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黄鳝的暂养与运输技术(论文文献综述)
张涛,周运涛,喻亚丽,董立学,何力[1](2021)在《境外黄鳝进入国内市场流通状况调研与分析》文中研究说明对湖北、广东、广西和云南4个省水产交易市场的境外黄鳝(Monopterus albus)流通状况进行调研,结果发现:流入中国市场的境外黄鳝主要来自缅甸、孟加拉、菲律宾、越南和印尼,销量和价格均远低于国内本土黄鳝。境外黄鳝入境以正常的进出口贸易方式为主,除边境省份部分通过汽车运输入境外,大多数通过空运入境,偶有非法渠道走私入境。境外黄鳝在国内省份的销量与当地的消费偏好与消费市场大小相关,多数地方上半年销量较下半年销量大。针对境外和国产黄鳝的市场流通情况,一方面建议突出国内黄鳝营养品质上的优势,引导中国黄鳝的消费,并加强境外黄鳝的食品安全监管力度;另一方面建议综合比较国内外黄鳝在生长、抗逆及营养品质等方面的差异后,适当合理引育种。[中国渔业质量与标准,2021,11(5):36-43]
管维良[2](2021)在《南美白对虾无水保活及其生化和肉质的应激响应》文中指出鲜活的南美白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以下简称对虾)口味鲜美且营养丰富,主要养殖于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并向全国供应。目前主要以有水运输的方式实现活虾的调运,该方式以水作为载体,但水的载重消耗了大量的运力并且水质的恶化造成了运输途中对虾的大量死亡。本文针对对虾在有水运输中调运成本高且存活率低的问题,开发了低成本高效率的无水保活运输技术,进一步研究了对虾在无水运输过程中的抗胁迫机制和肉质变化规律,得到了以下结果:(1)对虾经过低温驯化(20°C,1 h)再冷击(8°C,3 min)处理后进入休眠状态,将休眠的对虾装入聚氯乙烯(PVC)塑料袋中并充入纯氧,然后在13°C条件下进行10 h的模拟无水保活运输,其存活率可达96%。对虾经过上述条件(8°C冷击诱导休眠和13°C充氧运输)处理以及使用“控温暂养与冷击装置”、“捕捉运输通用虾笼”和“鱼虾无水保活运输箱”作为运输设备,再经过中长途保活运输(距离>300 km,时间>5 h)后,存活率可达90%以上。(2)通过构建“HSP70沉默-外源重组HSP70(rHSP70)”实验模型,冷击处理可诱导对虾中血淋巴细胞的热休克蛋白70(HSP70)基因和蛋白的表达上调。注射rHSP70的对虾与冷击处理的对虾相比,经过空气暴露(模拟无水运输)10h后,其存活率无显着差异(80%vs 90%,p>0.05),然而HSP70沉默处理的对虾存活率显着低于冷击处理的对虾(62%vs 90%,p<0.05)。血淋巴细胞内HSP70含量较高的对虾(即冷击对照组和rHSP70注射组),其胞内的活性氧(ROS)含量、细胞色素c的基因表达量、caspase-3活性和细胞凋亡率均显着低于HSP70沉默的对虾(p<0.05)。上述结果表明对虾血淋巴细胞内的HSP70可以通过冷击处理被诱导表达,并通过清除细胞内ROS、抑制细胞色素c的基因表达和抑制caspase-3激活,阻断了血淋巴细胞凋亡途径,从而提高了对虾对空气暴露胁迫的耐受能力。(3)空气暴露胁迫造成对虾肌肉中活性氮自由基(RNS)含量显着增高(p<0.05)。在RNS的氧化作用下,对虾肌肉中脂质的过氧化值(PV)、肌原纤维蛋白(MP)的羰基(CO)浓度、内源荧光强度(IFI)和表面疏水性明显增高。上述结果说明对虾肌肉中脂质和蛋白在模拟无水运输过程中发生了氧化损伤。但MP的巯基(SH)由于只对活性氧自由基(ROS)敏感,因此未发生由RNS引发的氧化反应。结果还发现MP的氧化损伤还导致了对虾的肌球蛋白重链(MHC)和肌动蛋白降解。模拟有水运输的对虾肌肉脂质和蛋白也发生了类似的氧化反应,但比模拟无水运输的氧化程度略微降低。(4)在模拟无水运输过程中,对虾经受空气暴露胁迫后,其肌细胞内的Ca2+浓度升高,代谢速率加快,ATP消耗加速并逐步降解为AMP和IMP等代谢产物。上述变化最终促使虾肉的鲜味得到了显着的提升。AMP/ATP值的增大和Ca2+浓度的升高使肌细胞内AMP激活蛋白激酶(AMPK)代谢途径激活,以及AMPKα基因表达量上调。同时,AMPK促进了胞内糖酵解和甘油三酯分解。其中在糖酵解途径和甘油三酯分解途径中的己糖激酶(HK)、6-磷酸果糖-2-激酶(PK)、乳酸脱氢酶(LDH)和甘油三酯酶(ATGL)活性在AMPK的调控下显着增高。对虾肌肉中的肌糖原在HK、PK和LDH的作用下产生乳酸。同时甘油三脂在ATGL的作用下分解为游离脂肪酸,其含量与运输前的对虾相比变化较小。上述结果表明了糖酵解是对虾在模拟无水运输过程中的主要供能途径。(5)对虾肌肉内源蛋白酶的总活性在模拟无水运输后显着升高(p<0.05)。其中钙蛋白酶(calpain)和明胶蛋白酶(gelatinolytic protease)由于胞内Ca2+过载而被激活,组织蛋白酶(cathepsin)活性因为乳酸等酸性物质积累而增高。但Ca2+浓度的升高并未使凋亡执行酶(caspase-3)的活性增高,也没有使肌细胞发生凋亡。相应的在有水运输过程中,对虾内源蛋白酶的总活性因组织蛋白酶L活性升高也发生显着升高(p<0.05),但其他的蛋白酶活性与运输前相比变化不明显。(6)在模拟无水运输过程中,对虾肌肉中MP的氧化使其疏水性增大,同时由于明胶蛋白酶活性增高,肌间结缔组织发生降解从而使肌纤维间隙增大,并且p H值的降低也削弱了肌肉中蛋白与水分子的结合能力。在上述三个因素的共同作用下,肌肉中的固定水转变为自由水,从而使肌肉的持水力下降以及汁液损失增加。另外,肌纤维中的MP在钙蛋白酶和组织蛋白酶的双重作用下发生降解,从而使肌纤维碎片化指数显着升高(p<0.05),说明对虾肌纤维在模拟无水运输过程中发生断裂。肌纤维的断裂和肌间结缔组织的降解最终导致对虾在模拟无水运输后肌肉变软。然而MP的SH在模拟无水运输过程中未发生明显的氧化,使肌肉的弹性略微增加。虽然对虾经过模拟无水运输后,肌肉的硬度和弹性发生了轻微的改变,但与运输前相比并没有显着性变化(p>0.05)。上述结果说明了模拟无水运输不会使对虾的肉质发生明显的劣变。相应的在模拟有水运输过程中,对虾肌肉的蛋白脂质氧化程度和蛋白酶活性较低且能量代谢较慢,持水力显着优于模拟无水运输的对虾。
