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聚酰亚胺树脂结合剂金刚石砂轮的制造与应用简介(论文文献综述)
张云鹤,黄景銮,宋运运,陆静,李彩虹[1](2021)在《3D打印金刚石工具的研究进展》文中提出3D打印技术作为一种快速成形技术,为复杂结构金刚石工具的制备提供了便利,是未来金刚石工具一体化成形发展的方向之一。本文介绍了用于制备金刚石工具的SLS、SLM、SLA、DIW等3D打印技术的基本原理及其在金刚石工具制备方面的研究进展,分析了使用不同结合剂时3D打印金刚石工具的特点,并对未来金刚石工具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周华,欧春林,黄天柱[2](2021)在《陶瓷砖倒角加工用金刚石砂轮的试验研究》文中提出研究了适应目前建筑陶瓷对于边角质量有了更高的要求:精细倒角、平直光滑,产品经济耐用,连续使用时间长,而且性价比高的树脂结合剂金刚石倒角砂轮。介绍了从三聚氰胺甲醛树脂、酚醛树脂、聚酰亚胺树脂,再到选用新酚复合树脂作结合剂的演化,再从耐磨增强材料铜粉到铝粉的过渡,研发生产出了性价比高的树脂结合剂金刚石倒角砂轮。
潘永成[3](2021)在《碳化硅菲涅尔微结构的激光—超精密磨削工艺技术基础》文中研究说明作为典型的微结构光学元件,菲涅尔微结构光学元件具有体积小、重量轻、结构紧凑的优点,在太阳能、投影显示、摄影、照明光学、激光、红外探测和太赫兹天线等领域被广泛应用。目前正在发展以玻璃模压为代表的复制加工技术以实现其大批量低成本生产,其关键技术是硬脆菲涅尔微结构模芯高效高精度制造。由于菲涅尔微结构的非连续特殊表面轮廓,采用超精密磨削来加工时会发生快速且严重的砂轮磨损,限制了加工精度和效率的进一步提升。脉冲激光加工技术在硬脆材料微结构表面制造领域具有很大的潜力和应用前景,激光烧蚀去除硬脆材料时具有效率高、可控性好和无工具磨损的优势,但激光加工表面粗糙度较高且表面变质层会影响零件服役性能。需要开发新的工艺技术来突破硬脆菲涅尔微结构模芯的加工技术瓶颈。本文将激光加工与超精密磨削这两种技术相结合,提出两种工艺分别完成粗、精加工的激光-磨削工艺链技术。围绕碳化硅菲涅尔微结构这种典型硬脆复杂零件的高效高精度加工目标,本文开展了碳化硅的激光加工机理、菲涅尔微结构的激光成型工艺、菲涅尔微结构磨削波纹度等方面的理论和实验研究。本论文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1)通过激光烧蚀环槽实验分析了红外亚纳秒脉冲激光烧蚀加工碳化硅陶瓷的烧蚀阈值,探讨了激光离焦量对加工环槽微结构的影响。建立了激光烧蚀加工平面碳化硅工件时的材料去除深度模型并进行了实验验证。通过单因素实验分析了激光加工参数对工件中心残留区域、周向波纹轮廓误差和材料去除效率的影响规律;基于拉曼光谱分析了激光加工后的碳化硅表面材料成分;通过单颗粒金刚石刻划实验研究了激光加工后的碳化硅表面的机械加工性能。(2)面向菲涅尔微结构的激光加工成型,提出了激光扫描进给速率连续变化的加工方法。基于激光烧蚀碳化硅的材料去除深度模型规划了菲涅尔微结构的激光加工轨迹。通过单因素实验分析了激光加工参数对碳化硅菲涅尔微结构加工精度和效率的影响并优选了工艺参数;研究了激光加工碳化硅菲涅尔微结构的表面材料成分和亚表层损伤。(3)基于磨削运动学理论和微观材料去除分析,揭示了平行磨削表面波纹度误差的生成机理和分布规律。建立了表面波纹度形貌和波纹度特征值的仿真预测模型并分析了波移值对波纹度特征值的影响规律。根据砂轮与工件微观接触和砂轮次级磨削区的磨削材料去除行为分析,揭示了非整数转速比对波纹度误差的抑制机理,提出了抑制磨削表面波纹度误差的工艺参数优选匹配策略。(4)开发了亚纳秒脉冲激光加工与超精密磨削相结合的激光-磨削工艺链实验系统。基于钽块修整方法和声发射监测技术进行了细磨粒树脂基金刚石砂轮的修整实验研究。从碳化硅菲涅尔微结构的加工精度、加工效率、表面完整性和亚表层损伤等方面,对激光-磨削工艺链和仅超精密磨削这两种工艺技术进行了对比分析。
宋英桃[4](2020)在《化学镀法陶瓷—金属结合剂的制备及性能研究》文中指出陶瓷结合剂金刚石磨具被广泛用于高精密磨削领域,但因脆性大、导热性和保形性差等缺点,限制了其在磨削领域的发展。结合剂的复合化将成为磨具发展的方向。在陶瓷结合剂中引入金属成分能有效改善陶瓷结合剂磨具性能的不足,而金属与陶瓷的复合效果良好成为陶瓷-金属结合剂磨具性能良好的关键。本文通过化学镀的方法将镍磷合金均匀引入陶瓷结合剂中,来解决陶瓷结合剂韧性不理想的状况。通过对镀覆沉积速度、反应时间及增重率的探讨,确定制得复合结合剂的镀液组分和镀覆工艺条件。并利用各种仪器设备对烧结试样的性能、微观结构及物相组成进行表征,探究烧结工艺参数、镍磷含量以及结合剂粒度组成对陶瓷-金属结合剂及其磨具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1)镀液组分和工艺条件对化学镀镍的沉积速度、反应时间和增重率有较大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酸性条件下,提高pH值、装载量、镀液温度、主盐的浓度,都能提高镀液的沉积速度,降低反应时间。pH值、镀液温度和柠檬酸钠浓度对增重率影响不大。此外,提高装载量,增重率呈近似线性降低趋势。通过控制装载量来制备不同镍磷含量复合结合剂是较好的办法。(2)最佳镀液组分及工艺条件为:主盐(硫酸镍)浓度30g/L,还原剂(次磷酸钠)浓度25g/L,络合剂(柠檬酸钠)浓度10g/L,络合剂(乙酸钠)浓度10g/L,镀液温度55℃,pH值5.2。在此条件下,镀层磷元素含量为9.83wt%,镀后复合结合剂粉体的XRD图谱显示非晶态。(3)通过对热压烧结和马弗炉烧结的对比,结果表明:热压烧结复合结合剂试样物相组成为Ni和Ni3P,而马弗炉烧结其物相组成为Ni和α-方石英,晶相Ni3P融入到陶瓷结合剂体系。(4)陶瓷-金属结合剂最佳的热压工艺参数为:烧结温度670℃、保温时间3min、热压压力19.6MPa。