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小学生参加课余训练的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罗保证[1](2021)在《成都市校园网球特色学校建设的研究》文中指出2017年教育部宣布在全国试点地区开展校园网球试点工作,在全国首批试点城市遴选500所校园网球特色学校,成都市作为首批校园网球特色学校遴选试点城市,截至2020年,成都市在中小学共计遴选44所校园网球特色学校。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案例分析法、专家访谈法、数理统计法对44所成都市校园网球特色学校中抽取的10所学校的网球场地与器材、师资专项培训、网球课堂与教学、课余训练与竞赛、管理与保障体制、优秀个案等六个方面的建设情况进行调查研究,探究成都市校园网球特色学校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有针对性的提出建议。研究主要得出以下结论:(1)成都市校园网球特色学校类别集中在小学,中学数量较少;部分学校缺乏网球场地资源高,中学类别数量极少。网球场地设施建设未达到教育部规定的建设标准。(2)在校园网球特色学校的师资力量的评价中,网球专项体育教师队伍偏年轻,教龄较短,待遇低于一般性体育教师,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师的积极性。缺乏教学评价指标,教学水平不足,不利于校园网球特色学校长期系统的发展。(3)在课程与教学的调查中发现,部分学校对网球基础课程的重视程度不足,偏重网球训练,缺乏网球教材和教学评价体系,多为经验授课,教学水平不足,缺乏趣味性。(4)课余训练与竞赛情况良好,网球人才输送机制有待完善。(5)部分学校校园网球文化建设良好,形式丰富多样,大部分学校在校园网球文化活动开展上还有待丰富。(6)成都市校园网球特色学校的管理体制建设和保障体制的建设还有待完善,大部分学校的管理体制与保障体制都没有达到全国青少年网球特色学校基本标准。(7)成都市锦晖小学、万科成师附小、棕北中学,三所校园网球特色学校建设情况良好。
王慧[2](2021)在《金湖县塔集镇农村小学课外体育活动的面临的困境及干预对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现阶段国家在“坚决打赢扶贫攻坚战”中强调“精准扶贫”,特别是农村学校,是实现现代化教育均衡发展最薄弱的环节。中小学的课程改革并没有有效改善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因而学校体育工作的焦点转向了课外体育活动。党中央、国务院、教育部历来高度重视青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相继出台了许多政策文件指明课外体育活动的重要性,塔集镇四所农村小学对照文件要求还存在一些问题,本文通过调查研究找到塔集镇小学课外体育活动面临的困境,提出干预对策,为指导本校课外体育活动乃至农村小学课外体育活动提供可行性参考建议。本文以金湖县塔集镇农村小学课外体育活动的困境及干预对策为研究对象,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实地考察法、数理统计法对塔集镇四所小学全部二百多名学生和学校体育教师及相关负责人进行调查,主要从塔集镇小学师生情况、学生对课外体育活动认知情况、课外体育活动(大课间、体育社团、课余运动训练、学校运动竞赛)开展及学生参与情况、面临的困境和干预对策五个方面进行分析,得出如下结论:1.塔集镇小学课外体育活动面临的困境:(1)领导支持力度不够,活动规章制度不全;(2)师资力量薄弱,场地器材配备不足;(3)课外体育活动内容缺失形式单一;(4)学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程度不平衡。2.基于上述困境分析提出干预对策:(1)提高学校领导重视程度,保证课外体育活动正常开展;(2)研究制定本校特色活动,形成课外体育活动良好氛围;(3)培养学生体育活动兴趣,提高课外体育活动质量;(4)以学生为本,提高学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主动性;(5)通过布置课外体育作业,全面提高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实效性。
刘晓焕[3](2021)在《信阳市辖区初中生课外体育锻炼现状与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课外体育锻炼指学生利用课余时间,以锻炼身体、愉悦身心为目的参与的体育活动。课外体育锻炼作为体育课的补充,是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提升学生体育素养,形成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和习惯有着重要的意义。研究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对信阳市辖区初中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现状进行调查与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信阳市辖区初中生对课外体育锻炼增强体质、缓解学习压力等方面的科学性认知具有一致性,但是对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态度并没有达到认知的高度,尤其是九年级的学生,不太喜欢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学生占了46.7%。2、信阳市辖区初中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目的由于年级的不同,略有区别,九年级的学生有73.3%的学生是以体育中考为目的的,七、八年级的学生则以提高运动能力和强身健体为目的;3、信阳市辖区初中生校内课外体育锻炼的主要形式是大课间,大课间开展频率达到了每周5次以上,每次的时长在20-30分钟之间的比例达到90%左右,大课间锻炼的内容主要以跑步、体育中考项目为主;4、信阳市辖区初中生校外自主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场所比较随机,但是参加的锻炼项目排在前五位的是跑步、足球、跳绳、立定跳远和篮球,可见中考体育政策对信阳市初中学生课外体育锻炼内容具有很强的引导性;信阳市初中生校外参加锻炼的形式较为自由,有组织的参加俱乐部、社会培训机构锻炼的人数只有10%左右。每周校外参加锻炼的次数为3次以上,每次持续锻炼30分钟的人数占70%以上。5、通过对初中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社会因素、学业压力、自身问题、家庭影响以及政策导向和校内影响等分析得出,影响初中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因子内容主要有学校运动项目的开展、运动氛围的强弱、有无健身伙伴的陪同等等。6、为了进一步促进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首先加强课外体育锻炼的支持体系建设;第二建立健全课外体育锻炼激励体系;第三,丰富课外体育锻炼的形式和内容;第四,依托区域优势,开展新型运动项目;第五,充分发挥校园媒介功能,增加校园运动氛围。
