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c-erbB-2、p53的表达与预后因素间的关系(论文文献综述)
张蜜[1](2019)在《乳腺癌对比增强能谱乳腺X线摄影表现与ER、PR、Ki-67表达的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乳腺癌对比增强能谱乳腺X线摄影(CESM)表现与分子生物学指标ER、PR、Ki-67的相关性。方法:对38位有明确肿块的乳腺癌患者,共39例(主)病灶,行CESM检查,分析肿块大小、形态、边缘情况、子灶、钙化、强化程度及强化模式,并对患者的手术病理标本进行免疫组化检查,运用Fisher精确概率法分析乳腺癌在CESM的影像学表现与免疫组化因子ER、PR、Ki-67之间的相关性。结果:38位肿块型乳腺癌患者,共39例(主)病灶。CESM表现:肿块大小>2cmn=27/39(69.23%),肿块大小≤2cm n=12/39(30.77%);规则病灶 n=4/39(10.26%),不规则病灶n=35/39(89.74%);边缘情况:光滑形n=1/39(2.56%),分叶形n=7/39(17.94%),毛刺形 n=22/39(56.41%),模糊形 n=9/39(23.08%);无子灶者n=24/39(61.54%),有子灶者 n=15/39(38.46%);无钙化者 n=19/39(48.72%),有钙化者n=20/39(51.28%);强化程度:轻度强化n=5/39(12.82%),中度强化n=10/39(25.64%),重度强化 n=24/39(61.54%);强化模式:均匀强化 n=8/39(20.51%),不均匀强化n=26/39(66.67%),环状强化n=5/39(12.82%)。①肿瘤大小与ER 阳性表达率有相关性,肿块越大,ER 阳性率越低;肿块大小与Ki-67高表达率有相关性,肿块越大,Ki-67表达率越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子灶与PR的阳性表达率有相关性,无子灶者PR 阳性表达率高;子灶与Ki-67的高表达率有相关性,有子灶者Ki-67表达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强化模式与PR 阳性表达率之间有相关性,均匀组与不均匀组的强化模式与PR 阳性表达率有相关性,均匀组PR阳性表达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乳腺癌患者CESM表现与分子生物学指标ER、PR及Ki-67之间存在一定相关性。肿瘤大小与ER 阳性表达率有相关性,与Ki-67高表达率有相关性;子灶与PR的阳性表达率有相关性,与Ki-67的高表达率有相关性;均匀组与不均匀组的强化模式与PR 阳性表达率有相关性。2.通过CESM表现可以预估乳腺癌的部分生物学指标,从而有助于临床选择治疗方案及预后判断。
吴国柱[2](2018)在《瘤体周边滋养血管对乳腺癌的诊断价值及与分子标记物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背景:女性乳腺癌的患病风险有全球化性加剧的态势,而我国女性乳腺癌患病趋势有自身特色,即呈现显着的农村化和年轻化[1-2]。造成的后果就是乳腺癌患者的死亡率随之增高,这不但给患者家庭造成严重影响,而且给社会同样带来沉重负担。因此,医务工作者一直把对乳腺癌的预防和治疗作为重点和热点领域展开研究。乳腺肿瘤分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促进大量血管生成,导致肿瘤边缘带和肿瘤中心区域的血管分布存在异质性。目前的研究认为肿瘤血管的异质性由肿瘤的类型和微环境决定,微环境中肿瘤相关基质细胞的主动调节起到了关键作用,这种调节在空间、时间表达水平的不协调性导致肿瘤血管生成与生理状态下的血管生成存在显着差异[3]。以往的研究证实恶性乳腺瘤体周边区域的血流灌注强度比肿瘤中心区域显着增大,周边区域的血管分布更密集[3-4]。乳腺癌肿块生长速度快,内部血流供应不足,出现坏死区致使内部血管稀疏,血流灌注相对瘤体周边区域少。以往的研究及肿瘤治疗手段更多聚焦于肿瘤内部血管[5],而报道乳腺瘤体周边滋养动脉在良恶性肿瘤间的差异的研究并不多。恶性乳腺肿瘤生长旺盛,瘤体周边地带存在大量走行迂曲的放射状或环绕型的滋养血管,这种滋养动脉决定肿瘤生长速度的快慢和侵袭性的强弱。乳腺恶性肿瘤瘤体周边滋养动脉管径往往较粗且走形不规则,并向瘤内多个分支供应足够的血液以保障乳腺恶性肿瘤迅速生长的需求,乳腺恶性肿瘤的滋养血管是肿瘤细胞扩增和侵袭的关键因素。随着高频超声的分别率愈来愈高,超声检出直径在10mm以下的乳腺恶性结节的能力也越来越强,但这些直径较小的恶性结节在二维声像图中并不是都具有典型的声像图表现。再者,乳腺的恶性肿瘤生长迅速者,内部出现坏死液化区时,超声检测瘤体内部血管提供的诊断信息有限。以上这些情况都会影响常规超声对乳腺良恶性肿瘤的鉴别,这时候乳腺瘤体周边滋养血管对肿块的良恶性鉴别或许能提供一些有价值的信息,目前鲜有文献报道超声测量所得的肿物周边滋养动脉血流频谱在乳腺良恶性肿瘤之间的差异。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分子生物学得以快速发展,医务工作者逐步认识到在乳腺癌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肿瘤分子标记物对监测肿瘤的侵袭性和生长性具有显着的作用。乳腺癌的重要的分子标记物有孕激素受体(progesterone receptor,PR)、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factor,VEGF)、雌激素受体(estrogen receptor,ER)、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uman epidermalgrowth factor receptor-2,HER2,C-erbB-2是HER2的Neu亚型)及Ki-67等,这些分子标记物在乳腺癌个体化诊断、临床治疗方案选择和预后疗效评估中对临床医师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6-7]。目前对部分乳腺恶性肿瘤,临床提出了先进行新辅助放化疗后再进行手术的方案,以上这些分子标记物的表达情况是该疗效是否满意的直接证据[8]。但是,需要通过病理学以及免疫组化技术对组织标本观察来判断肿瘤的分子标记物表达状况,而这些组织标本必须通过穿刺活检或手术切除获得。因此,如何利用无创性影像学检查方法,通过研究肿瘤在宏观影像学形态改变与乳腺肿瘤相关的分子标记物表达的关系,以此利用无创的影像学方法间接地反映肿瘤的生物学行为进而为临床进一步治疗提供依据,是目前国内外乳腺癌影像学研究领域的重点和热点。有学者[9]将肿瘤血管分成三个区域:①肿瘤中心带,血管稀少,很少有分支或吻合支,存在大片无血管区,认为中心带与肿瘤坏死有关。②肿瘤外带,血管密集,窦状扩张,相互吻合成拌,提示外带是肿瘤细胞生长旺盛区。③肿瘤周围组织带,血管粗大迂曲,互相融合成片状、胚窦样。血管粗大的区域多位于肿瘤边缘,边缘区域的血管化程度有高于中心区域的趋势。以往的研究证实肿瘤内部血管与这些分子标记物阳性表达有关[10-12],但很少文献报道瘤体周边滋养血管与肿瘤分子标记物的关系。因此,如果寻找出乳腺癌和纤维腺瘤肿物周边滋养动脉血流频谱的差异,不但对对鉴别肿瘤良恶性的有价值,而且对乳腺内无血流信号显示、恶性征象不显着的微小癌以及发生坏死液化的癌灶的诊断有参考价值。如果能找到肿瘤周围滋养血管与肿瘤病理学标志物之间的关联性,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就可以利用超声检查乳腺恶性瘤体周边滋养动脉观察新辅助放化疗的前后变化,利用无创的这种影像学方法就能间接地反映肿瘤的生物学行为进而为临床进一步治疗提供依据。正是基于以上因素考量,本文对乳腺肿瘤周围滋养血管及其与肿瘤分子标志物的关系展开了研究。研究内容:第一部分瘤体周围滋养动脉及超声造影肿物周缘区对乳腺良恶性肿物的诊断价值目的探讨乳腺瘤体周围滋养动脉的血流峰值流速及阻力指数对鉴别诊断乳腺良恶性肿物的可行性及应用价值;通过对乳腺肿瘤周缘区域进行超声造影,探讨乳腺肿瘤周围区域的造影增对区分肿物良恶性的应用价值。方法应用超声测定220个乳腺病灶瘤体周围滋养动脉的血流峰值流速(PSV)及阻力指数(RI),所有病例均经手术治疗,并经术后病理证实。应用组内相关系数(intraclass correlation coefficient,ICC)对反复测量3次的滋养动脉PSV、RI所得数据进行可重复性评估,构建受试者工作曲线,得出诊断相对符合临床实际的诊断乳腺癌临界值。对其中的46个乳腺病灶周缘区行超声造影检查,对比分析乳腺良恶性肿瘤周缘区造影增强强度及造影参数的差异。结果220例乳腺肿物中有97个乳腺癌病灶,肿块直径7~52 mm,平均(23.7±10.8)mm;有123个良性病灶,肿块直径9~39 mm,平均(19.5±4.8)mm。