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高血压病运动康复的研究进展(论文文献综述)
冯腾宇[1](2021)在《无症状脑梗死患者的体力活动水平及其相关危险因素对脑卒中发生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研究采用巢式病例-对照研究方法,选取经CT或MRI首次确诊为无症状脑梗死(silent brain infarction,SBI)的患者作为受试者。收集和分析影响SBI疾病的相关危险因素,探究SBI患者体力活动强度的特点,分析体力活动水平对SBI患者发生脑卒中的影响。方法:采用1:4巢式病例对照研究的方法,以2013年和2014年经过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人民医院进行健康体检并经CT或MRI首次确诊的721名无症状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2020年8月至2021年2月对该队列人群进行随访,以随访结果中新发且存活的脑卒中患者作为病例组,共计72例。按照性别,年龄以1:4的比例为每位脑卒中病例匹配对照组,对照组共计278名。通过多因素Cox回归分析,判断不同强度的体力活动水平对脑卒中风险的影响;绘制列线表,分析体力活动对脑卒中发生的临床预测模型;剂量-反应分析,比较使SBI患者脑卒中发生风险降低的最佳体力活动水平;通过绘制森林图,分析体力活动及危险因素对脑卒中发生的影响;采用MDR软件及分层回归分析探索糖尿病史、血脂异常、高血压病史、心房颤动、久坐行为、BMI二分类、GDS-15抑郁分类相关危险因素在体力活动水平与脑卒中疾病发生的交互作用关系。结果:1、SBI患者体力活动的分布特征:体力活动水平活跃的有321人,占63.7%。不同强度的体力活动水平间的比较发现,血脂异常、心房颤动的比重,BMI指数、GDS-15分数和低密度脂蛋白、总胆固醇、载脂蛋白B的生化指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2、SBI患者发生脑卒中结局事件的情况:发生脑卒中结局事件的有72例(14.3%),未发生脑卒中的有432例(85.7%);SBI患者发生脑卒中的中位进展时间为3.75年。匹配后结果显示病例组有72例,对照组为278例;组间差异性比较结果:与对照组相比,病例组存在血脂异常和心房颤动疾病的所占比重更高,GDS-15抑郁分数、BMI指数更高;且病例组过去的体力活动水平更低,每天具有更长的静坐时间(P<0.05)。3、不同强度的体力活动水平对SBI患者脑卒中发生风险的影响:多因素Cox回归模型显示,以第1四分位的强度为参照,体力活动第2四分位等级:HR=0.40,95%CI:0.17~0.94;第3四分位等级:HR=0.25,95%CI:0.09~0.71和最高四分位等级:HR=0.31,95%CI:0.12~0.80是SBI患者发生脑卒中事件的独立预测因素。列线图结果显示,第3四分位等级的体力活动水平可以显着降低SBI患者未来脑卒中事件的发生风险。总体力活动水平和脑卒中发生风险之间呈现L型的非线性剂量反应关系(P<0.05)。4、不同类型的体力活动对脑卒中发生的影响:调整影响因素后的Cox回归显示体育锻炼活动对脑卒中发生风险的保护作用最好,优于家务活动的作用。但均未见到职业活动与脑卒中风险的关联。体育锻炼和家务活动与脑卒中风险之间呈现非线性剂量反应关系(非线性检验P<0.05),在职业活动没有发现这样的关联。5、体力活动及危险因素对脑卒中的影响:通过绘制影响因素与脑卒中风险的森林图显示,高血压病、血脂异常、房颤是SBI患者发生脑卒中的独立因素;第2、3和最高四分位等级的体力活动是脑卒中发生的保护因素。通过多因子降维模型显示包括体力活动水平、血脂异常、心房颤动、GDS-15抑郁分类模型是最优模型。通过分层Cox回归,结果显示体力活动与血脂异常因素存在相乘交互作用(P<0.05)。结论:加强体力活动水平有益于降低SBI患者发生脑卒中事件的发生风险,且当体力活动处于第3四分位等级强度时,优于处于最高四分位强度的作用。体力活动水平可以通过与SBI患者血脂异常疾病的交互作用,对脑卒中结局的发生产生影响。
袁伟渠[2](2021)在《针刺对缺血性中风临床疗效及肠道菌群影响的研究》文中认为目的:评价“调任通督”针刺法对缺血性中风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探讨缺血性中风患者肠道菌群特点和“调任通督”针刺法对缺血性中风患者肠道菌群影响及作用机制。方法:第一部分临床研究,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方法,以深圳市中医院缺血性中风患者作为研究队列,以“调任通督”针刺法作为暴露因素,按照是否使用针刺治疗分为针刺组与对照组,对照组予康复训练联合基础治疗,针刺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调任通督”针刺法,疗程共为6周,留存治疗前后粪便标本。以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Barthel指数、脑卒中专用生活质量量表(SS-QOL)、改良Rankin量表作为疗效评价指标,对患者治疗前后进行临床疗效评价。采用不良反应、不良事件对患者进行安全性评价。第二部分肠道菌群研究,在前期临床研究基础之上,招募非中风志愿者,采集肠道粪便标本,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从缺血性中风患者肠道菌群样本库中抽取30份粪便样本,分析缺血性中风患者与非中风人群的肠道菌群差异;在前期临床研究基础之上,抽取中医证型所占比重最高的两种,分析不同中医证型缺血性中风患者肠道菌群差异;分析治疗前后针刺组和对照组肠道菌群变化特点,探讨“调任通督”针刺法对缺血性中风患者肠道菌群的影响和作用机制。结果:第一部分临床研究,治疗前针刺组(n=127)与对照组(n=56)NIHSS评分、Barthel指数评分、SS-QOL评分、改良Rankin量表评级组间比较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后针刺组、对照组NIHSS评分较前均有明显下降,组内比较均具有显着性差异(P<0.01);治疗后组间NIHSS评分比较及治疗前后组间差值比较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治疗后针刺组、对照组Barthel指数评分较前均有明显提高,组内比较均具有显着性差异(P<0.01);与对照组相比,治疗后针刺组Barthel指数评分、Barthel指数评分差值均有显着性差异(P<0.01)。治疗后针刺组、对照组SS-QOL评分较前均有明显提高,组内比较均具有显着性差异(P<0.01);与对照组相比,治疗后针刺组SS-QOL评分、SS-QOL评分差值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治疗后针刺组、对照组改良Rankin量表评级较前均有明显下降,组内比较均具有显着性差异(P<0.01);治疗后针刺组平均秩和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安全性指标未见明显异常。第二部分肠道菌群研究,缺血性中风患者(n=30)与非中风人群(n=30)肠道菌群优势菌门构成一致,但优势菌门相对丰度存在显着性差异。缺血性中风患者与非中风人群肠道菌群优势菌属构成不一致,相对丰度比较有显着性差异的菌属共有52种。应用LEfSe分析挖掘出缺血性中风患者53个潜在生物标记物。气虚血瘀证与痰瘀阻络证肠道菌群优势菌门、优势菌属构成一致,优势菌门、优势菌属相对丰度比较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黏胶球形菌门、蓝藻菌门两个罕见菌门是气虚血瘀证特征性菌门。相对丰度比较有显着差异的菌属共有12种。应用LEfSe分析挖掘出气虚血瘀证7个潜在生物标记物,痰瘀阻络证20个潜在生物标记物。治疗前后针刺组肠道菌群相对丰度组内比较有显着性差异的菌门共有2种、菌属共有18种。应用DESeq2差异表达分析,针刺组治疗后与治疗前组内比较,显着下调厚壁菌门、放线菌门等4个菌门;显着上调氨基酸球菌属、巨球型菌属、巨单胞菌属等17个菌属,显着下调放线菌属、魏斯氏菌属、不动杆菌属等20个菌属。治疗后针刺组(n=18)与对照组(n=18)组间比较,显着上调疣微菌门、艾克曼菌属、未分类的拟杆菌门,显着下调霍尔德曼氏菌。应用肠道菌群Picrust功能预测分析,治疗后针刺组与对照组组间比较,共有353个蛋白基因存在显着差异,聚糖生物合成与代谢、溶酶体、糖胺聚糖降解、糖鞘脂的生物合成-神经节系列、细胞抗原、类固醇激素的生物合成等代谢通路存在显着差异。结论:1、“调任通督”针刺法联合常规治疗在改善Barthel指数评分、脑卒中专用生活质量量表评分、改良Rankin量表评分方面优于单纯常规疗法,更能有效改善中风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和生活质量,更能显着降低中风患者的残障残疾水平,且安全性良好。2、缺血性中风患者与非中风人群存在显着肠道菌群结构差异,缺血性中风患者的有益菌属相对丰度显着低于非中风人群,如Blautia菌属、罗斯拜瑞氏菌属、粪杆菌属等,存在区别缺血性中风患者和非中风人群的潜在生物标记物。3、缺血性中风患者气虚血瘀证与痰瘀阻络证存在显着肠道菌群结构差异,黏胶球形菌门、蓝藻菌门是气虚血瘀证特征性菌门,存在区别不同中医证型的潜在生物标记物。4、“调任通督”针刺法具有调节肠道菌群的作用,上调疣微菌门、艾克曼菌属和抑制溶酶体代谢可能是“调任通督”针刺法治疗缺血性中风的作用机制。
