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脾肾两助丸抗抑郁的实验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韩硕,常富业[1](2017)在《老年抑郁症的中医研究述评》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前我国正逐渐步入老龄化社会,老年抑郁症的患病率也逐渐升高。虽然现代医学研发出一系列抗抑郁药物用于临床治疗[1],但由于患者服药后易产生厌食、恶心、头痛、全身乏力、失眠、激越、消瘦、性欲减退等不良反应及价格昂贵等问题限制了其在临床的广泛使用与远期疗效。因而迫切需要寻找新的治疗抑郁症的手段和方法,期待简单、安全、有效的药物,以造福民众。中医学对抑郁症的认识较为久远,一般认为其应属于"郁证"的范畴,参考主要症状表现,还可以从"百合""脏
郭宏伟[2](2016)在《中药抗抑郁症的药理研究现状》文中研究表明检索了中国知网(CAKI)收载的1990年-2016年间期刊发表的有关中药及其有效成分的抗抑郁症药理研究文献,综述近15年来中药及其有效成分的抗抑郁症药理研究现状。
穆道周[3](2016)在《芍药苷抗抑郁促动力作用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观察芍药苷对强迫游泳急性应激大鼠的行为学,血浆和海马单胺类神经递质、血浆BDNF、SOD、MDA、ghrelin、胃动素、海马NO及HPA轴的影响,以及对强迫游泳大鼠在体胃肠动力及健康大鼠离体胃肠动力的影响,探讨芍药苷是否具有类似柴胡疏肝散和四逆散的抗抑郁促动力作用,为抗抑郁促动力新药的研发提供实验依据。方法:1.SpragueDawley大鼠40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氟西汀组、芍药苷组,每组10只。除正常对照组外,其他各组均给以强迫游泳15分钟对大鼠进行急性应激,模型组给生理盐水1ml/100g灌胃,氟西汀组和芍药苷组分别给予氟西汀20mg/kg、芍药苷10mg/kg灌胃,检测芍药苷对强迫游泳大鼠5分钟不动时间、敞箱实验5分钟移动距离、血浆及海马单胺类神经递质、HPA轴、血浆BDNF、海马NO、血浆SOD和MDA的影响,以氟西汀作为阳性对照药,探讨芍药苷的抗抑郁作用及可能机制。2.Sprague Dawley大鼠71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氟西汀组、莫沙必利组、芍药苷低剂量组、芍药苷中剂量组、芍药苷高剂量组,正常对照组11只,其余各组每组10只。除正常对照组外,其余各组均给予强迫游泳15分钟对大鼠进行急性应激,模型组给生理盐水1ml/100g灌胃,氟西汀组、芍药苷低剂量组、芍药苷中剂量组、芍药苷高剂量组、莫沙必利组分别给予氟西汀20mg/kg、芍药苷10mg/kg、芍药苷20mg/kg、芍药苷40mg/kg、莫沙必利10mg/kg灌胃,观察应激以及芍药苷对大鼠在体胃排空和肠推进以及血浆ghrelin和胃动素的影响,以胃肠动力药莫沙必利作为阳性对照药,探讨芍药苷是否具有类似四逆散的促胃肠动力作用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3.取健康大鼠空肠,用多导生理仪检测肠运动幅度,给不同浓度的芍药苷,2mg/ml氟西汀,10mg/ml新斯的明,观察芍药苷和氟西汀对健康大鼠离体肠运动的影响以及对新斯的明诱导的蠕动亢进状态的空肠运动的影响。结果:1.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5分钟游泳不动时间显着增加,敞箱实验5分钟移动距离减少,血浆及海马5-HT、DA、NE水平下降,血浆及海马CRH、ACTH、皮质酮显着增加,血浆BDNF减少,海马NO增加,血浆SOD减少,MDA增加。氟西汀及芍药苷组均可显着缩短强迫游泳大鼠5分钟游泳不动时间,增加敞箱实验5分钟移动距离,提高血浆及海马5-HT、DA、NE水平,降低血浆及海马CRH、ACTH、皮质酮,增加血浆BDNF,降低海马NO,增加血浆SOD,降低血浆MDA,提示芍药苷可通过以上途径发挥类似氟西汀的抗抑郁作用。2.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组胃排空及肠推进均显着下降,血浆ghrelin和胃动素水平显着下降;与模型组比较,氟西汀组胃排空和肠推进进一步减少,血浆胃动素水平显着下降,芍药苷和莫沙必利可显着增加强迫游泳大鼠胃排空和肠推进,并可显着提高大鼠血浆ghrelin和胃动素水平。提示芍药苷可能通过以上途径发挥类似莫沙必利的促胃肠动力作用。3.健康大鼠离体空肠在给予不同浓度芍药苷后,与给药前比较,振幅明显增加,且随剂量增大振幅不断增加。对新斯的明诱导的肠蠕动亢进,芍药苷可起抑制作用。结论:1.强迫游泳应激大鼠5分钟游泳不动时间增加,敞箱实验5分钟移动距离减少,并伴有相关血浆和海马指标的改变,提示强迫游泳可成功制备急性抑郁模型。2.芍药苷可能通过提高强迫游泳大鼠降低的血浆和海马单胺类递质浓度,降低大鼠升高的血浆和海马CRH、ACTH和皮质酮,降低血浆MDA,升高血浆SOD和BDNF,降低海马NO等多种机制发挥类似氟西汀的抗抑郁作用。3.强迫游泳大鼠胃肠运动功能减退,芍药苷可能通过直接作用于胃肠道,提高强迫游泳大鼠降低的血浆ghrelin和胃动素水平发挥促进胃肠动力作用。4.芍药苷可促进健康大鼠离体空肠运动,这种促进作用呈剂量依赖性。而对新斯的明诱导的肠蠕动亢进,芍药苷起抑制作用。
吴凯恩[4](2014)在《针刺五输穴补母泻子法结合中药治疗抑郁症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背景:抑郁症是以心境显着而持久的低落为基本临床表现,伴有相应的思维和行为改变,有反复发作的倾向的一种情绪障碍性疾病。本病相当于中医学的“郁证”、“癫证”、“脏躁”、“梅核气”、“百合病”等疾病范畴。2001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发表的《世界卫生报告》指出,全球抑郁症患者已达3.4亿,其发病率约为11%,目前已成为世界第四大疾患,现每年由精神因素而导致自杀的人数约100万,随着现代社会精神压力的增加,本病的发病率正在不断升高,WHO预计2020年时,抑郁症将成为全球死亡和致残的第二大因素。目前治疗以抗抑郁药的应用为主,而抗抑郁药虽能维持病情稳定,但副作用多,亦不能根治,加上昂贵的价格制约了临床使用。因此,研究一种安全有效、且无毒副作用,并能改善抑郁症患者的生存质量的治疗方法成为目前的研究热点,而中医药辨证论治的多层次、多靶点特点结合针刺的双向调节作用正附合上述优势,值得进一步研究。目的:本研究通过系统的临床观察,以针灸补虚泻实法结合中药辨证论治法协同治疗的方法来观察对抑郁症治疗的临床疗效,以及探讨在改善患者生存质量方面的作用。方法:选择符合纳入标准的抑郁症患者60例,均为就诊于香港仁民中医药针灸诊疗中心病例。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将所有病例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针药并用组(治疗组)30例及中药治疗组(对照组)30例,采用针灸补虚泻实法结合中药辨证论治法,与单纯中药辨证论治法对照观察。