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浅谈体育院校图书馆专业人员的继续教育问题(论文文献综述)
郑小凤[1](2021)在《制度视角下我国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西部地区作为我国经济发展水平欠发达地区,影响了整个区域的教育,包括高等教育发展水平。发展高等教育,当以人才为本。体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部分,理应重视体育人才。以往对于高校体育人才的研究,更多关注的是体育教师应该做什么,怎么做的问题,如今转换一下视角,研究国家和学校能为西部高校体育教师提供什么样的环境,提供什么样的条件,激励体育教师潜心教学、科学研究,激发教师主动性和敬业精神,真正实现“以教师为本”。而制度与体育教师职业发展高度相关,制度是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方向标”,引导教师价值和行为选择。正是基于此,从制度视角研究西部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以体育学科发展的角度,考虑体育教师的职业要求和工作性质,制定有利于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职称晋升制度、绩效考核制度、薪酬分配制度、激励制度、培训制度等,以期为西部地区高校制度更新和改进提供借鉴。本研究通过文献资料法、调查法、比较研究法、数理统计法对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进行研究。研究内容包括:(1)梳理建国后国家及各省颁布的影响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宏观制度。根据制度对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产生的影响,结合建国后我国政治环境变化、经济社会发展、教育战略调整等,将制度的演变历程划分为三个阶段。了解每一个阶段的主要制度,掌握当下的政策热点,预测未来的制度走向,为西部地区体育教师职业发展提供政策依据。(2)通过问卷调查对我国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进行实证研究,获得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现实状况,呈现的主要特点以及与职业发展有关的潜在联系。具体运用因子分析、方差分析以及结构方程和回归分析等方法对理论模型和研究假设进行验证,并根据研究结果提出建议。(3)通过访谈法获得西部地区13所高校的学校制度以及专家观点,具体详细了解每所学校与体育教师职业发展密切相关的制度,制度实行情况以及存在的问题。研究结论如下:(1)新中国成立以后,学校重视体育教学,课程内容设置以运动项目为主,大学体育教师的培养注重“运动专项化”。制度高度统一化,初步建立了对所有教师一视同仁的培训进修、任职制度、考核制度、晋升制度、薪酬制度等。文革结束以后,各体育院系、师范院校采取各种手段,培养体育人才;考核制度进入量化考核阶段;职称晋升制度得到恢复;薪酬制度进行了多次改革;推行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度。20世纪90年代,高校体育教师进修培训网络体系基本建成;薪酬制度不断完善;考核制度进入分类探索时期;职称评审权下放,制度改革进入新的时期。(2)通过问卷调查,获得描述性统计结果。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和方差分析发现,人口特征变量性别、年龄、学历、年收入、执教时间,以及学校特征变量学校地理位置、省份、招生体育专业研究生、分类考核、分类职称评定在职业发展某个或某些维度存在显着性差异。通过回归分析发现,某些变量和维度对教学发展、科研发展、职称职务提升、薪资增长产生正向直接影响。探索建立多元回归模型,学校制度对职业发展的解释力度达到0.346,并探索建立调节效应模型。(3)通过微观研究发现部分高校存在评职称难的问题,各高校职称晋升制度有差别,评定方式也各有特色。通过对13所高校的对比分析发现,职称评审中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制定评定职称必备条件和任选条件;另一类是量化打分。在职称评定中,多数高校已经进行分类评定,有的高校将学历作为限制条件,影响体育教师评职称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是否将比赛成绩纳入其中,而各高校的规定各不相同,没有突出体育教师的特殊性。绩效考核突出量化标准,每所学校的年度考核制度不太一样,但都是侧重教学、科研的考核,教学占的比重更大。学校进修与培训制度明确,考核制度不太全面,教学、竞赛训练方面的奖励不足,薪酬制度满意度较低。根据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建议:国家政策引领是西部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根本路径;高校制度是促进西部地区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有效保障;提高自身认识是促进西部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内部动力。
熊华城[2](2021)在《江西省中小学校园足球教师培训绩效评价体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校园足球教师培训是加强我国校园足球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手段之一,通常分为国家级、省级、县区级等各类足球教师培训。为了掌握培训的绩效水平,同时促进中小学校园足球教师培训不断发展与完善,进行绩效评价是十分有必要的。文章从中小学校园足球教师培训的实际出发,结合校园足球项目特征和体育教师培训特点,构建了江西省中小学校园足球教师培训绩效评价体系,并以江西省农村学校体育教师足球培训为例,对本文构建的校园足球教师培训绩效评价体系进行了验证,希望能为培训主办方提供科学的第三方评价工具。本研究借助江西师范大学图书馆、中国知网、Web of Science等数据库查询与校园足球教师培训相关的文献资料,通过分析梳理教师培训领域的研究现状,成人继续教育、绩效评价等专业理论知识,结合校园足球项目特点,确立了绩效评价模型。通过访谈法、文献资料法初步拟定了中小学校园足球教师培训绩效评价指标,然后通过21名专家的两轮咨询,最终确立了江西省中小学校园足球教师培训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再通过层次分析法确立各层次指标的权重,拟定评价指标的标准。最后通过借助案例对本研究构建的绩效评价体系进行验证分析,并根据案例分析的启发提出建议,以期为后续中小学校园足球教师培训绩效评价研究或其他体育项目教师培训绩效评价研究提供一定的借鉴。本研究在研究过程中确立了由反应层、学习层、收获层、影响层4个一级指标、12个二级指标、37个三级指标构成的江西省中小学校园足球教师培训绩效评价体系,并得出以下结论:(1)提升各方主体关于培训绩效的评价意识是开展培训绩效评价的基础;(2)通过授权高校等第三方主体,提供绩效相关信息,有利于丰富培训绩效评价活动;(3)要利用互联网+思维,开发具有培训内容分享、实践心得分享、教学实践信息上传等功能的移动软件,既有利于系统收集受训教师在本次培训前后变化数据,从而全面的开展培训绩效评价,同时也有利于以点带面,加大受训教师的骨干辐射作用。
