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沫若《鲁迅与王国维》版本整理注

郭沫若《鲁迅与王国维》版本整理注

一、郭沫若《鲁迅与王国维》版本校勘记(论文文献综述)

刘创[1](2019)在《社会教育与美育 ——1912-1915年全国儿童艺术展览会旨趣研究》文中指出本论文以民国初期全国儿童艺术展览会作为研究对象,致力于探索这一历史美术运动与当时教育部教育理念源头的关联,并以展览旨趣作为落脚点。研究此课题的主要材料为当时教育部出版的民国原始文献《全国儿童艺术展览会纪要》(1915年3月)。笔者结合《教育部编纂处月刊》(1913年)章节中《本部纪要》提供的事件时间轴线索,对全国儿童艺术展览会事件的文献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并从中提炼出事件发生的脉络,以及筛选出展览举办方蕴藏美术传播动机的学术文章:《旨趣书》、《儿童观念界之研究》、《拟播布美术意见书》《艺术玩赏之教育》、《社会教育与趣味》。从《旨趣书》联系教育部教育方针和教育部主事部门社会教育司两者的思想进行旨趣研究。从中发现全国儿童艺术展览会书面上的旨趣为“研究儿童改良教育”,而展览得以开展的背后是美育思想的支撑。另外,以教育部主持此次展览会的社会教育司部门主管的思想实践看,全国儿童艺术展览会的开展期间,社会教育司一直在营造美术传播的学术氛围,而展览会也延续着其美术的社会宣传作用。最后,论文从全国儿童艺术展览会以及《全国儿童艺术展览会纪要》的探讨中,得出了首任教育总长为展览会提供理论支撑(美育)和制度保障(社会教育司)的新认识。以全国儿童艺术展览会的历史逻辑论证这新认识,如下:一、蔡元培筹办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二、蔡元培到北京北洋政府教育部任总长;三、蔡元培的《对于新教育之意见》(《对于教育方针之意见》)确立“新教育宗旨加入世界观和美育”;四、蔡元培设立社会教育司指派鲁迅为第一科科长;五、蔡元培与第二任教育总长范源濂共同抑制党派纷争保全美育在教育宗旨中不被删除……全国儿童艺术展览在这一连串的历史事件之中,是无直接经济作用的美术课程的社会推广,也是无功利的美育思想的实践。进一步的说,全国儿童艺术展览会举办的背后动机,更是蔡元培“立于人民之地位”的新教育,它以美育为现象世界与实体世界间的津梁,“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以共和时代为主旋律,是对民众精神世界的普众教育。全国儿童艺术展览会是教育部社会教育司第一科美术教育推广的实践,背后有官方教育宗旨的美育支撑。展览会的书面旨趣为“研究儿童改良教育”,而深层旨趣包含着“推行共和时代教育,实践新教育宗旨美育”的动机。一言以蔽之,全国儿童艺术展览会是美育的实践。

张琳丽[2](2019)在《《文艺复兴》与鲁迅形象建构》文中研究表明1946年1月,《文艺复兴》于上海创刊,它是抗战胜利后郑振铎和李健吾主编的上海“唯一大型文艺刊物”。杂志共刊发23期,发表了400多篇文艺作品。细读这些文章,不难发现杂志前后期内容有明显地调整,就在调整的拐点上,《文艺复兴》推出了鲁迅十周年纪念专号,这10篇鲁迅纪念文字,试图建构一个多元、立体、丰满的鲁迅形象,结合鲁迅生前在论争中受到的非议,以及鲁迅形象在抗战时期出现的新变,《文艺复兴》建构的鲁迅形象,在历史纵深中具有了别样的魅力。杂志巧妙地将其编辑在一起,与其民主的办刊理念和史学化的建构方式分不开,《文艺复兴》汇集多种维度的鲁迅形象建构,其实也是融合多种文艺理念,共同探索新文艺复兴道路的一种尝试。本文在绪论部分介绍了选题的来源,研究现状,研究思路、方法以及创新点这些内容。正文部分分为三章:第一章主要以《文艺复兴》为研究对象,结合相关史料论述期刊面临的危机和压力,以及编辑是如何转危为安的;然后通过探究关键词“民主”,深入分析其办刊理念;最后细读期刊内容,发现期刊内容前后期的调整,以及调整拐点上出现的鲁迅纪念专号。第二章以鲁迅形象建构为切入点,分析十年前文坛关于鲁迅身份、性质与思想上的争议,再对比抗战风云中,文坛对鲁迅形象解读的新变,得出两者差异主要受左翼内部革命话语体系对鲁迅形象建构的影响。最后结合鲁迅纪念专号内容,探究《文艺复兴》重视鲁迅十周年纪念的深层原因。第三章主要分析《文艺复兴》推出的鲁迅十周年纪念专号。从革命话语体系对鲁迅形象建构的角度看,不管是郭沫若、蒋天佐回应论争建构鲁迅形象,还是苏联作家与冯雪峰直接肯定鲁迅,他们都力图客观、理性地建构鲁迅形象;从其他维度看,“京派”试图建构精神气质与其一脉相承的鲁迅形象,上海大众从铭记历史的角度建构鲁迅形象,学术研究者从保护鲁迅文化遗产的角度建构鲁迅形象,亲友为维护鲁迅的真性情不断建构鲁迅的民间形象。《文艺复兴》通过历史化、学术化的鲁迅形象建构,体现出文坛众人对中国文艺复兴梦想的向往与追求。最后是结语部分,总结了全文的观点,提出期刊与鲁迅形象建构互动研究的现状与未来。

