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强化三种意识 构筑反腐防线(论文文献综述)
张玉玲[1](2021)在《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历经百年而初心如始,根本原因就在于其始终以自我革命的精神不断增强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不断提高全党的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如何破解“历史周期律”,探索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党和国家自我监督、拒腐防变的新路,一直是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中国特色党和国家监督体系,就是中国共产党成功探索跳出“历史周期率”的实践总结和理论概括。它是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本源、传承中国传统监察思想的历史基因、具有深厚中华文化根基和显着优势的监督体系,是能够保持拥有9000多万党员的世界第一大执政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推动拥有14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始终具有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社会主义权力监督体系。在当前国家监察体制改革不断深入的背景下,以宏观的历史视野,推进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整体性研究,仍是该领域研究的薄弱环节。本文以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为基本的理论基础,以逐一回答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监督体系“是什么”,中国“为什么”会形成独具特色的权力监督体系,以及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监督体系是“怎样形成的”,新时代中国特色党和国家监督体系应该坚持和巩固的优势是什么,应该完善和发展的短板是什么等基本问题为逻辑主线,渐次展开本文的研究与论述。本文总体结构包括三部分:引言、正文、结语。引言部分主要介绍了本文的选题依据与研究价值、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研究思路与方法、创新之处与研究不足。论文正文部分由六章内容构成,分别概述如下:第一章主要梳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构成要素和结构模式。分别从基本概念界定、十大要素的梳理整合和“多维立体协同”监督模式及其特点三个方面,从宏观上解读中国特色党和国家监督体系“是什么”。第二章主要分析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内容逻辑。分别阐释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理念——“为谁监督”,厘清监督主体、强化问责——“谁来监督”,实现监督对象全覆盖——“监督谁”,以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为重点——“监督什么”,从内容逻辑视角解读中国特色党和国家监督体系“是什么”。第三章主要分析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监督体系形成发展的思想探源。本文认为对马克思主义权力监督思想的理论本源的坚守、对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监督思想精神内核的继承创新、对中国传统监察思想的历史基因的秉承、对西方国家权力监督思想的域外借鉴,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四个重要的思想来源。分别从理论维度、实践维度、历史维度、世界维度,分析回答中国为什么会形成独具特色的权力监督体系。第四章主要梳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发展历程与基本经验。首先,依据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党和国家监督体系形成发展脉络,分三个阶段梳理其发展历程:一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初期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创立与撤销(1949-1978);二是改革开放新形势下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全面恢复与发展(1978-2012);三是新时代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体系化创新(2012——)。其次,总结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党和国家体系建设的五个方面的基本经验:必须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必须紧扣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必须坚持党内监督、国家监督与社会监督的协同发展,必须坚持紧紧抓住“关键少数”,必须坚持依规治党与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分别从发展历程和基本经验两个方面,阐释回答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监督体系是怎样形成的。第五章主要凝炼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显着优势与现实贡献。首先,通过古今中外权力监督体系的比较,凝炼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四个显着优势: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制度优势,马克思主义权力监督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理论优势,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理念优势,中国传统廉政文化优势。其次,基于显着优势分析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四个方面的现实贡献:理论维度——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新发展,历史维度——中国传统监察思想的新超越,实践维度——党和国家自我革命的新阶段,世界维度——腐败治理的中国经验。从显着优势和现实贡献两个方面,回答新时代中国特色党和国家监督体系,应该坚持和巩固的优势是什么。第六章主要剖析新时代健全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现实挑战和完善对策。本文认为,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监督体系建设成果颇丰,但当前要完善党和国家监督体系,推进党和国家监督制度逐渐成熟定型,仍然面临三个方面的现实挑战:一是党内监督、国家监督和社会监督的协同性有待提升;二是党内监督的短板——“一把手”监督和同级监督有待加强;三是社会监督体制机制有待健全。基于对现实挑战的剖析,本文提出新时代应对现实挑战、完善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三条对策:一是完善协同监督机制,增强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协同性;二是多管齐下,破解“一把手”监督和同级监督难题;三是固本强基,建立健全社会监督体制机制。分别从现实挑战和完善对策两个方面,回答新时代中国特色党和国家监督体系,应该完善和发展的薄弱环节是什么。结语部分是对全文观点的宏观提炼与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研究的未来展望。本文基于以上六章内容的研究,得出如下三点结论:第一,完善党和国家监督体系是夺取反腐败斗争彻底胜利的必由之路。第二,中国特色党和国家监督体系是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的“制度密码”。第三,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监督体系是“管住公权力”的“中国智慧”。笔者认为,随着国家监察体制改革的纵深推进,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体制机制研究,协同监督机制研究,权力配置、运行和制约机制研究,以及关于中国特色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理论阐释,将成为该领域研究的重点方向。
郑天祥[2](2021)在《县委书记“三不腐”机制实现路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郡县治,天下安。自秦实行县制以来,县一级政权就成为了国家治理体系中不可忽视的一环。自2012年以来,在反腐败的高压态势之下,无数官员腐败被查,这其中不仅有省部级高官,许多县委书记也纷纷落马。这不仅给党和国家造成大量损失,还破坏了党内良好的政治氛围,特别是县委书记腐败,影响更加恶劣。县委书记作为县一级政权的负责人,代表了党和政府,县委书记发生腐败,直接影响了群众对党和政府的印象。因此,完善和优化县委书记腐败治理机制,构建“不想腐、不能腐、不敢腐”的反腐防线,对于打造一支忠诚、干净、担当的县委书记队伍,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县委书记腐败问题出发,搜集了国内外关于县委书记腐败、腐败治理和“三不腐”机制的相关资料进行研究,主要围绕县委书记腐败的表现、原因、“三不腐”机制的关系和实现路径进行研究。其次,通过对中共十八大以来落马的县委书记的案例和相关文献的分析,归纳出十八大来县委书记腐败的具体表现、腐败特点和腐败原因,并重点对县委书记腐败的原因进行研究。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了构建县委书记“三不腐”机制的实现路径:通过提高县委书记腐败行为的发现率、完善党内监督制度、加大县委书记腐败行为的处罚力度来构建“不敢腐”的惩戒机制;通过科学设置县委书记权力和运行机制、净化县委书记工作生活环境、完善县委书记保障机制建设来构建“不能腐”的防范机制;通过提高县委书记的政治修养、道德修养和法治修养来构建“不想腐”的自律机制。三个机制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相辅相成、相互作用,相互协调,治理县委书记腐败问题。
