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PCEA用于腹部术后镇痛效果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李晓玉[1](2021)在《腹横肌平面阻滞联合酮咯酸氨丁三醇对剖宫产术后镇痛效果的观察》文中指出目的:剖宫产手术依然是目前最常见的妇产科手术之一,切口痛和内脏痛是每个产妇术后的必经之路,剖宫产术后由于子宫和腹壁的疼痛之和,可导致术后中度至重度疼痛。术后急性疼痛控制不佳,产妇身体虚弱、情绪焦虑、新生儿需哺乳等复杂情况,与疼痛共同影响产妇,将对产妇的康复造成非常不利的影响。传统的阿片类镇痛药物镇痛效果好,但恶心、呕吐、瘙痒、药物经过乳汁分泌、呼吸抑制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较高,与之相比非甾体类镇痛药中的酮咯酸氨丁三醇在具有抑制内脏痛作用的同时不良反应较少,同时腹横肌平面阻滞(Transversus Abdominis Plane Block,TAPB)对切口痛有效,因此本实验应用患者静脉自控输注酮咯酸氨丁三醇联合腹横肌平面阻滞用于剖宫产术后患者,观察其对剖宫产术后切口痛及内脏痛的镇痛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11月至2020年12月在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产科于腰-硬联合麻醉下施行剖宫产手术的产妇90名。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三组(n=30):患者经硬膜外自控镇痛(Patient Controlled Intravenous Analgesia,PCEA)组(E组)、患者经静脉自控镇痛(Patient Controlled Intravenous Analgesia,PCIA)组(Ⅰ组)和患者经静脉自控镇痛+腹横肌平面阻滞(PCIA+TAPB)组(T组)。E组术后行PCEA镇痛,方案为0.125%罗哌卡因+舒芬太尼0.3μg/ml共200ml,背景剂量5ml/h,单次剂量3ml,锁定时间为30min;Ⅰ组术后行PCIA镇痛,方案为酮咯酸氨丁三醇180mg+雷莫司琼0.6mg+0.9%氯化钠溶液配至150ml,背景剂量0.5ml/h,单次剂量为4ml,锁定时间为60min;T组手术结束即刻接受超声引导下双侧腹横肌平面阻滞:0.3%罗哌卡因+右美托咪定0.5μg/kg每侧20ml,PCIA方案同Ⅰ组。术后静息NRS评分≥4分时,予1次补救性镇痛(肌肉注射吗啡10mg)。记录三组产妇6h(T1)、12h(T2)、24h(T3)、48h(T4)时静息、咳嗽及宫缩时疼痛数字评价量表(Numerical Rating Scale,NRS);Ramsay镇静评分;Ⅰ组和T组术后48小时内镇痛泵有效自控按压次数;三组产妇术后48小时内补救性镇痛的例数;术后48小时内镇痛相关不良反应(恶心、呕吐、瘙痒、呼吸抑制、胃肠道不良反应)及术后12小时下肢运动阻滞(改良Bromage分级)等的发生率;产妇疼痛管理满意度。结果:Ⅰ组、T组及E组间一般资料无显着性差异(P>0.05);在T1和T2时,三组间静息NR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组的静息NRS评分最低,且与Ⅰ组和E组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Ⅰ组和E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T3和T4时,三组之间的静息NR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T1和T2时,三组间咳嗽时NR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组的咳嗽时NRS评分最低,且与Ⅰ组和E组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Ⅰ组和E组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T3和T4时,三组间咳嗽时NR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产妇在四个时间点的宫缩时NR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Ⅰ组的有效按压次数明显高于T组,并且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产妇在四个时间点随访时均处于安静、合作状态;三组产妇术后48小时内均未行补救性镇痛;E组的镇痛相关不良反应发生率(恶心2例,瘙痒1例)为10%,高于另外两组的0%,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E组产妇的满意度评分低于T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Ⅰ组与T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剖宫产术后产妇使用腹横肌平面阻滞联合静脉泵注酮咯酸氨丁三醇的镇痛方式,可降低术后12小时静息及咳嗽时的NRS评分,减轻产妇疼痛,并且能减少恶心、呕吐及瘙痒等不良反应的发生,大大提高产妇满意度。
