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底播增殖打造“海底银行”(论文文献综述)
鲍学宇[1](2019)在《霞浦县刺参产业现状及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南方刺参产业作为一种高经济体新型水产业逐渐兴起,以北方为主的刺参产业逐渐向南方迁移发展。以福建省霞浦县为代表的“北参南养”的刺参产业模式成为南方水产业重要的经济体系。但在发展的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问题,从而影响刺参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霞浦县作为南方最重要的刺参养殖区域其产业模式结构直接影响“北参南养”的进一步发展,可持续的管理经营模式对于霞浦县刺参产业的苗种质量、养殖模式、刺参加工业、南北互通产业结构、病害防治等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目前针对我国“北参南养”产业结构规划分析较少,特别是对霞浦县刺参产业结构分析及可持续发展研究更少。分析霞浦县刺参产业发展趋势并针对快速发展中所出现的各类问题,提出合理化的解决方案,成为解决霞浦县刺参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本文通过实地调查研究和查阅文献的基础上,系统梳理了霞浦县刺参产业的发展历程对霞浦县刺参产业的情况进行了论述,结合霞浦县刺参产业的背景,养殖模式、苗种来源、海参病害、产业模式等现状情况,逐一分析,指出如何实现霞浦县刺参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对策。首先,基于文献综述法,论述刺参产业中的相关概念及国内外发展现状;其次对我国刺参产业现状、主要产业区域、历年来产业发展趋势及霞浦县刺参产业历年发展情况进行分析;并进一步对霞浦县的刺参养殖技术、养殖方式、加工产业、供销渠道、政策扶持进行讨论;最后探讨了影响福建省刺参产业发展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发展并对霞浦县及其他地区的刺参产业提供参考本文研究结果如下:1、霞浦县刺参产业中的苗种供应多数来自于北方,且夏季海水高温,无法进行养殖。其自有苗种的繁育进程过于滞后,现目前所研究适应南方地区养殖的“高抗一号”虽然已达到验收标准,但其实际应用于养殖规模并不突出,霞浦县应继续加快培育适应当地环境耐高温适低盐的刺参新品种,并进行夏季的大规模的实践,将夏季南方无法进行海参养殖的技术难题攻破,同时形成本地化的苗种繁育体系,更有利于当地刺参产业可持续发展方向。2、霞浦县刺参产业模式多为个人主导,应加强当地政府的产业扶持,其中包括养殖技术服务讲解、刺参养殖资金补助、养殖工业设备装置扶持、刺参加工规模的扩大、完善刺参行业标准,同时加强政府的政策扶持,发展霞浦县“互联网+刺参”产业链模式,因地制宜多元化发展的模式,从而推进霞浦县刺参产业的可持续发展。3、霞浦县刺参产业应持续增强南北两地合作,将北方成熟的产业模式借鉴后应用与霞浦县自身的可实用性建设及发展,建立一体化产业链,发展霞浦县刺参全产业链模式,其中包括当地刺参苗种繁育、刺参养殖技术、刺参深加工业的开发和本地品牌化建设等,从而促进霞浦县刺参产业全产业链融合可持续发展的新模式,同时将霞浦县可实施性的刺参产业模式推广到整个南方的刺参产业的的发展中,实现南方地区刺参全产业链的规划。
沈伟民[2](2018)在《“拷问”獐子岛》文中指出如果不出"冷水团"黑天鹅事件,獐子岛只能算是一家明星企业,但其"亮度"也不足以在资本市场上路人皆知。自2014年出现年度巨额亏损,獐子岛的业绩又在2015年陷入更低的低谷,由此被冠以"*ST",直到2016年第二季度后出现反弹,并将净利润正数水平维持至今,但期间的业绩和财务匹配性问题,一直存疑,也由此被深圳证券交易屡次用问询函的方式,要求做出明确且详实的解释。
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海洋局[3](2017)在《国家发展改革委 国家海洋局关于印发全国海洋经济发展“十三五”规划的通知》文中研究指明发改地区[2017]861号沿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发展改革委及海洋行政主管部门:为贯彻落实海洋强国战略、促进海洋经济发展,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海洋局会同有关方面编制了《全国海洋经济发展"十三五"规划》。现印发你们,请按此实施。附件:全国海洋经济发展"十三五"规划
刘益宏[4](2016)在《上市公司大型海水养殖项目融资方式研究 ——以A公司海参养殖项目为例》文中研究指明企业通过项目进行融资有多种方式,通常主要采用内部融资、债务融资、股权融资三种,内部融资具有局限性,更多考验的是个人对企业的信任度;传统债务融资给企业带来较大的财务费用负担,制约了企业快速发展;股权融资是大趋势,通过资本市场的直接融资,可有效解决企业发展中面临的资金压力,成为公众公司,受到广大投资者的监督,也促使企业更加科学管理、规范运作,创造良好的业绩来回报投资者。大型海水养殖项目由于其项目本身的高风险和高收益特性,其融资方式也有其特点。本文以国内知名度较高的几家水产养殖类上市公司为例,进行实证研究,详细分析了在企业发展不同阶段的几种融资方式。经论证,上市公司作为公众公司,通过资本市场的二级市场发行股票进行直接融资是首选,因为除去前期的融资成本,获得的资金是永久的,没有固定财务费用的负担,可以较好地补充企业现金流不足的状况。筹资过程也是不断优化企业内部管理水平、规范化运作、完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的过程,企业在这个过程中受到广大投资者的关注,经过证券监管部门严格的审核监督,对企业自身来说也是一个去伪存真、去劣存优的经历,会推进企业成为一家优质的公众公司。