韩志斌[3](2020)在《光周期对中华绒螯蟹褪黑激素昼夜节律的影响及眼柄的调控作用研究》文中指出背景:昼夜节律是一种随日变化和季节性变化同步振荡的生物进程,受到内源性时钟基因和外源性环境变化的共同调控。褪黑激素(Melatonin,MT)是一种普遍而保守的吲哚类生物胺,广泛存在于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体内。MT同时是一种生物体昼夜节律的指示和调控因子。尽管甲壳类动物的昼夜节律遵循日周期和季节周期,但对其调节机制的研究仍显不足,并且不同种类的差异性较大。目的:本研究阐述了中华绒螯蟹在自然光照条件下和人工授时不同光周期条件下眼柄组织和血淋巴中MT含量变化的昼夜节律,揭示中华绒螯蟹眼柄组织在转录水平昼夜差异性,为研究甲壳类动物的昼夜节律生理调控和分子机制奠定了基础。方法:本研究以中华绒螯蟹为研究对象,通过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对其在自然光照条件下和人工设置不同光周期条件下血淋巴和眼柄组织样品内MT的浓度变化进行测定。为了获得中华绒螯蟹眼柄组织更完整的生物学描述,我们通过Illumina Hi Seq4000平台高通量测序手段,对白天和夜晚的眼柄进行了转录组分析。结果:1.中华绒螯蟹血淋巴中MT浓度变化表现出明显的昼夜节律(p<0.05),在16:00时(0.180±0.020μg·ml-1)和24:00时(0.244±0.055μg·ml-1)出现两个峰值,眼柄组织中MT浓度同样在16:00时(72.377±18.100μg·eyestalk-1)和24:00时(98.756±30.271μg·eyestalk-1)出现两个峰值,夜间峰值最高。2.中华绒螯蟹血淋巴和眼柄组织中MT含量的昼夜节律受外界光照刺激影响。与正常光周期对照组(12L:12D)相比,全光照(24L:0D)和全黑暗(0L:24D)组眼柄组织和血淋巴中MT的昼夜节律受到干扰。不同光周期处理引起的干扰随处理时间的延长而减弱。3.眼柄昼夜差异转录组数据共获得了47,092个unigenes,包括4771个差异表达基因(DEGs)。其中4269个DEGs在白天被上调,502个DEGs在晚上被上调。确定了5种可能参与蜕皮的DEGs,包括蜕皮抑制激素、角质层、过氧化氢酶、水通道蛋白和泛素结合酶。进一步分析确定了8个与行为调节相关的DEGs,包括3个在白天上调的谷氨酸脱氢酶基因。通过与各大公开数据库对比,48条unigenes与昼夜调控途径相关。其中,有9个基因被确定参与了“昼夜节律-果蝇”途径。在“昼夜节律-飞行”途径中,所有9个基因均匹配,但昼夜表达均无明显差异。结论:1.中华绒螯蟹血淋巴和眼柄组织中MT含量存在的昼夜节律,呈现双峰模式,且具有同步性。2.中华绒螯蟹血淋巴和眼柄组织中MT含量的昼夜节律随光周期的变化而变化。光照会抑制MT的合成,然而这种抑制作用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而减弱。3.中华绒螯蟹眼柄组织昼夜转录组数据发现了5种可能参与蜕皮的DEGs和8个与行为调控相关的DEGs,表明中华绒螯蟹可能和其他甲壳类动物一样在夜间完成蜕皮过程,眼柄组织的变化对其在正常条件下光照的改变具有补偿作用。
杨选选[4](2020)在《郑州机场国际进港冷链产品流程优化研究》文中认为随着人们生活消费观念的转变,对冷链货物的时效性有了更高的要求,消费者对生鲜冷链货物的巨大需求是冷链物流发展的直接动力。郑州正成为全国内陆最大的进口货物集散地和分拨中心,郑州机场已经成为全国最大的进口水果口岸,生鲜进口货物种类增长迅速,进口冷链货物种类多,包括冻猪肉、冻牛肉、活黄鳝、大西洋鲑鱼等生鲜食品,水果有车厘子、樱桃、蓝莓等。随着航空冷链货量的增多,郑州机场的进港流程中卸货拆板、检验检疫等环节的货物处理能力面临越来越多的挑战。冷链货物的时效性要求冷链物流中各环节具有更高的组织协调性,实现冷链货物快速通关,需要合理有效的进港流程。本文基于郑州机场实地调研研究其国际冷链货物的进港流程,将其国际进口冷链货物分为水果、海鲜产品、冰鲜肉和鲜切花四大类,选取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水和海鲜产品的进港流程进行优化研究,绘制出进港冷链货物的详细流程,分析了流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用Microsoft Project软件建模分别找出其关键路径,通过程序图法对水果和海鲜进港流程中的关键流程绘制出程序图,基于时间最短进行流程优化,分析了流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对应优化措施并给出优化后的流程。