治疗组患者每日服用中药一剂,按照辨证论治法,肝郁气滞证以柴胡疏肝散加减治之;肝郁脾虚证以逍遥散加减治之;痰气郁口证以半夏厚朴汤加减治之;心脾两虚证以归脾汤加减治之;肝肾阴虚证以滋水清肝饮加减治之,同时以补虚泻实法针刺百会、印堂、大敦、太冲、太白、大都、少府、神门和少冲穴,隔日一次,每周3次,连续治疗6周为一疗程。对照组患者每日服用中药一剂,方药同治疗组,连续治疗6周为一疗程。于第1,2,4,6周观察两组临床症状的变化,采用HAMD抑郁量表评定临床疗效、起效时问、有效率和复发率,采用SDS抑郁自评量表评价患者抑郁状态的改善情况,采用CGI量表评定各组整体疗效,以SF-36量表对各组患者总体生活质量进行评定。在结束疗程后4周以HAMD量表评定各组远期疗效。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HAMD抑郁量表、SDS抑郁自评量表评分及HAMD焦虑/躯体化因子、睡眠障碍因子、阻滞因子、认知障碍因子和绝望感因子评分变化进行组内和组间的比较,两组分别于疗程结束后统一进行疗效评定。结果:治疗后不论在HAMD抑郁量表、SDS抑郁自评量表的评分及HAMD焦虑/躯体化因子、睡眠障碍因子、阻滞因子评分、认知障碍因子及和绝望感因子评分方面,两组均较治疗前有显着降低(P<0.01),其中治疗组的焦虑/躯体化因子、睡眠障碍因子、阻滞因子评分低于对照组,两组疗效比较结果有显着性差异(P<0.05)。另外,HAMD认知障碍因子和绝望感因子评分方面,两组疗效比较结果无显着性差异(P>0.05)。CGI量表评分比较,两组在治疗后病情严重程度,疗效总评和疗效指数组间比较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从总体疗效来看,治疗组临床总有效率为89.66%,对照组为66.67%,两组间疗效比较结果有明显差异(P<0.05)。综合上述结果,说明中药治疗组(对照组)及针药并用组(治疗组)对本病均有疗效,而针药并用组(治疗组)治疗本病疗效高于中药治疗组(对照组),并能在焦虑/躯体化因子、睡眠障碍因子、阻滞因子等方面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显示针刺结合中药治疗抑郁症具有一定的优势。结论:采用针灸补虚泻实法结合中药辨证论治法治疗抑郁症疗效高于单纯中药辨证论治法治疗抑郁症,该法能更有效地提高抑郁症的缓解率,帮助患者改善焦虑/躯体化因子、睡眠障碍因子、阻滞因子、和绝望感因子等抑郁症状,明显提高患者对自我症状、活动、健康状态的评价,并提高总体生存质量,可见在抑郁症的治疗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闫俊峰,郭选贤,陈贺华[5](2010)在《菖郁导痰汤联合盐酸氟西汀治疗抑郁症43例疗效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菖郁导痰汤联合盐酸氟西汀治疗抑郁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3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3例和对照组40例,治疗组以菖郁导痰汤联合盐酸氟西汀治疗,对照组采用盐酸氟西汀治疗。结果:治疗后2组HAMD(汉密尔顿)评分均较治疗前显着减少,差异有显着性意义(P<0.05),2组组间比较,差异无显着性意义(P>0.05)。临床疗效总有效率治疗组为86.0%,对照组为80.0%,2组比较,差异无显着性意义(P>0.05),提示2组总体疗效接近。不良反应对照组发生47例次,治疗组仅发生10例次。结论:菖郁导痰汤联合盐酸氟西汀治疗抑郁症疗效显着,不良反应少。
闫兴丽[6](2009)在《蜘蛛香环烯醚萜对肠易激综合征的治疗作用及机理探讨》文中研究说明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是一种胃肠功能紊乱性疾病,以腹痛或腹部不适,伴有大便性状改变和排便习惯改变为特征。根据临床症状,可分为腹泻型、便秘型和腹泻便秘交替型。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在健康人群中该病的患病率高达10%~20%,占到消化科就诊人数的50%以上。其病理生理学基础主要是胃肠动力学异常和内脏敏感性增高,但其具体机制尚不明确。中医将肠易激综合征归于“肠郁”的范畴,认为其病机多为肝郁脾虚,气血不和所致,治疗多用疏肝解郁,健脾化湿为主。蜘蛛香是一种常用的苗药,可理气止痛、消炎止泻、祛风除湿。用于脘腹胀痛,消化不良,腹泻,痢疾,风湿痹痛,腰膝酸软等。通过前期研究证实了蜘蛛香应用于治疗IBS有显着疗效,蜘蛛香原粉对慢性应激所致IBS大鼠模型的胃肠功能及精神神经活动的异常均具有改善作用。经过筛选环烯醚萜对小鼠胃肠运动亢进和精神神经活动异常作用最强,故确定有效部位是环烯醚萜。课题通过观察蜘蛛香环烯醚萜对正常及IBS模型动物的胃肠道功能、精神活动的影响,以及蜘蛛香环烯醚萜干预下IBS大鼠结肠、血清、中枢5-HT含量,结肠5-HTR3A受体的mRNA和色氨酸羟化酶(TPH1)的mRNA表达,结肠和血浆中SP和VIP含量以及结肠中肥大细胞分布,探讨蜘蛛香环烯醚萜对腹泻型IBS的治疗作用及其作用机理,为临床治疗IBS提供实验依据。1蜘蛛香环烯醚萜对胃肠功能的作用目的:探讨蜘蛛香环烯醚萜对胃肠功能的影响1.1蜘蛛香环烯醚萜对正常小鼠胃肠功能的作用方法:正常小鼠灌胃给予蜘蛛香环烯醚萜71.2mg/kg、35.6mg/kg、17.8mg/kg、8.9mg/kg与空白组和越鞠保和丸组对照,给药4日后测定动物的胃排空率和小肠推进率。结果:蜘蛛香环烯醚萜35.6mg/kg、17.8mg/kg组能减缓胃排空和小肠推作用(P<0.05),说明蜘蛛香环烯醚萜对正常小鼠胃肠功能有一定的抑制作用。1.2蜘蛛香环烯醚萜对利血平化小鼠胃肠功能的作用方法:小鼠每日腹腔注射利血平造模,同时灌胃给予蜘蛛香环烯醚萜71.2mg/kg、35.6mg/kg、17.8mg/kg、8.9mg/kg与空白组、模型组和越鞠保和丸组对照,给药6日后测定动物的胃排空率和小肠推进率。结果:腹腔注射利血平后,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小肠推进率增高(P<0.05)。与模型组相比,蜘蛛香环烯醚萜71.2mg/kg组可减缓胃排空(P<0.05),小肠推进没有明显差异。蜘蛛香环烯醚萜35.6mg/kg组可减缓胃排空和小肠推进(P<0.05);蜘蛛香环烯醚萜17.8mg/kg组可减缓小肠推进(P<0.05),胃排空没有明显差异。说明蜘蛛香环烯醚萜可改善利血平导致的胃肠运动亢进。1.3蜘蛛香环烯醚萜对慢性应激所致IBS大鼠胃肠功能的作用方法:动物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昂丹司琼组、氟西汀组、蜘蛛香环烯醚萜24.92mg/kg、12.46mg/kg、6.23mg/kg组。进行慢性应激实验:对照组14-15只/笼,不给任何刺激,其余各组每笼一只孤养,并加以慢性不可预见性的刺激,造模28天,造模期间同时给药。检测各组动物腹部回撤反射压力阈值和2h内排便粒数。结果:造模后,模型组动物疼痛压力阈值与最大耐受压力阈值均明显降低(P<0.01),表明动物内脏敏感性增高,同时动物排便量明显增多(P<0.01)。