在此工艺条件下,镍磷含量从0wt%增至23wt%,试样的组织结构由陶瓷熔融贯通一体的架状结构变成陶瓷相独立的网状结构。当样品中镍磷含量为20wt%时,陶瓷相与金属相交错镶嵌且紧密结合,陶瓷-金属结合剂的力学性能较好,其抗弯强度和抗冲击强度分别为155.22MPa、3.15KJ/m2,较纯陶瓷结合剂(抗弯强度89.7MPa,抗冲击强度1.18KJ/m2)分别提高了73%和1.67倍。(5)陶瓷-金属结合剂磨具的最佳烧结温度是690℃。在此烧结温度下,镍磷含量为20wt%磨具的综合性能最佳,金属相与陶瓷相熔融为一体,复合结合剂中镍元素增大了其与金刚石的附着功,磨具抗弯强度和抗冲击强度分别为86.15MPa和5.71KJ/m2,较纯陶瓷结合剂磨具(抗弯强度23.48MPa,抗冲击强度1.48KJ/m2)分别提高了2.67倍和2.86倍。随着结合剂粒度的变细,其磨具晶界的孔隙变少,且磨具的强度增大,但都低于混合粒度结合剂磨具的力学强度。
张高亮,史林峰,赵延军,钱灌文,王礼华,左冬华,朱建辉[5](2019)在《聚酰胺1212在印刷电路板刀具磨削用金刚石砂轮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表明选用微米级聚酰胺1212(PA1212)对聚酰亚胺树脂结合剂金刚石砂轮进行改性。通过磨削测试,对改性前后树脂砂轮的耐用度、寿命以及磨削PCB加工用刀具的表面质量等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PCB刀具磨削用金刚石砂轮经过PA1212改性,耐用度提升59.5%,寿命提升71.2%;使用该砂轮加工的刀具刃口崩口概率降低,表面纹路更加均匀。
张亚飞[6](2019)在《添加剂对金刚石砂轮陶瓷结合剂性能的影响》文中认为陶瓷结合剂金刚石砂轮因其优异的性能被广泛的应用在机械加工行业,但是目前陶瓷结合剂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强度低、与金刚石润湿不好。本论文针对此问题对用于制备金刚石磨具的陶瓷结合剂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以Li2O-B2O3-Al2O3-SiO2为结合剂的基础体系,主要研究了Na3AlF6、WO3、V2O5的含量以及Li2O/(B2O3+Al2O3)摩尔比对陶瓷结合剂性能的影响。通过平面流淌法以及三点弯曲法测试结合剂的高温流动性和抗折强度;采用PCY-Ⅲ热膨胀系数测试仪测得结合剂在20500℃的平均线膨胀系数;采用SJY-Ⅱ型影像烧结仪测试陶瓷结合剂与金刚石之间的润湿角;此外,还进行了结合剂的物相分析和显微结构分析。实验结果表明:随着Na3AlF6含量的增加,结合剂与金刚石之间的润湿角先减小后趋于不变,当Na3AlF6的含量为1 mol.%,测试温度为800℃时,润湿角为45°,与未添加Na3AlF6相比降低了48.8%。当Na3AlF6的添加量为0.75 mol.%,含金刚石试样抗折强度随烧结温度变化波动较小,在100 MPa左右。WO3对结合剂的各项性能会产生不同的影响,随着WO3含量的增加,结合剂与金刚石之间的润湿角先减小后增大,当WO3含量为0.3 mol.%,测试温度为780℃时,润湿角最小,为50°,与未添加WO3相比降低了40%。当WO3的添加量为0.2 mol.%时,含金刚石试样的抗折强度最大,为126 MPa。向结合剂的配方中引入V2O5可以改善高温下结合剂与金刚石的润湿能力,当V2O5添加量为0.3 mol.%,在测试温度为780℃时,润湿角最小,为58°,与未添加V2O5相比降低了30%;当V2O5添加量为0.4 mol.%时,含金刚石试样抗折强度随烧结温度变化波动较小,在110 MPa左右。改变Li2O/(B2O3+Al2O3)的摩尔比既可以改变金刚石磨具试样的力学性能,又可以改善结合剂与金刚石之间的润湿,在测试温度为750℃时,Li2O/(B2O3+Al2O3)的摩尔比为0.9时润湿角最小,为59°;当Li2O/(B2O3+Al2O3)的摩尔比为1时,含金刚石试样的抗折强度达到135 MPa。
谢育波[7](2019)在《金刚石磨具用陶瓷/铜基金属结合剂的制备与表征》文中研究说明金属结合剂金刚石磨具在对硬脆材料加工时有较大的优势,其应用范围越来越广。但是它也存在一些缺点,例如自锐性差、磨具修整困难、修整频繁以及对金刚石磨料的润湿性较差等。以上问题又限制了其在某些方面的发展,因此开发出一款自锐性好,对金刚石结合强度高的新型金属结合剂金刚石磨具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本文主要通过粉末冶金的方法将Na2O-B2O3-SiO2-Al2O3系低温陶瓷结合剂引入到铜基金属中,利用热压烧结制备出陶瓷/铜基金属结合剂。利用各种仪器设备对所制结合剂及磨具试样进行了表征。主要研究了工艺参数和原料组分对结合剂的影响,考察了金属-陶瓷以及金刚石-结合剂的界面状况。并结合力学性能、显微结构和物质组成对其相应机理进行研究。并根据实验结果进行优化调整,最终制备出较为理想的陶瓷/铜基金属结合剂。结果表明:(1)陶瓷/铜基金属结合剂最佳的工艺参数为:烧结温度650℃、保温时间4.5min、热压压力18.4MPa。此条件下结合剂抗折强度为265MPa、抗冲击强度为6.63KJ/m2、硬度为HRB109。此时结合剂中的陶瓷相和金属相具有较大的接触角,二者结合情况一般。(2)调节陶瓷结合剂含量从0vol%增至60vol%,陶瓷/铜基金属结合剂的强度逐渐降低,硬度则上升。其抗折强度从690MPa降低到190MPa,抗冲击强度从72.89KJ/m2降低到3.82KJ/m2,硬度从HRB94增加到HRB115。在满足一定强度的基础上,硬脆相的引入有助于提高结合剂的自锐性。本文以陶瓷结合剂体积分数为40%来进行后续实验,其对应质量分数为16.5%。此时结合剂的抗折和抗冲击强度分别为275MPa和7.8KJ/m2,硬度为HRB107。(3)将Fe、Co和Ni引入至陶瓷/铜基结合剂中来优化配方。对比了两种添加方式,确定最佳的添加方法为减Cu加Fe(Co或Ni)法,Fe、Co和Ni的最佳加入量分别是12wt%、8wt%和8wt%。一定量的Fe、Co和Ni有助于增加结合剂中金属和陶瓷两相的结合强度。其中Co和Ni与铜基金属结合剂具有较好的互溶性,Fe与铜基金属结合剂的互溶性相对较差。(4)所制陶瓷/铜基金刚石磨具的最佳工艺参数为:烧结温度670℃、保温时间4.5min。此时金刚石磨具试样抗折和抗冲击强度分别是170MPa和4.41KJ/m2。磨具试样中陶瓷部分对金刚石有较高的结合强度,金刚石表面残留颗粒以陶瓷相为主。Ti与Cr的适量引入能够增加磨具试样的力学性能,同时有助于提高磨具试样中的金属部分对金刚石的结合强度。
