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化学镀镍液的再生与回用(论文文献综述)
方景礼[1](2021)在《面向未来的表面精饰新技术——废水的资源回收和利用》文中认为我国约有一万家电镀厂,数千家印制板厂,年排放污水约数拾亿吨,它含有大量的贵重资源。然而目前的处理方法大都把它当成废物进行处理再使水达标排放。实施废水的资源化利用是保障国家高质量发展的需要,也是我国持续高速发展的重要国策。重点介绍了几种废水资源回收利用的新技术:1.PS-2特效沉钯和胶体钯100%回收新技术;2.AAT-555化学镀镍废液破络和资源回收技术;3.ENP-2化学镀镍废液高效沉镍与资源全利用新技术;4.CRP-1含铬废水六价铬回收利用新技术;5.AAT-888多种混合含铜废水一步法回收铜粉新技术;6.NAC-666焦磷酸盐和有机膦酸盐镀铜废水一步处理达标技术;7.印制板退锡液全资源回收再利用技术;8.印制板脱膜,显影,油墨及涂装废水处理新技术等。
钟捷[2](2020)在《化学镀镍废液处理工艺的优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化学镀镍废液属于表面活性废物(危废代码为HW17),由少量的老化镀液和大量的漂洗废水组成,成分较复杂,主要是络合镍和次磷酸盐的处理难度较大,难以直接处理达标,需与其他废水稀释或采用组合工艺处理。蒸氨废水为含铜废物(危废代码为HW22)资源化利用过程中的副产物,成分单一,较易处理。本文将蒸氨废水和化学镀镍废液进行综合处理,先采用鸟粪石法对蒸氨废水进行预处理,使用预处理后的蒸氨废水对化学镀镍废液进行稀释,再采用芬顿方法去除大部分污染物,最后采用重金属捕集剂深度除镍。本文进行了单因素实验和交叉实验,确定了最佳反应条件,得到以下结论:1、鸟粪石法对蒸氨废水预处理的最佳反应条件为:初始反应p H值为10.5,搅拌时间为15 min,搅拌转速为150 r/min,投药摩尔比M:A:P=1.25:1.0:1.2。在该最佳反应条件下处理蒸氨废水,NH3-N从336 mg/L降至4.3 mg/L,去除率达到98.7%,残留TP为34.0 mg/L。2、芬顿法处理化学镀镍废液的最佳反应条件为:稀释倍数为100倍,Fe2+/H2O2摩尔比=1:1,H2O2/CODCr质量比=2:1。在该最佳反应条件下处理化学镀镍废液,处理后水质情况为:Ni含量为0.57 mg/L,Zn含量为0.024 mg/L,p H值为8.0,CODCr为41.1 mg/L,NH3-N为3.93 mg/L,TP为0.02 mg/L。3、重捕剂深度除镍选用的药剂为DDTC(二乙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钠),最佳反应条件为:p H值为8.5,DDTC/Ni质量比=80:1。在该最佳反应条件下深度除镍,Ni含量降至0.081 mg/L,CODCr上升至44.6 mg/L。4、预处理蒸氨废水的药剂成本为47.88元/m3,处理化学镀镍废液的药剂成本为471.15元/m3。采用该综合处理工艺化学镀镍废液进行处理后,Ni、Zn、CODCr、NH3-N、TP等各项水质指标均满足广东省地方标准《电镀水污染物排放标准》(DB 44/1597-2015)珠三角地区新建项目的排放要求。对于危险废物处置企业的相对高收益而言,药剂成本在可接受范围。
徐紫寅[3](2019)在《化学镀废水中镍磷元素的分离与转化过程研究》文中认为由于化学镀工艺的广泛应用,产生大量的化学镀废水,其中存在的镍、磷等污染物对水体造成极大的影响,尤其镍进入人体致病、致癌、致死的可能性极高。因此针对化学镀废水的处理成为关注的热点。化学沉淀法作为一种简单、高效的方法在化学镀废水的处理研究中取得了一定的进展。然而这一方法存在处理过程中络合物处理不完全、产生大量的废渣,回收利用效率低等问题。因此,在化学沉淀法的基础上,针对络合物进行氧化破络的前处理;针对废渣问题,调节反应条件将镍以氢氧化镍凝胶的形式回收,并结合相图整合不同条件下凝胶生成量体系,以最少的凝胶量达到最佳的去除效果;针对回收效率低的问题,对凝胶进行溶剂置换干燥处理提高氢氧化镍的纯度。本文利用氧化破络和控制变量法,调节反应条件,以达到镍去除效果的最优化的目的。结果表明,氨镍比为1:1的50 mL模拟液体系中1mL NaClO氧化破络30min,加入6mol/L的NaOH溶液6mL,调节溶液pH至9.5,反应温度,30℃,500 r/min条件下反应8 h,再陈化8 h得到液(水)固(凝胶)两相体系,上清液水相中镍离子的去除率可达99.9%,即符合国家排放标准GB21900-2008(镍含量小于1.0 mg/L)。基于上述反应原理及现象,通过反应过程参数的变化构建凝胶体积相图,探究不同体系中影响凝胶体积的因素,以相图的形式对不同体系凝胶体积以及镍去除效果进行表达,从而确立最佳反应及分离调控参数。