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植皮术治疗低热烧伤36例临床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殷强[1](2021)在《四肢皮肤撕脱伤的手术治疗方式的回顾性研究及分析讨论》文中提出研究背景:随着工业化水平的提高及交通工具的普及,每年创伤发生例数居高不下,作为一种常见的创伤,皮肤撕脱伤的发生也较为常见。皮肤撕脱伤是由于暴力作用于皮肤,导致皮肤软组织失去原本的解剖位置。从浅筋膜或深筋膜剥脱,常常伴有深部组织如肌肉、血管等的损伤和暴露。尤其是大面积撕脱伤患者,往往伴随出血量较大,且个别患者伴有失血性休克的情况。这就要求必须依照最快、就近原则进行治疗,但关于撕脱伤的具体诊疗方式,到目前为止未有一套完整的临床指南。本研究旨在通过总结撕脱伤的受伤原因、受伤机制、撕脱类型及手术方式、从而比较不同手术方式的优缺点及适应症,并作出进一步的分析,以便更好地治疗各种部位、类型的皮肤撕脱伤。方法:系统性回顾山东省立医院2015-2020年此6年间收治的四肢皮肤撕脱伤患者,将本次研究分为手部组和非手部四肢组,分别比较不同部位的皮肤及皮下解剖特性,分析不同部位皮肤撕脱伤的常见受伤原因,了解不同部位皮肤撕脱伤的撕脱机制及受伤特点,进一步比较不同部位皮肤撕脱伤的手术方式。常见的手术方式有原位缝合、反取皮削薄皮片再植+负压封闭引流技术(vacuum sealing drainage,VSD)、皮瓣修复术、一期清创+VSD+二期植皮等。我们可以从收集的病例里进行分析,通过对比一期创面愈合率、平均手术次数、平均住院时间、术后功能恢复等指标来比较不同手术方式的适应症及优缺点,从而选择最恰当的手术方式。结果:本次研究收纳四肢撕脱伤患者107例,其中男性66例,女性41例,年龄最大者77岁,最小者1岁,平均38.06±17.36岁;面积最大15%(体表面积),最小不足1x2cm;其中手指32例,手掌及手背35例,前臂及上臂10例,下肢(含足)30例;手撕脱伤最常见受伤原因为挤压伤,其余为锐器切割伤、机器皮带绞伤。双上肢皮肤撕脱伤最常见原因为机器皮带绞伤,其余为车祸伤;双下肢皮肤撕脱伤最常见原因为车祸伤。在手部皮肤撕脱伤的治疗,原位缝合、皮瓣修复及反取皮回植相较于传统一期清创、二期修复在缩短住院时间和减少手术次数等方面均有较显着的优势,且一期有效的封闭创面的成功率更高,且手部(小面积)撕脱伤患者采取原位缝合手术成功率高;在非手部四肢撕脱伤的治疗中,原位缝合和反取皮回植相较于传统一期清创、二期修复在缩短住院时间和减少手术次数等方面也均有较显着的优势,且一期有效的封闭创面的成功率更高,反取皮植皮法,撕脱皮瓣可“废物”利用,减少手术带来的二次供区损伤。结论:皮肤撕脱伤手术方式的选择与预后与以下因素密切相关,创面的污染程度、早期彻底清创、撕脱皮肤的完整性、撕脱皮片的血运等。手部撕脱伤最理想的手术方式是原位缝合+皮瓣修复术,术后手指感觉、运动功能较植皮手术方式更具优势;双上肢(不包含手)及下肢(包含足)最理想的手术方式是反取皮削薄回植+二期植皮+VSD;较传统的“一期清创,二期植皮”方式,不同部位采取适应的手术方式,一期创面愈合率更高,患者住院时间更短,手术次数更少,不仅可以取得更加理想的手术效果,且大大减少了患者的各方面压力。
王云[2](2021)在《MEBT/MEBO配合叠瓦式加压包扎治疗四肢Ⅱ度烧伤的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目的:通过随机分组对照试验,观察皮肤再生医疗技术(MEBT/MEBO)配合叠瓦式加压包扎治疗四肢Ⅱ度烧伤创面的临床疗效。方法:本研究采用随机对照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四肢Ⅱ度烧伤患者用SPSS21.0随机分成两组,每组各30例。两组患者入院后均予抗生素预防感染、MEBT/MEBO处理创面;治疗组换药后予弹力绷带叠瓦式加压包扎患肢,对照组换药后予普通绷带无压力包扎患肢。入院后至入院第7天,每8小时换药1次,治疗第7天后,每12小时换药1次。14天为1个疗程,在治疗前、治疗第3天、治疗第7天、治疗第14天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的创面渗出、疼痛、创面愈合率等情况,记录治疗第5天残疱疱液量、残疱面积,统计两组患者的创面愈合时间,创面愈合后,每月电话随访1次,3个月后统计两组患者创面愈后3月色素沉着及瘢痕增生情况。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21.0对收集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本研究共完成57例,治疗组28例,对照组29例。(1)在减少渗出和缓解疼痛方面,两组患者治疗后的渗出、疼痛评分均成下降趋势,治疗组在治疗第3天和治疗第7天明显优于对照组,治疗第14天时两组无明显差异。(2)第5天残疱疱液量、残疱面积方面,治疗组均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治疗第7天、第14天后创面愈合率方面,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差异。(4)治疗组平均愈合时间为15.68天,对照组平均愈合时间为15.83天,两组患者创面愈合时间差异不明显。(5)两组患者治疗14天后临床疗效情况,两组治疗疗效相近,其中治疗组显效率为82.14%,对照组显效率为75.86%。(5)创面愈合后3月后,两组患者创面均无瘢痕增生,治疗组出现色素沉着7例,对照组出现色素沉着9例,两组色素沉着情况无明显差别。(6)治疗期间两组患者均未出现不良反应。结论:(1)MEBT/MEBO配合叠瓦式加压包扎与MEBT/MEBO普通包扎疗法治疗四肢Ⅱ度烧伤,在创面愈合率、创面愈合时间及愈后色素沉着、瘢痕增生方面疗效相当。(2)MEBT/MEBO配合叠瓦式加压包扎可减少烧伤早期创面渗出、缓解创面疼痛,减轻患者痛苦。
周子芙[3](2021)在《分期切除结合外扩张治疗儿童先天性面部色素痣的美容效果分析》文中认为研究背景:先天性色素痣是出生时或出生后两年内出现的黑色素细胞良性增生。新生儿的患病率在0.2%~6%。颜面部为先天性色素痣主要发生部位。因此,其大小直接影响患儿的面容美观和心理状态。此外,日晒和摩擦均会增大其恶变几率。针对中小型色素痣,目前手术切除是根治其最为安全的方式。随着物质文明发展水平的提高,父母对孩子的外貌和健康愈加重视,积极治疗的同时对术后美容效果的要求亦随之提高。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分期切除结合外扩张治疗儿童先天性面部色素痣的临床效果,分析术后瘢痕情况及患儿家长满意度,评价美容效果,为临床治疗提供一种新手段。研究方法:本研究共两部分。第一部分先回顾了 2018年9月至2018年12月山东省立医院整形外科收治的颜面部先天性色素痣患儿共27例,随访术后半年刀口瘢痕,按照温哥华瘢痕量表测评术后刀口瘢痕,得分记作b;根据b值分为两组:一组b≤3(n=15);另一组b>3(n=12)。