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栏的浸水方法应以规范为基础

护栏的浸水方法应以规范为基础

一、女儿墙泛水作法应以规范为准(论文文献综述)

王荷池[1](2018)在《南京近代教育建筑研究(1840-1949)》文中指出南京素有“天下文枢”、“东南第一学”的美誉,教育水平一直位于中国前列,南京城在中国近代史上占据重要的历史地位。因此,以“南京近代教育建筑”为研究对象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代表性。目前针对南京近代教育建筑的研究以个案居多,呈现独立、分散的状态,本文首次全面、深入、系统地研究南京近代教育建筑,以期对当今教育建筑遗产保护提供历史线索,为当今的校园建设提供历史经验和教训。本文以史学研究为主,史论分析为辅,史、论结合。在爬梳剔抉国内外大量原始档案、史料的基础上结合实地考察研究,引入社会学、教育学的研究成果进行交叉学科研究,系统性地呈现了南京教育建筑的近代化历程,整体梳理了南京近代教育建筑的历史发展脉络,深入剖析其发展特征,并揭示其背后的发展动因。本文通过对南京近代教育建筑发展演变的分析,揭示了近代教育从传统向现代转型的内在过程和发展规律,探讨了近代教育理念的变迁如何影响教育建筑空间的发展。通过翔实的建筑案例分析,深入剖析了南京近代教育建筑的技术特征。本文研究内容由八章组成,各章节之间存在着密切的逻辑关系。第一章为绪论,明确了研究对象与内容、研究方法与思路,对已有的研究成果进行了综述。第二章为南京近代教育建筑的产生背景与发展概况,对研究分期、分类的缘由进行阐述,提纲挈领地总结了南京近代教育建筑的特征,描述了目前现状。第三至六章为南京近代教育建筑的历史研究,以南京教育建筑的近代化进程为主线,从纵横两个剖面展开:纵剖面根据南京近代教育建筑的发展特点将1840—1949年划分为四个历史时期,即晚清时期(1840—1911年)、民国前期与南京国民政府时期(1911—1937年)、日占时期(1937—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政府还都南京时期(1945—1949年),以时间为序梳理南京近代教育建筑的历史发展脉络;横剖面依本土与殖民两条线索,分别探讨了四个历史时期中的本土学校与教会学校的建筑本体特征、校园规划建设特征以及相应的学校建设策略、规章制度等,并总结出各历史时期教育建筑的发展动因。纵横两个剖面的研究形成了南京近代教育建筑阶段性特征的翔实考证与历史发展脉络的全景式呈现。第七章为南京近代教育建筑的历史成因探讨,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去认识教育建筑发展的历史逻辑和发展动因,以期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第八章为结论,总结了本文的研究成果,并对后续研究作出展望。

陈思[2](2018)在《寒地文物建筑冻害的机理与防治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文物建筑作为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因其承载着千百年以来的历史文化信息,而成为民族、国家乃至世界的宝贵文化遗存,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以及科学价值。随着时间的推移,部分文物建筑逐渐出现了诸多问题,尤其是我国寒冷地区的文物建筑,表现出了相对复杂的病害类型及形态表征,其生成机理也较为复杂特殊,其中以冻害最为典型,即在冻害的预防及治理的过程中,其修缮材料与技术的选择也具有一定的区域应激性,十分值得深入探究。因此本文在寒地视角下,以价值为导向,进行文物建筑冻害的机理分析与防治研究,为我国寒冷地区文物建筑的保护提供参考和借鉴。论文通过文物建筑价值与冻害防治的关系,建构价值对文物建筑保护及冻害防治的指导性与应对性理论。首先,通过寒地文物建筑的多维价值体系,分析价值评估对于文物保护主导方向的指引,价值的建立与衡量,判定不同文物建筑的重要性差异,进而设定相应的保护决策,最终体现遗产价值的核心地位。其次,利用不同价值文物建筑的等级差异性,论证了保护与治理措施的对应性。就保护的力度而言,凡是具有极高价值的文物建筑,其保护措施都更为严格谨慎;相对价值较低的文物建筑来说,其保护力度也相应较弱。世界文化遗产、全国重点、省级、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因价值与等级的不同,针对其病害的勘察、监测、预防及治理的方式也有一定程度的差别。文中引入中东铁路沿线文物建筑案例,进行理论分析与建构。最后,通过文物建筑的价值与冻害防治应对性,从预防性保护、真实性与完整性保护的理论层面,挖掘文物建筑价值对冻害防治的决策依据与指导方向。建构价值指导下,寒地文物建筑保护的级差性理论,以及价值与冻害防治的应对性理论,从而形成“价值指导性、价值与保护的级差性、价值与冻害防治的应对性”理论框架。论文将田野调查、归纳分析、科学实验、案例分析等方法贯穿于文物建筑保护及冻害防治整个过程的各个阶段:前(冻害的信息采集与病害机理分析)、中(冻害的预防调控)、后(冻害的治理措施),即从冻害的表征、冻害的发生路径、以及冻害路径的封堵等逻辑关系,对寒地文物建筑的冻害实施科学、合理、高效的勘察、分析、预防与治理程序研究。通过大量的寒地文物建筑所处环境的地理、气候、水文等的信息汇总,进行冻害的信息采集、表征分析及数据统计,建立冻害图像数据系统、对其进行类型划分并选择量化方法。从冻害的内在因素(温湿度影响)、外在因素(冻害加剧的成因)深层挖掘不同材料及结构的文物建筑冻害发生机理。同时,在基础研究的积淀下,从寒地文物建筑材料的自身特点、环境、人为因素等方面,通过气象参数视角,进行宏观及微观层面的综合分析与详细阐释,深入挖掘寒地文物建筑冻害的发生机理,为后期文物建筑冻害的预防与治理提供指导方向和决策依据。论文从宏观到微观层面,探讨寒地文物建筑的冻害预防调控机制,从不同结构、构造及材料的角度,在文物建筑保护相关原则下,研究寒冷地区文物建筑冻害治理的具体措施。首先,以冻害的核心要素为依据,提出隔离水分的具体措施,分析文物建筑冻害的湿度控制、结构检测及病害跟踪。其次,对不同价值等级的文物采取实时监测、定期检测以及病害跟踪等手段,从源头避免冻害发生。最后,文中引入大量作者本人参与的寒地文物建筑保护修复项目作为案例进行分析,通过对国内及国际大量成熟的文物建筑病害治理案例的优势借鉴,对传统材料与新材料、传统工艺与新技术的特点进行合理的分析与筛选,进而提出适寒性预防策略与治理措施,为我国寒地文物建筑后续的保护与治理提供借鉴性方案,从而有效地缓解文物建筑的冻害劣化趋势,进一步促进寒地文物建筑的保护进程,最终实现文物建筑的价值存续这一终极目标。