陈香序[3](2021)在《基于中医典籍的新编导引功法对高血压患者身心健康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目的:随着全球老龄化情况日益加剧,高血压成为中老年人群中的常见病之一。原发性高血压病因较为复杂,药物治疗呈现出局限性,其非药物治疗方法“百花齐放”,其中运动干预疗法为高血压病的辅助治疗提供了安全有效的的新途径,并逐渐受到国内外学界的广泛关注。中医中记载的传统导引功法具有着数千年“治未病”“治病防病”的丰富经验,特别是对高血压等相关疾病有一定的记载,当前用于治疗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导引功法多采用具有普及性、针对性的功法,目前研究中的功法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尚无针性。本研究采用随机对照的实验方法,基于传统中医典籍中提取对高血压具有针对性的动作进行编创形成新编导引功法,并对高血压患者进行长期的运动干预,观察高血压患者生理机能及情绪情感的变化,探讨新编导引功法对高血压患者的身心影响,以期揭示其内在机制。为新编导引功法提供科学的实验证明和权威的理论依据,对“体医融合”健康管理新形式的普及和导引功法的推广具有积极的社会价值和应用价值。研究对象与方法:从四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招募45岁至75岁符合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的中老年人40例,运用EXCEL软件对符合纳入标准的40例中老年人随机分为两组,即运动干预组与空白对照组,其中运动干预组20例,空白对照组20例。运动干预组每周进行3次训练,即2次集体训练,1次自主在家练习,每次运动60分钟,总实验周期为3个月(12周);空白对照组进行健康教育(与高血压病相关的健康知识讲座),保持原有的生活习惯。并对两组受试者实验前后进行血压、心率、BMI、血糖、血脂四项、AT-Ⅱ、杜氏生活质量量表、SDS/SAS等测试。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22.0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均采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计量资料数据分析,符合正态分布的数据,组内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统计检验均采用双侧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数据采用wilcoxon符号秩检验。研究结果:1.以传统中医典籍中记载治疗高血压相关的导引功法为基础,创编了一套针对性强、简单易学、能辅助高血压患者降压的新编导引功法。2.受试者血压、脉压、心率及BMI指数的变化3个月的运动干预后,干预组SBP、DBP水平均有下降,且SBP的下降具有非常显着性差异(P<0.01),DBP的下降具有显着性差异(T=2.331,P=0.035);对照组实验后脉压增大且差异具有非常显着性(P<0.01)。组间比较,实验后SBP、BP的变化均具有非常显着性差异(P<0.01)。干预组与对照组组内及组间比较BMI指数差异并不具有显着性(P>0.05)。3.受试者血糖、血脂及血管紧张素-Ⅱ水平的变化3个月的运动干预后,干预组血糖水平降低且差异具有显着性(T=2.352,P=0.034);对照组血糖水平不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组间比较,两组实验后血糖测试结果差异具有非常显着性(P<0.01)。3个月的运动干预后,干预组的TG、TC、LDL-C水平均有所下降,且TC下降具有非常显着性差异(P<0.01),TG、LDL-C下降具有显着性差异(T=2.208,P=0.044;T=2.226,P=0.043),HDL-C水平有所增加,但差异并不具有显着性(P>0.05);对照组的TC水平有所增加,且差异具有显着性(T=-2.375,P=0.032),TG、HDL-C、LDL-C水平无明显变化。组间比较,实验后TC与LDL-C含量的差异均具有非常显着性(P<0.01)。3个月的运动干预后,干预组AT-Ⅱ水平有所降低,且差异具有非常显着性(P<0.01),对照组AT-Ⅱ水平差异不具有显着性(P>0.05)。组间比较,两组实验后AT-Ⅱ水平差异不具有显着性(P>0.05)。4.抑郁及焦虑水平的变化3个月的运动干预后,干预组的SDS、SAS评分结果降低,且差异具有显着性(T=2.871,P=0.012;T=2.446,P=0.028),对照组SDS评分结果有所增加,但差异不具有显着性(P>0.05)。组间比较,两组实验后SDS、SAS评分结果具有非常显着性差异(P<0.01)。5.生活质量水平的变化3个月的运动干预后,干预组杜氏高血压生活质量量表总评分结果具有显着性差异(T=2.834,P=0.013),且显着性变化主要集中在“睡眠状况”“生气与活力”“人际关系敏感”维度;对照组的量表总评分结果不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两组实验后杜氏高血压生活质量量表总评分结果具有显着性差异(T=-2.072,P=0.048)。研究结论:1.新编导引功法的运动强度适中,能够对中老年高血压患者产生积极效果,可以作为一种治疗高血压的辅助治疗方式。2.经过3个月的练习,新编导引功法对中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血糖、血脂及血管紧张素-Ⅱ的改善有积极作用,提高了患者的身体功能。3.经过3个月的练习,新编导引功法对中老年高血压患者的情绪情感及生活质量的改善有积极作用,提高了患者的心理功能与生活质量。
曲文白[4](2021)在《芪参丹芍颗粒对慢性稳定性冠心病患者运动耐量影响的随机对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背景:慢性稳定性冠心病(stable coronary artery disease,SCAD)是冠心病的主要临床类型,严重危害人类生命健康。运动耐量是SCAD患者预后的最强预测因子,与患者心肌缺血情况及生存质量密切相关。本研究立足SCAD这一重大卫生问题,以运动耐量改善为切入点,心绞痛疗效、中医疗效及生存质量改善作为次要评价指标,开展气血理论指导下芪参丹芍颗粒(原名:益气活血方)改善SCAD患者运动耐量的非劣效随机对照试验及网络药理学机制研究。目的:1.基于非劣效随机对照试验评价芪参丹芍颗粒对SCAD患者运动耐量的疗效及安全性。2.基于网络药理学方法探讨芪参丹芍颗粒提高SCAD患者运动耐量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1.临床试验部分采用前瞻性、随机、平行、阳性对照的非劣效性试验设计,选取曲美他嗪(trimetazidine,TMZ)作为阳性对照药。将纳排标准筛选后的SCAD受试者按1:1随机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在SCAD的西医常规治疗基础上,试验组加用芪参丹芍颗粒,每次1袋,每日2次,温水冲服;对照组加用盐酸曲美他嗪片,每次1片(20mg),每日3次,三餐时口服,两组疗程均为4周。