宋美霞[3](2021)在《大学教育和社区教育的融合研究》文中认为十九届四中全会以来,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成为我国教育发展的时代趋势,这一教育体系构建的关键在于“服务”和“融合”,“融合”是“服务”的前提,通过最大程度地融合现有的教育资源,才能推动服务全民终身学习需求和权利目标的实现。本文基于教育资源融合的视角,尝试提出大学教育和社区教育融合的构想,从教育系统的基本要素出发探讨影响大学教育和社区教育融合的因素,提出大学教育和社区教育融合的策略,具体而言包括以下六个方面:第一,大学教育和社区教育融合的相关概念界定。大学教育指高等教育中由大学实施的教育,是层次较高的教育。社区教育指在社区这一特定的区域内,通过开发、利用各种社区的资源,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的旨在促进社区成员的终身发展,并促进社区自身可持续发展的一种社区性教育综合活动。大学教育和社区教育的融合指在教育资源层面的共享与融合。第二,大学教育和社区教育融合的必要性。大学教育和社区教育的融合是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体系的需要,是大学教育和社区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具体而言大学教育的公共性、社会性和有限性要求其融入社区教育,社区教育的非正规化、非专业化和有限性要求其融入大学教育。第三,影响大学教育和社区教育融合的因素。不平衡的区域发展、地区间的人口差异、欠缺的制度支持、分散的管理机构、低水平互动的参与主体是影响大学教育和社区教育融合的外部因素;大学教育和社区教育的教育目的、教育主体、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是影响大学教育和社区教育融合的内部因素。第四,大学教育和社区教育融合的原则。大学教育和社区教育的融合应坚持平等性原则、开放性原则、互补性原则、长期性原则和反馈性原则,这些原则的贯彻落实有助于大学教育和社区教育融合的尽快实现。第五,大学教育和社区教育可融合的资源。大学教育和社区教育可融合的资源包括多样化的人力资源、共享性的物力资源、对接式的课程资源、开放化的信息资源和先进性的文化资源。第六,大学教育和社区教育融合的策略。大学教育和社区教育的融合应统一教育理念,树立终身、人本和全纳的教育观;衔接教育内容,统一设计大学教育和社区教育的基本内容;共享教育资源,构建“资源整合,双向开放”的资源共享体系;建设教师队伍,打造大学与社区一体化的专业师资队伍;认定学习成果,建立大学教育和社区教育的学分互认制度;完善管理制度,建立立体化多向联通的管理制度;制定法律法规,主要包括大学教育和社区教育融合的政策法规。
杨东博[4](2020)在《我国校园足球专项教师培训成效评价及优化对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贯彻落实《中国足球改革发展总体方案》、《中国足球中长期发展规划(2016-2020)》、《关于加强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改革试验区、试点县(区)工作的指导意见》等政策顶层设计,积极响应“全国青少年足球工作电话视频会议”等会议精神,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全民健身、全民健康以及全面小康,夯实中国足球运动乃至“三大球”运动的基本技能与战术组合,进而实现国家、社会、家庭、个人“四为”协同推进体育强国、健康中国以及“中国梦”。作为校园足球国家战略的具体落实举措,自2015年我国启动校园足球教师培训工作。2019年,教育部发布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发展专题报告和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夏令营活动报告,明确指示校园足球工作下一阶段的核心是“打造校园足球的升级版,使得普及更实、体系更全、保障更真、融合更足”。这从客观层面上要求进一步大幅提升当前我国校园足球专项教师的培训成效。校园足球专项教师培训成效评价是撬动培训综合改革和激发培训活力的重要杠杆,及时、客观、科学、有效的评价能够客观认识到校园足球专项教师培训成效、成果及问题,牵引校园足球专项教师培训改革的正轨前行,实现以评促建、以评促改,推动中国校园足球师资队伍建设的健康发展。目前,我国各级相关部门和社会组织对校园足球专项教师培训的力度逐年增大,培训成效日渐显现,但总体来看,仍然缺乏对培训成效的系统评价。基于此背景,本研究以“校园足球专项教师培训成效评价及优化对策”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资料、实地考察、问卷调查、专家访谈、教育评价等方法构建我国校园足球专项教师培训成效评价指标体系,考量校园足球专项教师培训成效,进而针对提升我国校园足球专项教师培训成效提出优化策略。本研究得出如下结论与建议:(1)发展校园足球是推进体育强国、健康中国的重要举措,“立德树人”是提升校园足球专项教师核心素养的关键理念,完善培训体系建设是提升校园足球专项教师素质的重要途径,培训成效评价是优化校园足球专项教师培训体系的先决参照是我国校园足球专项教师培训成效评价及优化对策研究背景,主要包括审视校园足球专项教师培训之现状、考量校园足球专项教师培训之成效,优化校园足球专项教师培训之策略三方面研究问题。(2)回顾我国校园足球专项教师培训的发展历程,发现经过多年的足球教师培训实践,我国已形成了校园足球专项教师培训的战略规划方针,在培训目标的不断明确、培训内容的不断完善、师资配备的不断强化等方面均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培训成效已初步显现。无论是受训教师人数规模的扩大、地域分布范围的拓展,还是受训教师在基层岗位上的实际贡献,都体现了专项教师培训对于促进校园足球事业所起到的正向的积极推动作用。(3)以系统论、一体化教学论、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继续教育理论和成人学习理论为理论参照,遵循科学性、可测性以及导向性的原则确立校园足球专项教师培训成效评价指标体系,包括培训整体满意度(权重0.265)、培训收获提升度(0.243)、培训结果实用度(0.252)以及培训成果认可度(0.240)4个一级指标,培训课程内容(权重0.261)、培训过程实施(权重0.248)、培训过程保障(权重0.245)、培训过程管理(权重0.246)、足球专业知识(权重0.526)、足球专业能力(权重0.474)、课堂足球教学(权重0.528)、课外足球运动(权重0.472)、相关具体成果(权重0.517)、相关人员认可度(权重0.483)10个二级指标和培训目标设置(权重0.334)、培训主要形式(权重0.342)、培训考核管理(权重0.332)、培训教学组织(权重0.189)、足球特色学校(权重0.318)等32个三级指标组成。(4)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构建校园足球专项教师培训成效评价的影响因素模型,探究我国校园足球专项教师培训收获提升度、培训结果实用度、培训整体满意度和培训成果认可度的具体数据表现。通过回归模型对我国校园足球专项教师培训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发现影响当前我国校园足球专项教师培训成效的问题主要集中于培训的管理制度、课程内容的衔接、运行环节的落实、监督机制的应用以及评价质量的效果等五个方面。基于此,提出如下建议:(1)域外经验借鉴。借鉴英国学校足球专项教师培训体系的政策支持、社会组织以及经费保障,借鉴日本学校足球专项教师培训的师资力量、培养理念以及联动机制,借鉴韩国学校足球专项教师的认证制度、培训教材以及培训制度,优化我国校园足球专项教师培训体系,提升培训成效。(2)以实现系统化、一体化的校园足球专项教师培训体系,以及最优化的校园足球专项教师培训体系为目标,通过构建系统化的培训管理制度、开发层级化的课程内容体系、打造专业化的专业教师队伍以及建立一体化的监督保障机制四个维度提升校园足球专项教师培训成效的内容。(3)推进校园足球专项教师培训制度改革,逐步建立政策领域与专业领域的长效协商机制;开发科学化的课程体系,增强课程之间的逻辑性,优化校园足球专项教师培训体系内容;加强能力建设和优化体系运行,提升培训体系队伍的理论素质、实践能力、技术水平与管理思维等核心能力;构建一体化监督机制,运用监督机制蕴含的程序化、科学化、标准化等先进理念,优化培训成效的体现;强化校园足球专项教师培训的效果评价,以评促改,以评促建,将评价纳入到培训环节的改进机制中,通过评价反馈的行动落实来持续改进培训实践。
