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学乐先”进行“大脑革命”让中小学生快乐学习(论文文献综述)
刘琦[1](2020)在《基于OPAE模型的机器人教育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
娜斯佳(Anastasia Vorontsova)[2](2020)在《俄罗斯远东地区高等学校汉语教学现状研究》文中指出教育无论从哪个视角或方面进行讨论都尤为重要,它直接影响一个人的生活道路,更决定其生活品质及生活方式。俄罗斯与中国的教育体系大相径庭,教学方法及采用的教学策略也有所不同,因此很多中国学者、在中国留学的外国留学生都对俄罗斯汉语教学及课程给予高度关注并进行了深入研究。本研究包括教学法论、课程内容、教师及学生实际情况等方面,将对中俄语文教学方法的拓展及教育的发展做出巨大贡献。本研究从七个方面介绍远东地区的哈巴罗夫斯克开设汉语课程的五所高等院校,并对这些高等院校进行调查。具体来说,这七方面包括:一、俄罗斯远东地区汉语教学目标;二、俄罗斯远东地区汉语教学内容;三、俄罗斯的评价标;四、俄罗斯远东地区教学环境;五、俄罗斯远东地区汉语教学方法;六、俄罗斯远东地区汉语教师队伍;七、俄罗斯远东地区汉语学习者,包括在哈巴罗夫斯克市开设汉语课程的五所高等院校。虽然本调研的研究领域宽,研究方面广,但本文提供了真实且可信度极高的调查研究数据。截至目前,本研究是对俄罗斯远东地区哈巴罗夫斯克市开设汉语课程的五所高等院校汉语教学最具拓展性的唯一研究。本文包括七个部分:第一部分,绪论。介绍了研究背景、目的、意义及价值。对研究思路、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的创新与不足、概念界定与相关说明的部分(包括:苏联和俄罗斯评价标准、苏联和俄罗斯教育体系与俄罗斯远东地区汉语教学现阶段总览)进行详细的介绍。第二部分,中俄学者的相关研究。论述了研究存在的问题,指出了研究的不足以及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领域。第三部分,研究的理论基础。这部分介绍了跨文化交际与第二语言习得的含义及要点,并且指出这些方面与汉语教学的关系及它们对汉语教学的重要性。此外,第三部分的目标是从理论方面分析两要素对语言教学过程的影响(跨文化交际与第二语言习得)、俄罗斯汉语教学的状态,并分析俄罗斯汉语教学的主要因素(包括俄罗斯汉语教学目标、俄罗斯汉语教学内容、俄罗斯评价标准、俄罗斯汉语教学环境、俄罗斯汉语教学方法、俄罗斯汉语师资与俄罗斯汉语学习者)。该部分的理论对研究有直接的关系,因为对俄罗斯远东地区(哈巴罗夫斯克)的研究就是上述汉语教学的因素。因此,第三部分奠定了本研究汉语教学理论的基础。研究俄罗斯远东地区汉语教学的历史。本章介绍了俄罗斯远东地区的历史、俄罗斯远东地区汉语教学发展的关键因素及俄罗斯远东地区汉语教学发展的阶段。其发展共有三阶段:第一阶段为汉语教学的发端,即18世纪下半叶至19世纪上半叶;第二阶段为汉语教学的稳步发展,即19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上半叶;第三阶段为汉语教学的加速发展,即20世纪下半叶至今。这部分还归纳了俄罗斯远东地区汉语教学发展的四个发展因素(地理因素、人口因素、政治因素与经济因素),此外提出了该地区的三个主要发展特点:一是俄罗斯远东地区汉语教学发展的曲折性(主要体现在三方面:俄罗斯远东地区汉语教学形成的缓慢性、俄罗斯远东地区汉语教学发展过程的断续性、俄罗斯远东地区汉语教学现代发展的稳定性);二是俄罗斯远东地区汉语教学发展的迟缓性;三是俄罗斯远东地区汉语教学发展的复杂性(包括两个方面:俄罗斯远东地区汉语教学发展的复杂性与曲折性、俄罗斯远东地区汉语教学发展的复杂性与迟缓性的因果关系)。第五部分,对俄罗斯远东地区汉语教学的研究。更准确地说,是对该地区汉语教学现状的研究。本部分介绍了对俄罗斯远东地区汉语教学现状的调查,包括七个方面:研究过程、俄罗斯远东地区高等院校汉语教学开展概况、俄罗斯远东地区汉语教学目标定位现状、俄罗斯远东地区汉语教学教材选择与使用现状、俄罗斯远东地区汉语教学环境现状、俄罗斯远东地区教学师资现状、俄罗斯远东地区汉语学习者现状。第六部分,俄罗斯远东地区哈巴罗夫斯克汉语教学所面临的问题,并分析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哈巴罗夫斯克高等院校汉语教学的研究表明,主要问题出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俄罗斯远东地区汉语教学目标存在问题(问题有四点:汉语教学目标不清晰、汉语教学目标的制定与教学内容脱节、教学目标单一、汉语教学目标制定过低);二是俄罗斯远东地区汉语教学队伍存在问题(问题有四点:汉语教学师资收入低、汉语教学师资从事汉语教学的时间短、汉语教学师资在中国学习汉语的经历少、俄罗斯远东地区汉语教师缺乏工具性动机);三是俄罗斯远东地区高等汉语教学评价存在的问题(问题有四点:俄罗斯评价标准缺乏客观性与汉语学习者对汉语教师公平度的判断缺乏明确性);四是俄罗斯远东地区汉语课程内容存在问题(问题有四点:汉语课堂上只采用俄文版的汉语教材、汉语教材的听力材料不足、汉语教材不符合教学活动、汉语教材提供的中国文化知识不多);五是俄罗斯远东地区教学环境存在问题(问题有三点:俄罗斯远东地区汉语教学的环境缺乏系统性、俄罗斯远东地区汉语教学环境缺乏能动性、俄罗斯远东地区汉语教师行为模式不利于良好的课堂气氛);六是俄罗斯远东地区汉语学习者存在问题(问题有四点:俄罗斯远东地区汉语学习者的拼音及声调发音不标准、俄罗斯远东地区汉语学习者汉语语法理解度低、俄罗斯远东地区汉语学习者识字率低、俄罗斯远东地区汉语学习者缺乏学习动机);七是俄罗斯远东地区汉语教学方法存在的问题(问题有三点:教师的教法单一、不符合教学活动、缺乏现代化)。此外,本部分从本质上解释了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并对其进行分析。第七部分,主要从两方面论述当前对外汉语教学的现状:现阶段对外汉语教学取得的成绩及存在的问题。在论述过程中,作者结合部分教学案例、问题调查结果、访谈结果并加以说明。该部分还介绍了改善俄罗斯远东地区汉语教学的对策及建议。具有七个方面:一、提高高等汉语教学目标的清晰度及适切性(包括两个点:依据不同汉语水平层次设定梯次性教学目标与依据汉语不同需求设定不同功能的教学目标);二、优化俄罗斯远东地区高等汉语教学内容;三、优化俄罗斯汉语教学的评价标准;四、改善俄罗斯远东地区高等汉语教学环境;五、提高俄罗斯远东地区高等汉语教学方法的适切性;六、改善俄罗斯远东地区高等院校汉语教师工作条件与提高汉语教师的动机;七、提高俄罗斯远东地区高等院校汉语学习者的生活条件与学习效率。研究分析表明,为了在汉语教学过程中获得成效,应该采取对策改进把汉语教学作为第一语言及第二外语的整个过程。需要改进的方面有四个:改进学习汉语学生学习进度的对策、改进汉语教师课程设置的对策、改进办学机构设备的对策。此外,本章也给中国国家汉办提出了中文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改进建议。综上所述,本文的目的,既对俄罗斯远东地区汉语教学现状进行调查,明确该地区汉语教学的所处发展阶段,了解俄罗斯远东地区汉语教学的基本情况,又对俄罗斯远东地区汉语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原因进行探析,并以此为基础,提出改进的策略,为俄罗斯汉语教学的进步与发展提供可供推广的研究成果。
