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创业故事(三)——搭建二次创业的软平台

我的创业故事(三)——搭建二次创业的软平台

一、我的创业故事(3)——构筑二次创业的软平台(论文文献综述)

赵丽媛[1](2016)在《甘肃陇南地区电子商务发展研究 ——基于创新扩散理论视角》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通过实地调研,本文首先对陇南地区电子商务发展的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进行分析:研究发现,陇南农产品资源丰富等优势条件为其电子商务的发展提供承载力,而其地理环境复杂矛盾等劣势条件为其电子商务的发展提供逼迫力;“千县万村”、“精准扶贫”等为陇南发展电子商务提供了外部利好机遇。陇南政府将发展电子商务上升为地区发展战略,这成为陇南电子商务发展的原动力。其次,本文以电子商务起步最早的成县作为典型案例,分析其电子商务发展的时间线、发展动力、产业架构、组织支撑及其产生的效果与存在的问题,并进一步对成县“电商+扶贫”的创新模式进行了探讨。再次,在成县典型个案研究的基础上,笔者对“陇南现象”进行总结,就“陇南模式”创新扩散过程进行深入提炼和分析,认为其成功与陇南政府的创新性、电子商务的优势、创新代理人的努力、新媒体的助推、市场化运作有密切联系,并对其发展面临的人才、产品、物流等问题作出归纳,同时尝试给出应对建议。本文对农村信息化建设中引入商业因素的可行性以及电子商务如何推动包容性增长进行了探讨,具有一定的创新性。

温静静[2](2013)在《数字音乐网站中的音乐版权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信息科技发展已将人类社会推进移动互联网时代,全球电子商务改变了传统音乐产业的生存样态,音乐产业成为更多国家文化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音乐网站成为音乐传播和商业新平台。数字音乐产业成为美国国家版权产业的核心。音乐网站作为数字化音乐传播和消费的新媒介,是数字音乐商业活动的主要平台,是数字音乐产业链中的重要环节。它承载了音乐文化经济活动领域中生产、传播、销售等服务内容;音乐、网络科技与版权法律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都体现在音乐网站中的项目实践活动过程中。本文分为三章,从国内线上音乐产业即音乐网站统计、分类、分析出发,探究数字音乐网站的运营以及其中存在的音乐版权问题。第一章是音乐网站和版权问题概述。首先,对文中相关术语进行概念界定,从互联网、音乐产业、音乐网站、数字音乐、音乐着作权五个方面层层缩进;然后,呈现网络田野最终统计结果与分析,即音乐网站的分类及其存在的问题。第二章介绍音乐版权法的基本内容。首先,对国内外音乐版权问题研究进行综述;其次,讨论了音乐着作权法的基本内容;最后,介绍网络中的音乐版权的两项专有权利,即复制权、信息网络传播权,以及网络中典型的音乐着作权侵权行为性质认定。第三章探讨数字音乐网站的运营及其中存在的音乐版权问题。首先,关于数字音乐网站的概述,包括数字音乐网站的范围界定,以及网络田野统计结果中的数字音乐网站分布情况;其次,探讨营利性(兼营)数字音乐网站的整体运营模式;接着,分析营利性(专营)数字音乐(在线试听、上传或下载)网站的盈利模式,探讨网络环境中数字音乐网站的整体生存困境;最后,引入音乐网站的创建实践来探讨其中的音乐版权问题。结语部分主要是结合全球数字音乐市场以及中国数字音乐版权产业现况,总结数字音乐发展之于国家版权产业的意义,并针对当前发展遇到的问题提出建议。希望能够引起更多研究者的进一步思考。

