弯矩曲率法分析无粘结外预应力混凝土梁

弯矩曲率法分析无粘结外预应力混凝土梁

一、用弯矩曲率法分析无粘结体外预应力混凝土梁(论文文献综述)

吴耀军[1](2018)在《考虑滑移的体外预应力混凝土梁的有限元分析》文中指出体外预应力技术具有施工简单、维护管理方便、造价经济等优点已被广泛用于结构加固或各类新建的大型土木工程结构中。由于体外预应力筋具有无粘结性质,体外索应变增量取决于整个结构的变形,因此,体外索的应力不能通过单个的关键截面来确定。学者们做了许多关于体外预应力结构的试验,但到目前为止,关于此类结构的数值分析却很少。体外预应力梁的分析相比体内有粘结预应力混凝土梁要复杂的多,为了简化对混凝土梁的模拟,假定钢筋与周围混凝土粘结良好,然后基于平截面假定进行有限元分析。对于体外预应力混凝土梁,预应力束和周围混凝土之间的应变不相容,因此需要基于整体结构的变形进行分析。结构变形引起的体外预应力筋应力增量是体外索分析理论中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既有的应力增量计算方法,大多没有考虑预应力筋与转向块的滑移作用,仅限于特定结构中使用,具有很大的局限性。本文基于体外预应力梁中体外预应力筋与转向块之间可自由滑动而导致体外预应力筋在通长范围内为常应变构件的受力特点,提出了适用于大跨径节段施工体外预应力桥梁计算的基于迭代的带刚臂杆单元分析模型。结合已有的计算方法验证了该模型的精确性。以某大跨径连续刚构桥为背景,通过两种模型(考虑或不考虑体外索滑移)分析比较了结构的挠度,支反力及普通预应力筋轴力沿梁长的变化,计算了在考虑滑移效应时体外索的轴力。本文的研究工作和主要结论有以下几个部分:(1)总结了体外预应力筋单元模型的研究现状,对体外预应力筋混凝土梁分析方法进行了综述和概括;(2)开发了能考虑自由滑移的体外预应力筋带刚臂杆单元模型,并与已有的单元模型进行了对比分析,本文分析方法得到的结果与既有分析方法计算的结果吻合良好,说明本文的方法具有一定的精确度;(3)利用上述单元建立了体内体外混合配束连续刚构桥的有限元模型,并进行了相关参数对桥梁受力性能影响的研究,可以得到考虑滑移效应对主梁的挠度,弯矩,支反力及体内筋的轴力影响很小,但对主梁的轴力影响较大;(4)分析了体内-体外束预应力比率对结构挠度的影响。本文的研究成果为体外预应力混凝土桥设计和旧桥加固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价值,也能进一步加深对体外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的认识和理解。

程君[2](2017)在《体外预应力CFRP筋混凝土连续梁疲劳性能研究》文中指出体外预应力混凝土已被广泛应用于桥梁工程、加固工程及大跨度屋盖等结构工程。随着结构设计使用年限的延长和应用于不利环境(酸、碱、氯盐、潮湿环境等)的情况越来越多,传统钢质的体外预应力筋在交变荷载下的疲劳问题,在腐蚀环境下的锈蚀问题,以及疲劳、锈蚀耦合作用下的锈蚀疲劳问题,一定程度上会对体外预应力结构的安全性和耐久性造成不利影响。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Carbon Fiber Reinforced Polymer,简称CFRP)筋因具有轻质高强、耐疲劳、耐腐蚀等优越性能,被认为是能部分替代钢质体外预应力筋的一种理想材料。本文采用试验研究与理论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体外预应力CFRP筋混凝土连续梁的疲劳性能展开了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及成果如下:(1)进行了 5根截面尺寸及配筋形式完全相同的体外预应力CFRP筋混凝土两跨连续梁的静载及疲劳试验,疲劳试验变量为疲劳荷载水平S(S=Pmax/Pu)。疲劳试验结果表明,试验梁的疲劳破坏形态为梁内受拉钢筋疲劳断裂。试验梁的疲劳寿命随疲劳荷载水平的增加而减小,且疲劳寿命与疲劳荷载水平在双对数坐标系中近似呈线性关系。随着荷载循环次数的增加,试验梁疲劳加载跨跨中挠度、体外CFRP筋应力、钢筋应力及主裂缝宽度不断发展,并呈“快速增长-稳定缓慢增长-急剧增长”的三阶段发展规律。与首次加载时连续梁的弯矩分布相比,疲劳加载跨跨内控制截面的弯矩(正弯矩)呈“快速减小-稳定缓慢减小-急剧减小”、中支座截面的弯矩(负弯矩)呈“快速增长-缓慢稳定增长-急剧增长”的三阶段发展规律,连续梁出现了疲劳荷载下由于沿梁纵向各截面刚度不均匀退化而引起的“疲劳内力重分布”现象。疲劳破坏后,疲劳加载跨跨内控制截面的疲劳弯矩重分布系数βf超过20%,中支座截面的疲劳弯矩重分布系数βf超过80%。(2)对体外预应力CFRP筋(钢绞线)混凝土连续梁进行了静力全过程非线性分析,采用MATLAB编程对静载下连续梁的跨中挠度、体外筋应力、普通受拉钢筋应变、控制截面弯矩等参数进行了分析计算。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相一致,精度良好。(3)建立了混凝土、钢筋及CFRP筋的疲劳损伤模型,基于分段线性原理,提出了可以同时考虑疲劳荷载作用下体外预应力CFRP筋混凝土连续梁截面内应力重分布以及沿梁纵向截面间疲劳内力重分布的疲劳损伤全过程非线性分析方法。采用MATLAB编程对疲劳荷载下连续梁的疲劳寿命、跨中挠度、体外CFRP筋应力、普通受拉钢筋应力、控制截面弯矩及抗弯刚度等重要参数进行了分析计算。与试验实测结果的比较表明,该方法可以较好地描述疲劳荷载作用下体外预应力CFRP筋混凝土连续梁的全过程结构响应,分析模型较为可靠。(4)基于疲劳全过程非线性分析程序,采用结构力学法分析了疲劳荷载下体外预应力CFRP筋混凝土连续梁中支座截面次弯矩的变化规律。研究表明,随着荷载循环次数的增加,本文连续梁中支座截面预应力次弯矩呈“快速增长、缓慢增长、迅速增长”的三阶段发展规律。与首次加载时的连续梁中支座截面的预应力次弯矩Ms相比,连续梁在疲劳破坏后的次弯矩Ms增幅可达28%以上。钢筋疲劳断裂后连续梁中支座截面的预应力次弯矩Ms值以及疲劳荷载引起的次弯矩Ms增量(与首次加载相比)会随着施加的疲劳荷载水平S的增加而减小,而疲劳荷载下连续梁预应力次弯矩Ms的增长速率则会随着疲劳荷载水平S’的增加而增大。同时指出,疲劳荷载下体外CFRP筋应力的变化对预应力连续梁次弯矩的影响相对较小,而纵向截面间相对刚度的变化对预应力次弯矩的影响占主导作用。(5)采用编制的疲劳全过程非线性分析程序定量地分析了体外CFRP筋的有效预应力及配筋率、跨中截面与中支座截面受拉钢筋配筋率之比、混凝土强度等级、体外预应力筋类型等参数对体外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疲劳寿命的影响。通过比较体外CFRP筋和体外钢绞线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的疲劳寿命及破坏形态表明,采用CFRP筋代替钢绞线作为体外筋,不失为提高体外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的耐久性和安全性的一种有效方法。(6)为了便于工程应用,提出了可以不通过疲劳全过程非线性分析即可简便地进行体外预应力CFRP筋混凝土连续梁疲劳寿命分析的“两阶段”疲劳寿命理论预测法。该方法将连续梁疲劳寿命分解为钢筋裂纹形成阶段寿命和钢筋裂纹扩展阶段寿命,并分别采用局部应力-应变法和线弹性断裂力学法进行分析计算。通过与疲劳寿命实测值的比较可见,“两阶段”疲劳寿命理论预测法的预测精度良好。