得出两组术前皮肤张力水平的xa±s,其中,皮肤张力水平是以术前在垂直刀口线方向上,牵拉色素痣周围正常皮肤,无张力对合后的色素痣宽度占原色素痣宽度的百分比来表示,数值记作a。得出的a值范围为下一部分研究提供一期切除术和分期切除术选择标准。第二部分是收集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就诊于山东省立医院烧伤整形美容外科的颜面部先天性色素痣患儿临床和随访资料。根据第一部分研究结论得出的手术方式选择标准,以及患者和家长对外扩张治疗的意愿,将收集的138例患者进行分组。A组(n=30):患者只进行一期切除术治疗;B组(n=34):患者只进行分期切除术治疗;C组(n=38):患者行一期切除术结合外扩张治疗;D组(n=36):患者行分期切除术结合外扩张治疗。随访并记录患者术后半年最终瘢痕长度和宽度,分别计算原色素痣及瘢痕的面积;以问答方式获取患儿家长对术后治疗效果的满意度。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统计分析不同组间瘢痕面积与原色素痣面积比值及最终瘢痕宽度的差异;使用一般描述性分析对面部不同分区的瘢痕平均宽度和患儿家长对术后治疗效果的满意度进行对比。研究结果:第一部分研究中,不同瘢痕程度组的术前皮肤松弛程度的结果中,以两组xa±s分别代表术前皮肤张力的平均水平,即b≤3组,a值的xa±s为0.18±0.03;b>3组,a值的xa±s为0.35±0.03。第二部分研究中,比较分期切除术和一期切除术的治疗效果:B组比A组瘢痕面积占皮损面积比例减小程度明显(P<0.001),D组比C组减小程度明显(P<0.001)。比较外扩张治疗和未经外扩张治疗后的效果:C组比A组最终的瘢痕宽度小(P<0.001),D组比B组宽度小(P<0.001)。分析分期切除结合外扩张治疗后的效果:A、B、C组分别与D组进行t检验的结果,P均<0.05,说明D组在瘢痕缩小方面和宽度减小方面效果均最好。面部不同分区的平均瘢痕宽度对比结果显示,同一治疗下,个别分区平均宽度差异明显;不同治疗下,同一分区中D组瘢痕平均宽度最小。四组患儿家长均对术后治疗效果的总体满意度偏高,各组中表示满意的病例数所占比,由高到低依次为D组、C组、B组和A组。结论:①术区皮肤张力水平a值低于0.18±0.03,术后美容效果好,可考虑直接行一期切除术;②当a值高于0.35±0.04时,美容效果差,建议行分期切除术或其他术式;③当a值在两范围之间时,美容效果可,可考虑行一期切除术,也可进行分期切除术或其他术式;④分期切除术可通过缩小瘢痕面积提高术后美容效果;⑤外扩张术可通过减小瘢痕宽度提高术后美容效果;⑥分期切除术和外扩张术具有协同作用,两者联合应用可以更大限度地提高术后美容效果,同时获取更高的满意度。
刘聪[4](2020)在《MEBT/MEBO治疗低温热源性烧伤创面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皮肤再生医疗技术(MEBT/MEBO)治疗低温热源性烧伤创面的临床疗效。从创面局部症状积分、创面愈合率、创面愈合时间、创面细菌检出率进行对比观察,探讨其治疗本病的优势。方法:临床研究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的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50例低温热源性烧伤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与对照组各25例,实际完成观察的病例治疗组24例,对照组23例。两组患者均予以手术清创,治疗组予以皮肤再生医疗技术(MEBT/MEBO)处理创面,对照组予以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凝胶处理创面,疗程7天,共观察四个疗程。观察时间点为治疗前、治疗第7天、治疗第14天、治疗第21天、治疗第28天。通过对比两组创面治疗前后局部症状积分、创面愈合率、创面愈合时间、创面分泌物细菌检出率,得出相关数据,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22.0对收集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两组创面治疗结束后临床疗效比较,治疗组,痊愈例数17,显效例数3,有效例数2,无效例数2,脱落病例1,总有效率91.67%;对照组,痊愈例数16,显效例数2,有效例数2,无效例数3,脱落例数2,总有效率86.96%。两组治疗后临床疗效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两组创面局部症状总积分比较,组间比较,治疗前、治疗第7天、第28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第14天,治疗组局部症状总积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组内比较,两组创面治疗后局部症状总积分均低于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单项比较,治疗第7天,治疗组创面渗液、腐肉积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创面肉芽、面积、疼痛积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第14天,治疗组创面腐肉、肉芽、面积积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渗液、疼痛积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第28天,两组创面渗液、腐肉、肉芽、面积、疼痛积分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两组创面愈合率比较分析,组间比较,治疗第7天、第14天、第28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两组创面愈合时间比较分析,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两组创面细菌检出率比较,组间比较,治疗前、治疗第7天、第14天、第21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治疗期间两组患者均未出现不良反应。结论:皮肤再生医疗技术(MEBT/MEBO)与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凝胶在提高创面愈合率、缩短创面愈合时间疗效相当,治疗期间均能减轻创面局部症状,无不良反应,可操作性强,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加以推广应用。
