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淡水鱼养殖经营重点

2月淡水鱼养殖经营重点

一、二月份淡水鱼养殖的操作重点(论文文献综述)

楠迪[1](2020)在《应用生物电化学技术解决水产养殖污染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全球渔业的蓬勃发展,养殖业目前面临着诸多问题,例如,水质恶化造成鱼类死亡、养殖过程中大量换水导致水资源浪费以及养殖废水排放导致环境恶化等问题。因此迫切需要高效环保的水产养殖解决方案,以保证养殖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微生物电化学是一种有效解决水污染问题的新技术手段,具有成本低、无二次污染等优势。本论文为更好解决水产养殖中的水污染问题,利用微生物电化学强化方法开展研究:搭建人工湿地(constructed wetland,CW)耦合微生物燃料电池(microbial fuel cell,MFC)系统处理净化池塘养殖受污染水体,结果证明耦合MFC与人工湿地增强了水处理效果。为进一步解决水产养殖浪费水资源且水质恶化快的问题,在模拟高密度养殖水环境中,搭建微生物燃料电池强化循环水养殖系统(recirculating aquaculture systems,RAS),去污效果良好,可以保持高密度养殖环境水质。为了提高对污染物的去除效率,分别采用Fe-Co,Fe-Sn-TiO2,Mn-Sn-Ce/GAC等复合催化剂进行阳极改性,有助于进一步优化以达到水产养殖国家排放标准。提高系统的水处理能力和环境修复性能,同时产生洁净能源-电能。具体研究过程及取得结果如下:(1)本论文构建了CW-MFC系统,利用湿地植物组合与微生物燃料电池强化手段,对模拟池塘养殖用水进行高效净化处理。MFC/植物系统COD、氨氮和总磷去除效率达到73%、81%和71%。后搭建了MFC强化的小型模拟高密度RAS,MFC/RAS系统COD、氨氮和总磷去除效率达到53%、69%、49%。得到了较好的水质维持和净化处理效果。证实微生物燃料电池增强了水处理效果。(2)为进一步提升模拟小型高密度RAS水质,对MFC的阳极进行改性和优化研究。用浸渍-焙烧法制备复合型改性活性炭阳极材料,复合Fe-Co、Fe-Sn-TiO2和Mn-Sn-Ce三种催化材料,负载于活性炭颗粒上作为三维电极,并对制备好催化剂阳极进行表征和分析。分析表明催化剂具有很好电催化氧化还原性能且元素负载良好。Fe-Sn-TiO2污水净化效果最佳,COD、氨氮和总磷去除效率达到86%、92%和61%。(3)MFC系统的优势在于其产生电能且与污染物去除效率成正比,有助于养殖废水的处理。CW-MFC系统产生95-210 mV电压,最大功率密度达557.2 mW/m2;对于小型模拟高密度循环水养殖系统,Mn-Sn-Ce改性阳极电化学强化MFC系统最高可产生474 mV,最大产电功率859.8 mW/m2,有效实现污水资源化利用并产生清洁电能。(4)实验结果表明系统的产电可促进动、植物生长和增产,CW-MFC系统鱼重量增加9.8%,狐尾草株长增加14%;小型模拟高密度循环水养殖的Mn-Sn-Ce催化阳极系统增加产值最多,鱼类增重增长15%,狐尾草株长增加21%。可证实,阳极改性MFC系统效果更优,能保持水质、提高产值,有利于环境污染控制和生态修复等。

苏磊[2](2020)在《微塑料在内陆至河口多环境介质中的污染特征及其迁移规律》文中提出微塑料由于广泛存在、持久性以及潜在的生态风险,属新型污染物研究热点。微塑料在多介质中的分布特点,丰度水平和积累规律对于理解微塑料的环境行为、迁移方向以及评估其生态风险具有价值,也是指导微塑料污染管控的理论依据。相比于大洋环境,内陆至河口系统与微塑料污染来源密切关联,受人类活动影响显着。由此研究选取有相似流域结构的长江中下游及飞利浦湾流域内有区域代表性的湖泊、河流、河口、湿地以及街道。基于显微镜检查和光谱学仪器确证方法,研究道路积灰、水体、沉积物和水生生物样品中微塑料的丰度水平,形态特征以及化学组成。通过系统性归纳和多元分析:一、描述微塑料在不同流域中各类环境介质内的分布与污染特征;二、建立外部因素,包括人类活动和自然条件对微塑料污染的影响与贡献;三、归纳微塑料在多环境介质(侧重水生生态系统)中的迁移规律;四、提出微塑料的特征污染模式以及实用的微塑料生物监测方案。首先于体现大气沉降和非点源污染的街道积灰开始。其距人类活动最近且易于受气候改变如降雨、径流等影响,但作为潜在污染来源,常被忽视。选取飞利普湾及其上游流域的典型街道,于降水总量不同的两个季节采集积灰。两季节微塑料在积灰中的平均丰度为20.6至529.3 items/kg。其中纤维(70.8%),小于1 mm的个体(41.9%),聚酯和聚丙烯(合计26.3%)占微塑料主体。不同采样点间随采样季节变化,微塑料的丰度、形态和组成差异不显着。结合飞利浦湾及其上游的实际人类活动与气象资料进行多元统计分析表明城镇化程度与降水显着影响街道积灰中微塑料的积累。即人为来源的微塑料在干燥季节积累,随降水过程冲刷和径流携带迁移。但尚不明确引发显着微塑料迁移的降水量阈值。积灰监测是对微塑料经大气或者城市非点源扩散污染水平初筛的经济高效手段,研究证明积灰本身是微塑料经由非点源进入环境的重要场所。为探索微塑料自污染源进入水体后的污染特征,选取多个长江中下游典型河湖,其中太湖做为局部重点,开展野外调查。漂浮微塑料丰度范围为0.5-25.8 items/L,峰值出现在营养盐指数较高的太湖东北部湖区,且处于目前湖泊报道的最高位。在大流域尺度上,丰度呈向下游积累趋势,局部为近岸高,湖心低的空间特征。漂浮微塑料以纤维(69.4%),小于1 mm的个体(86.0%)为主,化学组成以聚酯和半聚合物类(合计60.3%)为主。为探索漂浮微塑料沉降,于同区域开展了沉积物微塑料污染调查,其丰度范围为5.0-234.6 items/kg,为世界背景下中等水平。空间分布特征与水体类似,低值位于上游地区的鄱阳湖,峰值于太湖东北部湖区,空间特点与沉积物粒径分布无关。沉积物微塑料化学组成以聚酯类、半聚合物类、聚丙烯为主(合计54.3%)。形态以纤维(75.2%)和小于1 mm尺寸的个体(79.9%)为主,纤维比例以及微塑料的平均尺寸均低于漂浮微塑料。区域背景信息表明污染物输入与湖面流场是促进漂浮微塑料迁移和沉积物中微塑料积累的主因。为定量外部因素对微塑料自内陆向河口迁移的过程积累的贡献水平,于飞利浦湾流域土地利用水平和地形特点各异的多重水环境系统中开展水体-沉积物微塑料污染的平行研究。微塑料丰度结果低于长江中下游研究结果,范围分别为0.06-2.5 items/L和0.9-298.1 items/kg,且关联显着。纤维(80.4%)和小于1 mm的个体(44.5%)为常见微塑料形态,主要聚合物组成为聚酯类、聚乙烯和聚丙烯(合计47.8%)。微塑料平均尺寸(1.3 mm)较长江中下游研究结果(0.8 mm)更高。沉积物中微塑料的破碎化程度和多样性(形态,化学组成)均高于水体,表明沉积物为水体中微塑料的汇。微塑料丰度与采样点海拔高程显着负相关,提示微塑料向下游明确积累。参考土地利用类型,微塑料丰度,形态等多因子进行残差分析表明:商业,工业及交通运输业土地利用类型与强度显着关联微塑料丰度,聚合物多样性和破碎化程度。因此微塑料在滨海热点区域的积累来源于由水力输运和特定人为源排放的叠加贡献。综上,提出微塑料在滨海城市的特征污染模式:上游污染物的积累与自身作为污染源排放的叠加污染模式。相比于上述非生物介质,生物介质作为微塑料迁移中的临时载体,对于解释微塑料环境行为及风险评估具有意义。于同研究区域开展了双壳类(河蚬Corbicula fluminea),鱼类(食蚊鱼Gambusia holbrooki、近岸经济鱼类)体内微塑料污染调查,其中鱼类研究还进行了分器官分析。河蚬体内微塑料的丰度范围为0.2-5.3 items/ind.(0.2-12.5 items/g),食蚊鱼鱼体及鱼头部微塑料丰度范围分别为0.18-1.13 items/ind.(0.52-4.4 items/g)以及未检出-0.28 items/ind.(未检出-12.5 items/g),检出率分别为3.3%-38.3%和未检出-13.3%。近岸经济鱼类样品中22%-100%的鱼体肠胃可以检出微塑料,22%-89%的鱼体鳃部中可以检出微塑料,丰度分别为0.3-5.3 items/ind.(0.1-8.8 items/g)和0.3-2.6 items/ind.(0.1-5.2items/g),海鲈鱼的肝脏及肌肉组织中未发现微塑料。生物体样品中的微塑料以纤维(74.5%-96.4%)及小于1 mm的个体(40.1%-87.1%)为主,最常见的聚合物为聚酯类(25.8%-37.1%)。生物体内微塑料残余与区域污染关系密切,其中太湖东北部湖区,长江下游及墨尔本北部湿地生物体样本中微塑料含量高于同区域平均值。生物对微塑料的摄入依赖于微塑料形态特征,摄入途径以及生物生理参数,即尺寸、栖息习惯和性别。通过建立生物体内微塑料与环境中微塑料的定量关系,指出使用鱼类胃肠道监测鱼类对微塑料的摄入概率,或者河蚬软组织监测沉积物中微塑料的污染特征。对比微塑料污染特征在不同流域与环境介质中的协同与差异,提出微塑料在环境中的横向和纵向迁移的概念,并评估该过程中的主要影响制约因素。微塑料的横向迁移以向下游以及人类活动密集区域集中为特点。该过程中,地形、气象因素和持续的污染源排放影响迁移路径,是促进污染积累的主导因素。微塑料的纵向迁移主要表现为其在不同环境介质中的浓度差,尺寸差和成分差。在纵向迁移中,微塑料的形态尺寸和化学组成影响其沉降和迁移程度以及生物可利用性,进而改变微塑料自临时载体向汇运动的过程。定性和定量剥离影响微塑料横向与纵向迁移的因素应是今后科学管理微塑料自陆源入海的重点。

