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蛋白质组与心血管疾病(论文文献综述)
邢国芳[1](2021)在《橙皮素对链脲霉素诱导的糖尿病大鼠冠状动脉损伤作用的蛋白质组学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本研究基于TMT定量蛋白质组学技术,联合生物信息学分析,以正常大鼠为对照,建立链脲霉素(streptozocin,STZ)诱导的1型糖尿病大鼠模型,研究糖尿病大鼠冠状动脉差异表达蛋白情况,寻找糖尿病大鼠冠状动脉损伤的蛋白生物标志物和生物途径,以及橙皮素干预后相关蛋白和通路调节变化。从蛋白质组学角度为进一步阐明糖尿病冠状动脉损伤机制及橙皮素改善冠状动脉损伤的靶点提供生物学依据。方法:本实验选取60只健康雄性SD大鼠作为实验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糖尿病模型组、橙皮素治疗组,每组20只。除对照组外,其余两组大鼠腹腔注射STZ 65mg·kg-1建立糖尿病大鼠模型,血糖>16.7 mmol·L-1且持续1周以上认定大鼠糖尿病模型造模成功。对照组给予同体积的柠檬酸盐缓冲液。橙皮素治疗组于STZ注射2周后,灌胃橙皮素100 mg·kg-1·d-1,对照组和糖尿病模型组灌胃等量0.1%羧甲基纤维素钠溶剂。持续4周后,急性体外剥离大鼠心脏,分别制备冠状动脉HE染色切片以及蛋白质组学样本。基于TMT标记技术,联合LC-MS/MS质谱分析,通过质谱Max Quant搜库,采用Uniprot数据库鉴定蛋白。蛋白进行定性定量分析后,对筛选的差异表达蛋白(P-value<0.05,FC>1.2或FC<1/1.2)进行功能富集分析,筛选得到与糖尿病大鼠冠状动脉损伤相关的蛋白生物标志物和生物途径及橙皮素干预后的相关蛋白变化与调节通路,并利用Western Blotting验证KNG1、S100A8、S100A9在对照组、糖尿病模型组及橙皮素治疗组中的表达水平差异。结果:1、橙皮素改善糖尿病大鼠的体重下降和血糖升高情况。实验结束时,与对照组相比,糖尿病模型组大鼠体重明显降低,血糖水平显着升高。橙皮素干预后,糖尿病大鼠体重降低和血糖水平升高均有所改善。2、橙皮素减轻糖尿病大鼠冠状动脉的损伤情况。与对照组相比,糖尿病模型组大鼠冠状动脉内皮细胞排列紊乱,平滑肌细胞增生,血管壁增厚,管腔变窄。橙皮素干预后,糖尿病大鼠冠状动脉病理变化减轻,但仍有增厚。3、糖尿病模型组与对照组相比,冠状动脉差异表达蛋白有432个,222个上调,210个下调。筛选出参与糖尿病冠状动脉损伤的蛋白生物标志物主要有CD36、FABP4、HMGCS2、ABCD3、CAT、GPx7、GPx8、GSTP1、GSTT2、GSTO1等,涉及脂肪的消化和吸收、脂肪酸降解、PPAR信号通路、过氧化物酶体功能、维持氧化还原稳态等。此外,还有一些未富集到明显通路但参与糖尿病冠状动脉损伤的蛋白:TXNIP、TUBAL3、CRYAB、ANGPT4、SCN7A、AGTR1、EIF4ENIF1,GLUT4、ITGA8、CALR、Apo E、CTTN、C3、ATP1A3、CLIC4等。4、橙皮素治疗组与糖尿病模型组相比,冠状动脉差异表达蛋白有69个,22个上调,47个下调。筛选到的差异表达蛋白有S100A8、S100A9、KNG1、FPPS、CDKN1B、DAP、CHD8、FBXL4等,功能涉及炎症过程、补体和凝血途径、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等。5、Western Blotting实验验证候选差异表达蛋白S100A8、S100A9、KNG1在糖尿病大鼠冠状动脉中的表达均显着上调,橙皮素治疗组明显下调,与蛋白质组学结果一致。结论:1、橙皮素可以改善糖尿病大鼠体重下降和血糖升高,并减轻糖尿病冠状动脉损伤。2、糖尿病冠状动脉损伤主要与脂肪酸代谢异常、过氧化物酶体功能异常、氧化还原稳态失调有关,另外炎症过程、细胞骨架变化、细胞增殖、血管重构、葡萄糖转运异常、离子通道变化、补体和凝血途径也与血管损伤密切相关。3、橙皮素可通过下调S100A8、S100A9、KNG1表达来改善糖尿病大鼠冠状动脉损伤,其相关机制可能与调节炎症过程、补体和凝血途径有关。
王畅[2](2021)在《恩格列净改善心衰大鼠心功能的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指出背景和目的:心力衰竭(心衰)是各种心血管疾病的最终转归,多种心血管疾病独立危险因素会诱导或加重心衰的发生,如糖尿病、高血压、心肌肥厚等等。糖尿病是心衰发生发展中一项重要的独立危险因素,同时也是导致心衰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糖尿病经常伴发肥胖,高血压和胰岛素抵抗等危险因素,这些因素会导致心肌肥厚,从而进一步加重心衰。研究表明在心衰患者中,同时患有糖尿病的患者较非糖尿病患者死亡风险增加了两倍。因此在治疗糖尿病的同时如何改善心功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SGLT2抑制剂是一类具有改善心功能作用的降糖药物,它对心功能的改善作用在糖尿病及非糖尿病人群中均有体现,表明SGLT2抑制剂对心功能的改善作用可能存在独立于其降糖作用的机制,然而目前对于相关作用机制的研究尚不完备。现有的SGLT2抑制剂中,以恩格列净(EMPA)的心功能改善作用最为显着,因此本研究将恩格列净作为研究对象,通过结扎冠脉前降支构建心梗后心衰大鼠模型,并分组给药,通过心功能相关检测明确恩格列净的心功能改善作用;通过组学测序分析心衰组和恩格列净治疗组的m RNA及蛋白质表达谱,寻找药物作用靶点;根据测序结果推测恩格列净可能作用于改善心肌肥厚,利用血管紧张素Ⅱ(Ang Ⅱ)诱导构建体外心肌细胞肥大模型,通过western blot方法检测经恩格列净处理后的心肌肥大细胞中ERK1/2通路关键分子的表达情况,推测出恩格列净通过抑制ERK1/2通路及其下游分子从而达到抑制心肌细胞肥大、改善心功能的作用。方法:结扎Wistar大鼠冠脉前降支构建心肌梗死模型,在心肌梗死4周后开始灌胃给药,分为对照组(假手术组)、模型组(心衰组)、恩格列净低剂量治疗组及高剂量治疗组,前两组给予生理盐水,后两组分别给予恩格列净4 mg/kg/d和10mg/kg/d,持续3周。给药结束后超声心动图评估心功能并处死。取心脏观察其大体形态,分离左心室行HE、Masson染色;分离左室非梗死区心肌组织用于转录组及蛋白质组学检测。根据测序结果,推测恩格列净可能作用于改善心肌肥厚,并通过体外细胞实验进行验证。使用Ang Ⅱ诱导构建体外H9C2心肌细胞肥大模型,检测不同Ang Ⅱ作用浓度和时间下细胞活力和细胞面积,从而确定Ang Ⅱ诱导H9C2细胞肥大的适宜条件。模型构建成功后,将细胞分为对照组(空白组),Ang Ⅱ组和Ang Ⅱ+EMPA组,通过Western blot检测经典肥大通路(ERK1/2通路)关键蛋白的表达,分析恩格列净对心肌细胞肥大的调控机制。结果:1.恩格列净可以改善心衰大鼠心功能恩格列净高剂量治疗组与心衰组相比,大鼠的左室射血分数和左室短轴缩短率显着增加,心肌纤维化及左室肥厚指数显着降低,低剂量治疗组各项指标较心衰组呈改善趋势,但无显着性差异。2.转录组及蛋白质组学测序高剂量治疗组与心衰组相比,组学表达谱呈现差异显着,其中,转录组检测到75个差异表达基因(46个基因表达水平上调,29个基因表达水平下调),蛋白质组检测到80个差异表达蛋白(53个蛋白表达水平上调,27个蛋白表达水平下调)。GO及KEGG通路富集分析提示此过程可能与心肌肥厚相关,多个差异表达基因和蛋白质亦提示与心肌细胞肥大密切相关:转录组中检测到Nppa、G0s2、Fn14表达下调,Prkaa2表达上调;蛋白质组中检测到Myh7、Pin1、Fhl1表达下调,Nmnat3表达上调。其中Nppa(ANP)在临床可作为心衰和心肌肥厚的标志性基因,因而选择ANP作为研究对象进行体外实验验证。3.EMPA可改善Ang Ⅱ诱导的H9C2细胞肥大Ang Ⅱ(1μM,24h)可成功诱导心肌细胞肥大模式。q PCR检测心肌肥大标志性基因(ANP,BNP)、WGA染色测量心肌细胞面积,结果显示,与Ang Ⅱ组相比,Ang Ⅱ+EMPA组心肌细胞的肥大程度明显改善。4.EMPA抑制ERK1/2通路关键分子的表达Ang Ⅱ诱导的H9C2细胞内p-ERK1/2及其下游蛋白表达水平上调,EMPA处理后可降低ERK1/2的磷酸化水平,继而p-GATA4和ANP表达水平下降,抑制了心肌细胞肥大。结论:恩格列净可以通过抑制心肌细胞肥大、改善心肌肥厚,从而改善心功能,它的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抑制心肌细胞内ERK1/2通路来实现的。