王欢[5](2016)在《獐子岛:耕海万顷 养海万年》文中研究表明在辽东半岛南侧、黄海北部海域,有一个不足15平方公里的小岛——獐子岛。这附近海域丰富的物产成就了獐子岛渔业集团这个以岛上居民为股东、在中国农业领域颇具影响力的企业,它的生态海洋牧场模式也被很多人看作是中国乃至世界渔业发展的方向。白手起家,建起"海上大寨"不久前,记者从辽东半岛出发,登上獐子岛集团的海巡船,进入一望无际的獐子岛海域,在风浪中开始这次探海之旅,近距离接触这个中国水产业最成功的公司之一。船员对记者打趣说,平常他们
吴宾[6](2015)在《獐子岛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发展战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艾尔弗雷德·塞耶·马汉曾预言:谁控制了海洋,谁就控制了一切。21世纪是海洋经济的世纪,关注海洋就是关注人类的未来。中国是一个发展中的海洋大国,据国土资源部统计,“十一五”期间,中国海洋经济年均增长13.5%,持续高于同期国民经济增速。本文的研究对象獐子岛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是以海洋产业为主,集海珍品育苗、增养殖、加工、贸易、冻鲜品冷藏物流、客运、休闲渔业于一体的大型综合性海洋食品企业,也是国内最大的海产品养殖企业。本文主要运用了发展战略、SWOT理论、战略态势分类等理论,对我国海水养殖行业及獐子岛渔业集团从发展战略的角度进行了研究、分析和总结。文章首先引入了企业战略管理理论作为本文的理论基础,随后介绍了目前我国海水养殖行业现状及獐子岛渔业集团现阶段的发展战略,通过运用前述管理学理论,结合企业的内部条件及外部环境影响因素,对企业的发展战略进行了全面的分析,最后对企业的发展战略提出了针对性较强的优化意见。通过理论分析,本文得出以下结论:(1)公司当前总体战略适用纵向一体化战略,即SWOT中的SO战略。即依托獐子岛丰富的渔业资源和技术优势,对产品进行深加工,应用4P市场营销理论使销售环节市场化,最终使獐子岛集团成为渔业产业价值链的一体化运营商。(2)根据企业目前发展战略中存在的问题,本文制定了具体的战略优化措施,即分别从产品整合开发、生产扩张、研发提升、销售网络与渠道整合等角度进行了战略优化,以完善企业的纵向一体化发展战略。(3)具体保障措施的制定更多从每个细小环节出发紧紧围绕可执行性和协调性,使得总体战略和职能战略得到了贯彻和执行。本文从发展战略的角度出发,来探究獐子岛集团的企业战略定位,是战略管理学、企业管理学、发展经济学、海洋经济学等相结合的跨学科研究成果,具有一定的创新型;本文构建了一整套以战略发展、定位及设计为导向的海洋经济产业企业发展战略,为海洋经济行业提供理论指导。
刘兴龙,任明杰[7](2014)在《獐子岛2012年已警觉深海养殖风险》文中研究表明2014年11月,獐子岛即将进入新一年的投苗期,就在这个收获希望的季节,当地人却得到了一个震惊的消息——三年前投苗、即将捕捞的105.64万亩海洋牧场颗粒无收。辽阔的海面之下曾经是当地人备感自豪的“海底银行”,如今面对逾8亿元的损失,不禁要问:到底是谁洗劫了獐子岛的海
毛振鹏[8](2014)在《中国鲍养殖产业结构与特征研究》文中指出本研究基于产业经济学和海水养殖经济学科研究的基本理论,对中国鲍养殖产业结构与特征进行了系统研究。研究方法既包括现代信息分析与预测技术(SPSS19.0统计分析软件),也包括传统的抽样调查方法和文献研究方法。在研究过程中,笔者特别注意系统地收集和整理与中国鲍养殖产业相关但尚无文献记录的知识,以利于深刻把握产业发展的重要节点,建构包括鲍养殖产业信息和区域信息在内的数据库,为政府有关部门产业政策制定和企业决策提供数据支持。本研究得出以下结论:一、技术进步和市场机制建立是中国鲍养殖产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在我国,野生皱纹盘鲍资源主要分布在辽宁大连、山东青岛、烟台和威海等地,野生九孔鲍资源主要分布在福建、广东、海南和台湾等地。鲍的采捕和消费拥有数千年的历史,由于野生鲍产量很低,长期以来鲍都是以奢侈品的面目出现的。二十世纪六十年代,鲍的人工养殖逐步开展起来。2000年前后,杂交皱纹盘鲍人工育苗和渔排养殖模式在福建省等地得到大面积推广,在养殖产量大幅增加的同时,养殖成本和销售价格大幅降低。在这期间,鲍养殖产业经历了三个转变,1、鲍的消费市场经历了从国际市场到国内市场、从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的演变过程,鲍逐渐成为大众能够消费得起的产品;2、鲍养殖产业运营主体由从事增殖放流等公益活动的事业单位转变成追求利润的企业,市场竞争日趋激烈,部分企业选择退出市场;3、鲍养殖产业由资本输入型产业转变为资本输入和输出并存的产业。这三个转变的出现标志着中国鲍养殖产业正在进入成熟阶段。二、从全球范围内来看,中国鲍产业“规模优势”和“价格劣势”并存。从产量方面看,我国鲍产业在全球范围内具有显着优势,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的统计,在2011年,中国鲍(鲍螺)产量占到全球的88.8%(含养殖和捕捞)。在同一年,中国鲍(鲍螺)产业产值仅占全球的53.36%(含养殖和捕捞)。这说明:中国养殖鲍螺价格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三、我国鲍养殖产业呈现出区域集中度较高和产业集中度较低的特征。我国鲍养殖产区主要分布在辽宁、山东、福建、广东等省的约40个县(含县级市、区)。2012年,福建省鲍养殖面积只占全国的25.23%,却生产了72.56%的鲍苗和71.94%的商品鲍,创造了64.89%的产值。