董钰赢[3](2018)在《绥芬河乡村旅游资源开发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绥芬河的乡村旅游开发,是根据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特色小镇建设,依托自身的资源特色和文化积淀,不断促进乡村资源的开发。2012年,绥芬河制发了《绥芬河市全域旅游发展规划》,其中对绥芬河镇、阜宁镇的旅游做了具体规划,便捷了乡镇开展旅游工作。绥芬河依据自身特点,充分发挥口岸优势,大力开发乡村旅游产品,推出了特色农业观光游、乡村体验游和异域风情游,形成了以政府指导、企业扶助、村民主导的发展模式形成合力发展旅游产业。本文对绥芬河乡村旅游资源开发概况、绥芬河乡村旅游资源开发的优势劣势、开发规模、开发模式、与周边城市比较和主要开发成效进行了分析,借鉴了国内外乡村旅游开发经验和启示,提出了绥芬河乡村旅游资源开发的对策。论文共分为7个章节,第一章对背景意义及中外研究现状进行了初步总结;第二章对论文研究过程中涉及到的基本概念、理论进行了阐述;第三章通过文献检索以及实地调研的方法搜索得到了绥芬河乡村旅游资源开发现状;第四章分析了绥芬河乡村旅游资源开发存在问题及成因;第五章分析了当前国内外关于乡村旅游资源开发经验和启示;第六章基于上文所得到的分析结果,并结合绥芬河乡村旅游资源开发的实际,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得到如下结论:1.绥芬河乡村旅游资源种类丰富,人文资源和自然资源的种类都很多,特别是异域氛围浓郁,红色旅游资源也较为多样,特色农业、乡村建筑及欧式建筑完美融合,建筑类旅游形象突出。2.绥芬河旅游资源布局大体为,“一核、两带、三区”的旅游发展布局,其中一核是指城市风貌体验核,两带是指休闲度假带和国境旅游带,三区是指农业观光休闲区、森林风光游览区、生态保育区。通过合理布局,避免了资源浪费,增加了旅游资源的可读性和鉴赏性。3.对于资源开发绥芬河同样存在这一些问题:绥芬河乡村规模小、农村人口少,对资源开发的认识还不到位、旅游产品存在雷同现象、资源类型较为单一、旅游资源经营不规范。应通过合理规划乡村旅游资源的空间布局、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努力拓宽乡村旅游融资渠道等方法,深度挖掘乡村旅游资源,促进区域联动发展,建立完善的配套设施体系和管理体制体系。

肖丽娜[4](2017)在《吴中区湿地资源资产负债表的编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前湿地资源的资产负债评估体系薄弱,探索编制自然资源产负债表是深化生态文明建设、制度创新和构建预警制度的需求。本文首先介绍了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的基本理论,然后调查了吴中区湿地资源现状和已施行的湿地保护措施。然后探索了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建立的方法并建立湿地资产评估的资产负债评估体系;将建立的湿地资产负债评估方法应用于吴中区湿地资源的自然价值评估,得出了十二五期间吴中区湿地资产现状和变化趋势,为政府在生态保护、资源节约和持续性发展等方面工作的决策提供基础的技术支持。通过本文研究,得到以下结论:(1)根据吴中区湿地特征,构建了吴中区湿地资源核算体系,具体包括供水、物质生产、航运、休闲旅游、蓄水、防洪、净化水质、科研和维持生物多样性等指标。(2)根据吴中区湿地调查数据,2010、2013、2015年吴中区湿地资源资产价值分别为115.52亿、135.57亿、157.52亿元,所有者权益分别为75.21亿、94.75亿和103.5亿元,资产价值和所有者权益变动均大于零,说明吴中区“十二五”期间实施的湿地养护、生活污水收集处理、工业废水减排、河道生态整治等湿地保护措施对湿地环境带来了正效应。(3)吴中区湿地物质生产、航运、休闲旅游等价值较高,水质净化、科研和维持生物多样性等功能价值较弱,建议吴中区在继续推行现有湿地环境保护措施的基础上,加大对恢复生态功能、维持生物多样性等措施的投入。

李琳琳[5](2014)在《兴凯湖翘嘴鲌养殖模式与药物急性毒性试验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兴凯湖翘嘴鲌(Topmouth culter)是翘嘴鲌(Culter albumus)中的一个地理种群,又称兴凯湖大白鱼,是一种名贵的经济鱼类。其肉质洁白、细嫩,味道鲜美,被奉为鱼中上品并深受人们青睐。由于多年掠夺性捕捞、水位下降和环境破坏等因素,兴凯湖翘嘴鲌的野生群体逐渐减少。进行兴凯湖翘嘴鲌集约化养殖试验是提高兴凯湖翘嘴鲌集约化养殖水平的基础。本实验通过进行兴凯湖翘嘴鲌集约化养殖试验,以期为进一步推广兴凯湖翘嘴鲌人工养殖,探索翘嘴鲌池塘养殖高产技术,为提高池塘养殖经济效益提供帮助。近年来随着兴凯湖翘嘴鲌人工繁殖技术的突破,市场需求量的增加,集约化养殖兴凯湖翘嘴鲌已经逐渐兴起。目前对兴凯湖翘嘴鲌的药物试验方面少见报道。为此,本试验通过兴凯湖翘嘴鲌的幼鱼对常用渔用药物的急性毒性实验以及安全用量研究,旨在为高效集约化健康养殖兴凯湖翘嘴鲌提供技术支撑。论文主要从两个方面对兴凯湖翘嘴鲌进行了研究,第一,池塘集约化养殖不同规格的兴凯湖翘嘴鲌及不同套养模式的的研究;第二,几种常用渔药对兴凯湖翘嘴鲌幼鱼的急性毒性试验,研究结果如下:(1)野生翘嘴鲌的天然饵料主要以中上层鱼类为主,难以大规模在池塘养殖,随着兴凯湖翘嘴鲌养殖技术不断提高,通过驯食可以完全摄食配合饲料。兴凯湖翘嘴鲌对水体溶解氧要求较高,但同时又耐低氧,适合在池塘高密度养殖。由于以上优势,池塘主养兴凯湖翘嘴鲌成鱼将会成为一种新的名特优养殖模式。本试验经过池塘养殖不同规格的兴凯湖翘嘴鲌以及不同养殖模式探索,取得了预期的目标,对广大养殖户具有借鉴和指导作用。(2)本试验采用粗蛋白为40%的配合饲料,饵料系数1.56。兴凯湖翘嘴鲌对饲料中粗蛋白的要求较高,约为40%-45%,本试验饲料粗蛋白含量比较接近。兴凯湖翘嘴鲌饲料粗蛋白含量应为43%以上,以提高翘嘴舶产量,同时提高商品鱼价格,增加养殖效益。(3)要提高池塘主养兴凯湖翘嘴鲌成鱼的产量和经济效益,关键是投放大规格鱼种。由于翘嘴鲌繁殖季节迟(6-7月),如果按常规的苗种培养方法,秋片鱼种规格在7-11cm之间,池塘养殖期需要2年,不能当年养成商品鱼。因此可采取低密度培养鱼苗的方法,培养出15cm以上的大规格鱼种,满足池塘主养翘嘴鲌的需求。(4)通过三种渔用药物对兴凯湖翘嘴鲌幼鱼的急性毒性试验,得到二氧化氯、聚维酮碘、氯溴异氰尿酸对兴凯湖翘嘴鲌幼鱼的安全浓度分别为2.58mg/L、3.95mg/L、0.51mg/L。兴凯湖翘嘴鲌对三种药物的敏感性依次为:氯溴异氰尿酸>二氧化氯>聚维酮碘。兴凯湖翘嘴鲌对二氧化氯的敏感性较其他养殖驯化时间较短的鱼类高,对聚维酮碘的敏感性较低。虽然兴凯湖翘嘴鲌的耐药性较好,但养殖过程中也要注意慎用药物。(5)翘嘴鲌性情暴躁,易掉鳞,但与长江水系的翘嘴鲌相比,拉网时极少跳跃。在拉网起捕时的操作会对鱼体造成损伤,影响鲌鱼正常摄食,甚至导致鱼的死亡,不利于兴凯湖翘嘴鲌的生长和养殖,因此在操作过程中应特别注意保护兴凯湖翘嘴鲌。池塘主养兴凯湖翘嘴鲌成鱼,应采用成鱼一次性拉网干塘,集中销售的模式。