陈勐[3](2018)在《南京近代商业建筑史研究》文中认为南京是中国近代时期着名的政治型城市和消费型城市,针对南京近代商业建筑史的研究对于全面反映近代南京社会、城市、建筑的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史料研究为主、史论分析为辅,基于西风东渐、建筑类型发展以及商业区的改造与变迁等视点,系统的呈现南京近代商业建筑的现代化历程,包括:整体梳理、考证南京近代商业建筑发展的历史脉络,基于社会史、政治史等视角剖析南京近代商业建筑现代化发展的动因,关于南京近代商业建筑空间形式发展演绎的理论性分析与探讨等。本文分为六章,第一章为背景,基于文献和图像史料讨论近代以前特别是明清南京的商业区布局与商业建筑类型。第二章至第五章基于时间线索展开南京近代商业建筑发展史的研究,分为晚清及民国初年(1860年代至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时期(1927至1937年)、抗日战争时期(1937年底至1945年)以及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政府“还都”南京时期(1945至1949年)。文章基于商业设施的现代化视角,讨论各时期内政府当局的商业区计划、商业设施建设以及商人阶层自主经营的商业建筑,并总结各时期商业建筑现代化发展的特征和原因。第六章为总结性章节,基于建筑类型演变的视角探讨以市房、街市、大型商场、百货公司为代表的南京近代商业建筑的空间形式特征,试图总结商业建筑发展的一般规律,并进而分析其背后的建筑技术、营建法规及形式理想等方面的原因。本文以年代和历史事件为纵向线索梳理建筑史实,论从史出、总结规律,以建筑类型的分类为横向线索讨论空间形式的演绎,是将建筑历史研究与社会变革视野相衔接的一种探索。

张彩[4](2015)在《散装粮食平房仓外围护体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绿色、环保、可持续是未来食品发展的主要方向,也是我们发展未来粮仓的主导思想。粮食储藏技术措施是实现绿色食品链的关键卡口,同时也是提高我国粮食国际竞争力和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措施。绿色环保的仓储设施,将会为实现绿色储粮奠定良好基础,对最大化程度保持储粮的新鲜品质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其成果的推广应用,不仅可达到控制储粮温度,实现低温储粮,保证储粮品质,抑制粮食里的虫害和霉菌,甚至可做到根绝化学药剂,全面提高新建仓房的储粮效果,进而实现节能、低耗、绿色储粮的目的。实现低温保鲜绿色储粮,除了通风、机械制冷等措施能够保证粮仓的储粮品质之外,粮仓自身的“气密性、保温隔热性、防潮、防水、防结露”等综合技术措施对于保证储粮安全也至关重要。提升仓房这些性能对实现优质、安全、经济、节约能耗的低温储粮目标起着良好的促进作用。基于以上问题,本文重点针对粮食平房仓的保温隔热、气密及平房仓防潮防水、防结露等问题,进行了“散装粮食平房仓外围护体系研究”这一课题的研究。通过对国内外已有储粮技术进行详实的理论分析和研究,且在国内仓房的基础建设工程中,通过对既有平房仓项目进行数据测试及分析,对比总结出平房仓不同处理手法的优略性能,并且选用新型材料设计出新的构造,对粮食平房仓保温隔热、气密、防水防潮设计提供新的技术措施,全面且最大程度上保证仓房所储粮食的新鲜品质,实现粮食仓储工程环保、低能耗的目标[1]。

吴沅书[5](2013)在《基于PDCA的远洋公馆项目质量管控研究》文中指出随着房屋建筑工程市场的不断发展,建设单位要不断开发出高品质的建筑工程以满足购房消费者的需求。一个建筑工程质量的优劣不仅与国家财产与人民生命安全有直接关系,还与建筑企业的长久发展及工程的适用性和社会效益性有密切的关系。一直以来建筑工程质量是工程建设中的核心和关键,也是工程建设中的最突出问题。因此研究如何提高施工项目质量管理水平、提高工程质量,显得尤为重要和具有现实意义。房屋建筑工程项目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综合过程,其涉及面广,并具有以下诸多特点:固定的项目位置、生产流动性、不同的结构类型、质量和施工方法千差万别、空间占用大、很强的整体性、很长的建设周期、受自然条件影响明显等。基于以上特点。项目施工的质量管理的比一般工业产品生产的质量管理难得多。本文以笔者亲历施工的青岛远洋公馆房屋建筑工程项目—为例,深入地分析和研究了同类项目的施工质量管理。文章从质量策划和质量控制入手,针对施工阶段的质量管理,详细阐述了房屋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的策划步骤及其实施过程。本项目主要通过实量实测来进行施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

杨浩[6](2012)在《施工组织设计对高层建筑的全方位控制》文中研究说明我国正处于高速发展时期,国家下大力气进行大规模的旧城改造,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住房需求。施工质量、施工进度、安全文明施工等不仅是施工企业面临的主要技术问题,而且也是热点社会问题。施工组织设计是建筑施工控制的理论指导文件,对确保施工质量和施工进度具有重要的作用。本论文选择兰州市安宁区培黎广场旧城改造项目为例,编制高层民用住宅建筑施工组织设计方案,探讨施工组织设计对施工全过程的控制作用。文章通过工程设计文件,建筑结构施工图纸,工程地质勘察报告等资料,并参考国家现行设计与施工规范、规程及标准,根据现行建筑、安装等劳动定额,公司内部质量体系管理文件及管理制度,在现场踏勘调查的基础上,编制了具体可行的施工组织设计方案。主要讨论了总体施工部署方案、分步分项工程方法、施工现场平面布置、工程质量保证体系,并就安全生产、文明施工环境保护进行了说明。研究认为,施L组织设计的核心内容是质量控制、施工进度和施工安全三个方面,而关键工序的施工方法是保证建筑工程质量的前提。施工现场布置部署、人员配备、机械设备安排、材料组织、不同施工方法的衔接,是决定施工进度的关键环节。同时,施工组织设计要保持应有的灵活性,当施工条件发生变化时,施工组织设计方案应及时进行修改和补充,以便切合实际地得到执行。本工程的施工组织设计方案是完善的并充分加以了落实,这有助于施工企业在优质完成工程建设项目的同时,提高自身的经济效益。