周新荣[3](2020)在《新中国成立以来法治反腐的发展历程与实施路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于瑶[4](2020)在《新时代党员领导干部政德观培育研究》文中认为人无德不立,官无德不为,国无德不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员领导干部政德观培育问题可谓是时代所需、现实所急、党之所虑。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党员领导干部的政德观及其培育问题,强调立政德就要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新时代只有切实做好党员领导干部政德观培育工作,才能不断提高党员领导干部的从政道德境界,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锻造一支德才兼备的高素质党员领导干部队伍。本文针对新时代如何加强党员领导干部政德观培育问题,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进路,在思想基础研究、历史经验反思和现实境遇关照的基础上,从认识论、方法论、实践论三个层面系统勾勒新时代加强党员领导干部政德观培育的实践理路,给新时代如何加强党员领导干部政德观培育的问题以积极的理论回应和现实回应。第一章新时代党员领导干部政德观培育的基本问题。主要内容包括政德及政德观的涵义,政德观培育的要素及特征,政德观培育的现实意义等。本文认为,对政德的涵义,可以从三个维度加以把握:从主体维度看,政德是“从政之德”;从内容维度看,政德是“为政之德”;从功能维度看,政德是“用权之德”。政德以公共利益的最大化为价值取向,主要功能在于规范公权力的行使。政德观是对政德的态度和看法,它由一定的政治信仰统摄,通过从政行为表现出来,体现了党员领导干部对一定政德规范认同、遵循和践履的自觉性。从应然层面看,党员领导干部应当树立以“为公”为价值方向的政德观。政德观培育是一种特殊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是将应然层面的、以“为公”为价值方向的政德观转化为党员领导干部实然的政德观的实践活动。政德观培育包含培育主体、培育内容、培育方式、培育保障和培育环境等要素,具有意识形态性、人民性、时代性和系统性等特征。新时代加强政德观培育,有助于锻造德才兼备的高素质领导干部队伍,形成讲政德立政德的党风政风,引领崇德向善的社会文明风尚。第二章新时代党员领导干部政德观培育的思想基础。本文认为,思想基础分为“灵魂”、“根基”和“源流”三个层次。新时代培育政德观,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又要有民族风格和发展眼光。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政治纲领,新时代培育政德观,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相关思想为灵魂。中国优秀传统官德文化和官德培育思想是中国古代先贤政治智慧的结晶,在传承中积淀成为党员领导干部从政心理结构的一部分,是新时代政德观培育的思想根基。历代中国共产党领导人用中国话语体系解释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在承继前人思想的基础上与时俱进地丰富着中国共产党人关于政德观培育的思想,是新时代政德观培育的思想源流。第三章党员领导干部政德观培育的经验借鉴。主要梳理了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2012年党的十八大期间政德观培育的发展历程。经历了过渡时期的良好开端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曲折探索,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政德观培育逐渐向更加规范化、制度化的方向发展。经验主要有:充分发挥各级党组织的主导作用,坚持为人民服务的价值方向,将理论教育与实践锻炼相结合,发挥制度的激励和约束作用,重视环境对政德观的塑造作用。第四章新时代党员领导干部政德观培育的积极举措与现实挑战。进入新时代,政德观培育在一系列积极举措下取得了很多阶段性成果,主要表现在:其一,培育主体重视程度增强;其二,培育内容愈加广泛深入;其三,培育方式趋于多样化;其四,培育保障制度不断更新;其五,培育环境在调适中得以改善。但是,仍然存在诸多挑战,主要表现在:其一,政德观培育诸要素尚未并轨,缺乏统一的顶层设计和明确的负责部门,存在整体合力不足问题。其二,培育内容缺乏针对性设计,尚未对政德教育或者政德观培育的具体内容作出明确的规范和说明,理论界也没有形成共识。其三,培育方式存在路径依赖下的低效性弊端问题,单向教条式的灌输难以对党员领导干部形成足够的吸引力,“口号式”的提要求往往让政德教育流于形式。其四,培育保障制度实施机制不健全,选择执行、片面执行、变通执行,甚至不执行等制度执行不力问题依然突出。其五,外部场域环境存在干扰因素,“四风”问题、官僚主义问题、新形式主义问题仍旧存在,各种社会思潮错杂交织,滋生出不少干扰性、对抗性、破坏性因素。第五章新时代加强党员领导干部政德观培育的逻辑遵循与目标原则。本文认为,新时代加强政德观培育有其内在的逻辑遵循,这种逻辑从理论、现实、实践三个向度展开,表现为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政德观培育的重要论述为指导、为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培养高素质党员领导干部、以实现政德观培育诸要素的同频共振为方法论要求三个方面,三者分别构成新时代加强政德观培育的理论逻辑、现实逻辑和实践逻辑。理论逻辑明确指导思想,现实逻辑定位目标方向,实践逻辑解锁原则要求,新时代加强政德观培育应当以引导党员领导干部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为目标,遵循主体维度的组织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内容维度的时代性内容与继承性内容相融合、方式维度的理论教育与实践淬炼相统合、保障维度的教育引导与制度约束相耦合、环境维度的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整合等原则,以实现政德观培育的高质量发展。第六章新时代加强党员领导干部政德观培育的实践路径。本文认为,可以从五个方面对新时代的政德观培育进行加强和优化。第一,整合政德观培育主体,实现主体间良性互动。一方面是培育实施者之间的互动,要求党组织加强集中统一领导,从顶层设计入手,将政德观要求嵌入干部教育、选任、监督、考核、惩处等各个环节,引导各要素协同向政德观培育聚集。另一方面是培育实施者与培育对象之间的互动,尊重党员领导干部的主体性,调动党员领导干部主动修养政德的积极性。第二,优化政德观培育内容,契合新时代培育目标。培育内容要兼顾“政”和“德”两方面的个性,既要讲求政治性,也不能脱离人文性,本文认为,可以从政治观、权力观和修身观三个维度构建政德观培育内容体系,分别契合新时代“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的政德观培育目标。其中,政治观反映了党性原则的基本要求,是政德观培育的主导性内容;权力观反映了权力行使的基本要求,是政德观培育的主体性内容;修身观反映了个人品德的基本要求,是政德观培育的基础性内容。培育政治观,要重点抓好政治理想教育、政治理论教育、政治忠诚教育、政治担当教育、政治纪律教育。培育权力观,重点要抓好宗旨意识教育、责任意识教育、实干意识教育、法治意识教育、廉洁意识教育。培育修身观,应当重点抓好集体主义道德观教育、传统修身文化教育、艰苦奋斗优良传统教育、人文精神教育、清廉家风教育。第三,创新政德观培育方式,提升政德教育实效。可采取的措施有:一是丰富理论教育形式以充分透彻说理,二是强化政德实践锻炼以力促知行合一,三是加强网络平台建设以发展线上教育,四是发挥榜样示范效应以消解情感困惑。第四,加强政德观培育保障,健全政德赏罚机制。通过落实“以德为先”的选拔任用制度、细化“奖优扬善”的考评激励制度、完善“失德必查”的监督问责制度,将“以德为先”的干部评价标准贯穿从“入口”到“出口”的全过程,形成政德观培育制度保障的闭环,实现政德观培育与赏罚回报之间的良性互动。第五,澄清政德观培育环境,注入场域动力支持。通过淬炼端正严明的党风政风,多措并举繁荣发展政德文化,实施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工程,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全社会价值观共识,提高全社会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程度,不断防范、过滤、削减政德观培育环境中的干扰性、破坏性、对抗性因素,以持续净化的政治生态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为政德观培育注入场域动力支持。总之,本文认为,政德观培育是一个多要素、复杂的系统工程,系统整体功能的优化有赖于各环节的整体推进和诸要素的协同发展。新时代加强政德观培育,需要从顶层设计入手,实现培育主体、培育内容、培育方式、培育保障、培育环境等各要素的同向而行。