樊桓伯[3](2020)在《毛泽东《体育之研究》与中国体育》文中认为《体育之研究》是中国体育史上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论述体育运动的着作,也是中国完整讨论体育的性质、作用、意义的一部着作,是由青年时期的毛泽东主席撰写,得到杨昌济先生赞赏并认可,于1917年4月发表于陈独秀主编的《新青年》杂志。《体育之研究》为中华民族体育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和实践标准,文章的中心内容在于如何进行体育运动,如何开展体育运动,从哪几个方面进行,哪几个方面开展等。同时《体育之研究》作为中国历史上一部关于体育的着作,文中也对近代中国人民的体质为什么衰弱,该如何改善进行了分析,毛泽东在借鉴曾国藩的体育观点、杨昌济的体育思想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主张。所谓民族的就是世界的,中华民族体育是世界体育的一个重要部分,为世界体育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2017年正值《体育之研究》发表一百周年,这一百年来中国体育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国力羸弱到全民健身,从旧中国到新中国,从落后到强大,2001年7月13日北京申奥成功,直到成为体育大国和2008年北京奥运会成功举办,中国已经不再是“东亚病夫”,开始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在新时代的今天正向逐步实现体育强国梦而努力。本文基于《体育之研究》及相关文献,以《体育之研究》的历史背景、思想内涵、百年意义、一些重要人物对毛泽东早期和后期的影响以及毛泽东《体育之研究》与我国学校体育教育的联系五大板块为中心,展开论文写作。本文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为前言。第二部分从第二章至第六章,即历史背景、思想内涵和百年意义部分,以毛泽东的《体育之研究》为中心进行讨论,主要探讨毛泽东《体育之研究》形成的过程及背景,以及撰写过程中用了哪些方法;第三部分从第七章开始至第十一章,将重心转移到中国体育上来,即中国体育部分,但仍以毛泽东《体育之研究》为基础,以及新中国成立以来是如何做到“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的。新中国的历史发展,经历了毛泽东带领中国人民站起来,邓小平带领中国百姓富起来和习近平带领中华民族强起来三个阶段,通过这三个阶段将论述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华民族体育的发展概况,做到承前启后,继往开来;最后结合前文将探讨《体育之研究》对新中国的影响和启示。以上作为本文的思想框架,在本文思想框架的基础上,结合实际内容,以中国体育在世界大赛上的成绩,以中国女排和中国男篮为例,从奥运会和世界杯两大世界性赛事出发,主要通过中国在奥运会和世界杯的表现,以及取得的成绩进行简述,发表自己的观点;并通过真实的例子,得到从事体育运动、中国人民应具备怎样的人格精神,通过对得到的观点和认识进行论述,完成论文的写作。
刘奕[4](2020)在《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文中认为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设备接入到移动网络,新的服务与应用层出不穷,对移动网络的容量、传输速率、延时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5G技术的出现,使得满足这些要求成为了可能。而在5G全面实施之前,提高现有网络的性能及用户感知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从5G应用场景及目标入手,介绍了现网改善网络性能的处理办法,并针对当前5G关键技术 Massive MIMO 技术、MEC 技术、超密集组网、极简载波技术等作用开展探讨,为5G技术对4G 网络质量提升给以了有效参考。
蒋金玲[5](2018)在《上海市徐汇区小学生闲暇教育现状分析及实施对策》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素质教育的开展,小学生的闲暇时间有所增多,这为小学生个性全面发展提供了前提条件,但各种外来压力的影响导致他们“闲而不暇”,再加上小学生自身闲暇教育意识薄弱,因此对小学生进行闲暇教育,引导其有价值地利用闲暇时间,形成正确的闲暇价值观成为迫在眉睫的问题。论文共分为6个章节:第1章:绪论。交代论文的研究缘起、研究目的与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概念界定、研究内容与框架以及研究思路与方法。第2章:小学生闲暇教育的理论依据及现实意义。首先阐述闲暇教育的理论依据,即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教育回归生活理论和学习化社会理论,其次分析小学生闲暇教育的现实意义,即小学生闲暇教育有利于小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交往能力的提高和道德品质的提升。第3章:上海市徐汇区小学生闲暇教育现状调查与分析。本文选取上海市徐汇区3所小学三四五年级共372名小学生、6位教师和6名家长为研究对象,运用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展开调查,并根据调查结果,对小学生闲暇时间占有量、小学生闲暇活动的类型与组织方式、小学生闲暇教育的开展情况及小学生对闲暇教育的期待与评价四个方面进行分析。第4章:小学生闲暇教育的问题及其原因分析。根据调查与访谈的结果,发现小学生闲暇教育存在以下问题:小学生闲暇时间占有量不足;小学生闲暇活动缺少教育指导和小学生闲暇教育开展不足。究其原因,是学校闲暇教育存在短视效应;家庭闲暇教育的功利化影响和小学生自我闲暇教育意识薄弱。第5章:小学生闲暇教育实施对策。针对小学生闲暇教育存在的问题,从学校、教师、家长和小学生四个层面提出了具有可操作性的策略与建议。第6章:研究结论与展望。通过对上海市小学生闲暇教育现状的调查得出研究结论并进行展望。本文的研究结论是:小学生闲暇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需要学校、家长的支持与努力,还需要小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自我闲暇教育,这样闲暇教育的开展才会顺利。
李冰冰[6](2017)在《信息化推动区域教育现代化研究 ——以苏州市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推动教育现代化”是“十三五”时期我国教育发展的主线。教育现代化对国家现代化的发展具有先导和示范作用,事关我国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的转变,事关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中国梦的实现。教育信息化是推动教育现代化发展的重要力量,研究信息化推动教育现代化的方式方法和实践经验十分必要和迫切。以区域教育信息化为主要抓手,由点到面地研究和总结推动我国区域教育现代化发展的成功经验,具有重要意义。选择教育信息化建设始终走在国家前列的苏州市作为研究对象,探讨总结苏州市以信息化推动教育现代化建设的典型经验,既有助于丰富我国区域教育现代化建设的理论研究,又能着眼于人的现代化实现来探讨信息化推动区域教育现代化发展的优化发展之路。