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酶催化浸出米糠油(论文文献综述)
王玉莹[1](2021)在《米糠油生产的生命周期评价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米糠是水稻加工业重要的副产物之一,以米糠为原料,制得的米糠油,是一种与橄榄油齐名的健康食用油。米糠油的发展,为促进稻米副产品的高附加值利用、减少资源浪费,提供了有效契机。评价米糠油生产的生命周期环境影响对于促进食用油行业清洁生产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盘锦兴旺油脂厂米糠油生产为研究对象,采用生命周期评价方法,利用Ga Bi9.2.1.68软件建立模型,采用CML 2001-Jan.2016影响评价方法分析米糠油生产各阶段的环境影响。系统范围涵盖原料米糠运输、毛油浸出、油脂精炼和成品油包装四个子系统。通过米糠油生产生命周期评价的热点问题识别确定可能的改进方案,并量化环境影响改善的可能性,为相关行业实施清洁生产提供依据。论文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根据生命周期评价结果,生产1吨精炼米糠油,运输、毛油浸出、油脂精炼和成品油包装的环境影响分别为6.31E-11、1.70E-10、1.81E-10和5.76E-11。油脂精炼阶段环境影响最大,其次是毛油浸出阶段。生命周期内最为显着的环境影响是海洋生态毒性潜值(MAETP),其次是酸化潜值(AP)、非生物化石资源耗竭潜值(ADP f)、全球变暖潜值(GWP)和光化学臭氧形成潜值(POCP)。电力和煤的大量消耗是造成这两个阶段环境影响显着的重要原因。此外,正己烷、磷酸和氢氧化钠的使用对加剧POCP、富营养化潜值(EP)和非生物元素资源耗竭潜值(ADP e)有突出贡献。而包装材料的使用对MAETP、ADP f和陆地生态毒性潜值(TETP)有较突出的作用。敏感性分析表明,对米糠油生产生命周期评价结果影响最大的清单数据主要是用煤量和用电量。2.基于米糠油生产生命周期评价的热点问题识别,即化石燃料煤和电力的消耗是造成绝大部分环境影响的关键因素,提出用天然气替代煤,和改变电力来源(即发电方式)来确定环境影响改善潜力。与煤相比,以天然气为燃料的米糠油生产系统产生更低的AP、EP、GWP、HTP、MAETP、ODP和POCP,特别是AP、POCP和GWP,影响改善程度最大,分别减少了74.67%、40.86%和23.22%。整体环境影响比原系统改善了24.18%。不同电力来源的环境影响顺序为:水力发电<风力发电<天然气发电<光伏发电<燃煤发电。水力发电最为环境友好。与燃煤发电相比,其整体环境影响分别改善99.76%、98.03%、95.62%和90.49%。四种情景分析表明,改变电力来源为可再生能源发电的环境影响改善潜力最为显着。以20%的水力发电和天然气发电为例,对应情景的整体环境影响分别改善83.21%和82.77%。因此,加快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电替代传统燃煤发电对于缓解环境压力,改善环境质量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
