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随机血糖水平对高血压脑出血出血量及预后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王贤,邱伟,陆叶[1](2021)在《急性脑出血早期神经功能恶化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分析急性脑出血早期神经功能恶化(END)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2月至2019年12月该院收治的92例急性脑出血END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预后情况分为预后不良组26例和预后良好组66例。收集两组的临床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急性脑出血END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两组年龄、性别、白细胞计数、凝血酶原时间、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预后不良组随机血糖≥7.8 mmol/L、收缩压≥140 mmHg、初始血肿体积≥30 mL、血肿形状不规则、血肿破入脑室、肺部感染、入院NIHSS评分<15分比例均明显高于预后良好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随机血糖≥7.8 mmol/L、肺部感染、初始血肿体积≥30 mL、血肿形状不规则均为急性脑出血END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随机血糖≥7.8 mmol/L、肺部感染、初始血肿体积≥30 mL、血肿形状不规则均为急性脑出血END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
张坤源[2](2021)在《应激性高血糖对脑出血术后的影响及预后的危险因素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应激性高血糖,对脑出血开颅血肿清除术的病人预后的影响,并分析影响脑出血术后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分析脑出血开颅血肿清除术的病人资料,根据脑出血后是否发生应激性高血糖,将其分为应激性高血糖组与无应激性高血糖组,其中应激性高血糖组96例,无应激性高血糖组83例,比较两组临床基线资料、术后相关情况、预后及随访情况。再分别根据临床预后及术后3个月是否生存分组,采取多因素回归分析法,探讨脑出血开颅血肿清除术预后不良及死亡的危险因素。结果:与无应激性高血糖组相比,应激性高血糖组的病人术后入住ICU时间占总住院时间比例更高,术后再出血风险更高,颅内感染率更高,出现应激性溃疡的风险更高(P<0.05),而肺部感染率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应激性高血糖组的病人术后3个月死亡率更高,3月GOS预后评分更低,其中≥4分比例更低,1月及6月KPS评分更低,其中大于等于60分比例更低(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应激性高血糖、出血量、GCS≤8分、术后再出血、肺部感染是脑出血开颅术后预后不良的临床危险因素(P<0.05),出血量、GCS≤8分、术后再出血、颅内感染是脑出血开颅术后3个月死亡的临床危险因素(P<0.05)。结论:应激性高血糖与脑出血开颅血肿清除术的病人的入住ICU时间占总住院时间比例、术后再出血、颅内感染、应激性溃疡、预后评分等情况相关。应激性高血糖、出血量、GCS≤8分、术后再出血、肺部感染是脑出血开颅术后预后不良的临床危险因素,出血量、GCS≤8分、术后再出血、颅内感染是脑出血开颅术后3个月死亡的临床危险因素。
陈玲[3](2021)在《早期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血肿扩大的相关高危因素分析与预测》文中指出目的分析高血压性脑出血的患者血肿扩大的影响因素及其预测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分析了80例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患者入院时的CT结果与24h后复测的CT结果值分为血肿扩大组(40例)和血肿稳定组(40例),比较两组一般情况、实验室指标、影像学指标、观察量表。结果两组高血压病程、糖尿病病程、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入院随机血糖、入院后血压控制水平、抗血小板药物使用情况、血清总胆固醇、血肿部位、出血量、入院时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及血肿形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数据分析结果提示高血压病程、入院收缩压、入院后血压控制水平、入院随机血糖、总胆固醇含量、出血量及GSC评分是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早期血肿扩大呈正相关,入院前抗血小板药物使用也可影响早期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血肿扩大。结论高血压病程、入院收缩压、入院随机血糖、入院后血压水平控制欠佳、血清总胆固醇含量、出血量及GSC评分与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早期血肿扩大呈正相关,入院前抗血小板药物使用亦是早期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血肿扩大的重要影响因素,其中又以入院后血压控制水平对于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早期血肿扩大的影响最大,具有较高的临床指导价值。
