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用法律看好你的“知识财富”(论文文献综述)
彭伟琳[1](2019)在《融媒体环境下省级电视台法制新闻节目传播策略研究 ——以《晚间800》为例》文中认为上世纪末,随着中央电视台《今日说法》的开办,我国电视法制新闻节目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很多地区电视台纷纷效仿,开办了很多法制新闻节目或者创立了很多法制频道。法制与新闻的结合获得了很高的接受度,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电视法制新闻节目的生产方式不断更新,观众对于法制节目的接收形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媒体融合已经变成一种潮流。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科技的发展将社会带入了全新的时代,人类获取信息的设备也从传统的主流媒体转变到了新媒体领域,如手机,平板电脑等。而“融媒体”的提出,更新了原有的传播格局,媒体不再是简单的竞争与合作关系,而是“融为一体,合而为一”。传统电视法制新闻节目也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这一切都客观要求电视法制新闻节目改变传播策略,以适应融媒体环境的全新发展要求。省级电视台的法制新闻节目又因其地域环境的不同,与全国性的法制新闻节目相比,受众的覆盖面相对来说不够大,人才和硬件等基础设施条件等也相对不够优良,因此在融媒体环境下,如何提升自身的传播策略也就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在新旧媒体融合的媒介格局之中,本研究着重分析融媒体背景之下的省级电视台法制新闻节目的传播策略,及时帮助省级电视台法制新闻节目解决遇到的传播策略问题,在新的传媒环境中,寻求生存之道。本文共分为七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包括研究背景,研究现状,研究目的及意义,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第二部分为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第三部分为我国电视法制新闻节目的发展历程,我国电视法制新闻节目的主要特点,我国电视法制新闻节目的社会功能。第四部分是以江西都市频道《晚间800》为例,深入分析融媒体环境下省级电视台法制新闻节目的生态变化,发展现状,传媒策略现状三个方面。第五部分为融媒体环境下省级电视台法制新闻节目传播面临的问题。第六部分为本文的重点内容,对融媒体环境下省级电视台法制新闻节目的传播策略优化提出建议。第七部分是对本文进行一个归纳总结,既肯定研究的成果,也提出研究的不足,最后对于研究的发展做出展望。
高清波,耿宗科[2](2019)在《上学路上安全第一》文中提出每年8月末至9月初,大学新生陆续迈入自己心仪的大学,开启人生新的求学历程。道路千万条,安全第一条。上学途中,最好能与考入同一个城市的同学结伴而行。如果需要在中途过夜,务必选择正规的酒店,遇到陌生人打房间电话或者敲门要坚决拒绝。要随时与家人保持联系,每到一个陌生地方,告诉父母你的位置,和预计到达下一个目的地的时间。抵达学校所在城市,优先选择学校安排的新生接站车辆。如果错过接站车辆,要选择公共交通工具或者正规出租车,不
于倩倩[3](2018)在《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下朱仙镇木版年画传承人的传承研究》文中指出朱仙镇木版年画是我国年画的一种传统形式,属于传统的民间美术大类,是最早起源的木版年画,是中原地区的民众生活的结晶,反映了民众的审美意趣。朱仙镇木版年画的主要存在区域是开封市及朱仙镇周边地区,作为当地民众习以为常的生活中的一种艺术形式,因为各种原因快要消逝于民众的日常生活中,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后的朱仙镇木版年画又重新回到民众的视野中,在全国掀起了一片热潮。不仅订立相关保护的法律法规,确立了国家、省、市、县四级传承人,还在政府的支持下采取了其他的保护措施,作为非遗的朱仙镇木版年画仍旧在传承和保护中出现了传承人所担忧的困境。笔者发现,朱仙镇木版年画的传承困境突出表现在传承人后继无力,政府对于朱仙镇木版年画的传承管理不足,以及传承人之间矛盾重重,缺乏交流等因素都一定程度上阻碍朱仙镇木版年画的传承和发展。鉴于此,笔者结合实际调研考察传承过程,提出一些具有针对性的解决措施,主要包括建立科学完善的传承人培养、考核机制,为朱仙镇木版年画的传承提供后备力量;同时不断加强政府对朱仙镇木版年画传承的管理工作。朱仙镇木版年画的传承是否能够得到延续关系着朱仙镇木版年画的保护,我们要借助各种条件和措施,充分发挥传承人的文化自觉,积极为朱仙镇木版年画的传承发展做出自己的努力。
杜卫东,周新京[4](2014)在《江河水(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第三部:抗命第16章久别重逢非少年1天上掉下个林妹妹。猝然之间,丁薇薇站在了江河面前。这天早晨一上班,江河叫来总会计师章江,让他和沈奕巍联系,尽快拨款改造贮木场水塔。章江笑问,局里的账面上刚有点钱,在手心里还没捂热呢,就要划走?江河学着电影《列宁在一九一八》里瓦西里的口吻说,面包会有的,一切都会有的。他很尊重章江,这位年过五旬的总会计师办事有板有眼,为人又厚道正派,像邻家大哥,和他谈话,内心每每很放松。章江站起身:"好,我马上去办。你呀,好人呐!"