杨彩[5](2020)在《中央苏区反腐倡廉建设的历史实践和现实启示》文中研究说明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继承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反腐败的思想理念,汲取中国古代廉政思想,在加强自身建设的同时,将反腐败斗争作为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不断对中国反腐倡廉建设进行理论上的探索和实践上的开拓。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以极大的政治勇气、理论勇气和实践勇气,向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输出了一系列关于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论述,用鲜明的态度和坚定的立场将反腐倡廉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摆在全党面前。历史的深处蕴藏着真理的光芒,中央苏区时期的苏维埃政府是廉洁政治最坚定的实践者,为遏制腐败现象,中央苏区通过思想上加强教育,政治上发扬民主,经济上建立财政审计制度,制度上加强立法、监督,职能上政企分离等有系统的具体措施,初步探索出一套卓有成效的反腐倡廉建设经验。通过考察中央苏区反腐倡廉建设的逻辑演进和具体策略,能够为展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反腐倡廉建设道路提供全方位视野,为当今净化政治生态,形成风清气正社会环境提供历史启示。本论文主要采用文献研究与问题导向结合的方法、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方法、多学科交叉法等对中央苏区反腐倡廉建设的“理论基础”、“历史缘由”、“措施及成效”以及“现实启示”等问题做了深入探索和剖析。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第一部分,绪论。着重分析本论文选题背景和选题的理论意义、实践意义和创新之处。梳理总结国内外研究状况,并且分析收集到的相关材料,力图发现本课题研究的前沿成果和薄弱环节。第二部分,反腐倡廉建设相关理论基础。对中央苏区反腐倡廉建设进行理论溯源,首先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廉政思想,然后是西方权力及权力制约理论,最后是中国传统反腐倡廉建设思想的发展和内容,能够帮助我们借鉴人类思想文化精粹,丰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廉政建设理论。第三部分,中央苏区反腐倡廉建设的历史缘由。红色政权在赣南、闽西革命根据地基础上开辟出来,中央苏区在中国共产党光辉领导下,促进工农业、卫生体育、思想文化等各方面发展进入全新阶段,但隐藏在其中的贪污浪费和干部不作为等负面现象对革命建设事业带来了恶劣影响。第四部分,中央苏区反腐倡廉建设的措施及成效。中央苏区在思想上加强教育,提高干部素质;政治上发扬民主,健全苏维埃民主制度;经济上统一财政,建立财政审计制度;制度上加强立法,严惩腐败;机制上加强监督,建立高效的党政监督机制;职能上政企分离,禁止政府机关和干部开办企业。中央苏区反腐倡廉建设取得了立竿见影的成果,贪腐分子得到严惩,人民群众广泛拥护,掀起了节省运动的高潮;苏区干部作风转变,造就了勤政为民的政权;帮助中国共产党赢得了前四次反围剿的胜利。第五部分,中央苏区反腐倡廉建设对当今廉政建设的启示。通过对中央苏区反腐倡廉工作的分析总结,得出几点反腐倡廉建设的启发,首先是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构筑反腐败道德防线;其次是完善反腐倡廉相关制度和法规建设,为反腐斗争保驾护航;再次是进一步健全权力监督机制,对权力进行有效约束;最后是将反腐倡廉纳入全面深化改革目标当中,实现反腐败与深化改革的协调发展。学习和领会中央苏区时期中国共产党反腐倡廉建设的思想精髓,深刻把握其中蕴涵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将中央苏区反腐败历史经验与新时代中国反腐倡廉工作现实有机结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反腐败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文化自信、制度自信,不断增强反腐败斗争的系统性、创造性和实效性,为打赢反腐败这场攻坚战、持久战贡献力量。
周雨薇[6](2020)在《精准扶贫过程中村干部廉政问题及对策研究 ——以G区为例》文中提出自改革开放政策深入推进以来,党和政府格外关注扶贫进程,“十三五”纲要中更是明确提出精准扶贫这一时代使命。境内精准扶贫执行效力日益增强,且涉猎面积持续延展,基层治理领域暴露出更多棘手的贪腐问题,主要特征为“频发、普遍、不易发觉、系列案件关联、协助隐瞒、涉资额小”等,明显危及贫困人口的实质权益。此外,基层政治体系内已形成不良风气,不利于廉政建设任务顺利开展,这构成新时代考验。要实现“全面小康”这一宏观目标,精准扶贫是必不可少的步骤,能够对其产生核心影响力。但精准扶贫期间,廉政风尚不易构筑,在很大程度上掣肘了精准扶贫进度,令社会整体面临严重问题。因而,我们理应明确当下精准扶贫工程内的建设要务,把握腐败现象的战略危害,第一时间打造廉政程序,规避贪腐风险。本文选取村干部这一群体,依托精准扶贫的宏观背景,分析有关廉政建设办法,凸显出关键实务价值。本文主要理论依据包括公共选择、委托代理及权力寻租理论,选用文献综述、个案解析两重分析手段,根据提问—探究—处理的经典研究路线,选取G区村干部作为样本区间,获取样本对象,归纳其辖域内精准扶贫现状,窥见当中廉政问题,主要问题有:资金配置期间,人情关系大于法治;挪用定向公款;私吞公款;强制收取不合规资费等。以上情形显然背离了精准扶贫宗旨,不利于该政策顺利落地,也对G区经济、社会领域构成不良影响。本文根据有关村干部廉政层面失范行为,寻找问题诱因,归纳了下述影响因子:村干部素质不佳,操守及法治意识淡薄;贫困人口介入程度不深;基层监督作用较弱;基层扶贫办法有待健全等。围绕以上因素,本文设置了针对性优化建设提议,主要建设举措涉及四部分内容:多方位增强村干部队伍素养水平;为贫困人口开拓更多有效介入渠道;注重发挥各界监督作用;设置优化制度体系,防止干部钻营漏洞。本文建议将在一定程度上削减廉政问题所致扶贫效率低下、秩序混乱问题,期望有关结论可以用于G区实务建设过程,协助党风建设工作高效开展,打造国家、党组织的公信形象。
胡婷[7](2020)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反特权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旗帜鲜明的反特权是中共鲜亮的政治底色。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就时刻牢记党的宗旨坚决反对领导干部特权。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改革开放的重大举措,党的历届领导人自此都以加强党的自身建设、反对党内特权为工作重心,巩固党的政治基础。本文以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中共反特权的发展为视角,探讨和分析中共党内反特权一以贯之的着力点,对于形成相对系统的反特权思想理论提供借鉴意义,从而有助于指导新时期党的建设具体行动,不断完善中国共产党的队伍,提高执政能力、巩固执政地位,为深化中国共产党全面从严治党提供新鲜血液。本文基本内容构成如下:第一章:特权与中共反特权的相关理论概述。本章分为两小节,首先在进行研究之前对本文的基础概念进行了剖析,界定了一般意义上特权的内涵和外延,特权与腐败之间的辩证关系、特权的分类以及危害。第二节系统总结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共反特权的理论支撑和实践基础,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反特权理论、改革开放前中共反特权的实践经验总结和国外反特权的相关理论和教训三个方面综合论述了中共反特权的理论和实践基础。是本文的基础理论部分。第二章:改革开放以来中共反特权认知的演进。本文将1978年之后中共反特权的历程分为改革开放初期、市场经济建设过程中和十八大以来三个阶段,结合时代背景论述不同时期党内特权滋生的原因和各异的表现形式,分析提炼中共在不同阶段反特权的认知演进过程。第三章:改革开放以来中共反特权的实践路径。纵观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中共反特权的实践,可以发现其有一般规律可循。即都是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强化对领导干部的思想教育和价值引领、完善法律法规强化贯彻执行、推进权力运行的公开透明与严格监督以及加强对特权现象的严密防范与惩戒。第四章:改革开放以来中共反特权的卓越成效与基本经验。结合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时代背景,归纳出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中共反特权的成效表现在: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反特权思想、营造了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以及构建起富有成效的反特权体制机制。总结出了中共反特权的基本经验包括:坚持党的领导夯实反特权的政治保障、增强党性意识和公仆观念构筑反特权的思想防线、健全党纪国法供给反特权的制度支撑、规范用权建构反特权的保障机制、丰富监督形式提供反特权的制约机制。
李春艳[8](2020)在《马克思主义廉政思想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所谓“廉政”,顾名思义就是指廉洁政治,这是一种与贪污腐败直接对立的政治现象,因此,强调廉政就必须要坚决反对腐败。当前中国共产党必须严加惩治贪污腐败问题,必须要把反腐败斗争和党风廉政建设的重要性提高到关系党和国家生死存亡的高度去认知,唱响反腐倡廉的时代最强音。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党一定要有新气象新作为。……全党要清醒认识到,我们党面临的执政环境是复杂的,影响党的先进性、弱化党的纯洁性的因素也是复杂的,党内存在的思想不纯、组织不纯、作风不纯等突出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1)这里,不仅明确了党所处的新的历史方位,同时也毫不避讳地指出了党所面临的执政环境和所存在的各种问题。为此,党中央多次提出要坚持反腐败永远在路上,不断深化标本兼治,努力保证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通过廉政建设的不懈努力换取“海晏河清、朗朗乾坤”。因此,新时代,中国共产党要想坚定不移地走具有中国特色的反腐倡廉道路,就必须深入学习和挖掘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和历届中国共产党人的廉政思想,厘清该思想的历史发展脉络,所遵循的内在规律,挖掘它的现实价值,这样才能对当前建设廉洁型执政党和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产生重要的指导性作用。马克思主义廉政思想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提供了理论指导和思想资源。它包含四个方面的重要内容:一是廉政建设要坚持人民至上的思想。如马克思提出要防止“社会公仆”变为“社会主人”;列宁提出执政党“最严重最可怕的危险之一,就是脱离群众”;毛泽东提出党拒腐防变的铜墙铁壁是真心实意的群众;邓小平提出廉政工作要相信群众、依靠群众、造福群众;习近平强调要紧紧依靠人民群众来保持执政本色,二是廉政建设要坚持制度反腐的思想。如马克思提出打碎旧的国家制度和机器是遏制腐败的根本途径;列宁提出消除腐败必须“用法令指明道路”;毛泽东提出用“党内法规”和制度来统一各级领导机关的行动;邓小平提出党和国家机关的廉洁要通过法制来保证;习近平强调要把法规制度建设贯穿到反腐倡廉各个领域。三是廉政建设要纯洁党的组织的思想。