田春娥[4](2020)在《血清肌钙蛋白Ⅰ水平与脑出血预后的关系》文中认为目的:探讨血清血清心肌肌钙蛋白Ⅰ(cardiac troponin Ⅰ,cTnⅠ)是否可作为脑出血(intracranial hemorrhage,ICH)功能预后的预测指标,以及血清cTnⅠ对ICH病情评估及预后判断的价值,为ICH患者的临床治疗及预后的早期干预提供一定的依据。方法:选择2018年12月至2020年2月在陕西省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急诊科和神经外科收治的140例急性ICH患者(观察组),并且符合2019年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制定的《中国脑出血诊疗指南》中ICH的诊断标准。除外因肿瘤或缺血性卒中导致的出血转化、动脉瘤破裂和动静脉畸形出血引起的继发性ICH患者。同期收集陕西省人民医院140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进行回顾性分析。入院后,收集所有入组患者的一般临床数据和血肿情况,并在入院后即刻及72小时内至少收集一次血清cTnⅠ水平。测血清cTnⅠ水平初始值和最高值评估心肌损伤情况。根据3个月时患者是否死亡,将观察组分为死亡组(n=27)和存活组(n=113)。再根据患者3个月时的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 RS)评分,将存活组的113例患者分为预后良好(m RS=0-2)组(n=47)和预后不良(m RS=3-5)组(n=66)。比较两组患者的基线特征、血清cTnⅠ水平初始值和最高值,并分析血清cTnⅠ与ICH患者3个月预后的相关性。所有数据均使用SPSS 24.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预后良好组和预后不良组的一般临床资料比较,在性别,既往病史(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脑梗死、ICH、心肌梗死(Myocardial infarction,MI)、肾功能异常、抗血小板药物及口服抗凝药),入院时INR(International Normalized Ratio,INR)、血红蛋白(Hemoglobin,HB)、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 density lipoproten-cholesterol,LDL-C)、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肾小球滤过率(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GFR)估算值、肌酐值(creatinine,Cre)、脑出血评分(intracerebral hemorrhage,ICH score)及血肿扩大,两组之间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在年龄、充血性心力衰竭、入院前m RS评分、ICH体积、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lasgow Coma Scale,GCS)评分、脑室内出血(Intraventricular hemorrhage,IVH)及白细胞计数(White blood cell count,WBC)方面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2.观察组血清cTnⅠ显着高于健康对照组,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死亡组与存活组血清cTn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血清cTnⅠ与死亡率无相关性。3.预后不良组血清cTnⅠ初始值及最高值均高于预后良好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血清cTnⅠ最高值与m RS评分呈正相关(r=0.760,P<0.001)。多重线性回归分析显示,血清cTnⅠ最高值与3个月时的不良预后独立相关。5.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分析血清cTnⅠ对ICH的预测价值,反映预后的ROC曲线下面积进行比较,结果显示血清cTnⅠ初始值ROC曲线下面积为0.688(P=0.001),当血清cTnⅠ为0.055ng/ml时,其灵敏度和特异度为68.2%和70.2%,阳性预测率和阴性预测率为76.3%和61.1%;血清cTnⅠ最高值ROC曲线下面积为0.878(P<0.001),当血清cTnⅠ为0.084ng/ml时,其灵敏度和特异度为97.0%和70.2%,阳性预测率和阴性预测率为78.2%和94.3%。结论:1.在ICH患者住院期间可观察到血清cTnⅠ升高,血清cTnⅠ可以作为ICH预后的有效预测指标。2.血清cTnⅠ与死亡率的无明显相关性,血清cTnⅠ是否可以预测ICH患者3个月的死亡,目前不能确定。3.血清cTnⅠ最高值是ICH患者3个月预后不良的独立预测因子,提示血清cTnⅠ能够反映ICH的短期预后情况。早期重视ICH患者血清cTnⅠ的变化,可以预测估计患者病情变化,为疾病的临床治疗及预后的早期干预提供依据。
翟其金[5](2020)在《氧化三甲胺与脑血管病预后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背景和目的:近年来研究发现肠道菌群代谢产物氧化三甲胺(TMAO)与心血管病存在关联。本研究目的旨在研究血浆氧化三甲胺水平与脑血管病预后的关系:1、探讨血浆氧化三甲胺水平与缺血性脑卒中及颈动脉斑块稳定性的关系;2、探讨血浆高氧化三甲胺水平是否与缺血性卒中预后不良相关;3、探讨血浆氧化三甲胺水平对脑出血临床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纳入2017年6月到2019年10月在徐州医科大学附属淮安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急性缺血性卒中和脑出血患者。所有受试者入组后均测定血浆TMAO水平,完善NIHSS评分、颈动脉彩超检查,收集相关临床和实验室资料。采用横断面病例对照研究设计评估入院时血浆TMAO水平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NIHSS评分的相关性、血浆TMAO水平在不同TOAST亚型缺血性卒中中的差异及血浆TMAO水平与颈动脉斑块稳定性的关系。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设计评估TMAO水平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和脑出血患者3个月功能预后的关系。在卒中发病后3个月时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RS)来评估临床功能结局,并将功能预后分为预后良好(mRS 0-2分)和预后不良(mRS 3-6分)两类。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入院时血浆TMAO水平与急性缺血性卒中功能预后不良及死亡之间的关系;采用Logistic回归和多重校正样条回归模型评估入院时血浆TMAO水平与脑出血患者功能预后、早期神经功能恶化(END)和血肿扩大(HE)的关系。