王一怡[6](2014)在《为中小企业融资提供担保过程中的风险管理研究 ——以Z融资担保公司为Y担保为例》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壮大,对于资金的需求变得越来越迫切,在这种情况下担保行业孕育而生,作为中小企业融资的重要金融中介机构,它在贷款过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融资担保行业在近些年发展迅速,已经成为中小企业为自身生产经营筹得所需资金的重要间接融资渠道。由于融资担保机构在担保过程中承担了与所获收入不成正比的风险,致使该行业成为了高风险性行业。作为担保机构,要控制防范担保业务过程中潜在的风险是担保企业持续经营的重要前提条件之一。为了使担保公司可以在第一时间发现申请贷款的中小企业在生产经营中存在的问题,本文构建了风险评价指标体系。本文通过构建中小企业贷款风险评价指标体系,从贷前和贷后两个角度对申请贷款企业经营过程中的风险进行考察,从财务和非财务两个方面对业务进行具体分析,形成一套有实际操作意义的指标体系,并将其引入实际案例。在文中引用Z融资担保公司为Y企业提供担保的案例进行研究,旨在对本文构建的贷款风险评价指标体系进行实际操作考核,并对模型的优势进行分析,为担保公司在业务的风险控制方面提出可行性建议,将其所承担的风险降至最低。

陈亮[7](2013)在《国家、技术与市场:闽台沿海海洋鱼类种群结构变迁原因研究(1492-1966)》文中研究指明海洋鱼类种群数量和结构的随机波动会导致大种群逐渐演变成小种群,而小种群则由于个体数量等方面的限制更易于产生衰退现象。闽台沿海的鱼类资源丰富,生物多样性也较为复杂。然而,如果从长时段的视角来看,历史时期内,自然环境、人类活动以及鱼类种群自身的变化都能对当地的海洋鱼类种群数量和结构产生影响。台湾西部沿海各地盛产鲻鱼。每年冬季洄游至此产卵的鱼群为当地带来了繁荣的鲻鱼渔业。虽然鲻鱼的渔汛、洄游路线并未发生过大的变化,但清代乾隆、道光年间洋流等自然因素的变化,还是使得鲻鱼的某些重要产卵场的位置也与随之发生了改变。然而,历史时期内,这一海区自然环境因素的变化对鱼类种群结构变迁的影响并不显着,影响鱼类种群结构的变迁主要因素还是来自人为方面。就人为因素而言,首先要考虑国家海洋政策对渔业生产的影响。明代以来,政府通过设立海防体系以及渔甲制度对渔民的采捕活动进行了有效的管理。福建沿海海岛众多,这些海岛周边又大都是多种经济鱼类聚集的渔场。政府出于政治或军事方面的考量,对这些岛屿的管理、控制要严格得多。明、清两代的海禁政策从客观上延缓了滨海渔民对主要海岛的开发过程,而政府对于主要岛屿的严格管控也使得当地的渔业资源得到了较好的保护。明清两代,带鱼、大黄鱼、真鲷均是闽台沿海十分重要的经济鱼类。至迟在明万历年间,带鱼就已经成为福建沿海地区“产多销广”的大宗海产品,渔民从事带鱼捕捞所获得的收益成为其购买粮食最主要的资金来源。制度、技术等因素都会对福建沿海带鱼资源造成影响,但诸多因素中最为核心的还是市场。1950年代后,在不断增长的消费需求压力下,由于缺乏限制措施而造成的对渔业资源的过度捕捞才是福建沿海带鱼资源衰落最重要的原因。与带鱼的情形形似,明代末期,大黄鱼就已经成为福建沿海最为重要的经济鱼类之一。传统时代,渔场地形、渔船渔具等因素对人类的捕捞活动多有限制,福建沿海渔民只在渔汛期内捕捞特定渔场的大黄鱼。不同渔场内的渔具多有差异,而这一差异也在客观上限制了不同地区渔民的越界采捕。作为一种重要的经济鱼类,影响福建沿海大黄鱼资源数量的最主要因素来自于1960年代初闽东沿海越冬场的发现以及随之而来的过度捕捞。作为一种经济价值较高的名贵鱼类,明清两代,福建沿海真鲷资源的兴盛,除了捕捞因素所造成的影响较小这一原因外,还与浙江沿海渔民对“东海地方种群”的开发时间较晚以及位于澎湖近海的“闽南-南海地方种群”一直未被开发有关。福建沿海真鲷种群开始受到致命影响主要是在1937年日本调查船发现其在澎湖列岛近海的越冬场之后。不仅某些特定经济鱼类的种群结构发生了变化,闽南渔场传统的捕捞结构以及海洋鱼类的种群结构均在1950年代末发生了变化。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在1930年代初,福建沿海各地陆续出现了一些“新式”的渔业公司,但都昙花一现。虽然他们的渔船、渔具在当时都颇为先进,然而由于经营不善等原因,很快便宣告破产。此后,福建沿海各地的渔业捕捞活动中,传统的渔船、渔具仍占绝对优势。1950年代是传统中国社会最后一幅清晰的画面。与传统时代相较,此时福建沿海各地所用的渔船、渔具、捕捞技术以及主要作业区域并未发生大的变化。通过对这一时期保存下来的相关水产档案进行分析,由近及古,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认识传统时代的情形。1950-1960年代间,在以东山岛为中心的闽南渔场内,海洋鱼类的捕捞结构以及海洋鱼类的种群结构较以往均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导致这种变化出现的主要因素则来自于人为方面。除了自然环境以及人为因素的影响外,海洋鱼类种群内个体的数量、年龄、性别比例、体型等自身因素的变化也能影响到种群结构的变化。种群中个体的体长、体重、年龄是描述种群资源质量以及种群结构的主要内容。通过分析地方志以及古文献中所记载的这些指标,可以“还原”出长时段内海洋鱼类种群结构的变化。这一研究发现,明、清以及民国间,闽台沿海大部分较大型鱼类,无论是中上层、中下层还是底层,其优势体长组较1950年代后为长;而日本鬼鲉、大弹涂鱼、凤鲚等鱼类的优势体长组并没有发生变化。位于食物链下层的金色小沙丁鱼,由于主要捕食者资源数量的衰落,其优势体长组体长反较1950年代后为短。总之,过去500年间,影响闽台沿海鱼类种群结构以及资源数量变化的最主要因素来自国家制度、捕捞技术以及消费市场的变化,自然环境的变化所产生的影响并不显着,而鱼类种群自身的变化也多来自于人为因素的影响。传统时代,闽台沿海海洋鱼类的种群结构较为稳定,渔业资源十分丰富,生物多样性也较为复杂。但在1950年代后,伴随着国家工业化的进程,市场因素的影响作用日益凸显,在消费需求的不断刺激下,渔业生产在技术领域取得了巨大的进步,而无节制的过度捕捞最终导致了主要经济鱼类资源的破坏以及海洋生态系统功能的退化。