杨文伟[5](2014)在《转型期中国社会阶层固化探究》文中提出时下,愈演愈烈的“二代”现象和“拼爹”行为,证明社会热议中的阶层固化之说,绝非妄言,而是转型期中国社会阶层结构变迁的一种客观趋向。阶层固化是指社会流动竞争中,出现先赋因素相对于自致因素占据明显优势、社会流动通道壅塞、社会跨阶层流动尤其是上行流动趋缓甚至停滞的一种趋向。它是社会利益趋于固化的结构表征,表明社会发展进程日渐被“优势”群体(在社会阶层结构中占据相对优势位置的既得利益群体)或强势阶层所控盘并出现代际传承之势,而弱势阶层则逐渐陷入边缘化、底层化的囧境,贫困和劣势地位也因之世袭。从结构转型到结构定型是任何社会迈向现代化的必经之路。应当看到,阶层固化是一种畸形的社会阶层结构定型化。正常的社会阶层结构定型化,理应表现为社会各阶层间的流动通道相互开放,障碍性、阻滞性因素被降至最低点,各个社会群体之间形成一种成熟而稳定的秩序,各安其位,各得其所。而现阶段的阶层固化则明显偏离了这一轨道,表现为阶层间流动通道堵塞,各个社会阶层在权利、资源、机会和生存空间上均处于不平等享有状态,社会利益获得、分配和享有规则向相对强势阶层(既得利益群体)倾斜而不利于相对弱势阶层(利益受损群体)。并且,这种不平等趋势大有不断巩固进而代际传承之势。基于以上研判,本文采用社会转型理论、差序格局理论和社会公正理论等理论工具组合,综合国际视野、历史背景和本土眼光,从阶层固化的现状表现、演化轨迹、深层动因、负面效应和应对方略这一逻辑链条,逐一展开铺陈、阐释和探析。论文相应地分为七个部分:导论部分首先揭示了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在此基础上,遵循逻辑和事实相统一的原则,结合相关概念对阶层固化进行了合理界定。其次,较为详尽地梳理和介绍了目前学术界对阶层固化问题的研究现状,点明了既有研究的不足之处,同时表明了本研究所期待的突破与创新。再次,对本文所采用的理论工具进行了初步介绍,如社会转型理论、差序格局理论和社会公正理论。最后,结合研究需要,厘清了研究思路,阐明了研究方法。第一章主要是描述性研究,结合必要的事例、访谈、数据、图表等经验资料,沿着代内和代际两个维度,重点梳理、归纳和揭示了阶层固化在政治、经济、教育和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具体表现,确凿地指出当前中国社会的阶层固化正呈不断蔓延之势,理应引起足够的警惕和重视。第二章由“国际拼爹指数(IgE)排行榜”入手,将阶层固化置于宽广的国际视野下,重点考察了美国、俄罗斯、英国、日本和印度等国的社会阶层结构变迁和阶层固化现状特征。从而得出判断,在世界范围内,阶层固化是现代化进程中一个较为普遍的阶段性现象,所不同的是各自外显特征、演化历程、严重程度和表现形式不同而已,因此得出的经验教训及启示也各有不同。第三章着重阐述了转型期阶层固化的演进脉络。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化进程的不断加深,以90年代中期为分水岭,中国社会流动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大致可以分为分化流动期和边界形成期两大阶段。在分化流动期,农民阶层、工人阶层、知识分子阶层、干部阶层的分化流动相当活跃,并且产生了以个体户、私营企业主和专业技术和管理者为代表的新兴阶层。在边界形成期,随着贫富差距的不断拉大,阶层之间尤其是强势阶层和弱势阶层之间出现了种种有形和无形的阶层边界,并且,这种边界仍然在不断地增高加厚。第四章从差序格局的推拉作用、计划体制的惯性驱动、公共权力的扩张冲动、贫富分化的累积效应等维度出发,深入探析了每一维度下各种具体的体制机制,揭示了致使阶层固化加剧的复杂而深刻的动因。明确指出,这些因素相互交织、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合力推高了时下的阶层固化之势。第五章全面探析了阶层固化的社会负面效应。总的来说,阶层固化与社会公正相互抵消,相互弱化。阶层固化程度越高,社会公正实现程度就越低,二者大致呈反比关系。具体来说,阶层固化的趋强,推动着社会资源、权利和机会向社会上层聚敛并以圈层化的形式实行闭环式流动,名、权、利高度复合叠加在强势阶层身上,社会中下层的生存和发展空间被日益压缩,社会垂直流动因之迟滞,社会认同基础不断被蚕食,社会阶层结构弹性减弱,阶层间分歧和隔阂因素增多,社会戾气上扬,成为社会矛盾多发频发的重要根源。