蜘蛛香环烯醚萜各给药组动物与模型组比较,疼痛压力阈值与最大耐受压力阈值均增加,其中蜘蛛香环烯醚萜24.92mg/kg组和12.46mg/kg组作用极显着(P<0.001)。蜘蛛香环烯醚萜24.92mg/kg、12.46mg/kg组动物排便粒数显着减少,与模型组相比有显着差异(P<0.05)。表明蜘蛛香环烯醚萜可改善应激所致IBS大鼠模型的胃肠功能,降低内脏敏感性,减少排便数。结论:IBS是一种胃肠紊乱性疾病,临床表现为腹痛、腹泻或者便秘等消化道症状,症状持续存在或间歇发作。蜘蛛香环烯醚萜可以减缓正常小鼠的胃肠运动和利血平化小鼠的胃肠功能亢进,降低慢性应激所致IBS模型大鼠的内脏敏感性,显着减少了IBS模型大鼠的排便数量,从而改善腹泻型IBS的临床症状。2蜘蛛香环烯醚萜对神经系统功能的影响目的:探讨蜘蛛香环烯醚萜对精神活动的影响2.1蜘蛛香环烯醚萜对慢性应激所致IBS大鼠精神活动的影响方法:动物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昂丹司琼组、氟西汀组、蜘蛛香环烯醚萜24.92mg/kg、12.46mg/kg、6.23mg/kg组,除对照组外,其余各组进行慢性应激实验。检测各组动物敞箱试验得分和糖水偏嗜度。结果:蜘蛛香环烯醚萜各给药组动物与模型组相比,敞箱试验水平运动得分与垂直运动得分增加,蔗糖偏嗜度提高。2.2蜘蛛香环烯醚萜对醋酸所致小鼠疼痛的影响方法: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蜘蛛香环烯醚萜71.2mg/kg、35.6mg/kg、17.8mg/kg、8.9mg/kg组、阿司匹林组。给药6日后腹腔注射0.6%醋酸,观察扭体潜伏期,前10min扭体次数,后10min扭体次数,总共20min扭体次数。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蜘蛛香环烯醚萜各给药组扭体潜伏期无明显变化,前10min扭体次数,后10min扭体次数,总共20min扭体次数均明显减少(P<0.01)。表明蜘蛛香环烯醚萜对化学刺激所致疼痛,有显着的镇痛作用。结论:蜘蛛香为缬草属植物,现代药理研究发现其有很好的镇静催眠和抗焦虑抗抑郁作用。本实验研究发现蜘蛛香环烯醚萜通过增强慢性应激所致的IBS模型大鼠的活动能力和兴趣缺失,降低摄食量,对精神活动有一定的改善作用。同时,蜘蛛香环烯醚萜可显着降低醋酸所致小鼠的扭体次数,说明其有良好的镇痛作用。3蜘蛛香环烯醚萜治疗肠易激综合征机理3.1蜘蛛香环烯醚萜对5-HT神经递质的影响3.1.1蜘蛛香环烯醚萜对外周和中枢5-HT含量的影响目的:探讨蜘蛛香环烯醚萜对慢性应激所致IBS大鼠结肠、血清和脑中5HT、5-HIAA的影响方法:动物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昂丹司琼组、氟西汀组、蜘蛛香环烯醚萜24.92mg/kg、12.46mg/kg、6.23mg/kg组,除对照组外,其余各组进行慢性应激实验。取血清、结肠和下丘脑以高压液相法检测5-HT和5-HIAA含量,取脑以免疫组化法观察海马和杏仁核5-HT含量,并用imag-pro plus图像分析软件对5-HT免疫染色阳性细胞面积(Area)、积分光密度(IOD)进行半定量分析。结果:对结肠5-HT的影响造模后,模型组动物结肠中5-HT含量明显增加,5-HIAA含量及5-HT/5-HIAA比值无明显变化。蜘蛛香环烯醚萜各组均可明显降低结肠中5-HT的含量(P<0.05),24.92mg/kg组和6.23mg/kg可显着降低5-HT/5-HIAA比值(P<0.05),24.92mg/kg可明显降低结肠中5-HIAA的含量(P<0.05)。对血清5-HT的影响造模后,模型组动物血清中5-HT含量明显增加(P<0.01),5-HIAA含量无明显变化,5-HT/5-HIAA比值增加(P<0.05)。蜘蛛香环烯醚萜24.92mg/kg、12.46mg/kg组可降低血清中5-HT的含量及5-HT/5-HIAA比值(P<0.05),但5-HIAA含量无明显变化。对下丘脑5-HT的影响模型组动物下丘脑中5-HT含量明显下降(P<0.05),5-HIAA及5-HT/5-HIAA变化不明显。蜘蛛香12.46mg/kg、6.23mg/kg剂量组可明显升高5-HT(P<0.05),但5-HT/5-HIAA没有明显变化。对海马和杏仁核5-HT的影响造模后,模型组大鼠阳性细胞面积和积分光密度降低(P<0.05)。蜘蛛香环烯醚萜24.92mg/kg、12.46mg/kg组较模型组有明显上升(P<0.05)。以上结果表明蜘蛛香环烯醚萜可以降低外周IBS模型大鼠结肠、血清的5-HT含量,可升高中枢下丘脑、海马及杏仁核中的5-HT含量。3.1.2蜘蛛香环烯醚萜对大鼠5-HT合成限速酶的影响目的:蜘蛛香环烯醚萜对慢性应激所致IBS大鼠色氨酸羟化酶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动物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昂丹司琼组、氟西汀组、蜘蛛香环烯醚萜24.92mg/kg、12.46mg/kg、6.23mg/kg组,除对照组外,其余各组进行慢性应激实验。取动物肛门上方3cm处结肠,以RT-PCR方法检测各组及蜘蛛香环烯醚萜24.92mg/kg、12.46mg/kg组结肠的TPH1表达。结果:造模后,模型组和各用药组之间TPH1 mRNA水平差异不显着。表明蜘蛛香环烯醚萜不影响色氨酸羟化酶的转录表达。3.1.3蜘蛛香环烯醚萜对5-HT受体的影响目的:探讨蜘蛛香环烯醚萜对慢性应激所致IBS大鼠5-HT3受体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动物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昂丹司琼组、氟西汀组、蜘蛛香环烯醚萜24.92mg/kg、12.46mg/kg、6.23mg/kg组,除对照组外,其余各组进行慢性应激实验。取动物肛门上方3cm处结肠,以RT-PCR方法检测各组及蜘蛛香环烯醚萜24.92mg/kg、12.46mg/kg组结肠的mRNA表达。结果:造模后,模型组的5-HTR3A/β-Actin比值明显高于对照组,说明慢性应激可引起大鼠结肠的5-HTR3A表达上调;蜘蛛香环烯醚萜组与模型组相比,5-HTR3A/β-Actin比值显着降低,5-HTR3A受体表达水平发生了相应下调。表明蜘蛛香环烯醚萜可抑制5-HT3A受体的转录。结论:蜘蛛香环烯醚萜通过降低结肠、血清中5-HT含量,下调结肠5-HTR3A受体表达水平改善IBS胃肠道症状;其对5-HT含量的影响不是通过抑制色氨酸羟化酶实现的。造模后,中枢5-HT呈现降低趋势,这可能是导致动物出现活动能力下降和兴趣缺失的原因之一,蜘蛛香环烯醚萜可以增加下丘脑、海马和杏仁核中5-HT含量,推断蜘蛛香环烯醚萜可通过干预中枢的5-HT通路来改善IBS精神症状。3.2蜘蛛香环烯醚萜对胃肠激素的影响目的:探讨蜘蛛香环烯醚萜对慢性应激所致IBS大鼠SP和VIP的影响方法:动物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昂丹司琼组、氟西汀组、蜘蛛香环烯醚萜24.92mg/kg、12.46mg/kg、6.23mg/kg组。