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急情况下的沟通技巧——9/11后美国电视新闻报道

紧急情况下的沟通技巧——9/11后美国电视新闻报道

一、突发事件中的传播技巧——9·11事件后美国电视新闻报道(论文文献综述)

肖迪[1](2020)在《基于多维属性分析的在线文本特征识别与舆情引导 ——以Twitter“玛利亚”飓风突发事件评论为例》文中提出目前,全球已进入到突发事件的高发期,伴随而来的社会舆情也随之激增。探究重大突发事件中网络在线评论观点变化,挖掘舆情发展特点,可以促使舆情导控工作有的放矢,实现网络舆情精准引导目标,对于重大突发事件危机管理与应急治理工作具有重大意义。本研究以2017年发生的“玛利亚飓风”事件为研究案例,以相关Twitter在线文本为数据,从人群属性、内容属性、情绪属性三个维度对网络社交平台用户在线评论进行研究分析,梳理此次事件在线评论观点变化与舆情发展,探究在事件处理中存在的问题及问题产生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引导策略。在人群属性上根据点赞数、转发数、回复数三个指标,确定在网络社交平台上网民所发推文的影响力权重,挖掘出在突发事件舆情传播过程中能够引导网民关注焦点的意见领袖;在内容属性上划分此次事件的舆情生命周期,通过各阶段的在线评论关键词,挖掘各周期阶段网民的不同关注焦点;在情绪属性上计算推文的情感极性值与情感强度值,按照情感极性与情感强度两个指标对推文进行分类,引入时间序列方法对文本内容进行分析,解析用户情感波动与事件焦点演化的关联性,有助于政府对应急管理采取针对性措施与安排。研究结果发现,在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后,出现了信息异化与舆论失焦、政府危机传播管理体系有待加强、公众情绪持续发酵等系列问题。对此可在政府层面上强化政府引导,牢固信息传播主动权,加强信息公开及时性与透明度,消除信息不对称现象,增强政府的舆情责任意识,体现政府的担当形象;在公众层面上应培养公众的媒介素养,强化公众自律意识,发挥意见领袖的积极作用,控制信息产生异化;在大众媒介上应发挥主流媒体的信息导向作用,确保信息真实性,加强媒体的正面宣传和引导。

白如金[2](2020)在《转基因食品信息传播的敌意媒体效应影响因素及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敌意媒体效应指观点对立的双方都主观认为客观、均衡的新闻报道偏袒对方,而于己不利的一种社会现象,其实质是个体的主观认知偏见。该理论自1985年问世以来,经过35年发展、完善,目前已是西方新闻传播学研究的主流理论之一。近年来国内学界也开始关注,但多为引进介绍性质,缺乏量化实证研究。因此,在中国大陆开展敌意媒体效应实证研究,具有一定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本研究以敌意媒体效应为出发点,结合新闻传播学、社会学、社会心理学等基本理论,以转基因食品议题为例,通过对全国6省(直辖市)6所高校843名高校学生关于转基因食品信息认知的实证研究,以及对55位采访对象的两次深度访谈,采用量化研究和质化研究相结合的方法,从媒介信息倾向性感知、社会参与、媒介素养三个方面探讨了敌意媒体效应的影响因素及机制。研究发现:1.敌意媒体效应是一种中等偏强的传播效果。2.总体来看,媒介信息倾向性感知、社会参与、媒介素养是影响受众敌意媒体效应的重要影响因素。为阐明三者与敌意媒体效应的关系,本研究借鉴火箭运行原理,形成敌意媒体效应的运行机制——火箭模型。模型认为,受众对媒介信息倾向性的感知是敌意媒体效应的火箭模型启动机制;受众的社会参与是敌意媒体效应的火箭模型的外部反馈机制;受众的媒介素养是敌意媒体效应的火箭模型的内部调整机制。三者与敌意媒体效应的关系具体表现为:3.媒介信息倾向性感知与敌意媒体效应的关系。(1)从媒介形态角度看,不同媒介形态下信息倾向性感知对敌意媒体效应感知存在显着差异。大众传播形态与人际传播形态存在显着差异、与混合传播形态的差异性不显着;人际传播形态与其他两组均有显着性差异。不同媒介形态下信息倾向性感知均能正向预测敌意媒体效应。从影响力大小上看依次为混合传播媒介形态、人际传播媒介形态、大众传播媒介形态。媒介公信力在信息倾向性感知与敌意媒体效应之间存在中介关系。(2)从传播渠道角度看,主流媒介和非主流媒介信息倾向性感知均能显着预测敌意媒体效应,但两者在影响方向上存在差异。非主流媒介的信息倾向性感知与敌意媒体效应呈显着正相关,而主流媒介信息倾向性感知与敌意媒体效应呈显着负相关。媒介公信力在信息倾向性感知与敌意媒体效应之间存在中介效应,社会信任感、社会公正感能通过媒介公信力调节信息倾向性感知与敌意媒体之间的关系。4.提高社会参与能显着降低敌意媒体效应。从社会参与类型上看,不同类型的社会参与对敌意媒体效应的影响不仅存在大小差异,在影响方向上也存在不同。具体来说,奉献型社会参与、倾向型社会参与能负向影响敌意媒体效应,但活跃型社会参与正向影响敌意媒体效应。卷入在社会参与和敌意媒体效应之间存在中介作用。价值相关卷入、结果相关卷入与敌意媒体效应之间的不存在显着相关。印象相关卷入与敌意媒体效应存在显着相关关系。5.提升媒介素养能显着降低敌意媒体效应。人际沟通误解感知在媒介素养与敌意媒体效应之间具有中介作用。媒介依赖和群体压力能够通过人际沟通误解感知调节媒介素养与敌意媒体效应的关系。本研究对媒介经营与管理、新闻报道组织与生产、受众舆论引导及政府社会治理等也有一定实践意义。