钱海平[7](2011)在《以《中国建筑》与《建筑月刊》为资料源的中国建筑现代化进程研究》文中提出中国近代建筑史时期是中国建筑现代化进程的重要时期,1927-1937年的十年间更是中国建筑现代化进程的关键阶段。这一时期中国建筑在制度、从业者构成以及材料技术等方面产生的巨大变化,对中国建筑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论文以1927-1937年的十年间代表中国建筑界主流声音的建筑专业学术期刊《中国建筑》和《建筑月刊》为资料源,通过对《中国建筑》与《建筑月刊》刊载的部分论文的系统梳理和研究,从微观层面考察这一时期中国建筑的现代化进程,从人(建筑从业群体)与物(技术和材料)的视角,在“建筑同业团体的产生与从业群体的职业化”与“建筑技术体系和建材工业的现代转型”两个方面开展研究工作。论文简要回顾了相关研究领域的既有研究成果,在已确定的资料源的范畴内,确定研究工作的研究对象、研究价值、研究目标、研究方法以及论文整体结构。其后,从办刊宗旨、内容导向、文献内容与类别、作者构成等方面全面分析和综合论述建筑专业学术期刊《中国建筑》和《建筑月刊》,在对比分析《中国建筑》与《建筑月刊》相关内容的基础上,论述这一时期中国建筑在从业群体、建筑观念以及相关制度等方面的发展状况与特征;详细论述中国建筑师学会和上海市建筑协会这两个中国近代建筑史时期最重要的新型建筑同业团体的发展状况,包括中国建筑师学会和上海市建筑协会的缘起、组织体系发展、对内及对外的公共职能,以及在业内外的影响等;详细论述中国建筑师学会和上海市建筑协会作为新型建筑同业团体,对于当时建筑从业群体职业化进程的影响和作用,内容涉及中国建筑师学会和上海市建筑协会在推动从业者职业规范的建构、普及建筑专业知识,推行职业教育等方面所作的努力,以及对于此时期建筑从业群体(特别是建筑师群体)职业化发展状况的研究。以基础资料源所记载的近代中国建筑活动现象为基础,从建筑技术理论的引入及其成果应用、国内主要建材、设备制造及安装业的发展等方面论述这一时期建筑技术体系和主要建材工业的发展状况及其对于中国建筑现代化进程的影响。最后,在前述研究工作的基础上,以结语的形式简要概述研究成果,包括20世纪20、30年代新型建筑同业团体的产生与发展、中国建筑从业群体的职业化发展、以及建筑技术体系和建材工业的发展对于中国建筑现代化进程的影响和作用。本论文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基于创新研究观念与创新研究方法的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项目批准号50838007)。

侯实[8](2010)在《近代建筑外立面保护技术检讨 ——以上海近代建筑保护实践为例》文中认为上海近代建筑保存数量多、质量精,是城市肌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意识的提高,近代建筑保护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但目前我国尚未建立完善的近代建筑保护理论体系,对保护原则、技术方法等也缺乏必要的检讨,其结果是常出现保护技术与保护原则相违背等问题,并最终导致“修复性破坏”。本文在上海近代建筑保护实践调查研究基础上,对近代建筑的保护原则、技术进行了检讨,具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同时,论文也试图优化目前的操作技术方法,为今后建立保护修缮的技术规范打下基础。全文共分六章:第一章绪论。介绍研究背景、意义,并对相关概念进行释义。第二章保护实践概况。简要介绍了上海近代建筑的保存状况,回顾了近代建筑的保护历程,并通过典型案例来阐释五种保护干预模式的特点,进而总结出上海在近代建筑保护方面取得的成效和存在的不足。第三章保护原则分析。从建筑遗产的价值构成入手,对国内外主要的保护原则进行分析,从而确立与近代建筑外立面相适应的保护原则和技术方法。第四章保护技术检讨。将保护技术分为“传统工艺再现”和“现代技术干预”两大类,分别对传统营造工艺进行搜集、整理,对现代干预技术进行检讨、评价,重点讨论技术与原则的适应性。第五章保护案例解析。通过对徐汇中学崇思楼外立面保护案例的详细剖析,探讨在实践中“如何制定保护原则,如何选择保护方法,以及如何运用保护技术”。第六章结语。对全文进行了总结,对后续研究进行了展望。

张士平[9](2008)在《基于分户验收住宅施工质量控制案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为保护消费者利益、落实商品房市场各方主体质量责任,我国陆续有多个城市及地区启动了商品住宅分户验收工作。那么,基于分户验收的商品住宅施工该如何进行质量控制呢?本文以商品住宅“心意广场”建设项目为案例,结合查阅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初步探讨了在分户验收条件下商品住宅的施工质量保证、施工质量管理模式及管理措施,质量控制实施细则及控制标准;首先,介绍了分户验收相关概念,论述其管理程序及内容要求。接着,简单介绍“心意广场”住宅项目概况,并着重介绍基于分户验收的质控体系和质控程序、途径与方法。再详细阐述“心意广场”住宅项目工程质量分户验收检查控制标准、施工质量管理控制流程及质量控制实施细则,细则包括工序质量控制、工程质量预控及相关针对性工程质量保证措施。然后提出了“分户验收施工质量控制”模型,介绍该模型在施工准备阶段、施工阶段、竣工验收阶段三个阶段中的运行。并将该模型应用到另外一个类似的工程实际的案例中,运用了层次分析法(AHP法)对满足分户验收的施工质量管理模型进行评价分析,得出该模型在其他类似工程中的应用具有普遍性和有效性。最后,对本文尚未解决的部分问题做出了展望。

李娟[10](2008)在《邯郸市绿色住宅节能设计及改造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环境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温室效应持续加剧,大自然的能源循环体系被逐渐破坏,全球有限的自然资源日趋枯竭,能源与环境问题日益严重。各国政府与建筑师正积极发展可持续的绿色生态建筑,将建筑与环境改善和新能源的开发相结合。绿色住宅以加强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为目的,以减轻环境负荷,提高住宅环境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实现住宅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本文通过分析、研究绿色住宅的概念、特征、时代背景、国内外研究动态和研究成果,阐述了绿色住宅的发展历程、设计原则和建设的重要性。在收集、整理国内外相关资料的基础上,对邯郸市绿色住宅建设现状进行了系统分析,运用生态学、规划学、节能技术、绿色资源利用等理论和方法,对邯郸市已有绿色住宅的设计与现行的建设方法进行了系统的比对分析,探索出一系列适合邯郸地区的绿色住宅的设计和建设方法。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研究了绿色住宅设计和建设模式,重点研究了规划节能设计、建筑节能设计、建筑围护结构保温节能、绿色资源在住宅设计中的应用以及对已有住宅的绿色节能改造。希望能为绿色住宅在邯郸市的推广做出有益的探索,为国内绿色住宅建立系统的设计、建设方法提供有益的帮助。

二、女儿墙泛水作法应以规范为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女儿墙泛水作法应以规范为准(论文提纲范文)

