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会“飞”的小红花(论文文献综述)
江怡平[1](2021)在《抗癌题材电影中癌症的隐喻探论》文中研究表明抗癌题材电影通常会产生较大的社会影响,因为抗癌在大众的观念里早已超越了"与疾病作斗争"的意义,成为"不向命运低头"的代名词。在正能量的光环下,癌症不可避免地被符号化和标签化。本文以国内外反响较好的两部抗癌电影《送你一朵小红花》和《星运里的错》为分析对象,将电影中的癌症隐喻分为功能性隐喻和病理性隐喻两类,并分别进行了细致解读,进而分析功能性隐喻为何需要适度消解而病理性隐喻何以值得深入探究的原因,旨在呼吁电影创作者最大限度还原和深化癌症作为疾病本身所带来的社会性思考。
司若,吴飞[2](2021)在《拨云见日 迎接希望——2020—2021年贺岁档电影市场观察》文中提出本文通过对2020—2021年贺岁档电影市场进行梳理分析,指出本年度贺岁档、特别是春节档,因为观众旺盛的观影热情创造了票房历史新高的现象,为后疫情时代的中国电影产业复苏打下了良好基础。各种类型的电影百花齐放,为观众提供了丰富且优质的观影选择。中国内地电影品牌建设初见成效,青年导演成为中国电影行业的中流砥柱。未来应进一步促进中国电影产业复苏,推动中国电影工业化的发展。
严贵旺[3](2021)在《送你一朵小红花》文中研究说明"多么苦难的日子里,你都已战胜了它,送你一朵小红花……"时下正流行的歌曲《送你一朵小红花》在边防哨所官兵的耳中显得别样动听。临近春节,西藏林芝军分区某边防团哨所的官兵,收到了一份特殊的新春礼物。这是一个人迹罕至的哨所,地处海拔4000多米的雪山深处,每年大雪封山长达6个月,封山期使这个哨点成了"雪海孤岛"。春节前夕,林芝军分区在西藏军区某陆航旅两架直升机的协助下,赶在大雪封山前将年货运抵哨所。
阙政[4](2021)在《贺岁档还在,就是中国电影的胜利》文中认为到了岁末年尾再一盘算,2020年的影院数和银幕数竟然还是逆势增长的——影院数11856家,增幅达4.4%;银幕数75581块,增幅达8.3%。因此,尽管2020年公映的影片数量从2019年的612部近乎腰斩到383部,但是因为影院在、银幕在、观众也在,全年票房依然达到200多亿元,超越北美成为全球最大票仓。
千帆,易喵燚烊[5](2021)在《打卡电影中的风景,开启积极人生 送你一朵小红花,跟我一起环游世界》文中提出无论是"科罗拉多的风雪"还是"喜马拉雅的骤雨",人生旅途上,愿每个人都能拥有一朵属于自己的"小红花"。一部《送你一朵小红花》点燃了电影市场的元旦档期,相关话题迅速霸占了各个平台的热搜板块,连央视新闻和《人民日报》都纷纷发表评论,称赞影片所表达的关于人生的积极意义。影片的主角是两个患病的少年,男的叫韦一航,女的叫马小远。它讲述了一个温情的现实故事,直面每一个普通人都会面临的人生问题,
梁燕盈[6](2020)在《我国儿童玩具书市场策略研究》文中指出当前,中国的传统出版业正面临互联网的冲击,童书出版受互联网影响相对较小,是目前出版行业最具市场活力的版块。但随着童书在出版行业的占比越来越大,童书行业的竞争愈发激烈,童书出版逐渐暴露出各种问题,童书行业亟需创新力量。玩具书作为一种新颖的童书类型,形式新奇有趣,能有效吸引儿童的关注,不仅结合了玩具和图书的优势,能让儿童在玩耍中进行学习,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还对儿童的感官发育、思维能力有促进作用,越来越多地受到消费者的喜爱,有望成为童书的下一重要增长点。本文主要研究对象为儿童玩具书,研究范围是儿童玩具书的市场,希望通过分析儿童玩具书的市场背景、市场现状和不足之处,总结出版社做好儿童玩具书市场的策略。玩具书在我国诞生时间并不长,真正在市场上形成一定影响力、引起市场关注也还是近几年的事。对比欧美等发达国家,我国的儿童玩具书在内容生产上还有所欠缺,营销宣传力度也有所不足,让儿童玩具书很难发挥其独特的价值。尽管我国早就是玩具书的生产大国,但内容创作上却十分薄弱,缺乏原创玩具书是我国与欧美发达国家最显着的差距。此外,我国的对玩具书的理论研究也较为浅层,缺乏深入系统的探索。笔者对收集的文献资料进行分析总结,将儿童玩具书定义为以儿童为主要读者对象的,兼具书和玩具的功能的,超越传统纸本书形式的书籍形式,并将玩具书按互动机关的表现形式分成视觉类、听觉类、触觉类、嗅觉类、手工类、综合类六大类型。