王琛涵[5](2020)在《德国勃兰登堡理工大学教育理念与空间特色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空间,是人类一切活动的发生地,教育活动亦是如此。教育理念通过对教育活动的指导性影响,产生了基于教育理念的多样性教育活动,而空间作为教育活动的载体,其设计与建设的优劣便会逐级影响教育活动的开展与教育理念的实施。在我国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当代教育的理念和其需求也有了新的改变。而在我国高校校园的扩张建设过程中,对于校园空间和建筑空间的营造往往仅注重于满足建筑学层面的功能和形式的需求,设计人员在设计过程中也缺乏对不同高校教育学层面需求的考虑。所以,存在着学校空间营造和高校教育需求的脱节。故而,探究适用于当代教育理念和教育活动的建筑空间和校园空间便具有重要意义。众所周知,德国正处于世界建筑界与高等教育界的高地,从19世纪由洪堡等人的教育改革开始,经过螺旋上升式的发展成为了世界最为先进的高等教育国家之一。尤其是在“二战”之后,德国高等教育也迎来了大众化时代,不仅原有的高校进行了改造和重建,还诞生了数量众多的新大学。德国勃兰登堡理工大学正是新建大学中将一流的建筑空间和校园空间与其教育理念、教育活动相促进结合的成功案例。本文将以德国高等教育理念为铺垫,深入研究德国勃兰登堡理工大学的发展与变革,以教育学视角探究其教育理念的产生与教育活动的特点。然后,通过实地调研、文献查阅等方法,对其校园建设情况以建筑学、教育学相结合的角度进行研究,分析其学校不同空间与教育理念指导下教育活动的使用与设计特点。并通过校园总体空间建设的演进过程和总体空间特色研究,探讨出学校建设与教育理念的促进关系。最后,总结学校建设经验并提出建设的启示,并结合环境行为学、心理学,总结出适应于其教育理念的空间设计原则和设计重点。本文通过对勃兰登堡理工大学的研究,归纳出了该大学教育开放化、教育终身化、教育实践化等教育理念特点。并通过对教育理念下开展的教育活动与建筑空间、校园空间的关联与使用进行分析,总结出了该大学的校园空间、建筑空间的特点。最终,根据勃兰登堡理工大学学校建设经验的总结和适应于教育理念需求下空间设计重点的总结,得出该大学在学校建设和空间设计层面的启示。期望于扩充我国国外高校的学校建设实例库,为以后我国高校建设提供具有借鉴意义的参考。
韩妍[6](2020)在《河南省普通高校体育教师专业标准构建 ——以体育舞蹈教师为例》文中指出体育舞蹈教师作为高校体育专业教师有机组成部分,在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文化传承、社会服务等方面也发挥着自己应有的作用,随着体育舞蹈项目的不断发展,其作用越来越明显。体育舞蹈专业在河南省普通高校的发展历史不长,还没有完整的体育舞蹈教师专业标准,在新时代背景下,构建完整的体育舞蹈教师专业标准,不仅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本文运用文献法、调查法、数理统计等方法对河南省10所拥有体育舞蹈专业的高校教师的基本情况进行调查分析,以新时代为视角,通过对体育舞蹈教师专业标准的界定,高校体育舞蹈教师队伍的现状分析,阐述高校体育舞蹈教师专业标准构建的必要性,进而构建了较为完整的新时代河南省普通高校体育舞蹈教师专业标准,为进一步明确体育舞蹈教师的专业素质要求和体育舞蹈教师的评价提供了较为客观的理论依据。结论:1.河南省普通高校体育舞蹈教师结构不够合理,男女教师比例不均衡;年轻教师人数居多,教师队伍趋于年轻化;大部分教师执教年限较少,缺少教学经验;教师队伍整体学历和职称较低。2.体育舞蹈教师专业标准是专业标准在体育舞蹈教师教育教学中的具体化,是依据相应的教育政策与法规对体育舞蹈教师作为专业人员而颁布的基本规定,指导和衡量体育舞蹈教师队伍在专业发展生涯中不同阶段应达到的基本要求,是引领体育舞蹈教师专业发展的行为准则和重要依据。3.新时代河南省普通高校体育舞蹈教师专业标准的构建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行的,它能进一步明确体育舞蹈教师的专业素质要求,为体育舞蹈教师的评价提供更为客观的理论依据,也是健全教师管理制度的一项重要内容,有利于促进体育舞蹈教师专业水平的提升。4.按照“条件—过程—绩效—发展”的结构模式,新时代河南省普通高校体育舞蹈教师专业标准可以分为基本素养、教研过程、教研效果和专业发展4个一级指标。每一个一级指标又包括不同的二级指标,其中基本素养包括思想政治素养、教师职业素养、教育教学技能、专业理论技能、教师身心素质、现代信息素养、自觉创新意识7个二级指标;教研过程包括教学工作、科研工作、训练竞赛、社会服务4个二级指标;教研效果包括教学成果、科研成果、竞赛成绩以及社会效应4个二级指标;专业发展包括终身学习、科研活动、进修培训、继续教育和交流反思5个二级指标。建议:1.河南省各高校应加大体育舞蹈专业的人才引进力度,引进高学历、专业技能较好的体育舞蹈教师。不仅要注重教师的专业水平,更要注重教师的科研水平和综合实力,挑选专业技术水平和科研水平兼备的高学历人才,专业人才的引进,有利于高校师资力量的提升,有利于学校品牌的提升,为河南省高校体育舞蹈教师队伍注入中坚力量,有利于体育舞蹈在河南省更好更快的发展。2.按照体育舞蹈教师专业标准定期对体育舞蹈教师进行综合评定,通过评定,进一步加强对教师的管理、促进教师自觉提高教师自身专业水平、科研能力以及自身整体水平。完善体育舞蹈教师的职后教育机制。对教师进行职后培训是提升师资力量的重要途径,也是高校体育舞蹈专业更好发展的需要。高校应定期组织教师进行培训,了解教师基本情况,根据教师情况完善教师职后培训制度,制定教师培训计划,并进行培训检查。3.学校加大经费支持。其一,对优秀的青年教师给予经费支持,鼓励教师多参加有关专业能力、科研能力和自我水平能力提高的培训,重视教师的专业素养和业务水平。其二,为教师提供校内外培训机会,鼓励教师参与培训,学校给予一定的培训经费和科研经费的支持,用于教学、训练、比赛、培训等;优化体育舞蹈教师的培养对策,提升教师队伍整体实力。4.提高科研能力。加强新、中、老教师之间的交流学习,将新型教学形式和内容与教学经验相结合,促进青年教师的快速成长。鼓励在校教师进行继续教育,提高自身学历水平,增强科研能力,提升自身综合实力。5.相关部门及时修订完善有关体育教师专业标准的法律法规,使得各项目专业教师标准的制定与实施真正做到有据可依,有章可循,形成完善的体育舞蹈教师专业标准。
钟晓[7](2020)在《湘西片区校园足球教师培训现状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要兴国,就要实践教育;要兴教,就要培养师资。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有关部门出来了一系列的相关政策,来促进我国校园足球的蓬勃发展,主要是在体育教师职后继续教育这一方面。因此,有必要对校园足球师资培训的现状进行研究,找出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探索影响校园足球师资培训的因素,从而提出促进校园足球发展的策略。通过查阅大量文献与翻阅书籍,笔者发现现阶段对足球教师或足球教师培训的研究相对较少。因此,对湘西片区校园足球教师培训现状的研究,旨在促进“国培计划”校园足球教师培训水平的提高。本文通过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实地考察法、访谈法、以及数理统计法等方法,对参加湘西片区吉首大学校园足球教师培训的教师进行调查,主要研究内容为参训学员的基本现状、承训单位现状、培训中存在的问题和针对培训问题提出的相关对策。研究结果表明1.吉首大学校园足球教师培训现状主要从参训教师的基本情况、课程培训内容、培训方式、承训单位的师资、承训单位管理以及培训成效等方面进行分析。参训教师性别比例严重失调,年龄结构布局合理,学历层次普遍较高,教龄10年以上居多、职称三级与二级占多数;培训内容主要为基本理论、教学设计、教材教法,培训形式主要为专家讲座、案例研讨、观摩实践、分组讨论以及参与式体验等多种培训形式。2.培训存在的不足主要体现在:培训目标不够明确,培训对象选拔不够严格,培训内容没有针对性,培训时间不够合理,承训单位师资有待加强,培训方式枯燥单一,培训考核制度不够完善。3.针对以上问题提出发展对策:结合培训对象的需求设置科学的培训目标;有关部门进行合理的统筹和选拔;根据培训对象足球基础进行合理分班;培训内容应与参训教师相符合;合理安排培训时间;灵活运用各种培训形式;制定合理的考核方式,建立科学严谨的考核评价制度。