钟明镜[3](2017)在《体外预应力梁的摩擦效应和二阶动力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体外预应力技术,作为后张预应力体系的重要部分,凭借施工简单、体外筋便于修理、替代等优点,在建筑以及桥梁领域得到快速发展,近年来更是在新建结构以及既有结构加固中得到广泛应用。目前,关于体外预应力结构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简支梁以及静力性能方面,而对于连续梁和动力特性的研究相对偏少,尤其是关于体外筋与转向座之间的摩擦效应方面更有待深入研究。本文主要进行体外预应力梁摩擦效应以及二阶动力分析。回顾体外预应力增量的计算方法,并对各类计算方法的使用范围以及特点进行对比分析。引入简明的摩擦单元模拟转向座与体外筋间的摩擦效应,该单元位于转向座与相邻两段体外筋的角平分线上。进行各种因素下简支梁和连续梁的计算,包括不同的摩擦系数、体外筋面积、偏心距、荷载作用以及对称与反对称的加载模式。计算结果表明:偏心距对体外预应力增量影响明显;摩擦可降低梁的挠度和最大弯矩值,增加预应力增量;对于简支梁以及受对称荷载的连续梁,可以忽略弯矩、挠度的摩擦效应,但是对预应力增量的影响明显,对于受非对称荷载的连续梁,弯矩、挠度的摩擦效应不能忽略,对预应力增量的影响更为明显。本文分别采用等效刚度法、能量法以及集中质量法对体外预应力梁自振频率进行求解。在等效刚度法中,考虑体外筋对刚度的贡献,将体外预应力连续梁转化为具有更大刚度的受压梁。已有研究表明,无粘结与有粘结混凝土梁的预压力没有压缩软化效应,但是在体外预应力中预压力是否有压缩软化效应,未见相关文献研究。故在能量法中,本文着重研究体外预压力对梁二阶效应的影响,提出压缩软化效应的概念,得出预压力影响系数跟转向座数目有关。随着接触点数目的增加,偏心距损失减小,体外筋趋向于无粘结筋,预压力影响系数降低至趋于0,体外预压力几乎不产生压缩软化效应,几乎不影响梁的自振频率。在集中质量法中,在梁单元的弯曲刚度矩阵中引入预应力影响系数,考虑预压力对梁的影响。将三种方法的计算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得出考虑预压力影响下的能量法结果更为精确。

秦永康[4](2017)在《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的次弯矩及弯矩重分布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的弯矩调幅是研究者和设计人员重点关注的问题之一。目前,我国现行的规范或规程对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的弯矩调幅方法没有给出明确规定;论文对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次弯矩及弯矩重分布问题进行了研究,具有理论和工程意义。作者运用Opensees软件对11根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进行了有限元分析;对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的弯矩调幅对象、次弯矩在预应力连续梁受力非线性阶段的变化情况、有粘结和无粘结预应力连续梁在弯矩调幅性能方面的异同等基本问题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并在分析了影响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中间支座截面弯矩调幅程度的因素的基础上,提出了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的弯矩调幅方法。论文主要完成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1)总结了关于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弯矩重分布的研究现状,提出了对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弯矩重分布展开进一步研究的必要性。(2)运用Opensees软件建立了有粘结和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的有限元分析模型,对9根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和2根有粘结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进行了受力全过程分析,计算得到的试验梁的荷载-挠度曲线、荷载-支座反力曲线以及荷载-力筋应力增量曲线与试验结果吻合良好。(3)运用Opensees软件对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的弯矩调幅对象、有粘结与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在弯矩调幅性能方面的差异进行了分析。运用增量法对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进行了受力全过程分析,分析结果表明,次弯矩在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的受力非线性阶段将失去独立意义,在对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进行弯矩调幅时,应该将荷载弯矩和次弯矩进行共同调幅,采用相同的弯矩调幅系数。(4)运用Opensees软件对影响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中间支座截面弯矩调幅程度的因素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分析,将分析结果与我国现行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ACI规范、CSA规范、MC10规范进行了比较,得知中间支座截面的转动能力和中间支座截面区段与跨中截面区段的刚度比是影响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中间支座截面弯矩调幅程度的两个主要因素,提出了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的弯矩调幅公式,公式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吻合良好。