黄嘉铭[4](2020)在《株洲市省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课余训练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体育传统项目学校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体育传统项目学校作为我国学校体育课余运动训练的初级训练形式之一,是我国运动训练管理体制中极为重要的基础环节,承担着为国家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重要任务。在不断深化体教融合的背景下,近些年来,湖南省在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的发展上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各类竞赛成绩位居全国前列,而株洲市作为湖南省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发展最好的地区之一,近些年来在体育传统项目上取得了非常优秀的成绩,有着其值得学习的成功经验,对株洲市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的课余训练现状进行调查研究,了解其成功经验和存在的问题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本论文运用文献法、调查法、数理统计法、逻辑法等研究方法,对株洲市省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课余训练的实施状况、教练员与参训学生的基本情况等方面展开研究,了解株洲市省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课余训练的整体现状,分析该地区传统项目学校课余训练成功经验与存在问题,提出可行性对策,旨在推进株洲市省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课余训练的健康持续发展,研究结论如下:1.株洲市现有9所省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省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数量位居湖南各市州前列,但城乡学校之间的发展不均衡。项目上包括田径、足球、篮球、武术和乒乓球,学段上主要以高中学段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居多,而小学与初中学段的体育传统项目学校较少,制约着体育人才的输送,影响株洲市建立起完善的"小学一初中一高中"的一条龙式的衔接紧密的人才输送模式。2.株洲市省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课余训练的组织形式主要是学校运动队,其次还有基层训练点、体育特长班、体育俱乐部等。各学校训练计划制定与执行情况良好,训练内容、训练时间较为合理,大部分学校竞赛成绩较为出色,传统项目普及率高,少数学校存在着缺少场地、缺少器材等情况。3.株洲市省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教练员的年龄结构、职称结构都比较合理,但教练员性别比例不均衡,运动队教练员大多为本校体育老师,大部分都拥有本科学历与较为合理的执教经验,超过一半的教练员有二级或更高运动技术等级,但只有少数教练员有专业运动队经历,教练员的学习培训情况良好,教练员基本满意现有工资待遇,但普遍认为训练补贴较少。4.参训学生主要是来自于教练员选拔和学校招收的体育特长生,男女比例不太均衡,多数参训学生没有运动技术等级,选择参加训练的原因主要是升学需要与兴趣爱好,大多数参训学生训练态度良好、文化知识学习态度积极,基本能够做到学习与训练兼顾,成绩大多位于班级中等及中下等水平。5.株洲市省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课余训练的成功经验有:重视学生运动员的全面发展与运动队的思想作风建设,积极引进高水平教练员人才,重视对教练员的培养,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特点,积极地寻求与体育部门、社会俱乐部、高等院校的合作。急需解决的问题主要是: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学段层次分布不够均衡、传统项目的设置较单一,部分学校师资运动等级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体育经费不够充足,考核评估、监管体系不够完善,队员选拔机制有待完善,输送渠道不够畅通等。
冯宁宁[5](2020)在《校园啦啦操课余训练发展的影响因素及路径分析》文中研究指明啦啦操是一项彰显团队精神、焕发青春活力的体育项目,深受广大青少年喜爱。作为一项竞技体育赛事,啦啦操项目可以提高团队凝聚力,丰富校园文化。随着赛事体系的不断完善,我国啦啦操竞技水平逐渐提升,对运动员的身体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课余训练作为学校体育工作中的重要部分,不仅是实现学校体育目标的方向,也是培养优秀体育后备人才的重要路径。校园啦啦操课余训练成为了学校培养优秀体育后备人才的主战场,但校园啦啦操课余训练在开展过程中存在着一些问题,厘清校园啦啦操课余训练发展的影响因素成为了当前的主要任务。因此,研究围绕探寻校园啦啦操课余训练发展的影响因素展开,并在此基础上构建出校园啦啦操课余训练发展的合理路径,为我国校园啦啦操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运用特尔菲法构建了严密、科学的校园啦啦操课余训练发展的影响因素指标体系,并应用层次分析法赋予指标体系中各指标权重值,最终为校园啦啦操课余训练的发展提供一个可操作性的路径。研究结论:(1)运用特尔菲法构建出了系统、全面、具有操作性的校园啦啦操课余训练发展的影响因素指标体系表,共包含了基准层的4项指标,因子层的13项指标,指标层的45项具体指标。(2)应用层次分析法对基准层的4项指标进行赋值,按重要程度从大到小依次为:学校(0.4830)、教师(0.3440)、学生(0.1101)、社会(0.0629),学校成为影响校园啦啦操课余训练的重要因素。(3)应用层次分析法对因子层的13项指标进行赋值,按重要程度从大到小依次为:管理体制(0.3077)、执教水平(0.2514)、场地器材(0.1247)、执教动机(0.0648)、训练动机(0.0647)、训练经费(0.0506)、运动水平(0.0356)、竞赛环境(0.0342)、研训转化(0.0279)、家庭环境(0.0170)、学训矛盾(0.0098)、政策环境(0.0077)、其它(0.0040)。(4)应用层次分析法对指标层的45项指标进行赋值,按重要程度排在前10位的依次为:管理机构(0.1886)、训练经验(0.1392)、运动经历(0.0670)、运动员生源质量(0.0484)、专业啦啦操教师数量(0.0484)、训练场馆空间(0.0471)、训练场地铺装(0.0398)、成套动作编排(0.0335)、参赛费用(0.0322)、为校争光(0.0275)。(5)校园啦啦操课余训练发展的路径为:夯实“管理机构”的核心地位,强化“执教水平”的有力抓手,落实“场地器材”和“训练经费”的保障要求,迸发“执教动机”和“训练动机”的不竭动力,提升“运动水平”的支撑能力。