通过对玩具书市场的观察,笔者认为,儿童玩具书的出版对儿童而言具有促进阅读能力的作用,对社会而言有促进全民阅读的意义。当前我国儿童玩具书市场处于发展壮大阶段,面临着需求扩大的机遇和实体经济不景气的挑战,儿童玩具书在市场份额逐步扩大的同时,还有很多不足之处,笔者基于4I理论,从产品、促销、渠道、消费者四个角度进行分析,认为儿童玩具书市场存在内容同质化、促销策略单一、缺乏有效互动的营销渠道、目标消费者定位模糊的不足之处,此时结合市场环境调整市场策略对儿童玩具书的长远发展相当重要。基于此,本文给出针对性的策略:儿童玩具书的出版应从消费者的角度出发,从引进和原创两个方向打造特色好玩的产品、通过各种促销策略提升他们对玩具书的感知价值、选择高效互动的渠道获得消费者的认可、基于消费者差异化的需求打造个性化的产品、进行个性化的宣传。
赵蕾[7](2020)在《基于乐课平台的英语智慧课堂对高中生英语学习自我效能感的影响研究》文中指出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及广泛应用,信息技术与教学的融合不断深入,智慧课堂成为当前学校信息化教学的一个新的热点话题,也是教育信息化从理念到实践、从宏观到具体、应用到课堂教学的必然趋势。从最原始的概念提出到现今的教学模式构建的不断完善,智慧课堂正逐步引领课堂教学的新趋势--通过智慧的教与学,实现高效、精准、评价多元化、学习个性化的课堂。因此,将智慧课堂教学模式引入到英语教学中势必会颠覆学生对传统英语课堂的看法,对提升英语课堂教学的效率、实现精准教学、打造学生为中心的课堂具有现实意义。自我效能感是心理学家班杜拉提出的个体完成某一活动时对自己是否具备此种能力的判断。体现在学业层面的学习自我效能感是指学习者对完成某项学习任务所需能力的自我评价和判断。大量研究表明,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与其学习成绩密切相关。学习自我效能感水平高的学生较效能感低的学生而言,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更加努力,更容易坚持,所表现出的负面情绪较少,在学习上遇到困难时,他们不会轻言放弃更愿意迎难而上。研究智慧课堂教学模式对学生学习自我效能感的影响不仅有助于探究提升英语学习自我效能感的途径从而有效提高学生英语学习成绩、构建英语学习健康的心理环境;也有利于促进学生个性化成长和多元化发展;同时对信息技术为背景的现代化教学模式的应用、推广具有一定意义;也可以填补智慧课堂教学模式下的自我效能感这一领域的空白。本研究通过实验法、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对英语智慧课堂教学模式下学生英语学习自我效能感和成绩进行了调查研究,旨在探究智慧课堂教学对英语学习自我效能感与学习成绩的是否具有促进意义。本研究对太原市第十一中学高二年级选取的实验班和对照班实施为期一个学期的教学实验,在实验前后分别对实验组与对照组进行了英语学习自我效能感的问卷调查与学业水平测试,并用SPSS软件对获得的数据进行分析,研究结果显示:(1)以乐课平台为基础的英语智慧课堂教学模式能有效提升学生英语学习自我效能感。根据实验数据分析得出(1)学生在一学期英语智慧课堂教学前后的英语学习自我效能感有明显差距,即智慧课堂模式教学后的学生的学习自我效能感比教学之前的自我效能感水平高。(2)相较于传统课堂教学模式而言,智慧课堂对学生英语学习自我效能感的提升作用更加显着。(2)与传统英语课堂相比,智慧课堂对学生的英语学业成绩有明显提高作用。(3)相较于传统英语课堂教学,学生们更倾向于采取智慧课堂模式进行英语学习。因此,在高中英语智慧课堂中,教师可以积极地将智慧课堂教学模式引入到实际教学中来帮助学生的英语学习自我效能感获得提升,从而有效提高学生英语学习成绩。最后,本文提出了在实行以乐课平台为基础的英语智慧课堂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相关建议,同时对本研究的局限性进行了阐述。