赵菁[2](2018)在《稻米油加工安全性评价》文中认为米糠是稻米加工中最宝贵的副产物,一般情况下,米糠的出糠率为7%左右,米糠含油率为18%20%。稻米油脂肪酸组成合理,其中亚油酸含量为39%,油酸含量为41%,亚油酸与油酸的比例约1:1.1,稻米油还含有丰富的谷维素、维生素E、植物甾醇等天然生物活性物质。本课题旨在优化和改进稻米油精炼的工艺条件,尽可能脱除或降低精炼过程中有害物质(BaP、3-MCPD和TFA)的产生,最大程度的保留稻米油中的营养物质(谷维素、甾醇和维生素E),得到高品质的稻米油。主要以响应面法优化稻米油精炼的工艺条件,主要研究内容及结论如下:(1)响应面法优化物理脱酸脱除稻米油中BaP最佳工艺条件:以脱胶稻米油为原料,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用Box-Behnken响应面法优化,得到响应面法优化物理脱酸脱除稻米油中BaP的最佳工艺条件为脱酸温度240℃,脱酸时间2h,系统压强200Pa。用该优化工艺进行3次平行验证试验,实际测得物理脱酸稻米油BaP脱除率为平均值为97.5%。通过实验测得物理脱酸稻米油的酸值1.37mgKOH/g。谷维素、甾醇和维生素E的保留率分别为97%、92%和87%。结果证明,经响应面法优化稻米油物理脱酸的工艺切实可行,具有实际使用价值。(2)以脱酸稻米油为原料,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利用Plackett-Burman试验对单因素进行筛选,再用Box-Behnken响应面法优化,得到响应面法优化吸附脱色脱除稻米油中3-MCPD的最佳工艺条件为混合吸附剂白土+活性碳组成5%+0.5%,温度105℃,时间30min。用该优化工艺进行3次平行验证试验,实际测得物理脱酸稻米油3-MCPD的脱除率平均值为87.2%。在此优化条件下,PAEs未检出;通过实验测得吸附脱色稻米油的色泽为Y35、R4.0;谷维素、甾醇和维生素E的保留率分别为95%、81%和72%。结果证明,经响应面法优化稻米油吸附脱色的工艺切实可行,具有实际使用价值。(3)以脱蜡稻米油为原料,通过单因素和正交实验研究了脱臭时间,脱臭温度和系统压强因素对水蒸气脱臭控制稻米油中TFA形成最佳工艺条件,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采用正交试验设计,优化其精炼工艺。优化工艺条件为:脱臭时间30min,温度230℃,压强120Pa。在此最优条件下,做3次平行实验,所测得TFA含量的平均值为0.65%。谷维素、甾醇和维生素E的保留率分别为93%、82%和64%。
徐卫奇,曾朝喜,张雅丹[3](2017)在《米糠油制取及掺伪鉴别技术的研究现状》文中指出作为一种新型食用油,米糠油营养价值高、口感好,受到消费者的青睐。介绍了米糠油的组成和功能性成分,综述了米糠油的物理压榨法、化学溶剂浸出法、超临界流体萃取法和水酶法等提取方法以及脱胶、脱酸和脱色关键精炼方法,归纳了目前植物油掺伪鉴别的主要技术和米糠油掺伪鉴别的研究现状,旨在为米糠油的提取、精炼工艺和掺伪鉴别提供参考。
姜贝贝[4](2016)在《米糠的综合利用及提取工艺研究》文中指出本文就米糠油、米糠蛋白、米糠植酸提取工艺的研究,阐述了米糠的综合利用及米糠油、米糠蛋白、米糠植酸提取意义及方法。
唐卿雁,高瑞霞,黄闰,李永平,郭咏梅[5](2015)在《酶法辅助提取米糠油的工艺条件探讨》文中研究说明以米糠为原料,利用果胶酶和纤维素酶催化浸提米糠油,探讨提取的最佳工艺条件。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确定酶催化浸出米糠油最佳提取条件为:酶解温度55℃,时间6.0 h,果胶酶用量1.5%,纤维素酶用量2.0%,米糠油的提取率为63.87%。影响米糠油提取率的因素大小顺序为:纤维素酶用量>酶解温度>果胶酶用量>酶解时间。
