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社会转型对公安工作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乔扬[1](2021)在《新时代公安工作群众路线发展、挑战与对策研究》文中认为公安工作群众路线是党的群众路线在公安机关的继承与发扬,是公安机关工作的根本路线。公安机关肩负着维护社会治安稳定,保障人民安居乐业的使命。因此,充分调动群众和社会组织力量,依靠群众、组织群众是践行公安工作群众路线的重要途径。党的十八大以来,社会转型期形势复杂多变,亟需公安工作群众路线的践行方式不断更新、不断发展。公安工作坚持走群众路线,将“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基本内涵贯穿于日常警务工作中,体现在公安民警与人民群众相处中,成为有效化解人民内部矛盾,坚持服务宗旨,开展群众工作方法及构建和谐警民关系的重要实现路径。在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党的群众路线思想以及新公共服务理论指导下,立足新时代背景,借助文献研究法、历史研究法和案例分析法等方法,系统梳理归纳公安工作群众路线的发展历史,进一步探究公安工作群众路线的发展脉络及其面临的挑战,并提出了相应对策。首先,厘清公安工作群众路线概念,阐明其基本内涵、主要特征和践行意义。其次,梳理公安工作群众路线从新民主主义初创萌芽时期到十八大以来改革创新发展时期四个阶段的发展脉络,提炼每个阶段践行群众路线的经验做法。第三,整理收集公安工作群众路线理论和实践发展情况。结合新时代公安工作群众路线的理论发展,选取国内典型地区践行事例展开分析。最后,具体分析在践行公安工作群众路线过程中面临的环境与机制挑战,探索更好践行公安工作群众路线的优化路径。
马锦山[2](2021)在《新时代公安思想政治工作科学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们党历来重视思想政治工作,公安队伍作为党和人民的刀把子,其承担的重要政治职能迫切要求公安思想政治工作需不断加强。同时,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由高速增长转为高质量发展,国内外形势复杂和公安队伍组成结构改变,人民对高质量公共安全服务的迫切需要,都对公安管理和队伍建设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更是增加了公安思想政治工作难度。在此大背景下,探索新时代公安思想政治工作科学化便显得尤为必要和迫切。只有强化对公安队伍思想政治工作实践的科学化指导,才能提高公安思想政治工作整体效能,才能锻造出一支对党忠诚、服务人民、执法规范、纪律严明的公安铁军,才能解决好十九大报告提出的人民对于公共安全服务更好的需要与公安领域公共安全服务供给及执法能力相对不足之间的矛盾。本文致力于探究公安思想政治工作科学化,从界定公安思想政治工作科学化概念入手,基于公安目的、任务、原则、方法、机制、队伍建设等方面,从思想观念、组织结构、功能定位、科学方法四方面对公安思想政治工作科学化进行解读,以期通过理论和实践结合的方式提升知识、技能和态度,实现公安民警知行合一,达到思想政治工作与业务工作有效融合的目标。本文在提出研究背景、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思路和方法基础上,首先对科学化、公安思想政治工作相关概念和一般理论做了介绍,随后对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公安思想政治工作历史与实践做了较为详尽的梳理分析。从1982年开始,以十年为一个周期探索了公安思想政治工作历史、现状及每一个阶段公安思想政治工作政策及制度在历史与实践分期层面的演进过程。继而讲述了新时代公安思想政治工作的挑战和相关原因。首先肯定了传统思想政治工作取得的成绩及新时代思想政治工作受到了诸如社会多元化转型、市场经济发展、警务运行机制滞后和政工干部能力不足等多种因素制约,再提出新时代公安思想政治工作科学化的对策,具体为:创新公安工作理念和意识,转变公安工作内容方法,完善公安思想政治工作制度,强化公安政工队伍建设。总体来说,本研究从基本概念和相关理论入手,利用抽象分析法和历史与实践相统一叙述方法,在动态统一中研究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公安思想政治工作理论和思想政治工作实践的演进历程,归纳新时代公安思想政治工作遇到的新问题及对每一问题进行原因分析,提出了公安思想政治工作科学化对策的详实结论,完成了对研究主题的呼应。
伏佩宣[3](2021)在《警务体系能力研究 ——“技术-制度”互构视角下N市公安局“警务大脑”的经验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现代警务模式下,运用信息技术提升警务效能,开展智慧警务建设已成为警务治理领域发展的普遍共识。起初,公安机关沉浸于新技术所带来的“美好想象”,但随着改革的深入推行却发现:改革并未达到预期目标,甚至陷入“中等信息化陷阱”。面对这样一个高度复杂和迅速变化的新兴领域,客观冷静的思考和系统深入的研究尤为重要。究其本质而言警务体系能力在智慧警务建设过程中未能充分发挥。较为遗憾的是,目前还未有学者以警务体系能力的研究视角对这一现实警务运行困境展开深入分析。警务体系能力是公安机关整体效能的创新型表述,它是各警种相互联结、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整体效能,而不是各警种单项效能的简单相加,其核心聚焦于公安机关整体效能的最大化释放。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的基本形态,警务体系能力早在警务组织成立之初就已初具雏形,并随着警务模式的演进而不断发展变化。按照警务模式从传统向现代的演进规律,警务体系能力的基本形态可以划分为基于科层制背景下的警务体系能力(也可称之为“既有警务体系能力)和基于信息系统的警务体系能力两个阶段。其中,基于信息系统的警务体系能力是在尝试消除科层制“反攻能”的基础上演化而成的,并随着信息技术扎根警务组织的时间序列展现出不同的阶段性特征,其最终目标是实现警务体系能力的现代化。作为全国首批科技强警示范单位,N市公安局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警务大脑”建设的先行试点,在这长达三年的“先行先试”过程,信息技术扎根警务组织的阶段性特征展现得非常充分,为分析者更好地洞察警务体系能力提供了绝佳的分析“窗口”。有基于此,笔者以“技术—制度”为理论视角,基于技术执行的分析框架对N市公安局“警务大脑”建设过程进行经验分析,旨在探讨“警务体系能力现代化何以可能?”这一核心命题。既有警务体系能力是基于科层制背景下产生的,其容易受到科层制背景下警种协同的动力不足及共识机制的缺失、警务在综合治理中的封闭和内敛趋向等“反功能”因素影响,而无法实现公安机关整体效能的最大化释放。N市公安局“警务大脑”作为消除既有警务体系能力“反功能”的新尝试被技术执行者们赋予“美好想象”,但就实际效果而言,其陷入了警务治理“困境”。技术执行者们愈加认识到:信息技术在“警务大脑”中的简单嫁接只是单纯地构建了一种基于技术理念的警务体系能力,其仍处于警务体系能力现代化的初级阶段。从N市“警务大脑”的实际应用效果来看,信息技术只是起到技术支撑作用,优化和再造一个良好的制度环境才是根本。有基于此,N市公安局在“警务大脑”建设技术方案的基础上引入合成警务机制,通过相应的制度匹配实现信息资源、组织结构和警务要素的整合及警务流程的优化再造。最终,在信息技术与合成警务机制的有机结合下实现了警务体系能力的现代化。总之,警务体系能力现代化是技术与制度相互作用的结果。一方面,信息技术本身暗含着一种网络化逻辑,其在被运用于特定的组织时,提供了一种解决组织联结问题的空前弹性,为警务体系能力现代化提供了技术支撑,其通过技术赋能,以信息化驱动;通过技术赋权,推动公安战斗生产模式转变。另一方面,合成警务机制从宏观层面上构建一体化的警务模式;从中观层面上推动警务组织结构变革;从微观层面上重构行动者理念和行为;其为警务体系能力现代化提供了相应的制度形塑空间。最终,在“技术—制度”的互构作用下,各警种作战能力达到了有机融合,实现了警务效能的最大化释放。
韩春梅,杨宏基,张玉琢[4](2021)在《科技兴警战略的发展脉络、行动逻辑及推进路径》文中研究说明科技兴警作为重大战略对公安机关迎接新时代、踏上新征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通过技术演化理论梳理科技兴警战略的发展脉络,分析内在行动逻辑,探寻推进科技兴警战略的实践路径,有助于进一步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强警之路的自觉自信,推动公安科技信息化事业的长足发展。新中国成立以来,科技兴警在时间、空间、技术以及警务形态四个维度上不断演化,形成了价值理念、认知论、方法论和实践应用四个方面的行动逻辑。面对新时代传统安全因素和非传统安全因素耦合叠加、相互抬升和共振效应不断凸显,公安机关必须高站位谋篇布局,强力推进科技兴警战略,发挥科学技术在社会风险防控、打击预防犯罪以及行政服务中的作用。在立足于当前科技兴警战略的内在逻辑和时代要求下,公安机关应坚持"重视国家安全,持续创新协同,打造跨界融合,优化社会治理"的"四位一体"发展之道,推动警务科技内涵式、高质量发展。