结果:1.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组血浆TMAO水平显着高于对照组,血浆TMAO水平与缺血性卒中患者NIHSS评分呈正相关(r=0.523,在P<0.01)。不同TOAST亚型之间TMAO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其中大动脉粥样硬化型与心源性栓塞型之间无统计学差异,大动脉粥样硬化型与小动脉闭塞型之间无统计学差异,而心源性栓塞型与小动脉闭塞型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调整后,P=0.004)。2.204名患者存在颈内动脉斑块,稳定斑块组和易损斑块组之间血浆TMAO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4)。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经校正潜在混杂因素后,TMAO水平最高的四分位数是易损斑块的危险因素(OR=4.01,95%CI 1.56-10.34,P=0.004)。预测易损斑块的最佳TMAO水平临界值为5.0 μmol/1,其敏感性为40.9%,特异性为83.0%。3.共纳入分析225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浆TMAO水平中位数是3.8μmol/L(四分位间距,1.9-4.8 μmol/L)。在入组后 3 个月,116 例(51.6%)患者显示结局预后不良,51例(22.7%)患者死亡。调整了潜在的混杂因素后,血浆TMAO水平最高四分位数的患者可能具有更高的预后不良风险(与最低四分位数相比,OR=3.63,95%CI 1.34-9.82,P=0.011)和更高的死亡率(OR=4.27,95%CI 1.07-17.07,P=0.040)。4.共纳入307例脑出血患者,其中男性占57.7%,平均年龄66.8岁。中位数血浆TMAO水平为3.2 μmol/L。最终诊断为END、HE和3个月结局预后不良的患者分别为59例(19.2%)、54例(17.6%)和203例(66.1%)。经调整潜在混杂因素后,3个月预后不良患者中血浆TMAO水平最高四分位与最低四分位的比值比(OR)为2.58(95%CI 1.03-6.46)。多重校正样条回归模型显示,血浆TMAO水平与3个月时预后不良之间存在线性关系(P=0.033),但是未发现血浆TMAO水平和END及HE之间存在显着关联性。结论:1、TMAO水平与急性缺血性卒中严重性相关,不同亚型缺血性卒中的血浆TMAO水平存在差异,血浆TMAO水平与颈内动脉斑块稳定性相关。2、入院时血浆TMAO水平升高可能预示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3个月临床功能结局不良。3、入院时血浆TMAO水平升高与脑出血后3个月的功能预后不良显着相关。
刘奕[6](2020)在《脑出血血肿扩大的预测因素及预后的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目的:脑出血是一种高发病率、高死亡率的疾病,它几乎占所有中风的15%,30天的死亡率超过40%。血肿扩大发生在三分之一的脑出血患者中,而且被认为是早期神经系统恶化和较差临床结果中最重要的预警因子。因此,研究脑出血血肿扩大的预测因素至关重要,这些因素可以更好的帮助临床医生识别脑出血血肿扩大的高风险患者。同时对不同干预措施的临床预后进行分析,确定最有效的阻止血肿扩大的治疗方法。本研究旨在寻找血肿扩大最相关的预测因素,来筛选出血肿扩大的高风险患者;同时根据血肿扩大风险不同,进行分类、分层管理,观察患者的预后,筛选出不同风险人群最优的治疗方法,以达遏制病情恶化及改善预后的目的。方法:1.登记2017年2月至2018年5月272例因急性脑出血就诊于镇江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的患者,收集患者的相关信息包括个人信息(住院号、主诉、性别、年龄、民族、联系方式)、一般临床特征(发病时间、高血压病史、糖尿病病史、入院时随机血糖、饮酒史、伴随症状、病情进展、既往有无类似发作)、CT特征(血肿量、血肿部位、是否破入脑室、影像学特征)、治疗情况(止血药、用药方式、不良反应、血栓性疾病)等,建立规范化脑出血病历档案。对患者入院前及治疗后都进行NIHSS评分,并记录相应评分。间隔24小时内给患者再次复查颅脑CT,按照多田公式进行出血量的计算,以第二次头颅CT示血肿量比第一次增加33%视为血肿扩大,将入组脑出血患者分为血肿扩大组及非血肿扩大组。通过统计学SPSS 22.0软件来对比分析二组患者相关因素(一般情况、临床特征、饮酒史、影像学检查、生化检查、早期治疗等),在单因素分析中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进一步确定对脑出血血肿扩大最为相关的预测指标。2.将上述关于血肿扩大最为相关的预测指标,作为评估脑出血血肿扩大高风险患者的预测指标,将所有患者分为血肿扩大高风险组和低风险组。入院后所有患者均采用常规治疗(控制脑水肿、降颅内压、调整血压、脑保护与防治并发症)的基础上,选择人凝血酶原复合物和血凝酶作为止血药物进行治疗。收集ICH血肿扩大高风险组的患者治疗的情况,包括治疗前后(24小时、一周)的NIHSS评分及血肿量,治疗后出现的不良反应如腹泻、恶心、呕吐、血栓性疾病。按NIHSS量表评估神经功能的评分,将患者分为正常或轻度卒中、中度卒中、中-重度卒中和重度卒中。治疗疗效按一周后的NIHSS评分减少率分为基本治愈、显效、有效、无效及恶化,其中治疗显效率=(基本治愈数+显效数+有效)/总例数×100%。结果:1.共收集符合条件的脑出血患者272名,发生血肿扩大的有50例(18.40%),未发生血肿扩大的有222例(81.60%)。2.本研究证明两组患者性别构成及年龄差异、高血压病、糖尿病、入院随机血糖、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服用史、抗凝史、饮酒史、人凝血酶原及血凝酶的使用,单用一种或联合用药对脑出血血肿扩大的改善无明显统计学意义在比较差异时,均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初始血肿量、破入脑室、点征及混杂征、高NIHSS评分可能是脑出血血肿扩大的危险因素(P<0.05)。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再次确认了初始血肿量、影像学特征(点征及混杂征)、入院时的NIHSS评分为血肿再扩大的影响因素(P<0.05),其中发现头颅CT影像学点状征(OR=4.830,95%CI=2.044-11.417,P<0.05)和混杂征(OR=5.353,95%CI=2.308-12.415,P<0.05)与血肿再扩大最为相关。