张振东[3](2021)在《基于多组学分析AEE抗血管内皮细胞氧化损伤的分子机制》文中认为本研究以H2O2诱导的人脐内静脉内皮细胞(Human umbilical vein endothelial cells,HUVECs)为体外氧化损伤模型,将HUVECs随机分成三组,分别为对照组(正常组)、H2O2组(模型组)和AEE组。采用转录组学、蛋白组学和乙酰化修饰组学技术,从细胞水平上揭示阿司匹林丁香酚酯(Aspirin eugenol ester,AEE)抗内皮细胞氧化损伤的分子机制。采用细胞免疫荧光、蛋白质免疫印迹、基因敲减等分子生物学技术,并通过AMPK/m TOR、PI3K/AKT和ASK1信号通路验证AEE抗血管内皮损伤的分子调控机制。1、与H2O2组相比,AEE组中共有9111个差异表达基因(Differentially expressed genes,DEGs)(p<0.05),其中上调DEGs 4532个,下调DEGs 4579个。DEGs的基因本体论(GO)富集在蛋白质结合、蛋白磷酸化、转移酶活性、细胞核、线粒体膜和内质网上。京都基因和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富集在三羧酸循环、MAPK和m TOR等信号通路上。其中201个DEGs(p<0.01)参与了脂质合成与降解、应激反应和细胞自噬等过程。2、与H2O2组相比,AEE组中共有355个差异表达蛋白(Differentially expressed proteins,DEPs)(p<0.05),其中上调DEPs 205个,下调DEPs 150个。GO富集在抗氧化活性、信号转导上。DEPs主要富集在细胞凋亡、AMPK/m TOR信号通路上。其中,154个DEPs(p<0.01)参与了细胞凋亡、动脉粥样硬化等过程。3、与H2O2组比,AEE组中共有383个差异表达乙酰化蛋白(p<0.05),其中上调154个,下调229个,519个差异表达乙酰化位点(p<0.05),其中上调差异表达乙酰化位点329个,下调差异表达乙酰化位点190个。差异表达乙酰化蛋白的GO富集主要在分子转导和抗氧化活性上。差异表达乙酰化蛋白的KEGG富集主要在细胞糖异生与代谢途径、氧化磷酸化上。其中,109个差异表达乙酰化蛋白和123个乙酰化位点(p<0.01)参与了细胞氧化磷酸化、细胞自噬等过程。4、相对于H2O2组,AEE预处理能显着提高p-AMPK、p-ULK1和Bcl2的表达,显着抑制p-m TOR、p-p70S6K和Bax的表达。分别使用抗氧化剂N-乙酰-L-半胱氨酸(NAC)、自噬抑制剂氯喹(CQ)、自噬激活剂雷帕霉素(RAPA)、AMPK抑制剂和sh RNA技术干预HUVECs,结果表明,AEE能够通过AMPK/m TOR信号通路介导细胞自噬有效地预防H2O2诱导的HUVECs氧化损伤。5、相对于H2O2组,不同浓度的AEE(0.5μM、1.0μM、2.0μM、4.0μM)在不同时间点(6h、12 h、24 h、36 h)处理HUVECs后,p-PI3K、PI3K、p-AKT、AKT表达显着升高。分别使用PI3K抑制剂和sh RNA技术敲减PI3K蛋白,结果表明,AEE能够通过PI3K/AKT信号通路有效地预防H2O2诱导的HUVECs氧化损伤。6、相对于正常对照组,H2O2在不同时间点(8 h、16 h)能够显着提高ASK1、p-p38MAPK和p-SAPK/JNK的表达,显着抑制p-ERK1/2的表达。相对于H2O2组,AEE(1.0μM)在不同时间点(0.5 h、2 h、8 h、16 h)处理HUVECs后,p-p38MAPK、p-SAPK/JNK和ASK1显着降低,p-ERK1/2显着升高。分别使用ASK1、ERK1、ERK2相应的抑制剂和sh RNA敲减ASK1和ERK1/2,结果表明,AEE能够通过ASK1信号通路有效地预防H2O2诱导的HUVECs氧化损伤。综上所述,基于转录组学、蛋白质组学和乙酰化修饰组学联合分析,AEE抗血管内皮氧化损伤的药理活性可能与AMPK/m TOR、PI3K/AKT和ASK1信号通路有关。
杨欣宇[4](2021)在《稳心颗粒调控氧化应激和钙循环防治依鲁替尼诱发房颤的效应机制》文中研究说明背景近年来,随着肿瘤诊疗水平突飞猛进的提高、抗肿瘤药的不断涌现以及精准疗法的应用,肿瘤患者的生存期不断延长。然而,有研究显示,在带瘤生存者当中,约有1/3死于心血管疾病。因此,肿瘤心脏病学这一新兴交叉学科应运而生。依鲁替尼(ibrutinib)是一种布鲁顿酪氨酸激酶(Btk)抑制剂,用于临床治疗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CLL),套细胞淋巴瘤和Waldenstrom巨球蛋白血症,可作为单一疗法或部分疗法联合应用。在既往的临床试验中,与用奥法木单抗治疗的患者相比,依鲁替尼显着提高了患者的生存率。尽管依鲁替尼相对于其他常规化疗显示出较小的毒性,但仍有证据表明,依鲁替尼可以增加出血风险以及心房颤动(AF)的发生率。据报道,接受依鲁替尼治疗的患者房颤发生率高达11%。因此,临床应用依鲁替尼治疗的患者面临巨大挑战。稳心颗粒(WXKL)是我国第一个抗心律失常中成药,其主要成分包括党参、黄精、三七、甘松和琥珀。多项研究表明,稳心颗粒对改善多种原因所致心律失常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稳心颗粒在改善p波离散度和维持阵发性房颤患者窦性心律方面似乎更有效,且可以降低室性早搏综合征(VPCs)的发生率,增加左室射血分数(LVEF)以及改善6分钟步行试验的结果。然而,其深层的机制尚不清楚。目的探索依鲁替尼增强小鼠房颤易感性的机制研究以及稳心颗粒治疗依鲁替尼诱发房颤小鼠氧化应激和钙循环信号通路的作用机制,为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1.采用食道Burst刺激,观察依鲁替尼诱发小鼠房颤的发生率和持续时间;超声心动图检测小鼠心房功能的指标;病理组织染色(Masson染色和天狼星红染色)观察心房组织纤维化程度,以及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心房肌细胞的超微结构的变化。采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和IonOptix系统检测细胞内Ca2+释放,观察依鲁替尼诱发房颤小鼠心房肌细胞钙火花、钙瞬变和线粒体活性氧簇生成的变化。2.采用蛋白质组学技术检测,观察依鲁替尼诱发房颤的心房肌蛋白表达情况,主要使用双向凝胶电泳技术对细胞的蛋白质进行高通量地分离和纯化,再用专业计算机软件进行图像分析,然后通过质谱技术及相关数据信息处理,对凝胶上的蛋白质点进行分析与鉴定,进而观察依鲁替尼诱发房颤小鼠心房肌的蛋白质组变化。3.采用蛋白印迹法(Western blot)进行验证,选取氧化应激信号通路相关蛋白NOX2、NOX4、XO和TGF-□作为对象,研究依鲁替尼诱发房颤小鼠心房肌氧化应激相关蛋白的影响。通过食道Burst刺激验证夹竹桃麻素通过减少心房肌细胞Ca2+释放以及抑制钙循环和氧化应激相关蛋白氧化的钙调蛋白激酶Ⅱ(ox-CaMKⅡ)和磷酸化的钙调蛋白激酶Ⅱ(p-CaMKⅡ,Ser286)的表达,从而减轻依鲁替尼诱发房颤小鼠的心房重构,进一步减少房颤的发生发展。4.采用构建化合物-靶点-疾病网络,筛选出在稳心颗粒调控的房颤的相关通路和靶标蛋白,进行GO富集分析以及KEGG通路分析。利用AutoDock Tools对活性氧(ROS)进行去水、加氢、计算电荷,然后运用AutoDock Vina对其进行分子对接。5.采用蛋白质组学技术检测稳心颗粒治疗依鲁替尼诱发房颤的心房肌蛋白表达情况,观察稳心颗粒治疗依鲁替尼诱发房颤小鼠心房肌差异蛋白的变化。结合分子靶点预测,筛选出稳心颗粒治疗房颤的共有靶标蛋白,然后对共有靶标进行富集分析。6.采用Western blot方法,选取氧化应激信号通路和钙循环通路相关蛋白,NOX2、NOX4、p22-phox、XO、ox-CaMKⅡ、p-CaMKII(Thr-286)和p-RyR2(Ser2814)作为对象,验证稳心颗粒对房颤小鼠心房肌氧化应激信号通路和钙循环信号通路相关蛋白的影响。结果1.食道Burst刺激心电图显示,模型组房颤的发生率较高,且持续时间明显延长。超声心动图测量心功能各项指标显示,模型组心房左右径较长,心房面积较大,E峰/A峰降低。光镜下模型组心肌细胞增大,排列紊乱,细胞间隙增宽,可见少量胶原纤维。透射镜下观察到房颤引起心肌超微结构改变,肌小节和肌质网少、线粒体肿胀及糖原沉积,闰盘分离。使用电生理相关技术检测,模型组的钙瞬变幅度明显增加,衰减时间延长。模型组的心房肌细胞内钙火花的发生频率明显增加。通过对线粒体ROS的检测,模型组心房肌细胞内线粒体ROS的产生是逐渐增加的,而DTT组的线粒体ROS产生的趋势减少。2.iTRAQ蛋白质组技术进行依鲁替尼诱发房颤后差异蛋白的鉴定及筛选。通过对差异蛋白的聚类分析、GO富集分析及KEGG通路分析信号通路的相关蛋白可能参与的病理生理过程。发现目前心律失常研究领域作为生物标记物的蛋白,如Xanthine dehydrogenase/oxidase,NADH-ubiquinone oxidoreductase chain 1,Deoxyguanosine kinase,NADH dehydrogenase[ubiquinone]1 beta subcomplex subunit 1 Biliverdin reductase B(Flavin reductase(NADPH))等。这些差异表达的蛋白质与ROS相关信号通路有关。3.