结果表明,在pH 9.51,反应温度30℃条件下,每升水中次磷酸根(H2PO2-)的含量为0.2 mol、亚磷酸根(HP032-)的含量为0.8 mol、羟基乙叉二膦酸(HEDP)的含量为0.02 mL、柠檬酸镍(C6H8O7·2/3Ni)的含量为0.06 mol时,氧化破络后得到的凝胶体积可低至体系总体积的39%左右。以此试验参数为指导处理实际废水进行实验,处理后废水中镍离子含量为0.1915 mg/L,小于国家排放标准GB21900-2008中镍含量小于1.0 mg/L的规定,此时凝胶体积仅占总体积的31.1%。最后使用XPS、XRD、离子色谱、红外色谱等现代分析技术对乙醇溶剂置换、冷冻干燥、常温干燥三种不同干燥方法干燥处理凝胶的产物进行分析表征。结果表明,乙醇溶剂置换干燥可以最大程度的保护氢氧化镍粉末内部结构不被破坏,并且快速高效地得到纯度94%以上的氢氧化镍粉末,并可回收利用。
靳俊玲,戴玲,丁祥[4](2017)在《分步电解法回收化学镀镍废液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采用分步电解法去除化学镀镍废液中的重金属离子及配位剂,并确定了最佳的工艺参数。结果表明:通过对pH值和电解工艺的控制,采用分步电解法能有效回收化学镀镍废液中90%95%的镍,废液中总配合物的去除率达到98.5%,亚磷酸盐的去除率达到98.0%。电解后的废液可以直接回用于新化学镀镍液的配制。
唐益洲[5](2017)在《三维电催化氧化处理柠檬酸络合镍废水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柠檬酸具有酸性、缓冲、络合等多种功能,被广泛应用于化学镀镍作为缓冲剂和络合剂。化学镀镍废水成分复杂,主要含有络合镍离子、次磷酸盐及亚磷酸盐、难降解有机物,其具有致癌、致畸和致突变性、可生化性差,成为水处理领域的难点。电催化氧化法原理是利用电极及产生活性氧化物直接或间接降解污染物,因其具有处理效率高率、适用范围广、易于控制和无二次污染等特性,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本文采用三维电催化氧化技术,研究了柠檬酸模拟废水、柠檬酸络合镍废水三维降解过程,并将其应用于以柠檬酸为络合剂的化学镀镍废水处理,主要研究内容如下:以石墨板为阴阳极,陶瓷粒子为粒子电极形成三维电催化氧化体系,对柠檬酸模拟废水、柠檬酸络合镍废水降解过程进行研究。考察工艺参数对三维电催化氧化效率的影响,对其降解机理进行分析,并对降解过程的动力学进行拟合,结果表明三维电催化氧化能高效破坏柠檬酸络合结构,柠檬酸及镍的去除过程均符合一级动力学。采用电催化氧化-化学沉淀耦合工艺处理化学镀镍废水。电催化氧化优化条件为槽电压17.5V,初始pH值为7,NaCl投加量为17g/L,反应时间为90min;单因素实验结果表明化学沉淀优化条件为不用调节pH值,以CaO为沉淀剂,CaO投加量为3g/L,反应时间30min。在此工艺条件下,COD、镍离子、总磷去除率分别为94.48%、99.89%、99.96%,最终出水COD浓度为43mg/L,镍离子浓度为0.08mg/L,总磷浓度为0.24mg/L,可达到《电镀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 21900—2008)表3中要求
李尚桦,黄瑛,洪锋[6](2015)在《化学镀镍废液的处理与资源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化学镀镍镀层均匀、硬度高、耐磨性好、耐腐蚀性强、无需外电源、可在非导体镀件上镀膜,应用广泛。镀液的主要成分是硫酸镍和次磷酸钠,随着化学镀镍的进行,亚磷酸根、硫酸根和钠离子不断富集,67个周期后,镀液老化报废。废液中含有重金属、磷,且化学镀镍周期短,大量的废液对环境造成严重危害。化学镀镍废液的处理方法有沉淀法、转移利用法、催化还原法、电解法、溶剂萃取法、电渗析法。分析了各种方法的适用范围、效果及优缺点,对今后化学镀镍废液处理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方景礼[7](2015)在《化学镀镍废液处理的现状与ENP-1化镍废液处理剂》文中研究说明评述了化学镀镍废液的主要处理方法和资源回收的现状与进展,综述了化学沉淀法、离子交换法、电渗析法、电解法、吸附法及生物法等的原理及优缺点。介绍了高速、高效、节能和低成本的ENP-1型化学镀镍废液处理新技术在印制板、五金和塑料电镀用化学镀镍废液处理上的应用,可直接将溶液中的镍离子质量浓度降至1 mg/L以下,滤液可直接用作植物的氮磷复合肥料。
