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物流发展的三个悬念(论文文献综述)
魏家文,郝婷[1](2021)在《接受美学视域下的电视剧《花繁叶茂》》文中认为以脱贫攻坚为主题的电视连续剧《花繁叶茂》在央视和哔哩哔哩等平台播出后,受到观众的热捧,在以年轻观众为主体的"B站"掀起了弹幕、投币加转发的观影热潮,究其原因在于该剧在传承原着纪实风格的基础上,从媒介规律的特殊性和观众期待视野的变化出发,对原着进行了大胆改编,不仅彰显了贵州干部群众在脱贫攻坚过程中所表现出的新的精神风貌,而且对如何创建城乡融合发展的新型城乡关系进行了多方面的探讨,严肃的时代话题和轻喜剧风格的有机融合使得该剧成为当代主旋律电视剧中的典范之作。
李佳[2](2020)在《《人民日报》“人民眼”专题报道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人民日报》的“人民眼”专栏于2015年1月创办,以“顶天立地研究问题”“吃透两头讲好故事”为遵循,以推出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重磅作品为宗旨,创办短短两年时间,就获得了第27届中国新闻名专栏奖,因此极具学术研究的价值。鉴于此,文章对于“人民眼”2015年至2018年四年刊发的所有专题报道进行了全面深入的研究,分析它的创办背景、版面呈现、报道内容与特色,探讨“人民眼”专题报道的价值以及对于同类报道有何启发。该专栏的产生与其所处的时代背景有密切的关系,党中央“全面深化改革”政策的导引,党报开始由“精英化”走向“平民化”的时代要求,技术革命迫使报纸转向深度报道的传媒格局,都是促使“人民眼”专栏产生的重要原因。在四年的报道中,“人民眼”的呈现方式形成了一定的规律,从报道时间上看,“人民眼”专栏逐渐稳定在周五出版;从报道数量上看,该专栏的数量在逐年减少;从记者队伍来看,“人民眼”启用《人民日报》的品牌记者,拥有高端的记者群体;从版面看,“人民眼”占据记者调查版整版进行强势报道,通过基本栏的设置以及线条、图像、色彩的精心搭配丰富了版面语言,使得版面风格大气而别致。“人民眼”专题报道拥有丰富的报道题材,以时政类、民生类、社会类以及文化类专题为主。其中,时政类专题凸显党报使命,包括精准扶贫问题、干部作风问题、国家重点工程建设问题三种;民生类专题关切百姓利益,以直面百姓生活难点、观照弱势群体的权益、聚焦广大农村地区为主;社会类专题专注热点话题,以创新领域资讯、城市与乡村的建设问题、生态环境治理问题为中心;文化类专题关切传统文化,眷注民间文化的发展现状,建构历史文化与商业化之间的平衡。“人民眼”的专题报道在标题、叙事、传播策略三个方面形成了鲜明的特色。在标题制作上,包括单一型标题和复合型标题两种结构,此外,还巧妙运用了编者按和插题两种新兴的标题形式;其叙事特色表现为故事化叙事、多视角叙事以及细节化叙事;在报道策略方面,善于挖掘“典型”,采用多元渠道的传播方式,致力于打造“中性”的调查性报道。“人民眼”专题报道的选题关乎国计民生大事件,不仅为人民群众认识了解新情况和新变化提供一双锐眼,而且为领导层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提供决策参谋。同时,对各级党报和同类报道有一些新的启示,如强调问题导向,增强问题意识,以及学习以小见大,在品质和深度上下功夫等。
张纪如[3](2017)在《NHK“丝绸之路”系列纪录片中的中国形象研究》文中提出作为日本公共性质的媒体机构,自《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缔结后,NHK拍摄了大量关于中国题材的纪录片,在日本国内和国际上引起广泛关注,彰显出对中国热情而持久的关注。NHK“丝绸之路”系列纪录片是NHK自1980年起开始播放的一系列以丝绸之路作为主题的纪录片,是NHK最具影响力的作品,至今保留着日本电视史上评价最高的纪录片的地位,同时还在38个国家传播。本研究采用文本分析法、文献法研究NHK“丝绸之路”系列纪录片建构的中国形象,希望能丰富对NHK纪录片的研究,并为我国在国际传播中争夺话语权、建构积极的中国形象提供借鉴。本文分为6章。