宋雪[3](2020)在《基于协同治理视角的灾害事件多元主体辟谣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灾害事件中,错综复杂的谣言环境使得社会弥漫着焦虑与恐惧的情绪,导致人心惶惶,干扰灾害救援与灾后重建工作,降低社会公信力,甚至使社会面临次生灾害风险。因而及时有效地进行辟谣行动在灾害事件社会治理中尤为重要。在社会化媒体时代,传统公共行政时期的政府或媒体单一主体辟谣显现出辟谣速度慢、辟谣公信力低、辟谣难度大、辟谣能力弱、辟谣信息不全面等诸多问题,多元主体参与辟谣行动可以弥补这一缺失,且社会化媒体的兴起为多元主体辟谣提供了便利条件,再加上辟谣行动符合社会各个主体的利益,因此可以说多元主体参与辟谣行动势在必行。由此,本研究对灾害事件中多元主体辟谣进行深入考察,通过考察灾害事件辟谣行动中的主体构成,以及多元辟谣主体的话语生产、辟谣效果,来厘清多元主体在辟谣行动中所扮演的角色,进而指导协同辟谣机制构建,提高辟谣信息传播效率、提升灾害事件中的辟谣行动效果,维护灾害事件中清朗的舆论空间,帮助恢复社会秩序稳定。本研究以协同治理的视角关注了多元主体的辟谣行动,拓展了以往单一辟谣主体的研究视角,同时补充完善了协同治理的研究范畴,赋予该研究领域一定的创新性。研究基于灾害事件中的原创辟谣微博文本和下方评论文本,综合运用内容分析、语料库与话语分析等研究方法,基于“谁在辟谣”——“如何辟谣”——“产生怎样的辟谣效果”的研究思路,从协同治理理论视角,剖析灾害事件中多元主体如何参与辟谣行动以及生成怎样的辟谣效果问题,解析多元主体在灾害事件辟谣行动中的角色,进而提出优化协同辟谣机制的思考和建议。研究聚焦“谁在辟谣”这一问题,发现灾害事件中辟谣行动主体性质多样,政府主体、官方媒体主体、非官方媒体主体、普通个人主体、认证用户主体、企业与组织机构主体均积极参与到灾害事件辟谣行动中。从原创辟谣微博数量和辟谣微博数量的动态变化来看,政府主体是辟谣行动的核心领导者。在政府这一核心领导者的引领下,多元辟谣主体在政治认同、公共利益、主体效益、亲社会性和利他性的推动下,积极参与到灾害事件辟谣行动当中。在灾害事件中多元主体“如何辟谣”的问题上,研究从“辟谣对象”和“辟谣策略”两个方面展开。在辟谣对象方面,研究发现普通个人主体与认证用户主体在人为事故类灾害中更为活跃,而其他主体则没有表现出明显的灾害类型偏向;所有性质类型的辟谣主体在谣言类型上倾向性一致。在辟谣策略方面,普通个人主体多基于道德正义立场,使用情感注入策略;政府主体、企业与组织机构主体多使用澄清谣言不实之处的劝服技巧;官方媒体主体通过建立造谣传谣者与辟谣者之间的二元对立方阵,揭示造谣传谣行为的不正当性,使得辟谣信息更加具有说服力。认证用户主体多通过对已知信息的再加工,做出基于事实的推理论证;非官方媒体主体多通过引用专家论证来对辟谣信息展开详细阐释。关于灾害事件中多元主体“产生怎样的辟谣效果”的问题,研究从辟谣信息传播力和辟谣信息接受效果两个方面来考察灾害事件中多元主体的辟谣效果。研究发现,在辟谣信息传播力方面,非官方媒体凭借其平台属性、认证用户主体凭借其庞大的粉丝基数以及适合与公众沟通的话语表达方式,而具有较强的辟谣信息传播力。在辟谣信息接受效果方面,官方媒体、非官方媒体的辟谣微博接受度最差。其中,官方媒体主体辟谣微博下方评论通过质疑的态度框架表达对官方媒体主体的不信任,并通过争夺界定谣言的话语权来否定官方媒体辟谣的合法性;非官方媒体主体辟谣微博下方评论通过愤怒情绪框架表达对非官方媒体主体的不信任,并通过真相框架要求非官方媒体主体提供更详细、全面的信息。政府主体的辟谣微博接受效果有待提高,其辟谣微博下方评论通过反讽框架与政府信息缺位框架的建构来表达对官方辟谣行动的不满。认证用户和普通个人主体的辟谣微博接受度最高,其辟谣微博下方评论通过信任的态度框架和“我们”与“他们”对立关系的建构,表达出对认证用户和普通个人主体深层次的认同。通过对灾害事件辟谣行动中“谁在辟谣”“如何辟谣”“产生了怎样的辟谣效果”等一系列问题的梳理,研究最终描绘出灾害事件中多元主体的辟谣角色。政府主体是灾害事件辟谣行动中的核心力量,普通个人主体是情绪化辟谣信息传播者,认证用户主体是理智的辟谣信息传播者,官方媒体承担着辟谣信息汇聚者与谣言警示者的角色,非官方媒体承担着辟谣信息专业阐释者的角色,企业与组织机构主体扮演着辟谣信息补充者的角色。然而,在灾害事件辟谣过程中,一些问题仍然影响着辟谣效果的发挥:普通个人主体传播力度弱、缺乏辟谣动力;官方媒体主体辟谣的接受效果差、公信力不足;“后真相”语境下,真相建构困境干扰了辟谣消息传播。研究在厘清灾害事件多元主体辟谣角色的基础上,针对灾害事件中的辟谣困境,提出协同辟谣的思考和建议。研究认为:第一,依据多元主体的辟谣动力,构建协同辟谣的共同目标;第二,整合多元主体辟谣信息,完善信息资源配置;第三,依据辟谣主体角色,完善灾害事件中多元辟谣主体联动机制,从而增强灾害事件中辟谣信息传播效果,全面提高辟谣效率。

郭福栋[4](2020)在《警务新媒体运营问题及优化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中共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决定,中国将构建网上网下一体、内宣外宣联动的主流舆论格局,建立以内容建设为根本、先进技术为支撑、创新管理为保障的全媒体传播体系。改进和创新正面宣传,完善舆论监督制度,健全重大舆情和突发事件舆论引导机制。在构建全媒体体系当中,警务新媒体的专业性和行业性将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借助警务新媒体自身所具备的信息发布、网上办事的社会服务能有效拉近与群众之间的距离,更好引导公众。“互联网+政务”的模式由来已久,自2009年湖南桃源县开通官方微博,截至2019年6月,《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经过新浪平台认证的政务机构微博为13.9万个,中国31个省(区、市)已全部开通政务机构微博;微信城市服务累计用户数达6.2亿,中国31个省(区、市)已全部开通微信城市服务;中国297个地级行政区政府开通了“两微一端”等新媒体传播渠道,总体覆盖率达88.9%;中国在线政务服务用户规模达5.09亿,占全体网民的近六成,使用政务新媒体办事已经成为中国老百姓的日常操作。[1]而警务新媒体作为政务新媒体当中最为重要的一类,往往处在事件一线,担负着引导化解矛盾的重任。近年来,警务新媒体相关的热点事件不断出现,社会转型期各种社会矛盾冲突关联聚合不断增强,突发事件频频涉警并具有很强的敏感性。警务新媒体既存在经过妥善处理而树立良好形象的部门,也依然有缺乏应对能力引发二次危机,最终损害部门公信力的情况发生。它所面临的情况具有一定的普适性和难度,对于媒体运营的质量和要求也高于其他政务媒体,以警务新媒体入手所得出的结论能够具备一定的概括性。另一方面,公安部门在各类重大事件当中都扮演着协商处理、维护治安的角色,所面临的情况及问题也往往是大多数政务媒体所要经历的。本论文在新闻学和传播学的理论基础上,借助统计学、管理学、营销学等相关学科理论,将问卷调查、统计等定量分析方法与深度访谈、个案分析等定性研究方法相结合。一方面,进行实地调研,通过对潍坊、滨州两地公安新媒体部门的相关人员进行访谈,获得一定资料,总结当前警务新媒体部门的运行流程。另外,对当前互联网中优质的警务新媒体平台进行案例分析,对运营当中的问题和经验进行借鉴。另一方面,采取发放问卷的方式获取数据,借助SPSS进行量化分析,综合以上两种方式得出警务新媒体存在的问题,根据存在的问题从参与主体、媒介环境方面找出原因。最重要的是,由数据分析和访谈得出的问题出发,对症下药,提出警务新媒体在当前环境下的优化策略。本论文主要由八个部分构成,七部分具体内容如下:绪论作为第一部分从研究背景、研究目的、研究综述、研究意义、理论基础与相关概念界定、研究方法等六个方面,概括性的介绍了本论文研究开展的相关背景和研究过程中所使用的理论与方法等情况。论文第二部分主要是对警务新媒体当前发展的外部环境进行介绍。主要包括网络安全成为国家安全的一大重要方面,网络安全的重要部分便是对网络意识形态的维护,这也是推动当前警务新媒体改革发展的外部条件。此外,社会转型期利益及观念冲突所导致的矛盾类型复杂、冲突激化也是督促警务新媒体改革的必要条件。市场决定资源配置的前提下,媒体行业日益市场化,流量和效益成为警务新媒体不能忽视的问题,但也因此带来了公信力降低的隐患。同时,社交媒体占据主流话语空间所导致的官方话语权消解以群众注意力的转移也值得注意。论文第三部分主要分析了警务新媒体当前的发展现状和具备的价值。从当前警务新媒体的三种主要功能类型出发,选择三种功能类型的主要依托平台,由微博、微信、短视频三个平台出发,对当中警务新媒体的发展状况及特征进行介绍描述。其次是从应用角度,对警务新媒体当前关注民情,提供服务、打击违法犯罪、树立公安形象、引导社会舆论等主要价值和应用领域进行介绍。论文第四部分是根据三大警务新媒体类型,对功能的实现和运行流程进行介绍。警务新媒体的主要功能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信息发布,这主要包括政策发布、案情公开及突发事件预警,分为选题、采集、发布三个流程。二是提供服务,警务新媒体的服务主要集中于户籍管理、人口登记、出入境管理。接受群众提问,给予答复。以网络为渠道,在线办理业务。线上线下结合,持续关注重点需要。三是舆情采集和监控功能,主要从采集、存储、筛选、分析流程上来对当前的警务舆情工作进行描述,介绍当前主要的舆情监测和采集模式。论文第五部分主要介绍了本论文借助问卷调查和SPSS量化分析的过程和结果。主要包括:对问卷的设计思路及问卷内容进行描述,对问卷的发放过程和回收情况进行介绍。此外,通过SPSS作为分析工具,对回收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方差分析和回归分析,得出警务新媒体提升用户体验的两个因素,分别是知识普及与信息推送、服务与互动,并建立了三者之间的关系。论文第六部分描述警务新媒体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这主要包括:一、部门对于新媒体的思想定位不当,缺乏创新。造成忽视用户,缺乏差异化、同质化的情况。二、对于舆情处置依旧存在问题。缺乏应对、引导能力欠缺,尤其是缺乏专业素养,容易引发二次危机。三、对于自身风格没有明确定位。要不缺少互动,沦为“僵尸”账号。要不风格过于开放,内容不务正业。四、警务新媒体目前缺乏长远建设和规划。各地区发展差距过大,缺乏运营管理和指导规划,缺少保障和人才。论文第七部分是选择“平安北京”、“潍坊公安”、“四平警事”具有一定代表性的媒体平台为出发点,侧重三大功能类型,寻找警务新媒体在当前社会背景下的破解之道。面对当前警务类新媒体行业内普遍存在的问题,运用整合营销传播的思路,找准自身风格定位。将服务作为吸引用户的最佳手段紧跟热点话题,重点是建立矩阵思维,实现对于对于舆情的把控和认识当下社交媒体占据主流话语空间。论文第八部分是研究的总结。主要从全文的角度对研究进行评价,总结阐述本论文的研究结论,提出研究过程中所发现和得到的成果,同时指出自身在论文写作和研究过程中所存在的不足,为自身在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新的方向和指导,对接下来的研究做出展望。

