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探究式教学的教学环节(论文文献综述)
张玮[1](2021)在《基于3C-FIAS的中学化学探究式教学行为研究》文中认为在高中化学课堂中,互动是师生之间交流和传递信息的重要途径。有效的师生互动对于促进学生掌握知识内容,提高教学效率有着重要的作用。在新课程改革的推动下,高中化学课堂教学模式从过去以教师为主体逐步向以学生为中心过度,教师开始注重对学生自主性的培养,师生互动方式也逐渐发生了转变。探究式教学作为有效提升学生主体地位的教学方式,更加符合当下新课程改革的要求。研究探究式教学的师生互动情况,一方面可以了解当前课堂中探究式教学的有效性;另一方面可以提出探究式教学的优化策略,帮助教师改进教学。该文以建构主义理论、师生互动理论和人本主义理论为理论基础,运用了文献研究法对学者已有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和总结,并运用了课堂研究法和比较分析法对优质课的探究教学环节进行对比和分析。利用3C-FIAS互动分析系统对2018年“中国化学会第十三届全国基础教育化学新课程实施成果交流大会”和2017年“中国化学会第十二届全国基础教育化学新课程实施成果交流大会”中八节具有探究式教学特征的示范课进行编码分析和研究。经过数据处理,从矩阵分析、比率分析和曲线分析三个角度,探究优质探究教学环节的师生互动特征,并针对其存在的问题提出适当的改进策略。通过研究发现,优质探究教学环节存在以下特征:(1)教师注重与学生的沟通,能够经常使用问答的形式与学生进行互动。(2)多数教师能够设计开放性的问题,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充分的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3)学生话语与学生行为的比率较常模有所增长,说明教师能够有意识地将课堂中的话语权交到学生手中,但教师的语言平均比率依旧高于学生语言的平均比率。(4)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够给予学生及时的反馈,且控制类语言使用较少.(5)教师在授课时更倾向于向学生施加直接的和积极的影响,教学语言风格属于直接型的教学风风格。同时笔者也发现探究教学环节存在着教师施加的直接影响较多,鼓励性语言较少和碎片式问题较多等不足。针对探究式教学存在的特征和不足,提出了结合生活实际创设探究情境;创设融洽的课堂氛围;调整提问方式,精心设计问题;合理设计探究模式,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的教学策略;适当留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苏敦斯琴[2](2021)在《基于小学《科学》地理内容的问题式教学案例设计研究》文中提出新课程改革提倡学生运用探究为主的多样学习方式,通过探究式学习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问题式教学是指在教学目标的指导下,教师创设特定的教学情境,将学科知识转化为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发挥自主能动性,通过小组讨论、合作解决问题,将知识与技能迁移应用的教学模式。在《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2017版)》中倡导探究式学习模式,旨在充分调动学生积极学习,提高小学科学教学质量和水平。因此研究问题式教学培养小学生探究能力有重要意义。本文对问题式教学现状、问题式教学的组成要素和设计策略等方面进行分析研究,在此基础上进行教学案例的设计,归纳总结了教学案例设计策略,进行了小学科学地理内容的问题式教学案例的设计,并基于笔者的教学实践实施了教学案例,最终得出了结论。论文采用了文献研究法、实践研究法、案例分析法、行动研究法以及课堂观察法等研究方法对问题式教学进行了研究。通过案例分析得出案例分析启示,并在建构主义理论、杜威实用主义理论、情境认知理论和地理课程与教学论基础上,整理出小学科学中适宜问题式教学的地理内容,并对其进行教学设计和实施,总结出教学案例设计的策略。教学案例设计策略主要为:以课标为依据,培养学生探究能力;以学生为主体,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创设有效的情境,激发学生主动探究;运用有效评价,优化教学效果等。通过以上研究得出三个方面的研究结论:问题式教学模式是培养小学生探究能力的重要教学模式、基于小学科学地理内容的问题式教学案例设计应符合一定的策略、问题式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课堂参与度。
郑秀玲[3](2021)在《基于探究式教学培养高一学生的科学推理能力的实践研究》文中研究表明2017年版高中物理课程标准提出了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物理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物理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科学态度与责任”四个方面。“科学推理”是“科学思维”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科学探究、科学发现中,科学推理能力是贯穿整个过程的必不可少的思维能力,由此可见,科学推理能力的研究影响着学生科学探究、科学创新能力的发展,也影响着科学教育的发展。笔者在梳理文献时发现,我国学生科学推理能力与科学知识发展不平衡;国内对科学推理能力的研究存在重现状调查轻实践研究的问题,虽然有部分研究提出了培养学生科学推理能力的教学策略,但是这样的研究还较少;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的研究,均有结果显示:探究式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推理能力。但是大多数研究都只是比较宏观地指出了探究式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推理能力,并没有指明具体的教学路径,没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设计以及实施。并且笔者在查阅文献时,发现科学推理能力的形成过程与探究式教学的过程是高度吻合的,笔者有理由相信,让学生真正进行探究,是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科学推理能力的。因此,笔者希望通过本研究,对高中物理必修一中涉及到科学推理并且适合用探究式教学进行教学的内容进行精心的教学设计,并且进行实施,对学生科学推理能力各个子维度有针对性地进行培养,为一线教师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推理能力提供有效的参考。本文运用文献查阅法、问卷调查法、实验法、SPSS教育统计法做了如下研究:首先,用LCTSR问卷对广西桂林市某高中高一年级的两个平行班的学生的科学推理能力进行检测,调查所研究的学生的科学推理能力发展水平,调研发现,大多被试认知发展水平处于形式运算阶段,且科学推理能力各维度发展不平衡。其次,分析教材,找到高中物理必修一中涉及科学推理且适合于运用探究式教学法来进行教学的内容,从而确定培养科学推理能力的内容载体。再次,根据科学推理能力的各个子维度(比例推理、相关推理、控制变量推理、假设演绎推理)形成的过程与探究式教学的对应关系,设计相应的探究环节,以探究环节为手段,在探究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推理能力。并提出显化科学推理过程、设计学习单、创设问题情境、以学生为主体等设计要点,对确定的设计内容进行教学设计。最后,选取两个平行班,实验班采用探究式教学的方法实施设计好的内容,对照班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学结束后,用LCTSR问卷对学生的科学推理能力进行检测,运用SPSS软件处理问卷检测所得的数据,并分析探究式教学培养高一学生科学推理能力的有效性。研究发现,根据探究式教学与科学推理能力各子维度形成的对应关系,以相应的探究环节为手段,有针对性地对各个科学推理子维度进行培养,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推理能力。
