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学物理实验多媒体课件的制作技巧(论文文献综述)
马建军[1](2017)在《师范生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TPACK)发展研究 ——基于微课开发案例的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继舒尔曼提出学科教学知识(PCK)之后,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TPACK)逐渐成为教师知识的一个核心要素,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科学有效地促进教师TPACK的发展,逐渐成为教育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中的热点问题。这个问题不仅关系到教师知识体系的建构,也关系到教师的专业成长,更进一步说,甚至关系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前景和未来。本研究以微课开发项目为基础,旨在探究参与到活动中的师范生的TPACK发展。研究的主要问题是探究参与微课开发的师范生的TPACK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微课开发从哪些方面促使了这些变化的产生,影响参与者TPACK发展的因素有哪些。研究对象是研究者以招募的方式从所在师范大学里物理教育专业中产生的八名大二师范生。他们每人都经历了二轮个人访谈和四轮微课开发循环,涉及微课的设计、制作、点评、修改和提交等环节。研究者通过访谈、参与式观察、问卷调查等形式收集研究资料,利用Nvivo 11.0质性资料分析软件进行资料编码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基于学科知识教学的微课开发项目活动可以有效地促进师范生在课堂教学中整合技术运用的思想意识和知识能力的形成和发展,促进他们对于技术、教学法与学科内容之间密切联系的理解,从而有效地促进他们TPACK水平的发展。本研究共包括四个主要部分,包括:导论和文献综述;研究设计;研究历程和主要研究发现;研究结论和反思。首先,本研究对国内外TPACK研究、微课开发的理论和实践等资料进行收集和整理,梳理出相关研究的现状和问题,并对选题的缘由、主要研究问题和研究假设、核心概念和理论基础等进行了阐述。其次,在案例研究设计及实施策略的部分,我阐述了本研究的研究背景、采用的主要研究方法和资料收集手段,着重描述了本研究的资料收集和分析方案。研究历程和研究主要发现是本文的主体部分,详细描述了案例研究方案的整合实施过程细节,并采用TPACK框架对研究发现进行分类呈现。最后,在研究资料呈现和分析的基础上,验证了研究假设一假设四,对竞争性研究假设予以反证,从而得出本研究的四个研究结论和一个总结论,并验证了研究结论的效度和信度。同时,研究者也对整个研究活动进行对了深入的反思,提出了几点启示和建议。本研究在理论层面上,进一步验证和丰富了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TPACK)的理论框架,使其具备了师范生、微课开发等这些血和肉的融入;在实践层面上,为师范生乃至在职教师的课堂技术整合的意识和能力的发展提供了一条全新的、基于微课开发的路径。
王贵真[2](2014)在《理论与实验混合型视频公开课的设计与实现》文中提出国外视频公开课在我国引起的强大反响催生了我国的视频公开课。我国的大学视频公开课同时向高校学生和社会大众开放,强调学科内容的通读性和应用性。大学物理是理工科学生的基础课,内容覆盖面广,学生受益面大。但目前已上线的528门视频公开课中仅有6门是物理方面的,而且传播效果不甚理想。本文主要就理论与实验混合型视频公开课的设计与制作过程展开详细讨论,结合湖南大学《大学物理的生活震撼》视频公开课建设的案例,给出每个环节和步骤的详细介绍。分享设计理念和制作经验,旨在为我国精品视频公开课建设提供新型教学模式模型。视频公开课的质量主要由教师的教学设计与视频制作单位的拍摄制作技术共同决定。通过对国内外视频公开课教学设计的分析比较,在教学目标和学习者分析的基础上,详述《大学物理的生活震撼》教学内容的设计、教学活动的设计以及多媒体课件的设计。教师充分发挥肢体语言和视觉注意引导的作用促进学生学习,注重课堂中师生互动环节的设计与实现。视频公开课的制作以还原真实课堂情景为出发点,采用授课现场录制,PPT课件投影也采用直接拍摄法,保证真实完整的课堂信息传递。分享拍摄与制作经验与流程,以及所使用的关键技术。最后通过问卷调查法对湖南大学开设《大学物理》课程的大一、大二学生进行视频公开课的应用效果分析,了解《大学物理的生活震撼》公开课的教学目标实现情况,教学各环节的设计能否促进学习及其与学生的需求是否契合。调查得出的数据证明该课程的设计与制作能取得良好的教学实效,并为公开课的建立提供了改进依据。
尤素萍,吴玲,蔡本晓,石小燕[3](2013)在《近代物理实验教学中多媒体的应用》文中指出分析近代物理实验教学存在的困难,介绍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并将多媒体技术应用到近代物理实验教学当中。教学实践表明:这种新的教学模式,不仅使学生对抽象的理论知识有了更加直观的认识,而且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并进一步拓宽学生的视野,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也提供有利的条件。