除对照组外,其余各组进行慢性应激实验。以放免法检测动物结肠和血浆中SP和VIP含量。结果:对结肠SP和VIP的影响造模后,模型组结肠中SP有升高趋势,VIP有降低趋势,但均无统计学意义。蜘蛛香环烯醚萜各剂量组结肠中SP较模型组有降低趋势,VIP则有升高趋势,可降低SP/VIP值。对血浆SP和VIP的影响造模后,模型组大鼠血浆中SP和VIP均上升,其中VIP上升明显(P<0.05)。蜘蛛香环烯醚萜各组对血浆中SP和VIP有下降趋势,其中24.92mg/kg组较模型组下降明显(P<0.05),6.23mg/kg组SP下降显着(P<0.05)。结论:蜘蛛香环烯醚萜可能通过降低结肠和血浆中SP含量,降低结肠SP/VIP值,降低内脏敏感性,改善胃肠功能亢进所出现的症状。3.3蜘蛛香环烯醚萜对免疫系统的影响目的:蜘蛛香环烯醚萜对慢性应激所致IBS大鼠肥大细胞的影响方法:动物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昂丹司琼组、氟西汀组、蜘蛛香环烯醚萜24.92mg/kg、12.46mg/kg、6.23mg/kg组。除对照组外,其余各组进行慢性应激实验。取距肛门3cm处的结肠行甲苯胺蓝染色,以低倍显微镜观察肥大细胞分布。结果:造模后,模型组较对照组肥大细胞明显增多,与模型组比较,蜘蛛香环烯醚萜各组结肠粘膜固有层及粘膜下层血管周围肥大细胞数量减少。表明蜘蛛香环烯醚萜可能减少结肠中肥大细胞数量。结论:蜘蛛香环烯醚萜可能通过降低肥大细胞渗出,调节免疫系统状态参与IBS的治疗。综上所述,蜘蛛香环烯醚萜可以抑制胃肠功能亢进,降低内脏敏感性,改善精神状态,并具有良好的镇痛作用,从而改善腹泻型IBS的临床症状。其机制可能涉及了蜘蛛香环烯醚萜对外周和中枢的5-HT系统、胃肠激素系统及肥大细胞免疫系统的调节作用。课题首次确定了蜘蛛香治疗IBS的有效部位为环烯醚萜类成分,并对其作用机制从神经递质,胃肠激素及免疫系统等不同方面进行了研究,为发掘具有我国民族特色的药用资源,深入探讨其物质基础和作用机理提供了科学依据。
邝慧芳[7](2009)在《针灸结合药物治疗抑郁症伴睡眠障碍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研究先阐述抑郁症是一种患病率高、复发率高及自杀率高的情绪障碍性疾病,表现为一种持久的抑郁状态,伴情绪低落、躯体不适和睡眠障碍等症状;抑郁症的临床表现可概括为心境低落、能力下降和躯体症状三个方面。有61.8%的抑郁症患者首发症状为睡眠障碍,而没有睡眠障碍的抑郁症患者大约只占1%,睡眠障碍存在中至重度抑郁者分别为31%。睡眠障碍也可以加重抑郁症的病情,延缓抑郁症的康复进程,因此睡眠障碍的改善对抑郁症的缓解与康复必然有促进作用;睡眠障碍可作为抑郁症新的发作和再发的预测和防治指标,是预测和防治抑郁症的关键症状。针灸治疗抑郁症研究已涉及神经内分泌、神经递质及其受体、免疫功能、神经信号传导通路等方面,此外,部分研究还涉及不同递质、脑内不同区域之间的平衡关系,有研究还关注了针灸对海马神经元细胞凋亡和保护的影响,研究发现,针灸治疗抑郁症的作用机制也与多个机制和过程有关。另外,已经有研究开始关注多个机制之间的关系,如中枢神经递质之间的关系,大脑不同区域组织和功能的比较,同一神经递质在中枢和外周之间的关系等。本研究针灸介入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s类抗抑郁药)治疗抑郁症伴睡眠障碍,可提高中医在治疗抑郁症中的作用与地位,拓宽临床治疗思路,为提高临床疗效、减少药物的副作用提供更为确切的方法。目前SSRIs类药物仍然存在一些无法克服的不足,例如起效延迟、副反应多,以及对躯体症状和心理症状作用有限,并需要3~6wk才能发挥其疗效,有效率仅在70%左右等问题。因此,寻求非药物疗法治疗本病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及社会意义。综上所述,针灸结合抗抑郁药是针灸发展的重要途径,它结合了针灸与药物的双重优势,拓宽了针灸治疗的病种,使针灸涉足到更多更新的领城。针灸结合抗抑郁药的方法在临床上愈来愈广泛地被应用,并显示出明显的优势。针灸可作为抑郁症伴睡眠障碍长期防治方法,对改善睡眠障碍、防治抑郁复发起着积极医疗效应。目的:(1)理论研究:1.明确抑郁症是西医病名,虽然抑郁症的表现形式可在多种中医病名的症状群中出现,就目前来讲还不能将抑郁症直接等同于某一中医病名。2.明确睡眠障碍泛指睡眠紊乱,包括中医的失眠及嗜睡。3.探讨抑郁症、睡眠障碍西医发病机制。4.许多文献研究显示西药治疗存在起效慢、副作用大、患者依从性差等不足。5.分析针灸调整作用的整体性与西药作用比较单一的特点有显着差别。6.探讨“脑为元神之府”理论指导抑郁伴睡眠障碍的针灸治疗优势。7.明确针灸督脉为主经穴治疗这类病症的疗效与三环类药物相当,同时对诸如焦虑/躯体化等症状改善优于后者。(2)临床研究:观察抑郁症伴睡眠障碍的病患服食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s类抗抑郁药)的同时,进行针刺督脉为主穴位加灸百会穴的针灸治疗组(治疗组),与单纯服用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s类抗抑郁药),不进行针灸(对照组)的临床疗效,寻找治疗抑郁症睡眠障碍的有效方法;探讨针刺督脉为主穴位加灸百会穴在治疗抑郁症伴睡眠障碍患者的作用机理、以期开拓针灸防治疾病的多向性。为提高临床疗效、减少药物的副作用、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提供确切方法。方法:(1)理论研究:1.收集中医治疗抑郁、睡眠障碍文献进行分析、综述。2.收集西医治疗抑郁、睡眠障碍文献进行分析、综述。3.收集中西医结合治疗抑郁、睡眠障碍文献进行分析、综述。4.综合上述资料说明针灸结合药物治疗治疗抑郁症伴睡眠障碍的重要性。(2)临床研究2006年9月~2008年12月选取60例新加坡KONG’S TCM&新加坡育国中医诊疗所私人有限公司门诊病人(均由精神科医生诊断为抑郁症),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0例。2组的病情、年龄等基本情况具有可比性。2组同样常规服食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s类抗抑郁药)治疗组服食SSRIs类抗抑郁药同时针刺印堂、神庭、大椎、风池(双)、神门(双)、三阴交(双),灸百会,配合辨证取穴和随证加减,每周治疗二次,治疗2周作一次随访,治疗10周为一疗程。对照组只服食SSRIs类抗抑郁药不进行针灸,2周作一次随访,观察时间为10周。于治疗前、治疗第2周、第10周末观察治疗组与对照组之间的汉密尔顿(HAMD)量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评定量表(PSQI)、自评抑郁量表(SDS)、Asberg副作用量表(SERS)、临床疗效总评量表(CGI)的变化。结果:(1)理论研究:1.针灸督脉经穴可使中缝核内5-HT能神经元活动明显增加,黑质、下丘脑等处5-HT含量增加。并且可以改善脑部血液循环,提高脑组织抗氧化能力,改善记忆功能。2.灸百会有调整阴阳、醒脑开窍、宁心安神之功。