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典力学与微观量子力学的本质区别及量子测量问题

宏观经典力学与微观量子力学的本质区别及量子测量问题

一、宏观经典力学与微观量子力学作用机制的本质区别与量子测量问题(论文文献综述)

魏悦[1](2021)在《薛定谔的哲学思想研究》文中提出作为物理学家,薛定谔的波动理论为近代量子力学奠定了坚实基础。不囿于对自然科学的深刻研究,薛定谔对哲学问题亦有着深邃的思考。相比被学界透彻研究的波动理论,薛定谔的哲学思想鲜有问津者。现有研究多以科学哲学视角,总结薛定谔在认识论层面的实在主义观点(自然的客观性、可理解性等),以及本体论层面的唯物主义观点。目前的研究内容过于集中且结论大多一概而论,除上述讨论,学者们对薛定谔其他哲学思想的关注则少之又少。现有研究存在着许多对其思想的误解,更因此导致了一些有失偏颇的评价。实际上,薛定谔的哲学思想是多元且动态的,其人生中各阶段、各研究领域的思想、观点不甚相同。薛定谔在其着作《科学与人文主义中》中,曾阐述哲学思想(或形而上学信念)在科学工作中扮演的引导者角色,而他本人的哲学思想也始终贯穿于科学探索中。对薛定谔哲学观念的明晰有利于深刻把握其科学态度,也有利于将其学说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并深入探索薛定谔本人的思想内核以及对现代社会、科学研究的启示作用。从而,尝试深度挖掘薛定谔哲学思想,进行较全面地梳理与系统研究是必要的。薛定谔不同时期、各研究领域中的哲学思想存在较大差异——这在方法论、认识论与本体论等层面都有所体现。薛定谔主要研究理论物理的早期,理论中体现着严格因果律的方法论——延续了经典力学的思想;而通过理论预设和演绎法得出波动方程的认识论思想则属于唯理论的。中期的生物学研究表达出薛定谔有别于严格因果律的几率律思想。这一阶段薛定谔对因果律的思想进行了详细探讨,并将严格因果律归纳于几率律的范畴,从而将因果律统一于几率律;他的认识论思想在这一阶段逐渐转变为以实验、观察为知识来源的经验主义。薛定谔早期到中期的思想在方法论与认识论层面的转变主要源于两方面原因。其一,薛定谔在量子力学时期(早期)通过预设与演绎推理导出的波动力学体系,其理论缺乏完备的关于波函数ψ在实际意义上的诠释;此外,生物学作为实验科学,以实验、观察作为经验来源的学科特性促使薛定谔放弃了唯理论的观点。薛定谔在上述两个时期思想的共同之处在于始终坚持的唯物主义世界观。薛定谔晚年专注于研究哲学基本问题,对物质与意识的关系、外部世界是否存在等问题进行了讨论。通过逻辑论证,他抛弃了外部世界的观念进而得到意识第一性的本体论思想,也因此倒向唯心主义。其本体论思想的转变原因在于,薛定谔疑惑于自然科学对主体与客体关系的处理——他发现在自然科学研究中“构造了客观世界的主体(或意识)并不在客体世界中出现”。不满于自然科学理论对生命体原子、分子(物质)与意识作用机制的诠释,薛定谔断言了物质与意识间的相互独立。他将外部世界的概念从哲学范畴剔除,最终放弃了物质第一性的观念。薛定谔的哲学思想虽多元化,其中仍具有贯穿各时期的同一性观点。薛定谔多次尝试不同方法乃至不同领域的理论统一,始终将理论普适性作为其学术追求与信仰。在如今科学被日益精细划分的二十一世纪,薛定谔对理论加以综合、统一的工作成果与其中的哲学思想对当今学界具有深刻启示性意义。薛定谔也始终坚持着决定论思想,以严谨的态度研究问题,这提醒着学者们对如今广泛运用的许多基于相关性研究的方法进行反思的必要性。对充斥着快餐文化的当代社会而言,决定论思想能促使人们重塑深度思考的习惯,更加深刻、理性地看待与解决问题。

徐禄[2](2020)在《帕特里克·苏佩斯的科学哲学思想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帕特里克·苏佩斯是美国着名的逻辑学家、心理学家,二十世纪后半叶最有影响力的科学哲学家之一,他涉猎多个领域,如物理学、逻辑学、测量理论、概率论、语言学、心理学与神经科学、计算机教育技术等,并对一般性科学哲学问题作出探讨。本文依据内在逻辑对苏佩斯的科学哲学思想进行实证性考察和系统性研究,主要涉及四个核心问题:科学理论观、测量理论的表征与不变性、概率形而上学以及脑实验与非经验性问题,并在此基础上从方法论层面对其研究的基础性路径做出探析,即形式化方法和经验性实践相结合。第一章为科学理论的逻辑重建——苏佩斯的科学理论观。基于对逻辑经验主义科学理论“语法观”的重新审视,苏佩斯将现代集合论运用于科学结构问题的探讨,提出了集合论公理化的研究进路,认为元理论分析的基本单元不是陈述而是模型,进而将科学理论视为模型的集合,通过对集合论谓词下定义的方法实现科学理论的公理化。这种通过严格定义各项函项和关系并用谓词表达出来的形式化方法,不仅为科学结构的表征和不变性研究提供正确的分析路径,同时还避免了其在形式计算上的语义学缺失,它使科学理论在一阶逻辑范围内得以明确阐述成为可能,真正反映出经验科学理论的复杂特性。第二章为测量理论的表征与不变性——苏佩斯的测量哲学。基于对经典测量理论两种研究进路,即注重经验数值的可表征性以及研究测量尺度类型及其转换的批判,苏佩斯将数值解释和经验解释予以整合,提出了表征性测量理论,以实现理论与实践、经验认识与数学表达的内在联结。他采用集合论公理化方法而非语言学进路,将测量定义为一种关系结构,并在此基础上对测量理论的两个基本问题——“表征问题”和“不变性问题”以及测量尺度的分类展开了研究。苏佩斯关于测量理论的研究完成了关系系统与数值系统之间的结合,既涉及到经验定性系统在数值表征所满足的条件,又涵盖了尺度类型和表征尺度变换等关系系统的数学性质,实现了经典测量理论的理论整合,促进了测量理论的发展。第三章为概率形而上学——苏佩斯的概率思想。基于新传统形而上学”的决定论、确定性、完整性以及科学知识统一性等信条的质疑和批判,苏佩斯建立了“概率形而上学”来处理认识论问题,所形成的广泛的概念框架得到科学和经验证据的支持。他分别从概率与随机性、概率与因果关系以及概率与不确定性三个方面展开论证了“世界本质是概率”的基本命题,并进一步对“统计决策理论”做出探讨。在指出贝叶斯理性理论存在的三方面问题:公理化问题、不精确测量问题以及概念框架扩展问题后,苏佩斯并进一步阐述了理性决策理论的经验性方法。第四章为脑实验与非经验性问题——苏佩斯的心灵(脑)哲学思想。以三个扩展性问题:脑认知活动的计算与表征、“先验知识”的心理机制以及基于理论选择的“习惯”问题为例,基于自然方式对非经验性问题的神经心理学基础展开研究。对于脑认知活动,苏佩斯采用现代成像技术进行了一系列的模拟实验,对刺激在大脑中的表征以及语言成分的不变性问题做出了探讨。针对“先验知识”心理学基础薄弱的问题,苏佩斯将其转换为经验性陈述的真值计算,再由真值计算转为概率估算,以对先验知识形成的心理机制问题给予回答。在“习惯”理论研究上,苏佩斯基于神经科学和认知科学的最新发展对其加以重解和新探,强调了习惯至于理性选择的基础性意义,即在习惯的限制下可最大化我们的理性选择。第五章为形式化方法与实验性实践——苏佩斯的方法论体系。基于一个全新的科学观和科学哲学观的语境中,对苏佩斯提出和使用的概念及其方法论相关性进行评估。苏佩斯的形式方法统一科学的丰富性和多样性,使科学哲学更接近科学学科的严格标准,同时避免了新实证主义观点的僵化。对于实验性实践,苏佩斯强调了实验理论在科学中的显着作用,认为哲学家必须全面学习实验程序,才可将基础理论和相应的原始实验数据联系起来以构建正确的理论体系。结语部分对苏佩斯的科学哲学思想研究进行整体性的评价。苏佩斯始终以“经验”为中心、坚持实用主义、概率主义和反还原主义,这些不同要素完美地融入苏佩斯的科学哲学研究之中。作为一位真正的多元主义哲学家,苏佩斯为我们深入理解科学打开了新的理论视域,同时也为科学哲学的多元发展提供了方法论的启迪。