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依鲁替尼治疗小鼠通过氧化应激增加ox-CaMK Ⅱ,p-CaMKⅡ(Ser286),p-RyR2(Ser2814)和TGF-β的表达而引起钙超载和心房纤维化。夹竹桃麻素是一种NOX抑制剂,能够抑制氧化应激相关蛋白ox-CaMK Ⅱ和p-CaMKⅡ(Ser286)的表达,减轻了依鲁替尼诱发房颤小鼠的心房重构,进而减少房颤的发生发展。4.预测稳心颗粒治疗房颤的靶点,对“活性化合物—潜在靶点”网络进行分析得到64个关键靶点,进行靶点蛋白-蛋白相互作用(PPI)网络图。结果表明,Cat、IL-6、MAPK14、Casp3等是稳心颗粒治疗房颤的关键靶点。采用分子对接方法观察稳心颗粒的主要成分与关键靶点的最佳嵌合结构。通过GO功能富集分析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氧化应激信号通路、钙离子信号通路,Toll样受体信号通路等。5.蛋白质组学方法鉴定稳心颗粒治疗依鲁替尼诱发房颤小鼠心房差异蛋白,筛选出336关键靶点,然后通过聚类分析、GO功能富集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结合预测的分子靶点进行分析,筛选出25个共有关键靶点。通过GO功能富集分析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氧化应激相关信号通路、钙离子信号通路,Toll样受体信号通路等直接或者间接参与房颤的形成,明确关键靶点间的相互作用。6.Western blot进行验证,选择氧化应激信号通路和钙循环信号通路的相关蛋白,深入研究稳心颗粒对依鲁替尼诱发房颤小鼠氧化应激信号通路相关蛋白NOX2、NOX4、p22-phox、XO、ox-CaMK II、p-CaMKⅡ(Thr-286)和 p-RyR2(Ser2814)表达的变化。进一步明确稳心颗粒能够通过调控氧化应激和钙循环相关信号通路上的关键蛋白,而改善房颤的发生发展。结论1.依鲁替尼通过激活NOX以增加ROS,导致ox-CaMKⅡ中的蛋氨酸281/282氧化,从而增加RyR2上的丝氨酸2814,导致舒张期Ca2+泄漏增强,从而促进小鼠心房肌的电重构和结构重构。夹竹桃麻素是一种NOX抑制剂,通过抑制氧化应激相关蛋白ox-CaMKⅡ和p-CaMKⅡ(Ser286)的蛋白表达,减轻了依鲁替尼诱发房颤小鼠的心房重构。2.分子预测结合蛋白质组学筛选出25个靶点蛋白,这些标志物主要涉及氧化应激和钙循环信号通路相关蛋白。稳心颗粒能够通过调控这些通路相关的蛋白表达,而改善房颤的发生和发展,从信号与物质、结构变化的内在关系阐明其分子作用机制,为临床应用提供重要依据。
许敏[5](2021)在《离体-在体外推多酚酸复方舒血管主角阿魏酸后的mRNA-LncRNA-激酶调节网络》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基于BAP策略,我们通过UPLC-QDA确定了 GXII/葡萄汁吸收入血的有效成分,经过药效学比较我们确定了 GXII和CGJ舒血管的代表性成分FTA和SF,但是其具体舒血管机制还不清楚。同时,我们发现虽然FA生物利用度低,但发挥了母方大部分的疗效。而前期课题组也通过在体VTI,离体血管和内皮细胞等实验确定了 FA抗氧化舒的疗效以及通过Ghrelin-Src/PI3k/Akt/eNOS磷酸化通路发挥作用,明确了 FA舒血管机制。目的:基于前期实验,我在完善CGJ方法学的情况下,进一步深入研究GXII/CGJ的代表性成分FTA/SF的舒血管机制,了解FA调控氧化应激内皮细胞模型的作用形式。同时拟通过转录组和磷酸化蛋白质组学发现新的基因/蛋白,完善已有的分子信号通路。方法:1.对CGJ 6成分进行天内天间精密度、稳定性、回收率、基质效应的测定2.在离体血管和内皮细胞上同步验证GPSDS/CPSDS及其主要吸收成分FTA/SF的舒血管效果,并通过PP2,Wortmannin,L-NAME对其抑制,探究其舒血管机制。3.建立FA作用健康/氧化损伤内皮细胞的模型,观察FA的剂量/时间依赖性以及氧化损伤模型建立其H2O2浓度和时间的关系。4.FA介导的氧化损伤内皮细胞LncRNA转录组学和磷酸化蛋白组学研究。结果:1.CGJ6成分方法学具有合适的精密度、线性范围、稳定性、提取率、回收率,且未见明显基质成分干扰,各个精密度均<15%;2.GPSDS/CPSDS及其主要吸收成分FTA/SF均能在PE预收缩后显着舒张离体血管环,同时对于氧化损伤内皮细胞均能增加NO和eNOS浓度,降低ROS含量,在预处理PP2,Wortmannin,L-NA抑制剂后,其各个效果均被拮抗;3.FA能治疗H2O2诱导的氧化应激模型,增加NO浓度,降低ROS含量,且呈时间剂量依赖性,但是对健康内皮无效;FA的短期(1h)治疗效果,和长期(12h)的保护效果较好;eNOS抑制剂L-NAME能明显抑制FA对氧化损伤内皮细胞的eNOS表达;4.RNA-seq共发现共性对抗mRNA 1170个,共性对抗lncRNA426个,将以上基因通过KEGG通路富集,我们发现了 Necroptosis(坏死信号通路)、mTOR(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标信号通路)、MAPK(丝裂原激活蛋白激酶)信号通路、cAMP(环腺苷3’,5’-单磷酸)信号通路等等。5.蛋白组学确定了 20个磷酸化差异蛋白为阿魏酸调控内皮功能的共性基因,其中先升后降的差异修饰蛋白有11个,先降后升的差异修饰蛋白有6个,KEGG富集的主要通路有有mTOR信号通路、鞘脂代谢、氨基糖和核苷酸糖代谢、磷脂酶D信号通路。同时,蛋白组学还发现APRT、Dnmt1、Rps3、Sept2、Rif1、Itrp3、Pxn等共性对抗蛋白与氧化应激相关,为下一步需要关注的重要磷酸化差异蛋白。结论:本实验完善了葡萄汁6成分的方法学确定了冠心二号/葡萄汁主要吸收成分FTA/SF的舒血管机制,同时建立了成熟的内皮细胞氧化损伤细胞模型体系,确定了阿魏酸治疗保护效果,为后期实验奠定基础。,同时基于mRNA和LncRNA转录组学,磷酸化蛋白质组学筛选了阿魏酸调控内皮细胞氧化损伤的相关差异基因,并通过生物信息学了解了阿魏酸介导氧化损伤内皮细胞的大致功能。
黄玮[6](2020)在《基于代谢组学和蛋白质组学技术的阿霉素致大鼠心力衰竭机制研究》文中提出心力衰竭(Heart Failure)是病理生理原因极其复杂的疾病,诊断和治疗难度大,病死率极高。临床上治疗心力衰竭的药物有助于缓解症状但治愈率低,而且目前研究发现的许多心力衰竭的治疗靶点均具有成药性低等缺点,因此发现心力衰竭疾病新的关键靶点极其重要,这不仅有助于多靶点治疗,也有助于在心衰的治疗上有关键的突破。本研究采用阿霉素进行大鼠心力衰竭模型的建立,进行无靶向代谢组学和TMT标记定量蛋白质组学研究。首先,进行以UPLC-Q-TOF/MS技术为基础的无靶向代谢组学研究,获取阿霉素致大鼠心力衰竭的差异代谢物;其次,进行以TMT标记技术为基础的定量蛋白质组学研究,获得阿霉素致大鼠心力衰竭的差异蛋白;最后将两组学数据进行关联整合分析,寻找与心力衰竭之间起着桥梁作用的差异蛋白和小分子代谢产物,筛选出关键靶点及代谢通路,并采用Western bolt方法对相关的节点蛋白进行验证。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本研究以阿霉素为模型药来构建大鼠心力衰竭模型。超声指标结果显示,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的EF、FS、LVPW,s均有明显降低(p<0.01),LVPW,d呈降低趋势(p<0.05),LVID,d、LVID,s显着性增大(p<0.01),说明阿霉素对大鼠心脏收缩功能和心脏结构均造成了严重损伤;生化结果显示,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的LDH、CK和CK-MB三个指标均呈显着升高的趋势(p<0.01),表明大鼠心脏功能受损严重;病理组织学观察结果表明大鼠心肌组织损伤严重。综合以上结果可证实阿霉素致大鼠心力衰竭模型的成功复制。2.为了获取心力衰竭差异代谢标志物,采用UPLC-Q-TOF/MS技术对大鼠血浆样本进行无靶向代谢组学分析。经方法学验证、数据前处理等操作后,对数据进行了多元统计学分析,共筛选了色氨酸、酪氨酸、谷氨酰胺、α-酮戊二酸等21个心力衰竭潜在生物标志物。随后采用ROC曲线和聚类分析两种方式对筛选的生物标志物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这21个生物标志物对诊断心力衰竭具有较好的准确性。最后基于Met PA数据库对这些标志物及其变化趋势进行分析,推测心力衰竭主要涉及能量代谢、氨基酸代谢、脂肪酸代谢和甘油磷脂代谢,为心力衰竭的机制研究提供了可靠依据。3.基于TMT标记结合LC-MS/MS技术对心肌组织进行定量蛋白质组学分析,鉴定并定量出278个表达发生显着性变化的蛋白,其中118个蛋白发生上调,160个蛋白发生下调。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差异蛋白可有效将两个组分开,说明差异蛋白筛选的合理性。