王景誉[6](2020)在《哈尔滨市中小学开展滑冰运动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以7所冰雪特色学校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2022年京张冬奥会的大背景下,我国正在向“冰雪体育大国”和“冰雪体育强国”迈进;我国计划在2020年,全国中小学冰雪特色学校达到2000所,计划到2025年遴选出5000所特色学校和700余所师范学校。在此背景下,滑冰运动的引入对于学校体育新改革的重要性可见一斑。滑冰运动作为黑龙江省最具代表性的传统体育运动项目之一,在各大赛事中为黑龙江省的体育事业赢得了许多冠军和荣誉,也在黑龙江省的竞技体育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近年来,为了促进滑冰运动成绩并提高滑冰项目的竞争力,学校体育逐渐被用作后备人员培训基地,这也使得更多的学校已经开展了这项运动,尤其是哈尔滨市的中小学校逐渐成为开展滑冰运动的主要力量和主要战场。大规模特色学校和基点校的建立也推动着滑冰运动在我市更好更快的发展。为更好的了解哈尔滨市中小学滑冰运动开展情况,并为今后发展提出建议,本文以哈尔滨市中小学开展滑冰运动的状况为研究对象,以道里区江沿小学、南岗区育红小学、南岗区继红小学、道外区大同小学、道里区新阳路小学、南岗区第47中学、南岗区第163中学这7所中小学为调查研究对象。综合利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等方法研究哈尔滨市中小学开展滑冰运动的现状得出结果:第一,哈尔滨市的冰雪特色学校滑冰运动文化氛围整体较优良,有一定的文化基础,这为哈尔滨市冰雪特色学校滑冰运动的持续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第二,政府扶持力度不足导致冰雪特色学校整体出现滑冰运动场地不足、学生人均使用面积较低、外租场地费用较高以及场地设施不健全的现象。影响了校园滑冰运动的教学活动,不能完全满足学生对滑冰运动的需求,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对参与滑冰运动的积极性。第三,现阶段,开展滑冰运动课程的特色学校,大多数学生对课堂效果感到较为满意,并且认为他们能有所收获。但师资匮乏、教师专业程度不高,课程开设较多,不利于滑冰课程的实际开展。
胡紫健[7](2020)在《天水市足球特色学校校园足球活动开展的影响因素分析》文中指出国家相关政策的颁布使得校园足球的发展进入良性循环的状态,为未来我国的足球事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在一些相对落后的地区如何开展校园足球依旧是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近年来,甘肃省校园足球特色学校逐年增加,各足球特色学校的执行力和开展程度成为了关注的焦点之一。天水市作为甘肃省经济较发达的地州市之一,其校园足球活动开展的如何直接影响着我省的整体水平。本文以教育部在2016-2019年遴选的甘肃省天水市内的校园足球特色学校为调查对象,采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问卷调查、数理统计及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对影响甘肃省天水市足球特色学校校园足球活动开展的因素进行分析,旨在更好地推动天水市乃至整个甘肃省中小学校园足球特色学校的建设与发展。主要结论如下:1、目前天水市足球特色学校出现了数量增长缓慢的情况,原因:一是教育系统的关怀与支持的力度不够;二是学校领导对校园足球特色学校的建设不重视,且硬件条件也不足。2、天水市足球特色学校在地区分布上也存在明显的差异性。应均衡布点,尤其要重视偏远山区和经济落后地区校园足球特色学校的建设问题,才能更好的提高校园足球特色学校的质量与数量。3、小学作为足球教育的起点,特色足球学校的数量基本符合要求。从初中开始,延至高中,却出现了“断崖式”式递减的现象,受高考升学压力的影响,高中足球特色学校在建设及理念方面存在不合理现象。4、天水市对足球特色学校的监管力度不够,上级领导主要通过下发文件来传达指令,并未深入学校实地考察。校园足球课执行效率不佳,部分高中学校并未按照每周一节足球课的要求执行。校园足球队的训练模式不够合理,没有坚持常年训练的原则,仍然停留在有比赛才进行训练的传统模式。5、对学生参与足球活动的兴趣引领不够,导致学生主动参与足球活动的积极性不强,有时参加足球比赛是在班主任和教练的说服下被动进行的,因此也不会主动的参与足球课外活动。足球课外活动内容过于单一,现有足球竞赛体系不能满足学生竞赛所需。6、天水市足球特色学校校园足球活动的主要影响因素为:(1)足球课教学实践情况;(2)足球队训练情况;(3)学生认知情况;(4)课外足球活动;(5)足球竞赛情况等5个方面。7、天水市足球特色学校校园足球活动发展对策为:(1)应加强足球特色学校监管力度,提高校园足球课执行效率;(2)改善与保障校园足球队的训练模式合理化;(3)及时转变意识观念,俯瞰未来发展校园足球;(4)调节学生自主学习性,改进学生课外足球活动参与内容;(5)改革和创建与天水市足球特色学校发展相符合的足球联赛竞赛体系。
吴小华[8](2020)在《苏州市高新区小学校内课外体育活动开展现状与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课外体育活动作为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体育课的延续和补充,它与体育课共同构成了学校体育的主体,并与体育课相互配合,一起致力于全面实现学校体育目标,课外体育活动分为校内与校外课外体育活动。其中校内课外体育活动开展的好与坏,关系到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体育兴趣的培养和终身体育意识的养成。小学阶段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体育活动,一方面有利于学生对体育锻炼产生兴趣,养成坚持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从而全面提升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另一方面对更好的实现学校体育目标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访谈法、对比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苏州市高新区小学校内课外体育活动的开展情况进行调查研究,调查发现苏州高新区各小学都开展了一定量的校内课外体育活动,但开展质量存在一定差异。在开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为:各校开展的校内课外体育项目“偏科”比较严重,足球项目每个学校都有涉及,而像武术和体操这类项目开展的学校则寥寥无几;部分学校大课间活动的内容不够丰富、略显单一;体育教师普遍缺乏官方培训经验;学生是否能参加校内课外体育活动受作业量和家长的态度限制较大等。为了促使苏州高新区小学校内课外体育活动的更好发展,提出了包括推进更多体育项目走进校内课外体育活动;多组织体育教师参加专业培训;提高学生课堂效率,减少课后作业的布置以及帮忙做相关家长工作,以保证学生能够更好地参加校内课外体育活动等建议。