刘郴荣[3](2020)在《经典混沌对介观二维体系自旋输运的影响研究》文中认为在近几十年里,经典混沌的量子对应一直是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开放台球系统的经典散射与其内的量子输运过程的对应正是此问题研究的一个侧面,而后者则能够基于微纳米技术进行实验研究。在本学位论文中,我们着重从理论上考察了具有特定形状的介观量子点其经典混沌动力学性质在自旋极化输运过程中的行为表现。在第一章绪论中,主要对经典混沌散射、介观二维系统中的电子输运及自旋输运做了一个介绍,同时对确定性系统的不可预测性作了阐述。还介绍了存在自旋-轨道耦合的二维量子点系统,它是我们借以捕捉经典混沌在自旋自由度上的量子“印记”的研究对象。在第二章中,我们就自旋分辨弹道量子散射的理论基础以及计算机算法做了阐述,并给出了自旋分辨的散射形式。具体的,在第一节对包含自旋的情况给出了自旋分辨电流和自旋分辨散粒噪声,它们都可以表达成散射矩阵。我们强调,所有的输运过程其性质都是通过散射矩阵来体现的。在第二、三节对散射矩阵的计算给出了两种离散算法的论述和讨论。在第三章中,考察了经典混沌动力学在散射态自旋极化上的行为。针对四种经典混沌性程度不同的介观尺度开放量子点,讨论了极化电子经过这些介观散射腔的散射后其出射态的极化状态。数值计算结果表明:在自旋-轨道耦合强度较弱时,散射腔的动力学性质表现的越混沌则出射态的极化维持的越好;在自旋-轨道耦合强度较强时,散射腔的动力学性质表现得越混沌则出射态的极化被破坏的越多。就此结果,我们基于自旋极化矢量在动量依赖的等效“磁场”中的分段级联进动,相应的给出了半经典的解释且能够同量子的结果符合得很好。关于经典混沌在自旋量子现象中的作用,我们的结果从理论上提供了一种新的认识。在第四章中,主要考察了单粒子自旋自由度与其轨道自由度的纠缠,以及经典混沌动力学性质在其中扮演的角色。我们指出,描述自旋-轨道纠缠度的冯诺依曼熵和描述自旋态相干性程度的物理量即纯度,这两者都可以表达成自旋极化矢量的模的函数。之后,我们直接考察了余弦形散射腔,其经典动力学性质可以通过改变其形状参数而连续地改变,从而入射其内的电子被散射出来之后其自旋极化矢量有所差异。我们的研究发现:系统越混沌则相干性丢失越多,纠缠熵也越大。这在理论上为我们提供了关于经典混沌的新认识。在第五章中,针对普遍存在于输运过程中的法诺共振做了自旋的推广,并在理论上给出了描述自旋法诺共振的解析表达式,同时表明了自旋分辨透射系数和自旋极化矢量中均能够表现出法诺共振的形式。尽管我们的推导是基于微扰论展开的,但数值结果和理论结果的对比充分肯定了我们的理论结果的合理性和准确性。之后,结合输运性质的形状依赖性和法诺共振对不同性质的经典动力学的不同表现,我们考察了弓形量子点中极化电子的自旋输运。我们还就这种量子点给出了一种通过改变其动力学性质,而实现对出射态结果的极化性质进行调控的方案。这个方案从原理上与一般的自旋调控方案完全不同,能够为自旋器件的设计提供一种不一样的思路。最后在第六章中,我们对全文做了一个总结和简单的展望。

夏立夫[4](2020)在《从“不确定性原理”谈当代好莱坞科幻电影的叙事逻辑与观念表达》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当代科技的发展不断突破着人们已有的认知边界,不仅从技术层面建构着当代电影的制作方式和流程,并在科学理念与理论假设层面对当代科幻电影叙事的观念表达与文本的建构逻辑产生了深刻地影响。其中,量子力学的“不确定性原理”对微观世界事物本质的揭示,在不断僭越,甚至是颠覆着经典力学固有的“确定性”原理及其认知范式的同时,也在未来、时空、后人类,以及存在的可能性等层面,在不断重构着人们一种新的认知和观念。伴随量子力学在各领域取得的突破性研究成果,事物的不确定性已然成为一种普遍性共识。与此同时,太空探索、基因改造、人工智能等新兴科技对人类整体的不确定性影响,不断放大着自工业革命、冷战核威胁以来,人类精神层面的压抑与困惑。这其中,包括以“克苏鲁神话”和“平行宇宙”等为代表的科幻类型,作为当代社会心理的集中映照,所折射出的恰恰是一种基于“对未知的恐惧”的“集体性认同危机”,甚至是对人类自我主体性的质疑。正是基于此,“不确定性原理”在观念层面对当代好莱坞科幻电影的统摄,在观念表达和文本建构逻辑层面直接体现于围绕人与科技、人与世界以及人与自我、与未来的关系而展开,一方面,对世界真相进行探究和追问,叙事重点旨在呈现存在及其多种可能性;另一方面,借助对“集体性认同危机”的反思,聚焦于现代科技发展的伦理问题,唤起人们对未来科技的发展及其可能造成的后果,进行深入地思考。因此,科幻电影通过“时间假象”和“不可能空间”的叙事建构,彰显世界规则的不确定性,文本的意义建构模式也脱离了基于确定性认知的主客体二元架构,转向主体间性哲学所表达的共存图景。“后人类”时代带来的身份认同焦虑和矛盾,以及人工智能携带的伦理问题,正是人与技术之间纠缠且共存关系的延伸,体现出以“去人类中心化”为核心的后人类主义观念。而“矩阵模拟”假设对人类起源及处境的猜测,更是从根本上颠覆了以往哲学话语中的存在主体,映射着技术对人的规约,以及科技革新所导致的人类对自我、世界认知的不确定心理。由此,“不确定性”作为当代人的精神指向,已然成为当代科幻电影的重要特征。同时,围绕“不确定性”的文本建构逻辑,构成叙事进程中“不稳定性因素”的核心运作机制,关乎着观众体验过程中的动态反应。并以此为切入点,构成电影文本与社会泛文本的内在关联,建立创作者与观众之间的深层互动与共鸣。