研究采用文献研究法、访谈法、内容分析法和经验总结法等研究方法,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展开:研究信息化推动区域教育现代化发展的关键影响因素,其中外部影响因素主要从历史因素、文化因素、经济因素和社会制度因素四个方面展开研究,内部影响因素依托于教育系统本身,主要从区域政策规划和教育系统构成要素两部分,重点探讨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关键作用。研究苏州市信息化推动教育现代化建设的具体做法和典型经验,重点对苏州市教育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的诸多先行探索和典型工程进行研究,包括智慧教育、智慧校园、未来教室等,总结苏州市以信息化推动教育现代化的实践经验。基于苏州市以信息化推动教育现代化的实践探索,将苏州市教育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经验上升到理论层面进行探讨,主要从“政府统筹”、“多方协同”、“主动担当”、“以人为本”和“应用驱动”这五个方面展开具体论述。探索信息化推动区域教育现代化的优化发展之路,重点研究人的现代化实现之路,并基于“互联网+”教育的时代背景探讨新的学习空间、新的校园形态、新的资源形态、新的体制机制和教育管理队伍的构建,探索信息化如何更好地推动区域教育现代化建设。
杨孟[7](2015)在《中文歌曲文化意象的解释与教学应用》文中认为本文主要研究了中文歌曲的文化意象,并尝试将其引入中文歌曲教学中。首先是中文歌曲文化意象的分类与阐释。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总结出文化意象的定义和界定标准。利用调查问卷的方式搜集到63首中文歌曲,从题材、体裁等不同角度分类统计歌曲,选出53首具有文化意象的歌曲。按照文化意象的界定标准筛选出每首歌曲中的文化意象,并从本义的角度将文化意象分为植物、动物、自然景象等12类。根据不同歌曲的内容和主题,解释每种文化意象的本义和不同的文化涵义。其次是中文歌曲文化意象的教学应用。根据调查问卷的统计结果,分析中文歌曲的教学现状,包括教学课型、教学目的、教学方法等方面。结合分析结果和前人研究,论述文化意象教学的重要性。结合教学实践,以一首中文歌曲为素材,设计中文歌曲文化意象的教学应用。本研究是中文歌曲教学的一种新角度,有利于推动对外汉语教学的发展,指导教学实践,对今后的相关研究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曾素林[8](2013)在《论实践教育 ——基于实证方法与国际比较》文中研究说明目前,我国基础教育取得了非常巨大的成就,但也仍面临巨大的危机与挑战。我们需要站在教育学的立场上,重新审视实践与学生发展之间的关系、实践对学生发展的具体作用及其作用机制。从国内已有文献来看,目前我国对实践教育的研究体现出这些特点:基础教育中的实践教育研究还非常薄弱;现有的实践教育研究还处于浅层次、不够深入;研究思路偏窄;研究方法较为单一。国外尤其是欧美国家的研究者从19世纪中期就开始研究实践教育问题。从国外现有文献来看,西方发达国家在实践教育的研究上呈现出以下特点:对实践教育的研究历史较长,研究的范围较为广泛,对实践教育非常重视。本文的研究方法包括文献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个案研究法、观察法等。本文力图通过一定的国际比较的方式展开论述。另外,从历史与现状两条线对我国实践教育进行反思,尤其是对我国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十二年的状况进行反思。本文从“实践教育是什么”、“为什么要研究实践教育”、“怎么推动实践教育”的研究思路来设计,共分为八章。实践教育是全球范围内正在蓬勃兴起的教育思潮之一。它至少有三层含义。从狭义上说,实践教育是指一种教育措施、方法,它往往与实践活动联系在一起。从中义上说,实践教育是指一种课程体系及教育体系。从广义上说,实践教育是指一种“实践育人”的教育理念。实践教育的这三层含义是层层递进、紧密相联的。实践教育的特征包括以学生为主体、以实践为导向、以实践活动为载体、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综合素质为目标。在我国古代长期的历史阶段中,总体上说走的是一条“书本至上”、“重知轻行”的道路。新中国成立后,劳动课、劳技课被正式列入我国中小学的课程。“文化大革命”期间,当时的实践教育走向了极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基础教育重新回到应有的轨道。但在这一时期,“应试教育”的风气开始滋长并蔓延。自1999年开始,我国公布了一系列的重大教育政策文件,要求加强中小学生的实践教育。对我国中小学实践教育现状的调查结果显示,我国中小学校应转变观念,加强对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视;应给学生提供充足的实践学习的机会,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应采取有力措施,促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及其它实践课程的开发和实施。生活教育理论说明了教育与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它给了实践教育很好的启示,即不能仅提倡校外实践,校内实践也是非常重要的;实践活动应符合学生的兴趣和需要。主体教育理论论证了学生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及主体作用,给实践教育带来诸多启示,即在实践学习中应充分发挥学生自身的能动性;在实践学习中应强调学生主体之间的相互合作。实践哲学理论奠定了实践教育的坚实的哲学基础,指出了实践活动是学生发展的重要途径,并启示我们,在实践学习中,应引导学生注意掌握理论知识,科学地开展实践学习活动,避免盲目蛮干。活动教育理论说明了学生的主体活动是学生自身发展的机制,它不仅强调学生的外部活动,也强调学生的外部活动,主张通过多种多样的活动促进学生的发展。当前,我国实践课程开发过程中存在不重视实践课程、实践课程门类少、实践课程内容缺乏层次性和整体设计、教师缺乏实践课程开发的理论与技术等问题。实践课程的开发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仅从实践课程开发的主体来看,它不仅涉及到教师、学生,它还可能涉及到实验室人员、实践基地人员、社会其它机构人员、家长等。实践课程目标的设计是实践课程开发的起点,对实践课程开发和实施起到了一个定向的作用。实践课程的目标主要有三个来源:社会的要求、学校的教育目标和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作为显性课程和正式课程,实践课程的开发必须遵循课程开发的一般模式和相关技术操作规程。实践教育的实施策略包括课堂内外相互渗透、各学科之间相互配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发挥引领作用、学校对实践教育作整体安排、社会对实践教育提供全方位支持。一般来说,实践教育的教学组织形式有学生个体活动、小组合作活动、全班集体活动、混合式等。实践教育中的师生关系应是平等合作的关系,而应避免支配的关系。以往实践教育的课程评价主体主要为教师,这使评价主体过于单一化,不利于评价的科学性和全面性。在实践教育的课程评价中,应注重发挥各个评价主体包括教师、学生以及其它评价主体的作用。教师可以综合采取多种评价方式,包括过程性评价、诊断性评价、总结性评价等。学生的评价方法包括学生自评与学生互评。依据评价内容的不同种类,可以把实践教育的课程评价内容分为三大领域,即经验领域、技能与方法领域、情感态度价值观领域。