与鲍养殖产业的区域集中度较高不同,主要鲍养殖企业所占市场份额不高,计算结果表明,2012年鲍养殖产业的集中度系数(CR4)仅为4.93%,属于典型的竞争性产业。四、从产业链的角度看,我国鲍养殖产业可以细分成亲鲍产业、育苗产业、中苗产业、商品鲍养成产业、大鲍养成产业、商品鲍加工产业、商品鲍销售产业等环节。现有养殖模式包括池塘围堰养殖、陆上工厂化养殖、软式浮筏养殖、渔排养殖、底播增殖等。为了提高经济效益,许多企业引入了跨区养殖模式。北方企业基于节省越冬成本和增加产量的考虑,将鲍运到南方越冬,南方企业为了规避夏季赤潮和病害,将鲍运往北方度夏。研究还表明,在中国鲍养殖产业区域分工发展过程中,资本起到了显着的推动作用。五、中国鲍养殖产业结构与产业绩效密切相关。根据笔者对2003年——2012年运行状况的抽样调查数据分析,中国鲍养殖产业结构表现出以下特征(基于SCP范式):1.鲍养殖产业销售利润率呈明显的下降趋势,从2003年的59.83%下降到2012年的30.35%;2.鲍养殖产品差异化程度始终很低,广告密度虽逐年上升,从2003年的0.04%上升到2012年的0.14%,十年平均值仅为0.09%;3.公有制产权比重呈逐年下降趋势,从2003年的19.53%下降到9.97%。进一步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和偏相关分析表明,产业集中度提高明显有利于提高产业绩效,而广告密度增加、进入壁垒提高、公有制股权比重提高则不利于产业绩效的改善。六、中国鲍养殖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虽然不高,却是涉及几十万渔民生计的重要民生产业。例如,2012年鲍养殖产业产值仅占全国GDP的0.04%,占全国渔业生产总值的2.12%,创造了全国渔民纯收入的3.99%。2011年,在最主要的鲍养殖产区福建省,鲍养殖产业创造了全省GDP的0.59%,全省渔业产值的13.14%,全省渔民纯收入的20.57%。在主要产区县,鲍养殖产业已经成为当地的支柱产业。例如,在莆田市秀屿区,2011年鲍养殖业产值创造了全区GDP的6.93%,渔民收入的54.27%,全区五分之一的就业岗位与鲍养殖产业密切相关。七、中国鲍养殖产业目前正面临一系列问题。一是生态环境问题,如野生鲍种群的消亡,近岸海域的富营养化,固体垃圾的随意排放;二是产业结构问题,如产品差异化不高,产能过剩,价格下跌;三是制度安排问题,如海域确权不完善,养殖空间受挤占,惠农补贴不到位等。针对上述问题,笔者提出了一系列推动中国鲍养殖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措施。一是政府主管部门和行业协会要积极构建适合鲍养殖产业发展的制度环境,进一步完善海域使用权制度,整合产业资源,培育优势企业;二是转变养殖理念,树立可持续的养殖观,更加注重控制养殖密度和保护海域生态环境;三是大力实施品牌战略,提高产品差异化程度,促进产业链的优化升级和延伸,满足国内高端市场的需求,适时发展涉鲍休闲运动产业,促进产业多元化发展;四是技术研发应当与产业经济研究相融合,推广生态健康的新养殖模式,构建应对自然灾害和市场风险的预警与应对机制。
王大海[9](2014)在《海水养殖业发展规模经济及规模效率研究》文中研究指明21世纪我国海水养殖业布局的总的指导思想是实施生态工程养殖战略,促进产业的健康发展。然而,海水养殖业布局具有资源导向性、空间离散性和产业弱质性等农业布局的一般特性,从而使得海洋养殖资源的空间分布具有地域性,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养殖海域附近的生态环境问题的出现。因此,如何运用现代生物学理论和生物与工程技术,协调好养殖生物与养殖环境的关系,最终实现海水养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成为理论界与实务界关注的重要议题。本选题以海水养殖业为研究对象,基于规模经济、产业经济学、产业生态学的相关理论,在分析我国海水养殖业发展起点的基础上,阐述近年来海水养殖业发展规模经济的产业态势,审视海水养殖业在生物资源养护、生态环境保护、经济效益、技术创新、产业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根据四化同步的基本原则,探寻海水养殖业工业化发展的逻辑机理,提出发展规模经济以及提高规模效率的具体对策。现代海水养殖业是海水养殖业产业升级的具体方向,而发展规模经济是海水养殖业实现上述目标的必然路径。可持续发展理论、产业生态理论、产业关联理论、产业结构理论是海水养殖业发展规模经济的理论依据。理论上,海水养殖业发展规模经济的模式主要包括工厂化养殖、海水网箱养殖、海水池塘养殖、浅海筏式养殖、浅海底播养殖。海水养殖业的发展涉及到环境、资源、市场、科技、投资、政策等诸多方面,其发展规模经济必须统筹安排、系统考虑、科学谋划。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海水养殖业取得巨大成就,相关统计数据显示了海水养殖业在农业经济发展、改善膳食结构、增加渔民收入、技术进步、调整海洋渔业产业结构等方面的骄人业绩,但同时我国海水养殖业在养殖环境、海洋生态灾害、产业结构、水产品质量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从整个世界来看,海水养殖业已经成为满足人类日益增长的优质蛋白质需求的重要途径。发达渔业国家海水养殖业发展规模经济的通行做法是:重视海洋生物资源的养护;将生态保护理念贯穿于海水养殖业整个流程;通过养殖技术的创新提高海水养殖业规模效益;加强政府监管提升养殖质量。这些做法为我国海水养殖业发展规模经济指明了方向:积极推进水域滩涂规划和养殖规划制订工作;强化政府对海水养殖业发展规模经济的公共服务职能;整合科研资源,为海水养殖业发展规模经济提供技术支撑;有针对性地开展渔业资源增殖放流活动。