刘梦亚[9](2020)在《“一校一品”视阈下河南省乒乓球特色学校乒乓球运动优化发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意见》中提出:“体育教学要加强健康知识教育,注重运动技能学习,科学安排运动负荷,重视实践练习。研究制定运动项目教学指南,让学生熟练掌握一至两项运动技能,逐步形成‘一校一品’、‘一校多品’教学模式,努力提高体育教学质量”[1]。在国家大力敦促学校向“一校一品”、“一校多品”方向发展的背景下,本研究运用文献法、调查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实地调查法、数理统计法和逻辑分析法等方法对河南省“一校一品”乒乓球特色学校乒乓球运动发展进行了调查研究,研究结果如下:(1)河南省“一校一品”乒乓球特色学校中存在着没有开设乒乓球课程的学校,在开设乒乓球课程的学校中存在不是针对所有年级开设的情况。不同性别、阶段学生对乒乓球课程喜爱程度及课程内容满意度具有显着性差异,但整体较为满意。(2)调查的乒乓球特色学校绝大多数都拥有室内乒乓球场地,但数量不多;4所学校没有室外乒乓球台,部分拥有室外球台的学校球台数量不足。教授乒乓球课的教师数量较少,但多数具有本科学历,少数为硕士学历或专科学历,一半的教师没有运动员等级,多数教师在职期间接受过不同等级的乒乓球教练员培训。(3)超过一半的学校在大课间活动时没有安排乒乓操,男、女生对乒乓操活动强度能否满足自身锻炼需求情况有明显差异,应在大课间活动安排时将乒乓操与其它体育活动有机结合;课外活动开设率最高的项目是足球,乒乓球和篮球并列第二,学生每周参加乒乓球课外活动时间较短。(4)各特色学校大多提供室内场地供学生上课及训练队训练,大部分学校有专业的乒乓球教师或教练指导训练队学生训练,但是在专项训练资金方面提供的不够;将近一半的学校没有机会参加省级比赛,参加市级或是县级比赛的次数也很有限,特色学校缺乏合理的乒乓球联赛机制;参加过乒乓球业余等级考试的学生人数较少,普及程度较低。(5)在特色学校乒乓球文化建设中多数特色学校利用海报、标语、黑板报宣传乒乓球运动,只有少数学校有乒乓球相关的特色建筑,会组织辩论赛、演讲比赛,部分学校有乒乓球特色展厅,会举行乒乓球文化节。(6)目前限制“一校一品”乒乓球特色学校乒乓球运动发展的因素为:其它运动项目制约;学生多而场地、器材缺少;专业教师数量不足;专项经费支撑不够;乒乓球理论知识讲解不够;校园乒乓球文化氛围不浓;缺少各级校园乒乓球联赛;缺少“一校一品”乒乓球特色学校评价体系;在学校评上“一校一品”乒乓球特色学校之后缺少后续的检查、监督等。(7)“一校一品”乒乓球特色学校乒乓球运动优化发展的策略为:以乒乓球运动为主导,合理规划其它各项运动;扩大场地设施,加大器材投入;招聘专业的乒乓球教师;增加经费投入,寻求多方支持;增加乒乓球理论知识讲解;根据学校实际情况构建校园乒乓文化;健全乒乓球联赛机制等。
张书达[10](2020)在《山西省中小学花样跳绳运动的开展现状与对策研究》文中指出花样跳绳是一项操作简单、方便易学的时尚运动,其内容丰富多彩,花式多变,需要的练习场地有限,练习器械也比较简单,极易在中小学推广与开展,同时还具有极高的运动价值,对学生身体、心理健康的发展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当前,山西省中小学体育教学仍以传统体育项目为主,开展花样跳绳运动的学校较少,开展情况较差,花样跳绳在中小学体育教学中的价值和作用还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本研究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实地观察法和数理统计法,通过对山西省30所中小学267名体育教师和416名学生的调查,从花样跳绳运动开展的情况、学生情况、教师情况入手,系统分析该地区中小学花样跳绳运动开展现状,掌握其发展状况,找到存在的问题,提出针对性的建议,以推动花样跳绳在山西省中小学更好的开展,也能为其它地区中小学该项运动的开展提供一定借鉴。通过研究,得到如下结论:1、山西省中小学花样跳绳运动的开展形式、类型较单一,学校现有的场地设施完全可以满足开展该项运动的要求;学生对花样跳绳活动或比赛的兴趣较高,参与愿望强烈,但中小学组织开展花样跳绳活动或比赛的频率较低。2、山西省中小学生对花样跳绳运动的了解、喜欢程度较高,了解途径以学校举办的花样跳绳活动或比赛为主;学习花样跳绳运动的意愿比较强烈,每周参加花样跳绳运动的练习次数以4次以上为主,每次锻炼时间集中在20-30分钟的最多。3、山西省中小学花样跳绳运动的开展中男性教师居多,以青年教师为主,整体学历水平较高;教师主要通过影视网络、专业队的表演等了解花样跳绳运动,对花样跳绳运动的认知较为全面,对培训的重视程度较高,但参加相关培训的机会较少;4、山西省中小学花样跳绳运动开展的仍旧相对滞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较多,比较突出。主要集中在五个方面,即学校领导不够重视,教师专业水平不足,教学资源(尤其是教材和教学资料)严重缺失,开展形式相对单一,宣传推广力度不够。5、未来,要推动山西省中小学花样跳绳运动更好的开展,要争取学校领导的全面支持,采取有效举措提高体育教师的专业水平,加强校本教材及教辅资料开发,丰富花样跳绳的开展形式,加强对花样跳绳的宣传及推广力度。
二、中小学生参加课余训练的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小学生参加课余训练的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成都市校园网球特色学校建设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的意义 |
1.3.1 理论意义 |
1.3.2 现实意义 |
2 文献综述 |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2.2 国外校园网球研究综述 |
2.2.1 欧美国家校园网球研究综述 |
2.2.2 日本校园网球研究综述 |
2.3 国内校园网球研究综述 |
2.3.1 我国校园网球研究趋势 |
2.3.2 我国校园网球现状的研究 |
2.3.3 校园网球课堂教学研究 |
2.3.4 校园网球课余训练与竞赛的研究 |
2.3.5 我国网球后备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
3 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问卷调查法 |
3.2.3 专家访谈法 |
3.2.4 数理统计法 |
3.2.5 案例分析法 |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
4.1 成都市校园网球特色学校的遴选 |
4.1.1 遴选的目的 |
4.1.2 学校的区位分布 |
4.1.3 学校类型分布 |
4.2 成都市校园网球特色学校场地器材建设的现状研究 |
4.2.1 网球场地建设分析 |
4.2.2 网球器材建设分析 |
4.3 成都市校园网球特色学校师资力量建设分析 |
4.3.1 网球专项体育教师的数量 |
4.3.2 网球专项体育教师的专业水平 |
4.3.3 网球专项体育教师的组成结构 |
4.3.4 网球专项体育教师的专项学习和培训 |
4.3.5 网球专项体育教师待遇以及评估奖励 |
4.4 成都市校园网球特色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网球课堂教学 |
4.4.1 网球课时开设 |