隋从容[5](2020)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公安工作思想研究》文中认为公安工作是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保障人民安居乐业的重要工作。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创造了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社会持续安全稳定的“两大奇迹”,是世界上最有安全感的国家之一。取得这样的成就,既凝聚着全国公安战线和广大公安民警的艰苦努力,更彰显着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卓越智慧和能力。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把公安工作摆在事关国家政权安全和社会稳定的重要位置,在汲取国内外公安工作理论思想精华的基础上,以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和无产阶级专政理论为指导,紧密结合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时代主题,顺势而为,在逐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安事业的进程中,对公安工作的性质、地位、职责任务、公安工作的着力点以及公安工作主体建设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展开了深入探索与回答,形成了一套相对完整、科学,具有中国特色的公安工作思想体系。深入挖掘和系统梳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公安工作思想,无论是对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还是为进一步推进新时代公安工作提供理论参考,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研究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公安工作思想,需要在国际与国内、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的相互观照和双向互动中剖析和探讨。为此,必须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作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理论基础,综合运用文献分析法、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比较研究与归纳总结提炼相融合的方法,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公安工作思想进行全面、系统、深入研究。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公安工作思想的形成与发展,是多种因素相互影响、综合发力的必然结果。发生学告诉我们,任何理论和思想的产生与发展都离不开特定的历史条件,都有其必然的发生基础,也必然是社会实践的产物。全球化与社会转型等国际国内因素对公安工作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是其形成和发展的时代背景;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对公安工作的艰辛探索是其形成与发展的最直接、最重要的实践基础;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和无产阶级专政理论、毛泽东的公安工作思想是其形成和发展的理论来源。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公安工作思想的发展经历了一个过程。其历史过程,可以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1978年至1992年期间,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拨乱反正和改革开放起步的历史转折时期,果断结束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在继承毛泽东公安工作思想的基础上,提出并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以民主法制思想为统领,依法从重从快严厉打击刑事犯罪,形成了以“稳定压倒一切”为总要求的公安工作思想体系,开创了公安工作思想发展的新局面。第二阶段,1992年至2002年期间,以江泽民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确立和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的历史时期,以依法治国思想为统领,着力加强公安工作法治化建设,形成了以“讲政治、讲法制、讲服务”为总要求的公安工作思想体系,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公安工作思想推向一个新高度。第三阶段,2002年至2012年期间,以胡锦涛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时期,以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为统领,着力加强公安工作的正规化建设,形成了以“立警为公,执法为民,严格、公正、文明执法”为总要求的公安工作思想体系,全面推进公安工作思想的蓬勃发展。第四阶段,2012年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科学判断我国所处的历史方位,准确把握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以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中国,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建设平安中国思想为统领,以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等更高需求为目标,着重从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等层面全面深化公安改革,形成了以“对党忠诚、服务人民、执法公正、纪律严明”为总要求的公安工作思想体系,推进公安工作思想的创新发展。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公安工作思想具有丰富的内容。其基本内容是:围绕着“什么是公安工作”的问题,说明了公安工作的性质地位使命任务;围绕着“为什么要做公安工作”的问题,说明了公安工作的价值取向;围绕着“怎样做公安工作”的问题,说明了公安工作的根本原则,方针策略和举措;围绕着“谁来做公安工作”的问题,说明了公安工作的主体建设。关于公安工作是我国人民民主专政政权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维护国家政治安全、确保社会大局稳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保障人民安居乐业的使命任务,回答了公安工作“是什么”的问题。关于群众路线是公安工作的生命线、维护社会治安要充分发动和依靠人民群众,人民满意是公安工作的根本标准,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努力建设平安中国,回答了公安工作“为什么”的问题。坚持党对公安工作的绝对领导;坚持正确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坚持专项治理和系统治理、综合治理、依法治理、源头治理相结合,切实抓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坚持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坚持改革强警、科技兴警战略,回答了公安工作“怎么做”的问题。政治建警,全面加强公安队伍思想政治建设;从严治警,依法加强公安队伍纪律规矩意识和正规化建设;素质强警,切实提高公安队伍的战斗力,回答了公安工作“谁来做”的问题。上述内容的组成部分,相互联系,相互依赖,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公安工作思想具有鲜明的特征。其总体特征是:从生成方式和过程来看,具有时代性、继承性、实践性特征;从内容构成上来看,具有科学性、政治性、法治性特征;从本质属性和价值取向上来看,具有人民性特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公安工作思想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强烈的现实意义。其理论价值主要在于: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公安工作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时代公安工作的思想指南;其实践意义主要在于:科学统领了公安工作的全面发展,有效推动了公安制度改革创新,有力推进了法治公安建设,为经济建设和国家安全社会稳定人民安宁提供了坚强保障,在党的公安工作思想史上具有重要地位。