主要疗效指标为代谢当量提高值。次要疗效指标为心电图运动平板试验的其他指标[运动试验持续时间、运动试验阳性情况、运动诱发心绞痛情况、运动至ST段压低0.1mV的时间、运动中ST段下降最大幅度、最差ST段水平、Duke平板评分(Duke treadmill score,DTS)、最大心率、心率-收缩压乘积(rate pressure product,RPP)]、心绞痛相关指标(心绞痛疗效、心绞痛积分、心绞痛发作次数、硝酸甘油停减率)、中医证候及主要症状(证候疗效、症状疗效、证候积分)及生存质量评分[西雅图心绞痛量表(Seattle angina questionnaire,SAQ)和 SF-36 健康调查简表(the medical outcomes study 36-item short form survey,SF-36)]在治疗 4 周后较基线的变化。安全性指标包括生命体征、心电图、实验室检查[血常规、肝功能(谷丙转氨酶和谷草转氨酶)、肾功能(血肌酐、尿素氮、血糖)和尿常规]、不良事件等。设置远期随访(入组后6月和12月),关注指标为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ovascular events,MACE)发生率。分别对全分析集(full analysis set,FAS)和符合方案分析集(per protocol set,PPS)进行意向性分析(intention-to-treat,ITT)和依从方案受试者分析(per-protocol,PP),对两个数据集分析结果进行敏感性分析。对主要疗效指标进行非劣效检验及多因素分析,其中非劣效检验为单侧检验。2.网络药理学研究部分从TCMSP数据库获取芪参丹芍颗粒9味中药的主要活性成分,结合《中国药典》2020年版及相关实验文献补充活性化合物,通过TCMSP数据库及SwissTargetPrediction预测活性化合物的相应靶标。使用GeneCards、NCBI、CTD和TTD数据库分别获取SCAD和运动耐量的靶标。将中药活性化合物靶标与疾病靶标取交集,获得芪参丹芍颗粒提高SCAD患者运动耐量的潜在靶标。将中药与疾病的交集靶标导入STRING数据库,构建蛋白-蛋白相互作用网络(protein protein interaction network,PPI),通过 Cytoscape 3.7.2软件,构建芪参丹芍颗粒提高SCAD患者运动耐量的全链网络,即药物-化合物-作用靶标-疾病网络。提取PPI网络与全链网络中度值高于均值的靶标作为核心靶标。通过R 3.6.3和clusterProfiler软件包,以P<0.01对核心靶标进行GO功能富集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结合富集分析结果及SCAD&运动耐量与核心靶标的相关文献研究,构建芪参丹芍颗粒干预SCAD&运动耐量的潜在机制网络,并运用Pathway builder tool 2.0对其进行可视化处理。结果:1.临床试验部分①本研究共纳入受试者108例,试验组与对照组各54例。共脱落6例,试验组2例,对照组4例,对照组另有1例受试者已完成治疗,但拒绝接受心电图运动平板试验,未予纳入PPS集。②基线情况:ITT分析与PP分析均提示,组间在人口学资料和病史、β受体阻滞剂等药物的使用情况、冠心病危险因素等基本临床特征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0.05),组间具有可比性。③组间比较:ITT分析及PP分析均提示,在主要疗效指标-代谢当量提高值方面,试验组不劣于对照组(P<0.05),ITT分析试验组提高1.33±1.88 METs,对照组提高1.05±1.73 METs,PP 分析中试验组提高 1.39±1.90 METs,对照组提高 1.16± 1.79 METs;在中医证候疗效、乏力症状疗效等中医相关指标和SAQ总分、躯体活动受限程度评分等生存质量指标的改善方面,试验组优于对照组(P<0.05)。在运动试验持续时间、运动中ST段下降最大幅度、运动至ST段压低0.1mV的时间、最差ST段水平、最大心率、DTS、RPP、运动诱发心绞痛情况、运动试验阳性情况等运动耐量指标,心绞痛疗效、心绞痛症状积分、心绞痛发作次数、硝酸甘油停减率等心绞痛相关指标,中医症状疗效(胸痛、胸闷、气短、心悸、自汗)和SAQ心绞痛稳定状态评分、治疗满意程度评分、疾病认识程度评分、SF-36总分、躯体健康总分(physical component summary,PCS)、精神健康总分(mental component summary,MCS)等生存质量指标的改善上,两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④组内比较:ITT分析与PP分析均提示,在代谢当量、运动试验持续时间、DTS等运动耐量指标,心绞痛症状积分、心绞痛发作次数等心绞痛相关指标,中医证候积分和SAQ总分、SAQ各子项评分、SF-36总分、MCS、PCS等生存质量指标的改善上,两组组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⑤敏感性分析结果:除了组间SAQ心绞痛发作情况评分的变化外,ITT分析与PP分析结果均一致,脱落病例对本研究结果无明显影响。⑥主要疗效指标的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在控制组别、静息心率等其他因素的情况下,代谢当量提高值与基线代谢当量呈负相关(P<0.05),如果放宽P值限制至0.2,则代谢当量提高值与基线CCS心绞痛分级呈负相关(P<0.2),与基线SAQ总分呈正相关(P<0.2)。⑦两组治疗期内均无严重不良事件发生,远期随访中对照组一年期随访发生MACE 3例,试验组无MACE发生。2.网络药理学研究部分①本研究采用网络药理学方法构建芪参丹芍颗粒提高SCAD患者运动耐量的“药物-化合物-作用靶标-疾病”网络,涉及中药活性化合物167个,中药-疾病交集靶标126个,核心靶标62个。②核心活性化合物:槲皮素、山奈酚、木犀草素、豆甾醇、β-谷甾醇等化合物在整个网络中发挥重要作用,可能是芪参丹芍颗粒提高SCAD患者运动耐量的核心化合物。③核心靶标:IL6、VEGFA、CASP3、HIF1α、COX1等核心靶标在芪参丹芍颗粒提高SCAD患者运动耐量中发挥重要作用。④富集分析:GO功能富集分析得到分子功能55个、细胞组分29个和生物过程835个(P<0.01)。KEGG通路富集分析筛选出98条信号通路(P<0.01),涉及IL17信号通路、TNF信号通路、PI3K/AKT信号通路等。⑤构建获得芪参丹芍颗粒提高SCAD患者运动耐量的潜在机制网络。结论:1芪参丹芍颗粒能提高SCAD患者运动耐量,其疗效不劣于阳性对照药物TMZ,安全有效,远期预后良好。2在试验药物改善代谢当量方面可能存在以下规律:在控制组别、静息心率、RPP、β受体阻滞剂使用情况、中医证候积分等因素的情况下,基础代谢当量水平越低,治疗后代谢当量提高越明显;心绞痛状况越轻(CCS心绞痛分级越低,SAQ评分越高),治疗后代谢当量提高越明显。3芪参丹芍颗粒能改善SCAD患者心绞痛情况,其疗效与TMZ无明显差异。4芪参丹芍颗粒能改善SCAD患者中医证候及胸闷、胸痛、乏力、气短、自汗和心慌症状,且在改善中医证候及乏力症状方面的疗效优于TMZ。5芪参丹芍颗粒能改善SCAD患者生存质量,且在改善CHD相关生存质量(SAQ),特别是躯体活动受限程度(PL)方面的疗效优于TMZ。6芪参丹芍颗粒可能通过槲皮素、山奈酚、木犀草素、豆甾醇、β-谷甾醇等核心化合物作用于IL6、VEGFA、APOB、CASP3、HIF1α、COX1等核心靶标,调控IL17信号通路、TNF信号通路、PI3K/AKT信号通路等,干预炎症、血流剪切力、脂质沉积、血管生成、细胞凋亡、自噬、氧化应激、血栓形成等生物过程,抗动脉粥样硬化、促进侧支循环形成及优化心肌能量代谢,综合改善SCAD患者心绞痛症状及运动耐量。
