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遂川县有机茶工程实施与推广工作总结(论文文献综述)
徐鹏[1](2021)在《基于多功能农业理论下江西省乡村振兴综合绩效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自党的十九大正式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之来,全国各省市地区纷纷加紧了乡村振兴工程的实施,江西省也因此根据自身实际发展水平制定了相应的战略规划目标,旨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按照自身规划目标要求完成乡村振兴目标。2020年是一个特殊的年份,这一年是国家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的一年。江西省乡村振兴工作完成情况直接影响到江西省能否顺利实现这一目标,而目前对于江西省乡村振兴发展水平和工作成效的研究几乎没有,因此本文研究江西省乡村振兴综合绩效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在系统梳理了农业多功能理论、乡村振兴国内外研究现状的基础上参考国家和江西省政府发布的《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中的指标体系,并结合江西省发展特点从农业的“生产功能”、“生态与闲暇功能”、“文化传承功能”、“社会稳定功能”、“主体发展功能”五个方面功能构建了一套包含5个一级指标和30个二级指标的江西省乡村振兴综合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层次分析法和熵权法相结合的方式对该指标体系进行赋权,最后运用该指标体系对江西省乡村振兴工作进行了综合绩效评价分析,并选择江西省遂川县2019年数据做绩效对比分析。分析结果显示,2020年前三季度江西省在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业、农村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以及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方面有待提高;而遂川县2019年乡村振兴实现度已经很高,但在高标农田建设、农业科技水平投入、农业机械化水平、“三品一标”农产品数、农村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普及率等12项指标上完成情况仍有欠缺。最后根据江西省及遂川县乡村振兴发展的不足之处,给出相应的政策建议。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通过参考多功能农业理论,从农业功能价值角度构建了指标体系对江西省及县域地区的乡村振兴发展水平进行了测度分析,指出了其中发展的不足之处,这对江西省发展乡村振兴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梅宇[2](2021)在《2020年度中国茶业扶贫发展报告》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党的领导下,经过全国人民共同努力,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产业扶贫是稳定脱贫的根本之策,在众多带动脱贫的产业中,茶产业带贫效果显着。文章通过对茶行业扶贫进程中的主要典型案例分析,系统解读与展示中国茶产业扶贫工作的成就,从行业组织、地方政府、产销企业、科研机构等四方扶贫的角度,深入剖析茶产业扶贫的独特体系。
陈达[3](2020)在《广西特色农业发展中的基层政府行为优化研究 ——以J县为例》文中提出农业向来都是支持国家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产业,正所谓“无农不稳,无工不富”。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农业发挥着基石的作用。当前,中国正处于农业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其突出特征表现为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特色农业作为现代农业的一种重要发展模式,愈发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而农业的地位作用与产业特征,决定了发展特色农业离不开政府的引导和扶持。现实中,各级政府尤其是许多基层政府亦逐渐将培育特色农产业提上工作日程。无论是理论抑或实践,均表明政府行为选择与特色农业的发展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探索如何调整职能定位,优化特色农业发展中的基层政府行为不失为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广西作为一个我国西部的欠发达地区,农业在经济总量中依然占据较大的比重,同时亦拥有得天独厚的发展特色农业的优势。本文的研究以广西J县为例,以比较优势理论、市场失灵理论、政府行为理论为理论基础,首先对基层政府推动特色农业发展的必要性以及职能要求进行阐释;其次,深入介绍J县相关的基本情况与推动县域特色农业发展中的政府行为,在充分肯定其所取得的积极成效后,分析该县政府行为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农业发展规划的指导作用与意义有限、财政金融扶持力度不够、现代农业一体化生产经营格局尚未成形、公共服务供给滞后于农业生产经营需求、关联主体间合作基础薄弱,而造成这些问题的根源在于政府行为目标择定扭曲、法律体系建设过于薄弱与滞后、农民参与管理的意愿与机会不足、各方资源整合力度不大、缺乏行之有效的内外部监督机制。通过明晰问题和原因之所在,有助于更具针对性地设计解决方案;最后,结合有关方面经验教训,以小见大,剖析规范基层政府行为的原则遵循,提出优化广西特色农业发展中基层政府行为的具体路径,包括提高农业布局与发展规划的科学性与可操作性、加强财政金融支农惠农力度、推进特色农业市场体系建设、保障农业基本公共服务与产品供给、推动涉农主体间形成稳固的利益联结机制,以期能够为加快广西特色农业发展进程带来一些启示。