张宝静[5](2016)在《预应力碳纤维板加固梁桥间接刚度及长期徐变性能研究》文中指出建国以来,我国经历了基本建设飞速发展的时期,修建了大量的桥梁和房屋。随着使用年限的增长,许多建国初期建造的桥梁由于标准提高、设计施工不当、荷载增加、材料老化、环境腐蚀、使用功能变更等众多原因,面临着拆除重建或加固补强,若拆除重建,势必会给国家社会带来很大的经济负担,但传统的加固方法存在施工困难、工期较长、抗腐蚀性差和耐久性差的缺点。使用预应力碳纤维板材加固桥梁技术是近年来在国内外快速发展的加固技术之一,对碳纤维板材施加预应力,可以充分利用碳纤维板材的高强性能,同时还可以改善碳纤维板材与混凝土接触处的界面粘结应力分布,进而延缓碳纤维剥离破坏。由于碳纤维板材抗拉强度高,耐腐蚀性强,设计方便、施工简单高效等优点,使得预应力碳纤维板材加固钢筋混凝土构件的研究近年来在国内外深受重视,并取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但纵观以往研究成果,还存在以下不足:预应力碳纤维板长期徐变性能研究较少,局限于短期应变观测;预应力碳纤维板加固受弯构件抗弯刚度研究不透彻;试件尺寸偏小,尺寸效应影响较大;对变粘结条件下预应力碳纤维板加固受弯构件的力学性能研究几乎没有;由于张拉设备及碳板锚具难以满足使用要求,实体桥梁加固中应用较少,尤其是大桥加固。根据以往的研究成果及不足,本文进行了以下内容的研究工作:(1)对国内外关于预应力碳纤维板加固受弯构件的相关文献进行了调研,了解了国内外在预应力碳纤维板加固技术领域开展的工作及研究现状,分析了国内外已有研究成果的优缺点及局限性。在上述研究基础上提出了本文的研究思路和主要研究内容。(2)进行了预应力碳纤维板加固钢筋混凝土受弯构件的静载力学性能试验,研究了使用预应力碳纤维板加固技术对加固结构的承载能力、抗裂能力和抗弯刚度等性能的影响;研究了预应力碳纤维板加固技术在结构二次受力情况下的加固效果,并对比分析了结构不同配筋率对加固效果的影响;在以上室内试验的基础上,通过理论分析,提出了预应力碳纤维板加固钢筋混凝土受弯构件间接刚度的计算公式,并进行了有限元对比分析,理论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基本吻合,该公式可以指导工程加固设计。(3)在室内标准条件下,对预应力碳纤维板加固结构长期徐变性能进行了试验研究,考察了碳纤维板张拉锚固系统的长期稳定性及对预应力损失的影响;通过对粘贴于碳板表面的光纤光栅传感器对碳纤维板长期预应力作用下的应变进行了长期观测,得出了预应力碳纤维板加固结构的长期徐变性能;在室内试验的基础上,通过理论分析,提出了预应力碳纤维板在长期预应力作用下的应变计算公式,可用来指导工程加固设计;通过对实体桥梁加固工程碳板长期徐变的监测,验证了公式的正确性。(4)在对梁的刚度与自振频率、挠度的关系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利用动力刚度法对预应力碳纤维板加固受弯构件的自振频率进行了理论分析,计算值与实测值基本吻合,验证了公式的正确性;对预应力碳纤维板加固钢筋混凝土受弯构件挠度计算公式进行了理论分析,提出的挠度计算公式与试验结果吻合良好,可以指导工程加固设计。(5)对变粘结预应力碳纤维板加固混凝土受弯构件进行了试验研究,对比分析了无粘结、有粘结和变粘结预应力加固试验梁在外界荷载作用下的力学性能,重点对三种状态下裂缝现象进行了观测对比分析;对有粘结、无粘结和变粘结的裂缝形成机理进行了理论分析。(6)使用预应力碳纤维板加固技术对湖南省湘乡市洙津渡大桥进行了加固,对其加固设计方案、张拉工艺、造价成本进行了介绍及分析;对桥梁进行了荷载试验,并对其加固效果进行了评估;在加固后的碳纤维表面预埋光纤光栅传感器,通过观测预应力碳纤维板的应变,来研究预应力碳纤维板在长期荷载作用下的徐变性能。

倪佳[6](2016)在《基于OpenSEES的无粘结部分预应力混凝土梁的非线性分析》文中提出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结构在外荷载作用下,预应力筋与混凝土结构存在相对滑移一直是无粘结部分预应力混凝土结构非线性分析的关键问题。本文利用OpenSEES软件,分别基于材料的本构模型和截面的恢复力模型,对低周反复荷载作用下的无粘结部分预应力混凝土梁进行非线性滞回分析。其中,基于材料本构模型的非线性分析程序,采用对混凝土结构和预应力筋分别单独建模,再通过自由度耦合的方式来模拟混凝土结构与无粘结预应力筋之间的相对滑动和预应力大小的不断变化;而基于截面恢复力模型的非线性分析程序,直接将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梁作为非线性梁单元整体建模,再通过截面恢复力模型定义单元的截面属性,无需进行无粘结预应力筋应力的迭代计算。此外,本文利用OpenSEES软件对无粘结部分预应力混凝土梁的抗震性能进行了分析,具体完成的主要内容有:(1)简要概述了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梁的试验研究和有限元分析的现状,提出针对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结构在地震区的应用展开进一步研究的必要性。(2)系统阐述了基于纤维截面柔度法的梁柱单元的非线性分析理论,介绍了OpenSEES软件的有限元建模方法。在此基础上,通过选取合理的材料本构模型,实现了沈聚敏的部分钢筋混凝土压弯构件的非线性数值模拟。模拟结果与试验结果吻合较好,验证了基于纤维截面柔度法的梁柱单元理论的适用性和可靠性。(3)基于OpenSEES软件建立了无粘结部分预应力混凝土梁的有限元模型,并对唐昌辉、六车熙和苏健的试验梁进行了非线性数值模拟,模拟结果与试验结果吻合良好,验证了无粘结部分预应力混凝土梁非线性分析程序的适用性和可靠性,为无粘结部分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的抗震分析提供了新的途径。(4)基于上述有限元模型,利用OpenSEES软件对无粘结部分预应力混凝土梁进行抗震性能分析。分析结果表明:综合配筋指标0ξ是影响结构极限承载力、位移延性的主要因素,预应力度λ是影响结构耗能能力的主要因素。随着0ξ增加,结构极限承载力增加,延性下降;而结构耗能能力随λ增大而减小。(5)建立了对称配置无粘结预应力筋混凝土梁的截面弯矩—曲率滞回模型,并植入到OpenSEES软件的二次开发平台中,实现对称配置无粘结预应力筋混凝土梁的非线性滞回分析,获取了基于OpenSEES软件研究无粘结部分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恢复力模型的一种方法。