蒋薇[5](2020)在《2013~2017年安徽某医院1737例小儿烧伤的人口学和临床特征及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分析》文中认为目的(1)了解小儿烧伤的人口学及临床特征,降低小儿烧伤的发生率;(2)分析影响小儿烧伤预后的相关因素,提高小儿烧伤的治愈率。方法回顾性分析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烧伤科2013年1月至2017年12月1737例住院烧伤患儿的一般临床资料,总结其人口学及临床特征;采用多组独立样本的秩和检验分析影响小儿烧伤预后的相关因素;采用Log-binominal模型回归分析影响未愈的危险因素。结果(1)1737例烧伤患儿中,13岁占66.6%;男性占63.2%;夏季为主要好发季节,占26.1%;农村患儿占81.8%。(2)1 737例烧伤患儿中75.0%为热液烧伤;四肢烧伤常见;57.3%为重度烧伤;接受院前救治者占34.1%;入院后存在并发症者占10.0%,简单包扎换药治疗为主;住院天数<10 d者占48.5%,治愈率为51.1%。(3)1 737例烧伤患儿中,不同性别患儿、有无院前救治与预后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然而不同年龄段、入院季节、地区、烧伤原因、烧伤严重程度、有无并发症与预后之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有P<0.05)。Log-binominal模型回归分析显示,1岁、3岁相比于712岁的患儿治愈率更高(均有P<0.05);夏季烧伤(PR=0.861,95%CI:0.6901.074)未愈率较冬季烧伤高;开水烫伤治愈率高于电击、火焰烧伤(均有P<0.05);与特重度烧伤相比,中重度烧伤的治愈率高(均有P<0.05);相比于伴随并发症的患儿,无并发症患儿的治愈率高(P<0.05),农村患儿(PR=0.713,95%CI:0.6180.824)的未愈率较城市患儿高。结论(1)小儿烧伤的人口学特征:好发于1?3岁男性患儿、夏季为主要好发季节、农村患儿为主。(2)小儿烧伤的临床特征:热液为小儿烧伤主要原因,四肢为主要烧伤部位,重度烧伤多见,约1/3患儿接受院前救治,伴随并发症者占10.0%,以简单包扎换药治疗为主,小儿烧伤的治愈率为51.1%。(3)影响未愈的主要危险因素:7?12岁、夏季烧伤、电击及火焰烧伤(包括化学烧伤)、特重度烧伤、伴随并发症及农村烧伤患儿。
刘文静[6](2019)在《负压封闭引流技术促进有头疽切开后愈合的回顾性分析》文中提出目的:通过对我院血管疮疡外科应用负压封闭引流技术(VSD)外治法及传统外治的有头疽患者实行回顾性分析,归纳治疗有头疽的有效临床经验,探寻负压封闭引流技术对疾病的作用,为日后临床诊治工作提供依据。资料与方法:搜集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于我院血管疮疡外科就诊,且符合有头疽诊断的患者56例病例。根据其记录的外治方法分为负压封闭引流技术组及传统外治组,每组分别为29人及27人。所有患者除外治方法外均采用相同中西医结合疗法。在有头疽脓成切开后,传统外治组予油调膏及一效膏等传统用药外用,负压封闭引流技术组予VSD装置行负压疗法。通过观察患者的主要症状及创周体征及换药次数来判定临床疗效。结果:1.分析疾病体征及主要症状积分,对此行治疗前及治疗14天后比较。经检验,两组治疗前后局部症状均改善明显。对两组疮周体征及症状积分进行治疗后比较,经检验,负压封闭引流技术组治疗后较传统外治组治疗后局部症状改善显着,有统计学差异。2.对两组治疗14天后创面面积进行比较,经检验,发现两组具有明显差异。负压组治疗14天后面积均值小于传统外治组。3.比较两组14天内换药次数,负压封闭引流技术组换药次数明显少于传统外治组。结论:1.负压封闭引流技术在治疗有头疽成脓切开引流后改善临床症状及促进缩小创面面积及创面深度等方面效果显着。2.负压封闭引流技术明显减少了切开引流后创面的换药次数,明显缓解病人换药时痛苦,并极大地减轻医生工作量。
邓燎原[7](2019)在《SOFA评分对特重度烧伤患者并发脓毒症的评估意义》文中指出目的:回顾性研究SOFA评分在特重度烧伤患者并发脓毒症过程中的变化关系,明确特重度烧伤患者并发脓毒症的SOFA平均临界值。寻找患者并发脓毒症的影响因素,为临床对特重度烧伤患者的个体化治疗,脓毒症及时有效的防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01月-2018年12月在南华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烧伤整形外科住院的117例特重度烧伤患者的临床数据。记录患者性别、年龄、烧伤面积(total body surface area,TBSA)、有无吸入性损伤,记录住院第1、3、7、10、14、21天的氧合指数(PaO2/FiO2)、血小板计数(Platelet,PLT)、胆红素值、平均动脉压(Mean Arterial Pressure,MAP)、格拉斯哥评分(Glasgow Coma Scale,GCS)、血肌酐值、24小时尿量,根据序贯器官衰竭评分(Sequential Organ Failure Assessment,SOFA)标准统计SOFA值。按第21天预后分为脓毒症组(试验组)和非脓毒症组(对照组);根据患者年龄分为青壮年组(18-40周岁)和中老年组(41-60周岁)。采用配对t检验分析SOFA值在试验组与对照组间的差异。LSD-t检验分析组内SOFA值的变化差异。绘制SOFA值ROC曲线,根据AUC、P值、临界值、敏感度、特异度及95%CI等结果分析SOFA平均值与患者并发脓毒症的关系。对SOFA值与患者并发脓毒症进行Pearson相关性分析。对患者性别、年龄、烧伤面积及吸入性损伤4个变量进行多因素分析,找出其中对患者并发脓毒症的影响因素。对多因素分析得出的影响因素采用Logistic分析,根据Β回归系数、OR值及P值预测影响因素存在时,患者并发脓毒症的风险性,得出独立危险因素。结果:经过21天治疗后的117例特重度烧伤患者中,并发脓毒症为52例(44.4%),非脓毒症患者65例(55.6%)。每个患者入院后第1、3、7、10、14、21天六个时间点的SOFA值(见表3.1-1),脓毒症组SOFA平均值第1天(2.38±1.94)、第3天(4.54±3.45)、第7天(2.41±1.97)、第10天(1.53±1.34)、第14天(1.27±1.15)、第21天(1.09±1.12)。非脓毒症组SOFA平均值第1天(1.19±0.23)、第3天(2.16±1.75)、第7天(1.15±0.97)、第10天(0.71±0.54)、第14天(0.58±0.77)、第21天(0.55±0.12)。采用配对t检验进行组间比较,脓毒症组与非脓毒症组SOFA平均值比较,第1天SOFA平均值(2.38±1.94vs.1.19±0.23,P<0.05)、第3天平均SOFA值(4.54±3.45vs.2.16±1.75,P<0.05)、第7天SOFA平均值(2.41±1.97vs.1.15±0.97,P<0.05)、第10天平均SOFA值(1.53±1.34vs.0.71±0.54,P<0.05)、第14天SOFA平均值(1.27±1.15vs.0.58±0.77,P<0.05)、第21天SOFA平均值(1.09±1.12vs.0.55±0.12,P<0.05),试验组SOFA平均值高于对照组(3.73±2.479 VS.0.98±1.136,P<0.05)。