(1)南京近代教育建筑研究(1840-1949)(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意义
        三、本文的创新研究
    第二节 研究对象及范畴界定
        一、研究对象界定
        二、时空范畴界定
        三、相关概念解释
    第三节 相关文献综述
        一、中国近代建筑史的研究
        二、南京近代建筑史的研究
        三、近代教育建筑的研究
        四、涉及到南京近代教育建筑的研究
        五、研究现状的不足以及待发展之处
    第四节 研究内容、方法与论文结构
        一、研究内容与方法
        二、研究框架与结构
第二章 南京近代教育建筑的产生背景与发展概略
    第一节 序幕:1840年以前中国境内的教会学校
    第二节 南京近代教育建筑的产生背景
        一、晚清时期清政府的教育变革
        二、晚清时期南京的教育变革
        三、晚清时期南京城市的近代化转型
    第三节 南京近代教育建筑的发展概略及现状
        一、南京近代教育建筑发展分期
        二、南京近代教育建筑分类
        三、南京近代教育建筑的空间分布
        四、南京近代教育建筑的特征
        五、南京近代教育建筑的现状
    本章小结
第三章 1840—1911年的南京近代教育建筑
    第一节 晚清南京的社会背景和学堂建设的关联因素
        一、晚清南京的社会背景
        二、清政府的教育变革促成新式学堂的开办
        三、鸦片战争之后西方教会学堂的出现
        四、西方建筑文化的传入
        五、主导学堂建设者:清政府官员、西方教会
    第二节 划时代的变革——本土新式学堂的创办
        一、新式教育目标下的学校建设需求
        二、清政府制订新式学制引导学堂建设
        三、新式学堂的实际建造状况
        四、传统书院的局部改造
        五、洋务学堂的建设
        六、维新学堂的建设
        七、新政学堂的建设
        八、各类新式学堂的建筑技术
        九、典型案例分析:江南水师学堂——本土新式学堂的起步
    第三节 中国主权之外的“文化飞地”——西方教会创办的学堂
        一、西方教会传教策略的转变:从“布道”到“办学”
        二、西方教会移植西方学校的建设模式
        三、教会学堂的实际建造状况
        四、初、中等教会学堂的建设
        五、高等教会学堂的创立
        六、教会学堂的建筑技术
        七、典型案例分析:汇文书院——晚清时期南京规模最大的教会学堂
    第四节 晚清南京的本土学堂与教会学堂对比研究
        一、学堂数量比较
        二、学堂建设比较
    本章小结
第四章 1911—1937年的南京近代教育建筑
    第一节 南京的社会状况和学校建设的关联因素
        一、南京的社会状况
        二、教育业的改革与发展
        三、建筑业的发展与兴盛
        四、学校建设的新生力量:专业建筑师参与校园建设
    第二节 本土学校的发展与兴盛
        一、民国教育目标下的学校建设需求
        二、政府推行的学制及学校建设规则
        三、各类学校的实际建造状况
        四、初、中等学校的建设
        五、高等学校的建设
        六、军事学校的建设
        七、各类学校的建筑技术
        八、典型案例分析:从“三江师范学堂”到“国立中央大学”——国立大学近代化历程的典范
    第三节 教会学校的扩张与发展
        一、西方教会的办学重心转向高等教育
        二、教会学校建设理念的发展流变:中西合璧成为主流
        三、教会学校的实际建造状况
        四、初、中等教会学校的建设
        五、高等教会学校的建设
        六、教会学校的建筑技术
        七、典例案例分析:金陵大学——开启中西合璧之先河
        八、典例案例分析:金陵女子大学——中国古典建筑复兴之作
    第四节 本土学校与教会学校对比研究
    本章小结
第五章 1937—1945年的南京近代教育建筑
    第一节 南京的社会状况与学校状况
        一、南京沦陷前大量学校停办和内迁
        二、日占时期南京的社会状况
        三、日占时期南京的学校状况
    第二节 日占时期南京推行的办学策略和学校建设规则
        一、南京推行的办学策略
        二、教育制度对学校建设的管控
        三、城市规划与建设规则对学校建设的管控
        四、教育制度和建设规则的实施状况
    第三节 日占时期各类学校的建造实况
        一、学校营建特征与空间分布
        二、中国人开办的初、中等学校
        三、中国人开办的高等学校
        四、中国人开办的军事学校
        五、西方教会开办的临时补习班和少量初、中等学校
        六、日本人开办的少量初、中等学校和军事学校
        七、典型案例分析:日占时期的南京市立第一中学
    本章小结
第六章 1945—1949年的南京近代教育建筑
    第一节 抗战后南京的社会状况与学校状况
        一、抗战后南京的社会状况
        二、国民政府接收改组日治时期的学校
        三、内迁学校的复校与整顿
        四、新中国对南京学校的接管与改造
    第二节 本土学校原校舍的修缮与新一轮建设
        一、抗战后的学校建设需求
        二、国民政府对教育制度及建设规则的修订
        三、抗战后本土学校的实际建造状况
        四、初、中等学校的校舍修缮与校园更新
        五、高等学校的校舍修缮与校园更新
        六、军事学校的校舍修缮与校园更新
        七、各类学校的建筑技术
        八、典型案例分析:国立中央大学校分部丁家桥校区的建设
    第三节 教会学校的校舍修缮与添建
        一、二战后西方教会从复兴—应变—撤退的办学历程
        二、教会学校的复校与整顿
        三、初、中等教会学校的修缮与添建
        四、高等教会学校的修缮
    第四节 本土学校与教会学校对比研究
        一、学校数量比较
        二、校园建设特征比较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南京近代教育建筑的历史成因探讨
    第一节 内在变革:社会意识形态对南京近代教育建筑的影响
        一、社会意识形态影响下的教育目标更迭对应的教育建筑变迁
        二、国家制度法规对教育建筑的引导与管控
    第二节 外来影响:中西文化交流对南京近代教育建筑的影响
        一、中西教育建筑的发展历史比较
        二、中西教育建筑在南京的交汇
        三、中西文化“从碰撞到交融”的过程所对应的校园形态
        四、中西文化交流推动了南京教育建筑的近代化进程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第一节 结论
        一、中国近代动荡的社会背景使南京近代教育建筑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
        二、南京近代教育和城市规划的发展使南京近代学校的空间分布由集中式向均衡式转变,由城墙内向城墙外扩张
        三、南京近代教育建筑的发展受制于教育业和建筑业的双重影响,近代教育理念决定了近代教育建筑的空间形制
        三、近代建筑技术的发展是近代教育建筑得以建造实施的基础与前提
    第二节 对未来研究的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南京市公布的近代教育建筑遗产名录
    附录二:南京市现存的近代教育建筑调查表
    附录三:1840—1949年的南京近代教育建筑统计表
    附录四:与南京近代教育建筑相关的学制和建设规则
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2)寒地文物建筑冻害的机理与防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1.1 课题的背景
        1.1.2 研究的目的
        1.1.3 研究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2.1 国外相关研究
        1.2.2 国内相关研究
    1.3 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1.3.1 研究对象及研究范围
        1.3.2 研究要点
        1.3.3 相关概念的厘定
    1.4 课题的研究方法与框架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框架
第2章 寒地文物建筑冻害研究的价值导向性
    2.1 寒地文物建筑价值的多维体系
        2.1.1 价值体系的核心性
        2.1.2 价值体系的指导性
        2.1.3 价值体系的多样性
    2.2 寒地文物建筑价值与保护的级差性
        2.2.1 我国文物建筑的等级划分
        2.2.2 冻害防治与管理的等级差异
        2.2.3 病害治理与价值的等级对应
    2.3 寒地文物建筑价值与冻害防治的应对性
        2.3.1 预防性保护的价值延续
        2.3.2 真实性与完整性的价值评判
        2.3.3 “主动保护”的价值关联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寒地文物建筑冻害的信息采集
    3.1 文物建筑冻害的物理环境信息
        3.1.1 温度作用要素
        3.1.2 湿环境作用要素