高兰香[4](2011)在《大学物理有效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基于对大学物理教学现状的认知、问题的剖析,尝试以典型的案例实施教学以促成大学物理有效教学的实现。论文在对有效教学概念界定的基础上,梳理了有效教学、中学物理有效教学以及大学物理有效教学相关文献,表现为有效教学的理论研究丰富、教学实证研究缺乏,呈现了基于中学特定学科的有效教学研究有待深入而大学学科的有效教学之关注缺乏。论文以大学物理学科为载体,针对大学物理学科特征,以有效教学在中学学科教学中的理论与实践关注为基础,从大学物理有效教学目标、有效教学内容、有效教学方法、有效教学实施与评价等几个方面理论探讨了大学物理有效教学的实现路径。理论的阐释离不开实践的检验,论文还进一步基于典型大学物理案例开展实证研究与教学评价,进而得到研究的结论与反思。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第一章:为引言部分,明确了该论文的研究背景、已有的研究基础,厘晰了论文的研究问题、思路及框架。第二章:基于对大学物理教学现状的剖析,认为大学物理有效教学设计可以为实现大学物理有效教学提供可行途径。论文进一步明确了大学物理有效教学的理论基础、原则,并阐释了本论文的相关概念。第三章:大学物理有效教学目标;基于对教学目标与教学目的的区分,明确教学目标的预设性与生成性。基于对教学目标分类理论的探讨,提出了大学物理有效教学目标设计的方式,明确了大学物理有效教学的目标。第四章:大学物理有效教学内容。教学内容的选择与呈现是有效教学开展的基础,论文第四章明确了大学物理教学内容生成的多种途径、多维原则,基于特定的案例说明教学内容的生成方式的丰富性与教学内容呈现方式的不同。教学内容生成方式的丰富性,促进了对教学内容呈现方式的不同需求。第五章:大学物理有效教学方法。知识属性的多样性以及矛盾性,决定了有效教学方法的多样性,也决定了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的关联性。论文第五章明确了大学物理有效教学基于教学组织形式的有效教学方法与基于特定教学内容的有效教学教学方法。第六章:大学物理有效教学实施。以“质点运动的描述”、“电场强度以及磁感应强度的计算”、“单摆”、“牛顿运功定理的应用”等大学物理典型案例为例,提出了大学物理有效教学的变式教学、相似性教学、主题教学与基于问题的教学等教学策略。第七章:大学物理有效教学评价。在明确有效教学评价的基础上,针对大学物理教学实施,利用调查法、访谈法等对大学物理教学实施效果与实施策略进行评价与反思。第八章:结论与反思,基于对大学物理有效教学的理论与实证研究,明确了论文研究的结论,并对大学物理有效教学提出了几点可供反思的建议。
孟宪炜[5](2009)在《多媒体技术在大学物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图形图像技术的发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已经成为教育界的一个热点问题。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各个层次的教育都或多或少地引入了多媒体技术,教育理念也悄然发生着根本性的变化,强调依据信息技术进行意义建构与知识创新的建构主义知识观与学习观逐渐盛行起来,形成了以人为本的新教学理念。教学过程更加重视学生学习的特点和个性,以学生为主体组织教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当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角色,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许多物理教师为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发现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不断尝试将多媒体技术应用于大学物理这一理工科基础课教学中,设计了许多多媒体教学课件,但这些课件往往容量大、节奏快,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更多的教师还仅仅停留在被动使用课件及凭经验应用的阶段,没有对多媒体的特征和物理教学内容的特点进行认真的探究。为了更好地使多媒体环境下的物理教学获得良好效果,本研究首先对多媒体环境下的物理教学从整体上进行了详细分析,并归纳出一般原则,然后阐述了开展教学的具体方法,最后通过典型案例的剖析,总结了教学实践后的思考与体验,为多媒体环境下的大学物理教学提供了操作依据。本研究认为在大学物理教学中应用多媒体技术,首先要控制好课堂教学容量,不仅要注重知识信息的传递数量,也要注重知识信息的传递质量;其次要把握好教学节奏,使整个教学过程简要、精炼,重点及难点显而易见,给学生留出足够的思考和笔记时间,使他们更准确地把握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第三,教师要有高超的教学技巧,娴熟的课堂驾驭能力,要对各种教学方法运用的充分、恰当,可用启发式教学进行解疑,运用反馈式教学加强重点难点知识解析;第四,课件要简洁明了,重点突出,不要追求形式和技术上的复杂,也不要把所有内容和问题都放在课件中,这会使学生抓不住重点与难点,对学习产生畏难情绪,从而影响教学效果。同时,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创建网络环境下的物理教学方法已经成为多媒体技术应用于教学的新研究课题。在网络教学平台下,教师把教学进度、教学内容、课程资源、辅导资料和形成性考核内容置于网络课程中,学生登录课程后可以找到这些教学信息和资源,可以在网上学习、讨论、做作业、考试并得到成绩。多媒体技术与大学物理教学整合,是为了优化物理这门严肃的基础理论课的教学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引入的技术手段,既是一种辅助教学的手段,又对物理知识的学习起决定作用,教师要将传统的教学方法与多媒体技术有机结合,取长补短,使课堂教学达到最优化。只有在实际教学中不断地探索应用多媒体技术的规律和特点,掌握正确的方法,将学生的主体性与教师的主导性、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之间的关系处理好,才能使多媒体技术手段在大学物理教学中发挥出巨大的优势。