长期以来,我国海水养殖业积极开展规模经济的探索:重视海洋渔业资源与生态环境养护方面的产业发展;通过培育优良品种推进海水养殖业规模化发展;不断完善、创新养殖模式,提高海水养殖业规模效益;充分发挥科技在海水养殖业规模经营中的技术支撑作用;防治病害降低海水养殖业规模经营风险;养殖机械化、数字化成为海水养殖业规模经营的新动力。但我国海水养殖业发展规模经济在经济效益、良种培育、养殖方式、病害防治、养殖机械化数字化方面存在诸多问题主要问题,影响了海水养殖业规模经营的高端发展。规模效率分析能够正确评判我国海水养殖业的规模效益。在构建我国海水养殖规模效率模型前提下,运用DEA方法实证分析了我国海水养殖规模效率。结果表明,海水养殖技术水平过低是导致我国当前海水养殖规模差异的主要原因。短期来看,我国海水养殖业应适度规模经营,着重提升海水养殖技术水平,改善资本、鱼苗、海水养殖面积规模的生产效率。从长远来说,应当实现海水养殖从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的转变,提升海水养殖的规模效率,实现规模经济。产业生态化、装备工程化、技术现代化、生产工厂化、管理工业化是我国海水养殖业发展规模经济的未来方向,与之相应,工业化养殖就成为当前我国海水养殖业发展规模经济的必然选择,我国海水养殖业发展规模经济以及提高规模效率的具体对策是:产业化运营推进海水养殖业发展规模经济的首要措施。其次,以技术创新促进海水养殖业发展规模经济的可持续性。第三,完善金融服务体系,为海水养殖业发展规模经济提供稳定的资金来源。第四,运用工业经营管理理念,提高海水养殖业规模效率。海水养殖业发展规模经济是系统工程,不可一蹴而就,需要相应的配套措施。
周界衡[10](2012)在《辽宁虾夷扇贝产业结构与特征的初步研究》文中提出虾夷扇贝自20世纪80年代初作为新品种从日本引入,至今在我国已有近30年的发展历史。辽宁省虾夷扇贝产业从局部地区一种试验性、小规模、单品种的养殖业,发展成了地方政府、科研机构、龙头企业、渔业协会和渔民等多方协力,共同打造知名品牌的大型产业。该产业已成为辽宁省最重要的贝类产业之一、省内长海县县域经济的支柱产业,产品遍布国内各大城市,并远销国际市场。然而,经过多年的大规模养殖之后,2007年起长海县虾夷扇贝养殖业爆发了持续性的大规模死亡事件,大量养殖户资不抵债,多年经营毁于一旦。目前,众多研究者从多角度审视了虾夷扇贝死亡原因,并提出了技术对策。本文通过实地调研、文献考察、理论分析和案例研究等方法梳理了辽宁虾夷扇贝产业结构与运行状况,并集中地对产业展开制度层面的分析。本研究的基本结论如下:(1)不完全的产权制度是制约辽宁虾夷扇贝产业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2)寡头产业格局的形成及其路径依赖,将对产业走向产生较高的隐患;(3)政府缺乏限制产业膨胀的激励机制,管理策略尚未发生根本性转变;(4)无法可依使协会自治基本处于空白状态,当前的生产组合不等同于真正的行业协会,其发挥优势高度依赖于外部要素;(5)环境容纳量是虾夷扇贝养殖大规模死亡的决定因素,与养殖模式无关,片面地追捧或贬损其中任何一种模式都是非理性的表现;(6)人为诱因是虾夷扇贝养殖条件下大规模死亡的根源。其中,过度养殖及其激励机制是导致这类事件的主要途径。因此,通过合理的制度安排实现养殖行为的规范化,完全可以避免这一悲剧的重演。鉴于上述原因,本研究提出以下建议:(1)打破当前密集的海域规划使用格局,以生态系统小环境为单位划分海域使用区;贯彻预防原则,预留合理的空置海域;(2)公共管理目标应当基于现有条件改善制度安排,提升管理效率,而非继续开发新的海域资源;管理策略宜从投入控制转向产出控制,引入TASC(TotalAllowable Scallop Culture,虾夷扇贝总可养量)制度;(3)扭转以自然科学、应用科学为纲的科研支持结构,给予社会科学研究特别是制度研究更多的关注、支持以及话语权。
二、底播增殖打造“海底银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底播增殖打造“海底银行”(论文提纲范文)
(1)霞浦县刺参产业现状及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选题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方法内容及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研究路线 |
1.3.4 创新方法及研究不足 |
第二章 刺参产业总体现状分析 |
2.1 全国海参产业总体规模 |
2.1.1 中国海参产业主要分布区域 |
2.1.2 中国海参产业发展情况分析 |
2.2 南方刺参养殖规模概况 |
2.2.1 南方刺参产业发展规模 |
2.2.2 福建省刺参产业总体概况 |
2.2.3 霞浦县刺参产业概况 |
2.3 霞浦县自然资源及刺参产业概况 |
2.3.1 霞浦县海域情况及地理位置分布 |
2.3.2 霞浦县海水环境 |
2.4 霞浦县刺参养殖技术 |
2.4.1 浮筏吊笼养殖技术 |
2.4.2 “分苗”技术方式 |
2.4.3 “参贝藻”混合养殖方式 |
2.5 霞浦县刺参加工模式及政策产业扶持 |
2.5.1 “拉缸盐”刺参加工模式 |
2.5.2 霞浦县刺参产业的政策扶持 |
第三章 霞浦县刺参产业存在的问题 |
3.1 霞浦县刺参产业存在的问题 |
3.1.1 新型适宜性苗种大规模养殖进程缓慢 |
3.1.2 刺参养殖过程中病害频发 |
3.1.3 “产+供+销”结构混乱 |
3.1.4 缺乏足够的政策布局及金融资金注入 |
第四章 霞浦县刺参产业可持续发展对策 |
4.1 霞浦县刺参病害防治及新型苗种繁育 |
4.1.1 刺参病害的防治 |
4.1.2 研究抗高温耐低盐的新型品 |
4.2 霞浦县刺参全产业链可持续发展对策 |