赵婉莹[4](2021)在《概念教学六步式教学模式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以营口市某中学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11年教育部颁布了《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各种教学模式争相出现,为了贯彻落实2011版生物新课标着重强调的生物概念教学和探究式教学的理念,我区研训员提出了概念教学六步式教学模式。该教学模式是以科学探究活动为主线、学生为主体展开的一种课堂教学方法,该教学模式以建构主义理论和认知结构理论等理论为支撑,旨在学生在自主、合作和探究中自主构建概念,形成知识体系。该方法着眼于科学探究活动,激发学生主动学习,从而实现知识的构建。根据调查分析,有关于概念教学六步式教学模式在初中生物学科的研究少之又少,甚至极度缺乏。本研究目的是分析概念教学六步式教学模式在初中生物中的运用情况,对于出现的问题,提出合理的策略,希望更多的一线教师能够摆脱传统的“满堂灌”教学,为课堂注入新鲜的血液,更好的落实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本研究以笔者工作的营口市第二十九初级中学初一年级4个平行班学生和8位初中生物老师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研究法分析了概念教学六步式教学模式相关的基本理论;通过对初一年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和生物教师的访谈了解了笔者所工作的学校初中生物学课堂教学现状,并进行了概念教学六步教学模式在本校实施的可行性分析。最后以人教2011课标版初中生物七年级上册为例进行了初步实践的案例展示。研究结果表明概念教学六步式教学模式可以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陶冶学生人文情怀,提高学生问题解决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转变教学方式。实验结束后实验班的学生成绩显着高于对照班。因此可以推断,概念教学六步式教学模式的进一步推进对于学生成绩的提高有一定帮助。本次研究的亮点在于充分分析了概念教学六步式教学模式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可行性后,精心设计了大量的概念教学六步式教学模式的教学案例,并基本上应用于实践,希望可以被更多的一线教师所利用重视。
唐珊珊[5](2021)在《初中物理项目式教学案例的开发与应用》文中认为初中物理课程标准指出初中物理教学应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目标。项目式教学顺应时代要求,在培养学生能力、提升学生素养上有一定优势。本文就项目式教学应用于初中物理学科的理论和实践展开,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第一部分文献研究。首先通过搜集资料阅读文献,了解项目式教学的理论基础和发展现状,结合物理学科特点,界定出初中物理项目式教学的概念,并将其与传统教学模式进行比较。其次是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初中物理项目式教学的设计原则和教学流程,以及项目式教学融入初中物理传统教学的三种方式,为后续项目式教学案例设计提供了必需的理论导引。第二部分现状调查。通过教师访谈和学生问卷调查了解当下初中物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教师和学生对项目式教学的实施持有较积极态度,为后续实施项目式教学提供实践基础。第三部分项目式教学案例的设计和应用。以项目式教学理论为基础,结合苏科版初中物理教材内容和实际生活,设计并实施三个教学案例,其一是“成品制作类”项目——“自制传统杆秤”,以项目任务承载基础知识的学习;其二以《噪声及其控制》教学为例,在传统课堂增加项目活动;其三是取材“综合实践活动”的课下项目——“用电冰箱研究物态变化现象”,学生在课下以常见的家用电器完成生动有趣的教学任务,增加学习兴趣同时锻炼自主探究的能力。通过教学实践可知,大多数学生对项目式教学模式是比较认可的,且项目式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在项目式教学模式下,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的机会较多,有利于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但对于教学过程中的一些不足,如项目实施环节教师对课堂的有效把控和学生自评互评的有效落实等问题,还需继续研究和改进,才能将项目式教学更好的应用于初中物理教学,以培养学生综合能力、提高学生科学素养。
董小玉[6](2021)在《基于主题式教学的高中生数字化学习与创新素养培养研究 ——以广西贺州市A中学为例》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方法也在不断变化,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不能满足当前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目标。因此,有必要改变教学方法,尝试将其他教学方法应用于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主题式教学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方法,通过确定某一主题,整个教学过程围绕主题辐射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更加系统化。这种教学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在信息技术课程中运用主题式教学,学生可以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在主题探究活动中掌握知识与技能,提高学习效率。此外,主题式教学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思维,增强学生的协作能力和创新能力。这种教学方法在培养学生的数字化学习与创新素养方面具有很大的优势。因此,我们可以采用主题式教学培养学生的数字化学习与创新素养。在培养学生数字化学习与创新素养方面,当下的项目学习、创客教育、STEM教育理念等都得到了较多的研究。本论文试图另辟蹊径,尝试着眼于学生数字化学习与创新素养培养,系统梳理主题式教学的基本内涵和基本特征,调查研究学生数字化学习与创新素养培养现状及其影响因素,深入分析主题式教学的基本要素,尝试构建培养学生数字化学习与创新素养的主题式教学的基本流程和相关的教学策略,并通过行动研究试用与改进教学流程及教学策略。具体内容如下:第一部分是理论研究,包括第一、二章内容。阐述了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目的与意义,研究内容、方法与思路。梳理了数字化学习与创新素养和主题式教学的国内外研究综述,对数字化学习与创新、主题式教学核心概念做了界定,阐述了建构主义理论、教学系统设计理论和协作学习理论对本研究的启示。第二部分是现状调查,主要是第三章内容。通过访谈法对教师进行访谈,了解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现状,通过问卷调查法了解学生的数字化学习与创新素养培养现状及其影响因素。通过调查分析,总结目前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了解学生的数字化学习与创新素养培养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为后续提出主题式教学策略提供参考。