王文娟[9](2011)在《基于MOODLE信息环境的小学英语作业平台设计与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英语学科是一门学科类学科,在信息日益发达的今天,它还是一门信息类学科。作为学科类学科,它少不了要布置作业,作为信息类学科,网络英语作用不可小视,特别是在当今背景下很多学生乐于做无纸化作业。不过通过调查我发现目前小学英语作业有很多的不足,特别是学生完成作业的形式很单一,仅限于书面作业,其它形式很少,这与当前的素质教育背景下对作业的要求不符。本文即根据作业中存在的问题,尝试利用魔灯教学软件的丰富、庞大的功能体系搭建一个网络信息化的作业环境平台,从作业的具体形式、参与方法、评价等都采用多元的手段,开发一种新的网络作业模式。论文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研究:首先,从我国的小学英语作业与作业的信息化变革构念入手,对文献中有关作业的概念,作业的分类和作用,作业的性质等进行了归纳和整理,另外针对目前英语作业的不足,介绍了魔灯信息平台的功能、优势、特点以及魔灯环境构建信息化教学研究的现状,从而验证了英语作业信息化变革的可能性。接着,参考前人的研究模式,提出了我们基于魔灯环境的小学英语作业平台设计的总体思路,架构了我们信息平台丰富多彩的作业模式,介绍了不同种类的作业形式以及管理和评价策略等。从定性和定量的角度设计问卷了解实验的效果以及老师和学生对魔灯信息平台作业的看法以及问题等,另外还通过实验学校部分老师和学生的英语作业变革的实例,对魔灯信息平台作业进行了反思。最后,从魔灯信息化环境的英语作业对学生,教师以及学校的各方面评价了本实验研究的效果和意义,利用小学英语学习的认知规律再次验证了魔灯环境小学英语作业变革的可适性。论文的最后部分分析了目前存在的问题,得出了研究的结论,提出了后续的思考。
谢玮[10](2010)在《“以学生为本”的小学语文低、中年级作业有效设计的研究》文中提出传统小学语文低、中年级的作业内容枯燥,形式单一,评价无趣,使得学生对完成作业的过程不那么感兴趣。作业的设计缺乏师生间情感的沟通,缺少互动,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有一定的距离,且有程式化、样本化的倾向,日益成为学生和家长沉重的负担,教师心头的“鸡肋”。显然,传统作业的弊病,已不适应学生的现状,不利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本文研究了古今中外对于作业的探究,从理论上探讨了作业的分类和作业设计的策略,同时,以问卷调查表的形式,对学生、家长和教师进行了调研,了解作业的现状和问题所在。然后,在实践中根据学生的特点归纳出几类较为有效的小学低、中年级作业的类型,通过教学的实践,总结出小学低、中年级作业有效设计的策略。在一段时间的实践之后,再次发放问卷调查表,了解学生和家长对于作业调整的看法,以及对于实践中的作业的认识。在实践研究中,发现小学低、中年级的语文作业从不同的角度分,可分成多种类型,从“让每位学生健康地、有个性地成长”的角度分,可以归为“共性作业”和“个性作业”两类。“共性作业”指的是为课程规定的、学生必须掌握的知识而设计的作业。本文分别从作业完成的时间段、作业完成的类型这两个角度,来研究有效共性作业的类型和共性作业有效设计的策略。“个性作业”则是根据学生不同的个性特点而设计的提高或补缺类的作业。本文分别从作业完成所需要的时间及类型这两个角度,来探究有效个性作业的类型和个性作业有效设计的策略。作业的有效性离不开“评价”的环节。在实践中,还探讨了作业的评价方式,力求以多元评价来促进作业的有效性。有幸的是,本文中所提及的共性作业和个性作业的分类,有效作业的类型,作业有效设计的策略等,在第二次问卷调查表中,得到了学生和家长的认可。可以说,基本得到和通过了小范围内的实践检验。
二、“学乐先”进行“大脑革命”让中小学生快乐学习(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学乐先”进行“大脑革命”让中小学生快乐学习(论文提纲范文)
(2)俄罗斯远东地区高等学校汉语教学现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研究的缘起 |
二、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的意义 |
三、研究思路与内容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的主要内容 |
四、研究方法 |
(一)文献法 |
(二)课堂观察法 |
(三)半结构访谈法 |
(四)问卷调查法 |
五、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
(一)研究创新之处 |
(二)研究不足之处 |
六、概念界定与相关说明 |
(一)概念界定 |
(二)相关说明 |
第二章 研究现状 |
一、参考文献基本情况 |
二、研究的主要内容 |
(一)俄罗斯汉语教学机构 |
(二)俄罗斯汉语教学师资的情况 |
(三)俄罗斯汉语学习者的情况 |
(四)俄罗斯汉语教材的情况 |
(五)俄罗斯汉语教学方法 |
(六)俄罗斯远东汉语教学历史 |
(七)俄罗斯远东汉语教学内容的情况 |
(八)俄罗斯远东汉语教学师资的情况 |
(九)俄罗斯远东汉语学习者的情况 |
三、现有研究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
(一)研究不够充分 |
(二)研究缺乏整体性 |
(三)研究不够深入 |
第三章 理论基础 |
一、跨文化交际理论与汉语教学 |
(一)跨文化交际的含义 |
(二)跨文化交际的理论要点 |
(三)跨文化交际理论对俄罗斯汉语教学的启示 |
二、第二语言习得理论与汉语教学 |
(一)第二语言习得的含义 |
(二)第二语言习得教学的理论要点 |
(三)第二外语习得理论对汉语教学的启示 |
三、从所述理论对俄罗斯汉语教学现状进行解构分析 |
(一)俄罗斯汉语教学目标 |
(二)俄罗斯汉语教学内容 |
(三)俄罗斯远评价标准 |
(四)俄罗斯汉语教学环境 |
(五)俄罗斯汉语教学方法 |
(六)俄罗斯汉语教学师资 |
(七)俄罗斯汉语学习者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俄罗斯远东地区汉语教学的历史 |
一、俄罗斯远东地区汉语教学历史阶段 |
(一)第一个阶段:汉语教学的发端(18世纪下半叶至19世纪上半叶) |
(二)第二个阶段:汉语教学的稳步发展(19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上半叶) |
(三)第三个阶段:汉语教学的加速发展(20世纪下半叶至今) |
二、影响俄罗斯远东地区汉语教学发展的内在因素 |
(一)地理因素 |
(二)政治因素 |
(三)人口因素 |
(四)经济因素 |
三、俄罗斯远东地区汉语教学的发展特点 |
(一)俄罗斯远东地区汉语教学的迟缓性 |
(二)俄罗斯远东地区汉语教学的复杂性 |
(三)俄罗斯远东地区汉语教学的曲折性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俄罗斯远东地区高等汉语教学现状调查 |
一、俄罗斯远东地区高等汉语教学的概况 |
二、俄罗斯远东地区汉语教学现状的研究过程 |
(一)半结构式观察 |
(二)调查对象及选取 |
(二)调查问卷回收率及有效率 |
(四)调查的信度与效度 |
(五)问卷调查的过程 |
三、俄罗斯远东地区高等汉语教学现状调查 |
(一)俄罗斯远东地区高等院校的情况 |
(二)俄罗斯远东地区高等汉语教学目标的情况 |
(三)俄罗斯远东地区高等汉语教学内容的情况 |
(四)俄罗斯远东地区高等汉语教学环境情况 |
(五)俄罗斯远东地区高等汉语教学方法的情况 |