孙李华旭[8](2020)在《郑州市本科院校体育教师职后教育状况及实施路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教师职后教育是我国教师教育体系的关键部分,是教师可持续发展的有力保障和提高专业水平的有效途径。探索促进体育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职后教育体系的构建,对于培养新时代下高素质的体育教师具有重要意义。本论文采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专家访谈、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对郑州市本科院校体育教师职后教育现状进行调查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郑州市本科院校体育教师男女比例趋于均衡;年龄结构呈现年轻化;职称结构良好;学历结构稳定。2.郑州市本科院校体育教师职后教育方式以在职全时在岗形式为主;不同职称和岗位教师对职后教育的认识和需求有差异,但也存在体育教师对于参加职后教育的驱动因素认识、职业素养提升诉求认知方面的一致性。3.教师对职后教育的需求呈现多样化,体育教师对党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的有着高度认同,对于提升体育教师的专业素质、教学、科研和训练水平的迫切性较强。4.郑州市本科院校体育教师职后教育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存在不足之处:缺乏经费支持;职后教育的课程内容实用性不强;培训效果和考核形式单一;职前职后教育衔接不紧密。5.解决对策及实现路径: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大资金投入并统一管理,;培训机构方面要针对性的开展职后教育做好调研论证,开发校本课程实施校本培训,解决“工学矛盾”,增加保障机制。提出以下建议:1.任职学校和培训机构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要关注不同职称教师的实际需求,从实际出发设置多元化的教育培训课程体系,采用不局限与讲座形式,以满足不同层次体育教师的职业发展需求。2.开发职后教育远程网络培训,创建本科院校体育教师职后教育相关APP软件。重视教师的职后教育权利,协调解决好工学矛盾。3.任职学校和培训机构应树立科学的职后教育系统观,创建出勤、教学能力、专业知识运用能力、科研能力为一体的客观综合的考核方式。4.教育行政部门可以加大对教师职后教育的扶持力度,任职学校领导提高重视程度,加大对职后教育资金的投入,建立职后教育专项资金管理。优化考核和评价制度和相关政策,调动教师参与职后教育积极性。5.教育行政部门要从根本上解决职前职后教育衔接不紧密的问题,打破体制的阻隔,进行高等教育的资源整合,将教师的职后教育纳入到高等教育的体系中。
李梦慧[9](2020)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体育教师教育政策研究 ——基于政策文本的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体育教师作为专门履行学校体育教育工作的专职人员,应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系统的体育专业知识和体育专业技能等能力,因此需要进行长期、系统、严格地培养与培训。国家颁布的重多政策文件中都有强调发展体育教师教育的重要性,但通过整理发现,我国颁发的专门性体育教师教育政策不多,针对体育教师教育政策的研究也较少,且至今没有形成完备的体育教师教育政策研究体系。因此为体育教师教育政策研究添砖添瓦,本文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体育教师教育政策的297份政策文本为基础,运用文献资料法、历史研究法、政策文本分析法、个案研究法等研究方法,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颁布的与体育教师教育有关的政策文本进行定量与定性分析,找出政策文本的主要特征,主题内容变化的特点,并进行演变历程阶段划分和政策的个案分析,总结体育教师教育政策发展的影响因素和存在的问题,提出发展对策和建议,本文的研究结论有:1.通过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体育教师教育政策文本数量、主体和主题的统计与分析,得出我国体育教师教育政策文本的4个方面的基本特征:(1)政策数量变化呈逐年增长与迅速减少相结合;(2)政策文本制定主体权威性与相互协作性结合;(3)政策主题以教师培养与进修为主;(4)政策整体向着体系化的方向发展。2.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体育教师教育政策的历史进程主要分为:恢复调整阶段(1978-1986年)、发展阶段(1987-2000年)、快速发展阶段(2001-2011年)和创新突破阶段(2012年-至今)。这四个阶段展现了体育教师教育政策的递进,促进了我国体育教师教育的创新发展。同时对典型政策的个案分析得出得出影响我国体育教师教育政策演变的驱动力主要有:体育教师教育问题的出现和中国战略方向的定位。3.我国体育教师教育政策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有:某些政策内容的与现实结合不够紧密;少数体育教师教育政策的内容存在重复性、滞后性、模糊性;政策体系不完善;整体政策内容不均衡性和有倾斜性的现象。4.我国体育教师教育政策的发展对策主要包括:落实体育教师教育政策的调研工作;优化体育教师教育政策的决策过程;完善体育教师教育政策结构体系;平衡体育教师教育政策内容。
刘奕[10](2020)在《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设备接入到移动网络,新的服务与应用层出不穷,对移动网络的容量、传输速率、延时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5G技术的出现,使得满足这些要求成为了可能。而在5G全面实施之前,提高现有网络的性能及用户感知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从5G应用场景及目标入手,介绍了现网改善网络性能的处理办法,并针对当前5G关键技术 Massive MIMO 技术、MEC 技术、超密集组网、极简载波技术等作用开展探讨,为5G技术对4G 网络质量提升给以了有效参考。
二、浅谈体育院校图书馆专业人员的继续教育问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谈体育院校图书馆专业人员的继续教育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1)制度视角下我国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国家宏观制度相继出台 |
1.1.2 西部大开发重新受到重视 |
1.1.3 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不可或缺 |
1.1.4 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需要成长 |
1.1.5 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新旧问题叠加 |
1.2 问题的提出 |