3.根据上述结果可知,将点征及混杂征作为评估脑出血血肿扩大高风险人群的预测指标,血肿扩大高风险患者有177例,其中血肿扩大有45例(25.40%),血肿未扩大的有132例(74.6%)。血肿扩大组中,应用人凝血酶原复合物治疗的患者有3例(6.67%),应用血凝酶治疗的患者有41例(91.10%),均不用药物的患者有3例(6.67%),药物的使用对血肿扩大与否均无差异性(P>0.05)。4.在入组的脑出血患者中,人凝血酶原复合物治疗组的中-重度卒中以上的患者比例(30.4%)高于血凝酶治疗组内的(27.3%)。使用人凝血酶原复合物的患者在治疗24小时及一周前后的NHISS改变量均优于血凝酶的治疗情况,人凝血酶原复合物对高风险脑出血患者的治疗显效率(31.6%)高于血凝酶治疗组(22.1%)(P<0.05)。在高危组脑出血患者治疗时,还发现人凝血酶原复合物治疗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与血凝酶的治疗组的无明显差异性(P>0.05)且均无血栓性疾病发生。两组的血肿再扩大发生率差异无意义(P>0.05)。结论:1.所有脑出血患者出现血肿扩大的发生率为18.40%,基于影像学中含有点征及混杂征的脑出血患者出现血肿扩大的发生率为25.40%。2.初始血肿量大、破入脑室、点征及混杂征、高NIHSS评分的脑出血血肿扩大的风险较高,特别是影像学特征(有点征及混杂征)为阳性的的脑出血被认为是血肿扩大的高危组患者,临床上应引起足够的重视,并及时给予临床干预。3.在血肿扩大高危患者中,使用人凝血酶原复合物治疗的脑出血患者中-重度卒中的比例较高。对患者治疗一周的显效率及短期的神经功能改善情况的研究,均证实人凝血酶原复合物对影像学特征(点征、混杂征)为阳性的脑出血血肿扩大高风险患者的疗效更佳。同时与血凝酶的治疗情况相比,人凝血酶原复合物并未增加脑出血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和血肿再扩大发生率,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朱人定[7](2020)在《低镁血症与脑出血早期血肿量及入院病情的相关性分析》文中提出目的:探讨脑出血(ICH)患者中低镁血症与患者初始血肿量、入院病情以及住院时间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7年2月至2018年5月发病6 h内入住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内科符合脑出血诊断标准的脑出血患者。入院后完成头部CT检查、血清镁浓度测定及实验室检查,收集患者基线资料,包括性别、年龄、血压、既往史、抗凝史、吸烟史、饮酒史;根据实验室血镁浓度正常参考值分为低血镁组(<0.75 mmol/L)和正常血镁组(0.75~1.25 mmol/L),应用多田公式计算入院时血肿体积,根据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lasgow Coma Scale,GCS)评价患者入院时病情危重情况,出院后统计住院时间。采用SPSS 17.0软件统计数据,分析两组脑出血患者相关指标之间的差异,使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患者入院血镁水平与患者初始血肿体积、入院病情危重情况及住院时间之间的相关性。结果:根据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共纳入脑出血患者90例。其中男性52例(57.8%),女性38例(42.2%),患者年龄范围60~90岁,平均年龄68.4±7.0岁。低血镁组38例,男性20例(52.6%),女性18例(47.4%),平均年龄69.0±7.0岁;正常血镁组52例,男性32例(61.5%),女性20例(38.5%),平均年龄68.0±7.0岁。两组患者临床资料比较:低血镁组患者入院随机血糖中位数值(7.29 mmol/L)、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含量中位数值(2.50 g/L)均高于正常血镁组(6.44 mmol/L,1.98 g/L),入院初始血肿体积中位数(20cm3)较正常血镁组(10cm3)更大,入院GCS中位数值(12.5分)较正常血镁组(14.0分)更低,低血镁组患者平均住院时间(21.8±8.2天)较正常血镁组住院时间(17.7±10.0天)更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脑出血患者入院时的血镁浓度与初始血肿体积呈负相关(r=-0.528,P=0.001),与入院GCS呈正相关(r=0.340,P=0.037),与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呈负相关(r=-0.324,P=0.002),与住院时间呈负相关(r=-0.327,P=0.002)。结论:低镁血症与脑出血初始血肿体积、入院病情危重程度及住院时间存在负相关性;低镁引起纤溶功能亢进可能是导致脑出血早期血肿增长的机制之一。
沈灿芳[8](2019)在《高血压脑出血术后早期脑水肿的影响因素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术后早期脑水肿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选择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外科2016年09月—2019年02月收治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105例,其中,男64例,女41例,年龄4482岁,平均61.4±9.45岁,出血部位:基底节区46例,丘脑28例,脑叶10例,其他21例,均行手术治疗。根据患者术后早期复查头颅CT结果分为中重度脑水肿组43例和轻度脑水肿组62例。回顾性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嗜烟史、酗酒史、糖尿病病史、高血压病程、发病至手术的时间、出血量、出血部位、入院时收缩压、入院时舒张压、入院时随机血糖、术前格拉斯哥评分、纤维蛋白原、术前是否瞳孔改变、手术方式等。