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开放系统中的实时性(论文文献综述)
何国彪[1](2021)在《去中心化可信互联网基础设施关键技术研究》文中认为互联网作为信息革命核心技术已经深入到各个领域,随着网络空间的快速扩张,其安全可信问题也变得更加严峻。域名根服务系统、域间路由系统和多域网络资源共享与切片编排是互联网重要基础设施,它们是互联网服务可用性、网络连通性和资源共享性的基础。虽然互联网整体架构采用了分布式设计理念,但这些互联网重要基础设施背后所依赖的安全信任模型是中心化的,存在中心权威机构权限过大、单点失效和数据隐私泄露等诸多安全风险。近年来,具备去中心化和不可篡改特性的区块链技术发展迅速,为构建互联网基础设施去中心化安全信任模型带来新的思路,本文主要工作和创新点如下:(1)域名根服务系统依赖中心化安全信任模型,存在单点失效、顶级域名被篡改或删除等安全风险。针对此问题,提出一种基于区块链的去中心化可信域名根服务机制。设计了基于区块链的顶级域名操作交易格式,提出一种基于信誉值的新型共识算法保证根区数据一致性且不可篡改,提升系统可扩展性和安全性。然后,设计了一种兼容性方案以降低部署复杂度。本文实现的原型系统在谷歌云上进行了性能测试,并对其安全性进行了分析评估。实验结果表明,去中心化可信域名根服务机制在时延、吞吐量方面可满足根区数据更新性能要求,域名解析性能稍低于当前域名根服务系统,但更安全可信。(2)BGP(Border Gateway Protocol)中路由源认证、路径通告验证和路由泄露保护三类安全机制依赖中心化的资源公钥基础设施,存在单方面撤销IP前缀证书等安全风险。针对此问题,提出一种基于区块链的去中心化可信BGP安全机制。核心思想是基于区块链技术维护去中心化且不可篡改的路由源认证、真实拓扑和加密的路由策略信息库,分别用以防御前缀劫持攻击、路径伪造攻击和路由泄露。为最小化对当前BGP性能影响和保证安全信息全局一致性,提出一种基于分区和BLS(Boneh-Lynn-Shacham)签名的高效共识算法。然后,利用BGP的团体扩展属性设计了一种兼容性部署方案。最后,实现去中心化路由源认证和路径通告验证原型系统并在谷歌云上进行部署,实现去中心化路由泄露保护原型系统并在微软机密计算云平台上部署,对性能、安全性和隐私性进行了分析评估。实验结果表明,所提机制可满足当前BGP消息和路由策略更新性能要求,在有效防御BGP攻击的前提下具有更好的安全性和隐私性。(3)当前多个网络管理域之间资源共享与切片编排多采用中心化架构,存在单点失效、中心权威机构权限过大和数据隐私泄露等问题。针对此问题,提出一种基于区块链的去中心化可信多域网络资源共享与切片编排机制。为激励网络管理域积极共享其可用网络资源和最小化区块链技术为保证安全可信引入的性能损耗,设计了一种基于资源贡献值和可信度的新型共识算法。此外,引入一种基于博弈论的双边评价机制,通过抑制网络中恶意行为保证资源共享过程中的公平性,提升用户体验。为防止多域网络资源共享中数据隐私泄露,采用可信执行环境技术设计相应功能组件保护数据隐私。最后,实现原型系统并在微软机密计算云平台上进行实验验证,对其性能、安全性和优势分析评估。实验结果表明,去中心化可信多域网络资源共享与切片编排机制在保证网络资源共享与切片编排信息隐私性的前提下,具有较好时延、吞吐量性能和安全性。
陈明非[2](2020)在《基于协同理论的物流系统多式联运优化问题研究》文中认为我国已进入新发展阶段,在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下,物流业正从传统物流向现代物流迅速转型并成为当前物流业发展的必然趋势。物流系统是实现物资采购、企业生产、流通环境智能化管理的有机整体。多式联运是物流系统的重要组成形式,多式联运优化是实现物流降本增效目标的关键技术和有效手段;新运输技术、库存模式和消费业态的出现对多式联运优化提出新挑战新机遇。本研究选取物流系统多式联运优化问题作为研究对象,将其置于协同理论复杂动态过程中,探讨多式联运优化活动,构筑融通性强、关联度高、适应面广的多式联运优化决策模型,探索多式联运优化决策背后的要素、动力、模式如何影响企业主体的认知、决策和行动。这对丰富发展协同理论和物流系统多式联运协同优化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对物流产业贯彻新发展理念并实现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本文立足于物流系统采购(生产—货运)、生产(无人—载人系统)、流通(无人机—快递员)环节中多式联运的理论和现实问题,运用协同理论为指导,以协同理论的协同、伺服、自组织原理分析了物流系统多式联运协同优化问题,厘清了本文的研究框架,运用大数据、数据挖掘等技术,构建了多系统多因素耦合联动目标协同优化决策模型,采用博弈模型、供需关系模型、契约协调模型和极限求值、模拟退火等数据仿真分析方法,从安全库存、订单响应和收益分配的视角解决了物资采购、生产、流通等环节的联运协同优化决策问题。具体完成研究工作如下:(1)构建了物流系统多式联运优化与决策问题研究的理论框架。一是讨论了物流系统的内涵及其在时间、功能、运载工具、客户需求、运输方式组合方面的特征,分析了多式联运具有节约运输时间、降低物流成本、服务个性化、统一明确责任的优势。二是剖析了协同理论的协同效应、伺服性原理、自组织原理,阐述了协同理论多主体性、能动性、协调性、责任性、有序性的特征。三是阐述了协同理论对物流系统多式联运协同优化问题研究的适用性。以上研究工作为物流系统多式联运优化问题研究提供研究基础和分析框架。(2)分别建立了物流系统采购、生产、流通环节的多式联运协同优化模型。一是考虑安全库存和信息实时更新的(生产—货运)联运协同优化决策问题,描述了考虑信息实时更新的生产—货运联运协同优化决策问题,构建了不考虑安全库存和考虑安全库存的两种多式联运优化决策模型。二是考虑服务效率和残次率的生产环节(无人—载人)联运协同优化决策问题,分别建立了多式联运响应供应点的概率表达模型和双层级的系统总成本最小化的多式联运协同优化模型。