宋清[8](2013)在《化学镀镍废液的电化学再生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以次磷酸盐为还原剂的化学镀镍因具有良好的耐磨和耐蚀性以及镀层厚度均匀等优点而大量的应用于各个工业领域。但现阶段的化学镀镍溶液一般不超过十个周期的使用寿命,这使得化学镀镍成本居高不下,其废液如不加以处理而直接排放,废液中的有害物质就会污染环境,破坏生态平衡,废液中含有的有用物质也会造成资源浪费。本课题从保护环境和节约资源的角度出发,寻求有效的化学镀镍废液再生方法,进一步改善废液的再生效果,延长镀液的循环使用寿命,从而有利的降低化学镀镍的使用成本以及实现资源化的合理利用。本文在前期电渗析法再生化学镀镍废液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了化学镀镍废液的电渗析法再生;对废液中亚磷酸盐直接电化学转化成次磷酸盐进行了研究以及对电渗析法再生后的阳极废液进行了膜电解回收研究。电渗析实验中对影响离子选择去除性能的因素,离子交换膜的选择以及工艺参数进行了研究,得出了适宜的离子交换膜和工艺参数;考察了亚磷酸盐直接电化学转化成次磷酸盐的可行性;同时,研究了电渗析法中的阳极废液回收。电渗析实验中,采用3对离子交换膜对广东某化学镀镍厂的废液进行了对比研究,考察了工作电流密度、温度、物料流速等工艺因素对废液再生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显示,由日本的CMS交换膜和上海的异相阴离子交换膜组成的膜对C性能优于其它2对膜;适宜的工艺条件为J=65mA/cm2,温度为26℃,膜间距为5cm,淡化室物料流速为0.02L/s;通过持续加水以及溶液稀释的办法,有利于实验的进行,但镍离子的损失较大,实际意义不大;在工艺条件为J=65mA/cm2,温度为37℃,膜间距为5cm,淡化室物料流速为0.02L/s的条件下处理废液48h,此时有害成分亚磷酸根的去除率达60.86%,次磷酸根的损失率63.13%,镍离子的损失率为1.2%,对此再生镀液添加有效成分后进行性能测试,其镀速为10.28μm/h、磷含量为9.7%、镀层硬度538HV,耐色变性与盐雾试验符合其生产需求;再生镀液所得镀层其镀层形貌及磷含量与新开缸镀液第三周期也基本相似。亚磷酸盐的电化学转化实验中,通过阴极极化实验选择了金属铟作为研究电极,循环伏安测试表明其转化的可行性,经过12h的电化学转化实验证实,亚磷酸盐的转化率达到了7.5%。最后对电渗析法中的阳极室溶液进行了膜电解回收,得出了较佳的回收工艺参数为J=60mA/cm2、pH为8,流量为0.018L/s,经过2h的膜电解回收,次磷酸盐的回收率可达56.68%。
何湘柱,宋清,赵国鹏[9](2012)在《电渗析法再生化学镀镍废液膜的选择及电流和时间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采用电渗析法研究了化学镀镍废液的再生工艺,研究分析了离子交换膜的选择方法,以及电流密度和处理时间对镀液中不同离子去除(损失)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以日本的CMS离子交换膜和上海的异相阴离子交换膜组成的膜对作为离子交换膜,在65mA/cm2下对化学镀镍废液处理48h时的再生效果较好,23HPO的去除率达60.86%,22HPO和Ni2+的损失率分别为63.13%和1.20%。经本法处理并补加有效成分22HPO之后,可从再生化学镀镍液中制得性能良好的镍镀层,即化学镀镍废液得到回用。
张江丽[10](2012)在《化学镀镍废液处理实验研究》文中认为化学镀镍废液中存在大量的镍离子、亚磷酸钠、次磷酸钠、pH缓冲剂及稳定剂等有机物。镍既是一种致癌的物质,也是一种短缺的昂贵的重金属资源,磷则是众所周知的引起水体富营养化现象主要污染因素之一,大量的还原剂及稳定剂使得化学镀镍废液具有高浓度的CODCr,因此,化学镀镍废液处理起来相当复杂。如何有效地处理化学镀镍废液,减少其对环境的污染和生态的破坏,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以化学镀镍废液为研究对象,主要采用化学沉淀法、芬顿氧化和化学混凝沉淀法来处理化学镀镍废液中镍、磷及CODCr。采用化学沉淀法处理废液中的镍,选用Na2S为沉淀剂,通过Na2S投加量、反应时间、温度及pH四种因素对废液中镍去除率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化学镀镍废液的pH为6,温度为15℃时,投加30ml硫化钠(250g/L)溶液,反应1h后,镍的去除率可以达到99.99%,残余量为0.53mg/L,达到了国家排放标准,并可回收废液中的镍金属。采用CaO为沉淀剂,去除化学镀镍废液中的次磷酸盐、亚磷酸盐和总磷。考察了CaO投加量、pH、反应温度及反应时间对上述三者去除效果的影响。研究表明:溶液pH为6、温度为60℃时,投加10g的CaO反应2h后,三者的去除率分别达到:99.40%、99.67%及99.98%,废液中剩余总磷的含量低于1.5mg/L,达到国家排放标准。采用Fenton氧化法降低化学镀镍废液中的CODCr的含量,研究表明:Fenton氧化最佳工艺条件为:溶液pH为4,加入60g/L的FeSO4·7H2O和30ml/L H2O2,在温度为30℃的条件下反应45min后,CODCr的去除效果最好,达到94.19%;Fenton氧化后废液进一步经混凝沉淀法处理,试验结果表明:混凝沉淀的最佳条件为:温度为30℃,pH为10,CODCr总的去除率为99.16%,此时废液中剩余的残量为841mg/L。