郑来宁[6](2015)在《米糠油色泽成因及脱除效果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我国米糠年产量约1400万吨,若全部用于油脂制取,可生产200多万吨食用油,而且米糠油脂肪酸组成平衡、富含谷维素和维生素E,是一种营养丰富的食用油,在我国食用油进口量逐年增长的压力下,大力研究开发米糠油生产技术,对提高国产食用油自给率、丰富食用油市场及稻谷资源高效利用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目前,我国米糠制油利用率仅20%左右,利用率低的原因主要是米糠易酸败、毛油酸值高、色泽深且难以脱除,导致油脂精炼损耗大,生产成本高。近年来,科研工作者和米糠油生产企业都在不断的研究米糠油生产工艺技术,使得米糠稳定化和油脂精炼技术得到很大发展。但米糠毛油超深色泽的原因以及给脱色造成很大困难的问题一直没有得到解决。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即是分析研究米糠毛油超深色泽形成的根本原因和色素的成分,以及对米糠油脱色精炼造成的影响,并尝试寻找能表征米糠毛油色泽的指标,力求在源头上消除这些不利因素,并根据色素类型采用更有针对性的工艺技术高效将其脱除。米糠在储存期间极易发生酸败造成毛油酸值升高,但酸败是否会造成色泽加深并固定,若米糠酸败过程同时伴随发热霉变,是否会加剧色泽加深和固定,进而对米糠毛油脱色精炼效果产生不良影响,是课题首先要解决的问题。为此,本课题通过对良好储存条件(18℃±2℃室温通风)及不良储存条件(50℃,70%高温高湿)储存一定时间后所得米糠粗脂肪、粗蛋白含量及其毛油酸值、过氧化值、色泽等指标的测定,分析研究储存条件对米糠和毛油品质的影响,并通过对两种储存条件所得毛油的吸附脱色效果(脱色率)的比较,研究不良储存条件下的发热霉变对米糠毛油色泽形成和色素类型及脱色难易程度的影响。结果表明,两种储存条件均会使米糠毛油的酸值升高。但室温通风储存对毛油色泽和吸附脱色效果影响不大;而高温高湿条件储存后的米糠,因发热霉变和严重酸败,其毛油酸值大幅度升高至121.24 mgKOH/g,毛油色泽加深至黑棕色,并有难闻的霉变味,对其进行吸附脱色时即使活性白土用量达到油重的13%仍难将其色泽脱除,脱色后色泽R值为6.7,脱色率仅为71.4%,远达不到米糠油国标中最低级别油脂色泽的指标要求。因此,米糠储存过程中的发热霉变和严重酸败是造成米糠油超深色泽和色泽固定难以脱色的重要原因。米糠湿热挤压膨化对抑制米糠酸值升高的稳定化作用是显着的,但高温高湿的挤压膨化过程可能会形成新生色素并导致色泽固定。本课题对膨化前和膨化后的米糠进行浸出取油,之后对两种毛油品质及脱色效果进行分析比较,结果显示:米糠膨化后其浸出毛油酸值较未膨化米糠明显降低、ve含量有所降低、谷维素含量有所升高,色泽明显加深。对两种毛油进行吸附脱色,白土添加量为2%、4%、6%时,未膨化米糠比膨化米糠的毛油脱色率平均高出9.47%。由此可知,挤压膨化处理能使米糠浸出毛油色泽加深且新生色素较难以脱除。膨化米糠在高温高湿(50℃,75%湿度)条件下储存60天后,米糠浸出毛油的酸值(mgkoh/g)由7.5升高至32.64,色泽加深、ve含量明显降低,对其进行吸附脱色,在相同白土添加量的条件下,比新鲜膨化米糠浸出毛油的脱色率降低28%34%。因此,米糠经膨化后虽然稳定性得到提高,但不良的储存条件仍然会造成毛油酸值升高、色泽加深且难以脱除。膨化米糠经浸出取油后所得的混合油需要经过蒸发和汽提脱除溶剂才能得到浸出毛油。本课题分别对米糠混合油进行常压蒸发、负压蒸发和分子蒸馏,分析研究不同混合油脱溶方法对米糠毛油色泽形成及脱色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三种毛油的色泽有明显差异,常压蒸发、负压蒸发、分子蒸馏的色泽r值分别为14.3、9.0和6.4。通过吸附脱色试验可知,常压蒸发毛油的脱色率最低,活性白土的添加量由4%达到12%时,其脱色率仅从26.61%升高至46.42%,而负压蒸发和分子蒸馏的脱色率分别由31.54%和32.93%升高至65.71%和66.85%。因此,混合油脱溶方法对米糠毛油品质有较大的影响,脱溶过程的高温会明显造成米糠毛油色泽的加深,并形成固定色素使脱色效果降低。