仝家欢[7](2015)在《体外预应力混凝土结构预应力增量及加固设计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桥梁建设领域,体外预应力技术作为预应力技术的一个分支,发展经历了一个相当漫长过程,它不仅继承了传统预应力和混凝土优良的工作性能,而且很大程度上简化了施工工艺。随着防腐技术的发展,打破了此项技术在桥梁耐久性上的局限,使得体外预应力技术在混凝土桥梁建设和加固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体外预应力结构与有粘结体内预应力结构相比,最大的不同就是体外预应力筋的变形与结构变形不协调,所以体外筋应力增量大小的确定对结构设计和验算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研究内容。本文主要从体外预应力筋应力增量计算方法和体外预应力加固混凝土桥梁两方面来展开研究。首先,通过对目前关于体外预应力增量计算方法研究的探讨,得知应力增量和结构几何变形联系密切,国内外基于结构变形的应力增量计算方法都能够达到很好的精度,然而大多仅对于直线梁桥,对于曲线梁桥并不适用。作者结合弯桥的变形特点,考虑曲率的影响,建立了基于结构几何变形的体外预应力增量计算公式,并分析了不同弯曲程度对体外预应力增量的影响。其次,体外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的受力存在非线性,应力增量的精确计算必须考虑非线性的影响。作者采用考虑受拉刚化修正的弯矩曲率模型,提出了体外预应力混凝土结构全过程分析方法。结合新加坡体外预应力抗弯试验,运用Visual Basic编制了体外预应力混凝土试验梁全过程计算程序,经过和试验结果对比,发现达到了很好的精度。最后,以某连续刚构桥为依托工程,针对桥梁在使用过程中存在的病害问题采用体外预应力技术来进行加固,并对加固效果进行评价分析,表明在正常使用情况下对在役桥梁施加体外预应力能够抑制主梁跨中下挠,迫使主梁上挠,改善桥梁正常使用性能,同时提高主梁抗弯和抗剪承载力,取得了很好的加固效果。

叶林[8](2014)在《无粘结部分预应力混凝土梁非线性全过程滞回分析》文中研究表明无粘结部分预应力混凝土结构以其施工方便、性能良好等特点在工程中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由于无粘结预应力筋与周围混凝土之间可产生相对滑移,使其计算分析较为复杂。本文基于弯矩—曲率分析,提出了满足结构整体变形协调条件的无粘结部分预应力混凝土梁非线性全过程分析方法,并对无粘结部分预应力混凝土梁的滞回特点、延性和耗能能力进行了分析,完成的主要工作有:1.概要介绍了预应力混凝土的发展历程,总结了国内外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梁的研究成果和现状,提出了探索得到一种较为简单合理的基于结构整体变形条件的无粘结部分预应力梁非线性全过程滞回分析方法的必要性。2.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合理地选择了各材料在反复荷载作用下的本构关系模型,对无粘结部分预应力混凝土梁的受力特性进行了深入分析,明确了分析过程中的单元划分、塑性变形区的处理和插值方法的应用等关键步骤,提出了无粘结部分预应力混凝土梁的非线性全过程分析方法,编制了MATLAB计算程序。3.在总结了试验梁滞回曲线特点的基础上,对无粘结部分预应力混凝土梁的滞回机理进行了分析,推导了无粘结部分预应力混凝土梁骨架曲线特征点的计算公式。对比试验结果和程序计算结果,吻合程度良好,同时验证了程序的合理性、正确性。4.应用本文编制的MATLAB计算程序,对另一同类试验进行了计算分析,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吻合良好。通过变化混凝土强度等级、综合配筋指标0和预应力度等参变量,应用该程序模拟计算了无粘结部分预应力混凝土梁的滞回曲线和延性指标,提出了满足构件延性要求的合理综合配筋指标0,为无粘结部分预应力混凝土梁抗震设计提供了参考依据。

李昕桐[9](2012)在《HRB500级钢筋无粘结部分预应力混凝土梁受力性能试验研究》文中指出无粘结部分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是后张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的重要分支,具有施工简便、易于维护、经济效益显着等优点,在土木工程中得到广泛应用。目前对配置HRB500级钢筋非预应力筋的无粘结部分预应力混凝土梁在不同布筋形式下的受力性能的试验研究尚属空白,这限制了对其受力性能的完整认识。本文共制作9根试验梁,分为三组,其中两组预应力筋采用直线布筋形式,另外一组采用抛物线布筋形式,分析了非预应力筋配筋率、强度等级与预应力筋布筋形式对试验梁刚度、变形、预应力筋极限应力增量、正截面抗裂性能、极限抗弯承载力的影响,并根据试验数据校核现行规范给定公式的适用性。研究结果表明:HRB500级钢筋的加入对试验梁的开裂荷载和抗弯刚度无显着影响,但能显着提高无粘结部分预应力混凝土梁的极限应力增量和抗弯承载力;开裂后抗弯刚度随HRB500级钢筋配筋率的增大而提高;无粘结直线布筋梁按《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给定计算公式得到的刚度计算值偏于保守,刚度计算值可适当提高,建议刚度修正系数取1.2;对预应力筋极限应力而言,极限应力增量所占比例较小,因此只要预应力筋极限应力增量分析方法合理,无粘结部分预应力混凝土梁的正截面抗弯承载力误差不会很大;现行规范给定的预应力损失、跨中挠度、开裂弯矩及抗弯承载力计算公式适用于配置HRB500级非预应力筋的在不同布筋形式下的无粘结部分预应力混凝土梁。

赵铸[10](2012)在《无粘结部分预应力混凝土梁的抗震性能研究》文中认为因施工简单、摩擦力小及不需要预留孔道的特点,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结构在工程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但由于预应力筋与周围混凝土无粘结的特点,使得其相关计算较为复杂。出于地震的广泛性及复杂性,有必要对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的抗震性能进行相关研究。本文在无粘结部分预应力混凝土梁低周反复荷载作用下的试验基础上,建立了此类结构的弯矩—曲率恢复力模型,并对其延性及耗能性能进行了分析。具体工作如下:(1)简要介绍了国内外学者在恢复力模型的建立上所做的研究工作,并指出其优点及存在的不足,提出了建立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梁恢复力模型的必要性。(2)总结了从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应用至今,国内外学者对其进行的相关试验研究。重点介绍了本文数据来源的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梁的试验研究,主要包括试验基本情况、试验现象及试验结果。(3)根据低周反复荷载作用下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受弯梁的试验结果,在分析已有试验的基础上,给出了恢复力模型中相关定点的计算公式,同时确定了相关滞回规则。在此模型基础上,基于MATLAB程序语言对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结构进行了模拟计算,并将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计算值与试验值吻合良好。同时基于有限元方法对部分试验梁进行了分析计算。(4)在试验基础上,基于不同的方法,对无粘结部分预应力混凝土梁进行延性及耗能能力分析,并比较其与钢筋混凝土及有粘结部分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的区别,提出影响构件延性及耗能性能的相关因素。