二、化学镀镍液的再生与回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化学镀镍液的再生与回用(论文提纲范文)
(1)面向未来的表面精饰新技术——废水的资源回收和利用(论文提纲范文)
1 我国废水处理的现状[1-6] |
2 常规废水处理系统的问题[7-10] |
3 废水资源回收新技术[11-13] |
3.1 PS-2特效沉钯和胶体钯100%回收新技术 |
(1)目前我国尚无行之有效的钯回收技术 |
(2)PS-2高分子螯合沉淀法 |
(3)沉淀胶体钯粒的条件 |
(4)经济效益 |
3.2 AAT-555化学镀镍废液资源回收新技术 |
(1)AAT-555化学镀镍废液资源回收流程 |
(2)AAT-555处理条件及处理方法 |
1)处理条件 |
2)处理方法 |
(3) AAT-555化学镀镍废液资源回收小试结果 |
3.3 ENP-2化学镀镍废液高效沉镍与资源全利用新技术[14] |
(1)特点 |
(2)使用条件 |
(3)使用方法 |
(4)大规模应用 |
(5)废水的进一步处理 |
(6)处理效果 |
4. CRP-1含铬废水六价铬回收利用新技术[7] |
(1)含铬废水处理工艺流程 |
(2)CRP-1六价铬的回收利用工艺 |
1) CRP-1使用条件 |
2)处理方法 |
3) ENP-2A高分子螯合沉淀剂的使用条件 |
4) CRP-1药剂和常规处理六价铬废水试验结果 |
5. AAT-888多种混合含铜废水一步法回收铜粉新技术[12-13] |
(1) AAT-888含铜资源回收新工艺特点 |
(2)EDTA化学镀铜液的资源回收工艺流程 |
1) EDTA化学镀铜液的资源回收工艺条件 |
2)深圳某环保公司测试结果 |
(3)PCB厂含铜酸、碱废液废水的综合处理 |
1)处理流程 |
2)某线路板厂含铜浓废液种类和数量 |
3)用AAT-888处理PCB混合废水中试报告 |
6 NAC-666焦磷酸盐和有机膦酸盐镀铜废水一步处理达标技术[15] |
(1)处理条件: |
(2焦磷酸铜废水小试结果 |
7 印制板退锡液全资源回收再利用技术 |
(1)废退锡液的主要成分 |
(2)退锡液的锡回收与循环再生工艺 |
(3)DT-3退锡水回收锡测试结果 |
(4)DT-3高分子螯合沉淀法的优点 |
(5)DT-3高分子螯合沉淀法的经济效益 |
8 印制板脱膜,显影,洗油墨及涂装废水处理新技术. |
(1)脱膜,显影和洗油墨及涂装废液的处理与回用流程 |
(2)WWT-1处理高浓度COD新工艺的特点 |
(3) WWT-1处理条件 |
(4)处理效果 |
3.油墨废液的处理 |
9 结论 |
(2)化学镀镍废液处理工艺的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危险废物的产生情况 |
1.1.1 危险废物污染防治总体方针 |
1.1.2 危险废物产生现状 |
1.2 化学镀镍废液的来源、危害和处理方法 |
1.2.1 化学镀镍废液的来源 |
1.2.2 化学镀镍废液的危害 |
1.2.3 化学镀镍废液的处理方法 |
1.3 蒸氨废水的来源、危害和处理方法 |
1.3.1 蒸氨废水的来源 |
1.3.2 蒸氨废水的危害 |
1.3.3 蒸氨废水的处理方法 |
1.4 研究的目标和方法 |
1.4.1 研究的目标和内容 |
1.4.2 研究的方法及技术路线 |
1.5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惠州市某危废处置企业现状及运行情况 |
2.1 惠州市某危废处置企业概况 |
2.2 惠州市某危废处置企业工艺介绍(HW17、HW22和废水处理站) |
2.2.1 表面处理废物(HW17)处理工艺及流程 |
2.2.2 表面处理废物(HW17)处理主要生产设备 |
2.2.3 含铜废物(HW22)处理工艺及流程 |
2.2.4 含铜废物(HW22)处理主要生产设备 |
2.2.5 废水处理站处理工艺及流程 |
2.3 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处理工艺的确定 |