曹经纬[3](2011)在《在华跨国公司外籍高管跨文化适应的压力及应对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当今,全球性的跨国公司已成为世界经济运行的主要动力。随着这些跨国公司进入中国,其派驻中国的高级管理人员也与日俱增,逐渐形成了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来到中国之后,都不可避免地面临着跨文化适应的压力。根据前人的研究,我们发现,以往的研究对留学生的跨文化适应研究较多,对外派高管的跨文化适应研究较少,对在华跨国公司外籍高管的研究就更有限了。在为数不多针对外派人员的研究中,学者们也基本上是从理论的角度对跨文化管理提出理论模型。尽管如此,从仅有的一些实证研究中仍可以推测出,在华外籍高管需要重新定位和调整自身的工作角色以适应环境。本研究从跨文化适应的角度出发,研究了在华跨国公司外籍高管的跨文化压力状况、压力源、压力的影响,以及他们目前的压力应对策略。研究者从当前在华跨国公司外籍高管的心理压力状况类推,试图探索出能帮助他们有效缓解压力的方法,提高他们的跨文化适应能力。为跨国公司评估在华投资策略的顺利实施以及投入人力资源测算方面提供参考依据,提高在华跨国公司经营的成功率;也为中国的跨国公司今后在世界各地组建分支机构外派高管提供借鉴,从而增强他们在全球市场中的竞争力。为了全面阐述在华跨国公司外籍高管跨文化适应中的压力和应对问题,本文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研究综述。系统阐述了跨文化适应研究的历史与现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本研究的研究的思路、研究意义和研究目的,并对跨国公司和在华外籍高管的含义进行了界定。第二部分为研究方法,包括量化研究和质性研究。量化研究主要根据访谈内容,采用自编调查问卷的方式进行,对以下三点内容进行评估:(1)调查人群的总体压力状况;(2)压力的来源及结构;(3)应对方式。通过量化研究,确定了基本的问卷因了结构和具体条目。质性研究采用半结构化访谈,结合量化研究的结果,内容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1)被访者的基本身份资料;(2)被访者的职业生涯历史,以及在华工作的时间;(3)被访者在跨文化适应中感受到的压力程度及压力来源;(4)被访者采用的应对压力策略及效果。第三部分为总讨论。在本研究的基础上,针对研究中得出的研究结果进行了深入探讨,提出了有关跨文化适应的“方圆观”,并对改善在华外籍高管跨文化适应提供意见和建议。针对研究过程,提出了本研究的不足和对今后研究的展望。由于本课题主要侧重研究在华跨国公司外籍高管在跨文化适应上所面临的问题,着重定性的观察和初步的定量分析,而并非专门修订一个有效的检测和评估的量表工具,因此课题重点是放在“实际情况的了解和分析”上第四部分为结论。本研究通过量化研究和质性研究得出以下结论:在华跨国公司外籍高管面临的压力主要表现在工作压力上,压力源主要来自于家庭、人际交往模式和政策环境;积极应对是在华跨国公司外籍高管认可度最高的应对策略,但支持系统对于他们缓解压力的作用更大;在华跨国公司外籍高管中,CEO与CFO所面临的跨文化适应压力较为相似,所采取的应对方式比较类似,而CTO则比CEO、CFO面临的压力小,较能采取更多有效的应对方式;日韩与港台高管在跨文化适应上的压力和应对都“趋向于”欧美,而日韩与港台高管在跨文化适应的压力与应对上的差异,既大于日韩与欧美的差异,又大于港台与欧美的差异;在华跨国公司外籍高管的年龄与跨文化适应压力水平呈正相关,年龄越大,跨文化适应的压力也就越大;在华时间与跨文化适应压力水平呈负相关,在华时间越长,跨文化适应的压力也就越小。

李梅芳[4](2011)在《产学研合作成效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2006-2020)中明确提出,将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作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突破口。然而,我国产学研联合开发工程实施近二十年来,产学研合作成效并不尽如人意,表现为产学研合作开展率低、合作满意率低、深入的合作水平低、失败的合作水平高,产学研合作的深入与可持续发展问题成为当前急需着力解决的重要问题。本文的研究聚焦于产学研合作成效的重要因素、关键因素、合作成效影响机理与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本研究以产学研合作成效为核心,在现有文献与探索性多案例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影响我国产学研合作成效重要因素概念模型。接着在对该四个重要影响因素进行逐一理论分析与梳理之后,采用结构方程方法对产学研合作成效进行系统地实证分析,研究各因素相互作用下对产学研合作成效及合作满意度的关系与影响力,进而识别出影响产学研合作成效的关键影响因子。最后运用系统动力学的思想构建产学研合作趋势预测的系统动力学仿真模型,围绕产学研合作成效的三个关键影响因子的变化调节设计三个仿真方案,剖析产学研合作成效关键影响因子对产学研的合作开展率、合作满意率、实际开展的合作数水平、满意的合作数水平、深入的合作水平、失败的合作水平以及产学研合作成效的发展拐点动态变化趋势的影响。本文的研究过程中运用探索性案例分析法、访谈与问卷调查法、理论与模型分析法等手段,进行定性与定量分析、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得到的主要结果与结论如下:(1)利益分配、文化价值融合、沟通与联络以及风险投资是影响产学研合作成效的四个重要因素;(2)科技中介机构、风险投资以及文化价值融合对产学研合作成效与合作满意度均具有正向影响,而利益分配与信息渠道网络对产学研合作成效与合作满意度的影响并不显着。科技中介机构、风险投资与文化价值融合是影响产学研合作成效的三个关键因素;(3)科技中介机构与风险投资对产学研合作发展水平的影响力非常大,二者在促进我国产学研合作发展中能够大有作为;(4)提升科技中介、风险投资以及文化价值融合对合作满意率、合作开展率的影响力水平,是提升产学研深入合作水平、降低失败的产学研合作数的有效手段;(5)实际开展的产学研合作数在产学研合作系统运行早期存在一个发展的拐点,在拐点处出现了实际开展的产学研合作数的递减率由上升转为下降的转折,而提升科技中介与风险投资两个因子对产学研合作的影响力,能较大幅度地提升实际开展的产学研合作数,并能使其递减率由上升转为下降的拐点提前到来;(6)满意的合作数在产学研合作系统运行过程中存在两个拐点。第一个拐点表现为满意的合作数增长的速率由上升转为下降的转折,第二个拐点表现为满意的合作数增长的速率由下降再次转为上升的转折。提升三个关键因子对产学研合作的影响力,能较大幅度地提升满意的合作数;科技中介与风险投资影响力的增强能加速产学研合作固有矛盾与问题的出现,从而使得第一个拐点提前出现;科技中介、风险投资以及文化价值融合三个因子影响力的提升能缩短满意的合作数增长的速率由下降转为上升的时间,使得满意的合作数增长的速度不断递增这一系统稳定状态提前到来。