二、用弯矩曲率法分析无粘结体外预应力混凝土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用弯矩曲率法分析无粘结体外预应力混凝土梁(论文提纲范文)

(1)考虑滑移的体外预应力混凝土梁的有限元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前言
    1.2 体外预应力结构的研究现状
        1.2.1 试验研究
        1.2.2 理论研究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体外预应力筋的有限元模型
    2.1 有限元分析理论
        2.1.1 几何非线性
        2.1.2 材料非线性
        2.1.3 非线性方程组的求解方法
    2.2 几类常见模拟体外或体内无粘结预应力筋的模型
        2.2.1 常规带刚臂的杆单元模型
        2.2.2 多段多节点杆单元模型
        2.2.3 等效节点荷载模型
    2.3 改进的带刚臂杆单元模型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体外预应力混凝土梁的有限元分析
    3.1 体外预应力筋应力增量的计算模型
        3.1.1 Harajli模型
        3.1.2 Pannell模型
    3.2 体外预应力筋应力增量的计算方法
        3.2.1 不同规范关于应力增量的计算公式
        3.2.2 基于能量法的体外索应力增量计算
        3.2.3 有限元分析方法
    3.3 算例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体内外混合配束连续刚构桥的有限元分析
    4.1 工程概况
    4.2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4.3 体内-体外混合配束连续刚构桥整体受力性能分析
        4.3.1 挠度比较
        4.3.2 主梁内力对比
        4.3.3 单根普通预应力筋拉力对比
        4.3.5 体外筋轴力比较
        4.3.6 支反力对比
    4.4 体外束预应力比率对主梁挠度的影响
    4.5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结论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2)体外预应力CFRP筋混凝土连续梁疲劳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FRP筋的特点及其在桥梁工程中的应用
        1.2.1 FRP简介
        1.2.2 FRP筋的特点
        1.2.3 FRP筋在桥梁工程中的应用
    1.3 疲劳的定义及其参数描述
    1.4 体外预应力CFRP筋混凝土连续梁各组分材料疲劳性能研究现状
        1.4.1 混凝土疲劳性能研究现状
        1.4.2 钢筋抗拉疲劳性能研究现状
        1.4.3 CFRP筋疲劳性能研究现状
    1.5 预应力混凝土梁疲劳性能研究现状
        1.5.1 预应力钢筋混凝土梁疲劳性能研究现状
        1.5.2 预应力FRP筋混凝土梁疲劳性能研究现状
    1.6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体外预应力CFRP筋混凝土连续梁静力及疲劳试验研究
    2.1 引言
    2.2 试验方案
        2.2.1 试验梁设计与制作
        2.2.2 体外预应力CFRP筋锚固、张拉及其转向装置
        2.2.3 加载装置及加载制度
        2.2.4 测试内容及测定方法
    2.3 材料性能
        2.3.1 混凝土
        2.3.2 钢筋
        2.3.3 CFRP筋
    2.4 静载试验结果及分析
        2.4.1 静载试验梁的破坏形态及基本承载特性
        2.4.2 跨中挠度分析
        2.4.3 体外预应力CFRP筋应力分析
        2.4.4 普通受拉钢筋应变分析
        2.4.5 混凝土压应变分析
        2.4.6 静载下连续梁弯矩重分布分析
        2.4.7 SB-1梁和SB-2梁主要静力性能参数的对比
    2.5 疲劳试验结果及分析
        2.5.1 试验梁的疲劳破坏形态及疲劳寿命
        2.5.2 跨中挠度发展规律
        2.5.3 体外CFRP筋应力发展规律
        2.5.4 普通受拉钢筋应力发展规律
        2.5.5 混凝土压应变发展规律
        2.5.6 裂缝发展规律
        2.5.7 疲劳荷载下连续梁弯矩重分布规律
        2.5.8 疲劳荷载下连续梁截面抗弯刚度变化规律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体外预应力CFRP筋混凝土连续梁静力非线性分析
    3.1 引言
    3.2 基本假定
    3.3 材料本构关系
        3.3.1 混凝土的应力-应变关系
        3.3.2 普通钢筋的应力-应变关系
        3.3.3 预应力CFRP筋的应力-应变关系
        3.3.4 预应力钢绞线的应力-应变关系
    3.4 截面轴力-弯矩-曲率关系
    3.5 体外预应力CFRP筋混凝土连续梁静力非线性分析
        3.5.1 连续梁纵向单元的划分
        3.5.2 连续梁纵向单元代表截面弯矩和轴力计算
        3.5.3 体外预应力CFRP筋应力增量计算
        3.5.4 中支座反力及连续梁位移计算
        3.5.5 静力非线性分析步骤及流程
    3.6 静力非线性分析程序的验证
        3.6.1 本文试验梁
        3.6.2 Harajli试验梁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体外预应力CFRP筋混凝土连续梁疲劳损伤全过程分析
    4.1 引言
    4.2 材料疲劳损伤参数
        4.2.1 混凝土
        4.2.2 钢筋
        4.2.3 CFRP筋
    4.3 材料疲劳破坏准则
    4.4 疲劳损伤全过程非线性分析
        4.4.1 基本假定
        4.4.2 连续梁纵向单元的划分
        4.4.3 截面应变和曲率计算
        4.4.4 体外预应力CFRP筋应力增量计算
        4.4.5 中支座反力及连续梁位移计算
        4.4.6 疲劳损伤全过程非线性分析的步骤及流程
    4.5 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的比较
    4.6 疲劳荷载下体外预应力CFRP筋混凝土连续梁次弯矩分析
    4.7 影响体外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疲劳寿命的主要参数分析
    4.8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体外预应力CFRP筋混凝土连续梁疲劳寿命理论预测
    5.1 引言
    5.2 基于钢筋疲劳裂纹形成阶段局部应力-应变法的连续梁寿命分析
        5.2.1 钢筋局部应力-应变分析
        5.2.2 钢筋应变-疲劳裂纹形成寿命关系
        5.2.3 钢筋疲劳裂纹形成阶段连续梁寿命分析流程及结果
    5.3 基于钢筋疲劳裂纹扩展阶段线弹性断裂力学法的连续梁寿命分析
        5.3.1 线弹性断裂力学的基本概念
        5.3.2 疲劳裂纹扩展速率
        5.3.3 钢筋疲劳裂纹扩展寿命计算
    5.4 综合考虑钢筋裂纹形成与扩展两阶段的连续梁疲劳寿命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主要创新点
    6.3 需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主要成果
致谢