顾卫东,赵璇,何振洲[2](2021)在《普通外科围手术期疼痛管理上海专家共识(2020版)》文中研究说明普通外科围手术期疼痛可增加病人术后发生并发症的风险,影响其术后早期活动和康复。如在手术开始阶段未对疼痛进行有效控制,持续的疼痛刺激可引起中枢神经系统发生病理性重塑,急性疼痛有可能发展为难以控制的慢性疼痛。实施规范化的围手术期疼痛管理对于普通外科病人的术后康复具有重要意义。为此,
刘玉霞,邓三飞[3](2020)在《腕踝针联合麻醉镇痛泵在产科术后中的应用》文中认为目的观察腕踝针联合麻醉镇痛泵在产科术后中的应用效果。目的研究对象为2018年5月—2019年5月该院200例腰硬联合麻醉(CSEA)下择期剖宫产产妇,按随机数表法分为腕踝针+硬膜外自控镇痛(PCEA)组(联合组,n=100)和对照组(PCEA组,n=100)。观察两组PCEA使用情况,比较两组患者术后6、12、24、48 h(T1~T4)时切口疼痛、宫缩疼痛程度[视觉模拟评分(VAS)]和下肢活动情况(改良Bromage评分)差异,记录不良反应。结果联合组按压总次数、有效按压次数及镇痛复合液用量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后切口疼痛VAS评分均于T2时达到最高,之后逐渐降低(P<0.05);联合组各时间点切口疼痛VA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后宫缩疼痛VAS评分、改良Bromage评分于T1~T4时逐渐降低(P<0.05);联合组各时间点宫缩疼痛VAS评分、改良Bromage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联合组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腕踝针联合PCEA应用于产科术后镇痛有助于调整PCEA使用情况,进一步改善镇痛效果,并对改善产妇术后下肢活动和降低相关不良反应发生率有一定帮助。
刘泉[4](2020)在《超声引导下后路腰方肌阻滞与后路腹横肌平面阻滞在剖宫产术后镇痛过程中的对比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对比观察后路腰方肌阻滞与后路腹横肌平面阻滞联合静脉镇痛用于剖宫产术术后镇痛的效果,为临床医师提供更优化的围术期平衡镇痛方法。方法:本试验选取2019年9月-2020年2月在于都县人民医院椎管内麻醉下行剖宫产手术的产妇90例,随机分为三组(Ⅰ组、Ⅱ组、Ⅲ组),每组30例。术毕,Ⅰ组:双侧后路腰方肌阻滞+PCIA;Ⅱ组:双侧后路腹横肌平面阻滞+PCIA;Ⅲ组:单纯静脉PCIA。PCIA药物配方及参数:舒芬太尼1.0μg/ml,背景输注2ml/h,PCA剂量为3ml/次,锁定时间设置为15min。主要观察指标:评估并记录三组产妇在行剖宫产术后6h、12h、24h的手术切口VAS疼痛评分情况、宫缩痛VAS评分情况。其他观察指标包括:三组患者血清中术前及术后6h、12h、24h的总皮质醇的浓度;术后24h内舒芬太尼用量;恶心呕吐、嗜睡、下肢麻木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患者术后镇痛满意度。结果:1、三组术后6h、12h、24h手术切口疼痛及宫缩痛VAS评分比较:Ⅰ组的切口疼痛及宫缩痛VAS评分明显低于Ⅱ组与Ⅲ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Ⅱ组切口疼痛及宫缩痛VAS评分均低于Ⅲ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2、三组T0(手术日术前)、T1(术后6h)、T2(术后12h)T3(术后24h)血清总皮质醇浓度比较:三组产妇术后的血清总皮质醇浓度各时间都有一定程度的上升,与Ⅱ、Ⅲ组相比较,Ⅰ组产妇的皮质醇浓度上升最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三组产妇术后24小时镇痛泵有效按压次数及舒芬太尼总用量比较:Ⅰ组镇痛泵有效按压次数及舒芬太尼用量明显低于Ⅱ组与Ⅲ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Ⅱ组术后24小时镇痛泵有效按压次数及舒芬太尼用量明显低于Ⅲ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三组产妇不良反应及镇痛满意度比较:与Ⅲ组相比,Ⅰ组有更低的不良反发生率及更高的镇痛满意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Ⅱ组与Ⅲ组不良反应及镇痛满意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Ⅱ组中镇痛良好率高于Ⅲ组且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结论:1、与后路腹横肌平面阻滞联合静脉镇痛相比,后路腰方肌阻滞联合静脉镇痛不仅可减轻切口及宫缩痛,明显减少阿片类药物的使用量,且更能抑制皮质醇激素的分泌,降低机体应激反应程度,促进产妇早期康复。2、与单纯PCIA组比较,联合镇痛组术后切口疼痛VAS评分及宫缩疼痛VAS评分均更低,不良反应少,产妇满意度更高。