乳腺实性瘤体周围滋养动脉血流频谱的PSV、RI的3次测值ICC大于0.75。乳腺癌周围滋养动脉频谱测值的PSV和RI均比乳腺良性肿瘤的数值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乳腺癌周边滋养动脉多呈放射状走行,而乳腺良性瘤体周边滋养动脉多呈环绕状走行,乳腺癌与乳腺纤维腺瘤周边滋养动脉走行方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乳腺癌周边滋养动脉的PSV的诊断临届值为16.5 cm/,敏感度为86.60%,特异度较低,约为56.60%,84.15%的阴性预测值较为理想,阳性预测值差,61.31%;滋养动脉RI的诊断临界值为0.715,与之相对应的数值分别为91.75%、79.51%、92.38%和78.07%。对其中的46个乳腺病灶周缘区进行超声造影显示,乳腺癌周缘区多表现为高增强,而纤维腺瘤周缘区多为低增强或等增强(P<0.05);与乳腺纤维腺瘤相比,乳腺癌周缘区多为放射状灌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造影参数的比较中,乳腺癌周缘区造影参数中的达峰时间比纤维腺瘤快,且曲线下面积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超声测量乳腺瘤体周围滋养动脉稳定性良好,可成为二维超声诊断及鉴别乳腺良恶性肿块基础上的一种补充手段。乳腺肿瘤周缘区超声造影对乳腺良恶性病灶的区分有一定临床价值,也进一步印证乳腺良恶性肿瘤周围区域血管分布不同。第二部分分子标记物C-erbB-2、ki-67及VEGF的表达对判断乳腺浸润性导管癌预后的影响目的探讨分子标记物中的C-erbB-2、ki-67及VEGF的表达情况对乳腺浸润性导管癌(infiltrating ductal carcinoma,IDC)腋窝淋巴结转移、病理组织学分级的影响,为临床评估乳腺IDC预后及对瘤体周边滋养血管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122例行乳腺癌切除术的女性患者的临床资料,该组病灶被病理证实为乳腺IDC或IDC混合型。采用回顾分析的方法对122个病灶研究,分析肿瘤相关因子ER、C-erbB-2、VEGF及ki-67及表达与乳腺浸润性导管癌腋窝淋巴结转移的关系及其对病理组织学分级的影响。结果122例乳腺IDC患者的年龄为年龄29~80岁,平均(52.6±11.3)岁;122个IDC病灶直径7~68mm,平均(24.0±11.6)mm,病灶直径≥20mm的有64个,<20mm的58个;C-erbB-2阳性表达者占39.3%(48/122),C-erbB-2表达阴性占总数的60.7%(74/122);组织学分级≥II级的为75个,<II级为47个;发生腋窝淋巴结者61例;ER和PR的阳性表达的病灶分别为58和54个;Ki-67阳性表达者为97例,占79.5%(97/122),Ki-67表达阴性者为25例,占总数的20.5%(25/122);VEGF阳性表达者占63.1%(77/122),VEGF表达阴性者占总数的36.9%(45/122)。C-erbB-2和Ki-67阳性表达者多数病理组织分级≥II级,也更容易发生腋窝淋巴结转移(P<0.05)。C-erbB-2阳性表达者,其ER和PR多数表现为阳性(P<0.05)。Ki-67和VEGF表达阳性时,肿瘤直径多数≥20 mm(P<0.005),当乳腺IDC的VEGF表达阳性时,患者多数容易发生腋窝淋巴结转移(P<0.05)。结论分子标记物C-erbB-2、Ki-67在乳腺IDC中表达为阳性时,病灶的组织学分级多数≥Ⅱ级,而且多数出现腋窝淋巴结的转移的情况;当C-erbB-2呈现出阳性表达时,病灶雌激素受体ER、PR大多数呈阳性表达;Ki-67及VEGF的阳性表达者,肿瘤多数往往生长迅速,大多数肿块直径≥20 mm。因此,分子标记物C-erbB-2、Ki-67、VEGF是否阳性表达影响着乳腺IDC组织学分级及向远处转移。第三部分乳腺浸润性导管癌肿块周边滋养血管与C-erbB-2阳性表达强度分级的关系目的探讨超声检测的乳腺浸润性导管癌(infiltrating ductal carcinoma,IDC)瘤体周边滋养动脉的PSV及RI与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的亚型C-erbB-2阳性表达强度分级的关系。方法回顾分析122个乳腺IDC肿物周围滋养动脉的峰值流速(PSV)及阻力指数(RI)等参数,选取同期138个乳腺纤维腺瘤作为对照分析,所有病例均经手术及病理证实,对肿瘤标本用免疫组化方法测定C-erbB-2表达情况,分为强阳性、阳性、弱阳性、阴性4个等级,分别用“+++”、“++”、“+”、“-”表示,分析其与瘤体周围滋养动脉PSV、RI之间的关系。结果乳腺IDC组肿块周边滋养动脉PSV为(20.99±8.14)cm/s,RI为0.80±0.06,纤维腺瘤组病灶周边滋养动脉的PSV为(15.56±3.68)cm/s,RI为0.66±0.07,乳腺IDC组肿物周围滋养动脉的PSV及RI均高于纤维腺瘤组肿块周边滋养动脉的PSV和RI,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乳腺IDC瘤体周边滋养动脉的PSV及RI与C-erbB-2表达强度分级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323和0.360),纤维腺瘤病灶周缘区域滋养动脉PSV及RI的大小与C-erbB-2阳性表达强度分级均无相关性(r值均为0.001)。结论乳腺IDC瘤体周边滋养动脉频谱形态呈高速高阻型,乳腺IDC滋养动脉的PSV和RI的高低与C-erbB-2表达强度分级有关第四部分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病灶周围滋养动脉的PSV和RI与肿瘤直径及Ki-67表达强度的关系目的探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infiltrating ductal carcinoma,IDC)肿物周围区域滋养血管的PSV、RI与肿瘤直径及细胞增殖抗原标记物(Ki-67)表达强度的关系。方法回顾分析137例乳腺IDC肿物直径及周围滋养动脉的峰值流速(PSV)及阻力指数(RI)等相关参数,所有病例均经手术及病理证实,术后对肿瘤标本用免疫组化方法测定Ki-67表达情况,根据免疫组化图中显示的细胞染色数量的多少把Ki-67分成4个等级(强阳性、阳性、弱阳性和阴性),分别用“+++”、“++”、“+”和“-”表示,分析137个病灶周边滋养动脉的PSV、RI与肿块直径及Ki-67表达等级的关系。结果137例乳腺IDC肿块直径7~68mm,平均(24.0±11.6)mm,Ki-67阳性表达率81%(111/137).瘤体周边滋养动脉的RI和肿瘤直径在Ki-67的“-”组、“++”组、“+”组和“+++”组间比较结果不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52和2.76,P=0.017和0.045)。随着结节直径及瘤体周边滋养血管的PSV和RI增高,Ki-67阳性表达强度分级增高,即存在正相关性(r值分别为0.283、0.271和0.361,P值均<0.001),137个乳腺病灶直径与周边滋养动脉的PSV呈正相关(r=0.409,P<0.001),与 RI 呈正相关(r=0.361,P<0.001)。结论乳腺IDC的瘤体周边滋养血管的PSV和RI与肿瘤直径与Ki-67阳性表达强度呈正相关性。肿瘤直径的大小与乳腺癌病灶周边滋养PSV和RI的高低呈正相关性。