赵肖荣[5](2019)在《科学主义在当代中国的历史与现实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科学主义是科学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种特殊现象。科学主义定义繁多,内涵复杂,典型的是对科学技术盲目崇拜、过度乐观,视科学理论为绝对真理,将科学方法和科学价值无限外推。科学主义并非科学本身,也非科学精神,而是一种非理性的科学观。本研究以科学主义在当代中国的历史与现实为考察对象。1949年建国后,中国的政治文化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科学发展模式从“欧美模式”转向“苏联模式”,科学发展受到教条化辩证唯物论的影响,发展了多种形式的科学主义观念和实践。1978年,中国改革开放,迎来了自由开放的年代。伴随着对“文革”的反思,以及科学技术的负面作用日益彰显,中国掀起反思科学和科学主义的热潮。反思科学、探讨科学主义,绝不是反对科学,而是为了更好地发展科学事业。在当下世界各国以科学技术为核心的综合国力竞争中,发达国家竞相实施以科技创新带动经济发展的战略,我国也正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讨论科学主义问题,对我们重新理解、传播和吸收科学文化,长远健康发展中国的科学技术事业,有着重要的意义。本研究通过文献分析、历史分析和个案分析,取得了以下创新性成果:(1)对以往研究中国科学主义问题做了文献梳理和综述,将这一研究领域分为三个层面:中国学者对西方科学主义理论的译介;学者对中国科学主义的考察;科学文化学者对科学主义的反思。以此为基础,本研究认为以西方话语考察中国问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应将科学主义表现还原到中国特定的历史情境、社会现实和传统文化中,做具体的历史和现实分析。因此,本研究试图考察科学主义在中国的特殊表现。(2)建国以后,中国全面向苏联学习。在科学发展模式上从“欧美模式”转变为“苏联模式”。这一转变的历史逻辑是中苏两国有着共同的意识形态,苏联科学技术先进,愿意帮助我们。由于意识形态的对抗,以及辩证唯物论的教条化影响,苏联和我国发展了带有意识形态色彩的科学观——唯“社会主义科学”论,其核心思想是:科学发展的社会制度决定论、自然科学的阶级属性论、科学思想的唯物论。本研究详细考察了这一科学观诞生的历史背景、观念主张和危害。(3)唯“社会主义科学”论,使得中国人对西方科学在整体上持有负面的评价:资本主义制度是腐朽的,资本主义科学也必然是走向衰亡的。以此为基础,中国发动了批判自然科学的运动,这一运动的内外部历史根源,胡化凯等学者已经做了充分的考察。本研究从科学主义维度分别考察了中国批判相对论、大爆炸宇宙学和量子力学哥本哈根解释的思想根源。这一研究视角与学界从“反科学”视角研究科学批判有所不同。本研究认为,以教条化辩证唯物论为依据的科学唯物论思想及绝对真理观将相对论曲解为“相对主义”是批判相对论的两大科学主义根源。通过介绍和分析爱因斯坦社会主义观、哲学思想,以及相对论的科学思想,本研究认为爱因斯坦和相对论,与辩证唯物论在思想上有同质性和相容性。(4)本研究以1973-1976年《自然辩证法杂志》批判大爆炸宇宙学的16篇文献为第一手研究资料,从“20世纪某些宇宙学观点挑战了辩证唯物论的宇宙观”、“一种变形的科学主义——‘唯上的真理观’”、“以科学主义眼光看待当代物理”三个主题,分析了这一批判与科学主义的关系。(5)通过梳理我国对量子力学哥本哈根解释态度在不同时期的变化,考察我国批判量子力学哥本哈根解释与科学主义之间的关系。本研究认为,经典物理学的成功促使了科学主义的诞生,经典物理学塑造的世界观是科学主义的信念支柱,量子力学挑战了经典物理学的世界观,动摇了科学主义的还原主义、扩张主义和理想主义。通过辨析经典物理学和科学主义的关系,以及量子力学哥本哈根解释对两者的挑战,层层剖析,阐述了我国批判量子力学哥本哈根解释和科学主义之间的内在关系。(6)20世纪80年代后,中国改革开放,在科学发展和学术思想上都呈现出新的面貌。新的时代文化背景,科学主义也有着不同的表现。以北京、上海两地部分科学文化学者举行的“科学文化研讨会”为起点,将科学主义这一议题,从学术象牙塔,推向了公众视野,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争议。本研究梳理了研讨的内容,分析了争论的过程、观点和性质,探讨了研讨与争论的意义。(7)本章以若干科学争议为案例,考察科学主义在中国的表现。当下,科学争议日益频繁,为研究科学主义提供了丰富的资料。本研究以“中医存废之争”、“转基因主粮产业化之争”和“全球气候变暖之争”为案例,考察这一时期科学主义对争议的影响和表现。(8)考察科学主义在中国的历史与现实,是为了更好地理解和发展科学。科学主义会造成种种危害,科学-人文的分裂是其中的一大后果。本研究分析了科学-人文分裂的现象、危害,探索逐步实现科学-人文融合的途径。提出需要建设性的反科学主义,以及加大科学史的传播力度。

张睿[6](2019)在《别样的先锋写作 ——黄孝阳小说论》文中认为黄孝阳是一位“激进”的70后作家,他的文学观念和文学创作活动无一不立足于当下“大数据”时代的“魔幻新现实”,向传统经典文学发出挑战,对文学表现出了极大的探索热情。他的创作堪称是“文学的极限冒险运动”。2007年他创造性地提出“量子文学观”,将文学与现代物理学联系在一起,受到了学界的广泛关注,近十年来的小说创作也获得学界的肯定和讨论。黄孝阳的文学观念、他对文学与诸多学科尤其是自然科学之间关系的理解、其空灵飘忽而又极富挑战性的写作姿态,都在“可能性”的层面,对当下文学的发展进行了建设性的探索和思考。本论文以黄孝阳的文学观念和小说写作为研究对象,从叙事的内容和手法两方面入手,阐发黄孝阳的写作对先锋文学叙事传统的坚定守望,发掘其“拟科幻”的手法对先锋叙事新的美学质地的探索,从而对其别样的先锋叙事写作特点进行挖掘。发现其为先锋文学的发展、为先锋精神的传递做出的创作努力。在此研究基础上,对黄孝阳的创作活动给出整体性判断,以期在相关研究和批评方面能有实质性的推进。

程守华[7](2019)在《量子场论的实在论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量子场论的实在论研究在国内属于空白领域。国际上近十年,量子场论的哲学研究逐渐如火如荼,集中在实在论和反实在论在微扰论的重正化技巧的哲学解释上,解决发散困难的多种理论构造上的竞争关系,定域性和非定域性的关系上。本文就以上几方面撰写了量子场论的发展简史、概念体系和数学形式以及实在论和反实在论的历史传统带来的哲学见解,进而构筑语境实在论的量子场论哲学。并创新性的提出模态实在和结构实在融合基础上的跨语境共享共生实在论。论文运用了逻辑方法、实验证实方法和语境方法。绪论介绍了国际上量子场论实在论的研究状况。主要就关系实在论、要素实在论、实体实在论、结构实在论和语义研究的特征进行综述。并简介了数学和经验之间的多样化层次性的冲突。第一章就发散困难引起的非充分决定性论题进行语境实在论的解释,指出次论题的本质是数学和经验的关系问题。第三章,继续第二章的数学和经验之间的表征关系指出,定域性难题,数学表征物理研究对象的表征是根本难题。第四章,运用模态逻辑和模糊模态逻辑指出物理世界的动态性。第五章,指出量子拓扑场论是对定域性和非定域性难题的多样数学进路的统一,第六章给出跨语境的实在论解释。结束语提出跨语境共享共生实在论,为人机共生、人机交互技术和新材料的研发提供了哲学理论解释。为实在论提出一元论的辩护。本文的理论创新是,首次提出跨语境共享共生实在论,给出物质和意识统一的数学统一和逻辑统一表述。方法论创新:全面移植语境方法论到量子场论的实在论研究中。社会科学技术应用价值创新:为当今的量子计算机的设计新材料的量子计算的数学计算指出新的出路。