(3)体外预应力梁的摩擦效应和二阶动力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体外预应力技术
    1.2 体外预应力结构的构成
        1.2.1 体外预应力筋主要类型
        1.2.2 锚固系统
        1.2.3 转向装置
    1.3 体外预应力的力学特点
    1.4 体外预应力结构的发展
        1.4.1 发展历程
        1.4.2 体外预应力结构的应用
    1.5 国内外研究现状
        1.5.1 静力性能研究现状
        1.5.2 动力性能研究现状
    1.6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体外预应力梁应力增量的分析
    2.1 预应力应力增量求解介绍
    2.2 体外预应筋应力增量的计算公式介绍
        2.2.1 粘结折减系数法
        2.2.2 弯矩曲率分布法
        2.2.3 规范法
        2.2.4 通过挠度求应力增量
    2.3 结论
第3章 体外预应力梁的摩擦效应分析
    3.1 转向块与体外筋之间的摩擦分析
        3.1.1 摩擦单元
    3.2 算例分析
        3.2.1 模型数据
        3.2.2 简支梁计算分析
        3.2.3 连续梁的计算分析
    3.3 结论
第4章 体外预应力梁的动力分析
    4.1 前言
    4.2 等效刚度法
        4.2.1 弯曲振动微分方程
        4.2.2 两个假设存在的问题
    4.3 能量法分析体外预应力梁的二阶效应
        4.3.1 前言
        4.3.2 能量法分析简支梁
        4.3.3 能量法分析连续梁
        4.3.4 计算分析
    4.4 集中质量法
    4.5 计算结果比较
    4.6 结论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进一步工作的方向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附录A 摩擦效应分析部分FORTRAN程序代码
附录B 求解自振频率的FORTRAN程序代码

(4)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的次弯矩及弯矩重分布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1.1 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
        1.1.2 预应力次弯矩
    1.2 预应力连续梁次弯矩和弯矩重分布的研究现状
    1.3 各国规范和研究者对于预应力超静定结构的弯矩调幅建议
        1.3.1 美国ACI规范
        1.3.2 CEB-FIP模式规范
        1.3.3 加拿大规范
        1.3.4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
        1.3.5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
        1.3.6 哈尔滨工业大学
        1.3.7 重庆大学
        1.3.8 曾建宇和苏小卒公式
        1.3.9 W.Zhou和W.Z. Zheng公式
    1.4 本文研究内容
第2章 基于OPENSEES的预应力连续梁非线性分析
    2.1 Opensees简介
    2.2 Opensees的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的建模介绍
        2.2.1 单元的选择
        2.2.2 材料本构模型
        2.2.3 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的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2.3 湖南大学陈育文的无粘结预应力连续梁的有限元分析
        2.3.1 试验介绍
        2.3.2 有限元分析
    2.4 重庆大学简斌的后张有粘结预应力连续梁的有限元分析
        2.4.1 试验介绍
        2.4.2 有限元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关于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塑性设计中几个问题的讨论
    3.1 引言
    3.2 预应力连续梁弯矩调幅对象的探讨
        3.2.1 问题的提出
        3.2.2 调幅对象的分析与研究
    3.3 有粘结和无粘结预应力连续梁内力重分布性能的特点
        3.3.1 问题的提出
        3.3.2 有限元分析
        3.3.3 截面延性分析
    3.4 预应力次弯矩的研究与探讨
        3.4.1 问题的提出
        3.4.2 计算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弯矩调幅的计算公式
    4.1 引言
    4.2 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弯矩调幅的影响因素
        4.2.1 模拟梁的介绍
        4.2.2 普通钢筋面积的影响
        4.2.3 中间支座截面和跨中截面的普通钢筋面积比的影响
        4.2.4 有效预应力的影响
        4.2.5 荷载形式的影响
        4.2.6 混凝土延性的影响
    4.3 关于无粘结预应力连续梁弯矩调幅方法的建议
    4.4 对本文建议的弯矩调幅方法适用性的验证
        4.4.1 试验数据验证
        4.4.2 本文建议的弯矩调幅公式与已有公式的对比
    4.5 本章小节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5)预应力碳纤维板加固梁桥间接刚度及长期徐变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水平
        1.2.1 国外研究现状及水平
        1.2.2 国内研究现状及水平
    1.3 已完成研究工作的不足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预应力CFRP板加固钢筋混凝土梁间接刚度的试验研究
    2.1 引言
    2.2 试验概况
        2.2.1 试验设计
        2.2.2 材料试验
        2.2.3 加载方案及试验量测
    2.3 试验结果及现象
        2.3.1 试验结果
        2.3.2 试验现象
    2.4 试验结果对比分析
    2.5 理论推导分析
        2.5.1 基本假定
        2.5.2 截面几何关系
    2.6 刚度公式验证
    2.7 本章小结
第3章 预应力碳纤维板加固受弯构件长期徐变性能的试验研究
    3.1 引言
    3.2 室内碳板加固试验
        3.2.1 材性试验
        3.2.2 碳板长期徐变试验
    3.3 理论分析
        3.3.1 基本假定
        3.3.2 理论分析
    3.4 加固桥梁的长期徐变监测及对比分析
        3.4.1 加固桥梁概况
        3.4.2 长期徐变监测结果
        3.4.3 实测值与理论计算值对比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预应力碳纤维板对RC梁动静刚度影响的试验分析
    4.1 引言
    4.2 刚度与自振频率、挠度关系的分析
        4.2.1 刚度与自振频率
        4.2.2 刚度与挠度关系
    4.3 理论分析
        4.3.1 动刚度理论分析法
        4.3.2 静刚度理论法
    4.4 室内及加固桥梁试验结果对比分析
        4.4.1 室内试验梁挠度对比分析
        4.4.2 室外加固桥梁自振频率对比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变粘结预应力CFRP板加固RC梁的试验研究
    5.1 引言
    5.2 试验方案
        5.2.1 试件设计
        5.2.2 试验材料
        5.2.3 试验量测
        5.2.4 加载方案
        5.2.5 变粘结碳板加固方案
        5.2.6 预应力碳板张拉锚固
    5.3 试验结果与现象
        5.3.1 试验结果
        5.3.2 试验现象
    5.4 试验结果对比分析
        5.4.1 试件受弯性能分析
        5.4.2 试验梁裂缝分布对比
        5.4.3 三种状态对试验梁裂缝影响的分析
        5.4.4 碳板与混凝土界面间粘结应力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预应力CFRP板加固梁桥新技术的工程应用
    6.1 引言
    6.2 项目概况
    6.3 桥梁加固设计方案
    6.4 碳板加固系统施工工艺
    6.5 工程成本分析
    6.6 试验观测
        6.6.1 车载静载试验
        6.6.2 动载试验
        6.6.3 预应力碳板长期徐变观测
    6.7 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致谢