李伟雄[8](2018)在《树脂结合剂钎焊涂覆金刚石砂轮的制备及性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树脂结合剂金刚石砂轮广泛应用于硬脆材料精密加工,为改善金刚石与树脂结合剂的结合性能,以往的研究多采用电镀、化学镀、真空蒸发镀等方法对金刚石进行表面镀覆。本文尝试了一种针对细粒度金刚石的钎焊涂覆方法,并制备了不同晶型金刚石的树脂结合剂砂轮,对比研究了各砂轮的磨削性能。首先,研究了温度、钎料增重和隔离剂对金刚石钎焊涂覆性能的影响;其次,确定砂轮的制备工艺并制备不同晶型金刚石树脂结合剂砂轮,分析了砂轮的力学性能;最后,将制备的树脂结合剂钎焊涂覆金刚石砂轮用于硬质合金的磨削,比较了砂轮的磨削力、磨削比及磨损机理,得到如下结论:MgO隔离剂的引入可以避免因钎料流动而使金刚石粘结成团现象的出现;钎焊温度在900℃-960℃范围内,随着温度的升高,钎焊涂覆层对金刚石表面润湿性提高,钎焊涂覆后的冲击韧性增大。随着钎料增重率的提高,金刚石冲击韧性下降。在单晶金刚石砂轮涂覆后,抗弯强度增大,多晶金刚石砂轮涂覆后抗弯强度略降低。其中,多晶金刚石树脂砂轮抗弯强度最高,达79.48Mpa,单晶RVD次之,RVD/MBD4+最低,抗弯强度为71.17Mpa。各砂轮硬度差异不大,同一工艺下,晶型对砂轮硬度影响不明显。对比不同砂轮磨削硬质合金的磨削力发现,单晶金刚石RVD经涂覆后,磨削力增大;多晶金刚石PDGF1经涂覆后,磨削力没明显变化。多晶金刚石砂轮磨削比最高,单晶金刚石MBD经涂覆后,磨削比提高了22%;RVD涂覆后磨削比下降了31%。经涂覆后的金刚石砂轮,磨削硬质合金后的表面粗糙度均有小幅增大。不同钎焊涂覆金刚石砂轮对硬质合金磨削过程以塑性去除为主。树脂砂轮磨粒脱落占比在35%-42%之间;其中多晶金刚石树脂砂轮存在宏观破碎、磨粒脱落和磨粒磨损三种磨损形式,单晶金刚石树脂砂轮主要以磨损和脱落形式为主。
邢介名[9](2019)在《二甲苯硼复合改性酚醛树脂及在磨具中的应用》文中认为砂轮在储存过程中的性能衰退,成为影响行业发展的难题之一,研究砂轮的抗衰退性成为行业内技术人员的研究课题之一,现有的结论影响衰退的因素是水分的侵蚀,缓解水分侵蚀现用的办法有砂轮工艺配方革新,如引入有有疏水性能的辅料,减少工艺过程微裂纹等缺陷出现等;有包装升级如塑封包装、真空包装、干燥剂辅助等;有树脂的改性如环氧改性、橡胶改性、烷基酚改性等。本研究以化学改性的方法,以对甲苯磺酸为催化剂,甲醛、苯酚为原材料,二甲苯树脂、硼酸为改性剂,六次甲基四胺为固化剂,分别制备了二甲苯树脂改性酚醛树脂,硼改性酚醛树脂、和二甲苯树脂-硼双改性酚醛树脂并对其进行了表征及应用验证。用红外光谱、凝胶渗透色谱证明上述合成改性达到了预定改性目的,其中二甲苯树脂-硼双改性酚醛树脂中硼、二甲苯以化学结合的方式引入到了酚醛树脂中。通过TGA分析证明二甲苯-硼复合改性树脂耐热性优于普通酚醛树脂,通过恒温恒湿条件下的水分变化跟踪证明二甲苯-硼改性酚醛树脂抗潮性能更佳,弯曲强度和冲击强度分析表明二甲苯-硼复合改性酚醛树脂为结合剂的树脂磨具综合力学强度优于普通酚醛树脂结合剂。通过对二甲苯-硼改性酚醛树脂在超薄切割片中的实际应用研究表明以二甲苯-硼改性酚醛树脂为粘结剂制备的超薄切割砂轮,其耐用性、抗衰退性均优于纯酚醛树脂。通过本研究,进一步优化了改性树脂的合成工艺,对改性树脂的合成向工业化大生产的转换起到了借鉴作用,同时改性树脂对树脂切割砂轮特别是超薄切割砂轮的性能提升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为进一步研究超薄切割砂轮的性能提升、解决超薄砂轮吸潮性能降低的缺陷问题有较好的借鉴意义。
李腾[10](2018)在《树脂金刚线树脂层的优化及制造工艺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光伏产业的发展,硅片的需求日益增多。对于硅片的要求越来越薄,对切割工具提出巨大的挑战。树脂金刚线具有切片质量高,生产成本低,环境污染小,制作工艺简单等优点,已在硬脆材料切割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但是树脂金刚线存在树脂层硬度低,对金刚石颗粒把持力不足,粘结性和热稳定性差等问题,降低了线锯的使用寿命。针对树脂线锯存在以上问题,本论文对树脂体系进行了研究,通过对树脂液及固化后的性能进行了分析,通过加入填料提高了树脂金刚线的性能。本文主要做的工作和成果有:(1)根据树脂结合剂使用性能要求,建立了树脂体系,选择了不同种类树脂结合剂并做了树脂溶解性实验,对树脂液粘度进行了研究。分析了树脂固化机理,通过DSC曲线,确定了不同种类树脂固化温度曲线。并对固化后的树脂硬度、粘结强度、耐热性和断面致密性进行了分析。确立了一种性能更高的树脂结合剂。(2)选择碳化硅作为填料,并用硅烷偶联剂对碳化硅进行处理,研究了碳化硅、硅烷偶联剂及改性碳化硅含量对树脂层的硬度、粘结强度、耐热性及断面组织结构影响。研究发现树脂层的硬度、粘结强度随着碳化硅含量提高而增加,当碳化硅用量占树脂液质量分数为40%时,树脂层硬度、粘结强度达到最大值,同时碳化硅颗粒分布比较均匀,并未出现大量团聚。硅烷偶联剂改性碳化硅随着硅烷偶联剂的增浓度加硬度增加并不明显,粘结强度先增大后减小,耐热性增大。当6%的硅烷偶联剂对碳化硅改性,树脂层机械性能最佳,断面组织致密性较好。当改性碳化硅用量占树脂液质量分数为40%时,树脂层硬度、粘结强度达到最佳。(3)制定了树脂金刚线制作工艺,选取镀镍金刚石颗粒作为磨粒,并对金刚石浓度进行了计算,以镀铜钢丝为基线并对基体做了相关处理。通过涂覆装置制备了树脂金刚线。(4)制备后的线锯进行了外观检测,金刚石颗粒分布比较均匀,线锯表面质量较好。进行了切割试验,切片质量较好,切割后与商品线做了对比,结果表明,自制线锯出现部分金刚石脱落,并未出现树脂层脱落,说明制备的线锯性能较好,并对线锯失效形式做了分析。
