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法规范经纪人服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

依法规范经纪人服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

一、依法规范经纪人 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服务(论文文献综述)

王雅静[1](2021)在《企业家才能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研究》文中提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解决“谁来种地”、“怎么种好地”问题的“主力军”,企业家才能是促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的重要因素。已有研究充分肯定了企业家才能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的积极作用,认为具有较高企业家才能的企业家,通过识别市场机会,提高生产要素配置效率,创新农业组织形式,促进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良性发展。但是,现有研究大多忽视了企业家才能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的动态变化关系。一个可观察到的经验事实是:尽管每个企业家都具有一定程度的企业家才能,但是,随着企业家通过理论学习和“干中学”,其企业家才能的属性特征发生了变化。企业家才能的属性特征不同,其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的影响就会不同,企业家才能绩效必然有差异性。当前,我国农业正处于转型升级的重要时期,要加速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促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就需要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揭示企业家才能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的作用机理。本研究通过历史回溯法、问卷调查法、深度访谈法、个案研究法和实证分析法,分析企业家才能促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的作用机理,揭示企业家才能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的内在关系。本研究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展开研究:第一,进行文献回顾,并作简要概括和评论;第二,构建“企业家才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的理论分析框架,分析企业家才能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的作用机理和内在关系;第三,运用构建的理论分析框架,回顾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演进脉络及其发展概况,探寻企业家才能在其发展历程中的作用,同时利用江苏扬州数据检验和典型案例研究,揭示企业家才能是推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第四,对全文进行总结,并提出政策建议。本研究的主要研究结论如下:第一,企业家才能是促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获得良好经营绩效的关键因素。其作用机理是:其一,捕捉市场机会的才能,是企业家发现市场机会,对此进行识别和预测,愿意承担相应的风险,快速反应和行动,及时做出市场决策,为企业带来可能的盈利机会的能力。其二,组织生产要素的才能,是企业家优化配置生产要素,以较小的要素投入实现高效的产出,实现市场平均利润的能力。其三,创新发展的才能,是企业家适应内外部环境变化,在技术、产品、管理、市场、组织等方面进行有目的性的变革,使企业获取高于市场平均利润的超额利润,获得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捕捉市场机会、组织生产要素、创新发展三个维度的企业家才能互为影响,贯穿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全过程。第二,企业家才能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存在动态变化关系。具体表现在:其一,企业家才能具有累积性。农业企业家在学习教育和“干中学”中获取知识和经验,累积了企业家才能。企业家才能推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取得良好的绩效,良好的绩效又对企业家才能形成正向激励作用,促进农业企业家再一次累积企业家才能。其二,企业家才能具有异质性。差异化的企业家才能形成不同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经营绩效,企业家才能越高,取得的经营绩效越好。在每一个农业企业家的企业家才能内部,企业家才能的维度结构具有异质性。三个维度的企业家才能应均衡发展,形成企业家才能的整体合力。其三,企业家才能具有匹配性。企业家才能应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协同发展,动态匹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新的发展要求。从本研究中,得出的政策建议是:第一,在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供政策、项目、税收、金融等支持的同时,要加大培育力度,更加注重培育农业企业家捕捉市场机会、组织生产要素、创新发展的企业家才能。特别是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不同发展阶段,在农业企业家成长过程中,关注企业家才能的累积性、异质性和匹配性的动态变化,持续不断地进行动态跟踪培养。要改变低层次、重复化的培育方式,加强培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使农业企业家具备程度更高、维度结构更完整、与企业发展要求更匹配的企业家才能。第二,打破偏重工商企业家、城市专业技术人才下乡兴办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思想,鼓励青年农民、农民工、村干部、农村大学生等有乡土根基、有农业创业意愿、有一定企业家素质和才能的群体成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创业者,让乡土农民这个最大的潜在创业群体创成业、创好业,成为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主体力量。本研究的创新之处在于:第一,现有文献对企业家才能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作了较为充分的研究,充分肯定了企业家才能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具有的重要促进作用。但是,现有研究大多忽视了企业家才能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的动态变化关系。本研究构建“企业家才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理论分析框架,研究捕捉市场机会、组织生产要素、创新发展三个维度的企业家才能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的影响,创新性地提出企业家才能的累积性、异质性和匹配性三个维度的属性特征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的动态变化关系。第二,现有文献关于企业家才能理论和企业家才能指标体系已经形成了较为丰富的研究成果。但是,现有研究较少有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企业家才能的测度指标。本研究建立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企业家才能的素质、能力和绩效指标体系,研究谁将成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企业家。本研究既拓展了企业家才能理论的研究领域,又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张霜[2](2021)在《社会主义现代化思想演变与发展研究》文中认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世界现代化进程的客观要求,特别是社会主义历史进程的必然趋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系统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及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重大时代课题。全面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以及怎样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则是这一重大时代课题的深入和展开。而这一重大课题的深入研究则需要从历史研究的视角出发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做论述。历史研究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研究的基础,包括实践史和思想史研究两个方面。就社会主义现代化实践史而言,它是从十月革命胜利后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的建立就开始了艰辛漫长的建设实践,而社会主义现代化思想的起始却要远远早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实践运动。理论是实践的先导,选择以思想史的视角来研究社会主义现代化一方面是通过思想的梳理为全面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以及怎样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理论支撑,另一方面也是想通过梳理思想的过程中强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规律的认识,同时也想在思想梳理中对新发展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思想发展的做未来展望。为此,本研究在围绕社会主义现代化思想演变与发展中将其分为了七个部分进行阐述。第一部分为绪论,重点介绍本研究的背景,阐明研究的理论及实践意义,对国内外大量关于社会主义现代化思想及实践的研究进行归纳、整理和分析,并说明本研究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同时对研究中存在的创新点和现有不足进行总结。第二部分为现代化的一般解释,着重从现代化的产生和研究的提出、现代化的基本含义、现代化的基本特征、现代化多样性存在的影响因素、现代化的社会主义意蕴及其思想研究的当代意义几个方面做现代化的基础认知和理解,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思想的探讨提供必要的理论支撑。第三部分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思想的源起,主要基于现代化理论的视角,梳理现代化理论的形成与发展、现代化理论的内容、现代化理论的流派和观点、现代化理论的存在价值和缺陷,阐述现代化理论的社会主义意义。第四部分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思想的确立与发展,空想社会主义者和马克思恩格斯的现代化思想包含着社会主义现代化思想的萌芽,列宁斯大林苏联政权建设推动工业化、农业现代化、人的现代化等思想标志着社会主义现代化思想的确立和拓展,后斯大林时期苏联的改革、东欧国家的本土化现代化探索以及世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现代化的艰难探索让社会主义现代化思想陷入了曲折发展。第五部分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思想在中国早期的探索,包括早期中国人对现代化的期望和认知、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国家工业化思想、社会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工业化思想、社会主义建设初期社会主义现代化思想。第六部分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思想在中国改革开放新时期的发展,即邓小平中国式现代化思想、江泽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思想和胡锦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思想。第七部分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思想在中国新时代的丰富,梳理社会主义现代化思想在中国新时代的发展,阐明中国新发展阶段加强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的要求,指出中国新发展阶段社会主义现代化思想发展的未来展望。

高云亮[3](2021)在《精准扶贫中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研究》文中提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功能问题历来是学界研究的重点之一。在精准扶贫进程中,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核心领导地位、政治引领优势、统筹协调作用、资源整合功能是保证广大贫困村实现脱贫的重要动因,也是推动农村党建科学化的决定性因素。截止2019年底,我国已在533824个行政村建立党组织,覆盖率超过99%。1从基层党组织引领干部群众推进精准扶贫的实践来看,精准扶贫与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的发挥形成鲜明的交互促进特征:一方面,贫困村的扶贫必须依靠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坚强领导来推动、组织、实施;另一方面,精准扶贫又为农村基层党组织以提升功能为重点的自身建设提供了良好平台。目前,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扶贫工作已进入脱贫攻坚奔小康的战略决胜期,由于扶贫主体的自身能力因素、脱贫主体的内在动力因素、帮扶策略的试用匹配因素、扶贫保障的机制体制因素等方面的影响,精准扶贫的成效受到一定制约。在此种情形下,在今后的脱贫攻坚中如何才能有效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特定功能,如何才能强化农村党组织功能促进脱贫实效,如何理解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扶贫功能内涵,精准扶贫中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功能如何实现等等,这些问题亟需提上重要日程,也是我们党巩固农村执政根基、加强自身建设、推动脱贫实现进程中必须解决的现实难题。从扶贫背景下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的历史演进来看,能够为新时代精准扶贫战略下科学高效地推进脱贫攻坚提供经验借鉴。扶贫救济阶段农村基层党组织的主要作用是组织推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提高农村土地产出率,承接落实农村经济发展政策、发展乡镇企业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以工代赈政策促进农村基础设施改善。扶贫开发阶段专门成立农村扶贫工作领导机构,增强了广大农村党组织的组织力和凝聚力,有效加强对农村扶贫工作的领导,承接落实贫困县独有的优惠政策,增强扶贫攻坚的驱动力。扶贫攻坚阶段以政府为主导、多元互促模式促进贫困人口增强自我发展能力。新世纪综合扶贫阶段农村基层党组织在政府、市场、社会“三位一体”格局中形成攻坚合力,以“一体两翼”战略建立农户参与式利益协调,以“多予、少取、放活”的强农惠农方针确立利益协调的行动导向。新时代精准脱贫阶段主要是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村委会主导、社会动员、群众参与的大扶贫工作格局,承接第一书记驻村制度安排,促进精准化脱贫与党的政策机制有效衔接,积极吸收和借鉴国内典型做法,呈现出脱贫攻坚与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的战略性、资源开发与整合的统筹性、制度政策与利益诉求衔接的科学性等特征。我们党通过探索与实践,不仅使贫困人口和贫困发生率大幅下降,贫困群体的获得感、幸福感日益增强,更使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显着加强,彰显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背景下脱贫攻坚的贫困治理价值。从精准扶贫中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功能内涵看,在对政党功能作用理论展开历史考察的基础上,村级党组织履行功能时呈现出直接现实性、动态不均性、相对变易性、权责限定性、权威内生性等基本特点,分类分析了影响村级党组织功能的历史选择因素、制度机制因素、利益结构因素、干部能力因素和服务保障因素,在本体层面、载体层面、中接层面、取向层面、职责层面表现出不同的功能定位。以此为基点,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引领功能、组织建设功能、经济发展功能、宣传教育功能、联系群众功能、整合动员功能、社会服务功能,建设性地提出生态建设功能供理论研讨;通过对习近平在精准扶贫中关于村党支部功能重要论述的话语分析,析理出农村基层党组织在精准扶贫这一特定条件下发挥的核心领导功能、队伍建设功能、致富引领功能、宣传扶志功能、资源整合功能、基础保障功能等实际功能;阐明了在精准扶贫中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实现的作用机制,为后文研究提供基本遵循。在对精准扶贫中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实现状况进行实证分析时,一是以全国范围内农村基层党组织在精准扶贫中的功能实现状况为标的,结合历史考察方法进行重点梳理。二是选取甘肃省陇南市、兰州新区的100个农村基层党组织作为调研对象,对其在精准扶贫中的功能状况开展实证研究。三是结合中观层面的功能实现状况和微观层面的调研走访结果,推证出精准扶贫进程中影响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实现的功能主体本位化、功能结构固有化、功能方式单一化、功能策略浅表化、功能保障低效化等主要问题,并结合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形势深入探究问题成因。在脱贫攻坚背景下,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的主要途径应当聚焦于以下五个方面。第一,以多元化为引领,拓展功能主体。以加强扶贫引领为指向创新农村党组织本体设置、以加强扶贫公开为导向健全党务村务监督主体、以加强扶贫领导为取向构建“一核多元”治理体系。第二,以科学化为原则,完善功能结构。重点是:坚持选育结合,完善力量结构;坚持培优训强,完善素质结构;坚持科学衔接,完善制度结构。第三,以多元化为要求,丰富功能方式。尤其是:坚持多元推动,统筹扶贫方式;坚持要素整合,统筹扶贫资源;坚持人才整合,统筹精英参与。第四,精准化为内涵,实施功能策略。必须着力于:推动精准识别,克服“漏桶效应”;推动精准施策,稳定脱贫成效;推动精准考核,完善评价机制。第五,以持续化为导向,加强功能保障。持续壮大村级积累,持续健全协调体系,持续强化服务保障,为实现脱贫攻坚奔小康提供强大支撑。从现实来看,广大农村地区当下乃至今后两年的扶贫攻坚工作具有极端特殊性:既是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战略的收官阶段,也是既有脱贫成果的检验巩固阶段;既是实现全面小康的战略决胜阶段,也是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建立现代化农业发展体系的布局强基阶段。值得指出的是,全面小康是一个大的历史范畴,是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多维建设的有机统一,也是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结果和归宿。因此,精准扶贫思想的最大价值并不仅仅局限于针对脱贫攻坚实践的指导意义,而在于以经济社会发展的大目标为统率,促成路线、方针、政策、举措、治理能力、具体工作等全方位的精准化,从根本上提升发展效能。这就要求我们立足于这个特殊的历史阶段,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彰显农村党组织的功能,以推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为着力点,带动农村“五位一体”全面发展,立体、科学、渐进地融入全面小康社会。