杨娟[6](2007)在《文科类大学物理课程的设置及教学研究与实践》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普及,文理渗透、学科交叉是现代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理工科学生加强人文知识教育,文科学生加强科学知识教育,成为高等院校教学改革的重要问题之一。理工科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已取得一定进展,然而,文科学生的科学素质教育仍处于探索阶段。物理学凭借着在自然科学中的地位以及与其他学科之间密不可分的联系成为文科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课程。通过研究国内高等院校针对文科学生开设物理课程的意义,我们发现他们往往只从提高文科学生的科学素质角度考虑,显然这是片面的。首先,本文在此基础上从以下四个方面考虑了开设文科物理课程的意义:①构建文科大学生合理的知识结构;②实现科学素质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的互补;③向国际一流大学学习,探索科学合理的教育新模式;④文科物理教学也是物理学教育发展的需要。然后,根据授课对象的特殊性来分析文科类大学物理课程的特点,并对教材编写和选用原则情况进行了理论探讨。最后,制作了配套的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选用PowerPoint和Flash作为课件制作工具,结合物理学在航天、光学、能源、材料、医学等方面的应用共制作了十个PowerPoint课件,用Flash制作相关动画或生成GIF文件插入到课件中弥补PowerPoint课件的不足,并根据课堂教学的反馈情况不断地修改和完善课件以满足文科物理教学的需要。
宋玉梅[7](2007)在《多媒体课件在大学物理实验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当今社会以多媒体为代表的信息技术迅速发展,促进了学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等的一系列改革。多媒体是现代教育的有效工具,其优势是以前任何用于教育的媒体所没有的。本文分析了物理实验的特点及其不可取代的地位,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笔者认为在当前的大学物理实验教学中,由于传统实验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种种弊端,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本课程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笔者依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教育心理学的理论,就如何在大学物理实验教学中引入MCAI进行了深入探讨,提出设计大学物理实验MCAI课件的原则和方法,以及MCAI应用于大学物理实验教学的基本途径和应注意的问题。另外对MCAI的相关概念、理论基础进行了重新审视。并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论述了如何利用多媒体技术制作适合大学物理实验教学的课件问题。在此研究基础上,笔者以我校的大学物理实验教学实际情况为例,编制了若干多媒体课件,并投入到大学物理实验教学的实践中去,解决了教学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侯秀芳[8](2007)在《大学物理实验预习与复习系统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物理学本质上是一门实验科学,大学物理实验在物理学的研究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实验教学具有理论教学不可替代的作用,它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它需要大量的仪器设备。经调查研究,近年来,我国的高等教育正在发生着深刻变革,开始由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招生规模迅速扩大,教育资源矛盾日益突出,许多学校现有的仪器设备只能满足课堂教学的需要,从而学生课前预习难、课后复习难成为了制约教学质量的瓶颈。本文首先介绍了大学物理实验教学的历史、分析了大学物理实验教学的现状,并对国内外物理实验教学进行了对比,进而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大学物理实验教学的发展趋势。