艾灸此穴能改善脑组织血液供应及血管弹性,并能通过大脑皮层的反射调节自主神经,进而对神经系统疾病起到治疗作用;艾灸百会穴能抑制脑的异常兴奋,使紊乱的脑功能恢复平衡、协调。(2)临床研究:经过10周治疗后,治疗组的汉密尔顿(HAMD)量表、自身前后对比有非常显着差异(P<0.01);对照组自身前后对比有差异(P<0.05),说明两种治疗方法对改善抑郁症患者汉密尔顿(HAMD)量表评分均有效,具有统计学意义。在治疗过程中(第2周),两种治疗方法相比对于改善汉密尔顿(HAMD)量表评分有差异(P<0.05):在治疗结束时(第10周),两种治疗方法相比对于改善汉密尔顿(HAMD)量表评分则无差异(P>0.05),提示此两种治疗方法相比虽然最终对于改善汉密尔顿(HAMD)量表评分无差异,但针灸治疗组的效果要快于药物组。经过10周的治疗,针灸治疗组自身前后对比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评定量表(PSQI)评分有非常显着差异(P<0.01);药物对照组自身前后对比无差异(P>0.05),说明针灸对改善抑郁症患者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评定量表(PSQI)评分有效,具有统计学意义。在治疗过程中(第2周),两种治疗方法相比对于改善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评定量表(PSQI)评分有差异(P<0.05),提示针灸治疗组的效果要优于药物组。经过10周的治疗,两组自身前后对比自评抑郁量表(SDS)评分均无差异(P>0.05);说明这两种方法对抑郁症患者自评抑郁量表(SDS)评分的改善均无统计学意义。在治疗过程中(第2周),两种治疗方法相比对于改善自评抑郁量表(SDS)评分有差异(P<0.05);在治疗结束时(第10周),两种治疗方法相比对于改善自评抑郁量表(SDS)评分则无差异(P>0.05),提示此两种治疗方法相比虽然最终对于改善自评抑郁量表(SDS)评分无差别,但治疗组的效果要快于对照组。经过10周的治疗,两组自身前后对比Asberg副作用量表(SERS)评分均无差异(P>0.05);说明这两种方法对抑郁症患者Asberg副作用量表(SERS)评分的改善均无统计学意义。在治疗过程中(第2周),两种治疗方法相比对于改善Asberg副作用量表(SERS)评分有非常显着差异(P<0.01);在治疗结束时(第10周),两种治疗方法相比对于改善Asberg副作用量表(SERS)评分亦有非常显着差异(P<0.01),提示治疗组对于改善抑郁症Asberg副作用要优于对照组。两组在病情严重程度(SI)上无差异(P>0.05);经过10周的治疗,在疗效总评(GI)上治疗组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疗效指数(EI)上两组相比无差别(P>0.05)。提示针灸结合SSRIs类药物对于抑郁症伴睡眠困难具有确切的疗效。结论:(1)理论研究:1.针灸结合抗抑郁药的疗效优势主要体现在可以更好改善焦虑、睡眠障碍等躯体症状。2.针灸结合抗抑郁药可以弥补抗抑郁药起效较慢问题,可以减轻西药副反应;临床已显示出起效快、疗效高的互补优势。3.针灸作用的基础在刺激患者自身内源性调节机制的发挥,无须借助于药物而起作用,因而对人体不会有任何副作用。4.文献表明单独的针刺治疗治疗抑郁症的显愈率为76.67%,而针灸结合抗抑郁药则更能明显提高显效率和总有效率。5.针灸可以提高脑内单胺能神经系统功能,增加脑中特定部位5-HT、NE、DA含量,以改善抑郁症患者临床症状。(2)临床研究:1.针灸结合SSRIs类药物对于抑郁症具有确切的疗效,针灸可作为SSRIs类药物治疗抑郁症伴睡眠障碍的辅助疗法。2.针灸结合药物治疗抑郁症伴睡眠障碍可以有效提高临床疗效,其优势主要体现在见效快,对抑郁症伴发的躯体症状和睡眠障碍的改善明显优于单纯使用SSRIs类药物。3.针灸结合药物治疗抑郁症伴睡眠障碍能够减轻因药物的副作用所引起的各种症状。
富文俊[8](2009)在《逍遥散对慢性应激损伤大鼠HPA轴负反馈功能及GR、NR亚型调节机制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1、研究目的慢性应激发生时,HPA轴兴奋性提高,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Cortico-trophin releasing hormone,CRH)分泌增多,引起糖皮质激素水平升高,从而动员储能,适应应激反应。若机体长期处于应激状态HPA轴功能持续亢进,高皮质酮/醇血症将对大脑海马神经元细胞造成严重损伤,继发引起海马神经元内N-甲基-D-天门冬氨酸受体(NMDAR)过度激活及海马神经元内糖皮质激素受体(iGR)表达减少或其活性降低,引起HPA轴负反馈功能减弱,而这将进一步加重高皮质酮/醇血症,形成一恶性循环。因此慢性应激损伤的一个重要环节即为高皮质酮/醇血症,本论文即以此为切入点,通过地塞米松抑制试验(DEXT)检验慢性应激模型是否成功,用逍遥散和GR-受体阻滞剂干预慢性应激损伤大鼠,观察其大脑室旁核区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CRH)mRNA、海马神经元细胞内内糖皮质激素受体(iGR)及NR各亚型的表达状况,试图从NMDAR、GC/GR(iGR)、HPAA这一传导通路解释逍遥散对慢性应激的调控机理。2、研究方法复制慢性不可预知应激大鼠模型,运用地塞米松抑制试验加以验证,以糖皮质激素受体阻滞剂RU-38486及中药复方逍遥散干预,探讨逍遥散对慢性应激损伤大鼠的调控作用及机理:1)在前期试验基础上,复制慢性不可预计应激模型;2)取地塞米松抑制试验的大鼠血清,应用酶联免疫吸附剂测定(Enzyme LinkedImmunosorbnent Assay ELISA)检测其血清皮质酮水平;3)取慢性应激大鼠模型的各组大鼠脑部石蜡切片,以原位杂交法检测其下丘脑室旁核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Corticotrophin releasing hormone,CRH)mRNA的表达水平;4)取慢性应激大鼠模型的各组大鼠脑部石蜡切片,以荧光免疫组化的方法检测其海马区糖皮质激素受体(intracellular GLucocorticoid receptor,iGR)的表达水平;5)取慢性应激大鼠模型的各组大鼠脑部石蜡切片,以荧光免疫组化的方法检测其海马区N-甲基-D-天门冬氨酸(NMDA)受体部分亚型(NR1、NR2A、NR2B)的表达水平。3、研究结果1)在地塞米松抑制试验中,单纯慢性应激损伤组大鼠血清皮质酮水平未见明显下降,其地塞米松抑制试验呈阴性,GR受体阻滞剂RU-38486组与中药复方逍遥散组大鼠的血清皮质酮水平明显下降,其地塞米松抑制试验呈阳性;2)慢性应激损伤模型组大鼠的下丘脑室旁核CRH mRNA表达明显增多,海马神经元细胞内糖皮质激素受体(iGR)阳性表达明显降低,海马区NR1、NR2A、NR2B阳性表达明显升高;3) GR受体阻滞剂RU-38486组与中药复方逍遥散组大鼠的CRH mRNA阳性表达水平明显下降;4) GR受体阻滞剂RU-38486组与中药复方逍遥散组大鼠的海马神经元细胞内糖皮质激素受体(iGR)阳性表达水平显着上升;5) GR受体阻滞剂RU-38486组与中药复方逍遥散组大鼠的海马区NR1、NR2A、NR2B阳性表达水平显着下降。4、研究结论根据本文的研究我们可以推出以下结论:经地塞米松抑制试验检验,证实本实验所采用的慢性应激大鼠模型是成功的;逍遥散可以显着下调慢性应激大鼠海马神经元细胞中的NR1、NR2A、NR2B的表达,促进其海马神经元细胞内糖皮质激素受体(iGR)的阳性表达增加,降低其高皮质酮血症,促使其下丘脑室旁核区CRH mRNA表达下调,从而达到部分恢复慢性应激大鼠HPA轴负反馈功能的作用,起到缓减诸应激症状的疗效。