(六)俄罗斯远东地区高等院校汉语教学师资的情况 |
(七)俄罗斯远东地区高等院校汉语学习者的情况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俄罗斯远东地区高等汉语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一、俄罗斯远东地区高等汉语教学存在的问题 |
(一)俄罗斯远东地区高等汉语教学目标存在的问题 |
(二)俄罗斯远东地区高等汉语教学内容存在的问题 |
(三)俄罗斯远东地区高等汉语教学评价存在的问题 |
(四)俄罗斯远东地区高等汉语教学环境存在的问题 |
(五)俄罗斯远东地区高等汉语教学方法存在的问题 |
(六)俄罗斯远东地区高等院校汉语教师队伍存在的问题 |
(七)俄罗斯远东地区高等院校汉语学习者存在的问题 |
二、俄罗斯远东地区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一)俄罗斯远东地区高等汉语教学目标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二)俄罗斯远东地区高等汉语教学内容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三)俄罗斯远东地区高等汉语教学评价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四)俄罗斯远东地区高等汉语教学环境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五)俄罗斯远东地区高等汉语教学方法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六)俄罗斯远东地区高等院校汉语教师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七)俄罗斯远东地区高等院校汉语学习者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俄罗斯远东地区高等汉语教学存在问题的解决策略 |
一、提高高等汉语教学目标的清晰度及适切性 |
(一)依据不同汉语水平层次设定梯次性教学目标 |
(二)依据汉语不同需求设定不同功能的教学目标 |
二、优化俄罗斯远东地区高等汉语教学内容 |
(一)提高汉语教材的系统化 |
(二)提高汉语教材的有效度 |
三、优化俄罗斯汉语教学的评价标准 |
(一)改善俄罗斯的“五分评价标准” |
(二)提高俄罗斯汉语教学评价的客观性 |
四、改善俄罗斯远东地区高等汉语教学环境 |
(一)改进俄罗斯远东地区高等学校汉语教学环境的管理 |
(二)促进汉语教学环境外在因素 |
五、提高俄罗斯远东地区高等汉语教学方法的适切性 |
(一)修订2019年新的《普通高等教育的联邦州教育标准》教学方法的部分 |
(二)优化高等院校的配备与教师管理 |
(三)促进汉语活动教学及教法 |
(四)提高汉语教师的工作有效率 |
六、改善俄罗斯远东地区高等院校汉语教师工作条件与提高汉语教师的动机 |
(一)提高汉语教师福利 |
(二)优化汉语教师专业发展水平 |
(三)提高俄罗斯远东地区汉语教师的动机 |
七、提高俄罗斯远东地区高等院校汉语学习者的生活条件与学习效率 |
(一)提高汉语学习者的物质生活状况 |
(二)改善生活与学习环境 |
(三)提高学习效率 |
(四)提高俄罗斯远东地区汉语学习者的动机 |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时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3)毛泽东《体育之研究》与中国体育(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的目的 |
1.2.2 研究的意义 |
1.3 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对象 |
1.3.2 研究方法 |
2 青年毛泽东与《体育之研究》简介 |
2.1 青年毛泽东简介 |
2.2 《体育之研究》介绍 |
3 国内外研究概况与趋势 |
3.1 国内外对毛泽东的研究概况 |
3.2 国内外对《毛泽东传》的研究概况 |
3.3 中国对《体育之研究》的研究概况 |
3.3.1 精神人物的影响 |
3.3.2 目的、意义与原则 |
3.4 外国对《体育之研究》的研究概况 |
4 《体育之研究》的历史背景 |
4.1 《体育之研究》缘何产生 |
4.2 从毛泽东读第一师范谈《体育之研究》的产生 |
4.2.1 毛泽东的五年一师生活 |
4.2.2 毛泽东的学习观 |
4.2.3 毛泽东的体育观 |
4.3 杨昌济对《体育之研究》的影响 |
4.3.1 杨昌济的体育思想 |
4.3.2 杨昌济体育思想对《体育之研究》的影响 |
4.4 曾国藩对《体育之研究》的影响 |
4.4.1 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 |
4.4.2 曾国藩的养生观点 |
4.4.3 曾国藩的体育观点 |
4.5 毛泽东的两位校长 |
4.5.1 两位校长的性格特点 |
4.5.2 毛泽东与孔昭绶的学术思想交流 |
4.5.3 毛泽东与张干的学术思想交流 |
4.5.4 两位校长的专业与研究 |
5 《体育之研究》的思想内涵 |
5.1 《体育之研究》的中心思想 |
5.1.1 释体育 |
5.1.2 体育占吾人第一位置 |
5.1.3 前此体育之弊及吾人自处之道 |
5.1.4 体育之效 |
5.1.5 不好运动之原因 |
5.1.6 运动之方法贵少 |
5.1.7 运动应注意之项 |
5.1.8 运动一得之商榷 |
5.2 毛泽东的体育爱好启示 |
5.2.1 毛泽东登岳麓山 |
5.2.2 毛泽东登井冈山 |
5.2.3 毛泽东登北高峰五云山 |
5.2.4 登山与身体健康 |
5.2.5 毛泽东的游泳爱好 |
5.2.6 游泳与身体健康 |
5.3 《体育之研究》思想的多角度评价 |
5.3.1 毛泽东自身的角度 |
5.3.2 阅读者的角度 |
6 《体育之研究》发表的一百周年 |
6.1 《体育之研究》一百周年的意义 |
6.1.1 中华民族体育的精神文化 |
6.1.2 中华民族体育文化的启蒙 |
6.1.3 跨时代的价值取向 |
6.2 《体育之研究》一百周年的价值 |
6.2.1 理论实践相连于民族兴亡 |
6.2.2 近代科学的观点 |
6.2.3 以三育并重为学校教育之本 |
6.2.4 《体育之研究》推动了中国体育的发展 |
6.2.5 科学发展观的雏形 |
6.3 《体育之研究》一百周年的内涵 |
6.3.1 “磨励以待日本”是《体育之研究》的主题思想 |
6.3.2 《体育之研究》是继前人拯救民族危机之后的心声 |
6.3.3 《体育之研究》是毛泽东走向革命事业的敲门砖 |
6.3.4 《体育之研究》是毛泽东体育实践的收获 |
6.4 《体育之研究》一百周年的影响 |
6.4.1 青年毛泽东对当代的影响 |
6.4.2 《体育之研究》内容的影响 |
7 《体育之研究》与重要人物的影响 |
7.1 毛泽东和他的同学们 |
7.1.1 毛泽东与蔡和森 |
7.1.2 毛泽东与萧子升 |
7.1.3 毛泽东与易昌陶 |
7.1.4 毛泽东与贺果 |
7.1.5 毛泽东与萧三 |
7.1.6 毛泽东与罗学瓒 |
7.1.7 毛泽东与张昆弟 |
7.1.8 毛泽东与张国基 |
7.1.9 毛泽东与周世钊 |
7.2 新中国体育的发展 |
7.2.1 军事体育的概念 |
7.2.2 贺龙元帅的军事体育思想及贡献 |
7.2.3 刘伯承元帅军事思想与中国体育的联系 |
7.2.4 军事体育与军事教育评价 |
7.3 中国其他领导人的体育思想及贡献 |
7.3.1 周恩来的体育思想贡献 |
7.3.2 邓小平的体育思想贡献 |
7.3.3 其他领导人的体育思想贡献 |