蒋正清[8](2019)在《意识的量子理论解释及其哲学思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当代科学背景下,意识研究呈现出了跨学科、多维度的特征,这也让意识与量子理论的结合显得不那么突兀。随着一些哲学家和科学家坚信意识与量子理论之间存在着某种关联,近年来量子力学研究介入意识的理论开始兴起,他们试图从量子理论的角度去寻找突破,并结合神经科学的发展来构建一套意识理论,从而为意识问题求解给出了一种新的解释方案。量子理论存在着各种版本的解释,由此基于不同版本的量子解释建立了不同的意识解释。例如斯塔普的心理物理理论是建立在传统或标准量子理论基础之上的,而彭罗斯和哈梅洛夫的Orch OR理论则是建立在新物理学或量子引力框架之下的。本文首先选取意识的难问题为出发点,对现存意识的解释做出了简要的分类和分析;然后从量子理论的角度出发,然后对现今的一些意识的量子理论解释做出简要的介绍和分析;之后以彭罗斯和哈梅洛夫提出的意识模型——Orch OR理论为核心,对量子理论之于意识问题的解决方案给出系统的归纳和阐释,主要从阐述了其物理学基础和生物学基础,对意识产生的过程展开了详细的描述;最后就意识的量子解释方案存在的问题及其研究意义给予进一步的分析,意识的量子理论相对来说还处于初级阶段,这就造成了这些理论模型存在着各种不足,但是该研究方向不仅仅推动了意识研究向前发展,还给其他领域带来的新的研究方向和新动力,因此,即便这些理论模型存在着缺点,但其研究意义与研究价值不容忽视,我们也可以对此类理论抱有希望。

王坤坤[9](2019)在《量子相干性及其在量子信息处理中的应用》文中提出量子相干性,或者说量子态的相干叠加特性,是量子力学区别于经典世界的最基本的特征之一。它不仅是量子度量及纠缠制备的重要资源,也是量子光学、量子信息、固体物理、及热力学等中的一系列现象的物理本质。近年来,关于量子相干性下量子力学基本原理,如不确定原理、宏观实在性等已有大量的理论及实验研究。这些研究不仅加深了人们对量子世界的认识与了解,更促进了各种实验技术的发展。然而由于缺乏合适的理论描述及有效的实验技术,此类量子力学基本原理的实验验证依然存在一定漏洞。如何发展各类实验手段,设计有效无漏洞的实验方案,验证这些量子力学基本原理,不仅对完善量子理论有着重要意义,也为如何利用量子力学,实现量子信息处理走向实用化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撑。本文在参量下转换制备的量子光源的基础上,利用线性光学体系,设计实验研究量子力学中的不确定关系及量子与宏观实在性的矛盾,且实验探讨纠缠辅助在噪声下量子度量中的应用,最后采用量子行走相干性演化模拟动力学量子相变并观测到拓扑斯格明子结构。具体内容简述如下:1).采用单光子下的投影测量在实验上证明了两种以加和形式更强的不确定关系。这种不确定关系克服了传统海森堡-罗伯森不确定关系式中,在某一个可观测量完全可以确定的情况下,另一个可观测量的测量不确定度完全不可确定的缺点。实验上以方差定义测量的不确定度,并在二维及三维量子系统下,采用投影测量,直接探测两不相容算符的不确定度。实验不仅证实了这两种更优的加和形式的不确定关系,同时还演示了一种任意三维幺正操作及投影测量的实验方法。2).在三维量子体系下,实验观测到了Leggett-Garg不等式的更大违背。经典宏观世界存在两种假设:宏观实在性及入侵性测量,遵循这两种假设的宏观世界满足LeggettGarg不等式,而其在量子力学中始终被违背,且一直被认为存在不等式的违背上界满足Tsirelson界限。实验上通过把系统的维度扩大到三维,采用理想负性测量,将测量结果的可能性由两种扩大到多种,观测到了超过Tsirelson界限的更大违背,充分显示了量子瞬时关联与空间关联的区别。3).实验实现模糊测量及清晰测量,探测到时间上无信号的Leggett-Garg不等式违背。主要介绍一种依托清晰测量及模糊测量下改进型的Leggett-Garg不等式,并在实验上实现模糊测量,探测到区别于经典情况下的不等式违背,排除了由时间上信号的传递导致Leggett-Garg不等式违背的可能性。而且,还在实验上探测到清晰测量及模糊测量都遵循时间上无信号的情况下的Leggett-Garg不等式的违背。这对验证无漏洞的宏观实在性具有重要意义。4).理论改进并实验验证了两类鉴证量子与经典的容错不等式。量子鉴证等式是宏观实在性的充分必要条件,然而在实际应用中,任何实验微扰都会导致此类等式被违背,给出错误的判断结果。本文以不等式的形式提出并实验验证了两种量子鉴证不等式,第一种采用盲测量得到不等式在量子系统下的最大违背随着系统维度的增加而增加,第二种不等式通过将测量替换为任意量子信道,观测到不等式的最大违背不随系统维度变化而改变且始终为1。两种不等式均能克服量子鉴证等式由实验误差导致的违背的缺点,更能体现态叠加的量子特性。5).在多种噪声下,实验证明纠缠可以抵抗噪声对量子位相测量中的影响。采用空间上分波复用的双层干涉仪,模拟多种量子噪声信道,同时实验演示在单指针及两指针纠缠的情况下,纠缠辅助在量子相位测量中的优势。实验基于光子及线性光学干涉仪实现,易于操作及控制,为实现一种抵抗量子噪声的位相测量提供一种重要的途径。6).在单光子量子行走中模拟多体拓扑系统的动力学淬火过程,系统地研究了淬火过程中的动力学量子相变,并测量了动力学拓扑序参量。通过将解耦多体费米子的量子淬火动力学演化过程转绘到单光子量子行走准动量基矢的相干淬火演化中,设计实验模拟了幺正演化、宇称-时间对称保持及破缺的非幺正演化,同时改变初始态为纯态及各种混态,对动力学量子相变过程进行了系统而又完整的实验刻画。这有助于进一步理解多体开放系统中的拓扑性质及动力学演化过程。7).在宇称时间对称性的动力学淬火演化中,实验上首次在量子行走中的动量时间空间中观测到斯格明子的存在。实验采用分步离散量子行走模拟不同Floquet拓扑相之间的淬火过程,并使用投影及干涉基测量的方式,重构不同时刻下系统态的密度矩阵,在宇称时间对称保持的幺正及非幺正演化过程中,观测到思科明子的存在。同时探测到当淬火过程发生在宇称时间对称破缺及相同Floquet拓扑相时,斯格明子的消失现象。这一工作不仅体现出量子行走应用在量子模拟中的强大性,也是首次在单光子实验中观测到二维拓扑斯格明子结构。总之,本论文的研究有利于人们进一步认识与了解量子相干性下量子力学中的不确定原理及宏观实在性,为划定量子与经典的边界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在应用方面,强调纠缠在量子度量中抵抗噪声的重要作用。同时使用量子行走模拟动力学淬火过程,系统的研究了动力学量子相变,并首次在量子行走的动量时间空间中观测到斯格明子,这对于在基于多体拓扑系统的动力学淬火过程的研究中,发现新奇的物理现象模拟不同的拓扑结构有重要意义,同时,也有助于在未来以此开发新型的具有量子特性的光调控器件,为实现量子计算和量子模拟提供新的依据。