从趋势上看,这一切最终都会集中体现在政治上——随着上层精英的愈益壁垒化和底层社会的扩容,促使精英循环蜕化为精英复制,类似于经济领域“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就会浮现。一旦大面积扩展,能力和道德双重逆淘汰将难以避免,最终酿成极端的负面政治效应——政权的周期性更迭,即所谓的“历史周期律”。第六章围绕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这一核心理念,强调以群众路线为行动主线,比较系统地勾勒出了化解阶层固化的行动“路线图”——从改善基础民生、增进教育公平、优化阶层结构、规范公共权力等各个政策环节入手,初步提出了各个具体领域内的基本应对思路,藉此整合联动,创新社会治理,推进社会建设,促进不同阶层代内和代际之间资源、机会和权利的均衡配置,进而构筑起公正、合理、开放、畅通的社会流动机制和模式。本文认为,这才是现阶段实现“中国梦”的要义之所在。
吉芸[6](2011)在《走在异乡的路上 ——来华留学生跨文化学习的质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留学生教育得到了空前的发展,留学生总人数、生源国家和地区数、接收单位数等方面数据都达到历史最高;留学生的专业范围也在不断扩大,学位生在不断增多。随着来华留学生人数的不断增多,他们的学习、生活、文化适应问题也逐渐突出。留学生在华的学习生活是一个跨文化学习过程,对留学生和东道国都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为了了解这一跨文化学习过程,本研究选取了9名来华留学生作为样本,对其进行观察和访谈,深入了解和记录他们的学习、生活、交际状况以及他们对在中国的学习经历的想法,对他们的跨文化学习进行详细的描述与分析,真实的反映来华留学生跨文化学习的现实状态与内心世界。研究发现,来华留学生经历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和生活之后,认知、情感态度和行为都发生了显着的变化。他们从一知半解到“我了解了中国”,从“不喜欢”到“不舍得离开”,从不适应到逐渐习惯,跨文化学习能力都有了提高。留学生管理部门可以从以下方面提高管理水平,帮助留学生实现成功的跨文化学习:从认知发展的角度提供更方便的信息沟通,实行留学生与中国学生的趋同管理;从情感支持的角度实现高校、社会、政府三角联合体的共同支撑;从行为训练的角度提供更多样有效的辅助项目,尝试灵活的跨文化教学。跨文化学习过程需要留学生与东道国之间的双向交流,全球化时代也要求跨文化人才的产生,应当重视跨文化教育和跨文化学习,以适应多元化的世界。
周雪莉[7](2004)在《天行网安公司企业文化塑造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提升企业的管理,降低管理成本,杜绝管理漏洞一直是企业家们所热衷的事情,而对于制度管理之外的管理空白,需要的就是企业文化。越来越多的企业管理者认识到:企业文化是企业经营管理的灵魂,是企业获得持续竞争优势的动力源泉,21世纪的管理就是文化管理,即以人为中心、高度重视观念和情感因素的非理性的管理模式。为了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获得生存和发展的空间,企业需要引入文化管理并对不适合于内外环境的企业文化进行变革。本文通过对北京天行网安信息技术有限责任公司为期六个月的调研和诊断,针对该公司在以企业标识变更为契机的二次创业过程中创建企业文化的实例进行研究,提出了该公司企业文化的设计思路并对该公司企业文化建设中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本文由七章组成,从问题的提出开始综述了企业文化的研究进展,对北京天行网安信息技术有限责任公司所处的行业背景进行了介绍,总结了该公司的调研现状和诊断结果,对企业文化各层次的塑造提出方案并给出实施建议。