第三部分是关于主题式教学流程的构建和教学策略的初步提出,主要是第四章内容。根据前人对主题式教学流程的研究,在理论基础的指导下,结合课程内容特点,构建了高中生数字化学习与创新素养培养的主题式教学流程,包括确定主题——设计主题教学活动方案——开展主题活动——作品展示与评价——总结反思五个环节。根据调查结果提出相关主题式教学策略,确定主题策略:主题要具有创新性和新颖性、主题内容要具有开放性;设计策略:以培养学生数字化学习与创新素养为目标导向,设置实践性较强的主题任务;活动策略:自主学习与协作学习相结合,分享与互动的创建;作品展示与评价策略:评价主体多元化,过程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相结合。第四部分是教学实践,包括第五、六章内容。笔者选取贺州市A中学高一(5)班的60名同学作为研究对象,进行三轮教学实践研究。在教学实践中对学生的课堂参与和学习情况进行观察,针对学生出现的问题进行修改,完善教学策略。通过对学生作品和实践后学生数字化学习与创新素养水平进行分析,总结行动研究效果和主题式教学策略。第五部分是总结展望,主要是第七章内容。包括研究结论和研究的不足以及对未来的展望。研究的主要结论,一是通过调查发现,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方式需要转变,学生数字化学习意识有待提高,学生数字化学习与创新素养水平不高,教师对数字化学习与创新素养认识不足,学生数字化学习与创新素养的影响因素有个人水平、行为情感、学习环境、学习资源和教师能力五个因素。二是在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使用包括确定主题——设计主题教学活动方案——开展主题活动——作品展示与评价——总结反思等五个环节的主题式教学有助于学生的数字化学习与创新素养的培养。在使用主题式教学时,还需要注意使用相关的教学策略,这些策略包括:确定主题策略:主题要具有创新性和新颖性,主题内容要具有开放性,学生参与主题的确定;设计策略:以培养学生数字化学习与创新素养为目标导向,设置实践性较强的主题任务;活动策略: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相结合,开展头脑风暴活动,分享与互动的创建;作品展示与评价策略:展示多人参与,评价主体多元化,过程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
贾萌[7](2021)在《探究式教学“134”教学模式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认为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2016年起,初中《思想品德》教材统一更改为《道德与法治》。其教材内容和形式也发生很大的变化。教材中增添了“运用你的经验”、“探究与分享”、“相关链接”、“拓展空间”等模块的内容,越来越重视在探究活动中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作为《道德与法治》课教师,也要转变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与时俱进。因此,根据新课程改革的要求、《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目标、初中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学习特点,笔者提出将探究式教学“134”教学模式应用于《道德与法治》教学。探究式教学“134”教学模式在探究式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始终坚持1个原则: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3个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能力目标、知识目标。4个教学环节:五分钟背景知识介绍、提出探究问题;十五分钟学生合作探究;十分钟分组汇报探究结果;十分钟教师总结提升。探究式教学“134”教学模式相对于探究式教学模式而言,更加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时间分配更具体、执行度更高。本文通过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观察法,以《生命可以永恒吗》为例展开教学设计与实践,分析得出探究式教学“134”教学模式在《道德与法治》教学过程中存在部分教师教学理念和技能滞后、教学重结果轻过程、教学评价单一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笔者从教师、学生、教学评价层面提出有效的解决策略。通过对探究式教学“134”教学模式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希望能为一线教师上好《道德与法治》课提供帮助,为教育事业尽绵薄之力。
侯雨岑[8](2021)在《探究式教学在小学图形化编程课程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指出随着教育环境的变化,学生获取知识途径更多样化,对学习内容和形式的要求不断提高,这就促使信息技术课堂的教学内容和形式必须进行改变。笔者通过教学实践发现,传统的教师讲述式教学已经无法适应图形化编程教学的要求,必须对教学策略进行改进,才能发挥图形化编程在培养学生创造力、问题解决能力等方面的功能。图形化编程课程与探究式教学在实践性和创新性方面具有一致性,而且二者都注重教学的经验性和教学上的创新。所以将探究式教学应用于图形化编程课程中有助于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也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本文首先运用文献研究法对图形化编程和探究式教学的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研究综述,通过分析和总结找到目前图形化编程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对相关理论进行深入研究的过程中发现探究式教学的教学原理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情境认知学习理论以及杜威的“做中学”理论的理论基础非常吻合,将相关理论基础与探究式教学相结合,使本研究具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论支撑,在教学实践中有了更多可借鉴的理论依据。对图形化编程和探究式教学进行概念界定,在借鉴国内外图形化编程教育、探究式教学的教学经验后发现二者的结合点:都注重学生的创造力、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其次依据何克抗教授的探究式教学模式作为原型,结合图形化编程的课程特点,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问题解决能力为核心对教学模式进行改进,设计小学图形化编程课程的教学模式,构建了“基于探究式教学的图形化编程教学活动设计”;再次以S市某小学五年级编程社团课程为实践对象进行三轮教学实践研究,在实践过程中发现问题并不断对教学活动设计进行改进;最后通过问卷调查法、课堂观察法和访谈法对教学实践实施前后学生创造力、问题解决能力的变化进行比较,验证了探究式教学在教学实践中应用具有良好的教学效果。研究结果表明:将探究式教学应用于小学图形化编程课程教学中,学生从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主动探究者。大多数学生都能够自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对问题进行总结,对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问题解决能力方面也有所助益。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行小组合作交流,拓宽学生的思维,呈现更加多样化的学习成果。