三是考虑收益共享契约的流通环节(无人机—快递员)联运协同优化决策问题,分别建立了无人机渠道和快递员渠道的独立最优决策模型和二者的协同优化模型。研究表明,一是随着需求信息的更新,多式联运承运人采用安全库存的多式联运模式可以提高多式联运承运人和供应网络的利润,而多式联运承运人则可以通过安全库存模型有效响应随机需求。二是在协同响应方面,无人系统自适应补货和响应控制策略的系统总成本优于实时更新策略。三是交付数量不确定性增加,无人机通道的利润呈现下降趋势;“最后一公里”交付市场配置比例增加,无人机通道最优交付量和快递通道最优订货量同时增加;无人机渠道和快递渠道的预期利润可以通过改进的收益分成合同实现帕累托改进。(3)提出了物流系统采购、生产、流通环节多式联运协同优化决策及启示。本研究解决了物流系统物资采购、生产、流通等环节的多式联运协同优化决策问题,为物流系统多式联运优化问题提供决策参考。研究表明,一是考虑安全库存和信息实时共享的采购环节(生产—货运)联运协同优化决策模型可以有效响应随机需求,从而提高利润。二是无人系统自适应补货和响应控制策略的系统总成本优于实时更新策略。三是引入改进的双向收益共享契约,可实现“最后一公里”的无人机与快递员“双渠道”末端配送协同优化,并实现了帕累托改进。本文以协同理论为指导,剖析了物流系统多式联运优化问题,旨在避免物流系统在采购、生产、流通环节联运复杂难题对物流企业提质增效的影响,发挥多式联运协同优化功能和优势,尝试构建多因素耦合联动目标协同优化模型,从安全库存、订单响应和收益分配三个方面解决采购、生产、流通环节中多系统协同和总系统最优的采购(生产—货运)、生产(无人—载人)、流通(无人机—快递员)的多式联运协同优化决策问题。本文的研究工作能够对物流系统多式联运优化问题研究提供理论指导和现实应用参考价值。
熊寒[3](2020)在《基于资源虚拟化区块链平台的列控密钥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文中提出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轨道交通成为了众多市民出行的首选交通方式。基于通信的列车运行控制(Communication-Based Train Control,CBTC)系统保证了列车高效、有序地运行,在城市轨道交通网中得到广泛应用。无线通信技术和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引入有效提高了CBTC系统的运行效率,但这些技术本身的脆弱性导致系统更易受到各方面的信息安全攻击,因此列控系统信息安全愈发受到重视。身份认证机制是保证列控系统信息安全的一项有效手段。现有的一些轨道交通安全通信协议中缺少身份认证机制,不能保证数据在传输时的安全性;少数拥有身份认证机制的协议,采用中心化的密钥管理方式,对单点故障十分敏感。区块链凭借其去中心化、不可篡改等特性广泛应用于诸多领域,基于区块链的分布式认证技术能有效解决中心化带来的问题。但现有的通用区块链系统(如比特币,以太坊等)并不是为轨道交通系统密钥管理所开发的,其系统的交易速率并不能满足密钥更新的实时性需求。针对这一问题,本文利用虚拟化与云计算技术,搭建了基于资源虚拟化的区块链平台,实现了对物理资源的虚拟化分配,在牺牲部分安全性的前提下,有效提高了区块链平台的实时性;利用设计的基于资源虚拟化的区块链平台,本文开发了一个分布式密钥管理系统,并将该系统部署在仿真的列控系统中。分布式密钥管理系统在保证列控通信数据传输安全的同时,提高了系统对抗单点攻击的能力。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在研究了现有通用区块链技术的基础上,设计了基于资源虚拟化的区块链平台,实现了区块链上的用户创建、交易发送、智能合约部署等操作;同时制定平台的资源虚拟化方案,利用交易分级的方式实现对区块链节点虚拟化资源的合理调配和灵活运用。(2)设计了基于区块链的列控密钥管理系统的整体框架,搭建了分布式密钥管理系统。密钥管理系统的实现内容包括基于系统架构及功能完成智能合约的编写与部署,根据密钥管理所需的密钥注册、更新、恢复与撤销操作编写Node.js交易脚本,最后设计与实现了前端的密钥显示与操作界面。(3)将分布式密钥管理系统与列控系统进行对接,根据通信链路编写接口软件,完成数据在区块链节点的准确转发。采用数字签名技术设计了列控系统安全通信协议,在数据转发的同时利用该协议实现消息的身份认证,保证数据的安全性。最后,编写性能测试软件对系统通信实时性进行评估,测试结果表明系统的通信性能不受影响。(4)利用Kubernetes云计算的关键技术实现了区块链节点的资源虚拟化。并对区块链节点进行拓展,实现云平台上区块链节点的部署与管理;通过相关接口设计实现区块链云节点与物理节点的交互,提升了资源虚拟化区块链平台下资源配置的灵活性,提高了整个分布式密钥管理系统的可拓展性。
张可可[4](2020)在《基于“可自动配置的底层软件”的开发式汽车电子软件架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当前汽车电子技术发展迅猛,但是国内整车厂在汽车电子软件架构开发方面尚且薄弱,汽车电子软件开发主要依赖供应商,软件架构不明确。国外在汽车电子软件架构开发方面提出了OSEK标准、AUTOSAR标准的开放式汽车电子软件架构,以提供一个标准化软件接口和软件架构,增强了软件的可移植性和可裁剪性。本文通过调研分析当前常见的几种汽车电子软件开发模式,分析不同开发模式下的软件架构,提出汽车电子软件开发存在底层软件开发难度大且无法复用,应用层软件架构不明确这两个主要问题。针对这两个问题,本文提供了一种优化的开放式汽车电子软件架构,该软件架构在两个方面实现了改进方向:(1)提出一种“可自动配置”的底层软件,解决了底层软件开发难度大、无法重用的问题;(2)提出一种“三层架构”的应用层软件架构,进一步降低与底层软件的耦合度,增加了应用层软件的可移植性。本文使用上述优化的汽车电子软件架构,对车载网关控制器进行开发。以“可自动配置”的底层软件的开发过程作为指导,脱离具体软件需求开发底层软件;根据“三层架构”的应用层软件架构思想指导开发应用层软件架构。通过验证独立开发的底层软件是否可以支持网关控制器的系统需求,说明了可自动配置的底层软件的通用性;通过对网络管理模块的移植和集成,说明了“三层架构”的应用层软件的可移植性和可剪裁性。车载网关控制器的开发和集成过程,验证了“可自动配置”的底层软件的可行性,说明了底层软件的可通用性,也验证了“三层架构”的应用软件有助于应用层软件的进一步分层,提高应用层软件的可移植性和可剪裁性。