对差异蛋白进行GO功能富集分析,发现心力衰竭与代谢产物和能量的生成、ATP代谢过程、嘌呤核糖核苷酸代谢过程、呼吸电子传输链、葡糖糖分解代谢等重要生物过程密切相关。除此之外,KEGG通路富集分析,发现谷胱甘肽代谢、糖酵解、心肌收缩等信号通路在心力衰竭中发挥重要作用。通过对以上通路进行分析和讨论后,发现心力衰竭与氧化应激、能量代谢紊乱和心肌细胞Ca2+失衡等密切相关,为后续整合分析奠定了基础。4.基于代谢组学和蛋白质组学的结果,将二者数据进行交汇分析后发现Acaa2、Atp5j等25个差异蛋白与心力衰竭差异代谢物联系紧密,涉及的通路主要包括脂肪酸代谢、糖酵解、氨基酸代谢、甘油磷脂代谢、谷胱甘肽代谢以及心肌收缩。推测心力衰竭的重要机制是脂肪酸代谢和糖代谢的异常干扰了下游TCA循环使心肌供能不足,引起心脏ROS蓄积共同导致钙离子稳态影响心脏收缩功能。除此之外,这些蛋白大多数位于通路下游,因此找到上游关键靶蛋白极为重要。本实验还运用String数据库的蛋白预测功能,选取了蛋白质组学结果中发挥重要作用的蛋白和已知的阿霉素靶点蛋白来共同预测上游蛋白,最终富集出上游潜在关键靶点蛋白PTP1B,推测PTP1B可能是纠正心肌能量代谢紊乱及氧化应激的潜在关键靶标,这为心力衰竭疾病的有效治疗提供了一条新的思路。5.基于发现的潜在靶点蛋白PTP1B及其下游通路,本实验还采用Western blot技术检测下游IRS、HIF-1α、Nrf2以及HK-2的表达。结果表明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中IRS蛋白的表达水平显着性上升,p-IRS1、HIF-1α、Nrf2以及HK-2蛋白的表达水平显着性下降,说明PTP1B在供能不足与氧化应激共同导致的心肌收缩失常从而引发心力衰竭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可作为治疗心力衰竭的一个重要潜在靶点。这不仅为心力衰竭提供了一个新的治疗靶点,还为后续的新药研发等提供了新的策略,但本研究中仅进行了初步的验证,因此还需要进一步从细胞和动物水平对靶蛋白进行功能验证。
李洁[7](2020)在《芪参益气方调节慢性心衰能量代谢的作用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慢性心力衰竭(Chronic heart failure,CHF)是一种复杂的综合症,也是导致终末期各种心血管疾病发生的主要因素。而心肌梗死(Myocardial infarction,MI)后的心肌重塑是CHF的主要病理基础,MI后,长时间的心肌缺血促进心肌细胞凋亡和肥大,并引发一系列炎症和免疫反应是导致心脏结构和功能重塑的主要原因。代谢功能障碍与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密切相关,心肌缺血状态下,线粒体形态和生物发生受损,葡萄糖和脂质代谢的紊乱是导致代谢功能失调的主要原因。经过临床的实践和总结,中医在治疗心衰方面积累了的宝贵经验。《中国慢性心力衰竭中医专家共识》对心衰的中医证候进行了规范并归纳总结出心气虚、血瘀是心衰的关键病机,而益气活血法成为被广泛认同的治疗心力衰竭的基本治疗原则。因此,中医的治疗原则是根据心衰的特征,并结合关键病因病机,采用“益气活血”的治法,为预防心衰提供新思路。芪参益气方由黄芪,丹参,三七和降香组成,具有滋补益气,活血化瘀,促进气血循环的功效。前期的研究发现,芪参益气方可以通过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enin-angiotensin-aldosterone system,RAAS)的不同靶点作用于MI。研究表明,芪参益气方对MI诱导的HF具有多种治疗作用,包括抗炎,抗纤维化,抗凋亡,抑制RAAS活化和脂质代谢紊乱。这些均揭示了芪参益气方的药理机制将为推动治疗MI开发了良好前景。目的:在芪参益气方防治心血管疾病的相关研究中,从能量代谢和线粒体结构功能变化等途径了解其作用特点和机制及药物干预的分子路径和靶位尚需深入研究。因此,本课题拟建立慢性心力衰竭模型,应用芪参益气方对模型进行干预,基于能量代谢调控在心衰中的重要作用,探讨芪参益气方对慢性心力衰竭大鼠心脏的保护作用及机制。为芪参益气方进一步的开发利用、CHF的预防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方法:1.本研究采用经典的冠状动脉左前降支结扎(Ligation of left anterior descending coronary artery,LAD)的方法建立慢性心力衰竭模型,利用超声和血流动力学进行心脏功能的评价,考察芪参益气方对心脏功能的影响。采用苏木素-伊红(Hematoxylin-eosin,HE)染色、麦胚凝集素(Wheat germ agglutinin,WGA)染色、Masson染色、免疫荧光、心肌酶学、酶联免疫吸附等方法明确芪参益气方对心肌重构的保护作用。2.通过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细胞超微结构,对线粒体结构的完整性考察,并利用Seahorse细胞能量代谢分析系统对线粒体的呼吸功能进行评价,系统的探究芪参益气方对慢性心力衰竭线粒体结构功能的保护作用;并通过Western Blotting和Realtime-PCR法考察芪参益气方对心肌代谢重构潜在的分子机制。3.利用蛋白组学和代谢组学分析,明确芪参益气方对慢性心力衰竭模型具有调节作用异常变化蛋白及通路,并通过Western Blotting和Realtime-PCR法考察芪参益气方对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α(Peroxisome proliferators-activated receptors,PPARα)信号通路相关蛋白表达水平以及基因表达水平的影响,初步探究了芪参益气方对心肌保护的作用机制。结果:1.对大鼠心脏功能评估的实验结果显示,MI诱导的慢性心衰大鼠心脏表现为明显的左心室腔扩张及室壁运动减弱,心肌细胞形态排列紊乱,胶原纤维成分增多。而芪参益气方可以改善左心室室壁运动状态和心肌损伤预后的生物学指标及心肌组织异常,减轻左心室腔的扩张及心肌梗死后的心肌纤维化程度,降低了 MI诱导的大鼠心脏中胶原蛋白的表达量,从而显着改善心肌梗塞诱导的慢性心力衰竭大鼠心功能。2.对大鼠心肌能量代谢功能评估的实验结果显示,MI诱导的慢性心衰大鼠心脏底物利用发生紊乱,心肌线粒体形态和呼吸功能损伤,ATP含量减少,能量供应不足。而芪参益气方可以显着改善线粒体结构和呼吸功能,增加ATP的产生,并通过对PPARα信号通路相关蛋白 PPARα、GLUT1(Glucose Transporter1,GLUT1)、GLUT4(Glucose Transporter4,GLUT4)、CPT1A(Carnitine palmitoyl transferase 1A,CPT1A)表达水平以及基因表达水平的影响调节心肌细胞中的脂肪酸(fatty acid,FA)的氧化,改善心肌梗塞大鼠的心脏底物利用,从而发挥心肌保护作用。3.对蛋白质组学和代谢组学的研究结果显示,MI诱导的慢性心衰大鼠心肌组织蛋白及血浆代谢物发生明显的改变,提示了芪参益气方主要是参与涉及乳糖,同型半胱氨酸,缬氨酸,亮氨酸和异亮氨酸的降解,葡萄糖丙氨酸循环,糖异生,酮体代谢,乙酰基向线粒体的转移等代谢通路的调节,并通过对PPARα信号通路相关蛋白表达水平以及基因表达水平的影响来发挥心肌保护作用。结论:芪参益气方可以通过改善心肌梗塞诱导的慢性心力衰竭大鼠心功能和心脏底物利用,及其对心肌代谢重构潜在作用靶点的调控,并通过对心衰模型异常变化蛋白及代谢通路的调节来发挥心肌保护作用。
张湘卓[8](2020)在《基于DNA羟甲基化修饰调控mRNA表达探讨早发冠心病血瘀证相关易感基因》文中认为目的:根据早发冠心病(premature coronary heart disease,PCHD)血瘀证患者外周血DNA羟甲基化(DNA hydroxymethylation)状态和全基因组芯片m RNA表达,筛选两者的差异基因并取交集,探索早发冠心病血瘀证易感基因及疾病发生发展的作用机制。方法:(1)根据早发冠心病诊断标准和中医辨证标准从422例样本中筛选出早发冠心病血瘀证患者20例、早发冠心病非血瘀证患者20例、非早发冠心病血瘀证患者20例、健康人20例;从上述样本中每组选6例,每例取外周血3 m L,根据DNA羟甲基化免疫共沉淀芯片(h Me DIP-Chip)检测DNA羟甲基化状态,通过组间比较分析筛选出调控早发冠心病血瘀证的差异基因;(2)选取早发冠心病血瘀证组和健康对照组各6例,每例取外周血2 m L,根据全基因表达谱芯片检测基因组m RNA的表达,综合DNA羟甲基化和m RNA的表达水平取交集筛选出与早发冠心病血瘀证相关的差异基因,并进行GO功能和KEGG分析。结果:(1)hMe DIP-chip芯片结果显示:各组间比较差异羟甲基化基因共计4980个,主要分布在高Cp G密度启动子区,对比早发冠心病血瘀证组与健康对照组结果显示DNA羟甲基化修饰表达上调的基因224个、下调649个。