姜怡[8](2020)在《儿童不公平厌恶的发展及其对信任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社会公平渗透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公平更是调节人们交往的社会规范。对不公平的消极感受和强烈反应是人们与生俱来的,即使是儿童也会对不公平的现象表现出敏感和排斥。人们的这一反应被称为不公平厌恶。不公平厌恶是指个体厌恶并拒绝自身认定的不公平分配。此外,我们发现儿童在受到不公平对待后,不仅会产生消极情绪,还会影响对他人的信任程度。信任是社会团结、稳定发展的保障。儿童期的信任受到冲击可能影响其一生的发展。因此,本研究欲探讨儿童不公平厌恶的发展及其对信任的影响。本研究首先就不公平厌恶和信任的概念、影响因素、研究范式以及不公平厌恶对信任的影响的相关研究进行了详尽阐述,并据此提出了本研究的总体思路。共分为两个研究。研究一,儿童不公平厌恶的发展。研究一包含两个实验,分别探讨不利和有利两种不公平厌恶的发展情况。实验1通过设置真实的分配情境,以幼儿园中班、大班、小学一年级共240名儿童为被试,运用分配额外资源任务的变式,研究儿童不利不公平厌恶在不同分配方式下的发展特点和年龄差异,以及内外群体因素对其的影响。结果发现:(1)年龄可以影响儿童的不利不公平厌恶,并且存在年龄差异。5岁儿童已经可以接受不利不公平分配,并且儿童的不利不公平厌恶随年龄增长而降低。(2)分配方式可以影响儿童的不利不公平厌恶。自我分配引起的不利不公平厌恶显着低于他人分配配。(3)内外群体会影响儿童的不利不公平厌恶。内群体成员引起的不利不公平厌恶显着低于外群体成员。(4)分配方式和内外群体在儿童不利不公平厌恶上的交互作用显着。自己分配时,内群体成员引起的不利不公平厌恶显着低于外群体成员;他人分配时,内外群体引起的不利不公平厌恶没有显着差异。(5)分配方式和年龄在儿童不利不公平厌恶上的交互作用显着。6岁儿童在自我分配引起的不利不公平厌恶显着低于他人分配;而5岁和7岁儿童在两种分配方式引起的不利不公平厌恶上没有显着差异。实验2通过设置真实的分配情境,以小学一年级、二年级、三年级共240名儿童为被试,运用分配额外资源任务的变式,研究有利不公平厌恶在不同分配方式下的发展特点和年龄差异,以及声誉因素对其的影响。结果发现:(1)年龄对儿童有利不公平厌恶有影响。8岁和9岁儿童的有利不公平厌恶显着高于7岁儿童,但8岁和9岁儿童的有利不公平厌恶没有显着差异。(2)声誉对儿童有利不公平厌恶有影响,声誉引起的有利不公平厌恶显着高于无声誉。(3)声誉和年龄在儿童有利不公平厌恶上的交互作用显着。对于7岁和9岁儿童,声誉引起的有利不公平厌恶显着高于无声誉;对于8岁儿童,有无声誉对其有利不公平厌恶没有显着影响。(4)分配方式、声誉和年龄三者在有利不公平厌恶上的交互作用边缘显着。对于7岁儿童,自己分配时,声誉引起的有利不公平厌恶显着高于无声誉;对于8岁儿童,他人分配时,声誉引起的有利不公平厌恶显着高于无声誉;对于9岁儿童,声誉在两种分配方式下引起的有利不公平厌恶均显着高于无声誉。研究二,儿童不公平厌恶及随机分配对信任的影响。以四年级共200名儿童为被试,采用独裁者游戏和投资游戏,研究不公平厌恶类型和是否随机分配对儿童信任的影响。结果发现:(1)不公平厌恶类型对儿童的信任有影响。不利不公平厌恶会显着降低儿童的信任,有利不公平厌恶会显着提高儿童的信任。(2)随机分配对儿童的信任有影响,随机分配引起的信任程度显着高于非随机分配。(3)不公平厌恶类型和随机分配在信任上的交互作用显着,不利不公平厌恶条件下,随机分配会显着提高儿童的信任,有利不公平厌恶条件下,非随机分配会显着提高儿童的信任。综上,本研究说明了儿童的不公平厌恶不仅会受到分配方式的影响,还会受到内外群体和声誉等因素的制约,并且不公平厌恶和随机分配也会影响儿童的信任。
朱浩宇[9](2019)在《儿童的发现 ——新时期以来中国电影中儿童形象研究》文中指出五四时期“儿童的发现”提出以儿童为本位的创作原则,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为理解中国文学的历史发展脉络提供了新的切入角度。人物形象的塑造往往受到时代环境的影响,五四时期儿童的发现是历史的巨大进步。当我们把儿童放到中国电影的范畴中,并结合中国不同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儿童的发现将提供新的研究意义。具有独特生命价值的儿童形象出现,是儿童的发现带给电影的重要意义。当代电影中,主要人物是故事生产者观念和情感的主要载体。