毛勤香[3](2017)在《特殊型浸润性乳腺癌的临床、影像及病理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研究背景与目的]特殊型浸润性乳腺癌具有独特的生物学特性,发病率低,异质性高,不同的特殊型癌其临床过程和预后也有所不同。查阅国内外报道,目前多是对其中某一型的某一个方面如病理、影像等方面的单独探讨,有些特殊型乳腺癌甚至多只有个案报道,研究资料局限,尚无大样本的影像和病理对照研究结果作为临床工作的指导。本课题回顾性分析一组特殊型浸润性乳腺癌的临床和影像学表现,并与病理对照分析,探讨其相对于浸润性导管癌(IDC)的不同特征,以期术前能作出更准确的诊断,为临床更准确的判断肿瘤的生长、复发、转移、治疗前后改变及预后提供影像学方面的依据。由于乳腺浸润性小叶癌(ILC)是最常见的一组特殊型浸润性癌,而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IMPC)的淋巴结转移率及恶性程度高,本课题一并进行重点对照分析。[研究对象与方法]1.病例资料第一部分搜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特殊型浸润性乳腺癌106例,包括浸润性小叶癌41例;浸润性微乳头状癌17例;分泌型癌1例;浸润性乳头状癌9例;浸润性筛状癌6例;神经内分泌癌9例;髓样癌3例;小管癌8例,1例双侧发病;粘液癌12例;第二部分搜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浸润性小叶癌41例;第三部分搜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浸润性微乳头状癌17例,三部分均与同时期随机抽取的作为对照组的浸润性导管癌100例进行对照分析。2、研究方法2.1设备及方法X 线摄影采用 Siemens(Mammomat Novation)及 Hologic(Selenia Dimensions)全数字化乳腺机,术前摄头尾位、内外斜位,部分加摄侧位片及局部点压放大摄影,均全自动曝光。超声采用Philiph IU 22超声诊断仪,实时线阵高频探头,频率7.5-10MHz,均行乳腺和双侧腋窝扫描。术后均行石蜡切片及免疫组化分析。2.2阅片标准由两位高年资影像科医师行回顾双盲法阅片,诊断标准参考2003年第四版美国放射学会的乳腺报告和数据系统(ACRBI-RADS),意见不一时,与上级医师讨论统一诊断。2.3报告分类以BI-RADS为标准完成报告的描述及分类,分为0-6类。2.4统计学方法使用SPSS20.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P<0.05视为有统计学意义。年龄间的对照采用两个独立样本比较的Wilcoxon秩和检验;影像征象间的对照采用Pearson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进行比较。[结果]第一部分:1、特殊型浸润性乳腺癌X线表现为单纯肿块偏多,而IDC多为钙化伴肿块/局灶性不对称,特殊型浸润性癌椭圆形/圆形、分叶状肿块比例(45.3%)高于 IDC(24.4%);2、出现钙化的特殊型癌总钙化率(37.4%)及其恶性钙化率(50%)均低于IDC(57%,73.7%),线样分支状钙化率(7.5%)低于IDC(17.5%);区域性和段样/线样分布率(22.5%)低于IDC(43.8%);3、特殊型癌超声混合回声(7.2%)、后方回声增强(9.6%)稍高于IDC(3.8%、3.8%),混合回声团块的最短径(>4.5cm)、X线和超声形态规则、边界清晰率(100%、50%、83.3%)均明显高于 IDC(0%、0%、0%),高龄率(≥51 岁)特殊型癌(83.3%)明显高IDC(33.3%);4、特殊型癌X线和超声诊断低估率(25.2%,23.1%)均高于IDC(11%,3.8%);诊断低估主要集中于形态规则肿块及结构扭曲:5、特殊型癌Luminal A型率(27.1%)高于IDC(2%),HER2过表达型和三阴性型率(10.3%,3.7%)低于IDC(22.0%,8.0%),淋巴结转移率(31.8%)低于 IDC(54.0%)。第二部分:1、浸润性小叶癌主要表现为单纯肿块(34.1%),而IDC多为钙化伴肿块/局灶性不对称,X线肿块形态、边缘、密度与浸润性导管癌无统计学意义:ILC结构扭曲和局灶性不对称比例(25.0%,13.6%)高于IDC(9.1%,2.7%);2、浸润性小叶癌线样分支状钙化比例(6.7%)低于IDC(17.5%),中间型钙化比例(33.3%)高于IDC(14.0%),区域性、段样/线样分布比例(0.0%,20.0%)低于 IDC(14.0%,29.8%);3、超声浸润性小叶癌肿块边缘浸润/毛刺状比例(93.1%)高于IDC(54.4%),后方回声衰减比例(75.9%)高于IDC(29.1%),二者均具有统计学意义;4、浸润性小叶癌结构扭曲和局灶性不对称的Luminal A型占比(27.3%,30%)均高于IDC(0.0%,0.0%),HER2过表达型和三阴性比例(9.1%,0.0%)均低于 IDC(30.0%,37.5%);5、浸润性小叶癌诊断低估率(19.5%)高于IDC(11.0%),诊断低估主要集中于结构扭曲和局灶性不对称。第三部分:1、浸润性微乳头状癌(52.4%)和浸润性导管癌(46.4%)X线均以钙化伴局灶性不对称/肿块多见,IMPC肿块呈圆形/椭圆形比例(26.7%)高于IDC(4.7%);2、浸润性微乳头状癌中间型钙化率(33.3%)高于IDC(14.0%),段样/线样分布率(8.3%)低于IDC(29.8%);3、浸润性微乳头状癌ER和PR均呈高表达(82.4%,52.9%),分子分型三阴性率(0.0%)低于IDC(8.0%);4、浸润性微乳头状癌>5cm肿块比例(33.3%)明显高于IDC(3.5%);淋巴结III级转移率(47.0%)高于IDC(14.0%);5、浸润性微乳头状癌本组2例低诊断,1例诊断为BI-RADS3类为圆形/椭圆形、边界清晰肿块,1例BI-RADS4a类为成簇中间型钙化。[结论]1、特殊型癌X线单纯肿块偏多,形态规则、边界清晰率高于IDC;钙化少见,恶性钙化形态及分布低于IDC;超声混合回声团、后方回声增强较IDC多见,部分病例结合X线和临床可推测其病理类型;总体而言,其临床和影像学表现与良恶性病变有一定重叠,诊断低估率高于IDC,确诊仍需依靠病理检查;分子分型LuminalA型和Luminal B型占比较IDC高。2、浸润性小叶癌X线主要表现为不规则形、边缘毛刺状肿块,与IDC鉴别困难;其次为结构扭曲和局灶性不对称,分子分型Luminal A型高于IDC,结构扭曲不易显示且诊断易被低估;中间型钙化比例高于IDC,线样分支状钙化和区域性、段样/线样分布低于IDC;超声后方回声衰减和边缘浸润/毛刺状较IDC多见,有一定鉴别诊断价值;联合运用2种检查方法可提高诊断准确率,确诊仍需病理检查。3、浸润性微乳头状癌X线和超声表现为不规则形肿块伴钙化多见,与IDC鉴别困难;当表现为圆形/椭圆形、边界清晰肿块时,与良性肿瘤鉴别困难;中间型钙化率高于IDC,段样/线样分布比例低于IDC;浸润性微乳头状癌>5cm肿块明显高于IDC,Ⅲ级以上淋巴结转移率高于IDC,恶性程度高。
唐志强[4](2016)在《乳腺癌患者C-erbB-2、P53、Ki67、Topo Ⅱα的表达与病理特点及预后的相关性》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研究乳腺癌组织中C-erbB-2、P53、Ki67、TopoⅡα的表达,探讨其与乳腺癌病理特点及预后之间的关系,探讨C-erbB-2、P53、Ki67、TopoⅡα在乳腺癌发生、发展及预后中的作用,为乳腺癌的基因靶向治疗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2008年1月2014年12月期间奉贤区中心医院,经术后病理证实的乳腺癌石蜡标本,且临床资料齐全者82例。另选择30例距肿瘤边缘3cm以外的正常乳腺膜组织作为对照组。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S-P法)检测乳腺癌及癌旁组织中C-erbB-2、P53、Ki67、TopoⅡα的表达水平,并分析其表达水平与年龄、临床分期、病理类型、肿瘤直径及淋巴结转移等病理特点的关系进行分析。采用SPSS17.0版软件包对所有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以例数或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采用Spearman秩相关进行相关性分析,采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法分析C-erbB-2、P53、Ki67、TopoⅡα的表达与疾病进展时间(time to progression,TTP)的相关性,绘制生存曲线,采用Log-rank检验比较不同C-erbB-2、P53、Ki67、TopoⅡα的表达者TTP的差异,P<0.05视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乳腺癌组织中C-erbB-2、P53、Ki67、TopoⅡα蛋白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48.8%、53.7%、69.5%、59.8%,癌旁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0.0%、6.7%、10.0%、13.3%,两组之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3.97,20.04,31.28,18.99,P<0.05)。2.乳腺癌组织中C-erbB-2阳性率与乳腺癌病理类型、临床分期、肿瘤直径及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P53阳性率与乳腺癌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Ki67阳性率与乳腺癌肿瘤直径、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TopoⅡα阳性率与乳腺癌临床分期、肿瘤直径、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3.