为了探索能够表征米糠毛油色泽深浅及脱色能力指数(dobi值)的指标,本课题通过对上述各章所得米糠毛油进行紫外-可见(uv-vis)光谱分析,得出可见光区670nm为米糠毛油色泽加深的特征吸收峰,并以a670nm作为评判米糠油色泽深浅及脱色能力指数的指标。通过研究不同霉变程度对应的毛油色泽、a670nm与脱色率之间的相关性可知,米糠毛油的色泽与a670nm在一定程度上呈正相关,而脱色率与a670nm在一定程度上呈负相关,且对于米糠毛油的脱色能力,在吸附脱色条件一定的情况下,当a670nm<0.333时,能将米糠毛油色泽脱到国标各级成品油的指标范围内,且脱色率在50%以上;而当a670nm>0.333时,很难将其色泽脱除掉,以达到最低成品油的指标要求,且脱色率均低于50%。鉴于上述的研究,为了更进一步的对米糠毛油色泽加深过程中色素的变化有所认知,本课题对霉变前后的米糠毛油采用柱层析色谱(cc)和薄层色谱(tlc)方法分离色素,并对粗分离色素进行紫外-可见(uv-vis)和傅里叶红外(ftirspectrometer)检测分析。结果表明,根据色素极性的差异,霉变前的米糠毛油分离出了3种色素,而霉变后共分离出了7种色素,并且有两条特殊的色谱带,经收集浓缩之后分别呈现墨绿色和绿色。由FTIR Spectrometer解析推测霉变后的米糠毛油中有新的官能团产生,如P=O键、酸酐、P-O-C芳烃或R-S=O,且苯环、羰基等官能团的数量有所增加,分析这可能与油脂中的谷维素、维生素E、磷脂等含有苯环、双键、羰基的组分氧化变性有关,与已报道的关于这些物质在不当条件下对米糠毛油色泽造成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相互佐证。而UV-Vis对色素的分析发现霉变后分离出的两种色素与其毛油在可见区的谱图相似,根据物质呈色机理并分析其出峰位置可知,这两处吸收峰对应的物质颜色分别为黄绿色和蓝绿色,与分离得到的色素感官颜色相互佐证。由此可得,米糠霉变过程确实有新的色素生成。因此,米糠储存过程中的发热霉变、湿热挤压膨化处理及混合油脱溶时的高温均会造成米糠毛油色泽的加深且固定,而且发热霉变造成的色泽加深是米糠毛油超深色泽的源头,是影响毛油脱色乃至整个精炼效果的关键所在;对此,可以通过A670nm来评判米糠毛油色泽的深浅及脱色能力,更有针对性的高效将其脱除;另外,本课题还对米糠毛油中的色素进行了初步的分离与分析,使得对米糠毛油中的色素有进一步的认知。
高经梁,刘玉兰,高伟梁,张惠娟[7](2012)在《米糠油的加工技术及应用研究进展》文中提出米糠油的生产主要有浸出法、压榨法、超临界CO2浸出法、酶催化浸出制油法、膜分离技术、三相分离法等。米糠油精炼可采取物理精炼、化学精炼、生物精炼、混合油精炼等。米糠油物理精炼的脱色、脱蜡、脱脂技术与米糠油化学精炼的脱色、脱蜡、脱脂技术相同,其不同点在于前者对脱胶油的要求比较高,而常规水化工艺得到的脱胶油含磷量太高,因此必须采用其他的方法脱除油中的磷脂以满足要求。利用米糠油可生产生物柴油或者优良的高分子聚合物增塑剂,还可以利用其营养特性广泛应用于食品工业和饲料工业。
丁丽,周维仁,章世元,汪益峰,顾金[8](2009)在《米糠油生理功能及制取工艺的研究》文中指出概述了米糠油的营养价值及生理功能,详细介绍了米糠制油技术及米糠油精炼技术,并分析了各种米糠油精炼技术的优缺点。
郭梅,刘敏尧,王娜,李托平,张陈云[9](2008)在《酶催化浸出米糠油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采用正交试验,对果胶酶和纤维素酶催化浸出米糠油条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酶催化浸出米糠油最佳工艺为:先用果胶酶和纤维素酶酶解处理,料液比(W/V)比1:5,果胶酶用量1.5%,纤维素酶用量2.0%,pH5.0,酶解温度50℃,水解5h,再用正己烷浸提米糠油。经过纤维素酶和果胶酶酶解处理后米糠油提取率比单独溶剂浸提法提高了31.9%。
