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服装CAD的信息交换与共享(论文文献综述)
刘咏梅,王嘉琪,张向辉[1](2020)在《服装样版数据管理与知识共享影响因素》文中认为文章划分服装样版数据的类型并对每种类型的样版进行特征分析,分别从个人、团体和共享的角度总结当前的样版管理方式。通过知识共享影响因素的分析,对服装样版数据共享提出有效化策略,不但提高了样版文件的管理效率,又加强了对样版的有效再利用,还有助于样版文件的长期保存。最后,提出了样版共享未来的研究可以向更灵活的检索方式和分级共享的方向发展。
王芳[2](2019)在《智能制造在我国商务男装定制中的应用现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智能制造是《中国制造2025》提出的主攻方向。我国服装产业经过多年的高速发展,目前面临产能过剩、产品同质化严重、库存积压、低成本优势消失、消费升级诱发供给错配等问题。在此背景下,我国的服装产业急需转型升级。我国部分商务男装企业抓住时代发展脉搏,积极开展基于智能制造的大规模定制化生产服务,为我国服装产业转型升级树立了良好的行业标杆。本文主要对三家知名男装定制企业(红领、报喜鸟、埃沃)中智能制造的应用现状进行研究:在设计环节置入智能化,能够更加准确的建立版型、款式、工艺、原料等数据库,用于提供服务消费者个性化设计需求的庞大信息资源;同时搭建网络个性化定制平台,让消费者选择自己喜爱的款式、面料、绣花等模块化细节,参与设计环节的工作;三维激光量体仪,7s采集人体尺寸,系统将驱动近10000个数据同步变化,能够满足各种特殊体型的定制需求。在生产环节置入智能化,CAD制版系统,依靠庞大的数据库,输入人体数据即可生成个性化定制样版和最佳排料方案;CAM自动裁床系统,与CAD版型数据库匹配后,进行单件自动裁剪;RFID射频识别电子磁卡,记录顾客的个性化定制信息;智能吊挂系统,根据员工的工作量智能排单,同色、同工艺的部件通过智能匹配后将被运输到同一工位,以消除换线和换工艺的麻烦。在服务环节置入智能化,运用VR技术与3D渲染技术,生成3D模型进行虚拟试衣体验;仓储智能分拣系统,替代人工进行找货、分拣等工作,通过系统控制实现精准物流配送至消费者;通过CRM客户关系管理系统,管理消费者体形、穿着习惯等数据资料,以大数据的形式为客户提供精准的个性化服务,实现大数据营销。企业通过运用智能制造技术,部分地实现了机器换人,满足了个性化定制需求,提高了生产效率,为我国传统服装业转型升级的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刘鹏[3](2019)在《基于SSM框架的个人服装定制系统》文中指出个性化的概念已经出现在众多领域,并逐渐与信息技术结合成为企业线上竞争一大优势。服装作为人们必不可少的元素,其线上的个性化定制也快速发展。本论文主要从线上平台的实现和基于图像的人体数据采集处理技术入手进行研究。首先通过搭建一个线上服装个性化定制系统,为各类设计师提供一个开放平台,打破企业签约设计师数量和风格的局限,其包容性之大,对推动服装个性化定制有着重要意义。系统通过个性化元素库的创建以及外接第三方即时沟通平台,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定制意义。同时人体体型数据作为服装的重要数据,其准确性很大程度上体现了定制,其来源便捷性也影响着服装个性化定制的普及。老旧的接触式测量早已不能满足线上的需求,三维人体扫描仪[TC]2能够快速精确的获取人体数据并打包实现数据共享化。除此之外,结合三维测量技术与基于图像的测量技术,本系统还研究了基于图像的三维人体数据获取和模型的建立,为用户提供双重便捷的数据采集方式,也成为系统的一大亮点。依据用户上传的个人形体的正侧面图像,选择最优的边缘检测Canny算子进行识别,SNAKE轮廓提取后对人体型进行分析建立基于灰度模型的尺寸预测模型,同时体型分析技术也是建模的技术支持。开发系统所使用的开发工具为Eclipse neon.3,数据存储与管理工具为MySQL。搭建系统所使用的框架为SSM(Spring+SpringMVC+MyBatis),以实现三层架构进行开发。系统的前台页面开发使用Bootstrap框架,系统后台页面使用jQuery EasyUI插件。同时系统利用maven整理jar包。同时本系统采用的是[TC]2这种非接触式人体三维扫描仪进行数据采集,外接BOK公司CAD/CAM系统进行服装的样衣设计排版等制作流程。