该思想无论是对公安工作的定性定位问题,还是公安工作应该坚持的原则、路线、方针、策略,抑或是公安工作的主体建设等方面,都对毛泽东的公安工作思想有所发展,同时,也有效地统筹了公安工作的全面发展,为公安工作和公安队伍建设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要在新的实践中进一步坚持和发展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公安工作思想。要在总结经验中坚持和发展党的公安工作思想。就该思想发展的基本经验,概而言之,主要表现为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这一指导思想,坚持党对公安工作的绝对领导这一根本原则,坚持服从和服务党的中心工作这一根本立足点,坚持人民公安为人民这一根本价值指向,坚持辩证思维、法治思维这一方法论等;要在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中坚持和发展党的公安工作思想。通过强化公安民警的理论信仰,改进公安民警教育方式、强化理论武装,将党的公安工作思想转化为公安工作的政策、制度、运行体系,转化为公安干警的需要等手段,让思想掌握广大公安民警,在解决现实问题中、在回答时代之间中坚持和发展党的公安工作思想;要在正确认识坚持与发展的关系中坚持和发展党的公安工作思想。既不能认为它具有历史条件的局限就认为它已过时,弃之不用,也不能认为是终极的理论,而教条僵化,生搬硬套,要坚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公安工作思想的基本原理和科学精神,尤其是坚持好运用好发展好习近平关于公安工作的重要思想。
刘帅[6](2020)在《社会支持对公安民警职业认同的影响作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公安民警是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力量,公安民警的职业认同问题事关公安队伍建设,也事关国家的长治久安。因此,公安民警职业认同的影响因素研究引起学界广泛关注。本文运用社会心理学等学科领域的相关理论,以社会支持对公安民警的职业认同的影响作用为主要研究问题。研究目的是了解公安民警的社会支持和职业认同水平,以及社会支持对公安民警职业认同是否具有影响作用以及有何影响,并根据理论与实证研究的结果提出通过社会支持提升公安民警职业认同的对策,力求找出一条影响公安民警职业认同的新路径。论文在写作过程中主要运用了文献研究法和问卷调查法,在叙述完社会支持和公安民警职业认同的基本理论之后,首先通过问卷对公安民警的社会支持与职业认同的现状做了大致掌握,并进一步提出了通过社会支持影响公安民警职业认同的问题。进而在理论上分析了社会支持影响公安民警职业认同的作用机理,得出社会支持在公安民警职业认同的产生、强化和保护方面均有重要作用的结论。为进一步佐证以上理论分析进行了实证验证,发现社会支持对公安民警职业认同确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因此,重视社会支持的价值、注重发挥社会支持的作用和多方面利用社会支持将有利于公安民警职业认同进一步的稳定与发展。同时,为了使公安民警更好地利用社会支持,深入分析了公安机关在争取和运用社会支持时的有利与不利因素。综合以上分析,本文认为在实践中,可以从组织、家庭、群众和舆论四个方面的社会支持入手强化公安民警的客观和主观支持,提升对支持的利用能力,进而对公安民警职业认同产生积极的影响作用。
王英莲[7](2020)在《少数民族聚居区警民关系构建模式与经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新时代如何建设警民关系这一命题赋予了公安机关神圣使命,而如何构建警民关系是全世界面临的普遍性难题。尤其是进入21世纪后,随着经济转轨和社会转型,我国治安形势发生重大转变,警民关系也不断遭遇新的问题。少数民族聚居区社会发展滞后,民族宗教复杂,民族语言多样,风俗习惯各异,稳定程度较弱,政治敏感度高,警民关系建设任重道远。少数民族聚居区作为国家关注的重要区域,是全面深化改革、攻坚克难的重点,其警民关系建设情况关乎和谐民族关系构建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建立和谐的警民关系才能争取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为各项公安工作的开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本文以警民关系基本理论、治理理论、“巧匠”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理论为基础,充分运用文献资料法、实地调研法,以河南省南阳市石佛寺镇少数民族聚居区为研究对象,结合国内其他民族聚居区警民关系构建的典型做法,深入分析了当前少数民族聚居区警民关系存在的问题,提出警民关系建设之策。本文由六个部分组成。第一章介绍了研究背景、研究意义和研究方法,并分别概述了国内外警民关系、国内少数民族聚居区警民关系研究现状。第二章为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从少数民族、少数民族聚居区、少数民族聚居区警民关系、少数民族聚居区警民关系特点的概念入手,对警民关系论、治理理论、“巧匠”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理论进行阐释。第三章从公安机关、少数民族聚居区群众、社会环境三个层面对当前我国少数民族聚居区警民关系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从而发现警民关系症结所在。第四章为河南省南阳市石佛寺镇少数民族聚居区警民关系实证研究,笔者首先对南阳市少数民族概况、石佛寺镇少数民族聚居区形成原因等基本情况进行介绍,接着对前期警民关系构建中存在困境进行剖析,最终详细论述了南阳市石佛寺地区公安机关为改善警民关系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第五章从不同角度对新疆、藏区、北京牛街三个民族聚居区警民关系构建经验进行介绍。第六章为少数民族聚居区警民关系构建的建议,笔者从坚持党的领导与落实民族政策、强化队伍建设、做好公安群众工作、优化外部环境等方面提出具体措施。
许文静[8](2020)在《公安品牌建设研究 ——以“枫桥经验”为例》文中提出公安品牌是获得社会公众自主选择的公安权力产品,内含公安工作模式、公众认知、信任、参与等要素。从实践角度来看,以品牌建设为载体推动公安工作创新、提升公安机关治理能力是地方公安机关较为普遍性的做法,对公安机关品牌建设的实践加以理论关照,提出系统、科学的公安品牌建设对策,是对公安工作实践需求的积极回应。从理论角度来看,政府品牌、公安品牌问题研究是一个为管理学、传播学、公共关系学等学科所关注的课题。目前的研究多集中于公安品牌价值和公安品牌管理策略的初步探讨,缺乏对公安品牌及公安品牌建设的内涵、要素等基本问题的系统阐释,特别是在公安品牌建设路径分析上,目前尚无比较深入的典型案例解读以及系统化路径的构建。本文主要应用品牌理论、治理理论,采用文献分析、案例分析、比较研究、调查研究等方法展开研究。文章运用品牌理论和治理理论,对公安品牌的含义、要素、特征、类型、功能以及公安品牌建设的含义、流程等基本问题进行理论阐释。对公安机关品牌建设实践及其面临的问题与时代机遇作出总结分析。在此基础上,以“枫桥经验”的创建与发展为案例,立足品牌建设视角加以解读,通过对其品牌创建、内化、传播、延伸、创新环节中的有效做法以及其品牌内化、传播过程中存在问题的分析,总结出公安品牌建设的基本经验,并结合文献研究成果,进一步提炼出公安品牌建设的具体路径。本文的研究表明,公安品牌建设是新时代促进公安工作发展的有效方式。在实践工作中,公安品牌建设存在一些普遍性问题,更具有良好的时代机遇。以“枫桥经验”的品牌建设经验为借鉴,地方公安机关及其人民警察可以基于公安品牌创建、内化、传播、延伸、创新的具体路径开展品牌建设实践工作。