华启和[4](2020)在《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建设的江西实践》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的重要论述,为江西打造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样板区提供了重要遵循。江西省委省政府在接续实施"山江湖"工程的基础上,统筹鄱阳湖流域综合治理,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建设,呈现出规划引领、机制创新、载体建设、模式探索、绿色惠民的立体性进程,彰显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江西的生动实践,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江西经验"。
柏俊彦[5](2020)在《南漳县有机农业发展的问题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现代人类社会的工业化和现代化发展过程中产生了严重的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人们的身体健康也受此影响,在经济水平得到巨大提升的现代,人们对食品安全问题越发重视,对有机农业的研究逐渐成为热点。我国倡导可持续发展观,在农业发展方向上,也进行了有机农业发展的探索与研究。湖北省是我国重要的农业大省,襄阳市是湖北省的农业大市,其农业发展的水平和质量,对我国农业发展有重要的影响。同时,襄阳的自然环境,包括气候、地形地貌、土壤特性和农业基础等因素对于有机农业的发展都有明显的优势,适合发展有机农业。本文首先对国内外有机农业的研究现状和研究所得成果进行了基本的梳理与总结,关于“何为有机农业”这一基本的概念,参考了国内研究者普遍认同的定义,随后根据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理论对南漳县有机农业发展的现状做了总结。通过分析南漳县有机农业发展现状,分析了当前南漳县有机农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主要是基地建设质量不高、有机产品附加值不高、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效益不高三个问题。针对这几个主要问题形成的原因进行分析,可以判断出南漳县有机基地普遍规模小且分散,有机产品种类多但缺乏“拳头产品”,消费者因信息不对称缺乏对有机产品的消费信心才是这些问题的根源。于是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本文创新点在于收集并整理了南漳县有机农业相关的最新数据,在研究南漳县有机农业发展现状的同时,从生产者、消费者和市场等多个方面进行分析,为有机农业发展的研究提供一些实践经验。
曲超[6](2020)在《生态补偿绩效评价研究 ——以长江经济带为例》文中指出生态补偿是生态文明制度的“四梁八柱”之一,是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重要政策,也是调节基于生态环境服务、保护和发展成本的利益相关者关系的一种重要手段。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长江经济带发展上升为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国务院相继出台《关于健全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的意见》等重要政策,十九大报告又提出建立市场化、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当前,我国生态补偿工作已经进入助力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长江经济带生态补偿实践在全国开展得早,投入资金多,补偿效果好,但同时,由于部门利益分割,补偿资金来源单一,补偿机制不健全,尤其是没有开展系统回顾和绩效评价,生态补偿工作未形成工作闭环,难以有针对性地优化调整以适应新时代发展需要。基于此,本文系统评述了国内外相关文献,提出了生态补偿绩效评价的概念,从博弈论角度论证了基于绩效评价进行补偿的合理性,构建了生态补偿绩效评价的总体框架和指标体系,开展了生态补偿政策效益、效应和效率的综合评价,测算了实际补偿与按绩效应支付补偿的差额,为完善我国生态补偿机制提供了科学支撑和政策建议。本文理论部分对生态补偿的理论与机制进行了分析。首先,总结了国内外生态补偿相关研究文献。生态学理论、经济学理论、社会学理论主要回答了生态补偿“为什么补、补什么、谁来补、补给谁、补多少、怎么补”等问题,揭示了生态补偿的综合性和复杂性。管理学理论主要回答了“好不好、怎么改”等问题。其次,对生态补偿绩效评价的主要方法进行了梳理,从政策设计、政策执行、补偿效果分析、补偿效应评价、投入产出效率等多位维度进行了评述。之后,采用博弈论方法,按照预补偿、后补偿、按照绩效补偿三种模式,对生态补偿的激励机制进行了经济学分析,发现在绩效补偿模式下分配补偿资金并进行博弈,有利于提高生态补偿的预算刚性和资金使用效率。本文实践评述与框架设计部分对国内外生态补偿法律、政策和实践进行了总结,并设计了生态补偿绩效评价的基本框架。一是发展阶段方面,我国的生态补偿经历了初设阶段(1978-2004年)、形成阶段(2004-2012年),完善阶段(2012年-至今)等三个阶段,梳理了三个阶段出台的重要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二是实践进展方面,我国重点领域生态补偿基本实现全覆盖,重点区域生态补偿取得新进展,市场化生态补偿取得新突破;同时,总结了美国、欧盟、拉美等国家生态补偿实践情况;归纳出我国生态补偿以政府财政投入为主、政策针对性不强、补偿效率不高等实践方面的问题。三是框架设计方面,针对当前研究对象集中在生态补偿效果评价、研究领域集中在生态环境绩效研究、研究方法集中在EPI指数等线性加总等不足,系统性提出了生态补偿绩效评价的基本概念、主要目标、评价原则和指标体系,全面拓展了生态补偿绩效评价的研究思路、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本文实证分析部分包括四项内容:一是采用熵值法测度生态补偿的六项效益。