采用LSD-t检验进行组内SOFA平均值比较,得出脓毒症组第1、3、7、10天SOFA平均值(2.38±1.94vs.4.54±3.45vs.2.41±1.97vs.1.53±1.34,p<0.05),第14、21天SOFA平均值比较(1.27±1.15vs.1.09±1.12,P>0.05);非脓毒症组第1、3、7天SOFA平均值比较(1.19±0.23vs.2.16±1.75vs.1.15±0.97,p<0.05),第10、14、20天SOFA平均值比较(0.71±0.54vs.0.58±0.77vs.0.55±0.12,P>0.05)。进行SOFA值ROC曲线结果,SOFA值AUC:0.91、P<0.05、cut-off值2.1、敏感度86.7%、特异度91.7%、95%CI(0.87-0.91)。SOFA平均值与患者并发脓毒症Pearson相关分析得出r=0.82,P<0.05。本研究对患者并发脓毒症的进行多因素分析得出,年龄、烧伤体表面积、吸入性损伤3个因素的患者脓毒症的发病率高,P<0.05。对年龄、烧伤面积、吸入性损伤进行Logistic分析得出,烧伤面积、吸入性损伤P<0.05。结论:SOFA平均值与特重度烧伤患者并发脓毒症呈正相关(r=0.82,P<0.05),当SOFA平均值>2.1时,患者并发脓毒症的风险增加。脓毒症组SOFA平均值高于非脓毒症组。住院后脓毒症组和非脓毒症组SOFA平均值第1-3天逐渐上升、第3-21天逐渐下降,脓毒症组在14天后趋于平稳,非脓毒症组在10天后趋于稳定。年龄、烧伤面积、吸入性损伤是特重度烧伤患者并发脓毒症的影响因素,其中烧伤面积、吸入性损伤是独立危险因素。
李利青[8](2019)在《MEBT/MEBO影响创面蛋白质合成和血管生成促进体表慢性难愈合创面修复的作用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1.观察皮肤再生医疗技术(Moist exposed burn therapy/Moist exposed burn ointment,MEBT/MEBO)促进体表慢性难愈合创面(简称“慢创”)愈合的药效作用。2.观察MEBT/MEBO对体表慢性难愈合创面组织的苏木精-伊红染色(HE)染色病理形态学的改善作用;并观察全层皮肤愈合过程中,其真皮再生模式及与表皮层、基底膜层再生的关系。3.探究MEBT/MEBO干预PI3K/Akt/mTOR信号通路调控创面蛋白质合成促进体表慢性难愈合创面愈合的修复机制。4.探讨MEBT/MEBO作用IGF-1/PI3K/Akt信号通路调控创面血管生成促进慢创修复的机制。方法:1.将16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24只、对照组(急性全层皮肤缺损组)34只和体表慢性难愈合创面组102只,慢性难愈合创面组(全层皮肤缺损+注射醋酸氢化可的松)造模成功后再随机分为模型组34只、贝复新组(阳性对照组)34只和MEBT/MEBO组34只。并同时于第3、7、14 d取创面组织。各组分别干预治疗后,观察创面愈合情况,记录统计创面愈合时间;于干预治疗后第3 d、7 d和14 d固定焦距拍照创面计算愈合率。HE染色法观察病理学改变、PAS染色法观察创面基底膜层的生长情况。提取第3、7、14 d创面组织总RNA和蛋白,Real-time PCR和Western blot法检测PI3K、Akt(S473)、mTOR(Ser2448)、p70 S6K(Thr389)、4E BP1(Thr37/46)的mRNA和蛋白转录及表达水平。2.145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21只、对照组31只和慢创组93只,慢创组造模成功后再随机分为模型组、贝复新组和MEBT/MEBO组各31只,于干预治疗后第3 d、7 d和14 d取创面组织。碱性水浸泡法扫描电子显微镜技术(SEM)观察创面组织愈合过程中真皮全层再生过程。提取第3 d、7 d和14 d创面组织,分离上清液,ELISA法检测IGF-1含量;提取创面组织总RNA和蛋白,Real-time PCR和Western blot法检测PI3K、Akt(S473)、eNOS(S1177)、VEGFR2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结果:1.与模型组比较,MEBT/MEBO组显着缩短大鼠创面愈合时间和提高创面愈合率(P<0.01)。2.造模及干预治疗14 d后,MEBT/MEBO组大鼠创面组织HE染色的病理学形态学改善明显优于模型组。3.MEBT/MEBO组、模型组大鼠创面组织HE染色结果:MEBT/MEBO组第7 d见不成熟的表皮层与真皮浅层的生长,第14 d,表皮细胞及乳头层真皮更趋成熟、完整;而模型组的生长比MEBT/MEBO组晚、同时段比较无MEBT/MEBO组理想。两组PAS染色结果:MEBT/MEBO组第7 d时尚未见PAS阳性带的出现,及至第14 d,可见一条较明显的断续的基底膜层附着于表皮之下、乳头层之上;模型组第14 d仍未见故基底膜层生长或生长很不连续。两组SEM结果:随着时间的推移,MEBT/MEBO组真皮乳头层、网状层先后再生,MEBT/MEBO组第7 d开始见乳头层纤维组织生长,第14 d时见网状层纤维组织生长;慢性组同时段均无MEBT/MEBO组理想。4.干预治疗后第3、7、14 d,各组大鼠创面组织PI3K、Akt(S473)、mTOR(Ser2448)、p70 S6K(Thr389)、4E BP1(Thr37/46)的mRNA、蛋白水平均呈现升高-降低、第7 d最高的表现,第7 d天组间差异最大。各组大鼠创面组织PI3K、Akt(S473)、mTOR(Ser2448)、p70 S6K(Thr389)、4E BP1(Thr37/46)的mRNA、蛋白水平在第3、14 d组间分别同时段比较:模型组、对照组分别与空白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或无统计学差异(P<0.05、P>0.05);模型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或无统计学意义(P<0.05、P>0.05);贝复新组、MEBT/MEBO组分别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或无统计学意义(P<0.05、P>0.05)。第7 d:模型组与空白组比较,结果有或无统计学意义(P<0.05、P>0.05)、对照组与空白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贝复新组、MEBT/MEBO组分别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干预治疗后第3、7、14 d,各组大鼠创面组织IGF-1的Elisa定量和PI3K、Akt(S473)、eNOS(S1177)的mRNA和蛋白水平均呈现升高-降低、第7 d最高的表现(VEGFR2逐渐递增、第14 d最高),第7 d组间差异最大。