李其臻[9](2020)在《公安机关以人民为中心工作理念研究 ——以河南公安惠民措施改革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为解决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提供了科学路径,也为做好新时代的公安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具有深厚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哲学意蕴,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成果,也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时代表达。做好新时代的公安工作,必须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理念,牢记人民公安为人民的初心使命,依靠人民、携手人民筑牢铜墙铁壁,把更多的发展成果惠及人民。河南公安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理念,积极回应人民群众的新期待,着眼人民群众的安全感、满足感、幸福感。全方位、多层次深化公安改革,涉及惠民领域、案件领域、执法监督领域、冤假错案纠错领域、涉案财物管理领域等一系列机制改革。本文挑选较有代表性的惠民领域为研究视角。河南公安深化惠民措施改革,制定一系列惠民措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中原大地展现出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国家长治久安的美丽画卷。本文以“公安机关以人民为中心工作理念研究-以河南公安惠民措施改革为例”为题,以河南公安惠民措施改革实例为切入点,阐述公安机关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理念。为公安机关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理念提供借鉴和参考。本文一共分为六章,将政治学、哲学、历史学等学科做为理论支撑,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西方人本主义思想为借鉴,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通过访谈法、文献研究法和案例分析法,分析河南公安惠民措施改革的依据、思路、价值指向,主要做法等,剖析公安机关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理念。首先,分析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哲学意蕴和思想内涵。其次,借鉴公安机关在不同历史时期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理念的不同做法,分析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理念的基本要求。再次,立足河南公安惠民措施改革实践,分析公安机关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指向,剖析成效与不足。最后从思想政治教育、执纪监督、警民交流等方面概括出了公安机关以人民为中心工作理念的培育路径,希冀能从实践角度丰富公安机关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理念,为服务新时代公安工作贡献绵薄之力。
王蓓蓓[10](2020)在《微警务视域下公安思想政治工作载体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思想政治工作是党的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公安机关是党和人民手中的“刀把子”,因此,做好公安思想政治工作,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在公安工作中的作用,是坚定政治立场、确保公安姓党的重要途径。近年来,随着警务改革的深入,依托于微博、微信、微视频及其他类型App等载体的微警务模式在公安工作体系中所占比例得到了极大提升,微警务载体的影响力也超过了传统载体,其交互性、便捷性和信息传播的及时性等特点对公安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机遇和挑战。同时,社会矛盾凸显,多元的价值观念、社会思潮等冲击着民警的价值观,这对公安思想政治工作在载体选择与应用、工作的主动性与及时性等方面都提出了更高要求。载体在思想政治工作中承担着连接思想政治工作各要素的桥梁功能,微警务的发展促进了公安思想政治工作载体转型。近年来,微博、微信、微视频等微警务载体以其便捷、交互、即时等优势打破了思想政治工作的时空界限,缩短了思想政治工作主客体间的距离,将传统的单向交流转变为双向交互,在公安思想政治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当前,微警务载体在公安思想政治工作的应用中存在着整体合力建设不足、形式与承载内容匹配误区、思想政治工作主客体媒介素养缺失等问题。因此,在公安工作全面推广应用微警务模式的视域下,对公安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微警务”载体在实践中的应用展开研究是适应微警务发展和公安思想政治工作要求的必然选择,有利于创新思想政治工作载体,推动公安思想政治工作顺利开展,助力公安队伍正规化建设。本文在思想政治工作理论的指导下,运用交往行为理论、人本管理理论和传播学的长尾理论、分众传播理论,在微警务视域下,探究公安思想政治工作的“微警务”载体及其相关影响,对微警务载体在公安思想政治工作中应用的具体模式、举措、取得的成果、存在的困境及原因进行系统分析,探析微警务载体对传统公安思想政治工作的解构,借鉴国外相关经验,探析微警务载体在公安思想政治工作中应用困境的消解路径,从而为公安思想政治工作载体体系建设提供有针对性的意见和建议,提升我国公安思想政治工作实效,充分发挥其育警功能,打造一支政治立场坚定的人民公安队伍。
二、社会转型对公安工作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社会转型对公安工作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新时代公安工作群众路线发展、挑战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绪论 |
1.1 研究缘起与意义 |
1.1.1 研究缘起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2.3 不足之处与努力方向 |
1.3 研究思路与主要内容 |
1.3.1 研究思路 |
1.3.2 内容框架 |
1.4 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
1.4.1 研究方法 |
1.4.2 创新之处 |
2 公安工作群众路线的理论基础与基本认识 |
2.1 公安工作群众路线的理论基础 |
2.1.1 马克思主义群众观 |
2.1.2 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路线思想 |
2.1.3 新公共服务理论 |
2.2 公安工作群众路线的基本认识 |
2.2.1 概念厘定 |
2.2.2 基本内涵 |
2.2.3 主要特征 |
2.2.4 重要意义 |
3 公安工作群众路线的历史演进 |
3.1 初创萌芽期(1927-1949年) |
3.1.1 在革命斗争中放手发动群众 |
3.1.2 探索专门工作与依靠群众相结合的工作方法 |
3.1.3 积极发动群众强化解放区的治安管理 |
3.2 形成确立期(1949-1966年) |
3.2.1 以职责使命明确公安工作群众路线 |
3.2.2 社会治安工作中的公安工作群众路线 |
3.2.3 群众性治安保卫力量逐渐兴起 |
3.3 恢复发展期(1978-2012年) |
3.3.1 加强公安队伍建设,树立发扬联系群众的优良作风 |
3.3.2 设立贯彻公安工作群众路线的相关组织机构 |
3.3.3 建章立制,公安工作群众路线有了制度保障 |
3.4 创新改革期(2012年至今) |
3.4.1 融合新思想创新公安工作群众路线 |
3.4.2 开辟贯彻公安工作群众路线的新途径 |
4 新时代公安工作群众路线的发展 |
4.1 新时代公安工作群众路线的理论发展 |
4.1.1 把握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 |
4.1.2 积极回应人民群众新期待 |
4.1.3 强调创新公安工作群众路线的“两个机制” |
4.2 新时代公安工作群众路线的实践发展 |
4.2.1 以枫桥经验引领创新发展 |
4.2.2 以创新工作方式提升效果 |
4.2.3 以社会力量参与打造治理新格局 |
4.3 新时代公安工作群众路线的鲜明特征 |
4.3.1 始终坚持绝对忠诚的价值底色 |
4.3.2 矢志不渝坚持人民至上工作理念 |
4.3.3 毫不动摇推动群众路线制度化发展 |
5 新时代践行公安工作群众路线面临的挑战 |
5.1 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 |
5.1.1 线上办公渠道狭窄响应群众滞后 |
5.1.2 新媒体发展扩大了涉警舆情影响范围 |
5.1.3 新时代警民关系构建还需完善 |
5.2 有待优化的内部机制 |
5.2.1 公安机关本身存在的困境 |
5.2.2 公安民警自身存在的问题 |
6 新时代践行公安工作群众路线的基本对策 |
6.1 打造便民和谐的外部环境 |
6.1.1 走好网上公安工作群众路线 |
6.1.2 完善网络涉警舆情防范处理机制 |
6.2 探索警民互动常态化新模式 |
6.2.1 加强警民平等沟通协商 |
6.2.2 引导全民参与社会治安管理 |
6.3 完善公安机关内部机制 |
6.3.1 加强公安机关引导教育 |
6.3.2 提高公安队伍待遇保障 |
6.4 提高公安民警综合素质 |
6.4.1 树立群众工作理念 |
6.4.2 提高群众工作能力 |
6.4.3 创新群众工作方法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在学研究成果 |
致谢 |
(2)新时代公安思想政治工作科学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本文创新与不足之处 |
1.4.1 研究创新 |
1.4.2 不足之处 |
第一章 公安思想政治工作科学化相关概念及一般理论分析 |
1.1 相关概念 |
1.1.1 科学化的概念 |