陈玉翠[8](2013)在《基于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的海洋水产品安全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生活水平的不断改善,消费者提出了越来越高的食品质量安全要求,海洋水产品因为含有较大的营养价值使其消费量不断加大;因此海洋水产品的产量也在逐年增多,尤其是近海养殖的规模在逐渐扩大在水产品市场上占绝对地位。与此同时,近几年我国海洋水产品安全问题层出不穷,例如:养殖时的药残超标(如抗生素、抗菌药物、激素、增重剂等)与重金属超标、运输与储藏过程中防腐剂与甲醛的滥用、加工过程操作不规范等,对人们的身体和生活造成了很大的困扰。在这种形势下,根据海洋水产品的质量安全特征,分析海洋水产品市场参与方的行为,探索参与方之间的博弈规律,找出海洋水产品质量安全产生的根本原因,并针对该原因提出有效的解决措施,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在对我国海洋水产品市场现状以及水产品本身的质量安全特征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从海洋水产品整条供应链以及参与方之间的关系出发,对海洋水产品供应链上的参与方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情况进行详细描述并解释其产生的原因。以信息经济学以及博弈理论为基础,建立信号传递博弈模型对海洋水产品市场上主要参与方之间的行为进行博弈分析,得出我国海洋水产品市场处于信息不对称下的混同均衡状态。针对这种不理想均衡提出使用国际上通用的HACCP(HazardAnalysis Critical Control Point)体系并辅助使用水产品安全追溯体系来解决。最后在对我国实施HACCP体系存在的不足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政府监管部门提出政策性建议。通过研究,获得了以下成果与结论:(1)从海洋水产品本身的质量特征出发解释了海洋水产品供应链参与方之间信息不对称情况产生的原因。通过对参与方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的状况及其原因进行描述后,经过分析得出的结论是,可能会导致水产品供应方的道德风险及逆向选择。(2)将水产品供应链上的主要参与方简化为生产者、消费者和监管者,并使用信号传递模型对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行为进行博弈分析,得出可能存在的三种均衡状态:分离均衡、混同均衡以及准分离均衡以及需要满足的条件。使用水产品的实际价格信息代入模型进行验证分析,最终得出结论:我国海洋水产品市场处于混同均衡状态。这种状态是不理想的,在这种状态下采用传统的政府事后处罚监管模式并不可行。(3)针对我国海洋水产品市场的混同均衡状态,可以使用HACCP体系来解决。除此之外,为了更好地保障消费者的信息知情权以及规范水产品市场行为,可以在HACCP体系的基础上使用水产品安全追溯体系。同时认为我国在HACCP体系的实施上还存在一系列不足,需要政府监管者的协助,并在此基础上对政府需要改善的地方提出建议。

朱珏[9](2012)在《20世纪60年代初浙江省精简城镇人口问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20世纪60年代初国民经济调整过程中,精简城镇人口是一项重要的政策和措施。本文以浙江省档案馆所藏档案为基础,结合调查访谈所获资料,对浙江省精简城镇人口的背景、过程、结果,以及历史遗留问题等进行分析探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选择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工业化道路。“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打下了国家工业化的初步基础。但是,随后的“大跃进”运动却导致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出现严重的困难。激进的工业化不仅使经济结构严重失调,也使短期内城镇人口出现了非正常的膨胀,国家财政和市场供应压力巨大。解决困难的办法,就是对国民经济进行全面的调整,其中一项重要的举措,就是精简城镇人口。精简城镇人口是一项全国性的工作。浙江省在精简工作中,无论是城镇人口减少的绝对数,还是城镇人口在总人口中比重的下降率,在全国各省份中都处于中上水平。历时三年多的精简工作,涉及到浙江全省各地区各部门。从地区情况看,除台州地区本身人口较少外,其他几个地区被精简的城镇人口分布较为均匀。从各部门情况看,由于相互间部门特性的差异,被精简的人口数和构成也各不相同。关于浙江省被精简的人口数,由于统计口径等原因,档案资料中出现了不同的数据。综合考实,全省被精简城镇人口数应为92.3万人,这部分人口的构成则相当复杂。安置是精简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安置政策的落实,直接关系到精简工作的整体进展以及整项工作的实效。为此,从中央到地方都制定了一系列具体的安置政策和措施。就安置的政策和措施本身而言,兼顾到了精简时以及精简后的各个环节,较为完善。然而,这一系列安置政策和措施在实施的过程中,却呈现出复杂而多样的特点,乃至遗留了许多历史问题,久悬而不能彻底解决。精简工作造成了三个层面的不同结果。就政策层面而言,精简工作达到了预期的目标,取得了成功。就社会层面而言,大量人员离开城镇,进入农村,给城镇、农村以及整个社会造成了多方面的冲击。就个体层面而言,精简改变了全国两千多万人、几百万个家庭的生存状态和历史命运。尽管从1965年开始,从中央到地方都制定了政策,对部分被精简人员进行救助,但由于救助的水平较低,且只涉及到少部分被精简人员,因此这些救助政策并未真正改善被精简人员的生活境况。时至今日,当年的被精简者由于在精简中失去了工作,同时失去了相应的社会保障等,以至生活普遍困难,个人养老及家庭子女问题突出。精简城镇人口,是一次“政治主导”下的人口“逆迁徙”。这项工作之所以能在政策层面取得成功,是执政党的社会动员,国家体制、城乡差异以及民众的社会心理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袁汉文[10](2011)在《不同外源因子对黄鳝性逆转的影响研究》文中认为本试验以黄鳝(Monopterus albus)为研究对象。黄鳝在分类学上隶属于硬骨鱼纲、辐鳍亚纲(真口亚纲)、合鳃目、合鳃科,在我国仅发现黄鳝这个唯一种,它是东南亚地区一种重要的经济鱼类。黄鳝是一种雌性先熟雌雄同体的鱼类,在其生命发育过程中具有从功能性雌鱼向功能性雄鱼自然转变的单向发育的特性。在自然条件下,黄鳝一般在一龄以上达到性成熟,初次成熟都是雌性,产卵后开始发生性转变,三年以上可以发现雄性个体。自1944年发现黄鳝性逆转的特性以来,为了揭示黄鳝性逆转的发生机制,很多学者分别从生理生化、细胞学和分子生物学等发面做了很多努力,但到现在为止,对黄鳝性逆转的了解仍然不多,黄鳝性逆转的发生机制也不很清楚。为了进一步探讨黄鳝性逆转的发生机制,本试验研究了饲料低蛋白水平、外源性褪黑激素、外源性雌二醇、白消安和不同养殖密度对黄鳝性逆转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低蛋白含量饲料对黄鳝性逆转的影响:以体重(9.50±1.50)g的黄鳝为试验对象,以白鱼粉作为主要蛋白源,按5个蛋白质水平梯度(10%、15%、20%、25%、40%)设计等能的饲料,每个试验组有三个重复,进行为期15个月的饲养试验,探讨低蛋白水平对黄鳝血清雌二醇、睾酮、性腺指数、性腺发育和性逆转的影响。结果显示,不同蛋白含量的饲料对黄鳝血清雌二醇和睾酮都有显着地影响,对照组(40%)中黄鳝血清雌二醇含量显着性地高于其他各试验组,而睾酮含量则显着性低于其他试验组。