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雪中送炭:UNDP新行动(论文文献综述)
高佩琳,尹娜,王淑燕,金源,丁操[1](2021)在《新冠疫情影响下财政政策的实施分析——以南京市为例》文中研究指明新冠疫情的暴发对社会经济产生了巨大影响,2020年一季度GDP负增长,民众可支配收入降低、消费意愿减弱、社会总需求紧缩、产品滞销、失业率攀升,不少中小企业面临破产倒闭的窘境。同时,世界其他各国也受到了疫情的冲击,出口市场前景悲观。疫情的负面影响开始渐渐显露。在此情景下,政府开始采取扩张的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来帮助恢复生产、增长经济。减税降费、加大基建投入、增加财政补贴成了各地方政府的财政政策实施主旋律,也成为了学术界的热议话题。本文梳理了疫情发生后南京地区的财政政策实施情况,并在此基础之上提出财政政策实施建议,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叶小芬[2](2021)在《小学创意思维课程的情感体验设计研究》文中指出
滕磊[3](2021)在《数字普惠金融视角下中小企业融资约束问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改革开放四十余年来,中小企业在我国经济发展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特别是在社会产品生产、国家税收创造、就业岗位供给、市场活力赋能等方面贡献巨大。但长期以来中小企业始终面临较为严重的融资约束现象,集中表现为融资难、融资贵、融资慢等问题。这一问题的长期存在,既有中小企业经营历史短、抵押资产少、信用资本不足等自身素质的原因,也有金融市场发育不足、金融结构不够合理、融资体制机制不够完善等外部环境的原因,另外,传统金融活动本身的运行逻辑,即其“嫌贫爱富”的风险-收益匹配机制也是造成中小企业融资约束问题的重要成因。从上述种种原因和特定的时代经济背景出发,国内外众多学者均对中小企业融资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并从优序融资理论、企业成长理论、信息不对称理论、普惠金融理论等角度为之提供解决之道,但总体而言,中小企业相对恶劣的融资环境并没有得到彻底改善,甚至在特定时期还出现较为强烈的反弹。例如,2018年之后我国中小企业就再次面临了较为严重的融资问题,为此,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底召开的民营企业座谈会上专门强调“要优先解决民营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融资难甚至融不到资的问题,同时逐步降低融资成本”。继续寻求中小企业融资便利的现实路径已经成为理论界和实务界迫在眉睫的问题。而随着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数字技术的持续发展及其在金融领域的应用,各类数字金融服务模式不断创新,数字金融正凭借对于数据金融信息价值的挖掘和利用,持续展现其在实现金融普惠服务中的价值,这为原本缺乏信用数据信息而被传统金融体系所排斥的中小企业提供了解决融资问题的新思路。那么,数字金融实现金融普惠的金融经济学逻辑是什么?是否能够真正解决中小企业面临的融资悖论?如果能够有效缓解中小企业面临的融资约束问题,其具体途径又是什么?另外,自“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以来,全社会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创业大潮,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活力来源,众多处于企业发展种子期和萌芽期的创业企业同样是中小企业的一部分,也面临着创业融资约束,那么数字普惠金融是否同样对其具有融资约束缓解效应?这种效应又受到何种因素影响?最后,基于数字技术的持续发展和应用,能否将包括传统和新型金融机构、中小企业及其上下游企业、金融监管机构等纳入数字金融创新系统,从而为中小企业融资提供较好的解决路径?以上均是本文尝试回答的问题。首先,本文对中小企业和数字金融发展基础理论问题进行了讨论和回顾,并结合中国现实,深入讨论了中小企业融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现有的解决之道,并对解决这一问题的国际经验进行了比较。同时,分析了数字普惠金融在中国的概念缘起、基本内涵和核心价值,并对数字普惠金融的创新环境、创新动力和创新的核心价值进行了分析,认为数字普惠金融创新存在着强劲的需求和供给动力,其创新发展的运行机制则充分发挥了数字金融以金融普惠服务为核心的创新价值,成为解决中小企业融资约束问题的可行选择。其次,运用理论分析演绎的方法,对数字普惠金融缓解中小企业融资约束的理论机制进行了深入讨论。一是从数字普惠金融的经济环境、参与者的禀赋特征等出发,建立了数字普惠金融的金融经济学分析框架,为理解其缓解中小企业融资约束的机制打下了理论基础。二是在分析传统信贷市场中小企业融资悖论的基础上,通过将数字普惠金融因素引入模型,分析数字金融如何通过发挥其普惠价值破解中小企业融资中的“普”、“惠”、“险”不可能三角悖论,通过分析认为数字普惠金融能够通过提升中小企业的信用抵押资本破解中小企业的融资悖论,从而提升其进行各类项目投资的成功概率。第三,在对中国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的经验事实描述的基础上,通过建立研究假说,检验了数字普惠金融缓解中小企业融资约束和促进中小企业创业融资的实际效果。研究使用北京大学数字金融发展指数建立了基于现金-现金流融资约束指标的实证模型,固定效应和差分GMM模型的回归结果表明,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在一定程度上确实对中小企业融资约束具有缓解效应,且相对国有中小企业,民营中小企业的缓解效应更为明显。