文中提出企业文化的建设需要与公司所处的行业特点和人员特点相匹配,探讨了高科技企业如何建立适合于自身行业特点和人员特点的企业文化,并对如何实施企业文化进行了探讨。对于知识型员工占多数的知识密集型企业的文化建设的设计思路主要应该考虑以人本管理、沟通与情感管理以及培育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为主。通过探讨制度与文化的辨证关系,对于高科技的软件企业提出制度建设过程要考虑与企业文化的融合,制度的设计应以激励、宽松为主,以激发员工的创新精神,更好的发挥员工的主观能动性。同时对于领导者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的身体力行、言传身教的重要作用也进行了探讨。本文以北京天行网安信息技术有限责任公司为例进行研究探讨,希望能够为高科技软件企业的文化建设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秦萌,支兆华[8](2001)在《反垄断与新经济》文中研究说明2001年1月8日,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与北大国际MBA联合举办了中国经济管理热点问题讨论会。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周其仁教授对中国信息产业管理体制的改革,以及以互联网为代表的高新技术推动的新经济在国内国外的发展和政策取向做了大量的研究。新千年之初,在很多互联网公司举步维艰之时,在纳斯达克几上几落之际,针对应该怎样来看待中国信息产业反垄断的进程,怎么来看我国的经济政策,周其仁教授提出了很多独到的见解。
严力[9](1995)在《回家》文中认为 第一章顾然三十一岁的时候,有人替他算过一卦,要去发现一个新世界,但不是说在一两年之内,而是三十七岁以后,也就是说他想算的卦使他很失望,因为他正在办留学美国的手续中。据带他来算命的朋友介绍说,这个算命的先生是上海近几年来很有名的,许多人在出国之前都被他算准了。现在他已三十七岁了,五天前,也就
二、用法律看好你的“知识财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用法律看好你的“知识财富”(论文提纲范文)
(1)融媒体环境下省级电视台法制新闻节目传播策略研究 ——以《晚间800》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现状 |
1.2.1 国内对于电视法制节目的研究 |
1.2.2 国内对于省级电视台法制新闻节目的研究 |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研究思路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第2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 |
2.1.1 融媒体 |
2.1.2 电视法制新闻节目 |
2.1.3 传播策略 |
2.2 理论基础 |
2.2.1 对话理论 |
2.2.2 社会模仿理论 |
2.2.3 媒体的社会责任理论 |
第3章 我国电视法制新闻节目概述 |
3.1 我国电视法制新闻节目的发展历程 |
3.1.1 我国电视法制新闻节目的兴起 |
3.1.2 我国电视法制新闻节目的发展 |
3.2 我国电视法制新闻节目的主要特点 |
3.2.1 客观真实性 |
3.2.2 法理性 |
3.2.3 阐释性 |
3.2.4 人文性 |
3.2.5 通俗易懂性 |
3.3 我国电视法制新闻节目的社会功能 |
3.3.1 正面社会功能 |
3.3.2 负面社会功能 |
第4章 融媒体环境下省级电视台法制新闻节目传播现状分析——以《晚间800》为例 |
4.1 融媒体环境下省级电视台法制新闻节目生态变化 |
4.1.1 传播模式变化:单一化走向多元化 |
4.1.2 受众角色变化:“观众”到“用户” |
4.1.3 传播理念变化:“示众”到“隐私” |
4.2 融媒体环境下省级电视台法制新闻节目的现状分析 |
4.2.1 融媒体环境下省级电视台法制新闻节目的发展现状 |
4.2.2 《晚间800》节目发展概况 |
4.3 融媒体环境下省级电视台法制新闻节目传播策略现状分析——以《晚间800》为例 |