对鲜切花和冰鲜肉的进港流程也给出了优化措施,对于郑州机场冷链货物进港操作业务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郭晓东[5](2019)在《循环水暂养处理对团头鲂肌肉品质的提升作用》文中研究指明团头鲂(Megalobrama amblycephala)又名武昌鱼,是我国主养淡水鱼品种之一,具有产量高、养殖效益好等优势。因毛泽东主席诗句“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享誉海内外。其独特的侧扁宽体型、规格适中、味道鲜美、含肉率高等特点适合制作清蒸鱼等菜肴。池塘高密度养殖模式是我国团头鲂的主要养殖方式,常因池塘底部淤泥积累过厚、养殖水体中藻类大量繁殖,导致团头鲂肌肉品质和风味变差,食用品质和消费者可接受性下降。本课题拟以团头鲂为实验对象,通过循环水过滤系统对团头鲂进行净化处理,研究净化条件(水温、鱼水密度、水流置换量、时间)对团头鲂肌肉理化特性、风味和滋味的影响,并通过正交试验优化净化处理条件,建立循环水净化提质技术,探明循环水净化处理对团头鲂品质的提升作用,以满足上市销售或加工高品质生鲜调理水产食品的要求。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研究了循环水净化时间对团头鲂肌肉品质的影响。采用循环水净化装置净化处理团头鲂,运用质构仪、色度计、气味分析仪、HPLC、GC-MS及感官评价等技术和方法,研究净化时间(0~10 d)对团头鲂生物学指标以及肌肉化学成分、蛋白质组成、pH值、持水性、色度、TPA参数、滋味成分、气味特征及挥发性风味成分等影响。结果表明,处理时间对团头鲂鱼肉理化成分、质构、风味、滋味及感官品质均有显着影响。随着净化时间延长,团头鲂鱼肉的粗脂肪、总糖、能量、水溶性蛋白、挥发性盐基氮(TVB-N)、羰基值(COV)和硫代巴比妥酸(TBA)含量明显下降,乳酸、游离氨基酸、灰分、盐溶性蛋白含量显着增加(P<0.05),其中乳酸可起到增鲜的作用。质构、色度及感官评价结果表明,净化处理可显着增加鱼肉的弹性、咀嚼性和甜味,提高鱼肉的白度。电子鼻及顶空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技术(SPME-GC-MS)检测发现,不同处理时间的挥发性风味物质有显着性差异,具有腥味、青草味、不愉快气味的醛类物质如己醛、庚醛、壬醛等和酮、烃类显着下降,而具有柔和气味的烯、醇、酸类物质有所增加。净化处理8 d的团头鲂鱼肉的TVB-N、COV和TBA含量比未净化样品降低12.73%、20.35%和35.13%,鱼肉中的游离氨基酸含量则比对照样品提高43.83%。滋味ATP(三磷酸腺苷)关联物中,呈现甜咸味和鲜味的腺苷酸(AMP)和肌苷酸(IMP)含量增加,而呈现苦味的次黄嘌呤核苷(HxR)和次黄嘌呤(Hx)含量降低,且K值显着降低,鲜度增加。在加工前,结合暂养对团头鲂净化处理8 d可显着改善鱼肉的食用品质。2.研究了循环水净化条件对团头鲂肌肉品质的影响并优化了净化处理条件。采用循环水净化装置净化处理团头鲂,通过理化分析仪器、质构仪、色度计等技术和方法,研究鱼水密度(1:5、1:10、1:15、1:20、1:25,m:V)、水温(6、13、18、25,℃)、水流置换量(0、50、100、200、250,倍鱼重·d-1)对团头鲂存活率、肌肉理化特性(化学成分、持水力、色度、pH值及TPA参数)的影响,并采用正交优化了净化处理条件。净化条件对水溶性蛋白、游离氨基酸、挥发性盐基氮、灰分、粗脂肪、总糖含量以及弹性、凝聚性和粘性影响较大,但对其他指标影响较小。正交试验结果表明,团头鲂适宜净化处理条件为鱼水密度为1:25,净化水温18℃,水流置换量200倍鱼重.d-1,净化时间10 d。净化处理对鱼肉蛋白质和糖类影响不大,但显着降低了脂肪含量。净化前鱼肉中灰分、水溶性蛋白和游离氨基酸含量分别为1.08%、3.85%和1.58 mg/g,净化后含量分别为1.56%、4.39%和2.89 mg/g,分别增加了44.44%、14.03%和82.91%。而净化后鱼肉挥发性盐基氮含量为6.44 mg/100g,比净化前样品(7.86 mg/100g)降低了18.07%。经过净化处理鱼肉的弹性和凝聚性显着提高。3.研究净化前后挥发性风味和滋味物质的变化。以净化处理前、后的团头鲂鱼肉为对象,采用滋味分析仪(电子舌)、气味分析仪(电子鼻)、全二维气-质联用仪,氨基酸自动分析仪、HPLC、电感耦合ICP-OES等技术手段,对比研究净化处理前后团头鲂鱼肉滋味特征、气味特征以及游离氨基酸、核苷酸代谢物、有机酸、矿物质和挥发性风味成分组成和含量变化,以探明循环水净化处理对团头鲂品质的提升作用。电子鼻数据分析表明,净化处理前后团头鲂鱼肉的气味特征有显着差异,全二维气-质联用仪结果表明,净化后鱼肉中呈现腥味、青草味和脂肪味的醛、酮、酯类含量分别降低了50.13%、43.07%和82.51%;而醇、酸、烯和芳香烃类等呈现肉香、酸味、甜味和芳香味气味特征的数量和含量增加,其含量分别提高了10.57%、29.53%、1.59倍和3.08倍。与未净化样品相比,净化后鱼肉中鲜味、酸味和甜味氨基酸含量增加,苦味和涩味氨基酸含量降低;鱼肉中饱和和单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下降,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上升,特别是EPA和DHA显着增加,总量提高87.59%;酒石酸、苹果酸和乳酸含量增加;呈现咸味的无机离子中钾、钠、钙、磷、铬离子含量增加,镁、铁、锰、铜、锌离子含量减少,其中钾、铁、锌离子净化前后差异显着;核苷酸代谢物中腺嘌呤、鸟嘌呤和鸟苷、尿苷、胸腺嘧啶和尿嘧啶含量减少,腺苷和肌苷含量增加,嘌呤对数值与鱼肉的鲜度相关。净化后鱼肉的鲜味、酸味和甜味增强而苦味、涩味和咸味减弱。