如马克思提出要严格党员入口,以保组织纯洁;列宁要求通过开展“清党”工作以维护党组织纯洁;毛泽东提出抓好思想道德建设做“端端正正的官”;邓小平提出完善选人用人标准以确保组织纯洁;习近平提出要通过培养选拔好干部、从严管理干部的方式来加强党的组织建设。四是廉政建设要加强权力监督,反对特权的思想。如马克思提出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是消灭一切特权,实现人类解放;列宁提出要“同一切特权作不调和的斗争”;毛泽东提出要“以真正平等的态度对待干部和群众”;邓小平提出搞特权和特殊化“势必使我们的干部队伍腐化”;习近平强调必须坚决反对“四风”问题,必须从思想作风上反对特权。马克思主义廉政思想在历史发展中具有继承性和创新性、时代性和局限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结合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廉政建设的实践,可以得出马克思主义廉政思想对当前建设廉洁型执政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经验启示:巩固理想信念,补足精神之钙;紧紧依靠人民,保持执政本色;纯洁党的组织,筑牢战斗堡垒;完善制度建设,防止权力越轨;加强权力监督,确保权力阳光化;严厉打击特权,维护制度公正。廉政建设关系到执政党在政治上的先进性、思想上的纯洁性和组织上的纪律性,直接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兴衰成败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我们党必须要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提到关系党和国家生死存亡的高度来认识,只有坚持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永远在路上,才能确保中国共产党能够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领导核心,才能确保党始终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始终不忘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全心全意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把中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不懈奋斗。
杜俊奇[9](2020)在《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研究》文中提出长期以来,中国共产党党外公职人员中一直存在着腐败现象,而且党外公职人员数量不断增加,其腐败问题也开始空前凸显,在一些地方和一些领域中,腐败问题还表现的相当严重。党外公职人员分布在各领域、各层级,在各级政府、各个岗位充当重要角色,有职有权,权力失去监督必然导致腐败。因此,如何加强对行使公权力的党外公职人员监督,已经成为我们无法回避而必须直面和破解的一个重要课题。虽然相关部门在实践中进行了一些有益探索,但由于监督机制与现实情况存在着一定的差距,监督问题仍然处于薄弱状态。学术界对此也进行了初步的理论探讨并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一些有益的建议。但总体上说,对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全面系统的研究尚不充分,对这一群体的腐败程度、形式、原因等实证研究非常不足,具有建设性和应用性的对策建议更是不多。从我国反腐败和廉政建设这一时代的宏伟大业来看,对党外公职人员监督问题的研究,既是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也是共产党(即执政党)和各民主党派(即参政党)互相监督的一个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更是将全面反腐败斗争不断引向深入的迫切需要。本文主体内容分为逻辑紧密关联的五章。逻辑起点首先在理论层面阐发了关于党外公职人员监督必须厘清的几个基础性问题,介绍了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的主体内容、制度基础、法理依据和监督的必要性;然后运用历史和比较的方法追溯了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的发展历程,分析目前监督存在的主要问题和难点;继而用实证研究、尤其是案例分析的方法,剖析了党外公职人员腐败的现状、成因和特征;论证了国家监察体制改革对强化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的特殊意义和显着成效;最后,就如何强化、细化、实化对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特别是政治敏感度和政策性比较强的宗教界、工商联、村委会三个特殊群体党外公职人员的监督,从理论性和应用性两个维度提出的若干对策建议。本文的意义在于:对“党外公职人员监督”这一事关我国反腐败成效而迄今很少受到关注的问题做了初步的研究;通过大量的内调外研获得了翔实的一手数据;对党外公职人员的监督,尤其是对特殊群体的监督提出了具有可操作性的对策建议。从而对国家监察机制改革和推进反腐败事业整体上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较强的现实意义。
王娇杨[10](2020)在《基于“免疫系统”论的政府审计治理腐败路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腐败被称为“政治之癌”,对社会秩序稳定与政府效率具有巨大负面影响,其治理是世界性难题。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健全党和国家监督体系,加强监督合力。审计监督是国家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反腐体系建设中具有不可替代的独立性和全面性。新时期,强化政府审计对腐败的监督治理效能对于促进公共权力廉洁高效运行,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伴随政府审计治理腐败研究的深入,审计“免疫系统”论愈发引起学界的重视,但在治理机理和效应实证检验等方面仍有较大拓展空间。本文选取2008-2016年我国30个省级行政区面板数据,构建联立方程模型与调节效应模型,重点研究了政府审计“免疫系统”治理腐败的三种效应及法制环境的调节作用。主要工作及创新为:(1)从“免疫系统”理论视角揭示了政府审计治理腐败的内在机理。在从审计预防、审计揭示、审计抵御三个维度解构“免疫系统”功能的基础上,进一步将审计揭示细分为审计揭露与审计展示,审计抵御细分为自身抵御与配合抵御,综合推演出审计治理腐败的三道防线及作用路径。在此基础上,提出法律制度环境的调节效应,实现对审计“免疫系统”治腐机理的系统解析,丰富和拓展了审计治理腐败研究的理论视角。(2)实证检验了政府审计治理腐败的三种效应及其内在差异。构建联立方程模型,研究发现:审计建议采纳率每提高1%,腐败程度下降0.132%。审计出具和报送报告每增加1%,腐败程度下降0.005%。审计移送处理落实事项每增加1%,腐败程度下降0.037%。说明政府审计对腐败具有预防、揭示、抵御三种效应。同时发现,相较审计揭示、抵御,审计预防对腐败程度治理作用更强;审计揭露只是反映腐败程度而不能直接治理,配合抵御腐败治理效应强于审计自身抵御。结论为强化政府审计“免疫系统”治腐功能提供了经验证据。(3)进一步,构建调节效应模型检验了法律制度环境对政府审计的调节作用。回归发现:法律制度环境与审计预防、揭示、抵御的交互项系数均显着为负。说明法律制度环境对政府审计“免疫系统”的腐败治理效应具有正向调节作用。法律制度环境越完善,越利于审计“免疫系统”对腐败预防、揭示、抵御效应的发挥。这一发现为审计治腐法制化、审计治腐效能改进提供了实证支撑。(4)基于“免疫系统”视角,提出强化政府审计治理腐败的路径。首先,完善审计监督网络,深入推进审计全覆盖,加强审计信息化、人员队伍建设,增强审计“免疫系统”功能。其次,通过审计关口前移、健全建议采纳机制、完善审计结果公告制度、推进审计问责制、加强纪检监察等与审计协作等牢筑“三道防线”,形成审计治腐的预防、揭示、抵御协同效应。最后,完善审计治理腐败的法制环境,推进审计治理腐败法制化。
二、强化三种意识 构筑反腐防线(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强化三种意识 构筑反腐防线(论文提纲范文)
(1)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选题依据和研究价值 |
(一)选题依据 |
(二)研究价值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
(一)国内外文献研究现状 |
(二)主要研究领域及代表性观点简介 |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四、创新之处与研究不足 |
(一)创新之处 |
(二)研究不足 |
第一章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构成要素与结构模式 |
一、基本概念阐释 |
(一)权力、政治权力、国家权力、公权力与腐败 |
(二)监督、监督制度、监督体系和中国特色党和国家监督体系 |
二、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构成要素 |
(一)中国共产党对党和国家监督体系构成要素认识的不断深化 |
(二)学界对党和国家监督体系构成要素的探讨 |
(三)梳理与整合:党和国监督体系的“十大要素” |
三、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结构模式 |
(一)“多维立体协同”监督结构模式及其结构分析 |
(二)“多维立体协同”结构模式的特点 |
第二章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内容逻辑 |
一、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理念——“为谁监督” |
(一)党内监督坚守“人民至上”的初心使命,不断推进自我革命 |
(二)国家监督践行“人民至上”的价值理念,打造廉政为民政府 |
(三)社会监督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理念,构筑人民监督网 |
二、厘清监督主体——“谁来监督” |
(一)厘清党内监督多元主体 |
(二)厘清国家监督多元主体 |
(三)厘清社会监督主体 |
三、实现监督对象全覆盖——“监督谁” |
(一)党内监督对象始终坚持全覆盖和抓“关键少数”相结合 |
(二)国家监督逐步实现监督对象全覆盖 |
(三)社会监督对象的统一性和全覆盖 |