苏子龙[5](2008)在《吴韵汉风——一份来自东陇海线上的报告》文中指出引子公元2003年,中共江苏省委、省政府提出"要通过十年八年艰苦的奋斗,把新沂建成东陇海线上第三大城市、第三大工业城市"的战略目标。2005年,省委、省政府做出了"加快苏北振兴和沿东陇海线产业带建设"的重大决策,并将苏北振兴列入"十一五"规划之中。从2003年到2008年,省委先后从苏州市和无锡市

李健[6](2008)在《从全球生产网络到大都市区生产空间组织》文中研究指明全球化和信息化已经成为当前社会经济发展两大最重要特征和动力源,其对城市和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日益深刻,但如何架构这种影响的过程和机制则成为重大课题。本论文试图将全球化推动和影响下的城市和区域经济发展纳入一个更广阔的研究框架中,从地方化与全球化互动的作用进程探索区域和城市发展新的机制和实质,从而为目前我国的各种城市、城市群和区域发展规划与战略提供新的分析视角和依据。传统的区域空间结构理论基于区域内部发展动力和经济学原理的分析,为本论文的研究提供了一定理论依据,但却无法将全球化等外部作用力纳入自身理论体系。泛泛的全球化探讨又多局限国际投资和国际贸易中,缺乏综合理论框架以真正把握住全球化作用的社会和经济实质。新国际劳动分工理论从新马克主义的批判视角,分析了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投资和产业转移的社会实质,同时基于地方化的劳动力商品属性分析了地方对跨国资本的迎合,但缺乏将多尺度下多重作用力纳入综合研究框架的能力。而本论文基于全球生产网络理论框架的研究试图弥补以上研究缺陷,为城市地理学、城市经济学研究领域的拓展提供一些有益的补充。基于以上研究目的,本论文基本研究思路是从全球生产网络理论分析框架的总结和构建着手,进而以此为理论基础过渡到大都市区生产空间组织的探讨。在论证过程中经历了三个层次的分析,先从全球生产网络中经济地理学意义的企业生产空间组织及其空间扩散、地方镶嵌,过渡到城市经济学内容的城市经济、城市产业及其空间功能分区研究,再而过渡到兼具城市地理和城市经济学意义的“大都市区生产空间组织”。力求论文在逻辑上的逐次递进和结构上的完整。第1章是绪论。首先介绍论文选题依据和来源,在分析研究背景基础上提出本论文研究的实践及理论意义,指出全球生产网络的形成和发展代表了劳动分工在国际层面的扩展和深化,将为全球化经济发展及地方化的区域、城市发展带来深刻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本论文的研究目标、思路和方法。第2章是对全球生产网络理论框架的研究综述。在对全球生产网络研究背景、脉络和流派分析基础上,主要依据曼彻斯特学派研究并综合管理学派观点,提炼出本论文以企业、制度、关系/流、空间/地方为主要考察维度,围绕价值、权力与镶嵌等基本内容探讨的全球生产网络研究框架,同时提出将金融、信息、物流和人才培训等价值生产支持性活动纳入全球生产网络研究中的观点。最后指出未来全球生产网络研究应注重物质和社会文化层面的广泛整合,同时要创新研究方法,更多采用一些关于网络研究和全球价值链/全球商品链的定量统计分析。第3章是对全球生产网络中企业组织关系的探讨。从经济地理学中国际劳动分工理论入手,结合模块化操作、转包生产,经价值链到企业生产网络,揭示出全球生产网络基于产品内分工组织形式的国际劳动分工本质。提出全球生产网络以跨国公司为媒质,营造出一个延续了新国际劳动分工发展的“价值链陷阱”。这个陷阱在全球尺度以微笑曲线的形式而存在,发达国家掌握价值链高端管理、研发及营销等环节,发展中国家多以生产制造和一般组装融入全球生产网络中。全球生产网络是一种动态的关系网络,其治理模式并非绝对平行的关系而阶层性广泛存在。但全球生产网络中行动者之间的关系又并非是一个“零和”概念,也即这种阶层性并非绝对制约的关系,某些时候可能形成反制约。第4章是全球生产网络空间扩散、着陆直至镶嵌的探讨。跨国公司成为主导全球生产网络空间扩散的最主要行动者,发达国家彼此之间的相互渗透仍是全球生产网络空间扩散的最主要形式,但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已经成为全球生产网络空间扩散的重要力量,从而使全球生产网络生产组织关系更加复杂化。而全球生产网络的地方镶嵌具有复杂的运行机制,包括经济、社会、文化等多层面内容,从跨国公司看通过海外投资提升自身竞争力和把握市场开发机会成为目前主要动力;从地方看积极的投资和贸易政策、良好的基础设施、廉价而优良的生产要素条件以及基础设施、开放的市场等都成为重要动力。