        3.1.3 冻融循环作用要素
    3.2 文物建筑冻害的图像信息采集
        3.2.1 文物建筑冻害的形态表征梳理
        3.2.2 文物建筑冻害的定性等级评定
        3.2.3 文物建筑冻害在不同区域的差异性
    3.3 文物建筑冻害的数据信息分布统计
        3.3.1 墙脚构造的冻害数据调查
        3.3.2 主体围护结构冻害数据调查
        3.3.3 装饰及附属构件的冻害数据调查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寒地文物建筑冻害的机理分析
    4.1 冻胀作用的温湿度影响
        4.1.1 材料自身的吸湿性
        4.1.2 水分来源及作用机理
        4.1.3 冻融循环的侵蚀原理
    4.2 冻害加剧的劣化机制
        4.2.1 构件及构造的失效缺陷
        4.2.2 维护及管理的不当问题
        4.2.3 光照及风速的催化因素
    4.3 典型冻害的发生机理
        4.3.1 酥碱的冻害发生机理
        4.3.2 层裂的冻害发生机理
        4.3.3 裂缝的冻害发生机理
        4.3.4 冻害机理实例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寒地文物建筑冻害的预防调控
    5.1 文物建筑冻害的宏观调控
        5.1.1 排水系统的改进
        5.1.2 防潮设施的改进
        5.1.3 防渗维护的改进
    5.2 文物建筑冻害的中观防护
        5.2.1 建筑构件的湿度控制
        5.2.2 建筑结构性能的检测
        5.2.3 建筑整体的病害跟踪
    5.3 文物建筑冻害的微观应对
        5.3.1 墙体基础水线的预防
        5.3.2 墙体表面酥碱的预防
        5.3.3 墙体内部冷凝的预防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寒地文物建筑冻害的治理措施
    6.1 不同结构的寒地文物建筑冻害治理
        6.1.1 石质文物的评估与检测
        6.1.2 砖木结构的保护与修复
        6.1.3 石构建筑的清洗与材料替换
    6.2 不同构造的寒地文物建筑冻害治理
        6.2.1 线脚及构件的防水性技法
        6.2.2 砂浆粘结剂的适寒性实验
        6.2.3 砌块及构造的可逆性工艺
    6.3 不同材料的寒地文物建筑冻害治理
        6.3.1 抗脆性面层的改良
        6.3.2 抗冻性材料的补缝
        6.3.3 抗裂性技法的加固
    6.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3)南京近代商业建筑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0. 绪论
    0.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0.1.1 选题背景
        0.1.2 研究意义
        0.1.3 研究的创新性
    0.2 已有相关研究述要
    0.3 关于本文研究的一些说明
        0.3.1“南京近代”在本文中的含义
        0.3.2 相关概念解释
        0.3.3 论文采用的研究方法
第一章 近代以前南京的商业区布局与商业建筑
    1.1 南京城史地特征与商业区布局
        1.1.1 城市格局与商业区分布
        1.1.2 城南水系与商业街市布局
    1.2 商业街市与小型临街商业建筑:南京传统商业空间的两种原型
        1.2.1 传统商业街市
        1.2.2 小型临街商业建筑
    1.3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晚清及民国初年南京的商业街市与商业建筑(晚清~1927)
    2.1 概述:晚清至民国初年南京的商业区与商业街市
        2.1.1 现代化基础设施建设与商业区的变迁
        2.1.2 商业街市与小型临街商业建筑的发展特征
    2.2 下关开埠与商埠现代化
        2.2.1 下关地区的历史沿革与商业位势
        2.2.2 下关的商业街市与新商业建筑类型
        2.2.3 西风东渐的建筑形式:外廊样式
        2.2.4 小结
    2.3 清末新政与南洋劝业会
        2.3.1 南洋劝业会的背景
        2.3.2 南洋劝业会的缘起与筹备
        2.3.3 端方的现代化理想与劝业会场的布局与空间
        2.3.4 南洋劝业会的现代化空间体验
        2.3.5 聚珍赛奇:南洋劝业会的展品与陈赛
        2.3.6 南洋劝业会与南京城市改造及城市近代化
        2.3.7 小结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新商业区计划、旧城商业街区改造及商业设施建设(1927-1937)
    3.1 概述: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南京的商业概况及商业设施建设
        3.1.1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南京社会与商业概况
        3.1.2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城市商业街区及商业设施发展概况
    3.2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新商业区计划
        3.2.1 《首都计划》前的商业区计划
        3.2.2 《首都计划》关于商业区与商业设施的计划
        3.2.3 《首都计划》后关于工商业区的计划
    3.3 新商业区的开辟与旧城商业街道的改造
        3.3.1 新街口银行及商业区规划及建设
        3.3.2 旧城商业街道的改造
    3.4 国货运动与南京的现代化商业设施(1927 年~1937 年)
        3.4.1 国货运动的背景及其发展
        3.4.2 国货陈列馆:宣传国货的大本营
        3.4.3 国货公司:政府导向的国货事业
        3.4.4 中央商场:抗战前“南京唯一之大规模商场”(1934 年~1936 年)
    3.5 社会改良类商业设施:大型菜场的建设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日占时期南京商业设施的改造与建设(1937-1945)
    4.1 背景:日军对南京城市商业设施的破坏
    4.2 概述:日占时期南京城市商业概况与商业设施建设
        4.2.1 日占时期南京社会及商业概况
        4.2.2 日占时期南京的商业设施建设与发展概况
    4.3 日本人创办的商业设施
        4.3.1“日人街”的划定
        4.3.2 日本连锁型百货商店的出现
        4.3.3 日本商人的市房改造与建设
    4.4 当局的商业设施改造与建设
        4.4.1 1938至1940年间的菜场、市房与简易市场的改造与建设
        4.4.2 1940年以后的市房建设
    4.5 中国商人创办的集中型商业设施
        4.5.1 内街式集中型商业设施:商场
        4.5.2 简易的集中型商业设施:市场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抗日战争胜利后南京商业设施的发展(1945~1949)
    5.1 概述:抗日战争胜利后南京城市商业概况与商业设施
        5.1.1 抗日战争胜利后南京社会与商业概况
        5.1.2 抗日战争胜利后南京城市商业区及商业设施发展概况
    5.2 抗日战争胜利后南京商业街区的改良与建设
        5.2.1 既有商业区的改良计划
        5.2.2 市区的北拓:中山北路沿线建设
    5.3 国货运动与南京的现代化商业设施(1945 年~1949 年)
        5.3.1 国货运动的背景
        5.3.2 中央商场的改造与扩建(1945 年~1946 年)
        5.3.3 国货公司的复业与续办
        5.3.4 国货展览会的创办
    5.4 当局主办的大型商业设施
        5.4.1 下关热河路商场及菜场(1946 年~1947 年)
        5.4.2 八府塘菜场(1946 年~1947 年)
    5.5 商人创办的大型商场和市房
        5.5.1 商办的大型商业设施
        5.5.2 市房的营建与改造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南京近代商业建筑空间形式发展特征探析
    6.1 南京近代传统商业街市与小型临街商业建筑空间的现代化演绎
        6.1.1 传统商业街市的空间形式演绎及特征
        6.1.2 传统小型临街商业建筑的空间形式演绎及特征
    6.2 南京近代市房建筑的空间形式特征
        6.2.1 市房的建筑类型及其特征
        6.2.2 市房店面的商业元素
    6.3 南京近代大型商场建筑的空间形式特征
        6.3.1 大型商场的发展沿革
        6.3.2 大型商场的建筑空间形式探析
    6.4 南京近代商业建筑空间形式发展的原因探析
    6.5 本章小结
结论与启示
    (一) 南京近代商业建筑发展的历史轨迹综述
    (二) 南京近代商业建筑的现代化发展特征
    (三) 认识和启示
    结语
致谢
主要参考文献
论文附录
博士期间发表论文

