狼疮性肾炎合并带状疱疹的临床分析

狼疮性肾炎合并带状疱疹的临床分析

一、狼疮性肾炎并发带状疱疹临床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免疫学组,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1](2021)在《中国儿童系统性红斑狼疮诊断与治疗指南》文中提出系统性红斑狼疮是一种以出现自身抗体及多脏器受累为主要特征的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 儿童系统性红斑狼疮的诊断和治疗相较于成人更具有复杂性。本指南由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免疫学组和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联合发起, 回答了12个儿童系统性红斑狼疮诊断、评估、治疗和预后管理等方面的重要临床问题, 以期提高儿童系统性红斑狼疮诊疗的规范性及科学性, 指导临床实践。

张莉[2](2021)在《狼疮性肾炎合并感染的临床及病理分析》文中指出目的:回顾性分析不同治疗时期下狼疮性肾炎(Lupus Nephritis,LN)患者合并感染的临床及病理特点,为治疗LN及改善LN患者的预后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0年9月至2020年9月就诊于吉林大学第二医院、符合1997年美国风湿病学会(American College of Rheumatology,ACR)制定的系统性红斑狼疮诊断标准,经过本院肾病内科肾穿刺活检病理明确诊断且满足筛选标准的LN患者。根据治疗时期分为治疗前(应用激素或免疫抑制剂治疗前)、诱导期(初次应用激素或免疫抑制剂前6个月、更改治疗方案后前6个月)和维持期(应用激素或免疫抑制剂6个月后)。根据是否合并感染,将其分为感染组和非感染组。收集其行肾活检时的住院信息,包括一般资料、实验室资料、病理资料、感染情况、治疗方案及预后。应用SPSS 24.0统计软件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分析,比较不同治疗时期下感染组与非感染组资料的差异。结果:1.经纳入及排除标准筛选后,共收集到LN患者271例。治疗前共有155例患者,其中感染组116例;诱导期共有73例患者,其中感染组50例;维持期共43例患者,其中感染组21例;三个治疗时期的感染率分别为42.80%、18.45%、7.75%。说明LN患者在应用激素或免疫抑制剂治疗之前,疾病本身就容易导致感染。2.治疗前感染组与非感染组相比,感染组WBC及CRP更高(p<0.05),RBC、ESR/CRP、Ig M更低(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在肾脏病理类型及免疫荧光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病理改变方面,治疗前感染组患者新月体形成更多(p<0.05)。治疗前感染组感染部位以肺部(40.52%)、泌尿系统(28.45%)、肺部+泌尿系统(18.97%)为主,感染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54.55%)和真菌(31.82%)为主,肺部感染以真菌(白假丝酵母菌)多见,泌尿系统感染以革兰阴性菌(大肠埃希菌)多见。3.诱导期感染组与非感染组相比,感染组住院时间更长、SCr及SLEDAI更高(p<0.05),WBC、LY、RBC、Hb、PLT、Alb、C3更低(p<0.05)。诱导期两组患者在肾脏病理类型及免疫荧光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病理改变方面,感染组患者肾间质炎细胞浸润更多、活动性指数(AI)更高(p<0.05)。诱导期感染组感染部位以肺部(46.00%)、肺部+泌尿系统(20.00%)、泌尿系统(18.00%)为主,感染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54.55%)和真菌(31.82%)为主,肺部感染以真菌(白假丝酵母菌)多见,泌尿系统感染以革兰阴性菌(大肠埃希菌)多见。应用两种及两种以上免疫抑制剂方案和激素冲击+激素+环磷酰胺方案感染率较高,分别为85.71%和77.78%。4.维持期感染组与非感染组相比,感染组住院时间更长、SCr、BUA及CRP更高(p<0.05),LY、RBC、Alb、Ig A更低(p<0.05)。维持期两组患者在肾脏病理类型及免疫荧光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病理改变方面,感染组新月体形成、袢坏死、肾小球内皮细胞增生更多、活动性指数(AI)更高(p<0.05)。维持期感染组患者感染部位以肺部(47.62%)和泌尿系统(28.57%)为主,感染病原菌为革兰阴性菌和真菌。激素+环磷酰胺方案的感染率最高,为66.67%。5.LN合并感染的患者有181例好转出院,4例患者死亡,2例患者拒绝治疗离院。死亡患者中有2例肺部感染,2例肺部感染合并泌尿系统感染。结论:1.治疗前感染率最高,说明LN本身容易发生感染。2.治疗前感染组新月体形成更多;诱导期感染组肾间质炎细胞浸润更多,AI更高;维持期感染组新月体形成、袢坏死、肾小球内皮细胞增生更多,AI更高。3.不同治疗时期下感染组感染部位都以肺部及泌尿系统多见,感染病原菌都以革兰阴性菌及真菌为主。4.诱导期应用两种及两种以上免疫抑制剂方案和激素冲击+激素+环磷酰胺方案感染率较高,维持期激素+环磷酰胺方案的感染率最高。