二、聚酰亚胺树脂结合剂金刚石砂轮的制造与应用简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聚酰亚胺树脂结合剂金刚石砂轮的制造与应用简介(论文提纲范文)
(1)3D打印金刚石工具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3D打印技术的分类及特点 |
1.1 SLS技术 |
1.2 SLM技术 |
1.3 SLA技术 |
1.4 DIW技术 |
2 3D打印的金刚石工具 |
2.1 3D打印树脂结合剂金刚石工具 |
2.2 3D打印金属结合剂金刚石工具 |
2.3 3D打印陶瓷结合剂金刚石工具 |
3 结语及展望 |
(2)陶瓷砖倒角加工用金刚石砂轮的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前言 |
2 树脂粉的性价比选用 |
2.1 实验原材料和设备 |
2.1.1 原材料 |
2.1.2 仪器设备 |
(1)热模压制使用: |
(2)二次后固化使用: |
(3) 产品测试在: |
2.2 主要产品图 |
(1)树脂结合剂金刚石倒角轮 |
(2)陶瓷砖倒角加工现场图 |
(3)倒角加工陶瓷砖 |
2.3 测试结果 |
2.4 结果分析 |
3 增强助剂金属粉性价比选用 |
4 研发产品实现使用效果 |
5 结论 |
(3)碳化硅菲涅尔微结构的激光—超精密磨削工艺技术基础(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碳化硅的激光烧蚀加工机理 |
1.2.2 菲涅尔微结构的激光加工技术 |
1.2.3 磨削表面波纹度生成机制和波纹度抑制方法 |
1.2.4 菲涅尔微结构表面的超精密磨削加工技术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碳化硅陶瓷的亚纳秒激光加工材料去除和表面生成机制研究 |
2.1 引言 |
2.2 碳化硅的亚纳秒激光烧蚀阈值研究 |
2.2.1 亚纳秒激光加工实验装置 |
2.2.2 碳化硅陶瓷的激光加工烧蚀阈值 |
2.3 碳化硅的激光烧蚀加工材料去除深度模型 |
2.3.1 材料去除深度的建模 |
2.3.2 材料去除深度模型的实验验证 |
2.4 激光加工参数对碳化硅材料去除效率的影响 |
2.4.1 离焦量的影响 |
2.4.2 其它工艺参数的影响 |
2.5 碳化硅的激光加工表面生成机制 |
2.5.1 碳化硅的激光加工表面物相分析 |
2.5.2 碳化硅的激光加工表面形貌 |
2.5.3 激光加工参数对碳化硅工件中心残留区域的影响 |
2.5.4 激光加工参数对碳化硅工件周向波纹轮廓的影响 |
2.6 激光烧蚀加工后碳化硅表面材料的机械加工性能分析 |
2.7 本章小结 |
第3章 碳化硅菲涅尔微结构的激光加工成型工艺研究 |
3.1 引言 |
3.2 菲涅尔微结构的激光加工成型方法 |
3.3 菲涅尔微结构的激光加工轨迹规划 |
3.4 菲涅尔微结构的激光加工工艺参数优选 |
3.4.1 实验方案设计 |
3.4.2 工艺参数对激光加工精度的影响 |
3.4.3 工艺参数对激光加工材料去除效率的影响 |
3.5 碳化硅菲涅尔微结构的表面完整性分析 |
3.5.1 表面物相成分和元素组成 |
3.5.2 表面形貌 |
3.5.3 亚表层损伤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菲涅尔微结构的磨削表面波纹度研究 |
4.1 引言 |
4.2 平行磨削表面波纹度的生成机制及评价参数 |
4.2.1 表面波纹度的生成机制 |
4.2.2 表面波纹度的特征评价参数 |
4.3 表面波纹度形貌的仿真模型 |
4.3.1 径向位置变化对波纹度幅值的影响 |
4.3.2 表面波纹度形貌的仿真建模 |
4.3.3 表面波纹度形貌仿真模型的实验验证 |
4.4 表面波纹度特征值的定量预测模型 |
4.4.1 转速比为整数时的预测模型 |
4.4.2 非整数转速比对表面波纹度的抑制机理 |
4.4.3 转速比为非整数时的预测模型 |
4.4.4 表面波纹度特征值预测模型的实验验证 |
4.5 基于非整数转速比的菲涅尔微结构磨削波纹度抑制研究 |
4.5.1 周向波纹轮廓的仿真建模 |
4.5.2 周向波纹轮廓的仿真和实验结果讨论 |
4.6 基于非整数转速比的平行磨削工艺参数优选匹配方案 |
4.7 本章小结 |
第5章 基于激光-磨削工艺链技术加工菲涅尔微结构的实验研究 |
5.1 引言 |
5.2 激光-磨削工艺链加工菲涅尔微结构的实验装置与方案设计 |
5.2.1 激光-磨削工艺链的加工余量分配 |
5.2.2 激光-磨削集成加工实验装置搭建 |
5.2.3 菲涅尔微结构的激光预加工实验 |
5.2.4 基于钽块修整方法的金刚石砂轮精密修整实验研究 |
5.2.5 菲涅尔微结构的超精密磨削实验 |
5.3 碳化硅菲涅尔微结构的加工精度和加工效率研究 |
5.3.1 加工精度分析 |
5.3.2 加工效率分析 |
5.4 碳化硅菲涅尔微结构的表面完整性分析 |
5.4.1 表面形貌分析 |
