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中下游甘蓝型油菜遗传多样性的RAPD分析及其与农艺性状的相关性

长江中下游甘蓝型油菜遗传多样性的RAPD分析及其与农艺性状的相关性

一、长江中、下游地区白菜型油菜遗传多样性RAPD分析及其与农艺性状的相关性(论文文献综述)

赵亚军[1](2020)在《甘蓝型油菜主栽品种遗传多样性分析和种质资源表型精准鉴定》文中提出本文研究全国甘蓝型油菜代表性品种的遗传多样性及亲缘关系,为品种评价、材料改良、品种选育提供参考。选取生产中推广面积较大的主栽品种及少量新育成品种62份,用甘蓝型油菜品种鉴定技术规程NY/T2468-2013选定的47对SSR标记进行基因分型;分别按照品种来源和适宜种植区域比较遗传多样性及聚类分析。另外研究甘蓝型油菜大量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及表型间的关系,为黄淮区油菜育种提供优异种质;对827份种质资源进行表型精准鉴定,分析17个表型的变异、分布及遗传多样性,利用相关、R型因子聚类、主成分、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研究表型间的关系,遴选与产量关系密切的核心表型,利用这些表型选择优异种质。主要结果如下:(一)62份油菜品种中四大冬油菜区来源的样品遗传多样性都为中度丰富,由高到低依次为长江中游区、黄淮区、长江上游、下游区样品;通过等位变异分析找出了各区的特缺等位变异,黄淮区为4个,找到携带该特缺等位变异的品种;聚类分析表明长江上游和下游区样品、黄淮区和长江中游区样品亲缘关系较近,黄淮区与长江下游区样品亲缘关系最远。各适宜种植区域样品的遗传多样性都为中度丰富,由高到低依次为广适品种、长江中游区、黄淮区、上游区、下游区、春油菜区;通过等位变异分析找出各适种区样品的特缺等位变异,黄淮区为2个,找到携带此特缺等位变异的品种;广适品种有10个高频率等位变异在黄淮区样品中频率很低,在其中找出携带此等位变异的品种;系统聚类将广适品种和长江中游区样品聚为一类,黄淮区样品与广适品种的亲缘关系位于长江中、上、下游区之后,亲缘关系较远。(二)827份种质资源各表型变异范围广;株高和小区产量的频次分布为正态分布,其它表型近似正态分布;Simpson、Shannon、Pielou均匀度和Brillouin多样性指数表明各表型的遗传多样性高度丰富。偏相关分析表明小区产量与株高、千粒重、单株籽粒产量之间有显着净相关。R型聚类表明初花期、终花期、成熟期、生育日数之间关系较近;株高、主轴有效长度、主轴有效角果数、有效分枝高度之间关系较近;单株籽粒、生物产量之间关系较近;其它表型之间关系较远。6个主成分可解释74.5%的方差贡献,第一主成分中株高、有效分枝高度、初花期、生育日数、主轴有效长度、成熟期、终花期7个表型载荷较大。灰色关联度分析表明与小区产量关联度高的表型为单株籽粒产量、株高、单株生物产量、主轴有效角果数、有效分枝高度、收获指数,与简单相关结果基本一致。选出多份适宜黄淮区利用的综合性状好及表型特异的种质。

胡丹丹[2](2019)在《新型甘蓝型油菜的群体改良和杂种优势分析》文中提出甘蓝型油菜是世界范围内广泛种植的重要油料作物,然而它同时也是一个年轻的异源四倍体物种,其驯化和栽培历史较短,遗传多样性有限。为了拓宽其遗传基础并创造出可用于油菜遗传育种的新型甘蓝型油菜杂种优势群,课题组通过大量的种间杂交和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将74份埃塞俄比亚芥(埃芥)品种的Cc基因组成分和122个白菜型油菜品种的Ar基因组成分大规模地导入至甘蓝型油菜中,培育了包含数百个系谱各异的新型甘蓝型油菜自交系群体,并引入显性核不育性状开展轮回选择,获得了由数千个体组成的遗传变异丰富的新型甘蓝型油菜轮回选择群体(RS群体)。在此基础上,本研究进一步开展对该群体的性状改良及改良效果和遗传多样性评估、基因组遗传变异分析、亚基因组间杂种的杂种优势分析和预测,以期获得性状优良具有强杂种优势潜力的新型甘蓝型油菜育种群,为油菜的新型种质资源创建和亚基因组间杂种优势利用提供源源不断的育种材料。具体的研究内容和结果分以下七个方面总结:1.对RS群体进行第五轮的群体改良,从第一、三、五轮轮回选择过程中收获的单株中各随机选取80个单株,对群体改良的效果进行评估。5轮选择后,RS群体的硫苷、芥酸含量分别降低了40.6%和89.4%,油酸含量增加了19.2%,但种子含油量的增加缓慢。千粒重、结角密度和角果粒数等农艺性状也都有提高。三个世代的新型甘蓝型油菜都表现出了丰富的表型变异,其中不乏具有优异性状的材料,如大粒、高含油量、结籽密等性状。2.对包括55份白菜型油菜、55份埃芥、56份常规甘蓝型油菜、160份第三轮RS群体株系和160份第五轮RS群体株系在内的486份材料进行了82对SSR和Indel标记的检测。聚类分析表明RS群体与常规甘蓝型油菜的遗传距离较远,遗传差异大。新型甘蓝型油菜中检测到147位点,其中有59个位点检测到了白菜或埃芥的特异性等位基因的导入,其中还包括10个埃芥B基因组等位基因的导入。此外,我们还检测到8个可能的新的等位基因。较高的杂合度表明新型甘蓝型油菜之间发生了充分的杂交,进而可能产生丰富的重组。3.从RS群体收获的材料中通过筛选、自交和小孢子培养,获得了近千份新型甘蓝型油菜自交系和双单倍体(DH)系。对51个新型甘蓝型油菜DH系及原始亲本华双3号进行了简化基因组测序,共检测到50,222个高质量标记。通过与华双3号比较,发现新型甘蓝型油菜DH系平均52%的基因组与其原始亲本华双3号产生了不同,还检测到了140个明显的B基因组信号,但这些B基因组的导入片段较小,仅有一个为160 kb的相对较大的区段。4.对6个常规甘蓝型油菜、61个新型甘蓝型油菜及二者杂交得到的363个亚基因组间杂种进行了三个环境10个性状的考察,分析发现,种子产量表现出了很强的杂种优势,并从中筛选出了15个显着超过当地商业对照的强优势组合。5.对67个测配亲本进行简化基因组测序,共获得了48,602个标记。通过对中亲优势的遗传变异组成进行分析,发现显性效应对杂种优势的贡献最大,占到了29%-41%。通过关联分析在跨环境、武汉、襄阳和景泰分别检测到了33、47、18和24个显着的杂种优势位点,其中武汉和襄阳环境下各有一个位点为白菜特异性标记。此外,在武汉环境下检测到有10个埃芥Cc特异性标记与常规甘蓝型油菜标记的加显上位性互作效应和41个白菜Ar/埃芥Cc特异性标记与常规甘蓝型油菜标记的显显上位性互作效应,表明外源基因组成分的导入在一定程度上对杂种优势有贡献。6.通过利用包含不同遗传效应的基因组选择模型对中亲优势进行预测,发现仅考虑显性效应的模型的预测准确率就达到了较高的水平(0.446-0.637),与同时考虑了显性效应和三种上位性互作效应的模型的差距仅为0.02-0.08,再次证明了显性效应在亚基因组间杂种优势中的重要性。包含了更多材料类型的武汉环境的预测准确率最低,而整合了三个环境的最佳线性无偏估计值的基因组预测效率最高,表明材料类型和环境数能够提高基因组预测的准确性。