王伟长[10](2018)在《量子逻辑的概念、方法和体系》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狭义的“量子逻辑”一般是指从量子力学的数学结构出发,与经典命题逻辑的布尔代数结构相对比而得出的非经典的逻辑结构和逻辑系统。学界公认的量子逻辑的开端是1936年伯克霍夫和冯诺伊曼发表的文章《量子力学的逻辑》(The Logic of Quantum Mechanics)。现在人们普遍认为量子力学命题对应于该系统希尔伯特空间的闭子空间,所有这些闭子空间构成一个正交模格(orthomodular lattice)。这种代数结构需要满足的条件比布尔代数弱,因而相应的量子逻辑系统的概念比经典命题逻辑系统的概念外延更广。本文采用广义的方式理解“量子逻辑”,即把它解读为“能够合理地解释量子力学哲学问题的逻辑系统”。包括三值量子逻辑、次协调量子逻辑和禁自返量子逻辑在内的一系列逻辑体系就都可以算作“量子逻辑”。通过考察和分析由逻辑学达到对量子力学的理解的诸多方法,我们可以认识到这些方法体现出来的多元性。量子力学的逻辑结构与逻辑特性是基于“宽容原则”的逻辑多元主义的一个极好的案例。与量子力学相关的每一种逻辑系统都可以从某一个视角为量子力学提供一种合理的解释,而我们既不能根据经验事实也不能根据量子力学的数学基础彻底否定任何一种逻辑系统作为量子逻辑的合理性,更不能盲目地根据某种量子逻辑体系的合理性排斥其他的立场和观察角度。为了论证这样的结论,我们将本文各章内容安排如下:第一章是绪论,简要介绍本选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的意义和研究方法。由于一个量子逻辑系统总是会与各种量子力学解释一并讨论,所以在第二章简要介绍量子力学的历史之后,我们必须再介绍一些量子力学解释理论。不过,因为量子力学解释并不是本文的核心内容,所以我们的介绍仅限于后面的章节将会用到的解释理论。在第三章我们将会介绍赖欣巴哈的量子力学哲学思想和他的三值量子逻辑。通过他的哲学思想我们可以认识到即使是经典力学现象也是离不开解释理论的,而包括经典力学解释和量子力学解释在内的多种物理学解释之间的区别是非本质的。个别的经典力学解释可以免受“因果反常”的“困扰”,但大多数物理学解释——特别是量子力学解释——都是包含着“因果反常”的。因此,包括“因果反常”在内的因素都不能作为辨别解释理论优劣的绝对标准。另一方面,尽管三值量子逻辑面临着一些困难,但是作为量子力学的一种“限制性解释”,它可以为一些量子力学现象提供合理的解释,于是物理学解释的多元性就解决了三值量子逻辑的合理性问题。第四章则是对达科斯塔的次协调逻辑和禁自返逻辑的介绍,包括通过这些逻辑系统解释量子力学哲学问题的具体方法。如果我们用解释量子力学现象的效力来衡量次协调量子逻辑和禁自返量子逻辑,就不难发现它们分别对量子叠加态和量子同一性问题的解释都是令人满意的。并且,通过对这些逻辑系统的语义学问题的分析,我们将认识到利用元语言的经典性来拒斥非经典逻辑的合理性是不恰当的。第五章阐释“狭义的”量子逻辑——即量子逻辑的代数方法——以及冯诺依曼本人和后继学者对这一类方法的探索。在这里我们将看到通常意义上的“量子逻辑”和冯诺依曼最初主张的“量子逻辑”之间的区别。前者与量子力学的数学结构的联系最紧密,但它与概率的频率解释是冲突的;而冯诺依曼构造的另一种代数量子逻辑尽管缓和了这种冲突,但他最终也没有完美地解决这个问题。另一方面,同样是从量子力学的代数结构入手的操作主义量子力学学派不断地尝试利用不同的代数结构来构造适当的量子逻辑系统。我们认为,对操作主义原则的分析有助于理解“利用多元主义原则来批判多元主义”的问题。这个问题将在第六章通过卡尔纳普的“宽容原则”来解决。在第六章我们将集中处理量子逻辑的哲学问题,包括逻辑与经验的问题、全域性逻辑的问题以及解决这些问题的逻辑多元主义立场。以普特南为代表的学者曾主张量子力学的新的经验现象迫使我们修正以往的逻辑学,代之以所谓的“量子逻辑”。这种观点在一定意义上是正确的,但是他进一步主张经典逻辑实际上就是经过伪装的量子逻辑,因此逻辑学也像几何学一样是随着经验的发展而改变的,这种观点就只能在个别的量子力学解释的框架下才能成立。可以说,普特南用逻辑一元论的观点来看待量子逻辑是不成功的,我们认为用逻辑多元主义的观点来看待众多量子逻辑系统构成的体系才是恰当的。苏珊·哈克的逻辑多元主义与卡尔纳普的“宽容原则”的一致性保证了多元主义原则不被绝对化。在逻辑多元主义的方法论层面上,发源于量子力学哲学思想的“广义对应原理”是多种非经典逻辑的助发现原理。第七章是本文的结论,我们将通过前面所讨论的逻辑体系达到对逻辑多元主义的一种理解和认同。