各组大鼠创面组织IGF-1的Elisa定量和PI3K、Akt(S473)、eNOS(S1177)、VEGFR2的mRNA、蛋白水平在第3、14 d组间分别同时段比较:模型组、对照组分别与空白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或无统计学差异(P<0.05、P>0.05);模型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或无统计学差异(P<0.05、P>0.05);贝复新组、MEBT/MEBO组分别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或无统计学意义(P<0.05、P>0.05)。第7 d:模型组、对照组分别与空白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贝复新组、MEBT/MEBO组分别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MEBT/MEBO对体表慢性难愈合创面有较显着的缩短愈合时间、提高愈合率的药效学作用。2.MEBT/MEBO对体表慢性难愈合创面的组织病理形态学的炎性细胞、成纤维细胞、血管新生、皮肤附属器,创面真皮全层生长,基底膜层生长等二维及三维形态学改变均有较明显的改善作用。3.创面组织真皮的乳头层、网状层有着不同的再生模式。真皮乳头层的再生与表皮的再生密切关联。基底膜的生发可能是表皮层同浅层真皮相互作用的终结果。创面愈合中,表皮最先爬覆,真皮乳头层随后生长,网状层生长较乳头层慢,基底膜的形成是在表皮层同浅层真皮均形成之后开始的。MEBT/MEBO组能较理想地促进创面愈合中皮肤全层的生长。4.MEBT/MEBO可较显着促进慢性难愈合性创面的修复,其作用机制可能是:MEBT/MEBO激活PI3K/Akt/mTOR信号通路,促进大量与愈合相关的蛋白质合成,从而加快大鼠慢创的愈合。5.MEBT/MEBO促创面愈合机制,可能与其干预IGF-1/PI3K/Akt信号通路调控创面新生血管生成、加快创面的愈合速度有关。
王涛[9](2018)在《黔北烧伤住院儿童流行特征、疾病负担及预后影响因素研究》文中认为目的:了解黔北烧伤住院儿童的流行特征,探讨烧伤儿童与烧伤成人、外伤儿童的流行特征的差异,并分析烧伤的疾病负担及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⑴通过遵义医学院附属医院电子病历系统检索2014年1月至2016年8月因烧伤住院治疗患者的病历资料,从病历中提取的信息包括人口学、急救措施、临床资料等。分组时18岁以下为儿童,18岁及以上为成人。⑵采用烧伤调查问卷现场收集2016年6月至2017年5月因烧伤住院治疗的18岁以下患者,问卷包括人口学、临床资料和烧伤情况及烧伤安全知识等。⑶采用自制的外伤调查问卷现场收集2017年6月因外伤住院治疗的18岁以下患者,问卷包括人口学、临床资料、外伤情况和相关知识等。⑷对烧伤住院儿童的数据资料采用描述性分析,与烧伤成人和外伤儿童的差异比较运用χ2检验,并运用PS模型对烧伤成人与儿童的病例资料进行匹配分析。采用广义估计方程、Cox’s回归模型和通径分析模型分析LOS的影响因素,再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瘢痕与肢体活动程度的影响因素。结果:⑴共收集465例烧伤儿童和327例烧伤成人的病例资料,现场调查的烧伤住院儿童为111例,外伤住院儿童为55例,门诊治疗的烧伤儿童24例。⑵烧伤儿童最主要的病因为热液(76.77%),3岁以下最易发生(62.15%),冬季高发(41.94%),男童比女童更易发生(性别比1.6:1)。家庭内主要以热液烫伤(97.76%),户外主要以火焰等烧伤(52.77%)。烧伤部位表现为多部位,烧伤深度以深Ⅱ°为主(61.29%),72.26%的烧伤儿童的TBSA<10%。正确的烧伤急救措施掌握不足:13.35%的烧伤儿童使用药物、牙膏和鸡蛋清等,冷水冲洗率仅为4.09%,创面包扎率仅为21.08%。⑶烧伤儿童和成人的流行特征在性别(χ2=5.409,P=0.020)、季节(χ2=34.896,P<0.001)、发生地点(χ2=242.238,P<0.001)、病因(χ2=262.306,P<0.001)、烧伤深度(χ2=57.965,P<0.001)以及烧伤部位(χ2=43.766,P<0.001)等方面有差异。烧伤儿童和外伤儿童的流行特征差异包括:年龄(χ2=50.096,P<0.001)、常住地(χ2=10.687,P=0.005)、做家务(χ2=45.033,P<0.001)、父母外出务工(χ2=5.076,P=0.024)、母亲职业(χ2=18.124,P<0.001)、母亲文化程度(χ2=11.345,P=0.003)和父亲吸烟(χ2=4.702,P=0.030)等。烧伤组的烧伤安全知识得分在6分以上为87.39%,外伤组为92.73%;烧伤组与外伤组在部分烧伤安全知识的得分具有差异。⑷深Ⅱ°及以上的烧伤深度是瘢痕(HR=17.927,[95%CI]=1.393230.751)和肢体活动程度(HR=8.137,[95%CI]=2.39527.638)的共同危险因素,热液(HR=2.210,[95%CI]=1.34759.619)仅是肢体活动程度的危险因素。TBSA和植皮术是烧伤儿童住院费用的影响因素。低年龄(HR=0.993,[95%CI]=0.9880.997)和植皮术(HR=0.339,[95%CI]=0.2540.451)是LOS的保护因素。男性(HR=1.234,[95%CI]=1.0261.484)、深Ⅱ°烧伤(HR=3.128,[95%CI]=2.3494.166)、Ⅲ°烧伤(HR=1.791,[95%CI]=1.3792.327)、TBSA在10%29%(HR=3.978,[95%CI]=2.5516.205)、TBSA≥30%(HR=1.787,[95%CI]=1.1352.813)和热力病因(HR=1.497,[95%CI]=1.1891.886)是LOS的危险因素。独生子女(HR=0.242,[95%CI]=0.0720.813)是瘢痕的保护因素,男童预后的肢体活动程度优于女童(HR=0.261,[95%CI]=0.0780.878)。结论:男童、3岁以下、冬春季发生烧伤较多,家庭为主要发生场所,热液为主要病因。烧伤儿童的住院时间长,且费用较高。烧伤儿童的预后受年龄、性别、TBSA、深度、病因和植皮术等影响。因此,应针对性的对儿童或其监护人进行烧伤安全知识与急救知识的宣传,减少烧伤的发生,为烧伤的治疗提供有利的条件,并改善烧伤的预后。
雷雨[10](2017)在《负压吸引植皮术与加压包扎植皮术在烧伤整形治疗中的临床效果体会》文中指出目的:比较负压吸引(VSD)植皮术与加压包扎植皮术在烧伤整形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5年10月—2016年12月在本院治疗的烧伤患者120例,其中对照组患者年龄2256岁,平均年龄(33.8±2.7)岁;试验组患者年龄2057岁,平均年龄(36.2±2.0)岁。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随机选取并分为负压吸引(VSD)植皮组(试验组)与加压包扎植皮组(对照组)各30例,治疗1周后,随访比较两组患者创伤修复情况。结果:试验组采用VSD植皮术进行整形修复,其总有效率为90%,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1年后患者的满意程度,试验组创面组织柔软程度、瘢痕增生情况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VSD技术可使创面更利于生长及愈合,是一种简单、安全及有效的治疗方法。
