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1+1=2还是2-1=1?(论文文献综述)
王玥[1](2021)在《初二学生数学符号语言理解能力现状的调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
赵晓霞[2](2021)在《追随力约束下的领导者与追随者关系研究:结构模型、层次推演及理论分析》文中研究说明随着信息化社会的高度发展,追随者的角色与其对领导者追随力的大小,在组织管理实践中,日益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如何正确认识追随者以及如何推动追随力约束下的领导者与追随者关系的良性发展,已成为当今的重要课题。现在无论是学术界还是实业界,人们对追随者在组织中的地位和追随力对组织发展重要性的认识,可以说都有了一个较大的飞跃。“追随力理论和领导力理论的本质都是研究领导者与追随者的关系,其观点都是伴随着组织中领导者与追随者关系的发展而不断推陈出新的”[1]。然而,纵观国内外的研究成果,众学者大都是从各自的研究视角来解读追随力,探讨领导者与追随者之间的关系,还未形成严密的、系统的研究理论体系。特别是在瞬息万变的企业成长环境中,究竟有哪些外在抑或内在的因素会对追随力的强弱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这些因素会以何种方式影响到领导者与追随者之间的关系;对影响二者之间关系的因素又如何进行量化分析;追随者的投资决策会如何影响领导者的决策;二者之间的合作行为是如何伴随追随者与领导者决策地位关系的建立而产生,又如何随着这种关系的中止、破裂而瓦解。对于这些问题,国内外学者仅仅是做了一些初步的探讨,并未结合具体国情与企业实际进行深入研究。文章运用实证和理论建模的方法,揭示追随力约束下的领导者与追随者关系的本质内涵及结构模型,探讨追随力约束下的领导者与追随者关系的主要影响因素。从追随者视角入手,立足于追随者灵活应对竞争变化的能动性、创造性,深入研究领导者与追随者关系的结构模型、影响因素及理论模型,在一定程度上客观而准确地揭示了在投资情境下领导者与追随者之间动态、复杂的平衡共生关系等相关内容。可以说,超越了目前国内外学者们偏重于从单向思辨的角度对追随者与追随力的分析与解读。研究得出了一些重要结论:(1)文章从量化研究角度,分析领导者与追随者之间的信息传播与信息披露等问题。文章提出了一个领导者和多个追随者的模型,领导者必须决定是否自愿披露重要的企业运营信息,且追随者希望最大限度地提高个人的回报,而领导者的效能、领导者个人知名度和领导者个人投资成本是决定领导者决策的关键因素。(2)文章引入收益机制,分析领导者与追随者的分散和集中决策,集中决策能够增加领导者和追随者的总收益,并且集中决策的投资规模比分散决策投资规模要大。研究发现,需要制定新的分配机制,来诱导领导者选择集中决策的最优投资规模。而收益共享机制的有效与否,是关系到领导者与追随者联盟是否稳定的关键因素。收益共享机制是指追随者将资金以事先谈好的投资价格交付领导者,领导者满足投资需求后,追随者与领导者共同分享领导者的收入,同时分担领导者的投资损失。(3)文章基于决策地位的考虑,研究Stackelberg下领导者与追随者的分散和集中决策,决策由领导者先进行选择,追随者则根据领导者的选择再进行决策。同样集中决策能够增加领导者总收益,并且集中决策的投资规模比分散决策投资规模要大。(4)文章通过引入信任度,基于信息披露和投资价格的考量,以“一个领导者-多个追随者”所组成的投资团队为研究对象,对成员的期望收益进行建模,通过博弈论和机制设计的方法,获得领导者和追随者的最优决策组合。研究发现,初始信息披露量和领导者与追随者决策模式不同时,信任度对最优的投资量影响不同;信任度在对信息披露量、领导者与追随者收益及协调机制的影响相同,对最优投资价格的影响相反;提高信任度可以促使领导者信息披露量减少;提高信任度可以减少集中决策下的信息披露量,分散决策模式下,信任度大于一定的阈值时才可以减少领导者的信息披露量。(5)文章在考虑绿色技术投资的基础上,构建了由领导者与追随者组成的投资合作绿色投资模型。文章分析了完全合作、完全不合作和绿色技术投资成本分摊下的博弈模型,结果表明:绿色技术投资成本分摊系数影响三种博弈中的技术水平;完全不合作模式与成本分摊模型下的收益,受绿色技术投资成本分摊系数的影响;完全不合作和绿色技术成本分摊决策下无法实现投资的协调;对绿色技术成本分摊模型中市场价格进行纳什谈判博弈优化,从而实现投资整体的最优及双方的帕累托最优。文章最终找到追随力约束下的领导者与追随者关系的具体提升路径,为构建追随力约束下的领导者与追随者关系做了一些基础性的研究,进而推动追随力理论的进一步发展。本文可能产生以下几个创新点:(1)建立了反映领导者与追随者关系的结构方程模型。文章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等方法,诠释影响领导者与追随者关系的关键因素以及这些因素之间的复杂关系。在信息披露的前提条件下,形成与收益共享中的关键因素,包括价格机制、决策地位、信任度、先进技术等,是影响领导者与追随者的关系的重要方面,最终将影响追随力;在工作效能的前提条件下,形成与信息披露的关键因素,追随者的期望收益、领导者的效能、领导者个人知名度、领导者个人投资成本,是影响领导者与追随者关系的重要方面,最终将由收益共享来体现;在信息披露的前提下,形成与投资价格的关键因素,投资需求、领导者能力、领导者回报、追随者投资成本、信息披露量、追随者回报,是影响领导者与追随者的关系的重要方面,最终也将由收益共享来体现。(2)搭建了领导者与追随者关系动态发展的演化模型。文章通过信息披露、价格机制、决策地位、信任度模型以及绿色技术等关键因素,研究不同情形下领导者与追随者之间的收益和分配关系。文章通过信息披露研究可以得到:领导者的效能、领导者个人知名度和领导者个人投资成本是决定领导者决策的关键因素;通过价格机制研究发现,需要制定新的分配机制,来诱导领导者选择集中决策的最优投资规模,而有效的收益共享机制是关系到领导者和追随者维护双方联盟稳定性的关键部分;基于决策地位模型发现,集中决策能够增加总收益,并且集中决策的投资规模比分散决策投资规模大;通过引入信任度,其在对信息披露量、领导者与追随者收益及协调机制的影响相同,对最优投资价格的影响相反,提高信任度可以促使领导者信息披露量减少,提高信任度可以减少集中决策下信息披露量,分散决策模式下,信任度大于一定阈值时才可以减少领导者的信息披露量;在绿色技术约束下,完全不合作模型与成本分摊模型下的收益受绿色技术成本分摊系数的影响,完全不合作和绿色技术成本分摊决策下无法实现投资的协调。(3)构建了不同情形下领导者与追随者的最优投资决策模型。文章基于结构方程方法、博弈与机制设计方法、价格机制设计、决策地位分析、信任度设计和绿色技术应用等理论模型,分析领导者与追随者的动态决策过程。基于结构方程的方法,根据研究结果以及自身建模的尝试,可以发现,收益共享具有在信息披露和投资价格间中介变量的前提,因此存在收益共享因素对信息披露的重视性与对投资价格的重视性之间的中介关系假设,最终形成信息披露将会通过收益共享的机制,最终传导和影响追随者的投资理论模型;基于博弈与机制设计的方法,从信息披露角度,分析领导者必须决定是否自愿披露重要的企业运营信息,且追随者希望最大限度地提高个人的回报,从而决定投资价格;从价格机制角度,研究需要制定分配机制,来诱导领导者选择集中决策的最优投资规模,以及有效的价格机制,可以保证领导者和追随者联盟维持稳定;从决策地位角度,研究基于Stackelberg博弈的投资价格形成机制,分析Stackelberg下领导者与追随者的分散和集中决策,集中决策对于增加总收益的影响程度;从信任度角度看,分析产品的初始信息披露量和领导者与追随者决策模式不同时,信任度对最优的投资量的影响程度,以及信任度在对信息披露量、领导者与追随者收益及协调机制的影响相同,对最优投资价格的影响程度;从绿色技术角度,基于信息披露和投资价格的考量,研究以“一个领导者-多个追随者”所组成的投资团队为研究对象,对成员的期望收益进行建模,获得领导者和追随者的最优决策组合。