叶晓音[4](2020)在《农村经纪人优化成长对策研究 ——以重庆市北碚区为例》文中指出目前,农村地区是全国城乡统筹发展进程中的薄弱环节,然而,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则是促进农村经济向好发展的关键所在,小生产和大市场之间存在的矛盾仍然制约着农业效益的增长、农民收入的增加、农产品竞争力的增强。因此,在脱贫攻坚的收官之年,在乡村振兴的关键之时,在十四五发展的历史新阶段,开展农村经纪人优化成长对策研究理应成为推进重庆城乡统筹综合配套改革进程的重要一环。本文以北碚区农村经纪人为主要研究对象,在汇总分析相关理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走访、调查等方式获取一手数据,通过对比分析的方法挖掘农村经纪人在发展进程中面临的各种困境和问题。从农村经纪人发展背景因素着手,在汇总梳理国内部分学者对农村经纪人进行研究的相关理论和取得的成果上,找出现今我国农村经纪人发展存在的短板,并从农村经纪人的概念界定、类别划分、地位影响、发展现状、发展趋势五个方面奠定本文研究的基本理论框架。把在乡村建设领域独具特殊意义的北碚作为样本开展深入分析研究,发现农村经纪人实现优化成长,必须因势利导、与时俱进,通过从内而外的多因素考量和因地制宜的多方位融合,梳理出农村经纪人在培育优化、管理优化、组织优化和评价体系四个方面的对策建议。在城乡统筹发展大背景下,加快农村经纪人的优化成长,培育高水平的农村经纪人队伍。同时也在现有的农村经纪人发展基础上,提升其现实作用,最终实现农村经纪人在推进农业产业化,加快城乡统筹发展进程中找到一个系统性、可操作性、可复制性的优化成长对策。

陈晓峰[5](2016)在《国家治理视阈下的体育产业政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当前,我国体育产业的快速有序发展,迫切需要国家治理层面的政策支持。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论述,以及治国理政的制度安排,对于我国政治现代化的进程具有现实的推动意义。在一个制度化水平较低、体制尚未健全、特别是处于新旧体制转型过程中的政治系统来说,政府的政策行为和效果更显得重要,良好的政策输出可以成为体制确立的先导及弥补体制乏力和填补体制空白的重要方式。因此,研究以提升与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相符合的体育产业政策治理能力为着眼点,运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比较研究法、模型分析方法和案例分析法等对我国体育产业政策的历史变迁、影响因素、发展局限、政策属性、政策价值、政策过程和政策发展模型等进行系统考察和分析,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我国体育产业政策的发展经历了从“全能政府的体育管控”到“体育产业管理的改革调试”,再到“体育产业的市场发展”三个阶段,实现了体育产业属性从单一的“公共性”到“公共性和产业性”双重属性的转变、体育产业政策导向从关注社会发展、政府包揽到关注经济发展、多方合作的转变。2、我国体育产业政策的制定与社会经济条件、体制机制环境、国际环境等因素相关。其中,经济环境因素是制定和实施体育产业政策的基本出发点、经济实力是体育产业政策制定和实施的基本物质条件、经济条件的社会因素会影响体育产业政策的目标和方向、社会经济利益的分配调节是体育产业政策体系确定的主要根据;体制环境决定体育产业政策的性质、民主化程度、合法化程度和政策信息的输入。3、当前我国体育产业政策存在的主要治理性问题表现在:体育产业政策的精英治理问题、“从上到下”政策执行的问题、政策过程中公众参与的问题、体育产业政策过程制度化建设的问题等。这些问题成为制约我国体育产业政策科学化制定的瓶颈。4、国际上体育产业发展趋势都表明体育产业政策从开始的各社会职能部门制定,慢慢转向为在国家治理视阈下由政府直接进行干预,体育产业政策的路径选择重新回归了政府主导,并且明确了体育产业政策是政府的一种重要治理工具,服务于国家治理。这些国际体育环境也将直接影响着我国体育产业政策的路径选择和治理实践。5、在国家治理视阈下,我国体育产业政策必须同时具备公共政策的属性、经济的属性、体育的属性和治理的属性。这些属性决定了我国体育产业政策输出的功能性价值应该包括引导性价值、激励性价值、整合性价值、规范性价值和反馈性价值。这些价值的实现需要在体育产业政策的制度化建设上做到政策参与主体的多元性、政策过程的开放性和政策效果的可评价性。6、在国家治理视阈下,我国体育产业政策的价值实现要通过确立以人为本、服务优先、社会协同、依法治理和源头治理的体育产业发展理念。并以综合决策模型为设计基础,从体育产业政策初期、中期和远期三个阶段进行建模,实现政府-社会-市场三者的合作,突破治理机制弊端,创新治理方法,促进体育产业政策优化。

葛晓军[6](2016)在《农村专业经济协会运行机制研究 ——以山东省为例》文中研究表明我国农村专业经济协会曾一度不论在组建数量还是运作规模上都取得相当程度的发展,但是,自从2007年我国《农村专业合作社法》实施以来,与农村专业经济协会具有本质特征区别的农村专业合作社不论从发展数量还是发展规模上看都相当乐观,而农村专业经济协会却因为各方面原因呈现发展缓慢甚至停滞不前,甚至部分改转为农村专业合作社;同时,随着农村发展形势和农业发展环境的不断变化,农村专业经济协会在运行中面临很多新的问题、新的挑战和发展障碍,陷入一种尴尬的发展局面:农村专业经济协会普遍运行低效,相当数量的农村专业经济协会由于运行机制不完善,在运行机制和运行模式等关键问题上也没有进行及时创新或改革,发展能力不高,发展后劲不足,陷入“低水平发展陷阱”,更为甚者,有不少数量的农村专业经济协会因运行不善导致最终消亡。然而,从农村、农业和农民等发展需求来看,农村专业经济协会却是必不可少的。鉴于此,本文以山东省农村专业经济协会为例,探究对目前我国农村专业经济协会能否持续生存和发展壮大起决定作用的运行机制设制及其运行中存在的问题、面临的挑战、发展障碍及其深层原因,试图结合现实探索改善和创新农村专业经济协会运行机制的路径和对策,以提高运行绩效,选择真正在实践中能够破解或走出“发展后劲乏力、低水平发展陷阱和最终走向消亡”等发展困境的运行模式,真正发挥农村专业经济协会帮助农户提高生产经营能力和增收创收等服务职能,为山东省乃至全国农村专业经济协会持续健康运行提供有价值的理论指导和经验借鉴。论文首先阐述了论文选题背景、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对国内外学者关于该领域相关研究成果进行了系统性综述和述评,在此基础上,对与本论文研究相关的概念、基础理论和运行机理结合论文研究内容进行了深入阐述,奠定本文研究的理论基础和分析依据;其次,以山东省农村专业经济协会具体运行实践情况为例,系统分析了发展和运行现状的总体状况、地市农经协运行状况、组织机制状况、主要运行机制构成状况与存在的问题和缺陷及其深层次原因;再次;选取32家农村专业经济协会为样本,甄选相关评价指标,构建农村专业经济协会运行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综合利用层次分析法与模糊分析法等方法,用变异系数法对相关指标的客观权重进行预处理,利用主客观组合赋权法计算各指标权重,对目前农村专业经济协会运行绩效进行评价,并对影响农村专业经济协会运行的因素及其影响程度和原因进行了分析;第四,对国外农村专业经济协会运行特点及其运行经验进行了比较分析,之后辨证的总结出给予我国农村专业经济协会运行的经验借鉴和启示;第五,将理论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提出农村专业经济协会运行机制改善路径和对策;第六,分别依托临沭柳编工艺品协会和寿光蔬菜协会两种创新型运行模式进行了实证分析,提出了“协会+龙头企业会员+农村专业合作社会员+农户会员”型与“协会+企业会员+经纪人+农户会员”型两种至少目前来看能够突破“低水平发展陷阱”的运行模式;最后,就论文的研究结论、政策建议和研究展望进行了概括性总结。本文主要结论包括:(1)目前,绝大部分农村专业经济协会处于初级发展阶段,主要管理者和经营者通常是由少数核心会员控制,普通会员很少担当管理者和经营者,这乃是“委托-代理”问题严重及整体运行低效的根源;(2)农村专业经济协会经营管理的实质在于设计合理有效的运行机制,“非营利性、无偿服务性和社会性”等本身发展属性束缚了大部分农村专业经济协会创新运行机制与运行模式,因此,面对我国特殊的农村、农民和农业发展实际,农村专业经济协会在不违背“非营利性”和“无偿服务性”等发展原则下,只有创新协会会员构成结构及相关运行机制构成和运营模式,激励和发挥会员的自主性、合作性和创新性,确保会员能够依托农村专业经济协会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才能真正破解或克服“发展后劲乏力、运行低效、低水平发展陷阱及最终走向消亡”等问题;(3)大部分农村专业经济协会发展规模小而分散、整体经济实力不强、影响政府公共决策能力极其有限等现实状况,导致农村专业经济协会和政府之间的关系突出体现为依赖性、不均衡性和过渡性等特征,对政府部门和市场组织的依赖性仍然较突出。