巩莉[5](2021)在《坐式八段锦干预急性冠脉综合征PCI术后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坐式八段锦干预急性冠脉综合征PCI术后患者临床疗效,本研究通过观察坐式八段锦组和对照组患者心功能、心理状态、运动耐量、生活质量、生化指标、心绞痛分级及中医症候积分的指标变化,明确坐式八段锦对急性冠脉综合征PCI术后患者在改善心理状态、心功能情况、生活质量、改善生化指标、心绞痛分级、提高运动耐量及降低中医症候积分方面的疗效。方法:按照随机分配原则将入组60例患者分成两组(各30例),分别为对照组、坐式八段锦组,坐式八段锦组在对照组治疗方案的基础上增加坐式八段锦运动处方。观察患者以下指标:心理状态(焦虑自评量表、抑郁自评量表)、心功能指标(SV、EF)、心绞痛严重程度、运动耐量(METs值)、生化指标(cTnI、hs-CRP、BNP)、西雅图心绞痛量表各维度评分及中医症候积分评分和疗效变化。结果:1.比较两组基线资料(性别、年龄、病程、基础疾病、使用药物、发病情况、支架数目),结果证明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2.比较两组心理状态:两组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对比发现,治疗后评分均比治疗前下降(P<0.05),并且坐式八段锦组降低幅度高于对照组(P<0.05);3.比较两组运动耐量(METs):治疗后两组METs数值均较治疗前提高(P<0.05),治疗后;且坐式八段锦组与对照组相比,前者提高幅度更大(P<0.05);4.比较两组生活质量:对比两组治疗前后生活质量变化发现,治疗后生活质量各各维度皆比治疗前改善(P<0.05);治疗后,坐式八段锦组在提高心绞痛稳定程度、心绞痛发作频率及治疗满意程度方面由于对照组(P<0.05),但在躯体活动受限程度、疾病认识程度这2个维度上,没有明显改善(P>0.05)。5.中医症候积分及疗效比较:坐式八段锦组总有效率90.0%明显优于对照组2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能改善中医症候积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坐式八段锦组较对照组,疗效更显着(P<0.05)。6.两组生化指标比较:肌钙蛋白I(cTnI)、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脑钠肽(BNP)方面,治疗后各项指标均下降,且下降幅度比治疗前更大,(P<0.05);hs-CRP、BNP指标受坐式八段锦运动处方的影响,该组治疗后较对照组下降更明显(P<0.05),但对于cTnI指标两组治疗后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7.两组心功能指标比较:在每搏输出量(SV)、射血分数(EF)这个心功能指标方面,治疗后指标皆较治疗前提高(P<0.05);且坐式八段锦组指标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说明坐式八段锦可以改善PCI术后患者心功能。8.两组心绞痛分级比较:在CCS心绞痛分级方面,两组治疗前后比较,心绞痛分级均比治疗前降低,(P<0.05);同时比较两组治疗后心绞痛分级情况,发现坐式八段锦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表示坐式八段锦可以改善降低患者心绞痛等级,改善心绞痛症状。结论:1.对于急性冠脉综合征PCI术后患者来说,练习坐式八段锦可以提高患者运动耐量、改善心理状态、降低心绞痛发作次数和中医症候积分;并且在生活质量中的心绞痛稳定程度、心绞痛发作频率、治疗满意程度这3个维度方面改善明显;而在躯体活动受限程度、疾病认识程度这2个维度短期未见明显改善,可能需长期坚持才能显现。2.练习坐式八段锦还能显着改善的EF、SV等心脏泵血功能及超敏C反应蛋白、脑钠肽生化指标,而对肌钙蛋白I改善不明显。3.急性冠脉综合征PCI术后患者采用坐式八段锦康复治疗是安全且有效的。
杨燕[6](2020)在《太极拳对高血压前期患者血压变异性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研究目的:本研究以太极拳和有氧运动为主要治疗措施,经过对照干预前后患者家庭血压监测(HBPM)获取血压和血压变异性的变化,评估太极拳干预高血压前期的疗效是否优于有氧运动,针对高血压前期患者切实可行的运动处方进行探索。研究方法:本研究中共纳入50例高血压前期人群作为研究目标,随机分为太极拳组25例和有氧运动组25例。两组除运动方式不同外,均予以相同的饮食及体重控制、禁烟限酒、心理疏导方面干预,太极拳组在此干预基础上联合太极拳运动作为干预方法,有氧运动组则在此基础上联合有氧运动。干预期共3月,患者在入组后每月最后一周开始进行家庭自测血压并收集数据,要求连续3天、每天早晨(6:00-10:00)和晚上(18:00-22:00)餐前1小时、连续2次测量并记录,将血压变异性界定为家庭血压监测的每个月血压平均值的标准差。剖析两种运动方式对高血压前期人群的血压及血压变异性产生的影响。研究结果:1.基本资料:经过3月的干预,太极拳组脱落2例,最终太极拳组和有氧运动组纳入病例分别为23例和25例,脱落率4%,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的对比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备可比性。2.二十四小时动态血压:治疗前太极拳组和有氧运动组两组的动态血压参数及小时间血压变异性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备可比性。3.家庭自测血压:干预前太极拳组和有氧运动组的家庭自测血压监测(HBPM)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干预3月后,两组血压数据较干预前进行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太极拳组的收缩压、舒张压均明显低于有氧运动组(P<0.05),两组降压幅度比较也存在显着差异(P<0.05)。4.血压变异性:干预前太极拳组和有氧运动组的HBPM血压变异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3月后,太极拳组的全天DBPV、清晨SBPV、清晨DBPV、夜间SBPV均显着低于干预前(P<0.05);其余BPV参数与干预前相比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氧运动组的血压变异性参数与干预前相比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太极拳组的全天DBPV、早晨SBPV、早晨DBPV、晚上SBPV均明显低于有氧运动组(P<0.05)。结论:1.干预3月后,太极拳、有氧运动均能明显使得高血压前期患者的血压参数下降;太极拳降压效果优于有氧运动。2.太极拳可一定程度改善高血压前期患者的血压变异性。
罗婷婷[7](2020)在《八段锦对1级高血压不伴有靶器官损害患者的疗效评价》文中提出目的:本研究将1级高血压不伴有靶器官损害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八段锦为干预手段,通过观察干预前后血压、动态血压、中医证候积分、杜氏高血压生活质量评分的变化,评价八段锦对1级高血压不伴有靶器官损害患者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本课题采用随机对照平行研究。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7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5例,对照组予常规健康宣教+散步,观察组在常规健康宣教的基础上配合八段锦,观察周期为12周。通过对比两组患者干预前后血压、动态血压、中医证候积分、杜氏高血压生活质量评分的变化观察疗效。所得到的数据使用SPSS 20.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本研究共纳入患者70例,其中对照组脱落1例;观察组脱落2例,总脱落率4.28%。2.干预前对照组和观察组在性别、年龄、BMI、家族史、饮酒、吸烟、诊室血压、动态血压(全天平均血压、白天平均血压、夜间平均血压)、中医证候积分、杜氏高血压生活质量评分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3.诊室血压疗效:干预12周后,对照组及观察组的诊室血压均较干预前下降,两组的组内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的诊室血压下降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组间比较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对照组总有效率32.4%,观察组总有效率84.8%,经卡方检验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4.