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超短波介入针刀治疗肱骨外上髁炎25例疗效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刘玉剑[1](2021)在《局部封闭结合展筋丹揉药治疗肱骨外上髁炎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对照方法观察局部封闭结合展筋丹揉药治疗肱骨外上髁炎的临床疗效,并对比观察患者中远期的肘关节功能活动改善情况及肱骨外上髁炎的复发情况,从而丰富临床中治疗肱骨外上髁炎的方法。方法:本课题侧重于临床研究,选取2019年12月至2020年11月江西省中医院骨伤门诊接收治疗的60例肱骨外上髁炎患者作为临床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封闭+揉药组(局部封闭结合展筋丹揉药治疗)、封闭组(局部封闭治疗)和揉药组(展筋丹揉药治疗),各20例,三组均以2周为1疗程,每组均治疗1疗程。分别记录三组患者的性别、病位、年龄、病程,及治疗前、治疗第1次后、治疗第2天后、治疗2周后、随访时(疗程结束1个月后)、随访时(疗程结束3个月后)的VAS疼痛评分(视觉模拟评分法)和MEPS评分(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数据,并记录治疗后有无不良反应。使用SPSS 25.0统计学软件进行三组数据分析的比较,以评价局部封闭结合展筋丹揉药治疗肱骨外上髁炎的临床疗效。结果:(1)三组患者的性别、病位、年龄、病程及治疗前VAS疼痛评分、MEP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统计资料具有可比性;(2)治疗后及随访时的三组各组内VAS评分方面及MEPS评分方面均与治疗前有明显改善(P<0.05),说明三种治疗方式均能有效的改善患者的疼痛及肘关节功能;(3)在治疗期间组内比较及在治疗2周后至疗程结束1个月后的期间组内比较,经统计得出,治疗期间三组患者的疼痛在逐步缓解,且在疗程结束后的1个月内三组VAS疼痛评分及MEPS评分无明显升高;(4)随访时的1个月至3个月内经各组内及各组间比较得出在缓解疼痛、肘关节功能症状加重及复发的作用封闭+揉药组均优于封闭组和揉药组;(5)三组经前两次治疗对比得出封闭组和封闭+揉药组在短期内缓解疼痛及改善肘关节功能方面疗效均优于揉药组,且展筋丹揉药治疗在封闭治疗的基础上具有加速缓解疼痛及改善肘关节功能的效果,且在疗程结束后封闭组疗效与揉药组疗效无差异;(6)三组在治疗期间各组间对比得出封闭+揉药组在缓解疼痛及改善肘关节功能方面疗效均优于封闭组和揉药组;(7)在治疗2周后封闭+揉药组临床疗效优于揉药组且封闭组与封闭+揉药组疗效相当,疗程结束3个月后封闭+揉药组临床疗效均优于封闭组、揉药组且封闭组与揉药组疗效相当;(8)封闭组23.53%的复发率显着高于封闭+揉药组5.26%的复发率。结论:1.局部封闭治疗、展筋丹揉药治疗、局部封闭结合展筋丹揉药治疗均能有效的改善患者的疼痛及肘关节功能。2.局部封闭结合展筋丹揉药治疗疗效优于局部封闭治疗和展筋丹揉药治疗,且在疗程结束后能更好的缓解症状的加重及复发。3.在短期内,局部封闭结合展筋丹揉药治疗和局部封闭治疗疗效优于展筋丹揉药治疗,但在疗程结束后,局部封闭治疗与展筋丹揉药治疗疗效相当。4.展筋丹揉药治疗在局部封闭治疗的基础上具有加速缓解疼痛及改善肘关节功能的作用。
石方园[2](2021)在《基于CiteSpace针刺治疗肱骨外上髁炎的知识图谱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基于CiteSpace可视化分析软件对针刺治疗肱骨外上髁炎领域的相关文献进行分析,通过分析该领域文献发文情况、主要研究机构、热点学者及热点关键词等,揭示该领域的研究热点与前沿,为临床与科研人员提供参考。材料与方法:本研究文献数据来自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重庆维普(VIP)期刊数据库以及万方(Wan Fang Data)期刊数据库,采用CiteSpace软件和VOSviewer软件对针刺治疗肱骨外上髁炎领域文献中的数据进行分析,分析方法主要应用了描述性统计分析、共现分析、聚类分析和突现分析。1.应用描述性统计分析法,对针刺治疗肱骨外上髁炎领域期刊文献数据的发文年份、基金资助及发文期刊进行分析;对博硕论文数据的发文年份、基金资助及学位授予单位进行分析。2.应用共现分析,对针刺治疗肱骨外上髁炎领域文献数据中的作者、机构与关键词进行分析,找出该领域研究的活跃学者和活跃机构以及该领域的研究热点与前沿。3.应用聚类分析,对针刺治疗肱骨外上髁炎领域文献数据中的关键词进行聚类分析,发现该领域中不同的研究主题,并根据其时间线视图,预测该领域的研究发展趋势。4.应用突现分析,对针刺治疗肱骨外上髁炎领域文献数据中的研究机构进行突现分析,预测该领域的热点科研机构。结果:1.本研究领域文献发表数量经过低谷期后急剧增长,2015年达到峰值58篇,近年来略有回落;纳入研究期刊文献受到的基金资助比较少,占比1.2%,其中资助最多的基金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博硕论文中未发现基金资助情况;纳入研究的期刊文献中发文最多的是《针灸临床杂志》,达44篇;发文前十名中,仅有核心期刊《针灸临床杂志》、《中国针灸》、《河北中医》;广州中医大学授予针刺治疗肱骨外上髁炎领域博硕士学位最多,达14个。2.本研究领域发文量最主要的科研机构是广州中医药大学。主要研究机构不受地域限制,存在跨地域跨机构合作关系。3.本研究领域形成的研究团队少,且团队发文量低、影响力小,仅形成三支较具影响力的团队。4.期刊文献与博硕士论文数据的关键词共现显示,这些关键词涉及了研究方法,例如临床疗效观察,系统评价,综述等;治疗疾病的中医措施,例如针刀、温针灸、火针和电针等;治疗疾病的西医治疗措施,例如玻璃酸钠注射,臭氧冲洗等;针刺选穴,例如阿是穴、曲池穴;针刺方法,例如围刺、齐刺;量化指标,例如VAS、mayo肘功能评分。结论:1.文献发表数量在逐年上升后略有回落,意味着该领域研究逐渐进入稳定发展阶段。2.本研究领域没有得到足够的基金支持,说明该领域科研人员申请成功的项目不多。3.期刊文献发文量较高的科研机构有广州中医药大学、黑龙江中医药大学以及南京中医药大学,说明以上机构对该领域有较多关注,且取得了很好的学术成果。在发表硕博论文方面,广州中医药大学发文量处于领先地位且远高于其他高校,处于活跃水平。团队合作方面,广州中医药大学是该领域合作最广泛的机构。4.浙江省中医药研究院杨楣良团队、辽宁中医药大学董宝强团队、南方医科大学王升旭团队,以上团队将有可能在未来几年活跃在针刺治疗肱骨外上髁炎研究领域。5.针刺方向上针刀、针灸、火针将成为该领域的研究热点,内热针、平衡针、滞动针可能将为近年来新兴的针刺方式;辅助针刺方向上封闭治疗是该领域研究热点;针刺选穴方面阿是穴、手三里穴可能成为该领域研究热点;针刺方法方面上围刺、齐刺可能成为该领域研究热点;科研方法上临床疗效观察、系统评价、数据挖掘可能成为研究热点。
