贮藏和栽培试验
    3.2 结果与分析
        3.2.1 不同浓度的6-BA、KT对广西莪术无菌苗增殖的影响
        3.2.2 不同浓度NAA对广西莪术生根壮苗的影响
        3.2.3 蔗糖浓度对根状茎形成的影响
        3.2.4 MS和1/2MS基本培养基对根状茎形成的影响
        3.2.5 芽的生长状况对根状茎诱导的影响
        3.2.6 试管根状茎贮藏和栽培试验
    3.3 讨论
4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四、EM复壮试验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蠋蝽猎物—黏虫的室内种群复壮[J]. 李鸿波,张长华,贾芳曌,戴长庚,胡阳. 植物保护, 2022(01)
  • [2]团头鲂tlrs及irfs基因的克隆、表达及其功能研究[D]. 詹凡玢. 华中农业大学, 2019(01)
  • [3]牡蛎壳曝气生物滤池处理含氨海水中硝化菌的驯化过程研究[D]. 徐洁. 厦门大学, 2014(08)
  • [4]上海景观公路土壤现状与改良关键技术研究[D]. 毕华松. 华东理工大学, 2011(07)
  • [5]餐饮废水高效降解蛋白菌株的分离筛选及诱变选育研究[D]. 杨转琴. 郑州大学, 2010(06)
  • [6]天柱县油茶低产林改造技术措施初步研究[D]. 袁仁根. 贵州大学, 2009(S1)
  • [7]生物法处理畜禽养殖污水的研究现状与展望[J]. 贾晗,吴若菁,黄婧,陈岩松. 水处理技术, 2008(07)
  • [8]广西莪术氮、磷、钾营养特性、优化施肥与品种复壮研究[D]. 欧阳胜祥. 广西大学, 2008(12)
  • [9]水蜡绿篱更新复壮试验[J]. 付江峰. 农业科技与信息(现代园林), 2008(05)
  • [10]奶牛场废水治理技术进展[J]. 夏雪芬. 现代农业科技, 2007(10)

标签:;  ;  ;  ;  ;  

EM 复兴测试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