4.3.1 江西台互联网门户网站 |
4.3.2 《晚间800》新浪官方微博 |
4.3.3 《晚间800》官方微信公众号 |
4.3.4 江西台手机APP应用 |
4.3.5 《晚间800》其他移动端 |
4.3.6 《晚间800》传播策略现状小结 |
第5章 融媒体环境下省级电视台法制新闻节目传播面临的问题 |
5.1 节目主持人的品牌影响力需要提升 |
5.2 社会责任感需要强化,内容品质有待提高 |
5.2.1 内容的选择需要多样 |
5.2.2 内容导向有待调整 |
5.2.3 法制教育功能需要改进 |
5.3 传播渠道有待拓宽 |
5.4 节目受众群体涵盖需要广泛 |
5.5 和受众的个性化互动有待加强 |
第6章 融媒体环境下省级电视台法制新闻节目传播策略的优化建议 |
6.1 利用多种媒体打造主持人个人品牌 |
6.2 优化节目内容以提升节目公信力 |
6.3 通过整合传播渠道全方位打造多媒体矩阵 |
6.3.1 改变传统媒体的经营理念 |
6.3.2 加强各媒介间的互动合作 |
6.4 把握受众需求,找准特色 |
6.4.1 通过大数据实现精准传播把握受众需求 |
6.4.2 积极抢占移动互联网市场以开拓新的受众资源 |
6.4.3 节目推广要立足本地面向全国 |
6.5 积极以“对话”意识创新互动形式 |
6.5.1 重视线上线下联合互动 |
6.5.2 优化用户体验 |
第7章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3)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下朱仙镇木版年画传承人的传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背景 |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现实意义 |
三、文献综述 |
(一)关于民间美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 |
(二)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研究 |
(三)关于朱仙镇木版年画的研究 |
(四)关于朱仙镇木版年画传承人的研究 |
四、文章框架 |
五、理论依据 |
六、研究方法 |
(一)田野调查法 |
(二)文献搜集法 |
第一章 朱仙镇木版年画概况 |
一、朱仙镇木版年画简介 |
(一)朱仙镇木版年画的技艺 |
(二)朱仙镇木版年画的主题表现 |
(三)朱仙镇木版年画的特征 |
二、朱仙镇木版年画形成背景 |
(一)朱仙镇木版年画产生的地理环境 |
(二)朱仙镇木版年画发展的历史过程 |
三、朱仙镇木版年画的传统传承方式 |
(一)师徒传承 |
(二)家族传承 |
(三)帮工(雇佣制) |
(四)社会传承 |
第二章 朱仙镇木版年画传承人的传承研究 |
一、朱仙镇木版年画传承人制度与政策 |
(一)朱仙镇木版年画传承人的认定 |
(二)朱仙镇木版年画传承人的职责 |
二、朱仙镇木版年画传承人传承现状 |
(一)郭太运:国家级传承人——坐馆收徒,政府分配 |
(二)张继忠:省级传承人——家族传承,帮工并行 |
(三)蔡瑞勇:市级传承人——追随己师,潜心学艺 |
(四)尹国法:县级传承人——代际传承,社会并行 |
(五)女性传承人——年画传承的隐性群体 |
第三章 朱仙镇木版年画传承困境研究 |
一、传承人传承中遇到的问题 |
(一)传承人后继无力 |
(二)传承人之间矛盾重重,无法传承全部技艺 |
(三)制作工艺复杂,不易传承 |
(四)政府管理工作有待继续提高 |
二、解决问题的可行性建议 |
(一)形成科学完善的传承人培养、考核机制 |
(二)正确应用现代技术促进传承 |
(三)形成科学完善的管理工作机制 |
(四)加强文化传承的自觉意识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5)转型期中国社会阶层固化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图表目录 |
导论 |
一、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一)选题背景 |