臧珊[3](2018)在《甘蓝型油菜三系骨干亲本的遗传多样性分析》文中提出甘蓝型油菜是我国种植面积最大的油料作物,其杂种优势显着。甘蓝型油菜是油菜的主要栽培种之一,与芸薹属其他物种相比,其遗传基础相对狭窄,可利用资源匮乏。植物育种水平的提升需要不断创制利用新的遗传资源、导入和聚合不同的优良性状。遗传多样性研究是种质资源评价和杂种优势利用的重要基础。在一定范围内,亲本的遗传差异越大,杂种优势则越显着。因此,充分了解亲本材料的遗传多样性,将亲本材料划分为不同的杂种优势群,有助于指导强优势杂交组合的选配,从而更为有效地利用杂种优势。本研究选择30份油菜三系骨干亲本,对其主要农艺性状进行观察;利用SSR(Simple Sequence Repeats,简单序列重复)和SRAP(Sequence-related Amplified Polymorphism,相关序列扩增多态性)标记对上述30份材料(另外包括1份芥菜型油菜和1份白菜型油菜为参照种)进行遗传多样性评价,为油菜杂种优势育种提供参考。所得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对30份亲本材料进行农艺性状和品质性状等11个性状的AMOVA分析表明,供试材料在区组间的变异程度达到极显着水平。聚类分析及主成分分析表明,大部分保持系和恢复系材料被分开。方差分析显示,品种间变异系数为86.40%,保持系和恢复系材料间仅为13.60%;保持系和恢复系材料内部差异大于它们之间的差异。结果说明,参试恢复系和保持系材料间存在一定的遗传差异。2.从43对SRAP引物组合中筛选到12对多态性高、条带清晰的引物,用于32个参试材料的扩增,共检测到多态性条带77个,平均每对引物组合检测到6.4个多态性条带,平均多态性比率为98.72%。每对引物可扩增出49个多态性位点。其中引物组合Em5+Me22、Em5+Me23扩增的多态性条带最多(9),引物组合Em5+Me30及Em12+Me18仅扩增出4个多态性位点。SRAP引物组合PIC(Polymorphism Information Content,多态性信息含量)值在0.47(Em14+Me20)0.78(Em14+Me22)之间,平均为0.59。3.从36对SSR引物中筛选出8对扩增结果稳定的多态性引物,用于32份参试材料的扩增分析。结果共扩增得到51个位点,其中多态性位点49个,平均多态性位点6.13个,平均多态性比率为96.08%。每对引物可扩增出38个多态性位点,其中引物BrgMS343扩增出8个多态性位点,引物BrgMS629扩增出3个多态性位点。SSR引物组合PIC值介于0.22(BrgMS90)0.65(BrgMS629)之间,平均为0.43。4.利用SSR和SRAP标记对32份供试油菜材料进行分子聚类分析,结果显示,在遗传相似系数0.65处,参试材料被分为三大类。第I类包括19个材料,其中14个为恢复系,如Q10C、Sh11、Q7C、S11R、Z821R等;5个为保持系,Zhong 4、CZ49、ZY18、2010B7和New B1。第II类包括10个材料,除1个为恢复系(Y6)外,其余9个为保持系。第III类包括ZY72、芥菜型油菜(No.31)和白菜型油菜(No.32)3个材料。分子主成分分析、群体结构分析与聚类结果基本一致。分子方差分析显示,保持系和恢复系群体内方差分量为95.46%,群体间为4.54%;保持系内(44.02%)与恢复系内(41.20%)差异基本一致,保持系与恢复系材料间差异最小(2.03%)。

张彩玉[4](2018)在《不结球白菜地方品种资源特征特性的鉴定与评价研究》文中指出不结球白菜是一种大众消费性蔬菜,其起源中心是我国,在国内外广泛引种栽培,种质资源极其丰富。为了更有效地收集、保存、利用不结球白菜种质资源,本研究以在江浙沪一带及其它区域收集到的32份不结球白菜地方品种作为试验材料,通过对41个农艺性状(包括22个质量性状和19个数量性状)的调查对其进行了形态特征和生物学特性的鉴定分析,及品质评价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对32份不结球白菜地方品种资源调查分析后发现其中26份品种资源存在明显的变异或混杂现象,变异性状涵盖了观察的所有定性性状(22个)。在将至少具有一个变异/混杂性状确定为变异/混杂株的前提下,对32份不结球白菜地方品种资源的变异/混杂株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在供试的32份品种材料中,变异/混杂株率介于0~30%之间,平均变异/混杂株率为5.31%。对不结球白菜形态特征、品种类型等考察分析表明,不结球白菜的品种多样性明显。2.对可能存在同名异种或同种异名的6类15份不结球白菜地方品种资源的22个定性性状、19个定量性状进行观察,对观察结果数据进行直观分析、欧氏距离比较及系统聚类分析,发现‘13-黑叶四月慢’与‘15-上海黑叶五月慢’、‘2-苏州青’与‘4-矮萁苏州青’及‘3-黑叶苏州青’均属于同种异名,而‘6-杭州油冬儿’与‘19-杭州油冬儿’、‘25-杭州油冬儿’及‘28-杭州油冬儿’属于同名异种,两份‘绣花锦’也为同名异种材料。3.以9个抽薹性不同的不结球白菜地方品种为试材进行萌动种子4℃低温春化处理并结合长日照处理,试验结果表明,根据达到30%植株现蕾、抽薹所需的最短低温处理时间长短,以及该处理条件下从播种到现蕾、抽薹所需时间长短,可以鉴定不结球白菜冬性或耐抽薹性的强弱。在试验所及的9份材料中,‘12-四月慢’‘14-五月慢’、‘29-金华黑叶油冬’冬性最强,‘30-衢州青’冬性较强,‘25-杭州油冬儿’和‘2-苏州青’冬性较弱,‘4-矮萁苏州青’、‘5-矮抗青’和‘16-长梗白菜’冬性弱。4.以13份品质差异较大的不结球白菜地方品种为材料对产品成熟期最大叶片的相关品质性状的研究结果表明,所测定的品质指标在不同不结球白菜地方品种资源间均存在明显差异,品种间变异幅度大。统计后结果表明,不结球白菜的糯性品质与渣量极显着负相关,与可溶性糖、蛋白质含量、粗纤维、粗灰分、可滴定酸、维生素、干物质等营养品质及叶片组织结构之间均无显着相关性;利用质构仪TPA测试对糯性与不结球白菜质构特性参数进行了研究,相关分析表明,糯性与叶片和叶柄黏聚性等质构特性参数均无显着相关性,可初步判断白菜糯性品质构成因素区别于玉米、水稻中的黏糯性。

