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她,难忘那段时光(论文文献综述)
艾蔻[1](2021)在《女兵方队——五次大阅兵背后的故事》文中提出序章比起京城的繁华闹市,这里的傍晚有些过于安静。秋色渐浓,小径上梧桐树的落叶多了起来,不知从哪天开始,黑蚱蝉们集体收声,回旋在耳边此起彼伏的嘶鸣仿佛转移到了另一座星球。每天晚饭后,石华独自散步,沿着小区花园的石板路走上一个小时。多年来,石华始终保持着七十五厘米的步幅和每分钟一百一十六步的步速。没人能跟上她的步子。亲友们抱怨,
老藤[2](2021)在《北地》文中认为谷穗回顾根部,不仅仅是致谢大地。——题记第一章引子榻上呓语:我是一条快要风干的鱼,躺在龟裂的湖底,能听到地下河哗哗的响声,我和流水间隔着板结的大地。如果时光能够倒流,鱼将改写历史。不可否认,有些名垂青史的思想家竟是阿尔茨海默症患者。也许一个人健康时所有的言论都不足为奇,甚至废话连篇,当他患上了阿尔茨海默症而且病入膏肓时却语出惊人,能道出许多离奇的观点,这种人应该是大器晚成的哲学家。
山丹[3](2020)在《新世纪儿童小说中的童年书写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童年书写是儿童文学艺术的核心内容,表现童年的现实生活与想象世界,是儿童文学对童年精神的审美创造与诗意追求。童年书写不只是一种文学的表达策略和创作形式,更是以文学形式构建人类对于自身、他者、社会及历史的一种独特思考方式。本论文以新世纪儿童小说中的童年书写为研究对象,并将儿童小说中的童年书写划分为写实型童年书写、经验型童年书写和理想型童年书写,通过梳理三种童年书写范式在主题表现、创作技巧、文体形式、叙事结构、语言类型等方面所呈现的文学图景,归纳新世纪以来儿童小说中的童年书写所体现的美学价值,及由此带给中国儿童文学的启示。本论文由绪论、正文和结语三个部分组成,其中正文部分包括五章。具体章节内容概括如下:绪论主要对童年理论、童年观和童年书写的基本观点进行梳理,总结了中国当代儿童文学中童年书写的研究现状,阐明了儿童小说中的童年书写的研究价值,并明确了本论文的研究范围和研究思路。第一章“新世纪儿童小说中的童年书写转向”,对现实题材儿童小说的历史发展脉络进行勾勒,通过探讨新世纪以来儿童小说中的童年书写转向,阐释童年书写的艺术表达与审美意蕴。现实题材儿童小说演变轨迹,聚焦于1917至1999年间的儿童小说历史发展脉络,本论文将其归纳为:新生期、生长期、探索期及繁荣期四个阶段,并对每一阶段儿童小说的创作特征加以分析。新世纪以来,随着文化语境的革新和“解放儿童”儿童文学观的确认,儿童小说中的童年书写形成了新的创作格局。通过对儿童小说中童年书写转向的内外成因分析,阐释童年书写的叙事特征和艺术形式。第二章“写实型童年书写中的生命观照”,探讨写实型童年书写对当下童年个体生命的书写维度。本章从个体童年的身份认同、成长书写、性别书写、青春书写和边缘生命书写的不同维度,梳理了童年书写中的写实型童年书写的创作特征。展现成人作家在将现实儿童作为表现对象时,对童年的生活现状、情感真实和生命尊严的理解与尊重。对写实型童年书写创作范式的探究,能够丰富新世纪儿童小说中童年生命书写的内涵和形式,并为儿童文学深入童年精神提供重要的参考。第三章“经验型童年书写中的情感再现”,对童年书写中的经验型童年书写进行了阐释。经验型童年书写,分为成人作家对自我童年生活书写的白描,及以文学书写方式再现自我童年的心理投射。在对儿童小说中经验型童年书写进行解读时,主要从童年回忆的诗意书写,童年乡土的多元书写,童年创伤的投射书写和童年缺失的补偿书写等不同维度加以讨论。在新世纪儿童小说中的经验型童年书写中,成人作家试图通过追寻自我童年生命的书写价值,来呈现儿童小说中的童年经验的艺术形态和审美表征。第四章“理想型童年书写中的童心想象”,探讨了儿童小说中的理想型童年书写所具有的文本特征和审美意蕴。理想型童年书写作为成人作家对于童年精神的追求与寄托,为当下儿童的成长提供了指引,并为人类童年提供了直达心底的精神滋养。本章从历史语境、战争语境、人类乡土语境和理想童年精神四个维度,建构了理想型童年的创作范式。理想型童年书写为成人作家提供走出个人化童年私语,面向集体童年精神的途径,其体现的是儿童文学创作对于人类童年精神的向往。第五章“童年书写的审美意旨与创作反思”,主要讨论了童年书写所呈现的审美意旨,与其在创作中所面临的书写困境。童年书写的审美意旨,既体现为儿童小说中的童年书写在文本层面,以诗性内核把握童年精神品质和以童心力量坚守文学创作之魂,又体现为童年书写对儿童读者在审美体验中的心灵净化与情感共鸣。在探究新世纪儿童小说的童年书写所面临的困顿境遇时,本论文分别从童年书写与现实之间的距离,童年书写中成长体验的错位和童年书写中“生命本位”意识的缺失等方面,指出了当下儿童小说的创作困境。