动态血压疗效:干预12周后,对照组及观察组的全天平均血压、白天平均血压、夜间平均收缩压均较干预前下降,两组的组内比较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且观察组的夜间平均舒张压较干预前下降,组内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的全天平均血压、白天平均血压、夜间平均血压下降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组间比较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5.中医证候疗效:干预12周后,对照组的中医证候评分较干预前上升,组内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的中医证候评分较干预前下降,组内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23.5%,观察组总有效率为78.8%,经卡方检验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6.杜氏高血压生活质量评分:干预12周后,对照组及观察组的生活质量评分均较干预前提升,两组的组内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的生活质量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组间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7.本课题研究期间未出现不良事件以及不良反应。结论:1.八段锦可以降低1级高血压患者的诊室血压。2.八段锦可以有效降低1级高血压患者的全天平均血压、白天平均血压及夜间平均血压。3.八段锦可以改善1级高血压患者的中医证候积分。4.八段锦可以改善1级高血压患者的生活质量。5.八段锦对1级高血压患者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赵婷[8](2020)在《冠心通络方结合心脏康复对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运动耐量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目的:研究冠心通络方结合心脏康复对稳定型心绞痛气阴两虚、心脉瘀阻证患者运动耐量及中医证候疗效的影响。方法:选取66例符合稳定型心绞痛气阴两虚、心脉瘀阻证诊断标准的受试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3例。对照组予以西医心脏康复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冠心通络方,疗程8周。观测治疗前后最大摄氧量(VO2Max)、无氧阈(AT)、6分钟步行距离(6MWD)、西雅图心绞痛量表(SAQ)及中医证候积分。结果:1.基线比较:66例受试者入组临床观察,其中4例因违反试验方案、脱落或失访未完成临床试验被剔除,最终62例纳入统计学分析。两组受试者年龄、性别、心率、血压、血脂、合并病、VO2Max、AT、6MWD、SAQ积分、中医证候积分基线均一致(P>0.05)。2.指标比较:治疗8周后,两组患者VO2Max、AT、6MWD均较前提高,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SAQ积分均较前改善,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中医证候积分较前减少,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总有效率相当。结论:冠心通络方结合心脏康复治疗稳定型心绞痛气阴两虚、心脉瘀阻证能有效的提高运动耐量、临床症状,从而改善生活质量,且优于单纯心脏康复治疗。
洪雪娇[9](2020)在《八段锦用于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课题旨在观察八段锦锻炼对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康复的疗效,进而探讨中医传统功法八段锦对冠心病CHF患者的康复的安全性评估、心肺功能和生活质量的影响,从而探求适合我国国情的心脏康复模式,并为八段锦在心脏康复中的运用和推广提供理论基础。方法:本课题采取随机对照平行前瞻性临床研究。选取厦门市中医院心血管科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70例,将其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5例。对照组予常规治疗(常规药物、健康教育等);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补充行八段锦运动处方的心脏康复。康复前比较两组患者的基础情况,康复前和康复8周后的6MWT、VO2 peak、Peak METs、NT-proBNP、LVEF及MLHFQ。记录在康复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及不良事件。通过对比两组患者数据的变化观察疗效,所得到数据使用SPSS 22.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本课题最终有效统计资料共67例,其中观察组33例,对照组34例,总脱落率4.29%。2.基线比较:观察组和对照组在性别构成、年龄、慢性心衰病程、NYHA心功能分级、基础疾病及基础用药情况方面,经过相关检验,差异均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3.心肺功能方面:在6MWT、VO2 peak、Peak METs、NT-proBNP、LVEF方面,两组康复前组间比较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康复后组内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康复后改善程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生活质量方面:MLHFQ分值,两组康复前组间比较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康复后组内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康复后改善程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安全性方面:本课题研究中,两组受试者均未出现不良反应及不良事件。结论:1.以八段锦应用于冠心病CHF患者的康复是安全有效的。2.以八段锦作为冠心病CHF患者心脏康复的运动处方能够改善心肺功能,显着提高运动耐量、N端前脑钠肽、左室射血分数、峰值摄氧量及峰值代谢当量。3.以八段锦作为冠心病CHF患者心脏康复的运动处方能够显着改善疾病主观感受,从而提高生活质量。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办公室[10](2013)在《我国16个重点病种的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论文统计表(2008年~2013年)》文中指出
二、高血压病运动康复的研究进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高血压病运动康复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无症状脑梗死患者的体力活动水平及其相关危险因素对脑卒中发生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研究对象与方法 |
1 研究设计 |
2 研究对象的选择 |