王雪峰[9](2009)在《老年抑郁症相关因素的调查研究》文中提出目的:研究老年人的自信心和心理社会因素、人格、社会支持等多种相关因素在老年抑郁症的发病中的作用,为临床上对老年抑郁症进行有针对性的干预提供研究依据。方法:1、所有研究对象按统一指导语进行标准心理测量,自己完成老年抑郁量表、艾森克人格问卷、费城老年中心自信心量表、社会支持量表以及老年人一般情况的填写。本人按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中的评定标准完成圈写。问卷结果由本人整理并计算测量结果,部分量表借助心理测量软件计算。2、使用SPSS10.0统计软件包对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1、在对三组的比较研究中显示出老年人自信心、负性应激、高度神经质、长期困境、精神疾病家族史、现患躯体疾病和血管危险在老年抑郁症的发病中所起的作用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2、用SPSS10.0统计软件包所建立的Logistic回归方程提示老年人自信心,以及负性应激、高度神经质和长期困境是老年抑郁症发病的危险因素,精神疾病家族史、现患躯体疾病和血管危险因素等未进入回归方程。3.提示临床在老年抑郁症的干预治疗中要充分重视老年人的自信心干预,以及负性应激、高度神经质和长期困境方面的干预。结论:(1)自信心低下的老年人是老年抑郁症的易感人群。(2)负性事件和神经质的人格特征在老年抑郁症的发病中具有重要的作用。(3)长期困境提高老年抑郁症的发生率。(4)老年人精神疾病家族史、现患躯体疾病也是老年抑郁症发病中的影响因素。(6)对自信心低下、处于长期困境、高度神经质及负性事件多的老年人,需要进行早期干预,以预防或减少老年抑郁的发病。
张明明,张建芳,张桂赫,王欢[10](2008)在《中医自我发展的哲学研究初探》文中提出中医与西医各有自身的思想轨道,所以在各自"自我"的视角上指责对方不可取;双方在哲学基础、身体观和方法论上自成体系,以现代西医理论解释中医只会使中医丧失了自我解释的能力。中西医两者沟通的渠道是实践的效果而非理论的解释。唯有保持自己的理论解释系统,中医的发展才有可能。
二、脾肾两助丸抗抑郁的实验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脾肾两助丸抗抑郁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老年抑郁症的中医研究述评(论文提纲范文)
1 病因 |
2 病机 |
3 辨证分型 |
4 临床研究 |
5 实验研究 |
(2)中药抗抑郁症的药理研究现状(论文提纲范文)
1 中药单味药抗抑郁症的药理研究 |
2 中药复方抗抑郁症的药理研究 |
3 中药有效部位/成分抗抑郁症的药理研究 |
4 问题与展望 |
(3)芍药苷抗抑郁促动力作用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抑郁症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
1. 抑郁症的西医研究进展 |
1.1 抑郁症与5-轻色胺(5-hydroxy tryptamine, 5-HT) |
1.2 抑郁症与去甲肾上腺素(norepinephrine, NE) |
1.3 抑郁症与多巴胺(dopamine, DA) |
1.4 抑郁症与HPA轴 |
1.5 抑郁症与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 BDNF) |
1.6 抑郁症与一氧化氮(nitric oxide, NO) |
1.7 抑郁症的西药治疗 |
2. 中医对抑郁症的研究 |
2.1 抑郁症在中医文献中的记载一览 |
2.2. 抑郁症的中医证型分类 |
2.3 抑郁症的中药治疗 |
2.4 抑郁症的针灸治疗 |
2.4.1 针灸治疗抑郁症的临床观察 |
2.4.2 针灸治疗抑郁症的机制研究 |
2.5 本课题组前期对中药抗抑郁促动力作用的研究 |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
实验一 芍药苷对强迫游泳大鼠的抗抑郁作用 |
1. 研究背景 |
2. 材料 |
2.1 实验动物 |
2.2 实验材料及仪器 |
2.3 实验试剂 |
3. 方法 |
3.1 动物分组 |
3.2 强迫游泳实验 |
3.3 敞箱实验 |
3.4 血浆和海马指标检测 |
3.4.1 采血及取海马方法 |
3.4.2 ELISA方法步骤 |
3.5 统计方法 |
4. 实验结果 |
4.1 强迫游泳实验结果 |
4.2 敞箱实验结果 |
4.3 血浆指标检测结果 |
4.4 海马指标检测结果 |
5. 讨论 |
6. 结论 |
实验二 芍药苷对强迫游泳大鼠在体胃肠动力的影响 |
1. 研究背景 |
2. 材料 |
2.1 实验动物 |
2.2 实验材料及仪器 |
2.3 实验试剂 |
3. 方法 |
3.1 动物分组 |
3.2 药物的配制方法 |
3.3 强迫游泳方法 |
3.4 胃排空测定方法 |
3.5 肠推进测定方法 |
3.6 血浆指标检测 |
3.7 ELISA法操作步骤参见实验一3.4.2,按照试剂盒说明书进行 |
3.8 统计方法 |
4. 实验结果 |
5. 讨论 |
6. 结论 |
实验三 芍药苷对健康大鼠离体肠运动的作用 |
1. 研究背景 |
2. 材料 |
2.1 实验动物 |
2.2 实验材料及仪器 |
2.3 实验试剂 |
3. 方法 |
3.1 药物的配制方法 |
3.2 离体小肠的准备及肠动力测定 |
3.3 统计方法 |
4. 实验结果 |
5. 讨论 |
6.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肝藏象启迪的抑郁症研究新方向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介 |
(4)针刺五输穴补母泻子法结合中药治疗抑郁症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第一节 祖国医学对抑郁症的认识 |
一、对抑郁症病名的认识 |
二、古代医籍中对类似抑郁症病症的有关记载 |
三、中医对抑郁症病因和病机的认识 |
第二节 现代医学对抑郁症的认识 |
一、抑郁症的流行病学现状 |
二、抑郁症的发病机制 |
三、抑郁症的临床特点 |
四、抑郁症的诊断标准 |
五、抑郁症的治疗进展 |
第三节 中医治疗抑郁症的临床研究 |
一、病因病机研究 |
二、辨证分型的研究 |
三、中药复方治疗 |
四、针刺疗法 |
五、中医针药并用治疗法 |
六、中西医针药结合疗法 |
第四节 针灸疗法治疗抑郁症的作用 |
一、针灸疗法概述 |