8 习近平的体育观点与思想 |
8.1 习近平的强军思想 |
8.1.1 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 |
8.1.2 政治建军,改革强军,科技兴军,依法治军 |
8.2 习近平的体育观点 |
8.2.1 习近平对中国体育的认识 |
8.2.2 习近平谈“三大球” |
8.3 习近平的体育思想 |
8.3.1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 |
8.3.2 习近平在正定 |
8.3.3 习近平的体育发展思想 |
8.4 习近平对毛泽东及体育思想的继承 |
9 《体育之研究》对学校体育的影响 |
9.1 学校体育的认识 |
9.2 近现代体育的观点 |
9.2.1 近代的体育观点 |
9.2.2 现代的体育观点 |
9.3 学校体育存在的弊端 |
9.4 为师者注意事项 |
9.5 劳逸结合的重要性 |
9.5.1 体育方向学生与非体育方向学生的差异 |
9.5.2 《体育之研究》的灵活运用 |
9.5.3 正确合理方式运用 |
9.6 小孩子的教育方法 |
9.6.1 《差等生》的故事与孩子的发展 |
9.6.2 《差等生》对我们的影响及作用 |
10 中华民族体育建国以来的发展 |
10.1 中华民族体育的认识 |
10.2 中华民族体育的作用 |
10.3 中华民族体育的发展现状 |
10.4 中华民族体育的发展方向 |
10.5 中华民族体育的评价 |
11 《体育之研究》的影响与启示 |
11.1 对中国体育的影响和启示 |
11.1.1 对学校体育的影响和启示 |
11.1.2 对中华民族体育的影响和启示 |
11.2 对新时代青年的影响和启示 |
11.2.1 要牢固树立远大志向 |
11.2.2 要有坚韧不拔的恒心 |
11.2.3 要树立终身学习理念 |
11.2.4 要树立勇于担当精神 |
12 总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1 4G网络现处理办法 |
2 4G网络可应用的5G关键技术 |
2.1 Msssive MIMO技术 |
2.2 极简载波技术 |
2.3 超密集组网 |
2.4 MEC技术 |
3 总结 |
(5)上海市徐汇区小学生闲暇教育现状分析及实施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缘起 |
1.1.1 对小学生闲暇利用现状的思考 |
1.1.2 对小学生闲暇教育意义的探寻 |
1.1.3 对小学生闲暇教育研究的追问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闲暇教育相关研究 |
1.3.2 国内小学生闲暇教育研究综述 |
1.4 概念界定 |
1.4.1 闲暇 |
1.4.2 闲暇时间 |
1.4.3 闲暇活动 |
1.4.4 闲暇教育 |
1.5 研究内容与框架 |
1.5.1 研究内容 |
1.5.2 研究框架 |
1.6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6.1 研究思路 |
1.6.2 研究方法 |
第2章 小学生闲暇教育的理论依据及现实意义 |
2.1 闲暇教育的理论依据 |
2.1.1 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
2.1.2 教育回归生活理论 |
2.1.3 学习化社会理论 |
2.2 小学生闲暇教育的现实意义 |
2.2.1 闲暇教育有利于小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 |
2.2.2 闲暇教育有利于小学生交往能力的提高 |
2.2.3 闲暇教育有利于小学生道德品质的提升 |
第3章 上海市徐汇区小学生闲暇教育现状调查与分析 |
3.1 调查设计 |
3.1.1 调查对象 |
3.1.2 调查目的 |
3.1.3 调查方法 |
3.2 调查结果与分析 |
3.2.1 对小学生闲暇时间占有量的分析 |
3.2.2 对小学生闲暇活动的分析 |
3.2.3 对小学生闲暇教育开展情况的分析 |
3.2.4 小学生对闲暇教育的评价与期待 |
第4章 小学生闲暇教育的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
4.1 小学生闲暇教育的问题分析 |
4.1.1 小学生闲暇时间占有量不足 |
4.1.2 小学生闲暇活动缺少教育指导 |
4.1.3 小学生闲暇教育开展不足 |
4.2 小学生闲暇教育问题的原因分析 |
4.2.1 学校闲暇教育存在短视效应 |
4.2.2 家庭闲暇教育的功利化影响 |
4.2.3 小学生自我闲暇教育意识薄弱 |
第5章 小学生闲暇教育实施对策 |
5.1 学校:优化课程结构 |
5.1.1 挖掘隐性课程的闲暇教育价值 |
5.1.2 提升活动课程的闲暇教育功能 |
5.1.3 开发闲暇教育校本课程 |
5.2 教师:观念到行为的转变 |
5.2.1 更新闲暇教育观念 |
5.2.2 接受闲暇教育培训 |
5.2.3 丰富闲暇教育实践 |
5.3 家长:营造家庭闲暇文化氛围 |
5.3.1 发挥家庭闲暇教育功能 |
5.3.2 注重家长示范作用 |
5.3.3 加强亲子互动效应 |
5.4 小学生:主动进行自我闲暇教育 |
5.4.1 改变闲暇生活观念 |
5.4.2 培养良好闲暇行为习惯 |
5.4.3 参与多种闲暇教育活动 |
第6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1.1 小学生闲暇教育存在的问题 |
6.1.2 小学生闲暇教育问题的原因分析 |
6.1.3 小学生闲暇教育实施对策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上海市徐汇区小学生闲暇教育现状问卷调查 |
附录B 上海市徐汇区小学生闲暇教育现状访谈提纲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6)信息化推动区域教育现代化研究 ——以苏州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教育信息化发展步入融合创新阶段 |
1.1.2 信息技术对教育的革命影响日益凸显 |
1.1.3 以信息化推动教育现代化建设成为国家教育发展新战略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意义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意义 |
1.4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2 信息化推动区域教育现代化影响因素研究 |
2.1 信息化推动区域教育现代化的外部影响因素 |
2.1.1 历史因素 |
2.1.2 文化因素 |
2.1.3 经济因素 |
2.1.4 社会制度因素 |
2.2 信息化推动区域教育现代化的内部影响因素 |
2.2.1 政策规划 |
2.2.2 教育系统构成要素 |
3 调研苏州市信息化推动教育现代化的方案设计 |
3.1 调研可行性分析 |
3.1.1 研究对象的典型性 |
3.1.2 研究方法的可操作性 |
3.1.3 研究结果的可推广性 |
3.2 调研基本原则 |
3.2.1 目标聚焦原则 |
3.2.2 实事求是原则 |
3.2.3 开放反思原则 |
3.3 调研方案的设计 |
3.3.1 确定调研对象 |
3.3.2 选择调研方法 |
3.3.3 制定调研提纲 |
3.4 调研实施过程 |
4 苏州市信息化推动教育现代化的实践研究 |
4.1 苏州市以信息化推动教育现代化发展现状 |
4.1.1 苏州市教育信息化发展历程 |
4.1.2 苏州市教育现代化发展现状 |