数字普惠金融主要通过使用深度和覆盖广度两条路径缓解中小企业的融资约束,在具体的数字普惠金融创新服务方式中,投资和信贷服务的缓解效应最为明显。另外,基于创业资金是制约创业活动的核心约束条件,本文建立创业活跃程度与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的研究框架,固定效应和系统GMM分析的结果表明,数字普惠金融对促进创业活动具有较为显着的促进作用,其中使用深度对创业活动的促进作用最大,其次是覆盖广度,最后是数字化程度;在地区异质性检验中发现,数字普惠金融对我国中部地区创业活动的促进效果最好,其次是西部地区,对东部地区也有一定的促进效果,而城镇化水平越低、社会资本越弱,数字普惠金融对于创业活动的促进作用越明显。最后,在检验数字普惠金融对中小企业和创业企业融资约束实际效果的基础上,本文对全文进行总结,提出了构建面向中小企业融资服务的数字普惠金融生态链,并将其作为中小企业融资的公共基础设施;积极推动金融机构的数字化转型,提高中小企业融资效率;构建监管沙盒监管机制,充分发挥有效市场的配置资源效应和有为政府的监管作用,促进数字普惠金融创新服务中小企业融资等政策建议。本文的研究认为,数字技术对传统金融服务进行的技术性改造,在相当程度上改变了金融运行的方式,而其核心价值就在于提供金融普惠服务,这为缓解中小企业融资约束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实证研究也证实了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在解决这一问题中的实际价值。关注如何更好地促进数字技术与金融服务创新结合,如何更好地利用数字普惠金融创新为中小企业服务,将是未来研究的重点方向。
庞玉玲[4](2020)在《新教育实验视域下教学行动管理研究 ——以通辽市A小学为例》文中研究说明目前国内实行新教育实验的学校逐渐增多,朱永新教授新教育实验视域下教学行动管理的重要概念与理论的核心思想对学校教学行动管理意义重大。截至2019年7月,新教育实验已经惠及560多万的师生。学校师生的共同成长及学校的发展趋势用实力证明了新教育实验视域下教学行动管理研究的重要性。新教育实验十大行动涵盖:“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随笔、聆听窗外声音、培养卓越口才、构筑理想课堂、建设数码社区、推进每月一事、缔造完美教室、研发卓越课程、家校合作共育,”其中以“营造书香校园”、“研发卓越课程”、“缔造完美教室”为先锋,对国家新时代教育改革意义重大。新教育实验视域下的教育思想具有时代性、改革性、先进性、行动性,符合新时代教师和学生健康成长的规律。在教学行动中注重以学校、教师、学生的发展为起点,掀起营造“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为目标的新教育变革的旋风。然而任何教育实验变革都不会一帆风顺,在实验过程中提出合理化管理对策,发挥领导管理优势,促进行动管理进展十分必要。本研究以此为切入点,深入地方学校进行个案研究,通过分析问题及原因,提出相应的管理对策,总结优秀成果归因,取其精华,贡献新教育实验视域下教学行动管理的个案研究成果,分享行动管理的宝贵经验,探究行动管理中三层管理者的力量。希望与通辽市各小学共享榜样力量,迅速惠及通辽市广大中小学师生。以地方榜样带动地方教育,实现中小学教育管理中学校管理的因地制宜,因材施教,精细做好真正接地气的地方教育事业。
刘薇[5](2019)在《新中国成立以来民生财政研究》文中认为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财政是国家治理的重要支柱,把财政提高到国家治理的基础性、保障性和制度性的高度上,说明国家通过财政资源的分配调节各方面的利益关系,促进经济社会向好发展,对于当前破解发展难题具有重要的意义。2017年党的十九大召开以来,我国在民生领域的实践取得了阶段性的进展,突出问题得到了缓解,但是“上学难”“看病难”“买房难”等矛盾依然存在,当前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难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2017年联合国发布的《人类发展报告中》的HDI(Human Development Index)排行,中国发展指数排名为第90名,经济和社会发展不平衡,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最快但是排名较为靠后的国家。为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民生产品与服务供给不足这一对矛盾,民生财政作为新的实践模式在财政领域出现了。当前学术界对民生财政的研究还处于初创阶段,尚未形成系统的理论分析结构。本文在借鉴既有成果的基础上,对民生财政的基本概述进行分析,指出民生财政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为改善和保障民生,加大财政在教育、社会保障和就业、医疗卫生、保障性住房和环境保护五大民生领域的支出,缩小城乡差距和区域差距,让全体人民都能共享发展成果的财政新框架。本文对古今中外的财政理论和民生思想中蕴含的民生财政思想进行了梳理,马克思以“人的全面发展”为视角,通过对资产阶级财政的批判揭露了其剥削的本质,凸显了新时代构建民生财政在制度上的优越性;进而追溯我国传统历史中民生财政思想的源头,从诸子百家的“富民”思想到孙中山的“民生主义”中都包含着民生财政的相关思想;西方经济学话语体系下虽然没有民生这一概念,但从古典政治经济学到公共产品理论,都主张政府要承担改善社会福利的责任,从而增加财政支出,为民生财政提供了相关理论借鉴。通过对新中国成立以来民生财政的发展进程进行梳理,力求挖掘其内在逻辑,为完善新时代民生财政提供相关经验借鉴。民生财政虽然是在当下社会背景下提出的,早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和国家为改善民生,在财政领域提出的诸多举措实质上就是在践行民生财政的实践模式。