本试验中蛋白含量为10%组中,雌二醇含量在一月份达到最小值,为89.56±15.20 pg/ml;而最大值则出现在五月份蛋白含量为40%的试验组中,为1240.22±323.86 pg/ml;睾酮含量的最大值出现五月份,在蛋白含量为10%的试验组中,为804.02±34.84 pg/ml。性腺指数最小值出现在一月份蛋白含量为10%的试验组中,为0.611±0.35%;而最大值则出现在七月份蛋白含量为40%的对照组中,为11.669±3.66%。繁殖期间,投喂高蛋白含量的饲料,黄鳝性腺指数上升的速度较快。不同蛋白水平下,雌性比例有显着性差异,最高雌性比例出现在蛋白含量为40%的组中,雌性比例随着饲料蛋白含量的降低而减少。雄性比例最高出现在蛋白含量为10%的组中,蛋白含量为10%的组中雄性比例显着地高于蛋白含量为25%的组和对照组。同时,蛋白含量为10%的组中,黄鳝的成活率显着性地低于其他各组。本试验期间,各组间雌性黄鳝性腺的组织切片表明,雌性性腺发育的方式是相同的,各组之间没有差异。在间性个体中,可看见精母细胞分布在很多卵母细胞周围,在蛋白含量低的试验组中这种现象比较明显;在蛋白含量较低的试验组中可见有成熟的雄性性腺存在;七月份在蛋白含量为15%的试验组中,发现有繁殖后的功能性雄鱼。研究结果表明低蛋白含量的饲料对黄鳝的性逆转有促进作用。(2)外源性褪黑激素对黄鳝性逆转的影响:以体重(9.50±1.50)g的黄鳝为试验对象,褪黑激素按0 mg/kg(对照组)、10 mg/kg、30 mg/kg、50 mg/kg和70 mg/kg添加于饲料中,每个试验组有三个重复,进行为期15个月的饲养试验,探讨外源性褪黑激素对黄鳝性腺发育和性逆转的影响。结果显示,不同褪黑激素含量对黄鳝血清雌二醇和睾酮浓度有显着性的影响。在繁殖期结束后,黄鳝血清雌二醇和睾酮呈下降趋势,在越冬季节达到最小,产卵前迅速上升,随后下降。褪黑激素含量为10 mg/kg试验组中,黄鳝血清雌二醇浓度与对照组间没有显着性差异,但含量在30 mg/kg以上的各试验组中,血清雌二醇浓度均显着性地低于对照组;血清睾酮含量随褪黑激素含量增加而显着性下降,褪黑激素含量为10 mg/kg组与50mg/kg和70 mg/kg两组间血清睾酮含量有显着性差异。黄鳝的性腺指数只有褪黑激素含量为10 mg/kg的组与对照组间没有显着性差异,另外三组与对照组间有显着性差异,但试验组间差异性不显着。雌性比例在褪黑激素含量为10 mg/kg的试验组与对照组间没有显着性差异,含量高的各组中雌性比例显着低于对照组;间性比例中试验组间也没有显着性差异;雄性比例中,只有褪黑激素含量为70 mg/kg的试验组与对照组间有显着性差异,其他各组间均没有显着性差异。越冬期间用褪黑激素处理的黄鳝性腺中,卵母细胞间空隙较大,繁殖季节前期卵巢内可见不同发育阶段的卵母细胞,繁殖高峰季节可见部分变形的成熟卵母细胞,而间性黄鳝雄性性腺组织发育比对照组慢,雄性生殖褶相对较细;褪黑激素处理过的雄性黄鳝性腺组织比未处理过的要消瘦。本试验条件下,外源性褪黑激素对黄鳝的性腺发育有抑制作用,长时间高浓度的褪黑激素可导致黄鳝血清性类固醇激素雌二醇和睾酮含量下降,性腺指数降低,促进性逆转提前发生,但是长时间高浓度的外源性褪黑激素也会导致成活率降低。(3)外源性雌二醇对黄鳝性逆转的影响:以体重(9.50±1.50)g的黄鳝为试验对象,雌二醇按0 mg/kg(对照组)、20 mg/kg、40 mg/kg、60 mg/kg、80 mg/kg和100 mg/kg添加于饲料中,每个试验组有三个重复,进行为期15个月的饲养试验,探讨外源性雌二醇对黄鳝性逆转的影响。结果显示,添加外源性雌二醇的试验组与对照组之间,黄鳝血清雌二醇和睾酮浓度都存在显着性差异;但含量为60mg/kg以上的各试验组间血清雌二醇和睾酮浓度差异不显着。黄鳝性腺指数和肝脏指数在雌二醇试验组中与对照组间均有显着性差异。性腺指数在不同月份间具有极显着性差异,不同雌二醇含量对黄鳝性腺指数的影响也具有差异性,但它们交互作用对黄鳝性腺指数影响显示的差异性则不显着。不同性别比例中,低剂量组与对照组间没有显着性差异,高剂量组与对照组有显着性差异,试验组间差异性不显着。越冬期间用雌二醇处理的黄鳝性腺,卵母细胞间空隙较大,偶尔可见卵巢内有较大的卵母细胞,越冬后卵巢内可见不同发育阶段的卵母细胞,繁殖季节前可见处于不同发育阶段的卵母细胞均匀地排列在卵巢中,繁殖季节可见卵母细胞紧密地排列在卵巢中;雌二醇处理过的间性黄鳝性腺组织中,偶尔可见雄性性腺中包裹有较大的游离卵母细胞;而雌二醇处理过的雄性黄鳝性腺组织比较松散,不能填满整个精巢组织。本试验条件下,外源性雌二醇能够促进和维持黄鳝的雌性活性,增加血清中雌二醇的含量,利于卵巢和卵母细胞的发育成熟,增加黄鳝的性腺指数,同时也导致血清中睾酮含量降低,对雄性生殖腺的发生和发育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使得肝脏指数上升和成活率下降。结果表明,外源性雌二醇能增加黄鳝的雌激素活性,对黄鳝的性转变有一定的延缓作用。(4)白消安对黄鳝性逆转的影响:以体重(9.50±1.50)g的黄鳝为试验对象,白消安按0 mg/kg(对照组)、10 mg/kg、30 mg/kg、50 mg/kg和70 mg/kg添加于饲料中,每组设3个平行,探讨白消安对不同时期黄鳝性腺发育和性逆转的影响。结果显示,白消安对黄鳝血清雌二醇和睾酮含量有显着性影响,但各试验组间没有显着性差异。在繁殖期结束后,雌二醇和睾酮仍处于较高水平,在越冬期最低,繁殖季节前呈上升趋势,繁殖期雌二醇和睾酮含量处于很高的水平。在各个时期,黄鳝血清雌二醇浓度均随着白消安含量的增加而呈下降趋势,而睾酮浓度均随着白消安含量的增加而略呈上升趋势。不同时期,黄鳝性腺指数的变化较大,在繁殖期达到最大值;但相同时期各试验组间,性腺指数随着白消安含量的增加呈下降趋势。雌性比例中,各试验组间均有显着性差异。间性和雄性比例中,对照组与各试验组间有显着性差异;而低含量的组间差异不显着,而白消安含量为70 mg/kg试验组中比例显着增多。经过白消安处理的试验组内,卵巢中退化的卵母细胞比例较高,而且部分细胞间有一定的空隙。间性阶段雄性生殖褶分布在稀疏的卵母细胞周围,雄性生殖腺偏消瘦,部分呈中空状态。结果表明,白消安对黄鳝的性腺发育有抑制作用,高剂量还会造成黄鳝的畸形。长时间对黄鳝进行白消安处理,可导致黄鳝血清雌二醇含量的降低和睾酮含量的增加,性腺指数降低,雌性比例减少,长时间高浓度的白消安会导致死亡率明显升高。(5)不同养殖密度对黄鳝性逆转的影响:以体重(9.88±0.70)g的黄鳝为试验对象,养殖密度分别为4、20、36、52、68、84和100尾/m2,每个试验组设三个重复,进行为期420 d的饲养试验,探讨不同养殖密度对黄鳝性逆转的影响。结果显示,不同养殖密度下,各组试验鱼的日增重和特定生长率随着养殖密度的增加不断降低,但在低密度组间没有显着性差异;净增重随着养殖密度的增加显着性地增加。各试验组间个体的肥满度随着养殖密度的增加呈下降趋势,不同密度间差异不显着;黄鳝血清雌二醇含量随着养殖密度的增加呈下降趋势,睾酮含量随着养殖密度的增加呈上升趋势,不同密度组间的差异均不显着。黄鳝性腺指数随着养殖密度的增加呈现出一种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性腺指数最高出现在养殖密度为52尾/m2的试验组中,各个试验组间差异性不显着。黄鳝的雌性比例随着养殖密度的增加呈下降趋势,间性比例中,高密度组和低密度组间差异性显着。雄性比例在三个高密度组间存在显着性差异。黄鳝的成活率随着养殖密度的增加呈下降趋势。雌性个体的性腺在低养殖密度试验组中,卵母细胞以第Ⅳ时相为主,卵母细胞发育较一致,随着养殖密度的增加,卵巢内可见较多的第Ⅱ时相和第Ⅲ时相的卵母细胞,个体差异较大;间性个体中不同试验组间差异性不显着。雄性性腺中,随着养殖密度的增加,雄性生殖褶在性腺内逐渐密集。本试验条件下,不同的养殖密度对黄鳝血清性类固醇和性腺指数因为受到性别比例的影响没有表现出显着性差异;而性别比例中,随着养殖密度的增加,雌性比例减少,间性比例和雄性比例呈上升趋势。