(二)概念界定 |
(三)研究意义 |
二、 相关文献研究综述 |
(一)既有研究视角 |
(二)既有研究的不足之处 |
(三)本研究期待的突破与创新 |
三、 相关理论工具 |
(一)社会转型理论 |
(二)社会公正理论 |
(三)差序格局理论 |
四、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第一章 正在蔓延的阶层固化之势 |
第一节 政治领域 |
一、 基层政治生态家族化 |
二、 主要群体政治权利弱势化 |
第二节 经济领域 |
一、 代内收入分配差距拉大 |
二、 代际贫富世袭加速 |
三、 不断被圈占的就业机会 |
第三节 教育领域 |
一、 高等教育机会的阶层差距 |
二、 阶层间教育资源配置严重失衡 |
三、 新“读书无用论”开始泛滥 |
第四节 社会生活领域 |
一、 社会鸿沟和丛林法则盛行 |
二、 社会区隔与社会结构撕裂 |
第二章 国际视野下的阶层固化 |
第一节 美国社会的阶层固化 |
一、 美国社会阶层结构的历史变迁 |
二、 美国社会阶层结构的现状特征 |
三、 若干经验教训及启示 |
第二节 俄罗斯社会的阶层固化 |
一、 俄罗斯社会阶层结构的历史变迁 |
二、 俄罗斯社会阶层固化的现状特征 |
三、 若干经验教训及启示 |
第三节 英国社会的阶层固化 |
一、 英国社会阶层结构的历史变迁 |
二、 英国社会阶层固化的现状特征 |
三、 若干经验教训及启示 |
第四节 日本社会的阶层固化 |
一、 日本社会阶层结构的历史变迁 |
二、 日本社会阶层固化的现状特征 |
三、 若干经验教训及启示 |
第五节 印度社会的阶层固化 |
一、 印度社会阶层结构的历史变迁 |
二、 印度社会的阶层固化现状特征 |
三、 若干经验教训及启示 |
第三章 转型期阶层固化的演进脉络 |
第一节 分化流动期 |
一、 农民阶层的分化流动 |
二、 工人阶层的分化流动 |
三、 知识分子阶层的分化流动 |
四、 干部阶层的分化流动 |
五、 新兴社会阶层的崛起 |
第二节 边界形成期 |
一、 阶层收入进一步分化 |
二、 贫富空间区隔 |
三、 社会流动新变化 |
四、 社会生活圈层化 |
五、 阶层复制倾向加重 |
六、 阶层意识的形成与强化 |
第四章 转型期阶层固化动因的多维透视 |
第一节 差序格局的推拉作用 |
一、 差序格局的四维圈层结构 |
二、 差序格局的演进轨迹 |
三、 差序格局的推拉作用 |
第二节 计划体制的惯性驱动 |
一、 二元分割的户籍制度致使风险和成本分配失衡 |
二、 碎片化的社会保障制度维护和强化着阶层边界 |
三、 有缺陷的土地制度诱发了严重的阶层利益冲突 |
四、 传统的工会制度不适应阶层利益博弈的平衡 |
第三节 公共权力的扩张冲动 |
一、 公权膨胀强化了阶层结构壁垒 |
二、 公权寻租加剧了阶层利益失衡 |
三、 公权侵蚀权利固化了阶层藩篱 |
第四节 贫富分化的累积效应 |
一、 “滚雪球”式的财富积累 |
二、 资本与权力的共生 |
三、 不对称的改革成本分摊 |
四、 教育不公与阶层复制 |
第五章 转型期阶层固化的负面效应 |
第一节 损害社会公正 |
一、 致使阶层间利益关系严重失衡 |
二、 破坏阶层间互惠互利关系 |
三、 阶层再生产将持续损害社会公正 |
第二节 迟滞社会流动 |
一、 锁闭上行流动通道 |
二、 阻塞精英循环渠道 |
第三节 侵蚀社会认同基础 |
一、 动摇福利体系 |
二、 离散组织结构 |
三、 消解意义系统 |
第四节 诱发社会冲突 |
一、 加重社会戾气 |
二、 加剧社会风险 |
三、 酿成互害社会 |
第六章 化解阶层固化的若干方略 |
第一节 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
一、 两个维度 |
二、 四大规则 |
第二节 改善基础民生 |
一、 整合社会保障体系 |
二、 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 |
三、 完善就业保障体系 |
四、 健全住房保障体系 |
第三节 增进教育公平 |
一、 合理配置教育资源 |
二、 改革教育制度 |
第四节 优化阶层结构 |
一、 扶植中间阶层 |
二、 促进阶层互利 |
三、 增进阶层互信 |