张培杰[3](2021)在《2007、2019人教A版高中数学教材函数内容比较研究》文中指出《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颁布,为高中数学课程改革掀开了新序幕,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的提出,为高中数学教育理念注入了新的活力。教材是新的课程目标与教育理念的主要载体,教材的逻辑结构、知识内容的编写质量对课程改革实施的成败有着直接的影响。不同版本的教材会呈现出不同的特点,有不同的要求,也会对教材使用者产生不同的影响。为了帮助教材使用者对教材进行客观科学的分析,了解新版教材发生的变化和新教材的特色,促进教与学的共同发展。本研究通过研读已发表的文献,综述了“高中数学核心素养”、“高中数学课程标准”、“高中数学教材比较”、“教材综合难度”四个方面的研究现状,明确了本研究的范围和重点;然后,从“课程理念及目标”、“知识分布”、“学习训练体系(问题情景、例题呈现方式、习题设置方式)”、“例习题难度及教材综合难度”几个方面对新旧教材进行了定性描述和定量分析;最后结合研究结果设计了问卷,调查了一线教师使用新旧教材的情况和他们对新教材的看法,并结合一线教师的看法提出在使用新教材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建议。研究发现:(1)新教材更加注重初高中数学知识的衔接,通过知识顺序的调整使得内容螺旋式上升的特点更明显,符合学生认知发展规律。(2)新教材通过选取具有新时代特征的素材和实例,融入更多的信息技术应用案例,更加体现出数学内容的时代性和实用性,通过增加函数应用案例和设置数学建模专题,强调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3)新教材更注重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和育人价值,有意引导学生积极关注社会,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发展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充分发挥数学教育的立德树人作用。(4)旧教材函数部分的知识广度和深度分别为41和88,新教材函数部分的知识广度和深度分别为43和87,变化不大;根据综合难度系数模型,旧教材和新教材函数部分的习题难度分别为11.32和12.28,新教材函数部分综合难度分别为1.44和1.68,可以明显看出新教材函数部分难度提高。(5)在调查中,超过70%的教师对新教材的改动满意,但教师在教学中,对数学建模重视不够,比较欠缺对数学应用意识和能力的培养,迫于考试压力而忽视了教材的附加内容等情况依然是存在的。基于以上研究结论,提出的建议是:(1)教师应加强研读两版教材,明确两版教材的差异和特点,继承旧教材的优点,发扬新教材创新点。(2)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可以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将当下热点作为数学情景,引导学生积极关注社会发展,促进学生良好品格的形成,落实立德树人的任务。(3)教师在教学中,不仅关注学生卷面成绩的提高,也要关注学以致用,重视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能力。
吴建根[4](2021)在《考虑企业社会责任的双渠道闭环供应链定价与决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生产力水平的快速发展和人民对高生活品质的强烈追求下,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已经成为制约当代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企业在这样的情况中该如何做是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闭环供应链可以实现对废旧产品进行回收利用,来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从而有效解决这个问题。近年来,随着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企业的销售渠道和模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更多的制造商在零售渠道的基础上,开始布局网上直销渠道,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来进行产品销售。这不仅可以增加制造商的利润,还可以借助电子商务的优势来满足客户多样化和个性化的需求。对于消费者而言,不仅多了一条购买渠道,也获得了消费便利。但与此同时,也会出现线上渠道与线下渠道之间的不良冲突和恶性竞争,线上渠道的服务有限以及线下商店的高昂成本费用等问题。因此,在双渠道销售模式下,专家学者对供应链的研究重点在于闭环供应链是如何进行高效的管理实践的。随着企业开始越来越关注社会责任,消费者也会逐渐重视企业关于社会责任的承担问题,这对供应链中每个节点的企业都具有重要意义,更多的企业也愿意承担社会责任。这对于企业来说,既有利于可持续发展,又可以在残酷的市场竞争中形成自身的优势。企业社会责任能够提升企业的品牌形象,在消费者心中形成好的口碑,这对于废旧产品的回收利用和扩大市场需求是有积极影响的。因此,平衡好企业社会责任和社会经济之间的关系,既要让企业获得高额的利润,同时又可以在低成本的情况下进行正常运作。这无论是对企业还是消费者来说,都意义非凡。在这种情况下,本文将在各节点企业考虑企业社会责任的情况下,研究双渠道闭环供应链的定价与决策问题。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本文构建的闭环供应链是由一个制造商、一个零售商和一个第三方回收企业组成的,制造商可以通过互联网,在线上建立自己的直销渠道,讨论仅由制造商承担企业社会责任以及制造商和零售商都承担企业社会责任的模型,将博弈论、收益共享契约和数值仿真进行结合,对供应链的定价与决策问题进行研究。运用博弈论相关理论,制定收益共享契约和数值仿真来对供应链的定价与决策问题进行研究。针对只有制造商单独承担企业社会责任的情况,首先,讨论了在集中决策模式下,供应链中各决策变量的最优值;其次,分析了制造商主导的博弈模型,提出了供应链的最优策略,求解出每个节点企业的利润。接着,分析了零售商主导的博弈模型,求解了供应链结构下的最优策略和每个节点企业的利润。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对这三种模型进行了比较和分析,然后设计了收益共享契约来有效地协调供应链;最后,通过数值仿真来验证模型是否合理,并分析了零售价格敏感性系数、零售价格差异敏感性系数和企业社会责任努力水平等不同的系数对闭环供应链决策变量和利润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在此基础上,考虑制造商和零售商双方承担企业社会责任的情况,通过比较和分析集中决策模型、制造商主导的分散决策模型、零售商主导的决策模型和Nash均衡决策模型,得出相关结论。最后,通过将敏感性分析和数值仿真有效结合对所得结论进行验证。