并重审消费文化语境中的“系列化”写作模式,桥梁书阅读模式,及“低龄化”写作现象,为童年文化变革中的童年书写提供突破和发展的新方向。结语部分对新世纪儿童小说中的童年书写进行了简单的回顾。通过肯定童年书写所具有的文学价值和美学意义,指出了随着“童年”元素作为儿童小说书写的日趋繁盛,追求童年审美的文学样式将丰富儿童小说的创作空间。然而,需要警惕的是过度商业化的童年书写样式对儿童小说发展的阻碍。因此,儿童小说中的童年书写既要对抗符号文化的侵蚀性,又要保有文学审美的生命力。特别是,童年书写需要从儿童生活的真实感出发,表达儿童生命的深广度,展现童年精神的力量性和童年文化的审美力,为儿童文学阅读构建一个更为美好的审美空间。童年本身能够带给人类的精神力量,引导着儿童小说在立体而饱满的童年书写中,塑造中国童年的独特审美艺术。新世纪儿童小说正是通过不同维度的童年书写诠释着童年精神的生命、历史和文明之歌。
余云露[4](2020)在《一位小学语文教师职业困惑的叙事研究》文中提出现代教育变革越来越关注教师的专业发展。小学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启蒙者和促进者,其使命高远,责任重大。越是渴求学生成长的教师越会看到职业生活中的困扰、迷惑与不足,只有勇敢地走出职业困惑才能获得新的专业成长。因此关注小学教师,关注他们的职业困惑,显得尤为迫切。采用叙事研究的方法,倾听教师个人的声音,真正走近教师的职业困惑故事,更能反映教育真实的情境和体现实践视野中教师发展的真切意义与价值,同时也可以为读者提供一定的思考空间。本研究运用叙事研究的方法,讲述了一位小学语文教师职业困惑的故事,并探讨了这些职业困惑故事所带给我们的启示。研究主要采用访谈法、观察法、实物收集法和文献分析法等具体的研究方法获取大量的一手资料,并对资料进行整理、分析和编码。本文选择了一位有16年教龄且经验较为丰富的小学语文优秀教师——L老师作为研究对象,用“叙事”的方式呈现了L老师在其十余年教师生涯中所遇到的职业困惑及其如何解决职业困惑的46个系列故事,并对故事进行了更细致的梳理、归类。在此基础上,对L老师职业困惑的内容、职业困惑的解决方式及其职业困惑产生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客观的分析。研究发现,不同阶段的L老师有着不同的职业困惑,而这些职业困惑大多与教师自身有关、与学生有关、与家长有关以及与学校有关。导致L老师产生职业困惑的影响因素主要分为两个方面。内部影响因素包括教师的专业理论知识薄弱、自我认知存在局限、初期的教学实践经验不足、心理承受能力较低以及专业发展水平不高。外部影响因素则与社会环境、学校因素以及家庭因素密切相关。通过研究得到的启示:教师的“自身力量”和外部“重要力量”是L老师走出职业困惑的两个主要“力”。教师在“自身力量”上,借助自身的努力,需要拥有内驱力、成为反思者、完善学习力、学做行动者和提高沟通力以及生成研究力。同时也应该在心理上和实践中通过自身的修炼走出职业困惑。在外部“重要力量”中,重要人物和关键事件以及重点读物也会帮助教师走出职业困惑。
马卉[5](2020)在《翻译作品题目(汉译维):《感谢你来过我的世界》;翻译作品题目(维译汉):《猜想》《难忘的回忆》《生命就是幸福》《人际关系助你一路顺风》》文中研究说明
付秀莹[6](2020)在《他乡》文中研究指明这么多年了。这么多年了,我一直不愿意回忆往事。比起往事,如果一定要,我更愿意谈论现在。现在,我的生活似乎不算太坏。至少表面上如此。我不知道,有多少人的生活能够经得起深究,或者追问。那谁说过,难得糊涂。不是吗?上篇一我是什么时候开始爱上喝酒这件事的呢?好像是,来北京之后。帝都太大了,大到
李一婷[7](2020)在《精神分析视域下杜拉斯“情人”系列小说主要人物形象研究》文中指出玛格丽特·杜拉斯(Marguerite Duras,1914—1996),原名玛格丽特·多纳迪厄,出生于法属印度支那,是法国当代着名的女性小说家。自1950年开始,她先后创作了三部带有自传性色彩的小说,分别是《抵挡太平洋的堤坝》(1950年)、《情人》(1984年)及《中国北方的情人》(1991年),而这三部小说又被称为“情人”系列三部曲。这三部小说叙述着同一个故事:在遥远的法属印度支那,一个白人少女邂逅了她的异国情人并产生了一段令人难以忘怀的初恋情事。杜拉斯的精神探索注重人物的内心世界,脉络清晰地对她不同时段写就的同一个故事内涵进行重述。精神分析理论的创始人西格蒙德·弗洛伊德与杜拉斯所处的时代相邻,虽然他们生于不同的国度,专注不同的领域,但杜拉斯塑造的人物形象和方法同弗洛伊德的文艺创作理论都体现出二者研究人的心理世界这一相同之处。