马瑞[3](2020)在《苍龟探穴针法结合温针灸治疗肱骨外上髁炎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目的:通过临床观察比较苍龟探穴针法结合温针灸与常规针刺治疗肱骨外上髁炎的疗效差异,探讨苍龟探穴针法结合温针灸治疗肱骨外上髁炎是否具有优越性。方法:将门诊收集的符合纳入标准的64例肱骨外上髁炎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用苍龟探穴法针刺结合温针灸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治疗,每组各32例。两组均治疗2个疗程,通过治疗前、治疗1个疗程、治疗2个疗程结束后对受试者进行疗效指标(疼痛视觉模拟量表、Mayo肘功能评定量表)评分,并采用SPSS25.0软件统计分析收集的各项数据,比较两组间评分差异及其综合疗效,分析两组治疗方法是否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两组患者治疗前的一般资料(性别、年龄、病程)以及治疗前的VAS评分、MEPS评分,经统计学分析,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组患者具有可比性。2.VAS评分结果:(1)治疗组:组内治疗前与治疗1个疗程的VAS评分比较、治疗1个疗程比较与治疗2个疗程的VAS评分比较,经统计学分析,p值均﹤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治疗组两个疗程对患者疼痛均有减轻。(2)对照组:组内治疗前与治疗1个疗程的VAS评分比较、治疗1个疗程比较与治疗2个疗程的VAS评分比较,经统计学分析,p值均﹤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对照组两个疗程对患者疼痛均有减轻。(3)两组间对比:两组治疗1个疗程VAS评分比较,p值均﹤0.05,有统学计学意义;两组治疗2个疗程的VAS评分比较,p值均﹤0.05,有统学计学意义,说明治疗组方法对于减轻患者疼痛优于对照组,且治疗组起效较对照组快。3.MEPS评分结果:(1)治疗组:组内治疗前与治疗1个疗程的MEPS评分比较、治疗1个疗程比较与治疗2个疗程的MEPS评分比较,经统计学分析,p值均﹤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治疗组两个疗程对患者肘关节疼痛、运动功能以及稳定性均有改善。(2)对照组:组内治疗前与治疗1个疗程的MEPS评分比较、治疗1个疗程比较与治疗2个疗程的MEPS评分比较,经统计学分析,p值均﹤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治疗组两个疗程对患者肘关节疼痛、运动功能以及稳定性均有改善。(3)两组间对比:两组治疗1个疗程MEPS评分比较,p值均﹤0.05,有统学计学意义;两组治疗2个疗程的MEPS评分比较,p值均﹤0.05,有统学计学意义,说明治疗组方法对于缓解疼痛,改善肘关节的运动功能、稳定性以及日常活动方面优于对照组,且起效较对照组快。4.综合疗效评价:两组患者共纳入64例,治疗2个疗程结束后,治疗组总有效率90.63%;对照组总有效率81.25%。两组综合疗效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1)苍龟探穴针法结合温针灸治疗与常规针刺治疗肱骨外上髁炎均有临床效。(2)苍龟探穴针法结合温针灸较常规针刺在减轻患者疼痛、改善肘关节功能方面更优越;(3)两种方法在疗程上比较,两个疗程均有显着差异,说明苍龟探穴针法结合温针灸较常规针刺起效快,效果更明显;(4)苍龟探穴针法结合温针灸综合疗效优于常规针刺,临床安全性好,因此,苍龟探穴针法结合温针灸治疗肱骨外上髁炎适合临床运用。
郑楠[4](2020)在《针刀不同入路干预对肱二头肌短头肌腱炎模型大鼠肌纤维化影响的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本课题旨在制作肱二头肌短头肌腱炎模型大鼠,观察两种针刀干预入路对肱二头肌短头肌腱炎模型大鼠行为学、肌腱组织中Ⅰ、Ⅲ型胶原含量和分布的变化,及肌腱组织匀浆中TGF-β1、MMP-1、TIMP-1含量的影响,探讨针刀干预对肱二头肌短头肌腱炎肌腱肌纤维化的影响及相应机制,为针刀的临床治疗肱二头肌短头肌腱炎提供优选方案及数据支持。方法:将40只大鼠适应性喂养1周后,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针刀1组、针刀2组,前4周对模型组、针刀1组和针刀2组大鼠统一采用“胶原酶注射结合过度运动法”进行造模,从第5周开始进行治疗。正常对照组大鼠不做任何干预,采用常规喂养;模型组大鼠造模结束后不做任何处理,同样常规喂养。针刀1组大鼠造模结束后,进行两次针刀治疗,每周治疗一次:第一周松解喙突下软组织,即肱二头肌短头肌腱起点;第二周松解肱二头肌肌腹压痛点;针刀2组大鼠造模结束后,进行两次针刀治疗,每周治疗一次:第一、二周均松解喙突下软组织,即肱二头肌短头肌腱起点。通过旷场实验结合直接观察法分析各组大鼠行为学特点,通过天狼猩红染色法观察各组大鼠肱二头肌短头肌腱组织中Ⅰ、Ⅲ型胶原含量和分布的变化,通过ELISA法检测转化生长因子(TGF-β1);基质金属蛋白酶1(MMP-1);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因子1(TIMP-1)的表达水平,实验数据处理采用SPSS 22.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结果:1行为学:旷场实验结果表明,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总活动路程明显缩短,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与模型组相比,针刀1组与针刀2组大鼠总活动路程组间对比有极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直接观察中发现,模型组大鼠与正常对照组大鼠相比,在神态、姿势、毛发上都呈现出病态。针刀1组、针刀2组大鼠与正常对照组大鼠相比,在神态、姿势、毛发上无显着差别。2组织形态学:正常对照组大鼠肱二头肌肌腱组织结构清晰;肌纤维呈平行排列,较整齐一致;肌束膜较薄,胶原纤维排列均匀、整齐;胶原纤维束间排列较疏松,空隙较大;以显橙黄色的Ⅰ型胶原为主,少量显绿色的Ⅲ型胶原散在分布于Ⅰ型胶原周围。肱二头肌短头肌腱炎模型大鼠肱二头肌肌腱组织结构结构破坏,肌纤维扭曲,排列杂乱,呈波浪状;肌束膜明显增厚,胶原纤维紧密杂乱;胶原纤维束间排列紊乱,空隙较小;以显橙黄色的Ⅰ型胶原为主,大量显绿色的Ⅲ型胶原散在分布于Ⅰ型胶原周围,Ⅲ型胶原沉积量明显增加。针刀1组大鼠肱二头肌肌腱组织结构清晰,整体较为疏松;肌纤维基本呈平行排列,较整齐一致;肌束膜较薄,胶原纤维排列均匀、整齐;胶原纤维束间排列较疏松,空隙较大;以显橙黄色的Ⅰ型胶原为主,少量显绿色的Ⅲ型胶原散在分布于Ⅰ型胶原周围,Ⅲ型胶原沉积量较正常对照组稍增加。针刀2组大鼠肱二头肌肌腱组织结构较清晰;肌纤维稍有扭曲,呈小波浪状,排列较整齐一致;胶原纤维排列较杂乱;肌束膜较薄,胶原纤维束间排列较疏松,空隙较大;以显橙黄色的Ⅰ型胶原为主,可见显绿色的Ⅲ型胶原散在分布于Ⅰ型胶原周围,Ⅲ型胶原沉积量较正常对照组、针刀1组增加。3.TGF-β1、MMP-1、TIMP-1水平:模型组大鼠肌腱组织TGF-β1、MMP-1、TIMP-1表达均高于正常对照组、针刀1组与针刀2组,有极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针刀1组大鼠肌腱组织TGF-β1、TIMP-1表达低于针刀2组,MMP-1表达高于针刀2组,有极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1.运用“胶原酶注射结合过度运动法”制作肱二头肌短头肌腱炎大鼠模型切实可行,符合研究要求。2.针刀干预可以显着提高肱二头肌短头肌腱炎大鼠肩关节活动度及运动能力;3.针刀干预可能通过调控肌腱中的肌纤维化相关因子表达,以抑制肌纤维化反应,减少肌腱瘢痕面积;4.松解喙突联合肱二头肌肌腹压痛点的治疗方案疗效优于单纯松解喙突。
张伟[5](2019)在《夹臂屈伸捺正手法治疗肱骨外上髁炎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课题是通过中医理论的方面来阐述肱骨外上髁炎的治疗理念。本课题的研究的要领是通过夹臂屈伸捺正手法对肱骨外上髁炎进行治疗,观察夹臂屈伸捺正手法治疗肱骨外上髁炎的临床治疗效果,对这种手法进行对照性研究,观察此法的临床疗效是否达到病人的期望并增强人们对防病治病的意识。为肱骨外上髁炎的临床诊治找到一种更为安全、实用、有效的治疗方案。方法:将符合诊断标准及纳入标准,来自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门诊或疗区就诊的72位病人进行治疗、研究、观察。将72位病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两组各36位病人。治疗组应用“夹臂屈伸捺正”手法;对照组应用理筋手法。通过对两组病人医治前、后相关数据进行采集记录,医治结束后,然后对两组病人治疗前、后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进行前后对比、组内比较,组间比较,得出结果。结果:在治疗组36位中有20位病人治愈,显效的病人有6位,而有效的病人7位,无效仅3位,通过计算可知本组的总有效率91.7%;另一组对照组的36例仅11位病人被治愈,显效的病人有8位,有效的有12位,无效病人有5位,分析后发现总有效率86.1%。通过统计学软件计算结果可知,两组在疗效上存在统计学差异,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疗效。结论:通过研究得出结论,肱骨外上髁炎应用“夹臂屈伸捺正”手法治疗的临床疗效确切,通过统计学分析,优于对照组。临床观察中此治法安全、实用、有效。