加倩[3](2020)在《基于医疗大数据对运气交接节气的探索》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基于北京市全部急诊医保病例统计资料,比较大寒急诊患者的禀赋特点、疾病特点与前一年六之气(大雪、冬至、小寒)及后一年初之气(立春、雨水、惊蛰)的相似性,及大寒是否新出现与后一年运气相应的疾病,从而验证运气交接节气为大寒或立春。方法:本研究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分为禀赋特点分析与疾病特点分析两个角度。禀赋特点分析亦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为患者禀赋构成比较,以北京市2014-2018年的大寒及其前后3节气的全部急诊医保统计资料,计算各时间段内全部患者禀各岁运各客气的急诊人次及占比,代表该时间段的10岁运禀赋构成及12客气禀赋构成,通过曼哈顿距离(差的绝对值之和)比较大寒急诊患者的禀赋构成与其前3节气及后3节气急诊患者的相似性大小,若大寒与其前3节气的曼哈顿距离小于大寒与其后3节气的曼哈顿距离,说明大寒患者的禀赋特点与其前3节气更接近,即于大寒时运气并未转换交接,则立春应为运气交接节气,反之则大寒应为运气交接节气;另一部分为高发与低发禀赋变化的比较,即将各节气内10岁运及12客气各禀赋的急诊人次按从高到低排序,通过各节气急诊人次较高与较低的禀赋发生变化的节点判断运气交接节气。疾病特点分析以北京市2015年1月20日-2020年1月19日5年全部急诊医保统计资料,根据当年的总医保人数,计算各疾病在各节气的发病率,与各疾病120个节气的平均发病率相比较得到高发疾病;进而将5年同节气重复出现的高发疾病视为该节气的反复高发疾病;在各年各节气高发疾病中去除该节气于5年中的反复高发疾病,即去除节气因素对疾病的影响,以表示该节气客运客气影响下的高发疾病,结合临床经验及中医典籍,分析比较2016-2019年大寒及其前后3节气高发疾病相似性,及大寒的高发疾病特点是否更符合下一年的运气特点,进而判断运气交接节气。结果:禀赋特点分析结果显示2014-2018年大寒不论男性女性患者均与其后一年初之气的曼哈顿距离更小,即大寒与后一年初之气各禀赋构成的相似性更高;同时各节点不论男性与女性患者均于大寒开始出现与后一年初之气相同/相近的高发及低发禀赋的变化,且符合在某岁运、客气当令时,该岁运、客气禀赋为低发禀赋,而太少相反的岁运、司天在泉相反或阴阳五行属性相反的客气则为高发禀赋这一大体规律。疾病特点分析的结果亦显示各个大寒的疾病特点更符合后一年初之气的运气相应疾病特点,出现典型的与后一年初之气运气相应的疾病群。故本研究结果支持大寒为运气交接节气。结论:本研究利用目前较为丰富的医疗大数据及规范统计学分析方法验证五运六气的交接节气,为运气交接时刻的争议提供临床数据支持,开拓五运六气周期的验证性研究,为运气起始时刻的研究提供新思路;尚可为疾病与五运六气理论的印证提供临床依据,深化五运六气理论的内涵,并为疾病预测、治未病提供指导,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和临床意义。