(2)全基因表达谱芯片结果显示:与早发冠心病血瘀证相关的差异表达基因有405个,其中m RNA表达上调112个,下调293个。综合DNA羟甲基化和m RNA的表达水平取交集,两者存在共同差异基因11个,其中上调4个,下调7个。(3)经GO功能和KEGG分析,与这些差异基因相关的信号通路有20余条,如核苷酸剪切修复(Nucleotide excision repair)、内吞作用(Endocytosis)等。(4)早发冠心病血瘀证组富含亮氨酸重复序列免疫球蛋白样蛋白1(LRIG1)、β-2A微管蛋白基因(TUBB2A)DNA羟甲基化和m RNA表达程度均降低(P<0.05或P<0.01)。结论:(1)DNA羟甲基化差异基因表达下调的有694个、m RNA表达下调的有293个,两者存在相同的差异基因11个,其中7个低表达,说明这些共同差异基因的低表达可能是导致早发冠心病血瘀证发生发展的机制之一。(2)通过GO功能和KEGG分析,11个共同差异基因相关的相关通路有20余条,主要与血管内皮损伤、炎症、斑块及脂质代谢等有关,提示以上通路与早发冠心病血瘀证发生发展的机制相关联。(3)早发冠心病血瘀证组TUBB2A、LRIG1基因DNA羟甲基化和m RNA表达程度均降低(P<0.05或P<0.01),且与EGFR互作用,可能是由于TUBB2A、LRIG1被抑制或突变导致低表达,从而减弱了对EGFR的负向调节使其高表达,干扰了表皮生长因子信号正常传递,影响心肌和血管平滑肌细胞重构的信号转导,导致早发冠心病血瘀证的发生发展,故LRIG1、TUBB2A基因DNA羟甲基化调控其m RNA低表达可能是早发冠心病血瘀证发生发展的危险因素之一。
倪瀚文[9](2020)在《心房颤动血清外泌体蛋白质组学分析》文中研究说明心房颤动(atiral fibrillation,AF)是临床上最常见的慢性心律失常。房颤致死的主要原因与栓塞事件和心力衰竭有关。房颤的发生与发展极其复杂,目前的研究尚未能全面、深入地解释其机制。近期的研究表明外泌体(exosome)是心血管患者的一个研究方向。外泌体是由多种细胞类型释放的膜包被物,其中包含了m RNA、micro RNA(mi RNA)和一些非编码RNA以及蛋白质等,其包含的内含物是疾病相关机制的研究对象,同样也可以作为潜在的生物标志物。目前尚未见有关AF患者外泌体研究的报道,本研究试图将来自AF患者和健康对照组的血清外泌体进行研究,比较其蛋白质组学的变化。从AF患者和健康对照组血清中分离外泌体,通过免疫印迹分析(western blot)和透射电子显微镜(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e,TEM)对外泌体进行鉴定。将得到的AF患者和健康对照组血清外泌体利用非标记液相色谱-串联质谱分析技术(label-free liquid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Label-free LC-MS/MS)定量分析血清外泌体蛋白质组学的变化。共鉴定得到695种蛋白质,以倍数大于2.0倍(上调大于2倍或者下调小于0.5)且<0.05的标准筛选差异表达蛋白。一组样品中两次及以上不为空值,另一组所有数据均为空值,这样筛选得到的差异蛋白质数是:在AF患者组中39个蛋白质丰度较对照组升高,18个蛋白质丰度较对照组降低。此外,有40个蛋白质仅在AF患者组中表达,75个蛋白质仅在对照组中表达。将这些血清外泌体差异表达的蛋白质进行了GO(gene ontology)、KEGG(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蛋白质互相作用(protein-protein interaction,PPI)等一系列生物信息学分析后发现,其差异蛋白主要集中在凝血系统、补体系统和蛋白质折叠这三方面的变化。利用平行反应监测质谱法(parallel reaction monitoring mass spectrometric,PRM-MS)进一步证明AF患者血清外泌体蛋白质组的变化与补体系统和蛋白质折叠有关。本研究结果表明AF患者血清外泌体蛋白质的表达与正常对照组之间存在差异,AF患者血清外泌体蛋白质组主要在血液凝固、补体系统和蛋白质折叠中发生了变化,AF与补体系统的激活和蛋白质折叠错误存在一定关系。本研究结果为进一步研究AF的发生、发展机制及生物学标志物的发现提供了基础。
王佳[10](2020)在《基于蛋白组学探讨健脾祛痰化瘀法对脾虚痰浊AS巴马猪小肠差异蛋白及能量代谢变化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剖析“脾主运化”理论内核,联系中医功能脾脏与实质小肠与机体痰浊血瘀证形成关系,将脾、心、小肠关联阐明小肠现代生物学改变与AS发生发展关系。在此基础上,建立脾虚痰浊证AS巴马小猪模型,利用蛋白质组学i TRAQ技术寻找差异表达蛋白,尤以线粒体能量代谢为主要切点,深入探讨健脾祛痰化瘀法的影响与机制。材料与方法:论文一主要从文献中寻找功能脾脏与实质小肠消化吸收作用与机体痰浊血瘀证形成关系,探讨脾与心、心与小肠、脾与小肠这几对关系及与AS形成关联性。论文二及论文三选取9只SPF级健康半岁雄性广西巴马小型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正常组)、脾虚痰浊AS组(模型组)和健脾祛痰化瘀中药干预组(干预组),每组3只。正常组基础饲料喂养48周。模型组和干预组采用中医经典复合因素造模法,即饮食不节加劳倦过度造脾虚模型,配合现代医学冠脉内皮损伤手术造AS模型。模型组与干预组高脂喂饲,干预组第25周使用课题组经验方健脾祛痰化瘀方药搅拌于饲料中喂食。48周末,开腹取小肠组织。论文二镜下观察小肠上皮组织形态。分离提取小肠总蛋白,以i TRAQ试剂标记后进行质谱检测并以软件分析差异表达的蛋白质,运用LC-ESI-MS/MS方法分析模型组和干预组的蛋白组学差异;对差异蛋白进行基于GO功能注释、富集和KEGG通路富集并筛选出显着富集的蛋白。论文三为进一步验证机体能量代谢变化,采用比色法观察各组猪小肠组织线粒体呼吸链复合物Ⅰ、Ⅱ、Ⅲ、Ⅳ、Ⅴ的活性改变情况并测定ATP合成酶数量。采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IDH、Na+-K+-ATP酶和ATP5的蛋白表达。结果:论文一论证了脾、心、小肠与AS关系,为进一步设计从小肠蛋白组学验证中药治疗脾虚痰浊AS实验提供思路。论文二研究发现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小肠上皮细胞变性,出现炎症浸润,治疗后情况减轻。模型组与正常组相比筛选出146个差异蛋白,其中99个上调蛋白和47个下调蛋白,代表性蛋白8个集中在甘油脂类代谢通路、胆汁酸分泌通路、细胞粘附分子通路。干预组与模型组相比筛选出差异蛋白共计189种,其中70个上调蛋白和119个下调蛋白。GO富集分析发现,这些差异蛋白主要富集到绑定、催化活性、运输活性、结构分子活性等生物过程;富集于细胞、细胞组分、细胞器、细胞膜、胞外区等细胞成分;富集到细胞过程、生物调节、生物过程调节、代谢过程、刺激应答、定位等分子功能。KEGG通路分析发现,细胞粘附分子通路变化最为显着,吞噬体、突出囊泡循环、氨基酸生物合成、胰岛素分泌、PPAR信号通路以及与脂代谢密切相关的脂肪消化和吸收、胆汁酸分泌通路显着变化。此外,与能量代谢密切相关的氧化磷酸化等通路蛋白亦发生改变。论文三研究发现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猪小肠组织线粒体呼吸链复合物Ⅰ、Ⅱ、Ⅲ、Ⅳ、Ⅴ活性均明显下降,ATP合成酶减少(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与模型组相比,干预组猪小肠组织线粒体呼吸链复合物Ⅰ、Ⅴ活性均明显回升,ATP合成酶增加(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IDH和Na+-K+-ATP酶表达显着升高(P﹤0.01),ATP5蛋白表达显着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干预组IDH和Na+-K+-ATP酶表达显着降低(P﹤0.01),ATP5蛋白表达显着升高(P﹤0.01)。结论:1.中医“脾”是功能概念,脾失健运痰湿血浊内生,从脾论治AS有意义。心与小肠相表里同主血脉,从“脾主运化”功能联系实质小肠消化吸收及能量代谢过程,结合现代医学蛋白组学与线粒体能量代谢与AS的病理关系,做出科学假设:健脾祛痰化瘀中药治疗脾虚痰浊AS可能从小肠蛋白组及线粒体能量代谢角度发挥作用。2.健脾祛痰化瘀中药方能够改善小肠上皮细胞受损情况,影响脾虚痰浊AS巴马猪小肠COX5B等189个蛋白表达,这些蛋白主要富集在细胞粘附分子、脂肪消化和吸收、胆汁酸分泌、氧化磷酸化等通路,健脾祛痰化瘀中药方通过调控这些关键通路蛋白表达改善脾虚高脂状态下巴马猪小肠消化吸收功能异常,进而改善脾虚痰浊AS。3.健脾祛痰化瘀中药方可能通过提高脾虚痰浊AS巴马猪小肠线粒体呼吸链复合物以及ATP酶活性,增加小肠组织I、V以及ATP含量,调控ATP5、IDH与Na+-K+-ATP蛋白表达干预小肠线粒体能量代谢,改善病理状态下小肠运化功能,防治脾虚痰浊AS。
