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雕塑家特殊权利的保护

论雕塑家特殊权利的保护

一、谈雕塑家特殊权利保护(论文文献综述)

罗舜元[1](2021)在《“技术的反思” ——数字建模与传统雕塑》文中指出本文通过引言部分表述了为何探讨数字建模与传统雕塑间的关系,并发现这对关系中所蕴藏的问题,从而确立了“技术的反思”这个话题。本文的正文部分分为四章。第一章通过论述数字雕刻最本质构成方式——网格和在网格构成下所形成的拓扑结构,以此来论证这些因素是如何对造型产生作用;在此基础上讨论数字建模下“点、边、面”的概念与传统雕塑“点、线、面”的概念之间的关系究竟是如何。第二章通过论述数字建模的整体建模方式来还原数字建模的整体面貌。在这个基础上运用对比分析的方法来比对数字建模制作的“非线性”特征与传统雕塑制作的“线性”特征。从彼此特征的对比中讨论是否存在技术代替的问题,以及从中引申到两种制作方式背后关于感官—这一个主体性的话题中。第三章主要以空间作为主线来论述数字建模所处的虚拟空间与现实空间的关系,以及传统雕塑与现实空间的关系。在这两个层面的基础上讨论了创作主体对空间的认识。第四章从观众与技术公司两个角度切入,一方面,论述观众作为接受者分别对数字技术与传统雕塑有何期待;另一方面,揭示技术、技术公司与用户间关系,从而探讨传统雕塑所蕴含的价值。结论部分对篇首的“反思”做出了回应,阐明作者的态度。

沈平子[2](2015)在《中国近代首位女雕塑家王静远事迹考略》文中认为在中国第一代女雕塑家群体中,王静远毫无争议地堪称"中国第一位女雕塑家"。她早年留法专攻雕塑,开启中国女性从事雕塑之先河。留学期间参选中山陵孙中山雕塑活动,先后任教于国立艺术院(1930年更名为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雕塑科,又曾首开雕塑家个人在北平中南海专辟雕塑馆之先例。抗战期间滞留北平,在沦陷区艰苦条件下努力教学,却在胜利后的1947年被北平艺专解聘。1956年后任中央美

杨国瑞[3](2015)在《论中国现代雕塑家的社会责任》文中认为社会角色显示出社会责任,社会责任体现社会价值。中国现代雕塑家已脱去古代匠人的角色,被赋予新的身份和地位,这也对雕塑家的社会责任提出新的要求。雕塑家具有特殊的社会价值,这价值的产生虽无法排除偶发性的可能,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依旧是其艺术价值的重要保障,所以作为中国现代雕塑家,应该明确承担社会责任的重要性,从而引发深入的思考。更从雕塑艺术的特殊性来思考雕塑家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这已经成为规范现代雕塑家队伍,推动现代雕塑艺术发展的当务之急。

任日[4](2014)在《语言的嬗变 ——从“雕塑1994”到“雕塑2012”看中国当代雕塑的演化》文中认为本文以“雕塑1994”和“雕塑2012”两个展览作品语言所呈现的变化为主体线索。其中涉及到隋建国等五位雕塑家19年中,具有影响力、代表性的作品演化的历程。以及与此时期形成对比研究的雕塑现象与语言的变化。语言的嬗变,不仅指涉作品语言形式的方面,更涉及在此形式下隐含的问题意识、观念与创作方法的转变。整体概括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80年代末期到90年代中期;使用现代主义雕塑语言,表现为存在主义的象征方法。通过表现、隐喻、象征来传达个体的观念。第二阶段,90年代中后期开始更多关注符号学、社会学语义,以及雕塑可能介入当代文化的价值。同时使用反形式、解构的方法。第三阶段,2000年中后期,雕塑语言逐渐过渡到对“材料”、“物性”等雕塑本体语言的重新深入。表现为现代主义精神的回归,对抽象、纯粹、本体的追求与当代观念价值的融合。构成“新”的语言观。同时形成一系列新的创作方法,不局限于固定的形式表层语言。伴随着对“材料”语言的持续扩展,以“非形式”、“无形式”逐渐替代之前的“反形式”语汇。尊重物体与人“自在”的价值,对雕塑本体语言研究的持续深入,将会形成一种更为本源和内在的语言观念。即“元语言”,雕塑语言的语言。需要强调的是它不是一种普世价值观、循环论。而是中国当代雕塑发展到今天,80年代末90年代初成长起来的一代人的个人价值和精神性与当代文化、观念嫁接的产物,以及由此形成作品语言的表述。由两次具体的展览,作为文章讨论的时间节点和事实材料依据,试图以点窥面,分析、概况中国当代雕塑从80年代末期至今语言演化的趋向,由此勾勒出中国当代雕塑发展的一条重要线索。