刘军海[10](2008)在《米糠油精炼工艺研究新进展》文中研究说明米糠油是一种营养丰富的优质食用油,其含有维生素E、γ-谷维素、植物甾醇、植物多酚以及角鲨烯等许多营养成分。但是,米糠油中因游离脂肪酸和丙酮不溶性物含量高导致加工困难。因此,米糠油的精炼技术受到人们的极大关注。
二、酶催化浸出米糠油(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酶催化浸出米糠油(论文提纲范文)
(1)米糠油生产的生命周期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生命周期评价概述 |
1.2.1 生命周期评价的发展和定义 |
1.2.2 生命周期评价步骤 |
1.3 国内外相关工作研究进展 |
1.4 本文主要研究思路 |
2 研究方法与数据收集 |
2.1 米糠油提取技术 |
2.2 系统描述 |
2.2.1 运输 |
2.2.2 毛油浸出 |
2.2.3 油脂精炼 |
2.2.4 成品油包装 |
2.3 数据收集 |
2.3.1 数据来源 |
2.3.2 数据分配 |
2.4 蒙特卡罗模拟 |
3 米糠油生产的生命周期评价 |
3.1 目的和范围的确定 |
3.2 清单分析 |
3.3 影响评价 |
3.4 结果解释 |
3.4.1 四个阶段的生命周期环境影响 |
3.4.2 毛油浸出阶段的环境影响 |
3.4.3 油脂精炼阶段的环境影响 |
3.4.4 贡献因素分析 |
3.4.5 敏感性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4 米糠油生产环境影响改进方案研究 |
4.1 天然气替换煤系统 |
4.1.1 煤和天然气对应情景总环境影响对比 |
4.1.2 两情景毛油浸出阶段环境影响对比 |
4.1.3 两情景油脂精炼阶段环境影响对比 |
4.2 改变电力来源 |
4.2.1 不同电力来源 |
4.2.2 不同电力来源环境影响比较 |
4.3 情景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2)稻米油加工安全性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米糠的概述 |
1.1.2 稻米油概述 |
1.1.3 稻米油加工现状及安全风险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食用油中BaP研究现状 |
1.2.2 食用油中3-MCPD研究现状 |
1.2.3 食用油中TFA研究现状 |
1.2.4 食用油中其他有害物质研究现状 |
1.3 课题研究意义及内容 |
1.3.1 本课题的目的及意义 |
1.3.2 本课题研究内容 |
第2章 物理脱酸脱除稻米油中BaP最佳工艺条件的研究 |
2.1 实验材料与方法 |
2.1.1 实验材料 |
2.1.2 主要试剂 |
2.1.3 实验仪器与设备 |
2.1.4 实验方法 |
2.2 结果与讨论 |
2.2.1 脱胶、脱酸稻米油基本理化指标 |
2.2.2 影响稻米油中BaP脱除率的单因素研究 |
2.2.3 稻米油中BaP脱除工艺条件优化 |
2.2.4 脱胶稻米油和脱酸稻米油的对比 |
2.2.5 苯并芘标准品及样品色谱图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吸附脱色脱除稻米油中3-MCPD的最佳工艺条件的研究 |
3.1 实验材料与方法 |
3.1.1 实验材料 |
3.1.2 主要试剂 |
3.1.3 实验仪器与设备 |
3.1.4 实验方法 |
3.2 结果与讨论 |
3.2.1 稻米油基本理化指标 |