4.2.1 南北方产供销一体化 |
4.2.2 刺参深加工业和品牌化发展 |
4.2.3 优化养殖环境,合理利用养殖水体 |
4.2.4 发展霞浦县互联网+刺参产业链模式 |
4.2.5 加强政府调控及金融政策支撑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2)“拷问”獐子岛(论文提纲范文)
一座边远渔岛的前世今生 |
“冷水团”事件, 终成迷案 |
盈利之问, 比盈利更重要 |
*提示 |
(4)上市公司大型海水养殖项目融资方式研究 ——以A公司海参养殖项目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研究的背景、目的和意义 |
1.1.1 背景 |
1.1.2 目的 |
1.1.3 意义 |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
1.3 主要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项目融资及海参养殖项目融资理论基础 |
2.1 项目融资的概念 |
2.1.1 概念 |
2.1.2 特点 |
2.1.3 程序 |
2.2 项目融资方式 |
2.2.1 内部融资 |
2.2.2 债务融资 |
2.2.3 股权融资 |
2.3 国内外海参养殖概况 |
2.3.1 国外海参养殖概况 |
2.3.2 国内海参养殖概况 |
2.4 渔业类上市公司海参养殖项目融资方式实证分析 |
2.4.1 公开发行股票募集资金 |
2.4.2 非公开发行股票募集资金 |
第三章 A公司海参养殖项目融资 |
3.1 A公司海参养殖项目概述 |
3.1.1 A公司基本情况 |
3.1.2 A公司海参养殖项目的社会背景和发展态势 |
3.1.3 A公司海参养殖概况 |
3.2 A公司海参养殖项目融资及运行管理方式 |
3.2.1 项目融资概况 |
3.2.2 项目运行管理方式 |
3.3 A公司项目融资方式对比 |
3.3.1 公开发行股票 |
3.3.2 非公开发行股票 |
3.4 A公司与同行业上市公司融资情况对比 |
3.5 股权融资额风险因素及应对措施 |
第四章 研究结论 |
4.1 结论 |
4.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獐子岛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
1.2.1 国外研究动态 |
1.2.2 国内研究动态 |
1.2.3 国内外研究总评 |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论文结构安排 |
第二章 企业战略管理相关理论 |
2.1 战略管理理论 |
2.1.1 安索夫的资源配置战略理论 |
2.1.2 波特的竞争战略 |
2.1.3 安德鲁斯的目标战略理论 |
2.1.4 4P营销理论 |
2.1.5 西方最新战略管理思想 |
2.2 发展战略 |
2.2.1 公司战略 |
2.2.2 单位战略 |
2.2.3 职能战略 |
2.2.4 不同层次战略的相关性 |
2.3 企业战略态势分类 |
2.3.1 稳健型战略 |
2.3.2 增长型战略 |
2.3.3 紧缩性战略 |
2.3.4 混合型战略 |
2.4 SWOT分析模型 |
第三章 獐子岛集团发展的资源环境与SWOT战略选择分析 |
3.1 獐子岛集团发展概述 |
3.1.1 獐子岛集团概况 |
3.2 内部资源情况分析 |
3.2.1 企业文化 |
3.2.2 组织结构 |
3.2.3 营销模式 |
3.2.4 生产模式 |
3.2.5 研发现状 |
3.3 外部环境分析 |
3.3.1 宏观环境分析 |
3.3.2 行业环境分析 |
3.3.3 竞争对手分析 |
3.4 獐子岛集团SWOT与战略选择分析 |
3.4.1 獐子岛集团竞争优势分析 |
3.4.2 獐子岛集团竞争劣势分析 |
3.4.3 獐子岛集团面临的机会 |
3.4.4 獐子岛集团面临的威胁 |
3.4.5 獐子岛集团SWOT矩阵分析与发展战略选择 |
第四章 獐子岛集团发展战略现状分析 |
4.1 獐子岛集团发展战略现状 |
4.1.1 同心多元化战略 |
4.1.2 科技领先战略 |
4.1.3 纵向一体化战略 |
4.1.4 品牌化战略 |
4.1.5 五位一体发展模式策略 |
4.2 獐子岛集团发展战略存在的问题 |
4.2.1 企业的产品整合和开发战略有待完善 |
4.2.2 产能扩张战略不能与市场需求相匹配 |
4.2.3 科技研发战略需要进一步落实强化 |
4.2.4 销售网络建设及营销传播渠道整合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
第五章 獐子岛集团发展战略优化与保障措施 |
5.1 獐子岛集团战略定位 |
5.2 獐子岛集团战略优化 |
5.2.1 产品整合开发战略 |
5.2.2 生产扩张战略 |
5.2.3 研发提升战略 |
5.2.4 销售网络与渠道整合战略 |
5.2.5 整合营销传播战略 |
5.3 企业战略态势选择与战略方案 |
5.4 獐子岛集团战略实施的保障措施 |
5.4.1 投融资财务保障 |
5.4.2 产品与市场保障 |
5.4.3 产业组织保障 |
5.4.4 人力资源保障 |
第六章 结论 |
6.1 论文的结论 |
6.2 论文的创新点 |
6.3 论文的不足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附件 |
(8)中国鲍养殖产业结构与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0 引言 |
0.1 选题依据和研究意义 |
0.1.1 选题依据、背景和研究目的 |
0.1.2 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 |