周昊[5](2020)在《全身麻醉联合硬膜外麻醉对老年腹腔镜胃切除患者术后肺部并发症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全身麻醉联合硬膜外麻醉(GEA)是加速康复外科(ERAS)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全身麻醉(GA)相比,GEA应用于消化道肿瘤开放手术中可减轻术后肺部并发症(PPCs)。但GEA应用于腹腔镜胃癌手术的老年患者相关研究仍较少。我们的研究目的是探讨GEA应用于行腹腔镜胃癌根治术的老年胃癌患者术后肺部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临床研究设计,将就诊于我院的82例70~80岁拟行腹腔镜胃癌根治术的老年患者随机分为全身麻醉联合硬膜外麻醉组(GEA组)和全身麻醉组(GA组)。两组患者围术期准备与管理均按照加速康复外科(ERAS)理念进行,手术方式均行腹腔镜下胃癌根治术,淋巴结清扫参照日本胃癌治疗指南(第4版)标准进行,所有患者消化道重建方式均为Roux-en-Y吻合。GEA组采用全身麻醉联合硬膜外麻醉,麻醉诱导前于患者适当的胸椎间隙置入硬膜外导管,经硬膜外导管间断局麻药物罗哌卡因,确认导管位置正确后,给予适量的全身麻醉药物共同维持术中麻醉深度。术后该组的镇痛方式以患者自控的硬膜外镇痛(PCEA)为主。GA组术中仅采用全身麻醉,术后采用患者自控的静脉镇痛(PCIA)。主要的观察指标是两组患者术后肺部并发症的发生率,包括肺炎、肺不张、呼吸衰竭、胸腔积液等。次要观察指标包括包括临床肺炎严重程度评分(CPIS)、动脉血气氧分压(PaO2)与氧合指数(OI)、术后排气时间、术后疼痛视觉模拟(VAS)评分、手术时间、机械通气时间、各类麻醉药物使用量、ICU住院天数,术后住院天数等。记录术后一般并发症,并按照Clavien-Dindo并发症分级系统进行比较。收集分析两组患者术前、术后第一、三、五天白细胞计数(WBC)、白细胞介素1(IL-1)、白细胞介素6(IL-6)、C反应蛋白(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去甲肾上素(NE)、皮质醇(Cor)的水平。结果:共有82例患者纳入最终分析,GEA组40例,GA组42例。两组患者一般特征与术前合并症等比较,无明显统计学差异,两组患者具有可比性。与GA组相比,GEA组患者术后肺部总并发症发生率低于GA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肺炎和肺不张的发生率GEA组低于GA组(P<0.05)。GEA组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天数短于GA组(P<0.05)。术后GEA组CPIS评分低于GA组(P<0.05),GEA组PaO2与OI高于GA组(P<0.05)。GEA组术中舒芬太尼用量低于GA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GEA组首次排气时间较GA组短,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GEA组术后第一天与术后第二天静息VAS评分较低,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一、二、三天运动VAS评分GEA组均较低,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GEA组术后第一天WBC、IL-1、IL-6、NE、Cor水平低于G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三天GEA组IL-1水平低于G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GEA组与GA组术后总体并发症的Clavien-Dindo分级未见明显差异,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本研究结果表明,与单纯全身麻醉相比,全麻联合硬膜外麻醉显着降低了老年胃癌患者术后肺部并发症的发生率。其中以术后肺炎与肺不张的发生率降低较为显着。全麻联合硬膜外麻醉术后镇痛效果更好,且加快了老年胃癌患者术后胃肠道功能恢复。全麻联合硬膜外麻醉应用于老年胃癌患者并不增加一般并发症的发生率。因此,老年腹腔镜胃切除术患者在全身麻醉联合硬膜外麻醉下进行是安全有效的。
尹秋稳[6](2020)在《腰方肌与胸椎旁神经阻滞对肾癌根治术后镇痛效果和免疫功能的影响》文中认为目的:比较超声引导下腰方肌(quadratus lumborum block,QLB)与胸椎旁神经阻滞(thoracic paravertebral nerve block,TPVB)复合地佐辛PCIA对肾癌根治术患者术后镇痛效果和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择期行腹腔镜下肾癌根治术的患者90例,随机分为腰方肌阻滞(QLB)组和胸椎旁神经阻滞(TPVB)组,每组各45例。QLB组和TPVB组患者分别在麻醉诱导前采用超声引导下的腰方肌阻滞或胸椎旁神经阻滞。主要观察(1)两组术后0~4h、4~12h、12~24h、24~48h时间段咳嗽时VAS评分、PCIA有效按压次数及芬太尼补救量(2)术后第1d和第3d的细胞免疫及体液免疫功能。次要观察指标包括(1)患者一般情况;(2)术前(T1)、阻滞后(T2)、手术开始时(T3)、肾癌切除后(T4)和术后即刻(T5)的血流动力学指标;(3)手术时间、麻醉时间、苏醒时间及术中镇痛药用量等;(4)两组患者跌倒、恶心、呕吐等不良事件的发生率。