3.1 处理工艺选择的原则和要求 |
3.2 水质水量情况与处理思路分析 |
3.2.1 化学镀镍废液水质特征与处理思路分析 |
3.2.2 蒸氨废水水质特征与处理思路分析 |
3.2.3 综合处理思路分析 |
3.3 综合处理工艺分析与确定 |
3.3.1 方案A:折点氯化+活性污泥+高密度沉淀+纤维过滤 |
3.3.2 方案B:离子交换+活性炭+保安过滤+超滤+反渗透 |
3.3.3 方案C:鸟粪石+芬顿+重捕剂+精密过滤 |
3.3.4 方案比选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综合处理工艺实验 |
4.1 鸟粪石法预处理蒸氨废水 |
4.1.1 实验水样 |
4.1.2 实验所用试剂 |
4.1.3 实验所用仪器 |
4.1.4 实验所用检测方法 |
4.1.5 实验流程设计 |
4.1.6 最佳pH值 |
4.1.7 最佳反应时间 |
4.1.8 最佳投药比 |
4.1.9 最佳反应条件中试 |
4.2 芬顿法处理化学镀镍废液 |
4.2.1 实验水样 |
4.2.2 实验所用试剂 |
4.2.3 实验所用仪器 |
4.2.4 实验所用检测方法 |
4.2.5 实验流程设计 |
4.2.6 最佳稀释倍数 |
4.2.7 最佳投药比例 |
4.3 重捕剂深度除镍 |
4.3.1 实验水样 |
4.3.2 实验所用试剂 |
4.3.3 实验所用仪器 |
4.3.4 实验所用检测方法 |
4.3.5 实验流程设计 |
4.3.6 除镍药剂的选择 |
4.3.7 最佳投加剂量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综合处理工艺效益分析 |
5.1 环境效益 |
5.2 经济效益 |
5.3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3)化学镀废水中镍磷元素的分离与转化过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学位论文数据集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化学镀镍介绍 |
1.1.1 化学镀镍工艺 |
1.1.2 化学镀的应用 |
1.1.3 化学镀镍液特点 |
1.2 化学镀废液特点与危害 |
1.3 镍元素简介 |
1.4 化学镀废液中镍元素分离与转化的研究现状 |
1.4.1 主要处理技术 |
1.4.2 发展方向 |
1.5 研究思路及内容 |
1.5.1 研究思路 |
1.5.2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化学镀废水模拟液中镍元素去除 |
2.1 前言 |
2.2 材料与方法 |
2.2.1 实验原料 |
2.2.2 实验仪器设备 |
2.2.3 表征方法 |
2.2.4 模拟液的配置 |
2.2.5 镍元素去除过程研究 |
2.2.6 镍元素去除率评价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氧化破络pH对镍去除率的影响 |
2.3.2 氨镍比对镍去除率的影响 |
2.3.3 反应温度对镍去除率的影响 |
2.3.4 反应时间对镍去除率的影响 |
2.3.5 陈化时间对镍去除率的影响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化学镀废水氧化破络过程相图的构建及作用 |
3.1 前言 |
3.2 材料与方法 |
3.2.1 实验原料 |
3.2.2 实验仪器设备 |
3.2.3 表征方法 |
3.2.4 镍元素去除率评价 |
3.2.5 相图构建 |
3.2.6 实际废水的处理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凝胶相图的构建 |
3.3.2 反应过程主要元素物料守恒表 |
3.3.3 实际废水的处理 |
3.3.4 凝胶表征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凝胶干燥 |
4.1 前言 |
4.2 材料与方法 |
4.2.1 实验原料 |
4.2.2 实验仪器设备 |
4.2.3 表征方法 |
4.2.4 干燥方法 |
4.2.5 凝胶含水率检测 |
4.2.6 氢氧化镍粉末的纯度检测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凝胶含水率 |
4.3.2 干燥方法探究 |
4.4 氢氧化镍粉末的纯度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镍磷分离反应机理 |
5.1 前言 |
5.2 材料与方法 |