结果比较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嗜烟史、酗酒史、糖尿病病史、出血部位、入院时随机血糖、纤维蛋白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患者高血压病程、发病至手术开始时间、出血量、入院时收缩压、入院时舒张压、GCS评分、手术方式、术前是否瞳孔改变,两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前述有统计学意义的8个因素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发病至手术开始时间大于6h[OR=4.163,95%CI(1.084,15.996)]、传统非显微手术方式[OR=4.158,95%CI(1.078,16.035)]、术前GCS评分较低[OR=2.859,95%CI(1.006,8.129)]、术前有瞳孔改变[OR=4.096,95%CI(1.030,16.291)]、出血量较大[OR=1.100,95%CI(1.006,1.203)]及高血压病程较长[OR=1.134,95%CI(1.010,1.273)]是高血压脑出血术后早期脑水肿形成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1、高血压病程长、出血量大、术前有瞳孔改变、发病至手术开始时间长、术前GCS评分较低、选择传统非显微手术方式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术后早期容易继发脑水肿,在临床诊治过程中应引起高度重视。2、临床上,可将高血压病程、出血量、术前瞳孔改变、术前GCS评分、手术时机、手术方式作为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术后早期脑水肿形成的评估指标。3、治疗上,有助于指导临床医师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手术时机的把握及手术方式的选择等。
袁方[9](2019)在《重症脑血管病急性期血压管理研究》文中认为【研究背景】急性脑血管病是由于颅颈部血管阻塞或突然破裂导致相关脑组织供血障碍从而引起局限性或弥漫性神经功能缺损的一组疾病。急性脑血管病具有较高的死亡率和致残率,是全球第二大致死病因。重症脑血管病是一种导致患者重度神经功能损害,并且常伴有呼吸、循环等多个系统功能严重障碍的急性脑血管事件。重症脑血管病患者病情危重、并发症多、易出现神经功能恶化,因而需要更加密切的监护和治疗,其急性期的救治策略直接决定了病人的预后。急性脑卒中发病后,75%以上的患者伴有血压升高,在重症脑血管病患者中,58%-81%患者在发病前有高血压史。因此,血压管理是重症脑血管病患者急性期救治的基本环节也是至关重要的环节之一。血压升高可以导致脑病、心脏并发症以及肾损伤,在自发性脑出血的患者中还可引起血肿扩大、加重血肿周围组织水肿、引起再出血。然而,降压幅度过大可通过降低脑灌注压从而加重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脑缺血的程度,也会明显提高自发性脑出血患者的血肿扩大、再出血、死亡、致残的风险。脑卒中急性期的血压管控一直是国内外临床研究的热点。但目前相关的随机对照临床研究结论尚不统一,有的支持降压治疗,有的反对降压治疗,有的还是中性结果,并且这些研究的患者群排除了重症脑血管病患者或者疾病严重程度较轻,均不能对重症脑血管病患者起到明确的指导作用。此外,国内外指南均因临床证据的缺乏无法给出具体的建议以指导重症脑血管病患者急性期血压管理的策略,使得临床医生常常无所适从。【研究目的】1.探究重症脑血管病患者急性期不同血压水平与临床预后的关系,以期为下一步设计前瞻性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提供前期理论依据。2.比较个体化降压方案(入院水平下降10%-15%)与常规降压方案(缺血性脑卒中:收缩压超过200 mmHg启动降压;自发性脑出血:收缩压超过180 mmHg启动降压)在伴有血压升高的急性重症脑血管病患者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3.分析重症脑血管病患者急性期血压波动特点,探究血压变异性与临床预后的相关联系。【研究方法】1.回顾性地纳入2012年9月至2016年9月期间西京医院神经内科监护室连续收治的急性脑血管病患者,总结入院收缩压、舒张压与出院时临床结局的关系。计算入院24小时收缩压变化率,比较不同收缩压下降幅度的患者出院时死亡率和严重不良预后发生率的差异。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S)用于临床结局的评定。2.由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作为组长单位牵头,联合陕西省内其他25家区域中心医院作为参与单位共同开展重症脑血管病急性期血压管理多中心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Controlling Hypertension After Severe Cerebrovascular Event,CHASE)。计划纳入500例重症脑血管病急性期患者,随机分至干预组(即个体降压组)和对照组(即常规降压组)。个体化降压组的患者入院收缩压≥150 mmHg即启动降压,目标2小时内将收缩压控制于130-180 mmHg之间并且在入院水平上下降10-15%。常规降压组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收缩压>200 mmHg即启动降压治疗,目标收缩压降至≤200 mmHg;自发性脑出血患者收缩压>180 mmHg,即启动降压治疗,目标收缩压降至≤180 mmHg。本试验的主要终点事件为发病90天时的不良预后发生情况,用改良Rankins量表进行评价(3-6分代表无法独立生活或死亡,用以定义―不良预后‖)。次要终点事件包括出院时的不良预后、出院时的残疾程度,以及发病90天的日常生活能力水平。3.基于CHASE试验数据库,将两个试验组的患者合并成一个队列,从急性期(入组24小时,acute phase)和亚急性期(入组第2天至第7天,subacute phase)两个时间阶段来研究重症脑卒中患者的血压变异性。选用标准差(standard deviation,SD)作为反映血压变异性的主要指标,还计算了平均值(mean)、最高值(maximum)、最低值(minimum)、变异系数(coefficient of variation,CV)、连续变异度(successive variation,SV)、平均实际变异度(average real variability,ARV)。建立3种逻辑回归模型分析血压变异度与发病3个月临床预后的关系。【研究结果】1.对302例重症脑血管病患者的回顾性分析表明,入院收缩压与出院时严重不良预后的发生率(mRS评分5-6分)成―V‖型模式。入院收缩压、舒张压与出院改良Rankin评分的三维曲面模式图呈现盆地样地形,入院血压在120-140/70-80 mmHg水平左右的重症脑血管病患者预后较好,血压过低或过高与之相比预后均较差。入院24小时收缩压据入院水平下降超过15%的重症脑血管患者住院期间的死亡率显着高于血压下降幅度未超过15%的患者(P=0.016)。2.2017年1月至2018年8月共有16029例患者在26家区域中心医院进行入组筛选,最终500例患者进入随机分组。