第1章主要对国内外关于NHK纪录片、日本的中国形象的文献进行综述;第2章主要论述NHK的发展历史、公共性、国内外传播情况,以及“丝绸之路”系列纪录片的拍摄背景、内容和主题、传播情况与影响,论述了该系列纪录片适用于本研究的理由。第3章主要论述影像如何塑造中国形象,通过对系列纪录片进行文本分析,从主题和题材、话语表达技巧入手剖析。第4章主要论述NHK建构的中国形象是以年代为划分的,80年代系列纪录片呈现着作为文化大国的中国形象,新世纪系列纪录片呈现着发展与困境并存的中国形象。第5章分析纪录片中中国形象的特定成因,从政府对华政策、NHK媒体立场和民间话语的维度论述。第6章主要论述系列纪录片中的中国形象是日本现代性自我想象中的形象,反思我国需自我审视并在国际传播中塑造对国家利益有利的国家形象。研究发现,NHK“丝绸之路”系列纪录片建构的中国形象以年代为划分,并非一成不变的。80年代系列纪录片更关注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建构的中国形象以文化大国、日本的文明母国为主。新世纪NHK更关注现代化进程中的当代中国,建构的中国形象是多方面的,显示出日本对中国摇摆和游移的立场。在话语表达技巧方面,NHK通过叙述视角关注普通人、叙述方式故事化、情节化、在配乐、画面和解说词中表达情感和态度的方式,增加系列纪录片所建构的中国形象的可看性与真实性。NHK“丝绸之路”系列纪录片以影像的形式最大可能地保证着素材的真实,但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从国家利益出发的对中国形象的塑造。作为大众传媒,拥有强大影响力的NHK在建构中国形象的时候,既存在着以事实为依据的实像,也存在着受日本意识形态影响的虚像,构建起一个作为他者的日本现代性话语下所想象的中国形象,从而探寻现代日本的文化身份。而中国的和平崛起需要经过中国话语的诠释,然而在国际传播竞争中中国媒体一直处于劣势地位,不利于塑造和对外传播中国良好的国家形象。一方面,我们应站在国家利益的立场重视并审慎地看待NHK所塑造的中国形象,改善真实存在的问题,另一方面,应改善对外传播策略和手段,针对性地适当调整传播方式来克服语境障碍,减少文化折扣现象,提高外国受众对中国媒体塑造的中国形象的接受度,把握在国际传播中的主动性、及时性和公信力,坚持原则和立场,从正确的立场出发,加大在国际舆论中的分量,从而树立对中国的国家利益有利的国家形象。
金业焱[4](2015)在《相术文化与中国古代小说研究》文中指出本文以“相术文化与中国古代小说”为研究对象,在细读文本的基础上,从宏观和微观两种视角分析相术文化对古代小说的影响。古代小说的语言艺术、人物塑造手法、叙事风格都受到相术文化的影响。相术文化所具有的丰富内涵提升了古代小说的文化意蕴。本文的论述旨在揭示相术文化对古代小说的深刻影响,彰显从相术角度研究古代小说的价值。正文共六章。前两章为相术文化研究,所论述的主要内容包括相术的演变、相术的哲学思想及其作用。第一,中国古代相术的演变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先秦两汉为相术的形成期,这一阶段相术逐步流行起来,在理论上得到初步总结。三国两晋南北朝为相术的发展期,此期相术的影响力进一步增强,相术技艺有了明显进步。隋唐宋为相术的高峰期,此阶段涌现出一大批在相术史上有影响力的相士,相术技艺已经比较完善,相术到达鼎盛。元明清为相术由盛转衰期,这一时期的相术虽然仍具有较大的影响力,相术理论也得到总结;但它逐步沦落为江湖术士的骗钱工具,走向衰落。第二,相术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它反映了古人的命运观、天人感应思想、阴阳五行观念、气化论、审美思想、形神观、善恶观和轮回意识等思想观念;相术在古代社会有多方面的作用,它对古代的政治、军事、家族、婚姻、人际交往等都有影响。后四章为文学研究,所论述的主要内容包括相术文化与古代小说关系综述、相术文化对古代小说语言艺术、人物塑造手法和叙事风格的影响。第一,相术文化对不同时期的小说都有影响,随着相术文化和古代小说的发展,二者的关系越来越紧密;到了元明清,相术文化实现了对小说的全面渗透。