5.2.1 实验仪器设备 |
5.2.2 表征方法 |
5.2.3 镍元素的评价方法 |
5.2.4 磷元素的评价方法 |
5.3 结果与讨论 |
5.3.1 镍转化与分离过程 |
5.3.2 磷分离与转化过程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
6.1 结论 |
6.2 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科研成果及发表论文 |
导师及作者简介 |
附件 |
(4)分步电解法回收化学镀镍废液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前言 |
1 实验 |
1.1 废液及实验材料 |
1.2 实验仪器 |
1.3 实验方法 |
1.3.1 除杂电解 |
1.3.2 回收电解 |
2 结果与讨论 |
2.1 除杂电解实验 |
2.1.1 工艺参数对重金属离子去除率的影响 |
2.1.2 工艺参数对重金属离子去除率的影响 |
2.2 回收电解实验 |
2.2.1 工艺参数对总配合物及亚磷酸盐去除率的影响 |
2.2.2 工艺参数对镍回收率的影响 |
3 结论 |
(5)三维电催化氧化处理柠檬酸络合镍废水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柠檬酸及其盐作为镀镍络合剂的应用 |
1.2.1 络合剂在化学镀镍液中作用 |
1.2.2 柠檬酸及其盐性质、用途 |
1.3 化学镀镍废水概况 |
1.3.1 化学镀镍废水来源 |
1.3.2 化学镀镍废水特征 |
1.3.3 化学镀镍废水危害 |
1.4 化学镀镍废水处理方法 |
1.4.1 化学沉淀法 |
1.4.2 离子交换法 |
1.4.3 催化还原法 |
1.4.4 吸附材料法 |
1.4.5 电渗析法 |
1.4.6 综合处理方法 |
1.5 三维电催化氧化技术概况 |
1.5.1 三维电催化氧化反应器 |
1.5.2 三维填充电极材料种类 |
1.5.3 三维电催化氧化法机理 |
1.6 本论文研究目的及内容 |
1.6.1 研究目的 |
1.6.2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三维电催化氧化降解柠檬酸模拟废水的研究 |
2.1 前言 |
2.2 实验部分 |
2.2.1 实验仪器 |
2.2.2 实验主要药剂 |
2.2.3 电催化氧化实验装置 |
2.2.4 实验方法 |
2.2.5 测定分析方法 |
2.3 三维电催化氧化降解柠檬酸废水工艺研究 |
2.3.1 电解质种类对COD去除效果的影响 |
2.3.2 槽电压对COD去除率的影响 |
2.3.3 初始pH值对COD去除率的影响 |
2.3.4 电解质投加量对COD去除率的影响 |
2.3.5 曝气量对COD去除率的影响 |
2.4 三维电催化氧化降解柠檬酸废水机理分析 |
2.4.1 羟基自由基机理 |
2.4.2 活性氯氧化机理 |
2.4.3 柠檬酸降解中间产物及可能降解途径 |
2.5 三维电催化氧化降解柠檬酸废水动力学研究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三维电催化氧化处理柠檬酸络合镍废水的研究 |
3.1 前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实验主要仪器 |
3.3.2 实验主要药剂 |
3.2.3 实验装置 |
3.2.4 实验方法 |
3.2.5 测定分析方法 |
3.3 三维电催化氧化降解柠檬酸络合镍废水工艺研究 |
3.3.1 电解质种类对COD、镍去除效果的影响 |
3.3.2 槽电压对COD、镍去除效果的影响 |
3.3.3 初始pH值对COD、镍去除效果的影响 |
3.3.4 电解质投加量对COD、镍去除效果的影响 |
3.3.5 曝气量对COD、镍去除效果的影响 |
3.4 三维电催化氧化降解柠檬酸络合镍废水机理分析 |
3.4.1 柠檬酸络合镍降解过程紫外光谱分析 |
3.4.2 柠檬酸络合镍降解过程分析 |
3.5 三维电催化氧化降解柠檬酸络合镍废水动力学耦合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三维电催化氧化-化学沉淀耦合工艺处理化学镀镍废水 |
4.1 前言 |
4.2 实验部分 |
4.2.1 实验主要仪器 |
4.2.2 实验主要药剂 |
4.2.3 废水来源及水质 |
4.2.4 实验装置 |
4.2.5 实验方法 |
4.2.6 测定分析方法 |
4.3 三维电催化氧化处理化学镀镍废水研究 |
4.3.1 正交实验因素选取和水平设备 |
4.3.2 正交实验结果及极差分析 |
4.3.3 验证实验 |
4.4 化学沉淀处理 |
4.4.1 沉淀剂种类选择 |