田洪云[5](2016)在《半冬性甘蓝型油菜杂种优势、配合力及杂种优势群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甘蓝型油菜起源于欧洲,于上世纪3040年代分别由欧洲和日本引入中国,目前已成为我国油菜的主要栽培类型。甘蓝型油菜具有明显的杂种优势,配合力和杂种优势分析是杂种优势利用方面的两个重要内容,杂种优势的高低从根本上决定了杂种优势的可利用程度,而配合力的大小则决定了杂交组合亲本的优劣。亲本间的遗传差异是形成杂种优势的基础,对亲本的遗传距离及其与杂种优势的关系展开研究,可以更好地利用杂种优势。近年来,随着杂种优势理论和育种工作的深入研究,杂种优势群的划分工作正在对植物育种领域作出越来越大的贡献。目前,国内外已经对玉米杂种优势群划分的方法开展了系统深入的理论研究并在实践中广泛利用,然而在油菜上对此缺乏系统深入地研究。因此,有必要探索出适合油菜杂种优势群划分方法并筛选出合适的测验种,推动油菜杂种优势利用工作,提高育种工作效率。本研究以9个不同地理来源和生态类型的甘蓝型油菜亲本为材料:中双9号(8C108)、中双4号(8C189)和荆油1号(8D129)来自湖北省,甘杂1父本(8C360)、永1(8D153)、秦7父本(8E001)、SH-11(8C343)和6C(8C272)来自陕西省,KS2185(8E019)来自于美国,采用双列杂交试验设计,在4个不同的环境条件下分析了甘蓝型油菜的杂种优势和配合力,利用简单序列重复(SSR)标记和相关序列扩增多态性(SRAP)标记对供试亲本进行基因型分析,对亲本间的遗传距离与杂种优势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研究,并采用5种不同方法对甘蓝型油菜亲本进行杂种优势群的划分。另外对甘蓝型油菜、芥菜型油菜和白菜型油菜A基因组遗传多样性进行研究,以期为芸薹属A基因组特异等位基因资源的相互利用奠定基础。本文所取得主要结果如下:1.甘蓝型油菜杂种优势和配合力研究本研究采用双列杂交试验设计,在4个不同的环境条件下对9个亲本及其配置的36个杂交种的产量等11个性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超过一半的杂交组合小区产量超过对照品种秦优7号,其中,最高组合的超标优势(HCK)可以达到24%;中亲优势平均为15.79%,最高达57.85%;超亲优势平均为7.79%,最高达到54.68%。证明所选亲本材料间杂种优势明显,产量表现最高的三个组合分别是8D129×8E001(HCK,23.56%),8C189×8C272(HCK,23.31%)和8D129×8C343(HCK,20.08%),这些强优势的杂交组合有望推荐参加国家及省级区试。所有鉴定性状的一般配合力均方值和特殊配合力均方值都达到显着水平。除有效分枝数、主花序长度、主花序角果数和每角粒数性状外,其他性状基因型和环境间的互作效应以及一般配合力与环境间互作效应均达到显着,而对于特殊配合力与环境互作效应,除有效分枝数、主花序长度、主花序角果数、每角粒数和单株产量外均达到显着水平。另外,所有鉴定性状一般配合力效应值都远大于特殊配合力效应值。亲本8c343、8d129和8d153在小区产量性状上表现出正向显着的一般配合力效应,亲本8c108、8c272和8e019在全株角果数上表现出正向显着的一般配合力效应,亲本8c272、8d129、8d153和8e019在每角粒数上表现出正向显着的一般配合力效应,亲本8d129、8d153和8e001在千粒重上表现出正向显着的一般配合力效应。同时,比较了格林芬算法和杨氏简法两种特殊配合力算法的计算结果,表明两种方法具有一定程度的差异。2.杂种优势、亲本遗传距离和配合力三者之间的关系本研究对亲本遗传距离与配合力以及杂种优势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利用全部座位计算出的分子标记遗传距离与配合力和杂种优势相关性不大,而利用增效座位计算的遗传距离与配合力和杂种优势相关系数得到很大提高,增效座位遗传距离与每角粒数、千粒重、小区产量和单株产量的超标优势和一般配合力均呈显着正相关。基于农艺性状计算出的遗传距离与千粒重、含油量的超标优势均呈显着正相关。几乎所有性状的中亲优势、超亲优势以及超标优势与特殊配合力都呈显着正相关,而且杨氏简法计算出的特殊配合力在产量等性状上与杂种优势相关性更强,更能反映杂种优势。另外,本研究发现双亲一般配合力之和与杂种优势相关很强,可以利用双亲一般配合力之和在亲本一代进行杂种优势预测。3.甘蓝型油菜杂种优势群划分采用产量特殊配合力法、分子标记法、杂种优势群的特殊和一般配合力法、多性状一般配合力法和杨氏简法特殊配合力法等5种方法,对9个甘蓝型油菜亲本材料进行杂种优势群划分。5种方法划分结果不尽相同,基于育种效率评价,产量特殊配合力法和杨氏简法这两种方法要比分子标记法、杂种优势群的一般配合力法以及多性状一般配合力法更为可靠,其中杨氏简法最佳。根据杨氏简法将9个亲本材料划分为以下三个杂种优势群:第一个杂种优势群包括8c108、8c189和8d129;第二个杂种优势群包括8c343、8c360、8e001和8e019;第三个杂种优势群包括8c272和8d153;同时8d129、8c343和8d153分别被确定为三个杂种优势群的测验种,这几个测验种有望在将来用于对其他育种材料进行杂种优势群的划分。4.甘蓝型油菜、芥菜型油菜和白菜型油菜a基因组遗传多样性研究从已经报道的192对a基因组特异性ssr引物中筛选出了15对多态性好的引物,用这些引物扩增127份芸薹属材料,共计扩增出58条多态性条带,每对引物扩增多态性条带数从2到7不等,平均3.87条。多态性信息含量值变化范围从0.173到0.831,平均值为0.567。结果表明白菜型油菜、芥菜型油菜和甘蓝型油菜a基因组之间遗传多样性丰富。分子方差分析结果表明,群体间方差可以解释总体变异的36.86%,群体间存在显着的遗传结构差异。种群遗传分化分析结果表明,甘蓝型油菜与白菜型油菜A基因组之间遗传分化指数Fst值为0.35,甘蓝型油菜与芥菜型油菜A基因组之间为0.42,白菜型油菜与芥菜型油菜A基因组之间为0.36,表明甘蓝型油菜与芥菜型油菜A基因组之间的分化程度最高。综上结果显示,甘蓝型油菜、白菜型油菜和芥菜型油菜A基因组存在丰富的遗传多样性,为芸薹属A基因组特异等位基因资源的相互利用奠定基础,可以利用白菜型油菜和芥菜型油菜来扩充甘蓝型油菜的遗传基础。

陈碧云,许鲲,高桂珍,闫贵欣,李俊,伍晓明[6](2012)在《中国白菜型油菜种质表型多样性分析》文中认为以保存于油料作物中期库中的1 962份白菜型油菜种质为基础材料,按照地理位置、表型性状分组并按比例取样,选择具有代表性的244份地方品种,对其13个表型性状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来源于山西省的冬油菜生育日数较长,来源于青海、内蒙古、甘肃等省的春油菜生育期较短;来源于四川省的半冬型油菜株高较高;来源于云南、四川省的半冬型油菜全株角果数较多;来源于西藏的材料千粒重较大。多样性指数结果表明,我国白菜型油菜地方种具有丰富的形态多样性,平均多样性指数为1.709,高于国外材料(1.250);就不同生态类型而言,半冬型油菜多样性指数最高,其次为春油菜,冬油菜最低。聚类分析结果显示,在相似系数为0.204时,244份白菜型油菜地方种质划分为四簇,每簇包含的种质数分别为117、38、34和55;簇I以半冬型油菜为主,簇II、III以春油菜为主,簇IV以冬油菜为主。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白菜型油菜分为春油菜、半冬型油菜与冬油菜三个明显的基因库,其结论与聚类分析结果一致。

叶威[7](2011)在《甘蓝型油菜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研究》文中认为油菜是世界第二大油料作物,在国民经济和人类生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其中,甘蓝型油菜是我国最重要的栽培油菜类型,在国内广泛种植。本研究以来源广泛的192份甘蓝型油菜种质资源为实验材料,对192份材料的16个产量和品质相关性状进行了考察及分析,并在表型研究的基础上,对192份材料进行了SSR标记分析,分析192份甘蓝型油菜的遗传背景,亲缘关系及遗传多样性,为甘蓝型油菜种质资源创新和油菜育种提供科学参考。主要结果如下:1.192份甘蓝型油菜品种农艺性状在供试材料间的差异显着,性状变异范围广泛,存在着丰富的表型变异。产量相关性状中,分支部位变异系数高达27.18%,极差为66.04cm,千粒重和角果粒数的变异系数也达到17.98%和16.78%;在品质形状中,由于受到了人工定向选择双低油菜的原因,芥酸含量变幅为0.97-41.06,变异系数达到104.17%,硫甙含量变幅为14.08-152.50,变异系数为69.18%,其它性状如油酸、硬脂酸的变异系数也在20%以上。2.16个农艺性状的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在产量性状中,13对性状呈极显着正相关、4对性状呈显着正相关、3对性状呈极显着负相关;在品质性状中,9对性状呈极显着正相关、12对性状呈极显着负相关、2对性状呈显着负相关。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甘蓝型油菜产量性状之间的差异主要表现为株高、分支部位、角果长度、千粒重、主花序长度、一次有效分枝数,而品质性状之间的差异主要表现为亚油酸、油酸、棕榈酸、硬脂酸。3.本实验共选取46对扩增带型好,品种间带型差异明显、易于识别的单位点SSR引物,这46对引物在192份甘蓝型油菜品种中扩增出多态性片段,共检测到148个等位基因,每条引物检测到的等位基因数为2-7个,平均每个位点为3.22个,PIC变幅为0.056-0.70,平均值为0.38,为中度多态性,遗传多样性指数变幅为0.057-0.75,平均值为0.45。4.运用PowerMarkerV3.25软件包计算了材料间的Nei遗传距离,对192份甘蓝型油菜品种进行聚类分析,构建UPGMA聚类图,将材料划为为3大类群G1、G2和G3,分别含有34、104和54份油菜品种。G1绝大多数为来自国内中油所、江西、四川、云南等地区的品种;G2中材料来源比较复杂,属于混合群体,可细分为三个亚类群;G3中一半材料为来自华中农大的材料。聚类分析结果很好地揭示了材料间的遗传差异,并且大部分与其系谱关系和来源相符,部分不同地区的材料相互交织在一起,这可能是由不同国家或地区间的品种引种造成的。本研究结合表型和SSR标记多态性,综合评价了甘蓝型油菜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为更好地保护和利用种质资源提供了理论基础。