第二,相术文化对古代小说语言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相术文化影响了古代小说语言的色彩美、形式美、狞厉美,相术文化影响了古代小说的比喻、夸张、列锦、反讽都修辞手法,相术文化影响了古代小说语言的整体组合特征。第三,古代小说的人物形象塑造深受相术文化的影响,作者对小说人物外貌及言行举止的相术化描写,形成了小说人物形象的相术化及类型化特征,并赋予小说人物形象特殊的文化内涵。相术文化不仅有助于古代小说中人物形象的塑造,还丰富了小说的文化意蕴。第四,相术叙事是古代小说叙事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小说叙事有一定影响。在叙事视角上,相术叙事主要采用全知视角和内视角的叙事方式,在有的小说中,作者又常将全知视角和内视角结合起来塑造人物、叙述故事,这对人物的外貌描写、心理刻画及故事情节发展有积极作用。在叙事内容上,古代小说中的相术叙事以独特的内容反映了古人的思想和生活。在情节结构上,相术叙事上推动了小说故事情节的发展,甚至对整部小说的结构框架起到了支撑作用。在叙事方式上,由于相术在古代小说塑造人物形象方面常具有说明人物品性、命运及政治伦理的功能,对故事的发展埋下了伏笔,读者由人物的外貌可以推知故事的发展和作者的某些情感、态度,由此形成了古代小说一种特殊的叙事方式,即相术化的身体叙事。总之,古代小说中的相术叙事在塑造人物、设置悬念、铺展情节、深化主题等方面有独特的作用,相术叙事成为古代小说重要的叙事模式。简言之,相术文化与古代小说是相辅相成、互惠互利的关系。一方面,相术文化不断渗透到小说中,古代小说从形式到内容都受到了相术文化的影响,由此形成了古代小说独特的艺术特征,相术文化也成为研究古代小说的重要切入点;另一方面,随着古代小说影响力的扩大,古代小说中的相术文化得到广泛传播,这促进了相术文化的普及与进步。
马丽华[5](2011)在《走过印度河——巴基斯坦文史之旅》文中提出开篇印度河时空印度河在进入巴基斯坦之前,已经赶了很远的路。最初它从中国西藏的西南缘出发,于冈底斯山脉主峰——神山冈仁波齐之北,汇聚成形,流过"阿里三围"古史之地,擦着羌塘即藏北高原的边儿,西北向斜插拉达克山。经由印控拉达克地区,越过印巴停火线,就是巴基斯坦领
邸雪琨[6](2010)在《基于SA-SVM的物流地产投资风险评价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几年随着我国物流行业的高速发展物流地产应需而生,物流地产是物流业务的不动产载体,物流地产的发展给物流业提供了优质高效的仓储设施,有利于物流企业发展自身核心竞争力,降低投资风险,同时物流地产商也获得了稳定的高收益。我国的物流地产市场尚处于发展阶段,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诸如盲目投资的出现,专业化缺乏,无相关配套政策等问题。对投资风险不正确认识,不采取有效方式对风险进行有效控制,投资将有可能失败,后果严重。本文将较系统地分析物流地产风险产生的根源、定义和各种风险因素,并分析物流地产投资风险管理的过程,包括物流地产风险识别、风险评价与风险应对等过程。其次,在已有成果的基础上提炼出综合反映物流地产投资风险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模拟退火支持向量机理论构建物流地产投资风险评价模型。最后,结合实例在Matlab环境下实现了该模型的评价过程,并将测试结果与BP神经网络的测试结果进行了比较分析,以验证模型的有效性。在实证研究阶段,结合实际案例演示了模型的具体实现过程。编制了相应的计算程序,同时针对案例对支持向量机训练集构建、核函数选择、模型参数选择等模拟退火支持向量机模型构建过程中常见的一些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总结。实证研究结果表明,该算法是切实可行的。本文研究成果为理论界和实业界提供了一套切实可行的物流地产投资风险评价模型和算法,对提高我国物流地产投资企业的投资决策水平具有现实意义。