1.1.2 公安思想政治工作概念 |
1.1.3 公安思想政治工作科学化概念 |
1.2 相关理论分析 |
1.2.1 马克思主义关于思想政治工作相关理论论述 |
1.2.2 公安思想政治工作的主体客体及价值 |
1.2.3 公安思想政治工作环境特征 |
第二章 改革开放以来公安思想政治工作历史分期和实践分期 |
2.1 思想政治工作的历史分期 |
2.1.1 1982年到1992年公安思想政治工作特点 |
2.1.2 1992年到2002年公安思想政治工作特点 |
2.1.3 2002年到2012年公安思想政治工作特点 |
2.1.4 2012年至今公安思想政治工作特点 |
2.2 思想政治工作的实践分期 |
2.2.1 坚持思想政治工作是公安工作生命线 |
2.2.2 坚持党对公安工作的绝对领导 |
2.2.3 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方式 |
2.2.4 新时代高质量思想政治工作注重科学化规范化和制度化建设 |
2.3 思想政治工作历史分期与实践分期的统 |
第三章 新时代公安思想政治工作现状及原因分析 |
3.1 公安思想政治工作现状 |
3.1.1 形成了良好思想政治工作建设氛围 |
3.1.2 思想政治工作内容不断丰富 |
3.1.3 思想政治工作手段创新多样 |
3.2 公安思想政治工作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分析 |
3.2.1 社会多元化转型对思想政治工作形成冲击 |
3.2.2 经济发展和拜金主义对思想政治工作存在干扰 |
3.2.3 公安管理和警务运行机制滞后对思想政治工作产生一定制约 |
3.2.4 政工干部素质对公安思想政治工作带来影响 |
第四章 新时代实现公安思想政治工作科学化对策 |
4.1 创新公安思想政治工作理念和思想意识 |
4.1.1 把政治忠诚放在首位 |
4.1.2 强调服务人民的意识 |
4.1.3 注重人性化的管理理念 |
4.2 转变公安思想政治工作的方法和内容 |
4.2.1 科学继承优良传统和方法 |
4.2.2 构建适合新时代公安思想政治工作特点的隐蔽性教育方法 |
4.2.3 探求多样化且科学有效的思想政治工作方法 |
4.3 建立完善的公安思想政治工作制度 |
4.3.1 建立思想政治工作科学管理与评价制度 |
4.3.2 建立科学的调查研究和正反两面教育制度 |
4.3.3 建立公安思想政治工作长效运行机制 |
4.4 强化公安思想政治工作队伍自身建设 |
4.4.1 加强政工干部队伍自身建设 |
4.4.2 促进公安思想政治工作対象建设 |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经典着作及文献 |
国内学术着作 |
外国译着 |
(3)警务体系能力研究 ——“技术-制度”互构视角下N市公安局“警务大脑”的经验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 |
1.1.1 问题的提出 |
1.1.2 研究意义 |
1.2 相关研究综述 |
1.2.1 技术与组织的关系研究 |
1.2.2 基于信息系统的体系作战能力研究 |
1.2.3 警务效能研究 |
1.2.4 已有研究评价 |
1.3 研究方法与个案选取 |
1.3.1 个案研究 |
1.3.2 N市公安局图景 |
1.3.3 个案进入 |
1.4 研究思路 |
1.5 研究的创新与难点 |
1.5.1 研究的创新 |
1.5.2 研究的难点 |
2 理解警务体系能力:核心概念与理论基础 |
2.1 警务体系能力的概念解读 |
2.1.1 体系 |
2.1.2 警务体系 |
2.1.3 体系能力 |
2.1.4 “警务体系能力”的释义 |
2.2 理论基础与分析框架 |
2.2.1 理论基础:“技术—制度”的互构论 |
2.2.2 分析框架:技术执行 |
3 既有警务体系能力的“反功能” |
3.1 在分割中协同:动力不足与共识机制的缺失 |
3.1.1 警种协同的动力不足 |
3.1.2 警种分工过细导致共识机制的缺失 |
3.2 警务在综合治理中的两面性:在开放与封闭间徘徊 |
3.2.1 社会安全形势变化与综合治理的基本取向 |
3.2.2 警务在综合治理的显性取向:开放与整合 |
3.2.3 一种“暗存”的反向运动:封闭和内敛趋向 |
3.3 小结:“集合式”警务的现实与无奈 |
4 “警务大脑”:消除既有警务体系能力“反功能”的新尝试 |
4.1 “警务大脑”初期架构及新技术之期望 |
4.1.1 “警务大脑”的初期架构 |
4.1.2 新技术之“美好想象” |
4.2 治理“乌托邦”:基于技术实体警务体系能力的现实困境 |
4.2.1 工作增负:技术的有效性困境 |
4.2.2 孤岛现象:警务治理的内卷化困境 |
4.2.3 虚拟的美丽:警务治理的“唯技术主义”困境 |
4.3 小结:组织表面秩序下隐藏着巨大的无序 |
5 制度匹配与新技术的“自我强化” |
5.1 制度匹配:合成警务机制的确立 |
5.1.1 信息资源整合:从分散走向共享 |
5.1.2 组织结构整合:综治警务一体化 |
5.1.3 警务要素整合:“情指行”一体化 |
5.2 新技术的“自我强化” |
5.2.1 技术制度调适:警务流程再造 |
5.2.2 新技术的“刚性外显”与组织运行 |
5.3 小结:技术扎根的深层基础 |
6 技术与制度的互构:警务体系能力现代化何以可能? |
6.1 信息技术:警务体系能力现代化的技术支撑 |
6.1.1 技术赋能:以信息化驱动现代化 |
6.1.2 技术赋权:推动公安战斗力生成模式转变 |
6.2 合成警务机制:警务体系能力现代化的制度形塑 |
6.2.1 宏观层面:构建一体化警务模式 |
6.2.2 中观层面:推动组织结构变革 |
6.2.3 微观层面:重构行动者理念和行为 |
6.3 小结:技术与制度的互构 |
7 结论与反思 |
7.1 研究结论 |
7.2 研究反思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学研究成果 |
致谢 |
(4)科技兴警战略的发展脉络、行动逻辑及推进路径(论文提纲范文)
一、问题的提出 |
二、科技兴警战略演化模型建构 |
(一)技术演化理论 |
(二)模型构建 |
三、科技兴警战略的演化脉络 |
(一)时间演化:孕育阶段—萌发阶段—成熟阶段 |
1. 阶段演化:政治力量—经济力量—技术力量 |
2. 阶段特征演化:稳定性—开放性—层次性 |
(二)空间演化:社会空间—物理空间—数字空间 |
(三)技术演化:落后—跟随—赶超 |
(四)警务模式演化:传统—管理—服务 |
四、科技兴警战略的行动逻辑 |
(一)价值理念 |
1. 实践优先与理论滞后 |
2. 始终贯彻国家意志和国家决策 |
3. 科技兴警与政治的张力 |
(二)认识论 |
1. 科技兴警需要顶层设计与政策支持 |
2. 科技兴警的历史流变反映出对公安科技的认识走向深入 |
(三)方法论 |
1. 重视公安科技人才培育 |
2. 技术吸纳契合科技内在需求 |
(四)实践应用 |
1. 攻坚克难实现提质增效 |
2. 聚焦科技成果转化 |
五、新时代推进科技兴警战略的内在逻辑与路径 |
(一)新时代推进科技兴警战略的内在逻辑 |
1. 总体国家安全的“使命逻辑” |
2. 以人为本理念的“内涵逻辑” |
3. 公安科技发展的“演进逻辑” |
4. 新时代国内外安全环境推动的“内在逻辑” |
(二)新时代科技兴警战略推进路径 |
1. 立足之本:注重政治功能,巩固国家安全 |
2. 协同创新:发挥大数据先行优势,促进技术与警务深度融合 |
3. 跨界融合:依托智慧警务,打造全息化合成作战平台 |
4. 治理效能:推动智能化社会治理,提升社会治理能力 |
结语 |
(5)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公安工作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导言 |
一、选题缘由与研究意义 |
(一) 选题背景 |
(二) 研究对象 |
(三) 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状况综述 |
(一) 国内研究综述 |
(二) 国外研究综述 |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一) 研究思路 |
(二) 研究方法 |
四、创新之点与不足之处 |
(一) 创新之点 |
(二) 不足之处 |
第一章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公安工作思想的生成逻辑 |
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公安工作思想生成的时代背景 |
(一) 国际背景:全球化和国际警务改革对公安工作带来新影响 |
(二) 国内现实:社会转型对公安工作提出新要求 |
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公安工作思想生成的实践基础 |
(一) 新中国成立以来公安工作的历史实践 |
(二) 改革开放以来公安工作的现实实践 |
三、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公安工作思想生成的理论来源 |
(一)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公安工作的相关理论 |
(二) 毛泽东关于公安工作的重要思想 |
第二章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公安工作思想发展的历史进程 |
一、改革开放起步与全面展开时期中国共产党公安工作思想(1978年-1992年) |