陈发波[8](2010)在《茎瘤芥(Brassica juncea var. tumida Tsen et Lee)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与育种潜势分析及起源进化探讨》文中研究表明茎瘤芥(Brassica juncea var. tumida Tsen et Lee)是双子叶植物,十字花科,芸苔属,芥菜种的变种。作为中国特有作物资源,仅在长江流域种植,其加工产品“涪陵榨菜”蜚声海内外,与欧洲甜酸甘兰、日本腌菜并称世界三大名腌菜。本研究以从全国收集的133份茎瘤芥、7份父本系及8份不育系和72份茎瘤芥及其近缘植物为供试材料,采用表型分析和SSR分子标记对133份种质材料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选用的7个父本系8个不育系按不完全双列杂交组配56个组合,并分析茎瘤芥主要性状配合力、瘤茎产量杂种优势以及瘤茎产量杂种优势与亲本间遗传距离的相关性,通过单拷贝核Chs基因序列分析茎瘤芥及其近缘植物的系统发育关系,对茎瘤芥的起源进化进行初步探讨。主要结果如下:(1)表型变异系数分析表明,调查的21个农艺、经济性状除裂叶对数、沟间深度、茎叶比和瘤茎产量的变异系数较大外,其余性状材料间的变异系数均在一个较小的范围内。(2)表型性状主成分分析表明,可用前8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达87.41%)概括21个性状的总信息量,并以此对供试的133份材料进行综合评价,结合各主成分表现较为明显性状的分析,可以看出各份茎瘤芥材料都具有相应的特点,在茎瘤芥种质保存及育种中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利用。(3)表型性状系统聚类分析表明,茎瘤芥材料间的遗传距离变幅为0.01-7.77,平均值为2.50,供试材料间遗传距离变幅较小,平均值较小,且有88.93%的遗传距离小于4.00。当遗传距离为2.21时,可将供试材料分成8类。所聚类型较少,A81.20%供试材料集中在第3、6和8类,茎瘤芥种质间遗传差异较小,遗传基础相对狭窄。(4)从600对引物中筛选出81对扩增条带清晰,具明显多态性的共同引物。81对引物共扩增到810个条带,每对引物扩增到5-16个条带,平均10.0个,其中多态性条带724个,占89.38%。81对引物共检测到2846个基因型,每对引物检测到6-52个基因型,平均35.14个,其中有效基因型998.32个,平均12.32个,有效基因型比例为35.08%。Shannon多态性指数变幅为0.52-3.72,平均值为2.74。材料间的遗传相似系数变幅为0.77-0.91,平均值为0.85,遗传相似系数值在0.85-0.91的分布较多,占65.99%。当相似系数为0.83时,可将供试材料分成6类,所聚类型较少,且有90.23%的材料集中在第5和6类。进一步说明茎瘤芥种质间相似程度较高,遗传差异较小,遗传基础相对狭窄。(5)基于SSR分子标记的主成分分析表明,前3个主成分所能解释的遗传变异分别为85.47%、0.67%和0.61%,可将供试材料分为6类,第1类包括50和86,第2类包括8、11和64,第3类包括14、15和65,第4类包括9、26、99和125,其余材料被分到第5和6类,且多数材料在第5和6类,同样说明茎瘤芥间遗传差异较小。(6)根据地理来源将供试茎瘤芥材料分成长江上游、长江中游和长江下游3个类群,基于表型和SSR标记的分析均表明,3个类群遗传多样性水平从高到低的顺序为:长江中游>长江上游>长江下游。基于SSR分子标记数据的主成分分析还表明,长江中游茎瘤芥基本位居133份茎瘤芥种质特征根分布3维图的中心区域。据此,推测长江中游的重庆市可能是茎瘤芥的起源地或遗传多样性中心,在其传播过程中主要是以重庆市为中心,沿长江流域向其上游或下游传播。(7)配合力分析表明,同一性状不同亲本间及同一亲本不同性状间一般配合力存在较大差异。瘤茎产量一般配合力相对效应值变幅为-29.88-13.48,其中显着或极显着正向效应值5个,占33.33%,父本系60和156一般配合力正向效应值达极显着水平,不育系133.2A、118-3A和145-1A一般配合力正向效应值达显着水平。瘤茎产量特殊配合力相对效应值变幅为-35.86-39.93,其中显着或极显着正向效应值24个,占42.86%。瘤茎产量一般配合力和特殊配合力效应共同作用强优势组合,强优势组合一般具有较好的特殊配合力,或双亲具有较好的一般配合力,或二者兼备。在茎瘤芥杂种优势利用中,既要重视一般配合力选择,更要重视特殊配合力选择。(8)瘤茎产量平均超亲优势为6.24%,变幅为-46.345-77.22%,正向优势组合占64.29%,说明茎瘤芥亲本系间瘤茎产量存在较明显的杂种优势。利用父本系19和60,不育系140-5A、122-3A和133-2A组配出瘤茎产量高杂交组合的几率较大。相关分析表明,瘤茎产量的超亲优势与特殊配合力间相关系数达极显着水平,且相关系数较大,说明可用特殊配合力效应预测瘤茎产量杂种优势。瘤茎产量、超亲优势、特殊配合力效应与亲本间表型遗传距离和SSR标记的遗传距离相关系数不显着,且相关系数较小,不能用表型遗传距离和SSR标记遗传距离来预测瘤茎产量杂种优势和特殊配合力。(9)利用单拷贝核Chs基因序列对茎瘤芥及其近缘植物系统关系的分析表明,可将117个Chs基因序列分成11个分支。网状结构分析表明,茎瘤芥及其近缘植物间不仅存在树状的进化关系,还大量存在非树状的进化史,在茎瘤芥及其近缘植物植物进化史上存在较多的网状进化事件。网状支系分析表明,白菜可能是茎瘤芥A基因组亲本的供体,黑芥可能是茎瘤芥B基因组亲本的供体,茎瘤芥可能是由白菜和黑芥杂交后产生的某种芥菜发生自然突变再经人工驯化选择产生的,但具体是由哪一种芥菜变种进化而来还需要做进一步的研究。

郭一鸣[9](2010)在《全球白菜型油菜遗传多样性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白菜型油菜是三大类型油菜之一,历史悠久,遗传资源十分丰富,有油用、菜用和饲料用的多种类型,分布广泛。在大量的种植栽培和相对独立的选育后,白菜型油菜的分类异常丰富,包括多种类型及亚种,形态上千差万别,同时具有各种优良特性,如耐贫瘠、耐干旱、抗寒性强,在一些地区具有甘蓝型油菜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利用白菜型油菜改良甘蓝型油菜多年以后,在甘蓝型油菜中出现了特定环境下遗传多样性变窄的情况。因此大范围研究白菜型油菜的遗传多样性对于有效保持种质资源多样性和品种选育的长久发展有着重要意义。本实验选取了51对SSR引物对187份来自43个国家的白菜型油菜和5份芸薹属其他作物为对照进行了遗传多样性研究,利用POPGENE和PRIMER 6等软件进行了多样性指标计算和品种聚类分析,并对中国和非中国材料的SSR专属等位基因以及其在基因组的分布情况进行了统计,主要结果如下:1.187份白菜型油菜表型多样,叶型丰富,其中部分芜菁类材料春化和未春化时表型上差别较大,材料的自交亲和性较差,自交亲和与不亲和的分别有96和91份。2.农艺性状统计显示非春化材料从播种到开花的周期跨度大,需要40-173天,春化材料跨度相对要小,需要79-153天,而且结束春化到开花过程中,开花期相对集中,最短仅需10天;187份材料中有春性、半冬性和冬性材料各87、73和23份(4份未统计),春性材料春化结束后平均22.3天即开花,而半冬性需要27.8天,冬性材料36.8天。3.对192份材料SSR扩增产生的数据矩阵进行聚类分析,发现16份材料没有与白菜型油菜聚在一起,而是与甘蓝型油菜或芥菜型油菜等其他芸薹属作物聚在一组;将16份可疑材料与另外16份确认为白菜型油菜的共32份材料,加入18对B基因组引物后重新聚类分析,判断出3份白菜型油菜后,将另外13份非白菜型油菜去除再进行后续分析。4.174份白菜型油菜共852个等位基因中,来自中国、非中国和对照组材料分别分别有605、704和353个,其中有541个等位基因在中国和非中国两个群体中均有分布;平均每对引物扩增量分别为11.86、13.80和6.92。总的平均扩增量为16.71。5.中国群体的专属等位基因有64个,富有度为0.74,与芸薹属其他作物共有14个;非中国群体有专属等位基因163个,富有度为1.85,与芸薹属其他作物共有40个;所有材料平均富有度为1.30。6.基于SSR标记的POPGENE分析结果表明,来自中国和非中国两个群体的总的遗传多样性为0.1118,群体内基因多样性为0.1086,群体间基因多样性为0.0032,基因分化系数为0.0289,基因流为16.7792。两个群体的香浓指数分别为0.1795和0.1959。数据揭示中国和非中国两个种群间变异仅占总种群变异的2.9%,而种群内的变异则为97.1%,品种的种群基因多样性变异主要来源于种群内的变异。7.基于SSR标记的聚类分析结果为:在遗传距离为0.4360位置将174份材料大致分为4大类。第1和第2大类材料主要来自中国,其中第1大类又可以分为a,b,c三个亚群,分别包括来自中国南方、北方各省区和西南大学新品系;第2大类则主要为中国西北地区材料和邻国的材料;第3大类则主要为印度和欧美国家材料,其中黄籽油菜普遍聚集在一起,包括来自中国的青海大黄油菜;第4大类则主要是遗传距离较远的材料,包括欧美、非洲、中亚和中国少量材料,也包括从奥罗中分离出的A基因组新型材料。不论是用遗传距离还是材料类型或自交亲和等农艺性状,都没有办法将中国的材料和非中国材料明确的区分开。