王曦[5](2019)在《《四川日报》全媒体集群航拍新闻的生产和传播特点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媒介技术的发展给新闻传播行业带来了更多的可能,也给受众接收新闻信息提供了多元化的视角,改变着受众接收信息的基本方式。航拍是一种现代媒体传播所需的影像生产方式,同时也是一种具有广泛群众基础、发展潜力较大的时尚生活方式。空中视角的独特性,使通用航空中的载人直升机和小型航拍器与新闻媒体报道的内容属性有着天然嫁接的可能。在目前国内外媒体纷纷将航拍新闻作为新的报道方式后,《四川日报》全媒体集群在探索形成“多媒介、立体化、全方位”的传播格局过程中,从航拍新闻的生产上,探索出“无人机+直升机”两种方式合作协同,互为补充的常态化航拍新闻报道生产模式,并通过航拍新闻的传播过程,根据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渠道、受众和传播效果五方面所呈现出的传播特点进行实践总结性地归纳,进一步剖析伴随这些特点所表现出的问题,针对问题提出对策,并就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国家政策的逐步放开两方面展望未来航拍新闻的发展前景。本文共由六个部分组成。第1章着重讨论选题研究的背景、意义以及国内外研究现状,介绍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并归纳总结研究的创新点,重点和难点;第2章介绍在媒介技术进步的大背景下,航拍技术把人的视觉延伸到了空中,如何将这种技术一步步应用到媒体和新闻报道当中,并梳理航拍新闻的发展历程;第3章以《四川日报》全媒体集群的航拍新闻作为研究对象,重点以案例分析法和内容分析法研究,将《四川日报》全媒体集群的航拍新闻生产作为个案研究对象,并通过无人机和直升机两方面的航拍新闻内容生产作为研究切口来分析航拍新闻的实际生产案例,探索新闻生产的模式;第4章借用拉斯维尔“5W”的传播模式,从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渠道,受众,传播效果等方面具体分析其传播特点;第5章根据“5W”五个环节呈现出的特点分析目前《四川日报》全媒体集群在航拍新闻生产上出现的问题;第6章依据前文出现的问题依次对应提出解决策略,并分析航拍新闻在未来的发展前景。

高璐[6](2018)在《邢台电视台7·19洪灾报道舆论引导力研究》文中研究指明2016年7月19日起,邢台地区遭遇特大暴雨,突如其来的暴雨给邢台低洼地区造成巨大人员和财产的损失。面对百年一遇的暴雨洪灾,邢台电视台作为邢台的主流传统媒体,担负着沟通政府与群众桥梁的职责,7·19洪灾系列报道正是考验邢台电视台应急能力和专业素质的时候。作为“环境监测”的社会工具,大众传媒如何面对风险信息与自然灾害成为考验其舆论引导能力的关键。邢台电视台在7·19洪灾发生后处在灾难第一线,与现实社会和受到群众关系最为密切,因此其舆论引导能力对于维护社会稳定至关重要。本文以邢台电视台对于7·19洪灾的系列报道为研究对象进行个案研究,为邢台电视台在报道自然灾害突发事件中提高舆论引导力提出对策,为研究邢台电视台舆论引导能力,特别是研究在自然灾害突发事件中舆论引导力对于社会稳定、媒体发展等方面提供思路。本文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了解邢台电视台的受众群及在7·19洪灾报道中的舆论引导能力,分析邢台电视台在7·19报道中存在的不足及原因,并结合媒介融合的背景从内部外部等多角度为邢台电视台在自然灾害报道中提升舆论引导能力寻求可行路径。本文的研究内容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界定了相关概念,主要包括邢台电视台及邢台7·19洪灾、舆论引导力,阐释了研究所涉及的新闻理论,介绍了问卷调查内容,分析了邢台电视台的舆论引导方式。第二部分是通过调查结果分析邢台电视台在7·19报道中的舆论引导力的优势和不足,从而为研究邢台电视台在自然灾害中舆论引导力提供理论基础和实践依据。这部分也体现了本文最大的创新点——通过真实可靠的数据信息分析得出邢台电视台受众群体以及邢台电视台在7·19报道中引导舆论的优势和不足。第三部分是探索邢台电视台在自然灾害中提高舆论引导力的策略,这也是本文的重要内容,通过对问卷调查结果的分析以及相关理论的应用,针对全媒体时代邢台电视台舆论引导现状以及不足,提出邢台电视台在自然灾害报道中提升舆论引导力的路径。针对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从提高报道能力、提高议程设置能力、提高与政府沟通能力和提高驾驭新媒体能力等角度,为地市级电视台在自然灾害报道中提升舆论引导力建言献策。

贺波[7](2018)在《基于“把关人”理论的地方政府在重大突发事件新闻发布中的策略研究 ——以建筑业为例》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以及信息化技术的创新和提高,信息的传播方式开始由传统的单点式信息传播方式向点对面、多元化的信息传播方式转变。微博、微信等社会化新媒介的出现,在给人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潜移默化地改变着人们的传播和行为方式。在社会重大突发事件的传播上,新媒体对传播各方产生的影响开始变得越来越明显。本文根据传播学“把关人”相关理论,通过文献分析法、案例分析法等方法,探讨了建筑业工程重大突发事件的新闻传播过程,分析了新型媒介介入建筑行业突发事件时的信息传播特征。同时试图还原新媒体时代政府在建筑行业突发事件信息传播过程中应该扮演的角色。本文研究发现,在建筑行业出现重大突发事件时,政府及相关部门对新媒体的接受和使用度并不高,政府作为“把关人”在处理此类突发事件时仍然按照传统的方式和规则向公众发布相关消息,而这种传统的消息处理方式己不能适应现代社会受众对政府信息公开的期待,同时极易引发公众的反感和抵触,导致政府对信息传播处理中的不适应和被动局面,最后逐渐丧失对信息证实的权威话语权。移动互联网时代,公众更愿意接受新媒介传播的信息,即使是未被政府证实的消息往往也能在公众之间引起广泛传播;而导致政府部门在处理建筑行业突发事件的消息传播时不知所措的最关键原因在于政府部门在处理与人民群众和媒体的关系时没有做到利益的相互平衡。基于此,探索研究建筑行业重大事件的传播特征,为了政府部门能够正确处理突发事件的信息传播,本文提出了相应的应对的方法。

韦媛媛[8](2016)在《突发事件中政府网络话语权的建构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改革开放的全面深入推进和利益格局的深刻调整,基于突发性,破坏性,紧迫性和不确定性特质的突发事件爆发日趋频繁,由于大部分事件均存在严重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破坏性,为此不仅对政府的应急管理能力提出了挑战。同时也被舆论高度关注。而互联网的普及和信息技术的进步,为普通民众传播突发事件相关信息和表达意见提供了充分自由的平台,并使其话语权得到进一步释放。中国现有6亿多网民,他们通过互联网发布信息,发表意见,参与对公共事件的讨论,参与的普遍性和信息不受控制性,加剧了政府对于突发事件应对管理的难度。近年来,突发事件中政府网络话语权的缺位导致传播“畸变”现象愈发明显,不仅影响突发事件的有效的解决,而且严重侵蚀政府公信力。从社会控制的视域分析,舆论是实现社会控制的必要手段。而话语权则能够有效影响舆论生成、克服舆论弱点。互联网的普及和广泛运用不仅为随时随地的民主提供了可能,更带来了公众话语权的新扩展——网络话语权。为此,政府如何在突发事件处置过程中有效掌握话语权,并由此迅速做出反应,将负面影响降到最低,已经成为现代政府应对突发事件处置工作的重要环节。基于此,本文以浙江省“苍南城管事件”为典型案例,以国内外现有的研究和相关理论为基础,通过该突发事件中的话语权表达,透视我国政府在突发事件处置中的网络话语权问题、原因及教训。在此基础上,通过对西方发达国家突发事件政府网络话语权建构经验的借鉴,从主动提升网络话语权的管理水平、引导媒体舆论并构建网络话语权合理表达渠道、建构“共境”式网络生活等方面探讨了突发事件中我国政府网络话语权建构的对策,从而为提升我国政府的现代公共管理职能,有效应对和处置网络环境下的突发事件提供参考。