这个载体只有实现并满足观众的诉求,与观众形成对话关系,才能获得最大的商业价值和传播效果。1922年,但杜宇的《顽童》塑造了中国电影史上第一个儿童,至此将近一百年的发展,我国电影银幕上已呈现了各式各样的儿童形象,这些儿童继承了传统文化中“文以载道”的功能,清晰的折射不同时期中国电影中儿童的成长环境及生存实况。本文以“儿童的发现”为命题,简单概括了儿童的概念和儿童形象的塑造意义,并对儿童形象的选取范围进行界定,探讨了新时期中国电影中儿童形象的建构背景。其次,结合影片对新时期以来的儿童形象进行分析,根据不同历史时期中儿童形象的群体特征,概括出儿童形象的建构策略。根据重大事件,将时间划分为:1、1978年改革开放到1992年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目标,选取经典题材影片分析意识形态建构的模式化儿童形象;2、1992年深化经济改革到2002年《英雄》开启大片时代,讨论电影中为农村空间服务的儿童形象;3、2002年到2018年,认为这一时期的儿童形象是较为贴近“真实”儿童生活的。最后,揭示儿童形象演变的背后是儿童本真性的回归,是儿童话语权的回归,是儿童向个体人的回归。儿童失语的背后是中国“文以载道”传统文化思维的继承,是长期以来成人对儿童的注视和控制。
刘小宇[10](2019)在《移动APP在小学数学课后作业中应用的行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移动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工作以及学习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基础教育阶段,课后作业作为教学活动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本研究通过查阅和整理与课后作业以及移动APP应用于课后作业的相关文献,对移动APP和课后作业进行了概念界定,并确定本论文研究的理论基础。笔者从国内外课后作业的研究现状、数学课后作业研究现状、移动APP或者智能移动终端应用于课后作业的研究现状几个方面进行综述,作为本论文的研究起点。本研究设计了小学数学课后作业现状调查问卷和小学数学课后作业现状教师访谈提纲,对调查对象发放调查问卷,通过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总结出小学数学课后作业中主要存在课后作业量大,严重超过教育部规定的课后作业完成时间,学生对待数学课后作业的积极性不高;数学课后作业的类型单一,忽略了对学生动手能力、实践能力等综合能力的培养;数学课后作业反馈不及时,学生忽略了对数学课后作业中错题的总结和复习;数学课后作业的评价方式单一,忽略了学生与教师的情感交流和互动等问题。因此,亟需改变数学课后作业形式。移动学习APP作为学习工具,具有反馈及时、评价方式多样、类型丰富、趣味十足、智能化的统计和分析、资源丰富、交互强大的功能,因此,提出将移动APP应用到学生的数学课后作业。本研究采用调查研究法和行动研究法作为本论文的研究方法,选择河南省安阳市某小学五年级五班的学生作为本次研究的研究对象,选择乐教乐学APP为移动APP工具,将移动APP运用到学生的数学课后作业中进行三轮的行动研究,每轮采用“计划、行动、观察、反思”的模式,在每轮行动研究中对教师和学生进行访谈,总结分析出存在的问题并在下一轮行动研究中进行修正,以达到更好的效果。在行动研究结束后笔者对研究对象进行关于移动APP在小学数学课后作业中应用效果的问卷调查,并对教师进行移动APP在学生课后作业中应用效果的访谈。通过对学生和教师的调查数据分析,总结出移动APP应用于小学数学课后作业中的效果。研究表明移动APP完成小学数学课后作业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改变传统数学课后作业中存在的问题,能够提高学生数学课后作业的学习积极性;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学生数学课后作业及时反馈,促进学生对错题的总结和复习;增加学生与教师的情感交流与互动。通过三轮的行动研究总结出移动APP应用于学生数学课后作业中的一般策略。希望对后续的研究者以及广大的中小学教师提供一定的帮助和借鉴。