二、针灸疗法治疗抑郁症的机理研究 |
三、针灸治疗抑郁症的现代理论研究 |
四、五输穴 |
第二章 临床研究 |
第一节 临床资料 |
一、研究对象来源 |
二、诊断标准 |
第二节 研究方法 |
一、病例分组 |
二、一般资料 |
三、治疗方案 |
四、疗效评价标准 |
五、安全性指标检测 |
六、随访 |
七、脱落病例 |
八、统计学处理 |
第三节 研究结果 |
一、HAMD抑郁量表评分比较 |
二、两组各时间段HAMD抑郁量表评分比较 |
三、两组之间HAMD量表靶症状群比较 |
四、SDS抑郁量表评分比较 |
五、CGI量表评分比较 |
六、SF-36量表评分比较 |
七、两组疗效比较 |
八、复发率 |
九、不良反应及安全性检测 |
第四节 结论 |
第三章 讨论 |
一、中药治疗抑郁症的理据分析 |
二、针刺治疗抑郁症的理据和选穴依据 |
三、研究结果分析 |
四、不足之处与展望 |
五、博士论文创新之处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详细摘要 |
(6)蜘蛛香环烯醚萜对肠易激综合征的治疗作用及机理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上篇 文献研究 |
综述一 肠易激综合征的现代医学研究概况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肠易激综合征的中医药研究概况 |
参考文献 |
综述三 肠易激综合征的动物模型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综述四 5-HT与肠易激综合征 |
参考文献 |
综述五 苗药蜘蛛香的研究概况 |
参考文献 |
下篇 实验研究 |
前言 |
参考文献 |
第一部分 蜘蛛香环烯醚萜对胃肠功能的影响 |
实验一 蜘蛛香环烯醚萜对正常小鼠胃肠运动的影响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实验二 蜘蛛香环烯醚萜对利血平化小鼠胃肠运动的影响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实验三 蜘蛛香环烯醚萜对慢性应激致IBS模型大鼠胃肠功能的影响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蜘蛛香环烯醚萜对神经系统功能的影响 |
实验一 蜘蛛香环烯醚萜对慢性应激致IBS模型大鼠精神活动的影响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实验二 蜘蛛香环烯醚萜对小鼠镇痛实验研究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蜘蛛香环烯醚萜治疗肠易激综合征机理探讨实验 |
实验一 蜘蛛香环烯醚萜对慢性应激致IBS模型大鼠结肠、血清及中枢中 5-HT 和 5-HIAA 的影响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实验二 蜘蛛香的环烯醚萜类成分对慢性应激模型大鼠 5-HT3 受体 mRNA 表达的影响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实验三 蜘蛛香的环烯醚萜类成分对慢性应激模型大鼠色氨酸羟化酶(TPH1) 的 mRNA 表达的影响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实验四 蜘蛛香环烯醚萜对漫性应激致 IBS 模型大鼠胃肠激素的影响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实验五 蜘蛛香环烯醚萜对慢性应激致 IBS模型大鼠结肠肥大细胞的影响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结论 |
附图 |
致谢 |
个人简历 |
(7)针灸结合药物治疗抑郁症伴睡眠障碍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参考文献 |
缩略词略表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一、中医学对抑郁症、睡眠障碍的认识与研究 |
1 病名溯源 |
2 古代文献有关抑郁症论述 |
3 抑郁症的病位----脑 |
3.1 古代医家对脑的认识 |
3.2 脑的营养 |
3.3 古代文献对脑功能的论述 |
3.4 脑与神志病的关系 |
4 抑郁症的病因、病机 |
4.1 病因 |
4.2 病机 |
5 中医对抑郁症的研究现状及展望 |
5.1 中药治疗 |
5.2 针灸治疗 |
5.3 认知疗法 |
5.4 心理疗法 |
5.5 综合治疗 |
5.6 实验研究 |
6 古代医家对失眠病机认识 |
7 现代中医文献对失眠症病因病机认识 |
8.抑郁障碍相关性睡眠障碍的临床特点及中医证候研究 |
参考文献 |
二、现代医学对抑郁症、睡眠障碍的认识与研究 |
1 抑郁症的病因 |
1.1 遗传学研究 |
1.2 生物化学因素研究 |
1.3 神经内分泌紊乱 |
1.4 社会心理因素 |
2 抑郁与认知功能 |
2.1 抑郁症的认知障碍"悲观主义" |
3 抑郁症脑结构研究 |
3.1 抑郁症与神经通路 |
4 抑抑与脑血管、神经的研究 |
5 抑郁症心理神经免疫学研究 |
5.1 抑郁症与药物免疫促进剂 |
6 抑郁症的躯体症状研究 |
6.1 重性抑郁症的慢性疼痛率 |
6.2 抑郁症状的慢性疼痛率 |
6.3 易感慢性疼痛的抑郁症状 |
6.4 慢性疼痛增加抑郁症状率 |
6.5 易感躯体性抑郁症的人群 |
6.6 诊断困难 |
6.7 预报价值 |
6.8 躯体疼痛诊断意义 |
6.9 抑郁症躯体症状预后 |
6.10 残余症状 |
6.11 易感复燃 |
6.12 恶化病程 |
6.13 增加病死率 |
7 内科疾病导致抑郁症的患病率 |
8 抑郁症睡眠障碍 |
8.1 失眠定义 |
8.2 睡眠的重要性 |
8.3 抑郁症与睡眠障碍的相关性 |
8.4 抑郁症睡眠障碍的特异性与临床表现 |
8.5 抑郁症相关睡眠障碍的生理病理 |
8.6 抑郁症睡眠障碍与复发率 |
8.7 抑郁症睡眠障碍与复发倾向的关系 |
8.8 睡眠结构的改变与抑郁症 |
8.9 睡眠异常和抑郁症的家族史 |
8.10 睡眠过多Hypersomnia与抑郁症 |
8.11 抗抑郁药对抑郁症睡眠的影响 |
8.12 抑郁症患者主观睡眠和客观睡眠的研究 |
8.13 抑郁症患者多导睡眠脑电图与PSQI,HAMD各量表分的关系 |
9 抑郁症的诊断 |
9.1 评定量表 |
10.抑郁症的治疗 |
10.1 药物治疗 |
10.2 心理治疗 |
10.3 电击治疗(ECT) |
10.4 认知疗法 |
10.5 人际关系疗法 |
10.6 行为疗法 |
10.7 心理分析疗法 |
10.8 家庭疗法 |
10.9 抑郁与运动 |
10.10.针灸治疗 |
10.11.预后 |
11.抑郁相关睡眠障碍的治疗 |
11.1 抑郁相关睡眠障碍的治疗选择 |
11.2 非药物治疗(心理治疗) |
参考文献 |
三、针灸治疗抑郁症、睡眠障碍的优势、机理与研究前景 |
1 针灸结合药物治疗抑郁症优势 |
1.1 针灸结合药物可以更好改善焦虑和躯体症状 |