蒙泳君[5](2021)在《基于不同活动水平空间分区的大学生活动中心空调节能设计研究》文中提出作为综合型校园公共建筑的大学生活动中心,其内部包含着多种功能空间。在不同功能空间中,使用者有着不一样的活动状态和热舒适需求。目前在炎热的夏季,大学生活动中心通常采用统一的空调参数调控所有功能空间内的热环境,在此情况下不仅会使部分空间使用者处于不舒适状态,而且会使空调制冷耗能巨大,这种现象在具有漫长夏季的湿热地区尤为明显。若基于使用者的活动水平将有相似热环境需求的空间进行分类,基于分类进行分区热舒适调节时考虑空调节能,将可达到舒适高效的节能效果。因此,本文首先将有相似热环境需求的空间分类,并进行热调节分区,然后以空调耗能大的湿热夏季气候作为研究条件,来推荐各类活动水平空间节能型室温值与相应气流参数范围,最后根据不同活动空间提出节能设计策略,并结合具体案例进行节能性分析。为此,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首先,对大学生活动中心常设的功能空间按活动特征来分类,可分为:安静坐姿型空间;动态坐姿型空间;轻微走动型空间;运动锻炼型空间。然后采用实测与模拟手段,获知案例现状各类空间的热环境状况,可知如按统一参数来调节,在最热月会使空调调控的温度差几乎都在6℃以上,空调制冷耗能较大。其次,分析各空间使用者活动状态下的人体代谢活动水平,按使用者的活动水平进行分类,可大致归纳具有相似热环境参数需求的功能空间,可实现相应的热调节空间分区:静坐型空间(1.0~1.3 met)、轻微活动型空间(1.4~2.9 met)、中等运动型空间(3.0~6.0 met)。然后,分析各类活动状态的人体代谢活动水平,基于不同活动水平将有相似热环境需求的活动空间进行分类,以形成相应的热调节分区。结合已有研究和实测调研的结果可知,在湿热气候区,静坐型空间推荐设置的室温值可为29℃,此时需补偿的气流流速为0.5~0.8 m/s;轻微活动型空间推荐设置的室温值可为29℃,需求的气流流速为0.8~1.2 m/s;中等运动型空间推荐设置的室温值可为30℃,为了运动人体能更加有效地散热,除了乒乓球室、桌球室等小型球类活动室不能组织大气流外,其余中等运动型空间可采用风扇来组织气流设计。最后,为了能验证大学生活动中心按不同活动水平空间分区热调节前后的节能效果,选取湿热地区典型案例进行节能设计,可知进行空间分区调节后,案例在夏季使用率为60%时,总节能率约为42%,约节省了64.2万度电,节省的电费约32.1万元。由此,在大学生活动中心里,按静坐型、轻微活动型、中等运动型来分类空间,对分类后的空间进行相应适宜的热舒适分区调节,再依据各类活动空间的舒适需求采用空调+风扇的方式进行调节设计,就可有力改善现状综合型大学生活动中心空调制冷能耗大的现象。
徐刚[6](2021)在《碳排放政策下一个制造商和两个零售商的供应链决策》文中提出当前,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大量排放已经并将持续对地球环境产生破坏,对人类生产和生活产生不利影响。为控制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减缓其对环境的破坏,各国采取的措施主要有碳限额政策、碳税政策和碳限额与交易政策等。2014年,我国7个碳交易试点启动。预计今年6月底,全国性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将启动运营。我国提出“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目标,正在深刻地影响经济大势和产业走向,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多个部门和行业都宣布了各自的碳达峰和碳中和计划,碳减排目标正在逐渐变为具体行动。因此,碳排放政策下企业的生产决策问题尤为重要。本论文在系统地分析了碳排放政策下供应链管理的研究成果基础上,以一个制造商和两个零售商构成的二级供应链系统为研究对象,将碳限额、碳税和碳限额与交易政策纳入到决策系统中,通过模型建立、模型求解、模型比较、模型协调等,研究碳排放政策下一个制造商和两个零售商的供应链决策与协调,旨在为供应链上企业优化决策及供应链协调提供依据,也可为政府制定碳排放政策提供参考。论文的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研究了碳限额政策下一个制造商和两个零售商构成的二级供应链的定价决策。基于制造商差别定价或一致定价以及两个零售商古诺竞争或合谋竞争,建立了四个博弈模型。利用逆向归纳法和KKT条件得到了各个模型的最优定价决策,同时给出了各个模型的有效碳限额范围,进一步分析了制造商一致定价和差别定价以及两个零售商间古诺竞争与合谋竞争对均衡结果的影响。最后,通过数值实验分析了碳限额对最优零售价格和企业利润的影响。第二、研究了碳税政策下一个制造商和两个零售商构成的二级供应链的定价决策。基于制造商和两个零售商间三种不同的权力结构以及两个零售商间古诺竞争或合谋竞争,建立了六个博弈模型,求得了各个模型的定价决策和企业利润等。考察了制造商和两个零售商间三种不同的权力结构以及两个零售商间古诺竞争与合谋竞争对均衡结果的影响,尤其碳税税率的变化对供应链上产品定价、企业利润和碳排放的影响。第三、研究了考虑消费者环境意识的一个制造商和两个零售商构成的二级供应链的减排和定价决策。建立了集中决策模型和三个分散决策模型,利用逆向归纳法得到了各个模型的最优定价和减排决策。通过数值实验分析了模型中关键参数和不同的决策方案对均衡结果的影响。第四、研究了碳税政策下考虑消费者环境意识的一个制造商和两个零售商构成的二级供应链的定价和减排决策及协调。分别建立了集中决策模型和分散决策模型,求得了模型的最优决策和企业利润。研究发现:集中决策供应链利润更多,单位产品减排水平更高,需求更大。设计了两部定价契约协调分散供应链,不仅能够实现集中决策供应链的减排水平和利润,而且在一定条件下能够实现各企业利润的帕累托提高。最后,通过数值实验分析了碳税税率和消费者的环境意识水平对单位产品减排水平和企业利润的影响。第五、研究了碳限额与交易政策下考虑消费者环境意识的一个制造商和两个零售商构成的二级供应链的定价和减排决策及协调。分别建立了集中决策模型和分散决策模型,求得了模型的最优决策和企业利润。研究发现:集中决策供应链利润更多,单位产品减排水平更高,需求更大。设计了两部定价契约协调分散供应链,不仅能够实现集中决策供应链的减排水平和利润,而且在一定条件下能够实现各企业利润的Pareto提高。最后,通过数值实验分析了碳交易价格和消费者的环境意识水平对单位产品减排水平和企业利润以及碳交易量的影响。
李爽[7](2021)在《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住区户外空间适老化研究 ——以邯郸市为例》文中研究说明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的多层次的养老服务体系是根据我国国情形成的养老服务体系。老年人受身体机能的限制,活动范围逐渐缩小,住区户外空间作为老年人活动最多的场所,对老年人身心健康及养老生活品质均有影响。我国既有住区中的多层住区大部分建造年代较早,对户外空间适老化设计较少,而新建的高层和混合住区,虽对户外空间进行了一定的设计,但对老年人使用方面的考虑还存在一定的欠缺。近年来国内对于户外空间适老化的研究虽然越来越多,但是其中更多的是停留在以老年人的行为、心理、生理特征为基础,基于环境心理学角度、社会学角度或者基于养老模式的视角来进行定性的主观分析,缺乏定量的数据化结论。本文调研邯郸市现有住区的基础上选取有代表性的住区,包括多层住区、高层住区和混合住区,分析住区的户外空间,汇总现有研究观点并收集专家学者意见,构建安全性、舒适性、便捷性和参与性为四个潜变量,下设25个观测变量的住区户外空间适老化研究体系。采用结构方程模型的研究方法,建立住区户外空间适老化研究模型,整理调查数据并输入模型得出不同因子的影响权重,分析了不同影响因子对住区户外空间适老化影响权重值大小及原因,根据数据结果和住区户外空间现状,提出相应的住区户外空间适老化优化策略。达到了对住区户外空间适老化定性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目的,有别于以往对住区适老化研究缺乏数据分析的现状,为之后的住区适老化研究补充了理论与方法,对于住区户外空间适老化改造具有指导意义。论文的创新点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个方面:首先,调研分析邯郸市的住区特点,运用结构方程模型的研究方法,建立了邯郸市住区户外空间适老化模型;其次,根据模型分析影响因子的权重值大小,结合住区户外空间现状,提出安全性、舒适性、便捷性和参与性方面的优化策略。