1.3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研究思路 |
1.5 研究的主要内容 |
1.6 论文的创新点 |
1.7 论文的局限 |
2 文献综述 |
2.1 国内外高校教师职业发展研究 |
2.1.1 高校教师职业发展阶段划分 |
2.1.2 有关高校教师职业发展的制度研究 |
2.2 国内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研究 |
2.2.1 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
2.2.2 有关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制度研究 |
2.3 职业发展及其相关变量测量的研究综述 |
2.4 国内外相关研究述评 |
3 研究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调查法 |
3.2.3 比较研究法 |
3.2.4 数理统计法 |
3.3 基本理论与研究假设 |
3.3.1 基本概念 |
3.3.2 基本理论 |
3.3.3 研究假设 |
3.4 相关量表的修订与测量 |
3.4.1 量表修订 |
3.4.2 变量测量 |
3.4.3 量表评价 |
4 建国后基于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宏观制度梳理 |
4.1 初创与曲折发展阶段(1949—1977 年) |
4.1.1 初创阶段 |
4.1.2 曲折发展阶段 |
4.2 恢复发展阶段(1978—1991) |
4.2.1 进修培训制度 |
4.2.2 考核制度 |
4.2.3 职称晋升制度 |
4.2.4 薪酬制度 |
4.2.5 聘任制度 |
4.3 探索改革阶段(1992—2019) |
4.3.1 宏观制度分析 |
4.3.2 影响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制度 |
4.3.3 有关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制度 |
4.4 结果分析 |
4.4.1 前两个阶段制度呈现的特点 |
4.4.2 有关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制度 |
4.4.3 影响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制度 |
5 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现状与模型构建 |
5.1 数据质量评价 |
5.1.1 正式问卷量表的信度分析 |
5.1.2 验证性因子分析 |
5.2 描述性统计分析 |
5.3 人口特征的差异性分析 |
5.4 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相关分析 |
5.5 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模型构建 |
5.6 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假设验证 |
5.7 调节效应模型构建 |
5.8 分析讨论 |
5.8.1 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整体情况 |
5.8.2 西部地区高校制度执行情况分析 |
5.8.3 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职称结构分析 |
5.8.4 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教学工作量统计分析 |
5.8.5 人口特征变量对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和学校制度的评价 |
5.8.6 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和学校制度的关系验证 |
5.8.7 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 |
6 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微观探析 |
6.1 职称晋升制度比较 |
6.1.1 职称情况 |
6.1.2 学术成果 |
6.1.3 职称晋升人数比较 |
6.1.4 职称晋升方式比较 |
6.2 绩效考核制度比较 |
6.3 培训与进修制度比较 |
6.4 奖励制度比较 |
6.5 薪酬制度比较 |
6.6 结果分析 |
6.6.1 职称晋升制度各不相同 |
6.6.2 职称晋升受限 |
6.6.3 绩效考核方式多样化 |
6.6.4 体育教师工作量量化不足 |
6.6.5 高校支持进修与培训 |
6.6.6 明确的奖励制度 |
6.6.7 奖励“一刀切” |
6.6.8 薪酬偏低 |
7 我国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
7.1 国家政策引领是西部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根本路径 |
7.1.1 国家给与西部地区政策支持 |
7.1.2 国家制度突出“以教师为本” |
7.1.3 国家进行有效的监督 |
7.2 学校制度是西部地区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有效保障 |
7.2.1 激励高校制度创新 |
7.2.2 完善绩效考核制度 |
7.2.3 制定合理的晋升制度 |
7.2.4 合理运用激励制度 |
7.2.5 完善薪酬制度 |
7.2.6 突出体育学科的学科差异 |
7.2.7 注重制度公平 |
7.3 提高自身认识是促进西部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内部动力 |
7.3.1 正视体育教学与科研的问题 |
7.3.2 积极引导体育教师树立正确的发展意识 |
8 结论与展望 |
8.1 结论 |
8.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初始量表 |
附录2:调查问卷 |
附录3:正式量表 |
附录4:访谈提纲 |
附录5:项目分析 |
附录6:H大学职称评审分值表 |
附录7:博士在读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
致谢 |
(2)江西省中小学校园足球教师培训绩效评价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2.2.1 理论意义 |
1.2.2.2 实践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综述 |
1.4 相关概念界定 |
1.4.1 绩效 |
1.4.2 教育评价 |
1.4.3 教师培训与教师专业发展 |
1.4.4 校园足球 |
1.5 研究对象、目标与内容 |
1.5.1 研究对象与调查对象 |
1.5.2 研究目标 |
1.5.3 研究内容 |
1.6 研究方法 |
1.6.1 文献资料法 |
1.6.2 访谈法 |
1.6.3 德尔菲法 |
1.6.4 层次分析法 |
1.6.5 问卷调查法 |
1.6.6 数理分析法 |
1.7 研究创新点 |
1.7.1 研究创新点 |
1.7.2 研究流程图 |
2 中小学校园足球教师培训绩效评价的理论分析 |
2.1 教育评价理论 |
2.2 培训迁移理论 |
2.3 教师专业能力理论 |
2.4 校园足球教师培训绩效评价特点 |
2.4.1 受训教师专业知识结构的变化性 |
2.4.2 优化培训绩效的功能性 |
2.4.3 客观信息来源与主观判断的统一性 |
2.4.4 即时评价与延时评价的结合性 |
2.5 中小学校园足球教师培训绩效评价功能 |
2.6 中小学校园足球教师培训绩效评价意义 |
2.7 中小学校园足球教师培训绩效评价作用 |