2011-2018年长江经济带11省市综合效益均呈上升趋势,总体熵均值由2011年的16.77增加到2018年的33.58,增加了100.20%。上海市、浙江省、重庆市熵均值位于前列,贵州省、安徽省、云南省熵值增速位于前列。二是采用DID模型对长江流域生态补偿政策效应进行了评价,回归结果显示生态补偿显着改善了流域水质。在各控制变量中,人均GDP、氨氮排放强度通过1%显着性水平检验,表明其与政策效应关联性较强。通过改变窗期、子样本回归、安慰剂等进行稳健性检验,证明政策效应具有稳健性。三是采用三阶段DEA模型对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森林、流域的综合补偿效率进行了计算,发现综合效率呈先升后降趋势,其规模效率下降是导致综合效率降低的主要原因。四是综合以上三个逻辑层次评价结论,以效应评价作为可信度参考,以效益评价作为计算基数,以效率评价作为调整系数,测算了按绩效应补偿的金额,形成绩效评价工作闭环。2011-2015年应在实际补偿的基础上额外补偿,而2016-2018年应扣减补偿资金。分省市测算,江苏省、浙江省、上海市、湖北省、安徽省等5个省市应给予额外补偿。最后,基于研究结论提出四项政策建议:一是突出综合化,构建系统全面的生态补偿制度;二是突出市场化,不断创新生态补偿运行机制;三是突出绩效化,坚持生态补偿科学标准和效率导向;四是突出激励化,以生态补偿为抓手推动建立绿色发展长效机制。
杨誉彬[7](2019)在《多中心理论视角下农村产业扶贫发展困境及路径优化研究 ——以凌云县“万亩有机茶园”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人民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但在一些地区尤其是贫困农村地区的脱贫攻坚任务仍然很重、难度很大。2020年是决胜全面小康的最后时间点,能否达到预期目标关键在于贫困农村地区能否实现脱贫致富。本文以农村贫困地区产业扶贫为研究对象,以多中心治理为理论工具,回顾了中外对贫困治理的理论和实践研究,对多中心治理理论与产业扶贫的适配性进行了分析。结合多中心治理理论提出的框架,以凌云县“万亩有机茶园”为例对当前产业扶贫的现状进行了描述,并对多中心主体构成及其在产业扶贫中的角色扮演进行阐述。同时,着重对凌云县产业扶贫面临的现实困境和原因进行了分析,指出当前产业扶贫中政府存在越位、错位管理;企业参与度不高、带动性不强;社会组织发展滞后,影响力较弱;贫困户自我发展能力不足;多中心治理主体间缺乏合作等问题。文章最后从厘清权责关系、优化政府职能;完善激励引导机制,创新企业参与方式;壮大社会组织力量、提高产业扶贫效率;提升贫困户主体地位、激发群众参与热情;积极构建多元治理主体间的合作互动关系等方面提出建议,尝试对农村贫困地区的产业扶贫路径进行优化。
黄宗远[8](2018)在《江西省吉安市林权纠纷化解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经济学经典理论认为,只要人们拥有土地,通过已登记的土地确权证明对土地的所有权,并且能够自由定价和转让土地时,土地的价值才能充分利用,才能实现土地的有效分配。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在森林、林木、林地确权、利用及流转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各种纠纷。其中尤以农村集体林权纠纷最为突出。林权纠纷类型繁多,成因复杂,历时漫长,危害极大。如何有效化解林权纠纷,事关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本文通过研究国内外林权纠纷化解机制的理论现状,厘清有关林权、林权纠纷、林权纠纷化解及林权纠纷化解机制的相关概念、特征、法律性质、主要类型,分析林权纠纷存在的原因及容易发生的环节,确立新时代林权纠纷化解应遵循法治、效率及和谐原则。通过分析当前林权纠纷解决机制的主要类型,并对协商、调解、行政裁决、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等林权纠纷解决机制的优势和缺陷进行了详细解析,认为上述任何一种的林权纠纷解决机制均存在缺陷,有必要完善、整合并加以重构。通过系统梳理并分析评判吉安市自建国以来历次林权制度改革基本情况、山林纠纷隐患,认为吉安市自建国以来经历的五次林权制度的变迁客观上均制造了纠纷隐患。通过案例分析、数据分析等方式,详细阐述吉安市近年来林权纠纷的基本情况、林权纠纷化解工作的主要做法及存在的主要问题,认为吉安市林权纠纷化解工作成效显着,其主要做法具有现实意义并值得总结推广;但也存在法律制度不健全、林权管理不规范、机构设置不合理、保障机制不到位、监督机制不完善、多元化解机制不畅通等主要问题。同时,国内典型省份在林权纠纷调处立法与实践中严格地方立法、限定调处期限、引入人民调解、规范调处依据、明确法律责任、注重绩效奖惩等做法以及美国首创的多元化解机制对吉安具有借鉴意义。最后,本文针对吉安市林权纠纷化解机制存在的问题,立足吉安实际,借鉴国内外典型国家做法,从加强地方立法、注重林权纠纷预防、完善林权纠纷化解保障机制、激励机制和监督机制,构建林权纠纷多元化解机制等方面提出完善吉安市林权纠纷化解机制的建议和构想。
孙永明,叶川,张昆,杨普香,李道和,熊文[9](2016)在《江西省茶叶产业发展分析报告》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通过查阅文献、问卷调查、实地走访以及召开座谈会等形式对江西省茶叶产业发展现状进行了调研,分析了茶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推进江西省茶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阎慧[10](2016)在《江西绿色生态油茶产业发展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我国食用油消费缺口持续拉大,敲响了我国粮油安全的警钟,于是山上发展木本油料产业成为了必然的选择。江西拥有油茶种质资源丰富的福祉及其优良生态环境的天然禀赋,与油茶生态产业绿色发展方向不谋而合。然而,江西生态油茶产业发展面临着新常态经济下行背景的诸多不确定性,把握好绿色生态油茶产业发展的方向,无疑是个全新的课题。