民生财政经历了从“吃饭穿衣”型民生财政、“温饱-小康”型民生财政到“美好生活”型民生财政的发展进程,虽然不同时期的民生财政有着不同的构建方式,都是党和国家为解决民生问题在财政领域进行的探索,为完善新时代民生财政奠定了实践基础。当前我国民生财政还处于框架的构建和完善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之处,民生财政在财政总支出和GDP中占比较小,且民生资金配置不平衡,城乡之间、区域之间、中央和地方政府之间支出不平衡,民生资金使用效率较低的问题。究其原因,可以概括为传统的发展理念导致民生财政占比较小,管理制度的不完善影响民生财政发挥优势,体制方面的约束加剧了民生财政发展的不平衡和不充分。完善新时代民生财政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不能仅仅依靠加大财政对民生领域的支出,还要把共享发展理念嵌入到民生财政的框架构建中,实现财政在民生领域的共享;加强完善财政管理科制度,创新与民生需求相结合的预算编制、完善民生财政监督机制和支出绩效评价机制;推进相关体制改革,试图理清市场与政府之间的关系,明确各级政府之间的财权和事权,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从而扫清民生财政发展的体制性障碍。
张微[6](2018)在《高校学生工作的社会工作参与研究》文中指出2016年12月8日,习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政工作会议中强调,高校思政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然而,通过对国内多所高校的实证研究发现,高校学生工作面临主体困顿、客体倒逼压力和环境挑战等诸多方面现实问题,这成为了本文探讨社会工作参与高校学生工作的现实动因。接着,本文通过对高校学生工作与社会工作两者在历史沿革与特点的梳理阐析中发现,在学理层面,社会工作与高校学生工作两者存在着耦合性与弥补性统一的内在关联性,这成为社会工作参与高校学生工作在应然层面的逻辑基础。然而,在实然层面,社会工作参与高校学生工作的作用为何,是在逻辑上需予以进一步回答的问题。本文基于对多所高校社会工作参与高校学生工作行动实践的实证研究,发现了社会工作在参与高校学生工作实践中的多种功能实现,这些功能可借助显功能与潜功能的概念工具予以区分。区分后可知,社会工作参与高校学生工作的显功能是行动者事先预见、非隐蔽性的功能实现,表现为具有服务性质作用于高校学生工作服务领域的实践后果,主要包括大学生成长发展指导的有效提供、弱势大学生的全面关注与帮扶、学生组织内源性的建设与引导等方面。而潜功能则是行动者事先未预见或具有隐蔽性的功能实现,是其在高校学生工作除服务领域外,在教育、管理队伍建设等领域的实践后果,具体显现在促进“全员育人”的操作化、学生管理三级预防体系的建构和高校学生工作者核心素质的优化等方面。研究进一步发现,每种功能实现背后均有其发生的必然内在逻辑。在研究逻辑的延续上,高校学生工作的社会工作参与如何实现的问题需予以进一步澄清。对此问题,本文通过提出社会工作参与高校学生工作的实践模式予以回应。通过对影响社会工作参与高校学生工作微观、中观和宏观因素的分析,借助模式划分类型变量,本文尝试提出了原发融入附着型、内驱诱导协助型和外驱嵌入合作型三种社会工作参与高校学生工作的实践模式,并基于特征分析变量对每种模式的特征予以了明晰,在此基础上,本文还进一步从适用范围与结构生长探讨了实践模式建构的适用性意义。
陈万球,丁予聆[7](2018)在《人类增强技术:后人类主义批判与实践伦理学》文中指出当代高技术的发展使人与技术的关系发生了重要转折:技术的对象转向了生命和人本身,而人类对自然的干预也进一步深入到了它的基础层次。技术、经济与人的需求三者是相互纠缠的,一方面,技术与经济相互内生,科学知识被商品化、市场化;另一方面,技术的发展是为了满足人类需求。后人类问题讨论的核心是问题是关于人的进化问题。后人类主义过于乐观,因此发展新技术需要一种审慎的和负责任的态度。应对高技术带来的复杂伦理问题,需要新的思路、新的行动原则,需要一种实践的伦理学。实践伦理强调情境和具体性,要求技术增强的研究与应用在人类普遍认同的伦理框架内有序发展,实行安全第一、差别发展、优先应用三大伦理原则。
曹海燕,孙其昂,郭锋[8](2017)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场域及其主流价值传导探析》文中研究说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流价值观传导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用法国社会学家布尔迪厄"场域"理论分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有助于把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场域"中行动者及其关系互动。场域中的主流价值观以行动者策略选择的形式存在和外显,教师作为行动者对场域中惯习的形成起到了主导作用,惯习对思想政治教育效果起到关键性作用。因此,重视教师在场域中的作用,将对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起到积极作用。