2.1 基线数据的来源 |
2.2 队列的建立 |
2.3 病例组与对照组的确定 |
2.4 剔除标准 |
2.5 样本量估算 |
3 结局指标的测量 |
3.1 一般资料 |
3.2 评估指标 |
4 质量控制 |
5 数据处理与分析 |
6 伦理原则及审查 |
7 技术路线图 |
研究结果 |
1 SBI患者一般人口学资料 |
1.1 SBI患者的一般特征 |
1.2 SBI患者体力活动的分布特征 |
1.3 不同强度的体力活动对SBI危险因素的影响 |
1.4 不同强度的体力活动对SBI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 |
2 是否发生脑卒中事件的两组间比较 |
2.1 两组间一般人口学资料比较 |
2.2 两组间生活方式的比较 |
2.3 两组间体力活动水平的比较 |
3 体力活动水平和SBI腔梗数目、结局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
4 不同强度的体力活动水平对脑卒中发生的影响 |
4.1 不同强度的体力活动对脑卒中发生的Cox回归分析 |
4.2 不同强度的体力活动与脑卒中发生的预测模型 |
4.3 总体力活动水平与SBI患者脑卒中发生风险的剂量反应 |
5 不同类型的体力活动对脑卒中发生的影响 |
5.1 不同类型的体力活动对脑卒中发生的Cox回归分析 |
5.2 体力活动类型与SBI患者脑卒中发生风险的剂量反应 |
5.3 体育锻炼的运动时间和频率的剂量反应 |
6 体力活动及危险因素对脑卒中发生的影响 |
6.1 SBI患者发生脑卒中的影响因素 |
6.2 体力活动与危险因素间最优交互作用模型 |
6.3 体力活动与脑卒中发病风险的分层分析 |
讨论 |
1 SBI患者体力活动分布特征分析 |
1.1 体力活动的分布特点 |
1.2 体力活动水平和SBI患者脑区的关系 |
2 体力活动水平对SBI患者发生脑卒中的影响 |
2.1 体力活动和脑卒中结局指标的相关性 |
2.2 不同运动强度的体力活动水平对脑卒中发生的影响 |
2.3 不同种类体力活动对脑卒中发生的影响 |
2.4 体力活动水平对脑卒中发生的剂量反应 |
2.5 体力活动在脑卒中发生临床预测模型的应用 |
3 体力活动与危险因素对脑卒中的影响 |
3.1 生活方式对SBI发生脑卒中的影响 |
3.2 慢性疾病对SBI发生脑卒中的影响 |
3.3 体力活动水平对相关危险因素的影响 |
4 体力活动水平和危险因素间的交互作用 |
5 特色及创新之处 |
6 存在的不足及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文献综述 无症状脑梗死患者的体力活动水平及其相关危险因素的研究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2)针刺对缺血性中风临床疗效及肠道菌群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1.1 中风的中医药研究进展 |
1.1.1 中医对中风病因病机的认识 |
1.1.2 中医药对中风的治疗概况 |
1.1.3 小结 |
1.2 中风的现代医学研究进展 |
1.2.1 中风的流行病学研究 |
1.2.2 中风发病的危险因素 |
1.2.3 缺血性中风的治疗与康复 |
1.2.4 小结 |
1.3 肠道菌群与缺血性中风危险因素的联系 |
1.3.1 肠道菌群与高血压 |
1.3.2 肠道菌群与2型糖尿病 |
1.3.3 肠道菌群与高脂血症 |
1.3.4 肠道菌群与吸烟 |
1.3.5 肠道菌群与酒精摄入 |
1.3.6 肠道菌群与不合理膳食 |
1.3.7 小结 |
1.4 针灸与肠道菌群的关系 |
1.4.1 针灸调控肠道菌群的中医基础理论 |
1.4.2 针灸调控肠道菌群治疗神经系统疾病 |
1.4.3 针灸调控肠道菌群治疗消化系统疾病 |
1.4.4 针灸调控肠道菌群治疗内分泌系统疾病 |
1.4.5 小结 |
第二章 “调任通督”针刺法治疗缺血性中风的临床研究 |
2.1 研究目的 |
2.2 研究方案 |
2.2.1 研究设计 |
2.2.2 受试者选择及分组 |
2.2.3 样本量计算 |
2.2.4 偏倚控制 |
2.2.5 病例选择 |
2.2.6 干预措施 |
2.2.7 观察指标 |
2.3 统计分析 |
2.4 伦理学要求 |
2.5 结果 |
2.5.1 研究入组、脱落及研究完成情况 |
2.5.2 基线情况 |
2.5.3 疗效评价 |
2.5.4 安全性指标及基础治疗情况 |
2.6 讨论 |
2.6.1 队列研究在中风临床疗效评价中的意义 |
2.6.2 中风中医病因病机 |
2.6.3 “调任通督”针刺法在中风的运用 |
2.6.4 “调任通督”针刺法治疗缺血性中风的临床疗效分析 |
第三章 缺血性中风患者肠道菌群特点及针刺对肠道菌群影响 |
3.1 病例选择 |
3.1.1 研究对象 |
3.1.2 纳入标准 |
3.1.3 排除标准 |
3.1.4 样本要求及采集 |
3.1.5 技术路线图 |
3.1.6 实验步骤 |
3.1.7 生物信息学分析 |
3.1.8 统计学处理 |
3.2 结果 |
3.2.1 一般信息 |
3.2.2 菌群物种注释、菌群分类学分析及组别注释 |
3.2.3 缺血性中风组与非中风组肠道菌群差异 |
3.2.4 不同中医证型缺血性中风肠道菌群差异 |
3.2.5 治疗前针刺组与对照组肠道菌群差异 |
3.2.6 治疗前后针刺组肠道菌群差异 |
3.2.7 治疗前后对照组肠道菌群差异 |
3.2.8 针刺组、对照组肠道菌群DESeq2差异表达分析 |
3.3 讨论 |
3.3.1 缺血性中风患者的肠道菌群特点 |
3.3.2 不同中医证型缺血性中风患者肠道菌群特点 |
3.3.3 基于肠道菌群探讨“调任通督”针刺法治疗缺血性中风的作用机制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参与课题与获奖情况 |
致谢 |
附件 |
(3)基于中医典籍的新编导引功法对高血压患者身心健康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索引 |
1.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1.1 理论研究背景 |
1.1.2 社会研究背景 |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2.文献综述 |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2.1.1 新编导引功法 |
2.1.2 高血压 |
2.2 高血压的临床研究 |
2.2.1 高血压的临床分类与分型 |
2.2.2 中医对高血压的病因病机分析 |
2.2.3 现代医学对高血压的病因病机分析 |
2.3 高血压的运动干预治疗研究现状 |
2.3.1 传统运动对高血压干预治疗研究现状 |
2.3.2 现代运动对高血压干预治疗研究现状 |
2.4 高血压的相关评价指标研究 |
2.5 小结与展望 |
3.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1.1 被试来源 |
3.1.2 纳入标准 |
3.1.3 排除标准 |
3.1.4 剔除、脱落标准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动作分析法 |
3.2.3 实验法 |
3.2.4 问卷调查法 |
3.2.5 数理统计法 |
4.研究结果 |
4.1 新编导引功法的创编结果 |
4.1.1 新编功法编创原则 |
4.1.2 新编功法编创过程 |
4.1.3 新编功法编创来源 |
4.1.4 新编导引功法特点 |
4.2 受试者基本情况 |
4.3 受试者血压、脉压、心率的变化 |
4.4 受试者BMI指数的变化 |
4.5 受试者血糖水平的变化 |
4.6 受试者血脂水平的变化 |
4.7 受试者血管紧张素-Ⅱ水平的变化 |
4.8 受试者抑郁、焦虑量表评分结果的变化 |
4.9 受试者生活质量量表评分结果的变化 |
4.9.1 受试者生活质量量表总评分结果的变化 |
4.9.2 受试者生活质量量表各维度评分结果的变化 |
5.分析与讨论 |
5.1 受试者基本情况及特征分析 |
5.2 新编导引功法对高血压患者生理机能的影响 |
5.3 新编导引功法对高血压患者生化机能的影响 |
5.4 新编导引功法对高血压患者情绪情感的影响 |
5.5 新编导引功法对高血压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