研究江西高端木本植物油料油茶绿色生态产业发展的趋势及其影响因素,以期寻求江西省发展绿色生态油茶产业路径选择及其策略,推进该省油茶产业的转型升级。本文在对中国及世界主要植物食用油油籽的生产、消费和贸易描述性统计分析的基础上,基于种植产业的主、客体层面,以油茶龙头企业、油茶专业合作社2种主要经营模式为主,选取江西油茶优势种植区域的44家油茶龙头企业、40家油茶专业合作社和86位基层技术人员作为研究对象,进行了绿色生态产业发展现状、制约影响因素的问卷实证研究。实证的结果表明,目前江西油茶龙头企业与油茶专业合作社的规模化扩张明显,依次面临制约发展的资金短缺、林地流转困难、技术缺乏、用工与品牌销售难等问题;技术层面重造轻管,急需丰产栽培技术、专业技术人员、技术培训及其青壮年劳动力;从油茶产业客体视角,我省需加强外部绿色生态油茶生产环境建设工作、种植生产与加工技术的储备,重视产品体系与质量检测,以及树立与宣传品牌文化的并重建设。油茶龙头企业与专业合作社经营模式的不同,它们的经营行为、经营质量以及制约因素均存在一定的差异。本文所作的层次分析法分析绿色茶油供给阻力及其质量投资模型实证研究,也显示出差异,其中经济实力较强的龙头企业更意愿决策绿色茶油生产,更有效推进江西绿色生态油茶产业的发展。以及总结探讨了重点发展型的油茶龙头企业绿色生态产业化路径和培育发展型的油茶专业合作社绿色生态产业化路径选择与策略。
二、遂川县有机茶工程实施与推广工作总结(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遂川县有机茶工程实施与推广工作总结(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多功能农业理论下江西省乡村振兴综合绩效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选题意义 |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难点与创新点 |
1.4.1 研究难点 |
1.4.2 创新点 |
1.5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关于多功能农业理论的理论综述 |
2.1 多功能农业理论产生的背景 |
2.2 多功能农业理论的基本内涵 |
2.3 多功能农业的研究概况 |
2.3.1 国内多功能农业理论研究现状 |
2.3.2 国外多功能农业理论研究现状 |
2.4 多功能农业理论的借鉴意义 |
第三章 关于乡村振兴的理论综述 |
3.1 乡村振兴战略理论背景 |
3.2 乡村振兴理论内涵 |
3.3 乡村振兴综合绩效评价的概念 |
3.3.1 指标体系 |
3.3.2 综合绩效评价 |
3.4 乡村振兴国内外研究现状 |
3.4.1 国内研究现状 |
3.4.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四章 乡村振兴综合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以江西省为例 |
4.1 构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必要性 |
4.2 评价指标选取原则 |
4.3 评价指标的选取 |
4.4 指标的解释 |
4.5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认 |
4.5.1 层次分析法 |
4.5.2 熵权法 |
4.5.3 层次分析法与熵权法的融合 |
第五章 江西省及县域地区乡村振兴综合绩效评价分析 |
5.1 研究区域的选择 |
5.2 数据搜集与数据预处理 |
5.2.1 数据搜集 |
5.2.2 数据预处理 |
5.3 江西省乡村振兴实现进程整体评估预测 |
5.4 遂川县乡村振兴综合绩效评估—以2019 年为例 |
5.5 主要结论 |
第六章 政策建议 |
6.1 推进乡村产业发展,实现产业兴旺 |
6.2 改善人居环境,建设美丽乡村 |
6.3 提升文化服务,打造乡风文明 |
6.4 推进乡村治理,维护社会稳定 |
6.5 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素质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广西特色农业发展中的基层政府行为优化研究 ——以J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选题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选题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国内外研究述评 |
1.3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论文的创新与不足 |
1.4.1 论文的创新 |
1.4.2 论文的不足 |
第二章 特色农业发展与基层政府行为的理论分析 |
2.1 相关概念 |
2.1.1 特色农业 |
2.1.2 基层政府行为 |
2.1.3 政府行为优化 |
2.2 相关理论 |
2.2.1 比较优势理论 |
2.2.2 市场失灵理论 |
2.2.3 政府行为理论 |
2.2.4 理论应用 |
2.3 特色农业发展与基层政府行为的关联 |
2.3.1 基层政府推动特色农业发展的必要性 |
2.3.2 特色农业发展对基层政府的职能要求 |
第三章 J县特色农业发展与基层政府行为分析 |
3.1 J县基本状况 |
3.1.1 案例选择 |
3.1.2 区域概况 |
3.1.3 发展特色农业的优势 |
3.2 J县特色农业发展中的基层政府行为 |
3.2.1 统筹布局:制定农业发展规划 |
3.2.2 树立标杆:推进特色农业示范区建设 |
3.2.3 吸引参与:出台强农惠农政策 |
3.2.4 改善环境:供给一般公共服务 |
3.3 J县特色农业发展状况的实证分析 |
3.3.1 区位商及集中系数测算分析 |
3.3.2 综合比较优势指数分析 |
3.4 J县政府发展特色农业的成效 |
3.4.1 农业经济总量与农民人均收入稳步上升 |
3.4.2 特色农业初具规模 |
3.4.3 农业生态环境优化 |
3.4.4 农业产业化水平提高 |
3.4.5 农产品品牌涌现 |
第四章 J县政府行为在特色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原因分析 |