龙玫[9](2017)在《经合组织高等教育政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人性的升华、社会的净化,都有赖于无私、利他的品德。教育,尤其高等教育作为文明传承、知识传授的重要系统,天然地承担着这种净化的使命。在全球化大背景下,国际组织的教育政策及理念已经对各国教育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其中,经合组织(OECD)在高等教育政策领域更是具备了 "无可争议的品牌识别",相关研究尚且有限。它的"软权力"与布尔迪厄所称的"符号权力"颇为相似。本研究对经合组织教育工作发展历程、高等教育政策的缘起、政策生成过程、政策文本特征及其对各国高等教育领域的影响作了剖析,并从符号权力的视角分析了其高等教育政策生成与发挥影响的作用机制。主要研究结论如下:自组织成立至今,教育工作经历了萌芽期对教育与经济关联的求证、初创期的地位认可、发展期的重新定位,业已进入成熟期,逐渐成为组织的核心事务之一。高等教育领域的工作,虽然起步稍晚,但也从对高等教育机构管理的关注,不断拓展、深化,发展到对质量保障、大学功能、学习成果等各个领域的重视。以项目为依托,涌现出了大量的高等教育出版物(政策文本),承载着经合组织的理念,传播到各国。教育政策评议项目(高等教育部分)和国际高等教育学习成果评估(AHELO)可行性研究项目,作为经合组织高等教育领域工作的范例,其运行过程较好地展现了项目式运作的优势,同时也完整地诠释了经合组织高等教育政策生成中的符号权力:符号权力以应需而生为现实基础;符号结构的形成中倚重知识分子(专家)的独立性;高效、务实的工作风格是为符号权力的主体结构。通过运用MAXQDA软件对经合组织23个高等教育政策文本进行分析,发现这些文本在语气、内容与价值取向上体现出相似的特征:在高等教育发展上强调"质量为本",对高等教育功能的定位具有经济化倾向;注重营造危机感与竞争、革新的氛围,语气表述多委婉、缜密而客观;通过对术语的界定与不断重复,以及评价权力的使用来强化组织权威。这些特征,凸显了经合组织政策文本的重要性、客观性或是权威性,有助于增强其文本内容、观念乃至相关术语的传播。以英国、爱尔兰、美国和中国为案例,各国的媒体报道、学术研究、政策文本与实践中,均可寻觅到经合组织高等教育政策影响的踪迹。英国《泰晤士报高等教育副刊》的若干报道中或称扬或贬损的态度,有形无形中彰显着经合组织的影响;爱尔兰高等教育评议项目更是在很大程度上建构了它当今的高等教育体系。美国由于与经合组织的独特渊源,一方面对经合组织高等教育政策发挥着影响,另一方面也可以从媒体报道、政策报告中见到经合组织带给它的印记。作为非成员国,中国也在逐步引入经合组织高等教育出版物、研究其高等教育政策及项目、积极参与它的高等教育项目,并在高等教育政策制定中表现出采纳相关建议及采用有关术语的种种端倪。从符号权力的视角分析,经合组织在高等教育政策领域的符号资本来自经济资本,由此带来的影响可谓利弊并存;承载着组织符号结构的高等教育政策文本是借助文化资本生成、籍由社会资本传播的;这种结构再生产的过程是组织有意引导、各国选择,再加上历史趋势推动三者共同作用的结果。
黄书琳[10](2016)在《影响社会工作倡导的因素探讨 ——以F市C区青春健康教育多部门合作社会倡导项目为例》文中研究表明我国的社会工作倡导方法和模式是从国外引进的,还未与当代中国社会现状相融合。社工在进行社会工作倡导行动时会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笔者以F市C区青春健康教育多部门合作社会倡导项目的倡导过程为研究对象,通关观察、访谈法,探索和分析影响社会工作倡导行动的因素。笔者首先介绍了社会工作倡导的行动框架和F市C区青春健康教育多部门合作社会倡导项目的运作情况,接着重点阐述影响上述社会工作倡导行动的因素。其中包括团队能力强和工作经验丰富的正面影响因素,和一系列负面因素。来自项目本身的负面因素包括项目的非迫切性需求、项目分工不明确、“重结果轻过程”的目标设计:来自项目以外的负面因素包括倡导者能力有限、倡导过程行政色彩明显、政策滞后、资金不足、人力资源匮乏、项目负责单位权力有限、科层制影响沟通等。最后,笔者进行了总结并提出了改进我国社会工作倡导行动成效的建议,希望能为相关的倡导行动提供可行性参考。
二、雪中送炭:UNDP新行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雪中送炭:UNDP新行动(论文提纲范文)
(1)新冠疫情影响下财政政策的实施分析——以南京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财政政策的干预方向 |
二、南京市经济概况 |
三、疫情期间南京市采取过的财政政策梳理与思考 |
(一)对企业的直接补贴 |
(二)对企业的贷款贴息 |
(三)宁创贷 |
(四)融资担保奖补和转贷互助基金 |
(五)政府采购支持政策 |
(六)减税降费 |
(七)民生支出 |
(八)财政投资引导 |
四、相关建议 |
(一)政策适当向第三产业倾斜 |
(二)赤字率进一步提高 |
(三)优化投资结构 |
(四)加大消费补贴力度 |
(五)薪酬保护计划 |
五、建立银政合作的快速过渡贷款 |
(3)数字普惠金融视角下中小企业融资约束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 研究内容、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2.1 研究内容与框架 |
1.2.2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3 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
1.3.1 研究的创新点 |
1.3.2 研究不足 |
2 文献综述 |
2.1 中小企业融资约束的研究 |
2.1.1 中小企业融资约束问题的来源 |
2.1.2 中小企业融资约束的成因研究 |
2.1.3 中小企业融资约束的解决途径 |
2.2 数字普惠金融有关问题的研究 |
2.2.1 数字普惠金融的起源与理论基础研究 |
2.2.2 数字普惠金融的功能研究 |
2.2.3 数字普惠金融与中小企业融资 |
2.3 文献评述 |
2.3.1 中小企业融资约束的文献评述 |
2.3.2 数字普惠金融的文献评述 |
3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3.1 核心概念 |
3.1.1 中小企业 |
3.1.2 融资约束 |
3.1.3 数字普惠金融 |
3.2 中小企业融资的基础理论 |
3.2.1 金融发展与金融结构理论 |
3.2.2 信息不对称与交易成本理论 |
3.2.3 企业成长周期与融资需求规律 |