二、二月份淡水鱼养殖的操作重点(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二月份淡水鱼养殖的操作重点(论文提纲范文)

(1)应用生物电化学技术解决水产养殖污染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绪论
    1.1 水产养殖业与污染现状
    1.2 养殖废水污染物及其危害
    1.3 养殖废水处理技术
        1.3.1 传统水产养殖处理技术
        1.3.2 人工湿地养殖废水处理技术
        1.3.3 养殖水循环利用
    1.4 微生物燃料电池
        1.4.1 MFC概述
        1.4.2 MFC基本原理及分类
        1.4.3 MFC在污水领域的研究进展
        1.4.4 MFC阳极改性
    1.5 研究目的、内容和技术路线
        1.5.1 研究目的
        1.5.2 研究内容
        1.5.3 研究路线
2 微生物燃料电池耦合人工湿地处理养殖废水技术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药品及仪器
        2.2.2 实验室装置及材料
        2.2.3 采样方法与样品保存
        2.2.4 实验设置及测量方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低水位CW-MFC不同植物湿地生态系统下产电分析
        2.3.2 低水位CW和 CW-MFC不同植物湿地生态系统水质净化能力分析
        2.3.3 低水位CW-MFC系统不同湿地生态系统下植株产值分析
    2.4 高水位CW-MFC不同植物组合下水质净化能力分析
        2.4.1 高水位CW-MFC不同植物组合下底部出水水质净化能力分析
        2.4.2 高水位CW-MFC不同植物组合下表层水体水质净化能力分析
    2.5 本章小结
3 微生物燃料电池强化循环水养殖系统技术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室装置及材料
        3.2.2 实验设置及测量方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循环水养殖系统产电分析
        3.3.2 循环水养殖系统水质净化能力分析
        3.3.3 循环水养殖系统产值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微生物燃料电池阳极改性及养殖系统循环水净化处理强化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试剂及仪器
        4.2.2 载体与催化剂组分选择
        4.2.3 实验室装置及材料
        4.2.4 粒子电极分析与表征方法
        4.2.5 实验设置及测量方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复合催化剂表征分析
        4.3.2 循环水系统产电分析
        4.3.3 循环水系统水质净化能力分析
        4.3.4 循环水系统产值分析
    4.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2)微塑料在内陆至河口多环境介质中的污染特征及其迁移规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绪论
    1.1 微塑料污染研究背景
        1.1.1 海洋垃圾—微塑料的研究前身
        1.1.2 微塑料的基本定义
        1.1.3 微塑料的潜在风险
    1.2 环境微塑料研究方法学
        1.2.1 微塑料样品的分离与确证
        1.2.2 方法学的发展与自动化
    1.3 多环境介质中的微塑料污染
        1.3.1 水生生态系统
        1.3.2 土壤及大气系统
        1.3.3 微塑料在不同介质间的关联与差异
        1.3.4 生物介质在微塑料监测中的意义
        1.3.5 微塑料的沉积与汇
    1.4 人类活动与微塑料的污染迁移
        1.4.1 微塑料的主要来源
        1.4.2 微塑料的点源与非点源污染
        1.4.3 微塑料污染管控简介
        1.4.4 沉积微塑料与人类世标记物
    1.5 研究的内容、目的与意义
        1.5.1 主要研究内容
        1.5.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微塑料经非点源污染进入环境——以道路积灰为例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研究区域及样品采集
        2.2.2 样品分离、观察和仪器确证
        2.2.3 质量控制
        2.2.4 数据分析
    2.3 结果
        2.3.1 空间分布与季节差异
        2.3.2 形态特征与化学组成
        2.3.3 气象与人类活动
    2.4 讨论
        2.4.1 微塑料的暂存媒介
        2.4.2 城镇化与气象活动的贡献
        2.4.3 积灰微塑料与非点源污染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微塑料在长江中下游淡水水体中的污染特征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研究区域及样品采集
        3.2.2 水化学参数
        3.2.3 样品分离、观察和仪器确证
        3.2.4 质量控制
        3.2.5 数据分析
    3.3 结果
        3.3.1 太湖湖区
        3.3.2 长江中下游水系
        3.3.3 形态特征与化学组成
    3.4 讨论
        3.4.1 长江中下游漂浮微塑料的污染水平
        3.4.2 微塑料的聚集与迁移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微塑料在长江中下游淡水沉积物中的污染特征
    4.1 引言
    4.2 实验设计与材料方法
        4.2.1 研究区域及样品采集
        4.2.2 沉积物粒径分析
        4.2.3 微塑料的分离、观察和仪器确证
        4.2.4 质量控制
        4.2.5 数据分析
    4.3 结果
        4.3.1 太湖湖区
        4.3.2 长江中下游水系
        4.3.3 形态特征与化学组成
    4.4 讨论
        4.4.1 长江中下游淡水沉积物微塑料污染水平
        4.4.2 微塑料的积累与沉降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微塑料自内陆向河口的污染叠加效应——以飞利浦湾流域为例
    5.1 引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研究区域及样品采集
        5.2.2 流域及土地利用背景
        5.2.3 样品分离、观察和仪器确证
        5.2.4 质量控制
        5.2.5 数据分析
    5.3 结果
        5.3.1 空间分布
        5.3.2 形态特征与化学组成
        5.3.3 土地利用与微塑料污染的关联
    5.4 讨论
        5.4.1 飞利普湾流域微塑料污染水平
        5.4.2 自然因素对微塑料积累的贡献
        5.4.3 人类活动对微塑料积累的贡献
        5.4.4 海滨城市对微塑料污染的叠加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水生生物体内微塑料的污染特征
    6.1 引言
    6.2 材料与方法
        6.2.1 研究区域及目标生物
        6.2.2 生物体解剖及微塑料分离
        6.2.3 微塑料的观察和仪器确证
        6.2.4 质量控制
        6.2.5 数据分析
    6.3 结果
        6.3.1 河蚬
        6.3.2 食蚊鱼
        6.3.3 近岸经济鱼类
    6.4 讨论
        6.4.1 质量控制与生物体检测
        6.4.2 源排放与生物体污染负荷
        6.4.3 影响微塑料进入生物体的因素
        6.4.4 微塑料的生物监测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多环境介质中微塑料的迁移
    7.1 引言
    7.2 微塑料污染的横向迁移
        7.2.1 空间分布及积累趋势
        7.2.2 热点区域与源解析
    7.3 微塑料污染的纵向迁移
        7.3.1 临时载体及汇
        7.3.2 促进与贡献因素
    7.4 方法学干扰
    本章小结
第八章 总结与展望
    8.1 主要结论
    8.2 特色与创新
    8.3 展望与不足
附录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科研项目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3)绥芬河乡村旅游资源开发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技术路径
第二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
        2.1.1 乡村旅游
        2.1.2 乡村旅游资源
        2.1.3 乡村旅游资源开发
    2.2 理论基础
        2.2.1 旅游资源生态位理论
        2.2.2 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
        2.2.3 可持续旅游发展理论
第三章 绥芬河乡村旅游资源开发现状
    3.1 绥芬河乡村旅旅游资源概况
        3.1.1 绥芬河旅游资源分类
        3.1.2 开发规模
    3.2 绥芬河乡村旅游资源分析
        3.2.1 绥芬河乡村旅游资源的优势
        3.2.2 绥芬河乡村旅游资源的劣势
        3.2.3 绥芬河与周边县市旅游资源开发竞争力分析
        3.2.4 绥芬河市与大东北旅游圈城市旅游竞争力分析
        3.2.5 绥芬河市与中俄口岸城市旅游竞争力分析
    3.3 绥芬河乡村旅游资源开发进程及模式
        3.3.1 绥芬河乡村旅游资源开发进程
        3.3.2 绥芬河乡村旅游资源开发模式
    3.4 绥芬河乡村旅游资源开发主要成效
        3.4.1 乡村旅游资源开发加快了新农村建设的步伐
        3.4.2 乡村旅游促进了社会和谐和村风文明
        3.4.3 乡村旅游资源开发拓宽了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渠道
第四章 绥芬河乡村旅游资源开发存在问题及成因分析
    4.1 绥芬河乡村旅游资源开发存在问题
        4.1.1 乡村旅游资源开发的观念滞后
        4.1.2 乡村旅游资源开发的参与性不足
        4.1.3 乡村旅游资源开发中缺乏统筹规划
        4.1.4 乡村旅游资源开发中存在资金瓶颈
    4.2 绥芬河乡村旅游资源开发中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4.2.1 农民参与旅游资源开发的意识相对淡薄
        4.2.2 乡村旅游规划体系欠完善
        4.2.3 乡村旅游利益主体关系不明确
第五章 国内外乡村旅游资源开发经验和启示
    5.1 国外乡村旅游资源开发经验做法
        5.1.1 “工匠之乡”——日本水上町
        5.1.2 薰衣草的国度——法国普罗旺斯乡村旅游
        5.1.3 理想田园——美国纳帕溪谷
    5.2 国内乡村旅游开发的经验做法
        5.2.1 郫县:“农户+农户”模式
        5.2.2 山东淄川梦泉:“公司化十农民”模式
        5.2.3 贵州天龙屯堡:“政府十公司+旅行社+农民旅游协会”模式
    5.3 国内外旅游资源开发对绥芬河的启示
        5.3.1 政府要合理引导当地的旅游资源开发
        5.3.2 村民的参与乡村旅游资源开发的关键
        5.3.3 乡村旅游资源开发模式的选择须因地制宜
        5.3.4 旅游资源周边的交通要通达便捷
        5.3.5 片区打造形成旅游集聚区
第六章 绥芬河乡村旅游资源开发的对策
    6.1 加强对乡村旅游资源的保护
    6.2 合理规划乡村旅游资源的空间布局
    6.3 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
    6.4 努力拓宽乡村旅游融资渠道
    6.5 努力提升乡村旅游的文化内涵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进一步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4)吴中区湿地资源资产负债表的编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研究的内容、方法和技术路线
        1.4.1 研究的基本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拟采取的技术路线、研究手段
第二章 自然资源负债表的相关理论综述
    2.1 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的概念和内涵
        2.1.1 自然资源资产的定义与计量
        2.1.2 自然资源负债的分类
        2.1.3 所有者权益
    2.2 实物量和价值量的核算分析
        2.2.1 实物量核算
        2.2.2 价值量核算方法
第三章 吴中区湿地资源现状
    3.1 吴中区现状
        3.1.1 吴中区自然资源概况
        3.1.2 区域社会经济概况
    3.2 吴中区湿地资源现状
    3.3 吴中区湿地保护工作现状
第四章 湿地自然资源负债表编制路径与方法
    4.1 湿地自然资源定义
    4.2 编表中所面临的各项问题
    4.3 湿地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的编制模式
        4.3.1 选择编制模式
        4.3.2 实物量表设计
        4.3.3 资产负债表设计
    4.4 湿地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核算方法选择
        4.4.1 湿地资源资产核算体系
        4.4.2 湿地资源资产价值核算方法
第五章 吴中区湿地自然资源负债表
    5.1 吴中区湿地实物量表
    5.2 2010年吴中区湿地资源价值评估
        5.2.1 太湖(吴中区)湿地资源价值
        5.2.2 重要湖泊湿地
        5.2.3 河流湿地
        5.2.4 坑塘湿地
        5.2.5 2010年湿地价值汇总
    5.3 2013年吴中区湿地资源价值
        5.3.1 太湖(吴中区)湿地资源价值
        5.3.2 重要湖泊湿地
        5.3.3 河流湿地
        5.3.4 坑塘湿地
        5.3.5 2013年湿地价值汇总
    5.4 2015年吴中区湿地资源价值
        5.4.1 太湖(吴中区)湿地资源价值
        5.4.2 重要湖泊湿地
        5.4.3 河流湿地
        5.4.4 坑塘湿地
        5.4.5 2015年吴中区湿地价值汇总
    5.5 吴中区湿地资源价值分析
        5.5.1 湿地各类价值变化情况
        5.5.2“十二五”期间湿地保护措施
        5.5.3 湿地保护对湿地资产价值的影响
    5.6 吴中区湿地资源资产负债表
第六章 湿地资源保护对策建议
第七章 结论和展望
    7.1 结论
    7.2 本文局限性及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图表目录
致谢
附录
作者简历