二、宏观经典力学与微观量子力学作用机制的本质区别与量子测量问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宏观经典力学与微观量子力学作用机制的本质区别与量子测量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1)薛定谔的哲学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内研究综述
        1.2.2 国外研究综述
    1.3 研究思路及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2 薛定谔哲学思想形成的基础
    2.1 波动力学前的量子力学基础
        2.1.1 玻尔的量子理论
        2.1.2 德布罗意的物质波理论
    2.2 物理学的研究方法
        2.2.1 经典力学的方法论
        2.2.2 麦克斯韦的类比思想
        2.2.3 玻尔兹曼的几率律思想
    2.3 哲学基础与时代背景
        2.3.1 哲学基础
        2.3.2 时代背景
3 薛定谔各时期的哲学思想
    3.1 早期哲学思想
        3.1.1 机械因果律的方法论
        3.1.2 唯理论——基于理论预设的认识论
    3.2 中期哲学思想
        3.2.1 连续观念的怀疑与几率律的方法论
        3.2.2 基于实验与观察的经验主义认识论
        3.2.3 统一物理学与生物学的普适性思想
    3.3 晚期哲学思想
        3.3.1 意识第一性的本体论思想
        3.3.2 决定论思想
4 对薛定谔哲学思想的总结与评价
    4.1 薛定谔哲学思想的转变及原因
        4.1.1 从因果律到几率律——方法论的转变与原因
        4.1.2 从唯理论到经验论——认识论的转变与原因
        4.1.3 从“世界是物质的”到“意识第一性”——本体论的转变及原因
    4.2 对薛定谔的思想特点的总结与评价
        4.2.1 追求理论统一的普适性思想
        4.2.2 溯本求源的因果思想
    4.3 薛定谔哲学思想的当代价值
        4.3.1 对当代学科发展的思维启示
        4.3.2 薛定谔哲学思想在当下社会的意义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2)帕特里克·苏佩斯的科学哲学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主要内容与写作思路
    四、应用价值与创新之处
第一章 科学理论的逻辑重建—苏佩斯的科学理论观
    1.1 科学理论“语法观”的重审
        1.1.1 科学理论“语法观”的理论形式化
        1.1.2 科学理论“语法观”的理论困境
    1.2 科学理论公理化方法的选择
        1.2.1 理论公理化的合理性
        1.2.2 理论公理化的步骤
    1.3 科学理论集合论进路的确立
        1.3.1 集合论进路的优势
        1.3.2 集合论模型的建构
    1.4 科学理论的层级结构划分
        1.4.1 科学理论结构的层级性
        1.4.2 从数据模型到理论模型
    1.5 科学理论“集合论-语义观”的意义及发展
        1.5.1 “集合论-语义观”的意义
        1.5.2 “集合论-语义观”的发展
    1.6 小结
第二章 测量理论的表征与不变性—苏佩斯的测量哲学
    2.1 经典测量理论的研究进路
        2.1.1 定性条件进路
        2.1.2 尺度形式进路
    2.2 测量的形式化定义
    2.3 测量理论的表征问题
        2.3.1 表征的含义
        2.3.2 同构的含义
        2.3.3 表征定理的形式化
    2.4 测量理论的不变性问题
        2.4.1 不变性的含义
        2.4.2 不变性定理
    2.5 测量尺度的分类
        2.5.1 尺度的定义
        2.5.2 尺度的类型
    2.6 小结
第三章 概率形而上学—苏佩斯的概率思想
    3.1 “概率形而上学”的内涵
    3.2 概率与随机性
    3.3 概率与因果关系
        3.3.1 赖欣巴哈的概率论解释
        3.3.2 表面原因
        3.3.3 虚假原因
    3.4 概率与不确定性
    3.5 概率与决策理论
        3.5.1 贝叶斯主义的决策理论
        3.5.2 贝叶斯主义的问题及其解决
        3.5.3 决策理论的经验方法
    3.6 小结
第四章 脑实验与非经验性问题—苏佩斯的心灵(脑)哲学思想
    4.1 脑认知活动的计算与表征
        4.1.1 单词的脑电波识别
        4.1.2 句子的脑电波识别
        4.1.3 对象间语言脑电波表征的不变性
        4.1.4 视觉图像的脑电波表征
    4.2 “先验经验”的心理学基础
        4.2.1 拉姆齐等人的观点
        4.2.2 经验性陈述的真值计算
        4.2.3 从真值到概率估算
    4.3 基于理性选择的“习惯”理论
        4.3.1 习惯及其自动性特征
        4.3.2 习惯与思维的无意识本性
        4.3.3 理性选择的习惯基础
    4.4 小结
第五章 形式化方法与实验性实践—苏佩斯的方法论体系
    5.1 形式化方法的追求
        5.1.1 形式化的类型及其特征
        5.1.2 形式化与公理化
        5.1.3 形式化的中心性
        5.1.4 形式化方法的适用性及限制
    5.2 实验实践的贯彻
        5.2.1 实验实践存在的问题
        5.2.2 实验设计理论
        5.2.3 错误理论的处理
    5.3 小结
结语 苏佩斯—一位真正的多元主义哲学家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3)经典混沌对介观二维体系自旋输运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经典混沌简述
    1.2 经典混沌散射动力学
    1.3 介观体系电子输运
        1.3.1 介观体系二维电子气体
        1.3.2 介观体系输运的散射描述
    1.4 经典混沌散射与电子输运
    1.5 经典混沌散射与自旋输运
    1.6 论文的研究动机和内容
第二章 自旋分辨散射矩阵及其计算算法
    2.1 自旋分辨散射矩阵
    2.2 迭代格林函数法
    2.3 迭代散射矩阵法
    2.4 计算算法的简单讨论
第三章 经典混沌动力学与极化自旋输运
    3.1 二维自旋输运量子点模型
    3.2 数值计算结果和相应的分析
    3.3 自旋极化矢量的进动给予的解释
    3.4 讨论和总结
第四章 经典混沌动力学与自旋-轨道纠缠
    4.1 量子相干性和量子纠缠
    4.2 模型及其哈密顿量
    4.3 自旋-轨道纠缠特征及经典混沌在增强纠缠中的角色
    4.4 数值计算结果及其分析
    4.5 讨论和总结
第五章 经典混沌动力学与极化自旋输运法诺共振
    5.1 基本模型和自旋极化
    5.2 自旋输运的法诺共振
        5.2.1 自旋分辨格林函数
        5.2.2 自旋分辨透射系数和自旋极化矢量的法诺共振
        5.2.3 自旋极化矢量的法诺共振公式
    5.3 自旋透射和极化法诺共振的量子点几何效应
    5.4 讨论与总结
第六章 论文总结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4)从“不确定性原理”谈当代好莱坞科幻电影的叙事逻辑与观念表达(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问题源起
    第二节、“不确定性原理”概述及其对好莱坞科幻电影的影响
    第三节、相关文献综述
        一、科幻文学及科幻电影层面
    第四节、研究视角和方法
第一章、不确定性与当代人文思想的存在反思
    第一节、因果性、随机性与相关性
    第二节、“纠缠态”与当代人的精神存在
        一、从主体性到主体间性的叙事转向
        二、存在的可能性与精神层面的纠缠态
    第三节、以“克苏鲁神话”为代表的未知恐惧
        一、基于“宇宙主义”的叙事逻辑
        二、“未知的恐惧”的情境营造
        三、“不可名状”的视觉艺术及其意义建构
第二章、基于“时间假象”与不可能空间的叙事逻辑
    第一节、超越“时间定向”的可逆性叙事建构
        一、时空穿梭引发的逻辑悖论
        二、过去、现在与未来同时存在的“现时”
    第二节、“不可能的空间”及其叙事表达与视觉呈现
        一、由“不可能图形”到“不可能空间”
        二、“不可能空间”的可视化及其视觉呈现
        三、“不可能空间”的叙事建构与表达
    第三节、“平行宇宙”观念及其不断拓展的叙事想象与边界
        一、“平行宇宙”的叙事空间形式
        二、“可能世界”的秩序规则及叙事方式
第三章、伦理与身份的不确定性及其叙事表达
    第一节、“后人类”时代的身份焦虑
        一、从乌托邦身体到异托邦身体的转变
        二、“缸中之脑”思想实验对存在的反思
        三、基因复制与身份重叠
    第二节、颠覆传统伦理的人工智能及其反思
        一、不可预知的行为动机
        二.技术的主体性与人的主体性
    第三节、“矩阵”假设与游戏化的交互关系
        一、“作为客体的主体”与“唤醒”
        二、矩阵体系下的悲观与反抗
        三、“游戏规则”下的人物互动关系
结语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科研成果等
致谢