石迎春[9](2021)在《小学数学“有过程的归纳教学”模式建构》文中研究表明当前教育教学中存在两个突出的问题,一是缺乏“过程”的教育,具有极强的“结果导向”;二是对“归纳教学”重视不够,忽视从个别到一般的归纳学习。小学数学学科,学习内容具有“先验性、抽象性”,儿童掌握这种先于经验、脱离具体情境、经过多次抽象之后的知识存在一定的难度,儿童学习的心理机制要求儿童在数学的学习过程中应浓缩再现人类数学发展的过程,要经历动手操作、实践探索,要亲历知识的再创造、再发现的过程。“有过程的归纳教学”作为一种教学理念和方式,旨在回应上述的诉求,变革儿童的学习方式、促进儿童知识的理解与智慧的生成。“有过程的归纳教学”已对当前教育教学改革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而如何更好地在教学中进行实践成为了教育界关注的重点问题。本研究立足实际,以小学数学学科为例,以归纳性教学理论的生成路径为指引,从“宏观的理论阐释——中观的模式建构——微观的教学实践”三个层面对“有过程的归纳教学”做纵深的探查与研究。以“设计本位”研究为研究范式,构建小学数学“有过程的归纳教学”的教学模式,探寻教学的设计与实施策略。本研究围绕三个研究问题:1.什么是“有过程的归纳教学”?2.小学数学“有过程的归纳教学”的模式原型是什么?3.如何修订和完善小学数学“有过程的归纳教学”的模式原型?具体展开了三个方面的工作。首先,本研究从理论和现实两个维度,对“有过程的归纳教学”的立论基础进行分析,并基于对国内外关于“过程及过程教学”“归纳及归纳教学”文献的分析,在结合专家访谈的基础上对“有过程的归纳教学”的内涵、典型特征及其条件系统进行了阐述。之后以设计本位研究为研究范式,通过三轮的教学迭代对“有过程的归纳教学”的理论进行了回应,并对典型特征及其实现条件进行了完善。其次,本研究以“有过程的归纳教学”的理论为指引,利用视频图像分析法对小学数学10节典型的“关注过程、注重归纳”的教学课例的典型特征进行了分析,并得到了“注重过程的归纳式教学”课堂样态是怎样的,之后确定了“有过程的归纳教学”模式原型建构的五个核心要素:“类特征”的学习主题、“挑战性”的问题情境、“探究性”的操作活动、“贯穿性”的归纳建构、“嵌入式”的学习评价,并以上述研究为基础初步构建了小学数学“有过程的归纳教学”的教学模式(Mode of Procedural Inductive Teaching,以下简称“P-I”教学模式)原型,并从指导思想、功能目标、操作流程和实现条件四个方面对该教学模式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初步构建的“P-I”教学模式具体的操作流程主要有:确立学习目标——设置问题情境——探索新知、建构意义——归纳新知——应用巩固这五个环节。最后,将“P-I”教学模式的原型与小学数学学科的典型案例结合进行具象化,展开了三轮的教学迭代。一方面是将教学理念转化成了实践,另一方面是对教学模式进行检验和修正,同时也对“有过程的归纳教学”的意义、价值、内涵等进行回应。第一轮教学研究是尝试和探索阶段,按照之前构建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设计和实施,主要是从宏观的角度对有过程的归纳教学的各个要素进行整体的考察。通过第一轮的教学实践,本研究对“P-I”教学模式原型的操作流程进行了优化,并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设计了“P-I”教学模式的变式。第二轮是调整和改进的阶段,在第一轮的行动研究的基础上,对“P-I”教学模式进行中观的调整。进一步将教学模式的原型及其变式的操作流程进行优化,并增加了“P-I”教学模式的师生行为指南。第三轮是提升和应用的阶段,主要是从微观的角度,对教学模式的细节进行打造,最终将教学模式的操作流程优化为:“确立学习目标”、“创设问题情境”、“探索新知、建构意义”、“回顾反思”、“应用巩固,拓展延伸”五个环节,并将学生的学习评价嵌入到整个模式之中。至此,经过三轮的教学迭代,本研究构建了与“有过程的归纳教学”相互匹配的适合小学数学教学的“P-I”教学模式原型、变式及其师生行为指南。本研究最终构建了小学数学“有过程的归纳教学”的教学模式(“P-I”教学模式)。该教学模式的创新性主要体现在:1.立足我国当前教育教学存在的问题,以设计本位研究为研究范式,尝试给出来自实践的探索;2.“P-I”教学模式很好地将“过程教育”与“归纳教学”思想结合起来;3.将“P-I”教学模式做变式的处理,以此来增加模式的灵活性;4.将学生的学习评价嵌入到整个模式之中。另外,本研究在教学实践研究中,对“有过程的归纳教学”的设计与实施策略进行了提炼。“有过程的归纳教学”的设计策略主要有:“聚焦‘核心内容’,确定类特征学习主题”“整体分析学习内容、把握知识本质”“剖析学生前概念、定位学习起点”“形成以‘单元’为单位的教学设计”。“有过程的归纳教学”的实施策略主要有:“创建课堂学习共同体,实现多种形式的对话”“经历多种思维的沉思,实现新知的归纳”“对归纳的结论进行辨思,处理好‘或然与必然’的关系”“介入真实情境和任务,实行多元性教育评价”。
蔡俊萍[10](2021)在《基于新教材化学核心素养主题式教学实践与研究》文中指出在新课程改革以及新课标的颁布背景下要求培养学生的化学学科核心素养,而新高考模式发生变化,教师应注意如何去克服新高考模式变化,提高学生学习化学兴趣,探索新高考模式下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化学学科核心素养。主题式教学能为学生搭建学习的“脚手架”,是一种倡导学生为主体的探究性教学模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化学的魅力,提高学习化学的兴趣,并转化化学学习方式。笔者通过研究新教材中适合采用主题式教学模式的主题,整理已有主题式教学模式,构建主题式教学的系统要素模型和分类编码框架,同时进行新教材下的化学核心素养主题式教学模型构建,展开主题式教学设计并实践。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一是查阅国内外核心素养的相关文献以及分析主题式教学研究的现状,明确研究方向。二是以建构主理论、人本主义理论、学习迁移理论为主题式教学提供理论支持,针对现有的主题式教学模型进行分析,设计基于新教材背景下化学核心素养主题式教学模式。三是对新版苏教版高中化学第一册教材的主题式教学资源进行整理分析,为教师采用基于教材的核心素养的主题式教学提供有效资源,发挥教材资源的最大利用化。四是根据设计的主题式教学模式对“分散系胶体”“氯气的发现与制备”进行教学设计并在福建省莆田市第一中学展开教学实践。第五对学生进行素养化测试和访谈以检验该主题式教学模式成效。通过研究发现,构建基于新教材背景下化学核心素养主题式教学模式有助于教师对新版本化学教材的处理提供思路,为落实素养为本教学展开实践,经过主题式教学实践后发现,实验班的“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素养明显高于对照班,即发现展开主题式教学在不同主题都能有效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具有教育价值,同时学生课堂参与度提高,表示新高考下选择化学的可能性增加。
二、探究式教学的教学环节(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探究式教学的教学环节(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3C-FIAS的中学化学探究式教学行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
(一)选题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二、研究现状 |
(一)“课堂言语”的研究现状 |
(二)“FIAS”的研究现状 |
(三) “探究式教学”的研究现状 |
三、研究方法 |
(一)文献研究法 |
(二)课堂观察法 |
(三)比较研究法 |