乳腺癌患者癌组织C-erbB-2与P53、TopoⅡα表达呈显着正相关(r=0.349,0.694,P<0.05),P53与Ki67、TopoⅡα表达呈显着正相关(r=0.316,0.436,P<0.05)。4.C-erbB-2、P53、Ki67、TopoⅡα阴性的乳腺癌患者术后出现局部复发率分别为26.2%、26.3%、24.0%、27.3%,均明显低于阳性者的局部复发率60.0%、56.8%、50.9%、53.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5.Kaplan-Meier生存分析法显示乳腺癌患者的中位TTP为33.4个月(95%CI:24.842.2),其中C-erbB-2、P53、TopoⅡα阳性表达者的中位TTP显着低于阴性表达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Ki67阳性表达者与阴性者的中位TT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乳腺癌组织中C-erbB-2、P53、Ki67、TopoⅡα蛋白的阳性表达均高于癌旁正常组织,且与病理特点乳腺癌肿瘤直径、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等病理特征以相关,联合检测C-erbB-2、P53、Ki67、TopoⅡα对于判断病变性质、发展趋势、制订合理的治疗方案具有重要参考价值。2.乳腺癌患者癌组织C-erbB-2、P53、Ki67、TopoⅡα之间的表达存在明显相关性,且影响患者的术后复发及生存时间,可能共同参与了乳腺癌发生、发展及转移的过程,有望成为乳腺癌预后的预测指标及潜在的治疗靶点。
刘莎[5](2016)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cyclinD1表达与临床内分泌治疗及预后的相关性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检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中cyclinD1表达与临床免疫指标及其预后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226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标本中cyclin D1表达情况,应用Pearson卡方检验分析cyclinD1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不同临床免疫指标中的表达,运用Kaplan-Meier检验cyclinD1不同表达及有无内分泌治疗对预后影响进行生存曲线分析,应用比例风险模型对cyclinD1及临床指标如淋巴结转移、放疗、化疗、月经状态及有无内分泌治疗进行COX回归分析。结果:cyclinD1表达与肿块大小、淋巴结转移、复发转移及ER表达水平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月经状态、临床分期、有无放疗、化疗、内分泌治疗以及PR,Her-2无显着相关性(P>0.05);cyclinD1不同表达时及有无内分泌治疗无瘤生存时间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cyclinD1表达阳性时,有无内分泌治疗的无瘤生存时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Cox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淋巴结受累数目、内分泌治疗情况及cyclinD1表达状态为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独立预后因素(P<0.05),淋巴结受累数目为危险因素(OR>1),内分泌治疗及cyclinD1则为保护因素(OR<1)。结论:CyclinD1阳性表达提示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患者生存时间长,预后好,且其阳性表达为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是否行内分泌治疗提供参考依据,cyclinD1表达情况可作为评判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患者预后及是否对内分泌治疗敏感指标之一。
蔡珍玉,姚磊,王菁,王宝华,蒋天安[6](2014)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与导管内癌Ki-67、C-erbB-2表达与超声造影表现的关系》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与导管内癌的超声造影表现与癌基因C-erbB-2、Ki-67表达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9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和12例乳腺导管内癌患者的超声造影特征及定量分析,所有病例均经手术或穿刺病理确诊,术后对肿瘤标本用免疫组化方法测定C-erbB-2、Ki-67表达情况,并分析其与超声造影表现之间的关系。结果 29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肿块Ki-67表达阳性率68.97%(20/29),C-erbB-2表达阳性率48.2%(14/29);12例导管内癌肿块Ki-67表达阳性率16.67%(2/12),C-erbB-2表达阳性率42.6%(5/12)。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与导管内癌肿块均以高增强为主,与C-erbB-2表达相关性不明显。乳腺浸润性导管癌Ki-67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导管内癌,超声造影表现出现灌注缺损与Ki-67表达阳性有相关性。结论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与导管内癌在超声造影肿瘤微血管灌注特点上与分子生物学指标Ki-67蛋白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钱秀珍,钱永坤[7](2013)在《乳腺导管原位癌与浸润性导管癌激素受体及HER-2表达的比较》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研究乳腺导管原位癌(DCIS)与浸润性导管癌(IDC)患者的激素受体和HER-2表达及分子分型的差异。方法收集2006年3月至2012年9月本院治疗的52例DCIS和224例IDC患者的手术标本,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其ER、PR、HER-2的表达,并用χ2检验综合分析其分子分型构成等特点。结果 IDC组ER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DCIS组[67.86%(152/224)比48.08%(25/52),χ2=7.18,P=0.01],IDC组HER-2阳性表达率明显低于DCIS组[54.02%(121/224)比73.08%(38/52),χ2=6.28,P=0.01],而两组的PR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39,P=0.24)。DCIS组以HER-2阳性型为主要亚型,占44.23%(23/52),而IDC组以luminalA型为主要亚型,占43.75%(98/224),两组患者的分子分型构成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11,P=0.00)。结论检测乳腺导管原位癌和浸润性导管癌患者的ER、HER-2表达及其分子分型,可指导临床诊疗及制定个体化综合治疗方案。