5.4.2 亚表层损伤和变质层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它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4)化学镀法陶瓷—金属结合剂的制备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引言 |
1.2 结合剂分类及研究现状 |
1.2.1 金属结合剂 |
1.2.2 树脂结合剂 |
1.2.3 陶瓷结合剂 |
1.2.4 陶瓷-金属结合剂 |
1.3 陶瓷结合剂粉体化学镀镍 |
1.3.1 化学镀原理 |
1.3.2 化学镀镍的影响因素 |
1.3.3 陶瓷结合剂粉体化学镀镍 |
1.4 课题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 |
1.4.1 课题研究目的及意义 |
1.4.2 课题的设计思路 |
1.4.3 课题研究的内容 |
2 实验 |
2.1 实验原材料与设备 |
2.1.1 实验原材料 |
2.1.2 实验设备及仪器 |
2.2 陶瓷-金属结合剂配方组成 |
2.2.1 低温陶瓷结合剂的成分组成 |
2.2.2 陶瓷-金属结合剂成分组成 |
2.3 实验方案 |
2.3.1 低温陶瓷结合剂的制备 |
2.3.2 陶瓷-金属结合剂的制备 |
2.3.3 陶瓷-金属结合剂磨具的制备 |
2.4 增重率与沉积速度的测定 |
2.5 镀液组分的测定 |
2.5.1 次磷酸钠的硫代硫酸钠滴定法[55] |
2.5.2 硫酸镍的EDTA滴定法 |
2.6 性能检测 |
2.6.1 抗折强度 |
2.6.2 抗冲击强度 |
2.6.3 洛氏硬度 |
2.6.4 磨擦磨损试验 |
2.6.5 高温性能检测 |
2.7 显微结构及物相组成分析 |
2.7.1 光学显微镜 |
2.7.2 扫描电子显微镜 |
2.7.3 X射线衍射分析 |
3 镀液组分及工艺条件对化学镀镍的影响 |
3.1 pH值对化学镀镍的影响 |
3.1.1 酸性条件下pH值对镀速及增重的影响 |
3.1.2 碱性条件下pH值对镀速及增重的影响 |
3.2 镀液温度对化学镀镍的影响 |
3.3 装载量对化学镀镍的影响 |
3.4 硫酸镍对化学镀镍的影响 |
3.5 次磷酸钠对化学镀镍的影响 |
3.6 柠檬酸钠对化学镀镍的影响 |
3.7 陶瓷结合剂镀覆后的XRD分析 |
3.8 陶瓷结合剂镀覆后的形貌分析 |
3.9 本章小结 |
4 烧结工艺参数对陶瓷-金属结合剂的影响 |
4.1 马弗炉烧结温度对陶瓷-金属结合剂的影响 |
4.1.1 烧结温度对结合剂力学性能的影响 |
4.1.2 不同温度烧结后陶瓷-金属结合剂的物相分析 |
4.2 热压烧结温度对陶瓷-金属结合剂的影响 |
4.2.1 热压温度对结合剂力学性能的影响 |
4.2.2 不同温度烧结后陶瓷-金属结合剂的物相分析 |
4.2.3 不同温度热压烧结后陶瓷-金属结合剂的显微结构 |
4.3 热压保温时间对陶瓷-金属结合剂的影响 |
4.4 热压压力对陶瓷-金属结合剂的影响 |
4.5 本章小结 |
5 镍磷含量对陶瓷-金属结合剂的影响 |
5.1 镍磷含量对陶瓷-金属结合剂力学性能的影响 |
5.2 不同镍磷含量陶瓷-金属结合剂的物相分析 |
5.3 不同镍磷含量陶瓷-金属结合剂的显微结构 |
5.4 不同镍磷含量陶瓷-金属结合剂的金相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6 陶瓷-金属结合剂金刚石磨具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
6.1 烧结温度对陶瓷-金属结合剂金刚石磨具的影响 |
6.1.1 烧结温度对陶瓷-金属结合剂磨具力学性能的影响 |
6.1.2 不同烧结温度陶瓷-金属结合剂磨具的显微结构分析 |
6.1.3 烧结温度对陶瓷-金属结合剂磨具磨削性能的影响 |
6.1.4 小结 |
6.2 镍磷含量对陶瓷-金属结合剂金刚石磨具的影响 |
6.2.1 镍磷含量对陶瓷-金属结合剂磨具力学性能的影响 |
6.2.2 不同镍磷含量陶瓷-金属结合剂磨具的显微结构分析 |
6.2.3 镍磷含量对陶瓷-金属结合剂磨具磨削性能的影响 |
6.2.4 小结 |
6.3 结合剂粒度组成对陶瓷-金属结合剂金刚石磨具的影响 |
6.3.1 结合剂粒度组成对陶瓷-金属结合剂磨具力学性能的影响 |
6.3.2 结合剂粒度组成对陶瓷-金属结合剂磨具显微结构的影响 |
6.3.3 结合剂粒度组成对陶瓷-金属结合剂磨具磨削性能的影响 |
6.3.4 小结 |
6.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 |
(5)聚酰胺1212在印刷电路板刀具磨削用金刚石砂轮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试验条件与过程 |
1.1 样品试制 |
1.2 磨削试验 |
2 结果与讨论 |
2.1 添加PA1212前后的微观结构对比 |
2.2 不同PA1212比例对砂轮性能的影响 |
2.3 PA1212增韧对PCB刀具刃口质量的影响 |
3 结论 |
(6)添加剂对金刚石砂轮陶瓷结合剂性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 |
1.2 磨具 |
1.2.1 磨具的结构 |
1.2.2 磨具的主要性能 |
1.3 金刚石的特性及应用 |
1.4 金刚石砂轮的分类 |
1.4.1 金属结合剂金刚石砂轮 |
1.4.2 树脂结合剂金刚石砂轮 |
1.4.3 陶瓷结合剂金刚石砂轮 |
1.5 国内外陶瓷结合剂金刚石砂轮的研究现状 |
1.5.1 国外陶瓷结合剂金刚石砂轮的研究现状 |
1.5.2 国内陶瓷结合剂金刚石砂轮的研究现状 |
1.6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及其意义 |
第2章 实验方法与研究内容 |
2.1 实验原料与设备 |
2.2 实验内容 |
2.2.1 实验方案 |