齐行祥[4](2011)在《基于个性化虚拟人台的服装合体性评价模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在当前物联网迅速发展的大背景下,研究了基于个性化虚拟人台的服装合体性评价模型。研究内容包括三维人体信息数据的获取、传输和存储,个性化虚拟人台参数的获取与解析,个性化虚拟人台建模技术,虚拟服装建模技术,服装合体性评价模型等。首先应用数据挖掘技术对女性躯干部位三维扫描数据进行了研究分析。对用[TC]2系统获取的数据进行预处理,提取出躯干部分的点云数据,将清洗后的三维点云数据作为数据挖掘的数据源,运用描述型数据挖掘算法找出躯干部位人体表面的关键点和关键面。运用预测型数据挖掘算法由关键点预测其它点的数据信息,并进行了误差分析。在数据挖掘结论的基础上,研究开发了基于多张图片的三维人体信息数据获取系统。从指定角度拍摄多张人体照片,通过图像处理、畸变校正、轮廓识别等获取人体轮廓,再通过特征点识别、关键点识别,获取人体躯干表面的关键点,再由关键点预测其它点的数据信息,从而获取三维人体信息数据。根据数据挖掘提取的关联规则,参考应用XML技术,对三维人体信息数据的表示和传输提出了一套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并在Visual Studio 2005环境下对XML文件进行了解析验证。于此构建了三维人体信息数据库模型,并在MS SQL Sever 2005数据库中进行了具体实现。本文的个性化虚拟人台建模首先要获取能体现虚拟人台个性化特征的参数。针对网络环境下个性化虚拟人台建模的需要,研究个性化虚拟人台参数的获取与解析,通过运用Web Service技术实现个性化虚拟人台的参数获取方案,为构建个性化虚拟人体提供数据支持。最后运用三角面片建模技术建立了个性化虚拟人台。还研究了在个性化虚拟仿真人台上生成领围线、胸围线、腰围线、臀围线、前中线、后中线及侧缝线等基础线,为服装合体性评价做好准备工作。最后,论文构建了服装合体性三级评价模型,从低级到高级依次为基于服装号型的服装合体性评价、基于人体基础线的服装合体性评价、基于人体曲面的服装合体性评价。该评价模型适用范围广,能够满足电子商务服装网络营销、物联网发展的需要。运算效率高,三级模型层层递进,每层都能将非常不合体的服装筛选列出,避免了每次评价都需要三级模型逐级全部运行,既节省了运算所需资源,也缩短了评价所需的时间。在使用过程中,用户可以选择所要使用的评价级别,运行更加灵活,更能满足不同用户或用户不同的需要。评价结果运用可视化技术将数据转换成图形,可以在人与数据、人与人之间实现图像通信,操作界面更加友好,可操作性强。论文创新性地完成了以下工作:1.基于数据挖掘技术的三维人体扫描数据分析用描述型数据挖掘算法对女性躯干部位三维点云数据进行分析后,得出两个结论:在层维上,女性躯干部位自下而上均分为50层,同时为一阶差分极大值和二阶差分极小值的层有第10、20、29、31、34、36层。第10层位于人体臀围附近,第20层位于人体腰围附近,第29层位于人体下胸围附近,第31层位于人体胸围附近,第36层位于人体上胸围附近,第34层位于胸围线与上胸围线之间。这六层是表示女性躯干部位曲面特征的关键面。在扇维上,正面轮廓、侧面轮廓、侧45°轮廓(或侧135°轮廓),这三个轮廓所在的都经过原点的平面将女性躯干部位等夹角地分为八等分,相邻两个平面的夹角为45°。投影形成这3个轮廓的3组扇面是女性躯干部位曲面特征的关键扇面;用预测型数据挖掘算法对女性躯干部位三维点云数据进行分析后,得出如下结论:每层中的非关键点与关键点之间存在多值依赖关系,非关键点可根据其相邻的3个关键点的值运用线性回归数据挖掘算法进行预测,其误差在可接受范围之内。2.构建了三维人体信息数据的获取、传输和存储等标准体系根据对三维人体扫描数据进行数据挖掘的结论研究了用三张照片获取三维人体信息数据的方法。为了使获取的数据精度能够达到服装行业使用的要求,对人体图像的获取和人体图像的畸变进行了校正,对校正后的图像进行轮廓提取、人体特征点识别、人体关键点计算,进而能够实现人体尺寸的提取和生成三维人体点云数据。为了满足数据获取需要制作了角度定位旋转板等辅助工具,开发了可以获取三维人体点云的三维人体信息数据获取系统。应用XML技术,针对三维人体信息数据的表示和传输,参考服装行业相关标准,提出了一套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并在Visual Studio 2005环境下,对XML文件进行了解析验证。构建了三维人体信息数据库模型,并在MS SQL Sever 2005数据库中进行了具体实现。3.建立了面向服装合体性评价的个性化虚拟服装人台建立了面向服装合体性评价的个性化虚拟服装人台,按照建立人体模型所需的参数,分为四个层级。参数结构由简到繁依次为一至四层级即尺寸层级、特征点层级、关键点层级、点云层级,各层级之间也可以组合使用。本文使用第三层级即关键点层级,通过Web Service技术建立个性化虚拟人台参数的获取方案,实现了能够适应Internet计算环境的松散耦合的分布式组件互联,可以将存储在不同的商家、存储在不同的操作系统和硬件平台上数据结构和程序接口不同的个性化人体数据有效地结合到一起使用,实现商家之间客户个性化身体数据信息的共享。通过获取的关键点信息生成人体躯干部位点云的三维坐标数据,对点云数据进行网格化处理后,基于三次B样条技术进行了人体曲面建模。最后,为了满足多级服装合体性评价需要,在所建立的个性化虚拟仿真人台上生成了领围线、胸围线、腰围线、臀围线、前中线、后中线及侧缝线等基础线。4.构建了服装合体性三级评价模型在服装合体性三级评价模型体系结构中,基于服装号型的服装合体性评价是最低级别的评价。