曹俊杰[6](2019)在《皮内针治疗急性期肱骨外上髁炎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研究通过对皮内针治疗急性期肱骨外上髁炎的临床疗效与传统针刺进行对比,观察皮内针的有效率及肘关节疼痛和功能的改善情况。方法:将符合本研究纳入标准的114例急性期肱骨外上髁炎疼痛发作的患者随机为两组,观察组57例行皮内针治疗,对照组57例行传统针刺治疗。2周后观察治疗前后PRTEE得分及VAS评分变化情况,比较两组治疗有效率,并对皮内针治疗急性期肱骨外上髁炎的疗效进行临床评价。结果:1.两组基线资料的比较,患者在性别构成、年龄构成、病程构成、基线VAS水平、基线PRTEE水平方面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2.治疗后观察组VAS评分由治疗前的4.76±1.35分下降至2.36±1.34分,对照组VAS评分由治疗前的4.68±0.93分下降至2.91±1.06分,组内比较经统计学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以认为皮内针和传统针刺均能显着降低VAS评分。治疗后两组VAS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以认为皮内针降低VAS评分的程度大于对照组。3.治疗后观察组PRTEE得分由治疗前的34.48±12.05分下降至19.26±9.81分,对照组PRTEE得分由治疗前的36.69±8.78分下降至23.42±9.40分,组内比较经统计学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以认为皮内针和传统针刺均能显着降低PRTEE得分。治疗后两组PRTEE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以认为皮内针降低PRTEE得分的程度大于对照组。4.治疗后,观察组治愈25例(43.86%),好转29例(50.88%),未愈3例(5.26%)总体有效率为94.74%。治疗后,对照组治愈16例(28.07%),好转34例(59.65%),未愈7例(12.28%),总体有效率为87.72%。观察组治愈率和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经统计学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以认为观察组的疗效优于对照组。5.本研究应收病例116例(观察组和治疗组各58例),实收病例114例(观察组和治疗组各57例),剔除病例2例(观察组和治疗组各1例),没有脱落病例。剔除原因均为治疗期间发生不良反应,均为首次治疗时发生。观察组为酒精过敏,对照组为轻度晕针,但都无法继续进行治疗。剔除时2例病例症状均无改善,不纳入统计范围。两组不良反应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以认为两组治疗均安全可靠。结论:1.皮内针和传统针刺治疗急性期肱骨外上髁炎,均能显着改善肘关节疼痛和功能,显着降低VAS评分和PRTEE得分(P<0.05),且皮内针的改善程度优于传统针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皮内针和传统针刺治疗急性期肱骨外上髁炎,均有显着的疗效(P<0.05),且皮内针的临床疗效优于传统针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皮内针操作易,疗效优,以其“浅刺”、“留针”的特点,在急性期肱骨外上髁炎的治疗中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范纪安[7](2019)在《浮针治疗足底筋膜炎的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目的:足底筋膜炎是临床上常见的足部疾患,对于患者日常的生活甚至工作影响较大。近几年在中医于临床上治疗足底筋膜炎的方法仍是以传统中药内服或外用,针灸推拿等为主。西医则以非类固醇类抗炎药、注射皮质激素、冲击波、运动疗法、激光治疗等。以上疗法行之有年都能取得一定疗效,但同时也有存在如起效较慢或再发性较高等缺陷。而浮针为近来较新兴之中医疗法,于治疗以疼痛为主诉的疾病都能有一定的效果,故希望能通过研究观察浮针治疗足底筋膜炎,期望能比较寻找出更有效的治疗方法。本次研究采用浮针治疗与传统针刺疗法随机对照临床研究,通过对运用浮针,观察研究治疗足底筋膜炎患者与传统针刺疗法两者的临床疗效之比较。本次使用视觉模拟量表(VAS)、日本骨科学会(JOA)足部疾患治疗效果评定标准及其中的疼痛、不稳定度(感)、步行能力及日常生活评分、张力仪,使症状分级量化表中得出疼痛评分,来说明浮针于临床上对足底筋膜炎的疗效,以期对此作出客观科学的评价,并为使用浮针治疗足底筋膜炎提供新的思路和理论依据。方法:于此次研究中将符合中、西医诊断纳入标准、排除标准及脱落标准的病例之70例足底筋膜炎患者,病例纳入后以随机方法之原则分作为两组,是为浮针治疗组(治疗组)以及针刺治疗组(对照组)2组,35例为一组。浮针组用浮针进针,后扫散。针刺组参考浙江中医药大学出版之《新针灸学》之穴位做单纯针刺治疗。取水泉穴、承山穴、仆参穴、昆仑穴、太溪穴。直刺或平刺,平补平泻30分钟。之后采用目前国际学术界公认的客观指标评价浮针治疗足底筋膜炎之效果。评价之时间完,治疗前一日、治疗一周后、治疗两周后、治疗三周后、治疗完成后分别进行主观以及客观的评价。主要用来评价的主观指标为:视觉模拟量表(VAS)、日本骨科学会(JOA)足部疾患治疗效果评定标准及其中的疼痛、不稳定度(感)、步行能力及日常生活评分。客观指标为通过治疗前一日、治疗一周后、治疗两周后、治疗三周后、治疗完成后用张力仪测量得出之数据,再给予量化来对足底筋膜炎之浮针疗法做评价。且将研究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事件以及处理之方法详细描述记录下来。将于研究中获取之数据以SPSS 24.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当P>0.05时数据间无差异,P<0.05时代表资料间有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1时有显着性差异,具统计学意义。最后将结果列表并说明。结果:1.经治疗后,浮针组与针刺组之总有效率分别为97.15%及91.43%,在两组具有着显着性差异(P<0.01)。表明浮针组与针刺组在总疗效上有显着差异。2.治疗第一周后的VAS评分相比之下是无明显的改变(P>0.05),当于治疗后第二周开始,两组间的VAS评分会开始出现差距(P<0.05),治疗完成后的差异更是巨大。而浮针组与针刺组治疗完成后,观察两组之间的VAS评分得出的结果,表明浮针组的VAS评分显着优于针刺组。组内比较方面,两组在治疗1周、治疗2周及治疗3周及治疗完成后的临床疗效均在显着性差异(P<0.01)。3.治疗第2周后JOA足部疾患治疗评分开始出现差异(P<0.05),这个情况维持到治疗完成。而浮针组与针刺组治疗完成后,观察两组之间的JOA足部疾患治疗评分得出的结果,表明浮针组的JOA足部疾患治疗评分优于针刺组。组内比较方面,两组在治疗1周、治疗2周及治疗3周及治疗完成后的临床疗效均在显着性差异(P<0.01)。4.治疗第一周后JOA疼痛评分出现差异(P<0.01),差异维持到治疗完成。而浮针组与针刺组治疗完成后,观察两组之间的疼痛评分得出的结果,表明浮针组的JOA疼痛评分优于针刺组。组内比较方面,两组在治疗1周、治疗2周及治疗3周及治疗完成后的临床疗效均在显着性差异(P<0.01)。5.