孙菊霞[5](2011)在《创伤叙事与写作治疗 ——学校语文教育中的心理辅导研究》文中提出每个人在成长过程中都可能会遭遇各种问题或创伤,地震、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给灾区孩子带来身心的毁灭性创伤;信息高速发展、物欲横流的都市使很多少年迷失方向。如何教会学生成功应对生活创伤,勇敢承受各种挫折,从中得以锻炼,提升心理素质,是每一位教师的责任,更是我国素质教育的重要课题之一。在语文等学科教育中开展心理健康辅导是当代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对于发展学生心理素质、预防心理问题的产生具有重要意义。学科教师实施心理辅导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在我国当前文化背景下,语文教师实施心理辅导具有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本研究目的在于分析创伤叙事、写作疗法等相关心理辅导方法与语文教育之间的联系,论述汉语文教育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作用机制,探讨语文教师应该如何在语文教育过程中实施心理辅导。从理论角度探讨心理辅导和语文教育之间的关系,阐述语文教师实施心理辅导的可行性及优势;从实践层面,调查语文教师对于在语文教学中实施心理辅导的看法和态度,深入一线了解他们的想法和具体做法,与他们共同探讨和改善在语文教育中实施心理辅导的途径和方法等,分别采用问卷调查、质性访谈、行动研究以及案例分析等研究方法。问卷调查以沪、甘两地38所学校的语文教师为研究对象,采用自编问卷《语文教师与心理辅导相关问题的现状调查》了解语文教师对心理辅导相关问题认识和理解的大概情况。经检验,该问卷具有较好的信效度,量表总的内在一致性系数为0.856,各因子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分别是0.765、0.678、0.696、0.713。调查结果显示,语文教师对于在语文教学中实施心理辅导普遍持有积极、肯定的态度。他们一致认为在语文教育中实施心理辅导具有可行性,认为语文教学与心理辅导之间存在密切关系,肯定心理辅导可以促进学生发展的观点,对成绩和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表示中立,认为开展心理辅导工作一定要多方配合、广泛参与。大多数老师认为自己缺乏心理咨询方法、心理辅导的技术和能力。根据学生外在行为判断、直接找学生谈话、鼓励是他们较常使用的辅导方法。质性研究涉及语文教师、心理教师、校长、学生等共二十三位受访者。根据对资料的编码、整理、归纳和分析发现,老师们对语文教学中实施心理辅导普遍持肯定和支持态度,认为语文教育与心理辅导关系密切并相互影响;多数语文教师被动而无意识地应对学生问题,通过讲道理、谈心等传统方法建构师生关系;部分语文老师还是能有意识地主动利用课文内容和丰富的语文课程资源实施心理辅导,常用方法包括:充分利用课文内容、讲故事、运用音乐创设情景、领悟与言语鼓励、谈心日记、课本剧与角色扮演等。实施心理辅导需要语文教师具备无条件接受学生、关爱学生、自我反省、领悟探索等基本素养。在实施过程中,老师们往往存在任务不清、缺乏系统性等困惑,家庭、社会等外界环境因素影响较大,因此他们需要接受相应的培训,提升心理辅导能力。行动研究部分,从个案角度切入,采用创伤叙事等心理辅导方法,将课文内容讲解和写作等语文实践活动相结合,借鉴现场实验设计思路,有目的地从不同学校选取四位语文教师进行培训和引导,使其根据教学进度借助字词联想、看图说话、作文等方式了解学生,使用创伤叙事、情绪日记、诵读经典等方法实施心理辅导。有192名学生参与了本研究,他们完成了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量表,社交焦虑量表,自尊量表,儿童自我意识量表等测试。三个月后,不同学校的实验组和对照组之间都产生不同程度、不同项目的改变,主要体现在情绪、焦虑等个别项目上的变化。L、H、M校实验组学生在情绪等项目上的变化较对照组有一定改善,但Q校效果不太明显,师生评定存在差异。定性研究结果表明,语文教师在有意识挖掘教材资源、使用叙事作文等相关方法、主动探索等条件下,改善学生心理状况具有可行性。得出结论,语文教师可以利用作文等语文活动及时发现学生受创伤情绪、不良认知等情况、了解学生心理,利用课文调节认知,配合写作宣泄情绪,在语文教育过程中实施心理辅导,从而预防和减少心理问题发生,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对几位语文教师所撰写案例进行分析后发现,她们对学生的基本情况和家庭背景都有更为深入、细致、全面地了解。她们饱含情感,能够设身处地替学生着想,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就可以了解学生特点,通过讲解课文、及时沟通、创伤叙事、同学互助等形式,有针对性地进行隐性心理辅导,从而巧妙地避免阻抗,借助班级团队氛围,利用家长和其他教师多方力量,及时、有效地实施干预。得出结论,语文教师实施心理辅导的前提在于充分深入了解学生,以课堂阅读和作文教学为主渠道,以课外语文活动为辅助手段,提升教学中的评估和心理辅导能力、反思研究,培养教师心理辅导能力是成功的关键。