其评价方法最简单,所需数据最少,运算时问最短,能够满足款式较宽松、面料弹性较大的服装的合体性评价需要。二级基于人体基础线的服装合体性评价是在一级评价基础上进行的,只有在一级评价基本通过,并需要做进一步评价的情况下,才进入二级评价流程。三级基于人体曲面的服装合体性评价在二级评价基础上进行,只有在二级评价基本通过,并需要对服装合体性做进一步评价的情况下,再进入三级评价流程。三级评价是最高级别的评价,需要的人体数据和服装数据比较详细,运算时间也相应较长,能够满足款式贴体和较贴体、面料弹性较小的服装的合体性评价需要。该模型适用范围广,满足电子商务服装网络营销、物联网发展的需要。其运算效率高,三级模型层层递进,每层能列出不需要进行高一级评价的服装。既节省了运算所需资源,也缩短了评价所需的时间。在使用过程中,用户可以根据需要选择所要使用的评价级别,运行更加灵活。评价结果运用可视化技术将数据转换成图形,在人与数据、人与人之间实现图像通信,故操作界面更加友好,可操作性强。
魏茂春,李鹏鹏,颜光欣[5](2010)在《基于AutoCAD的服装CAD软件开发优点分析》文中研究表明介绍国内服装CAD软件的应用现状和存在问题,综合多种相关软件的优点,提出新开发服装CAD软件需考虑的因素,如全自动放码、多文件之间的资源共享、排版中的布料利用率、输入输出数据交换能力等,并在此基础上结合AutoCAD软件,分析二次开发服装CAD软件的优点。
陈义华[6](2008)在《服装CAD的打板模式及其应用分析》文中研究说明在现代服装工业生产中,服装CAD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然而,作为服装CAD所有子系统中最有特色、具备很高实用价值的打板系统却由于服装CAD软件自身的特点和发展现状、CAD板型师的专业水平以及服装行业大环境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在服装企业一直未能得到很好的应用。本论文正是基于这样一种现状提出的。本论文归纳了服装CAD打板的基本模式,精选不同打板模式下有代表性的服装CAD软件在打板环境设定、基础结构点线的绘制、样板生成、样板测量检查、纸样变化、缩率与缝头加放、样板命名与保存等方面进行了对比分析,既客观评定其优点,也指出不足之处,并提出改进的建议。在此基础上,通过实例,对有代表性的服装CAD软件打板的具体流程和方法进行应用分析,总结了应用的关键、难点和具体注意事项,并就服装CAD数据文件的转换问题做了实例分析,以期提高服装CAD打板系统的整体应用水平。通过分析,本论文将服装CAD的打板模式归纳为三种:点打板模式、线打板模式、点线结合打板模式。不管哪种打板模式,其应用的关键都是准确找点、合理画线。从应用分析与发展的角度看,线打板、点线结合打板更适应企业的实际需求。而具备多种打板模式与样片生成方式、采用注寸打板以及实现系统文件与标准格式文件的相互转换等功能则是打板系统发展的必然方向。
劳越明[7](2007)在《数字化服装样板管理系统的研发》文中认为随着全球市场竞争的加剧和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我国服装业今后能否在国际市场竞争中保持活力,关键要看能否推进和实现服装产业信息化。通过对服装CAD系统的比较和分析,我们看到目前的服装CAD纸样设计系统还不够理想,原有的操作方式已渐渐无法跟上现代服装工业的节奏,系统功能的局限性难以满足用户不断发展的需求,甚至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样板师的创造性发挥。因此,对服装CAD纸样系统进行数字化智能开发就成了服装CAD样板系统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本文通过对服装CAD纸样设计系统进行分析,结合服装结构设计原理,充分利用功能非常强大的Visual Basic ,以及其对Access数据库强大的读写功能,研究开发出一套服装样板信息化管理工具——服装样板管理系统。文章以女裙为例,介绍了该系统的设计思路、功能及意义。
高维,李英琳[8](2007)在《服装CAD样板数据文件交换的标准化之路》文中认为随着CAD/CAM技术在服装业应用的不断发展并日益成熟,服装CAD/CAM系统间数据交换与信息共享的问题已经开始成为CAD技术进一步应用发展的瓶颈之一。无论是继续发展出口加工贸易,做大"中国制造";还是加强自主品牌建设,做强"中国创造",服装CAD样板数据文件交换标准化建设的问题都已经摆在了中国服装产业的面前。