二、会“飞”的小红花(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会“飞”的小红花(论文提纲范文)
(1)抗癌题材电影中癌症的隐喻探论(论文提纲范文)
一、与抗癌题材如影随形的癌症隐喻 |
二、应适度消解的功能性隐喻 |
(一)癌症的符号化 |
(二)癌症的标签化 |
1.对孤岛合理化的质疑。 |
2.道德困境的通行证。 |
3.癌症年轻化背后的道义偏向。 |
三、可深入探究的病理性隐喻 |
(一)个体变异的不确定性 |
(二)恐惧的空间性解构和蔓延 |
(三)癌症的“生”而不等 |
(2)拨云见日 迎接希望——2020—2021年贺岁档电影市场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一、市场:旺盛的观影热情与复苏的电影市场 |
(一)贺岁档上半场:中外大片云集,《送你一朵小红花》引爆元旦电影市场(2020年11月27日—2021年1月3日) |
(二)贺岁档下半场:《唐人街探案3》《你好,李焕英》竞争激烈,造就“史上最强春节档”(2021年1月4日—2021年2月17日) |
(三)线上贺岁档:电影市场的新选择 |
二、类型:“合家欢”的节日氛围与喜剧片的大获全胜 |
(一)喜剧片:票房的巨大成功 |
(二)动作片:国产片的崛起 |
(三)奇幻片:工业化的尝试与票房的失意 |
(四)动画片:进口动画的强势与国产动画的努力 |
(五)文艺片:艺术性与市场性的统一 |
(六)纪录片:运动题材的新机遇与抗击疫情的真实再现 |
三、品牌:打造系列电影品牌初见成效 |
(一)“唐人街探案”:建构中国侦探IP |
(二)“熊出没”:动画电影品牌的成果 |
(三)口碑:系列电影延续的关键 |
四、生产:青年影人成为中流砥柱 |
(一)工业化的进取心:新技术的应用与叙事能力的提升空间 |
(二)现实主义的关怀:人间百态,细腻表达 |
总结与展望:增强供给、加强扶持与线上线下融合发展 |
(一)总结:有得有失的贺岁档 |
1.旺盛的观影热情造就市场新高度 |
2.供给不足带来市场一度沉寂 |
3.电影票价的上涨影响深远 |
4.口碑是高票房的重要支撑 |
5.类型与市场的匹配带动影片的成功 |
6.电影工业化步入正轨 |
(二)展望:推动中国电影继续进步 |
1.创作:坚持精品化创作,发掘更多文化元素 |
2.供给:保证国内电影生产,适当引进海外优秀电影 |
3.扶持:支持重点影片的拍摄,提供必要补贴 |
4.融合:打通线上线下的壁垒,促进市场繁荣 |
5.工业化:提升技术与叙事能力,进一步打造电影品牌 |
(3)送你一朵小红花(论文提纲范文)
一 |
二 |
三 |
(4)贺岁档还在,就是中国电影的胜利(论文提纲范文)
大年三十年夜饭,大年初一看唐探 |
送你一朵小红花,元旦档的大赢家 |
我和我的家乡,28亿制霸国庆档 |
八片齐登场,史上最拥挤贺岁档 |
(5)打卡电影中的风景,开启积极人生 送你一朵小红花,跟我一起环游世界(论文提纲范文)
在索道上看“火星” |
福山路上找韦一航的家 |
埠西市场里畅想海滩 |
城市中的动人角落 |
喜马拉雅真的有溶洞吗? |
去干斯拜看大白鲨 |
世界最高的天使瀑布 |
翡翠湖中的“平行时空” |
(6)我国儿童玩具书市场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概述 |
1.2.1 儿童玩具书的概念界定 |
1.2.2 4I营销理论概述 |
1.2.3 市场策略概述 |
1.3 文献综述 |
1.3.1 国内童书研究 |
1.3.2 国内玩具书研究 |
1.3.3 国外玩具书研究 |
1.4 研究方法和框架思路 |
1.4.1 研究方法 |
1.4.2 框架思路 |
1.5 研究创新点 |
2 儿童玩具书的市场背景 |
2.1 玩具书发展历史 |
2.1.1 国外玩具书发展历史 |
2.1.2 中国玩具书发展历史 |
2.2 儿童玩具书市场各发展阶段 |
2.3 儿童玩具书的市场机遇和挑战 |
2.3.1 市场机遇 |
2.3.2 市场挑战 |
3 我国儿童玩具书的市场现状 |
3.1 儿童玩具书的产品现状 |
3.1.1 儿童玩具书的特点与价值 |
3.1.2 儿童玩具书的主要类型 |
3.1.3 儿童玩具书的来源 |
3.2 儿童玩具书的促销现状 |