计算机辅助教学(CAI)已经成为了一门新兴学科,现许多高校把计算机辅助教学引入大学物理实验,本文第二章就计算机辅助物理实验教学的现状和发展趋势进行了阐述。计算机辅助教学代表着一种新的教育方式,能适应以学生为中心的开放式教学,可以促进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和教学体系的改革,推进教学方法的更新,在大学物理实验教学中应用CAI具有传统教学模式无法比拟的优越性。本文第三章介绍了实验预习与复习系统的主要内容。阐述了物理实验教学的教学过程,其中包括实验教学的目的和三个重要的教学环节,而从教学现状来看,实验预习与复习这一环节比较薄弱,许多学校都普遍存在着实验预习与复习难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的影响了实验教学质量的提高。为解决这一问题,我们研制了大学物理实验预习与复习系统,并对研制大学物理预习与复习系统的重要性作了分析。最后本文根据我校大学物理实验的具体教学内容和CAI课件的研制原则,制作CAI实验课件,该课件是用Visual Basic 6.0、Flash MX 2004软件编制的,其操作界面与Windows的风格相似,具有界面友好、运行稳定、实用性强等特点,是对现有传统的物理实验教学模式的一种变革,具有实际的使用价值,也对于其他实验课程的现代化改革具有参考价值。
景佳[9](2005)在《物理双语课件的探索与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双语教学是现代教育教学改革的一种新模式。物理本身就是相当难的一门课程,使用英语读原版教材更是增加了难度,教师必须采取多种措施帮助学生适应,编制上课时使用的全英文多媒体课件便是在物理双语教学实践中总结出的有效措施之一。 本文首先介绍了国内外双语教学的概况,调查了合肥工业大学近年来双语教学的开展情况并对编制物理双语课件的意义进行了分析。从理论上探讨了物理CAI课件设计的原则,实践上提出了实现物理CAI双语课件设计的方法。介绍了PBL2004的实现并就课件的教学效果提高进行了分析。在文章的最后,作者对物理多媒体课件进行了展望并将研究生阶段所作的工作进行了总结。 本文在物理双语软件开发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对双语教学研究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刘成岳[10](2003)在《工科物理实验多媒体教材的研制》文中研究指明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应用于教育领域是当今教学改革的趋势,而教材建设更是教学改革的灵魂。教学改革的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而物理实验教学在这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本文讨论了工科物理实验教学的现状,怎样把计算机多媒体技术运用于教学中。在此背景下,我们开展了“工科物理实验多媒体教材”的编制,并开发出“工科物理实验多媒体教材”课件,这对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该课件是用Visual Basic 6.0软件编制的,其操作界面与Windows的风格相似,具有界面友好、运行稳定、实用性强等特点,是对现有传统的物理实验教学模式的一种变革。在开展“多媒体技术在大学物理实验教材中的应用研究”中,我们获得很多宝贵经验,这对其他实验类课程的教学改革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二、大学物理实验多媒体课件的制作技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大学物理实验多媒体课件的制作技巧(论文提纲范文)
(1)师范生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TPACK)发展研究 ——基于微课开发案例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第一节 选题背景 |
一、“电化”新技术运用于学校教学的时代要求 |
二、技术、教学法、学科内容整合的国际趋势 |
三、个人学术背景和职业经历形成的研究兴趣 |
第二节 研究的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第三节 研究视角和理论基础 |
一、研究视角 |
二、理论基础 |
第二章 研究现状、探索空间及研究思路 |
第一节 研究现状 |
一、关于技术发展对学校教学变革之影响的研究(宏观层面) |
二、关于教师技术素养与学科教学有效性之关系的研究(中观层面) |
三、关于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TPACK)的研究(微观层面) |
第二节 概念解读 |
一、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TPACK)及其各构成因子 |
二、教师知识和教师专业发展 |
三、微课及微课开发 |
第三节 探索空间及研究思路 |
一、探索空间 |
二、问题聚焦、研究思路及方法 |
第三章 研究设计及实施方案 |
第一节 研究准备 |
一、基本情况 |
二、研究合作者及任务分工 |
三、参与者招募及分组 |
四、前期研究基础 |
五、活动建模 |