金强[9](2016)在《中国大陆媒体对伊斯兰国家报道研究(2001—2015)》文中提出论文基于新闻学、传播学等多学科理论,对事件以来中国大陆媒体对伊斯兰合作组织个成员国的新闻报道做了整体性梳理,具体运用新闻框架、议程设置、发展传播学等理论给予专业性多角度解析,在梳理总结有益经验的同时,指出了报道中存在的不足与深层次问题。中国媒体在报道主体和前端控制中,既要有内外报道政策的考量,又要有伊斯兰文化禁忌的观照,除了新闻职业道德与新闻的固有专业要求之外,中国媒体还要准确反映中国和伊斯兰国家的核心利益和共同关切,并在宏观上做好信源控制和热点控制,微观上做好表达控制和有害信息管控。涉外报道的经验可以反哺给对外报道,两者也可实现更好联动。与涉外报道标准不同,官媒对伊斯兰国家报道更看重冲突性和反常性,而穆斯林民间媒体更看重重要性和接近性。加强国际国内报道文本表达的协调性,应进一步规避西式表达,慎重对待翻译稿件,重视使用直接引语,并坚持独立采制。报道中应避免跨宗教词汇混用,标题拟制和改写应忠于事实,避免误导受众。商业网站在使用伤亡照片时应加技术处理,并应加强人文关怀,避免伤害受众。较之西方媒体,中国媒体表达了更多中立立场,但在部分热点问题上自觉不自觉地也与西媒保持了某种事实上的呼应关系。对伊拉克战争的报道中,弱势媒体面对西方强势媒体应验了“羊群效应”,从众报道行为导致多次“塌方式”报道偏差。相关报道通过对冲式、二传手式、转圈式、隐蔽式和多信源式等五种转载方式对接外媒,总体上仍存在外媒依赖症;而语言问题、签证问题、人员配备数量问题、记者换班问题以及官媒驻外记者站的分散性问题等共同影响了采制能力的提升。普通民众、大学生、穆斯林知识分子、非穆斯林知识分子、一般媒体工作人员以及伊斯兰国家在华留学生等六类人群普遍认为宗教因素对采制和理解相关报道至关重要,并希望进行更多的独立自主报道。与报道相关的信息流动,存在“不闭环”和“不对流”情况;“沉默的螺旋”现象也普遍存在,但新媒体的使用带来了新情况。由于存在效果测定难度,难以有效减轻话语疲劳症、文化隔膜症、翻译误读症和宣传恐惧症等。民间舆论场和官方舆论场存在自说自话情况。提升国家的整体话语权,应加强舆论场协调并有效整合现有评论力量。舆论领袖越来越多使用社交媒体来发表观点,应更加重视联合平台建设,保障舆论领袖及时准确顺畅地进行更加国际化的舆论表达。“一带一路”战略为改善相关报道提供了良好契机,《中国政府对阿拉伯国家政策文件》为媒体进一步指点了方向。伊斯兰国家是中国提升对外国家话语权的重要阵地,应加强对现有报道的优劣势分析,创新报道思维、加大报道力度,提升报道效果。

许剑峰[10](2016)在《当新旧媒体相遇:太阳花运动的媒介镜像》文中认为本文选取太阳花运动为个案,探究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在信息时代社会运动中所扮演角色,以及三者之间的互动关系;并藉此梳理社会运动产生和发展机理,思考信息时代媒体和社会历史宏观因素在其中的作用。本文采取“国家—社会”关系的理论框架,以此为切入点,对研究问题从微观,到中观再到宏观的路径作出分析,并最终回到研究问题进一步讨论。本文使用质化的研究方法,在资料收集层面综合采用了参与式观察法、半结构式访谈法,在分析时主要使用框架分析的方法进行“全样本”分析,并结合相关文献资料综合论述。具体而言,本文选取中天新闻、TVBS新闻作为传统媒体的代表;新闻e论坛和运动主办组织黑岛青脸书专页为新媒体的代表,分析它们对太阳花运动的内容呈现和报道框架,提炼“媒介镜像”层面的新旧媒体特点;之后从内容层面、行动层面对新旧媒体之间的互动做出分析,讨论这种互动与内容生产之间的关系,总结出新旧媒体内容呈现的内在逻辑和规律,提出在运动发展过程中新旧媒体所扮演的不同角色及其内在机理;最后从变迁、结构、话语三个分析视角切入,分析太阳花运动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通过与文献的不断对话,梳理出导致运动发生和发展过程特殊呈现的宏观影响因素。本文最终得出了五点结论:第一,新旧媒体在对太阳花运动有着截然不同的报道框架和立场,社会运动“媒介镜像”在当今时代背景下具有混合性与复杂性;第二,新旧媒体对社会运动的报道中,有着不同的内容生产逻辑;同时呈现出不对等的互动影响模式,新媒体处在弱势地位;第三,传统媒体深度作用于运动的发展过程,并通过建立“聚焦”、“造神”、“监督”、“促进权力集中”等方式影响运动结果;在此过程中,新媒体更多是作为运动现场的“组织”和“构建小众认同”的角色而存在;第四,社会运动重视传统媒体远超新媒体,在运动过程中会在各方面有意利用和迎合传统媒体的需求和逻辑;第五,宏观社会政治文化及其产生的历史因素,对社会运动有着巨大的催生作用,并影响和形塑了运动过程中的诸多呈现。在结论的基础上,本文认为社会运动与传统媒体之间存在根本性的无解矛盾,导致二者间难以改变的相互依赖和不对等图景;同时,新媒体作为“参与式实践”在构建认同、凝聚小众文化等方面具有优势角色;最后本文以社会运动为切口提出和讨论了信息时代下存在于新媒体与传统媒体之间,以及新媒体本身的悖论;呼唤一种对新媒体技术更加中立的“辩证技术观”的回归。文章分为七个部分,第一章是绪论,包括研究问题的由来、研究意义,并结合文献提出了“社会运动”的定义;第二章是文献综述,仔细梳理了现有社会运动理论流派和发展,以及我国新媒体和社会运动研究概况,确立本研究的位置和理论储备;第三章是研究设计,主要介绍了本文所采用的理论框架、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研究过程以及对相关概念的廓清;第四章开始进入主体部分,对中天新闻、TVBS新闻、新闻e论坛和黑岛青脸书内容做了全样本分析,呈现出它们各自不同的报道框架和“运动镜像”;第五章是从中观层面对新旧媒体和运动之间互动的讨论,并结合运动发展过程特点分析出新旧媒体不同内容生产逻辑及其在运动中的作用与角色;第六章从变迁、结构、话语三个角度分析了运动发展的宏观背景因素,讨论其在运动产生和呈现面上的巨大影响;第七章是结语,一方面对上述经验分析做简单回顾,另一方面对社会运动与媒体,以及新旧媒体在当今时代下的特点做出讨论,并提出了本研究的几点不足和未来研究可能。