不仅如此,精神分析学说还是二十世纪西方重要的文艺理论流派之一,对西方文学有着深远影响。本论文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出发,以压抑作用、人格结构理论和力比多理论为基础,对杜拉斯“情人”系列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形象进行深入解读,同时研究杜拉斯创作这些主要人物形象的内在心理动因,探索她塑造这些人物形象所体现出的独特的艺术价值。本论文由前言、正文和结语三部分构成。前言部分主要对杜拉斯的作品进行梳理并对杜拉斯研究的国内外现状予以综述,阐述本论文研究目的和意义,并概述论题的研究方法和创新点。正文则包括三章:第一章精神分析理论视域下“情人”系列小说主要人物形象解析。这一章借用弗洛伊德精神分析中压抑作用、人格理论和力比多学说理论概念,将“情人”系列小说中典型人物,主要是母亲、白人少女和情人这三个人物形象放置于上述的理论框架之中进行重新解析,分析小说中人物的种种不寻常的行为和表现。第二章杜拉斯创作“情人”系列小说主要人物形象的动因探究。本章从杜拉斯从小生活的地域、感受的文化氛围,她的童年和少年时代的家庭情况与人生经历入手,揭示杜拉斯年少时期的生活是她潜意识压抑的来源和转化,也是她创作“情人”系列小说的灵感源泉,二者是密不可分的。第三章阐述杜拉斯“情人”系列小说主要人物形象塑造的艺术价值。杜拉斯被法国评论界定义为“新小说家”,这与她独特的写作手法密不可分。从而立之年到耄耋之年,杜拉斯仍不断重复改写情人的故事,重塑其中的人物形象,重复写作的艺术手法已然成为杜氏风格的特点之一。本章从精神分析的理论出发,挖掘杜拉斯身为创作者自我释放的内心欲望,探索杜拉斯重复写作的文本艺术与她身为女作家的自我建构,剖析她独特的写作手法对中国作家的影响,以阐述杜拉斯“情人”系列小说主要人物形象塑造的艺术价值。结论部分对全文进行梳理概括。通过运用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法解读杜拉斯“情人”系列小说中主要人物精神层面的问题,以研究杜拉斯创作这些人物的内在心理动因,并挖掘杜拉斯塑造这些人物形象的文学艺术价值。
祝勇[8](2020)在《在故宫书写整个世界》文中研究指明一我常说我是一个没有故乡的人。我出生在沈阳,那是东北土地上的一座大城,是由中国腹地通向东北,或者由中国东北通向华夏腹地的必经之地,有多少蛛网似的道路在这里汇聚,因此也铸就了它历史的沧桑和现实的繁华。但无论书本上沈阳多么重要,我似乎从来不曾喜欢过这个城市。沈阳,我生于斯,长于斯,却从来不曾把它当作自己的故乡,最多是我生命中的一个驿站,我的生命,只有一部分属于它,
王峰灵[9](2019)在《艾丽丝·门罗短篇小说的女性书写研究》文中指出加拿大作家艾丽丝·门罗在近60年的创作生涯中,潜心于短篇小说创作,共创作了 14部短篇小说集,近200个故事。门罗专注于书写小镇平凡人物,尤其是平凡女性的日常生活。她们的生活看似平淡乃至平庸,但她们的爱恨情仇都在这“死水微澜”里。这里蕴藏着女性微妙敏感又复杂难解的心理变化与情感成长。门罗特别善于捕捉日常生活中普通女性心理的隐情与波动,不仅彰显出不同于男性作家的特异气质,也书写出不同于一般女性主义的文学世界。门罗的写作姿态,明显受到了 20世纪中期以来西方社会轰轰烈烈的妇女解放运动和女性主义思潮的影响。她完整经历了女性主义多个发展阶段,在女性书写中审视女性生活的诸多历史与现实问题,形成了独特的女性观。门罗的成长经历让她深刻体会到女性在两性世界的生存困境并以此作为其写作的主题。其独特的成长经历与多重身份、加拿大多元文化背景等赋予门罗女性书写以复杂性和深刻性。本论文通过精读门罗文本,梳理女性主义与门罗文学之路的关系,分析门罗笔下的女性形象,提炼其不同于一般女性主义的女性观,总结其女性书写的主题,从而揭示门罗女性书写的深刻内涵。全文包括以下主要内容:绪论着重阐述门罗文学之路及国内外对门罗短篇小说的研究现状,厘清国内门罗研究存在的问题与不足,进而阐明本论文的研究要点与目标。第一章追述加拿大地域文化、个人成长经历对门罗写作的深刻影响,并由此进一步探寻门罗自身女性意识觉醒的可能轨迹,进而探讨其成熟理性、温和平静的女性观。门罗生长于加拿大一个美丽但又闭塞的小镇,这促使她萌生了一种文化意味上的“边缘心态”。边缘心态使门罗在生活上不同于传统的家庭妇女,在创作上也有异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加拿大文坛主流女性主义书写。第二章力图厘清女性主义与门罗女性书写之间微妙而复杂的关系,以此阐释门罗女性书写的特殊性与复杂性。