王恒同[7](2014)在《我国CBA职业联赛监管机制研究》文中认为建立完善的职业联赛是我国篮球事业改革和发展的一个方向,是竞技体育向职业体育转变的需要,同时也是职业体育制度创新的一种形式。自职业化改革以来,联赛在筹集资金、赛制革新、外援使用、俱乐部初建、球员薪酬等方面比改革前有了积极的提高。但目前我国CBA职业联赛尚处于联赛建设的初级阶段,还存在体制僵化、管理不规范、后备人才储备不足、竞技成绩下降、俱乐部实体化不强、联赛文化气氛薄弱等问题,尤其是联赛在监管机制建设方面,与NBA职业联赛相比尚存在较大的差距和不足,主要体现在联赛框架“管、办、监”一体,联赛监管权力集中,没有形成监管权力相互制衡的格局;联赛监管机构设置不科学、缺乏专业人才;联赛监管法制建设缓慢,违法违纪违规惩罚力度较轻;对联赛中的“假赌黑毒”、虚假合同、财务运作不透明、经纪人违规操作等现象监管不力;联赛监管功能未能充分发挥和释放,CBA职业联赛监管效率亟待提高等方面。为完善和提高我国CBA职业联赛监管机制的水平,给有关部门和机构提供参考意见和建议,论文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实地观察法、数理统计法、案例分析法、对比分析法以及模糊综合评价法等对我国CBA职业联赛监管问题的理论基础、联赛监管的发展沿革、建设现状,监管机制的定位、指导思想、设计原则、影响因素、监管机制的构建与运行、NBA职业联赛监管机制的成功经验以及CBA职业联赛监管的效率等进行了研究,得出如下结论:一、在既定体育举国体制下,CBA职业联赛监管以行政监管模式为主,管办监不分的格局造成了联赛“一家监管”、监管权力集中和监管俘虏现象的发生,对联赛监管者的再监管不足,联赛监管机制创新不够,没有建立独立于联赛的第三方监管机构,监管效率较低。二、NBA联盟建立了高效、科学的监管机构;监管职能得以充分发挥;联赛依法监管,处罚严厉,赛事运转效率高;职业裁判员制度保证了竞赛的公平竞争;联赛实行了宏观监管与分区监管相统一的体系;建立了与联邦中央局、调查局和法院协同合作的高效监管模式。三、CBA职业联赛监管机制的定位是营造“公平、公正、公开”的竞争环境,建立监管预警和巡查机制,提高监管效果,合理配置联赛资源,提高联赛科学化管理水平。篮球事业行政管理体制、职业联赛监管法制与政策、俱乐部建设、联赛发展目标以及职业篮球市场成熟度是影响我国CBA职业联赛监管机制的主要因素。“政策与法律法规性、系统协同性、机制设计性、独立性、公平公正公开性、激励相容性和成本控制性”是CBA职业联赛监管机制的基本原则。四、完善和出台《中国篮球职业联赛管理条例》,推动和加快联赛实施“管办监分离”的速度,建立监管失职的责任追究制,成立独立的联赛监管机构,聘请专业人才,采用常规监管方式和特定监管方式,利用经济性、行政性和法律性监管手段对职业联赛中的行为和活动进行监管。五、我国CBA职业联赛分为行政监管、自律监管和社会监管的模式。要实现和保障联赛监管机制的功能,需制定和完善联赛监管法,依法监管联赛;联合公检法等部门协同监管,发挥综合监管能力;规范俱乐部自组织建设,发挥市场资源配置的基础性决定作用;提高联赛和俱乐部科学化管理水平;营造公平、和谐的联赛竞争环境;建立联赛监管惩罚的救济制。六、对我国CBA职业联赛监管效率进行了模糊综合评价,结果显示:78%的人认为行政监管模式效率高,75%的人认为自律监管模式效率高,而47%的人认为社会监管的效率高,对联赛的监管要采用行政监管与自律监管并重的双重模式,其次是辅以社会监管模式监管联赛,作为联赛监管的有益补充。

汪全莉[8](2014)在《我国出版中介机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文化市场体系是由相互联系的各类文化子市场组成的有机统一体,其中出版市场体系是构成现代文化市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缺乏完善的出版市场体系,健全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就不可能实现。而完整的出版市场体系由出版要素市场、出版产品市场、出版流通市场以及出版行业组织与中介机构四大相互联系和支撑的子系统构成,缺一不可。其中为出版市场交易服务的出版中介机构对于出版资源的合理配置、科学调节出版生产、大力促进出版消费及广泛参与国际合作,进而促进文化产业发展有着重大而深远的意义与价值。但由于出版行业组织和中介机构对于出版产业来说不是直接参与生产的必要生产要素,过去没有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随着我国出版转企改制,出版市场供求关系发生了明显的转变,由原来的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出版生产要素的流通基本上由市场来决定。出版市场的这种变化,迫切地需要中介机构和中介服务来协调和加速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促进出版市场的公平合法交易。因而,出版中介机构的发展水平已经成为出版市场繁荣的重要指标。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建设,各地区、各部门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建设中做了许多积极探索;原新闻出版总署也针对我国出版发行体制改革问题提出“要发展出版中介机构,提高新闻出版产品和服务的市场化程度”的要求。然而,与我国出版市场发展的要求相比,我国出版中介服务机构建设与发展水平以及出版中介服务水平,还不能完全适应文化产业大发展大繁荣的要求,不能适应出版产业发展的需求。因此,全面研究出版中介机构的发展对出版产业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指导作用。根据原新闻出版总署颁布的《新闻出版总署关于深化出版发行体制改革工作实施方案》(2006年)和《关于进一步推进新闻出版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2009年)中提出的重点发展的几类出版中介机构我们进行了相关的文献调查和实地调查。根据调查情况分析发现:在实践方面我国出版中介机构未得到充分发展,出版中介机构的发展成熟度无论是相较于西方国家还是相对于我国出版产业的发展要求都显得滞后;在出版中介机构的理论研究方面,还很少有学者对出版中介机构做系统的研究,缺乏整体上的系统分析。因此,重视出版中介机构研究是其现状和价值的必然要求,具体而言,从优化出版中介机构的管理体系、优化出版中介机构发展模式、建设出版中介服务平台和构建出版中介机构发展保障体系几个方面对出版中介机构进行系统而全面地研究。首先,发展我国出版中介机构有坚强的理论基础。社会分工理论、信息不对称理论、交易成本理论和现代化文化市场体系理论是出版中介机构产生和发展的理论前提;发展我国出版中介机构还有有力的政策依据,党的第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构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①,原新闻出版总署2006年颁布的《新闻出版总署关于深化出版发行体制改革工作实施方案》和2009年颁布的《关于进一步推进新闻出版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提出了要“发展出版中介机构”的具体要求。第二,我国出版中介机构的发展过程中,囿于历史和出版体制等原因,我国出版中介管理体系不够健全,表现在出版中介机构法律管理的缺乏与缺位、行政管理职能交叉多头等现象严重、行业自律管理中行业协会又由于我国行业协会的功能不独立性和对行业协会建设不重视而没有达到理想效果。因此,针对以上现状,结合国外出版中介机构的发展和国内的成功经验,重构和优化我国出版中介机构管理体系是发展出版中介的重点之一。第三,对我国出版中介机构进行统一管理的前提是对出版中介机构进行合理的划分和归口管理。对于我国《新闻出版总署关于深化出版发行体制改革工作实施方案》和《关于进一步推进新闻出版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中提出的四类出版中介机构重点管理、发展和研究,并关注出版中介机构和服务的其他形式,这一提法符合我国的国情。出版经纪与代理,图书会展、出版评估与鉴定、出版信息咨询等提供出版中介服务的出版中介机构在我国已有初步的发展,形成了较为固定的经营模式。但是,和国际上出版中介发达的国家相比,我国出版中介机构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在发展过程中可以充分借鉴他国的成功经验,并结合本国实情,优化我国出版中介机构的发展模式。第四,出版生产要素的有效流动和信息的充分透明是市场良性运作的重要前提和保障。构建出版中介服务平台,不但可以满足出版市场供求双方的需求,而且是服务于出版生产的支撑体系,是出版中介服务面向用户的窗口。按照合理的原则构建的出版中介服务平台具有信息沟通、资源整合、培养出版中介市场和示范功能。利用现代计算机技术,建设基于Web Service的开放式出版中介服务平台信息系统,可以解决面向互联网的复杂应用问题,并利于帮助解决目前我国分布式异构信息系统中数据的获取问题,是一种值得推广的出版中介服务平台建设方式。第五,合理完善的出版机构发展保障机制建设可以从多维度提高出版中介机构的服务效率。出版中介机构发展的环境保障机制、动力保障机制、诚信保障机制、人才保障机制等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一个整体,营造和建设好这些保障机制才能保障我国出版中介机构的健康发展。