四、研究思路 |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及研究的理论基础 |
一、相关概念界定 |
(一)师生互动 |
(二)探究式教学 |
(三)课堂教学语言 |
二、研究的理论基础 |
(一)建构主义理论 |
(二)师生互动理论 |
(三)人本主义理论 |
(四)认知主义理论 |
第三章 3C-FIAS研究工具简介 |
一、FIAS互动分析系统的简介 |
二、3C-FIAS互动分析系统 |
(一)编码规则及记录标准 |
(二)数据处理 |
(三)分析方法 |
第四章 基于3C-FIAS的探究式教学案例分析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对象 |
三、教学实录编码 |
四、数据分析 |
(一)矩阵分析 |
(二)比率分析 |
(三)曲线分析 |
第五章 3C-FIAS研究结果及分析 |
一、案例中探究式教学的特点 |
(一)互动形式特点 |
(二)课堂结构特点 |
(三)课堂氛围特点 |
(四)课堂教学风格与倾向特点 |
二、案例中探究式教学中存在的不足 |
(一)直接影响较多 |
(二)鼓励语言较少 |
(三)碎片式问题较多 |
第六章 优化探究式教学的策略 |
一、结合生活实际创设探究情境 |
二、创设融洽的课堂氛围 |
三、调整提问方式,精心设计问题 |
四、合理设计探究模式,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
五、适当留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
结论与展望 |
一、结论 |
二、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2)基于小学《科学》地理内容的问题式教学案例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研究意义与研究内容 |
1.研究背景 |
2.研究意义 |
3.研究内容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1.国外研究现状 |
2.国内研究现状 |
(三)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1.研究方法 |
2.技术路线 |
一、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一)相关概念界定 |
1.问题式教学 |
2.教学案例 |
(二)理论基础 |
1.建构主义理论 |
2.杜威实用主义教育 |
3.情境认知理论 |
4.地理课程与教学论 |
二、基于问题式教学案例分析 |
(一)案例来源与案例筛选 |
(二)案例分析 |
(三)案例分析启示 |
三、小学科学课程特点和内容结构 |
(一)小学科学课程特点 |
1.小学科学是一门基础性课程 |
2.小学科学是以生活科学为逻辑起点的课程 |
3.小学科学是以科学探究式学习为主的课程 |
(二)小学科学课程内容结构 |
四、基于小学科学地理内容的问题式教学案例设计 |
(一)课程标准分析 |
(二)教材分析 |
(三)适于问题式教学的小学科学地理内容分析 |
(四)基于小学科学地理内容的问题式教学案例设计 |
1.教学案例设计组成 |
2.教学案例选择 |
3.教学案例设计 |
(五)基于小学科学地理内容的问题式教学案例设计策略 |
1.以课标为依据,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
2.以学生为主体,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
3.创设有效的情境,激发学生主动探究 |
4.运用有效评价,优化教学效果 |
五、基于问题式教学教学案例实施 |
(一)教学案例实施 |
(二)教学案例实施反思 |
(三)教学案例实施启示 |
六、结论与展望 |
(一)结论 |
(二)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
附录3 |
致谢 |
(3)基于探究式教学培养高一学生的科学推理能力的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问题的提出 |
1.1.1 课程标准的要求 |
1.1.2 我国学生科学推理能力与科学知识发展不平衡 |
1.1.3 中学阶段是发展学生科学推理能力的关键期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2 科学推理的理论体系 |
2.1 科学推理的理论基础 |
2.2 科学推理的概述 |
2.2.1 科学推理 |
2.2.2 科学推理能力 |
2.2.3 科学推理的维度 |
3 采用探究式教学培养学生科学推理能力的原因与方式分析 |
3.1 为什么采用探究式教学培养学生的科学推理能力 |
3.2 如何运用探究式教学培养学生的科学推理能力 |
3.2.1 教学内容的选取 |
3.2.2 教学设计 |
3.2.3 教学实施 |
4 高一物理教学内容分析 |
4.1 高一物理教材中的科学推理内容分析 |
4.1.1 比例推理 |
4.1.2 控制变量推理 |
4.1.3 相关推理 |
4.1.4 假设演绎推理 |
4.2 高一物理教材中的探究式教学内容分析 |
5 高一学生科学推理能力的现状调查研究 |
5.1 调查目标 |
5.2 调查对象 |
5.3 调查工具 |
5.4 评分方式 |
5.5 调查时间 |
5.6 学生科学推理能力发展状况分析 |
5.6.1 测量原始数据整体分析 |
5.6.2 测试各个维度情况分析 |
6 高一学生科学推理能力培养教学实践 |
6.1 研究目标 |
6.2 被试的选择 |
6.3 教学实施 |
6.3.1 “控制变量推理”能力的培养 |
6.3.2 “假设演绎推理”能力的培养 |
6.3.3 “相关推理”能力的培养 |
6.3.4 “比例推理”能力的培养 |
6.4 学生后测成绩分析 |
6.4.1 实验班前后测结果分析 |
6.4.2 对照班前后测结果分析 |
6.4.3 实验班对照班后测成绩对比分析 |
7 总结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研究存在的问题 |
7.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科学推理能力测试卷(LCTSR2000) |
附录2:弹力教学过程 |
附录3: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教学过程 |
读硕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致谢 |
(4)概念教学六步式教学模式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以营口市某中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一)问题的提出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1.概念教学的研究现状 |
2.教学模式的研究现状 |
(三)研究目的与意义 |
1.研究目的 |
2.理论意义 |
3.实践意义 |
(四)研究内容与方法 |
1.研究内容 |
2.研究方法 |
二、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一)概念界定 |
1.概念 |
2.生物学概念 |
3.概念教学 |
4.教学模式 |
(二)理论基础 |
1.布鲁纳的认知结构论 |
2.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3.信息加工理论 |
4.概念转变理论 |
5.奥苏博尔的概念同化理论 |
6.赫尔巴特教育形式阶段论 |
三、初中生物课堂中现阶段教学模式的调查研究 |
(一)调查对象 |
(二)调查时间 |
(三)调查内容及方法 |
(四)问卷调查数据分析 |
1.学生个人情况调查 |
2.学生对于生物学习的学习状态调查 |
3.教师使用概念教学六步式教学模式时学生对课堂的理解情况 |
4.学生对于不同学习方式的感受 |
5.当前概念教学六步式教学模式在初中生物课堂中的使用情况等 |
6.学生对在生物课堂上使用概念教学六步式教学模式的看法 |