吴慧曼[6](2014)在《淡水活鱼现代流通的装备技术集成与模式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农业生产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居民生活消费方式的转变、农产品产销布局结构的调整、以及跨区域流通贸易格局的形成,我国淡水活鱼传统流通模式越来越受到猛烈冲击,流体档次结构不合理、工艺/装备等级水平低、主体/组织关系不协同等状况日益浮现,流通效率水平低、流通成本损耗大、质量安全保障能力不高、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加重、完备信息和信用缺乏等问题愈发突显,迫切需要从全新的视角、以战略的思维、用体系化的理论方法,设计提出适合我国国情的淡水活鱼现代流通模式,建立集成优化方法,为我国淡水活鱼流通的转型升级指明方向、道路和抓手。本文在国内外相关文献查阅、实地调研分析和专家研讨交流的基础上,以系统理论、决策理论、价值理论和演化理论为指导,综合运用调查研究、决策分析、优化分析和案例分析等方法,体系化地研究了淡水活鱼现代流通装备技术集成与模式优化问题,建立了科学指导我国淡水活鱼现代流通研究与实践工作的理论方法体系。论文以淡水活鱼现代流通生命周期演化为前提,以淡水活鱼现代流通目标实现过程为主线,以淡水鱼流通模式现代化水平提升及效果放大为核心,以淡水活鱼现代流通的流体工艺、装备设施、主体/组织等三大价值载体优化为抓手,设计了“统——分——统”的形式结构,核心内容可分成三个组成部分,共包含六章。第一部分:系统认识及目标机理研究。该部分是“统”,重在研究形成对淡水活鱼现代流通装备技术集成和模式优化的整体认识和顶层设计,具体包含第二章和第三章。第二章是系统认识,主要明确了淡水活鱼现代流通的内涵特征,总结了我国淡水活鱼流通的特征规律、问题挑战和需求方向,界定了淡水活鱼现代流通装备技术集成与模式优化的核心概念,明确了淡水活鱼现代流通模式与流体工艺匹配、装备技术集成、主体/组织协同之间的关系,构建了淡水活鱼现代流通装备技术集成与模式优化的系统分析框架。第三章是目标决策机理,主要研究构建了淡水活鱼现代流通的目标体系,提炼了影响淡水活鱼现代流通目标实现的关键因素,分析了淡水活鱼现代流通的生命周期演化过程及其各个阶段的目标条件特征,筛选提出了三种典型的淡水活鱼现代流通目标实现路径模式,并深层揭示了淡水活鱼现代流通目标实现机理。第二部分:价值载体优化研究。该部分是“分”,主要从工艺现代化、技术现代化和管理现代化三个角度,分析提出淡水活鱼现代流通的流体工艺、装备技术、主体/组织三大价值载体(即目标实现条件)优化方案,具体包含第四章、第五章和第六章。第四章是流体工艺匹配分析,主要基于流体特性分析和工艺差异比较,运用决策分析和控制理论方法,研究提出了流体工艺匹配方案构建与优选的思路框架、方法流程和结果检验模型,并利用实地调研数据,分类构建和筛选出了可行的流体工艺匹配方案。第五章是装备技术集成配置,主要基于装备技术的系统解构,运用决策分析和运筹优化理论方法,研究提出了淡水活鱼现代流通装备技术递阶评价方法,建立了装备技术集成配置方案构建与优选的思路框架、方法流程和结果检验模型,并针对常用装备设施及其集成技术,构建和筛选出了可行的装备技术集成配置方案。第六章是主体/组织协同优化,主要明确了主体/组织的类型及特征,总结提出了淡水活鱼现代流通产业链主体的行为决策模式,运用决策分析和博弈理论方法,研究揭示了三种淡水活鱼流通产业链组织框架下的主体行为博弈过程,并结合淡水活鱼流通实践案例,分析提出了主体/组织的协同优化机制。第三部分:流通模式优化研究。该部分又是“统”,重在结合淡水活鱼流通具体实践,研究提出淡水活鱼流通模式优化的策略及建议,仅包含第七章。第七章案例分析,主要结合湖北仙桃泉明渔业专业合作社和广东佛山何氏水产有限公司两个实践案例,系统总结了产地合作联社主导的中低端淡水活鱼现代流通模式和流通企业主导的高端淡水活鱼现代流通模式的主要特点,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分析判断了两种淡水活鱼现代流通模式的现代化水平及效果优劣,针对其中存在的关键问题,从主体/组织协同、流体工艺匹配、装备技术集成三个方面,分别提出了两种淡水活鱼现代流通模式优化的重点策略,并在此基础上结合我国淡水活鱼流通现代化发展,分析提出了与之配套的政策建议。
胡凯,秦贤如[7](2014)在《舒城县黄鳝运输“发烧”的原因及防治》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黄鳝"发烧"是舒城县黄鳝的主要病害之一。分析了影响黄鳝"发烧"的原因和发生规律,并提出了综合防治对策,以期为进一步防止黄鳝运输发烧死亡的发生提供参考。
朱景广,李欣[8](2013)在《黄鳝二年段网箱生态养殖技术》文中研究表明黄鳝又名鳝鱼或长鱼,其肉质细嫩,味道鲜美,骨刺少,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黄鳝还有重要的药用价值。黄鳝生性喜温、避风、避光、怕惊。故网箱养殖应选择向阳、避风、水源方便、水位落差小,外界干扰少的大水体中进行,主要优点是水流通过网孔,使箱体内形成一个活水环境,因而水质清新,溶氧丰富,可实行高密度精养。20122013年我们在许昌市襄城县东湖水产养殖公司开展黄鳝网箱养殖试验并取得成功,现将网箱养殖技术总结如下:
罗实亚,安远锋[9](2012)在《黄鳝的人工生态养殖》文中提出黄鳝历来是人们餐桌上受欢迎的美味,但近年来,由于过度捕捞,特别是电捕的泛滥,加上大量施用对黄鳝有害的农药和耕作制度的改变,天然水域里的黄鳝资源逐年减少,有的区域已几乎绝迹。与此同时,由于天然捕捞量逐年下降,而需求量却逐年上升,又加剧了对天然黄鳝资源的掠夺,由此形成恶性循环,对生态造成了极大的破坏。经过多年的探索、研究、实验,我们总结出了黄鳝的人工生态养殖的办法。
邹伟[10](2009)在《黄鳝暂养运输技术》文中研究表明在掌握黄鲜习性的基础上,进行合理暂养和科学运输,才能解决黄鳝暂养运输过程中死亡率高的问题,分析了黄鳝暂养运输过程中死亡的原因,并提出对策,以期为水产养殖户提供参考。
二、黄鳝的暂养与运输技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黄鳝的暂养与运输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境外黄鳝进入国内市场流通状况调研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方法 |
1.1 调研地点的选择 |
1.2 调研方法 |
2 研究结果 |
2.1 流入国内市场境外黄鳝的来源国家或地区 |
2.2 境外黄鳝进入国内市场的途径 |
2.3 境外黄鳝在国内市场的流通销量、价格及季节性特点 |
2.4 境外黄鳝的口感 |
3 讨论 |
3.1 影响境外黄鳝在国内市场价格的因素 |
3.2 影响境外黄鳝在国内市场销量的因素 |
3.3 境外黄鳝在国内市场流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
(2)南美白对虾无水保活及其生化和肉质的应激响应(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南美白对虾 |
1.2 鲜活水产品保活运输 |
1.2.1 无水运输 |
1.2.2 有水运输 |
1.2.3 运输前处理 |
1.3 鲜活水产品在无水运输过程中的应激反应 |
1.3.1 机体应激反应 |
1.3.2 细胞应激反应 |
1.4 无水运输对鲜活水产品品质的影响 |
1.4.1 脂质和蛋白质氧化途径 |
1.4.2 能量物质代谢途径 |
1.4.3 内源性蛋白酶酶解途径 |
1.4.4 细胞凋亡途径 |
1.5 本研究意义与主要内容 |
1.5.1 研究意义 |
1.5.2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无水保活运输关键技术的研发 |
2.1 引言 |
2.2 材料与方法 |
2.2.1 实验材料 |
2.2.2 仪器与设备 |
2.2.3 实验方法 |
2.2.4 数据处理 |
2.3 实验结果 |
2.3.1 休眠和复苏的温度及时间 |
2.3.2 冷击温度及保活温度对模拟无水运输存活率的影响 |
2.3.3 暂养对模拟无水运输存活率的影响 |
2.3.4 无水保活运输包装的使用效果 |
2.3.5 防伤装载对模拟无水运输存活率的影响 |
2.3.6 无水保活运输过程中温度、氧气和存活率的变化 |
2.4 讨论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HSP70抑制空气暴露胁迫对血淋巴细胞凋亡的作用 |
3.1 引言 |
3.2 材料与方法 |
3.2.1 实验材料 |
3.2.2 试剂与设备 |
3.2.3 实验方法 |
3.2.4 数据处理 |
3.3 实验结果 |
3.3.1 实验模型的建立及有效性 |
3.3.2 血淋巴细胞HSP70基因及蛋白表达 |
3.3.3 HSP70对空气暴露对虾存活率的影响 |
3.3.4 HSP70对血淋巴细胞内ROS含量的影响 |
3.3.5 HSP70对血淋巴细胞内细胞色素c基因表达量的影响 |
3.3.6 HSP70对血淋巴细胞内caspase-3 基因表达量及其活性的影响 |
3.3.7 HSP70对血淋巴细胞凋亡的影响 |
3.4 讨论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空气暴露胁迫对肌肉蛋白质和脂质氧化的影响 |
4.1 引言 |
4.2 材料与方法 |
4.2.1 实验材料 |
4.2.2 试剂与设备 |
4.2.3 实验方法 |
4.2.4 数据处理 |
4.3 实验结果 |
4.3.1 肌肉中ROS和 RNS的含量 |
4.3.2 肌肉中脂质的FFA含量、PV、TBARs值和FR值 |
4.3.3 肌肉中MP的 CO浓度、SH和 S-S浓度、内在荧光强度和表面疏水性 |
4.3.4 肌肉中MP的蛋白组成 |
4.4 讨论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空气暴露胁迫对肌肉糖原和脂质代谢的影响 |
5.1 引言 |
5.2 材料与方法 |
5.2.1 实验材料 |
5.2.2 试剂与设备 |
5.2.3 实验方法 |
5.2.4 数据处理 |
5.3 实验结果 |
5.3.1 对虾肌肉的肌纤维呼吸类型 |
5.3.2 肌肉细胞内的Ca~(2+)浓度 |
5.3.3 肌肉中AMPKα基因表达量 |
5.3.4 肌肉中HK,PK,LDH和ATGL的活性 |
5.3.5 肌肉中肌糖原和乳酸的含量 |
5.3.6 肌肉中ATP、IMP的含量及AMP/ATP值和K值 |
5.3.7 肌肉中脂肪酸的组成 |
5.4 讨论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空气暴露胁迫对肌肉内源性蛋白酶的影响 |