门罗的文学创作几乎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来的女性主义思潮同步,但阅读其文本便不难发现门罗独有的女性主义特质。结合门罗的成长经历及其多次访谈记录,本章试图分析门罗独特的女性意识;并在此基础上探讨门罗不同于一般女性主义的女性观。门罗在长期的创作中逐步自觉地形成了一种温和的女性观,从而突破了传统书写对女性形象和性际关系的曲解,跳出了男女两性“非此即彼”的程式化循环。第三章着重分析门罗笔下不同的女性形象。细读其作品,我们便发现,地域色彩、女性主义只是其笔下女性人物的表面标签。她们有老有少,来自不同行业,仍然能够清楚地感知到男权社会的阴影存在。因此,她们或者面临某种生存困境,或者遭受某种误解,或者掀起某种情感和心理波澜,但她们最后都跟自己或他人达成了和解。她们的心理变化、情感成长已然超出二元对立的两性观,使我们看到更丰富、更真实的世界和人生。第四章总结门罗女性书写的主题意蕴。尽管每个女性人物的生活和故事不完全相同,但都不同程度地体验了婚恋、做母亲、年老和死亡等过程。在这些不同的人生过程中,不同的选择最终促成了不同的人生境遇。概括起来,门罗书写触及了成长、婚恋、母女、离开等主题,意在探讨女性在男权社会里怎样得到相对的独立空间,由此思索如何与这世界和谐相处而非破坏乃至颠覆这世界。第五章论析门罗小说的闪光点之一,即女性主题和叙事艺术的巧妙结合,旨在分析门罗小说的叙事策略、叙事视角、书信体叙事和开放式结尾对其女性书写的作用与意义。结语通过总结和引申“边缘”的文化意义审视门罗女性书写的意义。门罗的女性书写是一种融合共通的姿态,消解了男性/女性、男权中心/绝对女性、文明/野蛮、中心/边缘、城市/乡村等的对立对抗。沿着门罗的道路,文明可以思考,男女两性可以互融共通,其普遍的本质是人类性。同时,只有两种性状的动态互动才能够实现对对方的观察和反思,而静态对抗则难以实现。以此观之,“边缘”不是“有益而必要的补充”,而是一种重要的文化场域,能够提供更丰富的文化资源、更多样的观察视角、更灵活的生存姿态、更柔和的处世态度。由此,门罗的文学世界才能被打开,其真正的价值才能被发现。
姬晓妍[10](2019)在《中国现代歌诗视域中的台湾民歌》文中研究指明在中国古典文学发展的历史中,诗歌自其产生之日起便与音乐有着难以割裂的血亲纽带。由于现代西方诗学理论的不断渗入,中国新诗的发展受到影响的程度也不断深入,这使现代诗歌着重表现诗歌的“诗性”,逐渐削弱了新诗入乐的可能性,使诗歌与音乐不可避免地渐行渐远。在我国当代,一大批优秀唱作人的歌词作品也因其丰富的诗性内涵被选入文学教材当中足以证明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可现代歌词的文学价值。本文以1975-1985年间“台湾民歌运动”中诞生的富含“诗性”与人文内涵的歌词为焦点,将台湾民歌置于中国现代歌诗视域中展开研究。一方面,针对文本,对台湾民歌歌词的特征进行提炼和总结;另一方面,结合歌词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以及作者的生平历史,探索其所蕴含的文化特性和时代基因。全文共分四部分,从题材与主题、形象与意境、节奏与音韵、语言与修辞四个方面对台湾民歌进行归纳和分析,着力揭示台湾民歌歌词作为诗歌文本所蕴含的“诗”性价值。
二、她,难忘那段时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她,难忘那段时光(论文提纲范文)
(1)女兵方队——五次大阅兵背后的故事(论文提纲范文)
序章 |
一九八四·女卫生兵方队 |
一、意外出现了 |
二、集结!四百二十二名女兵 |
三、长达十五秒的静站 |
四、焦头烂额的教练员 |
五、夏日奇冰 |
六、皮靴啊裙子啊,焕然一新 |
七、你好,斜线 |
八、银杏树的果子 |
一九九九·女兵方队 |
一、长号在前 |
二、大场面 |
三、一起减肥吧 |
四、又见沙河机场 |
五、数以吨计的汗水啊 |
六、调步子的人 |
七、想去仪仗队看“火花” |
八、芳邻 |
九、南池子街口一朵小花 |
二〇〇九·三军女兵方队 |
一、阅兵史上最大的数字 |
二、第一场雪 |
三、良乡的日日夜夜 |
四、向女神致敬 |
五、最牛排面 |
六、同心同行 |
七、七排头不练了! |
八、在雨中 |
九、青春啊,各奔东西 |
二〇一五·白求恩医疗方队 |
一、恋爱中的宝贝 |
二、唯一的女兵方队 |
三、战争,女人从未走开 |
四、学兵的逆袭 |
五、从素描到油画,从油画到水墨丹青 |
六、女将校领队 |
七、太阳照常升起 |
八、管亚新,我找了你三十年 |
二〇一九·女兵方队 |
一、集结!五百零二名女兵 |
二、拥抱的力量 |
三、女兵堆里的男干部 |
四、医务室里欢乐多 |