王曼[4](2020)在《系统性红斑狼疮并发血流感染的危险因素及预后分析》文中研究表明背景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是一种好发于育龄期女性、以多系统受累为主要临床特征的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由于免疫系统紊乱及免疫抑制药物的应用,SLE患者容易发生各类感染。其中,血流感染是SLE患者和临床工作者面临的巨大隐患,其死亡率高,并可导致疾病复发、住院时间延长及住院花费增加等问题。明确发生血流感染的危险因素及死亡预测因素有助于改善SLE患者的预后。风险矩阵模型是一种可视化风险评估工具,可对结局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进行综合评估。在风湿病学领域中,该方法已成功用于预测类风湿关节炎是否为难治型及发生快速影像学进展的可能性。目前,国内外关于SLE患者合并血流感染的研究较少,且尚无关于风险矩阵模型用于预测SLE患者并发血流感染可能性的报道。目的1.总结SLE合并血流感染患者的病原学特点。2.探索SLE患者发生血流感染的危险因素,并建立预测血流感染发生的风险矩阵模型。3.探索SLE患者发生血流感染后短期死亡的预测因素。方法1.本研究为单中心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共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病例组为合并血流感染的SLE患者(39例),对照组为未合并感染的SLE患者(120例),以探索SLE患者发生血流感染的危险因素。第二部分,将39例合并血流感染的SLE患者按照诊断血流感染后30天内生存结局分为生存组(30例)和死亡组(9例),以探索SLE合并血流感染患者短期死亡(诊断血流感染后30天内死亡)的预测因素。2.收集入院时SLE患者人口学特征、临床特征、血流感染相关临床资料及相关实验室数据。其中SLE疾病活动度用系统性红斑狼疮疾病活动指数2000(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Disease Activity Index 2000,SLEDAI-2K)进行评估。3.对上述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获得SLE合并血流感染患者的病原学特征,筛选出SLE患者合并血流感染的危险因素及短期死亡的预测因素,并基于筛选出的危险因素构建预测SLE患者发生血流感染的风险矩阵模型。结果1.本研究共纳入39例血流感染患者,共分离出40株细菌(1例患者发生复发性血流感染),其中26株(65.0%)为革兰阴性细菌。最常见的两种致病菌分别为大肠埃希菌(16,40.0%)和金黄色葡萄球菌(5,12.5%)。共有20(50.0%)例社区获得血流感染、7(17.5%)例医院获得血流感染及13(32.5%)例健康服务相关血流感染。8(20%)例患者有明确的原发感染部位。共分离出9(22.5%)株耐药菌,其中,产ESBL大肠埃希菌7株、铜绿假单胞菌2株。2.SLE患者并发血流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是SLE病程>4年(OR 2.469,95%CI 1.065-5.722)、SLEDAI-2K 5~9分(OR 5.155,95%CI 1.031-25.767)、SLEDAI-2K≥10 分(OR 11.767,95%CI 2.179-63.537)、糖皮质激素(下文简称激素)>7.5,≤30 mg/d(泼尼松等剂量)(OR 3.739,95%CI 1.193-11.716)、激素>30 mg/d(OR 4.225,95%CI 1.209-14.769)、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autoimmune hemolytic anemia,AIHA)或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hrombot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TTP)发生史(OR 4.777,95%CI 1.026-22.238)。基于上述危险因素构建风险矩阵模型。3.SLE合并血流感染患者短期死亡率为23.1%。不同发病场所(社区获得、医院获得、健康服务相关)的血流感染患者30天内总体生存时间分布存在统计学差异(P=0.029),其中健康服务相关血流感染组较社区获得血流感染组相比生存时间更短(P=0.015)。而,不同激素剂量组(≤7.5 mg/d、>7.5,≤30mg/d、>30 mg/d)总体生存时间分布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213)。结论1.SLE患者血流感染的常见致病菌为大肠埃希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2.SLE病程>4年、中高疾病活动度(SLEDAI-2K>4)、中大剂量激素(>7.5 mg/d)及AIHA/TTP发生史是SLE患者并发血流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3.健康服务相关血流感染是SLE患者短期死亡的不良预测因素。