李璐轶[7](2007)在《物流地产若干问题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物流地产业作为物流业的派生正获得越来越多投资者的关注,由于“物流地产”这个名词是个舶来品,国内的多数人对于其真正的内涵不甚了解,因此本文力图在向大家介绍物流地产概念的基础上,通过借鉴国外成熟物流地产商的发展经验,提出了一些我国物流地产发展模式上的建议及设想。所谓的“物流地产”,就是投资商根据顾客的需求,选择合适的地点,建成相关物流设施后,再转租给客户,比如制造商、零售商和物流公司等。然后,将有一个专业的资产管理队伍对该物流设施进行物业管理,提供物业相关服务。物流地产运营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需求的稳定性,而稳定、大量的需求又是基于庞大配送网络的支持,因此物流地产业不能独立发展,而同时拥有大量物流需求及配送网络形成可能性的地方就只有物流园区了,因此本文认为物流地产发展的前提条件就是融入物流园区。本文以普洛斯物流园区及上海外高桥保税物流园区为比较对象,分别从两者在园区内的角色扮演、经营模式及盈利模式这三方面来进行比较,研究各自的优势与劣势,并总结出适合中国的物流地产运营模式。当然,物流地产的另一个特性就是投资大、回报期长,虽然收益稳定,但前期的巨额投资及长期的维护资金是投资商不得不面临的一个难题,就我们所能接触到的成功物流地产商,它们无一例外有很庞大的融资团队以支持地产的顺利运作。这就引出了另一个值得关注的焦点——物流金融,本文主要着力于物流金融在物流地产业发展的必要性研究。此外,我们也不用忽略政府在政策方面的支持对于该产业的发展所起到的重要导向作用,本文以日本和德国政府在物流地产业的政策支持为借鉴,比较我国在这方面的缺陷,并指出政府应起的推动作用及一些政策制定上的建议。
范棣[8](2004)在《物流发展的三个悬念》文中指出
王超[9](2003)在《寻找突破点》文中指出 从一台电脑开始创业,到风险资金的进入,到向管理软件市场转型,再到香港创业板的上市,金蝶在过去10年里走过了一条软件公司典型的成长道路。在第二个10年开始的时候,徐少春必须放眼未来。而未来总是充满着不确定性——这也正是它的魅力所在。 但有一点可以确定,徐少春热爱这个公司和他的事业。他对软件的追求非常执着,在这个竞争惨烈的行业苦斗了10年。
二、物流发展的三个悬念(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物流发展的三个悬念(论文提纲范文)
(1)接受美学视域下的电视剧《花繁叶茂》(论文提纲范文)
一、尊重原着,影音再现脱贫攻坚的艰难历程及其伟大成就 |
二、尊重媒介规律,创新改编策略 |
三、城乡融合发展中凸显的接受价值 |
(2)《人民日报》“人民眼”专题报道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研究缘起 |
二、文献综述 |
三、研究方法 |
四、创新之处 |
第一章 《人民日报》“人民眼”专栏的诞生与版面呈现 |
第一节 “人民眼”的创办背景 |
一、时代要求:党报由“精英化”走向“平民化” |
二、政策导引:适应“全面深化改革”的需要 |
三、传媒格局:技术革命对深度报道的影响 |
第二节 “人民眼”专题报道的版面呈现 |
一、报道时间逐步稳定 |
二、报道数量逐年减少 |
三、“高端”的记者队伍 |
四、灵动别致的版面设计 |
第二章 “人民眼”专题报道的主要题材 |
第一节 时政类专题 |
一、精准扶贫问题 |
二、干部作风问题 |
三、国家重点工程建设问题 |
第二节 民生类专题 |
一、直面百姓生活难点 |
二、关注弱势群体的权益 |
三、聚焦广大农村地区 |
第三节 社会类专题 |
一、关注科技文化的创新 |
二、观照城市与乡村的建设问题 |
三、聚焦生态环境治理问题 |
第四节 文化类专题 |
一、关切民间文化的发展现状 |
二、建构历史文化与商业化之间的平衡 |
第三章 “人民眼”专题报道的写作特色 |
第一节 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标题 |
一、标题制作:单一型和复合型“珠联璧合” |
二、标题语言:修辞格推动艺术效果的“增值” |
三、标题形式:编者按和插题的“加盟” |
第二节 灵活多变的叙事技巧 |
一、故事化叙事 |
二、多视角叙事 |
三、细节化叙事 |