王春燕[8](2021)在《复杂计算机试验设计与非正规设计的构造》文中指出试验在工业、农业、工程和科学等领域无处不在。总的来说,试验大致可以分为两类:实体试验和计算机试验。在实体试验中,科学家进行实验室试验或进行现场观察。由于实体试验中总是存在随机误差,对于相同的输入变量试验人员可能获得不同的输出响应。随机误差的存在会增加数据分析和处理的复杂性。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实体试验往往遵循以下三个基本设计原则,即随机化、重复和分区组。当实体试验的成本很高、耗时很长,或者在实际环境中进行某些实体试验很危险时,我们可以借助计算机试验来探索输入变量与输出响应之间的关系。例如,评估气候变化的长期影响及对汽车碰撞试验的研究。与实体试验相比,计算机试验的一个突出特点是相同的输入变量取值会产生相同的输出响应值。相应地,与实体试验相比,计算机试验的设计和分析也有明显的不同。首先,在计算机试验中不需考虑实体试验的三个基本设计原则(随机化、重复和分区组);其次,与实体试验不同,在计算机试验中很容易更改因子的水平,因此,高水平因子是完全可以出现的。输入变量和输出响应之间的关系往往是很复杂的。计算机试验的一个重要目标是获得一个比真实模型相对简单,同时可以很好地替代真实模型的近似模型,这里我们称这个近似模型为拟模型。假设拟模型是多项式模型或高斯过程模型,则具有列正交性的设计是一个好的选择,因为列正交性可以保证多项式模型中的主效应的估计彼此互不相关,也可以使得高斯过程模型下的因子筛选更高效。当拟模型未知时,空间填充设计是计算机试验的最佳选择,且对模型的选择具有稳健性。综上,列正交性和空间填充性是计算机试验设计的两个合适的准则。文献中已经提出了许多方法来分别构造空间填充设计和列正交设计,而对于同时具有这两种性质的设计的研究却很少。最近,He and Tang(2013)提出了强正交表。出于经济节省的原因,He,Cheng and Tang(2018)提出了强度为2+的强正交表。Liu and Liu(2015)以及Zhou and Tang(2019)提出了列正交强正交表。此外,Mukerjee,Sun and Tang(2014)提出了可映射近似正交表。值得注意的是,强度为2+的列正交强正交表和可映射近似正交表在二维空间填充性和列正交性方面均表现良好。但是,这些表可容纳的列太少,并且可映射近似正交表的试验次数很不灵活,这些性质都会限制它们在实际试验中的使用。因此,如何构造拥有理想的空间填充性和列正交性,同时可以容纳大量列的设计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为了在三维上实现与普通正交表相同的空间填充性,强正交表的强度应该为3或更高。Shi and Tang(2020)提出了一类新的强度为3的强正交表,这类强正交表几乎具有强度为4的强正交表的所有空间填充性,并且可以容纳比后者更多的列。但是,他们没有考虑设计的列正交性。具有列正交性的这类强正交表的构造值得进一步探讨。基于上述设计,我们可以构造具有理想的低维空间填充性的设计。另外,正交表也可以用于构造空间填充设计。比如,Tang(1993)通过对正交表进行水平扩展来构造拉丁超立方体设计。在正交表中,两水平正规因子设计是常用的筛选设计,因为它们易于解释。对于这些正规设计,因子效应间要么是正交的,要么是完全混杂的。相比之下,在非正规因子设计中存在部分混杂的因子效应。与正规因子设计相比,非正规因子设计具有更复杂的混杂结构,但它们的试验次数更灵活,并可以估计更多的因子效应。Connor and Young(1961)提出的平行平面设计是常见的一类非正规因子设计,它保留了正规因子设计的一些简单性,并且具有灵活的试验次数。目前关于平行平面设计的大部分研究都集中在具有三个平面的平行平面设计上,将其推广到具有f(f>3)个平面的平行平面设计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本学位论文将针对上述课题展开研究。下面简要介绍本论文各章的主要内容。第一章是绪论,包括一些背景知识,以及在后续章节中用到的概念和符号。第二章提出了构造具有空间填充性的列正交设计的几种新方法。本章探索一类新的设计的构造,其包含正交的拉丁超立方体设计作为特例。这些设计不仅是列正交的,并且有很好的低维空间填充性。这些理想的性质使得该类设计可以作为计算机试验设计的很好的选择。我们基于正交表提出了几种新的构造方法,该方法易于实施,操作灵活,且基于该方法,我们能够得到许多新的具有空间填充性的正交设计。旋转矩阵在构造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第三章提出了强组正交表并给出了相应构造方法。本章提出了一类新的设计称为强组正交表,它的列可以划分为不同的组,来自不同组的列是列正交的且具有较好的低维空间填充性。同时,整个设计可以塌陷到一个可以容纳较多列的正交表,这些性质使得这种设计非常适用于计算机试验。本章提出了基于正规和非正规正交表构造此类设计的方法。差阵在构造中起到了关键作用。第四章给出了强度为3+的列正交强正交表的构造方法。Shi and Tang(2020)提出了一类新的强度为3的强正交表,它们几乎具有强度为4的强正交表的所有空间填充特性,并且可以容纳比后者更多的列。在本章中,我们将这类强正交表称为强度为3+的强正交表。本章提出了强度为3+的列正交强正交表的一种构造方法。所得设计比Shi and Tang(2020)中的设计更具优势,并且可以容纳相同数量的列。此外,通过并置几个强度为3+的列正交强正交表,我们得到一系列的分组设计,其每个组有很好的列正交性及空间填充性,且整个设计可以容纳大量的列,这类分组设计在试验初期的筛选试验中很有用。第五章探索了两水平平行平面设计的一般理论。本章研究具有f(f>3)个平面的平行平面设计的一般理论,并提供了在给定初始设计下,获得所有非等价的平行平面设计的混杂频数向量的方法,以此得到具有最小G混杂或者最大D效率的平行平面设计。此外,我们证明了四元编码设计是特殊的平行平面设计,且平行平面设计对于构建非正规设计、裂区设计及随机化区组设计尤其有用。最后,我们展示了那些由不同家族的平面构成的设计也可能具有平行的平面结构。第六章对本文的工作进行了总结与讨论。
刘宏珍[9](2021)在《非线性寡头研发竞争的稳定性、多稳定性及不稳定性》文中指出现如今,企业之间的利益角逐呈现更加激烈的态势,它们不仅在产品质量上竞争,而且在功能、形状、服务等方面进行竞争。技术创新则使企业在竞争过程中可以获得更大的优势。技术创新能力不仅决定了一个国家的科技实力,也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而作为国民经济主体的企业为了提升自己的技术创新能力也要进行创新和研发活动(Research and Development,简记为R&D)。本文基于非线性逆需求函数和线性逆需求函数建立了两个模型,即:双寡头R&D竞争的古诺模型和双寡头R&D竞争的Stackelberg模型,并运用非线性理论研究了两个模型均衡点的稳定性,数值模拟了两个模型在不同参数下的复杂动力学行为。此外为了更好地模拟企业在实际市场中的研发竞争过程,作者建立了一个具有约束条件的双寡头R&D竞争的古诺模型,并对该模型进行了理论分析和数值研究。全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如下:首先建立了一个具有非线性逆需求函数的双寡头R&D竞争的古诺模型,分析了系统边界均衡点的稳定性,由于其纳什均衡点的解析解无法求出,因此只是给出了示意图,但是通过其特征方程的判别式能够证明系统在纳什均衡点处不会发生Neimark-Sacker分岔。