吕洋[5](2020)在《中药雷公藤治疗狼疮性肾炎有效性和安全性的Meta分析》文中研究说明背景雷公藤最早记载于《神农本草经》,正式用于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治疗已有40余年用药史,然而随着雷公藤在临床应用范围上的扩大,其毒副作用也显现出来,甚至限制了雷公藤的使用。目前尚未有雷公藤治疗狼疮性肾炎有效性和安全性的Meta分析。目的评价中药雷公藤治疗狼疮性肾炎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旨在为雷公藤在狼疮性肾炎的临床应用上提供客观依据,以及为今后相关临床用药及实验研究提供一些依据和参考。方法检索中国知网(CNKI)、维普全文数据库(VIP)、万方数据库、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NSTL)、PubMed、The Cochrane Library等文献资料库中自建库起至2020年2月有关雷公藤治疗狼疮性肾炎的随机对照研究文献。试验组为雷公藤单用或联合西药治疗,对照组采用纯西药治疗。以“狼疮性肾炎”、“雷公藤”为中文主题词,主题词逻辑关系为“或”;以“lupus nephritis”、“Tripterygium”为英文主题词,以主题词+自由词检索策略检索相关文献,主题词间逻辑关系为“and”,主题词与自由词逻辑关系为“or”,以引文检索和参考文献检索作为补充。由2名研究者分别进行文献资料筛选,经阅读标题和摘要初筛、阅读全文复筛纳入研究文献,然后集中核对,有分歧者互相讨论或经与第3位研究者讨论后决定取舍;文献质量评价步骤同文献筛选,运用Cochrane推荐的质量评价标准评价纳入文献的方法学质量;运用RevMan5.3软件完成Meta分析,异质性检验(χ2检验)中,异质性较小者(P≥0.1,I2≤50%)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异质性较大者(P<0.1,I2>50%)采用随机效应模型,对异质性较大者通过逐篇剔除文献进行敏感性分析并分析其异质性来源,二分类变量的统计分析使用相对危险度(relative risk,RR)及其95%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连续型变量则使用均数差(mean difference,MD)及其95%置信区间,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以总体有效率、不良反应发生率、24h尿蛋白定量、血清肌酐(SCr)、血尿素氮(BUN)、血清白蛋白(ALB)、补体C3、SLEDAI(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disease activity index)评分为结局指标。结果共9篇文献包含608例患者纳入本项研究,发表年份从1993年至2019年,其中试验组242例,对照组234例,男性112例,女性496例。9篇文献均为低至中等质量文献。纳入文献中除何胜虎等研究为雷公藤草药直接煎服,12-15g/d,文火煎2小时顿服,其余研究均为雷公藤多苷片,11.5mg/(kg·d),分3次口服。各结局指标的合并RR值[95%CI]分别为总体有效率2.36[1.55,3.60]、不良反应发生率0.47[0.32,0.7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合并MD值[95%CI]分别为24h尿蛋白定量-0.13[-0.23,-0.03]、血清肌酐-9.93[-17.94,-1.93]、血尿素氮-1.14[-2.13,-0.14]、血清白蛋白3.99[0.82,7.17]、补体C3 0.13[-0.12,0.38]、SLEDAI评分-0.35[-0.97,0.28],除补体C3、SLEDAI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其余指标两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即试验组在提高总体有效率、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降低24h尿蛋白定量、血清肌酐、血尿素氮及升高血清白蛋白水平上均优于对照组,在升高补体C3、降低SLEDAI评分上与对照组效果相当。结果显示雷公藤单用或联合西药治疗狼疮性肾炎在提高疗效、减少不良反应发生方面均优于纯西药组。结论雷公藤单用或联合西药在狼疮性肾炎的治疗上有明显的效果,且安全性较好。