结果:(1)患者一般情况比较:两组患者年龄、性别、体重指数等一般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血流动力学指标比较:两组患者各时点MAP、HR和SpO2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围术期情况比较:QLB和TPVB组患者术中镇痛药用量、手术时间、麻醉时间及苏醒时间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4)术后镇痛及镇痛药量比较:两组患者术后0~4h咳嗽时VAS评分、PCIA有效按压次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QLB组患者比较,TPVB组患者术后4~12h、术后12~24h、术后24~48h时间段咳嗽时VAS评分、PCIA有效按压次数均显着降低(P<0.05)。两组患者术后0~4h、4~12h芬太尼补救量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TPVB组患者术后12~24h、术后24~48h时间段芬太尼补救量均较QLB组患者降低(P<0.05)。(5)术后免疫功能比较:QLB组与TPVB组患者术后第1d的CD3+、CD3+CD4+、CD3+CD8+、CD3-CD16+CD56+和CD19+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QLB组相比,TPVB组患者术后第3d的CD3+CD4+和CD3+CD8+水平显着增加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CD3-CD16+CD56+和CD19+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TPVB组与QLB组患者术后第1d和第3d的IgG、IgA、IgM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TPVB组患者术后第1d和第3d的CRP和hs-CRP水平较QLB组降低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后第1d比较,TPVB组患者术后第3d的IgG、IgA、CRP和hs-CRP水平均显着降低,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6)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与QLB组比较,TPVB组患者术后嗜睡、恶心、呕吐的发生率降低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QLB和TPVB复合地佐辛PCIA均能为腹腔镜肾癌根治术患者提供有效的术后镇痛,但TPVB复合地佐辛PCIA的镇痛效果更佳,更持久,且能减轻术后细胞免疫功能抑制和炎症反应。
曾举[7](2020)在《超声引导下腹横筋膜阻滞联合纳布啡用于剖宫产术后镇痛效果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我国剖宫产率约37%,剖宫产术后疼痛可达中至重度疼痛,目前的镇痛方式不能完全解决剖宫产术后疼痛问题。多模式镇痛是目前剖宫产手术后镇痛领域的研究热门,该模式采用多种途径、多种药物结合的方式来实现镇痛互补,降低部分镇痛药物的剂量,减少不良反应发生率。其中超声引导下腹横筋膜阻滞联合纳布啡就是一种较为理想的多模式镇痛方式,对于剖宫产术后镇痛具有重要作用。目的探究超声引导下腹横筋膜阻滞联合纳布啡在剖宫产术后镇痛中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8年12月至2020年1月期间收治的60例剖宫产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产妇年龄均在2035岁之间,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采取纳布啡术后静脉自控镇痛,观察组采取超声引导下腹横筋膜阻滞联合纳布啡术后静脉自控镇痛,观察两组术前、术后12h、24h、48h的血压(收缩压、舒张压)、心率情况;观察术后Ramsay镇静评分、VAS疼痛评分、BCS舒适度评分、血儿茶酚胺水平、血清致痛因子IL-17水平变化情况;观察两组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观察两组术后焦虑评分、抑郁评分情况。结果1.两组产妇术后的血压及心率水平趋于稳定,处于正常范围内;与术前血压及心率情况相比,对照组产妇术后12h、24h时间点收缩压、舒张压及心率有略微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观察组血压相比,对照组产妇术后12h、24h时间点收缩压、舒张压略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对照组产妇术后48h时间点Ramsay镇静评分高于术后12h、24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观察组相比,对照组产妇术后12h、24h时间点Ramsay镇静评分略微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对照组产妇术后24h、48h时间点与术后12h对比,VAS疼痛评分明显降低,差异显着(P<0.05);与观察组相比,对照组产妇术后各时间点VAS疼痛评分明显升高,差异显着(