二、突发事件中的传播技巧——9·11事件后美国电视新闻报道(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突发事件中的传播技巧——9·11事件后美国电视新闻报道(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多维属性分析的在线文本特征识别与舆情引导 ——以Twitter“玛利亚”飓风突发事件评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研究现状评述
    1.3 研究思路、方法及创新点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思路
        1.3.3 研究技术路线
        1.3.4 研究创新点
第2章 相关理论基础
    2.1 舆情发生相关理论
        2.1.1 信息不对称理论
        2.1.2 沉默螺旋理论与反沉默螺旋理论
    2.2 舆情传播相关理论
        2.2.1 两级传播理论
        2.2.2 生命周期理论
        2.2.3 议程设置理论
    2.3 情感信息相关理论
        2.3.1 情绪认知理论
        2.3.2 情感极性与情感强度
第3章 基于多维属性的突发事件在线文本特征识别
    3.1 数据收集与处理
        3.1.1 数据选取原则
        3.1.2 数据预处理
    3.2 在线文本的人群属性特征
        3.2.1 意见领袖指标体系构建与权重确定
        3.2.2 意见领袖结果分析
    3.3 在线文本的内容属性特征
        3.3.1 舆情内容演进阶段划分
        3.3.2 基于舆情生命周期的焦点内容分析
    3.4 在线文本的情绪属性特征
        3.4.1 情感极性分类与时间序列预测分析
        3.4.2 情感极性文本类别统计与分析
        3.4.3 情感强度文本类别统计与分析
第4章 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应对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4.1 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应对过程中显露的问题
        4.1.1 新媒体时代政府危机传播管理体系有待加强
        4.1.2 信息异化与舆论失焦
        4.1.3 公众情绪持续发酵造成的舆论混杂
    4.2 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应对过程中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4.2.1 相关权威信息公开不及时、不透明
        4.2.2 政府回应理念偏差与言论失当
        4.2.3 忽视特殊社会群体的舆情引导作用
        4.2.4 信息匮乏与信息传递过程不对称
第5章 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引导与控制
    5.1 强化政府引导,体现担当形象
        5.1.1 提高信息公开透明度,消除信息不对称
        5.1.2 筑牢信息传播主动权,控制信息异化
        5.1.3 转变回应理念,增强政府舆情责任意识
    5.2 强化公众参与自律意识,提高公众媒介素养
        5.2.1 倡导公众自律,控制信息异化
        5.2.2 发挥“网络意见领袖”积极作用
        5.2.3 培养公众的媒介素养
    5.3 引导社会媒介合理平衡社会责任与商业利益
        5.3.1 确保新媒体新闻的真实性,控制信息异化
        5.3.2 发挥主流媒体的信息导向作用
        5.3.3 加强和改进网上正面宣传和引导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2)转基因食品信息传播的敌意媒体效应影响因素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2 研究问题与研究目的
        1.2.1 研究问题
        1.2.2 研究目的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框架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框架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5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国外研究现状
        2.1.1 文献发表时间
        2.1.2 文献被引频次
        2.1.3 文献学科背景
        2.1.4 文献来源
        2.1.5 文献关键词分析
        2.1.6 文献研究主题分析
    2.2 国外研究述评
        2.2.1 两个阶段
        2.2.2 四个特征
        2.2.3 敌意媒体效应量的商榷
    2.3 国内研究现状
        2.3.1 台湾学界研究状况
        2.3.2 港澳学界研究状况
        2.3.3 大陆学界研究状况
    2.4 国内研究述评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敌意媒体效应影响因素模型探究
    3.1 访谈对象
    3.2 资料分析与编码
    3.3 访谈内容分析
        3.3.1 信息倾向性感知的相关因素
        3.3.2 社会参与的相关因素
        3.3.3 媒介素养的相关因素
    3.4 访谈结论
    3.5 研究框架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研究设计、数据采集与变量设置与测量
    4.1 研究设计
        4.1.1 研究对象选择
        4.1.2 研究议题选择
        4.1.3 研究实验设计
    4.2 数据采集
        4.2.1 数据收集
        4.2.2 数据筛选
        4.2.3 数据录入
    4.3 变量设置与测量
        4.3.1 敌意媒体效应
        4.3.2 信息倾向性感知
        4.3.3 社会参与
        4.3.4 媒介素养
        4.3.5 卷入
        4.3.6 媒介公信力
        4.3.7 社会信任感
        4.3.8 社会公正感
        4.3.9 沟通误解感
        4.3.10 媒介依赖
        4.3.11 群体压力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信息倾向性感知对敌意媒体效应的影响
    5.1 媒介形态视域下信息倾向性感知对敌意媒体效应的影响
        5.1.1 研究问题与假设
        5.1.2 理论依据
        5.1.3 研究模型
        5.1.4 数据分析
    5.2 传播渠道视域下的信息倾向性感知对敌意媒体效应的影响
        5.2.1 研究问题与研究假设
        5.2.2 理论依据
        5.2.3 研究模型
        5.2.4 数据分析
    5.3 结论与讨论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社会参与对敌意媒体效应的影响分析
    6.1 引言
    6.2 研究问题与研究假设
    6.3 理论依据
        6.3.1 社会参与理论
        6.3.2 卷入理论
    6.4 研究模型
    6.5 数据分析
        6.5.1 描述性分析
        6.5.2 验证性分析
    6.6 结论与讨论
    6.7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媒介素养对敌意媒体效应的影响分析
    7.1 引言
    7.2 研究问题与研究假设
    7.3 理论依据
        7.3.1 媒介素养理论
        7.3.2 认知失调理论
    7.4 研究模型
    7.5 数据分析
        7.5.1 描述性分析
        7.5.2 验证性分析
    7.6 结论与讨论
    7.7 本章小结
第八章 敌意媒体效应影响机制分析
    8.1 引言
    8.2 研究假设和概念模型
        8.2.1 研究理论
        8.2.2 研究假设
        8.2.3 研究模型
    8.3 数据分析
        8.3.1 描述性分析
        8.3.2 验证性分析
    8.4 访谈分析
    8.5 结论与讨论
    8.6 本章小结
第九章 研究结论和研究展望
    9.1 研究结论与创新点
        9.1.1 关于敌意媒体效应量的商榷:敌意媒体效应是中等偏强的传播效果
        9.1.2 媒介信息的倾向性感知是敌意媒体效应火箭模型启动机制
        9.1.3 社会参与是敌意媒体效应火箭模型的外部反馈机制
        9.1.4 媒介素养是敌意媒体效应火箭模型的内部调整机制
    9.2 研究意义、局限与展望
        9.2.1 研究意义
        9.2.2 研究局限
        9.2.3 研究展望
        9.2.4 应对措施
附录
    1 访谈提纲
        1.1 开放式访谈提纲
        1.2 半结构化访谈提纲
    2 调研问卷
    3 实验流程手册
        3.1 第一组实验流程
        3.2 第二组实验流程
        3.3 第三组实验流程
    4 实验材料
        4.1 文字材料
        4.2 视频材料(略)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或在投的论文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奖励
致谢

(3)基于协同治理视角的灾害事件多元主体辟谣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及意义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意义与研究目的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精神分析与功能主义视角的谣言研究
        二、灾害事件中的谣言研究
        三、社会化媒体中的谣言研究
        四、辟谣研究:从单一主体到多元主体协同辟谣研究
    第三节 关键概念
        一、灾害的概念界定
        二、谣言与辟谣的概念界定
    第四节 理论资源:理解多元主体辟谣行为的协同治理视角
        一、治理权威多元化的协同学理论
        二、从治理理论到协同治理理论
        三、协同辟谣的内涵厘清
    第五节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与内容
        二、研究设计与研究方法
    第六节 研究的创新之处
第二章 灾害事件辟谣行动中的多元主体
    第一节 灾害事件中辟谣行动的主体构成
        一、作为核心主体的政府
        二、作为系统联盟成员的其他主体
    第二节 多元主体辟谣行动参与程度处于动态变化中
        一、核心主体地位增强
        二、主要主体:动态变化的表达空间
    第三节 多元主体辟谣行为动因分析
        一、政治认同的推动
        二、公共利益的驱动
        三、主体效益的刺激
        四、亲社会性和利他性
    小结
第三章 灾害事件中多元辟谣主体的话语生产
    第一节 多元主体辟谣话语中的对象类型分布
        一、多元主体辟谣话语中的灾害类型偏向
        二、多元主体辟谣话语中的谣言类型偏向
    第二节 多元主体辟谣话语中的策略倾向
        一、辟谣文本的情感注入
        二、澄清谣言的不实之处
        三、多种形态阐释辟谣信息
        四、造谣传谣者与辟谣者:辟谣文本中的二元对立
    小结
第四章 灾害事件中多元主体的辟谣效果
    第一节 灾害事件中多元辟谣主体的传播效果分析
        一、灾害事件中多元主体的辟谣信息传播力
        二、灾害事件中多元主体的辟谣信息接受效果
    第二节 灾害事件中多元主体辟谣信息接受效果的成因分析
        一、框架选择与凸显:多元框架与话语断层
        二、策略运用:情感、真相与话语权争夺
    小结
第五章 灾害事件中多元主体协同辟谣路径优化
    第一节 多元主体的角色定位
        一、核心主体:中坚力量与有待加强的辟谣效果
        二、主要主体:差异化的功能定位
    第二节 灾害事件中多元主体辟谣行动面临的困境
        一、普通个人传播力度弱与辟谣动力缺失
        二、官方媒体辟谣信息接受效果较差与公信力不足
        三、“后真相”时代的真相建构困境
    第三节 灾害事件中多元主体协同辟谣行动启示
        一、构建协同辟谣的共同目标
        二、完善信息资源配置
        三、完善灾害事件中多元辟谣主体联动机制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4)警务新媒体运营问题及优化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目的
    三、研究综述
    四、研究意义
    五、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六、研究方法
第一章 警务新媒体发展的外部环境
    第一节 新时代对警务工作提出新要求
        一、维护网络和国家安全的需要
        二、主动进行舆论引导的需求
        三、新媒体政治是把双刃剑
    第二节 社会转型期矛盾激化
        一、社会转型期的概念
        二、社会转型期矛盾类型及特征
    第三节 媒介定位日益市场化
        一、媒介定位市场化成为趋势
        二、媒介市场化造成公信力下降
    第四节 社交媒体占据主流话语空间
        一、社交媒体时代的传播特点
        二、社交媒体为政府管理提出新要求
第二章 警务新媒体的现状分析
    第一节 各类警务新媒体的发展概况及特征分析
        一、引导型
        二、线上服务型
        三、内容型
    第二节 警务新媒体价值
        一、关注民情民意,推动服务升级
        二、加强警民合作,共同打击违法犯罪
        三、拓展沟通渠道,树立公安良好形象
        四、节省警务工作成本,改善警力不足
        五、保障信息发布,引导社会舆论
        六、加强公安信息共享,建立内部联络机制
第三章 警务新媒体主要功能及内部运行机制
    第一节 信息发布
        一、信息发布的主要内容
        二、信息发布的流程
    第二节 提供服务
        一、警务新媒体的服务内容
        二、警务服务的运行流程
    第三节 舆情采集与引导
        一、舆情采集与引导的内容
        二、舆情监测运行机制与采集模式
第四章 警务新媒体运营调查与数据分析
    第一节 问卷调查
        一、问卷设计
        二、问卷发放与回收
    第二节 数据分析
        一、问卷信度分析
        二、问卷效度分析
        三、描述性统计分析
        四、方差分析
        五、回归分析
        六、主要结论和讨论
第五章 警务新媒体运营问题及原因分析
    第一节 媒介定位不够准确、创新意识有所欠缺
        一、用户体验有所缺失
        二、内容功能同质化严重
    第二节 舆情处置不够妥当
        一、舆论引导能力有所欠缺
        二、缺乏一定专业素养、容易引发二次危机
    第三节 风格呈现两极分化
        一、缺少互动,成为“僵尸”账号
        二、内容存在偏失,风格随心所欲
    第四节 队伍建设尚不全面,缺乏完整运营管理
        一、指导规划不足、发展差距过大
        二、专业管理人员与技术保障不足
第六章 警务新媒体优化策略研究
    第一节 找准风格定位、整合营销传播
        一、“平安北京”微博运营分析
        二、形象对于风格的构建
        三、内容对于风格的构建
    第二节 以用户为中心、提高服务质量
        一、“潍坊公安”微信公众号运营分析
        二、丰富线上咨询业务
        三、线下办事流程向线上转移
        四、收集群众反馈,加强警民互动
    第三节 紧跟热点话题,提升舆情引导能力
        一、“四平警事”抖音运营分析
        二、紧抓焦点,避免全盘兼顾
        三、打通媒体渠道,形成矩阵思维
研究总结
    一、研究结论
    二、研究不足
注释
参考文献
    (一)着作
    (二)学位论文
    (三)期刊论文
附录
    附录一
    附录二
致谢