第三节 稳中求变的报道策略 |
一、善于挖掘“典型”进行报道 |
二、打造“中性”的调查性报道 |
三、采用多元渠道的传播方式 |
第四章 “人民眼”专题报道的价值与启示 |
第一节 “人民眼”专题报道的价值 |
一、为人民群众认识新情况和新变化提供一双锐眼 |
二、为领导层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提供决策参谋 |
第二节 “人民眼”专题报道的启示 |
一、强调问题导向,增强问题意识 |
二、以小见大,在品质和深度上下功夫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3)NHK“丝绸之路”系列纪录片中的中国形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选题的缘起及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关于NHK纪录片的研究现状 |
1.2.2 关于日本的中国形象的研究现状 |
1.3 创新性和预期的创造成果 |
1.4 研究方法和思路 |
第2章 文化差异下的中国纪录—NHK“丝绸之路”系列纪录片概述 |
2.1 NHK与“丝绸之路”系列纪录片 |
2.1.1 NHK的基本情况 |
2.1.2 NHK“丝绸之路”系列纪录片 |
2.2 NHK“丝绸之路”系列纪录片的传播情况与影响 |
2.2.1 日本播放情况及反响 |
2.2.2 中国播放情况及反响 |
第3章 影像如何塑造中国形象——NHK“丝绸之路”系列纪录片文本分析 |
3.1 说什么:题材和主题 |
3.2 怎样说:NHK在国际传播中的话语表达技巧 |
3.3 差异化分析:NHK和CCTV版《新丝绸之路》的定性解读 |
第4章 “想象的乌托邦”与“意识形态化的形象”—NHK“丝绸之路”系列纪录片的中国展现 |
4.1 80年代NHK“丝绸之路”系列纪录片传递的中国形象 |
4.1.1 东西方文明碰撞下的文化大国 |
4.1.2 作为日本文化之祖的文明母国 |
4.2 新世纪NHK“丝绸之路”系列纪录片传递的中国形象 |
4.2.1 经济高速发展与社会贫富分化 |
4.2.2 环境不断恶化与游牧民族背井离乡 |
4.2.3 文物以保护之名被西方国家带回 |
第5章 NHK“丝绸之路”系列纪录片中塑造的中国形象的特定成因 |
5.1 NHK“丝绸之路”系列纪录片摄制时期的对华政策变化 |
5.1.1 80年代日本政府的对华政策 |
5.1.2 “怎样与中国相处”成为世纪初的话题 |
5.2 NHK的媒体立场 |
5.2.1 NHK的中国情结 |
5.2.2 NHK站在世界与历史的宏观视角 |
5.2.3 NHK公共教养节目旨在提升国民素质 |
5.2.4 NHK通过影像的选择渗透立场 |
5.3 民间话语立场 |
5.3.1 精英学者的文化观念 |
5.3.2 日本民众的中国印象 |
第6章 启示与反思:如何看待NHK“丝绸之路”系列纪录片中塑造的中国形象 |
6.1 文化他者:日本现代性话语下想象的中国形象 |
6.2 异国视角下审视自我与对外传播的国家形象塑造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4)相术文化与中国古代小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和相关研究情况 |
(一) 研究缘起 |
(二) 相关研究情况 |
二、从相字看相术 |
(一) 相字内涵的演变 |
(二) 相字与方术文化 |
(三) 相字与相术文化 |
三、相术界定 |
(一) 方术说 |
(二) 学科说 |
(三) 价值体系说 |
(四) 其它观点 |
(五) 相术的界定 |
四、相术文化界定 |
(一) 相术文化中的物质文化 |
(二) 相术文化中的制度文化 |
(三) 相术文化中的行为文化 |
(四) 相术文化中的精神文化 |
第一章 中国古代相术的演变 |
第一节 先秦两汉——相术的形成 |
一、相术的最早记载 |
二、先秦两汉相术概述 |
三、先秦两汉相术的特点 |
第二节 三国两晋南北朝——相术的发展 |
一、三国两晋南北朝相术概述 |
二、三国两晋南北朝相术的特点 |
第三节 隋唐宋——相术的高峰 |