阙真喜[6](2010)在《困境与转机——中国雕塑的现代化转型研究》文中认为本文以民国时期的中国雕塑为研究对象,以抗日战争爆发为其发展的分水岭,将中国现代雕塑的发展进程设置于时代吁求的大背景中,研究这一时期中国雕塑在现代化进程中遭遇困境的原因以及特殊的大时代所赋予的转机。笔者通过对具体雕塑家在抗战爆发前后的特殊时期,他们的生存状态、创作环境、表现手法、艺术理念、被认知程度以及对代表作品艺术形式的分析研究,深入论述了中国雕塑在转型时期所经历的困境和转机,并分析了这两种状态形成出现的时代背景、理论支持和雕塑家的个人努力。作为一门公共艺术,雕塑的发展和研究相对于其他艺术形态,更加需要稳定的环境,强大持续的经济支撑,雕塑作品赞助者和创作者之前的默契和相互沟通协调,更需要同时代广大读者对这一时期雕塑艺术风格的欣赏能力和接受程度。而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国,正是处于军阀混战,民不聊生,经济状况欠佳的时期,这都对雕塑艺术的实现和发展带来了毁灭性的打击。这一时期,几乎所有的雕塑家都在为生计和生存的问题发愁,更遑论执着于雕塑艺术创作了。这一时期的雕塑家并不完全是纯粹的职业雕塑家,他们为了糊口,或者多样的艺术兴趣,具有多重的社会身份,这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雕塑艺术的发展。抗日战争爆发后,民族国家的政治意识成为压倒一切的问题,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阳春白雪的艺术受到了艺术界的批评,艺术家一致认为,艺术创作要为顺应大时代的吁求,为民族的自由独立事业贡献出自己的一份责任。抗战宣传的特殊需求,给中国的写实主义雕塑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写实主义创作方式及教学体系在中国的雕塑教学中逐步建立,并为后来的雕塑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相较其他的艺术类型,雕塑艺术迟到1940年才显示出其独有的宣传教育作用。雕塑家都积极地参加到抗战宣传的雕塑创作中,创作了一大批抗日将士、民族英雄、革命领袖的艺术形象,在教育和鼓舞广大国民抗战信心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最后得出结论:中国雕塑的现代化进程,在经历了困境之后,中国雕塑的现代化进程转型的标志无疑就是抗战时期写实主义雕塑手法的建立和新创作模式的确立,即标志着中国雕塑由传统形态转向了新的现代雕塑模式,这既是中国现代雕塑自身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民族危亡的特殊时期,大时代吁求下的中国雕塑家的自觉选择。正是中国现代雕塑在现代化的进程中选择了与民族国家的发展潮流合拍,才使得这一时期的雕塑艺术在当时乃至其后的时间里处于“一尊”的艺术地位。在研究过程中,笔者借鉴了众多前辈、同仁的现有研究成果,并时有厘正。笔者认为,中国雕塑在转型时期形成的创作手法和艺术观念,至今还对中国雕塑艺术创作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秦兵[7](2000)在《谈雕塑家特殊权利保护》文中研究表明 最近,不断有报纸报道雕塑家与城市、组织、企业或个人之间因为各种原因发生争议的事情,而且这种争议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出现增多的趋势。为了更好地保护雕塑家的权利,我们就某些一般性的专业问题作一初步探讨。鉴于所掌握相关材料的局限性,我们对这种保护还要做进一步的限定,在这里,主要谈谈中国境内的法律。 在中国,主要有两部法律涉及雕塑家的权利保护,一个是《合同法》,另一个就是《着作权法》,相应地,我们可以将雕塑家的权利分为两个重要的权利,即合同权利和着作权利。