治疗第一周后JOA不稳定度(感)评分出现差异(P<0.05),但差异不会维持到治疗完成。而浮针组与针刺组治疗完成后,观察两组之间的JOA不稳定度(感)评分得出的结果,表明浮针组的JOA不稳定度(感)评分基本相同。组内比较方面,两组在治疗1周、治疗2周及治疗3周及治疗完成后的临床疗效均在显着性差异(P<0.01)。6.浮针组与针刺组只有于治疗第三周后JOA步行能力评分开始出现差异(P<0.05),但这个情况不能维持到治疗完成。故在治疗完成后,观察两组之间的JOA步行能力评分得出的结果,表明浮针组的JOA步行能力评分评分基本相同。组内比较方面,两组在治疗1周、治疗2周及治疗3周及治疗完成后的临床疗效均在显着性差异(P<0.01)。7.治疗第一周后JOA日常生活评分开始出现显着的差异(P<0.01),这个情况维持到治疗完成。而浮针组与针刺组治疗完成后,观察两组之间的JOA日常生活评分得出的结果,表明浮针组的JOA日常生活评分明显优于针刺组。组内比较方面,两组在治疗1周、治疗2周及治疗3周及治疗完成后的临床疗效均在显着性差异(P<0.01)。8.浮针组与针刺组于治疗第一周后的张力仪评分之比较所得出的统计结果,浮针组的得分明显优于针刺组,治疗完成后的得分差异亦是显着(P<0.01)。观察治疗完成后两组之间的张力仪评分得出的结果,表明浮针组的张力仪评分表现显着优于针刺组。组内比较方面,两组在治疗1周、治疗2周及治疗3周及治疗完成后的临床疗效均在显着性差异(P<0.01)。结论:1.经治疗后,浮针组与针刺组在总疗效上有显着差异。说明浮针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针刺组。目前无有提及以浮针治疗足底筋膜炎之文献,故此次研究证明浮针对于治疗足底筋膜炎是安全有效的,可以当成临床上的治疗参考。2.浮针组与针刺组经治疗后于VAS评分、张力仪评分存在显着差异,JOA足部疾患治疗效果评分存在差异。表示于客观指标上,浮针在治疗足底筋膜炎都优于针刺组。此次研究中特别分析JOA足部疾患治疗效果评分之中的疼痛、不稳定度(感)、步行能力及日常生活,这也是文献中较少出现的分析,也能从这上面进一步提供浮针治疗足底筋膜炎疗效的证明。3.在治疗过程中张力仪评分于治疗第一周后则出现明显差异,说明浮针对于减轻张力的效果快且明显。相对于针刺而言,浮针具有更有效,更快捷等特性。而以此种软组织张力仪来作为评价浮针治疗足底筋膜炎的疗效也是较为创新的,研究结果显示治疗效果与张力仪的评价数据也是相对的,故希望能通过此篇研究来做为浮针及软组织张力仪评价的推广之用。
丁翎珊[8](2019)在《浮针结合温针灸治疗肱骨外上髁炎的临床随机对照研究》文中指出目的:将浮针结合温针灸和单纯温针灸治疗肱骨外上髁炎做比较,通过比较两组方案的及时镇痛效果、关节功能恢复情况及远期疗效为临床治疗肱骨外上髁炎提供更有效的治疗方案。方法:本研究采用随机、对照的临床研究方法,将符合肱骨外上髁炎纳入标准的72例肱骨外上髁炎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的分类方法将患者随机分为浮针结合温针灸组(治疗组)和单纯温针灸组(对照组),治疗组与对照组各包含36例患者。治疗组与对照组都分别需要治疗3个疗程,治疗组的一个疗程一共包括3次治疗,每次治疗之间必须保证不少于3天的时间间隔,一个疗程的时间一共15天;单纯温针灸组的一个疗程一共包括了10次温针灸治疗,一个疗程的时间一共15天。本研究会采用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VAS评分、PFG无痛握力测试共三个疗效评定量表对本研究进行疗效评价,评价节点包括两组治疗前、每个疗程治疗后及治疗结束1个月后的随访。结果:1.基线分析显示:治疗组与对照组中的受试者在其性别、年龄、中医证候分型中无统计学差异(P>0.05),因此具有可比性。2.治疗结果显示:(1)根据Mayo肘关节功能评定、PFG(无痛握力)评分的比较发现:治疗组与对照组所进行的组内比较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而治疗组与对照组的组间比较,浮针结合温针灸组疗效明显优于单纯温针灸组(P<0.05)。(2)根据VAS评分,两组组间比较浮针结合温针灸组明显优于单纯温针灸组(P<0.05)。(3)根据两组的有效率及显愈率对比:浮针结合温针灸组总有效率为97.1%,显愈率为97.1%,单纯温针灸组总有效率94.1%,显愈率为82.4%,两组采用Ridit分析比较显示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两组安全性及依从性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浮针结合温针灸治疗肱骨外上髁炎在及时镇痛效果、疼痛改善程度、肘关节功能恢复、对生活质量的改善方面明显优于单纯温针灸组。2.浮针结合温针灸治疗肱骨外上髁炎的远期疗效优于单纯温针灸组。3.浮针结合温针灸与单纯温针灸组的总有效率皆较高,浮针结合温针灸组总有效率、尤其治愈率明显高于单纯温针灸组。4.浮针结合温针灸与单纯温针灸组的不良反应都很少且依从性很好。
苏用忠(Son Yong Cheong)[9](2019)在《毫火针结合关节松动训练治疗肱骨外上髁炎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背景:肱骨外上髁炎,俗称网球肘,是肘关节最常见的损伤之一,因约半数的打网球者得此病,故名之。本病以肘部外侧部分筋肉的疼痛、触痛,作握持、伸腕、前臂旋后动作时肱骨外上髁部疼痛等为主要表现的慢性损伤性疾病。本病是中年人的特发性疾病,据临床统计,患肱骨外上髁炎的患者多为40岁左右,本病流行率在1%至3%之间,40以后、50岁以前年龄段的人发病率最高,特别是年龄在42至46岁女性群体,其发病率可高达10%。多见于长期从事特殊工作的中年人,随着近现代工作、生活对于电脑、手机及其他电子产品日趋加深的依赖,长时间的伏案工作、面对电脑、手持鼠标、低头玩手机,造成姿势不良、肘部劳损、防护不当等原因,从而导致肱骨外上髁炎发病率日渐升高,并具有年轻化趋势。本病第一次诱发可由手肘突然用力不当、急性损伤导致,但多数患者表现为慢性劳损过程,从广泛的疼痛逐渐出现单方向、用力时疼痛。患者常在进行提取重物、拧衣服、旋转螺丝刀、开红酒瓶或提茶壶倒水、扫地等动作时,发生手肘外侧的隐痛或剧痛;有的症状不显着,时隐时现,经数月后可自行痊愈;然较重患者,疼痛持续,手臂无力,甚至持物掉落地上,在前臂旋前伸时,也常因疼痛而活动受限,反复发作,严重影响患者的工作及生活。现代医学认为无论是急性损伤还是慢性的劳损导致发病,肱骨外上髁炎的直接因素都是受伤前前臂多处在旋前位,伸肌群突然或长期收缩,局部纤维组织机化,对血管神经束、肌腱造成反复、经常性刺激导致。由于大多数患者并不需要接受手术治疗,所以病理生理资料较少,肱骨外上髁伸肌总腱抵止部周围瘢痕组织生成是目前可以肯定的病理变化。阐述其病理生理机制的主要存在四种学说,包括血管、神经束卡压学说、伸肌总腱抵止部损伤学说、变性学说、环状韧带损伤后炎症、桡神经分支受累学说、滑膜嵌顿学说。普遍被认可的理论为肱骨外上髁肌群附着处局部变性、渗出、粘连等,形成无菌性炎症,其病理变化为桡侧伸腕肌腱起点的撕裂、瘢痕形成,伸肌总腱下滑囊炎,肱骨外上髁骨膜炎、骨炎,肱桡关节滑膜皱襞增生、肥厚,血管神经束筋膜嵌顿以及环状韧带变性等。而在祖国医学中,《素问长刺节论》记载:“病在筋,筋挛节痛,不可以行,名曰筋痹”,故肱骨外上髁炎可属于“伤筋”、“痹症”的范畴,因其肘部疼痛,肘关节运动功能障碍,又称为“肘痛”、“肘劳”。中医认为该病主要是慢性劳损所致,多由素体正气不足、气血亏虚、风、寒、湿邪侵袭而痹阻经筋,或血不荣筋、筋骨失养而发病。根据病因病机,分有风寒阻络、气血亏虚、湿热内蕴三个证型。在临床中,中医关于网球肘的治疗措施及种类可谓多种多样,各具特色,其中传统疗法如单纯毫针针刺、温针灸、火针、隔姜灸、理筋手法等,以及结合现代医学特色的针灸疗法如电针、针刀、浮针、穴位注射等,都是目前治疗该病运用较多的针灸治疗方法。在众多的疗法中,兼具生姜的温经散寒以及灸法的温经通脉双重特点的隔姜灸疗法能较好地促进病灶局部微循环,从而有效地起到抗炎止痛的作用。临床治疗中,尽管火针疗法在痹症等疾病中疗效显着,但因传统火针针体较粗,痛感较为强烈,且可能存在交叉感染的风险,病人较为抗拒而难以开展施治,而毫火针在保留传统火针的深入病灶和反应点、加快病灶循环和代谢,改善局部组织病理变化并快速促进修复的优势基础上,在针体上加以改良,使得医者施治操作更为简便,病患疼痛感减少,医疗安全性提高,因此在网球肘等痹病中的应用度也得到极大的拓展。