6.1 引言 |
6.2 材料与方法 |
6.2.1 实验材料 |
6.2.2 试剂与设备 |
6.2.3 实验方法 |
6.2.4 数据处理 |
6.3 实验结果 |
6.3.1 肌肉中蛋白酶的总活性 |
6.3.2 肌肉中组织蛋白酶B和L的活性 |
6.3.3 肌肉中钙蛋白酶的活性 |
6.3.4 肌肉中caspase-3 的活性及细胞的凋亡状况 |
6.3.5 肌肉中明胶蛋白酶的活性 |
6.4 讨论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空气暴露胁迫对肌肉品质的影响 |
7.1 引言 |
7.2 材料与方法 |
7.2.1 实验材料 |
7.2.2 试剂与设备 |
7.2.3 实验方法 |
7.2.4 数据处理 |
7.3 实验结果 |
7.3.1 肌肉的pH值、纤维碎片指数和微观形态 |
7.3.2 肌肉的水分状态 |
7.3.3 肌肉的离心失重率和汁液损失率 |
7.3.4 肌肉的质构特性 |
7.4 讨论 |
7.5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
8.1 主要结论 |
8.2 主要创新点 |
8.3 展望 |
参考文献 |
博士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3)光周期对中华绒螯蟹褪黑激素昼夜节律的影响及眼柄的调控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光周期对水产动物的影响 |
1.1.1 光周期对水产动物生理活动的影响 |
1.1.2 光周期对水产动物摄食的影响 |
1.1.3 光周期对水产动物生长和发育的影响 |
1.2 甲壳类动物的昼夜节律 |
1.2.1 昼夜节律的概念 |
1.2.2 昼夜节律的发现与发展 |
1.2.3 甲壳类动物的昼夜节律 |
1.3 甲壳类动物褪黑激素的研究 |
1.3.1 MT的理化性质 |
1.3.2 MT的作用 |
1.3.3 MT昼夜节律的研究现状 |
1.4 甲壳类动物的眼柄功能 |
1.5 试验目的与意义 |
第二章 自然光照条件下,中华绒螯蟹血淋巴和眼柄组织MT含量的昼夜节律 |
2.1 试验材料 |
2.1.1 试验动物 |
2.1.2 主要仪器 |
2.1.3 主要试剂 |
2.1.4 主要试剂的配制 |
2.2 试验方法 |
2.2.1 试验动物的暂养 |
2.2.2 采集样品 |
2.2.3 样品的预处理 |
2.2.4 标准曲线的制作 |
2.2.5 样品的检测 |
2.3 结果分析 |
2.3.1 MT标准曲线 |
2.3.2 血淋巴样品中MT含量的昼夜节律 |
2.3.3 眼柄组织样品中MT含量的昼夜节律 |
2.4 讨论 |
2.5 小结 |
第三章 不同光周期条件下,中华绒螯蟹血淋巴和眼柄组织MT含量的昼夜节律 |
3.1 试验材料 |
3.1.1 试验动物 |
3.1.2 主要仪器 |
3.1.3 主要试剂 |
3.1.4 主要试剂的配制 |
3.2 试验方法 |
3.2.1 试验动物的暂养 |
3.2.2 采集样品 |
3.2.3 样品的预处理 |
3.2.4 标准曲线的制作 |
3.2.5 样品的检测 |
3.3 结果分析 |
3.4 讨论 |
3.5 小结 |
第四章 中华绒螯蟹眼柄组织昼夜差异转录组 |
4.1 试验材料 |
4.1.1 试验动物 |
4.1.2 主要仪器 |
4.1.3 主要试剂 |
4.1.4 主要试剂的配制 |
4.2 试验方法 |
4.2.1 试验动物的暂养 |
4.2.2 采集样品 |
4.2.3 总RNA提取和测序 |
4.2.4 组装和基因注释 |
4.2.5 差异基因表达与富集分析 |
4.3 结果分析 |
4.3.1 序列注释 |
4.3.2 GO和 KEGG富集分析 |
4.3.3 昼夜节律相关基因 |
4.3.4 差异表达基因的鉴定与验证 |
4.3.5 蜕皮相关基因 |
4.3.6 行为相关基因 |
4.4 讨论 |
4.5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文章 |
(4)郑州机场国际进港冷链产品流程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冷链文献研究综述 |
1.2.1 国外文献研究综述 |
1.2.2 国内文献研究综述 |
1.3 研究的内容和框架 |
1.3.1 研究的内容 |
1.3.2 技术路线图 |
1.3.3 可能创新之处 |
1.4 研究方法 |
1.5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相关基础理论 |
2.1 冷链物流 |
2.2 航空冷链物流 |
2.2.1 航空冷链物流要求 |
2.2.2 航空冷链物流特点 |
2.3 流程优化方法 |
2.3.1 Microsoft Project项目管理 |
2.3.2 流程程序法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郑州机场冷链产品货运发展现状与进港流程业务分析 |
3.1 郑州机场冷链货运发展现状 |
3.2 郑州机场冷链发展的基础分析 |
3.2.1 郑州冷链有关政策 |
3.2.2 郑州机场从事货运业务的航空公司 |
3.3 郑州机场冷链货站现状分析 |
3.3.1 华中冷鲜港 |
3.3.2 鲜活水产品暂养池 |
3.3.3 国际货站冷库 |
3.4 郑州机场水果进港流程 |
3.4.1 郑州机场水果进港流程图 |