赵永国[10](2009)在《人工合成甘蓝型油菜杂种优势与利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亲本间具有一定的遗传差异是作物利用杂种优势的前提,而作为杂种优势利用最成功的作物之一,甘蓝型油菜遗传基础十分狭窄,且研究主要集中于高产、优质等少数目标性状,加剧了其遗传基础缩小的趋势,为甘蓝型油菜的可持续发展带来隐患。通过二倍体亲本种杂交、人工合成的甘蓝型油菜有着极为广泛的遗传变异,其与栽培油菜亲缘关系较远,如能引入当前油菜杂交育种,将对加快杂种优势利用与保持油菜可持续发展等具有重要意义。通过人工合成甘蓝型油菜与栽培油菜杂交,进行杂种优势利用,已经展现出较好潜力,但是缺乏深入系统的研究,NRFl(人工油菜与栽培油菜F1杂种,hybrid crossed by B.napus cultivars and resynthesized rapeseeds,NRF1)组合的杂种优势表现与利用可行性、产量性状的遗传特性、杂种产量的限制因子及内源激素与产量性状关系等方面的研究未见报道。本研究首次利用多学科交叉方式,从数量遗传学、细胞遗传学、激素生理学和分子生物学等多个角度,对NRF1杂种产量优势及其限制因子进行了剖析。以4个人工合成甘蓝型油菜与4个栽培油菜为亲本,按Grifings I法进行完全双列杂交,将56个F1组合分为RS×RS、NRFl(包括RS×BN和BN×RS两种组合)和BN×BN三种类型,系统研究了NRF1杂种产量性状等的杂种优势,讨论其在油菜育种中的利用可行性,并以Hayman方法研究NRF1产量性状的遗传特性,对其基因效应与亲本产量性状及与杂种优势的关系进行分析;通过SSR和SRAP分子标记研究人工合成甘蓝型油菜的遗传多样性,分析分子标记遗传距离与产量性状杂种优势的关系;测定不同类型油菜F1杂种及亲本的内源激素含量,研究内源激素含量及其优势变化规律,讨论其与产量性状的关系。同时,通过研究NRF1杂种的自交不亲和特性、花粉育性和染色体减数分裂行为特征,探讨人工合成甘蓝型油菜产量限制因子一每角粒数的主要机制。研究的具体结果如下:1、人工合成甘蓝型油菜杂种优势与产量性状遗传特性1.1所有56个F1组合单株产量的中亲优势为-1.53%~134.42%,平均为32.77%,除R7×R13外,其它55个组合均表现正向优势,3个产量组成因子的杂种优势以单株角果数最高,平均为24.49%,其次为每角粒数,平均为15.71%,千粒重优势最低,平均为1.22%。种子含油量具有一定的杂种优势,但优势强度低于单株产量,含油量中亲优势介于-8.47%~15.07%之间,平均为4.43%,其中44个组合表现正向优势,占总数的78.57%。1.2将所有F1组合分为RS×Rs、BN×BN和NR三种类型,NRF1杂种显示出比双亲更强的营养生长优势,在所有性状上均与双亲均值达到显着差异水平,与对照ZS10相比,在株高、分枝高、分枝长、分枝数、主花序长和单株角果数等农艺性状也普遍表现出较高的优势。1.3 32个NRF1组合的单株产量中,有7个表现正向对照优势,所占比例为21.88%,其中05Rl×XY15的单株产量为24.47g,在所有参试材料中居第二位,人工合成甘蓝型油菜杂种优势具有利用可行性。产量组成因子结果表明:NRF1组合的单株角果数(436.96)极显着高于RS×RS(416.19)和BN×BN组合(370.89);千粒重在3种类型组合中无显着差异;每角粒数则表现为BN×BN(17.35)>NR(11.58)>RS×RS(8.28),是NRF1杂种产量与产量杂种优势的主要限制因子。1.4 NRF1组合的产量与产量组成因子符合“加性-显性”模型,单株产量和每角粒数具有较高的狭义遗传力,其遗传表现为加性效应方差大于显性效应方差,单株角果数和千粒重则表现为显性效应方差大于加性效应方差。Wr+Vr与亲本的单株产量、单株角果数、千粒重和每角粒数相关系数分别为-0.86,-0.62,-0.41和0.47,表明显性基因增加前三个性状的表现值而减少每角粒数。所有56个F1组合中,单株产量最高的2个组合ZS10×XY15和05R1×XY15,其一般配合力和特殊配合力均为最高,在杂交育种时,应首先选择一般配合力好的亲本,同时注重选择特殊配合力高的组合。1.5分子标记遗传距离与单株产量及产量杂种优势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12和0.07,均未达到显着相关水平,通过分子标记遗传距离难以预测F1产量优势表现。2人工合成甘蓝型油菜遗传距离与遗传多样性2.1 SSR和SRAP两种标记在24份材料中共扩增出168条多态性带,其中18对SSR引物共检测到73条多态性条带,平均每对引物扩增4条带;19对SRAP引物共检测到95条多态性条带,平均每个引物扩增5条带,SRAP引物扩增多态性优于SSR标记。2.2 UPGMA聚类与主成分分析表明,人工合成甘蓝型油菜与栽培油菜在遗传相似系数O.54处分为单独的2类,两类材料间的遗传基础差异显着,且前者具有更为广泛的遗传多样性。3杂种内源激素变化规律及其与产量性状关系3.1激素含量在不同组合、不同时期差异很大,3个杂交组合中GA和iPA含量在不同时期总体变化趋势一致,即从苗期到蕾苔期逐渐升高,并在花期达到最高值,随后在15DAP角果中迅速降低。3.2所有时期的iPA含量与单株角果数、每角粒数和单株产量都为正相关关系,且三个杂交组合的iPA在所有时期均表现很强的正向优势,表明iPA对产量性状有重要作用,可能通过加快细胞分裂速度,使杂种产生更多的角果数和粒数,并产生较高的产量。3.3参试材料在花期花蕾中的4种内源激素含量均达到显着差异水平,表明内源激素含量主要由基因型控制,且GA和iPA在花蕾中含量最高,花期花蕾是内源激素调控的主要器官。4 NRF1杂种产量与产量优势主要限制因子(每角粒数)的可能机理4.1花期自交和蕾期自交结果表明,NRF1杂种存在着较强的自交不亲和性,不亲和特性的强弱与NRF1杂种结实性密切相关。其中以R2为人工品系亲本的NRF1杂种,其花交结角率、每花结籽数和每角结籽数分别为46.9%、4.3和9.2粒种子,高于其它RS为亲本时的NRF1组合,表明以R2为亲本的NRF1杂种具有相对较强的自交亲和特性,以此推断:以自交亲和性好的人工合成油菜为亲本时,可以显着提高NRF1杂种的结实性。完全双列杂交实验中,32个NRF1组合,只有4个组合的每角粒数表现正向对照优势,分别为:05R1×S72、05R1×HYl 5、05R1×XY15和05R4×xY15,其中的05R1跟R2是同一材料,这4个组合同时是所有32NRF1组合单株产量最高的4个组合。可见,提高NRF1杂种的自交亲和性,改善杂种结实性,可显着提高产量水平。4.2 NRF1杂种在细胞减数分裂时期出现异常,但在后期I及以后趋于正常;同时,虽然NRF1杂种的花粉育性(平均为80.7%)低于对照中双9号,但与花器官发育正常与否没有显着关系,表明NRF1杂种的细胞减数分裂异常和较低的花粉育性不是导致其结角率和结实性低的主要原因。

二、长江中、下游地区白菜型油菜遗传多样性RAPD分析及其与农艺性状的相关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长江中、下游地区白菜型油菜遗传多样性RAPD分析及其与农艺性状的相关性(论文提纲范文)