P<0.05);观察组产妇术后48h时间点VAS疼痛评分低于术后12h、24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两组产妇术后48h时间点与术后12h比较,BCS舒适度评分明显升高,差异显着(P<0.05);观察组产妇术后12h时间点BCS舒适度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对照组产妇术后12h、24h时间点与术前对比,血儿茶酚胺水平明显升高,差异显着(P<0.05);两组产妇术后12h血儿茶酚胺水平对比,观察组明显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对照组产妇术后12h、24h血清致痛因子IL-17水平升高,与术前对比差异显着(P<0.05);观察组产妇术后12h、24h血清致痛因子IL-17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显着(P<0.05);对照组产妇术后48h血清致痛因子IL-17水平与术后12h、24h对比,明显降低,差异显着(P<0.05)。7.对照组产妇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3.33%,稍高于观察组的3.33%,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8.两组产妇术后焦虑、抑郁评分对比,对照组明显高于观察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腹横筋膜阻滞联合纳布啡在剖宫产术后镇痛中的应用,能够维持血压和心率处于正常水平,并镇静适宜,在改善术后疼痛程度上效果显着,为产妇提供更舒适的术后康复体验,有助于维持血儿茶酚胺水平及血清IL-17水平,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
王靖文[8](2020)在《术中复合镇痛在宫颈癌经腹手术中的应用及效果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复合镇痛模式中不同术中镇痛方式在经腹宫颈癌围手术期应用的效果。方法:本次临床研究选取2017年11月至2019年11月期间,共计109例在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行经腹广泛性全子宫切除术加双侧盆腔淋巴结切除术的患者。各组例数分别为局部阻滞组(P组)26例、腹横肌平面阻滞组(M组)29例、局部阻滞加腹横肌平面阻滞组(PM组)24例以及对照组(C组)30例。比较各组患者术后0小时、2小时、6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以及术后48小时疼痛程度、术中瑞芬太尼使用剂量、术后排气时间、腹部引流拔除时间、术后住院时间以及住院费用。结果:比较纳入本次实验研究的四组患者年龄、体质量指数、术中麻醉时间、手术时间、术中失血等一般情况比较差异无显着性(P>0.05)。术后0、2、6小时的VAS评分四组间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三组实验组VAS评分均小于对照组,而三组实验组间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的两两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术后12h各组VAS评分有统计学差异(P<0.05),其中局部阻滞加腹横肌平面阻滞组术后12h VAS评分最低,对照组评分最高,腹横肌平面阻滞组评分略高于局部阻滞加腹横肌平面阻滞组,局部阻滞组评分则高于腹横肌平面阻滞组。术后24h、36h以及术后48h,各组患者VAS评分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各组患者术中使用瑞芬太尼剂量有显着性差异(P<0.05),其中局部阻滞加腹横肌平面阻滞组术中使用瑞芬太尼剂量最少,腹横肌平面阻滞组稍多,局部阻滞组多于以上两组,对照组术中瑞芬太尼使用剂量最多,而组间两两比较中局部阻滞加腹横肌平面阻滞组与腹横肌平面阻滞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对照组与局部阻滞组无统计学差异。排气时间、腹部引流拔除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经腹通过本次临床研究可得出结论,在术后快速康复中,在术前30min使用NSAIDs给予预防性镇痛;术中使用非阿片类或短效阿片类麻醉药物;术后继续使用乙酰氨基酚、NSAIDs的基础上,术中使用局部阻滞及超声引导下腹横肌平面阻滞阻滞对术后早期镇痛有明显积极效果,且可减少术中芬太尼类药物用量,但对术后排气及腹引拔除时间等其他指标仍待进一步临床观察。