张元珂[3](2016)在《中国当代新生代小说家语言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导论本章阐述“新生代”的内涵与外延,概述新生代小说语言研究的历史与现状,交待本课题所采用的理论、研究方法、难点及创新点、研究范型,最后对本论文常见关键词做出阐释和说明。第一章新生代小说家的语言体验本章意在呈现新生代小说语言形态最终定型之前的生成过程,分析文化环境、期刊媒介、作家主体等多种因素如何在“语言体验”这一环节上产生聚合效应。首先阐释“语言体验”的含义,简析现代文学大师们在语言体验中的文化心理,以从中获得某种启发。其次分别从语言体验的初次发生、语言体验的多元演进、语言体验的本土化倾向梳理、研究新生代小说家在面对母语时的文化心态。第二章新生代小说语言的创生与发展本章意在研究新生代小说语言的生成背景、独特特征,并以此为个案,深入探讨中国现代小说语言可能的发展路径。首先,概述新生代小说语言的创生背景。新生代小说语言是中国现代小说语言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既不是凭空而生的自造之物,也不是纯然西方文学启蒙的结果,而是在反思现代小说语言,特别是先锋小说语言正反两方面经验基础上形成的以个体存在主义为哲学根基、带有突出自然主义色彩的语言形态。其次,阐述新生代小说去修辞化语言的特征。表意上的感性化、平面化;表现上的反修饰、反技术;叙述上的欲望化、负审美化;形式上的碎片化、拼贴化;审美上的物化倾向。去修辞化语言具有小说语言史的意义,也具有先天的局限性。最后,从对去修辞化语言的研究中上升为一种经验的总结。如果说“重叙说,轻描写”,“重口语,轻转化”,“趋于杂糅,失于无序”是新生代小说语言在整体上表现出的三个突出特征的话,那么,他们对现代汉语、现代文学语言的探索与实践,在取得某些成绩的同时也陷入了某种误区。如何避免“误区”呢?笔者认为,必须遵循“三个务必”,即务必坚守慢长的“中间物”意识;务必找回迷失的汉语本体:务必整合汉语内部诸多要素。第三章新生代小说语言的创生形态本章对图像语言、新古典语言、极简语言、身体语言、读屏语言等五种语言形态做深入研究。第四章新生代小说元语言的发生与演进本章意在研究新生代小说元语言的发生背景、叙述策略、表现形式及语言形态。首先梳理作为概念的“元语言”在语言学、哲学、文学中的演变过程,分析其在1980年代先锋小说中的元语言实践情况,然后指出,新生代小说家在充分吸收先锋小说经验基础上,在元语言意识、叙述策略、表现形式、艺术形态方面,都有超越前代人的表现。第一节阐释小说元语言的方法论意义。第二节评述1980年代先锋小说中的元语言(元叙述)。第三、四、五节分别研究新生代小说元语言的叙述策略、表现形式和特殊形态。第五章新生代小说方言的探索与实践本章意在以《繁花》、《妇女闲聊录》、《湖南骡子》、《石榴树上结樱桃》等几部在方言运用与实践中产生一定影响的小说为例子,阐述新生代小说家在方言实践中的现状和效果。第一节梳理方言与中国现代小说语言之间的关系。第二节分析新生代小说方言实践中的独特性——位置:由边缘到中心;功能:由负重到解放;逻辑:由割裂到统一;样态:由单一到多元。第三节探讨“粗鄙化现象”。第六章新生代小说语言的形式探索与建构语言回到肉身,回到感性,回到感官体验的超自由状态,必然带来语言体验与实践的“大解放”。这在句型、语式、修辞等方面就产生了与之相对应的表现形式。本章意在从小说语言美学角度,具体分析其形式特征、形成原因及美学效果。超长句子:1、生产:打乱语法:广用拼贴。2、特点:句子普遍超长;所指清晰、明透;欲望推动句子裸奔。3、意义:在新生代小说语言中,几十字乃至上百字的长句成为主流,标志着中国现代小说语言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4、缺陷:简单杂糅,浮于表面,流于形式,缺乏文学性。5、方法:处理好“精密”和“烦难”的问题;靠近现代汉语本体。引语类型:直接引语得到全面复归;间接引语被边缘化;自由间接引语得到广泛实践;直接自由引语只出现在私人性话语极为个性化的新生代小说语言中。从现象到本质,分析其原因;从句子到篇章,阐释其语言效果。语式建构:第一人称讲述语式:讲述与呈现交互融合;展示语式:林白和韩东的创新;前卫与实验:被解放了的元叙述;综合语式:引发新一轮的叙述革命。从语式角度,对重点作家的叙述风格做深入研究,对重点作品的语言效果做深入分析。第七章新生代小说语言微观修辞例析本章对拼贴、戏仿、改写三种微观修辞作深入研究,呈现新生代小说家在运用这三种修辞技巧时的文化心理和语言效果。