此外,还模拟了系统在不同参数下的动力学行为,发现系统会通过flip分岔和2-周期发生的Neimark-Sacker分岔进入混沌,单参数分岔图也可以证明此结果;通过双参数分岔图还发现了一种特殊的分形结构,周期倍增和周期倍减分岔序列:7-周期→14-周期→28-周期→混沌→28-周期→14-周期→7-周期。其次建立了一个双寡头R&D竞争的Stackelberg模型,通过理论分析发现了在不同参数条件下,系统边界均衡点的稳定性不同,利用Jury判据证明了系统在纳什均衡点处会出现Neimark-Sacker分岔,同时利用数值模拟验证了理论分析的结果。此外,通过研究系统的稳定域边界曲线发现:溢出参数的增大会使系统稳定域的范围缩小。而Nash均衡点一旦失去稳定性后系统则会通过Neimark-Sacker分岔和flip分岔两条路径进入混沌。最后,利用吸引盆及临界线研究了系统的多稳态现象,研究结果表明:参数的改变会使得系统共存吸引子的类型及数目均发生变化,相应的吸引盆的内部结构也会发生变化。最后在第三章研究的古诺模型的基础上添加了产量约束条件,建立了一个具有约束条件的双寡头R&D竞争模型,并分析了其均衡点的稳定性及系统在长时间演化下的R&D投入情况。结果表明,企业的R&D投入在长时间演化下会趋于均衡或者会有一方退出市场。最后通过数值模拟绘制了系统的双参数分岔图及单参数分岔图,并和第三章的数值分析结果进行了对比,研究表明非光滑动力系统在双参数空间内的动力学更加丰富、更加多样化。除此之外,观察单参数分岔图可以发现,系统也出现了加分岔现象等非光滑系统所特有的分岔现象。
王紫瑶[10](2021)在《音乐课堂中教学语言应用的有效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研究目的之一是通过文献分析和视频课观察对不同类型音乐课的有效的教学语言的特征进行分析;其二是归纳出方法策略,提炼出有效的教学策略以便提升教师的课堂教学效果。在课堂上教师的言语提示对学生的学习有直接的影响。教师的语言可以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唤起学生对已有有关经验的回忆;可以帮助学生正确的建立起知识中所包含的各概念之间以及新学知识和学生的已有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本研究通过文献法、观察法和数据分析法得出结论如下:设问应用的有效性与教学成效有显着的正相关影响。教师在课堂上对设问的运用越有效,教师的教学成效就越明显。目标指向性中的目标解释性、内容关联性和环节之间的内容关联也能一定程度上影响教学成效目标达成中的理解学习内容,越紧密且层层递进,教学成效中学生学习活动参与度才能越来越显着。理答的运用越有针对性,教师的教学成效就越有效。评价语言使用的越全面越能在教学成效中的集体活动协同中体现出来。评价语言应用的得分在常态课和评优课两者之间的差异性显着,其中评优课得分明显高于常态课得分。阐释语言应用对于教学成效也有一定影响,其中目标指向性、语言的生动性对教学成效中学生学习活动参与度的影响最高。本研究的创新点主要体现在进一步细化音乐课堂中教学语言的策略,收集归纳总结出更加具体的有效音乐课堂教学语言核心,在前人学者们的研究理论基础上做进一步的补充。为职初音乐教师提供一种工具。
二、1+1=2还是2-1=1?(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1+1=2还是2-1=1?(论文提纲范文)
(2)追随力约束下的领导者与追随者关系研究:结构模型、层次推演及理论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2.1 研究内容 |
1.2.2 研究方法 |
1.3 论文架构与技术路线 |
1.3.1 论文架构 |
1.3.2 技术路线 |
1.4 论文创新点 |
2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
2.1 追随力理论 |
2.1.1 追随研究的缘起 |
2.1.2 追随动机 |
2.1.3 追随者的力量 |
2.1.4 追随力及其影响因素 |
2.1.5 追随力理论的发展 |
2.2 相关理论综述 |
2.2.1 领导者与追随者的二元互动 |
2.2.2 领导者与追随者的利益协调 |
2.2.3 领导者与追随者的信息不对称 |
2.2.4 投资企业中的绿色投资行为 |
2.3 文献总结与研究思路 |
2.4 本章小结 |
3 领导者与追随者关系的影响因素分析 |
3.1 基于关键特征提取的投资评论情感分析 |
3.1.1 方法介绍 |
3.1.2 数据与分析结果 |
3.2 因素识别模型构建 |
3.2.1 因素分析 |
3.2.2 研究假设 |
3.3 结构方程建模算法 |
3.3.1 算法过程 |
3.3.2 参数估计 |
3.4 结构方程建模 |
3.4.1 基本模型 |
3.4.2 中介效用分析 |
3.5 结构方程模型结论 |
3.5.1 信息披露的作用 |
3.5.2 收益共享中价格机制的作用 |
3.5.3 收益共享中决策地位的作用 |
3.5.4 收益共享中信任度的作用 |
3.5.5 收益共享中绿色技术的作用 |
3.5.6 投资价格的决定作用 |
3.6 本章小结 |
4 领导者与追随者关系研究——基于信息披露 |
4.1 研究背景 |
4.2 基本模型 |
4.3 模型最优投入分析 |
4.3.1 追随者的最优反应函数 |
4.3.2 当N=2时领导者的均衡策略 |
4.3.3 模型最优反应区域分析 |
4.4 数值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5 领导者与追随者关系研究——基于收益机制 |
5.1 研究背景 |
5.2 问题描述与模型构建 |
5.2.1 问题描述 |
5.2.2 模型建立 |
5.3 均匀分布投资需求下的单独决策问题 |
5.3.1 均匀分布的投资需求模型 |
5.3.2 求解最优策略 |
5.4 单独决策时最优策略性质敏感性分析 |
5.5 均匀分布的投资需求下的集中决策问题 |
5.5.1 集中决策模型构建与分析 |
5.5.2 集中决策收益分析 |
5.5.3 收益共享激励机制 |
5.6 本章小结 |
6 领导者与追随者关系研究——基于决策地位 |
6.1 研究背景 |
6.2 问题描述与模型构建 |
6.2.1 问题描述 |
6.2.2 模型构建 |
6.3 需求为均匀分布的Stackelberg博弈 |
6.3.1 需求服从均匀分布的模型 |
6.3.2 计算最优策略 |
6.3.3 Stackelberg博弈最优决策的敏感性分析 |
6.4 需求服从均匀分布的集中决策问题 |
6.4.1 集中决策收益分析 |
6.4.2 收益共享条件 |
6.5 本章小结 |
7 领导者与追随者关系研究——基于信任度 |
7.1 研究背景 |
7.2 问题描述与假设 |
7.3 领导者与追随者分散式决策 |
7.4 领导者与追随者集中式决策 |
7.5 分散与集中决策模式比较与优化分析 |
7.5.1 模式比较分析 |
7.5.2 领导者与追随者协调的契约设计 |
7.6 数值分析 |
7.6.1 信任度、敏感系数对信息量的影响 |
7.6.2 信任度、敏感系数对投资需求量的影响 |
7.6.3 信任度、敏感系数对投资价格的影响 |
7.6.4 信任度、敏感系数对领导者与追随者收益的影响 |
7.6.5 信任度、敏感系数对协调机制的影响 |
7.7 本章小结 |
8 领导者与追随者关系研究——基于绿色技术 |
8.1 研究背景 |
8.2 问题描述与假设 |
8.3 完全合作决策模型 |
8.4 完全不合作决策模型 |
8.5 绿色技术成本分摊决策模型 |
8.6 三种决策模型的比较分析与优化分析 |
8.6.1 三种决策模型下的比较分析 |
8.6.2 投资契约协调设计 |
8.7 数值仿真 |
8.7.1 绿色技术约束下的信任度与投资价格关系 |
8.7.2 绿色技术约束下的信任度与投资量关系 |