3.4.2 水果进港流程存在的问题 |
3.5 海鲜产品的进港流程图 |
3.5.1 海鲜产品的进港流程图 |
3.5.2 海鲜产品的进港流程存在的问题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郑州机场国际进港水果流程优化 |
4.1 .郑州机场国际进港水果优化的目标 |
4.2 用Microsoft Project软件绘制水果进港流程甘特图 |
4.3 基于时间最短的水果进港关键流程优化 |
4.4 问题归纳和优化措施 |
4.5 非关键流程的优化 |
4.6 优化后的水果进港流程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郑州机场国际进港海鲜产品流程优化 |
5.1 郑州机场国际进港海鲜产品优化的目标 |
5.2 用Microsoft Project软件绘制海鲜产品进港流程甘特图 |
5.3 基于时间最短的海鲜产品进港关键流程优化 |
5.4 问题归纳和优化措施 |
5.5 非关键流程的优化 |
5.6 优化后的海鲜产品进港流程 |
5.7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论文工作总结 |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5)循环水暂养处理对团头鲂肌肉品质的提升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表及释名 |
1 前言 |
1.1 我国淡水产品的资源优势 |
1.1.1 我国水产品的产量与分布 |
1.1.2 我国淡水鱼的资源优势 |
1.2 水产品品质指标与评价方法 |
1.2.1 评价水产品品质的指标体系 |
1.2.2 水产品品质的评价方法 |
1.3 淡水鱼的品质特征与影响因素 |
1.3.1 淡水鱼的品质特征 |
1.3.2 影响淡水鱼品质的因素 |
1.4 净化处理对淡水鱼品质的提升作用 |
1.4.1 养殖水产品的净化处理方式 |
1.4.2 净化处理对水产品品质提升作用 |
1.4.3 水产品净化提质的代谢机制 |
1.5 课题研究目的意义与研究内容 |
1.5.1 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
1.5.2 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
1.5.3 课题研究的技术路线 |
2 材料和方法 |
2.1 试验材料 |
2.1.1 实验原料 |
2.1.2 主要试剂 |
2.2 主要设备 |
2.3 试验方法 |
2.3.1 循环水净化装置 |
2.3.2 净化试验方案 |
2.3.3 空壳率和肝体比的测定 |
2.3.4 理化指标的测定 |
2.3.5 质构TPA参数的测定 |
2.3.6 色度的测定 |
2.3.7 气味特征分析 |
2.3.8 挥发性风味物质的测定(SPME-GC-MS) |
2.3.9 全二维气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GC×GC-TOFMS) |
2.3.10 滋味特征分析 |
2.3.11 ATP关联物及鲜度K值的测定 |
2.3.12 乳酸含量的测定 |
2.3.13 游离氨基酸含量的测定 |
2.3.14 脂肪酸含量的测定 |
2.3.15 有机酸含量的测定 |
2.3.16 无机矿物离子含量的测定 |
2.3.17 核苷酸代谢物含量的测定 |
2.3.18 感官评价 |
2.4 数据统计分析 |
3 结果与分析 |
3.1 循环水处理时间对团头鲂肌肉品质和风味的影响 |
3.1.1 处理时间对团头鲂空壳率和肝体比的影响 |
3.1.2 处理时间对团头鲂肌肉和肝脏理化特性的影响 |
3.1.3 处理时间对团头鲂肌肉质构参数的影响 |
3.1.4 处理时间对团头鲂肌肉滋味的影响 |
3.1.5 处理时间对团头鲂肌肉气味的影响 |
3.1.6 感官评价 |
3.1.7 小结 |
3.2 循环水处理条件对团头鲂肌肉品质的影响及其参数优化 |
3.2.1 鱼水密度对团头鲂肌肉理化成分的影响 |
3.2.2 处理温度对团头鲂肌肉理化成分的影响 |
3.2.3 水流置换量对团头鲂肌肉理化成分的影响 |
3.2.4 处理条件优化对团头鲂肌肉品质的影响 |
3.2.5 净化前后团头鲂肌肉理化成分的变化 |
3.2.6 小结 |
3.3 净化前后挥发性风味和滋味物质的变化 |
3.3.1 净化处理对团头鲂肌肉气味的影响 |
3.3.2 净化处理对团头鲂肌肉滋味的影响 |
3.3.3 小结 |
4 讨论 |
4.1 净化处理对淡水鱼肉质的影响 |
4.2 净化处理对淡水鱼肌肉风味和滋味的影响 |
4.3 影响净化效果的因素与品质控制方法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6)淡水活鱼现代流通的装备技术集成与模式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图目录 |
表目录 |
第一章 绪论 |
1.1 问题提出及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3 研究目标、内容、思路和技术路线 |
1.4 研究的特色与创新之处 |
第二章 淡水活鱼现代流通装备技术集成与模式优化的系统认识 |
2.1 淡水活鱼现代流通的基本认识 |
2.2 我国淡水活鱼流通的基本认识 |
2.3 淡水活鱼现代流通装备技术集成与模式优化的概念界定 |