四、概念教学六步式教学模式的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
(一)生物概念教学六步式教学模式的内涵 |
(二)生物概念教学六步式教学模式的教学过程 |
1.引入重要概念 |
2.出示重要概念 |
3.构建重要概念 |
4.强化与应用 |
5.梳理与总结 |
6.拓展与提升 |
五、概念教学六步式教学模式在初中生物课堂中应用的教学设计与实践 |
(一)教学设计—以《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为例 |
(二)教学设计—以《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为例 |
(三)概念教学六步式教学模式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实践研究 |
1.研究对象 |
2.变量的控制 |
3.实验过程 |
4.实验结果及分析 |
5.教师访谈结果分析 |
六、结论与展望 |
(一)结论 |
1.概念教学六步式教学模式可以加强学生对生物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
2.概念教学六步式教学模式能够陶冶学生人文情怀,提高问题解决能力 |
3.概念教学六步式教学模式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
4.概念教学六步式教学模式能转变教学方式 |
(二)展望 |
1.备课过程中要注重设计探究过程 |
2.实施过程中,要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 |
3.学生缺乏在课后的自我反思 |
参考文献 |
附录A 初中生物学习现状调查问卷 |
附录B 概念教学六步式教学模式在初中生物课堂中的应用效果调查问卷 |
附录C 教师访谈提纲 |
附录D 课堂强化试题 |
致谢 |
(5)初中物理项目式教学案例的开发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意义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项目式教学的内涵和理论基础 |
2.1 项目式教学的理论基础 |
2.1.1 建构主义教育理论 |
2.1.2 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理论 |
2.1.3 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 |
2.1.4 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 |
2.2 项目式教学的概念界定 |
2.2.1 项目 |
2.2.2 项目式教学 |
2.2.3 项目式教学与传统教学的比较 |
第三章 项目式教学融入初中物理教学的理论探讨 |
3.1 初中物理项目式教学的设计原则 |
3.1.1 主题真实原则 |
3.1.2 项目可行原则 |
3.1.3 选题趣味原则 |
3.1.4 教师指导原则 |
3.1.5 持续探究原则 |
3.2 初中物理项目式教学的教学流程 |
3.2.1 项目主题确定 |
3.2.2 项目任务计划 |
3.2.3 项目活动实施 |
3.2.4 项目成果评价 |
3.3 项目式教学融入初中物理教学的三种方式 |
3.3.1 以产品制作承载知识学习 |
3.3.2 根据教学内容、增加项目活动 |
3.3.3 取材“综合实践活动”,开展课下项目 |
第四章 基于项目式教学的初中物理教学现状调查 |
4.1 调查目的 |
4.2 教师访谈 |
4.3 学生问卷调查 |
4.4 调查结果总结 |
第五章 初中物理项目式教学案例的设计与实施 |
5.1 产品制作类项目:自制传统杆秤 |
5.1.1 项目背景及流程设计 |
5.1.2 项目活动实施 |
5.1.3 项目活动反思 |
5.2 传统教学结合项目活动的案例 |
5.2.1 教学背景及流程设计 |
5.2.2 教学过程 |
5.2.3 教学设计反思 |
5.3 综合实践活动类项目:用电冰箱研究物态变化现象 |
5.3.1 项目背景及流程设计 |
5.3.2 项目活动实施 |
5.3.3 项目活动反思 |
5.4 教学实践结果分析 |
5.4.1 教学实践调查 |
5.4.2 实践结果分析 |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反思 |
6.1 研究结论 |
6.1.1 理论方面 |
6.1.2 实践方面 |
6.2 反思与展望 |
6.2.1 反思不足 |
6.2.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6)基于主题式教学的高中生数字化学习与创新素养培养研究 ——以广西贺州市A中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1.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
2.高中信息技术核心素养的提出 |
3.数字化学习与创新 |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
1.研究目的 |
2.研究意义 |
(三)研究内容、方法与思路 |
1.研究的主要内容 |
2.研究方法 |
3.研究思路 |
(四)国内外研究综述 |
1.数字化学习与创新素养研究现状 |
2.主题式教学研究现状 |
二、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
(一)概念界定 |
1.数字化学习与创新 |
2.主题式教学 |
3.主题式教学和项目式教学辨析 |
(二)理论基础 |
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2.教学系统设计理论 |
3.协作学习理论 |
三、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现状与学生数字化学习与创新素养现状调查 |
(一)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现状调查 |
1.访谈目的 |
2.访谈对象 |
3.访谈提纲 |
4.访谈结果分析 |
(二)学生数字化学习与创新素养培养现状调查分析 |
1.调查目的 |
2.调查方法 |
3.调查对象 |
4.问卷设计及分析 |
5.调查数据分析 |
6.调查结论 |
四、高中生数字化学习与创新素养培养的主题式教学流程和策略 |
(一)教学设计原则 |
1.学生主体性原则 |
2.引导性原则 |
3.实践性原则 |
(二)教学流程 |
1.确定主题 |
2.设计主题教学活动方案 |
3.开展主题活动 |
4.作品展示与评价 |
5.总结反思 |
(三)教学策略 |
1.确定主题策略 |
2.设计策略 |
3.活动策略 |
4.作品展示与评价策略 |
五、高中信息技术学科学生数字化学习与创新素养培养行动研究 |
(一)行动研究概述 |
(二)行动研究准备 |
(三)行动方案设计 |
(四)第一轮行动研究 |
1.课前计划 |
2.教学行动过程 |
3.观察分析 |
4.教学反思 |
(五)第二轮行动研究 |
1.课前计划 |
2.教学行动过程 |
3.观察分析 |
4.教学反思 |
(六)第三轮行动研究 |
1.课前计划 |
2.教学行动过程 |
3.观察分析 |
4.教学反思 |
六、高中生数字化学习与创新素养行动研究效果分析 |
(一)学生作品分析 |
(二)调查问卷分析 |
1.信效度分析 |
2.学生数字化学习与创新素养前后测分析 |
3.学生数字化学习与创新素养各维度前后测分析 |
4.描述统计分析 |
(三)基于主题式教学的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行动研究总结 |
七、结论与展望 |
(一)研究结论 |
1.调查结论 |
2.行动研究结论 |
(二)研究不足 |
(三)研究展望 |
注释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高中生数字化学习与创新素养培养现状问卷调查 |
附录2: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现状访谈提纲 |