(4)散装粮食平房仓外围护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
    1.2 课题研究的现状
    1.3 本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粮食平房仓的种类及要求
    2.1 概述
    2.2 现代粮食平房仓种类
    2.3 粮食平房仓仓房设计的基本要求以及仓型的优缺点分析
第3章 粮食平房仓的保温隔热技术
    3.1 概述
    3.2 提高平房仓保温隔热性能的必要性
    3.3 粮食平房仓保温隔热技术措施
第4章 粮食平房仓的气密措施
    4.1 概述
    4.2 国内外粮仓的气密性标准
    4.3 密封仓房泄露检测方法
    4.4 粮食仓房气密改造与测试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4.5 粮食仓房的气密性措施
    4.6 几点建议
第5章 粮食平房仓的防水、防潮、防结露等措施
    5.1 屋面、地面、墙体的防水、防潮
    5.2 对平房仓谈防结露
    5.3 举例各种新型防水材料之施工要点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图表索引
致谢
个人简历

(5)基于PDCA的远洋公馆项目质量管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2章 工程项目质量管理理论
    2.1 全面质量管理概述
    2.2 质量管控的方法-PDCA
第3章 远洋公馆的质量管理策划
    3.1 项目简介
        3.1.1 项目概况
        3.1.2 项目特点
        3.1.3 总体平面布置方案
    3.2 质量管理策划
        3.2.1 项目工程质量管理目标
        3.2.2 项目管理人员配置及职责
第4章 远洋公馆施工过程质量管理控制
    4.1 主要分项质量管理控制
    4.2 专项施工工艺质量管理控制
第5章 远洋公馆项目中的实测实量
    5.1 实测实量
        5.1.1 实测实量的特点
        5.1.2 注意事项
        5.1.3 实测实量要求
        5.1.4 实测实量标准
    5.2 项目中的实量实测分析
        5.2.1 实测实量范围
        5.2.2 实量实测方法
        5.2.3 分部工程实量实测结果
第6章 远洋公馆质量管控难点、措施
    6.1 质量管控中难点
    6.2 施工质量控制措施
    6.3 针对性施工质量管理控制
第7章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致谢