目前西医治疗网球肘的方法有限,且疗效不甚满意,其中临床中较为常见的疗法主要是通过局注射皮质激素、肉毒杆菌毒素、玻璃酸钠、自体血液制品及组织工程细胞等进行封闭治疗,虽然可迅速缓解局部疼痛,但疗效持续时间短,为暂时性,所以疼痛症状容易再次复发。此外,功能训练在网球肘的治疗过程中也是必不可少的,行为干预及功能练习能较好地促进患者肢体自我功能的恢复。等研究发现,采用缓慢渐进式的易于操作的相关练习(主要对桡侧腕短伸肌进行静力牵拉以及对肘关节进行离心运动练习)在缓解患者肱骨外上髁疼痛的同时还能有效地改善肘部功能。患者掌握正确的家庭自我练习方式的优势在于不仅可实现早期及随时自我治疗的目的,还可减少相关医疗时间及费用的支出(无需专门到医疗机构寻求康复医师的协助治疗)。因此,本研究以风寒阻络、气血亏虚型肱骨外上髁炎患者为研究对象,针对患者肘外侧疼痛及肘关节功能损伤,采用关节松动训练为基础治疗,探索亳火针与隔姜灸在降低患者肘外侧疼痛,改善患者肘部功能等方面的差异,优选临床疗效好、安全性高、简便廉价的复合疗法,并为其临床推广提供理论依据。目的:1通过文献研究,系统归纳总结现代医学和中医学对肱骨外上髁炎疾病范畴、流行病学特征、病因病理、疼痛机制和治疗的研究概况。2通过开展文献研究,系统总结归纳近年来中医治疗肱骨外上髁炎的热点研究方向、主要治疗手段及各自特点进行分析,为临床医生选取适宜的治疗方式提供参考依据。3通过开展毫火针结合关节松动训练治疗风寒阻络型、气血亏虚型肱骨外上髁炎的临床试验,并与隔姜灸结合关节松动训练作比较,观察不同干预方式对患者疼痛缓解情况、症状改善情况、功能提高情况等。4为寻找临床防治肱骨外上髁炎的迅速、简便、廉价、效佳的优化治疗方案提供指导和参考。方法:1.文献研究:通过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包库维普中文期刊数据库、万方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含中华医学会期刊)、中国知网等数据库,筛选相关文献,运用综述形式分析并归纳、总结中医、西医对肱骨外上髁炎的认识、研究及诊疗进展.总结中医尤其是针灸治疗肱骨外上髁炎的主要研究思路、治疗方法。2临床研究:严格按照诊断标准、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收集风寒阻络、气血亏虚型肱骨外上髁炎患者68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毫火针组和隔姜灸组两组,每组各34例。分别接受毫火针结合关节松动训练和隔江灸结合关节松动训练治疗。选穴:以阿是穴为主穴,患侧曲池、手三里、合谷为配穴。关节松动训练主要是针对肱桡关节、桡侧腕短伸肌的静力牵拉练习。治疗为每3天治疗1次,每周治疗2次,共治疗4周。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2周、4周对患者进行各项指标评价,主要采用的量表为疼痛简化量表、肘功能评定表;主要评定指标包括:临床疗效、镇痛效果,治疗前后疼痛量表总分及分项目得分变化,治疗前后肘功能评定表总分及临床症状体征、日常生活等项目得分变化,治疗过程中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所得数据由专人整理,并采用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基线指标比较结果: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和和治疗前总分、肘功能评定总分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认为两组间基线具有可比性。(2)临床有效率的比较:①临床疗效比较:毫火针组的总有效率为93.75%,隔姜灸组总有效率为90.00%。经过Wilcoxon秩和检验,Z=1083.4,P=0.042(<0.05),两组之间临床疗效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即毫火针结合关节松动训练的临床疗效显着优于隔姜灸结合关节松动训练。②镇痛效果比较:毫火针组的镇痛效果显效比占59.38%,隔姜组的镇痛效果显效比为50%,毫火针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0.63%,隔姜灸组的镇痛效果为86.67%,,经Wilcoxon秩和检验后,Z=11125.6,P=0.04,表明两组患者止痛效果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毫火针结合关节松动训练治疗组的止痛效果明显优于隔姜灸结合关节松动训练组。(3)治疗前后各观察指标的比较①SF-McGill量表比较: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两组患者SF-McGil l量表总分均显着降低,两两比较经Bonferroni校正后,SF-McGill量表总分在治疗后2周和4周较治疗前均有明显降低(P<0.05)。在治疗后2周和4周两组间比较显示,毫火针结合关节松动训练治疗组的总评分显着低于隔姜灸结合关节松动训练组(P<0.05)。两组SF-McGill量表各项目分值在治疗2周、治疗4周后均有不同程度下降,其中治疗4周后患者疼痛改善更为显着。而组间比较显示:治疗2周后,毫火针治疗组的VAS、PPI,、PRI这三个子项目的分值均显着低于隔姜灸组,当治疗达到4周后,毫火针治疗组的VAS、PPI两个子项目的分值显着低于隔姜灸组,而PRI这一项的分值在两个组间的差异不明显。②肘功能评定的比较:随着治疗周期的延长,两组患者肘功能评定量表各子项目得分均显着升高(P<0.01),两两比较经Bonferroni校正提示,治疗组、对照组患者症状体征、日常生活项目评分在治疗2周和4周后,较治疗前均有所改善(P<0.05),其中治疗2周后症状体征评分方面,毫火针组显着高于隔姜灸治疗组(P<0.01),而治疗2周后日常生活评分则毫火针治疗组较隔姜灸治疗组处于劣势(P<0.05),但经过为期4周的治疗后,两组在症状体征、日常生活方面,效果大致相当,差异无显着性(P>0.05)(4)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在治疗过程中,毫火针组有3例患者在取针时有出血、血肿现象,经按压后止血,血肿吸收,不影响治疗进程,无晕针、滞针、断针、烫伤等不良事件发生;隔姜灸组有1例患者在第一次治疗时发生晕灸反应,经对症处理后好转,不影响治疗进程,有2例患者在灸后有出小水泡的现象,经涂擦红花油后自行吸收,不影响治疗进程,无感染、大面积烫伤等其余不良事件。结论:通过对临床研究数据的处理、分析得知:毫火针结合关节松动训练与隔姜灸结合关节松动训练均能有效治疗风寒阻络型、气血亏虚型肱骨外上髁炎,在镇痛、改善患者肘功能方面疗效明显;短期观察毫火针结合关节松动训练更善于镇痛,而隔姜灸结合关节松动训练更善于改善肘功能;长期治疗时毫火针结合关节松动训练的镇痛效果好,改善功能方面,毫火针和隔物灸治疗效果相当,坚持长期规范的关节松动训练能够改善症状,预防复发。针灸治疗肱骨外上髁炎效果好,不良反应少,治疗费用相对较低,操作简便易学等特点,临床医师可根据患者病情、依从程度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治疗肱骨外上髁炎,对于辨证属于风寒阻络型和气血亏虚型的肱骨外上髁炎患者,推荐使用毫火针结合关节松动训练治疗。本课题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观察的样本量较小,仅纳入了风寒阻络型、气血亏虚型两型肱骨外上髁炎患者,未对湿热内蕴型肱骨外上髁炎患者进行本疗法的探索,未对单侧或双侧均有病变进行分类整理、比较分析及探讨,毫火针操作时在针刺深度、针刺角度、留针时间方面不够精确,未设置基础的关节松动训练组,比较在关节松动训练基础上,结合毫火针、隔姜灸治疗,是否优于单纯的关节松动训练,,评估标准较多借助于常用量表,握力改变缺乏量效指标,观察指标和评估工具的选择是否恰当、全面,有待进一步商榷和完善。因此今后可通过扩大样本量,增加亚组进行比较、分析,减少误差,制定规范的毫火针操作流程,设置单纯的关节松动训练组进行对照等方面对毫火针治疗肱骨外上髁炎进行进一步研究。