马骏[6](2020)在《急诊系统性红斑狼疮合并侵袭性感染患者死亡危险因素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研究目的:感染是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患者常见的发病和死亡原因。本研究旨在建立就诊于急诊科的SLE并发侵袭性感染事件的患者3个月内全因死亡的临床预测模型。研究方法:纳入急诊科诊断为SLE并发侵袭性感染的患者,回顾性地收集患者入院时的人口学特征、临床和实验室指标作为基线数据,主要终点是三月内的结局(生存/死亡)。对死亡患者和存活者的基线资料进行比较,通过多元回归分析确定独立的预测因子,建立死亡风险预测模型,最终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评估效能。研究结果:本研究共纳入了130名符合入组条件的患者,其中3个月死亡率为38.5%(50/130)。结果发现,淋巴细胞计数<800/ul、血尿素氮>7.6mmol/L、既往泼尼松最大剂量≥60mg/d、q SOFA评分和就诊时年龄是全因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相反,既往使用过羟氯喹,对发生侵袭性感染事件是保护因素。进一步对上述独立预测因子进行加权,最终建立了“LUPHAS”评分系统。患者被分为三组:低危组(3-9分),中危组(10-15分)和高危组(16-22分),对应的3月内全因死亡率分别为4.9%(2/41),45.9%(28/61)和78.3%(18/23)。ROC曲线分析表明,LUPHAS评分可有效预测全因死亡率(AUC=0.86,95%CI=0.79-0.92)。此外,LUPHAS评分在肺部感染亚组中的表现优于单独的q SOFA评分(AUC=0.69,95%CI=0.59-0.78)或CURB-65评分(AUC=0.69,95%CI=0.59-0.80)(N=108)。结论:基于SLE患者并发侵袭性感染的大型急诊队列,建立LUPHAS评分以预测短期全因死亡率,这可能是临床工作中对该类患者进行风险分层的实用工具。

曹雪,马彦[7](2020)在《狼疮性肾炎合并双侧带状疱疹一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患者女性、22岁,因双侧同时出现红斑、簇集性水疱伴疼痛4 d就诊。既往狼疮性肾炎病史2个月余,现口服醋酸泼尼松35 mg/d维持治疗。查体:左上肢和右下肢带状排列红斑基础上簇集分布的水疱、丘疱疹。实验室检查异常:单核细胞数1.0×109/L,单核细胞百分比11.98%,余未见明显异常;尿蛋白(++)、潜血(-);补体C3 0.60 g/L、补体C4 0.11 g/L。诊断狼疮性肾炎并发双侧带状疱疹,经口服伐昔洛韦、维生素B1和B12、普瑞巴林胶囊,湿敷康复新液、喷昔洛韦软膏治疗10 d皮疹明显好转,疼痛消失。

刘晶,潘裕华,董伟,李锐钊,梁馨苓,劳海燕[8](2019)在《1例带状疱疹合并AKI患者抗病毒及镇痛用药分析》文中指出目的探讨临床药师在带状疱疹合并急性肾损伤(acute kidney injury,AKI)患者临床治疗中发挥的作用。方法临床药师对1例狼疮肾炎合并带状疱疹与AKI患者的抗病毒和镇痛治疗方案进行分析,并进行药学监护。结果临床药师建议医生根据患者肾功能调整喷昔洛韦剂量。患者出现头晕、恶心不良反应时药师建议调整镇痛方案并对患者进行了详细的用药教育。结论药师参与临床治疗,有助于提高患者用药的安全性及有效性。