6.结论 |
7.研究不足与展望 |
8.参考文献 |
9.致谢 |
10.附录 |
附录一:新编导引功法 |
附录二:参加者健康档案 |
附录三:杜氏高血压生活质量表 |
附录四:抑郁自评量表/焦虑自评量表 |
附录五:科研知情同意书 |
附录六:实验相关图片 |
(4)芪参丹芍颗粒对慢性稳定性冠心病患者运动耐量影响的随机对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西医治疗改善冠心病患者运动耐量的研究进展 |
1 冠心病心脏康复与运动耐量 |
2 运动耐量的检测方法 |
3 影响冠心病患者运动耐量的因素 |
4 西医治疗改善冠心病患者运动耐量的临床研究 |
5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中医治疗改善冠心病患者运动耐量的研究进展 |
1 冠心病运动耐量的相关古籍论述 |
2 中医治疗改善冠心病患者运动耐量的临床研究情况 |
3 中医治疗改善冠心病患者运动耐量的机制研究 |
4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一章 基于非劣效性随机对照试验评价芪参丹芍颗粒对慢性稳定性冠心病(SCAD)患者运动耐量的疗效及安全性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假设 |
3 研究设计 |
3.1 设计类型 |
3.2 对照 |
3.3 样本量估算 |
3.4 随机序列生成及分配隐藏 |
3.5 盲法 |
3.6 试验流程图 |
3.7 研究对象 |
3.8 治疗方案 |
3.9 观察指标及评价 |
3.10 数据记录、核查及管理 |
3.11 统计分析 |
3.12 临床试验质量控制 |
3.13 伦理审批与临床试验注册 |
3.14 知情同意 |
3.15 资料保存 |
3.16 经费资助 |
4 研究结果 |
4.1 试验完成情况 |
4.2 基线分析 |
4.3 疗效指标 |
4.4 安全性分析 |
4.5 远期预后-MACE发生情况 |
4.6 合并用药情况 |
4.7 服药依从性 |
5 讨论 |
5.1 研究设计 |
5.2 芪参丹芍颗粒改善SCAD患者运动耐量 |
5.3 芪参丹芍颗粒改善SCAD患者心绞痛发作情况 |
5.4 芪参丹芍颗粒改善SCAD患者中医证候与主要症状 |
5.5 芪参丹芍颗粒改善SCAD患者生存质量 |
5.6 芪参丹芍颗粒治疗的安全性与远期预后 |
5.7 芪参丹芍颗粒用于改善SCAD患者运动耐量的优势 |
5.8 对于曲美他嗪中医证候及主要症状疗效的思考 |
第二章 基于网络药理学方法探讨芪参丹芍颗粒提高SCAD患者运动耐量的机制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方法 |
3 研究结果 |
4 讨论 |
结语 |
创新点 |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5)坐式八段锦干预急性冠脉综合征PCI术后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引言 |
第一部分 研究背景 |
1 ACS的介入治疗及术后运动康复 |
1.1 ACS病因 |
1.2 ACS介入治疗后存在的问题 |
1.3 心脏运动康复的兴起和发展 |
1.4 中医特色的心脏运动康复——八段锦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2 临床材料 |
2.1 研究对象、来源及分组 |
2.2 诊断、纳入、排除、剔除、脱落标准 |
2.3 治疗方法 |
2.4 临床观察指标 |
2.5 疗效判定标准 |
2.6 数据结果统计方法与处理 |
3 研究结果数据分析 |
3.1 基线资料 |
3.2 疗效性指标 |
第三部分 讨论 |
1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 |
2 研究进展 |
2.1 现代医学研究现状 |
2.2 心脏康复的研究进展 |
2.3 坐式八段锦在ACS康复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
3 研究结果分析 |
3.1 基础情况分析 |
3.2 疗效评价分析 |
4 坐式八段锦对本病可能的作用机理分析 |
4.1 坐式八段锦的功效 |
5 不足之处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 八段锦用于心脏康复中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件1 |
附件2 |
附件3 |
附表4 我国常见代谢当量对照表 |
个人简介 |
致谢 |
(6)太极拳对高血压前期患者血压变异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简略词表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现代医学对高血压前期的认识 |
1. 高血压前期的提出及定义 |
2. 高血压前期的流行病学 |
3. 高血压前期的预防及治疗现状 |
4. 生活方式干预对高血压前期的影响 |
5.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高血压前期的中医概况 |
1. 中医对高血压前期的认识 |
2. 高血压前期治疗 |
3.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三 血压变异性的研究进展 |
1. 血压变异性现代机制研究 |
2. 血压变异性中医理论研究 |
3. 运动疗法对血压变异性的影响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资料与方法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对象 |
3. 诊断标准 |
4. 病例选择标准 |
5. 剔除标准 |
6. 脱落标准 |
7. 试验方案 |
8. 干预方案 |
9. 临床观察 |
10. 统计学处理 |
11. 本研究的创新性 |
12. 研究流程图 |
研究结果与分析 |
1. 太极拳组和有氧运动组一般资料比较 |
2. 太极拳组和有氧运动组24小时血压、家庭自测血压和血压变异性参数比较((?)±S) |
3. 治疗前后HBPM测得的血压的变化 |
4. 治疗前后HBPM逐日间血压变异性的变化 |
5. 结果分析 |
讨论 |
1. 高血压前期与太极拳运动探讨 |
2. 高血压前期防治的中医理论探讨 |
3. 太极拳改善血压变异性的中医理论探讨 |
不足之处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结论 |
致谢 |
个人简介 |
(7)八段锦对1级高血压不伴有靶器官损害患者的疗效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资料与方法 |
1 临床资料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病例剔除标准 |
1.6 病例中止标准 |
1.7 病例脱落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研究对象和分组方法 |
2.2 干预方法 |
2.3 依从性保证 |
3 观察项目 |
3.1 一般性观察项目 |
3.2 安全性监测 |
3.3 疗效评价相关观察项目 |
4 研究质量控制 |
5 统计方法 |
6 技术路线图(图1-2) |
研究结果 |
1 试验病例的分布及完成情况 |
2 基线分析 |
2.1 一般情况比较 |
2.2 两组患者干预前诊室血压比较 |
2.3 两组患者干预前动态血压比较 |
2.4 两组患者干预前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
2.5 两组患者干预前杜氏高血压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
3 疗效分析 |
3.1 诊室血压干预后比较及疗效分析 |
3.2 动态血压干预后比较 |
3.3 中医证候积分干预后比较及疗效分析 |
3.4 杜氏高血压生活质量评分干预后比较 |
分析与讨论 |
1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 |