第二节 主要研究方法与资料收集手段 |
一、主要研究方法 |
二、资料收集手段 |
第三节 资料整理、编码与分析方案 |
一、分析单位界定 |
二、编码方案 |
三、资料分析方案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研究历程 |
第一节 活动的准备(第一阶段) |
一、拟定活动方案 |
二、首次见面,商定活动方案 |
第二节 活动的实施(第二阶段) |
一、第一轮个人访谈 |
二、微课开发循环 |
三、第二轮个人访谈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研究发现及阐释 |
第一节 师范生技术整合思想意识的发展 |
一、认识到在物理课堂中整合技术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
二、形成在课堂中主动整合技术的意识 |
三、认识到微课(或技术)应用于物理教学的局限性 |
四、认识影响物理课堂中技术整合的因素 |
第二节 师范生技术整合知识和能力的发展 |
一、能够根据教学的境脉选择和运用适当的技术工具 |
二、根据教学境脉调整技术运用的方式和策略 |
三、形成对课堂中技术运用效果进行评价与反思的能力 |
第三节 师范生微课开发知识和技能的发展 |
一、优化微课设计 |
二、形成对于物理微课开发与应用的深层理解 |
第四节 TPACK相关因子水平的发展 |
一、学科教学法知识(PCK) |
二、技术教学法知识(TPK) |
三、技术知识(TK)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研究结论及反思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一、基本结论 |
二、研究的效度和信度估价 |
第二节 研究反思 |
一、关于研究设计 |
二、对微课开发活动实施过程的反思 |
三、对研究者本人研究活动的反思 |
第三节 研究启示 |
一、对师范生培养的启示 |
二、对在职教师继续教育的启示 |
三、对教育研究者的启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
附录3 |
附录4 |
附录5 |
附录6 |
附录7 |
附录8 |
附录9 |
附录10 |
后记 |
(2)理论与实验混合型视频公开课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插图索引 |
附表索引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视频公开课的由来 |
1.1.2 国内外视频公开课发展现状 |
1.2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2.1 研究内容 |
1.2.2 研究方法 |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选题意义 |
第2章 视频公开课设计与制作的理论基础 |
2.1 学习理论基础 |
2.1.1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 |
2.1.2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2.2 媒体学习心理 |
2.2.1 VAK 学习理论与视频公开课设计 |
2.2.2 多媒体和网络学习心理 |
2.3 教学设计理论 |
2.3.1 教学设计的意义 |
2.3.2 教学设计的流程 |
第3章 混合型视频公开课的设计 |
3.1 国内外视频公开课设计比较 |
3.1.1 国外视频公开课的设计 |
3.1.2 国内视频公开课的设计 |
3.1.3 国内外公开课设计的比较 |
3.2 教学目标与学习者分析 |
3.3 确定教学内容 |
3.3.1 理论知识的选择 |
3.3.2 演示实验的选择 |
3.3.3 理论与实验的混合 |
3.4 多媒体课件的制作 |
3.4.1 教学素材多媒体化 |
3.4.2 PPT 课件的制作 |
3.5 教学活动设计 |
第4章 混合型视频公开课的实现 |
4.1 拍摄前的准备 |
4.1.1 场景选择与布置 |
4.1.2 拍摄器材准备与机位设置 |
4.1.3 试拍 |
4.2 公开课正式拍摄 |
4.2.1 各工作人员的职责范围 |
4.2.2 突发事件处理 |
4.2.3 拍摄技巧 |
4.3 视频的后期编辑 |
4.3.1 镜头选择与组接 |
4.3.2 视频剪辑 |
4.3.3 字幕制作及视频压缩 |
第5章 应用效果分析与改进空间 |
5.1 应用效果的问卷调查 |
5.2 教学设计环节评析 |
5.2.1 教学目标完成情况 |
5.2.2 教学内容 |
5.2.3 教学方法与教学活动 |
5.2.4 教学媒体与教学环境 |
5.3 改进空间 |
结论 |
1. 论文的研究成果 |
2. 论文的创新成果 |
3. 论文研究的不足 |
4. 视频公开课建设的展望与设想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附录B《大学物理的生活震撼》视频公开课应用效果调查问卷 |
(3)近代物理实验教学中多媒体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0 引 言 |
1 近代物理实验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 |
2 多媒体教学的优势 |
3 近代物理实验多媒体课件的制作与应用 |
4 应用多媒体技术的优点 |
(1) 实现物理概念的直观化。 |
(2) 提高教学与学习效率。 |
(3) 激发学习兴趣。 |