二、蛋白质组与心血管疾病(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蛋白质组与心血管疾病(论文提纲范文)
(1)橙皮素对链脲霉素诱导的糖尿病大鼠冠状动脉损伤作用的蛋白质组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常用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 |
前言 |
1 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材料 |
1.2 实验方法 |
2 结果 |
2.1 橙皮素干预对糖尿病模型大鼠体重与血糖的影响 |
2.2 大鼠冠状动脉HE染色 |
2.3 质谱质控分析 |
2.4 样品重复性检验结果 |
2.5 质谱鉴定结果 |
2.6 差异表达蛋白分析 |
2.7 差异表达蛋白的功能分类 |
2.8 差异表达蛋白的功能富集结果 |
2.9 橙皮素干预后的冠状动脉差异表达蛋白互作图 |
2.10 WESTERNBLOTTING验证部分差异表达蛋白 |
3 讨论 |
3.1 糖尿病大鼠冠状动脉损伤涉及的蛋白及通路 |
3.2 橙皮素干预后的糖尿病大鼠冠状动脉蛋白变化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橙皮苷及橙皮素在心血管疾病中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 |
(2)恩格列净改善心衰大鼠心功能的作用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一节 SGLT2 抑制剂 |
1.1 SGLT2 抑制剂的发展 |
1.2 SGLT2 抑制剂的降糖作用 |
1.3 SGLT2 抑制剂在人体各系统的作用 |
1.4 SGLT2 抑制剂的应用及副作用 |
第二节 组学测序技术 |
2.1 转录组测序技术 |
2.2 蛋白质组测序技术 |
2.3 联合分析 |
第二章 实验研究 |
前言 |
第一节 构建心衰模型 |
1.1 实验材料 |
1.2 实验方法 |
1.3 实验结果 |
1.4 讨论 |
1.5 小结 |
第二节 转录组学及蛋白质组学测序及分析 |
2.1 实验材料 |
2.2 转录组测序 |
2.3 蛋白质组测序 |
2.4 转录组与蛋白质组学联合分析 |
2.5 实验结果 |
2.6 讨论 |
2.7 小结 |
第三节 恩格列净通过抑制ERK1/2 通路抑制心肌细胞肥大 |
3.1 实验材料 |
3.2 实验方法 |
3.3 实验结果 |
3.4 讨论 |
3.5 小结 |
第三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3)基于多组学分析AEE抗血管内皮细胞氧化损伤的分子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血管内皮功能 |
1.1.1 血管内皮细胞 |
1.1.2 血管内皮细胞的合成物质 |
1.2 动脉粥样硬化 |
1.2.1 动脉粥样硬化的生物标志物 |
1.2.2 动脉粥样硬化的治疗药物 |
1.3 阿司匹林丁香酚酯的研究 |
1.4 组学概述 |
1.4.1 转录组学 |
1.4.2 蛋白质组学 |
1.4.3 翻译后修饰 |
1.5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6 研究技术路线 |
第二章 AEE抗内皮细胞氧化损伤的转录组学研究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材料与试剂 |
2.1.2 仪器设备 |
2.1.3 内皮细胞培养与处理 |
2.1.4 细胞凋亡检测 |
2.1.5 Hoechst33342 染色 |
2.1.6 RNA提取及质控 |
2.1.7 转录组文库的建立与质检 |
2.1.8 基因组对比和基因表达分析 |
2.1.9 差异表达基因及其生物信息分析 |
2.1.10 实时荧光定量PCR对差异表达基因验证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AEE对 H_2O_2诱导的HUVECs凋亡的保护作用 |
2.2.2 RNA含量与质量等级 |
2.2.3 Reads过滤 |
2.2.4 Reads比对 |
2.2.5 样品相关性 |
2.2.6 样品表达量分布 |
2.2.7 差异表达基因统计 |
2.2.8 差异表达基因的聚类分析 |
2.2.9 差异表达基因的火山图分析 |
2.2.10 差异表达基因的维恩图分析 |
2.2.11 差异表达基因的GO功能显着性富集分析与分类 |
2.2.12 差异表达基因的KEGG显着性富集分析与分类 |
2.2.13 RT-PCR对差异表达基因验证 |
2.3 讨论 |
2.4 小结 |
第三章 AEE抗内皮细胞氧化损伤的蛋白质组学研究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材料与试剂 |
3.1.2 仪器设备 |
3.1.3 内皮细胞培养与处理 |
3.1.4 细胞凋亡检测 |
3.1.5 蛋白质提取与准备 |
3.1.6 胰酶酶解 |
3.1.7 蛋白TMT标记 |
3.1.8 HPLC分级 |
3.1.9 液相色谱-质谱联用分析 |
3.1.10 数据库搜索 |
3.1.11 生物信息学分析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HUVECs凋亡率及细胞核的变化 |
3.2.2 蛋白样品浓度检测 |
3.2.3 鉴定质量评估 |
3.2.4 样品重复性检验结果 |
3.2.5 TMT质谱与蛋白鉴定结果 |
3.2.6 TMT质谱鉴定各组细胞蛋白的特征分析结果 |
3.2.7 差异表达蛋白统计 |
3.2.8 差异表达蛋白的功能分类 |
3.2.9 差异表达蛋白功能富集分析 |
3.2.10 KEGG通路富集 |
3.2.11 蛋白结构域富集 |
3.2.12 蛋白互作网络 |
3.3 讨论 |
3.4 小结 |
第四章 AEE抗内皮细胞氧化损伤的乙酰化修饰定量蛋白质组学研究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材料与试剂 |
4.1.2 仪器设备 |
4.1.3 内皮细胞培养与处理 |
4.1.4 细胞凋亡检测 |
4.1.5 蛋白质提取与准备 |
4.1.6 胰酶酶解 |
4.1.7 蛋白TMT标记 |
4.1.8 HPLC分级 |
4.1.9 修饰富集 |
4.1.10 液相色谱-质谱联用分析 |
4.1.11 数据库搜索 |
4.1.12 生物信息学分析 |
4.1.13 修饰位点基序分析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HUVECs凋亡率及细胞核的变化 |
4.2.2 蛋白样品浓度检测 |
4.2.3 鉴定质量评估 |
4.2.4 样品重复性检验结果 |
4.2.5 TMT质谱与蛋白鉴定结果 |
4.2.6 TMT质谱鉴定各组细胞蛋白的特征分析结果 |
4.2.7 差异表达蛋白统计 |
4.2.8 蛋白修饰的基序(motif)分析 |
4.2.9 差异表达蛋白的功能分类 |
4.2.10 差异表达蛋白功能富集分析 |
4.2.11 KEGG通路富集 |
4.2.12 蛋白结构域富集 |
4.2.13 蛋白互作网络 |
4.2.14 基于转录组学、蛋白质组学与乙酰化修饰定量蛋白质组学联合分析 |
4.3 讨论 |
4.4 小结 |
第五章 AEE通过AMPK/MTOR信号通路介导自噬保护内皮细胞免受氧化损伤 |
5.1 材料与方法 |
5.1.1 材料与试剂 |
5.1.2 仪器设备 |
5.1.3 内皮细胞培养与处理 |
5.1.4 细胞凋亡检测 |
5.1.5 细胞内活性氧检测 |
5.1.6 细胞内超氧阴离子检测 |
5.1.7 细胞内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与超氧化物岐化酶活性检测 |
5.1.8 细胞内自噬通量检测 |
5.1.9 透射电镜检测细胞内自噬小体 |
5.1.10 相关蛋白的表达分析 |
5.2 结果与分析 |
5.2.1 AEE抑制H_2O_2诱导的细胞凋亡 |
5.2.2 AEE介导ROS依赖的AMPK信号通路抑制细胞凋亡 |
5.2.3 AEE通过介导自噬通量减轻H_2O_2诱导的HUVECs损伤 |
5.2.4 阻断自噬通量使AEE的抗凋亡作用失效 |
5.2.5 激活自噬通量使AEE的抗凋亡作用增强 |
5.2.6 AEE介导AMPK/m TOR信号通路减轻细胞凋亡 |
5.3 讨论 |
5.4 小结 |
第六章 AEE通过介导PI3K/AKT信号通路保护内皮细胞免受氧化损伤 |
6.1 材料与方法 |
6.1.1 材料与试剂 |
6.1.2 仪器设备 |
6.1.3 内皮细胞培养与处理 |
6.1.4 细胞活力检测 |