四、以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为重点——“监督什么” |
(一)压实责任,党内监督聚焦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 |
(二)强化责任担当,国家监督聚焦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 |
(三)依法有序监督,社会监督聚焦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 |
第三章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监督体系形成发展的思想探源 |
一、始终坚守马列主义权力监督思想的理论本源 |
(一)对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社会主义监督思想内核的坚守 |
(二)对列宁社会主义监督思想的继承 |
二、始终继承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监督思想的精神内核 |
(一)学习借鉴苏联的党政监督模式 |
(二)党政监督始终围绕党的中心工作 |
(三)重视党政监督法规建设 |
(四)建立局部政权条件下的行政监察制度体系 |
三、始终秉承中国传统监察思想的历史基因 |
(一)对我国传统法治监察思想的传承 |
(二)对我国传统监察制度体系建设思想的借鉴 |
(三)对我国传统廉政文化教育的扬弃 |
四、对西方国家权力监督制约思想的借鉴 |
(一)各国应在共同反腐中交流互鉴 |
(二)对资产阶级权力监督思想的批判吸收 |
第四章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发展历程与基本经验 |
一、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发展历程 |
(一)党和国家监督体系制度框架的创立与撤销(1949-1978) |
(二)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恢复发展(1978-2012) |
(三)新时代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体系化创新发展(2012——) |
二、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监督体系建设的基本经验 |
(一)必须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 |
(二)必须坚持紧扣党和国家发展大局和中心任务 |
(三)必须坚持党内监督、国家监督与社会监督的协同发展 |
(四)必须坚持紧紧抓住“关键少数” |
(五)必须坚持依规治党与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
第五章 中国特色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显着优势和现实贡献 |
一、中国特色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显着优势 |
(一)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制度优势 |
(二)马克思主义权力监督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理论优势 |
(三)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优势 |
(四)中国传统廉政文化优势 |
二、中国特色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现实贡献 |
(一)理论维度——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新发展 |
(二)历史维度——中国传统监察思想的新超越 |
(三)实践维度——党和国家自我革命的新阶段 |
(四)世界维度——腐败治理的中国经验 |
第六章 新时代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现实挑战与完善对策 |
一、新时代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现实挑战 |
(一)党内监督、国家监督和社会监督的协同性有待提升 |
(二) “一把手”监督和同级监督仍是党内监督的短板 |
(三)社会监督体制机制有待健全 |
二、健全中国特色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完善对策 |
(一)坚持党的领导,完善协同监督机制 |
(二)多管齐下,破解“一把手”监督、同级监督难题 |
(三)固本强基,建立健全社会监督体制机制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
(2)县委书记“三不腐”机制实现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1.研究背景 |
2.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1.国内研究现状 |
2.国外研究现状 |
3.相关研究评述 |
(三)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1.研究内容 |
2.研究方法 |
(四)创新之处与不足 |
1.创新之处 |
2.不足之处 |
一、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
(一)相关概念 |
1.县委书记 |
2.腐败 |
3.“三不腐”机制 |
(二)理论基础 |
1.系统理论 |
2.权力制约理论 |
二、县委书记腐败的表现、特点和原因 |
(一)县委书记腐败的表现 |
1.政治方面拉帮结派 |
2.经济方面贪污受贿 |
3.用人方面卖官鬻爵 |
4.生活方面腐化堕落 |
5.民生方面包庇犯罪 |
(二)县委书记腐败的特点 |
1.腐败领域的渗透性 |
2.腐败关系的串联性 |
3.腐败行为的隐蔽性 |
4.腐败过程的连续性 |
5.腐败方式的多样性 |
(三)县委书记腐败的原因 |
1.县委书记权力过分集中 |
2.县委书记所处政治生态不够健康 |
3.县委书记腐败成本低于收益 |
4.县委书记腐败监督不完善 |
5.县委书记个人权力观扭曲 |
三、县委书记“不敢腐”机制的实现路径 |
(一)提高对县委书记腐败的发现率 |
1.加大纪律审查的震慑作用 |
2.发挥审计监督的震慑作用 |
3.发挥巡视巡察的震慑作用 |
(二)完善县委书记党内监督 |
1.强化上级对县委书记的监督 |
2.加强同级对县委书记的监督 |
3.保障下级对县委书记的监督 |
(三)强化对县委书记腐败的惩处力度 |
1.严格追责“主体责任”失职行为 |
2.深化运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 |
3.提高查处县委书记腐败的制度执行力 |
四、县委书记“不能腐”机制的实现路径 |
(一)科学设置县委书记的权力和运行机制 |
1.建立县委书记权责清单制度 |
2.界定县委书记与县委领导班子的职权关系 |
3.构建县委书记权力公开透明运行机制 |
(二)构建县委书记的良好工作和生活环境 |
1.营造县委书记健康的工作氛围 |
2.压缩县委书记“围猎”与“被围猎”空间 |
3.营造县委书记良好家风氛围 |
(三)加强县委书记的廉政保障机制建设 |
1.建立廉政教育常态化机制 |
2.强化廉洁自律激励机制 |
3.健全担当作为激励机制 |
五、县委书记“不想腐”机制的实现路径 |
(一)提高县委书记的政治修养 |
1.坚定理想信念 |
2.恪守为民情怀 |
3.保持政治清醒 |
(二)提高县委书记的道德修养 |
1.坚守忠诚老实的政治道德 |
2.坚持公道正派的职业道德 |
3.保持廉洁自律的个人道德 |
(三)提高县委书记的法治修养 |
1.树立规矩意识 |
2.谨守纪律红线 |
3.严把法律底线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新时代党员领导干部政德观培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导论 |
一、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三、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四、论文创新与不足之处 |
第一章 新时代党员领导干部政德观培育的基本问题 |
一、党员领导干部政德观培育的相关概念 |
(一) 党员领导干部 |
(二) 政德与政德观 |
(三) 政德观培育 |
二、党员领导干部政德观培育的要素 |
(一) 培育主体 |
(二) 培育内容 |
(三) 培育方式 |
(四) 培育保障 |
(五) 培育环境 |
三、党员领导干部政德观培育的特征 |
(一) 意识形态性 |
(二) 人民性 |
(三) 时代性 |
(四) 系统性 |
四、新时代加强党员领导干部政德观培育的现实意义 |
(一) 锻造德才兼备的领导干部队伍 |
(二) 形成讲政德立政德的党风政风 |
(三) 引领崇德向善的社会文明风尚 |
第二章 新时代党员领导干部政德观培育的思想基础 |
一、新时代党员领导干部政德观培育的思想灵魂 |
(一)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相关思想 |
(二) 列宁的相关思想 |
二、新时代党员领导干部政德观培育的思想根基 |
(一) 中国古代官德的主要内容 |
(二) 中国古代官德培育的方法 |
(三) 中国古代官德培育的保障 |
三、新时代党员领导干部政德观培育的思想源流 |
(一) 毛泽东关于党员领导干部政德观培育的思想 |
(二) 邓小平关于党员领导干部政德观培育的思想 |
(三) 江泽民关于党员领导干部政德观培育的思想 |
(四) 胡锦涛关于党员领导干部政德观培育的思想 |
(五) 习近平关于党员领导干部政德观培育的思想 |
第三章 新时代党员领导干部政德观培育的经验借鉴(1949-2012) |
一、新中国成立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党员领导干部政德观培育 |
(一) 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的良好开端 |
(二)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曲折探索 |
(三) “左”倾思想影响下的迂回波折 |
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十八大的党员领导干部政德观培育 |
(一)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十三届四中全会时期的恢复发展 |
(二)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到十六大时期的积极推进 |