二、谈雕塑家特殊权利保护(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谈雕塑家特殊权利保护(论文提纲范文)

(1)“技术的反思” ——数字建模与传统雕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无法逃避的“点、边、面”
    第一节 网格与布线
    第二节 拓扑结构
    第三节 此“点、边、面”非彼“点、线、面”
第二章 被替代的技术
    第一节 不仅仅是加减法
    第二节 “线性”与“非线性”
    第三节 自然感官与新感官
第三章 没有广延的世界
    第一节 “模仿的模仿”——现实世界的参数化
    第二节 与现实世界的暖昧关系
    第三节 知觉与空间
第四章 技术商品化之后的出路
    第一节 呈现与期待
    第二节 技术公司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2)中国近代首位女雕塑家王静远事迹考略(论文提纲范文)

一、生卒年的考证
二、早年求学经历
三、赴法俭学及学籍档案、留学照片的发现
四、为孙中山塑像
五、任教于国立艺术院及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
六、雕塑艺术创作成就

(3)论中国现代雕塑家的社会责任(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雕塑家社会责任的认知
    1.1 对社会责任的认知
    1.2 雕塑家应该承担社会责任
第二章 雕塑家的社会角色及地位与社会责任的关系
    2.1 中国古代雕塑家的社会地位分析
    2.2 中西雕塑家社会角色及地位的不同
    2.3 雕塑家社会角色及地位与社会责任的关系
    2.4 中国现代雕塑家的新身份被赋予新的社会责任
第三章 雕塑家的社会责任与社会价值的关系
    3.1 现代雕塑家的社会价值
    3.2 现代雕塑家的存在:社会责任体现社会价值
第四章 现代雕塑家的社会责任
    4.1 现代雕塑家有满足大众审美需求的责任
    4.2 现代雕塑家有引导大众审美的责任
    4.3 现代雕塑家有美化城市环境的责任
    4.4 现代雕塑家有扞卫雕塑艺术纯净的责任
    4.5 现代雕塑家有继承和发展中国传统雕塑艺术的责任
    4.6 现代雕塑家作为文化工作者的共同社会责任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4)语言的嬗变 ——从“雕塑1994”到“雕塑2012”看中国当代雕塑的演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第一节)选题的缘由
    1.2 (第二节)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概述
        1.2.2 国外研究现状概述
    1.3 (第三节)研究的方法与意义
    1.4 (第四节)文章研究的重点与基本结构
第二章 语言的基础
    2.1 (第一节)1979 年之前的中国雕塑发展概述
        2.1.1 建国之前的中国雕塑发展概述
        2.1.2 1949-1979 年中国雕塑发展概述
    2.2 (第二节)1979 年—1994 年中国当代雕塑发展概述
        2.2.1 现代主义形式与模仿
        2.2.2 新形式新语言
第三章 语言的扩展
    3.1 (第一节)雕塑语言的概念
        3.1.1 何为雕塑
        3.1.2 何为雕塑语言
    3.2 (第二节)存在与象征
        3.2.1 “雕塑 1994”的语言背景
        3.2.2 “雕塑 1994”语言的特点
        3.2.3 “包裹”的空间
        3.2.3.1 空间的构造
        3.2.3.2 空间的想象
        3.2.4 “聚合”的体量
        3.2.5 “粗糙”的材质
        3.2.6 “感性”的语言
        3.2.6.1 解放的力量
        3.2.6.2 感性与观念
        3.2.7 局限与问题
    3.3 (第三节)社会情境与符号语言:日常经验语言
        3.3.1 “扯开”的现场
        3.3.2 “迷幻”的镜像
        3.3.3 “日常”的材料
    3.4 (第四节) 雕塑的本土化与国际化
        3.4.1 个人性与公共性
        3.4.2 公共“语言”
        3.4.3 公共“言语”
第四章 语言的转向
    4.1 (第一节)“雕塑 2012”作品语言
    4.2 (第二节)雕塑的元语言
        4.2.1 “元”观念
        4.2.1.1 空间与“身体”
        4.2.1.2 时间与“生命”
        4.2.2 “自在”的物体
        4.2.3 “诱惑”的光线
        4.2.4 “身边”的材料
    4.3 (第三节)“雕塑 2012”与“雕塑 1994”作品语言的比较
        4.3.1 共性
        4.3.2 差异
第五章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学术成果统计