(6)基于OpenSEES的无粘结部分预应力混凝土梁的非线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梁的研究概况
        1.2.1 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梁的试验概况
        1.2.2 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梁的有限元分析概况
    1.3 OpenSEES软件介绍
    1.4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5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2章 基于柔度法的梁柱单元非线性分析理论
    2.1 引言
    2.2 基于纤维截面柔度法的梁柱单元非线性全过程分析
        2.2.1 概况
        2.2.2 基于柔度法的梁柱单元非线性全过程分析
        2.2.3 纤维模型
        2.2.3.1 钢筋的本构模型
        2.2.3.2 混凝土的本构模型
        2.2.3.3 基于纤维模型的截面求解
    2.3 基于OpenSEES软件的有限元非线性分析
        2.3.1 梁柱单元模型
        2.3.2 非线性分析工况
    2.4 基于OpenSEES软件的钢筋混凝土压弯构件的数值模拟
        2.4.1 试验简介
        2.4.2 基于纤维截面柔度法梁柱单元的数值模拟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无粘结部分预应力混凝土梁的抗震性能分析
    3.1 引言
    3.2 无粘结部分预应力混凝土梁的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3.2.1 无粘结部分预应力混凝土梁的有限元模型
        3.2.2 预应力作用的施加
    3.3 湖南大学唐昌辉的无粘结部分预应力混凝土梁的数值计算
        3.3.1 试验简介
        3.3.2 数值模拟
    3.4 日本六车熙的无粘结部分预应力混凝土梁的数值计算
    3.5 大连海事大学苏健的无粘结部分预应力混凝土梁的数值计算
    3.6 无粘结部分预应力混凝土梁的抗震性能分析
        3.6.1 模拟梁的设计与计算
        3.6.2 模拟梁的抗震性能分析
        3.6.2.1 承载力
        3.6.2.2 延性
        3.6.2.3 耗能系数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对称布置无粘结预应力筋混凝土梁的恢复力模型的研究
    4.1 引言
    4.2 对称布置无粘结预应力筋混凝土梁的截面恢复力模型的建立
        4.2.1 骨架曲线的确定
        4.2.2 滞回规则特征点的确定
    4.3 基于OpenSEES软件的截面恢复力模型的程序实现
        4.3.1 程序实现原理
        4.3.2 基于截面恢复力模型的数值计算
    4.4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附录B 无粘结部分预应力混凝土梁的截面恢复力模型的部分 C++源程序

(7)体外预应力混凝土结构预应力增量及加固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1.1 体外预应力技术
        1.1.2 体外预应力加固技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本文研究内容
第二章 体外预应力筋应力增量计算方法
    2.1 体外预应力筋应力增量研究现状及实用方法
        2.1.1 国外体外无粘结预应力筋极限应力增量研究
        2.1.2 国内体外预应力筋应力增量实用计算方法
    2.2 体外预应力混凝土梁全过程分析
        2.2.1 弯矩曲率分析法
        2.2.2 有限单元法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考虑曲率因素的体外预应力增量计算
    3.1 基于结构几何变形的曲线梁桥体外预应力增量计算
        3.1.1 无转向块直线布筋
        3.1.2 单转向块斜向布筋
        3.1.3 双转向块斜向布筋
        3.1.4 任意转向块布筋
    3.2 简支超静定曲线梁桥体外预应力增量计算程序实现
    3.3 应力增量影响因素分析研究
        3.3.1 曲率对体外预应力筋增量的影响分析
        3.3.2 二次效应对体外预应力筋增量的影响分析
        3.3.3 梁体扭转对预应力筋应力增量的影响分析
        3.3.4 跨中挠度对体外预应力筋增量的影响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体外预应力混凝土梁全过程分析
    4.1 基于受拉刚化效应的体外预应力混凝土梁的全过程分析
        4.1.1 考虑受拉刚化效应的弯矩曲率模型
        4.1.2 体外预应力混凝土桥梁全过程弹塑性分析
    4.2 体外预应力简支梁全过程分析程序实现及结果分析
        4.2.1 新加坡体外预应力混凝土梁抗弯实验
        4.2.2 程序实现
        4.2.3 体外预应力混凝土梁抗弯性能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大跨径连续刚构桥体外预应力加固设计
    5.1 加固实例概况
        5.1.1 背景工程简介
        5.1.2 病害成因分析
        5.1.3 旧桥验算
    5.2 加固设计内容
        5.2.1 加固设计思路
        5.2.2 体外预应力钢束优化布置
        5.2.3 体外预应力钢束数量的确定
    5.3 加固效果分析评价
        5.3.1 加固后主梁承载力评价分析
        5.3.2 加固后主梁应力评价分析
    5.4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结论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简支超静定曲线梁桥体外筋应力增量计算程序代码
    附录二:体外预应力抗弯试验梁全过程分析程序代码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在读期间所参与的科研项目
致谢

(8)无粘结部分预应力混凝土梁非线性全过程滞回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的发展
    1.2 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梁的研究概况
        1.2.1 国外研究概况
        1.2.2 国内研究概况
    1.3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4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2章 非线性全过程滞回分析理论和程序实现
    2.1 引言
    2.2 分析方法
        2.2.1 基本假定
        2.2.2 本构关系
        2.2.3 梁截面条带划分
        2.2.4 受力分析及梁长度方向单元划分
        2.2.5 塑性变形区的处理
        2.2.6 计算分析步骤及程序框图
        2.2.7 插值方法的应用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滞回曲线分析与试验对比
    3.1 试验概况
        3.1.1 试件基本情况
        3.1.2 加载量测方法
    3.2 滞回曲线分析
        3.2.1 滞回曲线的一般特点
        3.2.2 试验梁滞回曲线的一般特点
        3.2.3 试验梁滞回机理分析
    3.3 计算结果分析
    3.4 基于弯矩—曲率恢复力模型的计算
        3.4.1 骨架曲线的计算
        3.4.2 弯矩—挠度滞回曲线的计算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滞回曲线影响参数分析
    4.1 验证算例
    4.2 滞回曲线影响参数分析
        4.2.1 模拟梁的设计与计算
        4.2.2 延性
        4.2.3 耗能能力
    4.3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附录 B (部分源程序及部分计算结果)
致谢