1.1 高血压现状 |
1.2 1 级高血压的控制意义 |
2 课题设计思路 |
2.1 中医治疗的优势 |
2.2 八段锦用于1级高血压患者的治疗思路 |
2.3 观察指标的选择 |
3 疗效分析 |
3.1 基线资料分析 |
3.2 诊室血压疗效评价 |
3.3 动态血压疗效分析 |
3.4 中医证候疗效评价 |
3.5 杜氏高血压生活质量评价分析 |
3.6 不足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 A中英文词语对照表 |
附录 B随机分组具体过程 |
附录 C知情同意书 |
附录 D病例报告表 |
D-1.筛选期记录 |
D-2.患者基线资料登记表 |
D-3.中医证候积分表 |
D-4.杜氏高血压生活质量评分表 |
D-5.依从性签到表 |
D-6.不良事件记录表 |
D-7.课题完成情况 |
D-8.脱落病历记录表 |
D-9.中止研究记录表 |
D-10.临床研究数据访视表 |
D-11.疗效判定 |
D-12.复诊流程表 |
附录 E国体版八段锦练习标准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8)冠心通络方结合心脏康复对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运动耐量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引言 |
第一部分 临床资料与研究方法 |
1 临床资料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剔除、脱落与终止试验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病例分组 |
2.2 治疗方法 |
2.3 观察指标及评定 |
2.4 数据处理 |
第二部分 结果与分析 |
1 基线资料可比性分析 |
1.1 性别分布比较 |
1.2 年龄、BMI、LDL-C分布比较 |
1.3 心率、血压分布比较 |
1.4 合并病分布比较 |
2 疗效性指标分析 |
2.1 两组VO_2Max、AT比较 |
2.2 两组6min步行距离比较 |
2.3 两组SAQ比较 |
2.4 两组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
2.5 中医疗效指数比较 |
2.6 安全性指标 |
第三部分 讨论 |
1 西医学对冠心病的认识 |
1.1 对冠心病危险因素的认识 |
1.2 对冠心病发病机制的认识 |
1.3 对冠心病治疗的认识 |
2 中医对冠心病的认识 |
3 选用冠心通络方联合心脏康复的依据 |
3.1 冠心通络方 |
3.2 冠心通络方联合心脏康复的依据 |
4 临床疗效观测指标分析 |
4.1 冠心通络方联合心脏康复对运动耐量的影响 |
4.2 冠心通络方联合心脏康复对生活质量的影响 |
4.3 冠心通络方联合心脏康复对中医证候和疗效的影响 |
5 不足与展望 |
第四部分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中西医结合心脏康复治疗稳定型心绞痛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9)八段锦用于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资料与方法 |
1 研究目的及研究意义 |
2 临床资料 |
2.1 病例来源 |
2.2 诊断标准 |
2.3 纳入标准 |
2.4 排除标准 |
2.5 剔除标准 |
2.6 脱落标准 |
2.7 脱落病例处理 |
2.8 中止标准 |
3 研究方案 |
3.1 试验类型 |
3.2 分组方法 |
3.3 干预方法 |
3.4 八段锦运动处方的制定 |
4 观察指标 |
4.1 一般情况指标 |
4.2 疗效性指标 |
4.3 安全性观察 |
4.4 依从性观察 |
5 不良反应评价 |
5.1 不良反应观察及程度分级 |
5.2 评估不良事件与试验药物的相关性 |
6 安全性评价 |
7 心血管事件的应急预案及处理流程 |
8 质量控制 |
9 统计学处理 |
10 技术路线图 |
研究结果 |
1 病例的分布及完成情况 |
2 基础情况比较 |
2.1 两组患者性别情况比较 |
2.2 两组患者年龄比较 |
2.3 两组患者慢性心衰病程比较 |
2.4 两组患者NYHA心功能分级比较 |
2.5 两组患者伴随基础疾病比较 |
2.6 两组患者基础用药情况比较 |
3 疗效性指标比较 |
3.1 6 MWT检测结果 |
3.2 VO2 peak检测结果 |
3.3 Peak METs检测结果 |
3.4 NT-proBNP检测结果 |
3.5 LVEF检测结果 |
3.6 生活质量比较 |
4 安全性分析 |
讨论 |
1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 |
2 本课题的研究特色 |
3 立题思路 |
3.1 心力衰竭是冠心病的终末期转归 |
3.2 中医对冠心病心力衰竭的认识 |
3.3 中医特色的心脏康复更加适合中国国情 |
3.4 八段锦用于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脏康复 |
4 研究结果分析 |
4.1 试验完成情况 |
4.2 基础情况分析 |
4.3 疗效指标分析 |
4.4 安全性分析 |
5 八段锦作用机理分析 |
5.1 八段锦的生理功能及特点 |
5.2 八段锦的现代研究 |
6 课题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四、高血压病运动康复的研究进展(论文参考文献)
- [1]无症状脑梗死患者的体力活动水平及其相关危险因素对脑卒中发生的研究[D]. 冯腾宇.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1(09)
- [2]针刺对缺血性中风临床疗效及肠道菌群影响的研究[D]. 袁伟渠.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1(02)
- [3]基于中医典籍的新编导引功法对高血压患者身心健康影响研究[D]. 陈香序. 上海体育学院, 2021(02)
- [4]芪参丹芍颗粒对慢性稳定性冠心病患者运动耐量影响的随机对照研究[D]. 曲文白.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5]坐式八段锦干预急性冠脉综合征PCI术后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D]. 巩莉.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21(01)
- [6]太极拳对高血压前期患者血压变异性的影响[D]. 杨燕.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7]八段锦对1级高血压不伴有靶器官损害患者的疗效评价[D]. 罗婷婷.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0(08)
- [8]冠心通络方结合心脏康复对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运动耐量的影响[D]. 赵婷.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20(03)
- [9]八段锦用于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研究[D]. 洪雪娇.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0(08)
- [10]我国16个重点病种的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论文统计表(2008年~2013年)[J].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办公室.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201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