论文还以中国和日本作为案例,考察中国以劳动力、资源等比较优势吸引外资和开拓国际市场,与日本以高技术开拓国际市场的发展差异模式。第5章是全球生产网络理论框架的计算机产业实证分析。从实证结果看,计算机产业全球生产网络已经基本形成,在劳动分工原则支配下各价值链环节已完全分割并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合作与竞争。但全球生产网络在空间布局上并非是均质化,“全球在地化”及“在地全球化”都需要在特定条件下实现。技术研发、品牌营销与高端制造位于发达国家和地区,形成拥有独特资源如高端研发能力和精密工程技术的“卓越研发中心”。价值链低端的一般部件制造、组装等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形成能提供及时且成本较低的“成本节约中心”。近些年许多跨国公司也开始将部分非核心的高端技术转移至发展中国家,或直接设立区域总部、研发中心,这为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产业升级提供了机会,同时促进了网络成长。但就中国计算机产业考察,关键技术的缺失使得中国计算机产业生产网络价值链构成并不完整,同时由于中国大陆计算机企业国际市场开拓的不足,与国外知名企业的生产和技术联系也多以国内市场开拓为主,造成中国作为一个特定的地域已经融入全球生产网络,而本土计算机产业尚未全面融入全球生产网络的局面。未来中国计算机产业的发展仍在于本地企业与全球生产网络的融合。第6章是从全球生产网络研究框架到大都市区生产空间结构模式的嫁接。首先对全球化;和信息化条件下新的区域空间组织进行分析。其次从传统区域空间结构理论入手,包括宏观的分工、规模经济与规模不经济、创新理论及空间扩散理论到微观的城市土地利用模式,都被用来进行全球生产网络空间作用机制的解释,最终从价值链分解、空间配置与集聚等特性纳入大都市区生产空间组织范畴中。而从全球生产网络构成要素到大都市区生产空间结构组成要素的对应关系入手分析,最终塑造了大都市区生产空间结构的一般模式。在区域空间结构分析中,则包括多尺度的视角:全球城市体系、全球城市、全球城市区域最终落实到一个典型的大都市区模型。第7章为论文从全球生产网络到大都市区生产空间组织案例分析部分。本章首先对区域核心城市的上海城市经济及其空间组织状况进行研究,显示上海城市经济已经融入全球生产网络中,但对外贸易结构却依然显示上海制造业在价值链环节方面处于仍处于低端地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体现基于全球生产网络价值链环节的劳动空间分工;其次从外商直接投资的发展揭示全球生产网络在整个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方镶嵌以及空间扩散,进而通过总量及结构指标考察区域城市功能体系的等级性。从区域工业区发展揭示出全球生产网络地方镶嵌发展的实质:即更多成为跨国公司低端价值链环节制造组装的基地。并对工业园区对城市的空间引导进行分析,实践从空间到空间的嫁接。最后部分为基于全球生产网络研究框架的长江三角洲发展战略:必须突破“价值链陷阱”,重视技术创新,引导整个区域制造业生产不断转型迈向高端化,代表整个中国占领全球产业价值链的制高点。同时加快上海全球城市的建构,注重城市功能等级提升,不断向价值链高端攀升,成为全球生产网络管理和控制的新核心,这是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的最高战略。第8章是结论篇。主要对全文进行总结和归纳,提炼出关于全球生产网络研究、从全球生产网络到大都市区生产空间组织分析中的一些基本结论,并对该领域以后的研究方向和领域提出粗略的建议。本论文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一些创新尝试。①采用定量分析的方法验证了计算机产业中不同价值链环节价值生产能力的差异,在全球生产网络定量化研究方面作出了一定突破。验证了“价值链陷阱”的存在,并为中国高科技产业的未来发展提供新的指导思想。②继新国际劳动分工理论之后,从一个更为综合的全球生产网络框架探索城市生产空间组织,并将全球化力量与地方化力量进行整合研究,在传统城市空间结构模式基础上提出一个新的大都市区生产空间组织模式。③从生产及贸易结构的角度入手,分析上海及长江三角洲地区在全球生产网络中的地位;对上海的劳动空间分工进行案例分析,验证了作者提出的大都市区生产空间组织模式,并以长江三角洲地区为例进一步扩展到更大尺度的大都市区域生产空间组织。