(5)科学主义在当代中国的历史与现实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科学主义在中国的特殊表现
    1.2 对已有研究的综述
        1.2.1 中国学者对西方科学主义理论的译介
        1.2.2 学者对中国科学主义的考察
        1.2.3 科学文化学者对科学主义的反思
        1.2.4 进一步研究的若干可能的维度
        1.2.4.1 紧跟西方前沿理论,从中获得启发和参考
        1.2.4.2 在中国历史和现实中考察科学主义问题
        1.2.4.3 动态地把握科学主义的表现
    1.3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方法及创新性
        1.3.1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2.1 文献分析法
        1.3.2.2 历史分析法
        1.3.2.3 个案分析法
        1.3.3 创新点
        1.3.3.1 考察“科学主义”与“科学批判”的关系
        1.3.3.2 从一般性理论到特殊的事实
        1.3.3.3 考察1949-1978特殊时段的科学主义
第二章 一种特殊的科学观:唯“社会主义科学”论
    2.1 唯“社会主义科学”论的内涵和性质
    2.2 唯“社会主义科学”论的历史背景
        2.2.1 科学革命带来认识论的改变
        2.2.2 第三次技术革命的非和平特征
        2.2.3 科学技术现状加剧了赶超心理
    2.3 唯“社会主义科学”论的核心思想
        2.3.1 科学发展的社会制度决定论
        2.3.2 自然科学的阶级属性论
        2.3.3 科学思想的唯物论
第三章 相对论批判与科学主义
    3.1 相对论及其意义
    3.2 中国人眼中爱因斯坦形象的变迁
        3.2.1 建国前-1951:“科学的革命家”
        3.2.2 1952-1966:“唯心主义者”
        3.2.3 1966-1978:“帝国主义的御用学者”
    3.3 相对论批判的科学主义根源
        3.3.1 对已有研究的综述
        3.3.2 对批判的科学主义根源分析
        3.3.2.1 对哲学的教条化理解
        3.3.2.2 科学理论的绝对真理观
    3.4 爱因斯坦与马克思主义
        3.4.1 爱因斯坦论社会主义
        3.4.2 爱因斯坦、相对论与辩证唯物主义
第四章 大爆炸宇宙学批判与科学主义——以《自然辩证法杂志》为例
    4.1 对大爆炸宇宙学的批判
        4.1.1 对宇宙学的批判
        4.1.2 对爱因斯坦和相对论的批判
        4.1.3 对粒子物理学和核物理学的批判
        4.1.4 对“惯性、质量和能量”的讨论和批判
        4.1.5 对批判的特征分析
    4.2 对批判的科学主义动因分析
        4.2.1 大爆炸宇宙学挑战了无限宇宙观
        4.2.2 科学主义的变形——“唯上的真理观”
        4.2.3 以科学主义眼光看待当代物理
第五章 量子力学哥本哈根解释批判与科学主义
    5.1 量子理论与哥本哈根解释
        5.1.1 量子论史的一个简要概括
        5.1.2 量子力学的哥本哈根解释
    5.2 中国人对量子力学哥本哈根解释的态度变化
        5.2.1 建国前:“世界知名之物理学泰斗”
        5.2.2 50年代-70年代:“其唯心主义阻碍了量子力学的发展”
        5.2.2.1 苏联批判哥本哈根解释的政治背景和代表性观点
        5.2.2.2 中国批判哥本哈根解释的政治背景和代表性观点
        5.2.2.3 中国批判量子力学哥本哈根解释的风格转向
        5.2.2.3 对批判过程、性质和外部根源的归纳
        5.2.3 80年代末-90年代初:三种不同的观点
    5.3 哥本哈根解释批判与科学主义关系研究
        5.3.1 经典物理学与科学主义的关系
        5.3.1.1 经典物理学的成功导致科学主义诞生
        5.3.1.2 经典物理学塑造的世界观是科学主义的信念支柱
        5.3.2 量子力学对经典物理学世界观的挑战
        5.3.2.1 世界是决定论的,还是概率的?
        5.3.2.2 物理实在是独立于观察者,还是观察创造实在?
        5.3.3 量子力学对科学主义的挑战
        5.3.3.1 量子力学改变了还原主义的基石
        5.3.3.2 量子力学动摇了扩张主义的信念
        5.3.3.3 量子力学动摇了理想主义的根基
第六章 走向公众视野的科学主义
    6.1 科学主义、科学传播与科学文化
    6.2 科学文化与科学主义的争论
        6.2.1 争论过程和内容
        6.2.2 争论的性质
        6.2.2.1 反科学主义与反科学的关系
        6.2.2.2 科学理论与客观真理的关系
        6.2.2.3 科学落后与科学主义的关系
    6.3 研讨与争论的意义
        6.3.1 “科学主义”从学术圈走向公众视野
        6.3.2 提高了科学史学科的影响力
        6.3.3 反思科学拓宽了理论视野
第七章 科学争议中的科学主义
    7.1 为何会出现科学争议?
        7.1.1 科学技术的不确定性
        7.1.2 公众理解科学的必要性
    7.2 我国若干科学争议案例中的科学主义表现
        7.2.1 科学主义表现之一:用科学标准评判其他知识
        7.2.2 科学主义表现之二:将社会问题简化为科学问题
        7.2.3 科学主义表现之三:“唯科学”引导媒体立场的“一边倒”
第八章 结语
    8.1 全球化时代科学-人文的分裂
    8.2 探索科学-人文融合的途径
        8.2.1 提倡建设性的反科学主义
        8.2.2 大力普及科学史教育
    8.3 小结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6)别样的先锋写作 ——黄孝阳小说论(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激进的先锋姿态
    第一节 黄孝阳是谁?
    第二节 “传统虽好,已然匮乏”
    第三节 “量子文学观”
第二章 传统先锋叙事艺术的实践
    第一节 戏谑狂欢的叙事语言
    第二节 叙事的碎片化处理
    第三节 多种文体的大胆尝试
    第四节 开放式的写作理想
第三章 新质先锋叙事美学的探索
    第一节 穿越时空与历史的迷津
    第二节 真实与虚幻的双向转换
    第三节 百科全书式书写
    第四节 诗性与惊异的审美体验
第四章 智性精神向度的示现
    第一节 “若无众生,诸神寂寞”
    第二节 “人世之大,浩浩不知边际”
    第三节 “爱,确实是一种伟大的艺术”
第五章 结论
附录1
    “我的身体里有龙”——黄孝阳访谈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7)量子场论的实在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1.选题意义
    2.国内外研究现状
    3.国外研究现状
    4.论文思路
    5.应用价值
    6.创新之处
第一章 量子场论发展简史、概念体系和数学形式体系
    1.1 量子场论的发展历史
        1.1.1 量子场论的发展脉络
        1.1.2 量子场理论经验预言:粒子物理学的标准模型
        1.1.3 量子场论的数学语言:拉格朗日函数
        1.1.4 结语
    1.2 三种数学形式
        1.2.1 三种通往量子场论的数学途径
        1.2.2 量子场论的数学竞争与走向
    1.3 量子场论的概念体系
        1.3.1 “场粒二象性”
        1.3.2 “一次量子化”与“场量子化”
        1.3.3 重整化
        1.3.4 真空或基态
        1.3.5 拓扑斯和量子拓扑
    1.4 量子场论的实在论研究主要观点
        1.4.1 实体实在论
        1.4.2 多维度的量子场论实在论
        1.4.3 自然主义的实在论
        1.4.4 实践整体下的语境实在论
        1.4.5 结语
第二章 重整化技巧的语境分析
    2.1 重整化理论的历史和概念基础
        2.1.1 临界现象中的物理洞见:重整化群方程的定点解
        2.1.2 度规不变性和重整化群方法
    2.2 重整化技巧的数学形式
        2.2.1 重整化技巧及语境
        2.2.2 不同结构的重整化语境
        2.2.3 重整化群的构造及其语境
        2.2.4 重整化技巧的经验性
        2.2.5 小结
    2.3 重整化与非充分决定性命题
        2.3.1 量子场论语境下的非充分决定性论题的提出
        2.3.2 量子场论的非充分决定性内涵
        2.3.3 量子场论的非充分决定性症结
        2.3.4 结构实在论的回应
        2.3.5 小结
第三章 可能世界、模态及代数量子场论
    3.1 量子场论的模态解释
        3.1.1 Dieks的量子场论的模态解释
        3.1.2 移植量子力学的模态解释
        3.1.3 分离性和退相干的模态解释
    3.2 Rob Clifton 的量子场论的模态解释
        3.2.1 量子力学模态解释
        3.2.2 模态解释的非原子版本和原子版本
        3.2.3 联合概率解释
    3.3 量子场论的模态解释的方法论特征
        3.3.1 对量子力学模态解释的继承和发展
        3.3.2 两种定域方法的局限性
        3.3.3 模态解释的实在论特征
        3.3.4 小结
第四章 非定域性论题的语境论分析
    4.1 非定域性论题的起源
        4.1.1 产生语境:非相对论量子力单个粒子系统的玻恩概率解释
        4.1.2 解释语境:量子场论的模定域
        4.1.3 非定域论题的本质
        4.1.4 “真空极化”与拓扑分裂
        4.1.5 非定域性论题的意义
    4.2 模态逻辑与模糊概念分析的语境模型
        4.2.1 语境模型
        4.2.2 模态逻辑
        4.2.3 总结
第五章 量子拓扑与量子逻辑和实在的跨语境追踪的表征
    5.1 量子场论的数学统一:量子拓扑
        5.1.1 意识的量子拓扑表征
        5.1.2 量子场论中的拓扑量子计算
        5.1.3“耗散脑”的热量子场论系统的余代数模型化拓扑形式
    5.2 余代数和模态逻辑
        5.2.1 余代数
        5.2.2 余代数模态逻辑
        5.2.3“自然计算”:量子场论的“量子拓扑”计算和“耗散脑”计算的统一
    5.3 量子场论和量子场逻辑
        5.3.1 拓扑斯与量子逻辑
        5.3.2 量子拓扑学的基础结构
        5.3.3 “局部引理”和自由格的构造
    5.4 分形逻辑与量子逻辑的语境构造
第六章 量子场论的语境实在论构建
    6.1 物理学的统一之路
        6.1.1 物理数学和物理实验两个分支的历史走向和统一特征
        6.1.2 语境实在的整体性和唯一性
    6.2 代数背景中的量子场论是时空参量代数网格
        6.2.1 定域协变态与全域几何性的模同构
        6.2.2 大脑和意识
        6.2.3 高维代数的拓扑量子理论与希尔伯特态语境
结束语:跨语境的共享共生实在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8)意识的量子理论解释及其哲学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意识的量子理论解释
    1.1 意识研究
    1.2 量子理论解释的三种主要路径
        1.2.1 量子理论的概念隐喻
        1.2.2 心理物理理论
        1.2.3 量子引力和微管理论
    1.3 小结
第二章 意识的量子引力研究
    2.1 意识单一态的确立与波函数的塌缩
        2.1.1 单一态
        2.1.2 塌缩原理
        2.1.3 引力诱导
    2.2 微管中量子效应假说的生物学基础
        2.2.1 微管与细胞骨架
        2.2.2 微管中的信息处理机制
    2.3 意识生成的量子效应解释
        2.3.1 微管中三个层面的量子效应解释
        2.3.2 微管中量子相干性的实现基础
    2.4 小结
第三章 意识的量子理论解释的哲学思考
    3.1 从心理内容的推断到物理形式的表征
    3.2 量子理论解释对神经科学研究的推动
    3.3 量子理论解释之于心灵的研究价值与意义
结束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情况及联系方式