毛世刚[10](2018)在《动态关节松动、体外冲击波治疗肱骨外上髁炎疗效分析》文中提出目的:肱骨外上髁炎是骨科和康复科常见的疾病,该疾病虽然临床诊断容易,但治疗方法很多,各治疗方法的临床疗效不一,且治疗后容易复发。本研究比较动态关节松动疗法、体外冲击波疗法及二者联合应用治疗肱骨外上髁炎的疗效,以期为肱骨外上髁炎的治疗提供新的方法和思路,以提高肱骨外上髁炎的治疗效果,解决肱骨外上髁炎患者的痛苦和功能障碍,提高肱骨外上髁炎的临床治愈率,减少肱骨外上髁炎治愈后的复发率,提高患者对治疗的满意度。方法:选择100例肱骨外上髁炎患者,随机数字表分A、B、C三组,A组为动态关节松动治疗组,B组为体外冲击波治疗组,C组为动态关节松动联合体外冲击波治疗组。分别在治疗前、治疗结束后2周运用视觉模拟评分(VAS)、患侧无痛握力和健侧最大握力测试比值、Verhaar网球肘疗效评定评估各组治疗效果,肌骨超声测量伸肌总腱的厚度。失访6例,94例患者获得完成随访,其中A组患者28例,B组患者36例,C组患者30例。结果:1.治疗结束后2周三组的视觉模拟评分(VAS)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5,P<0.05);治疗结束后2周,三组间视觉模拟评分(VAS)比较有显着差异(P<0.05);两两比较证实,B组、C组治疗后2周VAS评分均明显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5);C组和B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结束后2周A、B、C三组握力比值较治疗前均有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5,P<0.05);治疗结束后2周,三组握力比值比较有显着差异(P<0.05);两两比较证实,C组治疗后的握力值较A组和B组均明显增加(P<0.05,P<0.05);A组与B组治疗后握力比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治疗结束2周,三组的优良率有显着差异(P<0.05),两两比较证实,C组优良率(100%)明显高于A组(71%)和B组(7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5);A组与B组的优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治疗前,A、B、C三组超声检测患肢的伸肌总腱厚度无显着差异(P>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2周A、B、C三组患肢的伸肌总腱厚度显着变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5,P<0.05);治疗后2周A、B、C三组患肢的伸肌总腱厚度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性(P>0.05)。结论:1.动态关节松动疗法、体外冲击波疗法对肱骨外上髁炎均有良好的近期疗效。2.在减轻肱骨外上髁炎患者疼痛方面,体外冲击波疗法优于动态关节松动疗法,两者联合应用的疗效优于单独应用。3.在改善肱骨外上髁炎患者握力方面,动态关节松动疗法、体外冲击波疗法效果相当,两者联合应用时,对肱骨外上髁炎患者握力的改善效果优于单独应用。4.在总体疗效方面,联合应用动态关节松动疗法和体外冲击波疗法的效果优于单独应用。5.接受动态关节松动术、体外冲击波疗法及两种方法联合治疗后患者伸肌总腱的厚度变薄,越接近健侧正常厚度。6.建议采用联合应用动态关节松动、体外冲击波疗法治疗肱骨外上髁炎。动态关节松动、体外冲击波以及动态关节松动联合体外冲击波用于治疗肱骨外上髁炎的远期疗效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二、超短波介入针刀治疗肱骨外上髁炎25例疗效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超短波介入针刀治疗肱骨外上髁炎25例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局部封闭结合展筋丹揉药治疗肱骨外上髁炎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注释表 |
引言 |
历史回顾 |
1 临床资料 |
1.1 病例选择及分组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排除标准、剔除标准及脱落标准 |
2 研究方案 |
2.1 分组 |
2.2 研究方法 |
2.3 观察方法和观察指标 |
2.4 疗效评定标准 |
2.5 安全性评定 |
2.6 统计方法 |
3 数据分析 |
3.1 病例情况 |
3.2 治疗前数据分析 |
3.3 治疗后数据处理及治疗前后、随访时数据比较 |
3.4 临床疗效比较 |
3.5 安全性分析 |
4 讨论 |
4.1 治疗方法的选择依据 |
4.2 结果分析 |
不足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个人简介 |
(2)基于CiteSpace针刺治疗肱骨外上髁炎的知识图谱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研究结果 |
讨论 |
结论 |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参考文献 |
综述 |
综述一 近五年来针刺治疗肱骨外上髁炎的研究现状 |
综述二 知识图谱在中医药领域的应用现状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
致谢 |
(3)苍龟探穴针法结合温针灸治疗肱骨外上髁炎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写对照 |
引言 |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
(一)研究对象 |
1.病例来源 |
2.诊断标准 |
3.纳入标准 |
4.排除标准 |
5.剔除和脱落标准 |
(二)研究方法 |
1.病例分组 |
2.操作方法 |
3.不良反应的处理 |
4.观察指标与疗效评价标准 |
(三)数据处理 |
二、研究结果 |
(一)一般资料分析 |
1.两组患者性别分布比较 |
2.两组患者年龄分布比较 |
3.两组患者病程分布比较 |
(二)VAS评分结果比较 |
1.两组治疗前VAS评分比较 |
2.治疗组治疗前后VAS评分比较 |
3.对照组治疗前后VAS评分比较 |
4.两组组治疗后VAS评分比较 |
(三)MEPS量表评分结果比较 |
1.两组治疗前MEPS评分比较 |
2.治疗组治疗前后MEPS评分比较 |
3.对照组治疗前后MEPS评分比较 |
4.两组组治疗后MEPS评分比较 |
(四)临床疗效比较 |
(五)安全性评价 |
三、讨论 |
(一)祖国医学对肱骨外上髁炎的认识及治疗 |
(二)现代医学对肱骨外上髁炎的认识及治疗 |
(三)课题依据 |
1.苍龟探穴针法依据 |
2.温针灸作用及依据 |
3.苍龟探穴针法结合温针灸的意义 |
4.选穴依据 |
5.疗效观察指标的选择依据 |
(四)研究结果分析 |
四、结论 |
五、问题与展望 |
(一)存在的问题 |
(二)展望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4)针刀不同入路干预对肱二头肌短头肌腱炎模型大鼠肌纤维化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略缩词表 |
前言 |
实验一 针刀干预对肱二头肌短头肌腱炎模型大鼠行为学的影响 |
1 材料和方法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讨论 |
实验二 针刀干预对肱二头肌短头肌腱炎模型大鼠局部组织形态学的影响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讨论 |