(5)《四川日报》全媒体集群航拍新闻的生产和传播特点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研究现状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3.3 研究现状小结
    1.4 研究方法
    1.5 研究内容
    1.6 研究的创新点,重点和难点
        1.6.1 研究的创新点
        1.6.2 研究的重点和难点
第2章 新媒介技术视域下航拍新闻的发展历程
    2.1 概念界定
        2.1.1 什么是航拍?
        2.1.2 什么是航拍新闻?
    2.2 航拍新闻的发展历程
        2.2.1 人工航拍摄像阶段
        2.2.2 无人机航拍摄像阶段
    2.3 航拍新闻的优势
        2.3.1 新闻现场的全景展示
        2.3.2 空间环境的完整体现
        2.3.3 视觉审美的客观需求
第3章 《四川日报》全媒体集群的航拍新闻生产
    3.1 《四川日报》的全媒体集群融合发展战略
    3.2 航拍新闻在《四川日报》全媒体集群传播中的作用
        3.2.1 “矩阵式”立体传播格局形成的重要补充
        3.2.2 突发应急报道的重要渠道
        3.2.3 重大主题外宣报道的重要手段
    3.3 航拍新闻的应用范围
    3.4 《四川日报》全媒体集群的航拍新闻生产平台
    3.5 “航拍四川”频道:无人机垂直领域的内容生产
        3.5.1 “无人机+媒体”的众筹式新闻影像产品生产
        3.5.2 “航拍四川”品牌衍生的传媒产品生产
        3.5.3 基于无人机航拍技术生产新的新闻产品
    3.6 “川报号”直升机:“空中中央厨房”的内容生产
        3.6.1 搭建“空中中央厨房”的设想
        3.6.2 “空中中央厨房”的新闻生产流程
        3.6.3 “通用航空+媒体”的全媒体报道新闻生产案例
第4章 《四川日报》全媒体集群航拍新闻的传播特点
    4.1 传播者由专业记者转变为无人机航拍爱好者
        4.1.1 传播者大众化,航拍爱好者成为新闻供稿通讯员
        4.1.2 专业记者新闻素材采集技能多样丰富,全媒记者涌现
    4.2 传播内容由单一航拍影像向无人机垂直领域专业内容拓展
        4.2.1 时政严肃内容的视觉化呈现
        4.2.2 从最初无人机PGC生产平台向UGC生产平台过渡
        4.2.3 以整个无人机领域作为航拍新闻生产的内容
        4.2.4 新媒体产品创新的技术性特征明显
    4.3 传播渠道由传统媒体平台向新媒体平台倾斜
        4.3.1 主流党媒依靠平台优势形成强势传播
        4.3.2 全媒体集群加速跨媒介融合,体现传播的复合多元
    4.4 受众由对未知不确定的大众“广播”转向对专业爱好者的“窄播”
        4.4.1 “广播”的受众对航拍视听内容的使用与接受度普遍较高
        4.4.2 为“窄播”的受众提供更加专业化的航拍新闻内容
    4.5 传播效果注重受众反馈的同时加强树立媒体自身品牌效应
        4.5.1 航拍新闻内容传播注重受众反馈
        4.5.2 优质内容的传播加快媒体自身品牌的树立
第5章 《四川日报》全媒体集群航拍新闻生产面临的问题
    5.1 航拍爱好者作为传播者素质参差不齐,队伍松散随意性大
    5.2 无人机领域专业门槛高,内容采编的科学和准确性难把握
    5.3 《四川日报》对传统平台与新媒体平台的融合互动有待提升
    5.4 普通受众“看热闹”与专业受众“看门道”的反馈难平衡
    5.5 传统媒体与新媒体集群结合传播后的效果有待加强
第6章 《四川日报》全媒体集群航拍新闻生产的发展对策及发展前景
    6.1 《四川日报》全媒体集群航拍新闻生产的发展对策
        6.1.1 举办线下培训活动,增强用户黏性,提高航拍爱好者媒介素养..
        6.1.2 扩充具有专业领域知识的记者飞手采编队伍保证内容质量
        6.1.3 利用好传统平台的同时加强和重视新媒体平台建设
        6.1.4 同时注重普通受众和专业受众的“双反馈”,找到内容平衡点
        6.1.5 加强严肃内容的视觉化传播,打造航拍新闻品牌“IP”
    6.2 航拍新闻生产未来的发展前景
        6.2.1 基于技术进步的发展前景
        6.2.2 基于国家政策逐步放开的发展前景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附录