陈强[7](2003)在《民营企业:二次创业正当时》文中认为经营一个企业,就代表着无休止的磨炼、奋斗和追求更高标准的历程的点。是的,一旦买了创业这张单程车票,谁不梦想基业长青?

杨海锋[8](2002)在《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条件探讨》文中研究说明巨人、三株、爱多、秦池等众多企业的昙花一现,让我们深刻的认识到,企业做得大,跑得快未必就好,如何求得长远、永续的发展才是根本。目前,国内外有关企业寿命、持续竞争力、企业成败原因分析等方面的文献不少,但往往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有的结论甚至大相径庭,还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人们对“具备什么样条件的企业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这一问题还没有一个较为全面的认识。本文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力求对该问题作一系统深入的探讨。 本文首先概述了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含义、特征、可能性及研究意义,并总结了企业可持续发展理论上的依据和实践上的经验教训,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企业可持续发展条件的理论框架,该框架包括企业文化、企业领导、运行体系、综合能力四个核心要素。随后以此理论框架为依据构建了可持续发展条件的评价体系,并通过对有持续发展潜力企业的访谈调研或案例分析论证和修改了先前的理论假设。最后,就我国企业如何完善可持续应具备的条件提出了若干建议。 本文的创新点在于:从四个维度系统分析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整体条件研究与阶段性条件研究相结合;对各条件对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程度予以区分。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给有志于做成百年的企业提供参考。

冯新[9](2000)在《我的创业故事(3)——构筑二次创业的软平台》文中研究表明 总结历史是为了开辟未来,真正聪明的创业者应该是善于学习的人,一个善于在自己和他人创业的经验和教训中吸取思想资源的人。如果说我的一次创业打通了一条从发现商机、组织资源、创建企业到创造价值的思维通道,那么我认为二次创业最重要的是必须构筑一个全新的企业发展软平台:核心是回答做什么、为什么做、谁来做、怎么做。企

二、我的创业故事(3)——构筑二次创业的软平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我的创业故事(3)——构筑二次创业的软平台(论文提纲范文)

(1)甘肃陇南地区电子商务发展研究 ——基于创新扩散理论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相关理论和分析思路
        1.2.1 相关理论——罗杰斯的创新扩散研究
        1.2.2 研究问题
    1.3 研究方法、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对象
        1.3.3 研究内容
    1.4 文献综述
        1.4.1 我国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研究
        1.4.2 新媒体在农村地区的应用与发展研究
        1.4.3 甘肃农村信息化典型模式梳理
第二章 陇南电子商务发展分析
    2.1 陇南地区电子商务的发展环境
        2.1.1 陇南发展电子商务的内部自有条件
        2.1.2 陇南发展电子商务的外部利好机遇
    2.2 陇南电子商务发展情况
        2.2.1 纵向:陇南电子商务发展变化梳理
        2.2.2 横向:陇南各地电子商务发展概述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陇南电子商务发展典型案例分析——以成县为例
    3.1 成县电子商务发展分析
        3.1.1 成县电子商务发展的时间线
        3.1.2 成县电子商务的发展动力
        3.1.3 成县电子商务的产业架构
        3.1.4 成县电子商务的组织支撑
        3.1.5 成县电子商务的模式总结
        3.1.6 成县电子商务发展的效果与问题
    3.2 成县电子商务模式的创新:“电商+扶贫”
        3.2.1 成县“电商+扶贫”的体系
        3.2.2 成县“电商+扶贫”的渠道
        3.2.3 成县“电商+扶贫”的成果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陇南电子商务发展模式探究
    4.1 “陇南现象”分析
        4.1.1 “陇南现象”的定义
        4.1.2 “陇南现象”的特点
    4.2 “陇南模式”分析
        4.2.1 “陇南模式”的定义
        4.2.2 “陇南模式”中政府的创新过程
        4.2.3 影响“陇南模式”创新扩散的社会系统分析
        4.2.4 “陇南模式”的借鉴意义与面临问题
    4.3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2)数字音乐网站中的音乐版权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论文选题背景与缘起
    二、本文研究对象、内容、目的及意义
    三、本文研究理论与方法
    四、网络田野
    五、论文结构示意图
    六、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第一章 数字音乐网站与版权问题概述
    第一节 概念界定
        一、互联网
        二、音乐产业
        三、数字音乐网站
        四、数字音乐
        五、着作权
    第二节 网络田野调查与发现
        一、音乐网站分类
        二、音乐网站存在的问题
        三、数字音乐网站存在的问题
第二章 音乐版权法基本内容
    第一节 音乐版权研究文献综述
        一、音乐版权研究文献综述
        二、网络环境中涉及的重要版权问题文献综述
        三、小结
    第二节 音乐版权
        一、音乐版权的概念
        二、音乐版权的客体
        三、音乐版权的主体
        四、音乐版权的内容
        五、权利保护期
        六、合理使用
        七、法定许可
    第三节 音乐网站与音乐版权
        一、网络环境中的音乐版权
        二、音乐网站中的版权侵权行为
第三章 数字音乐网站运营及其音乐版权问题
    第一节 数字音乐网站概述
        一、概述
        二、数字音乐网站类别及分布
    第二节 数字音乐网站运营
        一、数字音乐网站案例分析
        二、小结
    第三节 数字音乐网站盈利模式
        一、数字音乐(在线试听、上传或下载)网站分布解析
        二、数字音乐(在线试听、上传或下载)网站盈利模式分析
        三、数字音乐网站困局,亦或转机?
    第四节 音乐网站设计:如何避免版权权利人的指控?
        一、中国传统音乐学会网站设计方案
        二、与中国传统音乐学网站有关的版权法律问题
        三、小结
结语
    一、数字音乐市场现况
    二、2012中国国家版权产业大事记
    三、小结
附录一
附录二
附录三
附录四
参考文献
致谢