沈克印[9](2011)在《当代中国体育经济伦理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文中认为在大力发展体育经济的过程中,市场经济不仅带来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民主法制意识等道德精神,还带来了一些体育经济伦理问题。现代意义上的体育经济不仅是法制经济,更是德治经济。建立和完善体育市场,既要强调市场的规则,又要重视伦理道德的作用。在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治国方略背景下,借鉴经济伦理学的相关理论知识,探索体育经济伦理的基本理论,从宏观制度、中观组织和微观个体三个层面来研究体育经济伦理问题,对于丰富体育伦理学和体育经济学的理论体系都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同时对于规范体育市场,促进体育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提高人的道德水平,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以跨学科研究视域,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案例分析法、描述与规范法、逻辑分析法等多研究方法,对体育经济伦理的基本理论进行了探索性研究,同时对当代中国所凸显的体育经济伦理问题进行了实践研究,研究认为:(1)体育经济伦理是在体育经济领域中所形成的伦理精神或伦理气质以及协调利益关系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经济与道德内在关联的思想资源、体育经济中“经济人”的伦理属性以及经济伦理介入体育领域的必要性和现实性,是体育经济伦理提出的重要依据。体育经济伦理具有存在的必然性和交叉性、投入的功利性和依附性、运作的实践性和规范性、产出的缓慢性和持久性等特征。体育经济伦理分为关系结构、现象结构和层次结构。体育经济伦理具有认识与评价、教育与改造、调节与整合、激励与升华等功能。体育经济伦理作为体育产业发展的无形资产,具有重要的人本价值,可以影响体育产业政策的制定,有利于规范体育经济行为。(2)当代中国体育经济领域凸显的伦理道德问题主要表现为政府在体育经济政策中的伦理困境、体育产业组织的不道德现象以及体育经济个体的职业道德问题和体育消费自由与道德责任问题。其产生的深层原因是体育经济领域中存在着政府失灵和市场失灵,体育经济行为主体的道德缺失。其现实原因是:在制度方面上,体育产业相关法律不够完善,制度缺乏创新与法制建设滞后,体育市场中信用制度的缺失;在经济方面上,过度商业化侵蚀着体育领域,个人极端利己主义的产生,经济利益的驱动力;在道德方面上,道德教育功能弱化,职业道德水平下降,道德约束和惩罚乏力;在心理方面上,重利轻义的贪婪心理,胆大妄为的侥幸心理,盲目攀比的失衡心理和扭曲的竞争心理。(3)体育经济伦理建设对于构建健康的体育市场秩序、形成个体优秀的道德品质、促使道德转化为一种资本具有重要作用。在建设过程中应遵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导向、制度保障与道德教化结合、经济效率与社会公平相协调、实践性与长期性相结合、个人权益与社会责任并重等原则。主要策略是:在宏观层面上,通过发展体育产业,夯实制度伦理建设的物质基础;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加强制度创新,实现经济伦理制度化;完善相关体育法律法规等措施来加强制度伦理建设。在中观层面上,通过提高有效的制度供给,建立培养伦理责任的宏观调控体系;建立社会监督机制;建设伦理型的企业文化;制定道德行为规范;塑造管理者的道德人格;加强员工的道德教育和培训等措施来加强企业伦理建设。在微观层面,通过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建立道德评价体系;完善道德激励机制和强化职业道德监督等措施加强个体道德建设。

宋承国[10](2010)在《中国期货市场的历史与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现代以来随着各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国际金融联系的不断加强,期货市场在促进本国经济发展以及在国际金融合作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尤其是近些年来,以期货市场为主体的虚拟经济越来越影响到实体经济的发展,并关系到国家经济金融的安全。在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产业结构不断升级、金融服务领域越来越开放的背景下,如何促进中国期货市场健康快速地发展,提升其服务本国经济的市场功能,是经济建设中一项十分重要而又紧迫的课题。因此,全面系统地研究近代以来中国期货市场的发展历程,并将其与国际期货市场的历史发展相比较,发掘出期货市场发展的历史规律以及可供吸取的经验教训,对于当代以及未来中国期货市场的长期健康发展无疑具有重要的历史借鉴价值和现实促进意义。中国期货市场萌芽并初创于晚清时期,先后经历了民国时期的艰难发展、共和国成立后的长期断层、改革开放后的重建以及在当代的再发展等若干历史阶段。百余年来期货市场的发展历程与中国制度的变迁息息相关,它是制度变迁的缩影,是制度需求和制度供给不断冲撞与融合的反映。因此对中国期货市场的研究,本文首先立足于制度变迁的理论视角,并由此展开。将中国期货市场纳入制度经济学的研究范畴,以制度变迁的视角对其发展历程展开了研究,分析了中国期货市场历史发展的制度原因,总结了中国期货市场发展的历史规律和经验教训,并为今后中国期货市场的发展提供有价值的借鉴和参考。其次,在充分挖掘史料以及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本文运用实证的史学研究方法,对三个历史时期期货市场的历史与发展进行了系统、全面地纵向研究和梳理,揭示了中国期货市场产生的动因、发展变化情况、影响和意义,并对其发展规律、特征与不足进行了总结和评价,使得晚清、民国和共和国三个历史时期的期货市场成为了有机联系的整体。尤其是对共和国成立后期货市场的断层和重建时期进行了系统、深入地研究,揭示了当代中国期货市场重建和发展的历史必然性。再次,本文在对近代以来期货市场发展历程进行纵向梳理的同时,还借助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对不同历史时期期货市场的运行机制、市场监管、市场的特点与不足等方面展开了横向地分析和研究。不仅研究了近代以来华商与洋商两个期货市场、物品期货与证券期货两类交易品种、期货与现货两种交易方式,还对不同制度条件下期货市场的发展历程、运行机制(包括市场组织结构、制度规则、交易和行市)、市场监管(包括国家立法、行政监管和行业自律)等进行了研究。在此基础上,本文还对中外期货市场的发展进行了比较研究,分析比较了中外期货市场的发展历程,研究了国际期货市场的现实运行,总结了期货市场健康发展需要具备的条件。通过研究本文得出如下结论:首先,期货市场的形成与发展不仅是中国人现代化努力的重要成果,而且是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重要标志,是现代化发展的高层次体现。然而作为重要的金融市场,期货市场服务现货市场的功能并没有充分发挥,这体现出了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曲折性和艰巨性;其次,制度的变迁对期货市场的发展具有决定性作用。中国期货市场的断续兴衰与国家经济制度变迁休戚与共。良好的制度安排可以创造出更高的市场效率和资源利用率,更好地促进期货市场的发展,反之则会起到阻碍作用,造成期货市场发展的迟滞乃至断层;再次,期货市场的创新和监管也非常重要。作为金融市场的一部分,期货市场具有发现价格、规避风险和配置资源的功能,是服务现货市场乃至整个经济发展的重要工具。中国必须加快制度创新,尽早建立起包括金融期货和期权期货在内的完整的期货品种结构。这对于推动经济发展,提升经济发展层次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同时,也要吸取历史的经验教训,加强市场监管的制度建设,控制市场风险,防范期货市场的价格操纵和过度投机导致的功能失效和对经济的破坏。制度创新是中国期货市场发展的必由之路。

二、依法规范经纪人 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服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依法规范经纪人 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服务(论文提纲范文)