实验三 针刀干预对肱二头肌短头肌腱炎模型大鼠肌肉匀浆TGF-β1、MMP-1、TIMP-1 含量的影响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讨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综述 |
参考文献 |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
致谢 |
(5)夹臂屈伸捺正手法治疗肱骨外上髁炎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 |
引言 |
文献综述 |
1 疾病概括 |
2 肱骨外上髁炎的病因 |
2.1 现代医学对肱骨外上髁炎病因的认识 |
2.1.1 现代医学临床常见病因 |
2.1.2 肘关节的生物力学 |
2.1.3 肱骨外上髁炎的病理变化 |
2.2 中医学对疾病病因的分析 |
2.2.1 中医学辨证论治 |
3 肱骨外上髁炎的治疗现状 |
3.1 中医药对肱骨外上髁炎的治疗 |
3.1.1 推拿疗法 |
3.1.2 中药内治法 |
3.1.3 外用药物治疗 |
3.1.4 针灸治疗 |
3.2 现代医学治疗肱骨外上髁炎 |
3.2.1 口服药物治疗 |
3.2.2 手术治疗 |
3.2.3 臭氧治疗 |
3.2.4 理疗 |
试验研究 |
1 病例来源 |
2 病例选择 |
3 研究方法 |
4 观察方法 |
5 安全性指标观测 |
6 统计方法 |
讨论 |
结论 |
本文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个人简介 |
(6)皮内针治疗急性期肱骨外上髁炎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1 现代医学对肱骨外上髁炎的认识 |
1.1 肘关节的解剖 |
1.2 肱骨外上髁炎的基础研究 |
1.2.1 术语研究 |
1.2.2 病因研究 |
1.2.3 发病机制研究 |
1.2.4 诊断研究 |
2 现代医学治疗肱骨外上髁炎近况 |
2.1 药物治疗 |
2.2 注射治疗 |
2.3 物理治疗 |
2.4 手术治疗 |
3 肱骨外上髁炎与网球运动的关系 |
4 传统医学对肱骨外上髁炎的认识 |
5 传统医学治疗肱骨外上髁炎近况 |
5.1 中药治疗 |
5.2 针灸、针刀治疗 |
5.3 推拿治疗 |
5.4 综合疗法 |
6 皮内针疗法简述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 一般资料 |
1.1 病例来源 |
1.2 急性期标准 |
1.3 诊断标准 |
1.3.1 西医诊断标准 |
1.3.2 中医诊断标准 |
1.4 纳入标准 |
1.5 排除标准 |
1.6 剔除标准 |
1.7 脱落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病例分组 |
2.2 样本量计算 |
2.3 治疗方法 |
2.3.1 观察组 |
2.3.2 对照组 |
2.3.3 意外处理 |
2.4 观察指标 |
2.4.1 患者评分的侧外上髁炎前臂评价问卷(PRTEE) |
2.4.2 视觉模拟评分法(VAS) |
2.4.3 疗效评定 |
2.5 质量控制 |
2.6 统计学处理 |
2.7 技术路线(图4) |
3 结果 |
3.1 基线资料比较 |
3.1.1 两组性别比较 |
3.1.2 两组年龄比较 |
3.1.3 两组病程比较 |
3.1.4 两组基线VAS比较 |
3.1.5 两组基线PRTEE比较 |
3.1.6 基线资料比较总结 |
3.2 两组治疗后比较 |
3.2.1 治疗后VAS比较 |
3.2.1.1 两组组内VAS比较(表6,图10) |
3.2.1.2 两组组间VAS比较(表7,图11) |
3.2.2 治疗后PRTEE比较 |
3.2.2.1 两组组内PRTEE比较(表8,图12) |
3.2.2.2 两组组间PRTEE比较(表9,图13) |
3.3 临床疗效 |
3.4 不良反应比较 |
第三部分 :分析与讨论 |
1 选题意义 |
2 选穴依据 |
2.1 传统医学层面的选穴依据 |
2.2 现代医学层面的选穴依据 |
3 肱骨外上髁炎发病机制的探讨 |
4 皮内针疗法作用机制的探讨 |
4.1 传统医学层面的探讨 |
4.2 现代医学层面的探讨 |
5 皮内针治疗肱骨外上髁炎的优势探讨 |
5.1 操作简便,省时省力 |
5.2 动态留针,疗效更优 |
5.3 安全无痛,易被接受 |
5.4 无副作用,效价比高 |
6 问题与展望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文献综述 五年肱骨外上髁炎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二 :知情同意书 |
附录三 :伦理审查 |
附录四 :视觉模拟评分(VAS) |
附录五 :患者评分的侧外上髁炎前臂评价问卷(PRTEE) |
附录六 :在校期间发表学术论文 |
附录七 :在校期间参加学术会议 |
(7)浮针治疗足底筋膜炎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1部分 文献研究 |
1.1 传统医学对足底筋膜炎的认识 |
1.1.1 概述 |
1.1.2 经络、脏腑与足底的关系 |
1.1.3 足底筋膜损伤的病因病机 |
1.1.4 传统中药对足底筋膜炎的治疗概况 |
1.1.5 针灸对足底筋膜炎的治疗概况 |
1.1.6 推拿手法 |
1.2 现代医学对足底筋膜炎的研究进展 |
1.2.1 解剖基础与病理关系 |
1.2.2 足底筋膜炎的发病机制 |
1.2.3 足底筋膜炎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
1.2.4 现代医学对足底筋膜炎的治疗进展 |
1.3 浮针的研究进展 |
1.3.1 浮针之由来 |
1.3.2 浮针疗法与传统针灸的关系与区别 |
1.3.3 浮针之优势与现代运用 |
1.4 肌筋膜触发点(Myofascial trigger Point, MTrP) |
1.4.1 MTrP之概念 |
1.4.2 MTrP产生机制 |
1.4.3 MTrP于治疗上的运用 |
1.5 足底筋膜炎评价方法进展 |
第2部分 临床研究 |
2.1 临床资料 |
2.1.1 临床病例来源 |
2.1.2 疾病诊断标准 |
2.1.3 纳入标准 |
2.1.4 排除标准 |
2.1.5 剔落标准 |
2.2 研究方法 |
2.2.1 样本量估算 |
2.2.2 随机分组 |
2.2.3 治疗方案 |
2.2.4 疗效观察 |
2.2.5 疗效标准 |
2.2.6 统计方法 |
2.2.7 技术路线 |
第3部分 临床研究结果 |
3.1 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
3.1.1 两组患者性别情况比较 |
3.1.2 两组患者年龄结构情况比较 |
3.1.3 两组病程情况比较 |
3.2 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
3.3 患者治疗前后功能评分比较 |
3.3.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VAS评分比较 |
3.3.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JOA足部疾患治疗效果评分比较 |
3.3.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JOA疼痛评分比较 |
3.3.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JOA不稳定度(感)评分比较 |
3.3.5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JOA步行能力评分比较 |
3.3.6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JOA日常生活评分比较 |
3.3.7 两组患者治疗张力仪评分比较 |
第4部分 讨论 |
4.1 足底筋膜炎的发生与高张力的形成机理 |
4.2 浮针治疗足底筋膜炎的探讨 |
4.3 治疗结果讨论 |