3.3 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的基础理论 |
3.3.1 数字经济理论 |
3.3.2 金融排斥与普惠金融理论 |
4 我国中小企业面临的融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
4.1 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状况的国际比较 |
4.1.1 中小企业划型标准与主要融资指标的比较 |
4.1.2 中小企业融资支持的国际比较 |
4.2 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的主要渠道 |
4.2.1 中小企业融资渠道类别 |
4.2.2 主要融资渠道的建设情况 |
4.3 我国中小企业面临的融资约束境况 |
4.3.1 中小企业融资支持与其经济贡献度不匹配 |
4.3.2 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融资慢 |
4.3.3 中小企业融资环境脆弱 |
4.4 我国中小企业融资取得的积极成效 |
4.4.1 中小企业融资政策和组织体系逐渐健全 |
4.4.2 金融服务覆盖面持续拓宽,企业融资渠道逐渐多元 |
4.4.3 数字技术应用提升中小企业融资能力 |
4.4.4 融资成本有所下降,风险相对可控 |
5 数字普惠金融的创新环境、创新动力与核心价值 |
5.1 数字普惠金融的创新环境 |
5.1.1 数字普惠金融的参与主体 |
5.1.2 数字普惠金融的技术基础与政策环境 |
5.2 数字普惠金融的创新动力与运行机制 |
5.2.1 数字普惠金融创新的供给动力 |
5.2.2 数字普惠金融创新的需求动力 |
5.2.3 数字普惠金融创新的运行机制 |
5.3 数字普惠金融的框架原则与核心价值 |
5.3.1 数字普惠金融的框架原则 |
5.3.2 数字普惠金融的核心价值 |
6 数字普惠金融缓解中小企业融资约束的理论分析 |
6.1 数字普惠金融的金融经济学解释 |
6.1.1 数字普惠金融的经济环境 |
6.1.2 数字普惠金融参与者的经济特征 |
6.1.3 数字普惠金融市场及其均衡 |
6.2 数字普惠金融对中小企业传统融资悖论的破解 |
6.2.1 传统信贷市场上中小企业的融资悖论 |
6.2.2 数字普惠金融对融资悖论的破解 |
7 数字普惠金融缓解中小企业融资约束的实证分析一:基于现金流视角 |
7.1 研究假说 |
7.2 中国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的经验事实 |
7.2.1 数字普惠金融的指标体系 |
7.2.2 中国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水平 |
7.3 模型构建与数据来源 |
7.3.1 模型构建与变量说明 |
7.3.2 数据来源和统计性描述 |
7.4 实证结果分析 |
7.4.1 基准回归分析 |
7.4.2 异质性分析 |
7.4.3 稳健性检验 |
7.5 数字普惠金融缓解融资约束的维度分析 |
8 数字普惠金融缓解中小企业融资约束的实证分析二:基于创业融资视角 |
8.1 研究假说 |
8.2 计量模型与描述性统计 |
8.2.1 模型构建 |
8.2.2 数据来源与描述性统计 |
8.3 数字普惠金融对创业融资的整体效果分析 |
8.3.1 数字普惠金融对创业融资的基准回归分析 |
8.3.2 不同维度的回归结果分析 |
8.4 数字普惠金融缓解创业融资的影响因素 |
8.4.1 地区异质性分析 |
8.4.2 影响因素检验 |
9 结论与展望 |
9.1 研究结论 |
9.2 政策建议 |
9.3 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研究生期间的课题项目与论文成果 |
致谢 |
(4)新教育实验视域下教学行动管理研究 ——以通辽市A小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新教育实验视域下教学行动管理研究概述 |
(一) 研究背景 |
(二) 研究目的 |
(三) 研究意义 |
(四) 核心概念 |
(五) 研究综述 |
(六) 研究方法 |
(七) 研究思路 |
(八) 可能的创新点 |
二、新教育实验视域下教学行动管理实施现状分析 |
(一) 引领者管理情况阐述 |
1、学校组织文化引领行动 |
2、校长对课程改革的引领 |
3、校长教学行动管理机智 |
4、引领者管理问题反思 |
(二) 执行者管理情况阐述 |
1、管理理念奠基行动发展方向 |
2、管理方式助力管理任务实现 |
3、管理过程铸就行动成果 |
4、执行者管理问题反思 |
(三) 实施者管理情况阐述 |
1、教育理念打造 |
2、教学行动研究 |
3、师德师风建设 |
4、管理者问题反思 |
(四) 家长参与教学行动情况阐述 |
1、初涉行动情况 |
2、体验行动情况 |
3、后期行动期望 |
(五) 学生参与教学行动情况阐述 |
三、新教育实验视域下教学行动管理经验总结 |
(一) 教学行动个案价值 |
(二) 文化传承与借鉴 |
(三) 营造书香校园行动 |
(四) 研发卓越课程行动 |
(五) 缔造完美教室行动 |
四、新教育实验视域下教学行动目前存在的问题与矛盾 |
(一) 师资队伍建设 |
(二) 课程研发管理 |
(三) 学校硬件设施和物资配备管理 |
(四) 校外教师资源管理 |
(五) 激励机制管理 |
五、解决新教育实验视域下教学行动管理对策 |
(一) 构筑新时代教学理念 |
(二) 牢固树立文化自信 |
(三) 建构良性管理机智 |
(四) 吸收借鉴成功经验 |
(五)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
(六) 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 |
(七) 稳步推动教学行动 |