(三) 党的十六大到十八大时期的继续发展 |
三、党员领导干部政德观培育的历史经验 |
(一) 发挥各级党组织的主导作用 |
(二) 坚持为人民服务的价值方向 |
(三) 将理论教育与实践锻炼相结合 |
(四) 发挥制度的激励和约束作用 |
(五) 重视环境对政德观的塑造作用 |
第四章 新时代党员领导干部政德观培育的积极举措与现实挑战 |
一、新时代党员领导干部政德观培育的积极举措 |
(一) 培育主体重视程度增强 |
(二) 培育内容愈加广泛深入 |
(三) 培育方式趋于多样化 |
(四) 培育保障制度不断更新 |
(五) 培育环境在调适中改善 |
二、新时代党员领导干部政德观培育的现实挑战 |
(一) 政德观培育诸要素尚未并轨 |
(二) 培育内容缺乏针对性设计 |
(三) 培育方式存在低效性弊端 |
(四) 培育保障制度实施机制不健全 |
(五) 外部场域环境存在干扰因素 |
第五章 新时代加强党员领导干部政德观培育的逻辑遵循与目标原则 |
一、新时代加强党员领导干部政德观培育的逻辑遵循 |
(一) 理论逻辑: 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政德观培育的重要论述为指导 |
(二) 现实逻辑: 为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培养高素质党员领导干部 |
(三) 实践逻辑: 以实现政德观培育诸要素的同频共振为方法论要求 |
二、新时代加强党员领导干部政德观培育的目标 |
(一) 国家层面的目标——明大德 |
(二) 社会层面的目标——守公德 |
(三) 个体层面的目标——严私德 |
三、新时代加强党员领导干部政德观培育的原则 |
(一) 主体维度: 组织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 |
(二) 内容维度: 时代性内容与继承性内容相融合 |
(三) 方式维度: 理论教育与实践淬炼相统合 |
(四) 保障维度: 教育引导与制度约束相耦合 |
(五) 环境维度: 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整合 |
第六章 新时代加强党员领导干部政德观培育的实践路径 |
一、整合政德观培育主体,实现主体间良性互动 |
(一) 充分发挥各级党组织的主导作用 |
(二) 重视发挥党员领导干部的主体作用 |
(三) 建立政德观培育的联动协作机制 |
二、优化政德观培育内容,契合新时代培育目标 |
(一) 培育政治观,引导党员领导干部“明大德” |
(二) 培育权力观,引导党员领导干部“守公德” |
(三) 培育修身观,引导党员领导干部“严私德” |
三、创新政德观培育方式,提升政德教育实效 |
(一) 丰富理论教育形式,充分透彻说理 |
(二) 强化政德实践锻炼,力促知行合一 |
(三) 加强网络平台建设,发展线上教育 |
(四) 发挥榜样示范效应,消解情感困惑 |
四、加强政德观培育保障,健全政德赏罚机制 |
(一) 落实“以德为先”的选拔任用制度 |
(二) 细化“奖优扬善”的考评激励制度 |
(三) 完善“失德必查”的监督问责制度 |
五、澄清政德观培育环境,注入场域动力支持 |
(一) 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环境 |
(二) 建设健康积极的社会文化环境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博士在读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录 当前S省领导干部政德状况问卷调查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5)中央苏区反腐倡廉建设的历史实践和现实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目的及意义 |
1.1.1 选题的背景 |
1.1.2 选题的目的 |
1.1.3 选题的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方法、思路及创新点 |
1.3.1 研究方法 |
1.3.2 研究的重难点及不足之处 |
1.3.3 创新点 |
2.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
2.1 概念界定 |
2.1.1 中央苏区 |
2.1.2 腐败的定义 |
2.1.3 廉政的定义 |
2.1.4 反腐倡廉建设 |
2.2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廉政思想 |
2.2.1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反腐倡廉建设的理论 |
2.2.2 列宁关于反腐倡廉建设的理论 |
2.3 西方权力制约与监督理论 |
2.3.1 西方政治权力的内涵及特征 |
2.3.2 西方权力制约理论的内容及目标 |
2.4 中国传统反腐倡廉思想 |
2.4.1 中国传统反腐倡廉思想的发展 |
2.4.2 中国传统反腐倡廉思想的主要内容 |
3.中央苏区反腐倡廉建设的历史缘由 |
3.1 红色政权的建立为反腐倡廉建设提供了保障 |
3.1.1 赣西南、闽西苏维埃运动的兴起与发展 |
3.1.2 中央苏区的形成 |
3.2 中央苏区出现了腐败现象 |
3.2.1 工作敷衍,官僚作风 |
3.2.2 开支随意,生活腐化 |
3.2.3 贪污公款,中饱私囊 |
3.3 中央苏区分析了腐败成因 |
3.3.1 长期封建官僚主义的毒害 |
3.3.2 新兴政权制度建设的不完善 |
3.3.3 传统社会内部体系的孱弱 |
3.4 中央苏区意识到腐败危害 |
3.4.1 加剧苏维埃政权财政危机 |
3.4.2 加大苏维埃政权建设难度 |
4.中央苏区反腐倡廉建设措施及成效 |
4.1 中央苏区反腐倡廉建设措施 |
4.1.1 思想上加强教育,提高干部素质 |
4.1.2 政治上发扬民主,健全民主制度 |
4.1.3 经济上统一财政,建立财政审计制度 |
4.1.4 制度上加强立法,严惩腐败行为 |
4.1.5 机制上加强监督,建立党政监督机制 |
4.1.6 职能上政企分开,禁止政府机关参办企业 |
4.2 中央苏区反腐倡廉建设的成效 |
4.2.1 贪腐分子得到严惩,掀起了节省运动高潮 |
4.2.2 苏区干部作风转变,造就了勤政为民的政权 |
4.2.3 纯洁了革命队伍,赢得了前四次“反围剿”战争胜利 |
5.中央苏区反腐倡廉建设对当今廉政建设的启示 |
5.1 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构筑反腐败道德防线 |
5.1.1 促进党员干部树立马克思主义人民本位观 |
5.1.2 大力培养党员干部密切联系群众的作风 |
5.1.3 以严肃党内生活为着力点推动全面从严治党 |
5.2 坚持破立并举,注重建章立制,构筑反腐败制度防线 |
5.2.1 加大制度改革力度 |
5.2.2 提升制度执行力度 |
5.2.3 严格执法公正司法 |
5.3 健全公权力约束机制,构筑反腐败权力监督防线 |
5.3.1 优化行政权力监督体系建设 |
5.3.2 强化司法制约权力体系建设 |
5.3.3 推进舆论监督权力体系建设 |
5.4 将反腐倡廉纳入全面深化改革目标之中,构筑反腐败长效机制防线 |
5.4.1 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反腐败斗争,实现二者的辩证统一 |
5.4.2 强化源头预防,压缩腐败空间 |
5.4.3 用中国梦凝聚起党和人民的反腐力量 |
6.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6)精准扶贫过程中村干部廉政问题及对策研究 ——以G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文献述评 |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框架及创新点 |
1.4.1 研究框架 |
1.4.2 创新点 |
2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贫困户 |
2.1.2 精准扶贫 |
2.1.3 村干部廉政建设 |
2.2 相关理论 |
2.2.1 公共选择理论 |
2.2.2 委托代理理论 |
2.2.3 权力寻租理论 |
3 精准扶贫过程中村干部廉政问题及危害——以G区为例 |
3.1 G区基本情况 |
3.1.1 G区概况 |
3.1.2 精准扶贫工作开展情况 |
3.2 G区精准扶贫过程中村干部廉政问题现状 |
3.2.1 精准识别中优亲厚友 |
3.2.2 挪用专项扶贫资金 |
3.2.3 贪污侵占扶贫资金 |
3.2.4 扶贫过程中违规收费,收受贿赂 |
3.3 G区精准扶贫过程中村干部廉政问题的主要特点 |
3.3.1 一把手涉案比例较大 |
3.3.2 集体贪腐行为日益增多 |
3.3.3 案件涉及面较广且手段多样 |
3.3.4 低保、危房领域问题集中 |
3.4 G区精准扶贫过程中村干部廉政问题的主要危害 |
3.4.1 不利于精准扶贫政策的落实 |
3.4.2 严重损害贫困群众切身利益 |
3.4.3 影响农村社会风气和人们的心理 |
3.4.4 不利于基层社会稳定 |
4 精准扶贫过程中村干部廉政问题出现的主要原因 |
4.1 村干部作为精准扶贫政策执行主体存在的问题 |
4.1.1 村干部整体素质偏低 |
4.1.2 官本位和特权思想严重 |
4.1.3 法治观念淡薄 |
4.2 贫困群众参与度不高 |
4.2.1 扶贫政策获取上处于劣势 |
4.2.2 贫困户较少关注扶贫动向 |
4.3 精准扶贫基层监督不力 |
4.3.1 政府部门监督跟进不力 |
4.3.2 村民监督虚化弱化 |
4.3.3 农村财务监管制度不完善 |
4.4 基层精准扶贫政策制定存在缺陷 |
4.4.1 部分政策论证不够科学 |
4.4.2 政策调整跟进不力 |
5 精准扶贫过程中村干部廉政问题解决对策 |
5.1 全面提升村干部综合素质 |
5.1.1 优化村干部选拔机制 |
5.1.2 坚定村干部的宗旨意识 |
5.1.3 加强反腐败的法治教育 |
5.1.4 完善考核激励机制 |
5.2 提高贫困群众的参与度 |
5.2.1 加强扶贫政策宣传 |
5.2.2 加强村务公开 |
5.2.3 增强贫困群众的维权意识 |
5.3 加强对精准扶贫工作的监督 |
5.3.1 加强村务监督委员会的建设 |
5.3.2 构建多层次的监督体系 |
5.3.3 加大对村干部腐败惩处力度 |
5.3.4 规范农村财务监管机制 |
5.4 增强精准扶贫政策制定的科学性 |
5.4.1 政策制定要立足实际 |
5.4.2 细化完善扶贫工作程序 |
5.4.3 加强政策执行中的跟进调整 |
6 结论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反特权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三)研究现状述评 |
三、研究的思路、方法及创新点 |
(一)研究的思路 |
(二)研究的方法 |
(三)本文的创新点 |
第一章 特权与中共反特权的相关理论概述 |
第一节 特权的基本概念 |
一、特权的涵义 |
二、特权与腐败的辩证关系 |
三、特权的分类 |
四、特权的危害 |