(6)邢台电视台7·19洪灾报道舆论引导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来源、研究目的和意义
        1.1.1 选题来源
        1.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内研究综述
        1.2.2 国外研究综述
    1.3 研究方法、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内容
        1.3.3 创新点
    1.4 相关情况
        1.4.1 邢台电视台及邢台7·19洪灾
        1.4.2 问卷情况说明
    1.5 相关理论
        1.5.1 舆论引导
        1.5.2 马克思主义舆论引导观
        1.5.3 议程设置理论
2 邢台电视台的观众群及引导舆论的方式
    2.1 邢台电视台观众群分析
    2.2 邢台电视台引导舆论的方式
        2.2.1 主动性舆论引导
        2.2.2 监测性舆论引导
        2.2.3 被动性舆论引导
3 邢台电视台在7·19洪灾报道中引导舆论的优势和有益探索
    3.1 邢台电视台在7·19洪灾报道中引导舆论的优势
        3.1.1 地域属性明显,能够准确分析舆情
        3.1.2 信息具有接近性,能够为公众释疑解惑
        3.1.3 依托自身资源优势,能够实时监测舆情
    3.2 邢台电视台在7·19洪灾报道中引导舆论的有益尝试
        3.2.1 配合政府召开新闻发布会
        3.2.2 构建预警报道制度
        3.2.3 设置灾区重建议题
4 邢台电视台在7·19报道中舆论引导力的欠缺及原因
    4.1 邢台电视台在7·19报道中舆论引导力的欠缺
        4.1.1 互动机制不健全,并未随势而变
        4.1.2 报道角度片面,不够客观公正
        4.1.3 时效性不足,没有及时跟进
    4.2 邢台电视台在报道7·19洪灾中舆论引导力不足原因分析
        4.2.1 内部:硬件落后,软件欠缺
        4.2.2 外部:舆论的格局改变,关注度被降低
5 邢台电视台在自然灾害报道中提升舆论引导力的路径
    5.1 以提高报道能力为突破口提升舆论引导力
        5.1.1 发挥优势,健全舆论引导机制
        5.1.2 补足短板,完善舆情监测系统
    5.2 以提高议程设置能力为核心提升舆论引导力
        5.2.1 潜伏期的议程设置
        5.2.2 爆发期的议程设置
        5.2.3 持续期的议程设置
        5.2.4 消退期的议程设置
    5.3 以提高与政府的沟通能力为关键提升舆论引导力
        5.3.1 增加信息透明度,畅通渠道
        5.3.2 加强新闻发言人培训,及时沟通信息
    5.4 以提高新媒体驾驭能力为重点提升舆论引导力
        5.4.1 巧用新媒体,抢占舆论引导制高点
        5.4.2 加强互动,完善用户反馈机制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调查问卷
    附录二7·19邢台特大洪灾中《邢台新闻联播》相关报道统计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7)基于“把关人”理论的地方政府在重大突发事件新闻发布中的策略研究 ——以建筑业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的背景
        1.1.2 研究的意义
    1.2 研究方法
    1.3 研究的创新点
2 概念理论与研究框架
    2.1 概念解析
        2.1.1 突发事件
        2.1.2 建筑业工程重大突发事件
        2.1.3 突发事件传播
    2.2 相关理论及研究现状
        2.2.1 “把关人”理论
        2.2.2 重大突发事件传播研究
        2.2.3 政府危机公关研究
        2.2.4 政府“把关人”相关研究
        2.2.5 “把关人”理论应用研究
        2.2.6 研究述评
    2.3 研究思路与研究框架
        2.3.1 研究思路
        2.3.2 研究框架
3 案例
    3.1 案例简介
    3.2 案例选择依据
4 突发事件新闻发布中政府“把关”的不同阶段
    4.1 角度分析
        4.1.1 传播信息阶段
        4.1.2 引导舆论阶段
        4.1.3 心理抚慰阶段
    4.2 问题分析
        4.2.1 “把关人”自身的局限
        4.2.2 “把关人”角色的弱化
    4.3 应对策略
        4.3.1 突破自身局限健全新闻传播应急处理机制
        4.3.2 强化“把关”角色建立快速回应机制
5 政府在突发事件新闻发布中“把关”的路径
    5.1 角度分析
        5.1.1 选择滚动字幕的投放时机
        5.1.2 管控口播新闻的内容呈现
        5.1.3 发挥连线报道的便捷优势
        5.1.4 巧用现场报道的画面呈现
        5.1.5 放大现场直播的实时效果
    5.2 问题分析
        5.2.1 “把关”环节很难处理利益问题
        5.2.2 “把关”环节亟待强调责任问题
    5.3 应对策略
        5.3.1 加强与媒介合作平衡各方利益
        5.3.2 强化传播责任划分和惩戒落实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8)突发事件中政府网络话语权的建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相关文献综述
        1.2.1 国外研究文献综述
        1.2.2 国内研究文献综述
        1.2.3 文献研究评述
    1.3 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及论文的创新之处
        1.3.1 研究思路与论文构架
        1.3.2 研究方法
        1.3.3 创新之处
第2章 概念界定及相关理论
    2.1 概念界定
        2.1.1 突发事件
        2.1.2 话语与话语权
        2.1.3 政府网络话语权
    2.2 相关理论
        2.2.1 议程设置理论
        2.2.2 框架理论
        2.2.3 意见领袖理论
        2.2.4 “把关人”理论
    2.3 网络话语权建构对突发事件解决的政治意义
        2.3.1 告知准确信息,有利于危机化解
        2.3.2 赢得舆论主导权,避免流言传播
        2.3.3 维护社会稳定,提升政府良好形象
第3章 突发事件中政府网络话语权建构现状及存在问题
    3.1 突发事件中政府网络话语权建构现状及成就
        3.1.1 网络话语权控制意识普遍提升
        3.1.2 网络话语权建构相关规制逐步建立
        3.1.3 政府网络话语权实施专职机构的设立
    3.2 突发事件政府网络话语权建构存在的不足
        3.2.1 时效“失效”致事件处理的被动
        3.2.2 权威“失语”致政府公信力下降
        3.2.3 口径“不一”致虚假新闻层出不穷
    3.3 从“苍南城管事件”透视政府网络话语权问题及原因
        3.3.1 “苍南城管事件”情况介绍
        3.3.2 政府处理“苍南城管事件”中网络话语权突出问题
        3.3.3 “苍南城管事件”网络话语权畸变成因
        3.3.4 事件经验及教训
第4章 国外突发事件中政府网络话语权建构经验借鉴
    4.1 国外网络话语权建构具体实践手段和方法
        4.1.1 美国:法制化
        4.1.2 法国:社会协同化
        4.1.3 日本:健全的信息发布和传播机制
        4.1.4 英国:实施机构的专门化
        4.1.5 新加坡:管制的强硬化
    4.2 国外网络话语权建构的启示
第5章 我国突发事件中政府网络话语权建构的完善对策
    5.1 主动提升网络话语权的管理水平
        5.1.1 完善信息发布及新闻发言人制度
        5.1.2 建立网络舆情监控和研判机制
        5.1.3 健全网络舆论管理的法制建设
    5.2 引导媒体舆论并构建网络话语权合理表达渠道
        5.2.1 巧用议程设置进行媒体新闻舆论引导
        5.2.2 设定情景框架强化主流媒体道德责任
        5.2.3 新媒体的合理利用
    5.3 建构“共境”式网络文明环境
        5.3.1 提倡舆情响应责任制,突出“意见领袖”作用
        5.3.2 加强与网络大V的良性互动
        5.3.3 重视受众道德话语权意识的培养
第6章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信