3.2.2 影响稻米油中3-MCPD脱除率的单因素研究 |
3.2.3 PB试验结果与分析 |
3.2.4 稻米油中3-MCPD脱除工艺条件优化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水蒸气脱臭控制稻米油中TFA形成最佳工艺条件的研究.. |
4.1 实验材料与方法 |
4.1.1 实验材料 |
4.1.2 主要试剂 |
4.1.3 实验仪器与设备 |
4.1.4 实验方法 |
4.2 结果与讨论 |
4.2.1 稻米油基本理化指标 |
4.2.2 影响稻米油中TFA含量的单因素研究 |
4.2.3 稻米油中控制TFA形成工艺条件优化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3)米糠油制取及掺伪鉴别技术的研究现状(论文提纲范文)
1 米糠及米糠油的简介 |
1.1 米糠的成分 |
1.2 米糠油的成分 |
2 米糠油的提取工艺 |
2.1 物理压榨法 |
2.2 化学溶剂浸出法 |
2.3 超临界流体萃取法 |
2.4 水酶法 |
3 米糠油的关键精炼工艺 |
3.1 脱胶 |
3.1.1 酸水化脱胶 |
3.1.2 酶法脱胶 |
3.1.3 其他脱胶工艺 |
3.2 脱酸 |
3.2.1 碱炼脱酸 |
3.2.2 物理精炼脱酸 |
3.2.3 化学溶剂萃取脱酸 |
3.2.4 酶催化脱酸 |
3.3 脱色 |
4 植物油的掺伪鉴别技术 |
4.1 常用掺伪鉴别技术 |
4.1.1 电导率法 |
4.1.2 光谱法 |
4.1.3 色谱法 |
4.1.4 核磁共振波谱法 |
4.2 米糠油掺伪鉴别现状 |
5 结束语 |
(4)米糠的综合利用及提取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米糠油 |
1.1 米糠油的作用 |
1.2 米糠油的提取方法 |
1.2.1 溶剂浸出法 |
1.2.2 压榨法制油 |
1.2.3 超临界CO2浸出法 |
1.2.4 酶催化浸出制油法 |
2 米糠植酸 |
2.1 米糠植酸的作用 |
2.2 米糠植酸的提取方法 |
2.2.1 沉淀法 |
2.2.2 离子交换法 |
2.2.3 超声波辅助萃取法 |
3 米糠蛋白 |
3.1 米糠蛋白的作用 |
3.2 米糠蛋白的提取方法 |
3.2.1 物理法提取米糠蛋白 |
3.2.2 碱法提取米糠蛋白 |
3.2.3 酶法提取米糠蛋白 |
4 小结 |
(5)酶法辅助提取米糠油的工艺条件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材料与方法 |
1.1材料 |
1.1.1 原料与试剂 |
1.1.2 仪器与设备 |
1.2 方法 |
1.2.1 工艺流程 |
1.2.2 米糠的前处理 |
1.2.3 加酶酶解 |
1.2.4浸出米糠油 |
1.3 粗米糠油提取率的测定 |
1.4过氧化值及酸价测定 |
1.5酶解提取条件的单因素试验 |
1.6 正交法优化酶解提取条件 |
2 结果与分析 |
2.1 酶解提取条件的单因素试验 |
2.1.1 酶解时间对米糠油提取率的影响 |
2.1.2 酶解温度对米糠油提取率的影响 |
2.1.3 果胶酶含量对米糠油提取率的影响 |
2.1.4 纤维素酶含量对米糠油提取率的影响 |
2.2酶解提取条件的优化 |
2.3 过氧化值和酸价测定 |
3 结论 |
(6)米糠油色泽成因及脱除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引言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稻谷生产和米糠储运 |
1.2.2 米糠稳定化技术研究 |
1.2.3 米糠制油技术研究 |
1.2.4 米糠油精炼技术研究 |