(八) 积极倡导综合评价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5)新中国成立以来民生财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选题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创新及不足之处 |
1.4.1 创新之处 |
1.4.2 不足之处 |
第2章 民生财政的基本概述 |
2.1 民生财政的基本含义 |
2.1.1 民生 |
2.1.2 民生财政 |
2.1.3 民生财政与公共财政的关系 |
2.2 民生财政的基本特征 |
2.2.1 发展性 |
2.2.2 协调性 |
2.2.3 共享性 |
2.3 民生财政的实践指向 |
2.3.1 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
2.3.2 改善和保障民生水平 |
2.3.3 促进经济稳定增长 |
第3章 民生财政的相关理论溯源 |
3.1 马克思关于民生财政的相关思想 |
3.1.1 对资本主义财政的批判之维 |
3.1.2 对“人的全面发展”的构建之维 |
3.2 中国传统民生财政思想之源 |
3.2.1 富民思想中的民生财政意蕴 |
3.2.2 民生主义中财政取给于民的思想 |
3.3 民生财政的国外理论溯源 |
3.3.1 古典政治经济学政府职能决定财政支出的思想 |
3.3.2 福利经济学社会福利均等化的思想 |
3.3.3 公共产品理论政府供给公共产品的思想 |
第4章 新中国成立以来民生财政的发展进程 |
4.1 新中国成立后到改革开放前的民生财政(1949 年—1978 年) |
4.1.1 “吃饭穿衣”型的民生财政 |
4.1.2 基本保障人民的生活水平 |
4.1.3 以计划统筹的方式构建民生财政 |
4.2 改革开放后到全面深化改革前的民生财政(1978年—2012年) |
4.2.1 “温饱—小康”型的民生财政 |
4.2.2 提高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 |
4.2.3 以体制改革的方式构建民生财政 |
4.3 全面深化改革阶段的民生财政(2012 年—至今) |
4.3.1 “美好生活”型的民生财政 |
4.3.2 全面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 |
4.3.3 以共享发展的方式构建民生财政 |
第5章 民生财政存在的问题 |
5.1 民生财政占比不足 |
5.1.1 民生财政总量支出不足 |
5.1.2 民生财政各项支出不足 |
5.1.3 人均民生财政支出不足 |
5.2 民生财政资金配置不平衡 |
5.2.1 城乡间民生财政不平衡 |
5.2.2 区域间民生财政不平衡 |
5.2.3 中央和地方民生财政不平衡 |
5.3 民生财政资金使用效率不高 |
5.3.1 民生财政资金使用规范性不够 |
5.3.2 民生财政资金使用透明度不高 |
第6章 民生财政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6.1 传统发展理念制约民生财政的发展 |
6.1.1 “经济优先发展”导致民生财政占比较小 |
6.1.2 “区域优先发展”造成民生财政区域间发展失衡 |
6.2 财政管理制度缺乏民生财政的内容 |
6.2.1 预算编制结合民生需求不足 |
6.2.2 监督制度规范民生资金力度不够 |
6.2.3 绩效评价衡量民生财政实用效度不够准确 |
6.3 体制的局限性约束民生财政发挥优势 |
6.3.1 经济转轨导致民生领域政府职能错位 |
6.3.2 财政分权加重地方民生财政负担 |
6.3.3 城乡二元结构加剧城乡民生财政发展不平衡 |
第7章 完善新时代民生财政的实践路径 |
7.1 建立科学的民生财政支出结构 |
7.1.1 优化教育支出的三级结构 |
7.1.2 拓宽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的覆盖面 |
7.1.3 加大政府对医疗卫生的投入 |
7.1.4 规范保障性住房支出机制 |
7.1.5 发挥市场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 |
7.2 以共享发展理念引领民生财政 |
7.2.1 全民共享促进民生财政均衡发展 |
7.2.2 全面共享指导民生财政平衡发展 |
7.2.3 共建共享推动民生和经济协调发展 |
7.2.4 渐进共享确保民生财政有序发展 |
7.3 加强以民生财政为内容的制度建设 |
7.3.1 建立以民生为导向的预算制度 |
7.3.2 健全规范的民生财政监督机制 |
7.3.3 完善科学的支出绩效评价机制 |
7.4 推进以民生共享为目标的体制改革 |
7.4.1 理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
7.4.2 明确政府间财权和事权 |
7.4.3 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 |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6)高校学生工作的社会工作参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缘起与研究意义 |
1.1.1 研究缘起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综述与创新之处 |
1.2.1 研究综述 |
1.2.2 本文创新之处 |
1.3 理论基础与概念界定 |
1.3.1 理论基础:马克思有关“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
1.3.2 概念界定 |
1.4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与对象的选取 |
第2章 我国高校学生工作面临的问题 |
2.1 我国高校学生工作主体的困顿 |
2.1.1 学生工作价值理念的异化 |
2.1.2 学生工作内容偏离、泛化与悬浮 |