五、历史总有惊人的相似 |
六、中秋之夜 |
七、星光熠熠 |
八、执念 |
九、即将踏上征程 |
尾声 |
(2)北地(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引子 |
第二章格拉秋山 |
第三章红花尔基 |
第四章墨尔根 |
第五章八里桥·五间房 |
第六章奇克 |
第七章无名一寒村 |
第八章五大连池 |
第九章锦河 |
第十章卧虎山 |
第十一章麦海 |
第十二章双泉 |
第十三章小临沂 |
第十四章朝元鼎 |
第十五章马路弯 |
第十六章伊林密 |
第十七章铁西 |
第十八章凤鸣街 |
第十九章西瓦窑 |
第二十章老鳖湾 |
第二十一章文化街14号 |
尾声 |
(3)新世纪儿童小说中的童年书写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童年书写研究的理论基础 |
二、童年书写的研究现状概述 |
三、核心概念及研究范围的界定 |
四、童年书写的研究价值与研究方法 |
第一章 新世纪儿童小说童年书写的转向 |
第一节 儿童小说童年书写的历史变迁(1917—1999) |
一、儿童小说童年书写的新生期 |
二、儿童小说童年书写的发展期 |
三、儿童小说童年书写的探索期 |
四、儿童小说童年书写的繁荣期 |
第二节 新世纪文化语境下的儿童小说童年书写 |
一、新世纪儿童小说童年书写的文化语境 |
二、分化期儿童小说童年书写的新格局 |
三、儿童小说童年书写的创作范式 |
第三节 新世纪儿童小说童年书写的表现形式 |
一、儿童小说童年书写的文学表达 |
二、儿童小说童年书写的文化内涵 |
三、儿童小说童年书写的艺术呈现 |
第二章 写实型童年书写中的生命观照 |
第一节 学校与儿童:写实型童年的身份认同 |
一、童年的校园:作为学生的儿童身份塑造 |
二、认同的焦虑:儿童身体的压抑与桎梏 |
三、认同的内省:校园童年的觉醒与抗争 |
第二节 主体的真实:写实型童年的成长镜像 |
一、自我镜像:童年主体的成长性审视 |
二、他者镜像:童年主体的成长性迷思 |
三、家庭镜像:童年主体的成长性再认 |
第三节 自觉与超越:写实型童年的性别意识 |
一、性别书写:“永远的”男孩和女孩 |
二、少女小说:童年书写的性别意识自觉 |
三、超越定式:童年书写的性别意识重构 |
第四节 接纳与指引:写实型童年的青春书写 |
一、找寻信念:童年青春书写的姿态与方向 |
二、触碰情丝:童年青春书写的勇气与限度 |
三、走进现实:童年青春书写的理性与节制 |
第五节 观照与隔阂:另类童年的书写边界 |
一、无声的呐喊:书写特殊童年的私语 |
二、他者的边界:从《我是白痴》到《我是天才》 |
三、遥远的银河:“另一种”童年书写 |
第三章 经验型童年书写中的情感再现 |
第一节 记忆碎片:童年回忆书写的追思与重组 |
一、真挚与坦诚:童年回忆书写的诗意表达 |
二、治愈与省思:童年回忆书写的双重指向 |
三、遮蔽与取舍:童年回忆书写的经验治理 |
第二节 个人乡土:童年乡土书写的热切与哀伤 |
一、记忆重启:个人乡土童年的书写特征 |
二、大地之子:个人乡土童年回忆的成长之歌 |
三、重拾美好:新乡土童年书写的碰撞与坚守 |
第三节 投射机制:创伤性童年书写的精神博弈 |
一、悲悯的投射:童年创伤经验的文本再现 |
二、受创的儿童:身体的规训与精神的桎梏 |
三、童心的抚慰:灾难中的群体性创伤 |
第四节 情感补偿:缺失性童年书写的孤独内核 |
一、教育的轮回:缺失性童年书写的亲情之思 |
二、孤独的延续:缺失性童年书写的生存观照 |
三、《金色的手指》:爱的缺失与成长的孤寂 |
第四章 理想型童年书写中的童心想象 |
第一节 想象的儿童:历史与童年的双重建构 |
一、历史童年书写:“唯我”的历史文化想象 |
二、历史的童年:童年生活的想象与再现 |
三、童年的历史:童年视角下的历史叙事 |
第二节 战火中的儿童:战争与童年的书写平衡 |
一、重返生活:战争题材儿童小说的叙事转向 |
二、悲悯情怀:战争童年的书写力量 |
三、非暴力书写:战争童年的人性底色 |
第三节 人类的乡土:童年生命的精神原乡 |
一、人性颂歌:人类童年乡土的诗性咏叹 |
二、文化乡土:重返童年的生命之源 |
三、《寻找鱼王》:童心与初心的“天人合一” |
第四节 理想的儿童:童年精神的文化确认 |
一、童年精神书写的集体性想象 |
二、童年精神书写的多重性建构 |
三、童年精神书写的革新与超越 |
第五章 童年书写的审美意旨与创作反思 |
第一节 向阳而生:童年书写的审美意旨 |
一、诗性哲思:童年书写的美学景象 |
二、守护童心:童年书写的精神内涵 |
三、救赎之力:童年书写的净化作用 |
四、情感共鸣:童年书写的文本价值 |