陈妍[9](2020)在《单纯罗哌卡因与罗哌卡因复合芬太尼在结直肠癌术后硬膜外镇痛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比较单纯罗哌卡因与罗哌卡因复合芬太尼在结直肠癌术后患者自控硬膜外镇痛(Patient-controlled epidural analgesia,PCEA)效果及不良反应的差异。方法:纳入行择期开腹结直肠癌根治术的术后硬膜外镇痛的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两组选择不同的硬膜外镇痛配方。A组硬膜外镇痛使用0.125%罗哌卡因,B组硬膜外镇痛使用0.125%罗哌卡因+1ug/ml芬太尼。所有患者的PCEA参数均为总量300ml,持续量5ml/h,PCA为6ml/次,锁定时间为25min。观察患者在术后12h、24h、48h的静息/运动VAS评分、PCA有效按压次数、首次排气时间和不良反应的情况。结果:最终随机纳入84例结直肠癌开腹根治手术患者,其中A组为40例,B组为44例。结果分析表明B组患者术后的VAS评分明显优于A组。在静息和运动(深呼吸、咳嗽)状态下,B组患者术后的0-12h和12-24h的VAS评分明显低于A组(P<0.05),有显着差异;两组患者术后24-48h的VAS评分无显着差异。两组患者术后PCA次数的比较,B组PCA次数明显低于A组(2.8±3.5 vs 5.3±5.4,P<0.05)。两组术后恶心/呕吐、头晕、低血压、瘙痒、尿储留并发症的比较均无显着差异;比较两组间术后是否需要静脉补救止疼药,结果表明A组术后需要静脉补救止疼药的患者比例明显高于B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首次排气时间无显着差异。结论:在行开腹结直肠癌PCEA中,罗哌卡因复合1ug/ml芬太尼镇痛效果明显优于单纯罗哌卡因,并且对肠道功能、恶心呕吐等术后并发症无明显影响。
朱蕾[10](2019)在《右美托咪定复合罗哌卡因用于剖宫产术后腹横肌平面阻滞镇痛效果的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术后48小时内,剖宫产产妇常经历着剧烈的疼痛,术后疼痛又会使产妇产生许多不良情绪,处于焦虑、忧郁、失眠等状态,会引起神经内分泌反应,术后高凝状态、免疫功能抑制、胃肠功能紊乱。如果术后急性疼痛不能及时控制有可能转换成慢性疼痛,持续数年甚至数十年之久,产妇的生活质量严重影响。术后疼痛引起的应激反应导致交感神经兴奋,释放大量儿茶酚胺,从而抑制催乳素的分泌,导致乳汁分泌少。所以剖宫产术后的镇痛治疗尤为重要。本课题的目的就是通过右美托咪定复合罗哌卡因用于剖宫产术后腹横肌平面阻滞镇痛效果的观察,为剖宫产术后镇痛提供更好的镇痛模式,更优越的用药配方。方法:选择2018年7月到2018年12月在青大附院崂山院区择期行剖宫产手术的初产妇60例为研究对象,年龄2040周岁,体重50kg80kg,身高155175cm,单胎足月产妇,根据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Ⅰ-Ⅱ级,随机分为对照组即单用罗哌卡因TAPB组(TP组)以及试验组即右美托咪啶复合罗哌卡因TAPB组(TD组),每组产妇为30例。术前访视时嘱所有产妇严格禁食、禁饮,均不用术前药。待产妇入室后在腰-硬联合麻醉下完成剖宫产术,并给予静脉自控镇痛泵(PCIA)。术毕两组产妇均在超声引导下行双侧TAPB。TP组每侧TAPB给予0.375%的罗哌卡因20ml。TD组每侧TAPB给予右美托咪定50ug+0.375%的罗哌卡因20ml。观察和记录两组产妇行双侧TAPB后到首次按压镇痛泵的时间,术后2、4、8、12和24h产妇静息状态VAS评分(010分:0分为无痛,10分为无法忍受的剧痛。13分为轻度疼痛;46分为中度疼痛;710分为重度疼痛)和活动状态下的VAS评分;BCS舒适度评分(0分为持续疼痛;1分为安静时无疼痛,深呼吸或咳嗽时疼痛严重;2分为深呼吸或咳嗽时疼痛轻微;3分为深呼吸时无疼痛;4分为深呼吸和咳嗽时均无疼痛),术后24h内镇痛泵有效按压次数、舒芬太尼累计使用量及心动过缓、低血压、局麻药中毒、损伤肠管等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两组产妇在年龄、体重、身高、手术时间、出血量等基本情况方面比较无统计学差异。两组产妇静息状态下VAS评分和活动状态下VAS评分比较:在术后2h、4h,TD组和TP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术后8h、12h、24h,TD组低于T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CS舒适度评分:在术后2h、4h,TD组和TP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术后8h、12h、24h,TD组高于T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D组和TP组产妇24h内舒芬太尼累计使用量和24h内镇痛泵有效按压次数比较:TD组24h内有效按压次数减少,24h内舒芬太尼累积量也随之减少,TD组显着低于T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P组和TD组均未发现腹横肌平面阻滞相关脏器损伤、感染、出血等不良反应,也未发现头晕、皮肤瘙痒等不良反应。也没发生窦性心动过缓、低血压等。但TP组出现一例呕吐,TD组出现一例恶心、两例镇静过度,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071,P>0.05)。结论:本文研究结果显示,100μg右美托咪定复合0.375%罗哌卡因共40ml作为剖宫产术后超声引导下的TAPB配方,可明显延长TAPB作用时间,TAPB术后镇痛效果增强,可以为产妇提供更理想的术后多模式镇痛,随之术后阿片类药物用量减少,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二、PCEA用于腹部术后镇痛效果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PCEA用于腹部术后镇痛效果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腹横肌平面阻滞联合酮咯酸氨丁三醇对剖宫产术后镇痛效果的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剖宫产术后镇痛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普通外科围手术期疼痛管理上海专家共识(2020版)(论文提纲范文)