二、植皮术治疗低热烧伤36例临床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植皮术治疗低热烧伤36例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四肢皮肤撕脱伤的手术治疗方式的回顾性研究及分析讨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前言 |
第2章 资料及方法 |
2.1 资料 |
2.1.1 一般资料 |
2.1.2 分组 |
2.2 手术资料 |
2.2.1 手术方法 |
2.2.2 观察指标 |
第3章 结果 |
3.1. 手部组 |
3.2. 非手部四肢组 |
第4章 讨论与分析 |
第5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皮肤撕脱伤的治疗进展 |
6.1 撕脱皮瓣回植术 |
6.1.1 原位缝合 |
6.1.2 保留真皮下血管网回植 |
6.1.3 吻合血管再植术 |
6.1.4 冷冻后二期利用 |
6.2 植皮术 |
6.2.1 异位植皮术 |
6.2.2 反取皮植皮术 |
6.3 皮瓣移植术 |
6.3.1 随意推进皮瓣 |
6.3.2 游离皮瓣 |
6.3.3 带蒂皮瓣 |
6.4 人工皮肤 |
6.5 药物辅助治疗 |
综述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及录用学术论文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2)MEBT/MEBO配合叠瓦式加压包扎治疗四肢Ⅱ度烧伤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1 现代医学对烧伤的认识 |
1.1 定义 |
1.2 流行病学资料 |
1.3 病理生理和临床分期 |
1.4 治疗方法 |
2 祖国医学对烧伤的认识 |
2.1 病名沿革 |
2.2 病因病机 |
2.3 辨证分型 |
2.4 中医治疗 |
3 皮肤再生医疗技术(MEBT/MEBO)的概述 |
4 压力治疗的临床应用 |
4.1 压力治疗用于慢性下肢静脉疾病 |
4.2 压力治疗用于肢体淋巴水肿 |
4.3 压力治疗用于烧伤后增生性瘢痕 |
4.4 压力治疗的外力装置 |
5 小结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 临床资料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及分度 |
1.3 病例标准 |
1.4 不良反应及处理预案 |
1.5 伦理学要求和受试者知情同意书 |
2 研究方法 |
2.1 病例分组 |
2.2 治疗方法 |
2.3 疗程及观察时间点 |
2.4 观察指标 |
2.5 安全性指标 |
2.6 统计学处理 |
2.7 病例脱落处理 |
3 结果 |
3.1 一般情况比较 |
3.2 两组患者烧伤创面面积、深度及部位情况比较 |
3.3 两组患者使用抗生素情况比较 |
3.4 临床指标改善情况比较 |
3.5 安全性评价 |
4 讨论 |
4.1 四肢Ⅱ度烧伤病理学特点 |
4.2 MEBT/MEBO的作用机制 |
4.3 湿润烧伤膏(MEBO)的药物组成分析及现代药理研究 |
4.4 包扎与压力治疗烧伤创面讨论 |
4.5 临床指标情况分析 |
4.6 治疗后临床疗效分析 |
5 本课题的创新点、不足与展望 |
5.1 本课题的创新点 |
5.2 本课题的不足 |
5.3 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缩略词表 |
综述 中医治疗烧伤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
(3)分期切除结合外扩张治疗儿童先天性面部色素痣的美容效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1章 皮肤张力对儿童先天性面部色素痣切除术后瘢痕的影响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2章 分期切除结合外扩张治疗儿童先天性面部色素痣的美容效果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附图 |
参考文献 |
第3章 综述 色素痣的治疗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及录用学术论文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4)MEBT/MEBO治疗低温热源性烧伤创面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1 祖国医学对烧伤的概述 |
1.1 祖国医学对烧伤病名的认识 |
1.2 祖国医学对烧伤病因病机的认识 |
1.3 祖国医学对烧伤辨证分型治疗的认识 |
1.4 祖国医学对烧伤外治的认识 |
2 西医学对于烧伤的概述 |
2.1 流行病学调查 |
2.2 西医对于烧伤治疗的认识 |
3 中西医治疗低温热源性烧伤的概述 |
3.1 中医外治法对治疗低温热源性烧伤的认识 |
3.2 西医对低温热源性烧伤治疗的认识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 临床资料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病例选择 |
1.4 伦理学要求和受试者知情同意书 |
2 研究方法 |
2.1 病例分组 |
2.2 治疗方法 |
2.3 观察指标 |
2.4 安全性指标 |
2.5 统计学方法 |
2.6 病例脱落处理 |
3 结果 |
3.1 一般情况比较 |
3.2 临床疗效比较 |
4 安全性评价 |
5 治疗组患者治疗前后大体情况比较 |
第三部分 讨论 |
1 皮肤再生医疗技术(MEBT/MEBO)的概述 |
1.1 MEBT/MEBO的作用机制 |
2 湿润烧伤膏(MEBO)的概述 |
2.1 祖国医学对湿润烧伤膏药物组成的认识 |
2.2 具体组成成分的现代药理研究 |
3 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凝胶为对照组依据 |
4 针对合并基础疾病的对比分析 |
5 疗效分析 |
5.1 创面局部症状单项积分及总积分对比分析 |
5.2 对创面愈合率、创面愈合时间的影响 |
5.3 对两组创面分泌物细菌检出率的影响 |
5.4 治疗后临床疗效分析 |