4.4.2 网球课开设年限 |
4.4.3 网球课的开设频率 |
4.4.4 网球课的开设形式与上课形式 |
4.4.5 网球教材的使用分析 |
4.4.6 网球课的教学内容的现状 |
4.4.7 网球专项体育教师的教学方法 |
4.4.8 网球课程的评价 |
4.5 成都市校园网球特色学校课余训练与竞赛 |
4.5.1 网球代表队的建设 |
4.5.2 网球课余训练 |
4.5.3 网球课余竞赛 |
4.5.4 网球文化主题活动 |
4.6 成都市校园网球特色学校管理、保障体制分析 |
4.6.1 成都市校园网球特色学校的管理体制建设 |
4.6.2 成都市校园网球特色学校的保障体制建设 |
4.7 成都市校园网球特色学校建设出色案例的分析 |
4.7.1 “全国网球示范学校”——成都市高新区锦晖小学 |
4.7.2 “成都市网球示范学校”——锦江区万科成师附小 |
4.7.3 “成都高水平网球中学”——武侯区棕北中学 |
4.7.4 成都市校园网球特色学校出色个案述评 |
5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件 |
致谢 |
(2)金湖县塔集镇农村小学课外体育活动的面临的困境及干预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1.1 国家及地方政府对小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重视 |
1.1.2 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的契机 |
1.1.3 学生个体发展的需求 |
1.1.4 塔集镇小学课外体育活动开展现状及面临的挑战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核心概念界定 |
2.1.1 课外体育活动 |
2.1.2 农村小学 |
2.2 国内研究现状 |
2.2.1 课外体育活动开展现状研究 |
2.2.2 小学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影响因素研究 |
2.2.3 小学课外体育活动开展对策研究 |
2.2.4 课外体育活动的功能研究 |
2.2.5 小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安全防护对策研究 |
2.3 国外研究现状 |
2.3.1 美国课外体育活动的研究 |
2.3.2 日本课外体育活动形式及作用 |
2.3.3 德国重视体育场馆的建设及体育俱乐部的开展 |
2.3.4 英国课外体育活动形式 |
2.3.5 越南课外体育活动的要求与现状 |
2.4 研究述评 |
第3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问卷调查法 |
3.2.3 访谈法 |
3.2.4 实地考察法 |
3.2.5 数理统计法 |
第4章 研究结果与分析 |
4.1 塔集镇小学师生情况 |
4.1.1 学生情况 |
4.1.2 体育教师情况 |
4.2 塔集镇小学学生对课外体育活动的认知情况 |
4.2.1 学生喜欢课外体育活动的程度及项目情况 |
4.2.2 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动机 |
4.2.3 学生对参加课外体育活动是否影响成绩的认识 |
4.2.4 学生在课外体育活动中的自我表现情况 |
4.3 塔集镇小学课外体育活动形式及学生参与现状分析 |
4.3.1 大课间开展及学生参与情况 |
4.3.2 体育社团开展及学生参加情况 |
4.3.3 课余运动训练开展及学生参加情况 |
4.3.4 学校运动竞赛开展及学生参加情况 |
4.4 塔集镇小学课外体育活动面临的困境分析 |
4.4.1 领导支持力度不够,活动规章制度不全 |
4.4.2 师资力量薄弱,场地器材配备不足 |
4.4.3 课外体育活动内容缺失形式单一 |
4.4.4 学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程度不平衡 |
4.5 塔集镇小学课外体育活动干预对策分析 |
4.5.1 提高学校领导重视程度,保证课外体育活动正常开展 |
4.5.2 研究制定本校特色活动,形成课外体育活动良好氛围 |
4.5.3 培养学生体育活动兴趣,提高课外体育活动质量 |
4.5.4 以学生为本,提高学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主动性 |
4.5.5 通过布置课外体育作业,全面提高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实效性 |
第5章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专家调査问卷(问卷效度) |
附录二:《金湖县塔集镇农村小学课外体育活动面临的困境及干预对策研究》调査问卷(学生) |
附录三:《金湖县塔集镇农村小学课外体育活动面临的困境及干预对策研究》调査问卷(教师) |
附录四:访谈提纲 |
致谢 |
(3)信阳市辖区初中生课外体育锻炼现状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选题背景 |
1.2 课外体育锻炼的概念界定 |
1.3 国内相关研究 |
1.3.1 关于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认知研究 |
1.3.2 关于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时间、频率研究 |
1.3.3 关于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组织形式研究 |
1.3.4 关于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项目选择研究 |
1.3.5 关于课外体育锻炼的影响因素研究 |
1.3.6 课外体育锻炼的对策 |
1.4 国外相关研究 |
第2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资料法 |
2.2.2 问卷调查法 |
2.2.3 数理统计法 |
第3章 研究结果与分析 |
3.1 信阳市辖区初中生对参加体育锻炼的认知情况 |
3.1.1 信阳市辖区初中生对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价值认知 |
3.1.2 信阳市辖区初中生对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态度 |
3.2 信阳市辖区初中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现状 |
3.2.1 信阳市辖区初中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目的调查 |
3.2.2 信阳市辖区初中大课间开展现状调查分析 |
3.2.3 信阳市辖区初中生自主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时段分析 |
3.2.4 信阳市辖区初中生自主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频率与时长分析 |
3.2.5 信阳市辖区初中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形式分析 |