2.8 中小学校园足球教师培训绩效评价的依据与原则 |
2.8.1 中小学校园足球教师培训绩效评价的依据 |
2.8.2 中小学校园足球教师培训绩效评价的原则 |
3 江西省校园足球教师培训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3.1 校园足球教师培训绩效评价体系的构建步骤 |
3.2 校园足球教师培训绩效评价模型构建研究 |
3.2.1 国外经典绩效评价模型述评与启示 |
3.2.2 校园足球教师培训绩效评价模型框架设计 |
3.2.2.1 校园足球教师培训绩效评价的内涵 |
3.3 校园足球教师培训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3.3.1 初选评价指标 |
3.3.1.1 反应层的一级、二级初选评价指标 |
3.3.1.2 学习层的一级、二级初选评价指标 |
3.3.1.3 收获层的一级、二级初选评价指标 |
3.3.1.4 影响层的一级、二级初选评价指标 |
3.3.2 中小学校园足球教师培训绩效评价指标筛选 |
3.3.2.1 专家问卷的形成 |
3.3.2.2 问卷的发放和填写方法 |
3.3.2.3 评价指标选取的依据 |
3.3.2.4 第一轮专家问卷调查 |
3.3.2.5 意见收集与指标修订 |
3.3.2.6 第二轮专家问卷调查 |
3.4 中小学校园足球教师培训绩效评价指标权重的构建 |
3.4.1 层次分析法 |
3.4.1.1 指标权重概念 |
3.4.1.2 层次分析法概述 |
3.4.1.3 层次分析法的工作程序 |
3.5 中小学校园足球教师培训绩效评价指标的标准 |
3.5.1 反应层下的各指标标准 |
3.5.2 学习层下的各指标标准 |
3.5.3 收获层下的各指标标准 |
3.5.4 影响层下的各指标标准 |
3.6 中小学校园足球教师培训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自评 |
4 中小学校园足球教师培训绩效评价验证分析——以2020 年江西省农村学校体育教师足球培训 |
4.1 江西省体育教师足球培训概况 |
4.2 中小学校园足球教师培训绩效评价方案 |
4.2.1 中小学校园足球教师培训绩效评价实施方案 |
4.2.2 中小学校园足球教师培训绩效评价指标转化为实操量表 |
4.2.2.1 针对反应层、学习层、收获层的转化 |
4.2.2.2 对影响层的转化 |
4.2.3 数据的计算 |
4.2.4 数据收集时间 |
4.3 中小学校园足球教师培训绩效试行 |
4.3.1 具体案例 |
4.3.1.1 调查问卷的样本情况 |
4.3.1.2 数据收集时间 |
4.3.1.3 影响层追踪调查情况 |
4.3.2 各层次分值 |
4.3.2.1 反应层 |
4.3.2.2 学习层 |
4.3.2.3 收获层 |
4.3.3 结果分析 |
5 研究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建议 |
5.3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
附录2 |
附录3 |
附录4 |
附录5 |
附录6 |
附录7 |
附录8 |
附录9 |
致谢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着)及科研情况 |
(3)大学教育和社区教育的融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已有研究成果述评 |
1.2.1 学校教育和社区教育的融合发展 |
1.2.2 开放大学和社区教育的融合发展 |
1.2.3 大学与社区的互动 |
1.2.4 大学和社区教育资源的开发 |
1.2.5 国内外社区学院比较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 |
1.4.1 文献法 |
1.4.2 历史法 |
第二章 大学教育和社区教育融合的必要性 |
2.1 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的需要 |
2.2 大学教育融入社区教育发展的需要 |
2.2.1 大学教育的社会性要求大学教育融入社区教育 |
2.2.2 大学教育的公共性要求大学教育融入社区教育 |
2.2.3 大学教育的有限性要求大学教育融入社区教育 |
2.3 社区教育融入大学教育发展的需要 |
2.3.1 社区教育的非正规化要求社区教育融入大学教育 |
2.3.2 社区教育的非专业化要求社区教育融入大学教育 |
2.3.3 社区教育的有限性要求社区教育融入大学教育 |
第三章 影响大学教育和社区教育融合的因素 |
3.1 影响大学教育和社区教育融合的外部因素 |
3.1.1 不平衡的区域发展 |
3.1.2 地区间的人口差异 |
3.1.3 欠缺的制度支持 |
3.1.4 分散的管理机构 |
3.1.5 低水平互动的参与主体 |
3.2 影响大学教育和社区教育融合的内部因素 |
3.2.1 教育目的 |
3.2.2 教育主体 |
3.2.3 教育内容 |
3.2.4 教育方法 |
第四章 大学教育和社区教育融合的原则 |
4.1 平等性原则 |
4.2 开放性原则 |
4.3 互补性原则 |
4.4 长期性原则 |
4.5 反馈性原则 |
第五章 大学教育和社区教育可融合的资源 |
5.1 多样化的人力资源 |
5.1.1 教育者资源 |
5.1.2 管理者资源 |
5.2 共享性的物力资源 |
5.2.1 教学设施资源 |
5.2.2 活动场馆资源 |
5.2.3 图书报刊资源 |
5.3 对接式的课程资源 |
5.3.1 职业型课程资源 |
5.3.2 生活文化型课程资源 |
5.3.3 主体发展型课程资源 |
5.4 开放化的信息资源 |
5.4.1 人载信息资源 |
5.4.2 实物信息资源 |
5.4.3 网络信息资源 |
5.5 先进性的文化资源 |
5.5.1 物质文化资源 |
5.5.2 精神文化资源 |
5.5.3 制度文化资源 |
5.5.4 活动文化资源 |
第六章 大学教育和社区教育融合的策略 |
6.1 树立终身、人本、全纳教育观 |
6.1.1 树立终身教育观 |
6.1.2 树立人本教育观 |
6.1.3 树立全纳教育观 |
6.2 统一设计大学教育和社区教育的基本内容 |
6.3 构建“资源整合,双向开放”的资源共享体系 |
6.3.1 共享人力资源 |
6.3.2 共享物力资源 |
6.3.3 共享信息文化资源 |
6.4 打造大学与社区一体化的专业师资队伍 |
6.4.1 提升双方成员互助意识和能力 |
6.4.2 开展终身教育教师资格考核认定 |
6.5 建立大学教育和社区教育的学分互认制度 |
6.5.1 建立“学分银行”信息服务平台 |
6.5.2 建立学历教育标准学分互认制 |
6.5.3 建立非学历教育学分折算互认制 |
6.6 完善立体化多向联通的管理制度 |
6.6.1 完善学区教育管理委员会制 |
6.6.2 完善社区教育委员会制 |
6.6.3 完善普通高校董事会制 |
6.7 制定大学教育和社区教育融合的政策法规 |
6.7.1 出台终身教育法 |
6.7.2 出台社区教育法 |
6.7.3 制定学社融合促进条例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4)我国校园足球专项教师培训成效评价及优化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前言 |
1.1 问题的提出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问题 |
1.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2.3 国内外研究述评 |
1.3 相关概念界定 |
1.3.1 校园足球 |
1.3.2 校园足球专项教师 |
1.3.3 校园足球专项教师培训成效评价 |
1.4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
1.4.1 研究对象 |
1.4.2 研究方法 |
1.5 创新点与难点 |
1.5.1 研究的创新点 |
1.5.2 研究的难点 |
2 我国校园足球专项教师培训的现状 |
2.1 我国校园足球专项教师培训的指导方向 |