4.4.2 CaO投加量对镍、磷去除率的影响 |
4.4.3 初始pH值对镍、磷去除率的影响 |
4.4.4 反应时间对镍、磷去除率的影响 |
4.4.5 最佳实验条件下实验结果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成果) |
致谢 |
(6)化学镀镍废液的处理与资源化(论文提纲范文)
1化学镀镍废液特点 |
2镍离子的回收 |
2. 1沉淀法 |
2. 2转移利用法 |
2. 3催化还原法 |
2. 4电解法 |
2. 5溶剂萃取法 |
2. 6电渗析法回收镍 |
2. 7各种处理方法的比较( 表2) |
3亚磷酸钠的去除 |
3. 1氧化沉淀法 |
3. 2离子交换法 |
3. 3电渗析法去除亚磷酸根 |
3. 4各种处理方法的比较( 表3) |
4结语 |
(7)化学镀镍废液处理的现状与ENP-1化镍废液处理剂(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1化学镀镍的反应与产物 |
2化学镀镍废液的处理方法[1-3] |
2.1碱沉淀法 |
2.2石灰乳处理法 |
2.3二烷基二硫代氨基甲酸盐处理法 |
2.4离子交换法 |
2.5电渗析法 |
2.6电解法 |
2.7吸附法 |
2.8生物法 |
2.9多种方法的联合处理法 |
2.10催化分解法 |
3ENP-1化学镀镍废液处理新技术[8-11] |
3.1ENP-1化学镀镍废液处理技术的特点 |
3.2ENP-1化学镀镍废液的处理条件 |
3.3ENP-1沉镍剂处理化学镀镍废液的效果 |
3. 3. 1处理印制板酸性化学镀镍废液的效果 |
3.3.2处理五金件酸性化学镀镍废液的效果 |
3. 3. 2处理塑料电镀用碱性化学镀镍液的效果 |
4结语 |
(8)化学镀镍废液的电化学再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Contents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化学镀镍概述 |
1.2.1 化学镀镍的原理以及配方 |
1.2.2 化学镀镍的优点及应用 |
1.2.3 化学镀镍废液的危害 |
1.3 化学镀镍废液的处理研究现状 |
1.3.1 化学沉淀法 |
1.3.2 电解法 |
1.3.3 离子交换树脂法 |
1.3.4 催化还原法 |
1.3.5 间歇取液法 |
1.3.6 电去离子法 |
1.3.7 溶液萃取法 |
1.3.8 电渗析法 |
1.3.9 综合处理法 |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意义 |
1.4.1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1.4.2 本文研究的来源及意义 |
第二章 实验装置设计及分析方法 |
2.1 主要实验仪器与设备 |
2.1.1 电渗析器的组成 |
2.1.2 电解还原实验设备 |
2.1.3 次磷酸的回收实验装置 |
2.2 结果检测和分析方法 |
2.2.1 标准溶液的配置 |
2.2.2 化学镀镍溶液中成分分析 |
第三章 离子交换膜的选择研究 |
3.1 引言 |
3.2 离子交换膜的分类 |
3.2.1 按膜形态结构分类 |
3.2.2 按膜的机能分类 |
3.2.3 按材料分类 |
3.3 离子交换膜的选择透过性理论 |
3.3.1 Sollner双电层理论 |
3.3.2 Donnan效益 |
3.4 离子交换膜的技术指标 |
3.5 离子交换膜的选择 |
3.5.1 实验 |
3.5.2 结果和讨论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化学镀镍废液的再生 |
4.1 电渗析原理及传递过程 |
4.1.1 电渗析原理 |
4.1.2 电渗析传递过程 |
4.2 实验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电流密度的影响 |
4.3.2 处理时间的影响 |
4.3.3 温度的影响 |
4.3.4 膜间距的影响 |
4.3.5 淡化室物料流速的影响 |
4.3.6 持续加水保持体积不变的条件下 |
4.3.7 溶液稀释后进行电渗析 |
4.3.8 阴极室与阳极室共存 |
4.4 再生镀液性能检测及镀层性能研究 |
4.4.1 化学镀镍 |
4.4.2 化学镀镍工艺配方 |
4.4.3 材料及工艺流程 |
4.4.4 镀层测试 |
4.4.5 再生镀液的性能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亚磷酸盐的电化学转化及次磷酸盐的回收 |
5.1 前言 |
5.2 亚磷酸盐的电化学还原 |