附录3:数字化学习与创新素养培养的教学策略实施效果调查 |
附录4:第一轮行动研究作品评价表 |
附录5:第二轮行动研究作品评价表 |
附录6:第三轮行动研究作品评价表 |
附录7:第一轮行动研究课堂效果反馈表 |
附录8:第二轮行动研究课堂效果反馈表 |
附录9:第三轮行动研究课堂效果反馈表 |
致谢 |
(7)探究式教学“134”教学模式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一、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一)选题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三、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
(一)研究方法 |
(二)创新点 |
第二章 探究式教学“134”教学模式相关概述 |
一、探究式教学“134”教学模式的内涵和特征 |
(一)探究式教学模式的概念界定 |
(二)探究式教学“134”教学模式的概念界定 |
(三)探究式教学“134”教学模式的特征 |
二、探究式教学“134”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 |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 |
(二)杜威的“做中学”理论 |
(三)布鲁纳的发现教学理论 |
三、探究式教学“134”教学模式应用于《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意义 |
(一)有利于纾解传统教学模式下《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困境 |
(二)有利于提升《道德与法治》的教学效果 |
(三)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
第三章 探究式教学“134”教学模式应用于《道德与法治》教学设计与实践 |
一、 “5+15+10+10”教学设计 |
(一) “5+15+10+10”教学设计的依据 |
(二) “5+15+10+10”教学设计的要求 |
二、 “5+15+10+10”教学实践以《生命可以永恒吗》为例 |
(一)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 |
(二)教学过程 |
(三)教学反思 |
第四章 探究式教学“134”教学模式应用于《道德与法治》教学的问题分析 |
一、探究式教学“134”教学模式应用于《道德与法治》教学的问卷调查情况 |
(一)调查问卷设计 |
(二)调查结果分析 |
二、探究式教学“134”教学模式应用于《道德与法治》教学面临的问题 |
(一)教学理念与技能滞后 |
(二)教学重结果轻过程 |
(三)教学评价单一 |
三、探究式教学“134”教学模式应用于《道德与法治》教学存在问题的原因 |
(一)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 |
(二)受课堂时间限制的影响 |
(三)教学评价机制不完善 |
第五章 探究式教学“134”教学模式应用于《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策略 |
一、提升教师综合素质 |
(一)开发课程资源,巧设探究问题 |
(二)不断学习,提升技能 |
二、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
(一)端正学习态度,培养探究意识 |
(二)积极参与探究,提升探究能力 |
三、完善教学评价机制 |
(一)建立完善的评价体系 |
(二)丰富探究式教学评价方式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探究式教学“134”教学模式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应用情况调查问卷 |
致谢 |
(8)探究式教学在小学图形化编程课程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
二、研究现状 |
(一)探究式教学国内外研究现状 |
(二)图形化编程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三、研究内容 |
四、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五、研究方法 |
(一)问卷调查法 |
(二)基于设计的研究 |
(三)课堂观察法 |
(四)访谈法 |
六、实施路线 |
第二章 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一、概念界定 |
(一)图形化编程 |
(二)探究式教学 |
二、理论基础 |
(一)情境认知理论 |
(二)杜威“做中学”理论 |
第三章 探究式教学在图形化编程课程中的教学活动设计 |
一、小学图形化编程教学的价值分析 |
(一)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
(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
(三)给学生足够开放的创造空间 |
二、小学图形化编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
三、图形化编程课程探究式教学活动框架设计 |
第四章 探究式教学在图形化编程课程中的教学实践 |
一、前期分析 |
(一)实践对象 |
(二)实践思路 |
(三)实践目的及假设 |
(四)实践工具 |
二、教学实践及分析一:穿越迷宫 |
(一)《穿越迷宫》教学实践 |
(二)《穿越迷宫》教学实践分析 |
三、教学实践设计改进一 |
四、教学实践及分析二:大鱼吃小鱼 |
(一)《大鱼吃小鱼》教学实践 |
(二)《大鱼吃小鱼》教学实践分析 |
五、教学实践设计改进二 |
六、教学实践及分析三:红绿灯 |
(一)《红绿灯》教学实践 |
(二)《红绿灯》教学实践分析 |
七、教学实践研究分析 |
(一)对课堂观察结果的分析 |
(二)对学生创造性问题解决能力结果的分析 |
(三)对访谈结果的分析 |
第五章 结论 |
一、研究结论 |
二、反思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附录1 第一轮实践后学生访谈提纲 |
附录2 三轮实践后学生访谈提纲 |
附录3 创造性思维测验 |
(9)小学数学“有过程的归纳教学”模式建构(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一)时代发展、创新人才的培养召唤“过程的、归纳的”教学 |
(二)教育改革诉求“注重过程,处理好‘过程与结果的关系’” |
(三)知识的“先验性”和儿童学习心理机制呼唤“有过程的归纳教学” |
(四)对“有过程的归纳教学”的模式进行研究具有必要性和迫切性 |
二、研究问题 |
(一)“有过程的归纳教学”的理论阐释 |
(二)小学数学“有过程的归纳教学”的模式构建 |
(三)小学数学“有过程的归纳教学”的模式修正 |
三、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价值 |
四、论文结构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一、关于“过程”及“过程教学”的研究 |
(一)“过程教育”涵义及价值 |
(二)课程中的“过程目标” |
(三)关于“过程教学”研究的回顾与反思 |
二、关于“归纳”及“归纳教学”的研究 |
(一)“归纳推理”涵义及价值 |
(二)数学课程中的“推理能力” |
(三)关于“归纳式教学”研究的回顾与反思 |
三、关于教学模式的研究 |
(一)教学模式的涵义 |
(二)几种典型的教学模式 |
(三)教学模式研究的回顾与反思 |
四、研究的启示 |
第三章 研究设计与方法 |
一、研究思路与框架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阶段 |
(三)研究框架 |
二、研究对象的选取 |
(一)研究的学校 |
(二)研究的学科 |