张俊[9](2007)在《服装CAD/PDM/ERP集成技术的业务流程评价模式研究》文中研究说明21世纪,全球政治、经济和技术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变化——正由过去的农业时代、工业时代向信息时代发生变迁。信息技术对企业的竞争环境、发展模式和活动空间等产生了深刻和全面的影响,这些变化对我国服装业提出了新的挑战,同时也为实现我国服装业的跨越式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和机遇。本文通过案头研究和课题实践资料分析,分别概述了ERP/PDM/CAD、服装业务流程、评价体系理论这三个方面的相关概念和发展现状、趋势。笔者试图从信息化已深入制造业的方方面面这一现状出发,通过文献研究、企业实习、深度访谈以及建立平衡计分卡等方法构筑信息化绩效评估模型,继而达到定量测评的目的。论文运用在信息集成环境下建立的平衡计分卡模型,从四个层面对企业信息集成基本构架进行了提炼。具体解释了各项指标权重的计算方法和实施步骤,提出指标分值计算的得分标准。对采用以上方法得出的指标权重及具体值进行量化,最后得到综合评价指数,用以评价企业信息化实际应用现状。根据建立的基于平衡计分卡的模型,应用层次分析法作为主要工具,对Y集团英成制衣有限公司进行信息化现状评估、案例剖析及相应策略的制定。从中可以发现,基于平衡计分卡的服装企业信息集成模型能从财务、客户、内部业务流程以及学习与成长等四方面,分别描述企业的表现,从而发现信息集成过程中应注意的主要问题,为企业制定经营战略和策略提供可靠依据。由于企业间不同系统的组织结构有一定的相似性,因此,本研究所建立的绩效评价体系不仅适合于这一系统,对于企业内部的其他评价亦具有一定借鉴意义。同时,由于各企业间集成信息系统的组织结构有一定的相似性,因此这一体系也适用于其他服装企业。
郝利娜[10](2007)在《基于Web服务的服装款式CAD协同设计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几年,计算机支持的协同设计(CSCD)技术取得了迅速发展,在智能服装CAD领域,为了在服装款式设计中能充分发挥不同领域的知识和不同专家的经验,协同高效的工作,迫切需要将CSCD与服装款式CAD两种技术结合,开发一种计算机支持的服装款式CAD协同设计系统。本课题旨在实现一个集设计、加工和服务于一体的统一资源信息共享平台,为中小型企业提供信息服务和网络化、智能化的服装款式CAD系统。本文从现有的智能服装款式CAD系统工作原理和系统设计相关的知识及其实现方法入手,在分析了协同设计的特点、工作模式,以及协同设计中协作控制机制、同步机制、安全控制技术和应用共享技术等关键技术的基础上,然后结合Web服务技术,提出了基于Web服务技术的协同设计系统的设计思想。新的设计思想的实现验证思路是根据现有的智能服装款式CAD设计单用户系统,结合协同设计和Web技术,通过对系统整体架构分析和部分模块实现来构建一个基于Web服务技术的智能服装款式CAD协同设计系统。通过对C/S、B/S两种模式特点的比较及分析,决定系统采用客户端、服务器层和数据库层三层结构,构建B/S和C/S相结合的混合模型作为体系模型。系统是以Oracle为数据库服务器,以MicrosoftⅡS5.0为Web服务器,在微软的.NET平台上具体实现的,使用Microsoft.NET框架内的ADO.NET构建对ORACLE数据库的访问,ASP.NET技术实现用户的Web交互。文中对服装款式CAD协同系统中的各个功能模块的实现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其中,系统中的权限管理渗透在每一功能模块中,权限管理采用基于角色的权限管理模式。本文对系统的用户、角色和权限进行详细的分析,实现了用户权限管理模块的设计。本文还给出了部分协同功能模块的具体设计方法。最后,本文就协同设计做出了进一步的探讨和研究,即如何解决其中的冲突检测和消解的问题。冲突是协同设计过程中的一个本质的现象。文中通过分析了冲突产生的原因和冲突的特点,在满足协同设计冲突消解的3条基本原则基础上,借鉴已经成熟的约束松弛的方法和操作回溯的方法,对服装款式CAD协同工作中最为常见的资源冲突和操作冲突两种冲突予以控制及消解,这为协同设计系统的稳定性和一致性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本文对服装款式CAD协同设计系统的工作模式、总体架构及支持技术进行了深入研究,初步实现了协同设计功能。鉴于目前国内服装款式设计业中尚未出现支持协同设计的服装款式CAD系统软件,而且目前协同设计仍处于起步阶段,本课题的开发对服装CAD的开发以及其他领域的协同设计都具有一定的理论指导意义和参考价值。
二、服装CAD的信息交换与共享(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服装CAD的信息交换与共享(论文提纲范文)
(1)服装样版数据管理与知识共享影响因素(论文提纲范文)
一、服装样版数据 |
(一)数据类型 |
(二)数据特征 |
二、服装样版数据管理 |
(一)个人数据管理 |
(二)团体数据管理 |
(三)共享数据管理 |
三、服装样版数据知识共享 |
(一)知识共享 |
(二)制约化因素 |
(三)有效化策略 |
四、结语 |
(2)智能制造在我国商务男装定制中的应用现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第二节 研究的意义 |