试验过程中有5例患者要求退出研究,12例患者经质量监督与控制委员会审查不符合入组标准而剔除,最终共有483例患者纳入研究分析,个体化降压组242例,常规降压组241例。与常规降压治疗相比,接受个体化降压治疗的患者其发病90天的不良预后发生率降低2.3%,但两种血压管理方案对于预后的影响无显着差异(比值比:0.89;95%置信区间:0.47–1.19;P=0.222)。在次要终点事件中,个体化降压治疗与出院时较低的NIHSS评分显着相关(β估计:-0.13;95%置信区间:-0.2至-0.03;P=0.009)。而在其他次要终点事件中,如发病90天Barthel评分、出院时不良结局、出院GCS评分、出院Barthel评分,两组均无显着差异。在发病90天严重不良事件发生率和90天死亡率方面,两组均无差异。3.入组24小时的收缩压平均值(mean)、最高值(maximal)、最低值(minimal)、SD、CV、ARV、SV均与重症脑血管病患者3个月不良结局无关。入组第2天至第7天的收缩压最低值、SD、CV、ARV、SV均与重症脑血管病患者3个月不良结局显着相关。重症脑血管病患者3个月的死亡率随着亚急性期(入组第2天至第7天)SD水平的升高也阶梯状上升。入组24小时舒张压的变异度也与3个月不良结局无关,而入组第2天至第7天舒张压的变异度与预后显着相关。【研究结论】1.重症脑血管病患者入院血压过低和过高均与较差的预后相关,入院24小时血压下降幅度过大可导致更高的死亡率和致残率。2.CHASE试验表明对于重症脑血管病急性期血压升高的患者,在入院的水平上收缩压降低10%至15%与常规降压治疗相比是安全的,可改善出院时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但是未能显着降低发病3个月的不良结局发生率。3.对于重症脑血管病患者,在亚急性阶段保持血压平稳、减少剧烈波动是血压管理的重要环节,对于重症脑梗死患者尤其要避免血压降得过低。
陈秋颖[10](2019)在《早期血糖轨迹与自发性脑出血患者预后的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自发性脑出血患者早期血糖轨迹及其与预后的相关性,为脑出血患者急性期管理策略的制定提供临床依据。方法采用病例回顾性研究,连续收集2016年1月2018年1月入住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神经内科发病24小时内的自发性脑出血患者,在发病0-24小时和24-72小时两个时间段内各至少进行一次葡萄糖测定。参照《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8》推荐意见,定义血糖≥10mmol/L时为高血糖。确定血糖轨迹:(1)持续正常血糖(0-24小时和24-72小时两个时间段内所测随机血糖的最高值均<10mmol/L);(2)早期高血糖(仅0-24小时内所测随机血糖的最高值≥10mmol/L);(3)迟发高血糖(仅24-72小时内所测随机血糖的最高值≥10mmol/L);(4)持续性高血糖(0-24小时和24-72小时两个时间段内所测随机血糖的最高值均≥10mmol/L)。收集患者临床资料,包括年龄、性别、高血压病史、2型糖尿病史、吸烟史、饮酒史、入院时血压值、住院期间是否留置胃管、入院时GCS(Glasgow Coma Scale,格拉斯哥昏迷量表)评分、入院时NIHSS(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评分、出血量、血肿是否破入脑室、是否存在感染证据或使用抗生素、血脂分析等数据。采用改良Rankin评分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S)评估患者90天时预后。以mRS≤2分作为预后良好的标准,将患者分为预后良好组(mRS≤2分)和预后不良组(mRS>2分),用单因素分析比较两组间基线资料,选取有显着差异的因素(P<0.1)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影响自发性脑出血患者功能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研究数据采用SPSS 22.0进行统计学分析,P<0.05为差异具有显着性意义。结果(1)课题共入组247例自发性脑出血患者,其中有96例(38.9%)持续正常血糖,60例(24.3%)早期高血糖,20例(8.1%)迟发高血糖,71例(28.7%)持续性高血糖。在发病24小时内出现高血糖的131例(53.0%)患者中,有71例(54.2%)为持续性高血糖。不同血糖轨迹组的患者在既往2型糖尿病史、存在感染证据或使用抗生素、入院时NIHSS评分、留置胃管鼻饲饮食及血肿破入脑室等方面存在显着差异。此外,发病90天时的mRS评分在不同血糖轨迹组之间的差异也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在247例患者中有159例(64.4%)预后良好(mRS≤2分),88例(35.6%)预后不良(mRS>2分)。单因素分析提示,与患者预后不良相关的因子有高龄、留置胃管鼻饲饮食、入院时GCS评分降低、NIHSS评分升高、存在感染或使用抗生素的证据、出血量大、血肿破入脑室、不同的血糖轨迹值(P<0.05)。而性别、高血压病史、入院时血压值、吸烟饮酒史、2型糖尿病史、血脂分析等均与患者预后不良无关(P>0.05)。(3)经前进LR法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调整留置胃管、年龄、2型糖尿病史及入院时GCS评分后发现,持续性高血糖(OR=2.627,95%CI 1.286-5.369)与自发性脑出血患者发病90天时预后不良(mRS>2)显着相关(P<0.05)。此外,入院时NIHSS评分、出血量、血肿破入脑室及存在感染证据或使用抗生素也是患者90天时预后不良(mRS>2)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1)持续正常血糖、早期高血糖、迟发高血糖均与自发性脑出血患者90天时预后不良无关。(2)持续性高血糖与自发性脑出血患者90天时预后不良显着相关,在临床工作中需重视早期血糖管理,减少不良预后的发生。(3)入院时NIHSS评分、出血量、血肿破入脑室及存在感染证据或使用抗生素也是患者不良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二、随机血糖水平对高血压脑出血出血量及预后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随机血糖水平对高血压脑出血出血量及预后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急性脑出血早期神经功能恶化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3 观察指标 |