1 普通外科围手术期疼痛管理的原则 |
1.1 规范化镇痛管理 |
1.2 预防性镇痛 |
1.3 多模式镇痛 |
1.4 个体化镇痛 |
2 普外科围手术期疼痛管理的药物 |
3 普通外科围手术期疼痛管理的技术 |
3.1 PCA技术 |
3.1.1 PCEA |
3.1.2 PCIA |
3.2 椎管内镇痛技术 |
3.3 超声引导神经阻滞技术 |
3.3.1 颈浅丛阻滞 |
3.3.2 前锯肌平面阻滞 |
3.3.3 腹横肌平面阻滞 |
3.3.4 腹直肌鞘阻滞 |
3.3.5 腰方肌阻滞 |
3.3.6 髂腹下神经、髂腹股沟神经阻滞 |
4 不同类型普通外科手术的围手术期镇痛方案 |
4.1 颈部手术 |
4.2 乳腺手术 |
4.3 腹壁疝手术 |
4.4 胃肠手术 |
4.5 肝胆手术 |
4.6 胰腺手术 |
4.7 其他腹部外科手术 |
5 围手术期镇痛的常见问题及处理 |
5.1 镇痛不全 |
5.2 呼吸抑制 |
5.3 恶心呕吐 |
5.4 低血压和心动过缓 |
5.5 尿潴留 |
5.6 下肢麻木、肌力下降 |
5.7 腹胀、便秘 |
(3)腕踝针联合麻醉镇痛泵在产科术后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
1.1 一般资料 |
1.2 纳入标准 |
1.3 排除标准 |
2 方法 |
2.1 方法PCEA组 |
2.2 观察指标 |
2.3 统计分析 |
3 结果 |
3.1 PCEA使用情况 |
3.2 两组术后切口疼痛程度比较 |
3.3 两组术后宫缩疼痛程度比较 |
3.4 两组下肢活动情况比较 |
3.5 不良反应情况 |
4 讨论 |
(4)超声引导下后路腰方肌阻滞与后路腹横肌平面阻滞在剖宫产术后镇痛过程中的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剖宫产术后疼痛的产生机制 |
1.3 目前剖宫产术后镇痛的不足 |
第2章 材料和方法 |
2.1 一般资料 |
2.2 病例纳入标准 |
2.3 病例排除标准 |
2.4 主要药品与仪器 |
2.4.1 主要的药品和试剂名称 |
2.4.2 主要器械名称 |
2.5 麻醉方式与临床镇痛干预 |
2.5.1 麻醉方式 |
2.5.2 镇痛干预 |
2.5.3 后路腰方肌阻滞 |
2.5.4 后路腹横肌平面阻滞 |
2.5.5 补救措施 |
2.6 观察指标、评估标准、测定方法 |
2.6.1 视觉模拟评分(VAS)疼痛评分 |
2.6.2 不良反应 |
2.6.3 穿刺并发症 |
2.6.4 镇痛满意度 |
2.6.5 血清总皮质醇的测定方法 |
2.7 统计学方法 |
第3章 结果 |
3.1 三组产妇一般情况比较 |
3.2 三组产妇术后疼痛VAS评分比较 |
3.2.1 切口疼痛VAS评分比较 |
3.2.2 宫缩痛VAS评分比较 |
3.2.3 血清总皮质醇浓度比较 |
3.3 术后其他情况比较 |
3.3.1 术后24h内镇痛泵有效按压次数、舒芬太尼总用量、镇痛补救率的比较 |
3.3.2 不良反应比较 |
3.3.3 镇痛满意度比较 |
3.3.4 三组产妇并发症比较 |
第4章 讨论 |
4.1 不同阻滞方式的镇痛效果比较 |
4.2 不同镇痛方式对应激反应的影响 |
4.3 联合镇痛与单一镇痛的比较 |
4.4 研究的局限性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综述 |
参考文献 |
(5)全身麻醉联合硬膜外麻醉对老年腹腔镜胃切除患者术后肺部并发症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
1.试验设计 |
2.设备与药品 |
3.研究对象与分组 |
4.ERAS术前准备 |
5.手术方案 |
6.麻醉与术后镇痛方案 |
7.观察指标 |
8.样本量计算与盲法 |
9.统计学方法 |
第二章 试验结果 |
1.两组患者一般临床特征比较 |
2.两组患者手术指标与术后恢复情况对比 |
3.两组患者围术期呼吸功能指标比较 |
4.两组患者术后肺部并发症结果比较 |
5.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Clavien-Dindo分级对比 |
6.两组患者围术期麻醉药品使用量对比 |
7.两组间患者术后疼痛评分对比 |
8.两组间术后炎性指标的对比 |
9.两组患者间应激激素变化的比较 |
第三章 讨论 |
第四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综述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致谢 |
(6)腰方肌与胸椎旁神经阻滞对肾癌根治术后镇痛效果和免疫功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研究对象与方法 |
1 研究对象及分组 |
1.1 研究对象 |