2.1.1 培训的指导思想 |
2.1.2 培训的政策支撑 |
2.1.3 培训的价值定位 |
2.1.4 培训的管理制度 |
2.2 我国校园足球专项教师培训的具体内容 |
2.2.1 培训目标的设置及其达成 |
2.2.2 培训内容的设置及其完善 |
2.2.3 培训师资的配备及其强化 |
2.3 我国校园足球专项教师培训的成效现状 |
2.3.1 培训体量不断扩大 |
2.3.2 培训质量不断提升 |
2.3.3 培训影响初步显现 |
3 我国校园足球专项教师培训成效的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3.1 评价设计的理论参照 |
3.1.1 系统论 |
3.1.2 一体化教学论 |
3.1.3 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 |
3.1.4 继续教育理论 |
3.1.5 成人学习理论 |
3.2 评价指标的选取 |
3.2.1 评价指标选取的实际出发点 |
3.2.2 评价指标选取的基本依据 |
3.2.3 评价指标选取的基本原则 |
3.3 评价指标的构建 |
3.3.1 培训成效评价体系指标的构建方法 |
3.3.2 培训成效评价指标的构建过程 |
3.3.3 培训成效评价体系的最终确立 |
3.4 评价指标的解释 |
3.4.1 一级指标的解释 |
3.4.2 二级指标解释 |
3.4.3 三级指标的内涵 |
4 我国校园足球专项教师培训成效评价的实施与结果分析 |
4.1 评价实施范围与对象 |
4.1.1 实施范围 |
4.1.2 实施对象 |
4.2 问卷数据采集与说明 |
4.2.1 问卷设计 |
4.2.2 效度与信度检验 |
4.2.3 问卷数据分析 |
4.3 评价对象的效果反馈 |
4.3.1 一线校园足球活动开展情况的效果反馈 |
4.3.2 培训实施方的评价反馈情况 |
4.3.3 参训教师的评价反馈情况 |
4.4 模糊综合评价的实施 |
4.4.1 评价的原理说明 |
4.4.2 实证评价的过程 |
4.5 评价成效的影响因素模型构建 |
4.5.1 研究假设 |
4.5.2 回归模型构建 |
4.6 评价中发现的问题及归因分析 |
4.6.1 管理制度上覆盖不全面 |
4.6.2 课程内容上衔接不流畅 |
4.6.3 运行环节上落实不充分 |
4.6.4 监督机制上应用不严格 |
4.6.5 评价质量上效果不明显 |
5 提升我国校园足球专项教师培训成效的优化对策 |
5.1 优化对策设计的依据 |
5.1.1 理论依据 |
5.1.2 现实依据 |
5.1.3 域外借鉴 |
5.2 优化对策设计的目标 |
5.2.1 实现系统化的校园足球专项教师培训体系 |
5.2.2 实现一体化的校园足球专项教师培训体系 |
5.2.3 实现最优化的校园足球专项教师培训体系 |
5.3 优化对策设计的内容 |
5.3.1 构建系统化的培训管理制度 |
5.3.2 开发层级化的课程内容体系 |
5.3.3 打造专业化的专业师资队伍 |
5.3.4 建立一体化的监督保障机制 |
5.3.5 形成导向性的培训评价标准 |
6 结论与建议 |
6.1 结论 |
6.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件 |
致谢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 |
附件 |
(5)德国勃兰登堡理工大学教育理念与空间特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内容及范围 |
1.2.1 研究内容 |
1.2.2 研究范围 |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的意义 |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1 关于德国高等教育理念研究 |
1.4.2 关于高校空间的研究 |
1.4.3 关于教育理念与校园空间的研究 |
1.4.4 小结 |
1.5 研究方法 |
1.6 研究的基本框架(技术路线) |
第二章 勃兰登堡理工大学教育理念特点研究 |
2.1 勃兰登堡理工大学的发展历程 |
2.1.1 德国高等教育理念的发展与变革 |
2.1.2 相关德国大学模式简述 |
2.1.3 勃兰登堡理工大学的发展与变革 |
2.1.4 勃兰登堡理工大学的不同 |
2.2 开放化教育理念的特点 |
2.2.1 多层面的开放 |
2.2.2 社区化的体现 |
2.2.3 国际化的重视 |
2.3 终身化教育理念的特点 |
2.3.1 继续教育 |
2.3.2 全龄段教育 |
2.3.3 软技能教育 |
2.4 实践化教育理念的特点 |
2.4.1 跨学科教学与研究 |
2.4.2 知识与技术转让 |
2.5 勃兰登堡理工大学教育理念特点总结 |
2.6 教育理念与空间关系的探讨 |
第三章 BTU开放化教育理念影响下的空间特色研究 |
3.1 区域资源与校园建设 |
3.1.1 区域资源支撑开放化建设 |
3.1.2 校园开放式布局 |
3.2 校园公共空间结构特点 |
3.2.1 围合式中心广场空间 |
3.2.2 多形态景观公共空间 |
3.2.3 分级交通空间 |
3.3 建筑功能空间特点 |
3.3.1 教学空间复合化 |
3.3.2 居住空间家庭化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BTU终身化教育理念影响下的空间特色研究 |
4.1 教育空间的终身化营造 |
4.1.1 儿童大学与老年大学的空间使用 |
4.1.2 继续教育中心的功能空间营造 |
4.2 实验空间的全龄段使用 |
4.2.1 空间流线多样化 |
4.2.2 实验空间趣味化 |
4.3 素质教育空间的功能转化 |
4.3.1 文艺活动空间功能转换 |
4.3.2 体育空间的复合化使用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BTU实践化教育理念影响下的空间特色研究 |
5.1 展览空间对教育实践理念的促进 |
5.1.1 校园外展览空间的合作共建 |
5.1.2 校园内展览空间分布与使用 |
5.2 实践化教学活动的空间使用 |
5.2.1 工作室组合空间 |
5.2.2 实践辅助用房 |
5.2.3 单元式实验空间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勃兰登堡理工大学总体空间研究 |
6.1 勃兰登堡理工大学总体空间演进过程 |
6.1.1 第一阶段空间基础格局 |
6.1.2 第二阶段空间扩张发展 |
6.1.3 新建和改建项目与教育理念相互促进完善 |
6.1.4 当前阶段空间现状满意度评价 |
6.2 校园总体空间特点研究 |
6.2.1 校园整体风貌协调统一 |
6.2.2 校园尺度人性化把控 |
6.2.3 校园标识系统与标志性空间独特鲜明 |
6.3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勃兰登堡理工大学学校建设的启示 |
7.1 勃兰登堡理工大学学校建设经验总结 |
7.1.1 教育理念的确立、延续与表达 |
7.1.2 建设过程积极回应教育需求 |
7.1.3 分阶段计划建设避免大拆大建 |
7.2 适应于多教育理念需求下的空间设计重点 |
7.2.1 适应于多教育理念的空间设计原则 |
7.2.2 校园空间的设计重点 |
7.2.3 建筑空间的设计重点 |
7.3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总结与展望 |
8.1 研究内容总结 |
8.2 不足与展望 |
致谢 |
图表目录 |
图目录 |
表目录 |
参考文献 |
(6)河南省普通高校体育教师专业标准构建 ——以体育舞蹈教师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1.3.2 关于体育舞蹈教师专业标准的相关研究 |
1.3.3 关于河南省体育舞蹈教师专业标准相关研究 |
1.3.4 已有研究的不足 |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的方法 |
2.2.1 文献法 |
2.2.2 调查法 |