8.7.3 绿色技术约束下的信任度与收入降低量关系 |
8.7.4 绿色技术约束下的信任度与投资收益关系 |
8.7.5 绿色技术约束下的信任度与投资收益增加值关系 |
8.8 本章小结 |
9 研究总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A 影响领导者与追随者关系的重要度问卷 |
附录B 影响领导者与追随者关系的现实度问卷 |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3)2007、2019人教A版高中数学教材函数内容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及问题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的意义 |
1.4 研究设计 |
1.5 文献综述 |
2 两版教材逻辑结构比较 |
2.1 课程理念和目标的差异分析 |
2.2 两版教材函数内容结构分析 |
2.2.1 整体设计思路比较分析 |
2.2.2 局部结构设计思路的差异 |
2.3 两版教材函数知识点比较分析 |
2.3.1 知识点分布概况 |
2.3.2 知识点增加或删减的差异分析 |
2.3.3 知识点顺序改变的差异分析 |
2.3.4 知识点整合拆分的差异分析 |
2.3.5 两版教材函数知识点编排差异小结 |
2.4 本章小结 |
3 两版教材函数学习训练体系分析 |
3.1 数学学习训练体系及其设计原则 |
3.1.1 数学学习训练体系的概念和意义 |
3.1.2 函数学习训练体系的设计原则 |
3.2 两版教材函数学习训练案例分析 |
3.2.1 函数学习训练的问题情境比较分析 |
3.2.2 函数学习训练的例题呈现方式分析 |
3.2.3 函数学习训练的习题设置比较分析 |
3.3 本章小结 |
4 两版教材难度比较 |
4.1 高中数学教材综合难度模型 |
4.2 两版教材函数内容广度、深度比较 |
4.3 两版教材习题综合难度的比较 |
4.3.1 各因素难度比较分析 |
4.3.2 习题综合难度分析 |
4.4 综合难度比较 |
4.5 本章小结 |
5 教师使用新教材体验调查分析 |
5.1 调查问卷的设计与实施 |
5.1.1 调查问卷的设计 |
5.1.2 调查对象基本信息 |
5.1.3 问卷的信度与效度 |
5.2 调查问卷的结果与分析 |
5.3 本章小结 |
6 研究结论、建议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与建议 |
6.1.1 研究结论 |
6.1.2 建议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
附录3 |
附录4 高中数学新教材(2019 人教 A 版)函数部分使用体验调查问卷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4)考虑企业社会责任的双渠道闭环供应链定价与决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3.1 闭环供应链研究现状 |
1.3.2 企业社会责任与供应链的研究现状 |
1.3.3 双渠道供应链研究现状 |
1.3.4 文献评述 |
1.4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4.3 技术路线图 |
1.5 论文主要创新点 |
第二章 相关理论与方法 |
2.1 闭环供应链相关理论 |
2.1.1 闭环供应链的含义 |
2.1.2 闭环供应链的特点 |
2.2 企业社会责任相关理论 |
2.2.1 企业社会责任的内涵 |
2.2.2 企业社会责任的性质 |
2.3 博弈论相关理论 |
2.3.1 博弈论基础介绍 |
2.3.2 博弈的均衡 |
2.4 双渠道供应链管理理论 |
2.4.1 双渠道供应链的内容 |
2.4.2 双渠道供应链的优缺点 |
第三章 制造商承担企业社会责任的闭环供应链决策模型 |
3.1 问题描述和基本假设 |
3.2 企业社会责任的刻画 |
3.3 模型构建与求解 |
3.3.1 集中决策模型(CM模型) |
3.3.2 制造商主导的分散决策模型(MM模型) |
3.3.3 零售商主导的分散决策模型(RM模型) |
3.4 收入共享契约设计 |
3.5 数值仿真 |
3.5.1 不同决策模型比较 |
3.5.2 系数变化对供应链最优决策的影响 |
3.5.3 企业社会责任努力水平e对供应链决策变量的影响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制造商与零售商共同承担企业社会责任的闭环供应链决策模型 |
4.1 问题描述和基本假设 |
4.2 模型构建与求解 |
4.2.1 集中决策模型(CL) |
4.2.2 制造商主导的分散决策模型(ML模型) |
4.2.3 零售商主导的分散决策模型(RL模型) |
4.2.4 同等决策地位的Nash博弈模型(NL模型) |
4.3 四种模型的分析 |
4.4 数值仿真 |
4.4.1 不同决策模型比较 |
4.4.2 系数变化对供应链最优决策的影响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案例分析 |
5.1 L公司背景描述与分析 |
5.2 L公司供应链管理面临的问题 |
5.3 L公司供应链定价与决策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5)基于不同活动水平空间分区的大学生活动中心空调节能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大学生活动中心舒适节能的发展需求 |
1.1.2 不同活动空间室内热环境需求的差异化 |
1.1.3 现状大学生活动中心的热调节模式分析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5 研究框架 |
第二章 大学生活动中心的常设功能空间及其热调节现状 |
2.1 大学生活动中心定义 |
2.2 常设的功能类型及其使用特征 |
2.2.1 常设的活动内容及相应功能空间 |
2.2.2 常设的功能空间室内活动特征分析 |
2.3 案例各类空间热调节现状 |
2.3.1 案例概况 |
2.3.2 案例现状热调节模式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活动水平分类的空间热调节分区 |
3.1 人体热舒适理论 |
3.1.1 热感觉与热舒适理论 |
3.1.2 不同活动空间室内热环境需求的影响因素 |
3.2 基于使用者活动水平分类下的空间热调节分区 |
3.3 不同活动水平空间的节能型热调节模式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各类活动水平空间在湿热夏季的节能型热调节参数推荐 |
4.1 相关人群热适应性理论 |
4.2 湿热气候特征与人群热适应性 |
4.3 各类活动水平空间在湿热夏季的节能型热调节参数推荐 |
4.3.1 静坐型空间在湿热夏季的节能型热调节参数推荐 |
4.3.2 轻微活动型空间在湿热夏季的节能型热调节参数推荐 |
4.3.3 中等运动型空间在湿热夏季的节能型热调节参数推荐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各类活动水平空间在湿热夏季的空调节能设计与验证 |
5.1 各类活动水平空间的节能设计策略 |
5.1.1 静坐型空间节能设计策略 |
5.1.2 轻微活动型空间节能设计策略 |
5.1.3 中等运动型空间节能设计策略 |
5.2 大学生活动中心案例各类典型空间的节能设计 |
5.2.1 案例典型静坐型空间节能设计 |
5.2.2 案例典型轻微活动型空间节能设计 |
5.2.3 案例典型中等运动型空间节能设计 |