(3)在华跨国公司外籍高管跨文化适应的压力及应对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研究综述
    第一节 跨文化适应
        1. 跨文化适应概念
        2. 跨文化心理学的研究历程
        3. 跨文化适应的研究对象和研究层面
        4. 跨文化适应的分类方式
        5. 跨文化适应的心理学理论
        6. 跨文化适应的领域
        7. 影响跨文化适应的因素
        8. 跨文化适应与压力
        9. 跨文化适应中的应对
        10. 压力和应对的理论模型:文化的视野
        11. 跨国公司外籍高管跨文化压力与应对研究
    第二节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 研究目的
        2. 研究意义
    第三节 研究思路
        1. 以跨国公司为研究范围
        2. 以跨国公司中的外籍高管为研究对象
        3. 质性研究与量化研究相结合
        4. 研究的总体设想
第二章 研究方法
    第一节 量化研究
        1. 研究对象
        2. 研究工具
    第二节 质性研究
        1. 研究对象
        2. 研究方法
        3. 访谈过程
        4. 访谈资料的整理
        5. 质性研究的质量监控
        6. 质性研究的道德伦理
        7. 观察
第三章 数据处理与结果分析
    第一节 在华跨国公司外籍高管跨文化适应的压力
        1. 质性研究数据处理与结果
        2. 量化研究数据处理与结果
    第二节 压力来源及结构分析
        1. 整体情况分析
        2. 差异分析
    第三节 在华跨国公司外籍高管跨文化适应的应对
        1. 整体情况分析
        2. 差异分析
    第四节 在华跨国公司外籍高管的压力与应对相关分析
        1. 研究数据处理与结果
        2. 讨论
第四章 总讨论
    第一节 样本
    第二节 研究方法和工具
        1. 量化研究
        2. 质性研究
    第三节 跨国公司外籍高管跨文化适应的压力及应对
    第四节 跨文化适应中的"方圆观"
        1. 东方文化中的"圆文化"
        2. 西方文化中的"方文化"
        3. 方文化与圆文化中的压力与应对的区别
        4. 方文化与圆文化对在华外籍高管跨文化适应的启示
        5. 方文化与圆文化的连接件
    第五节 建议
    第六节 创新和不足
        1. 创新之处
        2. 不足之处
    第七节 研究展望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半结构式行为访谈提纲
    附录二:参加访谈和允许访谈录音的同意书
    附录三:录音同意书
    附录四:在华跨国公司外籍高管自评问卷
    附录五:在华跨国公司外籍高管他评问卷
致谢