李文博[5](2018)在《簇绒机监控系统软件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指明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国内外市场对高档地毯需求日趋旺盛,簇制高质量的地毯离不开功能强大的簇绒机。在我国,簇绒机大多依赖国外进口,且大多为中小型机。现在国际上也有很多幅宽较大,功能齐全的大型簇绒机。但是其价格昂贵,国内中小型企业难以承受。中小型机又存在花型单一,自动化程度低等问题。日常的维护和监测也比较困难。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开发一套适合中国国情的,中小型簇绒机使用的,功能齐全的,自动化程度高的簇绒机监控系统就十分必要。因此本课题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主要工作如下:(1)大量查阅国内外文献,了解了簇绒机监控系统的研究现状,掌握簇绒机生产工艺和工作流程,通过企业现场调研,了解了簇绒机生产监控的需求。(2)设计了簇绒机监控系统的整体架构。该系统主要分为上位机和下位机两大部分。根据现场生产的实际需求,对地毯簇绒机上位机软件进行了模块划分,设计了地毯花型图数据处理模块、圈高控制模块、实时监测模块和系统通讯驱动模块的整体方案。(3)簇绒机地毯花型图数据处理及圈高控制。利用频度严格优先的八叉树色彩量化算法处理地毯花型图,将簇绒地毯花色、花型数据变换为执行机构的控制命令及机械工艺参数,实现簇绒控制的过程。通过研究地毯绒圈织造过程中步进电机与主轴电机速比之间的关系获得了电机控制算法,完成圈高控制模块的设计。(4)簇绒机监控系统软件集成实现。设计了簇绒机监控系统的人机交互界面;设计并实现了上位机与下位机的系统通信方案,通信软件可完成可靠、实时的系统通讯,实现系统总线网络管理,完成簇绒机监控系统各个节点监测控制和通讯控制;设计了簇绒机监控系统软件实时监测模块,完成系统参数的在线读取,各个电机数据的在线监测和数据分析,通过对簇绒机各个伺服,电机等功能部件实时数据的采集及分析,实现对簇绒机运行状态及生产进度的实时监控。(5)进行了现场测试实验验证。实验结果表明,系统各部分功能和性能指标均满足企业技术规范的要求,项目研究与系统实现达到了预期目的。
王青志[6](2017)在《寒区高铁路基粗颗粒填料冻胀变形与强度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我国高速铁路越来越多的穿越季节性冻土广泛分布的寒区,路基运营过程中面临着抗冻防寒等问题,而路基防冻胀是最基础、最核心的问题。我国采取了一系列防冻胀措施,但监测结果表明,由于不均匀冻胀,寒区高速铁路轨道结构的平顺性状态明显劣化。为了解寒区高速铁路路基填料冻胀变形特性及强度变化,本文开展了以下工作,以期为寒区高速铁路路基建设和安全状态评价提供依据:(1)调研了解寒冷地区主要高速铁路路基冻胀发展状况及其特征;监测了哈齐高速铁路路基断面温度变化和全线变形情况,认为虽然该线路整体冻胀量偏小,但冻胀不均匀且不规则,破坏了路基的整体平顺性。(2)针对寒区高速铁路路基基床表层和基床底层粗颗粒填料级配碎石和A、B组土分别进行不同冷端温度、细颗粒含量、含水率、压实度及冻融循环次数等条件下室内一维冻结试验,并进行三向冻结试验和对部分组别模型试验的补充。分析了粗颗粒填料在冻结或融化过程中温度场、冻结深度、冻结速率、冻胀变形量、冻胀速率等的变化规律。试验结果证明即使是粗颗粒填料,在一定的试验组合条件下,也可产生相当可观的冻胀量和冻胀率,而含水率和细颗粒是影响其冻胀的最关键因素。(3)施加静、动荷载,研究和分析粗颗粒填料在荷载作用下的冻胀变形规律,试验结果证明荷载对粗颗粒填料的冻胀起抑制作用。在封闭系统中粗颗粒土在冻结过程中,静荷载作用下土的冻胀量和冻胀率最小,而动荷载作用下和无荷载作用下土的冻胀量和冻胀率较大;而在开放系统中土冻结时,无荷载作用下土冻胀率最大,而静荷载和动荷载分别作用下的土冻胀率较小。不管在封闭系统或开放系统中,荷载的大小都会影响试样的变形和冻后含水率的分布,而加载频率影响不大。(4)分析国内外有关粗颗粒土的冻胀性分类规范及研究方法,认为以冻胀率作为粗颗粒填料冻胀控制指标已不适用于高速铁路变形要求,依据冻胀量对高速铁路运营可能造成的危害程度、线路验收标准和室内冻胀试验结果,提出适用于我国寒区高速铁路层状路基结构粗颗粒填料冻胀分类方案。(5)进行了非冻结和冻结条件下粗颗粒填料的大型直剪试验,分析粗颗粒填料在不同垂直压力、温度和含水率等因素下的剪位移-应力曲线、抗剪强度特性以及其指标的变化规律;考虑温度、含水率、垂直压力、振动次数等影响填料动力性能的因素,进行粗颗粒填料的动直剪试验,对填料在冻结和非冻结状态下的试验结果进行比较,并分析各因素对填料动强度、塑性累积应变等特性的影响规律。
彭浩,陆阳,孙峰,韩江洪[7](2016)在《副版本不可抢占的全局容错调度算法》文中指出容错是硬实时系统的关键能力,容错调度算法可以在有错误发生的情况下满足任务的实时性需求.在主副版本机制的容错调度算法中,主版本出错后留给副版本运行的时间窗口小,副版本容易错失截止期.针对副版本需要快速响应的问题,提出副版本不可抢占的全局容错调度算法FTGS-NPB(fault-tolerant global scheduling with non-preemptive backups),赋予副版本全局最高优先级,使副版本在主版本出错后可以立刻获得处理器资源,并且在运行过程中不会被其他任务抢占.这样,副版本可以在最短时间内响应.分别基于截止期分析和响应时间分析建立了FTGS-NPB的可调度性测试,并分析了两种可调度性测试分别适用于不同的优先级分配算法.仿真实验结果表明,FTGS-NPB可以有效地减少实现容错的代价.