5.3 基于活动水平空间分区热调节的节能性分析 |
5.3.1 空调能耗算例设计 |
5.3.2 静坐型空间的节能率 |
5.3.3 轻微活动型空间的节能率 |
5.3.4 中等运动型空间的节能率 |
5.3.5 案例整体的节能率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6.3 课题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附录A 案例现状热环境实测方案及实测数据 |
附录B 案例现状热环境模拟方案 |
附录C 南宁市夏季各月标准日气象数据 |
附录D 夏季时段大学生在各类活动状态下的热评价实测方案及数据结果 |
附录E PHOENICS介绍及相关模拟参数设定 |
附录F 案例空调能耗模拟方案 |
附录G 图表索引 |
附录H 文中公式符号含义及单位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6)碳排放政策下一个制造商和两个零售商的供应链决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现状及评述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研究现状评述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第2章 碳限额政策下供应链的决策 |
2.1 模型描述 |
2.2 模型构建与求解 |
2.2.1 制造商差别定价两个零售商古诺竞争模型 |
2.2.2 制造商差别定价两个零售商合谋竞争模型 |
2.2.3 制造商一致定价两个零售商古诺竞争模型 |
2.2.4 制造商一致定价两个零售商合谋竞争模型 |
2.3 有效碳限额和均衡结果比较 |
2.4 数值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碳税政策下供应链的决策 |
3.1 模型描述 |
3.2 模型构建与求解 |
3.2.1 不同权力结构下两个零售商古诺竞争模型 |
3.2.2 不同权力结构下两个零售商合谋竞争模型 |
3.3 不同权力结构和两个零售商间不同竞争关系对均衡结果的影响 |
3.3.1 不同权力结构对均衡结果的影响 |
3.3.2 两个零售商间不同竞争关系对均衡结果的影响 |
3.4 碳税税率对定价和企业利润以及碳排放的影响 |
3.4.1 碳税税率对不同权力结构下定价的影响 |
3.4.2 碳税税率对两个零售商间不同竞争关系下定价的影响 |
3.4.3 碳税税率对利润和碳排放的影响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考虑消费者环境意识的供应链决策 |
4.1 模型描述 |
4.2 模型构建与求解 |
4.2.1 集中决策模型 |
4.2.2 制造商斯坦克尔伯格两个零售商古诺竞争模型 |
4.2.3 制造商斯坦克尔伯格两个零售商合谋竞争模型 |
4.2.4 制造商斯坦克尔伯格两个零售商斯坦克尔伯格竞争模型 |
4.3 数值分析 |
4.3.1 消费者的环境意识水平对不同方案下均衡结果的影响 |
4.3.2 竞争对手价格对需求的敏感系数对不同方案下均衡结果的影响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碳税政策下考虑消费者环境意识的供应链决策与协调 |
5.1 模型描述 |
5.2 模型构建与求解 |
5.2.1 分散决策模型 |
5.2.2 集中决策模型 |
5.3 供应链的协调 |
5.3.1 批发价格 |
5.3.2 特许经营费 |
5.4 数值分析 |
5.4.1 分散决策模型和集中决策模型以及协调模型的均衡结果 |
5.4.2 碳税税率对单位产品减排水平和利润的影响 |
5.4.3 消费者的环境意识水平对单位产品减排水平和利润的影响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碳限额与交易政策下考虑消费者环境意识的供应链决策与协调 |
6.1 模型描述 |
6.2 模型构建与求解 |
6.2.1 分散决策模型 |
6.2.2 集中决策模型 |
6.3 供应链的协调 |
6.3.1 批发价格 |
6.3.2 特许经营费 |
6.4 数值分析 |
6.4.1 分散决策模型和集中决策模型以及协调模型的均衡结果 |
6.4.2 碳交易价格对单位产品减排水平和利润的影响 |
6.4.3 消费者的环境意识水平对单位产品减排水平和利润的影响 |
6.4.4 碳交易价格对碳交易量的影响 |
6.4.5 消费者的环境意识水平对碳交易量的影响 |
6.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7)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住区户外空间适老化研究 ——以邯郸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中国养老政策导向 |
1.1.2 住区户外空间与老年群体 |
1.2 研究目标与意义 |
1.2.1 研究目标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老年人户外活动空间理论研究 |
1.3.2 结构方程模型及其在空间评价中的应用 |
1.3.3 研究综述 |
1.4 研究对象与核心问题 |
1.5 研究框架 |
1.6 研究方法 |
1.7 创新点 |
第2章 概念界定与相关理论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住区户外空间 |
2.1.2 适老化研究 |
2.2 相关理论及技术方法 |
2.2.1 老年社会学基本理论 |
2.2.2 环境行为学理论 |
2.2.3 结构方程模型 |
2.3 老年人特征及对住区户外空间的需求 |
2.3.1 老年人生理特征及对住区户外空间的需求 |
2.3.2 老年人心理特征及对住区户外空间的需求 |
2.3.3 老年人行为特征及对住区户外空间的需求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邯郸市住区户外空间适老化现状调研 |
3.1 邯郸市住区现状 |
3.1.1 邯郸市人口老龄化现状 |
3.1.2 邯郸市住区调研现状 |
3.2 典型住区的选取与分类 |
3.3 典型住区户外空间分类及适老化现状 |
3.3.1 多层住区 |
3.3.2 高层住区 |
3.3.3 混合住区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住区户外空间适老化研究体系构建 |
4.1 住区户外空间适老化研究体系的构建 |
4.1.1 潜变量的选取及其理论依据 |
4.1.2 观测变量的选取及体系构建 |
4.2 问卷制定与收集整理 |
4.2.1 调研问卷的制定 |
4.2.2 调研问卷的收集 |
4.3 问卷的信度与效度分析 |
4.3.1 问卷的信度分析 |
4.3.2 问卷的效度分析 |
4.4 结构方程模型的构建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邯郸市住区户外空间适老化数据模型分析 |
5.1 多层住区户外空间适老化数据分析 |
5.1.1 多层住区模型一阶验证性因子分析 |
5.1.2 多层住区模型二阶验证性因子分析 |
5.1.3 多层住区户外空间适老化影响权重分析 |
5.2 高层住区户外空间适老化数据分析 |
5.2.1 高层住区模型一阶验证性因子分析 |
5.2.2 高层住区模型二阶验证性因子分析 |
5.2.3 高层住区户外空间适老化影响权重分析 |
5.3 混合住区户外空间适老化数据分析 |
5.3.1 混合住区模型一阶验证性因子分析 |
5.3.2 混合住区模型二阶验证性因子分析 |
5.3.3 混合住区户外空间适老化影响权重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邯郸市住区户外空间适老化优化策略 |