1.2 实验所需药物 |
1.3 实验分组 |
2 方法 |
3 观察指标 |
3.1 主要观察指标 |
3.2 次要观察指标 |
4 统计学方法 |
结果 |
1 两组患者一般情况比较 |
2 两组患者血流动力学指标比较 |
3 两组患者围术期情况比较 |
4 两组患者术后镇痛情况比较 |
5 两组患者术后第1d和第3d免疫功能比较 |
6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比较 |
讨论 |
1 腹腔镜肾癌根治术后镇痛模式 |
2 镇痛效果比较 |
3 免疫功能的影响 |
4 不良反应影响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综述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缩略词表 |
附录 |
致谢 |
(7)超声引导下腹横筋膜阻滞联合纳布啡用于剖宫产术后镇痛效果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剖宫产术后镇痛方法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
致谢 |
个人简历 |
(8)术中复合镇痛在宫颈癌经腹手术中的应用及效果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 |
1 前言 |
2 资料与方法 |
2.1 临床资料 |
2.2 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 |
2.2.1 纳入标准 |
2.2.2 排除标准 |
2.3 镇痛方法 |
2.4 检测指标 |
2.5 统计学处理 |
3 结果 |
3.1 各组患者术中基本情况比较 |
3.2 各组患者术后VAS评分比较 |
3.3 各组患者术中及术后其他指标比较 |
4 讨论 |
5 结论 |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9)单纯罗哌卡因与罗哌卡因复合芬太尼在结直肠癌术后硬膜外镇痛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 |
1 前言 |
2 材料和方法 |
2.1 一般资料 |
2.2 麻醉方法和围术期管理 |
2.3 观察指标 |
2.4 统计分析 |
3 结果 |
3.1 研究对象的基本情况 |
3.2 患者术后VAS的比较 |
3.3 患者PCA次数的比较 |
3.4 患者术后并发症的比较 |
3.5 患者术后肠功能恢复的比较 |
4 讨论 |
5 结论 |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 |
(10)右美托咪定复合罗哌卡因用于剖宫产术后腹横肌平面阻滞镇痛效果的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资料与方法 |
1 一般资料 |
1.1 入选标准 |
1.2 排除标准 |
1.3 分组 |
2 主要实验材料 |
2.1 麻醉药品 |
2.2 麻醉及监测设备 |
3 麻醉过程与方法 |
3.1 术前准备 |
3.2 麻醉过程 |
3.3 镇痛方法 |
3.4 观察指标 |
4 统计学方法 |
结果 |
1 患者一般情况比较 |
2 两组产妇术后各时间点疼痛评分的比较 |
3 两组产妇术后各时间点舒适度评分比较 |
4 两组产妇静脉自控镇痛泵情况比较 |
5 两组产妇不良反应及并发症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综述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中英文缩写对照表 |
致谢 |
四、PCEA用于腹部术后镇痛效果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腹横肌平面阻滞联合酮咯酸氨丁三醇对剖宫产术后镇痛效果的观察[D]. 李晓玉. 大连医科大学, 2021(01)
- [2]普通外科围手术期疼痛管理上海专家共识(2020版)[J]. 顾卫东,赵璇,何振洲.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21(01)
- [3]腕踝针联合麻醉镇痛泵在产科术后中的应用[J]. 刘玉霞,邓三飞. 辽宁中医杂志, 2020(11)
- [4]超声引导下后路腰方肌阻滞与后路腹横肌平面阻滞在剖宫产术后镇痛过程中的对比研究[D]. 刘泉. 南昌大学, 2020(08)
- [5]全身麻醉联合硬膜外麻醉对老年腹腔镜胃切除患者术后肺部并发症的影响[D]. 周昊. 青岛大学, 2020(01)
- [6]腰方肌与胸椎旁神经阻滞对肾癌根治术后镇痛效果和免疫功能的影响[D]. 尹秋稳. 青岛大学, 2020(01)
- [7]超声引导下腹横筋膜阻滞联合纳布啡用于剖宫产术后镇痛效果的研究[D]. 曾举. 新乡医学院, 2020(12)
- [8]术中复合镇痛在宫颈癌经腹手术中的应用及效果观察[D]. 王靖文. 中国医科大学, 2020(01)
- [9]单纯罗哌卡因与罗哌卡因复合芬太尼在结直肠癌术后硬膜外镇痛的临床观察[D]. 陈妍. 中国医科大学, 2020(01)
- [10]右美托咪定复合罗哌卡因用于剖宫产术后腹横肌平面阻滞镇痛效果的观察[D]. 朱蕾. 青岛大学, 201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