邱忆[9](2019)在《狼疮性肾炎并发感染临床特点及危险因素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狼疮性肾炎患者并发感染的临床特点并寻找相关危险因素。方法:使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的方法,通过江西省人民医院病案查询系统检索出2012年1月至2019年1月所有出院疾病诊断中包含“狼疮性肾炎”诊断的患者病历,按照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选取314例患者,根据患者是否发生感染进行分组,分为感染组(161例)和非感染组(153例),收集纳入患者的病历资料,应用SPSS 23.0统计软件对所获数据进行分析,利用c2检验、t检验、Wilcoxon秩和检验等统计学方法比较两组患者相关资料的差异,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狼疮性肾炎并发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1.两组患者以下资料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程、住院天数、SLEDAI评分、血白细胞、血肌酐、血清白蛋白、C3、血沉、C反应蛋白、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IgG、24小时尿蛋白定量。2.感染前2周曾使用抗生素、近1月使用激素日剂量≥0.5mg/kg、近1月使用免疫抑制剂≥2种、合并受累系统≥2个、既往曾使用冲击治疗的LN患者感染发生率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本研究中161例LN患者共发生感染172例次,以呼吸系统感染为主(占66.2%),其次为泌尿系统感染(占13.9%)。共分离培养出94株病原菌,以细菌最常见(革兰阴性菌为主,占40.4%),其次为真菌(占25.5%)。4.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住院天数、CRP、ESR、24小时尿蛋白定量、IgG、C3、血清白蛋白、血肌酐、既往曾使用冲击治疗、近1月使用免疫抑制剂种类≥2种、受累系统≥2个、SLEDAI评分、感染前2周应用抗生素、近1月使用激素日剂量与LN并发感染有相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CRP、C3降低、血清白蛋白降低、住院天数、感染前2周应用抗生素、近1月使用激素日剂量是LN并发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LN患者并发感染的特点为病程长、住院时间长,狼疮活动度高,血白细胞、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血肌酐、血沉、CRP、24小时尿蛋白定量水平高,IgG、血清白蛋白及补体C3水平低。以呼吸系统感染最常见,其次为泌尿系统感染,最常见的病原菌是细菌,其次为真菌。LN患者并发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为CRP升高、C3降低、血清白蛋白降低、住院天数延长、感染前2周应用抗生素、近1月使用激素日剂量大。

余沙,许娴[10](2018)在《重症狼疮性肾病患者合并带状疱疹的护理》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重症狼疮性肾病患者合并带状疱疹的护理。方法选取2011年1月2018年1月我院收治的重症狼疮性肾病合并带状疱疹的患者11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加强护理干预,分析护理效果。结果所有患者的疱疹均愈合,其中6例是院内感染,治疗时间平均为(9.13±0.40)d;剩余5例为院外感染,在入院时合并有细菌感染,且水疱溃疡面积大,愈合时间平均为(22.50±1.40)d。结论对于重症狼疮性肾病合并带状疱疹的患者,加强护理干预,效果显着,值得在临床进一步探讨。