第二节 走出困顿:童年书写的创作反思 |
一、从“现实”到“真实”的童年书写距离 |
二、童年书写中成长性体验的割裂与缺失 |
三、童年书写中“生命本位”对“儿童本位”的补充 |
四、消费时代下童年书写的改写与重审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
(4)一位小学语文教师职业困惑的叙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问题的提出 |
1.1.1 小学教师肩负着时代的重任 |
1.1.2 小学教师职业困惑的状况亟待关注 |
1.1.3 个人兴趣指向 |
1.2 研究意义与研究目的 |
1.2.1 研究意义 |
1.2.1.1 理论意义 |
1.2.1.2 实践意义 |
1.2.2 研究目的 |
1.3 文献综述 |
1.3.1 国外教师职业困惑的相关研究综述 |
1.3.2 国内教师职业困惑的相关研究综述 |
1.3.3 已有研究的局限性及本研究的不同之处 |
1.4 核心概念界定 |
1.4.1 小学教师 |
1.4.2 教师职业困惑 |
1.4.3 叙事研究 |
第2章 研究设计 |
2.1 研究内容 |
2.2 研究思路 |
2.3 研究方法的选择 |
2.4 获取资料的方式 |
2.4.1 访谈法 |
2.4.2 观察法 |
2.4.3 实物收集法 |
2.4.4 文献分析法 |
2.5 研究的伦理、效度和推广度 |
2.5.1 研究的伦理 |
2.5.2 研究的效度 |
2.5.3 研究的推广度 |
第3章 L老师职业困惑的系列故事 |
3.1 素描:关于L老师与N小学 |
3.2 起点:初任的我困惑重重 |
3.2.1 第一年,困惑接踵而至 |
3.2.1.1 教学成了第一道难关 |
3.2.1.2 如何找寻教师尊严? |
3.2.1.3 师生关系的“远”与“近” |
3.2.1.4 怎样面对不听话的你? |
3.2.1.5 家长这道坎儿,能否迈过去? |
3.2.2 第三年,那些深刻记忆 |
3.2.2.1 如何上好公开课? |
3.2.2.2 怎样提升教科研能力? |
3.2.2.3 教师如何教育自己的孩子? |
3.2.2.4 怎样打造优质高效课堂? |
3.2.2.5 遭遇学校不公平,怎么办? |
3.3 行走:成长的我面对迷茫 |
3.3.1 第六年,问题是生长的希望 |
3.3.1.1 谁来维护教师的心理健康? |
3.3.1.2 如何处理好同事关系? |
3.3.1.3 关于学校文化的迷思 |
3.3.2 第十年,追寻困惑的轨迹 |
3.3.2.1 怎样跟上网络时代的发展? |
3.3.2.2 小学教师如何摆脱“小学教师”? |
3.3.2.3 变味的班级群,怎样回到正轨? |
3.3.2.4 小学教师就要被人瞧不起吗? |
3.4 沉淀:现在的我依旧困惑 |
3.4.1 这几年,又生新的困惑 |
3.4.1.1 发现学生早恋,怎么办? |
3.4.1.2 家长的焦虑,有解吗? |
3.4.1.3 如何转化班级后进生? |
3.4.2 如今,在困惑中不断起航 |
3.4.2.1 教材更换带来的挑战 |
3.4.2.2 一天能有四十八小时吗? |
3.4.2.3 作业需要改革吗? |
第4章 L老师职业困惑故事的分析 |
4.1 对L老师职业困惑内容的分析 |
4.1.1 与自身有关的职业困惑 |
4.1.2 与学生有关的职业困惑 |
4.1.3 与家长有关的职业困惑 |
4.1.4 与学校有关的职业困惑 |
4.2 对L老师职业困惑解决方式的分析 |
第5章 L老师产生职业困惑的影响因素 |
5.1 内部影响因素 |
5.1.1 专业理论知识薄弱 |
5.1.2 自我认知存在局限 |
5.1.3 教学实践经验不足 |
5.1.4 心理承受能力较低 |
5.1.5 专业发展水平不高 |
5.2 外部影响因素 |
5.2.1 社会环境 |
5.2.2 学校因素 |
5.2.3 家庭因素 |
第6章 叙事背后的思考:教师如何走出职业困惑 |
6.1 对教师自身力量的思考 |
6.1.1 自我努力的方向 |
6.1.1.1 内心的主动觉醒——拥有内驱力 |
6.1.1.2 成长的有力抓手——成为反思者 |
6.1.1.3 知识的有效储备——完善学习力 |
6.1.1.4 发展的快乐源泉——学做行动者 |
6.1.1.5 交流的美好艺术——提高沟通力 |
6.1.1.6 教育的不断创新——生成研究力 |
6.1.2 自我修炼中成长 |
6.1.2.1 心理上走出职业困惑 |
6.1.2.2 实践中走出职业困惑 |
6.2 对外部重要力量的思考 |
6.2.1 给予充分帮助——重要他人发挥积极作用 |
6.2.2 创造无限可能——关键事件促我不断前进 |