4.1.3 教育现代化发展几大相关问题 |
4.2 苏州市以信息化推动教育现代化实践探索 |
4.2.1“三通三促”工程建设 |
4.2.2 教育E卡通建设 |
4.2.3 智慧校园建设 |
4.2.4 未来教室建设 |
4.2.5 数字教师和创新团队建设 |
4.3 苏州市信息化推动教育现代化建设理论与实践 |
4.3.1 苏州市教育现代化建设理念 |
4.3.2 立体架构与区域推动 |
4.3.3 典型探索与整体提升 |
5 苏州市信息化推动教育现代化的经验研究 |
5.1 政府统筹 |
5.2 多方协同 |
5.3 主动担当 |
5.4 以人为本 |
5.5 应用驱动 |
6 信息化推动区域教育现代化的优化发展之路 |
6.1 人的现代化实现之路 |
6.2 教育现代化体系架构优化 |
6.2.1 优化学习空间 |
6.2.2 优化校园形态 |
6.2.3 优化资源形态 |
6.2.4 优化体制机制 |
6.2.5 优化教育与管理队伍 |
7 总结与展望 |
7.1 研究的主要工作 |
7.2 研究创新及不足之处 |
7.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7)中文歌曲文化意象的解释与教学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理由和研究意义 |
1.1.1 选题理由 |
1.1.2 研究意义 |
1.2 相关研究现状综述 |
1.2.1 中文歌曲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
1.2.2 中文歌曲的文化涵义研究 |
1.3 研究目标、难点及创新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研究难点 |
1.3.3 研究创新 |
1.4 研究方法和主要内容 |
1.4.1 研究方法 |
1.4.2 主要内容 |
第二章 中文歌曲文化意象的分类与阐释 |
2.1 中文歌曲文化意象的界定 |
2.1.1 文化意象的定义 |
2.1.2 中文歌曲文化意象的界定 |
2.2 中文歌曲文化意象的来源途径 |
2.3 中文歌曲中文化意象的筛选与分类 |
2.3.1 中文歌曲文化意象的筛选 |
2.3.2 中文歌曲文化意象的分类 |
2.4 中文歌曲文化意象的阐释 |
2.4.1 动植物类文化意象 |
2.4.2 自然景象类文化意象 |
2.4.3 器物和饮食类文化意象 |
2.4.4 地点和时间类文化意象 |
2.4.5 人物类文化意象 |
2.4.6 艺术文化类文化意象 |
第三章 中文歌曲文化意象的教学应用 |
3.1 中文歌曲文化意象的教学分析 |
3.1.1 中文歌曲教学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
3.1.2 文化意象教学的重要性 |
3.2 中文歌曲文化意象的课堂教学设计 |
3.3 中文歌曲文化意象教学反思和教学建议 |
3.3.1 文化意象教学反思 |
3.3.2 文化意象教学建议 |
第四章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1:“中文歌曲的教学应用”调查问卷 |
附录2:凤凰传奇《拜新年》歌词 |
致谢 |
(8)论实践教育 ——基于实证方法与国际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一、实践教育:我国当代基础教育的危机与走向 |
(一) 当前我国基础教育面临的危机与挑战 |
(二) 实践与人的发展:教育学的立场 |
(三) 实践教育:本课题的研究目的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
(一) 国内研究现状分析 |
(二) 国外研究现状分析 |
三、本论题的研究意义 |
(一) 理论意义 |
(二) 现实意义 |
四、本论题的研究方法与内容框架 |
(一) 研究方法 |
(二) 研究思路与框架 |
第二章 实践教育概述 |
一、实践及实践学习的界定 |
(一) 实践及实践学习的含义 |
(二) 实践的种类 |
二、实践教育的界定 |
(一) 实践教育的含义及特征 |
(二) 实践教育的意义 |
三、实践教育中几种重要关系的探讨 |
(一) 认识与实践的关系 |
(二) 实践教育与知识教育的关系 |
(三) 校内实践与校外实践的关系 |
四、中小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含义、表现标准及发展机制 |
(一) 实践能力的含义与结构 |
(二) 中小学生实践能力的表现标准研制及测评 |
(三) 中小学生实践能力的发展过程与机制 |
第三章 我国实践教育的历史与现状 |
一、我国实践教育的历史 |
(一) 我国古代实践教育(1840年以前) |
(二) 我国近现代实践教育(1840-1949年) |
(三) 我国当代实践教育(1949年至今) |
二、我国中小学实践教育现状的调查分析 |
(一) 调查背景及目的 |
(二) 调查内容、过程与方法 |
(三) 调查结果 |
(四) 结论与讨论 |
第四章 实践教育的理论基础 |
一、生活教育理论 |
(一) 生活教育理论概述 |
(二) 生活教育理论与实践教育 |
二、主体教育理论 |
(一) 主体教育理论概述 |
(二) 主体教育理论与实践教育 |
三、实践哲学理论 |
(一) 实践哲学理论概述 |
(二) 实践哲学理论与实践教育 |
四、活动教育理论 |
(一) 活动教育理论概述 |
(二) 活动教育理论与实践教育 |
第五章 实践教育的课程开发 |
一、实践课程的界定及其价值 |
(一) 实践课程的含义 |
(二) 实践课程开发的意义 |
(三) 我国中小学实践课程开发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二、实践课程的开发主体 |
(一) 实践课程开发的主体构成及其素质要求 |
(二) 实践课程开发主体之间的合作 |
三、实践课程的目标和内容设计 |
(一) 实践课程的目标设计 |
(二) 实践课程的内容设计 |
四、实践课程的开发模式 |
(一) 实践模式 |
(二) 过程模式 |
(三) 再开发模式 |
第六章 实践教育的课程实施 |
一、实践教育的课程实施策略 |
(一) 课堂内外相互渗透 |
(二) 各学科之间相互配合 |
(三)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发挥引领作用 |
(四) 学校对实践教育作整体安排 |
(五) 社会对实践教育提供全方位支持 |
二、实践教育的课程实施模式 |
(一) “五阶段”反省思维活动模式 |
(二) “问题解决”实践活动实施模式 |
(三) 实践教育情境模式 |
三、实践教育的教学组织形式 |
(一) 学生个体活动方式 |
(二) 小组合作活动方式 |
(三) 全班集体活动方式 |
(四) 混合式 |
四、实践教育中的师生关系 |
第七章 实践教育的课程评价 |
一、实践教育的课程评价主体 |
(一) 评价主体之一:教师 |
(二) 评价主体之二:学生 |
(三) 其他评价主体 |
二、实践教育的课程评价方式 |
(一) 教师的评价方式 |
(二) 学生的评价方式 |
(三) 其他人员的评价方式 |
(四) 实践教育与教育评价方式改革 |
三、实践教育的课程评价内容 |
(一) 经验领域 |
(二) 技能与方法领域 |
(三) 情感态度价值观领域 |
四、实践教育的课程评价模式 |
(一) 差距评价模式 |
(二) CIPP评价模式 |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
一、结论 |
二、展望:我国中小学实践教育的未来图景 |
三、本文的主要创新点和进一步研究的建议 |
(一) 本文的主要创新点 |
(二) 进一步研究的建议 |
主要参考文献 |
(一) 中文文献 |