(6)施工组织设计对高层建筑的全方位控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图件目录
表格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选题依据及意义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论文内容与结构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施工组织设计国内外研究现状
    2.2 施工组织设计的发展趋势
        2.2.1 施工组织设计需要适应管理体制改革的要求
        2.2.2 高层建筑施工组织设计的优化
        2.2.3 如何与国际接轨
        2.2.4 施工组织设计今后变革发展的走势
第三章 培黎广场高层建筑群特征及施工部署
    3.1 培黎高层建筑群施工基本特征
    3.2 总体施工部署方案
    3.3 项目组织机构
    3.4 资源配置
        3.4.1 劳动力资源及组合
        3.4.2 施工机械设备
        3.4.3 工程主要工具配备
        3.4.4 材料
        3.4.5 资金
    3.5 施工总体安排
        3.5.1 施工段的划分
        3.5.2 施工流程
        3.5.3 施工部署
第四章 分项工程施工方法
    4.1 工程测量及放线施工
        4.1.1 轴线定位及高程控制
        4.1.2 垂直度的控制
        4.1.3 施工抄平放线
        4.1.4 施工沉降测量
    4.2 基础工程施工
        4.2.1 施工前的准备工作
    4.3 主体结构施工
        4.3.1 模板加工工程
        4.3.2 钢筋施工
        4.3.3 模板安装拆卸工程
        4.3.4 砼工程
        4.3.5 砌筑工程
        4.3.6 脚手架工程
        4.3.7 防水工程
        4.3.8 屋面工程
        4.3.9 水泥砂浆施工
        4.3.10 抹灰工程
        4.3.11 涂料工程
        4.3.12 油漆工程
        4.3.13 水暖工程
        4.3.14 电气工程
第五章 施工现场平面布置
    5.1 施工现场总平面布置原则
    5.2 施工现场平面布置
    5.3 施工临时用电计算
    5.4 施工临时用水布置
        5.4.1 施工临地用水计算
        5.4.2 施工用水布置
    5.5 施工现场通讯、道路与排污
第六章 工程质量保证措施
    6.1 质量保证体系
    6.2 质量管理组织及职责
        6.2.1 建立保证质量管理组织
        6.2.2 质量管理职责
    6.3 工程质量实施计划及组织管理措施
        6.3.1 工程质量(分部分项)实施计划
        6.3.2 质量管理组织措施
    6.4 质量保证总体措施
    6.5 施工过程质量的控制措施
    6.6 分部分项工程质量保证措施
    6.7 常见质量通病的预防措施
        6.7.1 地下室外墙裂缝防止措施
        6.7.2 外墙防渗漏措施
        6.7.3 水泥砂浆楼地面空鼓、裂缝、起砂的预防措施
        6.7.4 卫生间防渗措施
        6.7.5 铝合金门窗安装通病防治措施
        6.7.6 安装工程
    6.8 确保实现质量目标奖惩措施
    6.9 成品保护措施
第七章 安全生产保证措施
    7.1 安全生产保证体系
    7.2 安全生产制度及安全生产教育
        7.2.1 安全生产制度
        7.2.2 安全文明教育
    7.3 安全生产总体管理措施
    7.4 专业(阶段)施工安全技术措施
        7.4.1 基础施工安全技术措施
        7.4.2 主体施工安全技术措施
        7.4.3 装饰施工安全技术措施
    7.5 机电设备安全技术措施
    7.6 周边防护措施
    7.7 现场施工防火、防盗措施
第八章 文明施工与环境保护措施
    8.1 文名施工保证体系
    8.2 文明施工管理措施
    8.3 文明施工实施措施
    8.4 防噪声措施
第九章 结论与建议
    9.1 结论
    9.2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7)以《中国建筑》与《建筑月刊》为资料源的中国建筑现代化进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与研究价值
        1.1.1 研究背景
        1.1.2 资料源的确定
        1.1.3 研究命题及意义
    1.2 有相关研究述要
        1.2.1 关于近代中国建筑期刊
        1.2.2 关于近代中国建筑从业群体
        1.2.3 关于近代中国建筑技术和材料
    1.3 研究内容、目标、方法与论文结构
        1.3.1 研究内容与研究目标
        1.3.2 研究方法
        1.3.3 论文结构
第2章 《中国建筑》与《建筑月刊》概况
    2.1 近代上海新闻出版业的兴盛
    2.2 《中国建筑》(1932.11-1937.4)
        2.2.1 《中国建筑》办刊宗旨及文献着录特征
        2.2.2 《中国建筑》文献内容分析
    2.3 《建筑月刊》(1932.11-1937.4)
        2.3.1 《建筑月刊》办刊宗旨及文献着录特征
        2.3.2 《建筑月刊》文献内容分析
    2.4 小结
第3章 建筑从业群体的组织化发展:新型建筑同业团体
    3.1 建筑从业群体的变化与发展
    3.2 中国建筑师学会发展概况
        3.2.1 学会的办会宗旨、章程及组织机构概况
        3.2.2 学会组织发展概况
    3.3 海市建筑协会发展概况
        3.3.1 协会的办会宗旨、章程及组织机构概况
        3.3.2 协会组织发展概况
    3.4 建筑同业团体的公共职能
        3.4.1 建筑同业团体的对外职能
        3.4.2 建筑同业团体的对内职能
    3.5 小结
第4章 建筑同业团体的产生与从业群体的职业化
    4.1 职业规范的建构
        4.1.1 职业化概述
        4.1.2 建筑师职业的功能定位
        4.1.3 建筑师执业行为的规范
    4.2 职业技术标准的建立
        4.2.1 建筑师业务文件的规范化
        4.2.2 建筑设计流程及其内容的完善
        4.2.3 营造厂业务文书的规范与建筑名辞的统一
    4.3 建筑专业知识的宣传、普及
        4.3.1 《中国建筑》的相关内容
        4.3.2 《建筑月刊》的相关内容
    4.4 建筑职业教育的推行
        4.4.1 正基建筑工业补习学校
        4.4.2 沪江大学商学院建筑科
    4.5 小结
第5章 建筑技术体系与建材工业的现代转型
    5.1 建筑结构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5.1.1 结构技术的理论研究
        5.1.2 结构技术的实践应用
    5.2 建筑材料与构造技术的发展
        5.2.1 建筑材料的研究
        5.2.2 建筑构造技术的发展
    5.3 建筑物理
        5.3.1 建筑声学的研究
        5.3.2 建筑照明设计
        5.3.3 建筑保温、隔热技术
    5.4 建材工业和设备制造业的发展
        5.4.1 民族水泥工业的发展机遇和困境
        5.4.2 民族钢铁工业的蹒跚起步
        5.4.3 其他建筑材料制造业的发展
        5.4.4 建筑设备制造及安装行业
    5.5 小结
结语
    6.1 建筑同业团体的产生与从业群体的职业化发展
        6.1.1 本土建筑师群体的发展加速了中国建筑的现代化进程
        6.1.2 中国建筑师学会的产生与建筑师群体的职业化
        6.1.3 上海市建筑协会的产生与营造商群体的转型
    6.2 建筑技术体系与建材工业的发展
        6.2.1 建筑技术演进
        6.2.2 内忧外患下建材工业的发展与掣肘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中国建筑师学会章程
    附录2 中国建筑师学会公守诫约
    附录3 建筑师业务规则
    附录4 上海市建筑协会章程
    附录5 1930年中国建筑师学会会员录
    附录6 1932年中国建筑师学会会员录
    附录7 1933年中国建筑师学会会员录
作者简历
致谢

(8)近代建筑外立面保护技术检讨 ——以上海近代建筑保护实践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内容与意义
        1.1.1 问题的提出
        1.1.2 研究现状
        1.1.3 研究内容与意义
    1.2 研究对象与方法
        1.2.1 研究对象
        1.2.2 研究方法
        1.2.3 论文框架
    1.3 相关概念释义
        1.3.1 文化遗产与建筑遗产
        1.3.2 历史建筑与文物建筑
        1.3.3 古建筑与近代建筑
        1.3.4 保护与修复
    1.4 小结
第二章 上海近代建筑保护实践概况
    2.1 上海近代建筑保存现状
        2.1.1 历史文化风貌区
        2.1.2 优秀历史建筑与优秀近代建筑
        2.1.3 不可移动文物
        2.1.4 一般性近代建筑
    2.2 上海近代建筑保护历程
        2.2.1 文物框架下的保护实践(1949—1988 年)
        2.2.2 优秀近代建筑保护制度的形成(1989—2000 年)
        2.2.3 历史文化风貌区的建立(2001 年至今)
    2.3 上海近代建筑保护实践分析
        2.3.1 上海近代建筑保护实践类型
        2.3.2 上海近代建筑保护的成效
        2.3.3 上海近代建筑保护的不足
    2.4 小结
第三章 近代建筑外立面保护原则分析
    3.1 近代建筑外立面的价值判定
        3.1.1 建筑遗产的价值构成
        3.1.2 近代建筑外立面保护的重要性
    3.2 近代建筑外立面保护原则
        3.2.1 国内外主要的保护原则
        3.2.2 近代建筑外立面保护原则分析
    3.3 近代建筑外立面保护的技术方法
        3.3.1 传统工艺再现
        3.3.2 现代技术干预
    3.4 小结
第四章 近代建筑外立面保护技术检讨
    4.1 传统工艺的发掘、整理
        4.1.1 屋顶的传统工艺
        4.1.2 外墙面的传统工艺
        4.1.3 门窗的传统工艺
        4.1.4 金属构件的传统工艺
    4.2 现代技术的检讨、评价
        4.2.1 屋顶的修复技术
        4.2.2 外墙的修复技术
        4.2.3 门窗的修复技术
        4.2.4 金属构件的修复技术
    4.3 小结
第五章 近代建筑外立面保护案例解析
    5.1 工程概况
        5.1.1 历史沿革
        5.1.2 建筑的立面特征
        5.1.3 外立面现状勘察
    5.2 价值判定与保护原则
        5.2.1 价值判定
        5.2.2 外立面保护重点
        5.2.3 外立面保护原则
    5.3 外立面保护修复技术
        5.3.1 屋顶保护修复技术
        5.3.2 外墙保护修复技术
        5.3.3 门窗保护修复技术
        5.3.4 金属构件保护修复技术
    5.4 小结
第六章 结语
参考文献
    出版物与专着
    期刊论文
    学位论文
    国际宪章文献与国内法律法规
    网络资源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致谢