1.2 针灸结合药物可以弥补抗抑郁西药起效较慢问题 |
1.3 针灸结合药物可以减轻西药副作用 |
2 针灸治疗抑郁症作用机理 |
2.1 对神经内分泌的影响 |
2.2 对神经递质及其受体的影响 |
2.3 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
2.4 对信号传导通路的影响 |
2.5 对不同脑区的影响 |
2.6 对海马神经元细胞的影响 |
3 针灸治疗抑郁症、睡眠障碍的临床研究 |
4 从抑郁症、睡眠障碍的临床治疗探讨督脉与脑的关系 |
4.1 脑为元神之府 |
4.2 督脉与脑的联系 |
4.3 督脉与五脏六腑的联系 |
4.4 督脉经穴治疗神志病 |
4.5 针灸能使紊乱的脑功能恢复平衡、协调 |
5 穴位研究 |
5.1 督脉经穴养脑安神 |
5.2 百会 |
5.3 印堂 |
5.4 神庭 |
5.5 大椎 |
5.6 风池 |
5.7 神门 |
5.8 三阴交 |
6 艾灸研究 |
6.1 灸法特点 |
6.2 灸疗作用机理的研究 |
6.3 机遇与发展 |
6.4 艾灸失眠研究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研究对象 |
诊断标准 |
纳入标准 |
排除标准 |
终止病例 |
治疗方法 |
观察指标 |
统计方法 |
研究结果与分析 |
讨论 |
致谢 |
附录 |
(8)逍遥散对慢性应激损伤大鼠HPA轴负反馈功能及GR、NR亚型调节机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第一节 HPA轴对慢性应激损伤的调控机制研究进展 |
1.1 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CRH)对慢性应激损伤的调控 |
1.2 糖皮质激素(GC)对慢性应激损伤的调控 |
第二节 海马对应激状态下的HPA轴调节机制的研究进展 |
2.1 海马神经元细胞内糖皮质激素受体(iGR)对HPA轴的调控 |
2.2 海马神经元细胞内N-甲基-D-天门冬氨酸受体对HPA轴的调控 |
第三节 中医药抗应激损伤的研究进展 |
3.1 中医药复方抗应激损伤的研究进展 |
3.2 中药单体抗应激损伤研究进展 |
3.3 中医的"肝"与慢性应激损伤的综述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实验研究 |
第一节 慢性应激损伤大鼠的地塞米松抑制试验 |
1.1 材料和方法 |
1.2 结果 |
1.3 讨论 |
1.4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节 逍遥散对慢性应激损伤大鼠下丘脑室旁核CRH MRNA的调控 |
2.1 材料和方法 |
2.2 结果 |
2.3 讨论 |
2.4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节 逍遥散对应激损伤大鼠糖皮质激素受体(GR)的调控 |
3.1 材料和方法 |
3.2 结果 |
3.3 讨论 |
3.4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四节 逍遥散对应激损伤大鼠N-甲基-D-天门冬氨酸受体(NMDAR)亚型的调控 |
4.1 材料和方法 |
4.2 结果 |
4.3 讨论 |
4.4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结语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第二节 存在问题 |
第三节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论文创新点 |
附录 |
一、附图 |
附图1 正常大鼠下丘脑室旁核立体定位图 |
附图2 正常大鼠室旁核HE染色 |
附图3 各组大鼠室旁核区CRH mRNA原位杂交照片 |
附图4 各组大鼠海马区GR荧光免疫组化照片 |
附图5 各组大鼠海马区NR1荧光免疫组化照片 |
附图6 各组大鼠海马区NR2A荧光免疫组化照片 |
附图7 各组大鼠海马区NR2B荧光免疫组化照片 |
附图8 实验研究整体流程图 |
二、常用缩略语一览表 |
三、博士在学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9)老年抑郁症相关因素的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名词术语对照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文献综述 |
正文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附录 |
(10)中医自我发展的哲学研究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1. 哲学基础不同 |
2. 身体观不同 |
3. 研究方法不同 |
四、脾肾两助丸抗抑郁的实验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老年抑郁症的中医研究述评[J]. 韩硕,常富业. 湖南中医杂志, 2017(09)
- [2]中药抗抑郁症的药理研究现状[J]. 郭宏伟. 中医药信息, 2016(06)
- [3]芍药苷抗抑郁促动力作用的实验研究[D]. 穆道周.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6(01)
- [4]针刺五输穴补母泻子法结合中药治疗抑郁症的临床研究[D]. 吴凯恩.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4(01)
- [5]菖郁导痰汤联合盐酸氟西汀治疗抑郁症43例疗效观察[J]. 闫俊峰,郭选贤,陈贺华. 新中医, 2010(03)
- [6]蜘蛛香环烯醚萜对肠易激综合征的治疗作用及机理探讨[D]. 闫兴丽.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9(11)
- [7]针灸结合药物治疗抑郁症伴睡眠障碍的临床研究[D]. 邝慧芳.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09(06)
- [8]逍遥散对慢性应激损伤大鼠HPA轴负反馈功能及GR、NR亚型调节机制的研究[D]. 富文俊.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09(10)
- [9]老年抑郁症相关因素的调查研究[D]. 王雪峰.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09(07)
- [10]中医自我发展的哲学研究初探[J]. 张明明,张建芳,张桂赫,王欢.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08(08)
标签:芍药苷论文; 对照组论文; 5-ht论文; 汉密尔顿焦虑量表论文; 精神抑郁症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