4.4 此次临床研究之优越性 |
4.5 不足与展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文中常用缩写 |
附录二: 基本数据 |
附录三: 知情同意书 |
附录四: 样本量估算 |
附录五: 随机入组的方法 |
附录六: 随机分组的方法 |
附录七: 视觉模拟量表(VAS)尺 |
附录八: 日本骨科学会(JOA)足部疾患治疗效果评定标准表 |
附录九: 统计学审核证明 |
致谢 |
详细摘要 |
(8)浮针结合温针灸治疗肱骨外上髁炎的临床随机对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 |
前言 |
临床研究 |
1.研究资料 |
1.1 受试者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受试者的剔除标准 |
1.6 病例终止标准 |
1.7 脱落病例的处理 |
2.研究方法 |
2.1 样本量估算 |
2.2 随机方法 |
2.3 对照方法 |
2.4 盲法 |
2.5 治疗方案 |
2.6 观察指标 |
2.7 疗效评价标准 |
2.8 依从性分析 |
2.9 安全性分析、不良事件的观察与处理 |
2.10 随访 |
2.11 伦理学原则 |
2.12 统计学处理 |
2.13 技术路线图 |
3.研究结果 |
3.1 完成情况分析 |
3.2 基线比较 |
3.3 疗效比较 |
3.4 安全性分析 |
3.5 依从性分析 |
讨论 |
1.祖国传统医学中对于肱骨外上髁炎的探究 |
2.现代医学对肱骨外上髁炎的研究 |
2.1 现代医学对本病的认识 |
2.2 肱骨外上髁炎的病因 |
3.本研究的选题依据 |
3.1 浮针疗法作用原理的探讨 |
3.2 温针灸的作用的探讨 |
3.3 浮针结合温针灸的设想与理论依据的探讨 |
4.本研究方案的确立 |
4.1 浮针及温针灸治疗肱骨外上髁炎疗效肯定、具有新颖性 |
4.2 本研究治疗组与对照组的设立 |
5.量表的选择 |
5.1 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 |
5.2 患侧无痛握力(Pain-Free Grip strength PFG) |
5.3 Mayo肘关节功能活动度评分 |
6.结果分析 |
6.1 一般资料比较 |
6.2 VAS评分比较 |
6.3 PFG评分比较 |
6.4 Mayo评分比较 |
6.5 临床疗效比较 |
6.6 安全性 |
6.7 经济性 |
6.8 依从性 |
结论 |
问题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件 |
附件一.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件二.量表 |
附件三: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
(9)毫火针结合关节松动训练治疗肱骨外上髁炎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第一节 中医对肘劳的认识 |
一、病因病机分析 |
二、病位与经筋的分布关系 |
第二节 西医对外肱骨外上髁炎的认识 |
一、解剖结构 |
二、病因学说 |
三、病理机制 |
第三节 中医治疗进展 |
一、针刺类 |
二、艾灸 |
三、推拿 |
四、小针刀 |
五、浮针 |
六、中药制剂 |
第四节 现代医学治疗进展 |
一、局部药物注射 |
二、体外冲击波结合超声治疗 |
三、腕伸肌能力技术 |
四、动态关节松动术 |
五、微创疗法 |
六、康复训练 |
第五节 毫火针研究进展 |
一、毫火针基础理论的进展 |
二、毫火针疗法的临床应用进展 |
三、总结与展望 |
第二章 临床研究 |
第一节 研究对象 |
一、病例来源 |
二、诊断标准 |
三、辨证分型 |
四、纳入标准 |
五、排除标准 |
六、中止/剔除标准 |
第二节 研究方法 |
一、治疗方法 |
二、观察方法 |
第三节 研究结果 |
一、基线指标的对比 |
二、两组患者临床有效率对比 |
三、治疗前后各观察指标的对比 |
四、治疗过程中,对患者不良反应的详细记录 |
第四节 分析讨论 |
一、关于本研究课题的选择 |
二、关于治疗方法的选择 |
三、关于观察指标和评估工具的选择 |
四、关于临床研究结果的评价 |
五、关于本课题存在的问题及今后研究思路 |
第四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研究生在学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附件1:统计学处理合格证明 |
(10)动态关节松动、体外冲击波治疗肱骨外上髁炎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研究对象与方法 |
1 研究对象 |
2 入选标准 |
3 分组 |
4 试验方法 |
4.1 动态关节松动组 |
4.2 冲击波治疗组 |
4.3 动态关节松动联合体外冲击波组 |
5 评价指标 |
5.1 疼痛视觉模拟尺评分(VAS) |
5.2 握力比值评定 |
5.3 Verhaar网球肘疗效评定 |
5.4 超声伸肌总腱厚度评定 |
6 试验数据记录收集 |
7 统计学处理 |
结果 |
1 患者一般资料 |
2 三组肱骨外上髁炎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2周VAS评分情况 |
3 三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2周握力比值情况 |
4 三组患者治疗后2周Verhaar疗效评价情况 |
5 三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2周伸肌总腱厚度比较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综述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附录 |
缩略词表 |
致谢 |
四、超短波介入针刀治疗肱骨外上髁炎25例疗效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局部封闭结合展筋丹揉药治疗肱骨外上髁炎的临床研究[D]. 刘玉剑.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21(01)
- [2]基于CiteSpace针刺治疗肱骨外上髁炎的知识图谱分析[D]. 石方园.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21
- [3]苍龟探穴针法结合温针灸治疗肱骨外上髁炎的临床研究[D]. 马瑞. 云南中医药大学, 2020(01)
- [4]针刀不同入路干预对肱二头肌短头肌腱炎模型大鼠肌纤维化影响的研究[D]. 郑楠.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0(12)
- [5]夹臂屈伸捺正手法治疗肱骨外上髁炎的临床研究[D]. 张伟.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19(02)
- [6]皮内针治疗急性期肱骨外上髁炎临床研究[D]. 曹俊杰. 上海中医药大学, 2019(03)
- [7]浮针治疗足底筋膜炎的临床研究[D]. 范纪安.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03)
- [8]浮针结合温针灸治疗肱骨外上髁炎的临床随机对照研究[D]. 丁翎珊.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9(04)
- [9]毫火针结合关节松动训练治疗肱骨外上髁炎的临床研究[D]. 苏用忠(Son Yong Cheong).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03)
- [10]动态关节松动、体外冲击波治疗肱骨外上髁炎疗效分析[D]. 毛世刚. 青岛大学, 201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