(9)基于分户验收住宅施工质量控制案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的背景
        1.1.2 研究的意义
    1.2 研究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1.3 论文研究的目标、思路、主要内容及框架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思路
        1.3.3 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框架
    1.4 研究的创新点
    1.5 结构安排
2 分户验收的相关概念与要求概述
    2.1 验收有关概念及有关分户验收的论述
        2.1.1 验收和分户验收的定义
        2.1.2 分户验收和竣工验收之间关系
        2.1.3 分户验收与验收规范区别
        2.1.4 建筑工程检验批质量检验采用的方案
    2.2 分户检验管理要求
    2.3 关于分户验收的主要内容
    2.4 本章小结
3 分户验收条件下"心意广场"的施工质量保证体系
    3.1 "心意广场"住宅项目的概况
    3.2 分户验收的质控体系
        3.2.1 施工质量管理体系
        3.2.2 施工质量控制体系
    3.3 满足分户验收的程序、途径和方法
        3.3.1 满足分户验收的程序
        3.3.2 施工质量计划的编制与实施
        3.3.3 基于分户验收的途径与方法
    3.4 本章小结
4 基于分户验收的施工质量控制
    4.1 分户验收的质量控制标准
    4.2 基于分户检验的质量控制细则
        4.2.1 工序质量的控制
        4.2.2 工程质量的预控
        4.2.3 针对分户检验的具体质量控制措施
    4.3 本章小结
5 建立分户验收条件下的施工质量控制模型及应用评价
    5.1 建立分户验收条件下的施工质量控制模型
        5.1.1 分户验收施工质量控制模型影响因素
        5.1.2 分户验收质量控制模型的基本原理选择
        5.1.3 分户验收质量控制模型建立
    5.2 分户验收质量控制模型应用评价
        5.2.1 其他项目应用
        5.2.2 应用评价
    5.3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10)邯郸市绿色住宅节能设计及改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绿色住宅的科学意义和应用前景
        1.1.1 科学意义
        1.1.2 应用前景
    1.2 国内外建筑研究概况
        1.2.1 国内研究概况
        1.2.2 国外研究状况
    1.3 本文研究内容
    1.4 本章小结
第2章 绿色住宅的基本理论
    2.1 绿色住宅的产生背景
    2.2 绿色住宅的基本理论
        2.2.1 绿色住宅的理论基础
        2.2.2 绿色住宅的内涵及特征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绿色住宅节能设计要素
    3.1 绿色住宅节能设计
        3.1.1 规划节能设计
        3.1.2 建筑节能设计
        3.1.3 围护结构节能构造设计
    3.2 本章小结
第4章 适用于邯郸地区的绿色能源、资源的运用及管理
    4.1 绿色建材及施工
        4.1.1 邯郸市新型建筑材料的开发使用
        4.1.2 环保型装饰建材的选用
        4.1.3 绿色施工措施
    4.2 太阳能住宅一体化设计及节能分析
        4.2.1 太阳能住宅一体化设计的意义
        4.2.2 太阳能住宅一体化设计的要求
        4.2.3 太阳能住宅一体化的建构
        4.2.4 太阳能住宅一体化的节能分析
    4.3 节水措施
    4.4 绿色物业管理
        4.4.1 贯彻实施《物业管理条例》
        4.4.2 依靠科技进步提高管理和服务水平
        4.4.3 提倡符合绿色的行为方式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邯郸市绿色节能住宅实例分析
    5.1 邯郸市气候特征
        5.1.1 热工设计分区
        5.1.2 邯郸所属地区的气候特征及该区建筑的基本要求
        5.1.3 邯郸市自然地理概况
    5.2 邯郸市城区住宅现状
        5.2.1 早期住宅
        5.2.2 上世纪末住宅
        5.2.3 本世纪初住宅
    5.3 邯郸市绿色节能住宅实例分析
        5.3.1 工程概况
        5.3.2 绿色建筑特征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邯郸市既有住宅围护结构绿色节能改造
    6.1 国内既有住宅节能改造情况
    6.2 邯郸市既有住宅节能现状
    6.3 邯郸市既有住宅节能改造可行性技术策略研究
        6.3.1 住宅围护结构的节能改造
        6.3.2 窗体改造
        6.3.3 墙体改造
        6.3.4 屋顶改造
        6.3.5 阳台改造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
    7.1 总结
    7.2 绿色住宅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四、女儿墙泛水作法应以规范为准(论文参考文献)

  • [1]南京近代教育建筑研究(1840-1949)[D]. 王荷池. 东南大学, 2018(01)
  • [2]寒地文物建筑冻害的机理与防治研究[D]. 陈思.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8(01)
  • [3]南京近代商业建筑史研究[D]. 陈勐. 东南大学, 2018(05)
  • [4]散装粮食平房仓外围护体系研究[D]. 张彩. 河南工业大学, 2015(05)
  • [5]基于PDCA的远洋公馆项目质量管控研究[D]. 吴沅书. 青岛理工大学, 2013(07)
  • [6]施工组织设计对高层建筑的全方位控制[D]. 杨浩. 兰州大学, 2012(04)
  • [7]以《中国建筑》与《建筑月刊》为资料源的中国建筑现代化进程研究[D]. 钱海平. 浙江大学, 2011(07)
  • [8]近代建筑外立面保护技术检讨 ——以上海近代建筑保护实践为例[D]. 侯实. 上海交通大学, 2010(11)
  • [9]基于分户验收住宅施工质量控制案例研究[D]. 张士平. 浙江大学, 2008(10)
  • [10]邯郸市绿色住宅节能设计及改造研究[D]. 李娟. 河北工程大学, 2008(04)

标签:;  ;  ;  ;  ;  

护栏的浸水方法应以规范为基础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