马丽[8](2012)在《中国乳腺癌HER2基因检测、临床病理特征分析及流行病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前,分子诊断技术在乳腺癌个体化诊疗的临床实践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依据受体状态选择乳腺癌内分泌治疗和分子靶向治疗成为个体化诊疗的典范,尤其是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在乳腺癌治疗中的地位越来越受重视,不仅可以预测细胞毒性药物蒽环类或紫杉类药物的疗效,而且已经成为评价抗HER2靶向药物临床获益的重要分子标志物。针对HER2的单克隆抗体曲妥珠单抗,使HER2阳性乳腺癌患者复发风险明显降低,无论单药、与化疗联合或辅助治疗均能够持续改善患者的无病生存时间,因其在乳腺癌治疗取得的卓越疗效,成为肿瘤分子靶向治疗的代表。因此,根据HER2表达状态制定细胞毒性药物及靶向药物的合理治疗方案,并预测药物疗效和评价预后已经成为乳腺癌诊疗的主要策略。那么,如何准确检测HER2的状态,为乳腺癌患者的诊断、治疗和评价提供依据,成为目前一项意义重大的紧迫任务。HER2定位于17q12,是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家族(EGFR)的成员之一,HER2基因可以编码分子量为185KDa的酪氨酸激酶活性跨膜糖蛋白。HER2与配体结合形成二聚体,构象发生改变,导致细胞内受体酪氨酸激酶的磷酸化,引起信号通路上的连锁反应,促进细胞增殖分化。国内外研究报道,HER2过度表达与乳腺癌的发生、发展、侵袭和转移密切相关。然而,随着国内HER2检测的逐步开展以及曲妥珠单抗的临床应用,在HER2检测准确性及其临床实践中的指导意义方面暴露出一系列问题:一、HER2的检测方法多种多样,但检测技术的标准化、检测结果的准确性、不同方法的一致性以及进口检测试剂价格昂贵等问题亟待解决。二、中国乳腺癌患者HER2表达的流行病学情况是否与国外存在差异仍不明确。三、17号染色体多倍体在中国乳腺癌患者中的表达情况,对HER2状态的影响,以及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仍不清楚。四、临床实践中是否可以用血清代替肿瘤组织标本检测HER2的状态仍存在争议。为此,我们试图从以上几个方面进行研究,研究内容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国产GLP和进口PathVysion FISH探针试剂盒检测乳腺癌HER2基因状态的比较研究。通过收集108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肿瘤组织标本,分别采用国产试剂盒GLP和进口试剂盒Vysis PathVysion探针检测乳腺癌患者肿瘤组织HER2基因表达水平,比较2种试剂检测HER2基因状态的差异。结果表明,与Vysis探针相比,国产GLP HER2探针试剂盒在检测乳腺癌HER2基因扩增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均高,且具有价格优势,在国内临床评价乳腺癌HER2基因状态中具有广泛应用价值。第二部分:中国乳腺癌HER2表达的流行病学研究。运用免疫组织化学(IHC)和原位杂交技术(FISH)分别评价了不同地域和不同种族3,149例中国乳腺癌患者HER2的表达水平,分析了HER2的表达与地理分布及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结果表明,中国乳腺癌患者发病年龄较西方早,临床病理特征与美国和欧洲相比,肿瘤负荷较大(p<0.001)、组织分级较差(p<0.001)、且ER/PR多为阴性(p<0.001)。提示,中国乳腺癌患者的肿瘤侵袭性可能更强。HER2蛋白过表达率和基因扩增率分别为23.3%和27.5%,两者一致率达71.2%(Kappa=0.494,p<0.001)。HER2基因扩增与临床分期晚(Ⅲ/Ⅳ)(p=0.002)、肿瘤负荷大(>5cm)(p=0.002)、组织分级差(p<0.001)、绝经(p<0.001)、ER/PR表达阴性(p=0.002)以及淋巴结转移≥4个(p<0.001)密切相关。南方与北方乳腺癌患者的HER2扩增状态无显着差异(p>0.05)。本研究揭示了中国乳腺癌HER2蛋白过表达和基因扩增流行病学特征,以及病理特征与西方人群的差异,为乳腺癌个体化治疗和早期预防提供有价值的理论依据。第三部分:17号染色体多倍体与HER2表达的相关性研究。运用FISH技术检测了348例乳腺癌患者的HER2基因和17号染色体CEP17拷贝数的情况,结合HER2蛋白表达(IHC)情况和相关临床病理特征进行分组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所有患者中CEP17平均拷贝数为2.1(1.0-12.4),17号染色体多倍体的比率(CEP17≥3)为13.8%(48/384)。HER2基因拷贝数>6的患者占26.4%(92/348),HER2/CEP17>2.2的占25.3%(88/348)。HER2拷贝数>6的患者中,17号染色体多倍体的比率占38.0%(35/92),HER2蛋白表达与HER2基因拷贝数以及比值密切相关。17号染色体多倍体与HER2蛋白表达或基因扩增相关,但相关性较差(分别为r=0.271,p<0.05和r=0.223,p<0.05)。在HER2拷贝数≤6的患者中,17号染色多倍体的比率占5.4%(5/92)。单纯17号染色多倍体组的临床病理特征更倾向于HER2阴性组的病理特征。提示,17号染色体信号的增加影响了部分HER2结果的判读,但单纯的17号染色体多倍体并不能作为HER2基因扩增的独立预测因子。第四部分:检测乳腺癌患者血清中HER2ECD的水平。本研究收集了我院Ⅰ-ⅢA期乳腺癌患者术前血232例,运用ELISA法检测血清HER2ECD水平,IHC法和FISH法检测配对肿瘤组织HER2的表达,分析血清HER2ECD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关系及临床意义。结果表明,血清HER2ECD的中位浓度为6.8ng/ml,HER2ECD水平升高的界值为7.4ng/ml,低于转移性乳腺癌血清HER2ECD水平的临界值(15ng/ml)。89例(38.3%)患者血清HER2ECD水平升高,而肿瘤组织77例(33.2%)HER2阳性表达,一致率达76.7%。血清HER2ECD升高与绝经(p<0.001)、高级别组织分级(p<0.001).ER-(p=0.007).PR-(p<0.001).CA153水平升高(p=0.039)和TPS水平升高(p=0.018)密切相关。与单纯检测肿瘤组织HER2表达相比,同时联合检测术前血清中HER2ECD水平能提供更多的信息。我们支持降低术前血清中HER2ECD的界值指标更有利于评价乳腺癌患者HER2的状态及预后。本研究通过回答上述问题,明确了HER2国产试剂盒广泛的应用价值、获得了中国乳腺癌HER2表达的流行病学数据、了解了17号染色体多倍体如何影响HER2的表达、阐述了血清代替组织标本检测HER2状态的可行性,为今后临床实践中准确判读HER2状态提供了依据,推动了HER2检测技术的标准化及乳腺癌个体化靶向治疗的临床应用。目的通过与进口Vysis PathVysion HER2探针试剂盒(简称“VysisPathVysion探针试剂”)比较,评价国产金菩嘉GLP HER2探针试剂盒(简称"GLP探针试剂”)检测乳腺癌患者HER2基因状态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108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肿瘤组织标本,分别采用GLP和Vysis PathVysion HER2探针试剂运用FISH技术检测乳腺癌患者HER2基因扩增状态。以IHC染色结果为参考,比较2种探针试剂检测乳腺癌患者HER2基因状态的差异,并评价GLP HER2探针试剂检测乳腺癌患者组织标本中HER2基因扩增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比较2种试剂盒不同时间段检测同一标本的重复性和稳定性。结果GLP HER2探针和PathVysion HER2探针检测乳腺癌患者组织标本中HER2基因扩增率分别为25.0%(27/108)和26.9%(29/108)。与PathVysion HER2探针相比,GLP HER2探针检测乳腺癌患者组织标本中HER2基因扩增的敏感度、特异度和准确度分别为89.7%(26/29)、98.7%(78/79)和96.3%(104/108),阳性预测值(PPV)和阴性预测值(NPV)均为96.3%(26/27,78/81)。GLP HER2探针检出17号染色体多倍体的敏感度、特异度和准确度分别为93.3%(14/15)、100%(93/93)和99.1%(107/108)。在1个月内,均间隔5天时间,4次分别检测了同一标本的HER2基因状态,Vysis PathVysion HER2试剂盒检测结果表明,4次检测一致率为100%。GLP试剂盒的检测结果同样表明,4次检测的一致率为100%,提示2种试剂盒的稳定性和可重复性较高。