5.2.1 电化学还原的初步探讨 |
5.2.2 电化学还原的实践 |
5.3 膜电解回收次磷酸盐 |
5.3.1 ACS膜的考察 |
5.3.2 膜电解回收实验 |
5.3.3 结果与讨论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9)电渗析法再生化学镀镍废液膜的选择及电流和时间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前言 |
2 实验 |
2.1 废液来源及组成 |
2.2 电渗析装置 |
2.3 去除 (损失) 率的测定 |
3 结果与讨论 |
3.1 离子交换膜的选择 |
3.2 电流密度和处理时间的影响 |
3.2.1 电流密度 |
3.2.2 处理时间 |
3.3 再生镀液性能检测 |
4 结论 |
(10)化学镀镍废液处理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化学镀镍概述 |
1.2 化学镀镍废液的成份及危害 |
1.3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1.4 国内外研究概况及发展趋势 |
1.4.1 化学镀镍废液中镍的回收处理 |
1.4.2 化学镀镍废液的再生利用 |
1.5 研究的目的、内容及技术路线 |
1.5.1 研究目的 |
1.5.2 研究内容 |
1.5.3 技术路线 |
2 试验材料及方法 |
2.1 试验仪器及试剂 |
2.1.1 试验仪器 |
2.1.2 试验试剂 |
2.2 试验内容与方法 |
2.2.1 化学沉淀法处理镍 |
2.2.2 化学沉淀法处理磷 |
2.2.3 Fenton 氧化法处理 COD_(Cr) |
2.2.4 混凝沉淀处理 COD_(Cr) |
2.3 分析方法 |
2.3.1 镍离子浓度的测定 |
2.3.2 碘量法测定次磷酸盐及亚磷酸盐 |
2.3.3 总磷的测定 |
2.3.4 COD_(Cr)的测定 |
2.4 试验水样 |
3 结果与讨论 |
3.1 化学镀镍废液中镍的处理效果 |
3.1.1 硫化钠投加量的影响 |
3.1.2 反应时间的影响 |
3.1.3 温度的影响 |
3.1.4 pH 的影响 |
3.2 化学镀镍废液中磷的处理效果 |
3.2.1 氧化钙投加量对磷去除率的影响 |
3.2.2 pH 对磷去除率的影响 |
3.2.3 反应温度对磷去除率的影响 |
3.2.4 反应时间对磷去除率的影响 |
3.3 Fenton 氧化法去除化学镀镍废液中的 COD_(Cr) |
3.3.1 FeSO_4·7H_2O 投加量 |
3.3.2 H_2O_2投加量 |
3.3.3 pH 的影响 |
3.3.4 反应温度的影响 |
3.3.5 反应时间的影响 |
3.4 化学混凝法 |
3.4.1 PH 对混凝效果的影响 |
3.4.2 反应温度对混凝效果的影响 |
3.5 三阶段对 COD_(Cr)去除率的比较 |
3.6 化学镀镍废液处理费用 |
4 结论 |
4.1 化学镀镍废液中镍的处理效果 |
4.2 化学镀镍废液中磷的处理效果 |
4.3 芬顿氧化法的处理化学镀镍废液中 COD_(Cr)效果 |
4.4 化学混凝法处理化学镀镍废液中 COD_(Cr)效果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四、化学镀镍液的再生与回用(论文参考文献)
- [1]面向未来的表面精饰新技术——废水的资源回收和利用[A]. 方景礼. 2021'全国转化膜及表面精饰技术论坛论文集, 2021
- [2]化学镀镍废液处理工艺的优化[D]. 钟捷.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5)
- [3]化学镀废水中镍磷元素的分离与转化过程研究[D]. 徐紫寅. 北京化工大学, 2019(06)
- [4]分步电解法回收化学镀镍废液的研究[J]. 靳俊玲,戴玲,丁祥. 电镀与环保, 2017(06)
- [5]三维电催化氧化处理柠檬酸络合镍废水的研究[D]. 唐益洲. 湖南师范大学, 2017(01)
- [6]化学镀镍废液的处理与资源化[J]. 李尚桦,黄瑛,洪锋. 四川环境, 2015(05)
- [7]化学镀镍废液处理的现状与ENP-1化镍废液处理剂[J]. 方景礼. 电镀与精饰, 2015(10)
- [8]化学镀镍废液的电化学再生研究[D]. 宋清. 广东工业大学, 2013(10)
- [9]电渗析法再生化学镀镍废液膜的选择及电流和时间的影响[J]. 何湘柱,宋清,赵国鹏. 电镀与涂饰, 2012(09)
- [10]化学镀镍废液处理实验研究[D]. 张江丽. 西安科技大学, 20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