(1)甘蓝型油菜主栽品种遗传多样性分析和种质资源表型精准鉴定(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缩略词对照表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油菜概述
    1.2 遗传多样性及其评价方法概述
        1.2.1 生物多样性
        1.2.2 遗传多样性
        1.2.3 遗传多样性评价参数及方法
    1.3 遗传多样性的研究动态及趋势
        1.3.1 基于表型的遗传多样性研究
        1.3.2 基于分子标记的遗传多样性研究
    1.4 油菜表型间关系研究进展
    1.5 本文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第二章 油菜主栽品种的遗传多样性评价及亲缘关系分析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材料
        2.1.2 研究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根据品种来源分群的遗传多样性及聚类分析
        2.2.2 根据品种适宜种植区域分群的遗传多样性及聚类分析
        2.2.3 小结
    2.3 讨论
第三章 油菜种质资源的表型精准鉴定、分析及利用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研究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表型的基本统计参数
        3.2.2 表型的频次分布
        3.2.3 表型的遗传多样性
        3.2.4 表型的相关性分析
        3.2.5 表型的R型因子聚类分析
        3.2.6 表型的主成分分析
        3.2.7 表型的灰色关联度分析
        3.2.8 种质资源的筛选利用
        3.2.9 小结
    3.3 讨论
第四章 结论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2)新型甘蓝型油菜的群体改良和杂种优势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表
1 文献综述
    1.1 芸薹属及其相关种质资源在甘蓝型油菜改良中的利用
        1.1.1 甘蓝型油菜与芸薹属二倍体基本种杂交
        1.1.2 甘蓝型油菜与芸薹属四倍体物种杂交
        1.1.3 甘蓝型油菜与芸薹属以外物种杂交
        1.1.4 种间杂交从头合成甘蓝型油菜
    1.2 新型甘蓝型油菜的创建及其亚基因组间杂种优势
        1.2.1 第一代新型甘蓝型油菜(G1)创建
        1.2.2 第二代新型甘蓝型油菜(G2)创建
        1.2.3 第三代新型甘蓝型油菜(G3)创建
    1.3 轮回选择在群体改良中的应用
        1.3.1 常用轮回选择方法
        1.3.2 利用不育系在自花授粉和常异花授粉作物中开展轮回选择
    1.4 作物杂种优势的遗传基础研究
        1.4.1 杂种优势假说
        1.4.2 杂种优势的分子生物学基础
        1.4.3 油菜杂种优势的遗传基础
    1.5 基因组选择及其在作物育种中的应用
        1.5.1 基因组选择原理
        1.5.2 基因组选择在作物育种中的应用
        1.5.3 基因组选择在油菜中的研究
    1.6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2 新型甘蓝型油菜轮回选择群体的改良和评估
    2.1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2.2 材料与方法
        2.2.1 试验材料
        2.2.2 田间试验与表型测定
        2.2.3 轮回选择群体基因型检测
        2.2.4 简化基因组测序及数据分析
    2.3 结果与分析
        2.3.1 新型甘蓝型油菜轮回选择群体的第五轮选择
        2.3.2 新型甘蓝型油菜轮回选择群体三个世代的表型评估
        2.3.3 新型甘蓝型油菜轮回选择群体的遗传多样性评估
        2.3.4 新型甘蓝型油菜优良自交系和DH系的选育及其全基因组的遗传变异分析
    2.4 讨论
        2.4.1 不同性状基于轮回选择的群体改良效果
        2.4.2 新型甘蓝型油菜轮回选择群体的遗传变异
    2.5 总结与展望
3 新型甘蓝型油菜亚基因组间杂种优势分析
    3.1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3.2 材料与方法
        3.2.1 试验材料
        3.2.2 田间试验
        3.2.3 表型统计分析
        3.2.4 基因型检测
        3.2.5 种子产量杂种优势的基因组预测
        3.2.6 种子产量杂种优势遗传效应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3.2.7 种子产量杂种优势位点的全基因组扫描
    3.3 结果与分析
        3.3.1 三个环境下亚基因组间杂种及其亲本产量试验的表型分析
        3.3.2 种子产量性状的杂种优势分析
        3.3.3 杂种亲本的基因型分析及遗传距离
        3.3.4 种子产量中亲优势的遗传结构分析及基因组预测
        3.3.5 种子产量杂种优势位点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3.4 讨论
        3.4.1 亚基因组间杂种优势表现
        3.4.2 亚基因组间杂种优势的遗传基础
        3.4.3 亚基因组间杂种优势的基因组预测
    3.5 小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Ⅰ 附表与附图
附录Ⅱ 作者简介及研究生阶段发表成果
致谢

(3)甘蓝型油菜三系骨干亲本的遗传多样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甘蓝型油菜种质资源
    1.2 遗传多样性及遗传标记
        1.2.1 形态学标记
        1.2.2 细胞学标记
        1.2.3 生物化学标记
        1.2.4 DNA分子标记
    1.3 分子标记在遗传多样性研究的应用
        1.3.1 RFLP标记
        1.3.2 RAPD标记
        1.3.3 AFLP标记
        1.3.4 SSR标记
        1.3.5 SRAP标记
        1.3.6 SNP标记
    1.4 油菜遗传多样性的研究进展
    1.5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2 试验方法
        2.2.1 田间材料种植
        2.2.2 田间农艺性状数据收集
        2.2.3 农艺性状数据分析方法
        2.2.4 取样
        2.2.5 油菜基因组总DNA的提取
        2.2.6 PCR反应体系及程序
        2.2.7 扩增产物电泳检测
        2.2.8 分子标记数据统计及分析
第三章 骨干亲本农艺性状的研究
    3.1 AAQVA分析
    3.2 聚类分析
    3.3 主成分分析
    3.4 甘蓝型油菜保持系和恢复系亲本间农艺性状差异分析
    3.5 讨论
第四章 SRAP及SSR标记结果与分析
    4.1 SRAP和SSR标记的筛选
    4.2 SRAP和SSR标记的多态性
    4.3 遗传相似系数分析
    4.4 聚类分析及主成分分析
    4.5 群体遗传结构分析
    4.6 保持系和恢复系亲本间的差异分析
    4.7 讨论
第五章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4)不结球白菜地方品种资源特征特性的鉴定与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文献综述
    1.1 不结球白菜起源和分类
    1.2 种质资源概念及类别
    1.3 不结球白菜地方品种种质资源研究
        1.3.1 不结球白菜地方品种种质资源收集与整理
        1.3.2 不结球白菜形态特征鉴定种质资源的评价利用
        1.3.3 不结球白菜生物学特性鉴定
        1.3.4 不结球白菜品质评价研究
    1.4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2 不结球白菜典型性一致性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材料
        2.1.2 试验设计
        2.1.3 测定指标及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不结球白菜地方品种资源混杂变异的性状
        2.2.2 不结球白菜地方品种资源的变异/混杂株率
        2.2.3 不结球白菜地方品种资源表型多样性
    2.3 讨论
3 不结球白菜地方品种资源的同名异种与同种异名分析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试验设计
        3.1.3 测定指标及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不同类别不结球白菜地方品种资源的直观分析
        3.2.2 六类15不结球白菜地方品种资源的聚类分析
    3.3 讨论
4 不结球白菜耐抽薹性鉴定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材料
        4.1.2 试验设计
        4.1.3 测定指标及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不结球白菜资源的现蕾条件与现蕾时间
        4.2.2 不结球白菜品种资源的抽薹条件与抽薹时间分析
        4.2.3 不结球白菜品种资源的抽薹条件与抽薹时间分析
    4.3 讨论
5 不结球白菜品质评价
    5.1 材料与方法
        5.1.1 试验材料
        5.1.2 试验设计
        5.1.3 测定指标及方法
    5.2 结果与分析
        5.2.1 各参试材料的营养成分
        5.2.2 叶片解剖结构的品种间差异
        5.2.3 质构仪TPA测试分析
        5.2.4 不结球白菜地方品种资源的糯性品尝评价
        5.2.5 有关品质性状的相关性分析
    5.3 讨论
6 讨论
    6.1 不结球白菜地方品种资源变异、混杂原因分析
    6.2 不结球白菜地方品种种质资源的同名异种分析
    6.3 不结球白菜糯性品质研究探讨分析
7 本试验研究的不足
参考文献

(5)半冬性甘蓝型油菜杂种优势、配合力及杂种优势群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杂种优势形成机制
        1.1.1 显性假说
        1.1.2 超显性假说
        1.1.3 上位性假说
        1.1.4 其他的机制解释
    1.2 杂种优势预测研究
        1.2.1 数量遗传学法
        1.2.2 生理生化法
        1.2.3 DNA分子标记法
    1.3 芸薹属作物种间杂种优势研究
    1.4 杂种优势群的划分和杂种优势模式构建
        1.4.1 构建杂种优势群的方法研究
        1.4.2 油菜杂种优势模式的构建
    1.5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配合力与杂种优势分析
    2.1 材料与方法
        2.1.1 供试材料
        2.1.2 田间试验设计与安排
        2.1.3 田间农艺性状记载
        2.1.4 数据分析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联合方差分析
        2.2.2 配合力分析
        2.2.3 杂种优势分析
    2.3 讨论
第三章 甘蓝型油菜遗传距离、配合力和杂种优势之间的关系
    3.1 材料与方法
        3.1.1 供试材料以及田间性状调查
        3.1.2 基因组DNA的提取
        3.1.3 SSR标记
        3.1.4 SRAP标记
        3.1.5 数据统计分析
    3.2 结果分析
        3.2.1 遗传距离与杂种优势和配合力的关系
        3.2.2 杂种优势和配合力的关系研究
    3.3 讨论
第四章 甘蓝型油菜杂种优势群及其划分方法
    4.1 材料与方法
    4.2 结果分析
        4.2.1 不同杂种优势群划分方法效果的比较
        4.2.2 甘蓝型油菜测验种的筛选
    4.3 讨论
第五章 甘蓝型油菜、白菜型油菜和芥菜型油菜A基因组遗传多样性研究
    5.1 材料与方法
        5.1.1 材料
        5.1.2 试验方法
    5.2 结果与分析
        5.2.1 多态性A基因组特异SSR引物的筛选及分析
        5.2.2 聚类分析
        5.2.3 主成分分析
        5.2.4 群体遗传结构分析
        5.2.5 分子方差分析
    5.3 讨论
第六章 全文结论及创新点
    6.1 全文结论
        6.1.1 甘蓝型油菜杂种优势和配合力
        6.1.2 亲本遗传距离、杂种优势和配合力三者之间的关系
        6.1.3 甘蓝型油菜杂种优势群划分
        6.1.4 甘蓝型油菜、芥菜型油菜和白菜型油菜A基因组遗传多样性研究
    6.2 本研究的创新点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介