第三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四节 研究的创新点 |
第五节 研究方法和内容框架 |
第二章 相关概念阐述 |
第一节 智能制造概述 |
第二节 大规模定制概述 |
第三章 我国服装定制行业现状分析 |
第一节 服装定制的产生与发展 |
第二节 基于智能制造的大规模个性化定制服装兴起的原因 |
第四章 智能制造在我国服装行业的现状研究 |
第一节 智能制造在服装行业的体现 |
第二节 智能制造在三家商务男装定制企业中的应用现状 |
第三节 三家企业的对比分析 |
第五章 我国服装企业如何实现转型升级 |
第一节 三种现代服装生产方式的对比分析 |
第二节 我国服装行业发展智能制造的SWOT分析 |
第三节 我国传统服装企业转型升级的最佳路径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一节 研究总结 |
第二节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基于SSM框架的个人服装定制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2.1 线上定制的研究现状 |
1.2.2 服装定制的研究现状 |
1.2.3 现状分析 |
1.3 研究内容与论文结构 |
1.3.1 研究内容 |
1.3.2 论文结构 |
1.4 研究方法 |
第2章 相关技术介绍与分析 |
2.0 JAVA |
2.1 JSP |
2.2 框架技术 |
2.3 三维人体测量技术 |
2.4 基于图像的人体非接触测量技术 |
2.4.1 Canny算子边缘检测算法 |
2.4.2 SNAKE人体轮廓提取 |
2.4.3 基于灰度模型的人体尺寸预测模型 |
2.5 CAD和CAM技术 |
2.6 开发平台 |
2.7 数据管理工具 |
第3章 系统分析 |
3.1 系统可行性分析 |
3.1.1 技术可行性 |
3.1.2 经济可行性 |
3.1.3 操作可行性 |
3.2 系统功能需求分析 |
3.2.1 数据流图 |
3.2.2 数据字典 |
3.3 系统业务分析 |
3.4 系统性能需求描述 |
第4章 系统设计 |
4.1 功能模块的设计 |
4.1.1 会员功能模块 |
4.1.2 管理员功能模块 |
4.1.3 设计师功能模块 |
4.2 数据库设计 |
4.2.1 数据库概念结构设计 |
4.2.2 数据库逻辑结构设计 |
第5章 系统实现 |
5.1 会员模块的实现 |
5.1.1 系统首页的实现 |
5.1.2 个性化服装展示页面 |
5.1.3 会员个人体型数据管理页面 |
5.1.4 其他界面展示与实现 |
5.2 管理员模块的实现 |
5.2.1 后台主页面的实现 |
5.2.2 服装作品信息管理的实现 |
5.2.3 订单信息管理的实现 |
5.2.4 设计师信息管理的实现 |
5.3 人体数据采集及其他功能 |
5.3.1 非接触式人体扫描测量展示 |
5.3.2 Canny算子边缘检测的实现与展示 |
5.3.3 服装打版设计展示 |
第6章 系统测试 |
6.1 测试概述 |
6.2 测试 |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基于个性化虚拟人台的服装合体性评价模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相关领域综述 |
1.2.1 三维人体信息数据的处理 |
1.2.2 参数化三维人体建模 |
1.2.3 三维服装仿真技术 |
1.2.4 服装合体性评价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3.1 目前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1.3.2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
1.4 课题的创新与意义 |
1.4.1 理论创新 |
1.4.2 技术创新 |
1.4.3 选题意义 |
1.5 论文的逻辑结构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基于数据挖掘技术的三维人体扫描数据分析 |
2.1 人体躯干部位三维扫描数据的处理 |
2.1.1 三维人体扫描数据的获取 |
2.1.2 人体躯干部位三维扫描数据的清洗和转换 |
2.2 数据挖掘技术 |
2.2.1 描述型数据挖掘常用算法 |
2.2.2 预测型数据挖掘常用算法 |
2.3 女性躯干部位三维点云数据挖掘分析 |
2.3.1. 女性躯干部位三维点云描述型数据挖掘 |
2.3.2 女性躯干部位三维点云预测型数据挖掘 |
2.4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三维人体信息数据的获取、传输和存储 |
3.1 三维人体信息数据的获取 |
3.1.1 人体图像的获取与校正 |