4.1 存在的问题 |
4.1.1 农业发展规划的指导作用与意义有限 |
4.1.2 财政金融扶持特色农业发展的力度不够 |
4.1.3 现代农业一体化生产经营格局尚未成形 |
4.1.4 公共服务供给滞后于农业生产经营需求 |
4.1.5 特色农业关联主体间合作基础薄弱 |
4.2 原因分析 |
4.2.1 政府行为目标的多样性导致目标择定扭曲 |
4.2.2 农业法律体系建设的薄弱性与滞后性 |
4.2.3 农民参与政府管理的意愿与机会不足 |
4.2.4 政府对各方资源的整合力度不大 |
4.2.5 缺乏行之有效的内外部监督机制 |
第五章 广西特色农业发展中的基层政府行为优化路径 |
5.1 规范基层政府行为的原则遵循 |
5.1.1 坚持发挥基层党委领导核心作用原则 |
5.1.2 坚持以实现政府职能转变为导向原则 |
5.1.3 坚持以完善相关法律体系为先导原则 |
5.1.4 坚持以满足农业从业者利益诉求为目标原则 |
5.1.5 坚持涉农部门间通力协作原则 |
5.1.6 坚持政府行政监督问责与绩效评估相结合原则 |
5.2 优化广西特色农业发展中基层政府行为的具体路径 |
5.2.1 提高农业布局与发展规划的科学性及可操作性 |
5.2.2 加强财政金融支农惠农力度突破资金瓶颈 |
5.2.3 加快推进特色农业市场体系建设 |
5.2.4 着力保障农业基本公共服务与产品供给 |
5.2.5 推动涉农主体间形成稳固的利益联结机制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4)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建设的江西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一、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的重要论述 |
二、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建设的江西历程 |
(一)20世纪80年代至20世纪末探索阶段——山江湖工程 |
(二)21世纪初至十八大整体推进阶段——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 |
(三)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提升发展阶段——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建设 |
三、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建设的江西经验 |
(一)强化顶层设计,突出规划引领 |
(二)创新体制机制,突出制度保障 |
(三)实施生态工程,突出载体建设 |
(四)着力先行探索,突出模式创新 |
(五)强化绿色惠民,突出民生福祉 |
(5)南漳县有机农业发展的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导论 |
(一)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1. 研究背景 |
2. 研究意义 |
(二) 国内外文献综述 |
1. 国外相关研究现状 |
2. 国内相关研究现状 |
3. 文献评述 |
(三)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1. 研究内容 |
2. 研究方法 |
3. 技术路线 |
(四) 创新与不足 |
二、基本概念和相关理论 |
(一) 相关概念界定 |
1. 传统农业的定义及特点 |
2. 常规农业的定义及特点 |
3. 有机农业的定义及特点 |
4. 有机食品、绿色食品、无公害农产品的定义与区别 |
(二) 相关理论 |
1. 农业循环经济理论 |
2. 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理论 |
3. 信息不对称理论 |
4. 外部性理论 |
三、南漳县有机农业发展的现状 |
(一) 南漳县有机农业发展的优势条件 |
1. 有优良的自然资源 |
2. 有深厚的人文底蕴 |
3. 有优越的交通区位 |
4. 有较好的前期基础 |
(二) 重点工程 |
1. 生态建设工程 |
2. 产业建设工程 |
3. 有机标准建设工程 |
4. 三产融合观光工程 |
5. 有机谷+互联网工程 |
(三) 保障措施 |
1. 强化组织领导 |
2. 强化资金保障 |
3. 强化舆论宣传 |
4. 强化精准扶贫 |
5. 强化督办落实 |
(四) 南漳县有机农业发展中的主要成效 |
1. 有机产业快速发展 |
2. “一二三”产逐步融合 |
3. 产业效益逐步显现 |
4. 招商引资成效凸显 |
5. 科技农业成为焦点 |
6. 总部框架搭建形成 |
四、南漳县有机农业发展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
(一) 南漳县有机农业发展的主要问题 |
1. 基地建设质量不高 |
2. 有机产品附加值不高 |
3.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效益不高 |
(二) 南漳县有机农业发展问题的原因分析 |
1. 有机农业和产品的宣传不到位 |
2. 有机农业发展条件受到制约 |
3. 消费者信任度和销售渠道建设水平不足 |
五、促进南漳县有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 |
(一) 基于政府主体和有机谷引导组织作用的对策思考 |
1. 建立健全有机产业发展的长效机制 |
2. 建立组织有力、合力推进的工作机制 |
3. 建立政府引导、市场主体多元投入机制 |
4. 建立科技创新推广服务机制 |
5. 建立有机产业发展的绿色考评机制 |
(二) 基于企业与消费者层面的对策思考 |
1. 推行有机的生产方式 |
2. 推行有机的生活方式 |
3. 推行有机的生态治理方式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生态补偿绩效评价研究 ——以长江经济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一、选题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一、国外生态补偿研究综述 |