结论GLP HER2探针试剂盒在检测乳腺癌患者组织标本中HER2基因扩增的敏感度和特异度高,在临床评价乳腺癌HER2基因状态中具有广泛应用价值。本研究运用免疫组织化学(Immunohistochemistry, IHC)和原位杂交技术(F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 FISH)分别评价了中国不同地域和不同种族3,149例乳腺癌患者HER2的表达水平,分析了HER2表达的流行病学特征、与地理位置以及及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阐述了中国乳腺癌患者的病理特征与西方国家的差异。结果表明,中国乳腺癌患者发病年龄较西方早,有2个发病高峰,临床病理特征与美国、欧洲相比,肿瘤负荷较大(p<0.001)、组织分级较差(p<0.001)、且ER/PR多为阴性(p<0.001),提示,中国乳腺癌患者的肿瘤侵袭性可能更强。HER2蛋白过表达率和基因扩增率分别为23.3%和27.5%,两者一致率达71.2%(Kappa=0.494,p<0.001)。其中,IHC检测结果为2+的患者中,FISH检测到72.9%为HER2基因无扩增。随机比对5个参与检测的实验室间的HER2结果显示,IHC和FISH检测结果不一致率分别为5%-28%、1%-16%。HER2基因扩增与肿瘤进展期(p=0.002)、肿瘤直径>5cm(p=0.002)、中度或差的组织分级(p<0.001)、绝经(P<0.001)、ER/PR阴性(p=0.002)以及淋巴结浸润>4枚(p<0.001)密切相关。满族和回族人群HER2扩增率显着高于其他少数民族(p<0.001)。南方与北方乳腺癌患者的HER2扩增状态无显着差异(p>0.05)。本研究揭示了中国乳腺癌HER2蛋白过表达和基因扩增流行病学特征,阐述了中国乳腺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与西方人群的差异,为乳腺癌个体化治疗和早期预防提供有价值的理论依据。目的:本研究探讨了17号染色体多倍体在判读浸润性乳腺癌HER2检测结果中的影响。目前,美国ASCO/CAP指南将FISH检测HER2阳性定义为单个核HER2基因拷贝数>6或HER2/CEP17比值>2.2。但这一准侧存在一定的矛盾,提示17号染色体多倍体可能会影响HER2基因状态的结果判读。方法:收集了自2010年5月至2011年8月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就诊的乳腺癌患者肿瘤石蜡组织标本348例。运用FISH技术检测肿瘤组织HER2和CEP17的拷贝数变化。IHC检测HER2蛋白表达状态。结果:所有患者中CEP17半均拷贝数为2.1(1.0-12.4),17号染色体多倍体的比率(CEP17≥3)为13.8%(48/384)。HER2基因拷贝数>6的患者占26.4%(92/348),HER2/CEP17>2.2的占25.3%(88/348)。HER2拷贝数>6的患者中,17号染色体多倍体的比率占38.0%(35/92),HER2蛋白表达与HER2基因拷贝数以及比值密切相关。17号染色体多倍体与HER2蛋白表达或基因扩增相关,但相关性较差(分别为r=0.271,p<0.05和r=0.223,p<0.05)。在HER2拷贝数≤6的患者中,17号染色多倍体的比率占5.4%(5/92)。与HER2阳性组的临床病理特征相比,单纯17号染色多倍体组的临床病理特征更倾向于HER2阴性组的病理特征。结论:17号染色体CEP17拷贝数的增加影响了部分HER2结果的判读。17号染色体多倍体与HER2蛋白/基因的表达相关,但相关性差,且17号染色多倍体组的临床病理特征更倾向于HER2.阴性组的病理特征,提示单纯的17号染色体多倍体并不能作为HER2基因扩增的独立预测因子。目的:目前对血清中HER2胞外区的研究多集中在复发转移晚期乳腺癌患者,对早期乳腺癌患者血清中HER2胞外区表达的研究甚少。本研究分析了乳腺癌血清HER2ECD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Ⅰ-ⅢA期乳腺癌患者术前血以及配对肿瘤组织标本232例,运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评价血清HER2ECD水平,IHC法和FISH法检测肿瘤组织HER2表达,分析乳腺癌血清HER2ECD表达水平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血清HER2ECD(?)的中位浓度为6.8ng/ml(范围1.3-42.1ng/ml), HER2ECD水平升高的界值为7.4ng/ml,低于转移性乳腺癌HER2ECD水平的临界值15ng/ml。89例(38.3%)患者血清HER2ECD表达水平升高,而肿瘤组织77例(33.2%)HER2阳性表达,一致率达76.7%。血清HER2ECD升高与绝经(p<0.001)、高级别组织分级(p<0.001)、ER-(p=0.007)、PR-(p<0.001)、CA153水平升高(p=0.039)和TPS水平升高(p=0.018)密切相关。结论:与单独通过肿瘤组织检测HER2表达状态相比,联合术前血清中HER2ECD水平能提供更多信息。我们支持降低术前血清中HER2ECD (?)临界值指标更有利于评价早期乳腺癌患者肿瘤组织HER2的状态。
牛雅萱[9](2012)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基因与激素受体表达的相关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背景乳腺癌是近年来严重威胁女性健康与生活质量的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国家的经济在不断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断的提高,对于饮食习惯,也随之有着一定的改变,我国女性乳腺疾病日益增高,尤其是乳腺癌的发病率的上升,严重影响了女性们的生活质量。因此乳腺癌患者成为了一个不容忽视而且值得关注的群体。乳腺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与许多基因和激素受体的表达密切相关,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分子生物学研究表明,某些分子标志物与乳腺癌的预后和治疗有关,研究这些指标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有助于临床治疗和判定乳腺癌患者的预后。目的通过检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激素受体和基因的表达,并探讨这些指标与肿瘤大小和临床分期的相关性,以及对乳腺癌发生发展的作用,筛选出有价值的临床指标,为乳腺癌的预后评估和临床治疗,免疫治疗等提供分子生物学依据。方法选取河南省人民医院2010年10月到2011年6月具有完整临床病理的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患者101例。收集临床病理资料及组织蜡块,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研究P53, C-erbB-2, ER, PR, CD44v6, E-cad, ki67, TopoisomeraseⅡ,nm23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表达水平,并分析这些指标与肿瘤大小和临床分期这两个因素的关联性,从而分析上述指标与患者预后的关系。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χ2检验。结果1.收治的101例浸润性导管癌患者的临床特点:其年龄分布于28-85岁之间,中位年龄是49岁。其中28-50岁有57例(56.4%),51-85岁有44例(43.6%)。临床分期和肿瘤大小是根据2000年中国肿瘤病理学分类标准进行分类的,其大体情况是:临床分期Ⅰ期有17人(16.8%);Ⅱ期61人(60.4%);Ⅲ期23人(22.8%)。肿瘤大小分布:T117人(16.8%);T271人(70.3%);T39人(8.9%);直接侵犯胸壁或皮肤T44人(4%)。对年龄分布和临床病理的关系研究发现:年龄分布与肿瘤大小和临床分期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患者基因和激素受体指标P53, nm23, ER, PR, CD44v6, E-cad, ki67, Topoisomerase Ⅱ,其阳性表达率分别是69.3%,40.6%,69.3%,61.4%,64.4%,71.3%,68.3%,45.5%。其中ER, CD44v6的表达强度与肿瘤大小有关联(P<0.05),列联系数分别为0.382、0.483。C-erbB-2,ki67的表达强度与临床分期相关性(P<0.05),列联系数分别为0.585、0.353。其他指标与临床病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浸润性导管癌患者的年龄分布与肿瘤大小和临床分期无相关性2.乳腺浸润性导管癌ER和C-erbB-2分别与肿瘤大小和临床分级有关联。CD44v6用于肿瘤细胞粘附和转移等方面的研究,其表达与肿瘤大小有相关性;ki67表达强度与临床分期有关。