(5)创伤叙事与写作治疗 ——学校语文教育中的心理辅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1 写作治疗与创伤叙事
        1.1 写作治疗与学生发展
        1.2 创伤叙事与语文教育
    2 与语文教育相关的其他临床心理学研究
        2.1 语文相关人格评定方法
        2.2 阅读治疗与认知教育
        2.3 游戏治疗与角色扮演
    3 学科教育融合心理辅导的文献综述
        3.1 学科教育融合心理辅导的研究现状
        3.2 语文教育融合心理辅导的现状与问题
第二部分 理论探究
    探究一 学校心理辅导与语文教育的关系
        1 学校心理辅导与语文教育的区别与联系
        2 汉语文教育具有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独特功能
        3 汉语文教育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作用机制
    探究二 教师是影响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关键因素
        1 语文教师实施心理辅导具有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
        2 优秀语文教师是有效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
第三部分 研究概述
    1 问题的提出
    2 研究目的与内容
    3 研究方法和设计思路
        3.1 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相结合
        3.2 行动研究、个案研究与现场实验设计相结合
        3.3 理论探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
        3.4 研究总体设计思路
    4 研究意义
        4.1 研究的理论意义
        4.2 研究的实践价值
第四部分 实证研究
    研究一 语文教师与心理健康辅导相关问题的现状调查
        1 研究目的和设想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3 问卷测量学分析
        4 结果与分析
        5 讨论与小结
    研究二 语文教师心理辅导能力的质性访谈
        1 研究目的
        2 研究问题及其概念框架
        3 研究方法与设计思路
        4 结果与分析
        5 小结
    研究三 语文教师实施心理辅导的行动研究
        1 研究目的与假设
        2 研究方法与工具
        3 结果及分析
        4 讨论
        5 小结
    研究四 语文教师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案例分析与点评
        1 前言
        2 案例分析一 学校不适应
        3 案例分析二 健全人格
        4 案例分析三 挫折教育
        5 案例分析四 品行矫治
        6 讨论与小结
第五部分 研究总结
    1 关于研究选题
    2 研究的启示
    3 研究创新之处
    4 研究的局限
    5 研究的展望
附录
参考文献
    外文文献
    中文文献
后记

(6)困境与转机——中国雕塑的现代化转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课题研究契机
    第二节 研究现状概述
    第三节 研究路径及方法
第二章 中国现代雕塑艺术面临的困境(1920年-1937年)
    第一节 中国早期雕塑艺术的现状概述
    第二节 雕塑家创作状态研究
    第三节 雕塑家的多重身份
    第四节 雕塑家及作品
    第五节 小结
第三章 雕塑艺术的转机与新模式的构建
    第一节 "民族化形式问题"大讨论
    第二节 雕塑家王子云的贡献
    第三节 写实主义雕塑的新契机
    第四节 代表雕塑家及作品
    第五节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四、谈雕塑家特殊权利保护(论文参考文献)

  • [1]“技术的反思” ——数字建模与传统雕塑[D]. 罗舜元. 中央美术学院, 2021(09)
  • [2]中国近代首位女雕塑家王静远事迹考略[J]. 沈平子. 中国美术馆, 2015(06)
  • [3]论中国现代雕塑家的社会责任[D]. 杨国瑞. 西安美术学院, 2015(09)
  • [4]语言的嬗变 ——从“雕塑1994”到“雕塑2012”看中国当代雕塑的演化[D]. 任日. 中央美术学院, 2014(08)
  • [5]创伤叙事与写作治疗 ——学校语文教育中的心理辅导研究[D]. 孙菊霞. 华东师范大学, 2011(07)
  • [6]困境与转机——中国雕塑的现代化转型研究[D]. 阙真喜. 湖南师范大学, 2010(10)
  • [7]谈雕塑家特殊权利保护[J]. 秦兵. 雕塑, 2000(S1)

标签:;  ;  ;  ;  ;  

论雕塑家特殊权利的保护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