3.2.6 信阳市辖区初中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场所分析 |
3.2.7 信阳市辖区初中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项目分析 |
3.3 影响信阳市辖区初中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因素 |
3.3.1 因子分析的KMO和 Bartlett检验 |
3.3.2 影响信阳市辖区初中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因子分析过程 |
3.3.3 影响信阳市辖区初中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因素 |
3.4 信阳市辖区初中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对策研究 |
3.4.1 加强课外体育锻炼的支持体系建设 |
3.4.2 建立健全课外体育锻炼激励体系 |
3.4.3 丰富课外体育锻炼的形式和内容 |
3.4.4 依托区域优势,开展新型运动项目 |
3.4.5 充分发挥校园媒介功能,增加校园运动氛围 |
第4章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信阳市辖区初中生课外体育锻炼调查问卷 |
(4)株洲市省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课余训练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意义 |
1.4 文献综述 |
1.4.1 相关概念研究 |
1.4.2 有关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现状的研究 |
1.4.3 有关课余训练现状的研究 |
1.4.4 有关传统项目学校课余训练的研究 |
1.4.5 湖南省及株洲市关于传统项目学校和课余训练的相关研究 |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法 |
2.2.2 调查法 |
2.2.3 数理统计法 |
2.2.4 逻辑法 |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
3.1 株洲市省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概况 |
3.1.1 株洲市省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分布状况 |
3.1.2 株洲市省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命名时间及项目现状 |
3.2 株洲市省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课余训练实施现状调查与分析 |
3.2.1 运动队的组建 |
3.2.2 训练组织形式的调查与分析 |
3.2.3 训练目标制定情况的调查与分析 |
3.2.4 训练计划制定情况的调查与分析 |
3.2.5 训练内容安排情况的调查与分析 |
3.2.6 训练方法运用情况的调查与分析 |
3.2.7 训练时间安排的调查与分析 |
3.2.8 训练负荷安排的调查与分析 |
3.2.9 训练场地设施情况的调查与分析 |
3.2.10 训练经费来源及满意度的调查与分析 |
3.2.11 训练中伤病控制情况的调查与分析 |
3.2.12 参赛情况及体育人才输送情况的调查与分析 |
3.2.13 训练效果满意度的调查与分析 |
3.3 株洲市省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教练员基本情况调查与分析 |
3.3.1 教练员的性别比例情况调查与分析 |
3.3.2 教练员的年龄和执教年限情况调查与分析 |
3.3.3 教练员的学历和职称情况调查与分析 |
3.3.4 教练员运动经历与运动技术等级情况调查与分析 |
3.3.5 教练员学习培训情况调查与分析 |
3.3.6 教练员的工资待遇及满意度情况调查与分析 |
3.4 株洲市省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参训学生基本情况调查与分析 |
3.4.1 参训学生进入运动队途径的调查与分析 |
3.4.2 参训学生的男女比例情况调查与分析 |
3.4.3 参训学生年龄与开始训练年龄的调查与分析 |
3.4.4 参训学生训练动机的调查与分析 |
3.4.5 参训学生训练态度的调查与分析 |
3.4.6 参训学生运动技术等级情况调查与分析 |
3.4.7 参训学生文化知识学习情况调查与分析 |
3.4.8 参训学生家长态度的调查与分析 |
3.5 株洲市省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课余训练取得的成绩、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
3.5.1 株洲市省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课余训练成功经验 |
3.5.2 株洲市省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课余训练存在的问题 |
3.5.3 株洲市省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课余训练发展对策 |
4 结论与建议 |
4.1 结论 |
4.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 A 株洲市省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教练员调查问卷 |
附录 B 株洲市省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学生运动员调查问卷 |
附录 C 调查问卷专家效度评价表 |
附录 D 株洲市省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领导、传统项目学校主管部门领导访谈提纲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5)校园啦啦操课余训练发展的影响因素及路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相关研究动态 |
1.2.1 国内外啦啦操的相关研究 |
1.2.2 国内外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研究 |
1.2.3 我国啦啦操开展现状的研究 |
1.2.4 我国课余训练的相关研究 |
1.2.5 研究小结 |
1.3 相关概念界定 |
1.3.1 校园啦啦操 |
1.3.2 课余训练 |
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2.1 研究目的 |
2.2 研究意义 |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专家访谈法 |
3.2.3 特尔菲法 |
3.2.4 层次分析法 |
3.2.5 数理统计法 |
3.2.6 逻辑分析法 |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