2.4 淡水活鱼现代流通装备技术集成与模式优化的系统分析框架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淡水活鱼现代流通的目标决策机理 |
3.1 淡水活鱼现代流通目标体系构建 |
3.2 淡水活鱼现代流通目标影响因素 |
3.3 淡水活鱼现代流通目标实现路径 |
3.4 淡水活鱼现代流通目标实现机理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淡水活鱼现代流通的流体工艺匹配分析 |
4.1 淡水活鱼现代流通的流体特性分析 |
4.2 淡水活鱼现代流通的工艺类型比较 |
4.3 淡水活鱼现代流通的流体工艺匹配方案构建与优选 |
4.4 淡水活鱼现代流通的流体工艺匹配分析实例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淡水活鱼现代流通的装备技术集成配置 |
5.1 淡水活鱼现代流通的装备技术构成及类型 |
5.2 淡水活鱼现代流通的装备技术等级评价 |
5.3 淡水活鱼现代流通的装备技术集成配置方案构建与优选 |
5.4 淡水活鱼现代流通的装备技术集成分析实例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淡水活鱼现代流通的主体/组织协同优化 |
6.1 淡水活鱼现代流通的主体/组织类型及特征 |
6.2 淡水活鱼现代流通的主体/组织行为决策分析 |
6.3 淡水活鱼现代流通的主体/组织行为博弈分析 |
6.4 淡水活鱼现代流通的主体/组织协同优化机制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淡水活鱼现代流通装备技术集成与模式优化的案例分析 |
7.1 淡水活鱼现代流通装备技术集成与模式优化的案例总结 |
7.2 淡水活鱼现代流通装备技术集成与模式优化的案例评价 |
7.3 淡水活鱼现代流通装备技术集成与模式优化的策略分析 |
7.4 淡水活鱼现代流通装备技术集成与模式优化的政策建议 |
7.5 本章小节 |
第八章 结论与建议 |
8.1 主要研究结论 |
8.2 进一步研究的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作者简介 |
(7)舒城县黄鳝运输“发烧”的原因及防治(论文提纲范文)
1 影响黄鳝“发烧”的原因[1] |
2 黄鳝启运前的准备工作 |
3 黄鳝的运输方法 |
(8)黄鳝二年段网箱生态养殖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网箱的制作与安装 |
1.1 网箱制作 |
1.2 网箱设置 |
2 池塘消毒 |
3 精心选择鳝种 |
3.1 苗种选择 |
3.2 从严把关 |
3.3 苗种运输 |
4 合理确定放养密度 |
4.1 两年内不分箱的网箱 |
4.2 第二年分箱的网箱 |
5 投饵训化 |
5.1 开口驯化 |
5.2 转食驯化 |
5.3 投喂量 |
6 加强网箱水草管理 |
7 加强管理 |
8 安全越冬 |
9 第二年提早开食 |
1 0 疾病预防 |
1 0.1 应激性疾病 |
1 0.2 低温综合症防治 |
1 0.3 水霉病 |
1 0.4 细菌性肠炎 |
1 0.5 细菌性腐皮病 (梅花斑状病) |
1 0.6 毛细线虫病 (棘头虫病) |
1 0.7 发烧病 |
1 0.8 肝胆综合症 |
(9)黄鳝的人工生态养殖(论文提纲范文)
1 生活习性 |
2 原生态养殖池的建立 |
3 投放前的准备 |
4 投放 |
5 入池后的管理 |
6 中期管理 |
7 后期管理 |
8 鱼病的防治 |
9 运输 |
(10)黄鳝暂养运输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掌握黄鳝的习性 |
1.1 生活习性 |
1.2 食性 |
1.3 繁殖习性 |
2 合理暂养 |
3 科学运输 |
3.1 干法运输 |
3.2 水法运输 |
4 暂养运输过程中黄鳝的死亡原因及对策 |
4.1“发烧”缺氧使鳝窒息 |
4.2 鱼体受伤引起死亡 |
4.3 水温升高造成死亡 |
四、黄鳝的暂养与运输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 [1]境外黄鳝进入国内市场流通状况调研与分析[J]. 张涛,周运涛,喻亚丽,董立学,何力. 中国渔业质量与标准, 2021(05)
- [2]南美白对虾无水保活及其生化和肉质的应激响应[D]. 管维良. 浙江大学, 2021
- [3]光周期对中华绒螯蟹褪黑激素昼夜节律的影响及眼柄的调控作用研究[D]. 韩志斌. 沈阳农业大学, 2020(03)
- [4]郑州机场国际进港冷链产品流程优化研究[D]. 杨选选. 中国民航大学, 2020(01)
- [5]循环水暂养处理对团头鲂肌肉品质的提升作用[D]. 郭晓东. 华中农业大学, 2019
- [6]淡水活鱼现代流通的装备技术集成与模式优化研究[D]. 吴慧曼. 中国农业大学, 2014(09)
- [7]舒城县黄鳝运输“发烧”的原因及防治[J]. 胡凯,秦贤如. 安徽农业科学, 2014(03)
- [8]黄鳝二年段网箱生态养殖技术[J]. 朱景广,李欣. 河南水产, 2013(03)
- [9]黄鳝的人工生态养殖[J]. 罗实亚,安远锋. 养殖技术顾问, 2012(08)
- [10]黄鳝暂养运输技术[J]. 邹伟. 现代农业科技, 200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