3.2.1 低折扣促销成常态 |
3.2.2 套装书越来越常见 |
3.2.3 通过加价获得更多的服务或产品 |
3.3 儿童玩具书的渠道现状 |
3.3.1 线下渠道多元化 |
3.3.2 展会渠道促进版权输出 |
3.3.3 线上渠道日新月异 |
3.4 儿童玩具书的消费者现状 |
3.4.1 消费者画像 |
3.4.2 消费者的需求 |
3.4.3 读者和购买者的错位 |
4 我国儿童玩具书市场的不足之处 |
4.1 内容同质化 |
4.2 促销策略单一 |
4.3 缺乏有效互动的营销渠道 |
4.4 目标消费者定位模糊 |
5 我国儿童玩具书的市场策略 |
5.1 基于趣味原则打造特色好玩的产品 |
5.1.1 引进新颖类型的儿童玩具书 |
5.1.2 挖掘儿童文学、科技类原创选题 |
5.2 基于利益原则提升消费者的感知价值 |
5.2.1 利用赠品扩大玩具书的优势 |
5.2.2 利用附加服务为玩具书增添价值 |
5.3 基于互动原则选择高效互动的渠道 |
5.3.1 通过线上社群实现深度互动 |
5.3.2 通过视频引起消费者的共鸣 |
5.4 基于个性原则满足消费者差异化的需求 |
5.4.1 基于儿童认知打造差异化产品 |
5.4.2 基于家长需求进行差异化宣传 |
6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7)基于乐课平台的英语智慧课堂对高中生英语学习自我效能感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研究问题与内容 |
1.3 研究目的与方法 |
1.4 论文结构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概念界定 |
2.1.1 智慧课堂 |
2.1.2 自我效能感 |
2.1.3 学业自我效能感 |
2.1.4 英语学习自我效能感 |
2.2 智慧课堂研究综述 |
2.2.1 国内研究现状 |
2.2.2 国外相关研究 |
2.2.3 国内外研究现状小结 |
2.3 自我效能感研究 |
2.3.1 国内研究现状 |
2.3.2 国外研究现状 |
2.3.3 国内外研究现状小结 |
2.4 乐课平台下智慧课堂提升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可行性分析 |
2.4.1 乐课平台下的智慧课堂分析 |
2.4.2 智慧课堂与学习自我效能感 |
2.4.3 学习者角度分析 |
第3章 理论基础 |
3.1 建构主义理论 |
3.2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
3.3 掌握学习理论 |
3.4 程序性教学理论 |
第4章 研究设计 |
4.1 研究问题 |
4.2 研究对象 |
4.3 研究工具 |
4.3.1 高中生英语自我效能感问卷 |
4.3.2 英语学业水平测试卷 |
4.3.3 学生英语自我效能感访谈提纲 |
4.4 研究过程 |
4.4.1 高中教师英语教学策略访谈 |
4.4.2 前测 |
4.4.3 教学实验 |
4.4.4 后测 |
4.4.5 实验班学生智慧课堂学习感受访谈 |
4.5 数据收集与分析 |
4.6 乐课平台下的英语智慧课堂教学 |
4.6.1 乐课平台系统简述 |
4.6.2 基于乐课平台的英语智慧课堂教学 |
第5章 结果与讨论 |
5.1 实验结果 |
5.1.1 实验组与对照组英语学习自我效能感前测结果 |
5.1.2 实验组与对照组英语学习自我效能感后测结果 |
5.1.3 对照组实验前后的英语学习自我效能感分析 |
5.1.4 实验组实验前后的英语学习自我效能感分析 |
5.1.5 实验组与对照组英语学业测试成绩前测统计 |
5.1.6 实验组与对照组英语学业测试成绩后测统计 |
5.2 乐课平台下的英语智慧课堂对学生英语学习自我效能感的影响 |
5.3 乐课平台下的英语智慧课堂对学生英语学习的影响 |
5.4 学习自我效能感对学生英语学习的影响 |
第6章 结论与反思 |
6.1 创新之处 |
6.2 不足之处 |
6.3 反思与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英语学习自我效能感调查问卷 |
附录2 :学生访谈结果 |