张印春[10](2012)在《乳腺肿瘤组织中Bag-1、Bcl-2、Bax的表达及意义》文中认为目的:检测凋亡相关基因Bag-1(Bcl-2associated athanogenel)、Bcl-2(B cell lymphoma/leukemia gene2)、Bax(Bcl-2associated X protein)的蛋白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变化及其意义,分析它们的表达与乳腺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天津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的乳腺浸润性导管癌及其癌旁组织各85例、乳腺导管内癌及其癌旁组织各70例。采用链霉菌抗生物素蛋白-过氧化物酶(S-P)免疫组化方法对85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及其癌旁组织,70例乳腺导管内癌及其癌旁组织中Bag-1、Bcl-2、Bax蛋白的表达进行检测。结果:1.免疫组化显示,Bag-1、Bcl-2、Bax蛋白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和导管内癌组织及其癌旁正常组织中的表达,Bag-1为胞质、胞核着色,Bcl-2、Bax均为胞质着色。Bag-1蛋白在浸润性导管癌组织中的表达为(-)6例(7.1%)、(+)21例(24.7%)、(++)28例(32.9%)、(+++)30例(35.3%),高于在癌旁正常组织中的表达(-)35例(41.2%)、(+)34例(40.0%)、(++)16例(18.8%)、(+++)0例(0%),有统计学意义(P1=4.06×10-12)。在导管内癌组织及癌旁组织中Bag-1的表达具有同样的趋势(P2=2.17×10-4)。同时发现,Bag-1在浸润性导管癌中的表达高于导管内癌组织,有统计学意义(P3=5.71×10-5)。Bcl-2蛋白在浸润性导管癌组织中的表达为(-)18例(21.2%)、(+)24例(28.2%)、(++)27例(31.8%)、(+++)16例(18.8%),高于在癌旁正常组织中的表达(-)35例(41.2%)、(+)33例(38.8%)、(++)17例(20.0%)、(+++)0例(0%),有统计学意义(P1=8.05×10-6)。在导管内癌组织及癌旁组织中Bcl-2的表达具有同样的趋势(P2=0.026)。同时发现,Bcl-2在浸润性导管癌中的表达高于导管内癌组织,有统计学意义(P3=0.040)。Bax蛋白在浸润性导管癌组织中的表达为(-)22例(25.9%)、(+)28例(32.9%)、(++)22例(25.9%)、(+++)13例(15.3%),在癌旁正常组织中的表达为(-)28例(32.9%)、(+)32例(37.6%)、(++)18例(21.2%)、(+++)7例(8.2%),无统计学意义(P1=0.100)。导管内癌组织与癌旁正常组织中Bax的表达也无统计学意义(P2=0.192)。并且Bax在浸润性导管癌与导管内癌组织中的表达亦无统计学意义(P3=0.343)。在所有的浸润性导管癌和导管内癌的癌组织中发现,Bag-1、Bcl-2、Bax三个指标的表达高度正相关,Bag-1、Bcl-2的相关系数r=0.512(P1=9.49×10-12),Bag-1、Bax的相关系数r=0.381(P2=1.02×10-6),Bag-1、Bcl-2的相关系数r=0.804(P3=2.66×10-36)。2. Bag-1、Bcl-2、Bax蛋白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的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经分析,Bag-1的表达与浸润性导管癌的肿瘤大小相关,在肿瘤>2cm组明显高于肿瘤<2cm组,(P=0.001)。但未发现与淋巴结转移(P=-0.299),临床分期(P--0.059),ER状态(P=0.288)和PR状态(P=0.147)相关。亦未发现Bcl-2和Bax的表达与浸润性导管癌的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临床分期、ER、PR表达相关。3. Bag-1、Bcl-2、Bax蛋白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的表达与乳腺癌的预后关系Log-rank检验提示我们,Bag-1高表达是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不良的预后因素。未发现Bcl-2和Bax的表达与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预后相关。经Cox单因素分析,Bag-1是与乳腺癌复发转移相关的预后因素。结论:1. Bag-1、Bcl-2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高于其癌旁正常组织,在浸润性导管癌中的表达高于导管内癌组织。Bag-1高表达可能是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不良的预后因素。2.在浸润性导管癌和导管内癌的癌组织中Bag-1、Bcl-2、Bax的表达之间高度正相关,提示凋亡相关基因Bag-1、Bcl-2和Bax在乳腺癌的发生发展中可能起重要作用。3.在浸润性导管癌中,Bag-1的表达与肿瘤大小相关,未发现与淋巴结转移、临床分期、ER和PR表达相关。Bcl-2和Bax的表达与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临床分期、ER和PR表达不相关。
二、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c-erbB-2、p53的表达与预后因素间的关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c-erbB-2、p53的表达与预后因素间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1)乳腺癌对比增强能谱乳腺X线摄影表现与ER、PR、Ki-67表达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参考文献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乳腺癌影像学检查方法与ER、PR和Ki-67之间相关性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中英文缩略写词对照表 |
致谢 |
(2)瘤体周边滋养血管对乳腺癌的诊断价值及与分子标记物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创新之点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 超声检查乳腺瘤体周围滋养动脉及超声造影肿物周缘区对鉴别肿物良恶性的应用价值 |
1 资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第二部分 分子标记物C-erbB-2、ki-67及VEGF的表达对判断乳腺浸润性导管癌预后的影响 |
1 资料及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第三部分 乳腺浸润性导管癌肿块周边滋养动脉与C-erbB-2表达的相关性分析 |
1 资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第四部分 乳腺浸润性导管癌周围滋养动脉与肿瘤直径及Ki-67表达的关系 |
1 资料及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博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目录 |
致谢 |
(3)特殊型浸润性乳腺癌的临床、影像及病理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特殊型浸润性乳腺癌的临床、影像及病理分析 |