一、隋唐宋相术概述 |
二、隋唐宋相术的特点 |
第四节 元明清——相术由盛转衰 |
一、元明清相术概述 |
二、元明清相术的特点 |
小结 |
第二章 相术的哲学思想及其作用 |
第一节 相术的哲学思想 |
第二节 相术的作用 |
小结 |
第三章 相术文化与中国古代小说综论 |
第一节 先秦两汉:相术文化与小说的初步结合 |
第二节 三国两晋南北朝——小说中相人的兴起 |
第三节 隋唐宋——小说中相术文化的兴盛 |
第四节 元明清——相术文化对古代小说的全面渗透 |
小结 |
第四章 相术文化对小说语言的影响 |
第一节 相术文化对古代小说语词的影响 |
一、相术文化与小说词汇 |
二、相术文化与小说语言美 |
三、相术文化与小说语言的意蕴 |
第二节 相术文化对古代小说修辞手法的影响 |
一、比喻修辞 |
二、夸张修辞 |
三、列锦修辞 |
四、反讽修辞 |
第三节 相术文化对古代小说语言系统的影响 |
一、相术文化促进了小说人物描写语言系统的完善 |
二、相术文化影响了小说语言的组合特征 |
小结 |
第五章 相术文化对古代小说人物形象的影响 |
第一节 相术对古代小说人物外貌描写的影响 |
一、君王形象的类型化 |
二、将帅形象的类型化 |
三、美女形象的类型化 |
第二节 相术对古代小说人物言行举止的影响 |
一、古代小说中人物的言语 |
二、古代小说中人物的举止 |
三、古代小说中人物的心性 |
第三节 古代小说中人物形象描写相术化的文化阐释 |
一、君王相貌的文化阐释 |
二、将帅相貌的文化阐释 |
三、美女相貌的文化阐释 |
四、言行举止的文化阐释 |
小结 |
第六章 相术对古代小说叙事的影响 |
第一节 古代小说中相术叙事的视角 |
一、全知视角叙事 |
二、内视角叙事 |
三、全知视角叙事和内视角叙事的结合 |
第二节 相术故事的情节结构 |
一、应验型相术故事 |
二、未应验型相术故事 |
第三节 “相术叙事”的情节结构 |
一、线索型相术叙事 |
二、框架型相术叙事 |
第四节 相术叙事的内容 |
一、前程型相术叙事 |
二、婚姻型相术叙事 |
三、宗教型相术叙事 |
第五节 相术对小说中身体叙事的影响 |
一、身份与功能 |
二、身体与权力及政治 |
三、身体与情欲 |
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6)基于SA-SVM的物流地产投资风险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和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技术路线 |
第2章 物流地产投资风险分析 |
2.1 风险概述 |
2.1.1 风险含义 |
2.1.2 风险的要素 |
2.1.3 风险的特征 |
2.2 风险分析的一般过程及方法 |
2.2.1 风险分析的一般过程 |
2.2.2 风险评价分析的一般方法 |
2.2.3 传统风险分析方法存在的不足与对策 |
2.3 物流地产投资风险风险及其特征 |
2.3.1 物流地产项目风险 |
2.3.2 物流地产投资风险评价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物流地产投资风险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3.1 指标体系设计原则 |
3.2 物流地产投资风险因素分析 |
3.2.1 环境风险 |
3.2.2 经济风险 |
3.2.3 社会风险 |
3.2.4 内部决策和管理风险 |
3.3 物流地产投资风险指标体系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物流地产投资风险的SA-SVM 模型 |
4.1 支持向量机理论基础 |
4.1.1 经验风险最小化的缺陷 |
4.1.2 VC 维 |
4.1.3 推广性的界 |
4.1.4 结构风险最小化 |
4.2 支持向量机 |
4.2.1 支持向量分类机 |
4.2.2 用于回归估计的支持向量机 |
4.2.3 核函数 |
4.2.4 支持向量机的关键问题 |
4.3 模拟退火算法分析 |
4.3.1 模拟退火算法基本思想 |