6.2.3 传递更多光亮——对我影响深远的重点读物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与合作教师的访谈提纲 |
附录2:与合作教师所任教班级学生的访谈提纲 |
附录3:与合作教师所任教班级家长的访谈提纲 |
附录4:学生的自由作文 |
附录5:给同学们的感谢信 |
附录6:我的田野日记选 |
附录7:图片汇集 |
附录8:致L老师的信 |
致谢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着)及科研情况 |
(5)翻译作品题目(汉译维):《感谢你来过我的世界》;翻译作品题目(维译汉):《猜想》《难忘的回忆》《生命就是幸福》《人际关系助你一路顺风》(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一、语料介绍 |
(一)汉译维 |
1.《感谢你来过我的世界》介绍 |
(二)维译汉 |
1.《猜想》介绍 |
2.《难忘的回忆》介绍 |
3.《生命就是幸福》介绍 |
4.《人际关系助你一路顺风》介绍 |
二、译文 |
(一)汉译维 |
1.《感谢你来过我的世界》译文 |
(二)维译汉 |
1.《猜想》译文 |
2.《难忘的回忆》译文 |
3.《生命在于幸福》译文 |
4.《人际关系助你一路顺风》 |
三、原文 |
(一)汉译维 |
1.《感谢你来过的我的世界》原文 |
(二)维译汉 |
1.《猜想》原文 |
2.《难忘的回忆》原文 |
3.《生命就是幸福》原文 |
4.《人际关系助你一路顺风》原文 |
结语 |
致谢辞 |
(6)他乡(论文提纲范文)
上篇 |
一 |
二 |
三 |
四 |
彼此 |
五 |
六 |
七 |
八 |
跌宕 |
九 |
十 |
十一 |
十二 |
十三 |
下篇 |
十四 |
十五 |
十六 |
十七 |
十八 |
十九 |
二十 |
二十一 |
二十二 |
二十三 |
二十四 |
谁起了反叛之心 |
二十五 |
二十六 |
二十七 |
二十八 |
二十九 |
三十 |
三十一 |
三十二 |
人生若只如初见 |
三十三 |
断章,或者浮云 |
三十四 |
亲爱的某 |
(7)精神分析视域下杜拉斯“情人”系列小说主要人物形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一 本文研究背景及意义 |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三 本文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
第一章 精神分析理论视域下“情人”系列小说主要人物形象解析 |
第一节 “情人”系列小说主要人物的压抑作用体现 |
一 被压抑的母亲 |
二 被压抑的白人女孩 |
三 被压抑的情人 |
第二节 “情人”系列小说主要人物的人格结构分析 |
一 母亲的人格结构分析 |
二 白人女孩的人格结构分析 |
三 情人的人格结构分析 |
第三节 “情人”系列小说主要人物的力比多力量解读 |
一 母亲“力比多”力量的压抑 |
二 白人女孩“力比多”力量的疏泄 |
三 情人“力比多”力量的变化 |
第二章 杜拉斯创作“情人”系列小说主要人物形象的动因探究 |
第一节 法属殖民地对杜拉斯的影响 |
一 异域风光造就的回忆 |
二 他国文化给予的滋养 |
第二节 杜拉斯辛酸的童年生活经历 |
一 童年时代父爱的缺失 |
二 少年时代家境的没落 |
第三节 杜拉斯潜意识的压抑与再现 |
一 现实生活的曲折再现 |
二 心灵压抑的镜像表述 |
第三章 杜拉斯“情人”系列小说主要人物形象塑造的艺术价值 |
第一节 杜拉斯身为创作者的自我释放 |
一 个人情感的宣泄 |
二 心理快感的获得 |
第二节 重复的文本艺术与作家自我建构 |
一 在真实与虚构之间摇摆的重述 |
二 杜拉斯作为女性作家的自我建构 |
第三节 “新小说家”杜拉斯对中国作家的影响 |
一 被定义为“新小说家”的杜拉斯 |
二 杜拉斯对中国作家的影响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在故宫书写整个世界(论文提纲范文)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六 |
七 |
八 |
九 |
十 |
十一 |
十二 |
十三 |
十四 |
十五 |
十六 |
十七 |
十八 |
十九 |
二十 |
二十一 |
二十二 |
二十三 |
二十四 |
二十五 |
二十六 |
二十七 |
二十八 |
二十九 |
三十 |
三十一 |
三十二 |
三十三 |
三十四 |
三十五 |
三十六 |
三十七 |
三十八 |