1. 研究对象 |
2. 仪器设备及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小结 |
第二部分 乳腺浸润性小叶癌的临床、影像及病理分析 |
1. 研究对象 |
2. 仪器设备及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小结 |
第三部分 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的临床、影像及病理分析 |
1. 研究对象 |
2. 仪器设备及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小结 |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中英文缩略词语表 |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 |
致谢 |
(4)乳腺癌患者C-erbB-2、P53、Ki67、Topo Ⅱα的表达与病理特点及预后的相关性(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附图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缩略语中英文对照表 |
(5)乳腺浸润性导管癌cyclinD1表达与临床内分泌治疗及预后的相关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导师评阅表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 研究对象 |
2. 内容与方法 |
3. 质量控制 |
4. 统计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位论文 |
(7)乳腺导管原位癌与浸润性导管癌激素受体及HER-2表达的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和方法 |
1.1 标本来源及患者一般资料 |
1.2 检查方法与结果判断 |
1.3 分子分型 |
1.4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乳腺DCIS组与IDC组中激素受体和HER-2的表达 |
2.2 乳腺DCIS组与IDC组的分子分型 |
3 讨论 |
(8)中国乳腺癌HER2基因检测、临床病理特征分析及流行病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表索引 图索引 缩略词索引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
GLP和PathVysion |
FISH探针试剂盒检测乳腺癌HER2基因状态的比较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
中国乳腺癌HER2表达的流行病学研究及临床病理特征分析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
17号染色体多倍体对乳腺癌HER2基因状态的影响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部分 |
乳腺癌血清中HER2 |
ECD的表达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基金资助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文章 致谢 |
(9)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基因与激素受体表达的相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图和附表清单 |
英文缩写词索引 |
1 前言 |
2 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1.1 病例选择 |
2.1.2 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 |
2.1.3 乳腺癌临床分期描述 |
2.2 研究方法 |
2.3 实验材料 |
2.3.1 所需试剂及生产厂家 |
2.3.2 仪器设备 |
2.3.3 主要试剂配制 |
2.4 试验方法 |
2.4.1 组织标本的取材和固定 |
2.4.2 组织脱水,浸蜡及包埋 |
2.4.3 制作组织切片 |
2.4.4 染色 |
2.4.5 脱水、透明、封片 |
2.5 判定标准 |
2.5.1 所有病理切片有2名病理医师分别阅片,取得一致意见后方可认定 |
2.5.2 ER、PR、P53、Ki67,Topoisomerase Ⅱ判定标准 |
2.5.3 C-erbB-2、E-cad、CD44v6染色结果的评定标准 |
2.5.4 nm23基因判定标准 |
2.6 统计学分析 |
3 结果 |
3.1 乳腺癌患者的临床特点 |
3.1.1 年龄分布 |
3.1.2 乳腺癌临床分期 |
3.1.3 乳腺癌肿瘤大小 |
3.2 年龄分布与肿瘤大小和临床分期的关系 |
3.3 乳腺癌组织中基因和激素受体的表达 |
3.3.1 基因的表达 |
3.3.2 激素受体的表达 |
3.4 基因和激素受体与肿瘤大小和临床分期的关系 |
3.4.1 肿瘤大小 |
3.4.2 临床分期 |
4 讨论 |
4.1 乳腺癌患者的临床特点 |
4.2 基因和激素受体的表达与临床病理 |
5 结论 |
附录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
致谢 |
(10)乳腺肿瘤组织中Bag-1、Bcl-2、Bax的表达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符号说明 |
前言 |
研究现状、成果 |
研究目的、方法 |
对象和方法 |
1.1 实验对象 |
1.2 实验步骤 |
1.3 结果判断标准 |
1.4 统计学方法 |
结果 |
1.1 Bag-1、Bcl-2、Bax蛋白在乳腺肿瘤组织中的表达情况 |
1.2 Bag-1、Bcl-2、Bax蛋白表达与乳腺癌患者临床病理学特征的关系 |
1.3 Bag-1、Bcl-2、Bax蛋白表达与乳腺癌患者预后的关系 |
讨论 |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附录 |
综述 |
凋亡相关基因Bag-1、Bcl-2、Bax与乳腺癌 |
综述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c-erbB-2、p53的表达与预后因素间的关系(论文参考文献)
- [1]乳腺癌对比增强能谱乳腺X线摄影表现与ER、PR、Ki-67表达的相关性研究[D]. 张蜜. 苏州大学, 2019(04)
- [2]瘤体周边滋养血管对乳腺癌的诊断价值及与分子标记物相关性研究[D]. 吴国柱. 武汉大学, 2018(06)
- [3]特殊型浸润性乳腺癌的临床、影像及病理分析[D]. 毛勤香. 南方医科大学, 2017(05)
- [4]乳腺癌患者C-erbB-2、P53、Ki67、Topo Ⅱα的表达与病理特点及预后的相关性[D]. 唐志强. 苏州大学, 2016(02)
- [5]乳腺浸润性导管癌cyclinD1表达与临床内分泌治疗及预后的相关性分析[D]. 刘莎. 新疆医科大学, 2016(12)
- [6]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与导管内癌Ki-67、C-erbB-2表达与超声造影表现的关系[J]. 蔡珍玉,姚磊,王菁,王宝华,蒋天安. 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 2014(12)
- [7]乳腺导管原位癌与浸润性导管癌激素受体及HER-2表达的比较[J]. 钱秀珍,钱永坤. 中华乳腺病杂志(电子版), 2013(02)
- [8]中国乳腺癌HER2基因检测、临床病理特征分析及流行病学研究[D]. 马丽.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12(11)
- [9]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基因与激素受体表达的相关研究[D]. 牛雅萱. 郑州大学, 2012(10)
- [10]乳腺肿瘤组织中Bag-1、Bcl-2、Bax的表达及意义[D]. 张印春. 天津医科大学, 20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