3.1.2 人体图像畸变及校正 |
3.1.3 人体图像特征点识别 |
3.1.4 人体关键点的计算 |
3.1.5 人体尺寸提取 |
3.2 三维人体信息数据的交换 |
3.2.1 三维人体信息数据交换的需求分析 |
3.2.2 基于XML的数据交换 |
3.2.3 三维人体信息数据交换方案 |
3.3 三维人体信息数据的存储 |
3.4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个性化虚拟人台保真建模技术 |
4.1 个性化虚拟人台参数的获取与解析 |
4.1.1 个性化虚拟人台所需参数 |
4.1.2 Web Service模型及其使用流程 |
4.1.3 个性化虚拟人台参数获取方案 |
4.2 个性化虚拟人台建模 |
4.2.1 三维人体点云数据生成 |
4.2.2 人体点云数据网格化处理 |
4.2.3 基于B样条技术的人体曲面建模 |
4.3 基础线的生成 |
4.4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五章 服装合体性评价模型与可视化 |
5.1 三维虚拟服装建模 |
5.1.1 衣片的生成 |
5.1.2 二维衣片的网格剖分 |
5.1.3 三维虚拟服装的生成 |
5.2 服装合体性三级评价模型 |
5.2.1 基于服装号型的服装合体性评价 |
5.2.2 基于人体基础线的服装合体性评价 |
5.2.3 基于人体曲面的服装合体性评价 |
5.3 服装合体性评价结果的可视化表示 |
5.3.1 可视化技术 |
5.3.2 服装合体性评价结果可视化 |
5.4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附录1 女性躯干部位三维点云数据及特征值(部分) |
附录2 女性躯干部位第10层点云r坐标数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攻读学位期间申请的发明专利目录 |
攻读学位期间计算机软件着作权登记申请目录 |
攻读学位期间学术获奖目录 |
致谢 |
(5)基于AutoCAD的服装CAD软件开发优点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服装CAD软件现状 |
2 新开发服装CAD软件应具备的功能 |
2.1 符合服装设计习惯 |
2.2 优化自动排版功能 |
2.3 较强的输入、输出数据交换能力 |
2.4 三维试衣功能[4~7] |
2.5 智能化与自动化 |
2.6 集成化——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 (CIMS) |
2.7 网络化 |
2.8 全自动保存功能 |
2.9 完善的帮助系统和优秀的教学软件 |
3 基于AutoCAD的服装CAD软件开发优点[8~10] |
3.1 完善的图形绘制功能和强大的图形编辑功能 |
3.2 提供多种接口文件, 具有较强的数据交换能力[11] |
3.3 易于二次开发 |
3.4 Autodesk公司为软件升级提供强大后盾 |
3.5 易于掌握, 使用方便 |
4 结语 |
(6)服装CAD的打板模式及其应用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服装CAD 概述 |
1.1.1 服装CAD 的产生与发展概况 |
1.1.2 服装CAD 的系统组成 |
1.1.3 国内外主流服装CAD 概况 |
1.1.4 服装CAD 的发展趋势 |
1.2 服装CAD 打板系统的应用现状分析 |
1.3 论文研究的内容、目的和意义 |
第2章 服装CAD 打板系统概述 |
2.1 服装CAD 打板系统的基本功能 |
2.2 服装CAD 的打板模式 |
第3章 服装CAD 的打板模式分析 |
3.1 度卡(DOCAD)服装CAD 的打板模式分析 |
3.1.1 打板前的准备 |
3.1.2 关键点的设定 |
3.1.3 样板生成 |
3.1.4 样板修改与测量检查 |
3.1.5 纸样变化 |
3.1.6 样板缩率加放 |
3.1.7 样板缝头加放 |
3.1.8 样板的命名与保存 |
3.1.9 打板模式优、缺点分析 |
3.2 日升天辰(NAC2000)服装CAD 的打板模式分析 |
3.2.1 打板前的准备 |
3.2.2 基础结构线的绘制 |
3.2.3 样板生成 |
3.2.4 样板测量检查 |
3.2.5 纸样变化 |
3.2.6 样板缩率加放 |
3.2.7 样板缝头加放 |
3.2.8 样板的命名与保存 |
3.2.9 打板模式优、缺点分析 |
3.3 格柏(Gerber-AccuMark)服装CAD 的打板模式分析 |
3.3.1 打板前的准备 |
3.3.2 基础结构线、点的绘制 |
3.3.3 样板生成 |
3.3.4 样板的修改调整与测量检查 |
3.3.5 纸样变化 |
3.3.6 样板缩率加放 |
3.3.7 样板缝头加放 |
3.3.8 样板的命名与保存 |
3.3.9 打板模式优、缺点分析 |
第4章 服装CAD 打板应用分析 |