1.2.5 油脂色泽加深原因及色素类物质的研究 |
1.3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4 本课题研究内容 |
2 米糠储存条件对米糠油品质及脱色效果的影响 |
2.1 引言 |
2.2 试验材料与仪器 |
2.2.1 试验原料与试剂 |
2.2.2 主要仪器与设备 |
2.3 试验方法 |
2.3.1 米糠样品的储存条件 |
2.3.2 米糠浸出毛油的提取 |
2.3.3 米糠毛油水化脱胶和吸附脱色 |
2.3.4 米糠及米糠毛油质量指标的检测 |
2.3.5 米糠油中营养物质的检测 |
2.3.6 米糠油脱色率计算 |
2.4 结果与讨论 |
2.4.1 室温通风储存条件对米糠及米糠油品质的影响 |
2.4.2 高温高湿储存条件对米糠及米糠油品质的影响 |
2.5 小结 |
3 米糠挤压膨化对其毛油品质及脱色效果的影响 |
3.1 引言 |
3.2 材料与仪器 |
3.2.1 原料与试剂 |
3.2.2 主要仪器与设备 |
3.3 试验方法 |
3.3.1 米糠浸出毛油的提取 |
3.3.2 米糠毛油的吸附脱色 |
3.3.3 膨化米糠的储存 |
3.3.4 米糠及米糠毛油质量指标的检测 |
3.3.5 米糠油中谷维素含量的测定 |
3.3.6 米糠油中维生素E含量的测定 |
3.3.7 米糠油脱色率计算 |
3.4 结果与讨论 |
3.4.1 膨化米糠和未膨化米糠及其毛油品质的比较 |
3.4.2 膨化米糠和未膨化米糠浸出毛油的脱色效果比较 |
3.4.3 膨化米糠储存条件对毛油品质及脱色效果的影响 |
3.5 小结 |
4 浸出混合油脱溶方法对米糠毛油品质及脱色效果的影响 |
4.1 引言 |
4.2 材料与仪器 |
4.2.1 原料与试剂 |
4.2.2 主要仪器与设备 |
4.3 试验方法 |
4.3.1 米糠浸出混合油的提取 |
4.3.2 混合油脱溶 |
4.3.3 米糠毛油水化脱胶和吸附脱色 |
4.3.4 米糠及米糠毛油基本指标测定 |
4.3.5 米糠油营养物质的测定 |
4.3.6 米糠油吸附脱色率计算 |
4.4 结果与讨论 |
4.4.1 米糠原料质量指标 |
4.4.2 米糠浸出毛油质量指标 |
4.4.3 不同脱溶方法对米糠毛油脱色效果的影响 |
4.5 小结 |
5 米糠毛油脱色能力指数(DOBI值)及色素的分离分析初步探究 |
5.1 引言 |
5.2 材料与仪器 |
5.2.1 试验原料 |
5.2.2 试验材料与试剂 |
5.2.3 主要仪器与设备 |
5.3 试验方法 |
5.3.1 米糠毛油UV-Vis全波段光谱扫描 |
5.3.2 米糠毛油色泽与脱色能力指数(DOBI值)评判指标的建立 |
5.3.3 米糠毛油色素的分离与浓缩 |
5.3.4 米糠毛油色素的初步分析 |
5.4 结果与讨论 |
5.4.1 米糠毛油UV-Vis扫描结果谱图 |
5.4.2 米糠毛油色泽、A670nm及脱色率三者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
5.4.3 米糠毛油色泽及其脱色能力指数(DOBI值)评判指标的讨论 |
5.4.4 米糠毛油色素的分离浓缩效果分析 |
5.4.5 米糠毛油中色素的初步鉴定分析 |
5.5 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7)米糠油的加工技术及应用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米糠油的制取方法 |
1.1 溶剂浸出法 |
1.2 压榨法制油 |
1.3 超临界CO2浸出法 |
1.4 酶催化浸出制油法 |
1.5 膜分离技术 |
1.6 三相分离法 |
2 米糠油精炼技术 |
2.1 精炼流程 |
2.2 脱胶 |
2.3 脱色 |
2.4 脱酸 |