2.1.3 学生工作者的职业化与专业性困境 |
2.2 我国高校学生工作客体的倒逼压力 |
2.2.1 常规工作路径实效性下降 |
2.2.2 传统组织形式的整合度下降 |
2.2.3 学生与学生工作者的关系疏远 |
2.3 我国高校学生工作面临的环境挑战 |
2.3.1 社会转型给高校学生工作带来的挑战 |
2.3.2 信息化给高校学生工作带来的挑战 |
2.3.3 高等教育改革给高校学生工作带来的挑战 |
第3章 社会工作与高校学生工作的特点及内在关联 |
3.1 我国高校学生工作的历史沿革与特点 |
3.1.1 我国高校学生工作的历史沿革 |
3.1.2 我国高校学生工作的特点 |
3.2 社会工作的历史沿革与特点 |
3.2.1 社会工作的历史沿革 |
3.2.2 社会工作的特点 |
3.3 社会工作与高校学生工作的内在关联性 |
3.3.1 社会工作与高校学生工作的耦合性 |
3.3.2 社会工作对高校学生工作的弥补性 |
第4章 社会工作参与高校学生工作的显功能 |
4.1 成长发展指导的有效提供 |
4.1.1 助人自助:社会工作参与大学生成长发展指导的价值基础 |
4.1.2 社会工作参与提供各种成长发展指导的行动实践 |
4.1.3 理念耦合与方法专业:社会工作促进成长发展指导的内在逻辑 |
4.2 弱势大学生的全面关注与帮扶 |
4.2.1 对弱势大学生关注与帮扶的全面性:社会工作的专业特质 |
4.2.2 社会工作参与弱势大学生全面关注与帮扶的行动实践 |
4.2.3 去标签化、关注情绪、聚焦优势:社会工作促进弱势大学生关注与帮扶的内在逻辑 |
4.3 学生组织的内源性建设与引导 |
4.3.1 自组织化:社会工作参与学生组织建设与引导的行动策略 |
4.3.2 社会工作参与学生组织建设与引导的行动实践 |
4.3.3 学生组织的内源性建设:社会工作促进学生组织建设与引导的内在逻辑 |
第5章 社会工作参与高校学生工作的潜功能 |
5.1 “全员育人”的操作化 |
5.1.1 社会工作的“人在环境中”:全员育人操作化的行动选择 |
5.1.2 “人在环境中”指导下全员育人操作化的行动实践 |
5.1.3 对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优化论的具体化、明确化:社会工作促进“全员育人”操作化的内在逻辑 |
5.2 学生管理三级预防体系的构建 |
5.2.1 预防性:社会工作的本质特征与基本功能 |
5.2.2 社会工作预防性行动框架参与高校学生管理的行动实践 |
5.2.3 三级预防体系的构建:社会工作提升高校学生管理预防功能的发生逻辑 |
5.3 高校学生工作者核心素质的优化 |
5.3.1 核心素质结构与内容要素的耦合:社会工作促进高校学生工作者核心素质优化的逻辑基础 |
5.3.2 理念、能力、思维的优化:社会工作参与高校学生工作者核心素质优化的实践后果 |
5.3.3 社会工作促进高校学生工作者核心素质优化的内在逻辑 |
第6章 社会工作参与高校学生工作的实践模式 |
6.1 社会工作参与高校学生工作的影响因素 |
6.1.1 微观因素 |
6.1.2 中观因素 |
6.1.3 宏观因素 |
6.2 实践模式类型变量与分析变量的建构 |
6.2.1 变量建构的基本思路 |
6.2.2 实践模式划分的类型变量 |
6.2.3 实践模式特征的分析变量 |
6.3 实践模式的类型、特征与适用性 |
6.3.1 原发融入附着型模式 |
6.3.2 内驱诱导协助型模式 |
6.3.3 外驱嵌入合作型模式 |
6.3.4 三种实践模式划分的适用性意义 |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科研、发表论文及获奖情况 |
附录 A 高校学生工作现状调查问卷 |
附录 B 高校学生工作现状访谈提纲 |
(7)人类增强技术:后人类主义批判与实践伦理学(论文提纲范文)
一 |
二 |
1. 问题的核心是关于人的进化 |
2. 支撑后人类主义这一主张的, 是所谓“对没有任何限制的永恒进步的未来的价值追求” |
3. 这里也涉及自由问题 |
三 |
(8)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场域及其主流价值传导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场域 |
1. 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
2.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场域、构成要素及其特征 |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场域中行动者的位置及策略选择 |
1. 行动者 |
2. 行动者的文化资本积累 |
3. 行动者的策略选择 |
4. 行动者横跨不同场域带来惯习冲突 |
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场域中主流价值观的存在形式及传导机制 |
1. 主流价值观的存在形式 |
2. 场域中价值传导的三种形式 |
3. 惯习是影响场域价值传导效果的关键因素 |
4. 场域对行动者惯习的再形塑 |
四、优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场域中主流价值传导机制的对策及建议 |
1. 重视教师在场域中的主导性作用 |
2. 增强教师作为场域行动者的自觉性 |
3. 培育场域中大学生关系互动的主动性 |
4. 为场域惯习的形成创造良好的制度性空间 |
(9)经合组织高等教育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缘起 |
一、选题缘由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研究界定 |
一、教育政策 |
二、经合组织高等教育政策 |
三、研究视角界定 |
第三节 文献综述 |
一、关于经合组织特征及教育历程的研究 |
二、关于经合组织(高等)教育项目的研究 |
三、关于经合组织(高等)教育政策文本的研究 |