4.1 初步构建指标体系 |
4.2 基于特尔菲法构建指标体系 |
4.2.1 专家咨询问卷的发放 |
4.2.2 第一轮专家咨询问卷统计分析 |
4.2.3 第二轮专家咨询问卷统计分析 |
4.2.4 构建最终指标体系 |
4.3 基于层次分析法确定权重 |
4.3.1 专家评价问卷发放与回收 |
4.3.2 分析各指标体系权重 |
4.3.3 指标体系综合权重排序 |
5 讨论 |
5.1 高效的管理体制是校园啦啦操课余训练发展的核心所在 |
5.2 高超的执教水平是校园啦啦操课余训练发展的主要抓手 |
5.3 充裕的场地器材和训练经费是校园啦啦操课余训练发展的重要保障 |
5.4 适宜的执教动机和训练动机是校园啦啦操课余训练发展的不竭动力 |
5.5 良好的运动水平是校园啦啦操课余训练发展的重要支撑 |
5.6 校园啦啦操课余训练发展的路径 |
6 结论 |
7 参考文献 |
8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9 附录 |
附录1 第一轮专家咨询问卷 |
附录2 第二轮专家咨询问卷 |
附录3 专家评价问卷 |
10 致谢 |
(6)哈尔滨市中小学开展滑冰运动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以7所冰雪特色学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2.文献综述 |
2.1 概念界定 |
2.1.1 滑冰运动 |
2.1.2 校园滑冰运动 |
2.2 国内研究现状 |
2.2.1 我国校园滑冰运动开展现状 |
2.2.2 我国校园滑冰运动教学现状 |
2.3 国外研究现状 |
2.3.1 国外校园滑冰运动开展现状 |
2.3.2 国外校园滑冰运动教学现状 |
3.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专家访谈法 |
3.2.3 问卷调查法 |
3.2.4 数理统计法 |
3.2.5 逻辑分析法 |
4.研究结果与分析 |
4.1 哈尔滨市7所冰雪特色学校滑冰运动的开展现状 |
4.1.1 开展模式现状 |
4.1.2 开展形式现状 |
4.1.3 场地设施现状 |
4.1.4 器材装备现状 |
4.1.5 开设课程现状 |
4.1.6 师资力量现状 |
4.1.7 学生学情现状 |
4.2 哈尔滨市7所冰雪特色学校滑冰运动开展的影响因素分析 |
4.2.1 冰雪特色学校滑冰运动文化氛围 |
4.2.2 场地器材对滑冰运动开展的影响 |
4.2.3 其他因素对滑冰运动开展的影响 |
4.3 促进哈尔滨市7所冰雪特色学校滑冰运动发展的对策分析 |
4.3.1 借力冬奥推广校园滑冰运动 |
4.3.2 加强对滑冰运动的安全教育 |
4.3.3 优化滑冰运动课程设置 |
4.3.4 加强滑冰运动师资队伍建设 |
4.3.5 借助手段培养后备人才 |
5.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
附录二 |
附录三 |
附录四 |
个人简介 |
(7)天水市足球特色学校校园足球活动开展的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选题依据 |
1.1.1 我国校园足球活动发展的需要 |
1.1.2 甘肃省校园足球活动发展的需要 |
1.1.3 天水市校园足球活动发展的需要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2 相关概念界定 |
2.1 校园足球 |
2.2 校园足球特色学校 |
3 文献综述 |
3.1 国外研究现状 |
3.1.1 欧洲青少年足球培养现状分析 |
3.1.2 美洲青少年足球培养现状分析 |
3.1.3 亚洲青少年足球培养现状分析 |
3.2 国内研究现状 |
4 研究对象与方法 |
4.1 研究对象 |
4.2 研究方法 |
4.2.1 文献资料法 |
4.2.2 专家访谈法 |
4.2.3 问卷调查法 |
4.2.4 数理统计法 |
4.2.5 逻辑分析法 |
5 研究结果与分析 |
5.1 天水市足球特色学校校园足球活动开展现状分析 |
5.1.1 天水市校园足球特色学校数量分布情况 |
5.1.2 天水市校园足球特色学校结构形成分析情况 |
5.1.3 天水市各县区足球特色学校面积分布情况 |
5.1.4 天水市足球特色学校比赛情况分析 |
5.2 天水市足球特色学校校园足球活动开展的影响因素分析 |
5.2.1 足球课教学实践情况 |
5.2.2 足球队训练情况 |
5.2.3 学生认知情况 |
5.2.4 课外足球活动 |
5.2.5 足球竞赛情况 |
5.3 天水市足球特色学校校园足球活动开展对策研究 |
5.3.1 加强足球特色学校监管力度,提高校园足球课执行效率 |
5.3.2 改善与保障校园足球队训练模式合理化 |
5.3.3 及时转变意识观念,俯瞰未来发展校园足球 |
5.3.4 调节学生自主学习性,改进学生课外足球活动参与内容 |
5.3.5 改革现有中学生足球竞赛体制,创办天水市中学生校园足球联赛 |
6 结论与建议 |
6.1 结论 |
6.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
附录二 |
附录三 |
附录四 |
附录五 |
附录六 |
致谢 |
个人简历、硕士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目录 |
(8)苏州市高新区小学校内课外体育活动开展现状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1.1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需求 |
1.1.2 《学校体育工作条例》等文件提出的明确要求 |
1.1.3 丰富校园文化生活的需求 |
1.1.4 巩固体育技能和愉悦身心的需求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2 相关概念的研究基础 |
2.1 课外体育活动的概念 |
2.2 课外体育活动发展历程 |
2.3 学校体育目标的概念 |
2.4 学校体育目标的演变过程 |
2.4.1 新中国成立之初的学校体育目标发展历程 |
2.4.2 改革开放以来学校体育目标发展历程 |
3 文献综述 |
3.1 国内外课外体育活动研究状况 |
3.1.1 国内课外体育活动研究状况 |
3.1.2 国外课外体育活动研究状况 |
4 研究对象与方法 |
4.1 研究对象 |
4.2 研究方法 |
4.2.1 文献资料法 |
4.2.2 问卷调查法 |
4.2.3 访谈法 |
4.2.4 数理统计法 |
4.2.5 对比分析法 |
5 研究结果与分析讨论 |
5.1 苏州高新区小学校内课外体育活动开展现状 |
5.1.1 苏州高新区小学大课间体育活动开展内容情况 |
5.1.2 苏州高新区小学课余体育训练开展情况 |
5.1.3 苏州高新区小学课余体育竞赛开展情况 |
5.2 学校领导对开展校内课外体育活动的认知情况 |
5.2.1 学校领导对校内课外体育活动的支持情况 |
5.2.2 学校领导对校内课外体育活动的重视程度 |
5.3 体育教师在校内课外体育活动开展过程中的认知与学习情况 |
5.3.1 体育教师对开展校内课外体育活动的态度 |
5.3.2 体育教师对校内课外体育活动开展过程中存在问题的认知情况 |
5.3.3 体育教师在校内课外体育活动开展过程中的学习情况 |
5.4 校内课外体育活动中体育教师的参与和组织情况 |
5.4.1 大课间体育活动中体育教师的参与和组织情况 |