彭玉平[4](2008)在《关于《殷虚书契考释》的一桩公案》文中指出甲骨学名着《殷虚书契考释》乃罗振玉所撰,此在王国维生前从无疑议。但在1927年王国维去世后,少数王门弟子以及傅斯年、郭沫若、溥仪等,逐渐由怀疑而遽将此书着作权归于王国维名下,遂铸成古文字学界的一桩公案。其实,王国维在许多文章及通信中都详细描述过罗振玉研究甲骨文的进程,其中颇多对于罗振玉撰述此书的记述,略无隐言;而罗振玉则不仅将自己着作此书前后的心理变化坦陈无遗,而且对其后续增补经过也留下了细致的笔墨。就全书的形式和内容来看,王国维作为书写者和补正者的形象原本是清晰的,但由于罗振玉的政治身份以及晚年与王国维交恶的事实,遂导致学术界故意抬王压罗现象的产生。梳理这段学术含量极低的学术史,对于从一个侧面来了解一个特殊时代的意识形态不无意义。

张克兰[5](2004)在《郭沫若《鲁迅与王国维》版本校勘记》文中提出以1951年海燕书店版《历史人物》、1959年人民文学出版社版《沫若文集》所收《鲁迅与王国维》的版本对比、勘校,从中钩沉建国初期郭沫若的学术精神发展变动的内在轨迹。作为学术史家的郭沫若,在政治准则、政治评判基点上对民国时期着名学术人物的平视,表露了"人民本位"思想法则在20世纪50年代郭沫若的学术评价中的核心价值。

二、郭沫若《鲁迅与王国维》版本校勘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郭沫若《鲁迅与王国维》版本校勘记(论文提纲范文)