四、关于经合组织(高等)教育政策影响的研究 |
五、关于其他国际组织高等教育政策的研究 |
六、关于经合组织国家高等教育政策的研究 |
七、相关研究述评 |
第四节 研究设计 |
一、研究主题 |
二、研究框架 |
三、研究方法 |
第二章 经合组织高等教育政策的缘起 |
第一节 成立背景与历史沿革 |
第二节 机构设置与工作方式 |
一、机构设置的演变 |
二、工作方式 |
三、经费来源 |
第三节 教育工作溯源 |
一、萌芽期:求证教育与经济关联 |
二、初创期:认可教育工作的地位 |
三、发展期:教育工作的重新定位 |
四、成熟期:教育逐渐成为核心事务 |
第四节 高等教育工作进展 |
一、高等教育机构管理项目(IMHE) |
二、高等教育着作及报告 |
三、高等教育期刊 |
第三章 经合组织高等教育政策的生成:项目运行 |
第一节 经合组织高等教育政策评议项目 |
一、项目覆盖范围:协商确定 |
二、评议过程:流程清晰 |
三、评议专家:知识分子主导 |
四、信息采集:背景报告与实地调研并重 |
五、评议报告:理念一致,重点各异 |
第二节 国际高等教育学习成果评估可行性研究 |
一、项目背景:高等教育扩张与国际化 |
二、项目范围:自愿参与,统筹规划 |
三、经费筹措与管理:开源与节流并重 |
四、项目开展:倚重专家团队 |
五、管理方式:分工协作 |
六、项目报告:详尽而客观 |
七、项目的外界评价与反馈 |
第三节 经合组织高等教育项目运行特征的符号权力解读 |
一、符号权力的现实基础:应需而生 |
二、符号对象的形成:倚重知识分子的独立性 |
三、主体结构:科学、务实的工作方式 |
第四章 经合组织高等教育政策文本分析 |
第一节 话语、文本与政策分析 |
第二节 政策文本的选取及其分析框架 |
第三节 高等教育政策文本的内容特征 |
一、高等教育发展:"质量为本" |
二、高等教育功能:经济化倾向 |
第四节 高等教育政策文本的语气特征 |
一、氛围营造:强调危机感与竞争、革新 |
二、语气表述:委婉、缜密而客现 |
第五节 高等教育政策文本的价值取向 |
一、术语的界定与强化 |
二、对政策优劣的评判 |
第五章 经合组织高等教育政策的影响 |
第一节 经合组织高等教育政策对欧洲成员国的影响:以英国、爱尔兰为例 |
一、媒体影响:《泰晤士报高等教育副刊》关于OECD的报道分析 |
二、爱尔兰高等教育评议及其影响 |
第二节 经合组织高等教育政策对非欧洲成员国的影响:以美国为例 |
一、美国与经合组织关系的特殊性 |
二、美国对经合组织高等教育政策的影响 |
三、经合组织对美国高等教育政策的影响 |
第三节 经合组织高等教育政策对非成员国的影响:以中国为例 |
一、经合组织高等教育出版物逐渐引入 |
二、关于经合组织高等教育政策与项目的研究起步 |
三、参与经合组织高等教育项目 |
四、经合组织高等教育政策借鉴 |
第六章 经合组织在高等教育领域的符号权力 |
一、从经济资本中滋生的符号资本 |
(一) 成员国经济资本带来的符号资本 |
(二) 组织在经济领域积累的符号资本 |
(三) 高等教育政策的社会经济背景 |
二、借助文化资本生成的符号结构 |
三、籍由社会资本传播的符号结构 |
四、结构的再生产:经合组织与国家关系 |
参考文献 |
附录 OECD使命陈述的变迁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后记 |
(10)影响社会工作倡导的因素探讨 ——以F市C区青春健康教育多部门合作社会倡导项目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文文摘 |
绪论 |
第一章 社会工作倡导基本行动及框架分析 |
第一节 基本行动——代表和影响 |
一、代表 |
二、影响 |
第二节 行动框架 |
一、界定问题和设置目标 |
二、获得事实 |
三、规划战略和策略 |
四、提供领导者 |
五、扩展支持基础 |
六、评估倡导成效 |
第二章 青春健康教育多部门合作社会倡导项目的实践探索 |
第一节 项目背景介绍 |
第二节 社会倡导项目实践情况与结果成效 |
一、社会工作者的共组内容 |
二、社会工作倡导途径 |
三、倡导结果与成效 |
第三章 影响社会工作倡导的因素分析 |
第一节 正面影响因素 |
第二节 负面影响因素 |
一、项目本身 |
二、项目外力 |
第四章 研究结论、不足及展望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第二节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四、雪中送炭:UNDP新行动(论文参考文献)
- [1]新冠疫情影响下财政政策的实施分析——以南京市为例[J]. 高佩琳,尹娜,王淑燕,金源,丁操. 现代商业, 2021(22)
- [2]小学创意思维课程的情感体验设计研究[D]. 叶小芬. 江南大学, 2021
- [3]数字普惠金融视角下中小企业融资约束问题研究[D]. 滕磊. 四川大学, 2021(02)
- [4]新教育实验视域下教学行动管理研究 ——以通辽市A小学为例[D]. 庞玉玲. 内蒙古民族大学, 2020(02)
- [5]新中国成立以来民生财政研究[D]. 刘薇. 吉林大学, 2019(02)
- [6]高校学生工作的社会工作参与研究[D]. 张微. 武汉理工大学, 2018(07)
- [7]人类增强技术:后人类主义批判与实践伦理学[J]. 陈万球,丁予聆. 伦理学研究, 2018(02)
- [8]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场域及其主流价值传导探析[J]. 曹海燕,孙其昂,郭锋. 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17(04)
- [9]经合组织高等教育政策研究[D]. 龙玫. 华东师范大学, 2017(01)
- [10]影响社会工作倡导的因素探讨 ——以F市C区青春健康教育多部门合作社会倡导项目为例[D]. 黄书琳. 福建师范大学, 201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