1.4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急性脑出血END患者预后影响因素的单因素分析 |
2.2 急性脑出血END患者预后影响因素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
3 讨论 |
(2)应激性高血糖对脑出血术后的影响及预后的危险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汉缩略词对照表 |
前言 |
1 材料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纳入标准 |
1.3 排除标准 |
1.4 临床资料 |
1.5 开颅血肿清除术及围手术期管理 |
1.6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临床基线资料 |
2.2 术后情况及相关并发症比较 |
2.3 预后及随访情况 |
2.4 影响ICH开颅术预后的相关性分析结果 |
2.5 影响ICH开颅术后死亡的相关性分析结果 |
3 讨论 |
3.1 ICH后应激性高血糖的发病情况、诊断及病理生理机制 |
3.2 应激性高血糖与ICH的关系 |
3.3 应激性高血糖对ICH开颅术后的影响 |
4 不足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应激性高血糖与脑出血相关性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获得的科研成果 |
(3)早期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血肿扩大的相关高危因素分析与预测(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3 观察指标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早期血肿扩大的单因素分析结果 |
2.2 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早期血肿扩大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
2.3 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早期血肿扩大的单因素ROC曲线结果 |
3 讨论 |
(4)血清肌钙蛋白Ⅰ水平与脑出血预后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文献回顾 |
1 ICH 预测指标研究进展 |
2 肌钙蛋白与脑卒中的研究进展 |
1 材料 |
1.1 病例来源 |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
1.3 病例分组 |
2 方法 |
2.1 一般临床资料收集 |
2.2 记录血液生化检查的结果 |
2.3 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测评 |
2.4 影像学资料检查方法 |
2.5 随访及终点事件 |
2.6 统计学方法 |
2.7 伦理学要求 |
3 结果 |
3.1 健康对照组与观察组血清cTnⅠ水平比较 |
3.2 死亡组和存活组的一般临床资料比较 |
3.3 死亡组和存活组的血清cTnⅠ水平比较 |
3.4 预后良好组跟预后不良组一般临床资料比较 |
3.5 预后良好组与预后不良组血清cTnⅠ水平比较 |
3.6 血清cTnⅠ最高值与NIHSS评分、ICH体积、ICH score、GCS评分、mRS评分及充血性心力衰竭的相关性分析 |
3.7 影响患者预后变量的多因素分析 |
3.8 血清cTnⅠ水平预测ICH预后准确性的ROC曲线分析 |
4 讨论 |
4.1 血清cTnⅠ水平在ICH患者中的变化 |
4.2 血清cTnⅠ水平与 ICH 患者死亡的相关性 |
4.3 血清cTnⅠ水平与ICH患者功能预后的相关性 |
4.4 血清cTnⅠ水平预测ICH预后准确性的探讨 |
4.5 血清cTnⅠ水平影响ICH预后及死亡率的机制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个人简历和研究成果 |
个人简历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5)氧化三甲胺与脑血管病预后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参考文献 |
第一章 氧化三甲胺与急性缺血性卒中相关性研究 |
1.1 引言 |
1.2 研究对象和方法 |
1.3 结果 |
1.4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氧化三甲胺与急性缺血性卒中预后相关性研究 |
2.1 引言 |
2.2 研究对象和方法 |
2.3 结果 |
2.4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氧化三甲胺与脑出血预后相关性研究 |
3.1 引言 |
3.2 研究对象和方法 |
3.3 结果 |
3.4 讨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成果 |
致谢 |
(6)脑出血血肿扩大的预测因素及预后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对照缩略词表 |
第一章 引言 |
第二章 资料与方法 |
1 临床研究设计 |
1.1 研究方案 |
1.2 样本估计 |
2 研究对象 |
2.1 来源 |
2.2 诊断标准 |
2.3 排除标准 |
3 研究方法 |
3.1 研究人员 |
3.2 病例登记 |
3.3 分类标准及分组 |
3.4 药物选取和治疗方法 |
3.5 治疗分组及治疗指标观察 |
3.5.1 治疗分组 |
3.5.2 治疗指标观察 |
3.6 统计学方法 |
第三章 结果 |
1 脑出血血肿扩大的相关因素分析 |
1.1 血肿扩大组与非血肿扩大组一般资料比较 |
1.2 血肿扩大组与非血肿扩大组NIHSS评分及影像学资料比较 |
1.3 血肿扩大组与非血肿扩大组治疗情况比较 |
1.4 影响脑出血血肿扩大相关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 |
2 血肿扩大高风险患者的治疗情况 |
2.1 HE高风险患者情况统计 |
2.2 治疗前神经功能评估情况 |
2.3 不同风险组的NIHSS评分的变化 |
2.4 高风险组治疗的显效率情况 |
2.5 不良反应及血肿再扩大 |
3 附图 |
第四章 讨论 |
1 脑出血血肿扩大的相关因素分析 |
1.1 一般资料与脑出血血肿扩大的关系 |
1.1.1 血压对脑出血血肿扩大的影响 |