2.2.2 陶瓷结合剂的制备 |
2.2.3 陶瓷结合剂试样的制备 |
2.2.4 含金刚石磨料试样的制备 |
2.3 性能测试 |
2.3.1 抗折强度 |
2.3.2 显气孔率和体积密度 |
2.3.3 热膨胀系数 |
2.3.4 高温流动性 |
2.3.5 润湿角 |
2.3.6 显微结构分析 |
2.3.7 物相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Na_3AlF_6 对陶瓷结合剂性能的影响 |
3.1 金刚石对陶瓷结合剂性能的要求 |
3.2 Li_2O-B_2O_3-Al_2O_3-SiO_2 玻璃体系的特点 |
3.3 Na_3AlF_6 对陶瓷结合剂性能的影响 |
3.3.1 结合剂的性能测试 |
3.3.2 含金刚石试样性能测试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WO_3和V_2O_5及Li_2O/(Al_2O_3+B_2O_3)摩尔比对陶瓷结合剂性能的影响 |
4.1 WO_3 对陶瓷结合剂性能的影响 |
4.1.1 含WO_3 结合剂的性能测试 |
4.1.2 含金刚石试样的性能测试 |
4.2 V_2O_5 对陶瓷结合剂性能的影响 |
4.2.1 含V_2O_5 结合剂性能测试 |
4.2.2 含金刚石试样性能测试 |
4.3 Li_2O/(Al_2O_3+B_2O_3)摩尔比对陶瓷结合剂性能的影响 |
4.3.1 结合剂性能测试 |
4.3.2 含金刚石试样性能测试 |
4.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7)金刚石磨具用陶瓷/铜基金属结合剂的制备与表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引言 |
1.2 结合剂及其常见种类 |
1.2.1 陶瓷结合剂 |
1.2.2 树脂结合剂 |
1.2.3 金属结合剂 |
1.2.4 复合结合剂 |
1.3 课题提出思路 |
1.4 陶瓷金属复合结合剂研究现状 |
1.5 课题研究目的意义及研究内容 |
1.5.1 课题研究目的和意义 |
1.5.2 课题研究内容 |
2 实验 |
2.1 试验设备和原料 |
2.1.1 实验设备及仪器 |
2.1.2 实验原料 |
2.2 结合剂配方的确定 |
2.2.1 金属结合剂的选择 |
2.2.2 陶瓷结合剂的选择 |
2.3 结合剂及磨具的制备 |
2.3.1 陶瓷结合剂用玻璃料的制备 |
2.3.2 金属结合剂的制备 |
2.3.3 陶瓷/金属结合剂的制备 |
2.3.4 陶瓷/金属结合剂金刚石磨具的制备 |
2.4 性能检测与分析 |
2.4.1 抗折强度的测定 |
2.4.2 抗冲击强度的测定 |
2.4.3 硬度的测定 |
2.4.4 X射线衍射分析 |
2.4.5 显微结构分析 |
2.4.6 差热(DSC)分析 |
3 工艺参数对陶瓷/铜基金属结合剂的影响 |
3.1 烧结温度对陶瓷/铜基金属结合剂的影响 |
3.2 保温时间对陶瓷/铜基金属结合剂的影响 |
3.3 热压压力对陶瓷/铜基金属结合剂的影响 |
3.4 本章小结 |
4 陶瓷结合剂添加量对陶瓷/铜基金属结合剂的影响 |
4.1 陶瓷结合剂添加量对陶瓷/铜基金属结合剂力学性能的影响 |
4.2 不同陶瓷添加量时结合剂的金相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5 添加剂对陶瓷/铜基金属结合剂的影响 |
5.1 配方设计 |
5.2 Fe对陶瓷/铜基金属结合剂的影响 |
5.2.1 Fe对陶瓷/铜基金属结合剂力学性能的影响 |
5.2.2 Fe对陶瓷/铜基金属结合剂物相组成的影响 |
5.2.3 不同Fe含量所制陶瓷/铜基金属结合剂扫描电镜分析 |
5.2.4 不同Fe含量所制陶瓷/铜基金属结合剂金相分析 |
5.3 Ni对陶瓷/铜基金属结合剂的影响 |
5.3.1 Ni对陶瓷/铜基金属结合剂力学性能的影响 |
5.3.2 Ni对陶瓷/铜基金属结合剂物相组成的影响 |
5.3.3 不同Ni含量所制陶瓷/铜基金属结合剂扫描电镜分析 |
5.3.4 不同Ni含量所制陶瓷/铜基金属结合剂金相分析 |
5.4 Co对陶瓷/铜基金属结合剂的影响 |
5.4.1 Co对陶瓷/铜基金属结合剂力学性能的影响 |
5.4.2 不同Co含量所制陶瓷/铜基金属结合剂扫描电镜分析 |
5.4.3 不同Co含量所制陶瓷/铜基金属结合剂金相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6 陶瓷/铜基金属结合剂金刚石磨具的制备 |
6.1 工艺参数对陶瓷/铜基金属结合剂磨具的影响 |
6.1.1 烧结温度对陶瓷/铜基金属结合剂磨具的影响 |
6.1.2 保温时间对陶瓷/铜基金属结合剂磨具的影响 |
6.1.3 陶瓷/铜基金属结合剂金刚石磨具性能及结构分析 |
6.1.4 小结 |
6.2 碳化物形成元素对陶瓷/铜基结合剂金刚石磨具的影响 |
6.2.1 Ti对陶瓷/铜基金属结合剂金刚石磨具的影响 |
6.2.2 Cr对陶瓷/铜基金属结合剂金刚石磨具的影响 |
6.2.3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 |
(8)树脂结合剂钎焊涂覆金刚石砂轮的制备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课题提出 |
1.2 树脂结合剂的研究现状 |
1.3 金刚石表面镀覆技术的研究现状 |
1.4 钎焊涂覆金刚石在金属结合剂工具上的应用 |
1.5 本课题的提出与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实验设备与研究方法 |
2.1 实验材料 |
2.2 实验使用仪器设备 |
2.3 实验路线及实验内容 |
2.4 钎焊涂覆金刚石的性能检测 |
2.4.1 金刚石冲击韧性测试 |