(6)中国白菜型油菜种质表型多样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表型性状数据的获取
    1.3 数据标准化
    1.4 统计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白菜型油菜1 962份种质和244份种质两样本的比较
        2.1.1 两样本数值性状的变异比较
        2.1.2 两样本非数值表型性状变异比较
        2.1.3 两样本不同表型性状多样性指数比较
    2.2 白菜型油菜244份种质的统计分析
        2.2.1 数值性状的基本统计分析
        2.2.2 不同生态区数值性状的统计分析
        2.2.3 表型性状多样性指数分析
    2.3 不同地理来源、不同生态类型种质资源表型多样性比较
    2.4 基于表型性状的聚类分析
    2.5 白菜型油菜种质表型性状主成分分析
3 结论与讨论

(7)甘蓝型油菜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表
1 文献综述
    1.1 油菜在生产中的重要地位
    1.2 油菜的分类及种间亲缘关系
    1.3 遗传多样性的概念及意义
    1.4 农艺性状的遗传多样性研究
    1.5 常用分子标记技术的原理及特点
        1.5.1 RFLP标记的原理及特点
        1.5.2 RAPD标记的原理及特点
        1.5.3 AFLP标记的原理及特点
        1.5.4 SSR标记的原理及特点
    1.6 分子标记在油菜遗传多样性研究中的应用
        1.6.1 RFLP标记在油菜遗传多样性研究中的应用
        1.6.2 RAPD标记在油菜遗传多样性研究中的应用
        1.6.3 AFLP标记在油菜遗传多样性研究中的应用
        1.6.4 SSR标记在油菜遗传多样性研究中的应用
    1.7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8 技术路线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2 大田试验与设计
    2.3 农艺性状的考察
    2.4 SSR分子标记分析
        2.4.1 群体单株DNA的抽提
        2.4.2 SSR引物的PCR扩增
        2.4.3 PAGE凝胶制备及电泳检测
    2.5 统计分析方法
        2.5.1 农艺性状数据的统计分析
        2.5.2 分子标记数据的统计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甘蓝型油菜农艺性状的遗传多样性
        3.1.1 甘蓝型油菜农艺性状的变异分析
        3.1.2 甘蓝型油菜农艺性状的分布特征
        3.1.3 甘蓝型油菜农艺性状的相关性分析
        3.1.4 甘蓝型油菜农艺性状的主成分分析
    3.2 甘蓝型油菜DNA分子的遗传多样性
        3.2.1 SSR分子标记的多态性分析
        3.2.2 聚类分析结果
    3.3 农艺性状与分子标记结合研究甘蓝型油菜遗传多样性
4 讨论
    4.1 农艺性状的变异特点
    4.2 甘蓝型油菜产量和品质构成因素
    4.3 SSR引物的多态性
    4.4 分子聚类分析
    4.5 利用农艺性状与分子标记进行遗传多样性研究
    4.6 甘蓝型油菜的遗传多样性研究前景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8)茎瘤芥(Brassica juncea var. tumida Tsen et Lee)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与育种潜势分析及起源进化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文献综述
    1.1 作物种质资源概述
    1.2 作物种质资源研究的主要内容
        1.2.1 作物种质资源的植物学特征及农艺、经济性状
        1.2.2 作物种质资源的品质性状
        1.2.3 作物种质资源的抗病虫性
        1.2.4 作物种质资源的抗逆性
        1.2.5 作物种质资源的生理生化特征
        1.2.6 作物种质资源的遗传特性
        1.2.7 作物种质资源的杂种优势
        1.2.8 作物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
    1.3 作物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研究方法
        1.3.1 系谱法
        1.3.2 形态学标记
        1.3.3 染色体水平
        1.3.4 蛋白质水平
        1.3.5 DNA分子水平
    1.4 作物杂种优势的利用
        1.4.1 杂种优势的物质基础
        1.4.2 作物杂种优势的表现
        1.4.3 配合力及其测定方法
    1.5 单拷贝Chs核基因及其在植物系统发育研究中的应用
        1.5.1 单拷贝核基因简介
        1.5.2 单拷贝Chs核基因及其应用
    1.6 芥菜类蔬菜种质资源概述
        1.6.1 芥菜的起源及进化
        1.6.2 芥菜的分类及分布
        1.6.3 芥菜的主要栽培类型
    1.7 茎瘤芥(榨菜)种质资源研究进展
        1.7.1 茎瘤芥的起源
        1.7.2 茎瘤芥的分类及分布
        1.7.3 茎瘤芥形态特征与生物学特性
        1.7.4 茎瘤芥核型与花粉形态研究
        1.7.5 茎瘤芥生理特性研究
        1.7.6 茎瘤芥蛋白质(或等位酶)水平研究
        1.7.7 茎瘤芥分子水平研究
        1.7.8 茎瘤芥遗传与育种研究
2. 目的与意义
3. 材料与方法
    3.1 供试材料
        3.1.1 茎瘤芥遗传多样性分析材料
        3.1.2 茎瘤芥配合力及杂种优势分析材料
        3.1.3 茎瘤芥起源进化分析材料
    3.2 田间试验
        3.2.1 田间试验设计
        3.2.2 性状调查
    3.3 室内实验
        3.3.1 DNA提取与检测
        3.3.2 微卫星DNA的扩增与电泳检测
        3.3.3 单拷贝核Chs基因的克隆与测序
    3.4 统计分析
        3.4.1 表型性状的统计分析
        3.4.2 SSR分子标记资料统计分析
        3.4.3 配制组合亲本配合力分析
        3.4.4 单拷贝核Chs基因序列分析
4. 结果与分析
    4.1 茎瘤芥遗传多样性分析
        4.1.1 表型性状分析
        4.1.2 SSR分子标记分析
    4.2 茎瘤芥配合力及杂种优势分析
        4.2.1 茎瘤芥亲本间的遗传距离
        4.2.2 配合力分析
        4.2.3 瘤茎产量杂种优势分析
        4.2.4 几个参数的相关分析
    4.3 茎瘤芥及其近缘植物间系统关系分析
        4.3.1 Chs基因序列分析
        4.3.2 系统发育树分析
        4.3.3 系统发育网络分析
        4.3.4 网状支系分析
        4.3.5 不同基因组Chs基因的遗传多样性
5. 讨论与结论
    5.1 表型性状在茎瘤芥种质资源分类中的作用
    5.2 SSR标记用于茎瘤芥研究的可行性分析
    5.3 茎瘤芥的遗传多样性评价
    5.4 两种评价茎瘤芥遗传多样性方法的比较
    5.5 茎瘤芥的配合力、杂种优势及利用
    5.6 关于利用Chs基因研究茎瘤芥起源进化的可行性分析
    5.7 系统发育树分析、系统发育网络分析和网状分析的比较
    5.8 茎瘤芥起源进化的探讨
    5.9 人工驯化选择对茎瘤芥遗传多样性及起源进化的影响
    5.10 拓展茎瘤芥种质基础的途径与方法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9)全球白菜型油菜遗传多样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表
1.文献综述
    1.1 芸薹属种质资源概况
        1.1.1 种质资源的概念及现状
        1.1.2 国际国内种质资源搜集及保存概况
        1.1.3 芸薹属栽培种的分类及进化关系
        1.1.4 芸薹属栽培种的多样性
        1.1.5 芸薹属不同基因组的亲缘关系研究
    1.2 芸薹属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
        1.2.1 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研究的概念及意义
        1.2.2 芸薹属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研究方法
        1.2.2.1 形态学方法
        1.2.2.2 细胞学方法
        1.2.2.3 同工酶方法
        1.2.2.4 分子标记方法
        1.2.3 主要分子标记的特点及应用
        1.2.3.1 RFLP标记
        1.2.3.2 SSR标记
        1.2.3.3 SRAP标记
        1.2.3.4 SNP标记
    1.3 芸薹属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研究进展
        1.3.1 甘蓝型油菜遗传多样性研究
        1.3.2 芥菜型油菜遗传多样性研究
        1.3.3 白菜型油菜遗传多样性研究
    1.4 本研究目的与意义
2.材料和方法
    2.1 材料
        2.1.1 播种与移栽
        2.1.2 生长与收获
    2.2 实验方法
        2.2.1 DNA提取
        2.2.2 SSR引物筛选及PCR扩增
        2.2.3 PCR产物ABI毛细管电泳
        2.2.4 农艺性状数据处理
        2.2.4.1 材料生长类型(冬性、半冬性及春性)鉴定
        2.2.4.2 自交亲和性鉴定
        2.2.5 分子标记数据处理
        2.2.6 遗传多样性分析
3.结果与分析
    3.1 农艺性状
        3.1.1 形态类型丰富的白菜型油菜
        3.1.2 其他性状数据统计情况
    3.2 16份材料的分子标记鉴定
    3.3 SSR标记在中国和非中国材料基因组中的分配
    3.4 中国与非中国两个种群的遗传分化
    3.5 基于SSR标记的聚类分析
4.讨论
    4.1 分子标记技术对芸薹属作物物种鉴定的作用
    4.2 白菜型油菜育种进程对遗传分化及多样性的影响
    4.3 白菜型油菜的起源中心
参考文献
致谢