0.2 研究内容 |
0.2.1 概念界定 |
0.2.2 研究对象 |
0.2.3 研究框架设计 |
0.2.4 研究目标 |
0.3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0.3.1 研究方法 |
0.3.2 技术路线 |
0.4 数据来源与样本分布 |
0.4.1 数据来源 |
0.4.2 样本分布 |
0.4.3 研究方法 |
0.4.4 采访过程 |
0.5 论文创新点 |
1 理论基础和文献综述 |
1.1 产业经济学相关理论研究 |
1.1.1 产业结构理论与 SCP 范式 |
1.1.2 产业链和价值链理论 |
1.1.3 产业区域分工理论 |
1.1.4 认知地图方法 |
1.2 海水养殖产业经济学科研究综述 |
1.2.1 关于海水养殖产业资源配置的文献研究 |
1.2.2 关于海水养殖产业结构优化的文献研究 |
1.2.3 关于海水养殖产业链、价值链的文献研究 |
1.2.4 关于海水养殖产业经济效益的文献研究 |
1.3 海水养殖产业经济学科研究特征的总结 |
1.3.1 海水养殖产业经济学科研究的阶段性特征 |
1.3.2 海水养殖产业经济学科研究的内容特征 |
1.3.3 海水养殖产业经济学科研究的方法特征 |
1.4 本章小结 |
1.4.1 产业经济理论为本文提供理论指导 |
1.4.2 海水养殖产业经济学科研究为本文提供方法借鉴 |
2 中国鲍养殖产业发展简史 |
2.1 基于区域产业发展视角的中国鲍养殖产业发展简史 |
2.1.1 辽宁省鲍养殖产业发展简史 |
2.1.2 山东省鲍养殖产业发展简史 |
2.1.3 闽东鲍养殖产业发展简史 |
2.1.4 闽南鲍养殖产业发展简史 |
2.1.5 广东省鲍养殖产业发展简史 |
2.2 基于技术演进视角的中国鲍养殖产业发展简史 |
2.2.1 鲍养殖品种的演变过程 |
2.2.2 鲍养殖模式的演变过程 |
2.2.3 鲍养殖技术的扩散路径 |
2.3 基于产业经济视角的中国鲍养殖产业发展简史 |
2.3.1 鲍消费市场需求的演变过程 |
2.3.2 鲍养殖产业运营主体的演变过程 |
2.3.3 鲍养殖产业资本的流动路径 |
2.4 本章小结 |
3 中国鲍养殖产业空间分布及其地域特征 |
3.1 中国鲍螺产业在世界鲍螺产业中的地位 |
3.1.1 世界鲍螺产业的变动趋势 |
3.1.2 中国与世界鲍螺产量变动趋势比较 |
3.1.3 中国对世界鲍螺产业的贡献 |
3.2 中国鲍养殖产业的空间分布 |
3.2.1 中国鲍养殖产量的空间分布 |
3.2.2 中国鲍养殖海域的空间分布 |
3.2.3 中国鲍苗产业的空间分布 |
3.3 中国鲍养殖产业的地域特征 |
3.3.1 辽宁省鲍养殖产业的地域特征 |
3.3.2 山东省鲍养殖产业的地域特征 |
3.3.3 福建省鲍养殖产业的地域特征 |
3.3.4 广东省鲍养殖产业的地域特征 |
3.4 中国鲍养殖产业集中度的研究 |
3.4.1 鲍养殖产业集中度的测量 |
3.4.2 北方和南方鲍养殖产业集中度的比较 |
3.4.3 南方和北方鲍养殖产业集中度差异的原因 |
3.5 本章小结 |
4 中国鲍养殖产业链解析 |
4.1 鲍育苗产业链解构 |
4.1.1 亲鲍培育产业 |
4.1.2 北方工厂化育苗产业 |
4.1.3 南方工厂化育苗产业 |
4.1.4 中苗产业 |
4.2 鲍养成产业链解构 |
4.2.1 基于底播增殖模式的鲍养成产业 |
4.2.2 基于池塘围堰养殖模式的鲍养成产业 |
4.2.3 基于软式浮筏养殖模式的鲍养成产业 |
4.2.4 基于渔排养殖模式的鲍养成产业 |
4.2.5 大鲍养成产业 |
4.3 鲍流通产业链解构 |
4.3.1 鲍产品的运输 |
4.3.2 鲍加工产业 |
4.3.3 鲍销售产业 |
4.4 鲍商品的市场特征 |
4.4.1 鲍销售市场的空间分布 |
4.4.2 鲍产品差异化的表现形式 |
4.4.3 鲍养殖产业的产品差异化标识办法 |
4.4.4 鲍产品差异化的测量 |
4.5 鲍养殖产业的进入壁垒分析 |
4.5.1 基于价格费用法的鲍养殖产业进入壁垒测量 |
4.5.2 基于绝对费用法的鲍养殖产业进入壁垒测量 |
5 中国鲍养殖产业结构与产业绩效的实证分析 |
5.1 理论基础与研究设计 |
5.1.1 理论基础 |
5.1.2 研究假设 |
5.1.3 样本选取 |
5.2 变量及其测量 |
5.2.1 产业集中度变量的测量 |
5.2.2 产品差异化变量的测量 |
5.2.3 进入壁垒变量的测量 |
5.2.4 产权结构变量的测量 |
5.2.5 产业绩效变量的测量 |
5.3 数据分析 |
5.3.1 基于产业绩效与产业结构的线性回归分析模型构建 |
5.3.2 线性回归分析的结论与讨论 |
5.3.3 基于产权结构的相关分析模型构建 |
5.3.4 基于产权结构的相关分析结论与讨论 |
5.4 本章小结 |
6 中国鲍养殖产业发展的经济社会影响 |
6.1 鲍养殖产业发展对宏观经济的影响 |
6.1.1 鲍养殖产业经济影响的评估方法 |
6.1.2 中国鲍养殖产业对国民经济发展的影响 |
6.1.3 鲍养殖产业发展对渔民收入增加的直接影响 |
6.1.4 鲍养殖产业对就业的直接影响 |
6.2 鲍养殖产业发展对省域经济的影响——以福建省为例 |
6.2.1 鲍养殖产业对福建省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
6.2.2 福建省鲍养殖产业对增加渔民收入的直接贡献 |
6.2.3 鲍养殖产业对就业的直接贡献 |
6.3 鲍养殖产业发展对县域经济的影响——以莆田市秀屿区为例 |
6.3.1 鲍养殖产业对秀屿县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
6.3.2 鲍养殖产业对秀屿区渔民增加收入的直接贡献 |
6.3.3 鲍养殖产业对秀屿区就业的直接贡献 |
6.4 鲍养殖产业对社会发展影响的定性分析 |