刘燕都,郑海昕,王希阔[8](2016)在《基于通用计算机的基带信号处理系统实时性分析》文中研究说明航天测控系统是一类强实时系统,实时性是系统设计和实现过程中必须考虑的主要因素。当前基于通用计算机的基带信号处理系统因其灵活性、易扩展性,已经逐步由原理验证阶段过渡到工程实现阶段,但系统由通用计算机搭建,因软硬件的异步特性,系统的实时性还不能很好地满足测控任务需求。研究了航天测控系统中的实时性,分析了不同类型航天测控任务对实时性的需求,提出了基于通用计算机的测控基带信号处理系统实现方案,并在平台上开展实验。仿真结果表明,基于通用计算机的航天测控基带信号处理系统可以满足实时性要求。
桑文锋[9](2007)在《无线实时仓储作业导引系统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表明仓储自动化作为现代化物流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工业化进程中最为合理的综合服务模式,正在全球范围内得以迅速发展。现代仓储管理系统要求实时监控仓储状态,进行无线作业导引等,比传统仓储管理系统具有更高的要求。本文首先介绍了仓储作业导引系统的总体设计,然后对无线局域网技术进行了阐述,并给出了本系统无线通信网部署模型。然后着重讲述了系统的可靠性设计,包括系统的硬件可靠性设计和软件可靠性设计。通过对消息通信模型中使用的各种机制的深入剖析,论证了本系统消息通信的可靠性。然后,通过对系统实时性的阐述,给出了本系统的实时性设计。最后,对系统的可靠性和实时性进行了验证。
陆长胜[10](2005)在《基于现场总线的工业控制系统(网络)实时性研究》文中指出现代工业控制系统(NCS)是一种网络化、全分布式、实时反馈控制系统,与以往的控制系统(如CCS、DCS)不同的是,NCS中所有的实时测量和控制数据是通过网络传输的,网络节点间必须紧密协调来完成控制任务。将网络引入控制系统,实现了现场设备控制的分布化和网络化,加强了现场控制和上层管理的联系。这种网络化的控制模式具有资源共享、连接线数少、易于扩展维护、高效可靠、灵活等优点。但同时由于网络信息源多,信息的传送要分时占用网络通信线路,而网络的承载能力和通信带宽有限,必然造成信息的冲撞、重传等现象的发生,使得信息在传输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存在延时,导致控制系统性能的下降甚至不稳定。所以,在控制网络的研究中一个关键的任务就是信息传输的实时性问题。 在信息传输实时调度问题的研究中,传统调度算法中任务的所有时间约束(如执行时间、截止期等)需要精确知道,并在可预测的环境下才能提供保证。然而在许多实际问题中,系统的任务特征通常是模糊不确定的,系统的运行环境也可能是不可预测的。当系统运行在模糊不确定任务特性和不可预测环境中时,系统的精确负载模型变得不适应,经典的调度算法如EDF和LLF等已不能提供性能保证,并可能导致系统资源不能充分利用,甚至可能导致极端的资源浪费和系统的低利用率。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将研究基于任务特性的模糊性上。利用模糊理论分析任务的优先等级,对控制网络的采样周期,采样频率进行优化,通过实时闭环模糊反馈网络实现实时任务的调度,较好地解决了实时任务优先级的确定问题,保证了实时重要任务的调度成功率,对系统的过载能力具有较强的鲁棒性,和传统的延时实时性控制方法,可以将复杂的网络控制分析与设计变得比较容易。特别是在目前的情况下,工业应用已经超过理论研究的步伐,其积极性的一面是促进理论研究和工业实践的结合,特别是模糊控制理论研究在工业控制网络的进展和深入。
二、开放系统中的实时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开放系统中的实时性(论文提纲范文)
(1)去中心化可信互联网基础设施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主要缩略语对照表 |
1 绪论 |
1.1 引言 |
1.2 研究背景与现状 |
1.2.1 区块链技术 |
1.2.2 信任到信任的互联网Blockstack |
1.2.3 Internet Blockchain |
1.2.4 去中心化互联网基础设施DII |
1.3 研究目标与意义 |
1.4 论文主要内容与创新点 |
1.5 论文组织结构 |
2 去中心化可信域名根服务机制 |
2.1 引言 |
2.1.1 研究背景与问题描述 |
2.1.2 研究现状 |
2.2 设计目标 |
2.3 去中心化可信域名根服务机制设计 |
2.3.1 基于区块链的顶级域名操作交易格式定义及处理流程 |
2.3.2 基于区块链的顶级域名解析流程 |
2.3.3 基于区块链的接入认证机制设计 |
2.3.4 基于信誉值的共识算法设计 |
2.3.5 兼容性方案设计 |
2.4 安全性分析与评估 |
2.4.1 分区攻击 |
2.4.2 DoS攻击 |
2.5 原型系统实现与性能评估 |
2.5.1 基于区块链的顶级域名操作性能评估 |
2.5.2 基于区块链的顶级域名解析性能评估 |
2.5.3 与现有基于区块链的域名方案对比 |
2.5.4 初始化部署时间评估 |
2.5.5 优势和可行性分析 |
2.6 本章小结 |
3 去中心化可信BGP安全机制 |
3.1 引言 |
3.1.1 研究背景与问题描述 |
3.1.2 研究现状 |
3.2 设计目标 |
3.3 去中心化可信BGP安全机制设计 |
3.3.1 总体设计思路 |
3.3.2 基于区块链的BGP安全消息交易及区块格式设计 |
3.3.3 防御前缀劫持攻击、路径伪造攻击和路由泄露方案设计 |
3.3.4 基于区块链的接入认证机制设计 |
3.3.5 基于分区和BLS签名的高效共识算法设计 |
3.3.6 兼容性方案设计 |
3.4 原型系统实现与评估 |
3.4.1 防御前缀劫持攻击和路径伪造攻击性能评估 |