(1)企业家才能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思路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思路
    1.3 论文结构
    1.4 研究方法、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1.4.1 研究方法
        1.4.2 样本选择
        1.4.3 数据来源
    1.5 创新与不足
        1.5.1 创新之处
        1.5.2 不足之处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企业家才能
        2.1.1 企业家
        2.1.2 企业家才能
    2.2 农业企业家才能
        2.2.1 农业企业家
        2.2.2 农业企业家才能
    2.3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2.3.1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主要组织形式及基本特征
        2.3.2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的影响因素
    2.4 企业家才能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
        2.4.1 企业家才能与家庭农场发展
        2.4.2 企业家才能与农民合作社发展
        2.4.3 企业家才能与农业企业发展
    2.5 简要的研究评述
第3章 理论基础和分析框架
    3.1 概念界定
        3.1.1 企业家
        3.1.2 企业家才能
        3.1.3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3.2 企业家才能理论
        3.2.1 风险与不确定性理论
        3.2.2 创新理论
        3.2.3 人力资本理论
    3.3 企业理论
        3.3.1 分工理论
        3.3.2 生产函数理论
        3.3.3 契约理论
    3.4 企业家才能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理论分析框架
        3.4.1 企业家才能是企业发展的重要因子
        3.4.2 企业家才能的三个维度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
        3.4.3 企业家才能的累积性、异质性和匹配性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企业家才能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变迁:历史回顾
    4.1 农业经营主体发展概略
        4.1.1 1949年到1978年农业经营主体发展概略
        4.1.2 1978年至20世纪末农业经营主体发展概略
        4.1.3 21世纪初至今农业经营主体发展概略
    4.2 企业家才能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变迁
        4.2.1 企业家才能与家庭农场发展变迁
        4.2.2 企业家才能与农民合作社发展变迁
        4.2.3 企业家才能与农业企业发展变迁
    4.3 企业家才能的累积性、异质性、匹配性与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变迁
        4.3.1 企业家才能的累积性与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变迁
        4.3.2 企业家才能的异质性与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变迁
        4.3.3 企业家才能的匹配性与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变迁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企业家才能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家庭农场典型案例研究
    5.1 案例介绍
    5.2 企业家才能与家庭农场发展关系的阐释
        5.2.1 企业家才能的三个维度与家庭农场发展
        5.2.2 企业家才能的三个属性特征与家庭农场发展
    5.3 经营绩效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企业家才能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典型案例研究
    6.1 案例介绍
    6.2 企业家才能与农民合作社发展关系的阐释
        6.2.1 企业家才能的三个维度与农民合作社发展
        6.2.2 企业家才能的三个属性特征与农民合作社发展
    6.3 经营绩效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企业家才能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典型案例研究
    7.1 案例介绍
    7.2 企业家才能与农业企业发展关系的阐释
        7.2.1 企业家才能的三个维度与农业企业发展
        7.2.2 企业家才能的三个属性特征与农业企业发展
    7.3 经营绩效
    7.4 本章小结
    7.5 三个案例讨论
第8章 企业家才能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研究:江苏扬州数据检验
    8.1 理论基础
        8.1.1 关于企业家才能理论的认识
        8.1.2 关于企业家才能指标的研究现状
        8.1.3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企业家才能指标体系
    8.2 数据来源与检验
        8.2.1 数据来源
        8.2.2 信度效度检验
    8.3 描述性统计分析
        8.3.1 企业家才能素质指标特征描述及讨论
        8.3.2 企业家才能能力指标特征描述及讨论
        8.3.3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企业家才能绩效的差异性分析
        8.3.4 讨论
    8.4 实证分析
        8.4.1 变量选择与含义
        8.4.2 实证结果与分析
    8.5 本章小结
第9章 主要研究结论
    9.1 讨论与结论
    9.2 理论贡献
    9.3 政策建议
    9.4 未来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2)社会主义现代化思想演变与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内研究综述
        1.2.2 国外研究综述
        1.2.3 国内外研究述评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的创新和不足
        1.4.1 创新之处
        1.4.2 不足之处
第2章 现代化的基本逻辑
    2.1 现代化的基本内容
        2.1.1 现代化概念的界定
        2.1.2 现代社会的基本特征
        2.1.3 现代化的不同阶段
        2.1.4 现代化和后现代化的关联
    2.2 社会主义国家所追求的现代化意蕴
        2.2.1 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2.2.2 构建全面发展的现代化
        2.2.3 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2.3 当前加强社会主义现代化思想研究的意义审视
        2.3.1 破解当前现代化发展突出问题的现实需要
        2.3.2 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理论支撑
        2.3.3 强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规律的认识
第3章 社会主义现代化思想源起:现代化理论的回顾
    3.1 现代化研究的兴起与发展(20 世纪60 年代)
        3.1.1 现代化研究兴起和发展的时代背景
        3.1.2 现代化研究的理论成果
        3.1.3 经典现代化理论的一般理论
        3.1.4 经典现代化理论的分支理论
        3.1.5 经典现代化理论研究的学派
        3.1.6 经典现代化理论存在的价值和弊端
    3.2 现代化理论的批判与反思(20 世纪70 年代)
        3.2.1 现代化理论遭受批判和反思的时代背景
        3.2.2 现代化理论批判与反思的理论成果
        3.2.3 现代化理论批判与反思的理论成果评析
    3.3 现代化理论的修正与重建(20 世纪80 年代)
        3.3.1 现代化理论修正和重建的理论内容
        3.3.2 现代化理论修正和重建的理论评析
第4章 社会主义现代化思想的确立与发展
    4.1 社会主义现代化思想的早期萌芽
        4.1.1 空想社会主义对社会主义未来的设想
        4.1.2 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发展理论
    4.2 社会主义现代化思想的确立
        4.2.1 通过商品货币关系实现农业现代化
        4.2.2 基于强大物质力量的基础上实现工业化现代化
        4.2.3 巩固无产阶级政权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政治保障
        4.2.4 实行文化革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思想意识导向
        4.2.5 调动群众的积极性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力量支撑
    4.3 社会主义现代化思想的持续探讨
        4.3.1 高速工业化的社会主义工业发展模式
        4.3.2 全盘集体化的社会主义农业发展模式
        4.3.3 自上而下的社会主义高度集权政治模式
    4.4 社会主义现代化思想的曲折发展
        4.4.1 后斯大林时期苏联社会主义现代化改革思想
        4.4.2 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现代化思想
        4.4.3 世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现代化思想
第5章 社会主义现代化思想在中国的早期探索
    5.1 中国人早期的现代化探索及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产生
        5.1.1 中国人早期的现代化探索
        5.1.2 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产生
        5.1.3 中国早期现代化探索中的人物现代化思想分析
    5.2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国家工业化思想开始提出
        5.2.1 建立新民主主义工业化国家
        5.2.2 由农业国变为工业国的思想
        5.2.3 土地革命是实现中国工业化的前提
    5.3 社会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工业化思想深入探索
        5.3.1 优先发展重工业,合理调整农重轻比例关系
        5.3.2 计划经济体制推动社会主义工业化
        5.3.3 建立独立完整的现代工业体系
    5.4 社会主义建设初期社会主义现代化思想初步构建
        5.4.1 农业现代化思想
        5.4.2 工业现代化思想
        5.4.3 国防现代化思想
        5.4.4 科学技术现代化思想
        5.4.5 分两步走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战略部署
第6章 改革开放新时期社会主义现代化思想的发展
    6.1 社会主义现代化思想在中国改革开放新时期的新探索
        6.1.1 走出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
        6.1.2 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6.1.3 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战略部署
        6.1.4 现代化建设必须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6.2 社会主义现代化思想在改革开放新时期的持续发展
        6.2.1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导向
        6.2.2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
        6.2.3 新“三步走”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6.2.4 第一个百年目标的战略设想与安排
        6.2.5 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的战略部署
    6.3 社会主义现代化思想在改革开放新时期的不断深入
        6.3.1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6.3.2 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6.3.3 “四位一体”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
        6.3.4 第二个百年目标的设想与战略安排
第7章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思想的创新
    7.1 社会主义现代化思想在中国新时代的发展
        7.1.1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思想的底蕴来源
        7.1.2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思想的主要内容
        7.1.3 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目标的基本特征和建设方向
    7.2 新发展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的要求
        7.2.1 更高质量的发展
        7.2.2 更高效率的发展
        7.2.3 更加公平的发展
        7.2.4 更可持续的发展
        7.2.5 更为安全的发展
    7.3 新发展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思想发展的未来展望
        7.3.1 以创新引领高质量的发展
        7.3.2 以协调破解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难题
        7.3.3 以绿色共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环境
        7.3.4 以开放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7.3.5 以共享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宗旨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
致谢

(3)精准扶贫中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1.1 选题缘起
        1.1.1 选题缘由
        1.1.2 问题意识
        1.1.3 研究意义
    1.2 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梳理
        1.2.2 国内研究动态
        1.2.3 研究成果评析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
    1.5 创新之处
第一章 精准扶贫中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研究的理论依据
    1.1 马克思主义的反贫困思想
        1.1.1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反贫困思想
        1.1.2 列宁的反贫困思想
        1.1.3 毛泽东的反贫困思想
        1.1.4 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反贫困思想
        1.1.5 习近平新时代精准扶贫战略思想
    1.2 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理论分析
        1.2.1 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概念
        1.2.2 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内涵
        1.2.3 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原理
        1.2.4 马克思主义的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理论
    1.3 精准扶贫中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的理论分析
        1.3.1 精准扶贫中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的特殊性分析
        1.3.2 精准扶贫与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的相互关系分析
        1.3.3 精准扶贫中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的基本内涵分析
        1.3.4 精准扶贫中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的作用机制分析
第二章 扶贫背景下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的历史考察
    2.1 扶贫救济阶段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考察(1978 年一1985 年)
        2.1.1 组织领导功能:有力推动农村土地经营制度改革
        2.1.2 政策执行功能:促进农村贫困地区商业发展
        2.1.3 统筹协调功能:带动农村贫困群众就业增收
        2.1.4 资源整合功能:助力农村基础设施显着改善
    2.2 扶贫开发阶段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考察(1986 年一1993 年)
        2.2.1 成立农村扶贫机构:加强组织领导功能的新起点
        2.2.2 落实专项帮扶计划:加强政策承接功能的着力点
        2.2.3 纳入贫困县惠顾序列:加强致富引领功能的关键点
    2.3 扶贫攻坚阶段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考察(1994 年一2000 年)
        2.3.1 统筹农村“三位一体”扶贫力量
        2.3.2 推动建立农村多元互促扶贫模式
        2.3.3 带领农村群众开展内源扶贫
    2.4 综合扶贫阶段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考察(2001 年一2011 年)
        2.4.1 全力构建农村大扶贫格局
        2.4.2 在“一体两翼”战略中推进农户参与式扶贫
        2.4.3 以“多予、少取、放活”确立行动导向
        2.4.4 在“双轮驱动”中增强农村贫困群众生活保障
    2.5 精准扶贫阶段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考察(2012 年一2020 年)
        2.5.1 扶贫领导作用持续强化
        2.5.2 功能实现特征更加鲜明
        2.5.3 引富带富成就广受认同
        2.5.4 党建扶贫经验值得推广
第三章 精准扶贫中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实现状况实证分析
    3.1 精准扶贫中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实现状况的个案研究
        3.1.1 样本选择
        3.1.2 现实表现
    3.2 精准扶贫中影响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实现的主要问题
        3.2.1 功能主体中的本位化问题
        3.2.2 功能结构中的固有化问题
        3.2.3 功能方式中的单一化问题
        3.2.4 功能策略中的浅表化问题
        3.2.5 功能保障中的低效化问题
第四章 精准扶贫中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的思考
    4.1 以多元化为方向,拓展功能主体
        4.1.1 以加强致富引领为指向,创新农村党组织本体设置
        4.1.2 以加强党群联系为导向,健全党务村务监督主体
        4.1.3 以加强农村治理为取向,构建“一核多元”治理体系
    4.2 以科学化为原则,完善功能结构
        4.2.1 坚持选育结合,完善力量结构
        4.2.2 坚持培优训强,完善素质结构
        4.2.3 坚持科学衔接,完善制度结构
    4.3 以多样化为要求,丰富功能方式
        4.3.1 实施多元推动,促成扶贫路径多样化
        4.3.2 实施资源整合,促成要素配给多样化
        4.3.3 实施人才战略,促成精英参与多样化
    4.4 以精准化为内涵,实施功能策略
        4.4.1 推动精准识别,克服“漏桶效应”
        4.4.2 推动精准施策,稳定脱贫成果
        4.4.3 推动精准考核,完善评价机制
    4.5 以持续化为导向,加强功能保障
        4.5.1 持续壮大村级积累
        4.5.2 持续健全协调体系
        4.5.3 持续强化服务保障
结语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4)农村经纪人优化成长对策研究 ——以重庆市北碚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1.1 研究目的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农村经纪人的概念辨析
        1.2.2 农村经纪人的类别认知
        1.2.3 农村经纪人的地位和影响
        1.2.4 农村经纪人的发展现状
        1.2.5 促进农村经纪人的发展对策研究
    1.3 研究对象及方法
        1.3.1 研究对象
        1.3.2 研究方法
        1.3.2.1 文献研究法
        1.3.2.2 专题访谈法
        1.3.2.3 专家咨询法
2.概念界定和基础理论应用
    2.1 农村经纪人的基本概念界定
        2.1.1 按照主体划分明确农村经纪人的概念定义
        2.1.2 按照经纪业务明确农村经纪人的类别定义
    2.2 相关的基础理论应用
        2.2.1 马克思主义商品流通理论
        2.2.2 交易费用理论
        2.2.3 农村中介组织理论
        2.2.4 乡村建设理论
3.农村经纪人的社会功能及发展历程
    3.1 农村经纪人的社会功能
        3.1.1 推动电商新兴业态的成熟
        3.1.2 推动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
        3.1.3 推动市场信息的有效传递
        3.1.4 推进农村劳动力合理转移
        3.1.5 推进政府职能本位的回归
        3.1.6 促进农产品竞争力的提升
        3.1.7 实现农民组织化程度提高
    3.2 农村经纪人在完善市场经济体制时期的发展历程
        3.2.1 十五及十一五期间
        3.2.2 十二五至十三五期间
4.研究区域概况与样本特征
    4.1 北碚区经济社会发展背景
        4.1.1 北碚区地理及区位特征
        4.1.2 北碚区农村经济发展概况
    4.2 北碚区农村经纪人队伍现状及其发展影响因子分析
        4.2.1 北碚区农村经纪人队伍近年来发展情况
        4.2.2 北碚区农村经纪人发展影响因子分析
        4.2.2.1 从业人员构成对农村经纪人队伍专业水平影响
        4.2.2.2 市场需求变化对农村经纪人转型的影响
        4.2.2.3 组织集中化程度对农村经纪人的市场竞争力影响
        4.2.2.4 现代理念不足对农村经纪人品牌形成的影响
        4.2.2.5 市场研判对农村经纪人抢占电商领域先机的影响
        4.2.2.6 外在动力不足对农村经纪人发展进程的影响
        4.2.2.7 规范管理对农村经纪人队伍有序化发展的影响
5.北碚区农村经纪人优化成长对策
    5.1 培育优化对策
        5.1.1 政策支持
        5.1.1.1 通过制定规范标准实现主体质量把控
        5.1.1.2 同步规划农业项目与农村经纪人培育
        5.1.1.3 运用数据化发展优势实施电商战略
        5.1.1.4 发挥政府职能优势提供各类服务
        5.1.1.5 健全资源融合机制服务农村经纪人发展
        5.1.1.6 着力打造农村经纪人品牌实现价值提升
        5.1.2 资金支持
        5.1.2.1 各类金融机构加大支持力度
        5.1.2.2 开展财税帮扶及项目基金扶持
        5.1.2.3 整合资源为持续发力增添后劲
        5.1.3 人才支持
        5.1.3.1 利用教育资源就地挖掘引路人
        5.1.3.2 扎根基层一线培育典型带头人
        5.1.3.3 通过部门优势发掘党政引领者
        5.1.3.4 通过“碚有引力”计划引进专业人才
    5.2 管理优化对策
        5.2.1 行业信用和个人信用管理
        5.2.1.1 完善制度,让行业信用有章可循
        5.2.1.2 育管并重,让个人信用有源可溯
        5.2.2 职能部门的规范化管理服务
        5.2.2.1 各司其职,以管理促进健康发展
        5.2.2.2 清理整顿,以规范营造公平环境
        5.2.2.3 发挥优势,以服务推动优化成长
        5.2.3 经纪人的自律管理
    5.3 组织优化对策
        5.3.1 建立农村经纪人协会组织
        5.3.2 以特色产业带动专业组织建设
        5.3.3 探索农村“三社”的有机融合
    5.4 评价体系建设
        5.4.1 自我评价体系建设
        5.4.1.1 制定行业标准,实现自我评价的稳步推进
        5.4.1.2 注重分析研判,实现业务水平的不断进阶
        5.4.1.3 自评内审结合,实现行业整体的成熟发展
        5.4.2 社会评价体系建设
        5.4.2.1 第三方科学设置评价系统指标
        5.4.2.2 各职能部门做好监督评价指导
        5.4.2.3 相关主体的外部过程结果反馈
6.结论与未来研究展望
    6.1 结论
        6.1.1 内外兼修、育管并行
        6.1.2 利用资源,因地制宜
        6.1.3 不断优化,与时俱进
    6.2 未来研究展望
        6.2.1 继续拓展主题研究领域
        6.2.2 继续关注农村经纪人在新领域的作用发挥
        6.2.3 继续关注农村经纪人的未来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致谢