(一)文献分析 |
(二)历史沿革 |
(三)主要原则 |
(四)标准核算 |
二、国内生态补偿研究综述 |
(一)文献筛选 |
(二)总体分布 |
(三)实证研究情况 |
(四)评价方法情况 |
三、生态补偿绩效研究进展 |
(一)生态补偿绩效的评价重点 |
(二)生态补偿绩效评价主要功能 |
(三)生态补偿效果评价研究 |
四、文献述评 |
第三节 研究目标与方法 |
一、研究目标 |
二、研究方法 |
(一)文献分析法 |
(二)实证分析法 |
(三)比较分析法 |
(四)演绎分析法 |
第四节 论文结构与框架 |
一、论文结构 |
二、论文框架 |
第五节 本文创新点和不足之处 |
一、主要创新点 |
(一)研究对象的创新 |
(二)研究内容的创新 |
(三)研究方法的创新 |
二、不足之处 |
第二章 理论来源与机制分析 |
第一节 概念界定 |
一、生态补偿 |
二、生态补偿模式 |
(一)市场主导型生态补偿 |
(二)政府主导型生态补偿 |
(三)社会参与型生态补偿 |
三、生态补偿绩效评价 |
(一)绩效 |
(二)公共政策绩效评价 |
(三)生态补偿绩效评价 |
第二节 基础理论 |
一、经济学理论 |
(一)外部性理论 |
(二)公共物品理论 |
(三)产权理论 |
(四)博弈论理论 |
(五)生态资本理论 |
(六)生态价值理论 |
二、管理学理论 |
(一)新公共管理理论 |
(二)委托代理理论 |
(三)绩效管理理论 |
第三节 生态补偿机制比较与经济学分析 |
一、纵向与横向生态补偿模式比较 |
二、生态补偿激励机制经济学分析 |
(一)预补偿型 |
(二)后补偿型 |
(三)按绩效评价补偿型 |
(四)三种补偿模型的比较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国内外生态补偿实践述评 |
第一节 我国生态补偿法律法规及政策 |
一、生态补偿法律法规 |
二、生态补偿政策进展 |
(一)初始阶段:生态补偿依附于环境管制 |
(二)形成阶段:体现“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 |
(三)完善阶段:建立健全生态保护补偿制度 |
第二节 我国生态补偿实践 |
一、我国生态补偿实践总体情况 |
二、我国生态补偿重点实施领域 |
(一)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 |
(二)森林(草原、湿地)生态补偿 |
(三)流域生态补偿 |
第三节 国外生态补偿实践 |
一、美国生态补偿实践 |
二、欧盟生态补偿实践 |
三、拉美国家生态补偿实践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生态补偿绩效评价框架设计 |
第一节 生态补偿绩效评价的步骤与指标构建思路 |
一、总体思路 |
二、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
三、绩效评价主要目标 |
第二节 生态补偿绩效评价方法比选 |
一、方法比较 |
二、方法选择 |
(一)效益评价——熵值法 |
(二)效应评价——双重差分法 |
(三)效率评价——三阶段DEA方法 |
第三节 生态补偿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设定 |
一、生态补偿效益评价指标 |
二、生态补偿效应评价指标 |
三、生态补偿效率评价指标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熵值法的长江经济带生态补偿效益评价 |
第一节 长江经济带生态补偿现状 |
一、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状况 |
二、森林生态补偿状况 |
三、流域生态补偿状况 |
第二节 长江经济带生态补偿效益综合评价 |
一、生态补偿效益分类 |
(一)经济效益 |
(二)生态效益 |
(三)环境质量效益 |
(四)污染减排效益 |
(五)资源节约效益 |
(六)社会公平效益 |
二、描述性统计 |
三、效益熵值分析 |
(一)11省市生态补偿综合效益熵值分析 |
(二)11省市生态补偿各单项效益熵值评价 |
第三节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基于DID模型的长江经济带流域生态补偿效应评价 |
第一节 流域生态补偿效应评价模型的设定 |
一、模型设定 |
二、变量定义 |
三、数据来源与统计描述 |
第二节 长江干流生态补偿政策效应评价 |
一、平行趋势检验 |
二、DID模型设置 |
三、基本回归 |
四、稳健性检验 |
第三节 长江支流赤水河生态补偿政策效应评价 |
一、平行趋势检验 |
二、基本回归 |
三、分行业回归 |
四、稳健性检验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基于三阶段DEA模型的长江经济带生态补偿效率评价 |
第一节 各类生态补偿综合效率评价 |
一、综合效率评价第一阶段 |
二、综合效率评价第二阶段 |
三、综合效率评价第三阶段 |
四、综合效率与单项效率对比 |
五、分析与讨论 |
第二节 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补偿环境效率评价 |
一、调整前的生态补偿环境效率 |
二、调整后的生态补偿环境效率 |
三、分析与讨论 |
第三节 生态补偿脱贫效率评价 |
一、调整前的生态补偿脱贫效率 |
二、调整后的生态补偿脱贫效率 |
三、分析与讨论 |
第四节 按综合绩效评价的生态补偿金额测算 |
一、纳入计算的生态补偿总金额 |
二、综合效益总量 |
三、11省市绩效熵值 |
四、11省市基于综合绩效评价的生态补偿资金分配 |
第五节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结论与建议 |
第一节 结论 |
一、生态补偿制度不断完善,重点领域实现全覆盖 |
二、生态补偿规模逐年提高,综合效益稳步上升 |
三、生态补偿政策效应显着,宜在重点流域总结推广 |
四、生态补偿综合效率先升后降,规模效率低为主要因素 |
五、补偿金额与绩效评价结果背离,由补偿不足转变为补偿过度 |
第二节 不足之处 |
第三节 建议 |
一、突出综合化,构建系统全面的生态补偿制度 |
二、突出市场化,不断创新和完善生态补偿运行机制 |
三、突出绩效化,完善生态补偿的科学标准和效率导向 |