(9)中国大陆媒体对伊斯兰国家报道研究(2001—2015)(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论 第1章 与本研究相关的概念厘定与关系梳理
1.1 “伊斯兰国家”的基本概念与组织特征
1.2 911 事件后美国对伊斯兰国家的话语特征与“伊斯兰恐怖论”
    1.2.1 西方话语构建下的伊斯兰世界与“恐怖主义”界定的逻辑对立
    1.2.2 美国媒体对伊斯兰国家的形象建构与“伊斯兰恐怖论”
1.3 中国与伊斯兰国家的外交关系梳理
    1.3.1 中国与伊斯兰国家的建交情况与外交关系特征
    1.3.2 “一带一路”战略与对伊斯兰国家合作的新局面
1.4 中国与伊斯兰国家的媒体交往与合作
    1.4.1 伊斯兰国家的媒体发展概况与对华交往情况
    1.4.2 中国和伊斯兰国家媒体合作中存在的问题
1.5 911事件后的报道分期及本研究的媒体考量
1.6 本章小结 第2章 对伊斯兰国家报道的传播者与传播控制分析
2.1 传播主体分析
    2.1.1 传播组织与传播机构分析
    2.1.2 传播工作者分析
2.2 传播法律法规与宗教禁忌分析
    2.2.1 与伊斯兰国家报道相关的国内法律法规分析
    2.2.2 与伊斯兰国家报道相关的国际法律法规分析
    2.2.3 伊斯兰教的基本禁忌与报道注意事项
2.3 微观控制分析
    2.3.1 表达控制分析
    2.3.2 屏蔽控制分析
2.4 宏观控制分析
    2.4.1 报道的信源控制分析
    2.4.2 热点与热度控制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对伊斯兰国家报道的内容与文本话语分析
3.1 报道的主要内容特征分析
    3.1.1 常规报道领域内容分析
    3.1.2 宗教报道领域内容分析
    3.1.3 战争及冲突报道领域内容分析
3.2 报道规范与报道伦理分析
    3.2.1 报道中的价值判断与信息选择分析
    3.2.2 报道中的“羊群效应”与“破窗”现象分析
    3.2.3 报道中的新闻失实与新闻想象问题分析
    3.2.4 报道中的题材偏好与报道失衡问题分析
3.3 报道的文本话语分析
    3.3.1 报道文本的表达方式分析
    3.3.2 报道文字文本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3.3.3 报道的立场和倾向性分析
3.4 图片报道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3.4.1 使用“恐怖”和“惊悚”的图片而不加修饰
    3.4.2 涉及伤亡图片未经技术处理而直接呈现
    3.4.3 报道缺乏原创图片或配图牵强
    3.4.4 选用图片缺乏宗教人文关怀
    3.4.5 商业网站过多转载猎奇和揭丑类负面图片
3.5 视频报道中的问题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对伊斯兰国家报道的媒介渠道与报道能力分析
4.1 报道的信源与渠道类型分析
    4.1.1 外媒渠道分析
    4.1.2 大陆官方媒体渠道及其报道量分析
    4.1.3 伊斯兰国家事主国媒体渠道分析
    4.1.4 中国穆斯林民间媒体渠道分析
4.2 报道与评论能力分析
    4.2.1 官方媒体向伊斯兰国家派驻记者站能力分析
    4.2.2 对伊斯兰国家报道的资料配置能力分析——以新华网为例
    4.2.3 新闻采制难度与报道风险分析
    4.2.4 原创评论能力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对伊斯兰国家报道的受众和效果分析
5.1 报道的受众调查与分析
    5.1.1 受众的基本特点与舆情生成分析
    5.1.2 受众调查与结果分析
5.2 报道的传播效果测定
    5.2.1 传播效果测定的基本情况
    5.2.2 “沉默的螺旋”在传播效果中的体现
    5.2.3 传播效果测定难度与测定行为缺失
    5.2.4 传播中的“不闭环”与“不对流”现象分析
5.3 对伊斯兰国家报道的议程设置分析
    5.3.1 议程设置的差异性分析
    5.3.2 从搜索引擎结果看议程设置
    5.3.3 从新闻评奖与评选看议程设置
5.4 对伊斯兰国家报道的意见领袖分析
    5.4.1 舆情的差异性与舆论制衡分析
    5.4.2 意见领袖的构成及作用机理分析
    5.4.3 意见领袖的平台建构与串场作用分析
5.5 以“一带一路”建设为契机提升对伊斯兰国家的报道效果
5.6 本章小结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10)当新旧媒体相遇:太阳花运动的媒介镜像(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为什么选社会运动?
    二、为什么从媒介切入?
    三、什么是社会运动?
    四、为什么是太阳花?
第二章 文献综述与理论回顾
    一、社会运动研究
        (一) 集体行为论
        (二) 资源动员论
        (三) 政治过程论
        (四) 政治机会论
        (五) 框架建构论
        (六) 新社会运动论
        (七) 国家与社会运动
        (八) 抗争政治
    二、社会运动与媒体
        (一) 大众媒体与社会运动
        (二) 新媒体与社会运动
        (三) 新旧媒体关系
    三、国内相关研究
        (一) 新媒体研究
        (二) 国内社会运动和群体性事件研究
    四、本章小结
第三章 研究设计
    一、研究目的与意义
    二、研究设计与方法
        (一) 研究对象
        (二) 研究问题
        (三) 分析框架
        (四) 研究方法
        (五) 研究过程
        (六) 相关概念辨析
第四章 太阳花运动的媒介镜像
    一、中天新闻的“检视”建构
        (一) 违法乱纪:霸占“立法院”
        (二) 政院事件:破坏者形象构建
        (三) 政院延续:警察VS学生的双面建构
        (四) 凯道游行:负面底色下的褒贬中立
        (五) 检视增加:漏洞百出的运动
        (六) 暴力因素:对“破坏”的关注与放大
        (七) 造神运动:学运领袖的神化与批判
        (八) 运动退场:对追责的强调
        (九) 服贸协议:多层次说理相挺
        (十) 对“中天”的小结
    二、TVBS:流动的框架
        (一) 318之夜:狼藉与混乱建构
        (二) 框架首转:从质疑到中立
        (三) 二次转变:对“占领政院”事件的报道
        (四) 逐渐三转:过渡时期的TVBS报道框架
        (五) 凯道游行:支持与切割的微妙操作
        (六) 框架四转:对立、退场与质疑
        (七) 运动退场:话题刺激性炒作
        (八) 五转与切割:退场之日与包围中正一
        (九) 对警察、服贸议题及花边新闻的特殊报道
        (十) 对TVBS的小结
    三、新闻e论坛:对运动空间的实时民粹化展演
        (一) 草根视角:媒体不报,我们来报
        (二) 政院之夜:突出警察暴力的实时播报
        (三) 凯道之前:支持立场的延续
        (四) 330凯道:跟随式直播
        (五) 退场前夕:双重标准下的正负建构
        (六) 退场之日:确认与升华运动价值
        (七) 抗争再起:连接运动框架的正面建构
        (八) 运动领袖:平凡化操作框架
        (九) 对“新闻e论坛”的小结
    四、黑岛青脸书:运动核心的跟随式“喉舌”框架
        (一) 运动初期:实时播报的动员框架
        (二) 政院事件:及时切割与声援利用
        (三) 凯道前夕:转守为攻
        (四) 激情消退:改变策略维持动能
        (五) 退场之时:对运动的极尽讴歌
        (六) 路过中正一:切割与声援
        (七) 运动领袖的“集权”建构和警察“暴力”建构
        (八) 对“黑岛青”的小结
    五、本章小结
第五章 互动的“战场”:新旧媒体与运动的多面互动
    一、内容层面
        (一) 旧媒体上的新媒体
        (二) 新媒体上的旧媒体
    二、行动层面
        (一) 新旧媒体之间
        (二) 新旧媒体与运动之间
    三、“互动”对内容生产的影响
        (一) E论坛:徘徊于“游击”与“正轨”之间
        (二) 中天:内部高度一致下的组织保证
        (三) TVBS:收视率挂帅下的无奈
        (四) 黑岛青:随运动阶段变化的内容生产
        (五) 作为在场的“新媒体”
    四、对媒体与运动的最终讨论
        (一) 318夜晚:“没有组织,怎么冲?”
        (二) 政院事件:内外困境和控制不足下的悲喜剧
        (三) 退场转折:330凯道后的衰落
        (四) 传统媒体:聚焦、造神、监督和权力集中
        (五) 新媒体:根植于运动内部的建设性角色
    五、本章小结
第六章 变迁、结构、话语下的太阳花
    一、财团化、贫穷化、少子化与相对剥夺感的产生
    二、国家性质与社会性质
        (一) 历史因素及其发展背景
        (二) 国家性质与社会运动
        (三) 社会性质与社会运动
        (四) “结构”因素的综合性分析
    三、话语、意识形态与太阳花
        (一) 国族认同焦虑和“反中国因素”
        (二) 反黑箱服贸的民主诉求
        (三) 反自由贸易论述与“泛左”思想
        (四) 世代正义与青年参与
        (五) 对“话语”与框架建构论的讨论
    四、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语
    一、得出的几点结论
    二、结论基础上的几点讨论
        (一) 社会运动发展与媒体的矛盾与困境
        (二) 信息时代社会运动中新媒体的“参与式实践”
        (三) 关于“媒体悖论”的讨论
        (四) 对辩证技术观的呼唤
    三、关于研究本身的几点讨论
        (一) 不同视角下对研究对象的不同观感
        (二) 研究进场和资料获取
参考文献
致谢

四、突发事件中的传播技巧——9·11事件后美国电视新闻报道(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多维属性分析的在线文本特征识别与舆情引导 ——以Twitter“玛利亚”飓风突发事件评论为例[D]. 肖迪. 南昌大学, 2020(01)
  • [2]转基因食品信息传播的敌意媒体效应影响因素及机制研究[D]. 白如金. 上海交通大学, 2020(01)
  • [3]基于协同治理视角的灾害事件多元主体辟谣研究[D]. 宋雪. 华东师范大学, 2020(08)
  • [4]警务新媒体运营问题及优化策略研究[D]. 郭福栋. 山东师范大学, 2020(08)
  • [5]《四川日报》全媒体集群航拍新闻的生产和传播特点研究[D]. 王曦. 成都理工大学, 2019(02)
  • [6]邢台电视台7·19洪灾报道舆论引导力研究[D]. 高璐. 河北经贸大学, 2018(07)
  • [7]基于“把关人”理论的地方政府在重大突发事件新闻发布中的策略研究 ——以建筑业为例[D]. 贺波. 武汉大学, 2018(06)
  • [8]突发事件中政府网络话语权的建构研究[D]. 韦媛媛. 湖北工业大学, 2016(08)
  • [9]中国大陆媒体对伊斯兰国家报道研究(2001—2015)[D]. 金强. 河北大学, 2016(02)
  • [10]当新旧媒体相遇:太阳花运动的媒介镜像[D]. 许剑峰. 南京大学, 2016(05)

标签:;  ;  ;  ;  ;  

紧急情况下的沟通技巧——9/11后美国电视新闻报道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