(9)HRB500级钢筋无粘结部分预应力混凝土梁受力性能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前言
    §1-2 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国内外发展简史及应用
    §1-3 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研究现状
    §1-4 HRB500 级钢筋特点与研究现状
        1-4-1 HRB500 级钢筋特点
        1-4-2 HRB500 级钢筋研究现状
        1-4-3 HRB500 级钢筋工程应用待解决的问题
    §1-5 课题研究目的、意义及内容
        1-5-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5-2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无粘结部分预应力混凝土梁试验概况
    §2-1 前言
    §2-2 试验梁的设计
    §2-3 试验材料
        2-3-1 预应力筋
        2-3-2 非预应力钢筋
        2-3-3 混凝土
    §2-4 试验梁的施工阶段
        2-4-1 试验梁施工制作
        2-4-2 试验梁张拉
    §2-5 试验方案
        2-5-1 加载装置
        2-5-2 加载步骤
        2-5-3 承载力的确定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无粘结部分预应力混凝土梁受力性能的试验研究
    §3-1 前言
    §3-2 试验梁量测内容及测点布置
        3-2-1 预应力筋应力的测量
        3-2-2 试验梁变形测量
        3-2-3 应变测量
    §3-3 试验现象及分析
        3-3-1 试验现象
        3-3-2 试验梁挠度变化
        3-3-3 预应力筋应力
        3-3-4 非预应力筋应变
        3-3-5 混凝土应变
    §3-4 预应力损失分析
        3-4-1 概述
        3-4-2 预应力损失的分类和计算方法
        3-4-3 预应力损失计算
        3-4-4 预应力损失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无粘结部分预应力混凝土梁的受力性能分析
    §4-1 前言
    §4-2 无粘结部分预应力混凝土结构分析方法
        4-2-1 预应力混凝土结构分析方法概述
        4-2-2 预应力引起的等效弯矩计算
        4-2-3 混凝土有效预压应力σ_(pc)的计算
    §4-3 无粘结部分预应力混凝土梁的变形性能
        4-3-1 刚度计算模式
        4-3-2 跨中反拱值计算与分析
        4-3-3 使用阶段试验梁在荷载作用下跨中挠度分析
        4-3-4 无粘结部分预应力混凝土梁刚度和挠度影响因素分析
    §4-4 无粘结部分预应力混凝土梁的承载力
        4-4-1 无粘结预应力筋极限应力的力学特性
        4-4-2 预应力筋极限应力增量的计算方法
        4-4-3 无粘结预应力筋极限应力增量影响因素的分析
        4-4-4 跨中挠度与极限应力增量关系分析
        4-4-5 正截面抗裂性能分析
        4-4-6 正截面抗弯承载力计算与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相关科研成绩

(10)无粘结部分预应力混凝土梁的抗震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插图索引
附表索引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无粘结混凝土结构的试验研究
    1.3 恢复力模型的研究
        1.3.1 钢筋及混凝土材料滞回曲线研究
        1.3.1.1 钢筋的应力—应变滞回曲线研究
        1.3.1.2 混凝土应力—应变滞回曲线研究
        1.3.2 钢筋混凝土结构恢复力模型研究
        1.3.2.1 国外试验研究
        1.3.2.2 国内试验研究
    1.4 现有恢复力模型存在的问题
    1.5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2章 无粘结预应力梁恢复力模型的建立
    2.1 引言
    2.2 试验概况
        2.2.1 试件基本情况
        2.2.2 加载情况
        2.2.3 试验结果及分析
        2.2.4 试验结论
    2.3 恢复力模型的建立
        2.3.1 预应力受弯构件滞回规则的确定
        2.3.2 正向定点及反向刚度突变点的确定
        2.3.3 捏拢点的确定
        2.3.4 滞回路径的确定
        2.3.5 滞回环规则总结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无粘结预应力梁滞回曲线研究
    3.1 地震作用下结构的滞回性能
        3.1.1 无粘结预应力结构的抗震性能
        3.1.2 典型的荷载—位移滞回曲线
    3.2 建议模型的计算值与试验结果对比
        3.2.1 弯矩—挠度滞回曲线的计算
        3.2.2 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的比较
    3.3 试验梁的有限元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无粘结预应力梁延性及耗能研究
    4.1 建筑结构抗震性能评价
    4.2 结构延性性能
        4.2.1 通用屈服弯矩法
        4.2.2 能量法
        4.2.3 R.Park法
    4.3 结构耗能性能
        4.3.1 等效滞回阻尼系数及能量耗散系数
        4.3.2 功比指数I_w
    4.4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部分源程序)

四、用弯矩曲率法分析无粘结体外预应力混凝土梁(论文参考文献)

  • [1]考虑滑移的体外预应力混凝土梁的有限元分析[D]. 吴耀军. 长沙理工大学, 2018(06)
  • [2]体外预应力CFRP筋混凝土连续梁疲劳性能研究[D]. 程君. 东南大学, 2017(01)
  • [3]体外预应力梁的摩擦效应和二阶动力分析[D]. 钟明镜. 华侨大学, 2017(11)
  • [4]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的次弯矩及弯矩重分布的研究[D]. 秦永康. 湖南大学, 2017(07)
  • [5]预应力碳纤维板加固梁桥间接刚度及长期徐变性能研究[D]. 张宝静. 湖南大学, 2016(06)
  • [6]基于OpenSEES的无粘结部分预应力混凝土梁的非线性分析[D]. 倪佳. 湖南大学, 2016(02)
  • [7]体外预应力混凝土结构预应力增量及加固设计研究[D]. 仝家欢. 长安大学, 2015(01)
  • [8]无粘结部分预应力混凝土梁非线性全过程滞回分析[D]. 叶林. 湖南大学, 2014(04)
  • [9]HRB500级钢筋无粘结部分预应力混凝土梁受力性能试验研究[D]. 李昕桐. 河北工业大学, 2012(04)
  • [10]无粘结部分预应力混凝土梁的抗震性能研究[D]. 赵铸. 湖南大学, 2012(05)

标签:;  ;  ;  ;  ;  

弯矩曲率法分析无粘结外预应力混凝土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