3.4.2 防御路由泄露性能评估 |
3.4.3 安全性分析与评估 |
3.4.4 与现有BGP安全解决方案对比 |
3.4.5 初始化部署时间评估 |
3.5 本章小结 |
4 去中心化可信多域网络资源共享与切片编排机制 |
4.1 引言 |
4.1.1 研究背景与问题描述 |
4.1.2 研究现状 |
4.2 设计目标 |
4.3 去中心化可信多域网络资源共享与切片编排机制设计 |
4.3.1 总体设计思路 |
4.3.2 基于可信执行环境技术的节点功能组件设计 |
4.3.3 多域网络资源共享与切片编排交易及区块格式设计 |
4.3.4 接入认证和分布式密钥生成机制设计 |
4.3.5 基于资源贡献值和信任度的共识算法设计 |
4.3.6 基于博弈论的双边评价机制设计 |
4.3.7 兼容性方案设计 |
4.4 原型系统实现与评估 |
4.4.1 性能测试评估 |
4.4.2 安全性分析与评估 |
4.4.3 基于博弈论的双边评价机制有效性评估 |
4.4.4 与现有多域网络资源共享与切片编排方案对比 |
4.5 本章小结 |
5 总结与展望 |
5.1 总结 |
5.2 未来研究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2)基于协同理论的物流系统多式联运优化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
1.1.1 研究背景 |
1.1.2 问题提出 |
1.2 研究目标与研究意义 |
1.2.1 研究目标 |
1.2.2 研究意义 |
1.3 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
1.3.1 文献检索情况概述 |
1.3.2 物流系统相关研究 |
1.3.3 多式联运优化相关研究 |
1.3.4 已有研究贡献与不足 |
1.4 研究内容、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思路 |
1.4.3 技术路线 |
1.4.4 研究方法 |
1.5 本文创新性工作说明 |
1.5.1 构建物流系统多式联运协同优化问题研究的理论框架 |
1.5.2 建立物流系统采购、生产、流通环节的多式联运协同优化模型 |
1.5.3 提出物流系统采购、生产、流通环节多式联运协同优化决策启示 |
1.6 本文章节安排 |
1.7 数学符号及用语说明 |
第2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 |
2.1.1 物流系统的概念及特征 |
2.1.2 物流系统多式联运的概念及内涵 |
2.2 协同理论 |
2.2.1 协同理论的兴起与发展 |
2.2.2 协同理论的内涵 |
2.2.3 协同理论的特征 |
2.3 协同理论对本研究的适用性 |
2.3.1 协同理论的实践性 |
2.3.2 协同理论的开放性 |
2.3.3 协同理论的场域性 |
2.4 研究框架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考虑安全库存的采购环节(生产-货运)联运协同优化 |
3.1 引言 |
3.2 问题描述与符号意义 |
3.2.1 问题定义与描述 |
3.2.2 符号与参数说明 |
3.3 实时信息更新的特征 |
3.3.1 实时信息更新流程 |
3.3.2 实现需求信息的更新 |
3.4 实时信息下的多式联运网络协同优化模型 |
3.4.1 无安全库存的多式联运网络模型 |
3.4.2 考虑需求信息更新后安全库存的多式联运网络模型 |
3.5 案例分析 |
3.5.1 参数设置 |
3.5.2 分析对决策的影响 |
3.6 决策启示 |
3.7 本章小结 |
第4章 考虑快速响应的生产环节(无人-载人)联运协同优化 |
4.1 引言 |
4.2 问题描述与符号意义 |
4.2.1 问题定义与描述 |
4.2.2 符号与参数说明 |
4.3 无人系统自适应的补货和响应控制策略 |
4.3.1 实时更新策略 |
4.3.2 服务效率约束下的多式联运优化 |
4.4 算法设计 |
4.4.1 SA算法思想 |
4.4.2 SA算法设计 |
4.5 实验结果分析 |
4.6 决策启示 |
4.7 本章小结 |
第5章 考虑收益共享的流通环节(无人机-快递员)联运协同优化 |
5.1 引言 |
5.2 问题描述与符号意义 |
5.2.1 问题定义与描述 |
5.2.2 符号与参数说明 |
5.3 “最后一公里”的“双渠道”独立最优决策模型 |
5.3.1 快递员通道最优决策模型 |
5.3.2 无人机渠道的最优决策模型 |
5.4 “最后一公里”的“双渠道”配送契约协同模型 |
5.4.1 快递员渠道契约协同模型 |
5.4.2 无人机渠道契约协同模型 |
5.5 数值和算例分析 |
5.6 决策启示 |
5.7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本文的主要成果及结论 |
6.2 本文的主要贡献 |
6.3 后续研究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在学研究成果 |
致谢 |
(3)基于资源虚拟化区块链平台的列控密钥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列控系统通信协议 |
1.2.2 密钥管理关键技术 |
1.2.3 基于区块链的分布式认证技术 |
1.2.4 研究现状总结 |
1.3 论文研究内容及主要框架 |
2 区块链基本原理与资源虚拟化区块链平台的部署 |
2.1 区块链基本概念 |
2.1.1 区块 |
2.1.2 智能合约 |
2.1.3 共识机制 |
2.2 常用区块链简介 |
2.2.1 比特币 |
2.2.2 以太坊 |
2.2.3 EOS |
2.3 资源虚拟化区块链平台部署 |
2.3.1 平台搭建 |