(5)兴凯湖翘嘴鲌养殖模式与药物急性毒性试验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兴凯湖概述
        1.1.1 兴凯湖生态特征
        1.1.2 兴凯湖自然气候
    1.2 鱼类生长的研究
        1.2.1 鱼类生长的测定方法
        1.2.2 鱼类的体长与体重相关式
        1.2.3 鱼类的生长率和生长指标
        1.2.4 鱼类的生长方程
    1.3 兴凯湖翘嘴鲌研究概述
        1.3.1 形态特征
        1.3.2 栖息习性
        1.3.3 食性
        1.3.4 生长特性
        1.3.5 营养成分
        1.3.6 兴凯湖翘嘴鲌的资源现状
        1.3.7 兴凯湖翘嘴鲌营养需求
        1.3.8 养殖试验
        1.3.9 急性毒性试验
    1.4 本试验的目的与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1.1 试验用鱼
        2.1.2 药品
        2.1.3 数据处理软件
    2.2 试验方法
        2.2.1 精养池塘集约化主养兴凯湖翘嘴鲌试验
        2.2.2 小水面主养兴凯湖翘嘴鲌试验
        2.2.3 1~+龄鱼种的培育
        2.2.4 2~+龄鱼种的放养方式
        2.2.5 成鱼养殖
    2.3 急性毒性试验
        2.3.1 试验条件
        2.3.2 试验准备
        2.3.3 预备试验
        2.3.4 正式试验
        2.3.5 试验结果的计算方法
3 结果
    3.1 养殖试验结果
        3.1.1 水库产出情况
        3.1.2 池塘产出情况
        3.1.3 1~+龄鱼种套养结果
        3.1.4 2~+龄鱼种套养结果
        3.1.5 成鱼种套养结果
        3.1.6 1~#和2~#池塘集约化养殖成本
        3.1.7 利润
    3.2 急性毒性试验结果
        3.2.1 各种药物对兴凯湖翘嘴鲌幼鱼的最低致死浓度范围
        3.2.2 二氧化氯对兴凯湖翘嘴鲌幼鱼急性毒性试验结果
        3.2.3 聚维酮碘对翘嘴鲌幼鱼急性毒性试验结果
        3.2.4 氯溴异氰尿酸对翘嘴鲌幼鱼急性毒性试验结果
        3.2.5 三种药物的半致死浓度和安全浓度
4 讨论
    4.1 二氧化氯
    4.2 聚维酮碘
    4.3 氯溴异氰尿酸
    4.4 养殖试验结果讨论
5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6)为中小企业融资提供担保过程中的风险管理研究 ——以Z融资担保公司为Y担保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学位论文数据集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现状及问题提出
        1.2.1 担保行业现状
        1.2.2 问题的提出
    1.3 解决问题思路及创新点
    1.4 研究框架
第二章 相关理论综述
    2.1 中小企业相关概念及融资特点
        2.1.1 中小企业相关概念
        2.1.2 中小企业融资特点
    2.2 国内外研究综述
        2.2.1 国内研究综述
        2.2.2 国外研究综述
第三章 融资担保机构构建中小企业风险评价指标体系
    3.1 融资担保业务工作流程介绍
        3.1.1 贷款前期工作流程介绍
        3.1.2 贷后监控工作流程介绍
    3.2 贷前财务风险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3.2.1 贷前财务风险识别
        3.2.2 贷前财务风险评价指标选取
        3.2.3 贷前财务风险评价指标权重确定
        3.2.4 贷前财务风险评价模型
    3.3 贷前非财务风险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3.3.1 贷前非财务风险识别
        3.3.2 贷前非财务因素指标选取
        3.3.3 贷前非财务风险评价模型
    3.4 贷前风险评价指标体系
    3.5 贷后风险监控
        3.5.1 担保公司贷后监控方式
        3.5.2 贷后风险指标评价
第四章 风险管理案例研究
    4.1 Z融资担保公司概况
        4.1.1 Z公司的业务优势
        4.1.2 Z公司的经营弊端
    4.2 Z公司业务操作流程及风险管理措施
        4.2.1 业务描述及特点
        4.2.2 业务操作流程图
        4.2.3 风险管理措施
    4.3 Y公司贷前风险评价
        4.3.1 Y公司简介
        4.3.2 Y公司贷前财务风险评价
        4.3.3 Y公司贷前非财务风险评价
    4.4 Y公司贷后风险监控
    4.5 对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的评价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导师和作者介绍
附件

(7)国家、技术与市场:闽台沿海海洋鱼类种群结构变迁原因研究(1492-1966)(论文提纲范文)

附件
摘要
Abstract
图表索引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第二节 文献综述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内容
    第四节 研究资料和相关概念界定
        一、 研究材料
        二、 概念界定
第二章 洋流的力量:台湾鲻鱼渔场的此消彼长
    第一节 荷据时期(1624-1662)的乌鱼渔场
    第二节 打狗、淡水渔场的消失
    第三节 鹿仔渔场的衰落
    第四节 洋流变动与渔场变迁
    第五节 讨论
第三章 海禁与生计:海岛渔业资源的开发
    第一节 内海与外海
    第二节 明代前期的海岛管控
    第三节 明代后期的“汛外采捕”
    第四节 清代海岛开发的“弛禁之争”
    第五节 小结
第四章 技术与市场:带鱼资源的开发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第二节 “市最多卖”:福建近海带鱼贸易
        一、 闽地盛产带鱼
        二、 带鱼的流向
        三、 鱼粮比价
    第三节 “闽人独善钓”:带鱼延绳钓技术的垄断
        一、 延绳钓技术的出现
        二、 闽人入浙钓带
    第四节 市场与捕捞成本的变化
        一、 市场的变化
        二、 单位成本与捕捞量的关系
        三、 收益分配比例的变迁
    第五节 讨论
第五章 技术与渔场:大黄鱼资源的开发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第二节 资源分布与开发
        一、 闽东渔场
        二、 闽中渔场
        三、 闽南渔场
    第三节 “闽中腊月为盛”:渔汛的差异
    第四节 官井洋渔民与“叩网”作业
    第五节 技术突破与新渔场的开发
    第六节 讨论
第六章 技术与资源:真鲷资源的开发
    第一节 鱼名辨析与分类
    第二节 资源分布与开发
        一、 东海地方种群
        二、 闽南-南海地方种群
    第三节 捕捞技术与资源数量
    第四节 小结
第七章 由近及古:海洋鱼类的种群变动
    第一节 由近及古:一种方法论
    第二节 水产品产量的变动
    第三节 主要经济鱼类资源数量的变动
    第四节 影响资源数量变动的主要因素
        一、 自然环境变化
        二、 人为因素
        三、 生产资料以及收购价格的变动
    第五节 小结
第八章 明清以来海洋动物种群结构的变迁
    第一节 度量衡的折算
        一、 清末台湾沿海各地度制、衡制
        二、 1910-1920 年代福建沿海各地度制、衡制
    第二节 海洋哺乳动物
    第三节 鱼类体型变小者:较大型
    第四节 鱼类体长变小者:中小型
    第五节 鱼类体长变化不明显及变大者
    第六节 小结
第九章 结论
    一、 自然环境的影响
    二、 国家制度与渔业生产
    三、 捕捞技术的影响
    四、 市场与资源的关系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后记