5 结 语 |
(4)大学物理有效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
1.1 问题的缘起 |
1.1.1 大学教学的困境与出路 |
1.1.2 工科大学物理教学困境与出路 |
1.2 文献综述 |
1.2.1 有效教学研究 |
1.2.2 有效教学的学科研究 |
1.2.3 物理学科有效教学研究 |
1.2.4 启示 |
1.3 有效教学研究的意义 |
1.4 研究的思路、内容和方法 |
1.5 论文基本框架 第二章 大学物理有效教学研究视角与理论基础 |
2.1 大学物理教学有效性缺失的现状分析 |
2.2 大学物理有效教学的保障——教师成为教学设计者 |
2.2.1 教师专业发展与有效教学之需 |
2.2.2 大学物理教师设计者实践之困 |
2.3 基于学习理论的教学设计发展 |
2.3.1 学习理论与教学设计的发展 |
2.3.2 客观主义与建构主义的整合——基于教学设计和学习科学 |
2.4 大学物理有效教学的理论基础 |
2.5 大学物理有效教学的原则 |
2.6 本论文的相关概念阐释 第三章 大学物理有效教学目标 |
3.1 教学目标 |
3.1.1 教学目标与教学目的 |
3.1.2 教学目标的预设性与生成性 |
3.1.3 教学目标的重要性 |
3.2 教学目标的分类理论 |
3.2.1 教学目标的经典形态——泰勒原理 |
3.2.2 经典的教学目标分类理论 |
3.3 大学物理有效教学目标设计 |
3.3.1 大学物理课程教学目标 |
3.3.2 大学物理有效教学目标设计的方式 |
3.3.3 大学物理有效教学目标 第四章 大学物理有效教学内容 |
4.1 教学内容的重要性 |
4.2 大学物理教学内容的生成 |
4.2.1 源于物理教材分析 |
4.2.2 源于科学研究 |
4.2.3 源于网络资源 |
4.3 大学物理教学内容组织的原则 |
4.4 大学物理教学内容呈现方式 第五章 大学物理有效教学方法 |
5.1 教学方法与有效教学方法 |
5.2 知识属性与教学方法的内在关系 |
5.2.1 知识的内在属性 |
5.2.2 教学方法与知识属性的关系 |
5.2.3 物理知识属性与教学方法关系 |
5.3 大学物理有效教学方法 |
5.3.1 第一类有效教学方法——基于教学组织形式 |
5.3.2 第二类有效教学方法——基于特定教学内容 第六章 大学物理有效教学实施 |
6.1 教学实施的准备工作 |
6.2 有效教学实施策略 |
6.3 有效教学的实施 |
6.3.1 变式教学 |
6.3.2 相似性教学 |
6.3.3 主题教学 |
6.3.4 PBL教学 第七章 大学物理有效教学评价 |
7.1 有效教学的评价 |
7.2 大学物理有效教学评价 |
7.3 教学反思 |
7.3.1 对教学实施策略的反思 |
7.3.2 对教学效果的反思 第八章 结论与反思 |
8.1 结论 |
8.2 反思 |
8.2.1 高校教师的责任以及教学能力现状 |
8.2.2 大学生群体的多样性 |
8.2.3 大学物理有效教学的几点建议 |
8.3 研究不足及展望 附录 |
附录1 问题解决能力测试试卷 |
附录2 中期访谈提纲 |
附录3 高校物理教师教学设计情况调查问卷 |
附录4 大学物理自主学习能力调查问卷 |
附录5 博士期间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后记 |
(5)多媒体技术在大学物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研究的背景与现状 |
二、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三、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
第二章 研究的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
一、研究的相关概念 |
二、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三章 多媒体技术在大学物理教学中的应用设计 |
一、多媒体技术在大学物理教学中应用的必要性 |
二、多媒体技术在大学物理教学中应用的可行性 |
三、多媒体技术在大学物理教学中应用的原则 |
四、多媒体技术在大学物理教学中应用的条件 |
五、多媒体技术在大学物理教学中应用模式的设计 |
六、多媒体技术在大学物理教学中应用模式的策略 |
第四章 多媒体技术在大学物理教学中的应用实践 |
一、课程整体分析 |
二、内容结构分析 |
三、教学对象分析 |
四、教学案例1——电磁感应 |
五、教学案例2——波动光学 |
六、教学效果评价 |
第五章 研究的结论与展望 |
一、研究的结论 |
二、研究的展望 |
注释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6)文科类大学物理课程的设置及教学研究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文科类专业开设大学物理课程状况述评 |
1.2.1 国内文科类大学物理教学概况 |
1.2.2 国外文科类大学物理教学概况 |
1.3 研究目的 |
第二章 开设文科类大学物理课程的意义 |
2.1 提高文科大学生的科学素质 |
2.1.1 文科大学生科学素质状况 |
2.1.2 文科大学生科学素质培养的必要性 |
2.1.3 文科大学生科学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 |
2.1.4 物理学在培养学生科学素质中的优势 |
2.2 构建文科大学生合理的知识结构 |