2.4.1 酶催化脱酸 |
2.4.2 溶剂萃取脱酸 |
2.4.3 化学再酯化脱酸 |
2.4.4 膜技术脱酸 |
2.4.5 超临界萃取脱酸法 |
2.5 脱臭 |
2.6 脱蜡 |
2.7 脱脂 |
3 米糠油精炼副产物 |
3.1 甾醇 |
3.2 谷维素 |
3.3 维生素E |
4 米糠油应用 |
4.1 制取生物柴油 |
4.2 米糠油酸辛酯 |
4.3 米糠油在饲料中的应用 |
(8)米糠油生理功能及制取工艺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米糠油营养及生理功能 |
1.1 米糠油的营养成分 |
1.2 米糠油的生理功能 |
(1) 免疫功能。 |
(2) 降低胆固醇、抗高血脂。 |
(3) 抗氧化、抗癌、维持机体健康。 |
(4) 镇静催眠。 |
2 米糠制油技术 |
2.1 机械压榨法 |
2.2 浸出法 |
2.2.1 室温快速平衡浸出法 |
2.2.2 水溶液浸出技术 |
2.2.3 超临界二氧化碳 (SC-CO2) 浸出法 |
2.2.4 水酶浸出法 |
3 米糠油精炼技术 |
3.1 化学精炼技术 |
3.2 物理精炼技术 |
3.3 短程蒸馏法 |
3.4 膜分离技术 |
4 结 论 |
(9)酶催化浸出米糠油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与试剂 |
1.2 方法 |
1.3 工艺流程 |
1.3.1 米糠的前处理 |
1.3.2 加酶酶解 |
1.3.3 浸出米糠油 |
2 结果与分析 |
2.1 米糠主要成分测定 |
2.2 酶解提取条件的研究 |
2.3 不加果胶酶和纤维素酶对米糠油提取率的影响 |
3 结论 |
(10)米糠油精炼工艺研究新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脱胶 |
1.1 酶催化脱胶 |
1.2 混合油-膜分离技术脱胶 |
1.3 油相-膜分离技术脱胶 |
1.4 联合脱胶 |
2 脱蜡 |
3 脱酸 |
3.1 碱炼脱酸 |
3.2 混合油脱酸 |
3.3 混合溶剂碱炼脱酸 |
3.4 蒸汽精炼或物理精炼脱酸 |
3.5 再酯化脱酸 |
3.5.1 化学催化再酯化脱酸 |
3.5.2 酶催化再酯化脱酸 (或生物脱酸或生物精炼) |
3.6 溶剂浸出—膜技术脱酸 |
3.7 液晶态脱酸 |
3.8 液-液萃取脱酸 |
3.9 超临界流体萃取脱酸 |
4 脱色 |
5 脱臭 |
6 特殊处理 |
四、酶催化浸出米糠油(论文参考文献)
- [1]米糠油生产的生命周期评价研究[D]. 王玉莹. 大连理工大学, 2021(01)
- [2]稻米油加工安全性评价[D]. 赵菁. 武汉轻工大学, 2018(01)
- [3]米糠油制取及掺伪鉴别技术的研究现状[J]. 徐卫奇,曾朝喜,张雅丹. 中国油脂, 2017(08)
- [4]米糠的综合利用及提取工艺研究[J]. 姜贝贝. 饲料广角, 2016(05)
- [5]酶法辅助提取米糠油的工艺条件探讨[J]. 唐卿雁,高瑞霞,黄闰,李永平,郭咏梅. 食品研究与开发, 2015(23)
- [6]米糠油色泽成因及脱除效果研究[D]. 郑来宁. 河南工业大学, 2015(05)
- [7]米糠油的加工技术及应用研究进展[J]. 高经梁,刘玉兰,高伟梁,张惠娟. 粮食科技与经济, 2012(05)
- [8]米糠油生理功能及制取工艺的研究[J]. 丁丽,周维仁,章世元,汪益峰,顾金. 粮食与食品工业, 2009(04)
- [9]酶催化浸出米糠油的研究[J]. 郭梅,刘敏尧,王娜,李托平,张陈云. 食品科学, 2008(11)
- [10]米糠油精炼工艺研究新进展[J]. 刘军海. 粮油加工, 200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