三十九 |
四十 |
四十一 |
四十二 |
四十三 |
四十四 |
四十五 |
四十六 |
四十七 |
四十八 |
四十九 |
五十 |
(9)艾丽丝·门罗短篇小说的女性书写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
第二节 艾丽丝·门罗研究综述 |
一、国外研究概况 |
二、国内研究概况 |
三、门罗研究的问题 |
第三节 研究意义、思路、方法和内容 |
一、研究意义 |
二、研究思路和方法 |
三、研究内容 |
第一章 地域文化背景与门罗的女性书写 |
第一节 加拿大的多元文化背景 |
一、殖民史与边缘文化的“突围” |
二、移民潮与多元文化的形成 |
三、独特的地缘文化与宗教背景 |
第二节 门罗的边缘心态与女性书写 |
一、边缘心态——打开门罗女性世界的钥匙 |
二、小镇——边缘心态的表征 |
第三节 门罗的文学之路 |
一、独特的生命体验 |
二、加拿大女性主义运动与门罗的女性意识 |
三、加拿大英语文学传统与门罗的女性书写 |
第二章 女性主义与门罗的女性书写 |
第一节 女性主义思潮面面观 |
第二节 门罗女性书写的特点 |
第三节 女性意识与温和的女性观 |
一、女性意识的苏醒 |
二、温和的女性观 |
第三章 门罗短篇小说的女性形象书写 |
第一节 聪颖敏感而早熟的少女形象 |
第二节 “疯女人”形象 |
第三节 传统的家庭妇女形象 |
第四节 独立的职业女性形象 |
第四章 门罗女性书写的多重主题 |
第一节 成长:认知的觉醒与自我追求 |
第二节 婚恋:隐忍·觉醒与自我追寻 |
第三节 母女:对抗到和解 |
第四节 离开:家园隐喻与冲动 |
第五章 门罗短篇小说的女性叙事 |
第一节 女性视角的自我言说 |
第二节 碎片化情节的拼凑 |
第三节 书信体叙事的运用 |
第四节 含混的开放式结尾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
(10)中国现代歌诗视域中的台湾民歌(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歌诗:起源与流变 |
1.歌诗的起源 |
2.现代歌诗:游走在诗与歌之间 |
(二)台湾民歌:永远的未央歌 |
1.序曲:动荡的年代 |
2.歌唱:台湾“民歌运动” |
3.回响:诗意的余韵 |
一、多彩的诗意人生——题材与主题 |
(一)城乡生活——“走在乡间的小路上” |
(二)个人理想——“为了梦中的橄榄树” |
(三)恋爱婚姻——“乌溜溜的黑眼珠和你的笑脸” |
(四)背井离乡——“给我一瓢长江水” |
二、内部的诗意体现——形象与意境 |
(一)抒情主人公形象 |
1.执着的痴情追爱者 |
2.追逐梦想的青年人 |
3.背井离乡的寻根者 |
(二)传统意象再生 |
1.雨 |
2.花朵 |
3.月亮 |
4.大海 |
三、外部的诗意表达——节奏与音韵 |
(一)灵活多样的节奏 |
1.对称与反复 |
2.多样的句式 |
(二)优美的韵律 |
1.一韵到底 |
2.变换韵脚 |
3.叠音 |
四、内外协奏的诗之乐章——语言与修辞 |
(一)杂糅的语言 |
1.文言与白话的融汇 |
2.英文与方言的点缀 |
(二)丰富的修辞 |
1.比喻 |
2.借代 |
3.比拟 |
4.排偶 |
5.夸张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四、她,难忘那段时光(论文参考文献)
- [1]女兵方队——五次大阅兵背后的故事[J]. 艾蔻. 芳草, 2021(04)
- [2]北地[J]. 老藤. 当代长篇小说选刊, 2021(02)
- [3]新世纪儿童小说中的童年书写研究[D]. 山丹. 东北师范大学, 2020(06)
- [4]一位小学语文教师职业困惑的叙事研究[D]. 余云露. 江西师范大学, 2020(10)
- [5]翻译作品题目(汉译维):《感谢你来过我的世界》;翻译作品题目(维译汉):《猜想》《难忘的回忆》《生命就是幸福》《人际关系助你一路顺风》[D]. 马卉. 新疆大学, 2020(07)
- [6]他乡[J]. 付秀莹. 当代(长篇小说选刊), 2020(02)
- [7]精神分析视域下杜拉斯“情人”系列小说主要人物形象研究[D]. 李一婷. 西南民族大学, 2020(04)
- [8]在故宫书写整个世界[J]. 祝勇. 芙蓉, 2020(01)
- [9]艾丽丝·门罗短篇小说的女性书写研究[D]. 王峰灵. 陕西师范大学, 2019(01)
- [10]中国现代歌诗视域中的台湾民歌[D]. 姬晓妍. 温州大学, 2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