6.1.5 TUNEL染色 |
6.1.6 流式细胞仪检测 |
6.1.7 细胞转染 |
6.1.8 相关蛋白的表达分析 |
6.2 结果与分析 |
6.2.1 AEE对 H_2O_2诱导的HUVECs活力的下降起到保护作用 |
6.2.2 AEE对 H_2O_2诱导的HUVECs凋亡起到保护作用 |
6.2.3 AEE通过PI3K/AKT通路对H_2O_2诱导的细胞凋亡的影响 |
6.2.4 AEE对 H_2O_2诱导的FOXO3a转位及凋亡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 |
6.2.5 阻断PI3K/AKT通路减弱AEE的保护作用 |
6.3 讨论 |
6.4 小结 |
第七章 AEE通过ASK1 信号通路保护内皮细胞免受氧化损伤 |
7.1 材料与方法 |
7.1.1 材料与试剂 |
7.1.2 仪器设备 |
7.1.3 内皮细胞培养与处理 |
7.1.4 细胞凋亡检测 |
7.1.5 细胞内活性氧与线粒体膜电位检测 |
7.1.6 细胞内ASK1 水平检测 |
7.1.7 ASK1 和细胞核的免疫荧光染色 |
7.1.8 相关蛋白的表达分析 |
7.1.9 ASK1和ERK1/2 信号通路的干预 |
7.2 结果与分析 |
7.2.1 AEE减轻H_2O_2诱导的活性氧和线粒体膜电位功能障碍 |
7.2.2 AEE改善H_2O_2对MAPK家族相关蛋白的刺激作用 |
7.2.3 ASK1与ERK1/2 抑制剂干预降低AEE对细胞凋亡的保护作用 |
7.3 讨论 |
7.4 小结 |
第八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4)稳心颗粒调控氧化应激和钙循环防治依鲁替尼诱发房颤的效应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化疗诱发心脏毒性易感基因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稳心颗粒及其主要成分对心肌的保护作用 |
参考文献 |
前言 |
一、依鲁替尼增强小鼠房颤易感性的机制研究 |
(一) 依鲁替尼通过肌浆网上异常的钙释放和心肌纤维化增强小鼠房颤易感性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小结 |
(二) 依鲁替尼诱发房颤小鼠心房组织的蛋白质组学分析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小结 |
(三) 依鲁替尼诱发房颤小鼠心房组织的蛋白表达验证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小结 |
二、稳心颗粒对依鲁替尼诱发房颤小鼠的分子机制研究 |
(一) 稳心颗粒治疗房颤的分子靶点预测 |
1 方法 |
2 结果 |
3 小结 |
(二) 稳心颗粒对依鲁替尼诱发房颤小鼠心房组织的蛋白质组学分析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小结 |
(三) 稳心颗粒对依鲁替尼诱发房颤小鼠钙循环和氧化应激的分子机制研究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小结 |
讨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5)离体-在体外推多酚酸复方舒血管主角阿魏酸后的mRNA-LncRNA-激酶调节网络(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部分 葡萄汁吸收入血成分测定方法学优化 |
1.1 前言 |
1.2 实验仪器和材料 |
1.2.1 实验仪器 |
1.2.2 实验材料 |
1.3. 溶液制备 |
1.3.1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
1.3.2 混合对照品溶液制备 |
1.3.3 含药空白血浆配制 |
1.4. 实验条件 |
1.4.1 液相条件 |
1.4.2 质谱条件 |
1.5 方法学考察 |
1.5.1 线性和定量限 |
1.5.2 精密度及准确度 |
1.5.3 提取率与基质效应 |
1.5.4 稳定性 |
1.6 讨论 |
第二部分 冠心二号/葡萄汁及其主要吸收成分舒血管机制研究 |
2.1 前言 |
2.2 仪器和材料 |
2.2.1 仪器 |
2.2.2 材料 |
2.2.3 药品的配制及给药 |
2.3 实验方法 |
2.3.1 实验动物 |
2.3.2 细胞培养 |
2.3.3 离体血管张力测定及分组 |
2.3.4 大鼠胸主动脉内皮细胞NO,ROS和eNOS测定及分组 |
2.4 统计方法 |
2.5 实验结果 |
2. 5.1 eNOS抑制剂L-NA预处理对GPSDS/CPSDS作用离体血管环的影响 |
2.5.2 Src拮抗剂PP2,PI3/AKT拮抗剂Wortmannin,eNOS拮抗剂L-NA预处理,FTA/SF对血管张力的影响 |
2.5.3 各抑制剂对GPSDS及其吸收成分FTA作用氧化损伤内皮细胞NO和eNOS的影响 |
2.5.4 各抑制剂对葡萄汁主要吸收成分SF作用氧化损伤内皮细胞NO,ROS和eNOS的影响 |
2.6 讨论 |
第三部分: 阿魏酸介导的氧化损伤内皮细胞舒血管实验 |
3.1 前言 |
3.2 实验材料 |
3.2.1 实验动物 |
3.2.2 实验药品试剂 |
3.2.3 实验仪器 |
3.3 实验方法 |
3.3.1 药物准备 |
3.3.2 胸主动脉内皮细胞的培养 |
3.3.3 NO浓度检测 |
3.3.4 ROS荧光强度检测 |
3.3.5 western blot |
3.3.6 数据统计及分析 |
3.4 实验结果 |
3.4.1 GPSDS及GXⅡ主要吸收成分FTA、FA对氧化损伤ECs中NO、ROS的影响 |
3.4.2 FA对健康/造模ECs剂量依赖性研究 |
3.4.3 不同浓度FA对健康/造模ECs的时间依赖性研究 |
3.4.4 H_2O_2不同造模方式对FA作用ECs的影响 |
3.4.5 不同浓度FA对ECs氧化损伤模型中eNOS蛋白表达及其L-NA抑制剂的影响 |
3.5 讨论 |
第四部分 阿魏酸介导的氧化损伤内皮细胞转录组学研究 |
4.1 前言 |
4.2 实验材料与实验设备 |
4.2.1 实验设备 |
4.2.2 实验试剂 |
4.3 实验方法 |
4.3.1 细胞培养 |
4.3.2 提取总RNA |
4.3.3 文库的构建 |
4.3.4 信息分析流程 |
4.4 实验结果 |
4.4.1 RNA质量控制及数据过滤 |
4.4.2 ECs样品主成分分析结果 |
4.4.3 ECs样本的DEG分析结果 |
4.4.4 差异表达基因的功能注释及富集分析 |
4.5 讨论 |
第五部分 阿魏酸介导的氧化损伤内皮细胞磷酸化蛋白质组学研究 |
5.1 前言 |
5.2 实验材料与设备 |
5.2.1 实验设备 |
5.2.2 实验试剂 |
5.3 实验方法 |
5.3.1 细胞培养 |
5.3.2 蛋白提取 |
5.3.3 胰酶酶解 |
5.3.4 磷酸化修饰富集 |
5.3.5 液相色谱-质谱联用分析 |
5.3.6 数据库搜索 |
5.3.7 质谱质控检测 |
5.4 生物信息学分析方法 |
5.4.1 修饰蛋白定量及差异分析 |
5.4.2 蛋白注释 |
5.4.3 基于蛋白功能的富集分析 |
5.5 技术路线图 |
5.6 实验结果 |
5.6.1 样品质控 |
5.6.2 ECs中差异修饰蛋白分析 |
5.6.3 差异修饰蛋白注释分类结果 |
5.6.4 差异修饰蛋白富集分析 |
5.7 讨论 |
结语 |
1. 研究亮点 |
2. 实验不足 |
文献综述 |
1. 心血管疾病与氧化应激 |
2. 心血管疾病与内皮功能障碍 |
3. 多酚对心血管的保护作用 |
4. 组学技术在心血管疾病的研究进展 |
4.1 转录组学 |
4.2 蛋白组学 |
4.3 代谢组学 |
4.4 组学技术在心血管方面的应用 |
参考文献 |
附件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
致谢 |
(6)基于代谢组学和蛋白质组学技术的阿霉素致大鼠心力衰竭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实验一 阿霉素致大鼠心力衰竭模型的建立 |
1.仪器与试剂 |
2.实验方法 |
3.结果 |
4.讨论 |
5.小结 |
实验二 基于UPLC-Q-TOF/MS技术的阿霉素致心力衰竭代谢组学研究 |
1.仪器与试剂 |
2.实验方法 |
3.实验结果 |
4.讨论 |
5.小结 |
实验三 基于TMT标记技术的阿霉素致心力衰竭蛋白质组学研究 |
1.仪器与试剂 |
2.实验方法 |
3.结果 |
4.讨论 |
5.小结 |
实验四 代谢组学和蛋白质组学的整合分析及心力衰竭潜在关键靶标的筛选 |
1.仪器与试剂 |
2.实验方法 |
3.实验结果 |
4.讨论 |
5.小结 |
实验五 阿霉素致大鼠心力衰竭潜在关键靶标的初步验证 |
1.仪器与试剂 |