4.1 度卡服装CAD 的打板应用分析 |
4.1.1 衣片打板 |
4.1.2 缝头加放 |
4.1.3 样板标注 |
4.1.4 应用要点分析 |
4.2 日升天辰服装CAD 的打板应用分析 |
4.2.1 衣片打板 |
4.2.2 缝头加放 |
4.2.3 样板标注 |
4.2.4 应用要点分析 |
4.3 格柏服装CAD 的打板应用分析 |
4.3.1 衣片打板 |
4.3.2 缝头加放 |
4.3.3 样板标注 |
4.3.4 应用要点分析 |
第5章 服装 CAD 数据文件的转换 |
5.1 文件转换的模式 |
5.2 代表性服装 CAD 系统的 DXF 文件转换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说明 |
致谢 |
(7)数字化服装样板管理系统的研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数字化服装样板管理系统研发的背景 |
1.2 本论文研究的课题 |
1.3 小结 |
第二章 服装CAD 系统分析 |
2.1 服装CAD 系统的特点 |
2.2 服装CAD 系统的应用 |
2.3 小结 |
第三章 服装CAD 系统的发展趋势 |
3.1 三维服装CAD 技术 |
3.2 智能化服装CAD 系统 |
3.3 从CAD 到CIMS |
3.4 从CAD 到网络化 |
3.5 小结 |
第四章 数字化服装样板管理系统的整体规划 |
4.1 样板管理系统整体设计框图 |
4.2 服装分类研究 |
4.3 服装结构原理分析 |
4.4 系统模块功能设计 |
4.5 系统的软、硬件支持 |
4.6 小结 |
第五章 数字化服装样板管理系统的实现及调试 |
5.1 数据库的设计 |
5.2 界面的设计开发 |
5.3 系统功能开发 |
5.4 样板管理系统的调试 |
5.5 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进一步工作的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样板添加功能主要程序 |
附录2:样板添加功能主要程序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学术论文目录 |
致谢 |
(9)服装CAD/PDM/ERP集成技术的业务流程评价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课题的提出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4 技术路线 |
1.5 本章小结 |
2 应用理论及服装业务流程现状概述 |
2.1 CAD/PDM/ERP的意义与发展现状 |
2.1.1 CAD/PDM/ERP基本内涵与功能 |
2.1.2 CAD/PDM/ERP集成技术与发展 |
2.2 服装业务流程相关概念及发展 |
2.2.1 业务流程再造相关概念 |
2.2.2 业务流程应用相关软件 |
2.2.3 服装业务流程再造 |
2.3 评价体系理论 |
2.3.1 传统多因素评价理论 |
2.3.2 平衡计分卡(Balanced Scorecard) |
2.4 本章小结 |
3 业务流程绩效评价方法 |
3.1 建立平衡计分卡体系 |
3.2 评价模型的建立 |
3.2.1 层次结构原理 |
3.2.2 实施步骤 |
3.3 指标权重计算方法 |
3.3.1 指标数据获取 |
3.3.2 指标权重分配 |
3.3.3 指标分值计算 |
3.4 评价结论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4 Y集团实证研究 |
4.1 背景介绍 |
4.1.1 企业沿革 |
4.1.2 信息化和业务流程背景 |
4.2 基于信息集成技术的业务流程设计 |
4.2.1 可行性分析 |
4.2.2 技术支持 |
4.2.3 流程比较 |
4.3 设计绩效评价 |
4.3.1 评价指标的确定及量化 |
4.3.2 层次分析法计算 |
4.3.3 评价结论 |
4.3.4 评价结论的意义 |
4.4 本章小结 |
5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研究局限性 |
5.3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10)基于Web服务的服装款式CAD协同设计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智能服装款式CAD设计系统的分析 |
1.1 智能服装款式CAD设计系统的系统需求分析 |
1.2 服装款式部件的智能拼接算法 |
1.2.1 服装款式部件库 |
1.2.2 服装款式智能拼接算法设计 |
1.3 智能服装款式CAD设计系统的设计 |
1.3.1 智能服装款式CAD设计系统的角色分配 |
1.3.2 智能款式拼接的款式部件 |