(4)产学研合作成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选题背景、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第2章 产学研合作成效研究的基本理论
    2.1 产学研合作、合作成效及其拐点释义
    2.2 产学研合作的内容与模式
    2.3 产学研合作的动力机制
    2.4 产学研合作的影响因素
第3章 产学研合作成效的探索性案例分析
    3.1 探索性案例研究方法
    3.2 探索性案例研究
    3.3 产学研合作成效重要影响因素概念模型
    本章小结
第4章 产学研合作成效的影响因素
    4.1 利益分配因素分析
    4.2 文化价值融合因素分析
    4.3 沟通与联络因素分析
    4.4 风险投资因素分析
    本章小结
第5章 产学研合作成效的模型设计与实证分析
    5.1 研究假设
    5.2 模型构建与研究设计
    5.3 问卷整体分析
    5.4 结构方程模型分析
    本章小结
第6章 产学研合作的系统动力学模型及趋势预测
    6.1 系统动力学仿真方法与建模
    6.2 产学研合作系统动力学模型构建
    6.3 系统仿真与关键影响因子分析
    6.4 产学研合作成效提升分析
    6.5 产学研合作成效发展拐点分析
    本章小结
第7章 提升产学研合作成效的路径与建议
    7.1 强化产学研合作管理
    7.2 抓住重点深入开展产学研合作工程
    7.3 大力促进科技中介与风险投资业发展
    7.4 产学研合作成效提升建议
第8章 全文总结与研究展望
    8.1 全文总结
    8.2 本文创新点
    8.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课题及发表论文情况
附录

(6)从全球生产网络到大都市区生产空间组织(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论文研究依据与来源
    1.2 论文研究背景与意义
        1.2.1 研究的理论启示
        1.2.2 中国的研究意义
    1.3 论文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与框架
        1.3.2 研究方法与手段
    1.4 论文研究内容与创新
        1.4.1 主要研究内容
        1.4.2 论文创新之处
第2章 全球生产网络的发展与综述
    2.1 全球生产网络研究背景
    2.2 全球生产网络研究脉络
        2.2.1 价值链研究:价值生产的分析路径
        2.2.2 微笑曲线研究:价值分配的分析路径
        2.2.3 网络和镶嵌:全球化发展地方性研究的基石
        2.2.4 全球价值链与全球商品链:研究尺度的扩张
        2.2.5 全球生产网络:全球生产组织新的研究框架
    2.3 全球生产网络研究框架与内容
        2.3.1 全球生产网络的概念解析
        2.3.2 全球生产网络研究维度与内容
        2.3.3 全球生产网络主要构成要素的考察
        2.3.4 关于价值链支持性活动的分析
    2.4 全球生产网络的未来研究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全球生产网络中的生产组织关系
    3.1 国际劳动分工的演化:全球生产网络的经济基础
        3.1.1 新国际劳动分工的兴起与发展
        3.1.2 国际贸易理论对劳动分工的分析
        3.1.3 国际劳动分工的新发展与形式
    3.2 基于劳动分工的新的生产组织
        3.3.1 模块化操作与转包生产
        3.3.2 从价值链到企业生产网络
        3.3.3 全球生产网络中的生产组织:“价值链陷阱”的出现
    3.3 全球生产网络中企业治理模式
        3.4.1 网络平行与阶层等级之分的组织治理争论
        3.4.2 购买者驱动型与生产者驱动型之分的治理模式
        3.4.3 管理学学派基于生产组织细分的企业类型划分
        3.4.4 曼彻斯特学派全球生产网络中企业治理模式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全球生产网络的地方化响应
    4.1 基于FDI发展的全球生产网络空间扩散
        4.1.1 全球FDI总体发展与新的流动特征
        4.1.2 跨国公司及其主导的全球经济扩散
        4.1.3 FDI主导的全球生产网络发展
    4.2 全球生产网络的地方镶嵌考察
        4.2.1 全球生产网络空间扩散机制分析
        4.2.2 全球生产网络的地方镶嵌与组织
        4.2.3 “三角联盟”理论及其在中国的实践
        4.2.4 地方网络镶嵌的制度与文化影响
    4.3 地方网络镶嵌的不同模式:兼对中国的分析
        4.3.1 基于分工和比较优势原则的两种差异模式
        4.3.2 中国融入全球生产网络的模式与发展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计算机产业全球生产网络的研究
    5.1 计算机产业全球价值链分析框架
    5.2 全球计算机产业价值链分割与关系网络
        5.2.1 全球计算机产业价值生产与空间竞争性
        5.2.2 全球计算机产业权力等级与关系网络分析
    5.3 中国计算机产业地方生产网络发展与分析
        5.3.1 电子信息通讯产业对外贸易结构的案例考察
        5.3.2 中国计算机产业价值生产及空间竞争性探讨
        5.3.3 计算机产业的地方镶嵌与中国的网络镶嵌
        5.3.4 基于广达集团全球功能布局的实证考察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基于全球生产网络的大都市区生产空间组织理论架构
    6.1 区域空间组织概念的解析与再认识
        6.1.1 区域空间组织的概念化与认知
        6.1.2 区域空间组织新的影响因素
        6.1.3 区域空间组织新的构成要素
        6.1.4 区域空间结构新的特性与表征
    6.2 全球生产网络主导的区域空间作用机制
        6.2.1 劳动分工理论与规模经济的启示
        6.2.2 创新理论与空间扩散理论的解释
        6.2.3 竞租—城市土地利用模式的借鉴
        6.2.4 全球生产网络下的空间作用机制
    6.3 全球生产网络调动的全球城市网络
        6.3.1 全球化条件下新的城市区域模式
        6.3.2 全球/世界城市——全球生产网络的核心节点
        6.3.3 全球城市体系——全球生产网络节点的等级联系
        6.3.4 全球城市区域——全球生产网络节点的空间整合
    6.4 全球生产网络主导的大都市区生产空间组织
        6.4.1 传统城市空间结构模式与大都市区新的组织
        6.4.2 大都市区生产空间组织:全球生产网络的解释
        6.4.3 大都市区空间成长单元与发展特征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嵌入全球生产网络的地方生产空间组织与发展战略
    7.1 全球城市建构中的上海大都市区生产空间组织
        7.1.1 上海城市经济增长与结构转变考察
        7.1.2 上海外向型经济发展及其结构分析
        7.1.3 基于分工的城市就业人口空间组织
        7.1.4 基于全球生产网络的城市生产空间结构
    7.2 基于全球生产网络浮现中的长江三角洲全球城市区域
        7.2.1 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发展空间层级体系
        7.2.2 长江三角洲区域产业及行业结构发展层次
        7.2.3 跨国公司生产网络基于上海的区域拓展
        7.2.4 长江三角洲区域交通联系发展分析
    7.3 嵌入全球生产网络的工业区发展及其空间效应
        7.3.1 长江三角洲地区主要工业区发展模式分类
        7.3.2 融入全球生产网络的工业区:苏州工业园区的考察
        7.3.3 长江三角洲开发区发展及其城市空间组织效应
    7.4 全球生产网络与地方发展战略与功能重组
        7.4.1 基于价值链攀升的技术创新战略
        7.4.2 基于价值链攀升的品牌建设战略
        7.4.3 基于国际竞争力的区域功能重组
        7.4.4 基于全球城市的大都市区空间重组
    7.5 本章小结
第8章 主要结论与研究展望
    8.1 主要结论
    8.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后记