2.2.3 数理统计法 |
2.2.4 逻辑分析法 |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
3.1 河南省普通高校体育舞蹈教师基本情况 |
3.1.1 人数及性别比例 |
3.1.2 年龄结构 |
3.1.3 执教年限 |
3.1.4 学历结构 |
3.1.5 职称结构 |
3.2 新时代河南省普通高校体育舞蹈教师专业标准的构建 |
3.2.1 体育舞蹈教师专业标准的概念界定 |
3.2.2 构建河南省普通高校体育舞蹈教师专业标准的必要性 |
3.2.3 构建河南省普通高校体育舞蹈教师专业标准的可行性 |
3.2.4 构建河南省普通高校体育舞蹈教师专业标准应遵循的指导思想 |
3.2.5 新时代河南省普通高校体育舞蹈教师专业标准构建的依据 |
3.2.6 河南省普通高校体育舞蹈教师专业标准构建的原则 |
3.2.7 河南省体育舞蹈教师专业标准的指标确定 |
3.2.8 河南省体育舞蹈教师专业标准中各指标的具体内涵 |
3.2.9 河南省体育舞蹈教师专业标准的指标权重分配 |
3.3 新时代河南省普通高校体育舞蹈教师专业标准实施的策略 |
3.3.1 加大人才引进力度 |
3.3.2 定期进行综合评定 |
3.3.3 完善职后教育机制 |
3.3.4 学校加大经费支持 |
3.3.5 提高教师科研能力 |
3.3.6 修订完善相关法规 |
4 结论与建议 |
4.1 结论 |
4.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7)湘西片区校园足球教师培训现状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际意义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校园足球 |
2.1.2 培训的概念 |
2.2 国内研究现状 |
2.2.1 我国体育师资现状研究 |
2.2.2 我国足球体育教师研究 |
2.2.3 我国体育师资培训研究 |
2.2.4 我国足球体育教师的培训研究 |
2.3 国外研究综述 |
第3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目的 |
3.2 研究对象 |
3.3 研究方法 |
第4章 研究结果与分析 |
4.1 湘西片区校园足球教师培训现状分析 |
4.1.1 校园足球教师培训目标 |
4.1.2 培训对象学习目标分析 |
4.1.3 培训对象基本情况 |
4.1.4 承训单位基本情况 |
4.1.5 培训效果分析 |
4.2 湘西片区校园足球教师培训取得的成功经验与存在问题分析 |
4.2.1 湘西片区校园足球教师培训取得的成功经验 |
4.2.2 湘西片区校园足球教师培训存在问题 |
4.3 湘西片区校园足球教师培训的对策研究 |
4.3.1 结合培训对象的需求设置科学的培训目标 |
4.3.2 有关部门进行合理的统筹和选拔 |
4.3.3 根据参训教师足球基础进行合理的分班 |
4.3.4 培训内容应考虑学员实际需要和意向 |
4.3.5 合理安排培训时间 |
4.3.6 多种培训方式相结合,灵活运用培训手段 |
4.3.7 制定合理的考核方式,建立科学严谨的考核评价制度 |
第5章 结论 |
5.1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附录一 湘西地区校园足球教师培训现状及对策研究调查问卷 |
附录二 访谈提纲 |
(8)郑州市本科院校体育教师职后教育状况及实施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
3.1 郑州市本科院校体育教师基本现状研究 |
3.2 郑州市本科院校体育教师职后教育参与情况与需求研究 |
3.3 郑州市本科院校体育教师参与职后教育的影响因素 |
3.4 郑州市本科院校体育教师职后教育需求的实现路径研究 |
4 结论和建议 |
4.1 结论 |
4.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9)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体育教师教育政策研究 ——基于政策文本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1.3.2 有关体育教师教育研究的综述 |
1.3.3 有关体育教师教育政策研究的综述 |
2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资料法 |
2.2.3 历史研究法 |
2.2.4 比较研究法 |
2.2.5 个案研究法 |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
3.1 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体育教师教育政策文本的统计与分析 |
3.1.1 政策文本的选择 |
3.1.2 政策文本数量的分析 |
3.1.3 制定政策主体的构成 |
3.1.4 政策主题分布 |
3.1.5 小结 |
3.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体育教师教育政策的发展历程 |
3.2.1 我国体育教师教育政策恢复调整阶段(1978-1986 年) |
3.2.2 体育教师教育政策发展阶段(1987-2000 年) |
3.2.3 体育教师教育政策快速发展阶段(2001-2011 年) |
3.2.4 体育教师教育政策的创新突破阶段(2012-2019 年) |
3.3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体育教师教育政策的个案分析 |
3.3.1 体育教师教育基地政策 |
3.3.2 体育教师国家级培训政策 |
3.4 我国体育教师教育政策发展的问题与对策 |
3.4.1 我国体育教师教育政策存在的问题 |
3.4.2 我国体育教师教育政策的优化措施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件 |
致谢 |
研究生个人简历 |
(10)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1 4G网络现处理办法 |
2 4G网络可应用的5G关键技术 |
2.1 Msssive MIMO技术 |
2.2 极简载波技术 |
2.3 超密集组网 |
2.4 MEC技术 |
3 总结 |
四、浅谈体育院校图书馆专业人员的继续教育问题(论文参考文献)
- [1]制度视角下我国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研究[D]. 郑小凤. 上海体育学院, 2021(09)
- [2]江西省中小学校园足球教师培训绩效评价体系研究[D]. 熊华城. 江西师范大学, 2021(12)
- [3]大学教育和社区教育的融合研究[D]. 宋美霞. 山西大学, 2021(12)
- [4]我国校园足球专项教师培训成效评价及优化对策研究[D]. 杨东博. 东北师范大学, 2020(06)
- [5]德国勃兰登堡理工大学教育理念与空间特色研究[D]. 王琛涵.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0(01)
- [6]河南省普通高校体育教师专业标准构建 ——以体育舞蹈教师为例[D]. 韩妍. 河南大学, 2020(02)
- [7]湘西片区校园足球教师培训现状及对策研究[D]. 钟晓. 吉首大学, 2020(03)
- [8]郑州市本科院校体育教师职后教育状况及实施路径研究[D]. 孙李华旭. 中国矿业大学, 2020(04)
- [9]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体育教师教育政策研究 ——基于政策文本的分析[D]. 李梦慧. 天津体育学院, 2020(08)
- [10]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J]. 刘奕. 数码世界, 20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