6.1 住区户外空间适老化模型分析结果解释 |
6.2 住区户外空间适老化优化策略 |
6.2.1 安全性 |
6.2.2 便捷性 |
6.2.3 舒适性 |
6.2.4 参与性 |
6.3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科研成果 |
致谢 |
作者简介 |
附录 |
(8)复杂计算机试验设计与非正规设计的构造(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二章 具有空间填充性的正交设计的构造 |
第一节 引言 |
第二节 预备知识 |
第三节 构造方法和理论结果 |
第四节 进一步结果 |
第五节 本章小结 |
附录A:证明 |
附录B:表格 |
第三章 强组正交表及其构造 |
第一节 引言 |
第二节 预备知识 |
第三节 强度为2 的强组正交表的构造 |
第四节 强度为3 的强组正交表的构造 |
第五节 本章小结 |
附录A:证明 |
附录B:表格 |
第四章 强度为3+的列正交强正交表及相应的分组设计 |
第一节 引言 |
第二节 预备知识 |
第三节 强度为3+的列正交强正交表的构造 |
第四节 由强度为3+的列正交强正交表构成的分组设计 |
第五节 本章小结 |
附录A:证明 |
第五章 两水平平行平面设计 |
第一节 引言 |
第二节 预备知识 |
第三节 平行平面设计的一般结果 |
第四节 最优平行平面设计 |
第五节 平行平面类 |
第六节 平行平面设计与其他设计的联系 |
第七节 本章小结与工作展望 |
附录A:f-PFD的平行平面类(f=7,8,9) |
附录B:5-PFD的方差膨胀系数 |
附录C:例5.5的细节 |
附录D:两水平正规因子设计的构造 |
附录E:证明 |
第六章 本文工作总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个人简历 |
(9)非线性寡头研发竞争的稳定性、多稳定性及不稳定性(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本文研究内容 |
2 离散动力系统的理论基础 |
2.1 博弈论 |
2.2 非线性动力学理论 |
2.2.1 平衡点的局部稳定性 |
2.2.2 分岔理论 |
2.3 混沌理论 |
2.3.1 混沌的定义 |
2.3.2 混沌的特征 |
3 R&D溢出条件下的双寡头古诺竞争模型的动力学研究 |
3.1 模型的建立 |
3.2 稳定性分析 |
3.3 数值模拟 |
3.3.1 基于调整速度和技术溢出的复杂动力学研究 |
3.3.2 其他参数对系统复杂动力学的影响 |
3.3.3 吸引子的演化及其吸引盆结构 |
3.3.4 全局动力学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4 R&D溢出条件下的双寡头Stackelberg竞争模型的动力学研究 |
4.1 模型的建立 |
4.2 稳定性分析 |
4.3 临界线和不可逆映射 |
4.4 数值模拟 |
4.4.1 调整速度参数对系统动力学行为的影响 |
4.4.2 吸引子的演化 |
4.4.3 R&D溢出参数和技术创新参数对系统动力学行为的影响 |
4.5 全局动力学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5 具有约束条件的双寡头R&D竞争古诺模型的动力学研究 |
5.1 模型的建立 |
5.2 稳定性分析 |
5.3 不同参数下企业R&D投入的变化情况 |
5.4 基于调整速度的分岔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10)音乐课堂中教学语言应用的有效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研究问题与目的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问题 |
第三节 名词解释 |
一、教学语言 |
二、教学策略 |
三、音乐教学语言的有效策略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一节 关于教学语言的研究 |
一、国内外对教学语言的研究 |
二、国内音乐课堂中存在的教学语言问题 |
三、音乐课堂教学语言问题产生的归因 |
四、音乐课堂中教学语言的成效与学生学习成效的关联 |
第二节 关于课堂教学语言应用的研究 |
一、关于课堂设问的研究 |
二、关于课堂理答的研究 |
三、关于课堂评价语言的研究 |
四、关于课堂阐释语言的研究 |
第三节 关于教学语言成效的研究 |
一、教学语言成效的含义及作用 |
二、教学语言成效的分类 |
第四节 本研究的创新点 |
第三章 研究方法 |
第一节 研究设计与方法 |
一、研究方法 |
二、研究目标与内容 |
三、研究框架 |
第二节 研究对象 |
一、研究对象 |
二、研究抽样 |
第三节 研究工具 |
一、研究工具设计 |
二、研究工具信效度 |
三、研究工具维度指标框架 |
第四节 研究进度 |
第四章 结果与分析 |
第一节 教学语言各维度与教学成效的整体相关性分析 |
第二节 教学语言各维度对教学成效有效性影响的回归分析 |
一、课堂设问维度中各指标对教学成效的影响 |
二、课堂理答维度中各指标对教学成效的影响 |
三、课堂评价语言维度中各指标对教学成效的影响 |
四、课堂阐释语言维度中各指标对教学成效的影响 |
第三节 课堂教学语言各指标对教学成效各指标的影响 |
一、课堂教学语言各指标对教学语言成效中学习参与度的影响 |
二、课堂教学语言各指标对教学语言成效中学习目标达成度的影响 |
第四节 常态课与评优课之间教学语言各维度应用成效比较 |
一、常态课与评优课教学语言各维度及各指标应用得分差异比较 |
二、常态课与评优课的教学成效得分差异性比较 |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一、教学语言在中小学音乐课堂中的应用效果现状结论 |
二、常态课与评优课教学语言效度对教学成效的影响 |
第二节 研究反思 |
一、对于本研究过程的反思 |
二、对于本研究中问题现象的反思 |
第三节 建议 |
一、给教师们的建议 |
二、给教育职能部门的建议 |
结语 |
附录A |
附录B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1+1=2还是2-1=1?(论文参考文献)
- [1]初二学生数学符号语言理解能力现状的调查研究[D]. 王玥. 渤海大学, 2021
- [2]追随力约束下的领导者与追随者关系研究:结构模型、层次推演及理论分析[D]. 赵晓霞. 北京交通大学, 2021(02)
- [3]2007、2019人教A版高中数学教材函数内容比较研究[D]. 张培杰. 大理大学, 2021(08)
- [4]考虑企业社会责任的双渠道闭环供应链定价与决策研究[D]. 吴建根. 江南大学, 2021(01)
- [5]基于不同活动水平空间分区的大学生活动中心空调节能设计研究[D]. 蒙泳君. 广西大学, 2021(12)
- [6]碳排放政策下一个制造商和两个零售商的供应链决策[D]. 徐刚. 燕山大学, 2021(01)
- [7]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住区户外空间适老化研究 ——以邯郸市为例[D]. 李爽. 河北工程大学, 2021(08)
- [8]复杂计算机试验设计与非正规设计的构造[D]. 王春燕. 南开大学, 2021(02)
- [9]非线性寡头研发竞争的稳定性、多稳定性及不稳定性[D]. 刘宏珍. 兰州交通大学, 2021(02)
- [10]音乐课堂中教学语言应用的有效策略研究[D]. 王紫瑶.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