(5)国家治理视阈下的体育产业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2 文献综述:视角、议题与评析
    2.1 有关体育产业政策的概念溯源
    2.2 关于体育产业政策的变迁研究
    2.3 关于体育产业政策的比较研究
    2.4 关于体育产业政策的过程研究
    2.5 关于体育产业政策的体系研究
    2.6 关于不同业态和区域性体育产业政策的专题研究
    2.7 关于国家治理视阈下的体育研究
3 研究问题、视角、思路与框架
    3.1 研究问题
    3.2 研究视角
    3.3 研究思路
    3.4 研究框架
4 研究方法
5 理论依据
    5.1 治理理论
        5.1.1 西方语境下的治理
        5.1.2 治理理论的发展
        5.1.3 治理理论在西方的实践应用
        5.1.4 中国化的治理理论
    5.2 政策环境理论
        5.2.1 政策环境的内涵
        5.2.2 政策环境的系统论方法
6 分析与讨论
    6.1 从管控到治理:体育产业政策的变迁考察
        6.1.1 计划的思维:全能政府的体育管控(1949年—1978年)
        6.1.2 调试的改革:体育产业的管理探索(1978年—1992年)
        6.1.3 市场的逻辑:体育产业政策的市场理念(1992年至今)
    6.2 我国体育产业政策变迁中治理的发展与局限
        6.2.1 我国体育产业政策发展动因分析
        6.2.2 我国体育产业政策发展的影响因素
        6.2.3 我国体育产业政策发展的局限
    6.3 国际经验:体育产业政策的国家治理模式
        6.3.1 国际体育产业治理:价值、目标、路径和治理实践
        6.3.2 国外体育产业政策的国家治理模式:比较的视角
        6.3.3 启示:中国体育产业政策治理的修正
    6.4 国家治理与中国体育产业政策:属性、价值与过程
        6.4.1 国家治理视阈下体育产业政策的属性分析
        6.4.2 国家治理视阈下体育产业政策价值
        6.4.3 国家治理视阈下体育产业政策的过程分析
    6.5 国家治理视阈下中国体育产业政策发展:理念、模型与策略
        6.5.1 治理视阈下体育产业政策的发展理念
        6.5.2 治理视阈下体育产业政策的发展模型
        6.5.3 治理视阈下体育产业政策的发展策略
7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6)农村专业经济协会运行机制研究 ——以山东省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综述
        1.3.1 国外研究动态综述
        1.3.2 国内研究动态综述
    1.4 研究思路和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主要内容与研究创新点
        1.5.1 研究主要内容
        1.5.2 研究创新之处
第二章 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2.1.1 农业合作经济组织
        2.1.2 农村专业经济协会
        2.1.3 农村专业经济协会与农村专业合作社的区别
        2.1.4 农村专业经济协会运行机制
    2.2 农村专业经济协会运行的基础理论分析
        2.2.1 产权理论
        2.2.2 新公共管理理论
        2.2.3 合作经济理论
        2.2.4 交易费用理论
        2.2.5 公共选择理论
        2.2.6 博弈理论
    2.3 农村专业经济协会运行机理分析
        2.3.1 农村专业经济协会运行的阻力和动力分析
        2.3.2 农村专业经济协会运行中的主要角色分析
        2.3.3 农村专业经济协会利益共享机理分析
        2.3.4 农村专业经济协会合作机理分析
        2.3.5 农村专业经济协会合作机制生成的机理分析
第三章 山东省农村专业经济协会运行现状
    3.1 山东省农村专业经济协会运行的总体状况
        3.1.1 山东省农村专业经济协会基本运行状况
        3.1.2 山东省农村专业经济协会基本运行情况
        3.1.3 山东省农村专业经济协会发展和运行的总体状况评价
    3.2 山东省地市农村专业经济协会运行状况
        3.2.1 山东省东部沿海发达地市农村专业经济协会的运行状况
        3.2.2 山东省中部较发达地市农村专业经济协会的运行状况
        3.2.3 山东省西部落后地市农村专业经济协会的运行状况
        3.2.4 山东省各地市农村专业经济协会运行的变化状况评价
    3.3 山东省农村专业经济协会组织机制状况
        3.3.1 山东省农村专业经济协会产权制度状况
        3.3.2 山东省农村专业经济协会主要组织结构状况
        3.3.3 山东省农村专业经济协会组织机构运行状况
    3.4 山东省农村专业经济协会主要运行机制构成状况
        3.4.1 农村专业经济协会决策机制状况
        3.4.2 农村专业经济协会合作机制状况
        3.4.3 农村专业经济协会利益机制状况
        3.4.4 农村专业经济协会基本保障机制状况
        3.4.5 农村专业经济协会经营发展机制状况
        3.4.6 农村专业经济协会监督机制状况
    3.5 山东省农村专业经济协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3.5.1 组织机构设置及其运行中存在缺陷和问题分析
        3.5.2 主要运行机制构成运行中存在缺陷和问题分析
第四章 山东省农村专业经济协会运行绩效与影响因素分析
    4.1 评价指标体系设计与评价方法的确立
        4.1.1 评价指标体系设计
        4.1.2 农村专业经济协会运行机制评价方法确立
    4.2 山东省农村专业经济协会运行绩效测度
        4.2.1 问卷设计与数据来源
        4.2.2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4.2.3 综合评价值的计算
    4.3 山东省农村专业经济协会运行绩效评价结果分析
        4.3.1 农村专业经济协会运行机制各构成因素的重要性排序
        4.3.2 农村专业经济协会运行机制的评价结果
    4.4 山东省农村专业经济协会运行绩效影响因素与原因分析
        4.4.1 农村专业经济协会运行绩效影响因素分析
        4.4.2 山东省农村专业经济协会运行绩效影响因素产生的原因分析
第五章 国外农村专业经济协会运行特点及其经验借鉴
    5.1 美国农村专业经济协会
        5.1.1 美国农村专业经济协会运行特征
        5.1.2 美国农村专业经济协会的发展经验
    5.2 日本农村专业经济协会
        5.2.1 日本农村专业经济协会运行特征
        5.2.2 日本农村专业经济协会的发展经验
    5.3 西欧国家农村专业经济协会
        5.3.1 西欧国家农村专业经济协会运行特征
        5.3.2 西欧国家农村专业经济协会的发展经验
    5.4 发达国家农村专业经济协会运行经验借鉴
        5.4.1 改善我国农村专业经济协会运行的社会基础条件
        5.4.2 积极借鉴现代公司运作方式创新农村专业经济协会运行模式
        5.4.3 建立明晰的产权制度和民主管理的治理结构
        5.4.4 走符合目前我国国情的农村专业经济协会运行之路
第六章 农村专业经济协会运行机制改善路径和对策
    6.1 农村专业经济协会组织结构的改善
        6.1.1 改善农村专业经济协会组织结构总体设想和基本要求
        6.1.2 改善会员大会制度
        6.1.3 改善理事会制度
        6.1.4 完善监事会制度
    6.2 农村专业经济协会产权结构的改善
        6.2.1 规范政府部门在农村专业经济协会角色
        6.2.2 明确制定会员认购股金及进退会章程和规定
        6.2.3 合理设置和安排股权结构
        6.2.4 合理限制投资性会员的表决权
    6.3 农村专业经济协会主要运行机制构成的改善路径和对策
        6.3.1 决策机制的改善
        6.3.2 合作机制的改善
        6.3.3 利益机制的改善
        6.3.4 基本保障机制的改善
        6.3.5 经营发展机制的改善
        6.3.6 监督机制的改善
    6.4 农村专业经济协会运行模式选择
        6.4.1 农村专业经济协会运行模式一般性总结
        6.4.2 山东省农村专业经济协会运行模式的战略选择
    6.5 政府扶持农村专业经济协会有效运行的政策建议
        6.5.1 加强农村市场制度与体制建设
        6.5.2 准确定位政府管理主体和管理职能
        6.5.3 强化信贷、财政、税收等方面的支持与实施
        6.5.4 完善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发展信息建设与支持
        6.5.5 加强宣传与教育培训工作
第七章 个案分析
    7.1 农村专业经济协会目前主要运行模式比较
        7.1.1 农村能人引领型运行模式
        7.1.2 涉农部门带动型运行模式
        7.1.3 政府扶持推动型运行模式
    7.2 “协会+企业会员+经纪人+农户会员”运行模式—临沭柳编工艺品协会
        7.2.1 “协会+企业会员+经纪人+农户会员”运行模式总体特征
        7.2.2 临沭柳编工艺品协会分析
    7.3 “协会+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会员”运行模式—寿光蔬菜协会
        7.3.1 “协会+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会员”运行模式总体特征
        7.3.2 寿光蔬菜协会分析
    7.4 结论与讨论
第八章 主要结论与展望
    8.1 研究结论
    8.2 政策建议
        8.2.1 农村专业经济协会要坚持自强和自主发展
        8.2.2 政府要理性扶持农村专业经济协会
        8.2.3 加强与农业科研机构及农业科技服务机构的良性互动
        8.2.4 处理和界定好发展营利性与非营利性的关系
    8.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1 农村专业经济协会运行状况专家学者调查问卷
附录2 农村专业经济协会运行状况领办人及会员调查问卷
附录3 32 家被调查农村专业经济协会名单
附录4 农村专业经济协会运行机制评价指标转化
作者简介
导师评阅表