1.1.2 血糖对脑出血血肿扩大的影响 |
1.1.3 自我知觉水平对脑出血血肿扩大的影响 |
1.2 影像学对脑出血血肿扩大的影响 |
1.2.1 血肿量对脑出血血肿扩大的影响 |
1.2.2 出血位置对脑出血血肿扩大的影响 |
1.2.3 点征及混杂征对脑出血血肿扩大的影响 |
1.3 服药史与脑出血血肿扩大的关系 |
1.4 饮酒史对脑出血血肿扩大的影响 |
2 脑出血血肿扩大的高危危险因素 |
3 脑出血血肿扩大的治疗情况 |
4 此次研究的优点、创新点及不足 |
4.1 优点 |
4.2 创新点 |
4.3 局限性 |
第五章 全文总结及展望 |
5.1 全文总结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参加学术会议及论文投稿 |
(7)低镁血症与脑出血早期血肿量及入院病情的相关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引言 |
2.材料与方法 |
3.结果 |
4.讨论 |
5.结论 |
6.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综述 镁在脑出血中病理生理机制和潜在治疗作用 |
参考文献 |
(8)高血压脑出血术后早期脑水肿的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资料和方法 |
1.研究对象 |
1.1 临床资料 |
1.2 入选标准 |
1.3 排除标准 |
1.4 分组 |
2.研究方法 |
2.1 收集患者住院相关资料 |
2.2 脑出血血肿量或水肿体积的测量及计算方法 |
2.3 相关因素定义 |
2.4 统计学方法 |
结果 |
1.HICH术后早期脑水肿形成的单因素分析 |
2.HICH术后早期脑水肿形成的单因素分析 |
3.二元LOGSTIC回归分析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重症脑血管病急性期血压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文献回顾 |
第一部分 重症脑血管病患者急性期血压与预后相关性研究 |
1 资料和方法 |
1.1 研究设计与伦理 |
1.2 研究对象 |
1.2.1 入组标准 |
1.2.2 排除标准 |
1.3 研究方法 |
1.3.1 病例资料的收集 |
1.3.2 血压的测量 |
1.3.3 分析内容 |
1.3.4 预后评估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研究结果 |
2.1 一般情况 |
2.2 入院血压与临床预后 |
2.3 入院24 小时血压变化情况与临床结局 |
3 讨论 |
第二部分 重症脑血管病患者急性期血压管理多中心前瞻性研究 |
1 资料和方法 |
1.1 研究设计与伦理 |
1.2 病例选择 |
1.2.1 入组标准 |
1.2.2 排除标准 |
1.3 随机分组 |
1.4 研究方法 |
1.4.1 降压方案 |
1.4.2 其他治疗 |
1.4.3 血压监测 |
1.4.4 病例资料的收集 |
1.4.5 结局评定 |
1.4.6 试验质量控制 |
2 统计方法 |
2.1 样本量的计算 |
2.2 数据分析方法 |
3 结果 |
3.1 纳入患者的临床特征 |
3.2 治疗干预 |
3.3 收缩压变化情况 |
3.4 临床结局 |
4 讨论 |
第三部分 基于CHASE试验数据库的重症脑血管病患者血压变异度与预后关系研究 |
1 资料和方法 |
1.1 研究设计与伦理 |
1.2 病例选择 |
1.2.1 入组标准 |
1.2.2 排除标准 |
1.3 CHASE试验研究内容简述 |
1.4 预后评估 |
2 统计方法 |
2.1 样本量的计算 |
2.2 数据分析方法 |
3 结果 |
3.1 纳入患者的临床特征 |
3.2 血压变异性与预后的关系 |
4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CHASE试验方案 |
附录二 CHASE试验病例报告表 |
附录三 补充图表 |
个人简历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10)早期血糖轨迹与自发性脑出血患者预后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材料和方法 |
一.研象对象 |
二.研究方法 |
三.相关危险因素的诊断标准 |
四.统计学方法 |
五.质量控制 |
结果 |
一.患者的基线资料与血糖轨迹特征 |
二.不同血糖轨迹组患者的基线资料比较 |
三.预后良好组与预后不良组患者的基线资料比较 |
四.发病90天时不良预后相关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 |
讨论 |
一.一般临床特征与功能预后的相关性 |
二.不同血糖轨迹对患者发病90天时不良预后的影响 |
三.本研究的局限性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随机血糖水平对高血压脑出血出血量及预后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急性脑出血早期神经功能恶化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分析[J]. 王贤,邱伟,陆叶. 中国民康医学, 2021(07)
- [2]应激性高血糖对脑出血术后的影响及预后的危险因素分析[D]. 张坤源. 右江民族医学院, 2021(01)
- [3]早期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血肿扩大的相关高危因素分析与预测[J]. 陈玲.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 2021(05)
- [4]血清肌钙蛋白Ⅰ水平与脑出血预后的关系[D]. 田春娥. 西安医学院, 2020(08)
- [5]氧化三甲胺与脑血管病预后相关性研究[D]. 翟其金. 南方医科大学, 2020(01)
- [6]脑出血血肿扩大的预测因素及预后的临床研究[D]. 刘奕. 江苏大学, 2020(02)
- [7]低镁血症与脑出血早期血肿量及入院病情的相关性分析[D]. 朱人定. 安徽医科大学, 2020(02)
- [8]高血压脑出血术后早期脑水肿的影响因素分析[D]. 沈灿芳. 福建医科大学, 2019(07)
- [9]重症脑血管病急性期血压管理研究[D]. 袁方. 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军医大学, 2019(06)
- [10]早期血糖轨迹与自发性脑出血患者预后的相关性研究[D]. 陈秋颖. 大连医科大学, 201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