6 结论 |
7 本课题存在的优势、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知情同意书 |
综述 中医外治法治疗烧伤创面的临床研究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
(5)2013~2017年安徽某医院1737例小儿烧伤的人口学和临床特征及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主要英文缩写一览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一般资料 |
2.2 预后标准 |
2.3 小儿烧伤严重程度分类标准 |
2.4 烧伤的临床分期 |
2.5 观察指标 |
2.6 统计学方法 |
3 结果 |
3.1 小儿烧伤人口学特征 |
3.1.1 小儿烧伤年龄 |
3.1.2 小儿烧伤性别 |
3.1.2.1 小儿烧伤性别分布 |
3.1.2.2 不同年龄段患儿性别之间的比较 |
3.1.3 小儿烧伤好发季节 |
3.1.4 小儿烧伤的居住地区 |
3.2 小儿烧伤临床特征 |
3.2.1 小儿烧伤原因 |
3.2.1.1 小儿烧伤原因分布 |
3.2.1.2 不同年龄段烧伤原因之间的比较 |
3.2.1.3 不同性别与烧伤原因之间的比较 |
3.2.2 小儿烧伤部位 |
3.2.2.1 小儿烧伤部位分布 |
3.2.2.2 不同烧伤原因与烧伤部位之间的分布 |
3.2.2.3 不同烧伤原因与烧伤部位之间的比较 |
3.2.3 小儿烧伤严重程度 |
3.2.4 小儿烧伤院前救治 |
3.2.4.1 小儿烧伤的院前救治合理率 |
3.2.4.2 患儿有无接受院前救治与烧伤严重程度之间的比较 |
3.2.5 小儿烧伤的并发症 |
3.2.6 小儿烧伤的治疗 |
3.2.7 小儿烧伤的住院时间 |
3.2.7.1 小儿烧伤住院时间分布 |
3.2.7.2 是否接受院前救治与住院时间之间的比较 |
3.2.8 小儿烧伤的预后 |
3.3 影响小儿烧伤预后的相关因素分析 |
3.3.1 小儿烧伤预后相关因素的单因素分析 |
3.3.2 小儿烧伤未愈因素的LOG-BINOMINAL模型回归分析 |
4 讨论 |
4.1 小儿烧伤的人口学特征 |
4.1.1 小儿烧伤年龄与性别 |
4.1.2 小儿烧伤的好发季节与居住地区 |
4.2 小儿烧伤的临床特征 |
4.2.1 小儿烧伤的原因、部位 |
4.2.2 小儿烧伤的严重程度、院前救治及并发症 |
4.2.3 小儿烧伤的治疗、住院时间及预后 |
4.3 影响小儿烧伤预后的相关因素 |
4.4 问题及展望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自我介绍 |
附录二 致谢 |
综述 小儿烧伤的系统性康复治疗进展 |
参考文献 |
(6)负压封闭引流技术促进有头疽切开后愈合的回顾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
致谢 |
(7)SOFA评分对特重度烧伤患者并发脓毒症的评估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主要英中文缩略语索引 |
第1章 前言 |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
第3章 试验结果 |
第4章 讨论 |
第5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MEBT/MEBO影响创面蛋白质合成和血管生成促进体表慢性难愈合创面修复的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引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1.中医学对慢性皮肤溃疡的认识 |
1.1 中医学对慢性皮肤溃疡的认识源流 |
1.1.1 中医学对“脱疽”病的认识 |
1.1.2 中医学对“臁疮”病的认识 |
1.1.3 中医学对“褥疮”病的认识 |
1.1.4 当代医家对慢性难愈性皮肤溃疡的认识与界定 |
1.2 中医学对慢性皮肤溃疡病因病机的认识 |
1.2.1 古代医家对慢性皮肤溃疡病因病机的认识 |
1.2.2 当代医家对慢性皮肤溃疡病因病机的认识 |
1.3 中医学对慢性皮肤溃疡的治疗 |
1.3.1 中医学对慢性皮肤溃疡的治疗原则 |
1.3.2 现代中医名家论治的独特经验 |
1.3.3 现代中医学对慢性皮肤溃疡治法的应用 |
1.3.4 中医药湿润暴露疗法/湿润烧伤膏(MEBT/MEBO)外治体表慢性皮肤溃疡 |
1.3.5 中医学的其他特色疗法 |
2.西医学对体表慢性难愈合性创面的认识 |
2.1 定义 |
2.2 流行病学 |
2.3 病因 |
2.4 疾病分类 |
2.5 西医学对慢性难愈性创面的治疗 |
2.5.1 基础治疗 |
2.5.2 一般治疗 |
3.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难愈性创面 |
3.1 西医手术法联合中医药 |
3.2 西医非手术法联合中医药 |
4.小结 |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
(一)MEBT/MEBO促进体表慢性难愈合创面蛋白质合成的机制研究 |
1.实验材料 |
1.1 动物来源 |
1.2 饲养条件 |
1.3 主要药物 |
2.实验方法 |
2.1 动物造模 |
2.2 动物分组与干预治疗 |
2.3 标本采集与处理 |
Ⅰ MEBT/MEBO促进体表慢性难愈合创面愈合的药效作用研究 |
1.观察指标及检测方法(创面的一般情况,愈合时间,愈合率) |
2.结果 |
2.1 肉眼观察各组大鼠体表创面愈合的一般情况 |
2.2 各组大鼠创面愈合时间比较 |
3.讨论 |
Ⅱ MEBT/MEBO改善体表慢性难愈合创面组织二维形态学改变的作用研究 |
A.苏木精-伊红染色(hematoxylin-eosin staining,HE)观察病理形态学改变 |
1.实验材料 |
1.1 主要试剂 |
1.2 主要仪器 |
2.实验方法 |
3.结果 |
B.糖原染色法(PeriodicAcid-Schiffstain,PAS)观察皮肤创面愈合过程中基底膜生长情况改变 |
1.实验材料 |
1.1 实验材料 |
1.2 主要仪器 |
2.实验方法 |
3.结果 |
4.讨论 |
Ⅲ MEBT/MEBO干预PI3K/Akt/mTOR信号转导途径促进体表慢性难愈合创面蛋白质合成的机制研究 |
1.实验材料 |
1.1 主要试剂 |
1.2 主要仪器 |
1.3 其他耗材 |
2.实验方法 |
2.1 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PCR)法检测PI3K/Akt/mTOR信号转导途径相关因子的mRNA表达 |
2.2 Western blot法检测PI3K/Akt/mTOR信号转导途径相关蛋白表达 |
2.3 统计学方法 |
3.结果 |
3.1 PI3K-Akt-mTOR信号通路相关指标m RNA表达情况 |