(7)我国CBA职业联赛监管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问题提出
        一、 选题依据
        二、 选题意义
        三、 研究目的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 国内外文献研究综述
        二、 已有相关研究的不足
    第三节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一、 研究对象
        二、 研究方法
    第四节 论文有关概念的界定
        一、 CBA 职业联赛
        二、 联赛监管机制
第二章 我国 CBA 职业联赛监管机制研究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监管理论的发展及对我国 CBA 职业联赛监管的启示
        一、 监管理论概述
        二、 监管理论的发展对研究 CBA 职业联赛监管机制的启示
    第二节 我国 CBA 职业联赛监管机制的相关理论支撑分析
        一、 我国 CBA 职业联赛监管机制的路径——目标理论
        二、 机制设计理论与我国 CBA 职业联赛监管机制的融合
        三、 我国 CBA 职业联赛监管的委托代理理论
        四、 成本与收益理论与我国 CBA 职业联赛监管机制实施的分析
        五、 协同论对我国 CBA 职业联赛监管机制研究的借鉴
    第三节 我国CBA职业联赛监管机制的理论分析思路与逻辑操作框架
        一、 我国 CBA 职业联赛监管机制分析的思路
        二、 我国 CBA 职业联赛监管机制研究逻辑操作框架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我国 CBA 职业联赛监管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第一节 我国男子篮球运动发展演变的分析
        一、 我国男子篮球运动初始传播时期(1895-1918)
        二、 我国男子篮球运动缓慢推广时期(1919-1936)
        三、 我国男子篮球运动局部发展时期(1937-1948)
        四、 我国男子篮球运动普及、发展和跃进时期(1949-1965)
        五、 我国男子篮球运动停止困惑时期(1966-1976)
        六、 我国男子篮球运动复苏、提高时期(1977-1994)
        七、 我国男子篮球运动改革创新攀登时期(1995 至今)
    第二节 我国 CBA 职业联赛监管现状分析
        一、 我国篮球职业化进程中联赛监管阶段的划分
        二、 我国 CBA 职业联赛监管现状的分析
    第三节 我国 CBA 职业联赛监管存在问题分析
        一、 我国 CBA 职业联赛监管存在的主要问题
        二、 我国 CBA 职业联赛监管运行与体育举国体制的矛盾与冲突分析
    本章小结
第四章 NBA 职业联赛监管机制的成功经验及借鉴
    第一节 NBA 职业联赛监管的架构与职能分析
        一、 NBA 职业联赛监管机构的设置分析
        二、 NBA 职业联赛监管机构的职能分析
    第二节 NBA 职业联赛监管机制的构成要素分析
        一、 NBA 职业联赛监管对象的分析
        二、 NBA 职业联赛监管方式与手段的探析
        三、 NBA 职业联赛监管机制实现途径的剖析
        四、 NBA 职业联赛监管机制整体效率的控制分析
    第三节 NBA 职业联赛监管机制的启示与借鉴
        一、 建立了科学、高效的联盟监管机构
        二、 联赛监管机构职能充分发挥
        三、 联赛依法监管,赛事运转效率高
        四、 职业裁判员制度的实施确保了竞赛的质量
        五、 联赛实行宏观监管与分区监管相统一的机制
        六、 联赛依法实行严厉的处罚制度
        七、 协同、高效的合作监管模式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我国 CBA 职业联赛监管机制的构建
    第一节 我国 CBA 职业联赛监管机制构建的定位
        一、 我国 CBA 职业联赛监管机制构建的背景与目标
        二、 我国 CBA 职业联赛监管机制构建的指导思想
        三、 我国 CBA 职业联赛监管机制构建的原则
    第二节 我国 CBA 职业联赛监管机制构建影响因素的分析
        一、 CBA 职业联赛监管机制的主客体构成
        二、 我国 CBA 职业联赛监管机制构建影响的因子分析
    第三节 我国 CBA 职业联赛监管机制构建的内容
        一、 我国 CBA 职业联赛监管机制的制度保障
        二、 出台 CBA 职业联赛发展政策,引导联赛规范运行
        三、 我国 CBA 职业联赛监管机构的设置与职责
        四、 我国 CBA 职业联赛监管的内容与方式
    第四节 我国 CBA 职业联赛监管机制的运行、评价与应用
        一、 我国 CBA 职业联赛监管机制的运行分析
        二、 我国 CBA 职业联赛监管效率的综合评价研究
        三、 我国 CBA 职业联赛监管模式的应用分析
    本章小结
结论与建议
    一、 结论
    二、 建议
参考文献
附件
    附件 1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学术科研情况
    附件 2-1 专家访谈一览表
    附件 2-2 问卷调查人员统计表
    附件 3
    附件 4
    附件 5
致谢

(8)我国出版中介机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创新点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与动因
        1.1.1 市场背景
        1.1.2 政策背景
        1.1.3 现实动因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研究概念的界定
    1.4 研究路线与研究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4.3 研究内容
    1.5 国内外研究现状
        1.5.1 国外出版中介研究综述
        1.5.2 国内出版中介研究综述
2 出版中介机构的相关理论
    2.1 出版中介机构及相关概念
        2.1.1 中介机构
        2.1.2 文化中介机构
        2.1.3 出版中介机构
        2.1.3.1 出版中介机构的属性
        2.1.3.2 出版中介机构服务类型
    2.2 出版中介机构研究的理论基础
        2.2.1 专业化分工理论
        2.2.2 信息不对称理论
        2.2.3 交易成本理论
        2.2.4 现代文化市场体系理论
    2.3 我国出版中介机构发展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2.3.1 出版中介机构的功能与价值
        2.3.1.1 经济功能
        2.3.1.2 社会功能
        2.3.2 出版中介机构发展的必要性
        2.3.3 出版中介机构发展的可行性
3 我国出版中介机构管理体系构建与优化
    3.1 出版中介机构的现行管理体系
        3.1.1 我国出版中介机构主体的构成
        3.1.2 我国出版中介机构管理体系的基本框架
    3.2 我国出版中介机构管理现状
        3.2.1 我国出版中介机构法律法规管理
        3.2.1.1 出版中介机构法律法规建设现状
        3.2.1.2 出版中介机构法律法规建设的问题与不足
        3.2.2 我国出版中介机构的行政管理
        3.2.2.1 出版中介机构行政管理现状
        3.2.2.2 我国中介机构行政管理的问题与不足
        3.2.3 我国出版中介机构行业管理
        3.2.3.1 我国出版中介机构行业管理的现状
        3.2.3.2 我国出版中介机构行业管理的问题与不足
    3.3 我国出版中介机构管理体系的构建与优化
        3.3.1 西方国家出版中介机构管理体系
        3.3.1.1 西方国家出版中介机构的法律管理
        3.3.1.2 西方国家出版中介机构的行业管理
        3.3.2 我国出版中介机构管理体系的优化
        3.3.2.1 我国出版中介机构管理体系优化原则
        3.3.2.2 我国出版中介机构宏观管理理念重塑与优化
        3.3.2.3 我国出版中介机构管理体系的优化
4 我国出版中介机构发展模式分析与优化
    4.1 我国出版中介机构发展的政策与理论探索
        4.1.1 出版中介机构发展的政策探索
        4.1.2 出版中介机构发展的理论探索
    4.2 我国出版中介机构的实践探索与发展模式分析
        4.2.1 出版经纪与代理
        4.2.1.1 出版经纪与代理概述
        4.2.1.2 我国出版经纪与代理发展与嬗变
        4.2.1.3 我国出版经纪与代理的模式分析
        4.2.1.4 我国出版代理与经纪发展的国际经验借鉴与优化
        4.2.2 图书会展
        4.2.2.1 图书会展概述
        4.2.2.2 图书会展的中介原理
        4.2.2.3 我国图书会展的发展与探索
        4.2.2.4 我国图书会展发展的国际经验借鉴与优化
        4.2.3 出版评估与鉴定
        4.2.3.1 出版评估与鉴定概述
        4.2.3.2 出版评估与鉴定的中介原理
        4.2.3.3 我国出版评估与鉴定服务的发展与探索
        4.2.3.4 我国出版评估与鉴定服务发展的国际经验借鉴与优化
        4.2.4 出版信息咨询
        4.2.4.1 出版信息咨询服务概述与中介原理
        4.2.4.2 我国出版信息咨询服务的发展与探索
        4.2.4.3 我国出版信息咨询发展的国际经验借鉴与优化
5 出版中介服务平台建设
    5.1 出版中介服务平台建设的理论分析
        5.1.1 出版中介服务平台的价值诉求
        5.1.1.1 出版中介服务平台的信息沟通价值
        5.1.1.2 出版中介服务平台的资源整合作用
        5.1.1.3 出版中介服务平台的市场培育功能
        5.1.1.4 出版中介服务平台的示范功能
        5.1.2 出版中介服务平台建设原则
        5.1.2.1 政府主导、联合建设原则
        5.1.2.2 开放性原则
        5.1.2.3 标准化原则
        5.1.2.4 安全性原则
        5.1.3 出版中介服务平台的主要建设模式
        5.1.3.1 政府主导型
        5.1.3.2 出版中介机构主导型
        5.1.3.3 合作型
    5.2 出版中介服务网络平台总体目标及功能结构
        5.2.1 出版中介服务网络平台总体目标
        5.2.2 出版中介服务网络平台功能结构与模块设计
        5.2.3 基于Web Service的出版中介服务平台分析与设计
        5.2.3.1 Web Service体系简介
        5.2.3.2 Web Service技术对于出版中介服务网络平台的适用性
        5.2.3.3 基于Web Service的出版中介服务网络平台架构
6 出版中介机构发展保障机制构建
    6.1 出版中介服务发展的环境保障
        6.1.1 出版中介机构发展的政策环境
        6.1.2 出版中介机构发展政策的内容构建
        6.1.3 完善出版中介机构发展政策保障的措施
    6.2 出版中介机构发展的动力保障机制
        6.2.1 出版中介机构发展的外在动力
        6.2.2 出版中介机构发展的内在动力
        6.2.3 出版中介机构发展的动力机制构建
    6.3 出版中介机构发展的诚信保障机制
        6.3.1 出版中介机构诚信的内容及意义
        6.3.2 出版中介机构诚信保障体系的构建
        6.3.2.1 构建出版中介机构信用信息平台
        6.3.2.2 完善区域出版中介机构信用体系
        6.3.2.3 推进全社会的诚信文化建设
    6.4 出版中介机构发展的人才保障机制
        6.4.1 人才引进机制
        6.4.2 人才培养机制
        6.4.3 人才激励机制
        6.4.4 人才准入机制
        6.4.5 学习型组织建设
7 结论与展望
    7.1 本文的结论
    7.2 研究局限及展望
图表索引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致谢