2.3.2 资源虚拟化的实现 |
2.4 本章小结 |
3 基于区块链的分布式密钥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 |
3.1 密钥管理系统框架 |
3.2 密钥管理智能合约的算法与编译 |
3.2.1 智能合约的算法 |
3.2.2 智能合约的编译 |
3.3 密钥管理智能合约的部署与执行 |
3.3.1 智能合约的部署 |
3.3.2 智能合约的执行 |
3.4 密钥管理的前端设计与实现 |
3.5 本章小结 |
4 列控系统通信协议及其与分布式密钥管理系统的接口设计与实现 |
4.1 通信协议的设计与实现 |
4.1.1 通信协议的格式 |
4.1.2 通信协议的算法与实现 |
4.2 接口的设计与实现 |
4.2.1 接口设计原理 |
4.2.2 接口软件的算法与实现 |
4.3 协议的性能测试软件实现 |
4.3.1 认证及转发时延测试 |
4.3.2 交易时延测试 |
4.4 本章小结 |
5 基于Kubernetes的资源虚拟化区块链平台设计与实现 |
5.1 Kubernetes简介 |
5.1.1 概述 |
5.1.2 Kubernetes平台架构 |
5.2 Kubernetes云平台的实现 |
5.2.1 区块链云平台框架 |
5.2.2 Kubernetes云平台的部署 |
5.3 资源虚拟化区块链在Kubernetes平台的部署 |
5.3.1 部署准备 |
5.3.2 配置Pod |
5.3.3 资源虚拟化区块链云节点的部署 |
5.4 本章小结 |
6 总结和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图索引 |
表索引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4)基于“可自动配置的底层软件”的开发式汽车电子软件架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汽车电子发展现状 |
1.2 开放式系统概述 |
1.3 开放式汽车电子软件架构的研究现状 |
1.4 本文研究内容和组织结构 |
第二章 汽车控制器软件开发模式调研 |
2.1 传统汽车电子软件开发模式 |
2.1.1 基于ASPICE的软件开发模式及软件架构 |
2.1.2 开发模式的优势及局限性分析 |
2.2 整车厂开发应用层软件的开发模式 |
2.2.1 OSEK标准概述 |
2.2.2 开发模式的软件架构分析 |
2.2.3 开发模式的优势及局限性分析 |
2.3 基于AUTOSAR标准架构的开发模式 |
2.3.1 Autosar架构概述 |
2.3.2 基于AUTOSAR的开发过程及软件架构分析 |
2.3.3 开发模式的优势及局限性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汽车电子软件架构优化方案 |
3.1 软件架构 |
3.1.1 软件架构描述 |
3.1.2 各层级的具体要求 |
3.2 可自动配置的底层软件 |
3.1.2 可自动配置的底层软件的概念和要求 |
3.1.3 可自动配置的底层软件的实现思路 |
3.3 应用层的“三层架构” |
3.3.1 “三层架构”概述 |
3.3.2 与底层软件接口上的分离 |
3.3.3 与底层软件数据上的分离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网关控制器的应用 |
4.1 通用的底层软件设计 |
4.1.1 MCU模块驱动软件设计 |
4.1.2 PORT模块驱动软件设计 |
4.1.3 ADC模块驱动软件设计 |
4.1.4 CAN模块驱动软件设计 |
4.1.5 LIN模块驱动软件设计 |
4.1.6 操作系统设计 |
4.2 应用层软件设计 |
4.2.1 系统功能分析 |
4.2.2 应用层软件架构搭建 |
4.2.3 应用层软件实现 |
4.2.4 应用层软件与底层软件的集成 |
4.3 控制器系统功能测试 |
4.3.1 通讯接口测试 |
4.3.2 路由测试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本文内容总结 |
5.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
(5)簇绒机监控系统软件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簇绒机监控系统研究现状 |
1.2.1 簇绒机监控系统在国外的研究现状 |
1.2.2 簇绒机监控系统在国内的研究现状 |
1.3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4 本论文的主要内容与组织结构 |
1.5 本章小结 |
2 地毯簇绒机生产工艺与工作流程 |
2.1 地毯簇绒机生产原料 |
2.2 地毯簇绒机生产工艺参数 |
2.3 地毯簇绒机工作流程 |
2.4 本章小结 |
3 簇绒机监控系统设计 |
3.1 系统需求分析 |
3.2 系统架构设计 |
3.2.1 系统硬件结构设计 |
3.2.2 系统软件结构设计 |
3.3 系统软件功能设计 |
3.3.1 地毯花型图数据处理模块设计 |
3.3.2 圈高控制模块设计 |
3.3.3 实时监控模块设计 |
3.4 系统通信驱动模块设计 |
3.4.1 簇绒机监控系统的通信方案设计 |
3.4.2 MODBUS协议的研究 |
3.4.3 CAN总线概述 |
3.5 本章小结 |
4 簇绒机地毯花型图数据处理及圈高控制实现 |
4.1 簇绒机花型图格式的选择 |
4.2 BMP位图分析 |
4.3 地毯花型图数据处理模块实现 |
4.3.1 色彩量化算法 |
4.3.2 频度严格优先的八叉树色彩量化算法 |
4.4 圈高控制模块实现 |
4.4.1 簇绒地毯圈高与电机转速比的关系 |
4.4.2 花型数据与工艺控制数据转换 |