二、狼疮性肾炎并发带状疱疹临床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狼疮性肾炎并发带状疱疹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2)狼疮性肾炎合并感染的临床及病理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综述狼疮性肾炎合并感染的研究进展
        1.2.1 狼疮性肾炎合并感染的发生时期
        1.2.2 狼疮性肾炎合并感染的感染部位
        1.2.3 狼疮性肾炎合并感染的病原学
        1.2.4 狼疮性肾炎合并感染的病理类型
        1.2.5 狼疮性肾炎不同治疗方案对感染的影响
        1.2.6 狼疮性肾炎合并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
        1.2.7 狼疮性肾炎合并感染的防治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1.1 入选标准
        2.1.2 排除标准
    2.2 资料收集
        2.2.1 一般资料的收集
        2.2.2 实验室资料的收集
        2.2.3 肾脏病理资料的收集
        2.2.4 感染组感染资料的收集
        2.2.5 治疗方案的收集
    2.3 研究方法
        2.3.1 分组标准
        2.3.2 不同治疗时期感染组与非感染组临床资料的分析
        2.3.3 不同治疗时期感染组与非感染组病理资料的分析
        2.3.4 不同治疗时期感染组病原学资料的分析
        2.3.5 不同治疗时期感染组与非感染组治疗方案的分析
        2.3.6 统计分析
第3章 结果
    3.1 总体感染情况
    3.2 治疗前感染组与非感染组临床及病理分析
        3.2.1 治疗前感染组与非感染组一般资料比较
        3.2.2 治疗前感染组与非感染组实验室资料比较
        3.2.3 治疗前感染组与非感染组肾脏病理资料比较
        3.2.4 治疗前感染组感染情况分析
    3.3 诱导期感染组与非感染组临床及病理分析
        3.3.1 诱导期感染组与非感染组一般资料比较
        3.3.2 诱导期感染组与非感染组实验室资料比较
        3.3.3 诱导期感染组与非感染组肾脏病理资料比较
        3.3.4 诱导期感染组感染情况分析
        3.3.5 诱导期感染组与非感染组治疗方案比较
    3.4 维持期感染组与非感染组临床及病理分析
        3.4.1 维持期感染组与非感染组一般资料比较
        3.4.2 维持期感染组与非感染组实验室资料比较
        3.4.3 维持期感染组与非感染组肾脏病理资料比较
        3.4.4 维持期感染组感染情况分析
        3.4.5 维持期感染组与非感染组治疗方案比较
    3.5 感染组感染转归情况
第4章 讨论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3)基于医疗大数据对运气交接节气的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一 二十四节气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1. 二十四节气起源
        2. 二十四节气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3. 小结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二 五运六气交接时刻的研究方法探讨
        1. 经文解读
        2. 天文历法溯源
        3. 气象数据分析
        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基于医疗大数据对运气交接节气的探索
    前言
    (一) 以急诊患者禀赋特点分析运气交接节气
        1 临床资料
        2 研究方法
        3 结果
    (二) 以急诊患者疾病特点判断运气交接节气
        1 临床资料
        2 研究方法
        3 结果
    讨论
        1 关于研究的理论基础与可信度分析
        2 与同类研究比较
        3 研究意义
        4 不足与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1 以立春为运气起始节气的禀赋特点比较
附录2 2016-2018年大寒前后3节气的高发疾病
简历

(4)系统性红斑狼疮并发血流感染的危险因素及预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引言
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系统性红斑狼疮生物治疗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硕士研究生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5)中药雷公藤治疗狼疮性肾炎有效性和安全性的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
前言
第一部分
    1 资料与方法
        1.1 检索策略
        1.2 纳入标准
        1.3 排除标准
        1.4 结局指标
        1.5 研究文献筛选、数据提取及分析
        1.6 质量评估
    2 结果
        2.1 检索结果及纳入文献情况
        2.2 发表偏倚分析
        2.3 各结局指标分析
    3 讨论
第二部分
    1 LN的诊治进展
    2 雷公藤的药理毒理作用及合理应用
    3 中医药循证医学的发展
讨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 1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2 Cochrane 风险偏倚评估工具
    附录 3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6)急诊系统性红斑狼疮合并侵袭性感染患者死亡危险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一、前言
二、研究方法
    1.研究对象
    2.病例纳入及排除标准
        2.1 入组标准
        2.2 排除标准
    3.研究内容
        3.1 一般资料
        3.2 实验室资料
    4.研究方法
    5.统计分析
三、研究结果
    1.患者一般资料
    2.侵袭性感染数据
    3.单变量分析
    4.多变量分析
    5.建立风险预测模型
    6.评估LUPHAS评分系统
四、讨论
    1.SLE并发侵袭性感染的发生与感染部位
    2.SLE患者出现感染与原发病活动的鉴别
    3.抗风湿药物(Disease-modifying anti-rheumaticdrugs,DMARDs)对SLE合并感染的作用分析
        3.1 激素和免疫抑制剂
        3.2 免疫调节药物—抗疟药
    4.尿素氮对SLE合并侵袭性感染患者预后的评估价值
    5.qSOFA评分对SLE合并侵袭性感染患者的预测价值评估
    6.淋巴细胞计数减少与SLE患者发生感染密切相关
    7.SLE患者合并侵袭性感染风险预测模型的建立
    8.SLE患者预防感染的策略
    9.减少SLE患者发生感染的替代性治疗方案
    10.研究局限性
五、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