3.2 PI3K-Akt-mTOR信号通路相关分子蛋白表达情况 |
4.讨论 |
(二)MEBT/MEBO促进体表慢性难愈合创面血管生成的机制研究 |
1.实验材料 |
1.1 动物来源 |
1.2 饲养条件 |
1.3 主要药物 |
2.实验方法 |
2.1 动物造模 |
2.2 动物分组与干预治疗 |
2.3 标本采集与处理 |
Ⅰ 碱性水浸泡法扫描电镜(scanelectronicmicroscopy,SEM)观察皮肤创面愈合过程真皮全层生长模式的三维形态学改变 |
1.实验材料 |
1.1 主要试剂 |
1.2 主要仪器 |
1.3 其他耗材 |
2.实验方法 |
3.结果 |
4.讨论 |
Ⅱ MEBT/MEBO干预IGF-1/PI3K/Akt信号转导途径促进体表慢性难愈合创面血管生成的机制研究 |
1.实验材料 |
1.1 主要试剂 |
1.2 主要仪器 |
1.3 其他耗材 |
2.实验方法 |
2.1 ELISA检测大鼠创面肉芽组织IGF-1含量表达 |
2.2 Realtime-PCR法检测IGF-1/PI3K/Akt信号信号转导途径相关mRNA表达 |
2.3 WB法检测IGF-1/PI3K/Akt信号信号转导途径相关蛋白表达 |
3.结果 |
3.1 各组大鼠创面肉芽组织匀浆中IGF-1水平比较 |
3.2 PI3K/Akt/eNOS信号通路相关因子mRNA表达情况 |
3.3 各组大鼠创面组织PI3K、p-Akt、p-eNOS、VEGFR2蛋白表达情况 |
4.讨论 |
参考文献 |
创新性成果与局限性 |
全文结论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项目、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
致谢 |
(9)黔北烧伤住院儿童流行特征、疾病负担及预后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部分 黔北地区烧伤住院儿童流行病学特征与疾病负担研究 |
1 前言 |
2 对象和方法 |
2.1 样本量估计与调查对象 |
2.2 数据收集 |
2.3 定义 |
2.4 统计方法 |
3 结果 |
3.1 烧伤住院儿童的人口学特征 |
3.2 烧伤住院儿童急救措施的特征 |
3.3 烧伤住院儿童的临床表现 |
3.4 不同人口学特征在烧伤病因方面的比较 |
3.5 不同临床特征下烧伤病因的比较 |
3.6 烧伤儿童住院时长的影响因素 |
3.7 烧伤儿童住院费用的影响因素 |
4 讨论 |
5 结论 |
第二部分 烧伤住院儿童与成人的流行病学特征比较及住院时长的影响因素研究 |
1 前言 |
2 对象和方法 |
2.1 对象 |
2.2 数据收集 |
2.3 出院标准及“生存时间” |
2.4 统计方法 |
3 结果 |
3.1 烧伤住院儿童与成人在人口学指标方面的比较 |
3.2 烧伤儿童与成人在临床表现方面的比较 |
3.3 运用Kaplan-Meier法分析住院时长的影响因素 |
3.4 运用Cox回归模型分析住院时长的影响因素 |
3.5 对Cox回归模型的共线性诊断结果 |
3.6 倾向性模型匹配的结果 |
3.7 ROC曲线对儿童与成人的倾向性匹配模型的拟合优度检验 |
3.8 PS评分前后各协变量基于Cox回归模型对烧伤患者住院时长的影响因素分析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第三部分 烧伤与外伤住院儿童流行特征差异及烧伤预后影响因素分析 |
1 前言 |
2 研究对象及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3 病例资料收集 |
2.4 资料整理 |
2.5 统计分析 |
2.6 质量控制 |
3 结果 |
3.1 问卷的信度分析 |
3.2 烧伤门诊儿童的描述性分析 |
3.3 烧伤儿童与外伤儿童的比较 |
3.4 儿童烧伤病情与急救措施的分布 |
3.5 烧伤儿童预后影响因素的分析 |
4 讨论 |
4.1 烧伤门诊患者、烧伤与外伤住院儿童的特征差异 |
4.2 烧伤儿童的临床流行病学 |
4.3 烧伤的预后影响因素 |
5 结论 |
全文总结 |
本研究的局限性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儿童烧烫伤情况调查表 |
附录二 儿童外伤情况调查表 |
致谢 |
作者简介 |
(10)负压吸引植皮术与加压包扎植皮术在烧伤整形治疗中的临床效果体会(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治疗方法 |
1.2.1 对照组 |
1.2.2 试验组 |
1.3 观察指标 |
1.3.1 疗效评价 |
1.3.2 组织柔软程度 |
1.3.3 瘢痕增生程度 |
1.4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临床疗效比较 |
2.2 组织柔软、瘢痕增生程度比较 |
3 讨论 |
四、植皮术治疗低热烧伤36例临床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四肢皮肤撕脱伤的手术治疗方式的回顾性研究及分析讨论[D]. 殷强. 山东大学, 2021(12)
- [2]MEBT/MEBO配合叠瓦式加压包扎治疗四肢Ⅱ度烧伤的临床研究[D]. 王云.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1(02)
- [3]分期切除结合外扩张治疗儿童先天性面部色素痣的美容效果分析[D]. 周子芙. 山东大学, 2021(12)
- [4]MEBT/MEBO治疗低温热源性烧伤创面的临床研究[D]. 刘聪.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0(02)
- [5]2013~2017年安徽某医院1737例小儿烧伤的人口学和临床特征及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分析[D]. 蒋薇. 安徽医科大学, 2020(02)
- [6]负压封闭引流技术促进有头疽切开后愈合的回顾性分析[D]. 刘文静.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19(02)
- [7]SOFA评分对特重度烧伤患者并发脓毒症的评估意义[D]. 邓燎原. 南华大学, 2019(01)
- [8]MEBT/MEBO影响创面蛋白质合成和血管生成促进体表慢性难愈合创面修复的作用机制研究[D]. 李利青.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19(02)
- [9]黔北烧伤住院儿童流行特征、疾病负担及预后影响因素研究[D]. 王涛. 遵义医学院, 2018(01)
- [10]负压吸引植皮术与加压包扎植皮术在烧伤整形治疗中的临床效果体会[J]. 雷雨.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1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