(9)量子相干性及其在量子信息处理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利用线性光学系统实现量子信息处理的基本技术
    2.1 量子态的制备
    2.2 幺正操作的实现
    2.3 量子测量及量子态层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实验验证更强的任意两个不相容算符之间的不确定关系
    3.1 理论基础
    3.2 实验验证
        3.2.1 三维系统下的实验验证
        3.2.2 二维系统下的实验验证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量子世界与宏观实在性
    4.1 Leggett-Garg不等式的实验验证及高维系统下更强的违背
    4.2 模糊测量下无信号Leggett-Garg不等式的违背
        4.2.1 模糊测量及其实验实现
        4.2.2 清晰测量及模糊测量下的Leggett-Garg不等式
    4.3 容错量子鉴证
        4.3.1 量子鉴证等式
        4.3.2 容错量子鉴证不等式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纠缠辅助的量子度量
    5.1 噪声下纠缠辅助提高量子Fisher信息
    5.2 偏振路径纠缠态制备及噪声信道的实验实现
    5.3 实验结果及分析
        5.3.1 量子过程层析及量子Fisher信息
        5.3.2 位相估计测量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量子行走模拟量子动力学淬火下的拓扑性质
    6.1 量子行走模拟动力学量子相变
        6.1.1 幺正演化下的动力学量子相变
        6.1.2 非幺正演化下的动力学量子相变
    6.2 量子行走下时间动量空间中的斯格明子结构
        6.2.1 量子行走下不同相区间淬火宇称时间对称保护的斯格明子结构
        6.2.2 同相区间淬火及宇称时间对称破缺下量子行走中的斯格明子结构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及参与的科研项目

(10)量子逻辑的概念、方法和体系(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现状
        1.1.1 国内研究现状
        1.1.2 国外研究现状
    1.2 研究的意义与研究方法
2 量子力学的历史与解释
    2.1 量子力学的发展脉络
        2.1.1 能量子
        2.1.2 原子结构
        2.1.3 矩阵力学和波动力学
        2.1.4 波恩的几率诠释
    2.2 量子力学解释
        2.2.1 物理状态和态函数的“坍缩”
        2.2.2 哥本哈根解释
        2.2.3 玻尔-爱因斯坦论战和EPR佯谬
        2.2.4 量子力学的隐变量理论和贝尔不等式
3 赖欣巴哈的三值量子逻辑
    3.1 赖欣巴哈的量子力学哲学
        3.1.1 基本立场
        3.1.2 不确定性原理
        3.1.3 未被观测物体的物理理论
        3.1.4 波动和粒子
        3.1.5 双缝干涉实验
        3.1.6 详尽解释和限制性解释
    3.2 基于三值逻辑的量子逻辑
        3.2.1 对限制性解释的分析
        3.2.2 “不确定”的引入
        3.2.3 赖欣巴哈的三值逻辑系统
        3.2.4 三值逻辑和量子力学解释
    3.3 三值量子逻辑评析
        3.3.1 对三值量子逻辑的批评
        3.3.2 对三值量子逻辑的综合评价
4 达科斯塔的量子逻辑构造
    4.1 次协调逻辑与量子叠加态的解释
        4.1.1 达科斯塔的次协调逻辑系统
        4.1.2 量子叠加态和基于经典逻辑的解读
        4.1.3 次协调逻辑对量子叠加态的解释
    4.2 禁自返逻辑与量子同一性问题
        4.2.1 量子物理学中的同一性概念
        4.2.2 禁自返逻辑及其对量子同一性的解释
        4.2.3 量子同一性和禁自返逻辑的语义学问题
        4.2.4 量子同一性的本体论重构
    4.3 方法论意义
5 量子逻辑的代数方法
    5.1 代数结构上的量子逻辑
        5.1.1 经典力学的代数结构与经典逻辑
        5.1.2 量子力学的代数结构与量子逻辑
    5.2 冯诺依曼的量子逻辑思想
        5.2.1 正交模格和模格
        5.2.2 模条件与概率的频率解释
        5.2.3 冯诺依曼代数与II_1型因子
    5.3 代数方法的后续发展与操作主义精神的萌发
        5.3.1 操作主义量子力学的发展脉络
        5.3.2 形而上学原则在科学理论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5.3.3 对操作主义精神的理解
6 量子逻辑与逻辑哲学
    6.1 逻辑是经验的吗?
        6.1.1 Finkelstein和普特南的“逻辑经验说”
        6.1.2 作为量子力学解释的量子逻辑
        6.1.3 质疑的声音和普特南的思想波动
    6.2 存在一种“全域性的”逻辑学吗?
        6.2.1 普特南对量子逻辑“全域性”的论断
        6.2.2 量子逻辑成为“全域性”逻辑的条件
    6.3 多元主义的逻辑哲学观
        6.3.1 卡尔纳普的“宽容原则”
        6.3.2 苏珊·哈克的逻辑多元主义思想
        6.3.3 苏珊·哈克的逻辑多元主义与宽容原则的一致性
    6.4 广义对应原理:逻辑多元主义的方法论原理
        6.4.1 对应原理的广义理解
        6.4.2 “连续性”的对应原理及其在科学哲学中的作用
        6.4.3 “突变性”的对应原理及其在逻辑学中的作用
7 结语
参考文献

四、宏观经典力学与微观量子力学作用机制的本质区别与量子测量问题(论文参考文献)

  • [1]薛定谔的哲学思想研究[D]. 魏悦. 大连理工大学, 2021(02)
  • [2]帕特里克·苏佩斯的科学哲学思想研究[D]. 徐禄. 山西大学, 2020(10)
  • [3]经典混沌对介观二维体系自旋输运的影响研究[D]. 刘郴荣. 兰州大学, 2020
  • [4]从“不确定性原理”谈当代好莱坞科幻电影的叙事逻辑与观念表达[D]. 夏立夫. 中国艺术研究院, 2020(01)
  • [5]科学主义在当代中国的历史与现实研究[D]. 赵肖荣. 上海交通大学, 2019(06)
  • [6]别样的先锋写作 ——黄孝阳小说论[D]. 张睿. 福建师范大学, 2019(12)
  • [7]量子场论的实在论研究[D]. 程守华. 山西大学, 2019(01)
  • [8]意识的量子理论解释及其哲学思考[D]. 蒋正清. 山西大学, 2019(02)
  • [9]量子相干性及其在量子信息处理中的应用[D]. 王坤坤. 东南大学, 2019(05)
  • [10]量子逻辑的概念、方法和体系[D]. 王伟长. 华中科技大学, 2018(05)

标签:;  ;  ;  ;  ;  

宏观经典力学与微观量子力学的本质区别及量子测量问题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