(8)1例带状疱疹合并AKI患者抗病毒及镇痛用药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病例介绍
2 分析与讨论
    2.1 抗病毒治疗
    2.2 镇痛治疗
3 总结与启示

(9)狼疮性肾炎并发感染临床特点及危险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第2章 研究对象、研究资料及方法
    2.1 研究对象及分组
        2.1.1 研究对象
        2.1.2 研究分组
        2.1.3 相关诊断标准
    2.2 研究资料
        2.2.1 一般资料收集
        2.2.2 实验室资料收集
        2.2.3 肾脏病理学资料收集
        2.2.4 影像学资料收集
        2.2.5 感染情况收集
    2.3 统计学处理
第3章 结果
    3.1 总体感染情况
    3.2 临床资料比较
        3.2.1 一般资料比较
        3.2.2 受累系统及治疗情况比较
    3.3 实验室资料比较
    3.4 两组肾脏病理结果
    3.5 LN并发感染的特点
        3.5.1 感染部位分布特征
        3.5.2 感染病原菌分布特征
    3.6 LN并发感染危险因素
        3.6.1 LN患者并发感染的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3.6.2 LN患者并发感染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第4章 讨论
    4.1 LN患者感染的发生与部位
        4.1.1 LN患者感染的发生
        4.1.2 LN患者主要感染部位
    4.2 LN并发感染的病原学分析
        4.2.1 LN并发细菌感染
        4.2.2 LN并发真菌感染
        4.2.3 LN并发其他病原体感染
    4.3 LN并发感染与肾脏病理分型
    4.4 LN并发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综述
    参考文献

(10)重症狼疮性肾病患者合并带状疱疹的护理(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2.1 消毒隔离
        1.2.2 皮肤护理
        1.2.3 饮食护理
        1.2.4 心理护理
        1.2.5 眼部、口腔的护理
        1.2.6 出院指导
2 结果
3 讨论

四、狼疮性肾炎并发带状疱疹临床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儿童系统性红斑狼疮诊断与治疗指南[J]. 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免疫学组,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 中华儿科杂志, 2021(12)
  • [2]狼疮性肾炎合并感染的临床及病理分析[D]. 张莉. 吉林大学, 2021(01)
  • [3]基于医疗大数据对运气交接节气的探索[D]. 加倩.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4]系统性红斑狼疮并发血流感染的危险因素及预后分析[D]. 王曼. 郑州大学, 2020(02)
  • [5]中药雷公藤治疗狼疮性肾炎有效性和安全性的Meta分析[D]. 吕洋.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0(12)
  • [6]急诊系统性红斑狼疮合并侵袭性感染患者死亡危险因素分析[D]. 马骏. 上海交通大学, 2020(01)
  • [7]狼疮性肾炎合并双侧带状疱疹一例[J]. 曹雪,马彦. 中华全科医师杂志, 2020(02)
  • [8]1例带状疱疹合并AKI患者抗病毒及镇痛用药分析[J]. 刘晶,潘裕华,董伟,李锐钊,梁馨苓,劳海燕. 今日药学, 2019(08)
  • [9]狼疮性肾炎并发感染临床特点及危险因素分析[D]. 邱忆. 南昌大学, 2019(01)
  • [10]重症狼疮性肾病患者合并带状疱疹的护理[J]. 余沙,许娴. 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 2018(27)

标签:;  ;  ;  ;  ;  

狼疮性肾炎合并带状疱疹的临床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