(二) 外文文献 |
附录 |
附录1 中小学实践教育的案例辑选 |
附录2 中小学实践教育的调查问卷 |
附录3 中小学实践教育的访谈提纲 |
附录4 中小学实践教育的教学观察记录表 |
读博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致谢 |
(9)基于MOODLE信息环境的小学英语作业平台设计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我国小学英语教学作业与作业的信息化变革构念 |
一、英语作业 |
(一) 作业的概念 |
(二) 《上海市中小学英语课程标准》对作业的诠释 |
(三) 当前素质教育和减负增效的宗旨 |
(四) 英语作业在教学中的作用 |
(五) 作业的分类和性质 |
1、分类 |
2、作业的性质 |
(六) 当前英语作业的不足 |
二、Moodle |
(一) 概念的界定 |
(二) 借助魔灯环境构建信息化教学研究现状 |
(三) 上海市闵行区开展教学实践和研究的现状 |
三、英语作业信息化变革的可能性 |
(一) 英语与魔灯的共性与不同之处分析 |
(二) 借助魔灯环境构建作业平台的优势 |
(三) 可行性分析 |
四、研究目的 |
五、研究意义 |
第二章 基于魔灯环境的小学英语作业平台设计 |
一、总体思路概述 |
二、研究的模式 |
三、研究的步骤和方法 |
四、小学英语作业平台的架构 |
(一) 英语作业平台丰富多样的练习形式 |
(二) 英语作业平台支持多通道语言认知加工训练途径 |
五、魔灯平台作业的管理策略 |
(一) 创设情境,让学生爱上魔灯 |
(二) 小组协作,让学生运用魔灯 |
(三) 给予机会,让学生展示魔灯 |
(四) 即时反馈,让学生评价魔灯 |
第三章 小学英语作业平台的运行和评价 |
一、平台运行前期调查结果 |
(一) 闵行区小学英语作业现状 |
(二) 学生家庭电脑拥有率 |
(三) 教师的魔灯技术与意识 |
二、相应的措施 |
三、平台运行中期调查结果 |
(一) 学生作业的现状情况分析 |
(二) 学生作业的起始状态分析 |
(三) 学生的学习态度变化调查分析 |
(四) 魔灯平台使用情况调查以及分析 |
四、英语作业平台的使用评价 |
第四章 魔灯环境小学英语作业变革实验实例 |
一、教师案例 |
二、教师评课 |
三、教师子课题 |
第五章 魔灯环境小学英语作业变革实验成效 |
一、学生方面 |
二、教师方面 |
三、学校方面 |
第六章 魔灯环境小学英语作业变革实验符合小学生英语学习的认知规律 |
一、建构学习理论 |
二、认知迁移理论 |
三、同化学习理论 |
四、多元智能理论 |
五、最近发展区理论 |
六、杜威做中学理论 |
七、艾宾浩斯遗忘规律 |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后续思考 |
一、研究的结论 |
二、存在问题 |
三、后续思考 |
四、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10)“以学生为本”的小学语文低、中年级作业有效设计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章 小学低、中年级语文作业的现状及研究 |
第一节 小学生作业现状调查 |
一、对于小学生作业负担的社会关注和"减负"应对 |
二、对于小学低、中年级学生作业现状的问卷调查 |
第二节 小学语文低、中年级作业现状分析 |
一、教师眼中的"作业" |
二、学生眼中的"作业" |
三、家长眼中的"作业" |
第三节 对小学低、中年级语文作业设计有效性研究的意义 |
一、作业的意义 |
二、作业设计的意义 |
三、作业有效性设计研究的意义 |
第二章 国内外关于学生作业设计的研究 |
第一节 国外研究的现状 |
一、国外教育家的理论研究 |
二、国外教育家及学者对于作业的实践研究 |
三、国外的小学生作业现状 |
第二节 国内研究的现状 |
一、古代教育中的语文作业 |
二、现代专家学者的研究理论 |
三、现代专家学者的实践研究 |
第三章 小学语文低、中年级作业的基本类型 |
第一节 现行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业类型 |
一、从语文教学任务角度进行分类 |
二、从作业的功能角度进行分类 |
三、从学生的学力程度进行分类 |
第二节 以学生为本的小学语文作业的分类 |
一、作业中的共性作业和个性作业 |
二、共性作业和个性作业的长处和短处 |
三、共性作业和个性作业的关联 |
四、共性作业和个性作业的有效设计 |
第四章 共性作业有效设计的实践研究 |
第一节 从完成作业的时间段上体现有效性 |
一、课堂作业——有效针对课堂教学 |
二、校内作业——有效提高实践能力 |
三、家庭作业——有效体现综合实力 |
四、自主作业——有效进行分层训练 |
第二节 从作业完成的类型上体现有效性 |
一、抄写类作业——巩固基础知识 |
二、口语交际作业——学习人际交往 |
三、积累型作业——丰厚文化积淀 |
第五章 个性作业有效设计的实践研究 |
第一节 从作业完成所需的时间上体现有效性 |
一、长期作业:体现持久性 |
二、不定期作业:体现自主性 |
第二节 从作业完成的类型上体现有效性 |
一、想象型作业:训练创新思维 |
二、思考型作业:具有独特感悟 |
三、实践型作业:促进能力养成 |
四、综合型作业:培养综合能力 |
五、合作型作业:形成团队协作 |
六、自创型作业:展示个性舞台 |
第六章 小学语文低、中年级作业的有效评价 |
第一节 现行的小学语文作业评价的问题和不足 |
一、作业评价内容和形式的单一 |
二、作业评价侧重于作业结果的反馈 |
三、作业评价的主体单一 |
第二节 有效地对作业进行评价 |
一、有效的作业评价的作用 |
二、从作业评价的形式上体现有效性 |
三、多元评价,有效促进作业完成 |
第七章 小学低、中年级作业有效设计研究的成果与反思 |
一、作业有效设计研究的实践成果 |
二、作业有效设计研究的反思 |
附录 |
参考文献 |
后记 |
四、“学乐先”进行“大脑革命”让中小学生快乐学习(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OPAE模型的机器人教育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D]. 刘琦.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 2020
- [2]俄罗斯远东地区高等学校汉语教学现状研究[D]. 娜斯佳(Anastasia Vorontsova).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0(12)
- [3]毛泽东《体育之研究》与中国体育[D]. 樊桓伯.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0(08)
- [4]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J]. 刘奕. 数码世界, 2020(04)
- [5]上海市徐汇区小学生闲暇教育现状分析及实施对策[D]. 蒋金玲. 上海师范大学, 2018(08)
- [6]信息化推动区域教育现代化研究 ——以苏州市为例[D]. 李冰冰. 江苏师范大学, 2017(10)
- [7]中文歌曲文化意象的解释与教学应用[D]. 杨孟. 山东师范大学, 2015(09)
- [8]论实践教育 ——基于实证方法与国际比较[D]. 曾素林. 华中师范大学, 2013(11)
- [9]基于MOODLE信息环境的小学英语作业平台设计与应用研究[D]. 王文娟. 上海师范大学, 2011(11)
- [10]“以学生为本”的小学语文低、中年级作业有效设计的研究[D]. 谢玮. 华东师范大学, 2010(02)