(1)社会教育与美育 ——1912-1915年全国儿童艺术展览会旨趣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全国儿童艺术展览会(1912-1915)
    第一节 全国儿童艺术展览会梗概
    第二节 《全国儿童艺术展览会纪要》梳理
第二章 全国儿童艺术展览会与教育方针
    第一节 教育部新教育方针美育与全国儿童艺术展
        一、保存美育——民初教育部两派首席势力的合作
        二、民国元年教育部美术教育的法令与全国儿童艺术展览会
    第二节 教育部美育传播与全国儿童艺术展
        一、教育部社会教育司与全国儿童艺术展览关系考证
        二、社会教育司第一科与全国儿童艺术展览会
        三、社会教育司第一科科长美育思想与实践
第三章 全国儿童艺术展览会宗旨研究
    第一节 全国儿童艺术展览会《旨趣书》与《儿童观念界之研究》
    第二节 《拟播布美术意见书》与全国儿童艺术展览会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2)《文艺复兴》与鲁迅形象建构(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第一章 《文艺复兴》杂志的创刊与遭际
    第一节 《文艺复兴》办刊的危机与压力
    第二节 《文艺复兴》“民主”的办刊理念
    第三节 《文艺复兴》前后期内容的调整
第二章 《文艺复兴》与鲁迅十周年纪念活动的合拍
    第一节 “五四”启蒙思潮中备受争议的鲁迅形象
    第二节 抗战风云中鲁迅形象建构的新变
    第三节 《文艺复兴》对鲁迅纪念活动的重视
第三章 《文艺复兴》建构的鲁迅形象
    第一节 革命话语体系中的鲁迅形象建构
    第二节 其他多维视角中鲁迅形象的建构
    第三节 《文艺复兴》建构鲁迅形象的特点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3)中国当代新生代小说家语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第一节 “新生代”的内涵与外延
    第二节 新生代小说语言研究历史与现状
    第三节 本课题选题依据、理论方法与研究范型
    第四节 本课题关键词阐释与说明
第一章 新生代小说家语言体验的发生与演进
    第一节 语言体验的发生及其意义
    第二节 新生代小说家语言体验的初始发生
    第三节 新生代小说家语言体验的多元演进
    第四节 新生代小说家语言体验的本土化倾向
第二章 新生代小说语言的创生与发展
    第一节 新生代小说语言的创生背景
    第二节 新生代小说语言的创生及意义
    第三节 新生代小说语言的演变特征
    第四节 新生代小说语言的发展原则
第三章 新生代小说语言的创生形态
    第一节 创生形态之一:图像语言
    第二节 创生形态之二:新古典语言
    第三节 创生形态之三:极简语言
    第四节 创生形态之四:身体语言
    第五节 创生形态之五:读屏语言
第四章 新生代小说元语言的发生与演进
    第一节 作为方法论意义的小说元语言
    第二节 新生代小说元语言的发生背景
    第三节 新生代小说元语言的叙述策略
    第四节 新生代小说元语言的表现形式
    第五节 新生代小说元语言的特殊形态
第五章 新生代小说方言的探索与实践
    第一节 方言与现代小说语言的纠葛
    第二节 新生代小说中方言的发生与发生学意义
    第三节 新生代小说方言实践中的粗鄙化现象
第六章 新生代小说语言的形式探索与建构
    第一节 新生代小说语言中的长句现象
    第二节 新生代小说语言的引语类型
    第三节 新生代小说语言的语式建构
第七章 新生代小说语言微观修辞例析
    第一节 作为微观修辞的拼贴
    第二节 作为微观修辞的戏仿
    第三节 作为微观修辞的改写
结语
参考着作
读博期间图书编写情况
读博期间主持或参与的课题
读博期间发表论文
后记

(4)关于《殷虚书契考释》的一桩公案(论文提纲范文)

一、疑端初现
二、辩难声起
三、王国维如是说
四、罗振玉如是说
五、余论:一段值得反思的历史

(5)郭沫若《鲁迅与王国维》版本校勘记(论文提纲范文)

四、郭沫若《鲁迅与王国维》版本校勘记(论文参考文献)

  • [1]社会教育与美育 ——1912-1915年全国儿童艺术展览会旨趣研究[D]. 刘创. 深圳大学, 2019(10)
  • [2]《文艺复兴》与鲁迅形象建构[D]. 张琳丽. 河北师范大学, 2019(07)
  • [3]中国当代新生代小说家语言研究[D]. 张元珂. 山东师范大学, 2016(12)
  • [4]关于《殷虚书契考释》的一桩公案[J]. 彭玉平. 中州学刊, 2008(06)
  • [5]郭沫若《鲁迅与王国维》版本校勘记[J]. 张克兰. 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2004(06)

标签:;  ;  ;  ;  ;  

郭沫若《鲁迅与王国维》版本整理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