第二节 改革开放以来中共反特权的理论支撑与实践基础 |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反特权理论 |
二、改革开放前中共反特权实践的经验总结 |
三、国外反特权的相关理论及经验 |
第二章 改革开放以来中共反特权认知的演进 |
第一节 改革开放初期中共反特权的认知 |
一、改革开放初期中共党内出现特权的原因 |
二、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时期的特权现象 |
三、改革开放初期中共反特权的主要内容 |
第二节 市场经济建设过程中中共反特权认识的新变化 |
一、市场化进程中特权蔓延的原因 |
二、市场经济体制下特权现象的新表现 |
三、市场经济建设过程中中共对反特权的认知 |
第三节 十八大以来中共反特权认知的新阶段 |
一、十八大以来中共反特权的时代背景 |
二、十八大以来领导干部特权的主要表现 |
三、十八大以来中共对反特权的新认知 |
第三章 改革开放以来中共反特权的实践路径 |
第一节 强化对领导干部的思想教育和价值引领 |
一、明确党员干部思想教育的目标和内容 |
二、拓展反特权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
第二节 完善法律法规强化贯彻执行 |
一、充实党纪国法的制度规定 |
二、坚持制度执行没有例外 |
第三节 推进权力运行的透明公开与严格监督 |
一、着力构建权力公开运行机制 |
二、强化权力运行中的监督机制 |
第四节 加强对特权的严密防范与严厉惩戒 |
一、严格廉政风险防范管理 |
二、加大查处与追究力度 |
第四章 改革开放以来中共反特权的成效及基本经验 |
第一节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反特权的卓越成效 |
一、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反特权思想 |
二、营造了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 |
三、构建起富有成效的反特权体制机制 |
第二节 改革开放以来中共反特权的基本经验 |
一、坚持党的领导夯实反特权的政治保障 |
二、增强党性意识和公仆观念构筑反特权的思想防线 |
三、健全党纪国法供给反特权的制度支撑 |
四、规范用权构建反特权的保障机制 |
五、丰富监督形式提供反特权的制约机制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致谢 |
(8)马克思主义廉政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及意义 |
二、国内研究综述 |
三、国外研究现状 |
四、相关概念界定 |
五、研究思路与方法 |
六、创新之处 |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关于廉政要坚持人民至上的思想 |
引言:人民至上是廉政建设的核心宗旨和价值归宿 |
一、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廉政建设要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的思想 |
(一)反抗旧制度的卑劣性要发挥“人民要求”的决定性作用 |
(二)新的无产阶级政权要防止“社会公仆”变为“社会主人” |
(三)自由人联合体中“公共权力就失去政治性质” |
二、列宁关于无产阶级政党须依靠人民获得和制约国家权力的思想 |
(一)坚信无产阶级才是争取政治自由和敌视专制制度的先进战士 |
(二)无产阶级政党要让人民群众来掌管国家政权和管理国家 |
(三)执政党“最严重最可怕的危险之一,就是脱离群众” |
三、中国共产党人关于廉政工作依靠人民和为了人民的思想 |
(一)党拒腐防变的铜墙铁壁是真心实意的群众 |
(二)廉政工作要相信群众、依靠群众、造福群众 |
(三)廉政工作关乎人民政权的生死存亡 |
(四)廉政建设要坚持“三为民”的廉政文化观 |
四、对本章的综合分析与评价 |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关于制度反腐的思想 |
引言:坚持制度反腐是廉政思想和实践的核心要义 |
一、马克思恩格斯对腐败的制度根源的分析及其破解 |
(一)资本主义制度及私有制是腐败的根源 |
(二)打碎旧的国家制度和机器是遏制腐败的根本途径 |
(三)建立真正的民主制和罢免制是防止权力滥用的有效途径 |
二、列宁关于消除腐败必须“用法令指明道路”的思想 |
(一)建立和完善民主集中制来防止权力专断 |
(二)加强干部管理制度建设以保证党政机关廉洁 |
(三)建立惩治贪污腐败的监督检查机构 |
(四)法制建设与提高文化水平合力惩治腐败 |
三、中国共产党关于廉政建设必须依靠制度的思想 |
(一)用“党内法规”和制度来统一各级领导机关的行动 |
(二)党和国家机关的廉洁要通过法制来保证 |
(三)通过制度、机制、法律法规完善反腐倡廉工作 |
(四)加强国家廉政立法,推进反腐倡廉制度体系建设 |
四、对本章的综合分析与评价 |
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关于纯洁党组织的思想 |
引言:纯洁执政党组织是廉政建设的基本诉求 |
一、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确保无产阶级政党纯洁性的思想 |
(一)廉政之根在党,党之廉政在本 |
(二)强化理论武装,以保思想纯洁 |
(三)严格党员入口,以保组织纯洁 |
二、列宁关于维护“党的坚定性、彻底性和纯洁性”的思想 |
(一)严格党员发展以保证党员质量 |
(二)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以坚定理想信念 |
(三)开展“清党”工作以维护党组织纯洁 |
(四)工人阶级执政党要体现“无产阶级先锋队的意志的统一” |
(五)要有“多种多样的自上而下的监督形式和方法”防止权力运行不纯 |
三、中国共产党人关于加强党的纯洁性建设的思想 |
(一)抓好思想道德建设做“端端正正的官” |
(二)完善选人用人标准以确保组织纯洁 |
(三)整治不正之风以涵养廉洁之风 |
四、对本章的综合分析与评价 |
第四章 马克思主义关于反对特权的思想 |
引言:特权是破坏廉政建设的政治毒瘤 |
一、马克思恩格斯对特权现象所进行的系统性彻底性批判 |
(一)特权的形成源自于生产力发展基础之上的阶级分化 |
(二)资产阶级废除了封建特权,但它未能完成彻底废除特权的重任 |
(三)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是消灭一切特权,实现人类解放 |
二、列宁关于“同一切特权作不调和的斗争”的思想 |
(一)对旧社会中特权现象存在的揭露和批判 |
(二)无产阶级只有消灭旧社会的特权才能真正实现人民当家做主 |
(三)俄国共产党并不给予党员任何特权,而只是使党员担负更重的责任 |
三、中国共产党人关于克服党内官僚主义和特权行为的思想 |
(一)要“以真正平等的态度对待干部和群众” |
(二)搞特权和特殊化“势必使我们的干部队伍腐化” |
(三)党员干部“绝不允许以权谋私,绝不允许形成既得利益集团” |
(四)制度面前没有特权、遵守纪律没有特权 |
四、对本章的综合分析与评价 |
第五章 马克思主义廉政思想的地位及当代启示 |
一、马克思主义廉政思想的地位 |
(一)探索了一条不同于资本主义国家的廉政建设之路 |
(二)确立了“人民至上”的廉政建设核心理念 |
(三)指导了社会主义国家的政党和政权建设 |
二、马克思主义廉政思想的当代启示 |
(一)巩固理想信念,补足精神之钙 |
(二)紧紧依靠人民,保持执政本色 |
(三)纯洁党的组织,筑牢战斗堡垒 |
(四)完善制度建设,防止权力越轨 |
(五)加强权力监督,确保权力阳光化 |
(六)严厉打击特权,维护制度公正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致谢 |
(9)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选题意义 |
(一)实践意义 |
(二)理论意义 |
三、研究综述 |
(一)国内学界研究状况 |
(二)国外研究状况 |
(三)对决策层关于统一战线相关文献的解读 |
四、研究方法 |
(一)文献研究法 |
(二)实证研究法 |
(三)比较研究法 |
五、内容与框架 |
六、创新与不足 |
(一)本文创新之处 |
(二)研究难点与不足之处 |
第一章 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的若干基本问题 |
第一节 党外公职人员的概念与构成 |
一、党外公职人员的概念阐释 |
(一)“公职人员”的概念 |
(二)“党外”的概念 |
二、党外公职人员来源与构成 |
(一)我国政治体制中“党外公职人员”的来源 |
(二)党外公职人员的分类构成 |
第二节 党外公职人员的培养选拔、任用与管理 |
一、党外公职人员培养选拔政策 |
二、党外公职人员任用政策的历史沿革 |
(一)建国初期的任用政策 |
(二)改革开放后的任用政策 |
(三)进入21世纪后的任用政策 |
(四)新时代选拔任用的政策 |
三、中国共产党对党外公职人员的管理 |
(一)对党外公职人员政治引导 |
(二)优化党外干部管理结构。 |
(三)选好配强民主党派领导班子 |
(四)选好选准主委。 |
四、党外公职人员从政优势 |
(一)政治优势 |
(二)智力资源优势 |
(三)利益表达优势 |
(四)社会活动优势 |
五、党外公职人员不同时期在体制内的作用 |
(一)建国初期 |
(二)改革开放初期 |
(三)新时期 |
六、党外公职人员使用现状 |
(一)中央越来越重视,阵营越来越壮大 |
(二)实职正职比例增大,切实保障有职有权 |
七、制约党外公职人员培养使用的因素 |
第三节 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的内容 |
一、中国共产党对党外公职人员的监督 |
二、社会公众与媒体对党外公职人员的监督 |
三、民主党派对担任公职的党内成员内部监督 |
四、各级监察委员会对党外公职人员的监督 |
第四节 民主党派党内监督概述与成效分析 |
一、内部监督内容 |
二、内部监督实践 |
三、内部监督成效 |
四、在内部监督中对腐败问题的处置 |
五、内部监督存在的问题 |
第五节 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的制度基础和法理依据 |
一、制度基础 |
(一)人民代表大会政体制度 |
(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政党制度 |
二、法理依据 |
(一)根本法依据 |
(二)专门法依据 |
(三)行业法依据 |
(四)有关法规依据 |
第六节 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的重要意义 |
一、党外公职人员监督是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必然要求 |
二、党外公职人员监督是我国民主监督的重要补充 |
三、党外公职人员监督是统一战线工作的基本要求 |