(一) 在拨乱反正中初步形成 |
(二) 在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中走向成熟 |
(三) 在党的十三大以后至邓小平南巡讲话这一时期的进一步发展 |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时期中国共产党公安工作思想(1992年-2002年) |
(一) 党的十四大至党的十五大这一时期初步形成 |
(二) 党的十五大以后至党的十六大召开这一时期走向成熟 |
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时期中国共产党公安工作思想(2002年2012年) |
(一) 党的十六大至党的十七大这一时期为形成期 |
(二) 党的十七大至党的十八大召开这一时期为进一步发展期 |
四、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公安工作思想(2012年至今) |
第三章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公安工作思想的基本内容 |
一、关于公安工作的性质任务 |
(一) 特殊形式的阶级斗争依然需要巩固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机器 |
(二) 在党和国家的全部工作和工作大局中公安工作处在很重要的位置 |
(三) 公安机关肩负着维护国家政治安全确保社会大局稳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保障人民安居乐业的重大使命任务 |
二、关于公安工作的根本原则 |
(一) 坚持党对公安工作的绝对领导不能动摇 |
(二) 全面加强和改善党对公安工作的领导 |
三、关于公安工作的价值取向 |
(一) 群众路线是公安工作的生命线 |
(二) 人民满意是公安工作的根本标准 |
(三) 努力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 |
四、关于公安工作的实现路径 |
(一) 正确区分和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是做好公安工作的首要问题 |
(二) 坚持专项治理和系统治理、综合治理、依法治理、源头治理相结合,切实抓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 |
(三) 坚持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
(四) 坚持改革强警、科技兴警战略,增强公安工作创新发展的内生动力 |
五、关于公安工作的主体建设 |
(一) 政治建警:全面加强革命化建设确保公安队伍政治过硬 |
(二) 从严治警:全面强化纪律规矩意识确保公安队伍纪律作风过硬 |
(三) 依法治警:全面推进正规化建设确保公安队伍责任过硬 |
(四) 素质强警:积极推进专业化职业化建设确保公安队伍本领过硬 |
第四章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公安工作思想的总体特征 |
一、生成过程的时代性实践性和继承性 |
二、内容构成的科学性政治性和法治性 |
(一) 严密的科学性特征 |
(二) 鲜明的政治性特征 |
(三) 强烈的法治性特征 |
三、本质属性和价值依归的人民性 |
(一) 价值指向的人民性 |
(二) 力量源泉的人民性 |
(三) 评判标准的人民性 |
第五章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公安工作思想的价值意义 |
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公安工作思想的理论价值 |
(一) 继承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 |
(二) 丰富发展了毛泽东公安工作思想 |
(三) 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增添了新的内容 |
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公安工作思想的实践意义 |
(一) 科学统领了公安工作的全面发展 |
(二) 有效推动了公安制度改革创新 |
(三) 有力推进了法治公安建设 |
(四) 为经济建设和国家安全社会稳定人民安宁提供了思想保障 |
第六章 在新的实践中坚持和发展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公安工作思想 |
一、在不断总结经验中坚持和发展 |
(一) 以坚持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思想 |
(二) 以坚持党对公安工作的绝对领导为根本原则 |
(三) 以坚持服从和服务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为立足点 |
(四) 以坚持人民公安为人民为根本价值指向 |
(五) 以坚持辩证思维法治思维为方法论 |
二、在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中坚持和发展 |
(一) 让思想掌握广大公安民警 |
(二) 在解决现实问题和时代之间中不断深化和发展党的公安工作思想 |
三、在正确认识坚持和发展的关系中坚持和发展 |
(一) 坚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公安工作思想的基本原理和科学精神 |
(二) 坚持好发展好习近平关于公安工作的重要思想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6)社会支持对公安民警职业认同的影响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绪论 |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1.1 研究目的 |
1.1.2 研究意义 |
1.1.2.1 理论意义 |
1.1.2.2 实践意义 |
1.2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2.1 研究思路 |
1.2.2 研究方法 |
1.3 文献综述 |
1.3.1 关于职业认同的研究 |
1.3.2 关于警察职业认同的研究 |
1.3.3 关于社会支持的研究 |
1.4 创新点 |
2 相关概念及理论述要 |
2.1 社会支持 |
2.1.1 社会支持的定义及分类 |
2.1.2 社会支持的特性 |
2.1.3 社会支持作用的理论模型 |
2.2 公安民警职业认同 |
2.2.1 公安民警职业认同的定义 |
2.2.2 公安民警职业认同的表现 |
2.2.2.1 认知上的表现 |
2.2.2.2 情感上的表现 |
2.2.2.3 行为上的表现 |
2.3 相关理论基础 |
2.3.1 社会支持理论 |
2.3.2 社会认同理论 |
3 社会支持对公安民警职业认同的影响作用:理论与实践 |
3.1 公安民警的职业认同与社会支持现状——基于四川省公安机关调研数据.. |
3.1.1 样本与数据 |
3.1.1.1 调查样本 |
3.1.1.2 问卷调查过程与数据处理 |
3.1.2 公安民警职业认同的现状 |
3.1.3 公安民警获得社会支持的现状 |
3.1.4 运用社会支持提升公安民警职业认同的可行性 |
3.2 社会支持对公安民警职业认同的作用机理 |
3.2.1 激发职业认同的动机,利于产生公安民警职业认同 |
3.2.2 增强群际之间的比较,利于强化公安民警职业认同 |
3.2.3 缓冲压力的消极影响,利于保护公安民警职业认同 |
3.3 社会支持对公安民警职业认同影响作用的实证验证 |
3.2.1 研究假设 |
3.2.2 社会支持与公安民警职业认同的相关分析 |
3.2.3 社会支持与公安民警职业认同的回归分析 |
3.2.4 社会支持对公安民警职业认同影响作用的讨论 |
3.2.4.1 社会支持与公安民警职业认同的正相关关系及提升作用 |
3.2.4.2 社会支持对公安民警职业认同危机的预防与干预作用 |
3.2.4.3 社会支持对公安民警职业认同的正向预测作用 |
3.2.4.4 小结 |
3.4 公安机关获取社会支持的有利因素与不利因素 |
3.4.1 获取社会支持的有利因素 |
3.4.1.1 放管服改革提升了群众的支持意愿 |
3.4.1.2 公安工作对象与工作方式上的优势 |
3.4.2 获取社会支持的不利因素 |
3.4.2.1 社会支持本身的局限性 |
3.4.2.2 公安民警家庭关系紧张 |
4 运用社会支持提升公安民警职业认同的对策 |
4.1 摄取组织支持 |
4.1.1 公平合理提升公安民警职级待遇 |
4.1.2 努力培养公安民警积极职业情感 |
4.1.3 积极营造公安机关和谐组织氛围 |
4.2 汲取家庭支持 |
4.2.1 保证休息时间,改善民警家庭关系 |
4.2.2 改善优抚办法,增强警属获得感 |
4.3 获取群众支持 |
4.3.1 规范执法行为拓展沟通渠道 |
4.3.2 合理处理与人民群众的关系 |
4.4 争取舆论支持 |
4.4.1 打造公安机关的自媒体 |
4.4.2 正确处理与媒体的关系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A 公安民警社会支持与职业认同调查问卷 |
在学研究成果 |
致谢 |
(7)少数民族聚居区警民关系构建模式与经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警民关系综述 |