(三)典型课例的选取 |
(四)实践研究的教师和学生 |
三、研究方法的确定 |
(一)文献分析 |
(二)视频图像分析 |
(三)课堂观察 |
(四)访谈 |
(五)作品分析 |
四、资料的整理与分析 |
(一)教学模式理论阐释阶段资料的整理与分析 |
(二)教学模式原型构建阶段资料的整理与分析 |
(三)教学模式实践修订阶段资料的整理与分析 |
五、研究的真实性与可靠性 |
第四章 “有过程的归纳教学”理论阐释 |
一、“有过程的归纳教学”的立论基础 |
(一)“有过程的归纳教学”的理论基础 |
(二)“有过程的归纳教学”的现实基础 |
二、“有过程的归纳教学”的基本内涵 |
(一)归纳式教学 |
(二)过程性教学 |
(三)有过程的归纳教学 |
三、“有过程的归纳教学”的典型特征 |
(一)情境性 |
(二)过程性 |
(三)建构性 |
四、“有过程的归纳教学”的条件系统 |
(一)教学的情境性条件 |
(二)教学的过程性条件 |
(三)教学的建构性条件 |
五、小结 |
第五章 小学数学“有过程的归纳教学”模式原型构建 |
一、小学数学“有过程的归纳教学”典型案例的分析 |
(一)教学内容 |
(二)教学结构 |
(三)教学方式 |
二、小学数学“有过程的归纳教学”模式原型的核心要素 |
(一)“类特征”的学习主题 |
(二)“挑战性”的问题情境 |
(三)“探究性”的操作活动 |
(四)“贯穿性”的归纳建构 |
(五)“嵌入式”的学习评价 |
三、小学数学“有过程的归纳教学”模式原型的设计 |
(一)指导思想 |
(二)功能目标 |
(三)操作流程 |
(四)实现条件 |
四、小结 |
第六章 小学数学“有过程的归纳教学”的教学迭代 |
一、模式的第一轮运用:宏观的尝试和探索 |
(一)第一轮实践研究的问题 |
(二)第一轮教学模式具身化的过程 |
(三)第一轮教学效果的微观分析 |
(四)第一轮教学模式的反思与调整 |
二、模式的第二轮运用:中观的调整与改进 |
(一)第二轮实践研究的问题 |
(二)第二轮教学模式具身化的过程 |
(三)第二轮教学效果的微观分析 |
(四)第二轮教学模式的反思与调整 |
三、模式的第三轮运用:微观的提升与应用 |
(一)第三轮实践研究的问题 |
(二)第三轮教学模式具身化的过程 |
(三)第三轮教学效果的微观分析 |
(四)第三轮教学模式的反思与调整 |
四、三轮教学研究的总结与反思 |
(一)三轮迭代教学研究概述 |
(二)对三轮迭代教学研究的评鉴 |
(三)对“P-I”教学模式的讨论 |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一、对研究问题的回应 |
(一)什么是“有过程的归纳教学” |
(二)小学数学“有过程的归纳教学”的模式原型 |
(三)小学数学“有过程的归纳教学”模式的修订与完善 |
二、研究结论 |
(一)“P-I”教学模式阐释 |
(二)“P-I”教学模式的特色与创新 |
(三)小学数学“有过程的归纳教学”的设计策略 |
(四)小学数学“有过程的归纳教学”的实施策略 |
三、研究反思与展望 |
(一)研究反思 |
(二)后续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
(10)基于新教材化学核心素养主题式教学实践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序言 |
1.1 问题的提出 |
1.1.1 我国高中化学课程改革的趋势 |
1.1.2 新课程标准解读 |
1.1.3 新高考下对化学地位影响 |
1.2 新教材背景下化学核心素养主题式教学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的目的 |
1.2.2 研究的意义 |
1.3 研究综述 |
1.3.1 核心素养研究现状 |
1.3.2 化学新教材研究现状 |
1.3.3 主题式教学研究现状 |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2 概念界定与理论依据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化学新教材 |
2.1.2 化学学科核心素养 |
2.1.3 主题式教学 |
2.2 理论依据 |
2.2.1 建构主义理论 |
2.2.2 人本主义理论 |
2.2.3 学习迁移理论 |
3 基于新教材背景下化学核心素养主题式教学设计的模型设计 |
3.1 设计基于新教材背景下化学核心素养主题式教学模式 |
3.1.1 已有化学主题式教学模型分析 |
3.1.2 设计基于新教材化学核心素养主题式教学模式 |
3.2 基于新教材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设计要素分析 |
3.2.1 基于教材融合确定主题 |
3.2.2 依据素养,确定目标 |
3.2.3 剖析主题,创设情境 |
3.2.4 分析知识,设计任务 |
3.2.5 依据任务,埋下问题 |
3.2.6 构建知识,布置习题 |
4 对新教材中的化学主题式教学资源的分析 |
4.1 研究教材中主题式教学资源 |
4.2 主题式教学资源分析示例 |
4.3 分析教材中主题式教学资源 |
4.3.1 基于教学内容的主题式教学资源分类 |
4.3.2 基于问题的主题式教学资源分类 |
4.3.3 基于素养发展的主题式教学资源分类 |
4.4 基于新教材中主题式教学资源分析下的建议 |
5 基于核心素养主题式教学设计——“胶体”的教学设计 |
5.1 化学核心素养主题式教学课堂——《分散系-胶体》教学背景分析 |
5.1.1 课程标准分析 |
5.1.2 教材内容地位分析 |
5.1.3 学情分析 |
5.2 素养目标确定-确定教学与评价目标 |
5.2.1 教学目标——融合三维目标的核心素养教学目标 |
5.2.2 评价目标 |
5.3 教学重难点 |
5.3.1 教学重点 |
5.3.2 教学难点 |
5.4 教学策略分析 |
5.5 教学设计思路——任务设计 |
5.6 习题布置 |
5.7 教学流程 |
5.8 教学评析 |
6 教学实践成效分析 |
6.1 教学实践 |
6.1.1 样本选择与实施 |
6.1.2 设计素养化测试卷 |
6.1.3 成绩结果分析 |
6.2 学生访谈调查 |
6.2.1 访谈提纲 |
6.2.2 “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素养水平分析 |
6.2.3 结果统计与分析 |
7 结论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四、探究式教学的教学环节(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3C-FIAS的中学化学探究式教学行为研究[D]. 张玮.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1(08)
- [2]基于小学《科学》地理内容的问题式教学案例设计研究[D]. 苏敦斯琴.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1(08)
- [3]基于探究式教学培养高一学生的科学推理能力的实践研究[D]. 郑秀玲. 广西师范大学, 2021(09)
- [4]概念教学六步式教学模式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以营口市某中学为例[D]. 赵婉莹. 辽宁师范大学, 2021(09)
- [5]初中物理项目式教学案例的开发与应用[D]. 唐珊珊. 延安大学, 2021(11)
- [6]基于主题式教学的高中生数字化学习与创新素养培养研究 ——以广西贺州市A中学为例[D]. 董小玉. 广西师范大学, 2021(12)
- [7]探究式教学“134”教学模式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 贾萌. 洛阳师范学院, 2021(08)
- [8]探究式教学在小学图形化编程课程中的应用研究[D]. 侯雨岑. 沈阳师范大学, 2021(11)
- [9]小学数学“有过程的归纳教学”模式建构[D]. 石迎春. 东北师范大学, 2021(09)
- [10]基于新教材化学核心素养主题式教学实践与研究[D]. 蔡俊萍. 江西师范大学, 202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