四、突出激励化,推动建立绿色发展长效机制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图1 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功能区划 |
表1 2016年中央对地方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分配情况表 |
表2 2017年中央对地方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分配情况表 |
表3 2018年中央对地方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分配情况表 |
表4 长江经济带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重点补助县域名单(2018年). |
表5 长江经济带各类主体功能区面积(km~2)及占比(2018年) |
表6 长江经济带11省市2011-2018年流域绩效评价指标概况 |
表7 黄河流域8省区2011-2018年流域绩效评价指标概况 |
表8 长江经济带生态补偿调查问卷情况 |
致谢 |
在学期间学术成果情况 |
(7)多中心理论视角下农村产业扶贫发展困境及路径优化研究 ——以凌云县“万亩有机茶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有关文献研究 |
1.2.2 国内有关文献研究 |
1.2.3 研究述评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的创新点 |
第2章 相关概念的界定与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2.1.1 深度贫困 |
2.1.2 精准扶贫 |
2.1.3 产业扶贫 |
2.2 相关理论基础 |
2.2.1 多中心治理理论 |
2.2.2 多中心治理理论的特征及要求 |
2.3 多中心治理理论在农村产业扶贫中的适配性分析 |
2.3.1 多中心治理契合现代治理理念的要求 |
2.3.2 产业扶贫中存在政府失灵和市场失灵 |
2.3.3 多中心参与贫困治理有制度保障和政策支持 |
第3章 多中心治理主体参与产业扶贫的实证分析 |
3.1 凌云县基本情况概述 |
3.1.1 区位情况 |
3.1.2 经济发展情况 |
3.1.3 凌云县的贫困特征 |
3.2 凌云县“万亩有机茶园”产业扶贫发展情况 |
3.2.1 茶园产业发展初现成效 |
3.2.2 茶叶品牌具备一定效应 |
3.2.3 茶叶发展带动脱贫明显 |
3.3 产业扶贫中多中心治理主体的功能及表现 |
3.3.1 政府主导推进产业扶贫 |
3.3.2 企业引领产业扶贫 |
3.3.3 社会组织自发参与产业扶贫 |
3.3.4 贫困户内生发展产业扶贫 |
第4章 产业扶贫中多中心治理面临的困境及成因分析 |
4.1 产业扶贫中多中心治理面临的困境 |
4.1.1 政府在产业扶贫中存在越位、错位管理 |
4.1.2 企业参与度不高、带动性不强 |
4.1.3 社会组织发展滞后,影响力较弱 |
4.1.4 贫困户自我发展能力不足 |
4.1.5 多中心治理主体间缺乏合作 |
4.2 产业扶贫中多中心治理陷入困境的成因分析 |
4.2.1 政府权责界限不清 |
4.2.2 企业激励引导机制不充分 |
4.2.3 社会组织管理机制不完善 |
4.2.4 贫困户发展意识薄弱 |
4.2.5 主体间缺乏信任、利益联结机制不健全 |
第5章 农村贫困地区产业扶贫的路径优化策略 |
5.1 厘清权责关系,优化政府职能 |
5.1.1 明确政府权责关系 |
5.1.2 优化政府职能 |
5.1.3 继续发挥政府在产业扶贫中的积极作用 |
5.2 完善激励引导机制,创新企业参与方式 |
5.2.1 培养企业的社会责任感 |
5.2.2 完善企业的激励引导机制 |
5.2.3 创新企业产业扶贫方式 |
5.3 壮大社会组织力量,提高产业扶贫效率 |
5.3.1 降低准入门槛,加强组织管理 |
5.3.2 进一步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 |
5.3.3 增强社会组织的独立性 |
5.4 提升贫困户主体地位,激发群众参与热情 |
5.4.1 增强贫困户的主体意识 |
5.4.2 提高贫困户的参与能力 |
5.4.3 拓宽贫困户参与渠道,完善参与机制 |
5.5 积极构建多元治理主体间的合作互动关系 |
5.5.1 加强信任建设,提升合作意识 |
5.5.2 规范主体参与秩序 |
5.5.3 建立互利共享的利益联结机制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8)江西省吉安市林权纠纷化解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研究背景及目的 |
二、研究内容 |
三、文献综述 |
四、研究方法 |
五、创新与难点 |
第一章 林权纠纷化解机制的基础理论 |
一、林权理论 |
(一)林权概念 |
(二)林权的性质和特征 |
二、林权纠纷理论 |
(一)林权纠纷的概念 |
(二)林权纠纷的主要类型 |
(三)林权纠纷的主要特点 |
(四)林权纠纷产生的原因 |
(五)林权纠纷发生的主要环节 |
三、林权纠纷化解机制理论 |
(一)林权纠纷化解机制的概念 |
(二)林权纠纷化解机制的内容 |
四、新时代林权纠纷化解应遵循的法律原则 |
(一)我国对林权纠纷调处法律原则规定及评价 |
(二)林权纠纷化解应确立的主要法律原则 |
五、小结 |
第二章 吉安市林权制度及林权纠纷历史演变 |
一、吉安市建国前林权制度及林权纠纷隐患 |
(一)建国前林权制度 |
(二)纠纷隐患 |
二、建国后林权制度及林权纠纷隐患 |
(一)土地改革时期 |
(二)农业合作化时期 |
(三)人民公社时期 |
(四)林业“三定”时期 |
(五)林权制度改革时期 |
三、小结 |
第三章 吉安市林权纠纷化解机制的实践研究 |
一、吉安市林权纠纷基本情况 |
二、吉安市化解林权纠纷的主要经验 |
三、吉安市林权纠纷化解机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
四、小结 |
第四章 国内外林权纠纷化解机制分析与借鉴 |
一、国内典型省份林权纠纷化解机制分析 |
二、域外典型国家林权纠纷化解机制分析 |
(一)美国 |
(二)德国 |