6.4.1 鲍养殖产业对民生发展的影响 |
6.4.2 鲍养殖产业发展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
6.5 本章小结 |
7 中国鲍养殖产业的区域分工经济学 |
7.1 调研准备 |
7.1.1 认知地图调研方法简介 |
7.1.2 调研过程 |
7.1.3 “北鲍”和“南鲍”的概念界定 |
7.1.4 鲍的跨区养殖模式简介 |
7.1.5 鲍跨区转移的前期准备 |
7.2 鲍养殖产业区域分工简介 |
7.2.1 鲍养殖产业区域分工的静态分布 |
7.2.2 鲍养殖产业区域分工模式之一:“北鲍南养” |
7.2.3 鲍养殖产业区域分工模式之二:“南鲍北养” |
7.3 鲍养殖产业区域分工模式的经济学解析 |
7.3.1 鲍养殖产业区域分工模式发展的动机选择 |
7.3.2 鲍养殖产业区域分工模式的效益结构 |
7.3.3 资本在鲍养殖产业区域分工中的推动作用 |
7.4 本章小结 |
8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
8.1 论文的研究结论 |
8.2 政策建议 |
8.2.1 构建适合鲍养殖产业发展的制度环境 |
8.2.2 提高产品差异化程度促进产业链优化升级 |
8.2.3 优化鲍养殖产业发展的技术路径 |
8.3 不足之处和努力方向 |
8.3.1 不足之处 |
8.3.2 努力方向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 1:样本企业名录 |
附录 2 海洋与渔业厅(局)调查问卷 |
附录 3 鲍养殖企业基本情况的调查问卷 |
附录 4 鲍育苗过程的调查问卷 |
附录 5 鲍养殖过程的调查问卷 |
附录 6 鲍加工企业的调查问卷 |
附录 7 用于调研鲍的跨区养殖情况的认知地图工具 |
图表、表格目录 |
图表目录 |
表格目录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发表的学术论文 |
(9)海水养殖业发展规模经济及规模效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目的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的目的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现状与发展动态 |
1.2.2 国内研究现状与发展动态 |
1.3 论文的主要内容与研究方法 |
1.3.1 论文的主要内容 |
1.3.2 论文的研究方法 |
1.4 创新之处与研究不足 |
1.4.1 创新之处 |
1.4.2 研究不足 |
2 海水养殖业发展规模经济的理论分析 |
2.1 海水养殖业的内涵与产业发展要素 |
2.1.1 海水养殖业的内涵与产业特征 |
2.1.2 海水养殖业发展的产业要素 |
2.1.3 发展现代海水养殖业的现实意义 |
2.1.4 现代海水养殖业的发展目标 |
2.2 规模经济与海水养殖业发展 |
2.2.1 规模经济 |
2.2.2 海水养殖业发展规模经济的必要性 |
2.2.3 海水养殖业发展规模经济的条件 |
2.3 海水养殖业发展规模经济的理论依据 |
2.3.1 可持续发展理论 |
2.3.2 产业生态理论 |
2.3.3 产业关联理论 |
2.3.4 产业结构理论 |
2.4 海水养殖业发展规模经济的模式 |
2.4.1 工厂化养殖 |
2.4.2 海水网箱养殖 |
2.4.3 海水池塘养殖 |
2.4.4 筏式养殖 |
2.4.5 浅海底播养殖 |
3.1 我国海水养殖业发展概况 |
3.1.1 养殖品种、结构 |
3.1.2 养殖面积 |
3.1.3 养殖产量 |
3.1.4 养殖产值 |
3.2 我国海水养殖业取得的主要成就 |
3.2.1 海水养殖业是我国成为世界海洋渔业大国的重要支撑 |
3.2.2 科技在提升生产要素品质方面的效应日渐突出 |
3.2.3 海水养殖业成为海洋渔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方向 |
3.2.4 海水产品冷链流通体系初步建成 |
3.2.5 海水产品加工业逐渐呈现专业化、系列化特征 |
3.3 我国海水养殖业存在的问题 |
3.3.1 养殖环境问题 |
3.3.2 海洋生态灾害问题 |
3.3.3 产业结构问题 |
3.3.4 水产品质量问题 |
4 海水养殖业发展规模经济的国际经验借鉴 |
4.1 世界海水养殖业发展现状 |
4.2 发达渔业国家海水养殖业发展规模经济的通行做法 |
4.2.1 重视海洋生物资源的养护 |
4.2.2 将生态保护理念贯穿于海水养殖业整个流程 |
4.2.3 创新养殖技术提高海水养殖业规模效益 |
4.2.4 通过政府的监管与支持提升养殖质量 |
4.3 经验借鉴 |
5 我国海水养殖业规模经济的发展与存在的问题 |
5.1 开始重视海洋渔业资源与生态环境养护方面的产业发展 |
5.2 培育优良品种推进海水养殖业规模化发展 |
5.3 不断完善、创新养殖模式,提高海水养殖业规模效益 |
5.3.1 工厂化养殖成为海水养殖业发展的主要模式 |
5.3.2 池塘围堰养殖稳步发展 |
5.3.3 以清洁生产为主旨大力发展滩涂养殖 |
5.3.4 不断拓展浅海养殖产业发展空间 |
5.4 充分发挥科技在海水养殖业规模经营中的技术支撑作用 |
5.5 防治病害降低海水养殖业规模经营风险 |
5.6 养殖机械化、数字化成为海水养殖业规模经营的新动力 |
5.7 我国海水养殖业发展规模经济存在的主要问题 |
5.7.1 经济效益方面存在的问题 |
5.7.2 良种培育方面存在的问题 |
5.7.3 养殖方式方面存在的问题 |
5.7.4 病害防治方面存在的问题 |
5.7.5 养殖机械化、数字化方面存在的问题 |
6 我国海水养殖业规模效率的实证分析 |
6.1 我国海水养殖业规模效率评价的模型构建 |