附录3 :太原市2018-2019学年第二学期高一年级期末考试 |
附录4 :太原市2019-2020学年第一学期高二年级期末考试 |
致谢 |
(8)儿童不公平厌恶的发展及其对信任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与问题提出 |
1 不公平厌恶 |
1.1 不公平厌恶的定义 |
1.2 不公平厌恶的研究范式 |
1.3 不公平厌恶的相关理论 |
1.4 不公平厌恶的影响因素 |
2 信任 |
2.1 信任的定义 |
2.2 信任的分类 |
2.3 信任的测量 |
2.4 信任的研究范式 |
2.5 不公平厌恶对信任的影响的相关研究 |
3 以往研究的不足与问题提出 |
4 研究总体思路 |
5 研究意义 |
第二部分 实证研究 |
1 研究一 儿童不公平厌恶的发展 |
1.1 实验1 儿童不利不公平厌恶的发展 |
1.2 实验2 儿童有利不公平厌恶的发展 |
2 研究二 儿童不公平厌恶及随机分配对信任的影响 |
2.1 问题提出 |
2.2 研究目的 |
2.3 研究假设 |
2.4 研究方法 |
2.5 研究结果 |
2.6 讨论 |
2.7 结论 |
3 总体讨论 |
第三部分 总结与反思 |
1 总体结论 |
2 研究创新之处 |
3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4 教育建议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本人出版或公开发表的论着、论文 |
附录 |
致谢 |
(9)儿童的发现 ——新时期以来中国电影中儿童形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1.2 国内研究现状 |
1.2.1 有关中国电影中儿童形象的研究 |
1.2.2 有关“儿童的发现”的研究 |
1.3 研究方法 |
2 概述:新时期以来中国电影中的儿童形象 |
2.1 儿童的概念及建构意义 |
2.1.1 儿童的概念界定 |
2.1.2 儿童形象的建构意义 |
2.2 新时期中国电影与儿童 |
2.2.1 儿童形象的范围界定 |
2.2.2 儿童形象的建构背景 |
3 儿童形象演变类型与塑造方式 |
3.1 固守(1978 年-1992 年):意识形态的“儿童化”表现 |
3.1.1 祖国的花朵:传统题材中的模式化儿童 |
3.1.2 呼吁的工具:社会问题中无辜的受害者 |
3.1.3 塑形的载体:意识形态语境下的儿童 |
3.2 拓展(1992 年-2002 年):农村空间的“符号化”特征 |
3.2.1 农村空间的符号表意功能 |
3.2.2 真善美的代言者:精神世界的表达 |
3.2.3 出走的欲望者:理所应当的想象 |
3.3 突围(2002 年-2018 年):消费欲望的“市场化”表达 |
3.3.1 市场需求:儿童游戏天性的回归 |
3.3.2 欲望投射:对权威的反叛 |
3.3.3 对镜自照:成长的折射 |
3.4 儿童形象与塑造方式 |
3.4.1 童心:审视的视角 |
3.4.2 游戏:情绪氛围的营造 |
3.4.3 梦境:合理宣泄的出口 |
4 演变的背后:儿童本真性的回归 |
4.1 什么是儿童的本真性 |
4.1.1 本真性的由来 |
4.1.2 本真性的内涵:儿童话语权的回归 |
4.1.3 本真性在电影中儿童形象的体现 |
4.2 历史文化语境下的形象演变 |
4.2.1 成人注视下的儿童 |
4.2.2 中国传统“长者本位”和“子子”文化 |
4.3 失语的儿童:中国本土文化思维的延伸 |
4.3.1 儿童形象发展现状 |
4.3.2 失语的现状:“文以载道”传统文化思维的延伸 |
4.3.3 儿童形象本真性回归的出路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10)移动APP在小学数学课后作业中应用的行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移动学习环境的成熟和智能移动设备的不断普及 |
1.1.2 信息化教学是必经之路 |
1.1.3 小学数学课后作业现状 |
1.1.4 信息技术与课程不断融合 |
1.2 研究问题的提出 |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研究内容 |