4.4.3 步进电机控制 |
4.5 本章小结 |
5 簇绒机监控系统软件集成实现 |
5.1 软件开发环境的选择 |
5.2 通讯模块实现 |
5.2.1 系统通信信号需求分析 |
5.2.2 CAN总线报文标识符及协议设计 |
5.2.3 CAN总线网络管理 |
5.2.4 Modbus协议的实现方案 |
5.3 实时监测模块实现 |
5.4 数据存储模块实现 |
5.5 人机交互系统实现 |
5.6 测试与验证 |
5.7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致谢 |
(6)寒区高铁路基粗颗粒填料冻胀变形与强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2.1 粗颗粒填料的工程特性与应用 |
1.2.2 寒区高速铁路路基粗颗粒填料冻胀的研究 |
1.2.3 寒区高速铁路粗颗粒填料强度的研究 |
1.3 本文的研究目标 |
1.4 本文的研究内容 |
1.5 本文技术路线 |
2 我国寒区高铁路基冻胀情况调研与分析 |
2.1 寒区高速铁路路基冻胀变形概况 |
2.2 寒区高速铁路路基温度与变形现场监测 |
2.2.1 线路概况 |
2.2.2 路基概况 |
2.2.3 路基监测内容与方案 |
2.3 路基现场监测结果与分析 |
2.3.1 路基温度 |
2.3.2 变形人工监测 |
2.4 本章小结 |
3 粗颗粒填料冻胀特性试验研究 |
3.1 寒区高速铁路路基粗颗粒填料冻胀现象 |
3.1.1 路基分层冻胀现象概括 |
3.1.2 路基分层冻胀产生的原因分析 |
3.2 粗颗粒填料一维冻结试验研究 |
3.2.1 土样基本性能指标 |
3.2.2 冻结温度试验 |
3.2.3 一维冻胀试验土样制备及试验过程 |
3.2.4 级配碎石冻胀正交试验与灰色关联度分析 |
3.2.5 级配碎石冻胀全面试验 |
3.2.6 A、B组土冻胀正交试验与灰色关联度分析 |
3.2.7 A、B组土冻胀全面试验 |
3.3 粗颗粒填料三向冻结试验 |
3.3.1 试验设备及方案 |
3.3.2 级配碎石三向冻胀试验 |
3.3.3 A、B组土三向冻胀试验 |
3.4 粗颗粒填料冻胀模型试验 |
3.4.1 粗颗粒填料冻胀模型试验设备 |
3.4.2 级配碎石一维冻胀模型试验 |
3.4.3 A、B组土一维冻胀模型试验 |
3.5 本章小结 |
4 动、静荷载条件下粗颗粒填料的冻胀变形 |
4.1 荷载条件对土样冻胀的影响 |
4.2 试验设备与试验方法 |
4.2.1 试验设备 |
4.2.2 试验方法 |
4.2.3 试验方案 |
4.3 封闭系统填料在荷载作用下的试验结果及分析 |
4.3.1 土样内部温度变化过程分析 |
4.3.2 土样冻结深度变化过程分析 |
4.3.3 荷载变化对土样冻胀的影响 |
4.3.4 冻后土样含水率的分布 |
4.3.5 冻胀率变化 |
4.4 开放系统填料在荷载作用下的试验结果及分析 |
4.4.1 土样内部温度变化过程分析 |
4.4.2 土样冻结深度变化过程分析 |
4.4.3 荷载变化对土样冻胀的影响 |
4.4.4 冻结过程中补水量变化分析 |
4.4.5 冻后土样含水率的分布 |
4.4.6 冻胀率变化 |
4.5 荷载条件下粗颗粒土、细颗粒土冻胀变形比较 |
4.6 本章小结 |
5 寒区高速铁路路基粗颗粒填料冻胀分类研究 |
5.1 概述 |
5.2 现有粗颗粒土冻胀分类概括 |
5.3 粗颗粒填料冻胀分类方案 |
5.3.1 分类依据 |
5.3.2 分类原则 |
5.3.3 基床表层级配碎石冻胀分类方法 |
5.3.4 基床底层A、B组土冻胀分类方法 |
5.3.5 冻胀分类控制指标界限的确定 |
5.3.6 寒区高速铁路路基粗颗粒填料冻胀分类方案 |
5.3.7 粗颗粒填料冻胀分类方案的验证 |
5.4 本章小结 |
6 用于寒区高铁路基的粗颗粒填料强度试验研究 |
6.1 概述 |
6.2 粗颗粒填料大型直剪试验 |
6.2.1 土样制备试验方法 |
6.2.2 试验结果分析与讨论 |
6.3 粗颗粒填料动荷载直剪试验 |
6.3.1 试验设备与试验方法 |
6.3.2 试验结果与分析 |
6.4 本章小结 |
7 结论与展望 |
7.1 主要结论 |
7.2 主要创新点 |
7.3 进一步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8)基于通用计算机的基带信号处理系统实时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航天测控系统中的实时性 |
1.1 航天测控任务的时间特征 |
1.2 航天测控任务的实时性分析 |
2 测控基带信号处理中的实时性 |
3 测控系统实时性的保障方案 |
3.1 相关技术 |
3.2 系统模型 |
3.3 设计原则和实现思路 |
4 测试结果分析 |
5 结束语 |
(9)无线实时仓储作业导引系统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 |
1.1.1 现代物流信息系统 |
1.1.2 仓储作业导引与管理 |
1.2 本文研究内容 |
1.3 本文组织结构 |
1.4 本章小结 |
第2章 系统总体设计 |
2.1 介绍 |
2.2 总体框架 |
2.3 地面控制台总体设计 |
2.3.1 库位操作 |
2.3.2 消息通信 |
2.3.3 仓储状态图 |
2.3.4 仓库管理 |
2.4 作业端总体设计 |
2.4.1 作业操作 |
2.4.2 消息通信 |
2.4.3 仓储状态图 |
2.5 三维立体化仓库设计 |
2.5.1 跨 |
2.5.2 区域 |
2.5.3 行、列、层 |
2.5.4 可存放位置 |
2.6 数据库设计 |
2.7 本章小结 |
第3章 仓储作业导引无线通信网部署 |
3.1 无线局域网概述 |
3.1.1 基本概念 |
3.1.2 无线网络互连结构 |