4.3.2 模拟退火算法的步骤 |
4.3.3 模拟退火算法的参数控制问题 |
4.4 模拟退火支持向量机算法构建 |
4.5 SA-SVM 模型的适用性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物流地产投资风险实证研究 |
5.1 我国物流地产业发展概况 |
5.2 数据搜集 |
5.3 基于SA-SVM 理论的物流地产项目投资风险评价模型 |
5.3.1 核函数及参数选择 |
5.3.2 训练与测试 |
5.4 结果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科研成果 |
(7)物流地产若干问题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节 选题的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前沿 |
第三节 研究方法 |
第一章 物流地产的概念及其在中国的发展 |
第一节 物流地产的概念和内涵 |
一、物流地产的概念 |
二、物流地产的范畴 |
第二节 物流地产的发展优势 |
第三节 物流地产在中国的发展 |
一、国际物流地产商的中国布局 |
二、国内企业投资物流地产业 |
三、当前我国物流地产业发展的机遇 |
四、当前我国物流地产业存在的问题 |
第二章 物流地产与物流园区的关系研究 |
第一节 物流园区相关概念的介绍 |
一、国内外对物流园区的定义 |
二、物流园区内涵的界定 |
三、物流园区的组成 |
第二节 物流园区的功能及运营模式 |
一、物流园区的功能 |
二、物流园区的运营模式 |
第三节 物流地产融入物流园区的必要性分析 |
一、物流园区投资方多元化的发展趋势 |
二、物流园区仓储职能的需求 |
三、物流地产自身发展的需要 |
四、工业用地稀缺的影响 |
第四节 物流地产融入物流园区的途径研究 |
一、功能上的融合——从仓储企业转向配送中心 |
二、供应链动态联盟的形成 |
三、突出品牌效应的优势 |
四、物流系统信息平台的建立 |
第五节 适合中国的物流地产经营模式研究 |
第三章 物流地产与物流金融的关系研究 |
第一节 物流金融的概念 |
一、物流金融产生的背景 |
二、物流金融的定义 |
第二节 物流金融的发展现状 |
一、发达国家的物流金融业务 |
二、发展中国家的物流金融业务 |
三、中国物流金融的发展 |
第三节 物流金融在物流地产业发展的必要性分析 |
一、物流地产投资商自身融资建物流设施的需要 |
二、提高供应链运行效率 |
三、有助于银行控制借贷风险 |
四、建立经济社会诚信机制 |
五、增强自身在行业内的竞争优势 |
第四章 政府对于物流地产发展的作用研究 |
第一节 国外政府对物流地产发挥的支持作用 |
一、日本的经验 |
二、德国的经验 |
第二节 我国物流地产投资商遭遇的政策瓶颈 |
第三节 我国政府应发挥的推动作用 |
第五章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四、物流发展的三个悬念(论文参考文献)
- [1]接受美学视域下的电视剧《花繁叶茂》[J]. 魏家文,郝婷. 电影文学, 2021(09)
- [2]《人民日报》“人民眼”专题报道研究[D]. 李佳.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 [3]NHK“丝绸之路”系列纪录片中的中国形象研究[D]. 张纪如. 陕西师范大学, 2017(06)
- [4]相术文化与中国古代小说研究[D]. 金业焱. 南京师范大学, 2015(04)
- [5]走过印度河——巴基斯坦文史之旅[J]. 马丽华. 中国作家, 2011(22)
- [6]基于SA-SVM的物流地产投资风险评价研究[D]. 邸雪琨. 河北工程大学, 2010(06)
- [7]物流地产若干问题的研究[D]. 李璐轶. 上海海事大学, 2007(07)
- [8]物流发展的三个悬念[J]. 范棣. 中国物流与采购, 2004(01)
- [9]寻找突破点[J]. 王超. IT经理世界, 200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