(8)基于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的海洋水产品安全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0 前言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其意义
        1.1.1 研究背景及其问题的提出
        1.1.2 研究价值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思路
    1.4 论文结构与关键技术问题
        1.4.1 论文结构
        1.4.2 拟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
    1.5 本章小结
2 海洋水产品质量安全及相关理论研究综述
    2.1 海洋水产品质量安全简介
        2.1.1 我国海洋水产品质量安全现状
        2.1.2 海洋水产品质量安全特征
        2.1.3 海洋水产品安全危害
    2.2 博弈理论介绍
        2.2.1 信息不对称理论
        2.2.2 “旧车市场”理论
        2.2.3 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
        2.2.4 精炼贝叶斯均衡
        2.2.5 信号传递博弈
    2.3 HACCP 体系简介
        2.3.1 HACCP 体系的定义
        2.3.2 HACCP 体系的特点
        2.3.3 HACCP 体系的实施原理
        2.3.4 HACCP 体系在我国水产品业的应用和发展过程
    2.4 本章小结
3 基于信息不对称的海洋水产品市场参与主体研究
    3.1 海洋水产品供应链及其参与方简介
        3.1.1 我国海洋水产品供应链介绍
        3.1.2 供应链上参与方之间的关系介绍
    3.2 水产品供应链上参与方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状况分析
    3.3 信息不对称对海洋水产品市场的影响
        3.3.1 事前的信息不对称造成的逆向选择
        3.3.2 事后的信息不对称造成的道德风险
    3.4 本章小结
4 我国海洋水产品安全问题博弈分析
    4.1 模型理论介绍
        4.1.1 信号传递博弈的定义
        4.1.2 信号传递博弈的三种精炼贝叶斯均衡
    4.2 海洋水产品市场信号传递博弈过程的模拟
        4.2.1 海洋水产品信号传递博弈的的假设与描述
        4.2.2 信号传递博弈的均衡种类及实现条件
        4.2.3 海洋水产品市场信号传递博弈均衡状态及条件总结
    4.3 基于信号传递模型的实证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使用 HACCP 体系控制我国海洋水产品质量安全
    5.1 使用 HACCP 解决海洋水产品市场信息不对称的原因
    5.2 HACCP 体系在海洋水产品中的应用——以鱼类近海养殖为例
        5.2.1 我国鱼类近海养殖的 HACCP 体系使用情况简介
        5.2.2 鱼类近海养殖工艺流程
        5.2.3 养殖过程的危害分析
        5.2.4 关键控制点的确定
        5.2.5 近海养殖鱼产品的危害、关键控制点及预防措施
        5.2.6 近海养殖鱼产品 HACCP 体系计划小结
    5.3 水产品安全追溯体系的辅助应用
        5.3.1 水产品安全追溯体系的提出原因
        5.3.2 水产品安全追溯体系的定义以及实施原理
    5.4 我国水产品市场实施 HACCP 体系存在的不足
    5.5 对我国政府监管部门的政策性建议
    5.6 本章小结
6 研究结论及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论文不足及后续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9)20世纪60年代初浙江省精简城镇人口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图表目录
致谢
内容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缘起
    1.2 研究综述
    1.3 概念界定
    1.4 研究思路
    1.5 研究资料
2 精简城镇人口的背景
    2.1 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的选择
    2.2 国民经济的严重困难
    2.3 激进的“工业化”与城镇人口的膨胀
3 精简城镇人口的过程
    3.1 精简工作在全国的推进
    3.2 浙江省精简工作的开展
    3.3 浙江省被精简人口数及构成分析
    3.4 基于部门和地区的分析
4 精简工作中的安置问题
    4.1 安置工作的部署
    4.2 安置政策与措施
    4.3 安置工作的开展及存在的问题
5 精简城镇人口的结果
    5.1 政策层面的分析
    5.2 社会层面的分析
    5.3 个体层面的分析
    5.4 精简工作的历史遗留问题
6 精简工作的评价
    6.1 “政治主导”下的人口“逆迁徙”
    6.2 精简过程中的社会动员
    6.3 国家体制、城乡差异与社会心理
结语
附录 调查采访记录
参考文献
作者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10)不同外源因子对黄鳝性逆转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黄鳝的主要生物学特征
        1.1 黄鳝的分类地位和地理分布
        1.2 黄鳝形态学特征
        1.3 黄鳝的生活习性
        1.4 黄鳝的繁殖习性
    2 黄鳝的性腺发育
        2.1 黄鳝性腺的发生与分化
        2.2 黄鳝雌性阶段的生殖腺发育
        2.3 黄鳝雄性阶段的生殖腺发育
    3 黄鳝的性逆转
        3.1 性逆转与形态学研究
        3.2 性逆转与生态学研究
        3.3 性逆转与内分泌学研究
        3.4 性逆转与分子生物学研究
第二章 低蛋白含量饲料对黄鳝血清雌二醇、睾酮和性逆转的影响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饲料
        2.2 试验鱼饲养和取样
        2.3 血样采取
        2.4 生物学指标的测量
        2.5 性别比例和成活率的计算
        2.6 血清性类固醇激素雌二醇和睾酮含量的测定
        2.7 黄鳝性腺组织切片的制作
        2.8 数据分析及处理
    3 结果
        3.1 不同蛋白水平对黄鳝血清雌二醇和睾酮浓度的影响
        3.2 不同蛋白含量对黄鳝性腺指数的影响
        3.3 不同蛋白含量对性别比例和成活率的影响
        3.4 不同蛋白含量对黄鳝性腺发育的影响
    4 讨论
    5 小结
    附图
第三章 外源性褪黑激素对黄鳝血清性类固醇激素含量及性逆转的影响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2 样品采集
        2.3 指标检测
        2.4 数据分析及处理
    3 结果
        3.1 不同褪黑激素含量对黄鳝血清雌二醇浓度的影响
        3.2 不同褪黑激素含量对黄鳝血清睾酮浓度的影响
        3.3 不同褪黑激素含量对黄鳝性腺指数的影响
        3.4 越冬和繁殖期间不同褪黑激素含量对黄鳝血清雌二醇、睾酮和性腺指数的影响
        3.5 不同褪黑激素含量对性别比例和成活率的影响
        3.6 不同褪黑激素含量对黄鳝性腺发育的影响
    4 讨论
    5 小结
    附图
第四章 外源性雌二醇对黄鳝性腺发育及性逆转的影响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2 样品采集
        2.3 指标检测
        2.4 数据分析及处理
    3 结果
        3.1 不同外源性雌二醇含量对黄鳝血清雌二醇浓度的影响
        3.2 不同外源性雌二醇含量对黄鳝血清睾酮浓度的影响
        3.3 不同外源性雌二醇含量对黄鳝性腺指数的影响
        3.4 不同外源性雌二醇含量对黄鳝肝脏指数的影响
        3.5 不同外源性雌二醇含量对性别比例和成活率的影响
        3.6 不同外源性雌二醇含量对黄鳝性腺发育的影响
    4 讨论
    5 小结
    附图
第五章 白消安对黄鳝性腺发育和性逆转的影响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2 样品采集
        2.3 血样采取
        2.4 生物学指标的测量
        2.5 性别比例和成活率的计算
        2.6 血清性类固醇激素雌二醇和睾酮含量的测定
        2.7 黄鳝性腺组织切片的制作
        2.8 数据分析及处理
    3 结果
        3.1 不同白消安含量对黄鳝血清雌二醇浓度的影响
        3.2 不同白消安含量对黄鳝血清睾酮浓度的影响
        3.3 不同白消安含量对黄鳝性腺指数的影响
        3.4 不同白消安含量对性别比例和成活率的影响
        3.5 不同白消安含量对黄鳝性腺发育的影响
    4 讨论
    5 小结
    附图
第六章 不同养殖密度对黄鳝生长和性逆转的影响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2 样品采集
        2.3 血样采取
        2.4 生物学和生长参数的测量
        2.5 性别比例和成活率的计算
        2.6 血清性类固醇激素雌二醇和睾酮含量的测定
        2.7 黄鳝性腺组织切片的制作
        2.8 数据分析及处理
    3 结果
        3.1 不同养殖密度对黄鳝生长的影响
        3.2 不同养殖密度下黄鳝的生长式型
        3.3 不同养殖密度对黄鳝性类固醇激素和性腺指数的影响
        3.4 不同养殖密度对黄鳝性别比例和成活率的影响
        3.5 不同养殖密度对黄鳝性腺发育的影响
    4 讨论
    5 小结
    附图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四、二月份淡水鱼养殖的操作重点(论文参考文献)

  • [1]应用生物电化学技术解决水产养殖污染研究[D]. 楠迪. 大连理工大学, 2020(02)
  • [2]微塑料在内陆至河口多环境介质中的污染特征及其迁移规律[D]. 苏磊. 华东师范大学, 2020(08)
  • [3]绥芬河乡村旅游资源开发问题研究[D]. 董钰赢. 吉林大学, 2018(04)
  • [4]吴中区湿地资源资产负债表的编制研究[D]. 肖丽娜. 苏州科技大学, 2017(06)
  • [5]兴凯湖翘嘴鲌养殖模式与药物急性毒性试验的研究[D]. 李琳琳. 东北农业大学, 2014(01)
  • [6]为中小企业融资提供担保过程中的风险管理研究 ——以Z融资担保公司为Y担保为例[D]. 王一怡. 北京化工大学, 2014(08)
  • [7]国家、技术与市场:闽台沿海海洋鱼类种群结构变迁原因研究(1492-1966)[D]. 陈亮. 上海交通大学, 2013(02)
  • [8]基于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的海洋水产品安全问题研究[D]. 陈玉翠. 中国海洋大学, 2013(03)
  • [9]20世纪60年代初浙江省精简城镇人口问题研究[D]. 朱珏. 浙江大学, 2012(05)
  • [10]不同外源因子对黄鳝性逆转的影响研究[D]. 袁汉文. 华中农业大学, 2011(04)

标签:;  ;  ;  

2月淡水鱼养殖经营重点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