第五节 规范公共权力 |
一、 把权力关进制度笼子里 |
二、 以群众路线彰显民权 |
参考文献 |
中文着作 |
中文期刊 |
年鉴及报告 |
报纸 |
电子文献 |
英文文献 |
后记 |
(6)走在异乡的路上 ——来华留学生跨文化学习的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一、研究目的和意义 |
(一) 跨文化学习的研究有利于来华留学生适应在华学习生活 |
(二) 跨文化学习的研究有利于留学生教育的长足发展 |
(三) 跨文化学习的研究有利于扩宽留学生教育的研究视角 |
(四) 跨文化学习的研究有利于对自身文化进行反思 |
二、文献综述 |
(一) 国外相关理论研究 |
(二) 国外关于留学生跨文化学习的研究 |
(三) 国内关于留学生的研究 |
三、研究问题的提出 |
四、研究方法与思路 |
(一) 研究方法 |
(二) 研究对象 |
(三) 研究思路 |
五、概念界定 |
第二章 来华留学生的跨文化学习状态 |
一、课程学习:"我自己学习" |
(一) 针对不同水平学生课程设置灵活 |
(二) 教科书一成不变 |
(三) 中国的课堂比较枯燥 |
(四) 图书馆不开放,只能独立学习 |
(五) 在中国学习专业很难 |
二、人际交往:"交朋友很难" |
(一) 我认识的中国朋友不多 |
(二) "我们像一个小岛" |
(三) "亚文化圈"的影响 |
(四) 文化差异造成了很多麻烦 |
三、印象与感悟:"我眼中的中国" |
(一) 中国的经济在发展 |
(二) 中国人"内外有别" |
(三) 对中国人公共道德的困惑 |
(四) 对"中国式"管理的不满 |
第三章 来华留学生在跨文化学习过程中的变化 |
一、认知:从"我听说不好"到"我了解了中国" |
二、情感与态度:从"我不喜欢"到"我舍不得离开" |
三、行为:从"我不适应"到"我习惯了" |
第四章 来华留学生跨文化学习的管理 |
一、认知发展 |
(一) 信息交流 |
(二) 趋同管理 |
二、情感支持 |
三、行为训练 |
(一) 辅助服务 |
(二) 跨文化教学 |
第五章 来华留学生跨文化学习的启示与思考 |
一、跨文化学习需要留学生与东道国之间的双向交流 |
二、全球化时代要求跨文化学习 |
三、质的研究过程是研究者不断反思的过程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7)天行网安公司企业文化塑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引言 |
1.1 课题背景 |
1.2 研究方法 |
1.3 有待深入的研究 |
第二章 企业文化概述 |
2.1 国外企业文化研究进展 |
2.2 国内企业文化研究进展 |
2.3 企业文化的定义 |
2.4 企业文化的结构 |
第三章 信息安全行业背景介绍 |
3.1 加快电子政务建设 |
3.1.1 十六大报告中对电子政务的描述 |
3.1.2 中国信息化建设遵循五大方针 |
3.2 信息安全概述 |
3.2.1 信息网络系统的发展 |
3.2.2 安全威胁 |
3.2.3 传统防御技术及其缺点 |
3.2.4 传统防御技术问题的分析及安全隔离技术的提出 |
3.3 我国信息安全市场的特点 |
3.3.1 市场新兴,急剧扩展 |
3.3.2 自主可控和趋利避害原则 |
3.3.3 现状严峻 |
3.3.4 产品不可轻易替代 |
3.4 我国信息安全产业企业的总体状况 |
3.4.1 总体现状 |
3.4.2 我国信息安全产业企业的特点 |
3.5 信息安全产业的市场秩序 |
3.6 信息安全产业面临的机遇 |
3.6.1 国家重视,投入加大 |
3.6.2 国家保护,安全自主 |
第四章 天行网安的现状调研和诊断 |
4.1 天行网安的概况 |
4.1.1 公司简介 |
4.1.2 “以我为主,积极防御”的技术理念 |
4.1.3 天行安全隔离网闸产品简介(Topwalk-GAP) |
4.1.4 天行网安的市场情况 |
4.1.5 天行网安的股东情况 |
4.1.6 公司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
4.2 公司的现状调查分析 |
4.2.1 员工访谈分析 |
4.2.2 中层访谈分析 |
4.2.3 高层人员的访谈 |