5.4.2 课余体育训练中体育教师的参与和组织情况 |
5.4.3 课余体育竞赛中体育教师的参与和组织情况 |
5.5 学生参加校内课外体育活动现状 |
5.5.1 学生参与校内课外体育活动的动机 |
5.5.2 学生喜欢的校内课外体育活动的内容 |
5.5.3 影响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原因 |
5.5.4 学生对校内课外体育活动开展的建议 |
5.6 各校体质健康状况 |
5.7 开展校内课外体育活动对完成学校体育目标的作用分析 |
5.7.1 开展大课间体育活动对完成学校体育目标的作用分析 |
5.7.2 开展课余体育训练对完成学校体育目标的作用分析 |
5.7.3 开展课余体育竞赛对完成学校体育目标的作用分析 |
6 结论与建议 |
6.1 结论 |
6.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件 |
致谢 |
(9)“一校一品”视阈下河南省乒乓球特色学校乒乓球运动优化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有关“一校一品”的研究 |
1.3.2 有关中小学校乒乓球运动的研究 |
1.3.3 有关“一校一品”视阈下乒乓球运动研究 |
1.3.4 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研究 |
1.3.5 小结 |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法 |
2.2.2 调查法 |
2.2.3 数理统计法 |
2.2.4 逻辑分析法 |
2.2.5 个案分析法 |
3 结果与分析 |
3.1 河南省乒乓球特色学校乒乓球运动开展情况 |
3.1.1 乒乓球特色学校发展目标 |
3.1.2 乒乓球课程教学情况 |
3.1.3 大课间乒乓球活动情况 |
3.1.4 课外乒乓球活动情况 |
3.1.5 课余乒乓球训练情况 |
3.1.6 乒乓球竞赛组织和参与情况 |
3.1.7 校园乒乓球文化情况 |
3.1.8 乒乓球特色学校发展保障 |
3.2 乒乓球特色学校乒乓球运动发展个案分析 |
3.2.1 南阳市第十五小学 |
3.2.2 濮阳市实验小学 |
3.2.3 案例经验总结 |
3.3 制约乒乓球特色学校乒乓球运动发展的因素 |
3.3.1 其它运动项目制约 |
3.3.2 学生多场地、器材缺少 |
3.3.3 专业教师数量不足 |
3.3.4 专项经费支撑不够 |
3.3.5 乒乓球理论知识讲解不够 |
3.3.6 校园乒乓球文化氛围不浓 |
3.3.7 缺少各级校园乒乓球联赛 |
3.4 一校一品视阈下乒乓球特色学校乒乓球运动优化发展对策 |
3.4.1 合理规划各项运动 |
3.4.2 扩大场地设施,加大器材投入 |
3.4.3 招聘专业乒乓球教师 |
3.4.4 增加经费投入,寻求多方支持 |
3.4.5 增加乒乓球理论知识讲解 |
3.4.6 根据学校实际情况构建校园乒乓文化 |
3.4.7 健全乒乓球联赛机制 |
4 结论与建议 |
4.1 结论 |
4.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 A 教师调查问卷 |
附录 B 学生调查问卷 |
附录 C 访谈提纲 |
附录 D 专家效度评价表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10)山西省中小学花样跳绳运动的开展现状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2 文献综述 |
2.1 花样跳绳的理论基础概述 |
2.1.1 花样跳绳概念的界定 |
2.1.2 花样跳绳运动的起源 |
2.1.3 花样跳绳运动的特点 |
2.1.4 花样跳绳运动的分类 |
2.2 花样跳绳的研究现状 |
2.2.1 国外研究现状 |
2.2.2 国内研究现状 |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专家访谈法 |
3.2.3 问卷调查法 |
3.2.4 实地考察法 |
3.2.5 数理统计法 |
4 结果与分析 |
4.1 山西省中小学花样跳绳运动开展的基本情况分析 |
4.1.1 中小学花样跳绳运动的开展形式 |
4.1.2 中小学花样跳绳运动的开展类型 |
4.1.3 中小学花样跳绳运动的场地设施 |
4.1.4 中小学花样跳绳比赛的开展情况 |
4.2 山西省中小学花样跳绳运动开展的学生情况分析 |
4.2.1 中小学生对花样跳绳运动的认知情况 |
4.2.2 中小学生对花样跳绳运动的喜欢程度 |
4.2.3 中小学生参与花样跳绳运动的意愿情况 |
4.2.4 中小学生日常参与花样跳绳运动的情况 |
4.3 山西省中小学花样跳绳运动开展的教师情况分析 |
4.3.1 山西省中小学生体育教师的基本情况 |
4.3.2 体育教师对花样跳绳运动的认知情况 |
4.3.3 体育教师对待花样跳绳运动的态度情况 |
4.3.4 体育教师参加花样跳绳相关培训的情况 |
4.4 花样跳绳运动在山西省中小学开展的影响因素 |
4.4.1 学校领导不够重视 |
4.4.2 教师专业水平不足 |
4.4.3 教学资源严重缺失 |
4.4.4 开展形式相对单一 |
4.4.5 宣传推广力度不够 |
4.5 山西省中小学花样跳绳运动开展对策的分析 |
4.5.1 争取学校领导的全面支持 |
4.5.2 提高体育教师的专业水平 |
4.5.3 加强教材及教辅资料开发 |
4.5.4 丰富花样跳绳的开展形式 |
4.5.5 加强项目宣传及推广力度 |
5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访谈提纲 |
附录 B 山西省中小学花样跳绳发展教师问卷调查表 |
附录 C 山西省中小学花样跳绳发展学生问卷调查表 |
致谢 |
四、中小学生参加课余训练的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成都市校园网球特色学校建设的研究[D]. 罗保证. 四川师范大学, 2021(12)
- [2]金湖县塔集镇农村小学课外体育活动的面临的困境及干预对策研究[D]. 王慧. 扬州大学, 2021(09)
- [3]信阳市辖区初中生课外体育锻炼现状与对策研究[D]. 刘晓焕. 信阳师范学院, 2021(09)
- [4]株洲市省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课余训练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D]. 黄嘉铭. 河南大学, 2020(06)
- [5]校园啦啦操课余训练发展的影响因素及路径分析[D]. 冯宁宁. 苏州大学, 2020(03)
- [6]哈尔滨市中小学开展滑冰运动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以7所冰雪特色学校为例[D]. 王景誉. 哈尔滨体育学院, 2020(12)
- [7]天水市足球特色学校校园足球活动开展的影响因素分析[D]. 胡紫健. 西北师范大学, 2020(01)
- [8]苏州市高新区小学校内课外体育活动开展现状与对策研究[D]. 吴小华. 苏州大学, 2020(03)
- [9]“一校一品”视阈下河南省乒乓球特色学校乒乓球运动优化发展研究[D]. 刘梦亚. 河南大学, 2020(02)
- [10]山西省中小学花样跳绳运动的开展现状与对策研究[D]. 张书达. 山西师范大学, 20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