1.3.3 智能服装款式CAD设计系统的实现效果 |
1.4 本章小结 |
第二章.协同设计与Web服务 |
2.1 协同设计分析 |
2.1.1 计算机支持的协同设计(CSCD) |
2.1.2 协同设计的定义及特点 |
2.1.3 协同设计的工作模式 |
2.1.4 协同设计关键技术 |
2.2 Web服务 |
2.2.1 Web服务体系 |
2.2.2 Web服务的关键技术 |
2.3 协同设计与Web服务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服装CAD款式协同设计系统的总体方案 |
3.1 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
3.1.1 系统概述 |
3.1.2 系统功能模块图 |
3.2 协同设计系统的模型结构 |
3.2.1 客户端(Client)/服务器(Server)结构模式 |
3.2.2 浏览器(Browser)/服务器网络(Server)模式 |
3.2.3 服装款式CAD协同设计系统的体系结构 |
3.3 开发环境 |
3.3.1 Microsoft.Net框架 |
3.3.2 XML Web Services |
3.3.3 ASP.NET |
3.3.4 Oracle 9i数据库 |
3.3.5 硬件环境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服装款式CAD协同设计系统的数据管理 |
4.1 数据库系统概论 |
4.2 款式部件数据库的设计 |
4.2.1 概念结构设计 |
4.2.2 逻辑结构设计 |
4.2.3 物理结构设计 |
4.2.4 款式部件数据库的实现 |
4.3 数据访问的权限管理 |
4.3.1 概念结构设计 |
4.3.2 逻辑结构设计 |
4.3.3 权限管理数据库的实现 |
4.4 Web数据库访问的实现 |
4.4.1 Web数据库访问技术 |
4.4.2 ADO.NET数据库访问 |
4.4.3 Web数据库访问中使用存储过程优化 |
4.5 数据库备份与恢复 |
4.5.1 备份基本思路 |
4.5.2 备份基本方法 |
4.5.3 数据库恢复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服装款式CAD协同设计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
5.1 服装款式CAD协同设计系统的体系结构 |
5.2 协同设计系统的用户权限管理和访问控制 |
5.2.1 用户权限管理模块的支持理论和技术 |
5.2.2 权限管理的功能模型 |
5.2.3 数据库设计 |
5.2.4 权限管理模块的功能实现 |
5.3 协同设计系统中协同功能模块的部分实现 |
5.3.1 审查用户提交的草稿 |
5.3.2 广播草案服务 |
5.3.3 申请令牌服务 |
5.4 实时协同设计中系统冲突消解及操作一致性研究 |
5.4.1 冲突的定义及产生的原因 |
5.4.2 协同设计中冲突的特点 |
5.4.3 协同设计中冲突的控制 |
5.4.4 冲突的检测和消解 |
5.5 协同设计系统的初步实现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和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数据层中角色类的代码 |
附录2 业务逻辑层中角色类的代码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四、服装CAD的信息交换与共享(论文参考文献)
- [1]服装样版数据管理与知识共享影响因素[J]. 刘咏梅,王嘉琪,张向辉. 武汉纺织大学学报, 2020(01)
- [2]智能制造在我国商务男装定制中的应用现状研究[D]. 王芳. 深圳大学, 2019(10)
- [3]基于SSM框架的个人服装定制系统[D]. 刘鹏.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2019(09)
- [4]基于个性化虚拟人台的服装合体性评价模型研究[D]. 齐行祥. 东华大学, 2011(06)
- [5]基于AutoCAD的服装CAD软件开发优点分析[J]. 魏茂春,李鹏鹏,颜光欣. 纺织科技进展, 2010(03)
- [6]服装CAD的打板模式及其应用分析[D]. 陈义华. 北京服装学院, 2008(07)
- [7]数字化服装样板管理系统的研发[D]. 劳越明. 苏州大学, 2007(11)
- [8]服装CAD样板数据文件交换的标准化之路[J]. 高维,李英琳. 中国服饰, 2007(05)
- [9]服装CAD/PDM/ERP集成技术的业务流程评价模式研究[D]. 张俊. 东华大学, 2007(05)
- [10]基于Web服务的服装款式CAD协同设计的研究[D]. 郝利娜. 东华大学, 20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