2.实验方法 |
3.实验结果 |
4.讨论 |
5.小结 |
结论 |
创新点 |
不足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代谢组学在心血管疾病中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7)芪参益气方调节慢性心衰能量代谢的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实验一 芪参益气方对慢性心力衰竭大鼠心脏功能的影响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实验小结 |
实验二 芪参益气方对慢性心力衰竭大鼠心肌能量代谢的影响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实验小结 |
实验三 芪参益气方对慢性心力衰竭大鼠心肌蛋白质组学、代谢组学的研究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数据处理 |
4 实验结果 |
5 实验小结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α信号通路在心衰中的作用研究现状(已发表)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8)基于DNA羟甲基化修饰调控mRNA表达探讨早发冠心病血瘀证相关易感基因(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 早发冠心病血瘀证DNA羟甲基化差异基因筛选 |
1 实验材料 |
1.1 主要仪器 |
1.2 主要耗材 |
1.3 主要试剂 |
2 研究对象 |
2.1 诊断标准 |
2.2 临床资料 |
3 研究方法 |
3.1 病例分组 |
3.2 量表填写 |
3.3 样本采集 |
3.4 基因组DNA提取和片段化 |
3.5 免疫共沉淀和DNA纯化 |
3.6 DNA标记和芯片杂交 |
3.7 数据采集和标准化 |
4 统计学分析 |
5 研究结果 |
5.1 一般资料 |
5.2 羟甲基化芯片质量检测 |
5.3 羟甲基化芯片数据采集与分析 |
5.4 差异羟甲基化基因启动子区域的DEP分析 |
5.5 差异羟甲基化基因DEP聚类分析 |
第二部分 mRNA表达谱芯片检测早发冠心病血瘀证差异基因 |
1 实验材料 |
1.1 主要仪器 |
1.2 主要耗材 |
1.3 主要试剂 |
2 研究对象 |
2.1 诊断筛选标准 |
2.2 病例来源及分组 |
2.3 量表填写 |
2.4 样本采集 |
3 研究方法 |
3.1 RNA提取与质控 |
3.2 RNA逆转录 |
3.3 RNA标记和杂交 |
3.4 数据采集和标准化 |
4 统计学分析 |
5 研究结果 |
5.1 一般资料 |
5.2 全基因组芯片RNA质检 |
5.3 全基因组芯片数据采集与分析 |
5.4 全基因组差异基因聚类分析 |
第三部分 两种检测早发冠心病血瘀证差异基因及通路研究 |
1 两种检测中早发冠心病血瘀证差异基因分析 |
2 两种检测中差异基因GO功能分析 |
3 两种检测中差异基因pathway分析 |
4 早发冠心病血瘀证LRIG1、TUBB2A基因及相关通路 |
讨论 |
1 中医对冠心病血瘀证的认识 |
2 早发冠心病血瘀证的遗传基因相关性研究 |
3 早发冠心病血瘀证与DNA羟甲基化的相关性研究 |
4 早发冠心病血瘀证与mRNA差异表达的相关性研究 |
5 早发冠心病血瘀证与TUBB2A、LRIG1 基因的相关性研究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1:早发冠心病临床调查表 |
附录 2:基于表观遗传学探讨早发冠心病血瘀证易感基因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3: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及获奖情况 |
(9)心房颤动血清外泌体蛋白质组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二章 心房颤动患者血清外泌体的获得与鉴定 |
2.1 引言 |
2.2 实验方法 |
2.2.1 患者的筛选 |
2.2.2 外泌体的获得 |
2.2.3 外泌体的鉴定 |
2.3 实验结果 |
2.3.1 筛选入组AF患者组及对照组详细信息 |
2.3.2 免疫印迹法鉴定血清外泌体 |
2.3.3 透射电子显微镜鉴定血清外泌体 |
2.4 讨论 |
第三章 Label-free定量蛋白质组学分析 |
3.1 引言 |
3.2 实验方法 |
3.2.1 实验设计 |
3.3 实验结果 |
3.3.1 鉴定蛋白质和肽段特性描述 |
3.3.2 蛋白质鉴定结果汇总 |
3.3.3 差异表达蛋白质筛选 |
3.3.4 差异表达蛋白质聚类分析 |
3.4 讨论 |
第四章 蛋白质的生物学信息分析 |
4.1 引言 |
4.2 实验方法 |
4.2.1 差异表达蛋白质基因本体GO功能富集分析 |
4.2.2 差异表达蛋白质KEGG通路富集分析 |
4.2.3 蛋白质相互作用分析 |
4.3 实验结果 |
4.3.1 差异表达蛋白质GO功能富集分析结果 |
4.3.2 差异表达蛋白质KEGG通路富集分析结果 |
4.3.3 差异表达蛋白质PPI分析结果 |
4.4 讨论 |
第五章 平行反应监测质谱法验证蛋白质 |
5.1 引言 |
5.2 实验方法 |
5.2.1 研究目标蛋白质的挑选 |
5.2.2 蛋白质的制备 |
5.2.3 PRM-MS检测分析制备完成的蛋白质 |
5.3 实验结果 |
5.3.1 研究目标蛋白的挑选结果 |
5.3.2 PRM-MS检测目标蛋白质、肽段结果分析 |
5.4 讨论 |
第六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
(10)基于蛋白组学探讨健脾祛痰化瘀法对脾虚痰浊AS巴马猪小肠差异蛋白及能量代谢变化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论文一 剖析“脾主运化”理论内核探讨小肠现代生物学改变所致AS发生发展的理论研究 |
1.剖析“脾主运化”理论内核 |
2.从脾论治心系疾病的理论基础 |
3.基于“脾主运化”的小肠现代生物学改变与AS发生发展的关系 |
论文二 健脾祛痰化瘀法对脾虚痰浊证AS巴马小型猪小肠差异蛋白的影响 |
材料与方法 |
实验结果 |
讨论 |
小结 |
论文三 健脾祛痰化瘀法对脾虚痰浊证AS巴马小型猪小肠线粒体能量代谢及重要酶的影响 |
材料与方法 |
实验结果 |
讨论 |
小结 |
结论 |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参考文献 |
附录 综述 基于多组学的AS中西医防治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
致谢 |
四、蛋白质组与心血管疾病(论文参考文献)
- [1]橙皮素对链脲霉素诱导的糖尿病大鼠冠状动脉损伤作用的蛋白质组学研究[D]. 邢国芳. 山西医科大学, 2021(01)
- [2]恩格列净改善心衰大鼠心功能的作用及机制研究[D]. 王畅. 吉林大学, 2021(01)
- [3]基于多组学分析AEE抗血管内皮细胞氧化损伤的分子机制[D]. 张振东.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1(01)
- [4]稳心颗粒调控氧化应激和钙循环防治依鲁替尼诱发房颤的效应机制[D]. 杨欣宇.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5]离体-在体外推多酚酸复方舒血管主角阿魏酸后的mRNA-LncRNA-激酶调节网络[D]. 许敏.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
- [6]基于代谢组学和蛋白质组学技术的阿霉素致大鼠心力衰竭机制研究[D]. 黄玮.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0(04)
- [7]芪参益气方调节慢性心衰能量代谢的作用机制研究[D]. 李洁.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0(05)
- [8]基于DNA羟甲基化修饰调控mRNA表达探讨早发冠心病血瘀证相关易感基因[D]. 张湘卓.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20
- [9]心房颤动血清外泌体蛋白质组学分析[D]. 倪瀚文. 上海交通大学, 2020(09)
- [10]基于蛋白组学探讨健脾祛痰化瘀法对脾虚痰浊AS巴马猪小肠差异蛋白及能量代谢变化的影响[D]. 王佳.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