(三)俄罗斯 |
(四)印度尼西亚 |
三、国内外林权纠纷化解机制立法与实践对吉安市的移植借鉴 |
第五章 完善吉安市林权纠纷化解机制的构想和路径 |
一、加强地方立法,完善调处规则 |
(一)吉安市林权调处地方立法的可行性 |
(二)吉安市林权纠纷调处立法的重点 |
二、加强林权管理,做好纠纷预防 |
三、加强组织建设,落实保障措施 |
四、完善绩效考核,强化责任追究 |
五、完善多元化解,提高调处成效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致谢 |
(9)江西省茶叶产业发展分析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1 江西省茶叶产业发展现状 |
1.1 规模不断扩大 |
1.2 质量稳步提高 |
1.3 经营步伐加快 |
1.3.1 产业集群化 |
1.3.2 管理企业化 |
1.3.3 品牌整合化 |
1.3.4 产品多元化 |
1.4 区域优势凸显 |
1.4.1 生态环境优越 |
1.4.2 种质资源丰富 |
1.4.3 绿茶品质上乘 |
1.4.4 茶文化底蕴深厚 |
2 阻碍江西茶产业发展的问题解析 |
2.1 管理较粗放,单产水平低 |
2.2 机械化水平落后,生产成本居高 |
2.3 科技支撑薄弱,科技贡献率低 |
2.4 品牌精品稀缺,知名度低 |
2.5 营销方式不力,市场占有率低 |
3 推进江西省茶叶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
3.1 以关键技术支撑来保障安全 |
3.2 以标准体系建设来促进规范 |
3.3 以特色品牌整合来扩大影响 |
3.4 以专项金融扶持来优化环境 |
3.5 以营销模式创新来抢占市场 |
(10)江西绿色生态油茶产业发展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内容、方法和技术路线 |
1.2.1 研究内容 |
1.2.2 研究方法 |
1.2.3 技术路线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国内外研究动态 |
1.4.1 国外食用植物油产业概况 |
1.4.2 国内食用植物油产业概况 |
1.4.3 问题的提出 |
2. 研究方法与实证设计 |
2.1 经营主体界定与决策行为分析 |
2.1.1 经营主体界定 |
2.1.2 经营主体类型与决策行为分析 |
2.2 供给影响因素分析 |
2.2.1 影响因素分析 |
2.2.2 质量供给决策模型构建 |
2.3 调研问卷设计 |
2.3.1 问卷设计过程 |
2.3.2 问卷内容构成 |
2.4 数据及资料收集 |
2.4.1 调查样本选择 |
2.4.2 调查区域简介 |
2.5 数据、资料分析处理 |
2.5.1 数据处理 |
2.5.2 基本情况简介 |
2.5.3 实证分析程序 |
3. 江西主要油茶种植经营模式的经营水平及其主要特征分析 |
3.1 经营规模分析 |
3.2 经营管理技术现状与需求分析 |
3.2.1 经营管理现状 |
3.2.2 技术需求 |
3.3 经营水平现状及其影响分析 |
3.3.1 自然条件 |
3.3.2 生产要素 |
3.3.3 种植管理技术 |
3.3.4 商品特性及其他 |
3.4 小结 |
4. 江西绿色生态油茶产业发展制约影响的实证分析 |
4.1.经营概况 |
4.1.1 龙头企业 |
4.1.2 专业合作社 |
4.2 “主体问题”分析 |
4.2.1 龙头企业经营优势及其存在的问题 |
4.2.2 专业合作社经营优势及其存在的问题 |
4.3 “客体问题”分析 |
4.3.1 生产环境 |
4.3.2 技术储备 |
4.3.3 产品体系 |
4.3.4 品牌文化 |
4.4 小结 |
5. 江西油茶种植经营实体绿色茶油供给模型及其行为决策分析 |
5.1 层次结构分析 |
5.1.1 构造成对判断矩阵 |
5.1.2 层次单排序及一致性检验 |
5.1.3 计算层次总排序权值和一致性检验 |
5.2 模型构建 |
5.2.1 前提假设 |
5.2.2 模型设定 |
5.2.3 模型解析 |
5.2.4 模型解释 |
5.3 典型案例分析 |
5.3.1 典型案例 |
5.3.2 决策分析 |
6. 江西绿色生态油茶产业发展选择及其路径分析 |
6.1 江西绿色生态油茶产业发展现状 |
6.2 发展选择与路径分析 |
6.2.1 路径选择 |
6.2.2 路径分析 |
7. 结论 |
8.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四、遂川县有机茶工程实施与推广工作总结(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多功能农业理论下江西省乡村振兴综合绩效评价研究[D]. 徐鹏. 江西财经大学, 2021(10)
- [2]2020年度中国茶业扶贫发展报告[J]. 梅宇. 中国茶叶加工, 2021(01)
- [3]广西特色农业发展中的基层政府行为优化研究 ——以J县为例[D]. 陈达. 广西大学, 2020(07)
- [4]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建设的江西实践[J]. 华启和.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03)
- [5]南漳县有机农业发展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 柏俊彦.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2)
- [6]生态补偿绩效评价研究 ——以长江经济带为例[D]. 曲超.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20(12)
- [7]多中心理论视角下农村产业扶贫发展困境及路径优化研究 ——以凌云县“万亩有机茶园”为例[D]. 杨誉彬. 广西大学, 2019(01)
- [8]江西省吉安市林权纠纷化解机制研究[D]. 黄宗远. 中国政法大学, 2018(01)
- [9]江西省茶叶产业发展分析报告[J]. 孙永明,叶川,张昆,杨普香,李道和,熊文. 江西农业学报, 2016(08)
- [10]江西绿色生态油茶产业发展对策研究[D]. 阎慧. 江西农业大学, 201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