1.2.1.1 国外警民关系综述 |
1.2.1.2 国内警民关系研究综述 |
1.2.2 少数民族聚居区警民关系综述 |
1.2.3 研究述评 |
1.3 研究方法 |
1.3.1 文献资料法 |
1.3.2 实地调研法 |
2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 |
2.1.1 少数民族聚居区相关概念 |
2.1.2 少数民族聚居区警民关系概念及特点 |
2.1.2.1 少数民族聚居区警民关系概念 |
2.1.2.2 少数民族聚居区警民关系的特点 |
2.2 理论基础 |
2.2.1 警民关系基本理论 |
2.2.2 治理理论 |
2.2.3 “巧匠”理论 |
2.2.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理论 |
3 少数民族聚居区警民关系构建中存在的问题 |
3.1 公安机关层面 |
3.1.1 思想认识仍需进一步转变 |
3.1.2 综合素质仍需进一步提升 |
3.1.3 警民沟通仍需进一步加强 |
3.2 少数民族聚居区群众层面 |
3.2.1 部分群众法律意识淡薄 |
3.2.2 对公安工作认识存在偏差 |
3.3 社会环境层面 |
3.3.1 文化差异诱发警民冲突 |
3.3.2 涉警负面舆情冲击较大 |
4 河南省南阳市少数民族聚居区警民关系构建实证分析 |
4.1 南阳市少数民族聚居区基本情况 |
4.1.1 南阳市民族概况 |
4.1.2 南阳市镇平县少数民族聚居区的形成 |
4.2 前期南阳市镇平县少数民族聚居区警民关系建设面临困境 |
4.2.1 警民语言不通,沟通存在障碍 |
4.2.2 执法方式不当,引发群众不满 |
4.2.3 民族认同强烈,心理距离较大 |
4.2.4 治安环境复杂,工作难度增加 |
4.3 南阳市石佛寺镇少数民族聚居区警民关系构建经验 |
4.3.1 加强队伍建设,提升综合素质 |
4.3.2 打击宗教极端,营造和谐氛围 |
4.3.3 强化多方协作,精准服务管理 |
4.3.4 共庆民族节日,增进警民互动 |
4.3.5 科学人口管理,净化区域环境 |
4.3.6 强化社会参与,实行警民共建 |
5 我国其他少数民族聚居区警民关系构建经验 |
5.1 新疆构建警民关系的经验 |
5.2 藏区构建警民关系的经验 |
5.3 北京牛街构建警民关系的经验 |
6 少数民族聚居区警民关系构建建议 |
6.1 持续强化党的领导,准确落实各项民族政策 |
6.1.1 加强党对公安工作的绝对领导 |
6.1.2 精准落实落细各项民族政策 |
6.2 切实加强队伍建设,促进专业履职能力提升 |
6.2.1 开展民族特色培训 |
6.2.2 强化执法能力建设 |
6.2.3 加强警务人才引进 |
6.3 着力做好群众工作,增强群众认可感满意度 |
6.3.1 大力开展宣传教育工作 |
6.3.2 动员群众参与社会治理 |
6.3.3 做深做细群众服务工作 |
6.4 积极优化外部环境,营造良好警民关系氛围 |
6.4.1 净化社会治安环境 |
6.4.2 健全专门法律法规 |
6.4.3 创造良好舆论环境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关于南阳市镇平县少数民族聚居区警民关系访谈提纲 |
(一) 群众版问题设计 |
(二) 民警版问题设计 |
在学研究成果 |
一、 在学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二、 在学期间所获的奖励 |
三、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8)公安品牌建设研究 ——以“枫桥经验”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综述 |
1.2.1 文献检索收集情况 |
1.2.2 政府品牌建设研究 |
1.2.3 公安品牌建设研究 |
1.2.4 “枫桥经验”相关研究 |
1.3 理论依据 |
1.3.1 品牌理论 |
1.3.2 治理理论 |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1.5 研究创新与不足 |
1.5.1 研究创新 |
1.5.2 研究不足 |
2 核心概念界定 |
2.1 公安品牌 |
2.1.1 定义 |
2.1.2 特征 |
2.1.3 类型 |
2.1.4 功能 |
2.2 公安品牌建设 |
2.2.1 定义 |
2.2.2 流程 |
2.2.3 意义 |
3 公安品牌建设实践情况分析 |
3.1 公安品牌建设的起源与发展 |
3.1.1 萌芽阶段 |
3.1.2 探索阶段 |
3.1.3 兴起阶段 |
3.2 公安品牌建设中的普遍性问题 |
3.2.1 品牌创建质量不佳 |
3.2.2 品牌建设缺乏系统性 |
3.2.3 品牌生命力难以维持 |
3.3 推进公安品牌建设的时代机遇 |
3.3.1 政策支持力度大 |
3.3.2 新媒体技术成熟 |
3.3.3 公众参与意识强 |
4 “枫桥经验”的品牌建设经验分析 |
4.1 品牌创建 |
4.1.1 具体做法 |
4.1.2 主要特点 |
4.2 品牌内化 |
4.2.1 具体做法 |
4.2.2 主要特点 |
4.3 品牌传播 |
4.3.1 具体做法 |
4.3.2 主要特点 |
4.4 品牌延伸 |
4.4.1 具体做法 |
4.4.2 主要特点 |
4.5 品牌创新 |
4.5.1 具体做法 |
4.5.2 主要特点 |
5 “枫桥经验”品牌建设中的不足 |
5.1 品牌内化方面存在的不足 |
5.1.1 调查问卷基本情况 |
5.1.2 调查问卷结果分析 |
5.1.3 具体问题分析 |
5.2 品牌传播方面存在的不足 |
5.2.1 传播意识和能力欠缺 |
5.2.2 线上体验传播缺乏整合性 |
5.2.3 媒介传播效果不佳 |
6 公安品牌建设的具体路径 |
6.1 公安品牌创建 |
6.1.1 精准掌握政策要求 |
6.1.2 立足实际开展公安工作 |
6.1.3 全面设计品牌要素 |
6.2 公安品牌内化 |
6.2.1 简化内化内容 |
6.2.2 丰富内化渠道 |
6.2.3 保障内化质量 |
6.2.4 规避感知风险 |
6.3 公安品牌传播 |
6.3.1 强化传播意识 |
6.3.2 提升传播能力 |
6.3.3 明确传播目的 |
6.3.4 完善传播策略 |
6.4 公安品牌延伸 |
6.4.1 择优适用延伸策略 |
6.4.2 严格把控延伸质量 |
6.4.3 有效防范延伸风险 |
6.5 公安品牌创新 |
6.5.1 详细分析时代背景 |
6.5.2 传承品牌核心内涵 |
6.5.3 全面创新品牌要素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A 调查问卷 |
附录B 访谈实录 |
在学研究成果 |
致谢 |
(9)公安机关以人民为中心工作理念研究 ——以河南公安惠民措施改革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选题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述评 |
1.2.2 国外研究现状述评 |
1.3 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
1.3.1 研究方法 |
1.3.2 创新之处 |
2 以人民为中心的哲学意蕴与思想渊源 |
2.1 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内涵 |
2.1.1 坚持人民的主体地位 |
2.1.2 坚持发展为了人民 |
2.1.3 坚持发展依靠人民 |
2.1.4 坚持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
2.2 以人民为中心的哲学意蕴 |
2.2.1 历史性与价值性的统一 |
2.2.2 目的性与规律性的统一 |
2.2.3 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
2.3 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理论渊源 |
2.3.1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 |
2.3.2 西方传统的人本主义思想 |
2.3.3 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 |
3 以人民为中心的公安工作理念的基本要求 |
3.1 公安机关以人民为中心理念的历史梳理 |
3.1.1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
3.1.2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 |
3.1.3 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 |
3.1.4 党的十八大以来 |
3.2 公安工作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基本点 |
3.2.1 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理念 |
3.2.2 业务工作要广泛发动群众、依靠群众 |
3.2.3 将人民满意作为评价公安工作的重要标准 |
3.3 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对具体公安工作的要求 |