(9)当代中国体育经济伦理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的缘由与意义
        1.1.1 研究的缘由
        1.1.2 研究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状况与评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评述
    1.3 研究思路和主要内容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论文创新之处
        1.4.1 研究方法
        1.4.2 本论文创新之处
第2章 体育经济伦理及相关概念界定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2.2 体育经济伦理的概念
        2.2.1 体育经济伦理的定义
        2.2.2 体育经济伦理的概念构成
        2.2.3 与相关概念的联系和区别
    2.3 体育经济伦理的提出依据
        2.3.1 经济与道德内在关联的思想资源
        2.3.2 体育市场中"经济人"的伦理属性
        2.3.3 经济伦理介入体育领域的必要性和现实性
    2.4 体育经济伦理的特征
        2.4.1 存在的必然性和交叉性
        2.4.2 投入的功利性和依附性
        2.4.3 运作的实践性和规范性
        2.4.4 产出的缓慢性和持久性
第3章 体育经济伦理的结构、功能及价值
    3.1 体育经济伦理的结构
        3.1.1 体育经济伦理的关系结构
        3.1.2 体育经济伦理的现象结构
        3.1.3 体育经济伦理的层次结构
    3.2 体育经济伦理的功能
        3.2.1 认识与评价
        3.2.2 教育与改造
        3.2.3 调节与整合
        3.2.4 激励与升华
    3.3 体育经济伦理的价值
        3.3.1 体育产业发展的无形资产
        3.3.2 影响体育产业政策的制定
        3.3.3 有利于规范体育经济行为
        3.3.4 体育产业中的人本价值
第4章 当代中国体育经济领域凸显的伦理道德问题
    4.1 宏观层面:政府在体育经济政策中的伦理困境
        4.1.1 政策制定取向上,体现公益性还是产业性
        4.1.2 体育资源配置上,突出效率还是强调公平
        4.1.3 体育产业经营上,政府主导还是市场主导
    4.2 中观层面:体育产业组织在体育市场中的不道德现象
        4.2.1 诚信缺失:体育赞助中的一种缺德表现
        4.2.2 假冒伪劣:体育领域中破坏体育市场秩序的顽症
        4.2.3 埋伏营销:体育营销中的不道德营销
        4.2.4 商业贿赂:职业体育发展的一个毒瘤
    4.3 微观层面:个体在体育经济活动中的道德问题
        4.3.1 体育经济个体的职业道德问题
        4.3.2 体育消费自由与道德责任问题
第5章 体育经济伦理问题的成因分析
    5.1 体育经济伦理问题存在的必然性
        5.1.1 体育经济领域中存在着政府失灵
        5.1.2 体育经济领域中存在着市场失灵
    5.2 体育经济伦理问题生成的现实因素
        5.2.1 制度因素
        5.2.2 经济因素
        5.2.3 道德因素
        5.2.4 心理因素
    5.3 实例切入:青岛海利丰足球俱乐部赌球现象的致因
        5.3.1 赌球现象
        5.3.2 赌球致因
第6章 体育经济伦理建设的理论基础
    6.1 体育经济伦理建设的相关理论
        6.1.1 道义论
        6.1.2 功利论
        6.1.3 美德论
        6.1.4 利益相关者理论
    6.2 体育经济伦理建设的目标
        6.2.1 构建健康的体育市场秩序
        6.2.2 形成个体优秀的道德品质
        6.2.3 促使道德转化为一种资本
    6.3 体育经济伦理建设的原则
        6.3.1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导向的原则
        6.3.2 制度保障与道德教化结合原则
        6.3.3 经济效率与社会公平协调原则
        6.3.4 实践性与长期性相结合的原则
        6.3.5 个人权益与社会责任并重原则
第7章 体育经济伦理建设的主要策略
    7.1 宏观层面:制度伦理与体育经济伦理建设
        7.1.1 发展体育产业,夯实制度伦理建设的物质基础
        7.1.2 摆正政府位置,充分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
        7.1.3 坚持公正、自由、民主为原则,加强制度创新
        7.1.4 实现经济伦理制度化,完善相关体育法律法规
    7.2 中观层面:企业伦理与体育经济伦理建设
        7.2.1 体育产业组织的外部建设
        7.2.2 体育产业组织的内部建设
        7.2.3 耐克公司的企业文化及启示
    7.3 微观层面:个体道德与体育经济伦理建设
        7.3.1 提升个体职业道德的主要策略
        7.3.2 儒家消费伦理思想及启示
第8章 结论与后续研究设想
附录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致谢

(10)中国期货市场的历史与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提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源起与意义
    二、研究综述
    三、研究方法及资料情况
    四、论文结构及需要说明的问题
    五、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晚清与民国时期期货市场的历史与发展
    第一节 晚清与民国时期期货市场的发展历程
        一、晚清政府时期
        二、北洋政府时期
        三、国民政府时期
    第二节 晚清与民国时期期货市场的运行机制
        一、晚清与民国时期期货市场的组织与结构
        二、晚清与民国时期期货市场的交易制度和交易规则
        三、晚清与民国时期期货市场的交易与行市
    第三节 晚清与民国时期期货市场的监管
        一、晚清与民国时期期货市场的国家立法
        二、晚清与民国时期期货市场的行政监管
        三、晚清与民国时期期货市场的行业自律
    第四节 晚清与民国时期期货市场的特点与评价
        一、晚清与民国时期期货市场的特点
        二、晚清与民国时期期货市场发展的评价
第二章 共和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中国期货市场的断层
    第一节 期货市场断层局面的形成
        一、对上海证券交易所的关闭
        二、对北京、天津交易所的改造
        三、改造的性质及其历史影响
    第二节 期货市场断层的经济制度原因
        一、以单一公有制和计划经济为特征的强制性制度变迁
        二、赶超型国家经济发展战略的制定
    第三节 七十年代对境外期货市场的有限利用
        一、中国对外经济交往的发展
        二、境外期货交易的实践性突破
        三、国家领导人对资本主义市场理论及期货理论的思考
第三章 经济转轨时期中国期货市场的重建
    第一节 期货市场重建的制度供给
        一、宏观经济制度的变革
        二、市场主体的微观基础
    第二节 建立中国期货市场的理论论争与突破
        一、期货市场姓"资"姓"社"之争
        二、中国建立期货市场的时机与利弊之争
        三、对于对期货市场投机问题的论争
        四、理论上的总结和突破
    第三节 期货市场的重建与初创
        一、期货市场重建前的国际环境
        二、期货市场重建的缘起及决策
        三、期货市场重建的历史进程
        四、期货市场重建的意义和影响
第四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国期货市场的发展
    第一节 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国期货市场的发展历程
        一、期货试点及无序发展阶段(1992年-1994年)
        二、清理整顿阶段(1994年-2000年)
        三、期货市场的规范发展阶段(2000年至今)
    第二节 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国期货市场的运行机制
        一、期货市场的组织与结构
        二、期货市场的交易制度和规则
        三、期货市场的交易及行情
    第三节 中国期货市场的监管
        一、期货市场的国家立法
        二、期货市场的行政监管
        三、期货市场的自律监管
    第四节 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国期货市场的特点与评价
        一、中国期货市场的特点
        二、中国期货市场发展的评价
第五章 中外期货市场的比较及若干问题研究
    第一节 中外期货市场发展的历史比较
        一、中外期货市场发展历程的比较
        二、中外期货市场发展条件和发展趋势的比较
        三、中外期货市场创新能力的比较
        四、中外期货市场监管的比较
        五、期货市场本国经济贡献率及国际期货市场影响力比较
    第二节 国际期货市场的现实运行特征
        一、期货市场的虚拟性日趋明显
        二、期货市场的国际竞争日趋激烈
        三、期货市场的国际定价权日益重要
    第三节 期货市场的健康发展需要具备的历史条件
        一、自由活跃的市场经济
        二、持续不断的市场创新
        三、有效而又适当的市场监管
    第四节 制度创新:中国期货市场发展的必由之路
        一、期货市场的监管制度建设
        二、期货市场的培育制度建设
        三、期货市场的开放制度建设
结论
参考文献
表图索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后记

四、依法规范经纪人 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服务(论文参考文献)

  • [1]企业家才能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研究[D]. 王雅静. 扬州大学, 2021
  • [2]社会主义现代化思想演变与发展研究[D]. 张霜. 吉林大学, 2021(02)
  • [3]精准扶贫中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研究[D]. 高云亮. 兰州大学, 2021(11)
  • [4]农村经纪人优化成长对策研究 ——以重庆市北碚区为例[D]. 叶晓音. 西南大学, 2020(05)
  • [5]国家治理视阈下的体育产业政策研究[D]. 陈晓峰. 北京体育大学, 2016(01)
  • [6]农村专业经济协会运行机制研究 ——以山东省为例[D]. 葛晓军. 石河子大学, 2016(05)
  • [7]我国CBA职业联赛监管机制研究[D]. 王恒同. 苏州大学, 2014(04)
  • [8]我国出版中介机构研究[D]. 汪全莉. 武汉大学, 2014(06)
  • [9]当代中国体育经济伦理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 沈克印. 南京师范大学, 2011(12)
  • [10]中国期货市场的历史与发展研究[D]. 宋承国. 苏州大学, 2010(11)

标签:;  ;  ;  ;  ;  

依法规范经纪人服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