2.4.2 钎焊涂覆金刚石微观形貌与能谱分析 |
2.4.3 涂覆金刚石物相分析 |
2.4.4 涂覆金刚石石墨化分析 |
2.5 砂轮的性能检测 |
2.5.1 砂轮试样的抗弯强度测试 |
2.5.2 砂轮洛氏硬度测试 |
2.5.3 砂轮磨削实验 |
第三章 钎焊涂覆金刚石的工艺研究 |
3.1 隔离剂对钎焊涂覆金刚石的影响 |
3.2 钎焊温度对金刚石性能的影响 |
3.2.1 不同温度钎焊涂覆金刚石表面形貌 |
3.2.2 不同钎焊涂覆温度金刚石冲击韧性的影响 |
3.2.3 不同温度钎焊涂覆金刚石物相分析 |
3.2.4 不同温度钎焊涂覆金刚石拉曼分析 |
3.3 增重率对金刚石性能的影响 |
3.3.1 不同增重率金刚石表面包裹形貌 |
3.3.2 不同增重率对钎焊涂覆金刚石冲击韧性的影响 |
3.3.3 不同增重率钎焊涂覆金刚石物相分析 |
3.4 不同晶型涂覆金刚石性能的影响 |
3.4.1 不同晶型涂覆金刚石表面形貌 |
3.4.2 不同晶型涂覆金刚石冲击韧性的影响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树脂结合剂金刚石砂轮制备 |
4.1 结合剂配方设计 |
4.2 成型料的配制 |
4.2.1 配料计算 |
4.2.2 混料工艺 |
4.3 热压成型 |
4.4 二次固化处理 |
4.5 砂轮平衡精度校正 |
4.6 砂轮节块性能测试 |
4.6.1 抗弯强度测试 |
4.6.2 硬度测试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树脂结合剂钎焊涂覆金刚石砂轮磨削性能 |
5.1 磨削力分析 |
5.1.1 磨削方式对不同砂轮磨削力的影响 |
5.1.2 线速度对不同砂轮磨削力的影响 |
5.1.3 磨削深度对不同砂轮磨削力的影响 |
5.2 砂轮磨削比 |
5.3 砂轮加工工件表面粗糙度分析 |
5.3.1 线速度对不同砂轮加工工件表面粗糙度的影响 |
5.3.2 磨削深度对不同砂轮加工工件表面粗糙度的影响 |
5.4 被加工工件表面形貌分析 |
5.5 砂轮磨损机理分析 |
5.6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成果 |
致谢 |
(9)二甲苯硼复合改性酚醛树脂及在磨具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树脂磨具的概述 |
1.2 树脂磨具用树脂的概述 |
1.2.1 酚醛树脂 |
1.2.2 环氧树脂 |
1.2.3 聚酰亚胺树脂 |
1.2.4 其余树脂粘合剂 |
1.3 酚醛树脂作为胶黏剂的概述及改性 |
1.3.1 酚醛树脂概述 |
1.3.2 酚醛树脂在树脂磨具中的应用现状 |
1.3.3 酚醛树脂的改性 |
1.3.3.1 酚醛树脂改性的目的 |
1.3.3.2 酚醛树脂的增韧改性 |
1.3.3.3 酚醛树脂的耐热改性 |
1.4 课题研究的背景、目的意义及研究内容 |
1.4.1 课题研究的背景 |
1.4.2 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1.4.3 课题研究的内容 |
第2章 试验原料及合成分析设备 |
2.1 试验原材料 |
2.2 合成分析设备 |
2.2.1 实验仪器 |
2.2.2 分析仪器及设备 |
2.3 检测分析及试样制备 |
2.3.1 改性树脂的结构检测 |
2.3.2 试样检测 |
第3章 二甲苯改性酚醛树脂及其应用 |
3.1 概述 |
3.1.1 二甲苯改性树脂工艺方案的确定 |
3.1.2 二甲苯改性酚醛树脂工艺条件的确定 |
3.2 实验部分 |
3.2.1 二甲苯改性酚醛树脂的合成与树脂粉制备 |
3.2.2 结构表征与性能测试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二甲苯改性酚醛树脂磨粉粒度分布 |
3.3.2 二甲苯树脂改性酚醛树脂的红外光谱 |
3.3.3 二甲苯改性酚醛树脂的GPC |
3.3.4 二甲苯树脂改性酚醛树脂的TGA |
3.3.5 二甲苯树脂改性酚醛树脂的抗吸潮性 |
3.3.6 用砂轮成型料工艺混合二甲苯树脂改性树脂的力学强度 |
3.3.7 用砂轮成型料工艺混合二甲苯树脂改性树脂的制品砂轮切割性能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硼改性酚醛树脂及其应用 |
4.1 概述 |
4.1.1 材料选择 |
4.1.2 硼改性酚醛树脂工艺方案确定 |
4.1.3 硼改性酚醛树脂工艺条件的确定 |
4.2 实验部分 |
4.2.1 硼改性酚醛树脂的合成与树脂粉制备 |
4.2.2 结构表征与性能测试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硼改性酚醛树脂磨粉粒度分布 |
4.3.2 硼改性酚醛树脂的红外光谱 |
4.3.3 硼改性酚醛树脂的GPC |
4.3.4 硼改性酚醛树脂的TGA |
4.3.5 硼改性酚醛树脂粉的抗吸潮性 |
4.3.6 用砂轮成型料工艺混合硼改性树脂的力学强度 |
4.3.7 用砂轮成型料工艺混合硼改性树脂的制品砂轮切割性能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二甲苯-硼改性酚醛树脂及其应用 |
5.1 实验部分 |
5.1.1 二甲苯‐硼改性酚醛树脂的合成与树脂粉制备 |
5.1.2 结构表征与性能测试 |
5.2 结果与讨论 |
5.2.1 二甲苯‐硼改性酚醛树脂磨粉粒度分布 |
5.2.2 二甲苯‐硼改性酚醛树脂的红外谱图 |
5.2.3 二甲苯‐硼改性酚醛树脂的GPC |
5.2.4 二甲苯‐硼改性酚醛树脂的TGA |
5.2.5 二甲苯‐硼改性酚醛树脂抗吸潮性 |
5.2.6 用砂轮成型料工艺混合二甲苯‐硼改性树脂的力学性能 |