2.2.1 创新思维有利于文科大学生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 |
2.2.2 学习物理学是培养创新思维的有效途径 |
2.3 实现科学素质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的互补 |
2.3.1 科学素质和人文素质是相通的 |
2.3.2 加强科学素质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的现实意义 |
2.4 向国际一流大学学习,探索科学合理的教育新模式 |
2.5 开展文科物理教学也是物理学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 |
第三章 文科类大学物理课程的特点和教育理论探讨 |
3.1 文科大学生的特点 |
3.1.1 文科大学生科学素质的特点 |
3.1.2 文科大学生认识对象的特点 |
3.1.3 文科大学生知识结构的特点 |
3.2 文科类大学物理课程的特点 |
3.2.1 文科物理教育与理工科物理教育的差异 |
3.2.2 文科类大学物理课程的教学研究 |
3.3 文科类大学物理课程教材的编写原则 |
第四章 文科类大学物理多媒体课件相关问题的研究 |
4.1 文科物理课件的设计原则 |
4.1.1 教育性原则 |
4.1.2 科学性原则 |
4.1.3 艺术性原则 |
4.1.4 操作简单原则 |
4.1.5 娱乐性原则 |
4.1.6 实用性原则 |
4.1.7 简约性原则 |
4.2 文科物理课件类型的确定 |
4.3 文科物理课件集成工具的选择 |
4.4 文科物理课件中主要素材的处理 |
4.4.1 文本素材的处理 |
4.4.2 图形素材的处理 |
4.4.3 图像素材的处理 |
4.4.4 动画素材制作处理 |
第五章 总结 |
参考文献 |
(7)多媒体课件在大学物理实验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物理实验教育的历史、地位及存在的问题 |
1.1 物理实验教育的发展历史 |
1.2 我国大学物理实验教育的产生及发展状况 |
1.3 大学物理实验现状及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
第二章 MCAI课件的理论基础 |
2.1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
2.2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 |
2.3 建构主义理论 |
2.4 教育心理学基础 |
2.4.1 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特点 |
2.4.2 多媒体的教育心理学基础 |
第三章 大学物理实验MCAI课件的设计和应用 |
3.1 MCAI的发展 |
3.1.1 国外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发展状况 |
3.1.2 我国的MCAI发展简况 |
3.1.3 多媒体教育发展的前景 |
3.2 MCAI课件的设计 |
3.2.1 开发步骤 |
3.2.2 设计的原则 |
3.3 MCAI课件应用于大学物理实验教学 |
3.3.1 对教学的整体影响 |
3.3.2 在大学物理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
第四章 大学物理实验MCAI课件的研制 |
4.1 FlashMX2004开发课件的主要特点优势 |
4.2 制作实例介绍 |
参考文献 |
附录 |
(8)大学物理实验预习与复习系统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大学物理实验教学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
1.1 大学物理实验教学的历史 |
1.2 大学物理实验教学的现状 |
1.3 中外大学物理实验教学的比较 |
1.4 我国大学物理实验教学的发展趋势 |
第二章 计算机辅助大学物理实验教学 |
2.1 计算机辅助教学 |
2.1.1 国内外CAI发展的概况 |
2.1.2 CAI发展趋势 |
2.2 计算机辅助大学物理实验教学 |
2.2.1 计算机辅助大学物理实验教学的现状 |
2.2.2 计算机辅助大学物理实验教学的发展趋势 |
第三章 大学物理实验预习与复习系统的研制 |
3.1 大学物理实验课程的教学过程 |
3.2 实验预习与复习系统研究的目的和重要性 |
3.3 大学物理实验预习与复习系统研究的主要内容 |
3.3.1 大学物理实验预习与复习系统的构成 |
3.3.2 仿真实验室的开发 |
3.3.2.1 设计思想 |
3.3.2.2 课件结构 |
3.3.2.3 研制的原则 |
3.3.2.4 开发工具 |
3.3.2.5 程序主要运行界面 |
3.3.2.6 打包发行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9)物理双语课件的探索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国内外物理双语教学的概况 |
1.3 合肥工业大学双语教学的现状 |
1.4 编写物理双语课件的意义 |
第二章 制作物理双语课件的理论探讨 |
2.1 物理课件制作所遵循的原则 |
2.1.1 科学性原则 |
2.1.2 教育性原则 |
2.1.3 艺术性原则 |
2.1.4 效益性原则 |
2.1.5 辅助性原则 |
2.2 多媒体课件制作工具的比较 |
2.3 课件制作的优化策略 |