(8)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条件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研究的题目
    1.2 研究的意义
    1.3 研究的计划
2 企业可持续发展概述
    2.1 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2.2 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可能性
    2.3 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特征
    2.4 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依据归纳
    2.5 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经验教训总结
3 企业可持续发展条件的理论假设
    3.1 理论假设的基本框架
    3.2 企业文化
    3.3 企业领导
    3.4 运行体系
    3.5 综合能力
    3.6 不同发展阶段条件的差异
4 企业可持续发展条件评价体系
    4.1 评价体系的基本框架
    4.2 评价目标
    4.3 评价指标体系
    4.4 评价方法
5 企业可持续发展条件的实证分析
    5.1 某房产集团的调研案例
    5.2 海尔集团的案例
    5.3 对理论假设的修正
6 完善我国企业可持续发展条件的对策
    6.1 企业所处发展阶段的判定
    6.2 突破企业发展的极限
    6.3 认清企业发展的陷阱
    6.4 具体对策
7 总结和展望
    7.1 本文的小结
    7.2 进一步研究的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四、我的创业故事(3)——构筑二次创业的软平台(论文参考文献)

  • [1]甘肃陇南地区电子商务发展研究 ——基于创新扩散理论视角[D]. 赵丽媛. 兰州大学, 2016(11)
  • [2]数字音乐网站中的音乐版权问题研究[D]. 温静静. 华中师范大学, 2013(S2)
  • [3]在华跨国公司外籍高管跨文化适应的压力及应对研究[D]. 曹经纬. 华东师范大学, 2011(06)
  • [4]产学研合作成效研究[D]. 李梅芳. 武汉理工大学, 2011(12)
  • [5]吴韵汉风——一份来自东陇海线上的报告[J]. 苏子龙. 报告文学, 2008(08)
  • [6]从全球生产网络到大都市区生产空间组织[D]. 李健. 华东师范大学, 2008(11)
  • [7]民营企业:二次创业正当时[J]. 陈强. 科技创业, 2003(07)
  • [8]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条件探讨[D]. 杨海锋. 浙江大学, 2002(02)
  • [9]我的创业故事(3)——构筑二次创业的软平台[J]. 冯新. 中国科技信息, 2000(01)

标签:;  ;  ;  ;  

我的创业故事(三)——搭建二次创业的软平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