(10)人工合成甘蓝型油菜杂种优势与利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国农业科学院博士学位论文评阅人、答辩委员会签名表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油菜的起源与分布
    1.2 芸苔属内物种间关系研究
    1.3 甘蓝型油菜杂种优势研究
        1.3.1 杂种优势遗传学假说
        1.3.2 杂种优势的分子机理研究
        1.3.2.1 DNA 水平
        1.3.2.2 RNA 水平
        1.3.2.3 酶和蛋白质水平
        1.3.3 植物内源激素与杂种优势关系
        1.3.3.1 植物生长发育与内源激素
        1.3.3.2 植物内源激素与杂种优势
        1.3.4 油菜杂种优势利用研究
        1.3.4.1 油菜杂种优势利用的发展
        1.3.4.2 油菜主要性状的杂种优势表现
    1.4 甘蓝型油菜主要性状遗传特性研究
    1.5 分子标记在油菜育种中的利用
        1.5.1 遗传多样性研究
        1.5.2 分子标记遗传差异预测杂种优势
        1.5.3 遗传连锁图构建
        1.5.4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
    1.6 人工合成甘蓝型油菜进展
        1.6.1 人工合成甘蓝型油菜的获得
        1.6.2 人工合成甘蓝型油菜的遗传生育特性
        1.6.2.1 人工合成甘蓝型油菜细胞遗传特性
        1.6.2.2 人工合成甘蓝型油菜自交不亲和特性研究
        1.6.3 人工合成甘蓝型油菜分子水平研究
        1.6.3.1 分子标记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
        1.6.3.2 人工合成甘蓝型油菜与亲本基因组比较研究
        1.6.4 人工合成甘蓝型油菜的利用
    1.7 研究的目的意义与内容
        1.7.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7.2 试验内容
第二章 人工合成油菜与栽培油菜主要性状的杂种优势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亲本材料与组合配制
        2.2.2 田间试验
        2.2.3 DNA 提取
        2.2.4 PCR 分析
        2.2.4.1 SSR 分析
        2.2.4.2 SRAP 分析
        2.2.5 电泳分析检测
        2.2.6 随机引物筛选
        2.2.7 数据分析
        2.2.7.1 主要农艺性状与产量性状
        2.2.7.2 分子标记
    2.3 结果与分析
        2.3.1 人工合成甘蓝型油菜与栽培油菜亲本的主要性状比较
        2.3.1.1 人工合成甘蓝型油菜的形态特征
        2.3.1.2 人工合成甘蓝型油菜与栽培油菜亲本的农艺性状
        2.3.2 F_1 杂种主要性状分析
        2.3.2.1 F_1 产量性状分析
        2.3.2.2 F_1 含油量分析
        2.3.3 不同组配类型分析
        2.3.3.1 NRF_1 杂种主要性状表现
        2.3.3.2 产量性状与杂种优势分析
        2.3.4 性状相关性分析
        2.3.5 产量与产量组分的遗传特性分析
        2.3.6 遗传距离与杂种优势的关系
        2.3.6.1 亲本遗传距离
        2.3.6.2 遗传距离与产量性状及产量杂种优势的相关性分析
    2.4 讨论
        2.4.1 NRF_1 杂种主要性状与单株产量分析
        2.4.2 NRF_1 杂种产量组成因子性状与优势分析
        2.4.3 人工合成甘蓝型油菜产量性状遗传特性
第三章 人工合成甘蓝型油菜与栽培油菜遗传距离分析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参试材料
        3.2.2 DNA 提取
        3.2.3 PCR 分析
        3.2.4 数据分析
    3.3 结果与分析
        3.3.1 分子标记分析
        3.3.2 SSR 多态性分析
        3.3.3 SRAP 多态性分析
        3.3.4 遗传距离分析
        3.3.5 聚类分析
        3.3.6 主成分分析
    3.4 讨论
        3.4.1 两种分子标记特点
        3.4.2 人工合成甘蓝型油菜遗传多样性
第四章 杂交油菜内源激素变化及其与产量性状的关系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供试材料
        4.2.2 实验设计
        4.2.3 内源激素含量测定
        4.2.4 数据分析
    4.3 结果与分析
        4.3.1 供试材料产量性状与杂种优势
        4.3.2 杂交 F_1 组合在不同时期的内源激素含量变化
        4.3.3 不同时期内源激素含量的杂种优势分析
        4.3.4 内源激素含量与产量性状的相关性分析
    4.4 讨论
第五章 人工油菜与栽培油菜杂种产量限制因子的机理分析
    5.1 引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实验材料
        5.2.2 实验设计
        5.2.3 研究方法
        5.2.3.1 花粉育性调查
        5.2.3.2 自交不亲和性分析
        5.2.3.3 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
    5.3 结果与分析
        5.3.1 NRF_1 杂种的花期自交、蕾期自交和杂交结实性分析
        5.3.2 花粉育性与花器官发育相关性分析
        5.3.3 染色体减数分裂特征
    5.4 讨论
        5.4.1 结实性与自交不亲和、减数分裂和花粉育性
        5.4.2 克服自交不亲和特性的可能策略
第六章 全文结论
    6.1 人工合成甘蓝型油菜与栽培油菜杂种 F_1 具有优势利用可行性
    6.2 人工合成甘蓝型油菜具有广泛的遗传变异,可以将其引入当前油菜育种,扩大甘蓝型油菜的种质资源
    6.3 内源激素含量在不同时期具有一定的规律性,iPA 对调控杂种油菜的优势表现有着重要作用
    6.4 自交不亲和性是导致 NRF1 杂种每角粒数低的主要原因,细胞减数分裂异常和较低的花粉育性也对 NRF1 结实性有影响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历

四、长江中、下游地区白菜型油菜遗传多样性RAPD分析及其与农艺性状的相关性(论文参考文献)

  • [1]甘蓝型油菜主栽品种遗传多样性分析和种质资源表型精准鉴定[D]. 赵亚军.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0
  • [2]新型甘蓝型油菜的群体改良和杂种优势分析[D]. 胡丹丹. 华中农业大学, 2019
  • [3]甘蓝型油菜三系骨干亲本的遗传多样性分析[D]. 臧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8(12)
  • [4]不结球白菜地方品种资源特征特性的鉴定与评价研究[D]. 张彩玉. 浙江大学, 2018(06)
  • [5]半冬性甘蓝型油菜杂种优势、配合力及杂种优势群分析[D]. 田洪云.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6(03)
  • [6]中国白菜型油菜种质表型多样性分析[J]. 陈碧云,许鲲,高桂珍,闫贵欣,李俊,伍晓明.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2012(01)
  • [7]甘蓝型油菜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研究[D]. 叶威. 华中农业大学, 2011(05)
  • [8]茎瘤芥(Brassica juncea var. tumida Tsen et Lee)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与育种潜势分析及起源进化探讨[D]. 陈发波. 四川农业大学, 2010(02)
  • [9]全球白菜型油菜遗传多样性分析[D]. 郭一鸣. 华中农业大学, 2010(04)
  • [10]人工合成甘蓝型油菜杂种优势与利用研究[D]. 赵永国.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09(04)

标签:;  ;  ;  ;  ;  

长江中下游甘蓝型油菜遗传多样性的RAPD分析及其与农艺性状的相关性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