2.3.1 优化策略 |
2.3.2 计算机辅助物理教学的教学优化设计 |
2.4 素材安排的优化策略 |
2.4.1 文字 |
2.4.2 图象、图形 |
2.4.3 动画 |
2.4.4 声音 |
2.5 多媒体制作软件的合理选择 |
2.5.1 幻灯片模式 |
2.5.2 卡片模式 |
2.5.3 时间模式 |
2.5.4 流程图模式 |
2.6 屏幕设计的综合要求 |
2.6.1 安排媒体的呈现区域与顺序 |
2.6.2 交互区域设计 |
2.6.3 提示区域设计 |
2.6.4 美观修饰与强调表达设计 |
2.7 各种因素对课件设计的影响 |
2.7.1 课件制作时要注意硬件可能引起的课件特性变化 |
2.7.2 积件课件的应用 |
2.7.3 实践课件使用中总结的经验 |
2.8 结论 |
第三章 多媒体PBL2004开发实践 |
3.1 综述 |
3.1.1 双语教学课件特点 |
3.1.2 物理双语课件开发平台 |
3.1.3 物理公式符号的处理技巧 |
3.2 编制双语课件的基本流程 |
3.3 双语课件的效果评价 |
3.4 课件主要优点、不足之处和后续工作 |
第四章 物理多媒体课件面临的问题和展望 |
4.1 面临的问题 |
4.1.1 理念滞后,导致认识上的片面性 |
4.1.2 技术层面的滞后,导致使用上的局限性 |
4.2 多媒体教学发展的展望 |
4.2.1 积件思想简介 |
4.2.2 积件的特点 |
4.2.3 多媒体网络化及虚拟现实 |
4.2.4 信息技术与太学物理课程的整合 |
第五章 总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研究生学习阶段发表的论文 |
附录二 CAI在双语教学中的实践 |
(10)工科物理实验多媒体教材的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
第一章 面向21世纪大学物理教育改革 |
1.1 面向21世纪高等教育的改革 |
1.1.1 国外高等教育改革的现状 |
1.1.2 国内高等教育改革的现状 |
1.2 面向21世纪大学物理教育的改革 |
1.2.1 大学物理教育改革的现状 |
1.2.2 大学物理教育改革的发展方向 |
第二章 面向21世纪大学物理实验课程的教材建设与改革 |
2.1 大学物理实验课程教材的改革 |
2.1.1 教材建设与改革的现状 |
2.1.2 面向21世纪教材的改革与建设 |
2.1.3 面向21世纪大学物理实验教材的改革与建设 |
2.2 大学物理实验多媒体教材的建设 |
2.2.1 计算机辅助教学CAI |
2.2.2 多媒体技术 |
2.2.3 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 |
2.2.4 大学物理实验多媒体教材 |
第三章 大学物理实验多媒体教材的研制 |
3.1 多媒体教材的开发平台 |
3.1.1 VB6.0的特点 |
3.1.2 VB6.0的功能 |
3.1.3 VB6.0在多媒体教材中的应用 |
3.2 脚本的编写 |
3.3 教材的构成 |
3.4 程序设计 |
第四章 工科物理实验多媒体教材 |
4.1 绪论 |
4.2 惠斯通电桥 |
4.2.1 惠斯通电桥实验的运行界面 |
4.2.2 惠斯通电桥实验操作界面 |
4.2.3 惠斯通电桥实验实现主要程序 |
4.3 静电场的描绘 |
4.3.1 静电场的描绘实验程序运行界面 |
4.3.2 静电场的描绘实验操作界面 |
4.3.3 静电场的描绘实验实现主要程序 |
4.4 滑线变阻器的特性研究 |
4.4.1 滑线变阻器的特性研究实验程序运行界面 |
4.4.2 滑线变阻器的特性研究实验程序操作界面 |
4.5 十一线电位差计 |
4.5.1 十一线电位差计实验程序运行界面 |
4.5.2 十一线电位差计实验程序操作界面 |
4.6 示波器的使用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四、大学物理实验多媒体课件的制作技巧(论文参考文献)
- [1]师范生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TPACK)发展研究 ——基于微课开发案例的分析[D]. 马建军. 湖南师范大学, 2017(01)
- [2]理论与实验混合型视频公开课的设计与实现[D]. 王贵真. 湖南大学, 2014(03)
- [3]近代物理实验教学中多媒体的应用[J]. 尤素萍,吴玲,蔡本晓,石小燕.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13(06)
- [4]大学物理有效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 高兰香. 华东师范大学, 2011(10)
- [5]多媒体技术在大学物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 孟宪炜. 山东师范大学, 2009(07)
- [6]文科类大学物理课程的设置及教学研究与实践[D]. 杨娟. 合肥工业大学, 2007(03)
- [7]多媒体课件在大学物理实验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 宋玉梅. 合肥工业大学, 2007(03)
- [8]大学物理实验预习与复习系统的研究[D]. 侯秀芳. 合肥工业大学, 2007(04)
- [9]物理双语课件的探索与研究[D]. 景佳. 合肥工业大学, 2005(05)
- [10]工科物理实验多媒体教材的研制[D]. 刘成岳. 合肥工业大学, 200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