3.3.1 对公安执法工作的要求 |
3.3.2 对公安服务工作的要求 |
3.3.3 对公安队伍建设的要求 |
4 以人民为中心的公安工作具体实践-以河南公安改革惠民措施为例 |
4.1 河南省公安惠民改革的基本思路 |
4.1.1 聚焦人民群众的安全感 |
4.1.2 聚焦人民群众的满足感 |
4.1.3 聚焦人民群众的幸福感 |
4.2 河南省公安惠民改革的主要做法 |
4.2.1 推出60 项惠民措施 |
4.2.2 “一村一警”-河南新“枫桥经验” |
4.2.3 “最多跑一次”-跑出便民“加速度” |
4.3 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在河南公安改革中的体现 |
4.3.1 提出“把公安工作做到百姓心坎上” |
4.3.2 构建新型便民体系,简化群众办事流程 |
4.3.3 立足本职工作,提升群众安全感 |
5 对河南公安惠民改革的价值分析与问题分析 |
5.1 河南惠民措施实践效果 |
5.1.1 工作高效,便利群众 |
5.1.2 推进构建和谐警民关系 |
5.1.3 解放警力,减轻压力 |
5.2 河南惠民改革的价值指向 |
5.2.1 满足人民群众的新期待 |
5.2.2 提升整体警务效能 |
5.2.3 增强公安工作的公信力 |
5.3 潜在的不足 |
5.3.1 认识不足,惠民措施无法无差别落实 |
5.3.2 执行力缺失,基层腐败现象存在 |
5.3.3 提升宣传效果、增强群众认同感任重道远 |
6 公安民警以人民为中心工作理念的培育路径 |
6.1 意识提升:端正为民思想 |
6.1.1 充分认识到以人民为中心理念培养的意义 |
6.1.2 将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作为公安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 |
6.1.3 把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培养纳入民警教育培训工作 |
6.2 执纪监督:促进惠民落实 |
6.2.1 完善监督机制,加强监督力度 |
6.2.2 加强调查研究,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理念落到实处 |
6.2.3 将群众监督意见纳入考评机制 |
6.3 搭建平台:推进警民交流 |
6.3.1 建立健全交流机制 |
6.3.2 拓宽交流渠道,丰富交流方式 |
6.3.3 搭建交流平台,完善交流形式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在学研究成果 |
致谢 |
(10)微警务视域下公安思想政治工作载体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3.3 创新之处 |
2 基本认识 |
2.1 核心概念 |
2.1.1 微警务及其形态 |
2.1.2 公安思想政治工作的“微警务”载体 |
2.2 基础理论 |
2.2.1 思想政治工作理论 |
2.2.2 交往行为理论 |
2.2.3 人本管理理论 |
2.2.4 传播学相关理论 |
2.3 微警务载体对公安思想政治工作的影响 |
2.3.1 对公安思想政治工作主客体的影响 |
2.3.2 对公安思想政治工作内容方法的影响 |
2.3.3 对公安思想政治工作过程的影响 |
3 微警务载体在公安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具体应用 |
3.1 应用的基本模式 |
3.1.1 公安部:主导形成公安新媒体矩阵管理模式 |
3.1.2 北京:重视信息发布和互动的“北京模式” |
3.1.3 江苏:微警务平台集群助力公安思政工作 |
3.1.4 四川:公安微信对公安文化的有效传播 |
3.1.5 厦门:注重民警个人和基层微博运营的“厦门模式” |
3.2 采取的主要举措 |
3.2.1 微博在公安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应用 |
3.2.2 警务微信开启公安思想政治工作新时代 |
3.2.3 微视频激发公安思想政治工作新活力 |
3.2.4 各类App引领公安思想政治工作处处入微 |
3.3 取得的有关成效 |
3.3.1 减小了公安思想政治工作主客体间的代沟 |
3.3.2 拓宽了公安思想政治工作的覆盖面 |
3.3.3 增强了公安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 |
3.3.4 有助于公安思想政治工作隐性教育功能的挖掘 |
4 微警务载体在公安思想政治工作中应用的困境与原因分析 |
4.1 存在的主要困境 |
4.1.1 公安思想政治工作载体应用尚未形成整体合力 |
4.1.2 微警务载体在公安思政工作中形式与内容的匹配误区 |
4.1.3 公安思想政治工作主体权威的弱化和素养缺失 |
4.1.4 微警务运行环境对公安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挑战 |
4.2 困境产生的原因分析 |
4.2.1 公安思想政治工作主体的影响 |
4.2.2 微警务载体承载内容的影响 |
4.2.3 微警务实施环境的影响 |
5 国外警队管理载体应用的经验借鉴及分析 |
5.1 国外警队管理载体应用的概况 |
5.1.1 美国:Twitter在警察德育工作中的应用 |
5.1.2 英国:大众传媒与新兴载体合力推动警队管理 |
5.2 国外警队管理载体应用对我国的经验启示 |
5.2.1 正确认识微警务载体在公安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地位 |
5.2.2 加强微警务载体在公安思政工作中应用的政策支持、制度保障 |
5.2.3 优化不同时代思想政治工作载体承载的内容 |
5.2.4 注重微警务载体与其他载体的融合 |
6 微警务载体在公安思想政治工作中应用的困境消解 |
6.1 推动微警务载体在公安思想政治工作中合力的发挥 |
6.1.1 着眼于基础层,加强微警务载体建设 |
6.1.2 着力于拓展层,积极开发新型载体 |
6.1.3 弘扬于精神层,注重培育公安特色文化 |
6.1.4 强化于核心层,推动微警务载体与传统载体融合 |
6.2 注重公安思想政治工作中微警务载体形式与内容的匹配 |
6.2.1 尊重碎片价值,打造思想政治工作碎片化传播新场域 |
6.2.2 持续更新,凸显微警务载体承载公安思政内容的时代性 |
6.2.3 踏实务实,彰显微警务载体承载公安思政内容的实用性 |
6.2.4 精确选择,突出微警务载体承载公安思政内容的针对性 |
6.3 夯实公安思想政治工作主体的权威,尊重客体的能动地位 |
6.3.1 理顺公安思想政治工作主客体关系 |
6.3.2 明晰公安思想政治工作主体的权威定位 |
6.3.3 尊重公安思想政治工作客体的能动性发挥 |
6.3.4 提升公安思想政治工作主客体的媒介素养 |
6.4 优化微警务运行环境,保障思想政治工作实效性 |
6.4.1 加强民警意识形态建设,净化载体运行的内部环境 |
6.4.2 注重意见领袖培养,营造良好舆论环境 |
6.4.3 适应科技发展,实现微警务载体功能效应的拓展延伸 |
6.4.4 强化组织建设,推动微警务载体应用的制度完善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在学研究成果 |
致谢 |
四、社会转型对公安工作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新时代公安工作群众路线发展、挑战与对策研究[D]. 乔扬.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 2021
- [2]新时代公安思想政治工作科学化研究[D]. 马锦山. 陕西科技大学, 2021(09)
- [3]警务体系能力研究 ——“技术-制度”互构视角下N市公安局“警务大脑”的经验分析[D]. 伏佩宣.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 2021(12)
- [4]科技兴警战略的发展脉络、行动逻辑及推进路径[J]. 韩春梅,杨宏基,张玉琢. 公安学研究, 2021(01)
- [5]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公安工作思想研究[D]. 隋从容. 山东大学, 2020(09)
- [6]社会支持对公安民警职业认同的影响作用研究[D]. 刘帅.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 2020(12)
- [7]少数民族聚居区警民关系构建模式与经验研究[D]. 王英莲.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 2020(08)
- [8]公安品牌建设研究 ——以“枫桥经验”为例[D]. 许文静.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 2020(12)
- [9]公安机关以人民为中心工作理念研究 ——以河南公安惠民措施改革为例[D]. 李其臻.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 2020(12)
- [10]微警务视域下公安思想政治工作载体应用研究[D]. 王蓓蓓.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 20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