5.2.7 用砂轮成型料工艺混合硼改性树脂的制品砂轮切割性能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二甲苯树脂-硼复合改性酚醛树脂固化工艺研究 |
6.1 六次甲基四胺的分解及固化酚醛树脂的反应机理 |
6.1.1 六次甲基四胺分解影响因素 |
6.1.2 六次甲基四胺固化热塑酚醛树脂机理 |
6.2 六次甲基四胺在二甲苯‐硼改性树脂中的分解 |
6.2.1 六次甲基四胺在树脂中分解的TGA跟踪 |
6.2.2 六次甲基四胺分解的红外跟踪 |
6.3 二甲苯、硼改性酚醛树脂在砂轮制造中的固化工艺优化 |
6.3.1 固化曲线优化 |
6.3.2 固化工艺过程砂轮PH变化 |
6.3.3 砂轮切割性能对比 |
6.4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个人简历 |
(10)树脂金刚线树脂层的优化及制造工艺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目的及意义 |
1.1.1 课题研究的背景 |
1.1.2 课题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 线切割技术研究现状 |
1.2.1 电镀金刚线研究现状 |
1.2.2 热固树脂金刚线研究现状 |
1.2.3 光固树脂金刚线研究现状 |
1.3 热固树脂研究现状 |
1.4 热固酚醛树脂固化机理研究 |
1.5 超硬树脂磨具研究现状 |
1.6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2 树脂液性能的研究 |
2.1 树脂种类的选择 |
2.2 树脂溶解性实验 |
2.3 树脂液粘度的研究 |
2.3.1 常温下树脂液粘度随时间变化 |
2.3.2 温度对树脂液粘度的影响 |
2.4 金刚石在树脂液中悬浮稳定性研究 |
2.5 本章小结 |
3 树脂结合剂性能研究 |
3.1 试验材料 |
3.2 试验仪器 |
3.3 试样制备步骤 |
3.4 树脂结合剂固化工艺的研究 |
3.4.1 树脂结合剂固化分析 |
3.4.2 树脂结合剂固化工艺曲线 |
3.5 树脂结合剂固化后性能检测方法 |
3.5.1 硬度检测 |
3.5.2 粘结强度检测 |
3.5.3 热分析性检测 |
3.5.4 断面SEM检测 |
3.6 试验检测结果与分析 |
3.6.1 硬度分析 |
3.6.2 粘结强度分析 |
3.6.3 耐热性分析 |
3.6.4 断面SEM分析 |
3.7 本章小结 |
4 填料对树脂性能影响研究 |
4.1 填料的选取 |
4.2 碳化硅含量对树脂性能的影响 |
4.2.1 硬度 |
4.2.2 粘结强度 |
4.2.3 耐热性 |
4.2.4 断面SEM |
4.3 改性碳化硅对树脂性能的影响 |
4.3.1 偶联剂增强机理 |
4.3.2 硅烷偶联剂改性过程 |
4.3.3 粒度分布的测定 |
4.3.4 不同含量的硅烷偶联剂改性碳化硅对树脂性能的影响 |
4.3.4.1 硬度 |
4.3.4.2 粘结强度 |
4.3.4.3 耐热性 |
4.3.4.4 断面SEM |
4.4 改性碳化硅含量对树脂性能影响 |
4.4.1 硬度 |
4.4.2 粘结强度 |
4.4.3 耐热性 |
4.4.4 断面SEM |
4.5 本章小结 |
5 树脂金刚线制作工艺 |
5.1 金刚石磨粒选择及表面处理 |
5.2 金刚石磨粒用量的计算 |
5.2.1 金刚石磨具中金刚石浓度的概念 |
5.2.2 树脂金刚线的金刚石浓度W_0计算 |
5.3 树脂金刚线基体的选择及表面处理 |
5.3.1 树脂线锯基体的选取 |
5.3.2 线锯基体的处理 |
5.4 树脂金刚线制作工艺流程 |
5.5 本章小结 |
6 树脂金刚线的外观检测及切割试验 |
6.1 树脂金刚线外观的检测 |
6.2 树脂金刚线切割试验 |
6.2.1 切割试验设备及条件 |
6.2.2 试验结果与分析 |
6.3 线锯失效形式分析 |
6.3.1 金刚石磨料磨损与脱落分析 |
6.3.2 树脂层磨损分析 |
6.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四、聚酰亚胺树脂结合剂金刚石砂轮的制造与应用简介(论文参考文献)
- [1]3D打印金刚石工具的研究进展[J]. 张云鹤,黄景銮,宋运运,陆静,李彩虹. 金刚石与磨料磨具工程, 2021(03)
- [2]陶瓷砖倒角加工用金刚石砂轮的试验研究[J]. 周华,欧春林,黄天柱. 超硬材料工程, 2021(02)
- [3]碳化硅菲涅尔微结构的激光—超精密磨削工艺技术基础[D]. 潘永成.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1(02)
- [4]化学镀法陶瓷—金属结合剂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 宋英桃. 河南工业大学, 2020(01)
- [5]聚酰胺1212在印刷电路板刀具磨削用金刚石砂轮中的应用[J]. 张高亮,史林峰,赵延军,钱灌文,王礼华,左冬华,朱建辉. 金刚石与磨料磨具工程, 2019(04)
- [6]添加剂对金刚石砂轮陶瓷结合剂性能的影响[D]. 张亚飞. 燕山大学, 2019(03)
- [7]金刚石磨具用陶瓷/铜基金属结合剂的制备与表征[D]. 谢育波. 河南工业大学, 2019(02)
- [8]树脂结合剂钎焊涂覆金刚石砂轮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 李伟雄. 广东工业大学, 2018(01)
- [9]二甲苯硼复合改性酚醛树脂及在磨具中的应用[D]. 邢介名. 河南工业大学, 2019(01)
- [10]树脂金刚线树脂层的优化及制造工艺的研究[D]. 李腾. 青岛科技大学, 201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