6.1.1 DEA 方法的基本原理 |
6.1.2 海水养殖业规模效率评价的模型构建 |
6.2 海水养殖业经营规模效率评价指标体系 |
6.2.1 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 |
6.2.2 海水养殖业规模效率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6.3 基于 DEA 方法的海水养殖业规模效率实证研究 |
6.3.1 数据处理与说明 |
6.3.2 不同规模海水养殖业规模效率实证分析 |
6.3.3 海水养殖业效率最优规模的确定 |
6.4 海水养殖规模效率差异性原因分析 |
6.4.1 海水养殖规模效率差异性原因分析方法 |
6.4.2 海水养殖生产函数估计 |
6.4.3 实证结论 |
7 我国海水养殖业提高规模经济效率的路径:工业化养殖 |
7.1 海水养殖业发展规模经济的方向预测 |
7.2 工业化养殖成为当前我国海水养殖业发展规模经济的必然选择 |
7.2.1 工业化养殖的内涵 |
7.2.2 海水养殖业工业化养殖的必要性 |
7.3 我国海水养殖业工业化发展的基本思路 |
8 我国海水养殖业发展规模经济及提高规模效率的对策 |
8.1 通过产业化运营,深化专业化分工,发展规模经济 |
8.1.1 产业化运营对于海水养殖业发展规模经济的推进机理 |
8.1.2 以产业化运营推进海水养殖业发展规模经济的具体措施 |
8.2 以技术创新促进海水养殖业发展规模经济的可持续性 |
8.3 完善金融服务体系,为海水养殖业发展规模经济提供资金支持 |
8.4 运用工业经营管理理念,提高海水养殖业规模效率 |
8.5 配套措施 |
8.5.1 重视政府在海水养殖业发展规模经济进程中的协调与规制作用 |
8.5.2 以保护—开发—利用海洋生态系统为原则,优化养殖模式 |
8.5.3 以科技成果转化夯实海水养殖业发展规模经济的技术支撑 |
8.5.4 大力发展水产品加工和流通业,提升规模效益 |
9 结语 |
9.1 结论 |
9.2 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10)辽宁虾夷扇贝产业结构与特征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来源 |
1.2 研究目标 |
1.3 研究范围 |
1.4 研究方法及其局限性 |
1.5 论文结构 |
2. 产业及产业结构 |
2.1 产业的一般概念 |
2.2 贝类产业结构 |
2.3 贝类产业结构的研究方法 |
3. 虾夷扇贝产业发展轨迹 |
3.1 虾夷扇贝简介 |
3.2 虾夷扇贝产业历史回顾 |
3.3 辽宁长海县虾夷扇贝产业概况 |
4. 辽宁虾夷扇贝产业结构 |
4.1 产业分布 |
4.1.1 苗种培育 |
4.1.2 中间育成 |
4.1.3 海水养殖 |
4.1.4 成贝加工 |
4.2 技术结构 |
4.2.1 苗种技术 |
4.2.2 增养殖技术 |
4.2.3 两种养殖模式的比较研究 |
4.3 产出结构 |
4.4 市场结构 |
4.4.1 苗种市场 |
4.4.2 成贝消费市场 |
4.5 成本结构 |
4.5.1 筏式养殖成本分解 |
4.5.2 底播增殖成本分解 |
4.5.3 成本变化预期 |
4.6 治理结构 |
4.6.1 法律法规 |
4.6.2 部门治理 |
4.6.3 协会自治 |
5. 案例研究——大连獐子岛渔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5.1 分布结构 |
5.2 人员结构 |
5.3 技术结构 |
5.4 产出结构 |
5.5 价值结构 |
5.6 市场结构 |
5.7 治理结构 |
6. 辽宁虾夷扇贝产业结构的制度分析 |
6.1 海洋资源的特殊性 |
6.2 产权制度 |
6.3 产业中坚力量 |
6.4 协会组织之角色 |
6.5 科学研究之角色 |
6.6 政府角色 |
6.7 虾夷扇贝大规模死亡的困境 |
7. 结论与建议 |
7.1 结论 |
7.2 政策建议 |
7.3 后续研究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发表的学术论文 |
个人简历 |
四、底播增殖打造“海底银行”(论文参考文献)
- [1]霞浦县刺参产业现状及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D]. 鲍学宇. 大连海洋大学, 2019(03)
- [2]“拷问”獐子岛[J]. 沈伟民. 经理人, 2018(01)
- [3]国家发展改革委 国家海洋局关于印发全国海洋经济发展“十三五”规划的通知[J]. 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海洋局. 中国对外经济贸易文告, 2017(45)
- [4]上市公司大型海水养殖项目融资方式研究 ——以A公司海参养殖项目为例[D]. 刘益宏. 青岛大学, 2016(04)
- [5]獐子岛:耕海万顷 养海万年[J]. 王欢. 农产品市场周刊, 2016(18)
- [6]獐子岛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发展战略研究[D]. 吴宾. 石河子大学, 2015(01)
- [7]獐子岛2012年已警觉深海养殖风险[N]. 刘兴龙,任明杰. 中国证券报, 2014
- [8]中国鲍养殖产业结构与特征研究[D]. 毛振鹏. 中国海洋大学, 2014(02)
- [9]海水养殖业发展规模经济及规模效率研究[D]. 王大海. 中国海洋大学, 2014(02)
- [10]辽宁虾夷扇贝产业结构与特征的初步研究[D]. 周界衡. 中国海洋大学, 201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