四、党外公职人员监督是中国共产党重要的执政要求 |
五、党外公职人员监督是国家监察法的内在要求 |
第二章 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的历史演变与主要问题 |
第一节 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的历史演变 |
一、民主革命时期,监督雏形显现 |
二、建国初期,监督方针确立 |
三、整风反右时期,监督出现挫折 |
四、“文革”时期,监督遭受破坏 |
五、改革开放时期,监督恢复完善 |
六、“十八大”后,监督成熟定型 |
第二节 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的历史成效 |
一、思想认识不断深化 |
二、监督机制逐步完善 |
三、监督效果初步显现 |
第三节 党外公职人员监督存在的问题与难点 |
一、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的主要问题 |
(一)监督意识不够清晰,监督观念亟待提高 |
(二)监督机制存在缺陷,监督体系亟待完善 |
二、党外公职人员的特殊性给监督带来的难点 |
(一)党外公职人员界别分布具有特殊性 |
(二)党外公职人员管理体制具有特殊性 |
(三)党外公职人员任职情况具有特殊性 |
(四)党外公职人员廉政意识具有特殊性 |
(五)党外公职人员政治倾向具有特殊性 |
(六)政治参与呈现多元化、差异性 |
三、特殊领域党外公职人员监督难点 |
(一)宗教界 |
(二)工商联 |
(三)村委会 |
第三章 党外公职人员腐败现状分析 |
第一节 党外公职人员腐败案例与特点分析 |
一、不同层级党外公职人员腐败案例 |
二、党外公职人员与党内公职人员腐败特点的异同分析 |
(一)党外公职人员与党内公职人员腐败的共同点 |
(二)党外公职人员与党内公职人员腐败的不同点 |
第二节 党外公职人员与党内公职人员腐败成因的异同分析 |
一、党外公职人员与党内公职人员腐败成因共同点 |
(一)个人私欲恶性膨胀 |
(二)公共权力发生异化 |
二、党外公职人员与党内公职人员腐败成因的不同点 |
(一)内外监督不力 |
(二)外部环境影响 |
第四章 国家监察体制改革对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的意义与成效 |
第一节 设立国家监察委员会的意义 |
一、设立国家监察委员会对反腐败斗争的现实意义 |
(一)为反腐彻底性提供了有力的体制机制保证 |
(二)为反腐高效性提供了有力的制度机制保证 |
(三)为反腐持续性提供了有力的法理机制保证 |
二、设立国家监察委员会对于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的特殊意义 |
(一)强化了党对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监察的领导 |
(二)实现了对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监察的全面覆盖 |
(三)法定了对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监察的权力来源 |
(四)创新了对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监察的方法路径 |
三、国家监察委员会尚需进一步强化和细化对党外公职人员监督 |
(一)提升政治站位,以大作为彰显监督的权威性 |
(二)遵循五条原则,以科学性增强监督的实效性 |
第二节 监察法对党外公职人员腐败预防和惩治的效用 |
一、监察法对全面深入开展反腐败的积极意义 |
(一)保证了监察机关的独立性 |
(二)实现了监察范围的全覆盖 |
(三)界定了监察职能和监察权限 |
(四)创新了以“留置”措施取代“两规”、“两指”措施 |
(五)强化了对监察机关和监察人员的监督 |
二、监察法对于预防和惩治党外公职人员腐败的特殊作用 |
(一)统领推进作用 |
(二)警示威慑作用 |
(三)法治保障作用 |
三、监察法尚需进一步细化对党外公职人员腐败预防与惩处的操作性 |
第五章 加强对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的对策性思考 |
第一节 对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的基本原则 |
一、坚持共产党的领导 |
二、坚持问题导向 |
三、坚持立体监督 |
四、坚持务实管用 |
五、坚持理论创新 |
六、坚持用权公开 |
第二节 对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的主要路径 |
一、加强民主党派队伍建设 |
二、加强廉政宣传教育 |
三、加强制度机制建设 |
四、加强日常监督管理 |
五、加强党派本体内部监督 |
六、加强反腐统筹协调 |
七、加强社会舆论制约 |
第三节 对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的工作机制 |
一、领导干部述职述廉机制 |
二、专项巡察监督机制 |
三、谈心谈话机制 |
四、失察责任追究机制 |
五、廉政诫勉机制 |
六、重要情况报告与通报机制 |
七、法治制约权力机制 |
八、自律约束权力机制 |
第四节 对特殊群体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的对策建议 |
一、对村委会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的对策建议 |
(一)加大学习宣传监察法力度,形成“不敢腐”的强大法律震慑 |
(二)建立健全监督机制,关紧“不能腐”的权力制约制度笼子 |
(三)注重思想政治建设,营造“不想腐”的廉政勤政氛围 |
二、对宗教界公职人员监督的对策建议 |
(一)依法进行政治监督,精准贯彻宗教工作的基本方针和基本原则 |
(二)依法进行财务监督,对宗教界财务实行规范化管理 |
(三)依法进行组织监督,确保各宗教团体的领导权牢牢掌握在高素质宗教界代表人士手中 |
(四)依法进行思想监督,增进宗教界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 |
三、对工商联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的对策建议 |
(一)加强私企腐败监督,填补党和国家反腐综治体系空白点 |
(二)精准做好考察评价,把好非公经济代表人士政治安排入口关节点 |
(三)构建新型政商关系,聚焦严控政商交往活动廉政风险点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正文数据表格 |
附录二 关于对党外公职人员监督情况的访谈提纲 |
附录三 关于对民主党派内部监督专题调研提纲 |
附录四 中国农工民主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 |
后记 |
(10)基于“免疫系统”论的政府审计治理腐败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2.1 研究内容 |
1.2.2 研究方法 |
1.3 主要创新点 |
2 文献综述 |
2.1 政府审计“免疫系统”研究 |
2.1.1 政府审计“免疫系统”功能及特性 |
2.1.2 政府审计“免疫系统”内在结构 |
2.2 政府审计与腐败治理 |
2.2.1 政府审计治理腐败特性 |
2.2.2 政府审计治理腐败方式 |
2.3 法律制度环境与腐败治理 |
3 基于“免疫系统”论的政府审计治理腐败机理分析 |
3.1 理论基础 |
3.1.1 免疫系统理论 |
3.1.2 国家治理理论 |
3.1.3 制度理论 |
3.1.4 综合理论模型 |
3.2 政府审计“免疫系统”与腐败治理 |
3.2.1 审计预防与腐败治理 |
3.2.2 审计揭示与腐败治理 |
3.2.3 审计抵御与腐败治理 |
3.2.4 三种功能治腐的差异性 |
3.3 法律制度环境的调节作用 |
4 实证研究设计 |
4.1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
4.2 变量选取及测度 |
4.2.1 被解释变量 |
4.2.2 解释变量 |
4.2.3 控制变量 |
4.3 模型构建 |
4.3.1 政府审计与腐败程度的联立方程模型 |
4.3.2 法律制度环境的调节效应模型 |
5 实证结果及分析 |
5.1 描述性统计 |
5.2 相关性检验 |
5.3 平稳性与协整检验 |
5.3.1 面板数据平稳性检验 |
5.3.2 模型协整检验 |
5.4 联立方程模型的识别 |
5.5 回归分析 |
5.5.1 联立方程模型回归分析 |
5.5.2 调节效应模型回归分析 |
5.6 稳健性检验 |
5.6.1 政府审计与腐败程度 |
5.6.2 法律制度环境的调节效应 |
6 强化政府审计“免疫系统”治理腐败的路径 |
6.1 健全审计监督网络,增强审计“免疫系统”治腐功能 |
6.1.1 推进审计全覆盖 |
6.1.2 加强审计机关自身建设 |
6.2 牢筑三道防线,形成审计“免疫系统”治腐协同效应 |
6.2.1 提升审计腐败预警能力,强化审计治腐“预防效应” |
6.2.2 加大腐败查处与公开力度,强化审计治腐“揭示效应” |
6.2.3 重视审计整改与联合反腐,强化审计治腐“抵御效应” |
6.3 加强法制环境建设,推进审计治理腐败法制化 |
7 研究结论及展望 |
7.1 研究结论与启示 |
7.2 研究不足及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四、强化三种意识 构筑反腐防线(论文参考文献)
- [1]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研究[D]. 张玉玲. 东北师范大学, 2021(09)
- [2]县委书记“三不腐”机制实现路径研究[D]. 郑天祥. 辽宁师范大学, 2021(09)
- [3]新中国成立以来法治反腐的发展历程与实施路径研究[D]. 周新荣. 福建师范大学, 2020
- [4]新时代党员领导干部政德观培育研究[D]. 于瑶. 山东大学, 2020(12)
- [5]中央苏区反腐倡廉建设的历史实践和现实启示[D]. 杨彩. 江西农业大学, 2020(07)
- [6]精准扶贫过程中村干部廉政问题及对策研究 ——以G区为例[D]. 周雨薇. 江西财经大学, 2020(12)
- [7]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反特权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 胡婷. 三峡大学, 2020(02)
- [8]马克思主义廉政思想研究[D]. 李春艳. 南京师范大学, 2020(03)
- [9]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研究[D]. 杜俊奇. 中国政法大学, 2020(08)
- [10]基于“免疫系统”论的政府审计治理腐败路径研究[D]. 王娇杨. 陕西科技大学, 20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