1.5 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
1.5.1 研究方法 |
1.5.2 研究思路 |
2.研究综述与理论基础 |
2.1 概念界定 |
2.1.1 移动APP |
2.1.2 课后作业 |
2.2 文献综述 |
2.2.1 课后作业研究现状 |
2.2.2 数学课后作业研究现状 |
2.2.3 移动APP或智能移动终端在学生课后作业中应用的研究现状 |
2.3 理论基础 |
2.3.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2.3.2 分布式认知理论 |
2.3.3 多元智能理论 |
2.3.4 联通主义学习理论 |
3.小学数学课后作业现状调查与分析 |
3.1 小学数学课后作业现状调查 |
3.1.1 调查的对象和目的 |
3.1.2 调查内容的编制 |
3.1.3 调查的实施 |
3.2 小学数学课后作业调查的结果与分析 |
3.2.1 问卷的信度分析 |
3.2.2 问卷的效度分析 |
3.2.3 问卷的结果分析 |
3.2.4 教师访谈结果分析 |
3.3 小学数学课后作业中存在的问题 |
3.4 移动APP在小学数学课后作业中应用的可能性分析 |
4.移动APP在小学数学课后作业中应用的行动研究 |
4.1 前期准备 |
4.1.1 实施对象 |
4.1.2 移动APP的选择 |
4.1.3 实施内容分析 |
4.1.4 实施流程 |
4.1.5 观察工具 |
4.2 第一次行动研究——小数乘法 |
4.2.1 计划 |
4.2.2 行动 |
4.2.3 观察 |
4.2.4 反思 |
4.3 第二轮行动研究——小数除法 |
4.3.1 计划 |
4.3.2 行动 |
4.3.3 观察 |
4.3.4 反思 |
4.4 第三次行动研究——解方程 |
4.4.1 计划 |
4.4.2 行动 |
4.4.3 观察 |
4.4.4 反思 |
4.5 移动APP在小学数学课后作业中应用的效果分析 |
4.5.1 学生调查问卷分析 |
4.5.2 教师访谈分析 |
4.6 研究结论 |
4.6.1 移动APP在小学数学课后作业中应用的效果 |
4.6.2 移动APP在小学数学课后作业中应用的策略 |
5.研究总结与展望 |
5.1 研究总结与局限 |
5.1.1 研究总结 |
5.1.2 研究局限 |
5.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小学数学课后作业现状调查问卷 |
附录二:小学数学课后作业现状教师访谈提纲 |
附录三:小数乘整数教案 |
附录四:整数乘法运算推广到小数教案 |
附录五:一个数除以小数教案 |
附件六:我的BMI活动作品 |
附录七:用字母表示数教案 |
附录八:移动APP在数学课后作业中应用效果调查问卷 |
附录九:移动APP在数学课后作业中的效果教师访谈提纲 |
致谢 |
四、会“飞”的小红花(论文参考文献)
- [1]抗癌题材电影中癌症的隐喻探论[J]. 江怡平. 文化学刊, 2021(12)
- [2]拨云见日 迎接希望——2020—2021年贺岁档电影市场观察[J]. 司若,吴飞. 当代电影, 2021(04)
- [3]送你一朵小红花[J]. 严贵旺. 解放军生活, 2021(03)
- [4]贺岁档还在,就是中国电影的胜利[J]. 阙政. 新民周刊, 2021(06)
- [5]打卡电影中的风景,开启积极人生 送你一朵小红花,跟我一起环游世界[J]. 千帆,易喵燚烊. 世界博览, 2021(03)
- [6]我国儿童玩具书市场策略研究[D]. 梁燕盈. 南京大学, 2020(02)
- [7]基于乐课平台的英语智慧课堂对高中生英语学习自我效能感的影响研究[D]. 赵蕾. 西南大学, 2020(01)
- [8]儿童不公平厌恶的发展及其对信任的影响[D]. 姜怡. 苏州大学, 2020(03)
- [9]儿童的发现 ——新时期以来中国电影中儿童形象研究[D]. 朱浩宇. 山西师范大学, 2019(06)
- [10]移动APP在小学数学课后作业中应用的行动研究[D]. 刘小宇. 西北师范大学, 2019(06)
标签:儿童英语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