4.2.4 调查问卷分析 |
4.3 天行网安公司管理症结分析 |
4.3.1 天行网安公司发展战略 |
4.3.2 天行网安目前的内部管理问题 |
第五章 天行网安的企业文化塑造研究 |
5.1 天行网安目标企业文化模式 |
5.1.1 文化变革基调 |
5.1.2 员工理想的企业文化分析 |
5.2 天行网安的企业文化建设思路 |
5.2.1 天行网安企业文化建设设计原则 |
5.2.2 知识密集型企业的特点 |
5.2.3 天行网安公司企业文化建设设计思路 |
5.3 理念层 |
5.3.1 理念层描述 |
5.3.2 理念层诠释 |
5.4 制度层 |
5.4.1 制度与文化的辨证关系 |
5.4.2 制度管理与文化管理的异同 |
5.4.3 天行网安公司制度建设建议 |
5.5 物质层 |
5.5.1 企业标识 |
5.5.2 公司的文化用品 |
5.5.3 公司产品的外形、式样 |
5.5.4 公司的办公环境 |
5.5.5 公司的企业文化传播网络 |
第六章 天行网安企业文化实施建议 |
6.1 企业文化实施的环节 |
6.1.1 领导体制 |
6.1.2 组织支持 |
6.1.3 企业文化的实施计划 |
6.1.4 企业文化建设的考核 |
6.1.5 企业文化建设的奖惩 |
6.2 企业文化的实施措施 |
6.2.1 软管理的硬化 |
6.2.2 企业文化的人格化 |
6.2.3 领导者的示范作用 |
第七章 对天行网安企业文化塑造的理性思考 |
7.1 天行网安二次创业应该构造自己的企业文化 |
7.2 天行网安企业文化塑造留给我们的思考 |
7.2.1 需要解决观念问题,形成共识 |
7.2.2 缺乏沟通,没有就价值取向达成一致 |
7.2.3 缺乏有效的贯彻与传播 |
7.2.4 领导者的作用没有很好的发挥 |
结 论 |
参考文献 |
致 谢 |
附 录 |
个人简历 |
(8)反垄断与新经济(论文提纲范文)
经济景气低迷:投资不足,就业下降 |
三种主要解释: |
第一个解释就是受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 |
第二个解释是国内消费需求不足,老百姓买东西少了。 |
第三个解释是一种占据了主导地位的解释,即重复建设导致供给过剩。 |
“资本罢工”,原因何在? |
第一,90年代初,政府政策向国有大企业过度倾斜。 |
第二,高利润部门的市场禁入。 |
第三,自发的产权改革缺乏法治保护而导致资本外流。 |
“制高点”战略:国家直接垄断经济命脉 |
由来:30年代危机与战争 |
过程:英国国有化、美国管制体制和苏联计划公有制 |
后果:绩效代价与经济活力下降 |
后果:席卷全球的市场化改革 |
城市就业体制的突破 |
农村改革:突破层层禁锢。开放:从外资禁入到允许进入 |
股份制和混合经济 |
90年代新突破:制高点行业引进竞争 |
管制改革(regulatory reform):引进和强化市场竞争,突破市场的行政性独占和垄断 |
撒切尔夫人 |
里根政府 |
新经济 |
纳斯达克 |
资本市场的逻辑 |
印度的变化 |
电信改革 |
四、用法律看好你的“知识财富”(论文参考文献)
- [1]融媒体环境下省级电视台法制新闻节目传播策略研究 ——以《晚间800》为例[D]. 彭伟琳. 长春工业大学, 2019(12)
- [2]上学路上安全第一[J]. 高清波,耿宗科. 考试与招生, 2019(Z1)
- [3]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下朱仙镇木版年画传承人的传承研究[D]. 于倩倩. 西北民族大学, 2018(04)
- [4]江河水(下)[J]. 杜卫东,周新京. 中国作家, 2014(15)
- [5]转型期中国社会阶层固化探究[D]. 杨文伟. 中共中央党校, 2014(10)
- [6]走在异乡的路上 ——来华留学生跨文化学习的质的研究[D]. 吉芸. 南京师范大学, 2011(05)
- [7]天行网安公司企业文化塑造研究[D]. 周雪莉. 清华大学, 2004(03)
- [8]反垄断与新经济[J]. 秦萌,支兆华. 资本市场, 2001(03)
- [9]回家[J]. 严力. 大家, 199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