3.1.3 无线网络互连部件 |
3.1.4 IEEE 802.11系列协议标准 |
3.2 系统无线通讯架构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系统可靠性设计 |
4.1 概述 |
4.1.1 硬件可靠性 |
4.1.2 软件可靠性 |
4.2 硬件可靠性设计 |
4.3 软件可靠性设计 |
4.4 基于消息的高可靠性通信 |
4.4.1 消息中间件 |
4.4.2 消息队列机制 |
4.4.3 消息回应机制 |
4.4.4 消息本地缓存机制 |
4.4.5 连接状态检测与脱机运行 |
4.4.6 多线程机制 |
4.4.7 消息通信模型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系统实时性设计 |
5.1 系统实时性概述 |
5.1.1 定义 |
5.1.2 实时系统的特征 |
5.1.3 强定时约束和弱定时约束 |
5.1.4 强实时系统和弱实时系统 |
5.2 开放系统中的实时性 |
5.2.1 开放系统环境的特点 |
5.2.2 系统开放对实时行为的影响 |
5.3 实时性总体设计 |
5.3.1 仓储状态实时性 |
5.3.2 消息通信实时性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系统测试与运行实例 |
6.1 地面控制台功能演示 |
6.1.1 主界面 |
6.1.2 信息查询 |
6.1.3 库位操作 |
6.1.4 仓库编辑 |
6.1.5 仓储状态图 |
6.2 作业端功能演示 |
6.2.1 主界面 |
6.2.2 执行作业 |
6.2.3 自主添加作业 |
6.3 消息可靠性测试 |
6.4 本章小结 |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基于现场总线的工业控制系统(网络)实时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及课题的提出 |
1.1 工业控制网络的发展及对实时性的要求 |
1.2 目前存在的问题和主要研究现状 |
1.3 选题的原因和本文的工作 |
第二章 实时系统任务调度理论 |
2.1 任务调度的基本概念 |
2.2 实时任务可调度性分析 |
2.2.1 静态优先级的实时任务可调度性分析方法 |
2.2.2 动态优先级的实时任务可调度性分析方法 |
2.3 实时任务优先级分配策略 |
2.4 分布式实时系统调度策略 |
2.4.1 保证任务实时性的调度策略 |
2.4.2 尽力保证任务实时性的调度策略 |
2.4.3 基于概率指标的调度策略 |
2.5 小结 |
第三章 现场总线控制系统及控制网络 |
3.1 现场总线控制系统 |
3.1.1 现场总线的MAC层 |
3.1.2 现场总线实时性要求和实现 |
3.2 分布式实时系统 |
3.2.1 实时系统的含义和特性 |
3.2.2 实时系统任务和任务特性 |
3.3 分布实时系统中任务对时间资源的需求 |
3.4 分层分布式网络通信子网的实时性分析 |
3.5 影响控制网络实时性的各种因素 |
3.6 控制网络通讯实时性的充分条件 |
3.6.1 周期性实时消息模型和实时性充分条件 |
3.6.2 逻辑令牌传递策略下周期性通讯的实时性充分条件 |
3.6.3 信道竞争策略下周期性通讯的实时性充分条件 |
3.7 以太网在工业控制中的应用和实时性分析 |
3.7.1 以太网应用于控制领域的障碍 |
3.7.2 通信确定性和实时性的改进与增强 |
3.8 小结 |
第四章 工业控制网络实时任务调度 |
4.1 实时控制网络信息传输过程规划和优化 |
4.1.1 采样周期和采样时刻的调度算法 |
4.1.2 采样周期(频率)的优化 |
4.1.3 信息传输过程优化和举例 |
4.2 实时任务优先级模糊控制模型 |
4.2.1 模糊控制器的设计 |
4.2.2 解模糊过程和算法复杂度分析 |
4.3 实时系统任务调度策略和实时任务调度分析 |
4.3.1 实时任务调度策略 |
4.3.2 模糊反馈控制 |
4.3.3 周期任务调度仿真 |
4.3.4 FCSS调度实时能力分析 |
4.3.5 总线效率 |
4.4 小结 |
第五章 全文的工作总结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四、开放系统中的实时性(论文参考文献)
- [1]去中心化可信互联网基础设施关键技术研究[D]. 何国彪. 北京交通大学, 2021(02)
- [2]基于协同理论的物流系统多式联运优化问题研究[D]. 陈明非. 沈阳工业大学, 2020(02)
- [3]基于资源虚拟化区块链平台的列控密钥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D]. 熊寒.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3)
- [4]基于“可自动配置的底层软件”的开发式汽车电子软件架构研究[D]. 张可可. 合肥工业大学, 2020(02)
- [5]簇绒机监控系统软件设计与实现[D]. 李文博. 西安工程大学, 2018(06)
- [6]寒区高铁路基粗颗粒填料冻胀变形与强度研究[D]. 王青志. 北京交通大学, 2017(12)
- [7]副版本不可抢占的全局容错调度算法[J]. 彭浩,陆阳,孙峰,韩江洪. 软件学报, 2016(12)
- [8]基于通用计算机的基带信号处理系统实时性分析[J]. 刘燕都,郑海昕,王希阔. 无线电工程, 2016(07)
- [9]无线实时仓储作业导引系统设计与实现[D]. 桑文锋. 浙江大学, 2007(02)
- [10]基于现场总线的工业控制系统(网络)实时性研究[D]. 陆长胜. 武汉科技大学, 2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